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师生范文

2024-07-28

大学师生范文(精选12篇)

大学师生 第1篇

1、疏远与冷漠

当前大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疏远与冷漠现象, 主要指师生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 师生间交往有限, 交往主要发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中, 除此没有更多的接触, 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 缺乏相互了解, 彼此漠不关心。

2、实用与功利

当今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受到侵害, 师生间交往的实用主义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 正常的师生关系严重变形和扭曲, 有的教师无法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3、对立与冲突

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表现有两大类:一类为公开的对立与冲突, 表现为师生因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严重分歧和矛盾激化, 采取直接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对抗或攻击等;另一类为隐性的对立与冲突, 表现为师生双方对待分歧和矛盾, 采用间接的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对抗, 表面上没有公开的行为冲突。师生在交往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冲突, 与师生双方的个性特点不相吻合以及学生固有的年龄特征有关, 解决师生之间因个性不合而发生的冲突, 关键在于教师对自己的个性特点要有明确的自知, 并能有效地增加个人自我克制的能力以及必要的交往机智, 但有的教师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性与双向性

民主平等包括知与情两方面, 从知的角度看, 教师与学生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 不存在尊卑关系, 从情的角度看, 学生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知与情的统一构成师生双方各自完整的人格, 师生间的对话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之上。这里的对话不仅指师生狭隘的语言交流, 而且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是一种真正生命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师生关系的双向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热爱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2、主体性

教育过程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塑造的过程, 通过参与教育活动, 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建议、规范作用, 尊重师生的独立人格, 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与性格等的培养与锻炼,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

1、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师生关系的形成是一种双边双向活动, 但是, 由于教育的特殊使命, 以及教师、学生不同的角色定位, 使二者在交往中目的、表现、作用各不相同。教师在交往过程中通过期望、启发、指导、帮助、管理等方式,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导向作用, 这是应然理论意义上的解释, 在师生关系的形成中, 教师必然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其一教师是教育者,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教养和导向作用, 这个作用发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其二教师威望的保持, 如布贝尔所言“教师努力所取得的是纪律和秩序将越来越变成出于内心的和的, 而最后这种规则将铭记在学生的心”, 这种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持久性的影响。

2、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

学生对教师在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上的要求是不低的, 学生的年龄越大, 这种要求也就越高。大学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影响, 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大学教师职业素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应有热情关怀的态度, 必须尊重学生的感情, 对学生的认识和品德错误要及时提出批评和忠告, 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的平等权利, 教师要律己, 自重、自警、自励, 做学生道德实践的楷模和表率,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准确的把握, 同时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和素质。

(1) 更新知识结构。教师要不断吸取新知识, 更新本学科知识, 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做到文理兼容。

(2) 教师应提高对于师生交往问题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对师生关系的重要的影响, 应主动调整与学生交往的心态, 并承担起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 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人际交往理念。

3、建立民主、主动、引导的师生关系

师生转变交往的观念是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交往方式的前提, 只有这样才能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通过师生间的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师生间的正式交往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以传授和接受知识为媒介的交往和沟通行为, 在这种交往中, 教师有授业的责任和控制学生的权威, 学生承担着接受知识、听从教导和服从指挥的义务;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是在规范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进行的, 是建立在师生友谊尤其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热爱尊重与理解基础上的交往。

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学生是首要前提, 这种爱除了在学习上的关心、帮助和严格要求外, 教师还应体现在交往中, 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 自由交换意见, 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给学生决策权和选择的机会, 促进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发展, 让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发展自己的判断、选择能力,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师生对话中, 不只是言语的应答, 应该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 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互通, 教师与学生要相互信任与理解, 从方法上来说要求改变过去那种独白的方式, 走向对话与交流, 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在交流中重组, 在共享中倍增。

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 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而且要进行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就要建立一种民主管理。师生间存在管理与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 组织与自我组织的关系, 在大学更突出的应该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 这就要求教师从权威的位子上走下来, 实施民主管理, 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络交流

网络时代给师生交往带来了全新的交流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互动, 特别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交互方式带来了师生互动的新特点, 引发了师生关系的新变化。促进教师自我角色意识转变。网络上的师生交往有如下几个特点:

(2) 开放性:传统教学交往受到时空的局限, 交往的对象局限于所能接触到的师生, 而在网络中的交往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一是交往时间的开放性, 师生之间既可以进行实时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 又可以进行非实时的教学交往, 二是交往空间的无限开放性, 师生交往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三是交往对象的多元化。

(3) 平等性:网络教学和交往的方式使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探讨、交流和对话, 再加之网络教学中师生交往的间接性, 使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真正自由平等的交互关系提供了可能。

(4) 虚拟性:网络的虚拟性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常常借助于留言板、QQ、Email等多种交互方式, 这种交往摆脱了时空的限制, 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5、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育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得, 还有灵魂的塑造。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学生价值世界的关键, 而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对人的精神提升及引导人们对智慧的追求, 反对教育中功利化的追求, 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生活、生命, 尊重人的价值,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意识的抵抗力和批判力, 使他们体会到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 引导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理想、精神、道德、信仰、灵魂和人格等。

参考文献

[1]廖芬:《师生交往阻隔原因及对策》, 《教学与管理》, 2008 (10) :54-55。

大学师生离别赠言 第2篇

1、祝你们“身体健康”是一种比较实在的祝福。你们的一位师哥前几天来看我,他的问题就比较明显。应酬多,而又不注意煅炼,身体已经开始发福,太早了。所以希望你们以后像在学校一样,在球场上如生成赛活虎,炼出一付好身体。

2、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地北去。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岗位,让我们继续填写好人生的履历表,交出事业的优秀答卷,为母校的旗帜增辉添彩。

3、三年光阴,匆匆而过,如梦的年纪,弥漫着串串欢声笑语,不要挥手叹息,觉得繁花尽去,鼓足勇气,不要忘了互递惊喜的消息。

4、我的朋友们,我们要暂时分别了;“珍重珍重”的话,我也不再说了。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努力铸造几颗小晨星;虽然没有多大光明,但也能使那早行的人高兴。你能否送我一块手帕?让我心上飘起一片帆。

5、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星辰醉心其间,挥一挥手又怎能抹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今后的风景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却又难说再见,昔我来思,桃李累累;今我往矣,杨柳依依。

6、你们这两个班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年级。许多同学可爱的形象印在我脑子里,特别是一起去云南香格里拉,丽江古城和大理的同学们。

7、“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最完美的心灵健康”。愿你毕业后,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8、友谊是什么?语文老师说它是一版报纸,永远有新的消息;物理老师说它是没有电键的电路,永远有效应;数学老师说它是有定点无定长的轨迹,永远无终止;我们说友谊是旱地中的一场春雨,永远有生命力。

9、就这样,转过身去,打点好岁月的馈赠,作一次永恒的天涯之旅,北去的车将载着你载着我的思念,扬起的尘埃会迷住我的视线,迷住我的泪眼,珍惜这份美好的回忆,在梦里,在叙我们的情谊。

10、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淡雅且芬芳;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又满怀诗意; 朋友是十二月的梅,纯洁又傲然挺立。朋友不是画,它比画更绚丽;朋友不是歌,它比歌更动听;朋友应是那意味深长的散文,写过昨天又期待未来。

11、真诚的,都已说完;虚假的,还没学会去说,请忘记我曾经伤害过你,因为在同时,我也伤害了我自己,这季节是一条分界线,分开了一千多个日子的梦!

12、记得我们在湖边,信步地走着。月光很柔美,像罩上了一层乳白色的朦胧。在我的眼帘,不远处就有两条系在一起的小白船相互依扶着,在微浪中上下跃动,与四周细小的粼光一同现出一片晶亮。

13、我们曾经在一起欣赏过美丽的花;我们曾经在一起幻想过美丽的季节。同学啊,同学,分别后不要忘了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们有过如水的平静,有过激烈的辩论,也有过无声的竞争。我们紧靠肩头,紧握双手,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无论是得到的,还是失去的,一切都将存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14、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愿我们在走向生活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运的大厦。

15、你们自己知不知道年轻有多好?有冲撞摔打的本钱,不怕失败。并且渴望有价值的失败。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学习,都不如向自己的错误学习来的快”(恩格斯)。

16、唐有伯教授在你们的毕业酒会上祝福所有的小伙子都能找到一位相亲相爱的靓妹,祝所有的姑娘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白马王子。引起大家一片欢呼,应该是说到心里去了,好!我也同样祝福大家。

17、我们拥有6个在一起的春秋,每一次游戏,每一次探讨,每一次争吵,都将成为我记忆中珍贵的一页。

18、有一首歌曾轻声地唱过,在年轻的岁月中,或许时间带走一切拥有过的季节?

19、动身的时刻到了,让我们走吧!不必惋惜,也无需告别,纵使歌声渐渐地沉寂下去,我们的心也会永远地跳荡不息。

20、明晨行别,但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海角天涯;鲜花、绿草相随你铺展远大的前程。

大学师生离别赠言2

1、用蓝色的深沉还是淡红的温馨,用绿色的欢悦还是白色的清丽,来画你十八岁的青春?

2、青春的树越长越葱茏,生命的花愈开愈艳丽。在你生日的这一天,请接受我对你深深的祝福。

3、岁月的车轮即将驶出青春的校园,甚至来不及去想一想,我们就要走向生活的前方。这样匆匆,说些什么? ―― 让我们的心间加固童年时架设起来的桥梁。

4、大地上有五色土,海滩边有五彩贝,乐章里有五线谱,人生中有五彩路。

5、友谊的种子,深埋在你我的心中,春天一到,才会抽芽,就会开出属于你的、也属于我的花朵。

6、谢谢你陪我度过这六年的时光,只有遇到你,才知道什么是友情。友情的力量是最强的,因为,友情能战胜一切,只要团结,无论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而赐予我这个力量的,就是你。

7、愿你在这新春佳节里,充满绿色的畅想、金色的梦幻……

8、每当踏上这片操场,就想起我们在一起开心地玩耍,每当走进这个教室,就会听见我们俩棋艺比赛的声音,孙昌升,我的好朋友!愿你变成一粒奔跑的光子,在晨曦中拥抱金色的黎明;愿你变成一卡跳跃的热能,在燃烧中找到生命的价值!

9、祈愿最忠诚的祝福,永远陪伴着你,特别是现在,在你生日来临的时刻。

10、想要记录每一次感动,想要写下每一次想念的心情,于是,在夜阑人静的案头前,写着我们的故事,写着我们最美丽的足迹。

11、小草,充满绿色的力量,充满绿色的热情,充满绿色的憧憬——这是永远年轻的生命。我愿意做小草的朋友!

12、愿我们的友情,像春天一样美丽,像夏日一样火热,像秋天一样爽朗,像冬季一样洁白,如四季一般纯真、长久!

13、你聪颖,你善良,你活泼。有时你也幻想,有时你也默然,在默然中沉思,在幻想中寻觅。小小的你会长大,小小的你会成熟,愿你更坚强!愿你更自信!

14、今天的欢声笑语,今夜的清风明月,美好却并非永恒,还没来得及分享最后一杯酒,却要各奔东西,珍重,朋友

15、春花,在篱边墙头,忘情地展示着芳姿;秋月,在树梢屋角,幽幽地散发着清光,我的同桌,你在远方还好吧!

16、我愿把浅薄向你透露,我愿把弱点让你了解;草木需要阳光,禾苗渴望雨水。忠实的朋友,我盼望你的指点。

17、愿你是永远奔腾的千里马。

18、而你的内心,隐藏着一种淡淡的美,你的美=严谨的工作作风+热心助人的精神+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

19、人在旅途,难免会遇到荆棘和坎坷,但风雨过后,一定会有美丽的彩虹。我希望看到一个坚强的我,更希望看到一个坚强的学哥学姐!

20、让它欢乐,让它甜蜜,让它闪耀光华,让它灿烂开花——庆贺你的十八年华!

大学师生离别赠言3

1、月光的温柔,比不上同学的温馨;星星的闪耀,比不上朋友的点缀;夜空的美妙,比不上同窗的珍贵。即将毕业说再见,愿你夜夜都有好梦,天天快乐都能相随,时时把我都来想起!

2、三年光阴,匆匆而过,如梦的年纪,弥漫着串串欢声笑语,不要挥手叹息,觉得繁花尽去,鼓足勇气,不要忘了互递惊喜的消息。

3、我的生活中因为有你而精彩——我的朋友,祝愿你天天开心。

4、不管未来有多遥远,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5、再回首,是一串充满酸甜苦辣的昨天:昨天,有我们在课堂上的争论;昨天,有我们在球场上的奔跑;昨天,有我们在考场上的奋斗;昨天,有我们在烛光中的歌唱。是啊,昨天,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回忆!

6、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涌上心头。我们匆匆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言语,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7、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淡雅且芬芳;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又满怀诗意;朋友是十二月的梅,纯洁又傲然挺立。朋友不是画,它比画更绚丽;朋友不是歌,它比歌更动听;朋友应是那意味深长的散文,写过昨天又期待未来。

8、我的朋友,你的声音飘荡在我的心里,像那海水的低吟之声,缭绕在静听着的松林之间。像露珠依恋着美丽的花朵。

9、我们拥有6个在一起的春秋,每一次游戏,每一次探讨,每一次争吵,都将成为我记忆中珍贵的一页。

10、怎么我的老师从来就不给我写了什么的,唉,学习不好的老师也不喜欢,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偏偏就上了大学,唉,人啊,想写什么都好,就是不要伤了他。

11、我们在教室里经过了无数的日子,在离别的时候,却不知道怎样感谢你的陪伴,希望你一切都好!

12、白浪给你献花,阳光与你拥抱,海鸥与你话别,呵,生活的大海托着你青春的船只启航了!

13、聚也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同窗数载凝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14、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保存着感激,感谢你曾给我那一份深厚的情谊。

15、终于你要走了,说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去读一本关于很远很远的书。我并不惊讶,因为你本该如此。

16、别离,是有点难舍,但不怅然;是有点遗憾,但不悲观。因为我们有相逢的希望在安慰。

17、认识你是我的欢乐,离开你是我的痛苦。对于即将的离别,支持着我的是对于重逢的期盼。

18、一句问候,一世牵挂,一个心愿,一切顺利,一份真诚,一生情深,毕业来临,唯有祝福,顺心顺意,鸿图大展,前程似锦,送句叮嘱,常常联系。

19、曾经的玩闹变成记忆,曾经的相处变成回忆,曾经的追逐变成思忆,曾经的一切变成追忆,毕业来临,唯有祝福同学,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常联系哟。

浅谈当今大学师生关系 第3篇

关键词:变质;矛盾;尊敬

最近经常看到新闻里有谈及师生关系的报道,说某校有老师利用自身导师身份,威胁利诱学生与其乱伦。或者是某校老师与学生由于课堂上对于某些观点意见不一致,发生口角乃至大打出手。这类情况也逐步形成一种社会热议的话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在督促高校需要重新认识当今大学的师生关系,并设法改善。对于“如何认识并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个社会命题,本人根据自身短时间授课及与学生相处的一些经历,总结出以下一些观点与看法;

一、为何当今学校师生关系“变质”

自孔孟时期起,师生关系既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相互学习的关系。既是师生,又为朋友。老师不仅负责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辅助者。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相敬如宾。而到如今,身边越来越多师生关系恶化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教师由于平时课程多,加上职称评定和科研的压力,与学生的交往中显现出很多无力感。在日常教学中,只负责将凝定的课程讲授完成,不再关心学生是否有接受的了。学生在课堂上冠冕堂皇的玩手机,睡觉,甚至逃课跷课等,老师也不予理会。课后,与学生也是零交流,甚至见面也形同路人。这种便是现在高校的现状。在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前提下,师生关系很容易因为一点小问题就导致恶化。

其实,很多师生之间的矛盾都发生在一些小事中。其实学生与老师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对于小学和中学来说,对比下,大学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大。除了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之外,还需要为自己设立一个实现梦想的目标,努力在激励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另一边又承载着家乡诸多的期盼。而学校往往忽略了这些因素,制定规则时,会一厢情愿去认为学生会接受。所以,这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越积累越大。

当然,也会存在由于学生个别行为的偏差。学生在大学时期,还处于一些价值观念有待成熟的阶段。个性上还躁动不安,思维活跃但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这样的个性容易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乃至把一些严格要求看作是不公平待遇。在课堂上容易与教师由于看法或意见不合起冲突,或者故意在课堂煽动挑事,造成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

二、如何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关系

(一)学校需要制定人性化管理规则。相应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增加福利待遇,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工作中。合理调整职称评定,不随意调高评定标准。给予教师科研自由,让教师能在教学与科研上两不误,两手硬。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轻松的工作环境之下,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才是最佳状态。只有职业满意度提高了,教师心态转好,也会花更多时间用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上,才有利于缓解师生之间某些不必要的紧张关系。还有,定期举办一些有助于师生交流的学习或社会活动。要求师生一同参与,师生一起互动提高,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严厉、严格、严肃,学生对于教师需要尊敬与服从,教师有绝对的尊严和权威。这类思想的影响,教师就有被社会和学生热切尊敬的需要,这种需要随时间逐渐增强。而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国民的素质逐渐提高,这就越来越要求社会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大学生处于成人期的初步阶段,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对社会的平等问题有较高的认识。这种情况,也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师为尊”的特殊思想,从新认识新时代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对待、尊重、关心学生,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只有这样的改变,师生关系将获得良性发展。

(三)需要教师做榜样表率。“为人师表”,是指教师以自身言行,为学生做榜样的表率。教师的责任是在教学识的同时,还需要教做人。“智为本,德为先”。教师需要树立起自己崇高的人格,在教学时,通过人格魅力感化学生。这样,会让学生自我道德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和提高。

(四)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学生尊敬教师的一大因素,是认为教师可以一定程度教给他们很多有益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在日程教学中,如果教师无法展示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学生会在心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质疑,乃至导致不认同教师专业性。所以,在“给学生一粒米时,自己需要有一桶米”。

(五)需要教师掌握师生沟通技巧。在教学生活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性的。除了平时的课堂沟通外,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沟通联系。沟通对师生关系的巩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注意沟通技巧。带着热爱学生学生的感情,在教学中孜孜不倦,在生活中诚心以待。“将心比心”,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六)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学生应该学会真诚主动地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活动,首先要在课堂做到尊重课堂纪律,考场做到尊重考场纪律。如有问题的,可以主动坦白地与教师作沟通,交换意见,增强彼此沟通。积极调整自身心态,积极适应教学,然后珍惜师生一起共度的几年美好时光。

总而言之,师生关系仍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努力才能于改善。时代变迁,社会在进步。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价值回归,就需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后盾。有了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育中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推动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圣陶.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析,2000.

构建良好大学师生关系的技巧 第4篇

一、大学师生关系现状

我国自古以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学生应该对老师绝对的尊重, 在思想上必须服从老师的管教, 在行为上不能做违背老师的事情, 更不能反驳老师的不同意见。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封建思想的禁锢导致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至今对大学师生关系仍有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学生喜欢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事物, 这与许多传统老师的观念相反, 与老师难免会在许多方面发生矛盾, 出现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 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传统教条下的“乖乖”的学生, 而是强烈的自主意识, 现代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他们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自主、自由、民主的要求。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种技巧

1、树立“以生为本”理念, 服务学生, 引导学生

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 就是要克服教师中心、单纯灌输和信息单向传递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树立师生平等交往, 双向交流,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 在师生关系的构建问题中, 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老师的作用和地位, 因为老师的专业上的优势和阅历上的优势, 但是, 我认为, 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的存在, 因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独立个体, 依然是这样, 每一个学生也都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 作为老师, 应该按照其自身规律, 尊重他的个性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充分凸显了自身的主动性, 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新媒体”技术, 走近学生, 了解学生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 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也在不断的革新, 高校应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老师也应该在新形势下,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大力创设学生喜爱的教育形式。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在形式上就很值得借鉴:“导师常与二、三学子相聚一堂, 或坐斗室相对论学, 或集诸子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 剖析疑难而外, 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 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门人如子弟, 门人视导师如良师益友, 从学之期虽暂, 而缔交则终身, 受其潜移默化, 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 老师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 创建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客户端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赢得学生的青睐, 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宽自己的教育途径, 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掌握“心理学”访谈方法, 面向学生, 理解学生

访谈法, 是指通过访问者和受访者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在教育过程中, 访谈法是应用最多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师生交流方法。在访谈过程中, 老师应该首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访谈技巧, 带着“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谈, 充分尊重并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 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谈话, 在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同后, 慢慢的把话题引导自己要了解的内容上来, 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思考

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片面思想, 结合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的时代特点, 在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新角度, 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 拓宽工作思路, 把自己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 积极引导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沈东华.现代师生关系新解[J].辽宁教育研究.2004 (9) :70-72.

[2]张育琳.试论和谐社会高校的师生关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 :110~112

大学师生关系调查报告 第5篇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更加喜欢自己的职业,从而在教育事业中奉献自己所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而相反的,如果师生关系不好,不仅使老师天天上课情绪化,影响上课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看来,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关系。

然而,在我们身边,很多大学生忽略了师生关系,也有些大学生都在抱怨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太差,常常感叹“和老师沟通好难!”、“不好意思和老师沟通”……与此同时,老师们却感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学生不擅长交流”,“上课太过于沉闷”……那么,导致大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僵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究竟什么的状态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怎样才能达到那样的状态呢?为此,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就关于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拟定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为老师卷,一份为学生卷,对当代大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希望对改善师生关系有所帮助。

2关于调查方法

1)调查主题:关于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

2)调查时间:8月20日至23日期间

4)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采访

a) 利用问卷星网上发布调查问卷

b) 实地发放调查问卷

c) 采访在校学生

总计发放学生卷123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老师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6卷

5)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现状,提出解决办法

6)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大学在校授课老师(主要在北京市)

7)调查结果分析方法:百分数、图表说明

3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 问卷展示

见《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学生卷)》和《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老师卷)》。

(二) 问卷中重点题目分析

师生关系涉及“师”和“生”两方面,因此我们设计了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和老师分开调查。

例如:两份问卷都有这样的题目:“您对现阶段的师生关系满意吗?”。此题是我们针对第一个调查目的而提出的——总体上了解学生和老师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

如:“您认为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一题,存在于两份问卷中,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和老师的不同态度,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行的办法,避免了对于问题的片面的理解。

再如:两份问卷最后都留下一道填空题,给被调查者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给老师提出建议,这样更有利于两者的沟通,从而为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 在问卷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经常被人拒绝,特别是调查问卷(老师卷)难以完成。

由于我们都是第一做调查问卷,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确实遇见了一些问题,但大家凭着所学的知识和在实地调查中积累的经验,最终完成了所有的调查。

开始,我们在做问卷调查的时候,没有注意被调查者正在做什么或者是否有时间乐意接受调查,因此很多人拒绝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吸取教训,我们发现在大街上大家都不太愿意接受调查,填写调查问卷也不太方便。于是,我们换了调查地点,转向各学习场所,教学楼自习室、图书馆等。这样,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学生卷。

后来的调查(老师卷)更困难,大多数老师都比较忙,但是经过几天的奔波,我们终于顺利的完成了26份老师卷调查。

这次调查区别以往的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实际应用课堂,我们在三天的实地调查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平时上课难以学到的。我们学会了自己实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即使改变策略解决问题,我希望老师多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培养我们实际应用的能力。

4根据调查所得结果分析

4.1学生方面

1你有过怕老师的经历吗?

2.为什么怕老师呢?

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严格的辈分关系让学生觉得老生就是高高在上的。这样,两辈儿的人之间常有的那种莫名的隔阂就在师生之间形成了。所以,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必须是平等相待。

3.和老师交流时,老师对你的态度是?

在和老师交流中51.14%同学表示老师对自己很热情,也有43.18%的认为老师面无表情,看不出心情。70.11%的同学认为,老师能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是一个很令人高兴的地方。但也有近30%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视若无睹,从这方面我看到的是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老师的不信任。

4.对于老师的评价,你满意吗?

5.毕业后,你还会去看你的老师吗?

92.05%的同学表示无论毕业后自己在社会上混得好不好都愿意回去看自己的老师,去感谢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5.68%的同学表示有出息了愿意去看老师。

6.你认为老师对你影响是?

由图6,80.68%的同学认为老师在各个方面都对自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独立思考、生活态度、做人做事方面。由此可见,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帮助,同学们都记在了心里。

7.在你心中,你是否有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

在对老师的感情方面,同学们也有自己明确的想法。40.91%的同学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没有自己最不喜欢的老师。42.04%的同学既有最喜欢也有最不喜欢的老师。

8.在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描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老师的样子。总结起来,有这样几条:

1) 不在学生之间作比较(至少比较结果不要当着学生的面说),一视同仁。

2) 幽默风趣,讲课生动。

3) 关心学生,热心帮助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4)平易近人,善于和学生交流,能和他们打成一片。

5) 学识渊博,能够做到:懂学生所懂,讲学生所不懂。

6) 有责任感,尽量在多方面为学生考虑,不只是学习方面。

浅析大学中师生冲突的积极性 第6篇

摘要:师生冲突管理作为大学内部冲突管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认为,师生冲突是组织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应该学习接纳冲突;完全没有冲突的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适当水平的冲突有利于组织发展。冲突效应的二重性决定了一味的抑制对策不适用于所有的管理情况。因此本文建议管理者首先掌握师生冲突的相关理论,进而运用科学的理论工具进行正确分析,最终有针对性地进行冲突管理。

关键词:大学 师生冲突 积极性

1 师生冲突的定义

师生冲突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基于狭义冲突观点的理解,狭义的师生冲突观点认为“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阻止对方实现其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目标的社会互动。这是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就是只承认显性冲突而不承认隐性冲突。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中,直接公开的显性冲突只占很少一部分,而隐性冲突是师生冲突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广义冲突观点的基础上定义师生冲突,有助于全面把握实际情况。以下是几种较有代表性的此类定义:有人认为师生冲突是“不同群体之间或隐蔽或公开的旨在阻止对方实现其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并由此造成的相互干扰教育教学的互动过程”。有人认为师生冲突指“不同文化之间或隐蔽或公开的旨在阻止对方实现其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目标的社会互动”。也有人认为师生冲突是“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在以上广义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师生冲突定义为: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或内隐或公开的,旨在阻止对方实现其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并由此造成的相互干扰教育教学的互动过程。

2 师生冲突的特点

2.1 师生冲突的必然性 现代冲突观念认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在任何类型的组织中都会存在,大学组织也不例外。大学存在复杂多样的内外冲突,师生冲突是内部冲突的一种表达方式。师生差异的多样性和师生互动的频繁性决定了师生冲突的必然性。正是这种 必然性决定了师生冲突管理的必要性。

2.2 师生冲突的普遍性 师生冲突不仅存在于各所大学、也存在于各所大学的几乎各个角落。因为师生是大学的主体,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大学内部最主要的互动形式。因此,师生冲突具有普遍性。

2.3 师生冲突的隐蔽性 师生冲突可以分为隐性冲突和显性冲突。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地位上教师明显高于学生。所以学生一般不会采取与教师激烈冲突的方式。师生冲突主要以师生间情绪排斥、情感对立、思想隔阂等隐性方式来表达。

2.4 师生冲突的文化性 大学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准知识分子”。双方的身份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有一定文化性。另外,大学师生冲突发生的环境、场合以及冲突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性。这决定了师生冲突管理也应该与一般冲突管理有所区别。

2.5 师生冲突的精神性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市场经济和国外思潮的强烈影响。他们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倾向格外明显。即使面对的是教师,他们也希望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并得到教师的尊重。如果教师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表现出一些不理解、轻视,甚至不尊重,一些个性强的学生就会进行反抗,从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

3 师生冲突的正面效应

现代冲突管理的进步之一就是改变了以往认为冲突只有负面效应的看法,取而代之的是认为组织冲突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负面效应,又具有正面效应。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Coscr就强调了“冲突的生产性潜力”,并认为适度的冲突能够避免更为严重的冲突。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学者们才开始真正考察冲突的正面效应。在教育管理语境中,正确认识师生冲突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有助于全面把握相关管理的脉络,防止以偏概全。师生冲突的正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 师生冲突的出现有助于潜在矛盾的暴露和解决。因为在冲突没有出现之前,虽然学校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却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冲突证明师生之间已经产生了矛盾,或者教学、管理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矛盾上升到冲突,就可以引起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冲突不仅是提醒组织进行变革的信号,而且是刺激学校生存所需变革的助推器。例如有些师生冲突的原因在于学校教学或者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通过冲突,可以暴露这些体制的不完善之处,从而加以修正。通过冲突管理可以使师生把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并深入思考,解决学校管理中曾经被忽视的问题。

3.2 促进师生以及学校管理者了解真实信息 因为体制原因或者师生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的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师生双方的日常沟通往往不能完全反映自身的真实想法。但是在冲突过程中这种状况会改变,双方会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以及情感。由于冲突可以使问题双方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可以促进问题双方的沟通,也使得交往的程度加深,这对增进理解很重要。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如果注意观察,就会了解到一些通过其他渠道难以获得的真实信息。这将有助于管理者全面掌握信息、正确决策。

3.3 有助于师生宣泄不满情绪 对于长期压抑不满情绪的师生而言,借由冲突来释放不满,无异于给负面情绪找到了一个解压的“阀门”和“出气筒”。相反,如果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不仅对师生身心健康不利,而且严重的会影响组织绩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可以见到的情况是,学生各自为政,教师照本宣科。双方对对方的态度都有所不满但谁也不正式表达。结果是教师教不好,学生也学不好。相反,如果此时因为某种原因引发冲突,师生不妨利用这一机会,正式的、开诚布公的表示自己的不满。这将有利于双方的情绪宣泄和情感交流。因此,师生冲突只要程度适当,是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

3.4 有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 学校管理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长期困扰教育教学过程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平时征求师生的意见往往无果而终。他们不愿意发表不同的观点或愿意保持现状,虽然表面上形成一致,但是在实际中这样的工作却常常出现偏差,甚至出现谬误。因此,通过冲突管理,可以使学校领导看到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学校问题,从而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考虑去进行学校管理。可以说冲突的爆发却无意中开启了师生的言路。在冲突过程中为了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师生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找论据自圆其说,而且指出对方的不足,这一过程就是真理越辩越明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管理者智慧的过程。善用这一过程,无疑对某些棘手问题的解决大有好处。

3.5 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人员的合理流动 许多高校的教育教学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导致学校人才流动缓慢、人员素质不高。如果冲突暴露出相关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应该抓住机会积极督促整改、甚至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以确保学校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行。也就是说,冲突管理的过程不仅仅针对冲突事件本身,就事论事,更要从冲突的相关人员身上找问题。因为冲突是师生双方作为主体在互动中产生的,不注重对师生的分析,同样的冲突还会在以后的互动中出现。

3.6 有助于师生建立更为稳固的和谐关系 由于我国传统的“贵和尚中”思想和师道尊严的千年流传,学生与老师之间往往保持着“和谐”的师生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业已成人的大学生们日益追求独立和个性,很多时候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仅仅是一种假象,潜在的矛盾使这种假象不堪一击。冲突的产生可以使管理者看到师生关系脆弱的一面,从而对症下药。通过冲突师生找到了表达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他们的意见也会得到充分讨论,这样可以使师生感到自己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因此他们就拥有了更加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和学校荣誉感,学校的群体凝聚力会进一步增强。相比那种隐藏矛盾得来的表面和谐,这种解决了问题的和谐更加真实、稳固、持久。

3.7 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创新 组织冲突的消除曾经是早期管理者追求的目标,然而事实证明,组织需要适当的冲突,冲突水平过低将导致组织失去活力、缺乏创新。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陷入“群体思维”或“定向思维”。学校必须在创新中求得发展,而既有的一些体制很可能已经不适应发展了的实际。所谓“不破不立”,适时适当的师生冲突就是划破僵化体制的一把利刃。冲突管理可以打破学校组织中原有的平衡,使学校成员意识到按部就班的按照以前的套路工作已经不行了,必须考虑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改变。因此,冲突管理被称为学校组织创新变革的催化剂。师生冲突的导火索往往是对同一目标的认识不同或意见不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调和双方意见会产生的新的、使双方共同认可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在通常状况下难以实现。可以说这种“意外收获"促进了学校体制的创新。

3.8 有利于教育管理过程中民主氛围的形成 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习惯于对学生采取强制灌输式的教育和发号施令式的管理,民主氛围并不浓厚。学生难以当面向教师表示不同意见。而一定水平的师生冲突恰恰为学生拓宽了一点权利诉求的渠道,使学生有机会平等的与教师进行探讨甚至争论。这种相对平等的地位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将这种冲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和水平,将有助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民主氛围,这对学校组织的长期良性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16.

[2]韩世普,朱振宏,丁艳红.浅析组织内部的冲突管理[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2.

探究大学课堂上师生如何有效沟通 第7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之一[1]。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相比,普遍不活泼,也不太讲究艺术性。毕竟大学一直以来更为重视科研。与此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与其个人晋升、年终考核与奖励直接挂钩的也并非课堂教学质量,而是科研经费(有的高校己出现不少“科研经费提成富翁”),一些所谓的科研成果,论文等[2]。这也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对教学艺术的研究。近年来,高校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并将“教学改革问题”作为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了教师努力备课外,加强课堂上的师生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好,教师再努力,学生也会不买帐。那么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好大学老师呢?

一、励志教育

随着大学的扩招,在帮助更多人走入象牙塔之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日益扩大的就业压力等。对此,尽管大学老师无力解决,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为将来奋斗的志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众所周知的。当一个学生不断得到教师的正面激励时,就会激发他内心极大的潜能,学生会表现出自强、刻苦的状态,而且进步很快。那么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就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东西,应该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穿插励志教育,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氛围。但是励志教育绝对不等于苦口婆心,他们特别反感教师唠叨。很多道理需要老师化有形于无形地传授给他们。如果把一些道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会更乐于接爱。励志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春风化雨般地助推可以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例如新东方和“疯狂英语”,他们都把励志教育作为其品牌推广的有力武器。

二、激情教育

大学课堂因为理论深,知识容量大,很容易使人困顿。如果教师的教学缺乏趣味与幽默感,很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进入梦乡甚至不来上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当老师激情满怀时,学生才可能激情满怀。首先教师的情绪应该是昂扬的、饱满的。教师的精神状态好,才可以直接地感染学生。其次,教师授课知识点新颖、深刻,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种来自知识本身的趣味才是最让学生着迷的。当然,这对教师的备课力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提炼其中的趣味性。再者,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情绪,多运用正面表扬使学生充满自信。没有互动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只有师生畅所欲言地交流,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有的放失,同时有驾驭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见解多给予肯定。当然,对错的看法要加以指正,使学生敢于回答,愿意回答,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

三、课堂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要想使大学生对课堂感兴趣,那么,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用、有趣。大学生对课堂教学要求高,他们希望教师所讲的知识是他们以前没有听过的,他们来上课的目的,便是学有所成。同时,知识仅仅有用还不够,如果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相信也不会有多少学生能够听得进去。这就要求大学老师要从有用的知识当中提炼兴趣点,或者将抽象的理论用通俗的事例加以说明,使学生如探险一般,处处发现惊奇之处。当学生们带着疑问走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又能有趣地解决疑问,获得收获,无疑这样的课堂是最成功的。

四、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

光有教师讲的课堂是不完美的,在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今天,大学课堂应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局面。只有充分互动,才能打开大学生的视野。但如果运作不好,反而会产生不良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提问应有针对性、拓展性,使大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在师生交流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轻易批评学生。如果学生说得不对,教师要有充分理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学生较偏激的看法应委婉加以纠正。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学生的能动作用发挥到最大。这就要求教师针对问题掌握丰富的材料,博览群书,能够较好地评述学生的观点。

五、教师应坦诚

驾驭大学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高,教师在授课中也难免会有所失误。这时教师应向学生坦言自己的不足,并承认自己在某个问题上的错误。教师的坦诚反而会得到学生更多地尊重。如果不懂装懂,或者信口开河,只能换来学生更多地耻笑。大学生喜欢认真的老师,喜欢踏实为学生服务的老师,教师的勇于认错让他们看到了一个老师更为真实的一面,这样开诚布公是受人欢迎的。

大学课堂是智慧的课堂。高容量、高深度是大学课堂显著的特点。只有大学老师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有效沟通,才能将大学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张绍波, 付伟.教师课堂教学控制策略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与管理, 2006, (3) :52—54.

论新型的大学师生关系模式构建 第8篇

一、新型师生关系内涵

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实现教育结合为目标,以两个核心主体间自由参与交流为实现手段,从而体现了一种以人际、教学、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关系体系。我们认为新型师生关系对传统师生关系而言,主要表现为一种平等、民主、合作关系。[1]

1.平等关系。是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关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是建立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2.民主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在实践中也应表现为一种民主关系,笔者认为这种民主关系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教学民主,就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基础上,多对一形式的民主;二是管理民主,就是师生间存在着管理与接受管理、组织与自我组织的关系。

3.合作关系。合作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于平等、民主关系基础之上的,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一种新型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不仅包括课堂合作,而且包括课外合作。

二、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关系不民主。一是教学专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行事主观武断。当学生的看法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就不高兴,无端否定学生的看法。当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时,常常采取斥责、讥讽、挖苦的做法,甚至侮辱学生人格。二是放任自流现象严重。部分教师推卸责任而放弃了教育学生的权利和职责,对学生不管不问。

2.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部分教师以知识和真理代言人自居,而学生也不愿意与这种教师打交道,师生关系陷入尴尬境地。

3.学校教育用知识扼杀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中忽视学生的天赋、兴趣、愿望和特长,无视学生的差异。教师一味要求学生适应自己,很少考虑去适应学生,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严重扼杀学生自主、自立和开拓精神,影响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2]

三、构建“双核”的新型大学师生关系模式

让学生“亲师信道”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教育境界。因此,在教学中,以教师与学生共为核心,发挥双方主观能动性,体现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原则,实现教学相长的同等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核”的新型大学师生关系模式。给出了模式框图:

提到双核心——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就要先谈由胡塞尔提出来的“交互主体性”:“当两个或多个主体发生联系时,他们都能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其他主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其他主体的对象活动作出自己的主观反应,主体之间存在着理解和沟通,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3]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

1.教师与学生作为师生关系这一特定联系中同等重要的两核心,是互主体的关系,“他们谁也不是主体,谁也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他们谁也不能控制谁操纵谁,或者强行把意志意见强加于另一方”。[4]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他们的关系是在动态的发展中变化的,教师有时可能变成学习者,而学生也可以变成指导者。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核心的内部对话”关系。师生之间通过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并解释课程事件”,消除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对现实世界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创造教学”的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师生间的“对话”不同于一般的对话,本质上是“课堂教学事件”,目的是为了“内容的改革与意义的生成”。一是教师与学生间是平等的。强调师生平等,一方面是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强制和压服学生,“教师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因而绝对不能在教学中压服对方”;另一方面,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反对片面宣扬和推崇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仅是配角可以被学生任意调遣的助手,一切任由学生率意发挥。只有做到师生在伦理、地位上的主体间的平等,才可能实现主体间交互作用,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沟通和交流。二是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的教学观念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其个人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5]三是培养教育过程协调合作关系。首先,良好的师生协调合作关系要使双方真正体会到“尊师爱生”的乐趣。要求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主动积极地同学生交流合作,尽可能将自己的知识向其他专业领域渗透扩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建立这种合作意识,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其次,这种合作关系要突破“师命生从”,代之以互相帮助、互相赏识的合作模式。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师应与学生展开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鼓励学生有新观点、新思路和新创造,能充分发挥“博”的优势、突出“专”的特色,使之拥有更大的发展范围与空间。四是营造和谐的双向交流的气氛。双向和谐交流是双核心之间相互敞开、理解、交流和进入的过程,从而每个主体都分享共同的经验,确认自我和他人,而不是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单向传播。“人是人的镜子,每个人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也从自己身上看到他人。”雅斯贝尔斯不无深刻地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在师生间的每一次交往互动中得到了培养,这些互动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6]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教育的价值目标由“学而优则利”转向“学以致用”,教育的评价手段也由“应试”转向“素质”,因此对师生关系进行定位时,首先应确定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创新地构建“双核”的新型大学师生关系模式,即平等、民主、合作、和谐原则。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启华.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5(2):63-64.

[2]郑丹,郭定和,汪宝元.试论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导刊,2005(5):17.

[3]冯向东.从“主体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4]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2.

[5]李锦.试论现代教学价值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3):28.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优化大学英语教学 第9篇

关键词: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历来是教学活动关注的焦点,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师诸方面的素质 (包括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思维水平、健康状况及责任心等) 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同样, 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师生关系同时又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近现代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涌现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师生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本文力图通过对基于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学习理论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的变化的探讨来为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桑代克 (Thorndike) 、华生 (Watson) 、巴甫洛夫 (Pavlov) 、斯金纳 (Skinner) 等。其中典型的理论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华生的行为主义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桑代克认为,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 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 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S-R) 就是所谓的学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无须观念作媒介)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规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华生在桑代克基础上提出,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 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当反应频繁发生时, 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 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斯金纳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认为, 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刺激—反应”,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 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 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 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 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 消退错误的“反应”,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并把“强化”看做是程序教学的核心, 认为只有通过强化, 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 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 行为主义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师生的角色定位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与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 过分强调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始至终起主导作用。

行为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并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 过于注重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过于注重教师的单向传递和经验授受, 是一种教师—学生的单边作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 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特别是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 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弊端愈来愈明显, 已逐渐被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取代。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 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 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并对人之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技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内容丰富, 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 为实际应用于外语教学创造了条件。

4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师生的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 知识是不可能单纯由外部传授而得到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取而代之以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 大学英语师生在地位和作用上都较以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情境的设计者和提供者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尤为重要。有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生可以自然轻松地习得英语。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真实的任务和学习环境。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剪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向学生播放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英语音频或视频文件, 比如:VOA或BBC的新闻节目、英文歌曲、人物访谈及名人演讲等英文节目, 继而让学生去进行角色模仿, 这种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2 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群体学习的协作者

建构主义认为,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 英语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群体学习中, 并对群体的学习进行组织和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 每一个人的思维与智慧都可以被激发与共享, 从而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笔者将所任教的班级分组进行训练活动, 每次就所学单元内容让大家在组内与组际间进行讨论协商,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评价总结。同学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欢迎, 大家踊跃发言, 阐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种做法,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意义建构。

总的来说,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师生关系较之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模式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缺乏传统英语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及时正确地认识自我,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质, 并不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我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 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2]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5) .

[4]罗丹丹.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应用[J].Sino-US English Teaching.Jun.2006, Volume3, No.6.

[5]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6]王湘玲, 宁春岩.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6) .

大学师生 第10篇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和学生间认知、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情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 情感的激发并在师生间、学生间流动, 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互动一定伴随着情感体验和情感传递, 师生互动的基础是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 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 触发灵感和创造力, 推进言语与非言语等手段的师生交互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 (也称为社交需求) 、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爱是人的本能需求。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顺畅, 其中爱是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足够的感情, 给予足够的关注。爱使师生在互动中取得心灵的沟通,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分担失败的烦恼。和谐的师生互动, 可以创造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内部环境, 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归属感, 学会互相尊重, 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升华。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通过合作和互动有效实现知识的建构。

3.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2011年发布的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 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逐步整合与达成, 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这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 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4. 大学阶段师生现状

与中学阶段相比, 大学学习压力减轻、节奏变缓, 很多学生不能合理支配和有效利用课余时间。部分学生就选择轻学习、重玩乐的方式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大学教师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 一般不需要坐班。随着高校教改的进行, 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举得较大进步。但是, 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教学模式几年几十年没有太多改变。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教师自然地处于一种领导地位、主导地位。教师必须主动尝试改变, 重视师生交互, 树立平等意识, 努力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二、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 重认知, 轻情感

现代课堂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 把情感目标作为辅助性目标, 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互动一般是教师设计用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 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出色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正如出自《学记》的一句中国古训, “亲其师, 才能信其言。”

因此, 情感是认知活动的直接诱因, 是认知活动的催化剂, 高校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互动, 将其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

2. 多浅层次互动, 少深层次互动

目前课堂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 没有深层次的探究。虽说问题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但是不能引起思维的碰撞, 矛盾的激化, 也没有情绪的激动。这对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3. 互动地位失衡

师生互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老师是问题的提出者, 学生是问题的回答者, 老师是答案的评判者。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 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实际上,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 交往双方的活动应是交互性的, 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双主体”地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达到互动主体间思维的碰撞, 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

4. 多形式, 少设计

目前, 课堂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设置只是补充了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没有很好的设计理念。这种形式主义的互动, 既使学生丧失了互动的兴趣, 又使教师丧失了职业成就感。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上普遍存在的师生间那种无控制的、无意识、无目的的互动状态。在教师有意识的设计和操作下, 将其变成有序的、有目标的情感互动网络, 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

三、基于情感互动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策略

1. 建立现代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即现代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高校教师, 必须树立较强的现代教学观思想, 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实现这种“教”与“学”统一。

2. 加强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师要设计要带有启发性的、较难层次的互动内容, 增加互动的深度。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 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丰富互动内容。

3. 整合学习资源, 促进师生互动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海量的电子信息资源。面对“大数据”, 却造成了一种似乎高效但缺少思考和探讨的学习状况。教师有责任将信息进行筛选, 并将适合的信息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指导, 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的搜集和筛选工作中。这样, 课堂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源, 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动, 增进认知互动和情感交互。

4. 注重语言手段, 充分利用非语言手段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交互手段。教师语言表达要做到抑扬顿挫, 有教学节奏感。说话的语气要亲切平和, 与学生情感互动时注重鼓励、表扬、幽默等技巧的使用。

非语言手段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等。教师在讲台上说话时, 两眼应该平视或略向下平视, 目光自然、亲切。教师应该把全班学生都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中,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有目光聚焦在某一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的时候, 让学生得到一种受人尊重的满足感。在课堂交互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手势和体态语言,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积极的精神状态。

5.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差异性较大,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出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对于所谓的“后进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情感。教师要相信爱的力量和人格魅力的力量, 创造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健康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快乐成长。

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探寻是永无止境的。“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好需要教师在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9) :40-42.

[2]刘洪深, 黎建新.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 :52-53.

[3]江城, 祁文.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156-157, 160.

大学师生 第11篇

[关键词] 师生互动 教师人格 课堂形态

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属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范畴。国内外学者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很多,而作为师生关系具体化的师生互动,研究成果反而不多。其中,左斌的《课堂师生互动》是为数不多的专门从课堂这个微观层面研究师生互动的著作。师生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课堂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因此,这里的课堂师生互动也是采用了狭义的师生互动观。

作为教师,除了要用满腔的热情对待学生和课堂,还必须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人格是极其复杂的概念,包括有多种因素和多个维度。对此,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人格定义。这里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黄希庭,2002)。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

一、创新人格与课堂师生互动

转变教育理念,是改进和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效果的根本。然而,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固守模式不仅使得学生苦不堪言,也令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活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具有创新人格的教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创新水平直接依赖于其创新人格水平。这种创新的人格特质,将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形态。

第一,在课堂互动模式上敢于创新。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活动少之又少,除了形式上的课堂提问,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课堂模式。然而,具有创新人格的大学英语教师,能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开发新的课堂模式,使师生互动更加灵活多样。如在浙江师大的英语课堂上出现了RICH教学这种新的课堂模式,也使得师生互动从单一的提问到对知识、问题的共同探究。它们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自己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小型课题研究、学习,在课堂上以某种形式向学生和老师呈现自己的研究,大多数情况下会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并写出研究报告。如此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在自己的英语课堂大胆使用并不断探究、不断创新。

第二,在课堂师生互动主体关系上敢于突破。一直以来,无论是哪门学科的课堂,教师中心的地位都牢牢不可动摇。在新课改的理念冲击下,一些具有创新人格的教师在大学的英语课堂已经开始尝试摆脱传统的教师注入式,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把大学英语这门真正开放式的课程形成一种协商式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提出,并通过各方的协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大胆突破学科界限、最大程度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当我们观察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发现语言教学是一项特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习者是能动的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接受语言知识,更重要的让他们开口交流。所以,一位具备创新人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会在课堂上突破学科本身的局限,不仅把英语看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个获取知识的工具,帮助学生完成多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将是一个新的尝试。

二、激励人格与课堂师生互动

大学生往往更渴望成功,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很快就学会将自我期望值调整到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一样。因此,为了使得语言的学习能够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大学英语课堂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

在教学实践中,具备激励人格的教师能在课堂互动中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他们往往会主动引导学生把自觉性和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可以培养、巩固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顾名思义就是活动的机制,或是激发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机制。热爱激励学生的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这样有助于他们树立学好一门外语的信心。

会激励学生的教师才懂得真正尊重和相信学生,鼓励和支持学生,帮助他们获得认同感,承认学生的努力与潜力,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喜爱、成功的需要。课堂上,教师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激励性评价;会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充分肯定;会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条路经,允许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但学生遇到挫折并准备放弃时,会帮助他们继续。鼓励性的话语可以让学生明白:老师知道并认可他们的努力,相信他们会完成任务。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真正的自信,也是保证使学生在离开课堂时比他们进入时获得更多知识的重要前提。

三、快乐人格与课堂师生互动

快乐的教师可以把快乐的心情直接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不仅能和学生和谐地相处,也能更成功地传授知识。

首先,快乐人格能使得互动主体间关系更加和谐。语言教学讲究的是师生间频繁的思想与语言的交流。既是交流,就要保证地位的平等、心情的愉悦。只有讲台之上的教师与讲台之下的学生共有一颗彼此相知的心灵,才能沟通言语,学好英语。大学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仅是对语言教学的严格认真,更应该用快乐的人格感染每一位学生,努力创造一个充满轻松、和谐氛围的快乐课堂。在这样的英语英语课堂,学生觉得他们是自由的,他们与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学习的方式是民主的。

其次,快乐人格能够加速学生互动中的热情和效果。一个拥有快乐心态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是营造一个富有活力的课堂,更重要的是,他或她还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这种长期的耳濡目染,学生势必会被这种快乐气氛所感染,使得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那么封闭、紧张。与此同时,那些原本开朗的学生性格更加外倾。有人进行过心向与外语教学关系的研究。通过测验发现,外倾学生在口语流利程度方面及模仿或听懂方面提高较快,开朗的性格对语言学习是很有利的心理因素。

总之,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人格特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归根结底,师生互动的关键就是师生相互对话、相生相长。课堂信息交流,不仅要有积极活跃的教学活动,还要将教学各要素合理组合,从而产生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左斌.师生互动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Guy R.Lefrancois著.左斌译.教学的艺术(第十版)[M].华夏出版社,2004.

大学师生 第12篇

一、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下的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等没有多大兴趣, 身体健康素质不断下降,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甚至出现无故旷课的情况, 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更好的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根据学生的兴趣不断调整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地位,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2.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 还对学生能否高效率的学习其他学科有重要影响。现代教学中不再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 而是倡导劳逸结合, 这样的学习方法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大学体育教学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师生互动教学能够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真正做到放松和运动, 真正体会到坚强不屈的体育精神, 这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等有重要作用, 对大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二、师生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受到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影响严重。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观念, 忽视了学生本体对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 没有真实践行教育教学改革对体育教学和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原则和方针政策, 是当下在体育教学中实行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形成学生为主导课堂教学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忽视师生互动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是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者缺一不可。然而, 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在创造师生互动教学氛围时, 只关注了其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却在课堂上一味的阻止学生之间的互动, 造成学生之间交流得不到满足, 没有发挥师生互动效用的最大化, 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变主动学习为被动学习,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 学生对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有抵触心理。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对于创造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有重要作用, 然而, 在课堂上仍然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运动素质较弱以及性格内向等原因, 并不愿意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过分关注, 对于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大量沟通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更是存在非常强的抵触心理, 影响着互动教学的实施, 也是教师实施互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4. 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普遍实施, 但是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很多教师教学效率比较低, 课堂时间只够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并且在教学上比较直接, 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过度, 也没有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氛围的产生, 是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进一步展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提高大学体育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教学效率的途径

1. 培养高素质的大学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素质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个人对一群人的影响, 因此其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十分重要, 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也是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教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效率, 首先, 教师应该注重转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 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他们对运动项目的接受程度, 转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导, 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感情, 以良好的课堂风貌和独特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与价值,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最后, 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师生互动教学经验, 不断总结课堂上的经验教训, 高校也应该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逐渐转变教学理念, 并对教师的培训结果和互动教学模式进行评价, 从当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出发, 选择更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进行表彰和学习, 鼓励教学不断创新和突破, 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序展开, 帮助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

2.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强调的是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 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运动素质比较弱, 以及自身性格影响, 如内向、自卑等, 都会影响大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展开。面对这种情况,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 对他们在体育课上的活动多加关注,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体育运动的魅力, 从而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提高运动素质。同时, 教师还应该注重保护心理较自卑的学生,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好的保护和照顾, 这对于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重要作用。最后, 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 让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有限的体育课堂上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和价值, 从而提升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运动精神, 而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还能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方法, 培养合作精神, 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

3. 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

当下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设置的, 以课程规定的体育项目的学习为主, 内容比较枯燥、死板, 这些枯燥的学习内容逐渐让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由主动学习变为被动接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高效率的完成课程设置规定的项目外, 还应该带领学生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例如以玩游戏的方式开始教学,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融入课堂, 或者与学生针对某个体育项目进行探讨, 扩充学生的课外体育知识,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育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了解体育、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等。这些课程当中穿插的游戏环节不仅能够为整节体育课程添彩, 还能在无形当中创造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机会, 达到既能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又能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实施。

4. 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是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教学结果是否能够达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重要环节, 对于提取经验教学,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有重要作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从而帮助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也因此, 师生互动教学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能够被轻而易举的带入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能够根据教学大纲的需求, 完成师生互动教学规定的各项任务, 但是, 真正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依然非常的艰难, 因此, 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评价对于提高师生互动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向的, 首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进一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为接下来的改善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评价, 将其中的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详述, 这是对师生互动教学课程进行评价最直接的方式, 也是教师获取改进意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最后, 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学生在上课期间的相互观察和相互学习, 指出同学之间的优缺点, 并进行讨论评价, 明确不足并改进, 相互都得到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之后, 应该对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以肯定和鼓励, 从而激励其他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来。

四、结语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 是综合运用体育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结果, 也是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还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力的配合,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改革教学内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创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学, 为大学生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摘要:师生互动是学生人际互动的重要形式, 它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笔者分析师生互动教学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针对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师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师生互动,大学,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郑启军.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探讨[J].体育博览, 2011 (13) :54-54.

[2]林建, 颜井平, 汪现义.高校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 2012 (4) :127-129.

上一篇:生化检验项目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