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意识范文

2024-09-17

两个意识范文(精选5篇)

两个意识 第1篇

中国一直深受父权文化的影响, 男性的父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女性一直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地位。原作、译作中以及译者的女性意识长期受到译者的忽略。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不断壮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 研究者开始注意到“性别意识是翻译文本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刘军平, 2004) , 译者的女性意识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2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经历了两次运动高潮, 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李银河, 2005:1) 。在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的社会中, 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长期、普遍的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即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剥夺了女性的很多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 首当其冲的便是话语权。主流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手中, 为男权服务, 并巩固男权的统治地位。“法国哲学家与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权力话语理论, 在他的理论中, 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 所有的权力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所以权力在实质上就是说话的权利” (吕俊、侯向群, 2003:207) 。话语权被剥夺, 女性丧失了诉说需求的发声平台, 无法表达真实的自我需求。女性的个人感受、社会经验以及女性形象等都是通过男性话语向外界传达。在男性声音占主导的社会中, 女性一直都是别人口中的“他者”, 女性的发声器掌控在男性手中, 女性的声音必须要经过男性话语权的过滤才能被世界听到, 男性的声音湮没了女性的声音。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伴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兴起, 女性渴望直接“发声”的诉求愈来愈强烈。“女性主义对语言中性别问题的深刻揭示为翻译中性别问题的研究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的指导, 从而使传统的翻译认识论、翻译实践论和翻译方法论之基础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葛校琴, 2003) 。20世纪90年代, 苏珊·巴斯内特 (Bassnett, Susan) 和安德烈·勒菲弗尔 (Lefevere, Andre) 提出“文化转向”的呼吁。此后, 翻译研究中的性别因素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研究普遍存在性别化的现象” (穆雷等, 2008:11) 。代表人物有雪莉·西蒙 (Simon, Sherry) 、路易斯·冯·弗罗托 (Luise von Flotow) 等。其中雪莉·西蒙 (Simon, Sherry) 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的对象是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或女性主义文本, 翻译不是原作的复制, 而是知识和意义的再生, 这种再生和译者的女性意识有关” (Simon, 1996, 穆雷译) 。“女性主义的理论翻译家都坚持翻译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为其性别身份建构创造条件, 借助德里达的结构主义这一理论武器, 女性主义翻译家们开始对男性中心发起攻击” (耿强, 2004) 。女性声音的传递、社会形象的塑造都由女性自己自己完成, 女性可以为自己构建一个不受男性话语权控制的发声平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致力于识别和批评将妇女和翻译贬低于社会和文学底层的现象和观念, 而且该理论还提出翻译不是忠实于作者或读者的问题, 而是忠实于作者和译者都参加的翻译——重写项目的问题” (陈琳, 2004) 。男性话语权占主导的文学作品中, 男性作者存在严重的厌女情绪, 因此他们的作品中不乏许多对女性性别歧视、恶意贬低、丑化女性形象的描写, 然而对于男性形象的刻画, 不免刻意美化男性形象, 树立高大威猛的男性主人公角色, 以通过文学作品巩固父权统治的地位。同样, 深受父权统治思想影响的男性译者, 在作品涉及女性形象描写的时候, 会无意识的流露出对女性的歧视, 删减甚至是篡改原作, 以达到歪曲女性形象、贬低女性地位的目的。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 正是女性获取话语权的开端。

4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作为语言如影随形的伴侣, 翻译给与女性主义者广阔的喻说空间, 而女性主义者则给予了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 (谢天振, 2008:38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思想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它从性别角度进行翻译研究, 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 打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立足于前人的翻译研究, 更着眼于女性话语权的重构, 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性别意识, 这也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独特之处。写作是一种有性别的文化、情感、个人经验传递活动, 翻译也是如此。“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一个特殊影响是:明确提出要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 (蒋骁华, 2004) 。译者要结合原作者自身的性别深刻把握作品中的性别描写, 明确翻译时所要选取的性别取向, 最大程度上消除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性别歧视, 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

“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 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 也非固定的, 而是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社会和符号的创造物” (李银河, 2005:107) 。也就是说男女之间的差异、不平等是人为建构的, 是父权操控话语权的必然结果。在父权体制受益人看来, 语言不止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更是巩固父权绝对权力的不二手段, 将女性作为“他者”排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主导地位之外。译者可以通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进行合理干预以突显译者的性别意识。“在翻译过程中, 女性主义译者常常会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原文本, 并有意识地去改写原文中某些忽略或歧视女性的内容, 以此突出女性特征、反应女性心理、从而达到改写人们意识中长久以来固化的女性形象之目的” (王静, 2009) 。译者在翻译有明显性别倾向的作品时, 为了如实反应原作精髓, 在翻译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原作品的性别指向来确定自己的翻译性别, 不因受到生理性别的束缚。

5 Mrs Dalloway译本对比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 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的女性主义思想为20世纪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思想启发。伍尔夫不仅是一位女作家, 还是一为女性主义者。Mrs Dalloway于1925年出版, 小说中的大部分描写是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展开的, 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小说主要描写的是1916年间, 年过半百的英国贵妇克拉丽莎·达洛维一天的生活, 她在筹备一个上流社会聚会。她早晨上街买花到晚上举行聚会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想, 成为开启三十年前一段往事的钥匙。通过描写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细节, 塑造了她一生的经历, 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社会风貌。Mrs Dalloway是一本具有强烈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 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许钧, 2012;41)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双语转换, 更是作者与译者身份的交融。在分析译文中译者的性别意识时本文不仅从译者的性别着手, 更从社会、文化层面对译者的性别意识进行探讨。截止2012年12月, Mrs Dalloway共有四版中译本, 分别是孙梁和苏美 (1997) 、王家湘 (2001) 、谷启楠 (2003) 与唐霞 (2012) 译本。该文选取目前市面上流通较多的两种版本, 即孙梁 (男) 和苏美 (女) 与王家湘 (男) 这两版译本为例,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 通过形象描写、词义选择和语言表达三方面进行译文对比, 探究译者的女性意识显现。

5.1 形象描写

在男性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中国, 男性审美观决定女性形象, 女性的形象受到男性话语权的操控, 而男性可以肆意通过他们手中的话语权来维护自己的形象。下面通过译文对比, 看看译者是如何描写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

5.1.1 男性形象描写

例1 Evelyn was a good deal out of sorts, said Hugh, intimatingby a kind of pout or swell of his well-covered, manly, extremelyhandsome, perfectly upholstered body. (Virginia Woolf, 2003)

孙和苏译:伊芙琳很不舒服, 休说道, 一面撅撅嘴, 或挺出他那衣冠楚楚、仪表堂堂、倜傥非凡的身躯。 (孙梁、苏美, 1997)

王译:伊芙琳身体很不舒服, 休说, 同时撅了撅嘴, 挺了挺他那衣冠楚楚、很有男性风度、极端俊美、装潢完美的身躯。 (王家湘, 2001)

原文用“well-covered, manly, extremely handsome, perfectly upholstered”这四个词来形容Hugh, “manly”意为:“男子气概的, 强壮的, 适于男人的”, 是一个性别倾向很强的的词语, 可以塑造出雄伟的男性形象。王的译文中, 如实将“manly”译出, 描绘出Hugh极具男子气概的男性形象, 与他妻子Evelyn病恹恹的女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突显女性羸弱、不堪一击的特点, 以此衬托出男性的阳刚、威武和健硕。相比之下, 孙和苏的译文中没有将“manly”译出。译者在翻译女性主义题材的文本中, 女性意识受到激发, 意识到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弱化男性形象来体现其女性意识, 因此将最能体现男性形象的词“manly”省去不译, 以传达女性的女性意识。

例2 To be rocked by this malignant torturer was her lot.Butwhy? (Virginia Woolf, 2003)

孙和苏译:她命中注定要受这个邪恶的虐待狂的摆布。 (孙梁、苏美, 1997)

王译:她命里注定要被这个恶毒的虐待者所摆布。 (王家湘, 2001)

这句话是Lucrezia在摄政公园的自白, 她的丈夫Septimus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 作为妻子, 丈夫疯癫的行为也给她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她的婚姻生活很是不幸。“torturer”原意为“虐待者”, 王如实翻译该词的意义, 而孙和苏的译文中, 将该词译为“虐待狂”, 一个“狂”字不仅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一个经常使用虐待手段对待女性的男性施暴者形象, 更反映出Lucrezia作为受害者内心的无助与痛苦, 批判了男性压迫女性这一社会现实, 其中突显的女性意识不言而喻。

5.1.2 女性形象描写

例3 Her largeness, robustness, and power as she sat there shift-ing her knees from time to time (it was so rough the approach to hergod-so tough her desires) impressed him, as they had impressed MrsDalloway (she could not get the thought of her out of her mind thatafternoon) , the Revd Edward Whittaker, and Elizabeth too. (VirginiaWoolf, 2003)

孙和苏译:同时看到这位女士硕大如牛, 茁壮而健硕, 端坐着, 不时摆动双膝 (她接近上帝之路是如此坎坷——因为她的七情六欲极其强烈) ;这一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正如达洛卫夫人 (那天下午, 她心里总是萦绕着基尔曼小姐的形象) 、爱德华惠特克牧师, 以及伊丽莎白, 都对基尔曼小姐有鲜明的印象。 (孙梁、苏美, 1997)

王译:她坐在那里不时移动着两只膝盖 (她接近上帝是如此艰难——她的愿望又是如此顽强) , 她巨大的身体、强健的体魄及具有的力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像这一切也曾给达洛维夫人 (那天下午她脑子里总是想着她) 、爱德华惠特克牧师、还有伊丽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样。 (王家湘, 2001)

这是Kilman小姐的形象描写。“largeness”原意为“巨大”, 原作者用以形容女性的身形。在孙和苏的译文中, 将该词译为“硕大如牛”, 用牛来比喻女性的体型, 恶意丑化了女性形象。而王的这段译文中, 他很好的平衡自身的男性意识与原作者的女性意识, 选取原意“巨大”, 这个不具性别倾向的词, 巧妙地避免了对女性形象的贬损, 完整保留了原作中的女性意识。

例4 It was sally seton-the last person in the world one wouldhave expected to marry a rich man and live in a large house nearManchester, the wild, the daring, the romantic sally. (Virginia Woolf, 2003)

孙和苏译:噢, 当然是萨利赛顿喽!是她——那个任性、大胆、浪漫的萨利, 无论谁也想不到她竟会嫁给一个阔佬, 去住曼彻斯特附近的一所大厦里。 (孙梁、苏美, 1997)

王译:自然是莎利西顿啦!是莎利西顿——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嫁一个阔佬、住在曼彻斯特附近的一所大宅子里, 那个任性的、冒失的、浪漫的莎利! (王家湘, 2001)

这是对Sally行为的描述。孙和苏的译文中, 将“daring”译为“大胆”, 表现了Sally的勇敢, 鲜明的突出了sally敢作敢为的女性形象。Sally裸身在走廊里奔跑, 敢于挑战父权制度, 她的所作所为有违当时父权制度对女性的要求。这是对她之前大胆行为的一种直接描述, 暗含译者对Sally行为的赞扬与羡慕。王将“daring”译为“冒失的”, 将Sally描述为一位做事不谨慎、缺乏考虑的女性, 表达了对她之前种种大胆行为的批判, 译者的男性意识湮隐藏了原作的女性意识。

5.2 词义选择

孤立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 确定原作者所创造的语境意义, 可以帮助译者确定词义。词义的选择可以反映作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水平, 也能反映作者的性别意识。

例5 She will marry that man, he said to himself.He didn’teven know his name. (Virginia Woolf, 2003)

孙和苏译:“她将会嫁给那个人, ”他自言自语。那会儿, 他甚至还不知道那人的姓名呢。 (孙梁、苏美, 1997)

王译:“她会和那个男人结婚, ”他对自己说。当时他连他的姓名都不知道。 (王家湘, 2001)

“marry”有“嫁、娶、和……结婚”的意思, 其中“嫁、娶”受父权思想的影响, 有很强的性别歧视色彩, 婚姻是其中一方的妥协, 妥协者便是女性, 视女性为男性的附属, 其地位低于男性。“和……结婚”表明双方是平等的, 婚姻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孙苏的译文中选取“嫁”, 表明女性就应该屈从于男性, 成为他们的附属品, 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丧失了自我, 挑明译者男尊女卑的立场。王的译文中选取“和……结婚”, 表明他作为男性, 支持女性在婚姻中与男性占有同等地位, 表达了译者男女平等的意识, 这与原作者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相一致。

例claimed (he could hear her) , of course, of course, she would give himeverything!She cried (she had no sense of discretion) , everything hewanted. (Virginia Woolf, 2003)

孙和苏译:阳台上那可爱的标致的黑皮肤姑娘, 她提高嗓门声称 (他能听见她的声音) :当然, 她会把一切献给他的!就这么大声叫嚷 (她毫无顾忌) :你要怎样就怎样! (孙梁、苏美, 1997)

王译:阳台上的那个黑皮肤的漂亮可爱的姑娘在大声感叹 (他都能听到她的声音) 。当然, 当然, 她将给予他一切!她高声说到 (她从不知谨慎) , 他所要的一切! (王家湘, 2001)

“give”一词在两版译文中分别译成“献给”、“给予”。其中“献给”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中, 该词表明了二者间的地位悬殊差异, 这样译, 表明译者认为女性应屈从于男性, 贬低了女性地位, 暗含译者对父权的膜拜。王注意到这一点, 他选取“给予”一词, 立场中立, 既不宣扬父权思想, 也不贬低女性地位, 维护了女性的独立身份。孙和苏的这段译文刻画的是卑微的女性形象, 间接贬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5.3 语言表达

“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与表达, 理解重在原文意思的消化, 表达则要注重译文文字的推敲” (许钧, 2012:45) 。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用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理解原文;表达时, 要抛开自身的性别意识束缚, 按照原作者的意图, 将其表达的性别意识如实传达。

例7 But Lucrezia Warren Smith was saying to herself, it`swicked;why should I suffer? (Virginia Woolf, 2003)

孙和苏译:另一方面, 卢克丽西娅沃伦史密斯在自言自语:这个不公平, 为什么我该受苦呢? (孙梁、苏美, 1997)

王译:但是卢克雷齐娅沃伦史密斯此时正在自言自语道, 太不像话了:为什么我就该受苦呢? (王家湘, 2001)

Lucrezia作为女性, 她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她背井离乡, 跟随丈夫来到英国, 思想之苦让她饱受折磨, 更为不幸的是患病的丈夫时不时会在精神上折磨她, 为她带来无尽痛苦。王的译文中, 加上一个“就”字, 将其Lucrezia当时的内心状态描述的淋漓尽致。她是多么的无奈啊, 想要摆脱目前的生活, 但是却不能, 因为她深爱着她的丈夫。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目前的艰难处境, 但是因为自己的软弱, 她无法摆脱这种境况, 她很自责、很愤怒。一个“就”字将她的自我意识表露出来。孙和苏的译文没能准确把握原文, 在表现Lucrezia内心的感受上有所欠缺。

例8 Then came the most exquisite moment of her whole lifepassing a stone urn with flowers in it. (Virginia Woolf, 2003)

孙和苏译:这时, 她整个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刻来到了。 (孙梁、苏美, 1997)

王译:这时, 她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刻出现了。 (王家湘2001)

该段是Sally亲吻Clarissa前的一段陈述, Sally和Clarissa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同性之爱正在萌芽。在当时的英国社会, 女性地位明显低于男性, 两个女孩之间亲密的同性关系更加不会受到大众的认可。但是伍尔夫作为女性主义者, 在她看来, 同性之爱是圣洁的, 值得被人称赞的。“整个生命中”的“整”, 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强调Sally亲吻Clarissa的这一刻对Clarissa意义重大, 也含蓄的表现出译者对Sally与Clarissa之间这份感情的理解与维护。王的译文没有体现出原作者的立场, 仅仅是将这一段作为普通段落处理, 忽略了原作者想要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6 结束语

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心得例文 第2篇

(3篇)

精选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心得例文1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近日,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新形势下,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面临的危险更加尖锐。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党员干部补好钙、壮好骨,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把我们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立身之本、正气之魂、动力之源。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广大干部千事创业、为官做人的“定海神针”。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模糊、道德失范、出现腐败现象,他们不缺“知识营养”,而缺“信念营养”;他们不缺从政经历,而缺党性修养。正是因为理想信念的滑坡、党性修养的蜕化,才使得少数干部被“围猎”,滑向犯罪的深渊。这些人,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表面上看起来坚硬如磐,实际上却“弱不禁风”;这些人,由于党性修养不够,导致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做起“墙头草”,失去话语权。只有抓牢抓实理想信念教育,给广大党员干部从灵魂深处来一次“大拷问”、从思想根子开展一次“大扫除”、从操守行为上来一次“大扫描”,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才能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守初心、担使命,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奋斗。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员干部个人成长的要求。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哪里来?需要从经常性的“补钙”中来。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性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章、党史知识的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自觉投身到工作实践中学习,到群众中请教,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历练,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汲取干事创业的力量,提升服务群众本领,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补好理想信念之“钙”,是党员干部一生的重要课题,坚决不能含糊、不可松懈。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深处重视起来、行动上坚决起来,牢固树立问题导向,自觉从思想上抓好修炼、在行动上做到长期坚持,在补钙壮骨坚定信仰信念,在自觉改造中提升境界、提升自我。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有的放矢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用理想信念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用推动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同时,对那些信仰缺失、精神滑坡的党员干部,要及时“咬耳扯袖”,必要时断喝一声、猛击一掌,对违纪违法的坚决较真碰硬、严肃处理,以制度之力,根治好理想信念的“软骨病”,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扛起为民服务的初心、担起为民服务的责任,在为民服务的路上创造群众满意的佳绩。

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不是喊喊口号就有了的,而是需要实实在的干出来,才能在时时处处体现行动的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拿起为人民服务这项理想信念的现实标准进行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在为官用权、干事创业中有没有偏离为民服务的“航道”,有没有自觉扛起干事创业的担当,是不是时时刻刻严守干事规矩、遵守法纪约束,做到严以用权、干净干事,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浇灌理想之花、磨砺信念之光,不断校准人生“航向”,在一点一滴的党性示范中当好表率、汇聚力量。同时,作为领导干部,还应做到时时处处亮明身份、树好标杆,切实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铿锵的行动力量,在推动改革发展中昂扬正气、改良风气、凝聚人气,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精选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心得例文2

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当发展“领头雁”“先行者”。发挥领头雁作用和效应,领导干部需要不断增强“高大上”的意识。

所谓“高”,就是要有“高站位”。政治上高站位,工作上才能高定位。领导干部领导艺术、领导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站位高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政治站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提高政治站位,需要较高的政治素养,需要政治理论来武装。领导干部要始终把理论学习、理论武装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关键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高站位、高境界、高素养推动发展高质量、生活高品质。

所谓“大”,就是要有“大格局”。何谓“格局”?“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其格局也大不同。格局蕴藏于内心,融入于精神,虽然看不见,但却决定着一个人能走多长的路,能干多大的事。格局大小将会决定一个人生的高度和视角。胸怀大局者能顾全局、豁达雅量、忠诚坦荡、自重自律,能挡得住歪风、抵住的诱惑;心无大志大局者,则会敝帚自珍、画地为牢、锱铢必较,常常怨天尤人、牢骚太盛,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风物长宜放眼量。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克服“一亩三分地”思想禁锢,谋工作、作决策都要从国家、民族、群众利益这个“大格局”中出发,从久久为功的长远发展出发,不搞形象工程,形式主义。“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领导干部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正确处理是与非、情与法、亲与清、俭与奢、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志存高远、忠诚担当,造福人民、不负时代。

所谓“上”,就是要有“上进心”。上进心就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之心。上进心是人们要求进步、不甘落后的心理意愿,是人们勇于开拓、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是引领人们不断砥砺前行、谋求发展的精神导向与动力源泉。有上进心的人是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领导干部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和干事创业的中流砥柱,必须不断进步时刻保持前进的姿态和能力,练就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好学才能上进。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认知水平、理论水平、专业化水平,成为干事创业的行家里手。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既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要着力克服“船到码头车到站”“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被动应付的工作状态,牢记党员身份、岗位职责,牢固树立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永葆健康向上的、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精选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心得例文3

近日,上海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会,专题听取“深入学习党史、不忘初心使命”辅导报告。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

思想要清醒坚定。鉴古可知今,学史可明智。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最好的营养剂。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不断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就一定能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员干部多读历史、精读历史、深读历史,树立历史眼光、提高历史思维,使政治头脑更加清醒坚定,思想行动更加坚决有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

干事要平易踏实。宋人欧阳修曾说,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既要学习在一个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也要学习一个个在平凡岗位踏实干事的匠人。党员干部要以先辈先进为镜,学习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面对诱惑时的坦坦荡荡,做到既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奋战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战场”,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修身要乐学善思。“人无志而不立,木无心而不活”。总书记曾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些失败的教训可以汲取。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全市党员、干部更要注重学习历史,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并擅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两个意识 第3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政治,宗教,道德伦理

勒菲弗尔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提出操控理论, 在他的《翻译, 重写和文学名声的操控》这本书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重写”。翻译就是对原文本的再次创作。而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无论初衷如何, 都会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操纵, 并让文本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勒菲弗尔指出:意识形态决定了译者的基本翻译策略, 也决定了他对原文中语言和论域 (属于原作者的事物、概念、风俗习惯) 的处理方法。 (AndréLefevere, 2004) 翻译需要依托一定的土壤, 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而是受到两种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语境的影响。人类在出现社会、产生文化的同时就产生了意识形态。 (王东风, 2003) 因此, 翻译活动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所难免, 翻译过程中采取增添和删节策略同样会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

意识形态涵盖的范围广, 无法从每一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该文借助姜秋霞教授对意识形态的划分和定义, 她划分为三个方面:政治、宗教和伦理道德。“政治”是指反映政党、议会、政府等政治组织及其对社会的治理及权威行使方式层面的语言内容。“宗教”是指和宗教信仰、教义以及宗教典故有关的语言信息。“伦理道德”指的是调整男女、长幼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 具体指男女身体接触、男女地位和其他等级观念三个方面。 (姜秋霞, 2006) 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讨论分析, 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不包含在内。

1 政治意识形态

清末民初, 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志之士开始纷纷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包含科学与民主思想的西方小说也被介绍进来, 其中包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但毒品是清末民初的一个敏感问题, 鸦片走私被认为是国家衰落的罪魁祸首, 福尔摩斯作为正义的化身, 不能染有恶习。原文中福尔摩斯屡次用毒品让自己大脑兴奋, 为避免与主流意识形态正面冲突, 译者则采取添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 或删除不符合的片段以此弱化福使用毒品的情节, 这种策略是政治意识形态操控翻译的铁证。如:

“Which is it to-day, ”I asked, “morphine or cocaine?”He raised his eyes languidly from the old black-letter volume which he had opened.“It is cocaine, ”he said, “a seven-per-sent solution.Would you care to try it?”“No, indeed, ”I answered brusquely.“My constitution has not got over the Afghan campaign yet.I cannot afford to throw any extra strain upon it.”

He smiled at my vehemence.“Perhaps you are right, Watson, ”he said.“I suppose that its influence is physically a bad one.I find it, however, so transcendently stimulating and clarifying to the mind that its secondary action is a matter of small upon it.”[1]

1916版:卒而问曰:“君所注者, 吗啡耶, 亦哥加因耶”此时福方首都、旧书一卷, 且读且语余曰:“哥加因耳。此为余百分之七十之溶液。君可试之。”余曰“否, 此恶可试者。余体尚健, 用之不当, 适足自害。”福曰:“君言亦良信, 故知药性过克用之滋病, 但以体赢瘦, 非此殆不能振刷神绪, 用之既久, 遂忘其害, 正如饮鸩自甘耳。”[5]

1981版:我问他道:“今天注射的是什么?吗啡, 还是可卡因?”他刚打开一本旧书, 无力地抬起头来说道“这是可卡因, 百分之七十的溶液。你要试试吗?”我毫不客气地回答道:“我不要试。阿富汗战役害得我的体质至今没有恢复。我再不能摧残它了。”[2]

原文中福尔摩斯规劝华生尝试吗啡, 华生回答身体没有完全恢复, 吗啡有害不能注射, 而福尔摩斯同意他的看法, 仅仅需要用吗啡清醒大脑, 以便捋清思路。但是1916年的译文中翻译成福尔摩斯劝华生试用吗啡, 华生断然拒绝, 说自己身体康健无需服用, 但是福尔摩斯找借口称自己身体不好, 才需要吗啡帮助让他理清思绪。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翻译, 就会有损福尔摩斯所代表的正义形象, 并向传达读者宣扬心目中英雄有注射毒品的恶习。

2 宗教意识形态

中国本土宗教主要是道教和佛教长期占统治地位, 根深蒂固, 深入人心, 与西方基督教思想差异很大。基督教传入中国并未被传统文化同化, 大众比较排斥。因此1916年译本中, 译者对带有基督教色彩的词汇进行了处理, 而1981年译本中, 译者忠实于原文, 没有任何改动。如:

1) .“Amen!Amen!”responded the whole party.[1]

1916版:AMEN意谓 (愿如是, 为祈祷后所唱之辞) [5]

1981版:“阿门!阿门!”几个人同声回答道。[2]

2) .We have come from Nauvoo, in the state of Illinois, where we had founded our temple.[1]

1916版:吾辈此来自伊利诺州之瑙伏。其地有朝宇即为吾辈所建。[5]

1981版:我们是从伊利诺州的瑙伏城来的, 在那里我们曾经建立了自己的教堂。[2]

阿门是带有基督教色彩的词汇, 1916译本只是将原文列出来并未翻译, 因为清末民初中国大众信仰为佛教和道教, 基督教传入不久, 没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 人民大众还没有心理准备去接受一个全新的宗教和它所带来的影响, 译者只是照搬英文,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较少基督教与中国盛行宗教的正面冲突, 读者更易于接受。1981年译本则直接翻译成“阿门!阿门!”。此时的大众内心已经普遍了解基督教, 并且基督教徒在中国也越来越多。“Temple”本意是庙宇, 但是基督教的建筑中并没有庙宇, 这里的temple应该指的是church教堂, 而朝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成朝宇更容易被读者接受。1981年译本翻译成“教堂”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3 伦理道德意识形态

在中国, 伦理道德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封建模式。如亲戚、朋友、长幼之间都无法摆脱儒家伦理规范的影响, 儒家道德标准依旧根深蒂固。而在西方, 对人性的尊重程度远超越中国。在人文主义诞生之后, 人文精神提倡互相尊重、扶持、和谐, 随之伦理道德的开放也更进一步。如:

“Did I not tell you how quick and resolute she was?Would she not have made an admirable queen?Is it not a pity she was not on my level?”[1]

1916版:吾固爱爱伦之为人, 实巾帼中之须眉也, 其行事往往不可测。向使彼人生于贵族, 为予王后者, 岂独不能为万儿之助, 惜其出身微贱, 而尤病在所爱不专。[5]

1981版:“我不是告诉过你们, 她是多么机敏和果断吗?假如她能当王后, 那她不就是一个令人钦佩的王后吗?多么可惜她和我的地位不一样?”[2]

相较与中国, 西方更加崇尚人性, 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已经普遍存在, 因此原文中福尔摩斯才敢发出对王后有漠视的言语, 藐视王权和对社会地位的挑战。但是1916年译本中却没有如实表达出来, 受到当时伦理道德的影响, 译者显然拿中国的道德准则来改写西方意识形态中的男女平等的观念。反而增译了“尤病在所爱不专”, 由此可以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对女性的约束, 女性相当于是家庭和丈夫的附属品, 应恪守“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 对家庭和丈夫要忠心不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从政治、宗教、道德伦理三个方面对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两个汉译本, 该文列举例子证实1916年译本受到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较大, 对原文改写程度明显, 1981年译本由于社会进步, 政治开明, 对外来宗教包容, 民主平等的意识深入人心, 是忠实于原文本的。

参考文献

[1]Conan Doyle.The Complete Classic Series of Sherlock Holmes[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7

[2]丁钟华, 等, 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1.

[3]姜秋霞.社会意识形态与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以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的三个译本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 2006.

[4]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Literary Fam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M].周瘦鹃, 程小青等译.上海:中华书局, 1916

强化四种意识服务两个率先 第4篇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内容更加丰富,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

在住建局党委的号召下,我站组织了领导干部下基层,学习革命先烈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参观了革命先辈们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旧址,对我个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条古训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铭记,这是对事物矛盾法则的深刻理解,是对国家兴衰存亡内在规律的重要总结。这说明,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之中,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能保证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也不能保证永远先进。唯有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戒骄戒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同心同德,才能将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古今中外,历来有创业容易守业难之说。这是因为,创业成功之后得到了很多实际利益,于是便渐渐怠倦起来,不思进取,懒于作为,思想慢慢僵化,作风逐渐腐化,缺乏了开拓进取的锐气。增强创新意识,就要永不满足于守成,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不满足于过去成绩,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更新更优的目标。我们现在提出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要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解决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必须增强宗旨意识。我们党来源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史证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增强宗旨意识,就要时刻防止脱离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疾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

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富有情感因素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是一种爱党爱国的品质,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使命意识,就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对岗位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群众充满亲情,视国家发展为己任,视百姓幸福为己任,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两个意识 第5篇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语言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折射出各不相同的光彩。男性语言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当今时代已经不合时宜。十九世纪中晚期,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主义运动渐渐深入的各个领域,女性话语开始逐渐摆脱男性语言的奴役,世界开始听到女性的声音。这一切的实现不仅通过女性主义运动,还通过语言的力量:女性主义与翻译逐渐结合,女性译者开始有意识地开创了具有女性特色的翻译语言,动摇了“男性中心地位”的不朽神话。

西方女性主义译者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评价原文,当发现有与女性主义相违背的语言出现时(比如诋毁女性的语言),其会立刻改译原文,在字里行间凸显女性意识。然而,中国女性翻译理论的发展比较晚,其来源于西方女性翻译理论,并在总结其精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事实上,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女性主义译者,但是中国的女性译者在翻译中已经将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逐渐赋予译文中的女性形象,将她们从男性话语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还其“女儿身”。

二、女性主义视角在译作中的体现

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视角比较分析《名利场》的两个汉译本的差异,分别选取著名女翻译家杨必的译本及男性译者彭长江的译本,从两个译本中对两位女主人公利蓓加.夏泼(Rebecca Sharp)和爱米丽亚.赛特笠(Amelia Sedley)的语言和形象处理差异入手,分析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在处理同一文本中女性人物的差异,以求更好地理解《名利场》之精髓,寻到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体现。

《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通过描写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命运,描绘出英国十九世纪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勾心斗角,逐名夺利,揭露了封建贵族们腐朽堕落的本质。小说的女主人公利蓓加.夏泼是个出身卑微的女子,但是一心想进上层社会,并为了抬高身价不择手段,献媚取巧,谎话连篇,不惜牺牲自己的色相,青春等去迎合那些能把自己带入上层社会的人。但是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下场凄惨。另一位女主人公爱米丽亚.赛特笠出身富商之家,从小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心境纯良,性格温和,但是优柔寡断,在感情上有些“一根筋”,被后来的丈夫乔治玩弄于股掌之间。虽然饱经磨难,但是最后被一直爱她的都宾所救,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下面本文作者将对比两位译者的译本案例,探寻更能体现小说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译本:

例1.“You old booby,”Rebecca said,pinching his ear and looking over to see that he made no mistakes in spelling……

杨必译本(以下简称为杨译):利蓓加道:“傻孩子!”她拧了他的耳朵一把,弯下身体看他的信,生怕他写了别字。

彭长江译本(以下简称为彭译)“你这傻瓜蛋。”丽蓓卡掐了一下他的耳朵说,同时从他背后望过去,以防他把字写错了。

此句为利蓓加挑唆丈夫罗登给姑妈写一封装可怜的信,她口述一句,丈夫写一句。丈夫嫌她说话太假,不想这么写,她就拧丈夫耳朵,嗔怪他。从例1可以看出,杨必将“pinch his ear”翻译成“拧了他的耳朵一把”,把强势的女性对丈夫的管束和带有调情性质的小小惩罚译得很传神,把小两口之间打是亲骂是爱的感觉写得很到位,能体现女主人公利蓓加的强势与刁蛮。而彭长江将其译为“掐了一下他的耳朵”,那种女性对丈夫的撒娇与轻巧的惩罚没有写出来,让人觉得利蓓加是说话时容易动粗的粗鲁女性。女性意识在杨必译文中凭借对一个小小动作的刻画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那句“You old booby”,也是利蓓加嗔怪丈夫的话。杨必译为“傻孩子”,而彭长江将之译为“傻瓜蛋”。不难看出,彭长江是在尽力想象女性嗔怪丈夫该怎么说,但是“傻瓜蛋”还是太中性的语言,不符合女性撒娇时的语气。杨必的一句“傻孩子”把利蓓加这位年轻女子对丈夫的怜爱与嗔怪雕琢得细致贴切,译文中女性意识强烈。

例2.For she could……embroider beautifully;and spell as well as Dixonary itself;but she had such a kindly,smiling,tender,gentle,generous heart of her own,as won the love of everybody who came near her,from Minerva herself down to the poor girl in the scullery……

杨译:她花儿绣得好,拼法准确得和字典不相上下。除了这些不算,她心地厚道,性格温柔可疼,器量又大,为人又乐观,所以上自智慧女神,下至可怜的洗碗小丫头,没一个人不爱她。

彭译:她绣花绣得美,拼字拼得准,就跟辞典一样。而且她性情格外和气、笑容可掬,亲切温柔、慷慨豁达,上至智慧女神,下至可怜的洗碗丫头,凡接近过她的,没有不喜欢她的。”

此句是平克顿小姐称赞爱米丽亚.赛特笠小姐的话。杨必把“embroider beautifully”译为“花儿绣得好”,彭长江将之译为“绣花绣得美”。杨必的一个儿化音把爱米丽亚写活了,因为只有女性和儿童常用儿化音,但是男性很少用,所以彭长江想不到这一层。再有“the poor girl in the scullery”一处,杨必译为“可怜的洗碗小丫头”,而彭长江译为“可怜的洗碗丫头”。杨必的一个“小”字就把平克顿小姐的语气写得传神俏皮,符合女性的气质,女性意识浓厚。而彭长江的语言准确是准确的,但是不传神,不女性化。

例3.“I have come hither……to say farewell to my dearest and earliest friend.I beseech you before I go,not perhaps to return,once more to let me press the hand from which I have received nothing but kindness all my life.”

杨译:“赶到此地和我最亲爱的姑妈道别。我自小儿受姑妈的疼顾,希望能在我冒死出战之前,从新回到恩人身边和她握手言好。”

彭译:“故来到此地,”……“向最亲爱的姑母大人告辞。我向蒙姑母眷顾,今可能一去不返,故恳求您允许我重回膝下请安。”

这句是利蓓加模仿丈夫的语气口述让他给姑母写信的语言。总体感觉是彭长江译本比较文绉绉的,杨必的译本比较生动。本文作者认为,此处彭长江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嫌疑。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于不同的性别身份产生的固定和笼统的看法,是社会对刻板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预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彭长江试图把信里的语言写得男性化十足,均用敬语,显得恭敬。在传统语言观念中,女性的语言要温和文雅,可俏皮一些,描述性强一些,但男性的语言要粗犷,有时要比女性恭敬一些,刻板一些。但是这里毕竟是女主人公利蓓加在陈述,所以彭长江译得这么恭敬死板,与利蓓加的语言习惯与文化背景不符,其实她一辈子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彭长江一味迁就丈夫罗登的语言,却忘了这信全是利蓓加一手造就的“阴谋”,缺乏女性意识。

三、结束语

女性主义和翻译的结合给翻译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译者和读者有新的视角去欣赏文学作品,这对文学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女性主义是一场政治运动,但波及到语言文学层面,更多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女性主义借助翻译发出女性的声音,还女性人物形象“真正女儿身”,发掘并充分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功劳不可小觑。本文意在鼓励译者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时,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导其译作,将原文的美更全面地传递给读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在《名利场》汉译本中对两位女主人公的刻画,从形象描述、话语层面进行分析,揭示性别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名利场》,译本,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Thackeray.W.M.Vanity Fai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彭长江(译).名利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陶书敏.翻译与性别——《名利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D].合肥:安徽大学,2010.

[4]杨必(译).名利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169.

上一篇:公平与效率观下一篇:交通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