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范文

2024-08-25

诗眼范文(精选10篇)

诗眼 第1篇

诗眼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最传神最精炼的字或诗句, 也就是指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主要是靠炼字 (包括炼字和炼句) 和炼意体现出来的, 正因为反复的锤炼, 才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称道的妙词佳句。一方面诗眼可以加强诗歌的形象性。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 是取“绿”字的色彩;另一方面诗眼还可以使诗意更精确, 比如齐己《咏早梅》的诗句“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 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由此看来, 发现和抓住诗眼, 就找到正确理解诗歌的关键。

诗眼可以分为“句中眼”和“篇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是指关键词, 是指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致“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 大多是诗人着意锤炼的句子中的某个字。“句中眼”并无定位, 但它往往是奇妙之字, 是平凡质朴之中的别有深意的是“句中眼”, 只有读懂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准确地体会到祠堂的凄凉、冷落的气氛, 才能更准确地领悟诗人的感情。

所谓“篇中眼”即是关键句, 是全诗中最为传神的, 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或是具有统摄全文作用的诗句。此句如人的心脏, 可集人身之血液;又如人之骨骼, 可支全身之血肉。“篇中眼”的位置也不固定。注意区别“篇中眼”与名句,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千古名句, 但它只是对别后之苦的设想, 并不是统摄全篇的关键句。

理解诗词, 需要抓住“诗眼”, 那么“诗眼”又应该如何从诗歌中找寻呢?

一、注意“句中眼”的词性

从词性来看, 它们往往是动词、形容词, 或是副词、数词。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 就是此诗中的“句中眼”。“又”有何深层含义呢?表面上看, 是在写二人重逢之后的喜悦, 不要忘记诗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落花时节”, 它包含了对景物、人物、情感的一种另外的情感——物非、人非、情非的慨叹。这是以“乐”写“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弄”,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 均属于“句中眼”。注意词性就要注意词类活用, 尤其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名词动用、形似动用等。词性的变化必然带来词义以及意境的变化, 上面的例子中的“绿”就属于词类的活用。

二、注意“句中眼”“篇中眼”的修辞

和乐天春词 诗眼 第2篇

和乐天春词原文: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和乐天春词阅读答案: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抓诗眼,析情感 第3篇

一、诗眼在诗题中,直接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春夜喜雨》是唐朝诗圣杜甫的七律名作。欣赏此诗,扣住诗题中的“喜”字,便可把握诗人的情感。因为此“喜”是诗眼,是诗人喜爱、兴奋、愉悦之情的流露。首联议论,是诗人情不自禁的纵声喝彩,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激情表白,为全诗奠定了喜悦的感情基调。诗人以拟人与移情手法写春雨,说春雨通人性,妙解人意,应时而下。颔联从耳闻的角度写春雨。诗人眼中的春雨是那样的有情有义,她虽有“润物”之功,但并不邀功请赏,“夜”字写春雨生怕影响人们白天的耕作,而在夜阑人静之时悄然来到人间。“潜”字写出春雨不事张扬,无需捧场,无声洒落,甘作奉献。颈联从眼见的角度写春雨。尽管春雨乘夜而来,悄然而下,但还是被敏感的诗人感觉到了,诗人满心欢喜,兴冲冲推开窗户一看,发现外面浓云密布,漆黑一团,独有江船上的渔灯萤火一般熠熠闪光,被浓黑的夜幕衬托得异样明亮。尾联写想象之景,诗人由眼前浓黑的乌云想到明天会有一场透雨,诗人为此兴奋得驰神遐思,脑海里禁不住浮现一幅美丽的图景。“红湿”“重”写雨后花朵的视觉形象,宿雨未干,珠光闪烁。诗人此刻的喜悦之情,读者自可体会得到。扣住诗题中的“喜”,可以分析出诗人随春雨到来而产生的喜悦之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农民将有一个丰收年成而兴奋和陶醉的情感。

二、诗眼在诗句中,以此统率全诗的写景叙事,将写景染上浓重的主观情感色彩,将叙事笼罩在浓烈的感情氛围中。《枫桥夜泊》是唐朝张继的著名七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第二句中的“愁”是诗眼,它统率着全诗的写景叙事。前两句写景。前句写所见所闻所感,“月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霜满天”是所感。“霜”字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寒。后句写孤卧客船的所见,此时与诗人相伴的只有火红的枫树,明灭的渔火。“对”字隐约现出萦绕在诗人心头的缕缕轻愁。这两句写景被“愁”所统率,诗人的感觉世界已染上了浓重的主观情感。此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景浑然交融。后两句叙事,即卧闻山寺钟声。夜宿山寺闻钟声是以闹衬静,实写;月落之夜闻钟声而知有寺,虚写。虚实结合,将夜的深永和清寥、诗人的羁愁旅思表现得细致真切。这样,后两句的叙事笼罩在寂寥羁愁的浓烈情感氛围中。

诗眼鉴赏例说 第4篇

什么是诗眼呢?吴大受《诗筏》云:“诗有眼, 犹弈有眼也。”“炼字如壁龙点睛, 鳞甲飞动, 一字之警, 能使全句皆奇。”刘坡公《学诗百法》:“作诗点眼, 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 龙无睛则神采皆失。”这里的诗眼, 就是炼字, 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就诗歌而言, 诗眼可能有下面三种情况: (一) 全首诗的诗眼, 即体现全诗主旨或情感的最精采的词; (二) 一句诗的诗眼, 即一句诗中最精采、最能表现诗的境界或情感的词; (三) 不是所有的诗都有诗眼, 有的诗有诗眼, 而有的诗没有诗眼, 诗的情感体现在全诗词的组合上。

如何鉴赏诗句的诗眼呢?鉴赏诗句诗眼的方法大致有四。

(一) 最能突出诗句的境界的词就是诗眼。

所谓境界, 如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 王国维对宋祁《木兰花》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评点:“着一‘闹’字, 境界全出。”从境界来看, 这个“闹”字应是这句的诗眼。一个“闹”字, 写出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境界:那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杏花, 争相绽放, 火红而热烈;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争相逗趣, 仿佛那嗡嗡之声、和鸣之音能听到似的。

又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诗句“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 就是这两句的诗眼, 一是描写出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湖浪壮阔的洞庭湖之境界, 二是写出诗人鉴赏大湖时开阔豁达、奔放震撼的胸襟之境界。

《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香松”两句中的诗眼, 从境界看, 分别是“咽”和“冷”。“咽”、“冷”形象地显示出山中幽静、清冷的境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而幽咽之声, 显示山林的清幽;日色照在青松上, 显现青苍而疏淡之色, 衬托树林的恬雅。

(二) 能突出诗题目的词就是诗眼。如: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题目是“早梅”, 诗中的“一”能体现“早”。从题目考虑,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前村深雪里”来反衬梅花“一枝开”:皑皑白雪厚厚地盖着大地, 许多树木冻断了, 只有那孤独的梅根暖气独自升腾, 一枝梅花迎雪开放, 随风送了缕缕幽香;接着采用正衬:远处飞禽也悄悄来窥视这朵白梅。所以, “一”字突出了梅花开得早, 就是诗眼。

(三) 能集中体现了全诗的情感的词就是诗眼。如: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句用了拟人手法, “怨”字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关键词, 故“怨”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为什么会“怨”呢?一是环境的孤苦。这座孤城远在黄河之上, 高高的似乎与白云相连, 四周都是很高很高的山, 见不到青青的杨柳, 看不到勃勃的生机, 送别故人也没有杨柳折枝。二是士兵孤苦。有家难回, 音讯难通, 只能与白云、孤城、山岚相伴, 只能吹吹羌笛, 发出呜呜怨恨之音。三是感受不到朝廷的关爱。守在边远之地, 见不到朝廷对这里关怀抚慰之意, 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深层含义。可见“怨”字是全诗情感最集中的词, 也就是诗眼。

(四) 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词就是诗眼。例如: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呢?应该是“涨”字。从题目看, 夜雨寄北, “涨”字最能体现“夜雨”。

从全诗主旨看, 这首诗是对亲人思念自己的回答, 更是自己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而这个“涨”字, 正能表达这一主旨:巴山这一带下了夜雨, 雨下得很大, 秋池也涨满了, 难以回去, 什么时候雨停, 不得而知, 你问的归期, 只能说“未有期”;再说, 巴山夜雨大, 家乡是否也夜雨大呢?如果也像这样下着大雨, 这实在令人担忧, 这更增加对亲人的思念。诗人期盼着见面“共剪西窗烛”, 更期盼在见面之时话一话“巴山夜雨时”, 因为那是一个不平静的雨夜啊!这个“涨”字包含丰富的内涵, 体现了主旨, 岂不是诗眼?

当然, 上述四种方法, 可以综合使用。

有的诗既有全诗的诗眼, 也有每句诗的诗眼, 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 统领每句诗的诗眼。例如:

宫词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

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

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

袍袴宫人扫御床。

这首诗全诗的诗眼是“望”字。用“望”字统领全诗, 下面几联写的是望而不来的感受。

首联写宫女在楼中很早就妆扮好, 像盼望仙人那样盼望君王的到来, 望眼欲穿。颔联两句各有其诗眼, 分别为“冷”、“长”二字。宫门上的金兽形的门环被紧锁着, “连环冷”, 寂静而冷清, 足见其凄冷;铜龙滴水以计时, “昼漏长”, 孤独而漫长, 足见其难耐。“冷”“长”二字, 写出了宫女的凄冷、孤独、难耐的心境, 那是因为君王不来。因君王不来, 才“望”君王。

颈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还”、“更”。“还”“更”字写出了这样境界:宫女“云髻罢梳”, 但依旧对照镜子看哪一处还不令人满意, 怕自己的妆扮、容貌不如别的宫女;为了君王的到来, 罗衣大概换了几次, 都不满意, 这次没换前, 就在其上增加香气, 希望能引起君王的宠幸。这一切动作都是为了“望君王”到来。

尾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窥”、“扫”。“遥窥”, 远远的偷偷地看, 想看又怕的心理。为什么?因为望君王宠幸, 故想看;因为是“正殿”, 不许看, 故窥看。看到了什么?“袍袴宫人”在“扫”御床。看来, 君王又不来了, 望眼欲穿, 却大失所望, 心又一次冷了。

整首诗由”望”字起笔, 写环境的凄冷、时间的漫长, 这是“望”的起因, 也是望而不来的结果;接着写“还对镜”“更添香”的精心妆扮, 是为了“望”到君王时所作的精心准备;最后写窥看后发现君王不会来了, 大失所望, 与颈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全诗由盼望到失望, 写尽了宫中诸多女子在渺茫的盼望中, 孤寂、凄冷地消磨了自己的一生时光。她们是君王的牺牲品。可见, “望”字统领“冷”“长”“还”、“更”“窥”、“扫”等字。

五言律诗也有一字统领全诗。例如: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诗眼是“好”字。一是暗扣诗的题目“喜雨”的“喜”, 二是统领全诗。全诗围绕“好”字展开:一好雨“知时节”, 当春发生, 春天正需要雨水, 恰好春雨来了;二好它悄悄而来, 滋润万物细细无声;三好夜里下不停, 下得充足、透彻;四好天晓时花朵带湿而怒放, 锦官城花朵重重, 花且如此, 禾苗生长就可想而知了。好字又统领各句的诗眼:知、生、潜、润、俱、独、湿、重。

诗眼在诗中的位置, 古人认为七言诗句在第五字, 五言诗在第三字。这一判断反映了一般的规律, 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字,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字, “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望”字, 都是七言诗的第五字;“昨夜一枝开”的“一”字, 王维的《过香积寺》第三联的“咽”、“冷”二字, 都是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但是古人这种说法也不尽然,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锁衔金兽连环冷”, “水滴铜龙昼漏长”三句诗的诗眼都是最后一字。又如黄庭坚的“高蝉正用一枝鸣”诗眼是“用”字, 诗中的第四字。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好”字是第一个字。

诗眼, 从词性来说,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也可以是副词或数词。不再列举。

推敲诗眼, 也可采用戴帽法, 就是用一些近义词更换来比较优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譬人急买帽子入市, 出其若干, 一一试之, 必有个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 则诗眼靡不工矣。”炼词之法, 的确可以采用戴帽之法, 这样可以比较优劣。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采用戴帽法, 初用“到”, 继而用“过”、“入”、“满”, 凡如是十许字, 最后定“绿”字。

诗歌鉴赏如何找诗眼 第5篇

如何找诗眼 诗眼1.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

2.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三江小渡的诗眼是交情,可在第三句中体现,本诗围绕交情展开描述,诗人用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和“**”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熟读深思找出诗眼 第6篇

小东:诗人分别写到了泉眼、小荷、溪水、尖尖角、蜻蜓等景物。

闫老师:那么,这些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小西:小,它们都可以用“小”来形容。

闫老师:非常好。其实,这个“小”字在这首诗的标题中就已经出现了。而这个“小”字就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眼就是诗的眼睛。人都有眼睛,根据眼睛,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根据诗眼,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这首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在“小”字的掌控之下。例如,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

如何抓住诗眼鉴赏古诗 第7篇

捕捉信息量最大的关键性词语。诗词的语言是最简洁洗练的,其中诗眼,也就是关键性词,最有表现力。如宋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怎样理解其中的“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两个词语?必须整体把握。前两句描绘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十分快乐。后两句说现在才知道锁在金笼中的画眉鸟,它的鸣声远远比不上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啊!这显然是字面意义。如果再深入地问:为什么“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不难看出“金锁”、“林间”都有其比喻义,意思是说:在朝廷中做官远远比不上在朝廷外自由啊!

捕捉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点睛之笔”常出于诗词之尾,这是常见的。古人有“卒章显志”之说。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了诗人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现在我们把思维的触角延伸一下———了解一下古诗中“诗眼”的分类。

一.营造诗歌意境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中,“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咽”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用“冷”形容“月色”实在太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二.强化诗歌形象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两句的“诗眼”分别为“直”和“圆”。此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替代。

三.揭示诗歌主旨

三江小渡

[宋]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风波去又来。

此诗明白如话,名曰写“渡船”,实则写“交情”。“诗眼”可以是一个词“交情”,也可是一句“交情得似山溪渡”。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关乎诗意准确

“诗眼”又关乎诗意的准确性。据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陈公畸得杜集,至蔡都尉‘身轻一鸟’下脱一字,数客补之。各云‘急’、‘落’、‘起’、‘下’,终莫能定。后得善本,乃是‘过’字。”只有“过”字能够恰到好处地与“轻”字相匹配,“过”字胜过前列几个字的地方正在它的质朴自然。“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唐王驾写的《晴景》,宋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 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传为佳话。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巧抓“诗眼”,让古诗教学更有效 第8篇

一、紧扣“危楼”, 层层深入

【案例】在学习李白的《夜宿山寺》一诗时, 我首先指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 排除生字障碍, 通过自读、范读、个别读、比赛读等各种方式读通全诗后, 开始了谈话教学:

师:读完这首诗, 你能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吗?

生:“危楼”。

师:很好, “危楼”也是高楼的意思。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座高楼的?

生:第一句说“危楼高百尺”, 其中的“高百尺”直接描绘了这座楼的高度, 形容楼很高。

师:是啊, 还有哪些地方是描写“高”的?

生:“手可摘星辰”意思是诗人站在楼上, 手都能够到天上的星星了, 这楼也太高了吧! (面露惊讶之色)

师 (点头) :我和你有同感。

生:还有最后两句“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诗人站在楼上都不敢大声说话, 害怕惊动了住在天上的人, 说明这座楼和天差不多高了! (下面一片唏嘘惊叹声)

师:是啊, 这首短诗中, 无一不是在写“高”。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 反复渲染楼“高”。下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深深留在脑海中吧!

【点评】高, 是楼的特征, 也是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核心内容, 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在教学时, 我没有直接把这首诗的内容告诉学生, 而是抓住诗眼, 围绕“高”字提问, 让学生到诗中寻找答案, 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兴趣。我的第一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中心“高”字, 然后围绕重点, 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围绕文本, 独立思考, 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 总结出:诗人发挥大胆想象, 渲染山寺之奇高, 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最后我建议用朗读表现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 学生朗诵古诗的热情再次被点燃。

二、何谓“好雨”, 众说纷纭

【案例】在学习杜甫的《春雨》一诗时, 我先范读给学生听, 然后指导他们借助拼音自读, 帮助他们认识生字, 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读通全诗。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 我准备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 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 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提示, 逐句诵读体会, 再联想全诗大意。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 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生: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 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这场雨是夜晚下的, 不妨碍人们工作、休息, 我是从“随风潜入夜”看出来的。

生:这场雨正是在庄稼需要的时候下的, 下得很及时, 我是从“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看出来的。 (语气明显突出了加点字)

生:这场雨能浇灌花木, 我是从:“润物细无声”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场雨好在不是太大呢?

生:“细无声”。 (师点头赞许)

生:“潜入夜”———

师:是吗?

生:是的。“潜入夜”是在夜里悄悄地来了。这样的雨不会太大。

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再读这首诗, 争取把春雨“好”的特点读出来。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我同样紧扣“诗眼”, 突出“好”字。诗人落笔即将春雨赞为“好雨”, “好”在哪里?因为它“知时节”, 等到春天就飘飘洒洒下起来。这一“好”字既使一、二句因果关联, 又为三、四句的具体描写发挥了前导作用。“好”是全诗的中心, 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好”字写的, 是春雨“好”的具体表现。从结构上看, “好雨”二字统领全篇, 也使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意、赞美之情充分表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抓住“好”字, 进一步了解诗意, 体会诗人的赞美喜爱之情呢?我紧紧扣住“好雨”, 把了解诗意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诗从自然中来, 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 还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读古诗, 学古诗, 让古诗融于生活。我首先请学生说“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自身的生活经历的思考和回忆, 展开了“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对话结束后我提了第二个问题:《春雨》这首诗中“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从而使学生联系刚才回忆起来的生活经验来了解诗意, 开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帮助他们理解“好雨”的特点。最后又指导学生再读古诗, 加深理解, 读出“好”的特点, 将诵读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诗眼分析 第9篇

一、透过诗眼来追溯诗人的身世

要想真正了解一首诗的精髓, 那就必须转回到作者所生活时代的时间与空间, 熟知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眼是“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 从“空”字可见常建一生是沉沦失意的, 但又是淡泊成熟的, 可贵的是他寻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从一个“空”字, 可以明白他之前的生活是压抑的、黯淡的, 可见诗人在彻底归隐之前有过思想斗争的苦闷:他想融于社会, 可是最后他还是无奈地隐居于湖北武昌。

二、透过诗眼来探寻写作背景

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候产生的, 赏析诗歌就一定要结合它的写作背景, 这样才有助于理解诗的思想内涵。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眼“悦”、“空”, 因什么悦?因什么空?皆因诗人仕途失意, 所以才寄情山水, 游名山古刹, 觅古径通幽。这时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初阳高照、形形色色的百花繁茂中, 鸟儿情不自禁地高兴起来。想想, 这哪里是鸟儿的乐啊, 实在就是诗人常建自己在乐啊!此时, 他早已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寄托于鸟儿了, 王国维曾说过:以我观物, 物皆着我之色彩。

三、透过诗眼来了解诗人的性格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常建为什么在郁闷时不找几个朋友聊聊, 以解心头之愁呢?从诗眼“悦”中, 可见他将自己的乐趣寄托于鸟儿, 他没有什么朋友, 可知他一生的性格是坚持做人的正直, 光明正大, 不随波逐流。交游中无达官贵人, 除王昌龄外已无一个知已朋友, 由于在开元十五年时他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他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潭影空人心”中的“空”字, 更让人明白他是一位性格比较孤僻的诗人, 他的朋友少得可怜, 也让人想到他此时杂念顿消, 心灵澄澈若空。

四、透过诗眼来领略诗人创作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就是意境。意是情与理的统一, 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如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景象都是透过观而看到的。其中“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景象, 正是全诗的诗眼, 也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中景和情都在诗人的胸怀里, 可见本诗意境是开阔的, 气势是雄浑的, 诗人曹操描写秋天的大海, 他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他观来了沉雄健爽、气象壮阔, 诗人以沧海自比, 观出大海吞吐宇宙的意境。

五、透过诗眼来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

(一) 透过诗眼理解思乡情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诗眼是“断肠人在天涯”, 从此诗眼可以看到:在凄凉的秋风中, 在孤独的古道上, 忍受思乡之苦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 向着远方而行。这时, 残阳正西下, 此时本是一切鸟鹊回巢、牛羊回圈、外出游子回家的时候, 可是作品中的游子却是“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一词可见游子的撕心裂肺、柔肠寸断, 心都在滴血啊。

(二) 透过诗眼理解惜别情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眼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此诗眼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宏大抱负, 也表现了真挚的友谊。这句诗眼写出了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 也是他的知己的惜别之情。在他看来知已有时近在身旁, 有时远在海角天涯, 无论空间怎样变, 时间怎样推移, 他们之间的友情是稳固的。世界上其它地方也有朋友, 也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以这样的心情和朋友分别, 一点也不感到孤独难受, 非常积极乐观。

(三) 透过诗眼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诗眼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争、啄、渐、才。这四字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诗眼“争”字, 使人感觉春光的可贵与难得, 诗眼“啄”字,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燕子忙碌兴奋的样子, 这两个字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渐”与“才”真是恰在好处, 写出了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这真如苏轼写的那样, 若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四) 作者透过诗眼抒发了壮志未酬之情

如杜甫《登岳阳楼》的诗眼是“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中的“坼”和“浮”, 这两字把洞庭湖气象描绘得壮阔生动。“坼”字表现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分裂开来, 这时的国家多难, 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感表现了出来, 也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一个“浮”字, 给人一种动态感, 写出了当时国家的漂浮不定, 此时洞庭湖似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 主宰着一切沉浮, 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 这个诗眼暗示着当时国家的多难, 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的伤心情感。

抓住诗眼深化诗歌教学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83-01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是反映整首诗主题含义的精彩诗句。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学习诗歌所作的要求不高,但学生要真正读懂诗歌,把握诗中的内质情感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寻找诗眼,在联想、想象中找寻诗眼的金钥匙,有助于深刻解读诗歌含义,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搜寻诗眼,多元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学习诗歌首先要进行诵读,反复诵读才能培育语感,对诗意的理解才更为深刻。小学生尤其应当多诵读诗歌,只有用诗意的眼光读诗,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其独特的写意、抒情、析理、表达方式,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在诗歌朗诵训练中,教师要对诗眼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寻找到理解诗意的重要突破口,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知找出诗眼,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寻找诗眼有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找到诗中最精彩的句子,这个最精彩的诗句往往就是诗眼。如古诗《静夜思》的诗眼是“低头思故乡”,《江雪》的诗眼是“独钓寒江雪”,《元日》的诗眼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现代诗《我们爱你啊!中国》的诗眼是“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的诗眼是“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寻找诗眼并进行正确解读,深度挖掘诗歌的内涵,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二、拓展诗眼,深度赏析

诗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诗句本身,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启迪的魅力。学生抓住诗眼需要了解写作背景、意图,把握作者的情绪,形成情感共鸣。学生学习诗歌要通过对诗眼的延伸解读,得到一些心理体验,形成自我感知。如《江雪》所写的“独钓寒江雪”,诗人在大雪漫飞之时孤零零地垂钓江雪之中,表面上看,这景色很浪漫很有情趣,其实体现的是诗人孤寂不得意的心理。学生只有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和命运经历,才会明白他为什么这样抑郁不得志。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空间拓展,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小学阶段涉及到的诗歌大多是写景抒情的,学生要准确把握诗眼的辐射空间,就要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诗句是诗人的心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言志”。诗人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样的心理历程,当然会直接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学生抓住诗眼,化诗歌的感情为艺术感染力,也是品赏诗味,产生情感共鸣的好办法。可见,学生只有抓住诗眼,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遇喜即喜,逢哀则哀,才能品赏出诗味,进而体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释放诗眼,对比解读

诗眼在艺术构思上具有重要作用,诗歌构思讲究“精”“巧”“新”,诗眼恰巧能产生这种效果。古代诗歌大多写景抒情,学生赏析诗歌就要从诗人描绘的意境选择释放口,或是从遣词造句的独特新颖性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些典型的字词语句进行解读,感受情感的碰撞。其次,对诗眼的解读要根据不同语境、不同题材选用不同的方式,古诗词诗眼含蓄有韵味,学生在解析时就要找到最佳的角度。最后要注意收束形成成果。学习诗歌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诗意解读提升自身的感悟,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教育,如古诗《元日》中的“总把新桃换旧符”,用“换旧符”的方式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教师要通过讲解古人表情达意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现代诗歌大多不讲究字词典韵,但情感往往更直接热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的中心句就是“我们爱你啊!中国”,直抒胸臆,让人感觉热情奔放、充满激情,而古诗《石灰吟》中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这种语带双关的用法使表达更加形象而真切。又如,现代诗歌的诗眼比较直观,教师就可以用直观的方式进行解读,《长江之歌》中的“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直观展示诗人的表达情感,让读者和作者很容易达成共识,形成情感共鸣。可见,解读诗眼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效果上,通过对诗眼的学习理解,达成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学习诗歌时要紧紧围绕一个“情”字做文章,让学生实现情感升华,最后收获“学情”。

诗歌教学不能停留在读读、背背、说说的层面,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适当进行拓展,把诗眼作为学习的突破口,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用互生共鸣的方式接受诗情的洗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眼】相关文章:

上一篇:经济法学研究框架论文下一篇:视觉信息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