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

2024-05-09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精选12篇)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 第1篇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针对性而获得社会的认同。高等职业教育大多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 它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依赖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高等职业教育最终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落脚点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1.1 高等职业院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 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1.1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

断优化调整, 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行业, 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 传统农业也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各行各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 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 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 这种高素质人力资源, 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提供。

1.1.2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决定了在

人才需求上有着不同的要求, 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企业培训, 高等职业学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 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教育机构。

1.1.3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有大量的

农村人口面临着转向为本地的第二、第三产业服务, 这些人最缺乏的就是技术, 他们没有受过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的技能, 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使他们转化为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1.2 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供培训的基地

随着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 许多只有中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岗, 而高新技术工种岗位又大量缺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通过职业培训来实现;同时, 企业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 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岗人员的素质, 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 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介绍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成果、预测发展趋势、适应转产咨询等。以上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培训基地。

1.3. 高等职业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基地

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 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 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 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 接受企业的委托, 或者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 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 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 推动企业的发展,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2 区域经济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必需紧随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和外延上转移到质量与内涵的提升上来, 适度控制招生规模, 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总的来说, 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 来确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型式。

2.1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的思路

关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有研究者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分析, 并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贫困地区三类, 并在具体分析各地区经济条件和人力需求的基础上, 提出了不同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发达地区应该发挥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 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 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发展中地区职业教育应采用"以特色求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力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贫困地区则应采取扶持发展政策, 加大投入, 构建适应农村贫困地区人才培养需要的职教模式, 将职业教育与本地经济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2 区域经济环境下高职教育发展型式

关于区域经济环境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型式, 有研究者在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三种具体形式:技术导向型、技术开发型和技术扶贫型。

2.2.1 技术导向型适应于经济发达地区, 主

要是通过大力发展中、高等职教, 培养高新产业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2.2 技术开发型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指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具有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实施型技术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为重点, 大力办好中职教育, 积极发展高职教育, 促进地方资源的开发和科技进步。

2.2.3 技术扶贫型指在贫困地区, 职业教育

与"治穷、脱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大力发展初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开展各种短期技术培训项目, 帮助地区经济实现脱贫。

2.3 区域经济环境下高职教育发展型式的确立

由于区域的范围有大小之分, 既可以指发达地区这样大的区域, 也可以指省、市、县等中小区域, 因此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型式, 可供研究的角度很多。除了上面所述的大区域外, 还可以研究一省、一市或一县等中小经济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发展型式。由此可见, 确立职业教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为学型式,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 职业教育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 应考虑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使其涵盖初等、中等和高等职教、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 不应追求体系的完善, 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 建立相应的职教体系。

第二, 职业教育层次

经济发达地区, 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重较大,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 更应重视初等和中等职教的发展。

第三, 职业教育类别

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三次产业的结构趋于现代化, 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因此职业教育的类别、专业设置上应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而在贫困地区, 职业教育应更多地为农业服务, 主要面向第一、二次产业培养所需人才。如果类别失衡, 势必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利。

第四, 市场化

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虽需要借助政府和民间的力量, 但最根本的是要引入市场机制, 让职业教育机构主动寻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市场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 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

高职教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型式, 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质量规格的实际需求, 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而且, 由于地区经济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此, 职业教育的政策目标也要随着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在专业设置上, 职业学校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新专业, 满足了传统优势行业和新兴行业发展的需要。

摘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策略同样对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必需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才能获得更为宽广的生存空间。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教育 第2篇

武功县工业园区幼儿园

张育松 2014年11月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大家对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越来越重视。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处于主体地位。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他们能自主地控制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材料及玩伴。

一、区域活动创设的内容:

随着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园在环境创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引导儿童、支持儿童活动的区域环境?这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

区域活动的环境和我们以往所想象的有所不同,区域环境不再局限与桌面上的学习活动,而是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我们的教室面积不算大,但是地面、墙面、桌面都被充分利用,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儿童获得充分活动,和谐发展。

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

(一)生活劳动区

(二)语言区

(三)益智区

(四)在科学探索区

(五)美工区

(六)文化区

(七)建构区

因为创设了丰富的区域活动内容,孩子们在具有情景性的环境中学习、游戏,从而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二、区域活动创设的要素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区域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活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于幼儿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创设丰富的环境与材料,孩子能够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个别差异性。本学期,我们继续从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和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策略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外界相互 作用,不断获得丰富经验,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我们班的教室面积比较小,教室既是幼儿学习的地方,又是幼儿活动的地方。空间小给我们区域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难题,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我们充分考虑到本班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设置区域,创设区域环境,合理投放区域材料。

1、充分利用好地面空间。在室内外地面上画上各种图形和格子、字母、数字等。例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用绿色的即时贴剪成略宽的线条在地板上进行区隔,创设了“小花园”“ 小池塘”等活动区域,甚至利用吃完的蛋糕盒子的外包装进行组合作为围栏。将运动区域设置在走廊外,在地面画上了格子,贴上写有数字的小花,幼儿可进行跳跃运动。

2、充分利用好墙面,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以往,墙饰多是老师的事情,墙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装饰美化教室,孩子很少参与墙面装饰,他们与墙饰很少产生互动。本学期,我们布置主题墙饰时,主要以幼儿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让他们与环境产生互动。例如:在“我喜欢的动物”主题活动中,我们的主墙面就是老师和幼儿一起完成的。老师将主墙面设计成了春游时参观动物园的背景,由幼儿自己绘画自己喜爱的动物、和父母一起收集动物邮票而成。

3、充分利用好橱柜、桌面及窗台、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环境。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和特点布置成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放的活动环境,使活动不受干扰的完整进行,也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如在“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隔断,把教室创设成一个个类似居住的小区环境,其中有开放的面包房,也有较封闭的儿童医院等,让幼儿的活动既能独立开展又能相互联系。

4、充分利用好教室上空的空间。空间布置主要是通过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实现的。例如: “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屋顶挂了多根柳条,将孩子们和家长自制的迎春花和树叶吊挂起来。这样,不但装饰了环境,而且推进了主题的进展。

(二)区域材料要定期更换

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的互动,就不能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元操作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因此,每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时,我们首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要求,熟悉主题活动中的各个站点,一起分析哪些内容适合开展集体活动,哪些活动适合投放在区角活动中,然后再制作合适的材料投放其中。

1、区角材料根据活动区域的不同、季节不同要定期更换,例如建构区的玩具要定期更换,保持孩子的新鲜感,娃娃家的玩具可以让孩子自己从家带玩具与班级孩子分享,也可教师自己动手来丰富区角材料,同时家长对区角材料的投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孩子创造活动的材料。例如:根据在小班时,我们请家长帮忙做小衣服,让孩子给娃娃系扣子,整理服饰等简单的生活服务能力。现在孩子们升入中班,发动家长收集假发套、毛线、鞋带等,让孩子自己动手给娃娃装扮各种发型,学习编辫子和系鞋带的技能,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孩子在区角活动中快乐的完成的,这样让孩子在玩中自己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的提高。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制作相适应的材料,并且注重材料的多样性、丰富性、情趣性、层次性,力求使材料能够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积累主题活动的经验。

我们亦看到了区域活动的随机性特征,区域的安排并不是刻板不变的。它要求教师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调整,由班内两位教师随时讨论,一周进行一次调整。

(三)、区域材料要做到与教育主题相结合

教师可根据建构式活动教材中提及的对环境创设的要求,来投放丰富区角材料,做到区角与教育主题相结合,并作为孩子对教育活动的延伸部分,使孩子保持对某一活动主题的持久兴趣,并给予孩子区角活动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进一步探索、巩固我们的教育活动。例如:最近本班主题《我喜欢的动物》,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情感。我们教师就对这一主题的区角材料结合活动主题整体考虑,我们首先创设用一张大大编制的网悬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网上垂挂着各种仿真树叶和花朵,地上铺好绿色的泡沫板,让幼儿放入走进绿色森林中。随后,参观动物园的春游活动更是过足了一把瘾,让孩子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鼓励孩子从家中带来各种长毛绒玩具,如带来了小猴子就布置成荡秋千的情景;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小熊就指导孩子用积塑构建大小不同的房子给小熊居住;教师事先用纸盒子制作一个简易的长颈鹿、山羊等动物,然后请幼儿动手给动物们用绘画、粘贴、剪纸、撕纸的方式进行装扮。墙上张贴着孩子们喜欢的的动物图片和动物常识,环境的创设进一步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幼儿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重视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并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例如根据动物这一主题教育,相应地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语言区:听故事“动物的冬眠”(了解动物会冬眠的常识);美工区:动物的花花衣;(给动物设计衣服);科学区“吃的东西到那里去了”(知道每个动物所吃的食物有所不同)通过相宜的区域活动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最优化。

区域活动随着环境的变化、主题的轮换不断更新,这些变化都让孩子有了更多的新鲜感和探知欲望,也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三、区域活动的教育意义

刚开始设计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老师常常热衷于“克隆”与跟风,以为把握新信息即是紧紧跟随潮流,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处于一种闻风而动的状态,比较盲目或没有头绪。开展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得出结论:不人云亦云,而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创设区域活动,并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尽力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以下是我们在创设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思考:

(一)区域活动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并丰富教育活动。在上完课或集中教育活动之后,幼儿在活动区内可以通过相应材料的操作来复习巩固与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内容丰富,有些能通过上课等正式学习来实现,而有些则要通过游戏、自由活动等非正式学习来实现,如培养交往能力、独立自主性等。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活动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在活动区内,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水平自选活动,轻松自主,没有心理压力,不受局限,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任思维和想象自由驰骋,并体验成功及活动过程的愉快,增进交往,发展社会性和健康人格。

(三)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既可以在孩子自选活动中给予具体的个别指导(如指导正在搭积木的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又可以利用活动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或个别教育(如在表演区进行分组教学,练习某种节奏等)。

(四)有利于提高幼儿自由活动的效率,规范幼儿的行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活动能有效地避免幼儿以往自由活动时出现的无所事事、无聊乏味地浪费时间,甚至追逐打闹或出现破坏性行为等种种不良现象。

(五)有利于有耳的社会性发展。区域环境作为幼儿活动的“小天地”,作为一个小团体的“小社会”,应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认知会获得不断的提高。例如:在进行“交通工具”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环境布置当然要体现有关交通工具的知识,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可以走到街头,认识交通信号灯、观察车辆的通行,同时认识汽车的种类,自己向有关人员咨询交通方面的知识,或与家长交流,还能从中发现路段车流量的问题等。最后,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作用于环境的创设。其实,幼儿在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关注社会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认知系统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探究一个小时,因为科学区里会变的颜色,有趣的磁铁,颜色变魔术等深深吸引了他们,而这个区域的设置,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一些简单科学原理、现象的机会,使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会在玩中获得。

区域活动为幼儿的自主化学习和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一学期的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变了,变得更会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我们的老师也变了,变得更聪明能干、更懂得以集体的智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发现,只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那么个体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让孩子们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浅谈知识经济环境下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3篇

国际继续教育活动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最早从美国开始,60年代发展到欧美国家,70年代末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在国内首先引进“继续工程教育”这一与国际相沟通的名词与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继续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与参与,继续教育的概念也在深化和拓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将是今后教育发展的目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就是要从制度上、体制上规范员工的学习行为,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有限的培训经费。

如果说资本是工业经济的第一资源,那么,人力资源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资本的75%以上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国际上许多政府重视继续教育,制定国家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规定企业的利润或资产几个百分点必须用于职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全美85%的大企业都开设培训课程,有计划地向本企业职工传授知识与技能。例如美国爱德华·琼斯公司职工年薪2.2-2.7万美元,在美国不算很高,但是人均每年 132小时的在岗培训极具吸引力。美国, Intel公司为员工量身开设商业管理硕士学位课程,并为他们支付昂贵的学费,作为挽留员工的重要手段。课程内容与公司具体事务有关,避免了纯学术性的纸上谈兵。学员通过27个月的学习就可以毕业并取得MBA文凭,公司同时获得了训练有素、心态稳定的员工。全员素质的提高带来企业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振兴又带给职工经济利益的回报。国外基本上每个员工第三年就有半年时间接受培训。继续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一般性补充、更新和拓宽,它更注重对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注重对知识的创新,注重智能的开发,注重给人以智慧;继续教育不仅在于使人掌握某种技术、技能、技巧、诀窍,更突出创造力开发、创造性思维:不仅在于教人如何操作和运作,更致力于提高人的长远规划能力、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继续教育的这些特点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系列特征,如经济动力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相适应。因此,在矢口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在创造力开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构建继续教育体系

(一)产业化管理机制

让继续教育走进市场,必须用经营产业的方式来经营继续教育事业。继续教育产业化是以育人为本质内容,以教育服务消费为产品,通过教育市场与社会各界的交换,获取特定价值的新兴第三产业。继续教育应确立有关政府部门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间、各有关社会团体间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分工合作,解决继续教育在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工作中的定位问题,把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继续教育面向市场,成为一种产业。 继续教育的需求市场是不断变化的,继续教育的规划必须随着市场和企事业单位技术进步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调整工学矛盾才能适应市场

变化的要求。

继续教育要立足于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坚持与技术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把规则、培训、考核、使用等环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选人、用人、育人一体化的机制。目前继续教育受各单位经济状况的制约,受决策层对教育认识的制约,缺乏自主权,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发挥。继续教育要取得活力,必须完成管理体制的创新,从依附型转变为主体发展型,建立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终身学习基地。教育机构应提高办学的主体意识,根据发展目标和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要,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觉、自动地思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和措施。继续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在教学管理、教材组织、教师聘请、质量评估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继续教育应注重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教育管理体制和考核评估上要有别于学历教育。

继续教育是有效的生产资本的投入,美国企业仅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每年以5.5%的速度递增 (高于美国年经济增长速度),摩托罗拉每年用于员工的培训费不下10亿美元。在我们现有的教育经费情况下,必须利用有限的教育培训经费,提高其投入产出比。继续教育还有一个经济规模、生存规模的问题。继续教育必须按照市场机制有效地运行,才能保证继续教育良性发展。

(二)竞争激励机制

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员工参力口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对培养和造就人才非常不利。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自觉性将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学员能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激励本身可以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力口速人才成长的步伐。激励机制的核心是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唯才是举”,大胆任用,不能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把对人员的培养和考核与激励相挂钩,以奖励为主,奖与罚相结合,应成为主要内容。竞争激励机制打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念,员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是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与实践来提高的,把继续教育的成绩和工作绩效作为其上岗、晋升的必备条件和依据,这将会扭转继续教育消极的一面,从根本上激励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德国的机械设备,社会公认其结构合理,力口工精密,外观讲究,性能优异,这都是他们重视职业培训、员工持证上岗、人人关心质量的结果。

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种。目前,社会上大多数使用得比较多的是物质奖励,对精神激励重视不够。其实,激励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的动力,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对物质的虽然是基本的,但精神上的鼓励、信任往往被视为最隆重的礼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创新激励方法、完善激励手段应是继续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

(三)运行机制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互联网技术架起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平台,创造了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加快和推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把它引入继续教育,建立网络平台,将有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将信息技术融于教育,使不同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同学习要求的公民都有机会参力口学习,可以全方位地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

纵观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应用网络媒体进行现代远程教学,网络远程教学已逐渐成为国外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例如美国凤凰城大学(University ofPhoenix)和阿波罗集团合作,1989年建立了凤凰大学在线,在美国、波多黎各和加拿大,拥有100个校区和学习中心,有6500名员工,成为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用现代远程手段进行本科、硕士生以及博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学生遍及世界,每年有100,000名学生。每个学生者p是业余学习。学生的入学条件里要求学生必须有工作,参力口研究生学位学习的学生还要有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学生被组织成学习小组,互助互学进行专题讨论。这是一种全新的继续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大量急需的科技人才。学校在获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

(四)创新机制

丘陵经济环境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思索 第4篇

一、丘陵经济环境下, 更要发展职业教育就要抓经济、抓就业、抓扶贫

丘陵经济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等问题的关键是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 持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安岳县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县, 劳务输出务工收入是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劳务输出40万人左右。从四川省的调查看, 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收入3300元, 通过培训后转移的则达到4800元左右, 提高近50%。从这个意义上说, 抓职教就是抓经济, 抓扶贫。而同样是104万人口大县的射洪, 在短短几年里, 职业学校培养输送职高生2万多人, 短期培训输出农民工1万余人, 劳务收入占全县每年劳务收入总量的三成。为此原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赞誉射洪职教中心为“农训基地、致富摇篮”。事实证明, 一个人口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要发展丘陵经济,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坚持“立足农村, 就业导向, 助农致富”的办学方向, 是有效服务“三农”, 力促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丘陵经济环境下, 发展职业教育务要深入落实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并给予大力扶持

发展职业教育, 作为解决农村“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 受政策、传统观念以及职业学校自身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影响, 丘陵经济环境下的职业学校在农村经济建设中似乎一直难有作为。在这里, 政府怎样履职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意义更为重大。就安岳县的情况看, 早在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年内开工建设职教中心主体教学大楼, 力争尽早投入使用”的工作目标, 时至今日在全国大力发展职教的大好环境下职教中心仍只闻声而不见影, 致使县职教中心示范龙头作用不能发挥。全县职教依然是硬件差, 规模小, 至今甚至没有一所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级合格标准。2008年县内公、民办职业学校招生状况更为难堪, 职业学校陷入招生难的怪圈。大大的损伤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形象和办学积极性。因此, 对政府来说认真落实省、市职教攻坚计划, 大力扶持职业教育, 起好主导作用, 已是刻不容缓。

1. 政府统筹、政策支持, 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要树立大职教观, 将农业、科技、扶贫、劳动保障等部门的劳务培训、职业教育项目开发等纳入统一规划, 建立多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 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使职教工作不只是教育系统的事, 而是多部门共同推进的重要任务。

2. 强化政府责任, 抓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 发挥其龙头示范作用

强化政府责任,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特色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性工程予以重视, 政府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职业教育。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现状, 对现有职业学校进行撤并、重组、改造。

3. 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在坚持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公办职业教育作用的同时, 充分调动民资、外资、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性, 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在民办学校税收、征用土地、接纳捐助以及申报项目和课题、教师待遇和医疗方面予以相应的鼓励和支持。

三、丘陵经济环境下, 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把学校办到市场, 课堂设在社会

1.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

职业学校要结合丘陵经济环境发展特点, 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 也就是因地制宜, 找准定位, 根据市场需要特别是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特色, 设置专业, 确定招生计划, 培养适销对路的“蓝领”。把课堂设在社会上, 时时把握市场脉搏, 以高质量就业为航标, 量身定做自己的特色专业。

2. 向社会延伸, 主动拓展办学范围

教育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孵化器, 学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地, 富民先富头脑, 为让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 让更多的人通过教育致富, 职业学校应敞开大门, 广纳生源, 向社会延伸。在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发展自己, 成就自己。通过推广项目, 联系村社, 帮扶农户, 开展“送知识、送技术下乡”, “千万工程免费技术巡回宣讲”等活动深得老百姓的欢迎。扩大了学校服务“三农”的影响力。一些学校与企业“联姻”走校企联合之路, 形成企业主动关心学校, 企业与学校联系更直接, 更方便的局面。当然丘陵经济环境下, 经济欠发达要把职教做大、做强, 还应该把眼光投向境外, 为职教走向国际打开一条现代通道, 使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学生, 城乡富余劳动力捧起“洋饭碗”, 领到“洋薪水”这也应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 第5篇

(2)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教师在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中多查询、多思考,有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同时,资源的开发因为教师的思考和成长,会更趋完善。因此,在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区会让参与资源开发的教师写一些随笔,记录查找资源、筛选资源、形成资源中的点点滴滴,反思自己开发资源的经验和教训,促进自我的成长。例如,韦海峰老师在一篇随笔中写道:“筛选资料时我有一个原则,就是从学生的视角去选择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趣味、活泼。在收集、筛选的过程中,我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并且常会在此过程中迸发一些想法并将其运用到资源库的建设中,这也是我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

(3)资源开发过程中寻找各种资源的内在联系。我们主要发现了三类联系。首先,我区的环境教育资源都被涵盖在一系列的教育主题下,如“大气、水体污染”等,这样的归类方法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其次,这些教育资源的形式有固定的几大类,比如课例、图片等,彼此相互关联。最后,同一主题下的环境教育通常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区域环境教育资源的运用

1、运用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途径

(1)运用于教材编写。我区环境教育所开发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在环境教材编写时被大量使用。环境教育的资源开发对教材编写的帮助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材中的很多素材来源于环境教育资源;二是参与开发教材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环境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发展,确保教材的`编写更加高效,教材的内容更加完备。有些环境教育资源在编入教材时,需要从教材使用者的角度分析资源是否恰当,会按照教材编写的规范性和教学使用的便捷性,对资源作一些修改。

(2)运用于课堂教学。这些资源对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中可以直接运用环境教育资源;其次,教师通过查阅环境教育资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再次,对资源的阅读,可以引发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使环境教育更为精致。一位教师在随笔中写道:“有些教学资源活泼有趣又不失科学性,但怎样让这些资源与教学活动相匹配?有些资源教育意义深远,但怎样让学生对它们感兴趣?在思考之后,我先从分析这些资源的可行性入手,预设课堂上的情境,思考这些资源如何运用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分析这些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时常会出现教学时的场景。在不断琢磨的过程中,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2、运用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策略

(1)整合策略。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时常被整合运用。由于我区的资源是按照主题分类的,所以每个主题下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资源。当教师讲授某一个主题时,可以运用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源。比如,在“水的合理利用”这一节课上,教师可以使用“缺水地区用水状况的图片”“用水浪费的图片~‘生活中十大浪费水现象的热点事件”“生产中的节水新方法的热点事件”“水的合理利用的概念”等课程资源。

(2)选择策略。教师会根据教学主题、任教的年级、学情特点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来选择和组织环境教育课程资源。这种选择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选择不同的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课例资源中,课例不仅说明了教学对象的所在年级,而且说明了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选择是否使用该课程,如何改编这则课例。二是从资源中汲取“营养成分”与用于教学。同一份环境教育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现实情况时,所选用的角度和深度有所不同。在图片资源、内容说明、热点问题三种类型的资源中,都有“使用学段”这一项,用来说明资源在不同的任教年段可以有不同的运用。比如,在“酸雨形成机制”这个图片资源中,“使用学段”是这样描述的:“小学阶段只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出污染物从哪里来;而初中阶段则要更进一步,让学生从图片中了解污染物是什么,是如何转变成酸雨的。”

(3)增值策略。在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可能穷尽资源使用过程中所有的可能性,因此,资源的开发通常只包含一些最基本的信息。教师要在使用资源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现实情况,再对资源进行补充、修正,讲解时体现出侧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在“注意食品安全”这节课上,教师运用了“食品外包装信息图”这个图片资源。教师对这则资源的思考是这样的:包装袋图片,主要用来显示一般商品具有的信息,使用该包装图片是因为它所具有的信息相对比较完整,如QS标志、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等。因为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负面新闻较多,为了与时俱进,教师特别对配料表中的食品添加剂部分进行了明显标示,来说明加工食品使用添加剂是正常行为。但在课上,教师没细讲蔗糖脂肪酸酯、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钙、丙酸钠、纳他霉素等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作用;对于添加剂的其他信息也不多涉及,以免超出本节课的内容。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 第6篇

关键词:管办评分离;第三方评估;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作为指导和规范管办评分离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标志着党和政府为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心和努力方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管办评分离的核心要义在于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活动界限,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的治理新格局。作为社会参评教育的重要形式,第三方评估教育绩效在当前这一背景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从当前实践情况来看,政府、学校、社会第三方并未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教育绩效评估仍以政府内部评估为主,社会主体作为第三方进行评估的空间相对有限。实际上,管办评分离作为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议题,涉及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学校制度、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调整、革新甚至是重塑问题。因此,管办评分离背景下的第三方评估教育绩效的制度创新实质是一场极为复杂的制度变迁活动。由于这一变迁活动是在突破原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制度供给均衡,原有制度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一变迁过程产生强烈的制约作用,延滞第三方评估教育绩效的制度创新过程。本文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工具,对管办评分离背景下第三方评估教育绩效创新面临的制度环境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第三方评估有效推进提供可资借鉴经验。

一、第三方教育评估制度环境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

新制度经济学起兴于二战以后,属于西方新政治经济的理论范畴。作为应用经济方法研究政府问题的主流学术流派,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作为重要的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发展分析之中,提出制度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新制度经济理论庞杂,内容丰富,主要有制度变迁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两大体系。

制度变迁理论诠释了制度变迁的本质与根本动力,制度均衡、路径依赖及诺斯悖论则是分析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关键概念。所谓制度均衡,是指在新旧制度交替过程中,新制度的持续供给能够满足制度变迁的需要,各行动主体普遍对当前制度现状感到满意,而无意对此现状进行改变。所谓“路径依赖”是用以诠释以往的制度体系对当前及未来的可能性影响。在一个稳定的制度框架体系中,由于沉淀成本、同构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及适应性效应等强化机制的存在,能够产生可观的报酬递增效应。路径依赖既能够引导制度变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也可能导致制度变迁向错误方向惯性滑动,最终陷入“锁定”困境。所谓“诺斯悖论”,是以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理论重要命题,揭示的是国家与社会经济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一方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另一方面,国家又是导致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个悖论实质上反映出一个普适的道理:政府缺位难以成事,而政府越位又会催生诸多矛盾。

交易费用理论比较了不同配置资源方式的交易成本。诺斯认为:“制度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约束人们行为互动的框架体系”。作为理性的行动主体,人们总在既定的约束规则下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树立彼此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交易规则,能够有效减少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诺斯认为,在市场进行选择交易中共有三个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费用支出:用于搜索信息、协调谈判、监督防范三种费用。这些费用实际上可归纳成一种费用,因为这些交易费用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代表着交易信息不充分而催生的资源浪费或不必要的损失,即“发现和确认最终价格的支出成本”。新制度经济学承续了“经济人”假设。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在“经济理性”的个体不断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总结出机会主义的定义,其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人总是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增加自身利益。威廉姆森将人的这种一旦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的行动取向称为机会主义。这种机会主义的产生源于信息片面性或是非真实性。

1.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第三方教育评估制度环境的内涵

在管办评分离这一大背景下,第三方评估教育的制度变迁作为整体教育治理变迁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制度环境内涵。第三方评估教育绩效,其内涵是指第三方作为独立法人,可以在教育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和范围内自主、自由地对教育和学校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的干扰和支配。第三方评估的落实,必然会受到制度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创设和优化了必要的制度环境,第三方评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切实卓有成效。总体而言,第三方教育绩效评估的制度环境主要是指影响第三方评估自主权的法律、法规和习俗等,是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自觉接受的各种行为规范。

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一系列核心概念,需要关注两个重要方面:

区域基础教育环境质量评估研究 第7篇

“区域基础教育环境质量评估研究”项目是上海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6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要点》提出“研制区域教育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促进区县教育生态的不断优化”。建设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环境评估体系,形成常态化的监测评估机制,有助于更为全面、客观地衡量乃至比较各区域教育质量发展水平和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指导区县政府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市区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公共教育决策服务。本项目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牵头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项目以现代教育治理理论、教育生态学理论及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为指导,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方面的评估内容,分别是政府保障环境、学校育人环境、社会治理环境。项目组将研制各个方面的指标及监测点,开发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及其实施办法,并通过试测、实测等过程,收集包括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区县自评数据与学校抽样调查数据等多种数据,全面了解区域基础教育环境质量现状,深入分析相关因素,为区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

插图为项目组研究交流活动以及部分学校相关照片。

摘要:<正>“区域基础教育环境质量评估研究”项目是上海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6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要点》提出“研制区域教育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促进区县教育生态的不断优化”。建设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环境评估体系,形成常态化的监测评估机制,有助于更为全面、客观地衡量乃至比较各区域教育质量发展水平和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 第8篇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教育,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振兴区域经济服务。湖南高职院校作为湖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彰显其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以区域经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具体建设为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应如何建设自身以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经济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办学质量无不受到区域经济的制约,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所提供的剩余产品、自由劳动力及其劳动岗位。高等职业教育的硬软设施都要依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求。在经济落后地区,一方面硬件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同样影响到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影响大众及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区域经济发展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持续的推动力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是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经济建设开发、储备大量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腾飞的不竭动力。我国在由为别人打工的制造大国向自我发展的工业大国转型的过程中,依靠技术的进步带动国家的发展是必然选择。实现从劳动力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跨越,都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一方面出现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行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另一方面传统农业、手工业也要求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出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以此扩大、提高生产力,这些变化都要求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二、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背景及基础

湖南拥有中意电器、湖南神塑、时代新材、金德管业、长丰集团等678家塑料加工规模企业。此外,2009年的《湖南省轻工业振兴实施规划》已经将“塑料加工”等五大轻工产业列为重点建设行业。并在2010年,中国第一个轻工业示范产业园——“中国(湖南)轻工产业园”在湖南湘阴奠基,此工业园也已将“塑料加工”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0亿。从国内、省内的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可知,经济的发展及人才的缺乏为重点建设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平台和就业保障。湖南科技职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于1982年开始第一次招生,2009年本专业被评定为湖南省精品专业,2010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学院目前是湖南省唯一的拥有塑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单位。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深入调研,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以积极适应省内塑料加工产业结构及技术升级需要为基础,本专业通过对省内部分规模企业的调研,针对省内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湖南省塑料产业经济,培养具备现代塑料注射、挤出加工技术,塑料配混、改性及塑料测试技术,使其掌握基本的塑料二次加工技术,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生产管理及品质控制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如下图所示。

2. 深化“专业+公司”“三年九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塑料加工设备,将企业建在学校内,成立长沙科创塑料科技有限公司,形成“校中厂”,创造真实职业环境,实现“专业+公司”培养模式。通过在校外实训车间建立“厂中校”,改革仅仅依托校企联盟,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施“三年九段”教学模式,完善“三年九段”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厂中校、校中厂,实现教师与企业内部领导地共同管理,实现技术开发与教学的双向互动。“三年九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3. 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递进的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由于职业能力是一个由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在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与终身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将工作岗位所需各项能力归纳为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规划,建构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发展规律、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模块化专业课程。知识、能力与素质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如下图。

三、结语

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主要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质量监督体系、教师团队等方面为重点建设,既能满足社会岗位需要,又能实现劳动者价值的特色专业,使教育与经济更好地实现良性互动。而在发展高职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整体认识不足、相关部门缺乏投入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需大力加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问题亦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使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使我们所做的理论研究不至于沦为纸上谈兵,而真正为现实服务。

摘要: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紧缺,严重制约了湖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湖南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通过立足地方设置专业,开拓教育市场,加大社会培训力度,构建区域交流机制等措施,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交流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深化改革,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湖南科技职院

参考文献

[1]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的新模式[J].求是杂志,2006(5):62-65.

[2]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4):34-37.

[3]秩尚,郭齐家,余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6):453.

[4]邢晖.校企合作走深处进出办学热两头[N].中国教育报,2007-03-30(7).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第9篇

一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和谐环境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 是幼儿的需要。环境的创设只有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的需要, 并通过幼儿的大脑和双手, 才可使他们认识并爱护环境中的事物。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 是他们赋予了环境以生命。我们尽力为孩子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里充满着爱的温暖, 有着丰富的营养。我们园内环境富有“绿色、童趣”, 将自然草坪、塑胶地坪、硬质地坪与土地相结合, 满足了幼儿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 园内种植了合欢、广玉兰、雪松、桃树、杏、石榴树、柿子等30多种树木, 园内的种植园根据季节不同, 种植不同的植物, 让“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绿色”, 对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扩大了幼儿认识的范围。

二创设家园互动的知识平台

家庭既是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堂, 又是检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教育成果的实验室, 因此, 家长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 充分利用真实而具体的生活场景对幼儿进行鲜活生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同时, 还要真诚地接受幼儿提出的良好建议, 改变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行为, 承担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使命。教育中, 我们注重家园互动, 我园的家园宣传栏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新颖独特而亲切, 深受家长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家园园地展示家长会内容、家园联系、环境节日调查表、组织亲子活动内容、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等。引导家长上升到一定的教育平台, 不同层面地增强家长的文明意识, 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家庭生活中影响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达到“教育一个幼儿, 带动一个家庭, 影响一片社区, 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效果。

三将环境创设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

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环境是根据主题而创设的, 主题活动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具体地开展。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中渗透环境教育, 其内容更为系统全面, 是知、情、意、行各层次的渗透, 是不同年龄、不同教材、不同教法有机而灵活的渗透。如科学活动“水”“声音”等内容, 让孩子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育幼儿不浪费水、不喝脏水、不在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在《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 笔者和孩子们共同创设了我们的“家”, 用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 也有蟹壳、蛋壳、西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材料。搭建了高楼、汽车、居住小区、客厅、餐厅、卧室等。把易拉罐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 让蛋壳变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娃娃, 用果壳拼贴出漂亮的图案。在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中, 孩子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其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变废为宝”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而且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总之, 区域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环保教育活动, 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区域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 孩子们学得轻松, 没有任何压力, 无论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幼儿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 获得了许多能力范围内的经验和知识。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关心、热爱、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因此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在幼儿园里开展环境教育, 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 灌输环保知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环保教育活动, 深受幼儿的欢迎。本文就幼儿区域活动, 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区域活动,环境教育,幼儿

参考文献

[1]管培红、王益红主编.幼儿环境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 第10篇

鉴于笔者所在地区恰好是祖国的“镍都”———金昌, 当地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数量多且集中, 但由于地处沙漠边缘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 各种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有资料显示2004年金昌市曾经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变化的关注意识不强。所以笔者一直认为以化学课堂为载体, 结合当地的实例, 开展环境教育, 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的知识点, 渗透环境教育

普通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涉及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去挖掘, 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还需要与本地实际结合。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化学专业知识, 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并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高中化学教材中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很多, 现结合金昌市的实际与新课程必修1与必修2的顺序, 整理如下:

在课堂教学中, 将化学知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让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将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通过对相关事实的生动描绘, 理论联系实际, 令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联系本地生活实际和学校校本课程, 开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要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 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多, 比如, 组织学生参观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金昌化工厂、金昌发电厂等工矿企业。通过耳闻目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又如,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池中含有大量的Hg、Cd、Ni、Pb、Mn等重金属元素, 在金川集团公司冶炼厂的车间废液中也大量存在, 将这些废电池和车间废液废弃在自然界中, 有毒物质就会从中溢出, 污染土壤、水质等, 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危害人类。据说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105 L水, 几乎等于一个普通人一生的用水。学生听后非常震惊, 并自觉地把旧电池积攒起来, 不随便乱扔。再如教育学生, 日常生活中不使用破坏臭氧层的发胶、涂改液、气雾剂等。

利用校本课程, 开展环境教育。例如, 在学习校本课程《日常应用水的处理》后, 学生明白了“自来水”并不是“自己来的”。而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用水量的迅速增加, 金昌市的水资源相当短缺, 同时由于水资源被污染, 淡水资源日趋紧张, 因此, 教育学生每天要注意节约用水。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感性认识, 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金昌的自来水厂,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对生产自来水的六个步骤有了进一步了解, 也使学生懂得每滴自来水来之不易, 人人都应节约用水的道理。又如, 在学习校本课程《地球上的空气》这一节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对学校周围的大气污染情况进行调查, 做好记录。接着通过课堂上的学习, 学生知道了空气的组成、含量及各种气体的性质, 最后共同讨论“河西堡附近的空气污染源”。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其污染源有:河西堡电厂的大烟囱冒着浓浓黑烟, 影响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 也影响了金川峡下游渔业生态环境。金昌北京路来往车辆频繁, 尾气排放量大;学校校门附近, 小摊贩烧烤产生的油烟及所用的小煤炉产生的废气等都给周围的空气造成了污染。

金昌市为了淘汰落后产能, 截至目前已爆破拆除了永昌发电公司9.9万千瓦1~5号发电机组;依法关闭了当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12家造纸厂;关停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5条铁合金生产线;取缔了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17家土法石灰窑、两家小化工企业和两家小炼焦企业, 淘汰了53台供暖锅炉;还拆除了镍都实业公司铜盐厂1号回转窑……由此可见, 金昌市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信心。金昌市的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周围环境, 而且还使学生认识到改造环境的迫切性和自身肩负的责任以及治理环境的长期性、艰巨性。

三、注重自身实践和研究性学习, 加强环境教育

让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通过搜集材料、调查分析、讨论研究, 写出《我们居住的环境状况》、《金昌市水质调查分析》、《日用化学洗涤剂污染调查》等报告。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认识环境, 体验生活, 从而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加强环境教育, 充分运用实验, 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 采用实验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经济对经济法律环境的要求 第11篇

1 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构成

知识经济所需要的经济法律环境主要有三个大的构成要素,分别是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对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和对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

首先是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指的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是这个大的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那么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从概念上看。可以延伸为与知识经济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分类组合为的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和知识经济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是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可以被看作是静态的对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进行的描述,而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可以被当成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对于知识经济来说,法律实践是发生在经济领域中的。权利与义务的承担者作为主体把权利与义务和客体相结合的活动。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是动态的活动,从过程上看,它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司法监督等一系列的环节。

第三个构成知识经济法律环境的要素是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发展知识经济的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是随着知识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并且伴随着知识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在人们头脑中不断强化的。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主要有法律认识、法律感情和法律意识三种形式。

2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构建怎样的经济法律环境

很明显,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它对资源的消耗和对资源的配置来看,它都应该是我们要大力发展的经济方式。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可谓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在各个国家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位已经日益提高,它不但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且开始逐渐发展成为能够与劳动力和资本相抗衡的同等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健全的环境,不仅是社会经济政策扶持,建设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也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的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

显而易见的只有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让经济的正常运行得到有力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显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被看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规则”,由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资源共享更加方便了,几乎所有的信息、知识都可以在刚一出现时,即被全世界所同时知晓。除此以外知识产权的价值也显露无疑,很多例子都证明了只有拥有了保护好了的知识产权。才能从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最大的价值,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不得不承认的是,曾经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力度很不够,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随着近些年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我国的司法立法工作不断展开。这些年在我国先后制定了《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计算机软件登记法》、《电子出版物登记与管理法》、《高科技工业园区法》等等,这些都是我国近年来为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所做出的努力。但是还要看到这些法律法规的建设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在今后需要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价值认同,逐步完善我国的知识经济法律体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平台。

第二是要建立健全适应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支撑系统。

有了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司法系统和法律监督体系的搭建同样至关重要。有了有力的司法执行和监管部门才能使已经完善的知识经济法律体系得到良好的具体的实践。

在我国,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是现实存在的不能掩饰的突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要在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中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做出我们的努力:一方面要拥有相对独立的、又能严密配合协调统一的科技执法、司法系统以及科技法律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大量的合格的专业的科技执法、司法人员,同时加强对科技执法、司法队伍的职业道德、執法能力、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有了独立协调的知识经济和科技的执法司法体系,并且有了这一体系下的有力的专业的执行力量。才能为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第三是要培养和树立人们对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

由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心中并没有牢固的树立起这种无形资产也需要保护的意识,因此,培养全民的知识经济法律意识就更加必要。

在我国,人们的法律观念需要更新,需要我们加大科技立法执法司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这样的观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需要让全民意识到,不仅是实体经济的资源等要素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的保护同样必须得到重视。同时还要加大知识经济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利用科普工作的展开,利用学校课堂的讲授,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形式,让人们迅速的树立起对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学会守法,学会用法保护自己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红,廖细明.谈知识经济下知识产权所面临的挑战[J].石油科技论坛,2000(2):52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 第12篇

新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根本,对制度创新为基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控制通化膨胀以及降低失业率等现象发生,其经济周期阶段性被弱化的一种新的国家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加快,在新经济环境下实现我国会计操作与国际会计操作相接轨,这给我国会计准则、会计职能以及会计核算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新经济社会环境对大学会计教育产生的冲击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给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大学会计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会计教学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所转变,同时其教学类型、格局等也更加多元化。大学会计教育是培养会计专业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会计教育的主要动力。然而,新经济社会当前环境下,大学会计教育对人才方面要求的提升,使得大学会计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和问题。

(一)会计教学理念过于陈腐

新经济社会环境下对会计人才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重理论学习而轻社会实践,重内容分析而轻综合能力培养,极大的局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人才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大学则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在新经济社会环境下,大学会计教育理念受困于传统教学模式下,会计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难以匹配,不但降低了大学会计教育教学质量,还局限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传统的教学观念也过于僵化,制约了大学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使得我国当前大学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

(二)会计教学对象针对性差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把大学教育大众化视为扩大教学规模,提升入学率的主要途径,然而对会计人才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学对象等缺乏针对性,会计教学方式和教学特色不够明显,会计专业人才能以快速适应和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随着新经济社会环境逐渐形成,大学会计专业招人的不断扩大,学生层次、水平、能力等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大学会计教学不足现象越发明显,这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了大学会计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大学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化人才,让接受专业化培训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然而,当前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大学会计教学,在教学对象方面缺乏针对性,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会计教学定位不够准确

从以往的社会和企业需求来看,传统的大学会计教育人才培养倾向于各工商企业,然而,随着新经济社会环境的形成,传统的大学会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会计教学和人才的需求。以往的大学会计教学主要注重高水平能力会计人才培养,注重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正是由于这种教学定位的不准确性存在,使得以往会计教学内容、教材等难以培养出高水平能力人才,也正是由于教学定位的不准确,造成了我国当前大学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存在冲突的显著困扰。

(四)会计教学内容单一守旧

我国大学教育主要根据单一的人才能力来对大众化大学教育质量进行衡量,会计专业教育也同样如此,这使得我国大学会计教育人才结构产生严重过剩现象。同时,大学会计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方面的多元化需求,极易产生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发生。大学会计专业单一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够更好的满足于统一的学科标准与逻辑思维,培养会计专业化人才在会计教学内容和会计课程方面过于守旧,注重专业学科知识学习,而忽视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高层次会计课程和内容接触较少,必修课与选修课搭配缺乏合理性,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表现出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在新经济社会环境下难以适应。

(五)会计教学环境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学习,其相应的会计教学环境过于简易化,教学条件相对落后,这不但不利于培养满足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会计人才方面需求,还冲击和影响了会计专业教育机构的发展。会计教育方面师资设备的落后,使得会计教学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问题;会计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得会计专业人才知识难以得到发展和进步;会计信息设备得不到完善,使得会计专业人才难以适应新经济社会对会计人员工作能力要求,降低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影响了学生对实际业务的处理,难以让接受过大学会计教育的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之中。

三、加强新经济社会环境下大学会计教育模式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新经济社会环境的逐渐形成,市场经济发生转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会计教育模式应当重新进行审视,以往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应当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将当前市场经济环境需要与现行会计教育体系进行整合,构建科学的、利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环境,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能力强的全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际能力为主

以往大学会计教学思想主要以教师为核心,把教学课堂视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把教学教材视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内容,把学生视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施予者,把考试得分视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错误教学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发展,并难以适应新经济社会环境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我国当前大学会计教育应积极的,根据市场经济变化和需求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并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把会计岗位实际工作内容和会计行业职业标准与大学会计教学理念相结合,让我国当前会计专业人才既具备相关的会计学理论知识,又能够更好的将其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

(二)明确教学对象,划分层次教学

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大学会计教育体系建设,主要应以培养实践专业能力人才为首要教学目的,重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学生作为大学会计教育重点对象,将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之中。与此同时,注重大学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侧重于层次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知识和发展方向的不同,注重各层次实践能力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和各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同层次,促进会计教育深层次研究与发展实现。

(三)细化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办学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大学会计教育改革,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不同性,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大学式教育方式与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主的企业岗位式相结合,细化教育资源,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大学会计专业教育应当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良好交流机制,让会计专业教师主动的深入到企业各行业企业会计工作之中,深入了解企业各行业企业会计最新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对会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适当调整,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针对性。除此之外,学校通过利用校企合作,让企业积极的参与到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管理中来,让大学会计教育课程设置、内容等更加贴近需求,让学生能够领悟到会计职业的真正精髓,真正建立起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调整教学内容,建设课程体系

大学会计教育往往重视课程理念相关知识学习,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较为忽视,对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会计专业人才造成了一定限制。为适应新经济社会环境形成与发展,大学会计教育根据需要适时调整会计教学内容,将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引入到实际教学计划中,打造以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础的实际教学模式,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做到教学用三位一体,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方面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务分析能力。与此同时,侧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制定相应的素质拓展培养计划,设立公共礼仪培训与口才写作课程,将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很好的结合。

(五)完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教学环境即包括软件环境,也包括硬件环境,这两方面环境建设与完善都对会计专业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硬件环境则是指会计教学设备与内容。在新经济社会环境下,强调大学教学设备应与教学内容相调整和适应,并作为大学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内容。针对会计专业教学内容,让会计专业教学内容采取阶段性的调整与过渡性的修订,充分发挥专业教材在大学会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化会计教学实验模拟教学室,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大学是培养和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根据地,通过大学教育则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自身整体能力。与此同时,把教师视为学校会计教学的软件环境。注重教师个人能力水平的提升,定期对教师会计理论、实务操作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开展深入学习和继续教育,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更新和调整教学理念与内容,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大学会计教学质量。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经济社会环境的到来,给大学会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大学会计教育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转变传统教育理论,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环境,建立以培养人才为主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和企业发展输送具备高水准的会计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君贵,白璐.会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2]曾琼芳.关于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7).

上一篇:电源配电下一篇:公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