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024-06-23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精选12篇)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1篇

一、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是具有全日制医学检验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本硕七年制以及成人专科、本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1]。但是,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更关注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开拓型、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2], 而忽视了人文素质 (责任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和团队合作精神) 的培养, 忽视了职业素质 (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 的培养, 忽视了职业道德 (关爱病人疾苦、维护病人利益) 的培养。部分院校甚至根本没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彻底忽视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目的不明确, 课程体系不完善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手工与半自动的检验方式已逐渐被自动化、智能化的分析仪器所取代, 高效的标本传递途径、网络化的信息回馈等都极大地提高了检验科的工作效率, 也减少了检验科医生与病人接触、交流的机会。检验科医生从主观上也不愿意去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 不再关心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导致与临床病情不符的检测结果时有发生, 与患者交流时态度生硬、与临床交流时敷衍、推卸责任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医学检验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 加强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文素质的对策

1、增加人文课程设置。

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是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应更新观念, 增加人文课程种类 (如人类学、伦理学、法律、心理学、社会学、健康政策等等) , 合理设置课程 (必修课、选修课、人文素质培训、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等) ,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注重实际应用, 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引导并规范学生的行为。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是临床实习医学生的教导者和领路人, 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对患者的关爱及与临床沟通的能力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培养一批不仅具有专业知识, 同时还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关键, 要充分调动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积极性, 使其从自身做起, 言传身教, 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充分体现医学检验专业人文关怀的特点及方式[3]。

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大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特点, 采用PBL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如何向病人解释化验结果”, “如何与病人沟通”, “如何处理病人不满情绪”, “如何处理医疗纠纷”等进行专题讨论。带领学生走进临床, 角色互换, 切身体验与临床医生、患者如何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医院也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作为学生日常实习、讲授的重要带教内容, 并纳入实习生考核范围。

4、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建立全面质量控制体系, 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为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开辟绿色急诊通道, 制订病人纠纷应急方案, 让检验专业实习生熟知各项工作的注意事项以及纠纷的处理方式, 避免激化矛盾, 降低服务风险。培养学生注重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意识, 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操作技能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新型医学人才。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具有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 也需要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自身的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领悟。

参考文献

[1]谭红军, 张玉红, 刘明, 张新明.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32:183-185.

[2]赵臣, 袁中海, 侯毅鞠, 张丽.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以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 2015, 18:34+36.

医学人文教育途径论文 第2篇

医学生入学教育是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医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的接触到的是基础文化课知识,相对来说有关职业教育接触的少,入学教育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工匠精神融入入学教育中,可以让医学生入学就树立一种求精、敬业、严谨、创新的价值观,为以后的文化课、思政课、专业课的学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入学教育中,可以开设诸如:国学教育、民族文化、基础伦理、职业道德等基础性专题,从基础和源头上抓好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升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2]。同时,医学生出口关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出口关主要涉及实习和就业两块内容。就实习方面来看,工匠精神重视扎实的基础、高尚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实习选择中,要鼓励医学生服务基层、奉献社会,高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实习工作中,要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和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理念。就业方面来看,鼓励医学生到艰苦、有挑战性的地区和岗位,去磨砺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操。

1.2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学中

医学人文涉及面广,因此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学的途径也很多。可以从3个方面来思考。(1)文化课教学。在文化课教学中可以多设置有关工匠精神的的案例素材,让医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职业者的工匠精神;也可设置一定的讨论环节,例如结合相关案例,请医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从而把握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2)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与文化课有着一定的区别,特别是有着很强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将工匠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结合,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深入把握工匠精神。(3)创新、创业课教学。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高校要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在求精、敬业、严谨的基础上新的升华。工匠精神注重对精神的把握,但是更注重精神的实践,创新创业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重要实践。在创新、创业课教学中可以积极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

1.3创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评价偏重于专业课程,而相对忽视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评价。当下医患矛盾、医患纠纷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反思其中的原因,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重要的方面。基于工匠精神,可以创新评价体系。在医学人文教学的评价中可以大胆创新评价方式,将工匠精神结合医学人文教学融合,创新评价指标。例如从求精、敬业、严谨、创新四个方面引申向医学人文教育,形成具体指标并根据权重量化,进行一定的评价。

2意义

2.1推动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事关医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中,有助于推动医学人文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长期以来医学人文教育相对匮乏,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3]。

2.2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培

养是医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生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将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推动医学生的职业发展。

2.3推动医学创新

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中特别强调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不竭的动力。将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一方面创新了医学人文教育,另外一方面也推动着医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忍.大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科技资讯,,18(1):18-19.

[2]刘立红,肖学文.论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J].新西部(理论版),2017,10(1):23-24.

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

医学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关怀,不仅要求医者具有广博的自然医学知识,还必须要从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对患者做到尊重、诚信、同情和耐心。因此,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人学”,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时,更加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我们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和理论之外的其他文化涵养和素质,“既要有对人的医疗权利、生命价值、健康利益、人生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关怀,又要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职业品格、道德情操和创新精神”。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单一地增设某一类课程就能解决的,它应当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渗透,是一种由外而内潜移默化式的浸润教育。检验这种教育的效果,不是看学分高低,而是看医学生修养、人格的提高和升华与否,是看医学生的嘉言懿行是否由内而外地自然流露。

二、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生是从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中直接录取的,人文素养教育比较薄弱。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中大多专注于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对那些与医学相关的执业能力普遍重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知识的浅薄。由于人文文化不能直接产生成果,一段时间以来不被人们所重视。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才是实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空头理论”。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误导,致使一部分医学生排斥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中国医学协会有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所引发的,提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教育者已逐渐认识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国内一些高校建立了医学人文研究所,对医学课程体系整合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及医学继续教育中也逐渐渗入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医学院校教育者们提出了从树立意识、改革课程体系、探索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提升医学教育新理念,将人文与医学精神并重

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塑造和弘扬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是时代赋予医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医学教育要塑造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要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越来越紧迫的工作。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在具备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同时,还要具备人文精神和人文态度;医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深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在传授知识中注意渗透医学人文教育,注重课堂中的人文互动。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后,实践课和见习课增多,可充分利用和病人沟通采集病历的同时,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同时进行医德教育,在讲授的基础上采用病历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基于问题的学习(BPL)”等先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主体——学生放在主要地位,让学生与教师探讨在临床中如何与患者沟通,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诊断和治疗需求的前提下,为患者做出伤害和经济负担最小的临床决策,这种方式的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教学实践与见习课中,带领学生对患者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进行分析和讨论,实事求是地让学生感悟医学人文相关的临床决策,在教与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

四、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对策

1.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启迪和引导的重要形式。学校的校容校貌和人文环境,都能带给学生美的熏陶,是提升医学生素养的生动教材。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良的校园文化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振奋其精神,完善其人格。我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秉承“大医精诚”的校训,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校训等。刚入校的大学生就要进行医学生誓言的宣誓,通过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加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广场、人文讲座、职业道德讲堂、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服务等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打造一个高雅、快乐的校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提高医学生培养自己人文素质的意识

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园的文化与教师的讲授是帮助医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推动力,只有自身增强学习,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意识,才能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增加对人文知识的了解,主动弥补自己人文方面的不足,树立起关怀人、尊重人的意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3.纳入学校的教育的课程体系

加强人文教育,首先要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素质课程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比较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开设《艺术鉴赏》、《人际沟通》等人文修养与医护礼仪课程,引导学生思想升华,培养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礼记》中说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还需要提高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这对医学生有重大影响。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认识和挖掘自己所授专业课程中潜在的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兼备浑厚的医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在医学课程中有意识地把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

5.开展读书活动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近年来,我校每年都进行相关的活动,今年为增强我校师生员工的学习能力,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和医学人文素养,结合当前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和“我的中国梦”两项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以“传统书香润杏林,中国梦圆塑大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周”活动;举行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当医者变成患者”的读书征文比赛和师生座谈会;组织开展“中国梦——梦圆右医”的征文摄影大赛、主题宣讲活动、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采取了新闻报道、横幅、板报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倡议全院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师生与书为友,同大师对话,同历史对话,去了解优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接受心灵的洗礼,获取前进的动力,汲取人生的智慧。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真的力量,体验善的高尚,领略美的魅力,把对人文知识体验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7.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探索科学活动的灵魂和生命,医学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医学生通过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了解和感受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医学先驱身上所体现的创新精神,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培养善于创新的能力。我们应该紧密联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医学生的特点,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支持,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科学与人文高度结合才能造就一名优秀的医学生,并使其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总之,只有加强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医学理念,注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通相融,才能培养出“懂医术、修人文、有道德、能创新”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伦峰.论医学院校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研究(一)[J].语文学刊,2013(2).

[2]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6.

[3]罗海欧,晋献春,崔烨等.浅析西医院校《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医学人文渗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4):61-62.

[4]丁素娇,赵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3):36-37.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民族医学院内科护理教研室)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第4篇

医学人文精神, 就是人类关爱生命, 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 是以人类的身心健康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理想, 一切医学活动都应是这种价值理想的无话和对象化的一种精神存在。具体而言, 医学人文精神一方面是对生命的神圣、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状况下, 提高以学生的人文素质已刻不容缓。

1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学生传统的专业观念影响至深。

在医学院校里, 新生一入学就有一个传统的观念:我到医学院来, 是为了学习专业医学知识, 医学院本身就是理科类学校, 应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 在学校里我只要注重医学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技术的学习, 将来就能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这种人文知识的储备可有可无。学生视野单一, 进而影响了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生是未来社会从事医疗活动的主体力量, 他们不仅承担着对人类救死扶伤的重要责任, 同样肩负着将医学行为引向正确轨道高尚职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种重要的无形医疗资源, 这种资源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 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这种奉献精神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1.2 语言文字基础薄弱。

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 其本质就是人性化的医学, 如果我们忽略人性化教学, 特别是我校招收了一批初中生上来的五年制大专生, 他们就连基本的汉字还都没有掌握, 如果不加强人文方面的教育, 毕业后就让他们到医院拿病人的生命去开玩笑, 确实不敢苟同。不往别处说, 如果他们开处方不小心写错一个汉字, 就可能会毁了人的一生,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是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医务人员与病人家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它天生就具有社会性。而以往的医治过程中医生往往只重视“病”而忽视“人”, 对患者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同情。要解决这一矛盾, 必须要在医学教育中贯彻人文精神, 使医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

1.3 社会风气和社会潮流影响学生文明程度有所下降。

当代大学校园里粗词滥语泛滥, 与日益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大学校园格格不入, 如网上有人总结“90”后的显著特点是制造“09”后, “TMD、SB”等粗俗的语言都出现在学生写的文章里。校园里还时不时听到有学生张口就骂, 这样就显得素质有点低, 人文素质修养明显呈现出弱势, 与神圣的医学事业也显得格格不入。

1.4 医学院校中学生爱国意识日渐淡薄。

“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等纪念日, 学生纪念的意识基本上不存在, 有时当天给他们提起来, 他们一脸的迷茫, 竟开口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当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 戚继光、董存瑞等民族英雄的事例我们也确实应该学一学了。

1.5 学生在物质上的攀比心理与日俱增。

花钱消费超出家庭经济收入, 给家庭、社会、学校造成很多不稳定、不安全等因素, 有些学生家庭状况确实不允许他挥霍浪费, 但他虚荣心理、攀比心理又非常强, 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他会去偷, 会去抢, 杀人放火, 走上严重的犯罪的道路, 如果我们在学校里多灌输一些传统的勤俭节约的美德故事, 可能学生的节俭意识会强一些。

1.6 影视作品影响严重。

时下流行的网络、电影、电视剧的负面作用越来越突出, 青少年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 进一步丧失掉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真实情感, 在伦理观和道德观方面带来严重问题, 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式方法

2.1 开设大学语文选修课, 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

开设语文选修课是当今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最直接的途径, 开设此门课程, 设置时要有开阔的人文视野, 内容要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 以精品育人, 要求医学生要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传统文化, 尤其是学习传统医学文化,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东西, 净化灵魂, 洗涤心灵, 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对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至关重要。其次, 要在专业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精神, 贯彻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把医学人文教育体现在医学教育及医学行为的各个角落。再次, 要加强进行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的力度。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向来具有洒脱豪放、关心利民疾苦的人文情怀。一代文豪更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把这种人文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扩充知识, 更在于改善品行, 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 使学生能够拥有广阔的空间, 在散发着独特魅力、超凡脱俗、精美独到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 滋养品格。

2.2 充分发挥图书馆重要堡垒的作用, 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

图书馆能够在服务师生教学科研需求、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广大师生学习东西方文化的兴趣, 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这就为图书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依据。图书馆有较多与公共课相关的书籍、杂志、期刊、报纸、电子刊物等为公共课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为丰富学生摄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提供了多层次的需求。

2.3 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陶冶、熏陶作用,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践平台

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 在校大学生是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 在鼓励医学生加强大学语文课学习的同时, 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自己, 提高人文素质。学校应该多开展校园文化节、校园艺术节等大型的文化艺术活动, 鼓励学生社团和学生班级开展各类小型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活动, 鼓励学生在各类文化实践中提高人文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课外活动是医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渠道。通过活动的开展, 可以提高医学生的社会阅历, 培养其人文情操,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和等观念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以展示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学生能有意无意地发扬风格, 形成和谐的校园生活, 形成和睦的同学、朋友、师生关系。

2.4 加强专业老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高修养的文明大学生。教师的文化素养、语言特征、行为气质、风度仪表都能以有形或无形的因素直接感染、示范给学生。因此, 医学院校要注重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促使专业教师养成高尚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谦和诚恳的待人方式, 儒雅的仪态风貌, 促其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教师高尚的人格来感染学生, 教化学生。而且, 专业教师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 要有意识的让学生了解医学技术的发明者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 优秀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医德, 有意识地挖掘蕴含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 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地做到医学与人文的融合, 以达到传授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互交融和渗透, 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轻松地内化人文素养。另外, 引进一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 充实医学院校内的师资队伍, 从而提高医学院教师队伍的总体人文素质水平, 为更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打下基础。“德高为师, 身高为范, 正人先正己”, 这些话都明确表达了老师在塑造学生形象和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 才能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5 加强各高校之间的联系, 交流和互动

通过交流互动我们可以从兄弟高校的人文素质培养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这样我们既可在交流与合作中引进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同时又可使学生形成海纳百川的广阔心胸与视野, 为塑造良好的道德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来看, 当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融合、感化, 将人文精神融入于医学教育之中, 这也是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平台, 逐渐内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树立责任心和爱心, 在服务社会中感悟和实践医学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使医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保护神。

摘要:在医学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体系中, 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后十分紧迫的任务。医学人文精神, 就是人类关爱生命, 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 是以人类的身心健康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理想, 一切医学活动都应是这种价值理想的无话和对象化的一种精神存在。当今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根据教学的实际经验, 列举了影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因素, 并就如何加强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调查归纳总结了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田力, 孙英梅, 范妮娜等.新时期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教育论坛, 2008, 5 (27) :88-89

[2]顾静.论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2 (8) :151-153

[3]刘勤勇.试论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探索, 2005, 4 (2) :82-83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养;医学教育;医学生培养

临床长学制(5+3)医学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在实践中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经过教育、训练及实践,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与经验,逐渐使人文素养成为医学生的一种内在品质。

1、临床长学制(5+3)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必备条件。医学知识是专业教育的基石,医学的整体素养为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人文素养在医学生身上可分为人性、理性和超越性等具体内涵。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道德的核心,以理解关爱的态度,敬畏生命,承认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所固有的基本权利,关注患者的权利和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对人生命的尊重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1]。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高等医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使医学人文精神贯彻于医学实践活动中。

人文素养在医学生身上表现为人性与理性的结合,临床医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医学生对未来从事医学服务有正确的认识,具有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修养,教育部对临床八年制医学生教育的总体要求为“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和服务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整体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给医学生讲授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在社会大环境下,医疗体制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少、病患多,医学生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认为只要专业知识好,就能就业。医德是医学的本性,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认识不足、实践缺乏指导,网络媒体对医学生医德教育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医院是医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场所,也是医德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学习阶段,与临床及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较少,不懂如何由理论知识转为实际运用,带教医生的人文素养对医学生影响较大。在具体的医学人文教育中,忽视人文实践及对生命的敬畏尊重,治病见病不见人,忽视在医疗中落实医学人文精神等。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生的专门学校,有责任在人文情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部分医学院校存在将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混淆,没有依据医学自身的人文特性来设置,忽视了人格的熏陶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缺乏实践指导,对人文教育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反馈机制不健全。人文素养的培养以课堂为主,医学生学习了一些人文教育,但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在以后的医疗从业中容易把诊疗当作机械的流程,缺乏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医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医学人文素养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这些问题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如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医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不足[2]。

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多学科交流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倡医文相融、文理相融。评估医学人文素养最有效的方法是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全面考量,把医德和医术培养结合起来,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为例,临床长学制(5+3)医学生思维活跃,医学部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安排上侧重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医学部安排医学专业课程较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人文课程设置多集中在临床前阶段,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基本上以临床老师带教为主,没有统一的人文课程的设置。临床长学制(5+3)医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相对明确,医学院建立医德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医德表现行为相关的评价标准,分阶段分目标地实施,让医学生逐渐由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逐步完成自身的医德品质,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目前在人文素养方面,有理论教学的课程,实行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了相关的活动,有课堂讲授、学术讨论、课外论文等方式。

3、临床长学制(5+3)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培养医学生树立对人与社会的崇高人生观、科学世界观,让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对医学生的教育着力从医学生的临床专业实践、人文素养实训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三方面抓起,让多学科融合而形成人文教育综合课程。从课程设置上体现人文教育的延续性,阅读除医学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书籍和社会科学书籍,医学院的课程有医学人文素养、医学伦理学、医学史、思想道德修养、医学心理学等课程。但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修养,不能照本宣科,根据政策与形势、学生的个体情况,灵活讲解,运用适合医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通过自己高尚的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感化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医者仁心的理念,利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医学部更新课程体系和教改内容,辅以精彩生动的人文讲座和论坛形成文化氛围,形成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主干,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为公共基础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临床长学制(5+3)医学生就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实践中的人文教育比学校课堂上的教育更为直接与深刻,只有在耳濡目染和切身实践中去体验人文精神,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医学部融合人文素养于医学培养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引入多样化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堂讨论,开展医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医学讲座、医学知识竞赛、学科年会、校园文化月、读书节、校园帮扶活动,举办医学人文大讲堂,在大讲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通过临床案例分析目前医疗的现状,指出我国医疗工作存在的问题,利用医院管理、社会医学、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课题,有利于医学生早接触社会,体验优良传统,奉献社会,帮助医学生理解医学不仅是一门专业技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还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属性。

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训教学,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在人文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和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沟通、组织、协调等各方面人文素养的能力全方位提升。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课堂,采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行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医院见习,社区卫生服务,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提前感受“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者情怀,这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系统的校园网络管理评价机制,规范学生的人文素养行为,运用校园网络、视频、微信、校报、实践调查、专业期刊等提高人文教育实效性,构建人文教育平台,加强名家讲座、优秀专家事迹、课题讨论分析等真实事例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部采用综合评价体系,实行人文教育的动态观测,将学生的思想素质、品行操守、社会工作及创新实践等纳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评价中,制定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目标组成部分及课程体系设置,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指标及权重[4]。深化医学人文素养考试,考知识和考能力相结合,分阶段、分目标地实施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构建医学生良好的职业人格,培养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患者的人文素养。

4、加强临床长学制(5+3)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思考

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的临床长学制(5+3)医学生是目前临床医师最主要的后备军,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医疗实践的人文素养水平。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是培养合格的仁义良医,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人文知识、健全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临床医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来获取医学人文素养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内化,升华为行医品格。

在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医疗卫生的诊疗防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中具体体现为向患者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这要求医疗卫生人员做到既重视疾病,更重视患者,重视治疗护理及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慎重对待技术引发的伦理社会问题等。改变对疾病治疗仅视为用药和手术的观念,将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内化形成稳定的人文精神。从医者要有足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担当起治病救人的重任,在工作中养成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越来越看重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使医学生形成关爱生命的医学精神,自觉担负起保障人们生命健康的使命。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医学生要经过医学实践的观察,医德教育的培养,打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品牌,以品牌发展深化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教育 医学生 人文素质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是为医院培养并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也对医学院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改变传统的重视专业的模式,而是切实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现状及意义

在现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在实践与理论的证明下,我国的医疗事业不仅仅需要技艺超群的医学人才,而是兼具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高尚职业道德及良好心理素质,具备现代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甚至未来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医疗技术水平的竞争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对抗,但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所谓的人才,则不仅是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更是具备现代医学人文素质。对社会而言,发展是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对个人而言,不仅是学习某种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更是重要的。由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构成的人才素质才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因而,在医学院教育中,只有真正做到将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规的现代医学人才,进而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因此,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1988年爱丁堡世界医学高峰会议号召:要让医学生“不仅获取和记住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的价值观”。1999年6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纽约成立后即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已经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注与重视。一方面,加强医学生人文知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治学方法和态度,启迪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医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得他们不断的完善个人的人格;其次,在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中,已经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融的模式,我们不仅提倡“仁学”,更提出“人学”,医学中的道德性、艺术性更是日渐增强,这必然导致未来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更高要求,不是停留在过去单一的要求上,而是要求除医学意外的社会道德伦理、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多方面广泛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二、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在注重人才输出上单一的注重专业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忽略对医学人才人格的塑造上。这就导致医学院的教育过分的偏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导,重视的是医学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人文知识的欠缺,导致医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偏向,注重实惠而不讲精神;由于在现代人生、医学史、社会历史和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使得部分学医的学生在长期高强度的医学知识学习下,整体文化素养严重下降,出现了各种各样、或多或少的心理上的问题,以及对医德修养问题的不重视。常年累月,就导致医学院向社会输送的医学人才,背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偏离了现代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要求,甚至出现因人格缺失而导致的医学犯罪行为。因此,医学院学生当明白,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研究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是对人性丰满的和完善自我的塑造过程,如果背离这一思想,一切都会因为人文素质的缺乏而成为空谈。

三、加强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及思考

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加强专业知识和加强文化知识学习;而应当是将培养自己跟高的人文素养,把优秀的文化内作为精神品格融入到人生、价值、世界观当中。这就对医学院教育提出了更多、跟高的要求,也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长期以来医学发展是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的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现代医学教育十分注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达到医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渗透。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课程占据的比重较大,其中包括哲学、法律、文学、理论、艺术、历史等人文科学,这对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二)充分打造和切实利用高校“人文氛围”的影响作用。现代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载体,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学院的环境尤其的人文气息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该主动号召学生投身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应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人文科学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生活中,从而吸收更多的人文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塑造个人形象,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锻造个人文化素养。

(三)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挖掘人文科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我国传统的医学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科学资源,同时,我国的传统医学历来包含人本主义的思想。例如:“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仁心仁术”“ 无恒德者不可作医”等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而这些人文主义情怀和精神就蕴藏才医学专业课程之中,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本主义思想的教导;学生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本主义知识的积累,将之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将科学知识与实际操作想结合,让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综合发展,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不仅如此,在医学院的教育中,应开设更多的与人文科学理论有关的课程,拓宽医学生接收人文知识的渠道,从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艳.论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J].中医教育.2006(05)

[2]陈晋广,童靓瑛.论“和谐社会”发展观视野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05)

[3]李妍妍.醫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

[4]肖红霞.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作者简介: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7篇

一、医学专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及现状

(一) 教学理念上重视不够, 教育投入不足。

在开设人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只强调其工具性、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 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许多院校对人文课程的使者原则上重视, 实际上轻视或忽视, 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人文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分量偏轻。因为专科时间短的特点, 大多数医学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二) 课程设置不均衡, 缺乏系统性。

医学类专科院校因为教育周期短, 学时少, 课业重, 课程设置不均衡, 导致了现代医学中注重人文沟通的综合素质在医学专科院校教育中难以实现。在时间紧、课业重的压力下, 大多数医学专科院校课程设置不得不压缩人文课程, 出现课程设置“专业一边倒的情况”。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失衡”的现象非常突出。

(三) 教学内容上重理论不重实践, 重知识的完备性不重调查研究。

医学专科院校人文课程开发时间晚, 课程讲授的内容比较传统, 注重理论的探讨, 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 力求知识的完备, 试图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因为是大班教学, 大部分人文课程只能以讲授的方式进行, 调查研究的机会就相对少。

(四) 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 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大多数医学专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由于要关注理论的完整性, 教学内容就多, 这与日前人文课程的课时少产生了矛盾。但大多数医学专科院校招生量比较大, 班级人数较多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因素, 使课堂讨论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开展比较少。教学手段的单一造成教师上课满堂灌, 学生上课记笔记, 考前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现象。

(五) 师资队伍力量不强, 结构不合理。

目前, 医学专科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也普遍存在着, 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无论是学历层次, 还是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人文的医学知识欠缺, 学医学的人文知识不足, 师资水平也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之一。

二、医学专科院校人文课程改革途径及方法

(一) 制定可行的人文培养目标。

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要求人文素质教育要建立培养目标。目标要注重个体价值和个体经验, 鼓励学生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 包括人的价值、文化、教育和固有的自相矛盾的特性。在制定医学人文学教育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在尊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 依据当代中国的实际需要、文化特征、经济发展、社会境遇、教育传承和医学教育格局, 选择和创造自己的医学人文学教育模式和方法。

(二)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人文课程师资队伍。

逐步设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部, 使医学人文学科相对集中, 教师相对集中, 发挥学科群和教师的整体优势。设立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进修机构, 让医学专业的教师进修学习有关社会人文学主干课程;让文科专业的教师学习有关医学主干课程。也应积极组织在职专业教师补修医学人文课程的主干课程, 提高医学人文素质, 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 更加自觉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充分的扩展。

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师还可通过参加正式会议、体验医院生活, 使教师对医学制度上、智力上和实践方面的各种关系有所了解和认识。熟悉是沟通医学和人文课程的重要桥梁。

(三) 优化人文教育课程结构, 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专科院校为了突出技能和应用型人才, 大力压缩人文素质教育课。其实, 单靠缩减或增加某些学科的课时数已不能圆满解决这一问题。人文课程建设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1. 体现丰富性。

人文课程应建立自身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构成既要符合人文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 也要符合受教育者各心理要素变化发展的关系和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要重视医学专科院校人文课程的开发。如在临床学科增加伦理、社会、法制教学的内容。医学伦理学的自主、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临床各科教学中, 特别是某些伦理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 应启发、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伦理选择。

2. 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

新的人文课程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辅修课互补, 核心课、微型课、讲座等多种课程形态并存, 并为发展学生个性, 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度。对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合理分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掌握。医学人文课程群中各学科之间关系较为密切, 建立集约型的课程结构, 形成医学人文课程主干课程模块, 使医学人文课程逐步综合化、系统化, 可以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具深度和广度, 内容更加少而精。同时, 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实行学分制, 与主干课程相辅相成, 可切实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并促进医学教育整体结构的改革和优化。

3. 体现专业性。

在整个医学教育计划和课程安排中, 应当与总的课程系统保持协调一致, 把课程的设置和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 建立起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课程的设置要与整个学校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一是尊重和发展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个性, 以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二是以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力, 以为病人解除病痛、增进健康为目标, 即以病人为中心。使医学人文科学的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 也是促进医学人文课程发展、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4. 体现时代性。

合理的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还应把课程的内容跟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 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 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的同时能够认识和了解所生存的世界。有效地把课程的设置跟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将就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 和国家的新农政策结合起来, 和基层急需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状况结合起来, 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技能结合起来, 和自己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课程, 让学生确确实实能够成为下得去, 用得着的实用性人才。重视开发以问题为中心的新课程, 不断推陈出新, 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四) 革新教育手段, 灵活开展教学。

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与总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改进人文课程的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

1. 讲授法。

可采用多种课程形式, 其中以必修课为主, 辅之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组成“课程模块”, 每一模块内含有若干相互联系的学科理论和知识体系, 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 修完一定量的课程并参与有组织的实践后方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课程的内在构成上, 可以以学科为主, 使教学内容符合受教育的心理发展规律, 主要讲必修课,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具进行讲座。

2. 实践法。

人文课程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 而更应强调实践。充分利用军训、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机会, 在理论知识不断内化的基础上, 促使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态度、品质和行为发生根本的转变。这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有专门的临床教师在医院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感受病人生病的感受, 让学生了解医生的感受。在前期的基础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中, 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医学生与社会和病人接触, 如社区医疗实习、社区调查、危重病人照顾等, 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增进对病人的情感。

3. 讨论法。

在适量增加人文课程的必要学时, 增加其在课程体系中比重的同时, 强调少而精, 要管用, 积极鼓励学生以自学为主, 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可以在课程或业余活动中讨论, 教师只给予必要的辅导和引导。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医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独立人格不断得到改善。提出案例, 让学生课余的时间查找资料, 上课的时候进行讨论发言, 教师做指导。

4. 讲座法。

人文知识讲座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将教学活动转化为自主、自为的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考, 自觉实践。人文知识讲座可以说有利于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总之,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的社会医疗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高素质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 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有更新观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更新人文课程的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 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才能提高医学专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存根.北美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医学与哲学, 2003年8月, 第24卷, 第8期, 总第267期, P54-56.

[2]殷小平.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西北医学教育, 2003年3月, 第11卷, 第1期P1-4.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8篇

1 医学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1.1 重技术技能教育, 轻人文素养教育,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少人急功近利, 把进医学职业院校求学的目标锁定在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上, 为将来的生活寻求支撑, 从而助长了重视职业技能培养, 轻视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许多医学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和科研围着专业转的现象, 最终形成单一的“专业加基础”的办学格局。有关医学职业院校课程开设情况的研究显示,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课时数不到总课时数的1/10。这些院校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 都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氛围, 造成学生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也导致一部分学生步入社会后, 独立生活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低,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存在人际关系处理、承受心理压力及应变能力不足等现象。

1.2 教师重专业教育能力提升, 轻人文素养教育能力修炼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人文素养教育能力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医学职业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但目前医学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医学职业院校体制建构以学术领域分工为原则, 专业教学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 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活动往往被视为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所以人文素养教育被忽视。二是教师缺乏结合专业进行有效人文素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笔者在分析一组关于医学职业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情况的调查数据时发现, 只有1/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能够经常对他们进行职业方面的人文教育;有近1/4的教师反映, 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有关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服务社会、创业成才等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和“难度较大”。总体而言, 相当数量的教师专业教育技术比较过硬, 但由于受观念和能力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专业技术, 而不能有效地将人文知识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 造成了人文素养教育缺失。

1.3 医学职业院校学生缺少人文素养

医学职业院校学生往往是逻辑思维的“巨人”, 形象思维的“矮子”。调查发现, 他们对于人文知识的接触普遍限于学校教育, 只有27.27%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能正确回答《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而从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来看, 大多数医学职业院校学生对涵盖人文知识的读物或学科不感兴趣, 他们习惯于熟识而理性的思维和学习。另外, 在与调查对象的交谈中得知, 大多数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倾向于营养与膳食、职业规划、老年疾病护理等专业明确的课程, 很少选择大学语文、美术欣赏、影视赏析等人文色彩较重的课程, 就算选修了这些课程的学生也表示是为了凑够学分。另外,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 他们往往偏向于悬疑推理、探索探秘类的书籍, 而对中外名著却无人问津。

2 医学职业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2.1 加强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

爱因斯坦曾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 丢掉了这个根本, 就失去了教育的精神和主旨, 就是不成功的教育。而且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课题, 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项目, 常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方位的思维和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才能解决, 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发展趋势。因此, 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医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将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上来。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完整性特点。这种完整性体现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等整体构建上, 更体现于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 体现于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因此, 要使人文素养教育进入新的历程, 学校领导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 而不是仅仅将人文素养教育当成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流于表面和形式。

2.2 在职业教育中体现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 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 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医学职业院校应当从实际出发, 认识到学生适应职业生活是其开展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而专业技术教育恰恰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 它比其他课程能更直接、更具体地体现人文精神。因此, 我们要改革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 以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 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实践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专业实践课程更是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极佳场所。一些高职院校探索的人文素养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双中心”模式、“生活体验”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 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2.3 转变观念, 建构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一个人、一所学校以及全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社会的基础。因此, 医学职业院校要确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 形成完整的教育观, 将“何以为生”与“为何而生”的学习结合起来, 且把“为何而生”的教育放在首位。先做人, 后做事。医学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是结合职业特色, 建构人文素养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应根据不同专业,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 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 以此成为医学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2.4 加强教师自身人文修养, 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9篇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阵地, 在教学上要充分适应新的形势和医务人员的培训需要, 要实现由传统的医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这就要求突破传统教育思想教育, 培养医学生更深刻的人文素质。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科背景单一, 专业特色突出,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培训上, 往往只注重在技术层面上的教育, 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导致人文素质下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医学高职教育往往是突出医疗专业应用, 而对医学生的历史、思想感情的教育蔑视, 从现实看, 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研

1. 人文素养的缺失

由于受重技术专长和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影响, 有些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知识的学习, 导致人文素质低下。许多学生不重视诸如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的积累, 表现为个人表达能力较差, 对艺术的评鉴能力低下等。

课题组曾对300名学生作过调查, 其中一项内容是学生阅读文学著作的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年均阅读量极低, 有80%以上的学生未完整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笔者在平时统计过, 学生离开教室主动随手关灯的比例不超过5%, 而在教室、校园里乱扔垃圾者比比皆是, 可见, 学生节约、环保意识淡薄, 这些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文素质的欠缺, 警示着高职院校应重视人文教育。

2.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笔者在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 作为三峡库区唯一的医学类高职院校, 很多学生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 但很少有学生愿意到偏远地区工作, 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部分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和关心民众疾苦的忧患意识。谈及为未来工作要做的准备时, 学生首先关注的是专业知识、技能过关, 能否顺利拿到各类证书, 对如何真正面对患者, 信守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职责思考和准备较少。

3. 学生群体对人文价值的认同程度不高, 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由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入学成绩与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学制又比本科医学教育少两年, 而相关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修完, 这就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难度。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决定了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书本知识而对人文价值的认同程度不高, 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失去兴趣, 仅满足于书本的知识, 局限于理论知识, 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的大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 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

三对加强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 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认识

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学生, 即使是专业知识扎实和技能水平高超, 也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拥有仁、爱、责任的学生, 才能实现现代医学的价值目标。

2. 人文素质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

学校与用人单位进行项目合作, 拓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学校的教师, 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应了解学生缺什么, 需要补充什么, 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

3. 发挥课堂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 除了专业素质外, 思想政治素质、伦理医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性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五大人文素质必不可少。另外, 除了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之外, 还有许多方面的教育亟须加强, 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在医护人员培养阶段, 切实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献身医学、履行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从小处看, 这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集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造能力于一身, 从长远看, 这关系到尊重生命、治病救人、维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这一医学的神圣使命是否能实现。

摘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是高等医学职业技术学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医学和社会的密切联系, 解决各种社会卫生问题, 并从精神、心理、健康预防等方面加强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莫俊峰.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理论前沿, 2011 (6)

[2]毛加明、丁旭峰.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J].职教论坛, 2010 (8)

[3]蒋雨岑.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9 (5)

[4]王士霞.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探寻[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8)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10篇

一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和类型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 自愿组成。按照章程, 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开展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

(一) 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

大学生社团主要的特点体现在:组织目标的一致性、组织形式的非正式性、组织结构的不稳定性、活动内容的灵活性, 等等。

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观念等方面具有许多一致性的地方, 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的大学生汇聚到一起, 使社团成员有着“天然”的凝聚力, 使得他们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精神和较强的合作精神。

组织形式的非正式性。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管理部门的许可下, 一些志趣相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的自发报名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属“非正式组织”。

组织结构的不稳定性。大学生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社团组织, 有的社团只要报名或参加简单的考试和面试即可加入。社团的组织规模大小不一, 有的是几个人, 有的是上千人。组织成员每学年都在为变化, 形成了“新生来老生走”的现象。

活动内容的灵活性。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和年级, 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本科生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学识交流沟通网络, 成员的多样化促进活动内容的灵活性, 有公益类的、有科研类的还有娱乐性的, 等等。

(二) 大学生社团的类型

大学生社团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类型。本文从大学生社团活动内容的差异角度, 将大学生社团归纳为爱好特长型、社会实践型、学术科研型和理论学习型等类型。

爱好特长型。爱好特长型社团是以大学生的相同兴趣爱好为基础, 为满足成员的文艺、体育等需要, 发挥一技之长, 丰富课余生活而建立的, 包括文学、外语、体育、艺术等, 如舞蹈协会、书画协会、器乐协会、武术协会, 等等。这类社团成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 能够在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也是为满足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的需要, 他们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张扬个性, 锻炼自我。

社会实践型。社会实践型社团主要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进行勤工助学、社会服务为内容而建立的社团, 如党团服务队、家教服务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等。

学术科研型。学术科研型社团主要是紧紧围绕专业课学习, 为开展学术探讨、学术交流和学术咨询而结成的组织。这类社团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自我创新。它的自由度较大, 往往以科研课题为纽带, 将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自由地组合在一起,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讲座、报告会等。

理论学习型。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社团, 它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 与主流思想观念保持高度一致, 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先进性。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党章学习小组等。

二大学生社团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用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社团的起点在于自发性, 学生参加社团,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成长模式的一种自我选择权。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是具体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学生社团越来越被广大同学接受和认同, 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爱好特长型社团的作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心灵趋向更宁静

爱好特长型社团是以学生个人爱好为基础组建的, 学生通过知识讲座、作品交流、竞赛等活动, 相互切磋, 深入研究, 使所学知识不断得到强化。在这里, 社团成员可以无拘无束, 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社团定期开展的丰富多彩活动, 使成员从中不但得到了自我教育, 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艺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和文化的家园, 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使学生成员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满足, 有利于调适学生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浮燥与急功近利, 避免学生思想和行为走向极端, 使学生心灵趋向更宁静, 更好地实现自我。

(二) 社会实践型社团的作用:提升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增进使命感

社会实践型社团可以使大学生深入到社会到社区到人民群众中, 经过实践真切体验, 更好地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通过实际锻炼, 使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如参加医学生合作营, 活动形式以测血压、血糖, 医学保健和营养知识咨询等形式为主, 可以增强学生成就感、自信心, 同时促进他们钻研医学知识;组织医学生多参加与病人的沟通活动, 参加到如爱心社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中, 组织医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去看望白血病儿童、对癌症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等, 让他们亲身与病人面对面交流, 感受病人的心情, 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增进医学使命感。通过类似的社团活动, 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利于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

(三) 学术科研型社团的作用:养成爱国情怀, 培养奉献精神

通过学术科研型社团活动, 一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钻研能力;另一方面, 使学生接近社会融入社会, 发现、分析和寻找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情怀, 养成奉献于学术研究, 奉献于为人民办事的精神。

(四) 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作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理论学习型社团的骨干, 大都是爱好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党员或积极要求进步的团员, 他们积极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各级党组织的决议, 密切联系广大同学, 成为高校学生理论学习和思想宣传的重要组织和依靠力量。理论学习社团面向社会, 走出校园, 用红色理论指导实践, 能够积极引导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服务人民,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接受教育,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继承人和传播者。

三点线面结合, 全面优化大学生社团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社团活动, 需要全面协调医学人文教育进社团的工作。学校要进一步理顺关系, 积极形成各方面共同参与, 以促进社团文化健康发展。

(一) 把握“一点”, 确保社团活动的正确导向性

学生社团要始终围绕育人开展工作, 以促进大学全面健康的成长成才为导向。要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把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任务, 为社团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提供前提和基础。对不同类型社团的学生提出“分类指导、分层要求”, 在学习内容上分类指导, 在学习目标上分层要求,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理论功底扎实、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学生学习、研究队伍。

(二) 紧抓“一线”, 发挥社团成员的主体性

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社团成员的主体性, 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满足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在社团实践活动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输出-接受”关系, 也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关系, 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平等互动关系。社团成员作为交往、互动的双方, 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 不存在霸权、支配和等级的区别。在理解和对话中, 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的“视界”融合, 思想与思想碰撞, 心与心交流, 达到相互激励和促进, 求得共同发展。

(三) 形成一面, 突出社团文化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自主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深入寻找和研究社团良性发展的依托点、凝聚点、闪光点和结合点。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入手,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题, 通过开展诸如社团文化节、社团成果展示、社团巡礼等活动,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涵, 创出社团的品牌, 提升社团组织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 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内容, 拓展医学生人文知识, 开阔其观察视野, 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团的正确导向性是保证社团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 是发挥社团成员主体性和实现社团文化育人功能的前提;社团成员主体性地位是社团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没有成员的主体性参与就难以实现社团文化的人文化人的功能;社团文化人文化人功能是社团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点, 大学生社团的“点”、“线”、“面”三者是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互为整体。我们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社团的“点”、“线”、“面”, 全面优化大学生社团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积极构建大学生社团育人环境, 教育社团成员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主动为社会服务, 使高校社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峰.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 南京:海河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6.

[2]周亚丽.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浅议[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3]徐锐.浅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设计[J].高教探索, 2005, (2) .

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15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应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本文就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意义等谈几点看法。

1当代医学生亟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1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包括3个层次(生理、心理和精神),6个方面(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素质本身是整体的,多方面的,内在的故有综合素质一说,而人文素质是指人身体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人类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也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崇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教育的“科学至上”思想甚为流行。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但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身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全球性的“人文危机”,医学生应具有以人为本,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赢得服务者的信任。

1.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尽然趋势医学即是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世界的基本特征。医学模式目前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加强从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研究解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这势必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全面地改革,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我国加入WTO后医疗卫生的新旧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等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患者之中。我国的医院技术装备和医疗水平与外国相差并不大,其主要差距就在于人文关怀与人性沟通上,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生”而不是“医匠”,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1.3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加强是由于教育制度的缺陷我国的医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主攻数理化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造成了生源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入学后更加局限在重视繁重的医学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医学主普遍人文素质薄弱,很多学生缺乏起码的人文学常识。

2人文素质教育和内涵及意义

2.1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医学全面的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人类文化的熏陶下,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正确地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调动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级的医学人才。

2.2人文素质教育可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研究解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从而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人员。

3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有效手段

3.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努力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有效地抑制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3.2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人文知识讲座,加强学生社团的引导,拓展外围知识,开阔视野,增进交流。

3.3发挥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功能专业教师应转变观念,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使他们学会与人沟通,把他们培养成为专业技术知识精通,人文素质水平高的有用人才,这是医学教育孜孜以求的培养目标。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12篇

一、医学教育模式的变革

既往占主导地位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生最大的负面效应是认为只要学好医学知识, 掌握医疗技术, 能处理好疾病, 就是一个好医生, 不重视甚至忽略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属性。

早在2 0世纪7 0年代以恩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主张既要看到“自然的人”, 又要看到“社会的人”.对待健康和疾病问题不应只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认识, 还要从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角度来认识[1].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医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医学已不是一门只有生命而无感情的自然科学, 而应是一门既有生命, 又有心理和情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织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理想整合, 才能形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 也才能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2]

现代医学生的培养, 不仅要培养其精湛的专业技术, 更应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质,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 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 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 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

医学生的人文科学能力的培养应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基础理论包括医学史学、医学法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等的学习阶段, 二是在临床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能力。

二、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科学能力

(一) 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

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人文科学能力教育的基石, 培养学生要有为人类健康献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对医学科学的奉献精神和执着追求。因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医学生毕业后将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他们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养直接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依法行医”的思想。

(二) 树立以人为本、和谐行医的理念

临床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3], 由于医疗工作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 因而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考虑, 将患者作为“人”的地位予以充分尊重, 尊重患者的人格, 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尊重患者的根本利益, 这不仅是当今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 同时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和规范医疗秩序的需要。

(三) 具备“三心”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生必须是

一个人性丰满的人, 在充分尊重患者根本利益的基础上, 临床医师还必须对患者具有三心“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 让患者感觉到真正的温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 因而临床医师必须懂得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科学知识, 才能真正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患者、诊治患者, 否则关爱人、抚慰人、尊重人都会因人文素质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四) 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

掌握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 提高表达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医科学生来自“理科”, 长期的科学思维训练也许锻炼了他们发达的理性思维能力, 但相对而言, 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 至少不能符合医疗实践对他们在语言表达沟通方面的高要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 (同情) 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力的表现”。医患交流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前提条件。临床医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语言艺术, 善于理解病人的语言、心情和痛苦, 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感情交流, 能用合适的语言和方式向患者清楚解释所进行的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法可能会带来的益处和损害, 以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五) 正确驾驭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

在临床工作中, 病人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既有信任的一面, 又有戒备的一面。当病人按规定办理了手续后, 医患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关系、合同关系或法律关系。医务人员就有责任积极诊治他们的疾病, 做相应的工作, 这些工作, 又是以各种规章制度和有关的法律条文作为保证的, 而医务工作的特殊性又不允许冷冰冰地进行, 需要在工作中倾注深厚的感情和关心, 但是这种关怀,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患者不合理的要求是不能满足的, 是有原则的。

(六) 重视仪表风度

仪表风度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等内涵, 通过谈吐举止自然流露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谈吐举止、仪表风度, 追求内涵和外在的统一, 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其仪表既要端庄, 又要和蔼, 让患者相信你, 并愿意与你合作进行诊治疾病。

总之, 现代医学生的培养, 要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 贯彻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质, 让医疗更好地服务于民众、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曙光, 王旭霞, 刘震雄等人文科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7;15 (2) :193-194, 201

[2]孙英梅, 姚凤海, 马丽娟医学学科的人文向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4) :93-96

上一篇:《京华烟云》女性主义下一篇:学有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