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化传播论文

2024-07-24

整体化传播论文(精选9篇)

整体化传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现代传播技术,传播格局

1 转变媒体发展理念,推动媒体形态融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广电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传播载体,而且也必须不断改进广播传播技术,才能更好的推动广电传播事业的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现代传播技术对广电传播格局的影响,否则就会被“新媒体时代”所淘汰。构建广电立体化传播格局,必须转变媒体发展理念。从过去单一传播平台向多元传播平台转变,改变传播媒体缺乏互动性、延伸性、广泛性的弊端,适应广大受众对现代传播载体、传播平台、传播形式的新需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坚持把受众作为第一对象;抢抓“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持续创新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广播、电视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终端、下一代网络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树立“大媒体”理念,不断拓展广电媒体形式和媒体内容,打造更多、更好的广电品牌载体和品牌栏目,使广电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始终走在媒体传播前列。

2 做精做专传统媒体,打造自身核心品牌

在“新媒体时代”,巨大的网络空间承载着不计其数的方字、图片、影音信息资源,导致现代传播技术下信息资源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很多信息的可信度受到人们的质疑,而人们对广播、电视的信任程度则更高,因而在现代传播技术下构建广电立本化传播格局,必须牢固树立“优势更优”的理念,将传播媒体做精、做专、做强、做大、做优,打造自身的核心品牌。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利用现代传播技术,不断拓展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立体化传播格局。做精、做专传统媒体,就必须在打造精品频道和精品栏目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广电传播的内容生产能力、新闻传播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突出政治性、社会性、民生性、娱乐性;正确处理好“传播价值”与“宣传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受众通过收听和收看广电频道和栏目,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回味,形成自身的强大核心竞争力。

3 应用现代传播技术,推进传媒蓝海拓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2.1%,拥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网民、2.02亿手机微博用户,手机上网率高达75%左右,电视开机率已经由过去的7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更多的人开始通过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视、智能手机等平台收听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和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构建广电立体化传播格局,就必须在用好、用足、用活现代传播技术上狠下功夫,着力构建“大信息”“大资源”“大服务”“大发展”传播网络,积极推动广电传播蓝海拓展。坚持把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广电媒体信息“五个任何”作为推动广电传媒拓展的重要目标,依托现代传播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传播组合策略”,全力构建广电系统门户网站、网络电视、电视购物、移动电视、移动广播等新兴传播媒体,形成跨区域、跨媒体和广泛性、开放性、互动性的传播网络,推动广电传媒扩张发展。

4 发挥广电资源优势,扩大规模传播效应

与新兴媒体相比,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无论是采编队伍还是策划能力都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只要将这些优势发挥好、利用好就一定能够使广电传播效应进一步放大,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对新闻事件和相关主题进行宣传时,应集中广电系统资源,利用网络和电台的快速性和便捷性、通过电视的权威性和现场性,形成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运行体系,着力提高广电立体化传播效应。依托广电资源,统筹抓好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自身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协同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与优势互补,打造强势传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以及技术先进、功能互补、覆盖面广的传播格局。

5 结语

整体化传播论文 第2篇

校园宣讲,掀起月月舒粉色风潮

月月舒自2008年启用新代言新包装开始,就以粉红“青春日记”为主要传播工具,在全国各地的大中院校开展了此起彼伏的宣传活动。去年10月底,公司更是以命题企业的身份,以月月舒痛经宝颗粒为主题,首次参与了由中国广告协会主办、《广告人》杂志社承办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活动(以下简称大广节学院奖)。大广节学院奖是目前国内唯一由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的权威奖项,旨在为在校学子提供一个实践创意和实现梦想的机会,为企业和学界搭建一个人才输送的平台。历经七届,在全国各高校中深得学子的重视,

宛西制药以命题企业的身份,从3月份开始,委派市场部康祖丽经理跟随大广节组委会一起到北京、西安、南京、成都等十多座城市的十余所高校进行产品宣讲。通过校园宣讲,一方面是让学子们充分了解月月舒品牌内涵和产品特性,以便做出优秀的品牌传播创意;最主要的是针对月月舒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宣讲,让她们了解痛经对健康的危害,提及用药,首先想到和购买月月舒痛经宝颗粒,起到了健康教育和传递产品知识的目的。同时,宣讲所到之地,分公司在通力配合做好会场布置和物料发放之外,还借势在当地各大高校集中人力发放青春日记,随学院奖一起掀起了一股时尚、健康的校园粉色风潮。

借势网络,以点带面制造月月舒病毒式传播

大广节学院奖自举办以来,就以高规格、大奖项而成为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的高校创意活动,也在高校中、企业间、广告业界逐渐打造出了自身品牌,每届活动,自身的宣传自是必不可少。

学院奖专门搭建有 以介绍历届活动的举办情况,包括命题企业介绍、创意要求、获奖作品、专家点评等。为了更贴切地表现创意作品,学院奖还与优酷网(国内最大的视频网站之一)、网易校园、人人网、51.com(关系分享类网站)等网站合作,学生们的创意作品可以在这些合作网站上传、转载和分享。截止4月底,仅优酷网站就有月月舒的视频类创意作品近八十多幅。学生对作品的转载和分享,对月月舒品牌和产品也起到了病毒式的深度传播。

立体化覆盖,有效化传播 第3篇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专业化覆盖的省级卫视,安徽卫视在复杂的覆盖竞争环境中始终努力保持覆盖竞争的绝对优势。截止目前,安徽卫视的全国覆盖总人口已经达到近11个亿的量级,在省级卫视中遥遥领先。2010年和2011年,安徽卫视连续两年被国家广电总局下属相关单位评选为“‘TV地标中国省级卫视覆盖传播力第一名”,而诸多荣誉背后,正是安徽卫视成为中国最具覆盖传播力的省级卫视的良好说明。

提及覆盖,如果现在还只是局限在为传统的卫星网络覆盖的话,那就远远无法适应当下的竞争环境。在三网融合的潮流以及各类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之下,构建一套立体化、多元化的覆盖体系已经成为卫视领军者的必由之路。

终端化、立体化覆盖

目前,安徽卫视制定了“全媒体、立体化覆盖”的策略,其覆盖范围内的11亿人口广泛地分布在全国各级城市中,并且实现了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地级城市的100%覆盖,为频道的覆盖体系创造了核心价值。

此外,安徽卫视在自身的覆盖体系打造上也非常注重对于终端环节的维系,从而保障频道的内容传播以及广告传播能够真正进入营销与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地接触到受众个人及家庭。目前安徽卫视的入网县级城市及独立行政辖区和大型企业网达到2112个,位居省级卫视前列;已经实现了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人网,在安徽省内所有市、县、乡(镇)、村实现有线、无线全面的无缝覆盖,覆盖率达到100%。

与此同时,“无缝覆盖”的概念在安徽卫视的覆盖策略中同样重要,通过模数双网覆盖、一地多网覆盖等方式充分保障了自身覆盖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全媒体覆盖创新渠道

除了电视频道的覆盖之外,安徽卫视还积极开拓新媒体渠道,力图打造一个全媒体式的覆盖体系。

截止2012年1月,全国三星级以上宾馆入网数量达到3112个(包括港澳台地区宾馆),落地长江豪华游轮17艘,落地重点城市航站楼23个,基本实现了对高端移动人群的覆盖。

在新媒体创新覆盖方面,安徽卫视已经进入全国手机电视传播平台(CMMB)、手机和车载接收终端达50万个,互联网电视实现多渠道覆盖和到达,已经构建起了全国IPTV播出平台。

全球化覆盖视野

与此同时,安徽卫视还是最早实现在香港、澳门300万家庭用户和台湾100家酒店落地的大陆省级卫视。安徽广播电视台共在海外建有13个外宣窗口阵地,通过7个电视海外播出窗口向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播出电视节目18100分钟。安徽卫视频道目前已进入北美30万家庭用户;国际频道已覆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外宣专题《中国安徽之声》在澳大利亚、美国、澳洲、东盟等地播出;并先后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地成功举办15届中国安徽电视周。

近年来,随着台湾进一步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安徽省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皖台经贸文化交流,积极贯彻落实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安徽广播电视台张苏洲台长亲自挂帅,积极拓展在台湾地区的覆盖落地,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安徽卫视在台湾落地酒店总数100家,成为在台湾地区酒店落地最早、落地酒店最多的大陆省级卫视,扩大了安徽在台湾地区的影响力,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当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整体走向 第4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内容,节目单元

一、传播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 当天晚上7时播出的节目有先进生产者和农业社主任的谈话、新闻纪录影片《到农村去》、科教片《电视》, 以及诗朗诵和舞蹈。从那以后, 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 传播内容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 呈逐渐增多之势。

1994年4月1日, 《焦点访谈》开播, 该栏目定位为“时事追踪报道, 新闻背景分析, 社会热点透视, 大众话题评说”, 把镜头投向观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用大量生动的事实予以报道与评述, 并进行深入的背景分析。《焦点访谈》评论色彩鲜明, 由记者直接主持栏目代替了由播音员客串主持的传统模式, 栏目的知识性、趣味性有了提高。

进入本世纪以来, 新闻节目形态创新速度加快, 节目结构设置、时间分配、主持人风格、声画元素运用以及节日编排等都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新闻节目内容的创新更多地体现为对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上, 尤以新闻评述、深度报道和主题策划类新闻节目深受观众喜爱。新闻节目对受众需求的关注还直接推动了以本地天气、交通、刑事、社会安全和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民生新闻的发展, 在不少区域市场上, 地方台的新闻凭借服务性和贴近性, 在与中央级和省级卫星频道新闻节目的竞争中健康发展, 法制、体育、综艺等分类新闻逐渐形成细分市场, 成为综合新闻的重要补充。

二、节目单元由栏目走向板块

板块本来是地理学的概念, 指的是大地构造理论中由地质上的活动地带划分的岩石圈的构造单位。

电视新闻节目板块有大、小两个概念。小的板块概念是指栏目的构成元素。在一个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的多元性栏目中, 分别集中了若干题材或形式相近的内容, 如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晚间民生新闻栏目《今日关注》栏目, 就是由《今日大件事》 (城市新闻板块) 、《报料大搜索》 (报料新闻板块) 、《文娱大广场》 (娱乐新闻板块等三个板块构成的。大板块概念是指若干个具体栏目的集合体, 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 从播出时间上划分为早间板块、午间板块和晚间板块, 每个板块之中可以包含几个栏目, 而按播出内容划分, 板块就是电视节目系统中内容或主题相近或相似的节目或栏目的集合体。电视频道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 把自身节目类型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板块, 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新闻板块在这个大范围内可以理解为电视节目系统中所有新闻类别节目的集合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节目就分为新闻板块、电视剧板块和综艺节目板块。

上述变化还表明, 当代电视新闻节目播出流程已经呈现板块化趋势, 板块化对栏目的功能有所弱化, 板块化还被作为节日播出编排策略使用, 对其赋予了捆绑观众的特殊职能。板块化的发展走向、演变趋势及其对电视新闻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 值得我们密切注意。

三、播出平台由分散走向集中

新闻播出板块越做越大、越做越长, 所反映的是播出平台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趋势, 在大板块中媒体对收视黄金时间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 对优质节目资源和市场资源进一步形成垄断。

和大板块相比, 新闻频道的资源集中能力更为强大。1980年6月1日, 美国CNN开播, 在每天的整点时间播出新闻,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新闻频道。目前,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30分》《晚间新闻》《新闻早8点》在新闻频道中与第一套节日并机播出。2001年1月l日, 凤凰卫视资讯台开播, 定位是“向世界发出华人的声音, 向华人报道世界的资讯”, 其承诺是, 可以透过凤凰卫视资讯台全天候24小时收看到来自全世界和两岸三地的最新消息, 总汇全球的财经金融新闻, 于第一时间找到世界各大股票市场行情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在大事发生时和一线记者共同体验新闻现场, 追踪事件变迁, 感受目击的刺激, 可以透过凤凰卫视资讯台听到对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的评说、解析。东方卫视2003年10月23日改变呼号, 以上海东方卫视全新开播, 设置三大新闻主打栏目——《看东方》、《东方新闻》和《东方夜新闻》, 每天6小时全程直播新闻, 加上《东方午新闻》, 东方卫视每天四档定点新闻节目已经连成一线。

总之,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代表的新闻专门频道的强势发展, 迅速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观众资源, 吸引优秀节目资源、优秀广告资源向新闻频道集中。目前, 央视新闻频道主导, 凤凰卫视、东方卫视以及各地新闻频道积极跟进的主流话语平台已经酝酿成形, 上述集中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电视新闻生产和传播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反思[J].新闻知识, 2006, (8) :69.

整体化传播论文 第5篇

关键词:立体化;企业文化;传播;全流程

1.工作描述

随着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中央即将展开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决策部署,大力建设和弘扬“五统一”的企业文化,积极传播国家电网公司基本价值理念,国网的品牌形象及企业内质外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企业文化传播工程仍面临着诸多课题。

一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范围不够广泛。现有的优势文化资源重点集中在营销服务领域和机关办公领域,对经营管理、电网建设、安全生产、队伍建设等领域还没有实现有效全覆盖;统一的企业文化尚未传播到最前沿、最远端的一些员工,存在盲点。

二是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够丰富。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还较为传统,不够灵活,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员工,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创新文化成果还不多,优秀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企业文化的传播程度不够均衡。各县级供电公司的企业文化传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部分单位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项工作的力度和进度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

四是企业文化的传播效果有待进一步深化。从对企业文化认知认同率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员工对“五统一”企业文化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企业文化认知认同率尚未达到国网公司目标要求。

基于上述原因,为大力实施文化强企战略,切实发挥统一的企业文化在公司科学发展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大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企业文化八种传播模式,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企业文化认知认同率、企业文化覆盖率均为100%的目标要求。

2.主要做法

2.1宣传教育载体传播。公司积极发挥报刊、网站、信报、橱窗展板、电脑屏保、手机短信、电子屏幕等多种宣传教育载体的不同优势,构建多元化的宣传教育平台,自上而下,因地制宜,全面宣贯企业文化理念。公司本部及下辖10家县公司分别在企业内部网站上开辟企业文化专题网站,不定期传播企业文化活动动态、上级及本公司有关企业文化建设有关要求及企业文化成果;定期利用户外展板及橱窗展板宣传重要战略部署及公司改革发展成果;编制企业文化手掌书,将企业文化理念印入《党员积分手册》、纳入月度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及干部员工培训的必修课;设计制作企业文化电脑屏保;每月利用手机平台向全体员工发送廉洁、文明提醒短信;组织开展文明诚信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答题活动,常态化的宣传教育丰富了公司系统干部员工的精神家园。

2.2领导者的行为传播。通过完善运行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廉洁自律反违章长效机制,不断规范领导者的行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者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查找班子和个人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思想根源进行深刻剖析,共梳理出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83项“四风”问题,制定整改措施194条,有力加强了领导者的自身建设。积极贯彻“四下基层”工作要求,将“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联系基层挂钩蹲点调研”与领导人员履行安全生产“六个亲自”、党建“三级联创”、供电所“十查十严格”、扶贫苏区县活动四项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确定公司领导联系点10个、管理人员联系点30个、调研课题27个、“三级联创”项目30个,35名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深入基层蹲点驻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实践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为员工做出表率。

2.3制度传播。实行全员绩效管理工作,建立绩效常态考核机制,从企业负责人、一般人员、派遣员工三个层面全方位强化绩效管理。统一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建立健全员工岗位手册和岗位责任体系,实现“事事有制度,人人有手册”。出台《员工文明行为规范》,加大文明督察工作力度及考核力度。建立与国网公司通用制度建设动态对接工作机制,通过《通用制度宣贯应用对接表》的编制,动态实现与国网发布通用制度的对接管理,识别出适用于三明公司通用制度共236项;建立地区规章制度体系与直接上一级制度体系动态对接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大力实施规章制度年度“废、改、并、立”建设计划,完善制度体系并及时清理不适用的制度,目前共废止62项规章制度,新建制度2项,修订制度7项,有效确保各类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与公司核心价值观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2.4文化作品传播。建立以优秀故事传诵文化、以优秀歌曲传唱文化、以优秀剧目传演文化的精品传播机制。广泛开展企业文化小故事、漫画、书画作品征集;以先进典型为原型,邀请地方文联、歌舞团等文化人士为先进典型谱写成百姓乐于接受的歌曲、编排小品、创作舞蹈等,《电网志工之歌》、《有一盏温暖的灯等你回来》、《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一个个的曲艺节目,把先进典型事迹演绎的更加感动。《你是好人黄小清》、《安全是我们共唱的歌》分别荣获国网公司优秀电网歌曲评选活动职工作词二、三等奖;同时,通过借助政府搭台、企业演出的模式举行道德楷模事迹巡回汇报演出,在7名供电员工和1个集体的形象短片及歌舞节目的立体展示配合下,国家电网人“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时代形象得到了生动展现。策划拍摄反映公司员工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微电影《星星点灯》和根据黄小清真实事迹拍摄的微电影《清牵夕阳电力情》,得到中国文明网大力传播,深化社会公众对“国家电网”品牌和电力工作的情感认同。

2.5先进典型传播。发挥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建立先进典型“月、季、年”选树模式和“发现、宣传、培育、管理、传播、推介、提升”工作机制,在企业内部网站开辟“先摸风采”专栏,开展“一线员工风采”主题宣传,陆续对10个班组和31位一线员工事迹进行传播;在企业内部广泛深入开展“道德讲堂”、“电网先锋”、“党员之星”等活动,通过公司内部网站、公司宣传栏、事迹展板和内部电视传播,把先进典型的事迹在系统内广为宣扬;开展三明供电系统道德讲堂暨“让声音微笑起来—寻找最美的感动”事迹巡回报告会、“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演讲比赛,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精心培育先进典型、大力选树先进典型。“20位孤寡老人的女儿”黄小清、“格桑花妈妈”黄金凤、“入地电缆守护人”吴文生、“捐肾救弟”张炎珠、“拾金不昧”邱冬花、电网的“检修尖兵”洪伟、“农电工发明家”罗龙标等一系列“平凡英雄”形成了星光灿烂的“明电群英谱”,实现了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

2.6体验式传播。广泛开展“弘扬优秀企业文化、争做文明员工”主题活动;结合建党周年庆,开展先进评选表彰、重温入党誓词、党员“三色生日”送祝福卡、送书籍活动,强化党员主体意识;组织参与十八大知识竞赛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答题活动;开展“国网人的中国梦演讲征文”、“专题课件竞赛”等“中国梦·国网情”七个一主题学习活动,举办的“青春梦.中国梦”中华经典朗诵比赛;开展“做正能量员工”读书活动,举办以“梦起国网、亮彩青春”为主题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汇报演出;开展“五彩家园”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每一个节日作为关爱员工的契机;组织策划“我健身、我安全、我快乐”为主题的“千人运动会”系列群体活动,举办第三届“文化艺术节”、“第四届职工运动会”—钓鱼、篮球、气排球等比赛项目;依托18个文体协会广泛开展小型多样、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系列文体活动,让员工参与进来,在活动中体验文化的内涵,从内心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

2.7环境传播。积极运用宣传栏、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媒介进行常态宣贯,对统一的企业文化进行滚动式、常态式、立体式宣贯。建成公司大楼户外“百米公益广告文化长廊”,推出了一批集企业功能定位、社会责任以及文化传播于一体,具有电力企业鲜明特色的公益广告,不仅有效传播了正风正气,也使企业“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利用市区主干道上的250个电力配电箱、环网柜传播公益理念,极大地扩展了宣传的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在企业内部,设计制作了150块遵德守礼提示牌,遍布公司办公区域、食堂、小区、文体中心;整合墙体资源,打造企业走廊文化,制作6处“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栏及2块大型户外广告牌。实施“县级供电公司企业文化安家工程”,重点加强对县级供电企业、乡镇供电所、农电工等群体的文化传播,10家县公司分别建成了企业文化展示厅;部分乡镇供电所、变电站等基层站(所)建立了标准化企业文化展示墙,进一步促进了“五统一”企业文化的规范、标准传播。

2.8外部品牌传播。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传播,讲好“国网故事”,传递“国网声音”,传播国网优秀文化,着力塑造“国家电网”良好品牌形象。持续开展“用电满意提升工程、教育实践活动、一线风采”等13个主题传播活动,围绕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关注员工提素质和企业增效益方面的经验,积极发掘系统内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在企业内部网站设立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持续做好传播工作,统一广大干部员工思想认识,真正树立“人人都是企业一张名片”的品牌意识。开展“国网好新闻杯”竞赛、微镜头和教育实践之驻点日记写作竞赛等活动,让干部员工全员参与文化传播,既提升了宣传队伍素质,凝聚了人心,又营造了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围绕电网建设和优质服务等中心工作,强化新闻宣传策划,与外部媒体联动,开展“每月一重要选题”和若干主题策划活动,组织媒体“走基层”采风,持续对公司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可靠供电的尽责作为进行传播,展现国网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3.实践效果

3.1统一的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根据国网三明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企业文化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公司98.9%的员工对文化统一的作用、必要性、可行性的认可度很高,特别是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最高,95.6%的员工表示了解或比较了解国网公司基本价值理念;95%的员工表示作为一名国家电网员工感到自豪;统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感受到愿意自觉维护的职业

尊严。

3.2广大干部员工执行力显著提升。富有成效的企业文化传播引导干部员工认知、认同了国家电网公司科学发展战略部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三吃一担”精神,强化各项工作落实。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在公司系统覆盖范围最广、涉及体制最多的情况下,缜密实施、攻坚克难,一次性顺利通过省公司综合验收;近年来,公司综合绩效过程管控始终位居公司系统前列,呈现持续良好发展态势。

3.3企业内质外形建设全面提升。文化传播促进了文化涵养,推动了文化落地,强化了文化支撑,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同步提升。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5896天;系统员工黄小清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亲切接见;公司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评议行风位居当地第一。

参考文献:

[1]刘晓英,基于企业文化的品牌传播研究,经济问题,2008,341(1)。

[2]张倩,试论品牌与企业文化传播[J].商场现代化,2006,(26)。

[3]盛通,周战锋,企业文化的传播与渗透,销售与市场,2001(03)。

[4]杨燕玲,传播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农村电工,2013(01)。

论气象新闻传播方式立体化的演变 第6篇

及时、有效的传播气象信息对人类社会活动影响巨大。央视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发现每天大约有超过10亿的观众收看气象节目。除了传统的天气预报类信息, 越来越多的气象新闻类节目也步入大家视线, 气象信息传播的渠道也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发展为网络、手机甚至电子显示屏等户外媒体。新媒体进入了气象服务的传播领域。互联网、手机, 还有两者的结合体——“微博”等新的互动媒体对现有的气象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技术和传播渠道。

传播立体化的进程

气象信息传播立体化发展的历史, 是一个充分展示人主观能动性, 力图跨越地域限制走向全面沟通的历史。它随着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总共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一般上来说, 气象信息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随着文字的出现与普及, 人们利用文字符号在石器, 甲骨等能记叙文字的地方来记述气象情况。第二阶段是印刷术的普及和出版业的兴起。这一阶段要追溯到17世纪.从17世纪开始, 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来测量天气状态, 也使用这些数据来做预报。不过在很长时间里, 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这由于当时无法将传递气象资料到远方。从1837年电报发明之后, 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范围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1855年3月16日, 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 假如组织气象站网, 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 分析绘制成天气图, 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 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 准确预测天气, 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 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 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 1856年, 法国终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系统。第三阶段是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图文和数字化传媒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在这一时期, 气象传播的立体化形式就逐渐的开始崭露出头脚, 这些传媒方式通过各种传播节奏和传播的方法, 可以使人们从不同的渠道来了解每一天的天气情况。气象信息乃至气象新闻已不再是单一的纸质传媒方式了。

气象新闻传播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纸质传媒在即时性上的先天劣势, 报纸的风头很快被广播以及在1930年英国电器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发明的电视而掩盖, 广播传播的方式和电视传播的方式便开始并驾齐驱, 成为了气象预报的两个主要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由于电视的普及率低, 所以广播传媒方式取得了当时压倒性优势;二战之后, 彩色电视机的出现加速了电视的普及率。而由于电视可以将气象预报以气象动画图像的形式立体化的呈现出来, 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 传统的纸质气象传播方式和广播气象传播方式便迅速被被电视气象传播出方式替代。可以说, 在这一时期, 气象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开始显现立体化, 到了21世纪, 由于科技革命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提高与完善。气象传播方式也在立体化的基础上完成了向数字化的转变。在电子媒介蓬勃发展的今天,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合为一的结合并进行传播的方式, 开启了“全媒体”时期的新时代。

气象仪器立体化与气象新闻传播立体化的结合

气象新闻传播方式的立体化进程, 不是仅仅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其中还包含着气象仪器自身立体化方向的发展进程。所以, 现代的气象新闻立体化发展到最高程度, 必定是要求气象仪器与气象新闻的传播方式都要达到双重的立体化水平。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末, 是气象仪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利用, 气象仪器、传感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所谓气象仪器的立体化, 是指地面气象观测仪与高空气象观测仪的全面结合。地面气象观测仪, 是由气温测量仪, 空气湿度测量仪器, 气压测量仪器, 风向风速测量仪器, 降水测量仪器, 云和能见度的测量仪器,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海洋气象观测系统组成。这些仪器组成了整个地面气象仪器系统。从八十年代初开始, 702雷达用电子探空仪、奥米伽导航测风探空仪、船用GPS导航测风控空仪、温湿控空仪、单测温探空仪和无线电经纬仪用数字探空仪等都通过了设计定型鉴定。在这期间, 气象探测火箭的研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空气象探测仪器, 是由探空仪, 测风雷达, 无线电经纬仪, 天气雷达和雷达探测设备和风廓线仪。到了90年代末期, 地面气象观测仪与高空气象观测仪达到了立体化的结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同时要求气象信息传播方式的飞跃, 90年代末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计算机网络实现了质的转变。而恰逢此时, 气象仪器观测立体化也实现了较大突破。所以, 所谓气象新闻传媒的立体化进程, 正是由气象信息传播立体化和气象仪器立体化二者结合而形成的。

气象新闻传播方式立体化的未来方向

整体化传播论文 第7篇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宣传工作的“器”, 就是指导方针。医院宣传工作总体方针可以用七个字概括, 即“放大”、“缩小”、“出点子”。

所谓“放大”, 是挖掘医院闪光点, 放大正能量, 提高社会关注度, 树立医院良好形象。我们从细微入手,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 不断创新, 持续发酵, 医院新闻成为群众身边的一个个看得着、摸得到的案例, 深受媒体和患者朋友喜爱。

所谓“缩小”, 是指化解舆情危机, 为医院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众所周知, 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 医院的舆情氛围并不乐观。医院始终把舆情收集放在重要位置, 遇到媒体要求做“负面报道”时积极配合、充分沟通, 给予有理有据的耐心解释, 许多媒体在深入采访之后, 能够理性地进行换位思考, 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更加客观公正。

所谓“出点子”, 指的是宣传报道应不断创新和发展。想要不断提高医院的社会美誉度, 使媒体报道成为常态, 这就需要我们对医院的闪光点进行策划, 通过不断创新, 让宣传活动有新意。这样有特色、有亮点的题材让媒体感受到耳目一新, 媒体欢迎, 新闻报道也才能做得有声有色, 群众喜闻乐见, 医院也从中倍受好评。

在新闻宣传工作“七字方针”指导下, 通过多年摸索实践, 我将医院宣传工作按内容划分出“五大板块”, 日常宣传工作紧扣这些内容, 深度挖掘新闻, 让医院新闻上接“天线”——符合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方向, 下接“地气”——切实把握群众健康需求, 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把握医改主题, 及时宣传惠民创新举措

医改以来, 公立医院的一举一动均成为社会热点。作为宣传部门, 医改这样的热点题材必须牢牢抓住, 大力宣传本院积极投身医改的亮点、推出的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 可以让群众更深刻地了解惠民政策, 将惠民效果最大化。

比如围绕我院在医改过程中的改革创新举措。近年来, 医院推行了10 个单病种的临床路径, 并建立了医疗质量监测网络系统, 实现了医疗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同时, 医院开始探索医疗工作与国际接轨, 引入JCI国际认证体系,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确保医疗安全落到实处。宣传办紧扣这些主题, 组织策划相关宣传, 媒体积极跟进, 向社会广为传播, 最受益的自然是广大病友。

二、紧贴时代主题, 适时推出重大典型

时代需要正能量, 医院也一样。医患双方相互的不理解、不尊重, 导致了各种医闹事件不断出现。如何让患者能够深入了解医生的工作, 成为医院不断思考的一个话题。为此, 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机遇, 适时推出重大典型人物, 将他们的敬业奉献公之于众, 带动全院职工学习, 积极营造和谐医院氛围。

2011 年, 由卫生部办公厅组织, 人民网、健康报网联合主办的“十大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推荐活动在全国31 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 通过媒体采访、群众推荐等形式推选出各地“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人选, 并在网站通过网民投票, 最终通过专家评议, 推选出全国“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候选人。作为湖南护士的杰出代表, 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汤新辉28 年坚守在肿瘤患者护理的特殊岗位上, 工作敬业, 事迹感人, 最终荣获卫生部“十大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称号。她也是湖南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我们积极挖掘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 配合卫生部办公厅、省卫生厅等广泛开展宣传, 使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家喻户晓,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紧盯技术前沿, 重点宣传科技进展

一家企业,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医院同样如此,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这就是我院技术领域的不断追求。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 我院临床科室各种疑难杂症案例层出不穷。各科室专家围绕这些案例不断探索创新, 开拓思路, 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回春妙术, 倍受社会关注, 这些自然也是宣传部门要细心留取的新闻素材。

2005 年10 月, 我院整形外科创始人周晓主刀的全球第一例利用患者自身骨髓干细胞再造下颌骨修复手术, 突破了过去全球公认但会给患者外貌带来“毁灭性”影响的下颌骨肿瘤治疗模式, 首例下颌骨“重生”案例, 新闻宣传参与该项目全过程, 术前宣传部门进行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 全程记录了手术过程, 手术成功完成后及时向新闻媒体发布。宣传突出重点:让肿瘤病人不仅能活命, 还能“活得漂亮”。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成为当年医学界一大影响事件。

四、针对群众需求, 大力开展健康科普

医院以治病救人为根本目的, 群众的需求就是医院的需求。满足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是体现医院公益性的重要内容, 也是医院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每年的各种节日、卫生纪念日, 医院均会围绕主题, 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邀请媒体记者和患者朋友共同参加, 扩大宣传效果。

2015 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我们紧紧围绕“癌症从了解开始”这个主题, 大做科普文章, 一是继去年成功推出“湖南十大癌症防治常识”之后, 策划推出“人体癌症地图”, 以直观明了、简单生动、全面实用为主要特色, 迅速吸引了各大主流媒体的目光, 经过他们的二次加工与强势推荐, “人体癌症题图”在“4·15”当天如时出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收获大量好评;二是推出名医名家专访活动, 让我院专家走进各大媒体, 面对面与市民交流, 为广大市民解疑答惑, 既满足了媒体为读者服务的需求, 又扩展了我院名医的影响力, 可谓一举两得, 实现双赢。

五、整合媒介资源, 打造优秀宣传品牌

媒体作为医院宣传的重要伙伴, 需要用心长期维系。与新闻媒体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 是医院取得新闻宣传成绩的重要支撑。

每次医院遇到重要新闻需要宣传时, 都会首先听取媒体记者朋友的意见, 进而形成书面策划方案执行。同时我们会按照电视、纸媒、电台、网络四种类型媒体的不同特点, 准备不同的新闻素材, 如文字、视频、图片材料等, 尽可能满足不同媒体的需求, 力争让每次新闻报道都做到尽善尽美。

新闻宣传工作的效果:

一是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和综合医院相比, 专科医院的新闻线索相对有限, 宣传办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有新闻价值的案例, 认真组织媒体做好采访, 始终保持我院知名专家、疑难病例、爱心活动等方面的高曝光率, 并适时举行院内新闻评先, 对优秀新闻给予奖励。

从2010 年开始, 连续三年在医院开展“十大新闻”评选, 针对全院每年发生的新闻报道, 通过全院和媒体评委的投票, 评选出热点新闻, 不仅调动了各科室投稿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医院品牌塑造。

各科室积极提供新闻线索, 并暗自“较劲”, 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互动, 不仅推动了医院宣传工作, 也倒逼科室不断改善服务和技术水平, 全院发展氛围更加健康上进。

二是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

近年来, 通过各类媒体高频率立体化的新闻报道, 医院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例如在省内媒体推广胡炳强、黎月恒等享受国务院特贴的专家教授, 使广大读者认识名医、认识医院。精心策划, 组织专家参与 《长沙晚报》 2012年读者节的“名医坐堂微博问诊”活动, 读者踊跃参与, 社会反响良好。

三是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通过媒体搭建桥梁, 实现良好的社会沟通, 促进了医院优质服务的开展, 提高了社会满意度。我院是全国110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 也是卫生部23 家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医院之一。2011 年在卫生部进行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 在77 所医院患者对优质护理总体满意度得分中, 我院以91.5分排名全国第20 名, 在同年湖南省三级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中排第一。

在多年从事医院宣传工作的工作实践中, 我也有几点深刻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 机构健全, 制度完善, “宣传也是生产力”成为全院共识。

领导重视是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保障。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压力大, 但医院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新闻宣传, 经常在工作中面对面进行指导, 或直接参与重大新闻、重大典型事件的策划, 出思路、谋方案、定措施、解困惑、严把关, 为医院新闻报道工作取得成绩,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制定了医院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及奖惩细则。

二是精心策划, 细心准备, 周密统筹部署推出新闻宣传精品。

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医院的新闻宣传工作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不论是重大的典型宣传, 还是日常性的新闻报道, 我们都认真谋划、充分准备, 包括对典型事迹的材料收集整理、联系媒体入院采访、组织撰写新闻通稿、与各大媒体搞好通联协调版面等, 都认真进行安排和部署, 确保文章在第一时间见报或争取出报道精品。

三是积极挖掘, 善于发现, 认真总结, 医院快速发展是新闻宣传的源泉。

近年来, 医院提出构建国际化区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发展目标, 各项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喜人景象, 也为新闻宣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新闻不是“碰”的, 而是“挖”出来的。好新闻必须深入一线认真挖掘。我们积极鼓励一线人员向宣传办提供新闻线索, 获取线索后再深入挖掘新闻亮点, 提炼新闻价值。重大事件形成操作性强的书面策划, 让媒体一目了然, 心中有数, 采访报道自然更细致周到。

四是尊重媒体, 医媒互动, 凝聚正能量, 形成新闻宣传强大合力。

就像绝大多数医生都是善良的, 绝大多数媒体也是友善的。医媒之间, 原本就是你离不开我, 我离不开你的亲密关系。医院为媒体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新闻线索, 媒体也为医院的宣传做了重要推动作用。医院充分尊重媒体, 认真对待每一个来院采访的记者, 借助媒体的作用, 凝聚正能量, 不断传播医院的品牌内涵。

五是团队奋战, 辛勤耕耘, 新闻骨干的拼搏进取开创良好局面。

医院宣传部门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各司其职, 每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同时在每个科室指定一名以上通讯员, 发挥其骨干报道的作用, 全院形成新闻宣传一盘棋, 保障了新闻报道工作圆满完成。宣传团队的辛勤耕耘, 换来了医院品牌形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钦太.林晓凡;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4.05

整体化传播论文 第8篇

一、产学研一体化视角下MJC人才培养的目标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学术界与产业界联合起来, 共同将学术研究成果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形式, 包括产业界和学术界产业联合建构的实体性组织或者虚拟性关联, 前者如依托高校产业园的各种实体公司;后者如依托具体项目建立起来的合作交流关系等。[2]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是形成知识的流动性网络。[3]美国硅谷的成功就得益于其周边众多著名高等院校。那里聚集的一大批研究人才将研发的最新技术和产品快速投放市场, 再以获得的收益继续投入科学研究, 创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硅谷模式”。[4]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高等学校中出现了一批诸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天大天财、华工科技、南开戈德等高技术股份制企业。以高等院校的知识成果为基础, 依托企业形成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不仅保证了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 也同时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传媒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传媒产业化和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改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根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2013年传媒蓝皮书》, 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在2012年已经达到7600.5亿元人民币;在传统媒体不断获得新的活力的同时, 新媒体如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新旧媒体在融合同时, 也形成了传媒业更为多样和精细的分工, 也因此对于传媒从业者提出了更细化的专业要求。新闻传播硕士的设立正是顺应传媒业发展的趋势, 探索如何能够使传媒业与高校专业教育更有效地结合, 相互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与科研、产业与教育将结合的平台, 在这个视角下研究MJC人才培养的思路、方式, 对于中国传媒产业和专业人才培养, 具有探索意义。MJC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5]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创意产业, MJC人才培养与传媒业发展的动态可以结合起来。一方面, MJC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为中国传媒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内容生产、产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 传媒业的发展也急需能够更快进入传媒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实务性人才。在这个过程中, MJC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中国传媒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达成了一致;也正因为如此,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视角, 形成人才培养的路径, 将会形成专业院校与产业发展的“双赢”。首先, 产学研一体化能够使传媒产业直接介入MJC人才培养的过程, 使人才培养能够和日新月异的传媒业发展高度接轨。其次, 产学研一体化能够使专业院校参与传媒产品的生产, 实现双方的资产经营以及人才和资金的配套。第三, 对于专业院校来说, 产学研一体化则能够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

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MJC人才的方式

产学研一体化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路子在中国经过近20年的运行, 逐渐形成了几种比较稳定的路径, 具体到传媒业与高校和合作, 已经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方式:一是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比如由传媒集团高校合作办学或者单独出资办学。前者如2000年由重庆大学与香港美视电力集团合作创立的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09年由苏州大学与香港凤凰卫视集团合作组建的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后者如2011年南方传媒集团主办的南方传媒学院。二是通过项目合作培养人才, 包括通过培训课程开展的职业培训、通过传媒与高校的互换培训加强媒体人才的专业性和增强高校师资的实践技能等。例如,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和香港英皇娱乐集团开展的经纪人培训课程就是一种职业培训课程。三是通过联合经营产业, 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包括合作组建传媒文化公司, 成立传媒文化产业基金、共同运作文化产业论坛和网络平台等以及共建传媒文化产业园区。目前, 我国已有许多城市认识到高校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并促使大学科技园区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如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海淀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和2011年落户苏州科技城的国内首个校地合作传媒产业基地———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等。

如前所述, 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是形成知识的流动网络, 知识与产业的有效、快速结合并释放出直接的经济效益是产学研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上, 在推动和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孵化的同时也完成了人才的应用化培养, 这与MJC人才培养的诉求不谋而合。因此, 结合目前的传媒实践和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MJC人才培养的方式应呈现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1) 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MJC自2011年开始招生, 招收了三届学生, 第一批毕业生刚刚在2013年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MJC无疑是年轻的, 也正因为如此, 首批试点的高校对相关的培养方案内容正在作调整。在这个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培养目标与方案的两张皮”现象, [6]即专业硕士培养与学术性硕士培养方案并无实质性差别。专业硕士学位与传统的学术性硕士学位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其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 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上, 学生是产、学、研的重要参与者, 这三者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路径等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别;整合这些差别, 让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满足产、学、研的一致要求, 意味着培养的MJC人才能够具有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内核。 (2) 依托传媒产业实体, 建立实践化教学模式。实践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一是改进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教师通过现场实践, 使教学科研工作和传媒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认识和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 教师把这些信息和经验带到课堂中去,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二是通过建立实习基地、主办各种媒介文化活动, 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传媒从业环境中完成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并且学生能够把从实习等活动中的经验及时与课堂的知识性信息以及研究活动相结合, 不仅参与传媒实践, 还能够进一步拓展视野, 对传媒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3) 依托具体的项目管理, 搭建MJC的科研交流平台。传媒院校与传媒机构以特定的项目为依托, 就项目的实施开展合作, 可以是科学研究项目, 也可以是具体的传媒实践项目。前者如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实施, 以及各种产研结合的横向项目的合作;后者如节目栏目的改版设计、大型活动的策划论证等。在这个共同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 传媒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将得到加强。比如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开展讲座, 不定期举办学校和传媒间的沙龙活动, 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和业界的最新动向, 对相关技术发展的前沿保持追踪。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师生参与专业领域学术会议, 扩展研究视野。 (4) 依托产业组织或项目的盈利, 建立学生奖助体系。对通过产业组织或具体项目获得的盈利或者经费, 抽取一定的比例, 用以设立研究生奖助体系, 包括奖学金、研发成果优秀奖等, 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其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上的实际表现结合起来, 可以依照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激励机制。

三、产学研一体化视角下MJC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创新

从产学研一体化视角透视MJC人才培养的三年, 相关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如, 培养方案执行很难到位、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个体学习计划不配套、考核方式相对单一等。此外, 与MJC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专业设置、招生对象、课程安排、教学理念、培养方法、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亟待改革, 必须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区别, 形成独立的完整培养体系。 (1) 专业培养理念的创新。现代传媒业面对的是全新的传播生态, 传媒理念、生产形式、传播流程、传播渠道、经营管理模式等要素在新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解构和重构, 特别是全媒体已经成为世界的知识语境下, 现代传媒业已经冲破地域和时间的界限, 向着国际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决定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诉求, 也就决定了传媒业对文化视野开阔、谙熟传播规律与实践的精锐人才的强烈需求。 (2) 专业培养目标的创新。现代传媒业的人才需求层次中, 本科层次的人才在知识积淀、实践经验方面有所局限, 博士层次的人才又偏重理论研究, 因此硕士层次的人才缺口巨大, 但现有的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其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更难以适应行业需求, 对此, 必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 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 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这是新闻传播院系研究生教育的一项战略性的转变。 (3) 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是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重点创新的一项改革内容。为此, 必须积极构建高水平的培养平台, 要求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师构成、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实施。培养过程中, 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教学方式上, 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求根据实务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突出实践教学, 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 (4) 专业培养手段的创新。必须积极依托校内外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平台等教学资源, 提倡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的结合,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将传媒产业的业务、现状、动态、问题等带入课堂, 将课堂演变成为一个模拟的传媒场域。要与国内多家媒体联合, 建立高端的实习基地, 吸收实践领域的一些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派往这些单位进行观摩学习、短期见习、中长期实习、轮岗实习, 丰富实战经验, 提升业务水平。

摘要: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MJC) 是我国为适应传媒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汲取发达国家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 于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硕士学位。MJC在培养目标、路径上和传统的学术性硕士有着根本区别。产学研一体化作为一种实务界与科研院校合作的建立的知识流动平台, 在中国已经进行了近20年的探索, 本文试图将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与方式, 透视如何通过这一机制, 探索MJC人才培养的合理路径, 达成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诉求。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洁.专业硕士: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大变局[J].新闻前哨, 2010 (10) .

[2]陈少波.产学研一体化:传媒产业化的推进器[J].现代传播, 2008 (4) .

[3]胡光明.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效益[J].高教论坛, 2005 (12) .

[4]李德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前瞻[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3 (12) .

[5]郑保卫等.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现实考察与理论论证[J].国际新闻界, 2009 (7) .

整体化传播论文 第9篇

1 高度重视,提高媒体融合认识

2013年年底,台党委班子在确定周口广播电视台2014年十件实事的时候,就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宣传平台作为十件实事之一,作为2014年的重要工作来抓,2014年5月,台机构改革部门设置中,整合了周口网、爱周口移动客户端、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型媒体资源,成立新媒体中心,并作为全台20个正科级部门之一正式列入管理序列。

新媒体中心成立后,根据新媒体工作需要,台里把新媒体中心搬迁到广播电视塔办公区300平米的二楼大厅,投资30多万元,添置了新的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7月份,广播电视台抽调6名骨干员工充实到新媒体中心,又面向社会招聘了20名大学毕业生,新媒体员工近30人,为新媒体中心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媒体中心成立不久,宣传部、台领导亲自带队,半个月内到杭州、苏州、扬州、郑州、南阳、驻马店等多地学习考察,与当地相关人员在媒体融合、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交流,为周口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的日后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措施得力,制定媒体融合制度

新媒体中心成立以后,根据新媒体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平台各自的传播特点,广播电视台出台了《周口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实施方案》,制定一系列措施,保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2.1 建立联系人制度。

建立“周口广电融合QQ群”,台所有相关部门各指定1名联系人,加入群组,专门负责台内互融互通事宜。全台联动动作由总编室在平台统一指挥;部门之间工作也可通过QQ群平台进行交流。

2.2 实施栏目上传发布制度。

各频率、频道、中心所有经台编委会研究确定的上传栏目要及时上传到周口网。广播、电视《新闻联播》音视频节目在首播当晚20:00前上传到周口网,新媒体中心在节目上传后半小时内将栏目在周口网和爱周口移动客户端进行发布。

2.3 建立新闻稿件公用平台。

周口广播电视台采访记者均为“全媒体记者”,实现一人(组)采访、多方采用(电视、电台、网站、客户端),多元传播,杜绝了同一事件多人(组)采访的现象出现,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2.4 实施监督类栏目融合办法。

台监督类栏目《民生面对面》《监督热线》和新媒体中心《网络问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周口网网友反映的热点问题提供给广播电视两档监督栏目,栏目组根据作客嘉宾排序等实际情况让嘉宾作答。

2.5 实施互动宣传报道办法。

四套广播每个频率每天不低于10次的新媒体中心广告

宣传,内容包括周口网、爱周口移动客户端等。四套电视节目每个频道不定时播出爱周口移动客户端的广告片,推荐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等形式下载安装爱周口移动客户端。各栏目结合栏目定位制作播出爱周口移动客户端的使用、安装、用户体验反馈等方面的节目。

通过各种融合宣传办法的落实,目前,广电所有自采稿件,根据其内容可以在网站、爱周口客户端、周口广电微博、爱周口微信同时发布,也可以选择其适合的载体发布,真正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实质性深度融合。

3 彰显魅力,媒体融合效果显现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探索,台各部门的融合意识逐步增强,所有人员的全媒体概念已经树立。周口广播电视台搭建的拥有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的全媒体平台,已经彰显大平台的魅力,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而又具有巨大的宣传影响力,这一效果已经显现。比如,周口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全媒体宣传,无论广播、电视、还是网络、移动新媒体同时进行,短时间全媒体宣传,一步到位,直达率高,在受众、用户、粉丝中迅速广泛传播,效果很好。

下一步,为更进一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周口广播电视台将为台四个频道、四个频率实现网站直播,并就频道介绍、栏目推介、主持人风采、节目编排表、广告刊例、活动宣传、音视频点播等在网站内宣传,建立评论区,形成网友与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及栏目的互动。

上一篇:犬细小病毒感染下一篇:口腔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