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研究范文

2024-09-09

调整研究范文(精选12篇)

调整研究 第1篇

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 交通需求总量不断增加。交通运输是城市基本职能和物质基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交通问题成了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对城市道路进行分析、调查的基础上, 对区域内部路网的布局调整、优化及旧城区的改造等进行研究, 以实现旧城区城市道路的调整与更新。

2 旧城道路交通分析

2.1 旧城交通特征

1) 车辆保有量大幅增加, 道路设施薄弱。2) 交通流量高度集聚区域强劲的向心集聚效应。3) 交通秩序紊乱。

2.2 道路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1)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迅速增长。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 省级以上的中心城市不仅人口在继续增长, 而且增长速度较以前更快。2) 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居民人均出行次数日益增加。北京等8个典型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2.21次/d, 9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2.68次/d, 平均增长21.3%。城市人均出行次数将会有所增加。伴随着城市人口的积聚和城市规模的拓展, 所面临的城市交通问题将更加艰巨。3) 机动化趋势已经显现。解放后大量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显示:步行、自行车和公交一直是我国城市居民的三种主要出行方式, 一般占居民出行总量中的8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出行机动化趋势。在出行机动化趋势中, 值得重视的是个体机动化增长趋势明显。4) 市场化的挑战。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 这种转变对城市交通供求关系、政府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模式下, 出行者对交通工具、线路的选择除考虑时间性、舒适性、方便性和灵活性外, 还会将交通运营的成本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必须利用市场经济机制, 通过价格杠杆对城市交通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5) 区域城市群 (城镇群) 的形成。我国城市的布局形态由历史上的点状、团状布局逐渐演化为城市群、城市带的布局形态。在我国工业发展较早, 现代商品经济迅速发达的地区已经或正在出现城镇群和城市带, 以行政隶属为基础的孤城发展模式, 必然会被以经济中心为核心的多级城市群所取代。

3 道路调整措施

3.1 加强城市规划, 协调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和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水平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城市的交通流量。因此, 城市道路更新调整的规划不应仅仅停留在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 而更应该着力于引导城市发展合理的形态, 提供更完善的道路网络和交通服务设施, 以适应城市变化。同时结合土地利用从根本上控制、引导交通需求, 这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

3.2 理清道路功能, 完善道路体系

1) 规范道路分级, 保障道路功能。道路分级很重要, 应重新界定道路系统的道路等级, 把城市道路按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等级进行划分, 实行交通分离, 不同等级道路各尽其职, 即:快速路、主干道用于长距离快速交通, 满足“通”的需求;次干道用于机动车低速交通和城市地区性交通;支路用于慢速交通, 满足“达”的需求。通过道路系统的有序连接, 实行长短距离交通的分离, 提高长距离交通的速度与效率, 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驶出现代化的速度;把慢速、短距离交通消化于不同等级的道路上, 减轻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2) 建立并完善交通分流体系。城市应有迅速便捷、网络性强的城市干路系统和支路系统, 在重要的大城市还应有四通八达的快速干路系统。支路系统主要通行自行车, 自行车有优先权;在干路系统上, 汽车应有优先权。汽车与自行车应尽可能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离。大城市内最好能分别组成独立的汽车交通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因此, 首先应把重点放在车流密度大、路网密度高且有相邻平行道路的区域。区内在主要道路上禁行自行车的同时, 开辟临近支路作为自行车专用道, 有效地提高了行车效率和安全。建设非机动车专用环路, 以完善其分流系统。3) 调整路网结构。经验表明, 如果单纯增加道路面积总量或仅就局部道路网进行调整, 那么城市交通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 城市道路系统的更新与改造不能停留在对道路的拓宽、修建立交桥等单纯工程项目的实施上, 必须着眼于城市道路系统的整体结构性改造。

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基本载体, 把总量增加与道路网结构调整统一起来, 同步实施, 对缓解大城市市区交通阻塞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道路建设投资的科学取向与重点选择, 可使相关路网的有效容量增加, 应变能力增强, 其连锁反应和协同效果往往大于某条或某几条道路本身容量和能力的净增量。

3.3 原有城市道路的调整改建

在旧城的支路网改造中, 不妨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办法。对于重要的道路则在延续原有城市格局的基础上分别对待, 既保证新的城市功能的实现与发展, 又统一协调与原有土地、道路的衔接。城市道路系统的改造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在城市范围内逐步整理完善道路系统, 区分道路功能, 设立专用道等, 也即前面介绍的情况;另一方面, 就道路本身而言, 对存在问题的道路的线形、路面、沿线交叉口、瓶颈等均须做改造整理, 使其满足交通通畅、行车顺利的需要。在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的实践中, 除了有关道路网的长期性措施之外, 还有对迫切需要改善局部路段或枢纽等处的交通而实行的道路改建。道路选线原则依据道路等级、性质的不同而定。对于区内主要道路, 平面线形应尽量顺直, 以使区内主要交通流可快速有效疏散;对于区内次要道路则应多从现实条件出发, 尽量避免对现有生活方式的过多干扰, 减少拆迁量及土方量, 使区内次要交通流分散, 方便居民的生活出行。路网设置保证避开新建高层建筑, 尽量避开质量好和质量较好的建筑。伴随着城市区域的更新发展, 一些新的小区及街区初具规模, 在此次规划中尽可能的尊重新建的环境、质量较高、符合规划的建筑, 道路选线结合具体情况划定, 未采取一刀切的形式。

4 结语

一个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的交通规划和路网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问题。城市道路更新调整规划不是单纯的道路规划, 而是由道路维系的多种城市元素的协调、安排及更新, 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城市道路更新调整的需要结合时代主题和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对于道路更新调整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由于各地区经济实力、地形条件等不同, 在道路更新调整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按轻重缓急逐步实施, 分期进行, 达到改善道路交通的目的。

摘要:在对城市道路进行分析、调查的基础上, 对片区道路网络如何融入主城、区域内部路网的布局调整、优化及旧城区的改造等进行了研究, 力图实现旧城区城市道路的调整与更新。

关键词:路网调整,旧城区,城市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研究内容调整和变动 第2篇

研究内容调整和变动

本组的研究内容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众对于《穹顶之下》所持看法以及观后感进行调查,从而《穹顶之下》对于现实所产生好的影响。不可否认《穹顶之下》好评如潮,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最初认为这部影片会给所有它的观众带来警醒意义。然而在调查的中期,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认同这部影片。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最容易引起批评。关于婴儿的桥段最先引起不满。婴儿的肿瘤病和雾霾到底有无关系,纪录片是否煽情过度失去客观态度?有圈内媒体人在微博上表示:柴美女是资深烟民,加上高龄产妇,这些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可能更大。呼吁柴静戒烟的网民不在少数。但许多烟民表示:不戒烟也可以生好孩子,孩子有良性肿瘤是偶然事件,治好就行,健康就好,大家都别拿这说事。此外,柴静开的车也被吐槽排量太大。有关新闻传播体制的更深层担心来自两位新闻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与庄永志商確道:崔永元和柴静都是自出百万来做调查性报道,这一名人现象值得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公民新闻其实是名人新闻。柴的报道在两会前上线也是看点。这些报道具有所有名人效应的优势,以及问题。调查性新闻在体制内的没落,社会对此种新闻的饥渴,也是此类新闻能够有影响的社会基础。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新现象。失去新闻生产体制对新闻客观性的保证,以名人效应为公众信仼的基础,这一转变后面的隐患很值得探究,也为隐性资本操控留下空间,它可以构成新的压力政治的模式。名人生产新闻的横出与体制性新闻生产的危机在今天中国是一对互相关联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不仅仅是探讨表层的现实意义,还有更多的是这部影片内外所存在的深远内容。

江门工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3篇

摘 要 工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界的热门议题之一。区域工业经济如何实施结构调整,明确发展思路,培育竞争优势,赢得发展先机,是议题的核心。本文根据江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详尽的数据资料,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江门工业结构调整历程,分析当前江门工业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实施结构调整升级,推进江门工业经济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江门 工业结构 调整 研究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谋求经济跨越发展,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应对全球经济波动、确保经济增长的现实问题,也是当前江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江门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继续推进的重要阶段,工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中之重。

一、江门工业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过去30多年,江门依赖自身先发的工业经济基础优势,得益于市场取向改革比较早和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当前民营经济模式和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建立,江门在机制方面已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工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并未得到根本转变,与经济实力不相适应,也滞后于市场需求。多年来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的改造和提升又一直相对滞后,比较劣势顿时显露。江门工业经济结构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工业主导行业不突出,没有形成一个强势的行业聚集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江门工业行业集中度不高,以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两位的工业行业进行分析,排名第一的行业为金属制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0.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82%,与全省第一大工业行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373.8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5%相比,所占比例差距有8.68个百分点,充分说明工业行业强者不强的局面。江门排名第二的工业行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是摩托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8.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1%,但这个行业仅有一户大型企业,就是大长江集团公司,其他都是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度集中。反观国内其他摩托车制造基地,例如重庆,该市摩托车产量超过百万辆的企业就有六、七户之多,而且配套企业众多,基础非常雄厚,有效分解了行业风险。我市与之相比,无论从行业链或行业集中度来衡量,都有不小差距。

(二)高耗能行业出现反弹势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难度加大

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加大淘汰落后高耗能产能力度,严把高耗能行业准入门槛,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重工业特别是部分高耗能行业增速受到抑制,近几年工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国实施了4万亿经济投资计划,向基础设施投资的比例较大,拉动了水泥、钢铁等行业发展,这些高耗能行业增速回升,影响整个工业能耗上升。今年1季度,全市全社会用电量增长28.7%,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高达35.5%,显示出高耗能行业快速复苏。从前几年江门工业节能减排方法看,我们是靠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节能减排取得工业能耗下降的。但今后依靠技术减排使工业能耗下降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而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要从原来相对较易实现节能减排的行业,向较难实现节能减排的行业推进,所以,在现行工业结构下,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在加大,优化工业结构任务会更重。

(三)企业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结构层次,江门工业产品结构层次不高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仍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技术改造投入不足,造成了企业落后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改造更新;另一方面是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江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用于技术更新改造的投入不到二成,仅占19.13%的份额;江门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占0.58%,在全省二十一个地级以上市排第八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低于我省33.62%的平均水平。江门工业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部分高端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多掌握在国外,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

(四)工业企业规模偏小,规模效益难以有效发挥

企业是工业经济的“细胞”,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江门的企业规模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组织模式小而散,抗风险能力较弱。从长远工业经济发展看,规模效益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业的升级转型。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销售产值为0.89亿元,仅及全省平均水平1.27亿元的70.1%,户均资产总额为0.54亿元,仅及全省平均水平0.94亿元的57.4%。在2008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50家工业企业中,江门仅有一户企业入选,为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34位。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不强,无法形成集约生产降低产品成本,难以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很难通过内部消化等方式来转移各种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迟缓和经济效益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江门工业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政府职能调整不充分,管理机制落后于工业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江门工业结构很长时间内一直保留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管理框架痕迹,政府干预的惯性很强。但是,政府部门多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企业服务、排忧解难的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处理部门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丧失了一些本可以加速、超前发展的机遇,结果在江门一些本来有优势的行业上,未能保持既有的优势,也没有把发展势头转移到当时新兴行业如电子信息等行业上,工业结构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结构调整没有及时跟进,造成了后期工业发展乏力。

(二)工业投入不足,错过了工业结构调整的好时机

工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投资拉动,多年来江门的工业投资,包括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社会投资、利用外资等手段都没有充分运用和有效拓宽,工业投资渠道狭窄、多年投入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数年来江门又先后发生系列金融风险,金融的支持力度减弱,令本已不宽裕的资金雪上加霜,不仅企业新上发展项目、技术更新改造受到限制,连正常发展生产资金都发生困难,这些情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工业结构调整的步子迈不出来,从结构上看未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没有重视人才培养,缺乏优秀企业家队伍

人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单位的核心力量,在企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创新、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对于江门这样一个民营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相对完善的地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直以来,江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与现代创新型企业发展要求比较,文化素质明显偏低,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企业长期健康、快速发展。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存在着培养不出人材、留不住人材的局面,制约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四)部门协调不足,缺乏合理规划的工业空间和行业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经济发展在区位上的选择,在理论方法上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选择经济增长极或经济增长核心区,根据各地投资比重与全市投资比重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一直以来,江门工业布局缺乏合理的规划,主导产业不明,各市、区和各镇街分工不定,没有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从江门内部的几个经济区域发展角度看,这几个经济区域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不多,反而有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本来分工是建立在各自优势基础上的,突出发展优势行业,合作是为了结构调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但我们在这一方面协调不足,在发展上未形成合力,在工业结构上也未合理规划,在制订政策时,对各区域及区域之间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区域优势资源向优势行业集中不足,难以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益和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三、加快江门工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工业是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江门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更好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战略定位,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努力实现新时期江门经济争先进位、弯道超车。

(一)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近来热议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产品开发领域非常广阔,许多都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经济、国防、科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电子信息产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发展为广东省最大的工业行业,经济普查年全省完成该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3.5%,而江门与之比较差距十分明显,该行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4%,在各行业中列第8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地位,并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产业,特别是在新兴的绿色光源LED产业领域要依托丽得电子、科恒实业、盈鑫光电、长利光电等企业为核心,形成从上游芯片开发到材料供应、封装、再到照明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打造LED光电生态工业园,抢占LED产业领域的制高点。

(二)加强电力生产发展规划,打造全省重要的电能源基地

江门的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在1990年和2000年仅排在全市各行业规模的第十五位,所占比重在1.5%以下,至2008年已跃居全市工业行业规模的第4位,所占比例扩大到6.03%,发展相当迅猛。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规划的优势,加快该行业的发展。正在建设亚洲最大的火电厂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一期年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年产值约75亿元。二期两台100万千瓦的机组在2010年底将建成投产,预计建成后两期合计年产值将达到120亿元。台山核电站已列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并开工建设,一期工程为两台175万千瓦的机组,建成后将是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预计台山核电站在2013年并网发电。此外,还要加强新会电厂、双水热电联产工程、川岛风电场的规划建设,确报工程按质如期建成投产,打造全省最重要的电能源生产基地。

(三)重视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建立江门工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大力发展和推广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链的优化衔接实现江门工业的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坚定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探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把“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节能型社会,突出抓好节约利用资源,对电力、交通、冶金、石化、非金属制品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进行整治,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攻方向。目前要重点推进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新会双水拆船钢铁有限公司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的建设,广海湾能源基地通过能源替代技术改变能源结构,采用低碳或无碳能源替代技术,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工作,以点带面,使“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概念深入人心,成为江门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模式。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工业企业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联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推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特点和要求,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增强大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全民创业,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私营个体经济的生力军作用。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目前,我市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荣誉24个,拥有广东省名牌、广东省著名商标等省级荣誉139个,可以说,创名牌、驰名著名商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珠三角周边城市相比,我市取得的国家级和省级名牌、驰名著名商标数量,不及中山的一半,仅为佛山的四分之一,说明我市的创名牌、驰名著名商标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五)加大技术进步力度,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实现技术升级是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必须把加快缩短江门与先进地区工业技术差距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使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一,加快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制度,促进这些重点项目建设的落实,争取早建成,早投产,早受益。第二,加强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实行技术改造。积极运用国家、省、市有关企业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要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尽快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第三,以我市技术创新优势企业为重点,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技术改造结合起来,鼓励企业从一般引进吸收向消化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方向发展,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使企业从普通生产向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取得高额知识产权垄断利润转变,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第四,把建立科技开发中心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实行“产学研”联合,重点企业技术中心要争取进入国家级或省级行列,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产品。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专利动态跟踪,符合专利申报条件的要及时申报国内外专利,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我市博士后工作站的技术聚集和辐射作用,推动一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注释:

①本文提到的经济普查年份是指2008年。

②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与集体经济之和。

③本文工业数据统计范围1990年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0年后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西部开发与区域经济.群言出版社.2000.

[2]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3.

[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9.

[6]广东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2002-2009.

[7]江门市统计局.江门统计年鉴.2002-2009.

[8]广东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EVA会计调整研究 第4篇

一、EVA内涵及会计调整基本原理

就基本内涵和思路而言, EVA观念与剩余收益没有实质性差别 (胡玉明, 2004) , 即EVA思想源于剩余收益,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剩余收益。EVA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企业只有当它的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全部资本 (即包括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 成本时, 才被认为为股东创造了新的价值, 即实现了资本增值﹔同时EVA还强调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和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 强调现金制基础。因而, 在计算EVA时, 需要对净利润和投入资本进行相应的会计调整。正如思腾思特公司所认为的那样, 对公认会计原则的调整基于以下三个目的:对稳健会计影响的调整、防止盈余管理的发生和消除过去会计误差的调整。通过调整, EVA在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会计指标:一是EVA考虑了包括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成本, 即全要素成本﹔二是通过对税后净营业利润和投入资本进行相应的会计调整克服了会计准则对价值创造的扭曲。即从本质上看EVA是一种剩余收益, 从量上看EVA等于经过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与调整后的全部资本成本的差额。理论上, 会计调整使用得EVA比任何其它指标更接近公司的真实经济利润, 但会计调整也使得EVA的计算变得非常复杂, 从而增加了EVA的采用成本。尽管思腾思特公司给出的会计调整共有160多项, 但后来的实证结果和实践经验表明:一般情况下只要进行5—15项左右的调整即可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基于以上原因, 选择的会计调整项目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数据易得、易于理解和可控制性, 且遵循重要性原则。正如杨雄胜 (2004) 所认为的那样, “EVA会计调整的调整原则是有实质性的、对管理行为有影响、容易理解并对企业的市场价值有显著影响的项目”。总之, EVA会计调整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 可操作性原则, 即易于理解且数据易得, 方便员工理解和操作; (2) 重要性原则, 即显著影响管理行为; (3) 可控制性原则, 即调整项目是企业能控制的事项; (4) 平衡性原则, 即一般情况下调整项目既要对税后净营业利润进行调整也要对投入资本进行相应调整; (5) 相对灵活原则, 即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调整项目的选择有所不同, 但在一定时期内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EVA会计调整乱象

计算EVA时, 究竟应该调整哪些项目主要取决于绩效评价的需要及企业特征。根据EVA的本质及会计调整的基本原理, 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和当前我国会计实务中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本文确定我国的EVA会计调整主要项目有财务费用、研发费用、广告费与员工培训费等资本性投入、非正常损益、各种准备金、在建工程、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当然, 企业在实践中计算EVA时, 不一定全部包括以上调整项目, 但对每一个调整项目的调整范围和调整方法应该是唯一的, 然而, 现有文献却乱象一片。

(一) 财务费用

之所以要对利息支出或财务费用进行调整, 是因为在EVA看来, 股权资本和负债资本一样也是有成本的, 因而利息支出作为负债资本成本一并在资本成本中扣除, 以避免重复计算。关于此点, 刘晓英 (2009) 、翟华明等 (2009) 、宋金斐等 (2012) 、李建丽 (2012) 认为只调整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支出。罗红梅 (2010) 则认为此调整项目应包括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 因为汇兑损益非企业所能控制。占军华 (2011) 认为此调整项应为财务费用, 理由是按照EVA理论, 经过会计调整后计算得到的税后净营业利润是指企业的经营性收益, 而财务费用的主要部分是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损益和手续费, 其中的利息收入、汇兑损益、手续费对企业来说都不是经营性项目。且刘晓英 (2009) 、宋金斐等 (2012) 的论文中只提及到对营业利润的调整而没有提及投入资本的调整;翟华明等 (2009) 、罗红梅 (2010) 和占军华 (2011) 认为此调整项目既要调整净利润又要调整投入资本, 但具体调整方法也不尽相同, 而李建丽 (2012) 则认为只调整净利润、不调整投入资本。显然, 对于此调整项的调整范围和调整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 研发费用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EVA基本思想的一部分。根据EVA理论, 企业的研发费用是对未来的必要投资, 是一种消耗性资产, 应该全部资本化且在一段使用时间内摊销, 而不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同时, 研究开发活动的收益在未来取得, 如果不将其资本化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就会使当期利润严重偏低, 由此可能导致研究开发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新会计准则把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只有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才予以资本化, 并在以后一段使用时间内摊销计入损益。因此, 在计算EVA时, 需要对研发费用进行调整。但对研发费用的调整范围和调整方法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翟华明等 (2009) 认为:应将研究阶段的费用加回到投入资本中, 且在今后的5年内平均扣除。宋金斐等 (2012) 、刘晓英 (2009) 也认为:应将研究费用作资本化调整, 并根据资本化金额和当期摊销额调整税后净营业利润, 同时调增投入资本。显然上述观点忽视了会计准则规定中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也计入当期损益的情形, 且没有具体指明调整金额的内涵。罗红梅 (2010) 认为:研发费用对营业利润调整额=本年度费用化的研发费用-以前年度研发费用本年摊销额﹔研发费用对股东权益调整额=本年度费用化的研发费用+以前年度研发费用累计未摊销额。占军华 (2011) 认为应该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回“ (当期费用化的研发费用-按照EVA方法应予摊销的研发费用累计摊销额) × (1-所得税税率) ”, 在投入资本的基础上加回“按照EVA方法应予摊销的研发费用累计摊销余额× (1-所得税税率) ”。该方法与罗红梅 (2010) 观点不同的地方有: (1) 费用化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后开始摊销的时间不同, 罗红梅认为研发费用在发生当年不摊销, 而占军华则认为发生当年就开始摊销; (2) 对投入资本考虑了所得税影响, 这样将导致投入资本低估。刘建丽 (2012) 认为对研发费用的调整方法应该是: (1) 对当期发生额计入当期费用的研发费用, 应调增税后净经营利润﹔ (2) 对当期发生额资本化的研发费用, 应将分期摊销额调减税后净经营利润﹔ (3) 对累计未摊销额调增投入资本; (4) 不考虑所得税影响。此观点不足之处在于未考虑所得税对净经营利润的影响。

(三) 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资本性投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加剧, 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的投放额已经占到企业资金投放总额的一个很大的比例。不可否认, 企业做广告的短期目的是为了迅速打开市场、促进产品销售, 但其长远目标还是为了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效应, 进而获得长期超额利润。同样, 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长远目的, 也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因而, 在EVA理论看来, 广告费和员工培训费的投入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应该资本化, 并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逐年摊销, 而不是像新会计准则那样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现有文献对广告费和员工培训费的调整涉及较少。翟华明等 (2009) 认为在计算EVA时, 用营业利润加上当期员工培训费用, 并减去员工培训费用累计摊销额, 计算投入资本时应加回税后员工培训费用累计未摊销额;应将广告费加回到投入资本中, 并将其在以后的摊销期内平均扣除。这一做法存在的问题是: (1) 对累计摊销额的具体涵义未做说明, 容易产生误解; (2) 对广告费的调整方法不明确, 没有说明如何调整及调整金额。实际上, 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资本性投入的作用如同研发费用, 因而, 在计算EVA时, 对于此类资本性投入的调整方法应该与研发费用的调整相一致。

(四) 非正常损益

EVA理论强调企业价值创造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以准确反映管理层的经营业绩, 从而排除非正常损益对EVA的影响。在新准则规定下, 非正常损益主要包括资产处置损益、债务重组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对外捐赠和接收捐赠的损益、政府补贴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同时,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可知,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正常损益人为调节企业利润的情况。因而, 在计算EVA时, 需要对非正常损益进行调整。现有文献对非正常损益调整的具体操作基本相同。如翟华明等 (2009) 、罗红梅 (2010) 、占军华 (2011) 认为应在净利润基础上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税后值或加回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税后值, 在投入资本中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税后值或加回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税后值;在净利润基础上扣除营业外收入税后值和加回营业外支出税后值, 在投入资本中扣除营业外收入税后值和加回营业外支出税后值。

(五) 各种准备金

各种准备金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各种减值准备等。从会计角度, 准备金提取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值, 以防止人为调节资产价值和利润。而EVA的支持者认为, 提取准备金的做法是在损失还没有实际发生之前就确认了损失, 结果使得会计利润和现金流量出现较大偏差, 并为管理者操纵财务报表大开方便之门, 因而, 在计算EVA时应该就准备金对净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影响做相应的调整。然而, 对准备金调整的具体操作, 现有文献也是“百花齐放”。如孟静怡 (2007) 认为:在调整税后营业净利润和投入资本时, 都只需要考虑当期提取的准备金。此观点忽视了当期确认了坏账且后又部分收回的情形, 仅把当期提取的准备金加回到投入资本也低估了投入资本总额。宋金斐等 (2012) 、刘晓英 (2009) 认为:在计算EVA时, 应将减值准备金余额的当期变化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 并将减值准备金余额加回到投入资本。这一观点也忽视了当期确认了坏账且后又部分收回的情形。翟华明等 (2009) 则认为:应在营业利润中加回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额, 并在投入资本中加回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余额的税后值。这一观点在调整投入资本时, 考虑了资产减值准备金的税收影响, 从而导致低估投入资本。罗红梅 (2010) 认为:应将当期计提的减值准备加回到营业利润中, 并将各项准备金余额的税后值加回到股东权益中 (不包括在建工程本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 。该观点同样忽视了当期确认了坏账且后已确认为坏账又部分收回的情形, 同时仅仅把减值准备余额的税后值加回到投入资本中, 使得投入资本偏低。占军华 (2011) 认为:应在净利润基础上加上资产减值损失的税后值, 在投入资本中加回各项准备金合计数的税后值。这一做法实际上与翟华明等 (2009) 的观点相同。李建丽 (2012) 主张把准备金的税后变化值加回到税后净经营利润中, 同时在投入资本基础上调增准备金余额 (不包括在建工程的) 。其缺陷也是未考虑当期确认了坏账且后又部分收回的情形。

(六) 在建工程

在EVA理论看来, 在建工程是企业对未来的投资, 由于其投资金额较大且在当期不产生收益, 如果在计算EVA时将其计入投入资本, 则会大幅降低当期的EVA值, 从而影响管理层的投资积极性, 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EVA理论坚持, 在计算EVA时把在建工程从投入资本中扣除。现有文献对此项调整也存在差异。如翟华明等 (2009) 认为在计算投入资本时减去在建工程期末余额即可。此观点忽视了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余额的影响。罗红梅 (2010) 、李建丽 (2012) 认为对在建工程应做如下调整:不调整净利润, 对投入资本则扣除在建工程净额。此观点忽视了在建工程本期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 (因为作者在“各种准备金”的调整中没有包括在建工程计提的减值准备, 所以此处应当考虑) 。占军华 (2011) 没有考虑在建工程对净营业利润的影响, 并认为应在投入资本中减去在建工程平均数。这样处理同样忽视了在建工程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及其减值准备余额的影响。

(七)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不同, 导致了企业部分所得应纳税时间的差异, 从而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而根据EVA理论, 企业可以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是当期实际要缴纳的所得税, 不包括未来可能要缴纳的所得税。所以, 在计算EVA时, 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 从而剔除通用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支出的影响, 使其得到的企业所得税金额与实际应付给税务局的税款更加接近。现有文献对此项调整的具体操作基本取得一致意见, 但调整金额有所不同, 根据调整金额的不同可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投入资本需要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和调增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同时, 在净利润基础上调增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和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 或者调减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额和调增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如宋金斐等 (2012) 、刘晓英 (2009) 、李建丽 (2012) 。第二种观点认为调整额中不包括前文已经扣除了的资产减值准备和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以避免重复调整。即在投入资本中调减不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和公允价值变动影响额的调整后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 并调增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同时, 在净利润基础上调增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和调减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 或者调减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额和调增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如翟华明等 (2009) 、罗红梅 (2010) 。

(八) 商誉

EVA支持者认为商誉是企业的一项非消耗性资源, 不需要摊销, 即一直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由于新旧会计准则对商誉的确认、计量和会计处理方法都有较大的不同, 因而, 在计算EVA时, 现有文献对商誉的调整更是一片乱象。孟静怡 (2007) 认为:进行EVA会计调整时, 虽然对商誉不论是摊销还是计提减值准备, 最终结果都一样, 但在会计调整时, 需要区别对待。其缺陷是没有说明具体应如何操作。刘晓英 (2009) 、宋金斐等 (2012) 认为:在计算EVA时, 应将以往的累计摊销额加回到投入资本, 并把本期摊销额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此观点没有考虑新准则对商誉会计处理的变化, 也没有考虑所得税对税后净营业利润的影响。李建丽 (2012) 认为:用税后减值额调增税后净经营利润, 用减值准备余额调增投入资本。此做法存在重复调整, 因为作者在各种准备金调整项目中没有特别说明包括还是不包括商誉提取的减值准备, 则按常理认为应该已经包括。罗红梅 (2010) 则认为:应将当期计提的减值准备加回到营业利润中, 并将以前年份的累积摊销额 (2007年以前) 和计提的减值准备额加回到股东权益中。罗红梅此处的调整也存在重复, 且对商誉以前年份的累积摊销额不容易取得不具有操作性。

三、EVA会计调整乱象纠偏

笔者以净利润和投入资本为基础, 对以上主要调整项目和调整方法作了归纳总结,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如表1。

(一) 财务费用

基于EVA的基本思想和调整原则, 笔者赞同占军华 (2011) 的观点, 认为此调整项的调整范围应该是财务费用。因为负债资本成本不仅仅是利息支出, 还应该扣除负债资本的存款利息收入, 同时利息收入、汇兑损益、手续费等不是企业经常性损益, 且企业无法控制汇兑损益。对于此调整项的具体操作是:在净利润基础上加回财务费用的税后值, 同时在投入资本中也要加回财务费用的税后值。因为财务费用不仅影响到税后净营业利润, 同时也影响到股权资本, 所以对净利润和投入资本都要进行调整。

(二) 研发费用

根据EVA理论并结合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规定, 本文认为对研发费用调整项的操作方法应该是: (1) 费用化研发费用在发生当期就开始摊销; (2) 在净利润中加回本期费用化研发费用税后值并减去费用化研发费用 (包括本期费用化研发费用和以前年度费用化研发费用) 本期摊销额税后值; (3) 在投入资本中加回研发费用累计未摊销额; (4) 而对本期资本化的研发费用不用做调整, 因为会计处理已经符合EVA原理。

(三) 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资本性投入

实际上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资本性投入的作用如同研发费用, 因而, 两者调整的方法应该相同。即在计算EVA时, 对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资本性投入也应做如下调整:在净利润中加回当期发生的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税后值, 并减去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 (包括本期和前期累计) 的当期摊销额税后值;在投入资本中加回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累计未摊销额。

(四) 非正常损益

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外, 其余的非正常损益都体现在利润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两个项目中。因而, 在计算EVA时, 只要在净利润和投入资本中扣除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本期金额税后值和加回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本期金额税后值即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在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项目中。同样, 在计算EVA时, 只要在净利润中扣除或加回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本期金额税后值, 在投入资本中也扣除或加回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本期金额税后值。

(五) 各种准备金

根据EVA调整的基本原理和调整目的, 同时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本文认为, 对各项准备金调整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在净利润基础上加回利润表上“资产减值损失”本期金额税后值, 而不是本期各项准备金变化额税后值, 因为如果在本期先确认了坏账后又部分收回的情形下, 利润表上“资产减值损失”本期金额与本期各项准备金变化额两者不相等﹔同时, 在投入资本中加回本期末各项准备金账户的期末余额。调整所需的相关数据都可以从财务报表的附注中直接得到或通过简单计算得到。

(六) 在建工程

结合前文“各种准备金”调整项目中已经包括对在建工程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及其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对投入资本的影响, 因此, 对在建工程进行调整时, 不再调整净利润, 也不再考虑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对投入资本的影响, 只要在投入资本中调减在建工程净值即资产负债表中“在建工程”期末余额即可。另外, 如果企业的工程物资中存在为在建工程而准备的工程物资, 则要对此部分工程物资做相应调整。

(七)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由于前文已经调整了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和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 因此, 本文坚持前述的第二种观点。即在投入资本中调减不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和公允价值变动影响额的调整后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 并调增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同时, 在净利润基础上调增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和调减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 或者调减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额和调增相应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

(八) 商誉

EVA支持者将商誉看作是企业的一项非消耗性资源且不摊销。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实践中商誉可以在很长时期内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二是不摊销商誉, 可以使管理者不必担心并购活动会影响企业当期利润, 从而鼓励管理层开展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并购活动。而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如下:2007年前的旧准则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内容, 会计处理是将商誉在一定期间平均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同时直接减少无形资产;2007年开始, 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 且只有在企业合并时, 当合并日合并方的合并成本大于被合并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才确认为商誉, 且作为独立的一项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并规定商誉不需要摊销但每年末要结合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发生减值时要计提减值准备。根据EVA的主张, 并结合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本文认为, 在计算EVA时, 由于在“各项准备金”的调整中已经包括了对商誉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税后值对净利润的影响和商誉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对投入资本影响的调整, 此处不再调整, 以免重复;对于2007年前无形资产中商誉的累计摊销额对投入资本的影响, 因数据不容易得到也不再调整, 即对商誉不再调整。

参考文献

[1][美]S.戴维·扬 (S.David Young) /斯蒂芬·F.奥伯恩 (Stephen F.O′Byrne) /著, 李丽萍、史璐等译:《EVA与价值管理——实用指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美]詹姆斯·L.格兰特著, 刘志远、武永红等译:《经济增加值基础》 (第二版)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刘晓英:《EVA的计算及其会计调整》,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09年第10期。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5篇

胡志军

〔内容摘要〕 本文就我市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对主要产业的测算,勾勒出了我市产业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研究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产业结构是地区产业之间关联的动态反映,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调整态势不同,具有的经济整体效益也不同。就某一地区而言,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增长。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六盘水市经过数十年建设,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生产总值由“三线建设”时期的4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4:42:24调整为7:59:34,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步增强的良好态势。但从六盘水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水平来看,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

(一)产业结构单一

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占据全市经济主导地位,2007年四大行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54.89%,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超过60%。四大行业都是属于资源初级消耗型,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大,一旦政策出现变动,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

(二)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短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支柱产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高技术、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少;产品技术档次,深加工类型少,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整体市场竞争力弱。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工业企业分布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

(三)优势产业和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为经济总量的7%,工业增加值161亿元,为经济总量的53%,作为农业人口比例逾70%的城市,城乡二元结构越显突出。

二、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重点产业发展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工业化不同阶段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变化的要求,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新旧交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于市场、是否符合本地资源优势发挥。所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符合市场导向,发挥优势资源,实现效益富民。按照这个原则,就不必过多在意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调整的重点就不不必在重轻还是轻重工业上过多讨论先后顺序,而应当重点放在分产业、分行业的项目选择上。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成熟推进阶段、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从发展状况和指标来看,我市处于由传统经济进入现代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要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确立增长型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以替代目前单一性的资源型支柱产业结构型式。从我市资源禀赋和以及产业的净产值率、技术进步速度对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产业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加带动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综合考虑,能源原材料工业仍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六盘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围绕煤炭、煤炭衍生产品、冶金等几个优势产业门类延长产业链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经济总量的积累,以此推进“以工补农”和“以二(产)带三(产)”;加快推进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关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服务业,促进产业门类的多样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增大产品和装备工业的科技贡献率,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使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六盘水市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以上产业调整的思路,重点是要确定主导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板块。根据我市实际,应在三次产业门类中重点实施“六八五”产业发展战略,即:一产发展草食畜牧、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六大产业;二产发展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八类产业;三产发展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类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腿,基础条件薄弱,产值低,既有先天的缺陷,也有后天的不足。但从我市农业发展状况来看,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紧紧围绕“转变、提升”,做好农业这篇文章,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转变传统种植,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立体种植、盆栽花卉、休闲观光等新形态农业,大幅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积极发展草食畜牧,通过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大力提高肉、奶产量。二是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再次增值。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发展成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1、畜牧业:草食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我市具备气候、草地、饲料等优势资源,在发展生猪、羊、肉牛方面具有较好条件。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鼓励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和引导各类饲料生产厂、屠宰加工厂、畜禽饲养场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扶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肉类总产量达到18.64万吨,产值约20亿元;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约40亿元。

2、马铃薯:加大推广良种良法和标准化生产,加强脱毒原(良)种薯生产基地、菜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产量达23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25%,综合商品率30%以上;到2020年,马铃薯产量达400万吨以上,产品加工率达35%,综合商品率50%以上。

3、无公害蔬菜: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以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夏秋反季节蔬菜为主,与周边地区形成错季生产,一方面满足当地需求,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开拓周边市场。着重发展西红柿、黄瓜、白菜、莴苣、瓜类、豆类等新鲜即食蔬菜,同时积极抓好辣椒、山野菜、磨芋、生姜、花椒等特色系列产品的种植,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原料。到2010年,蔬菜种植达到25万亩,产量50万吨,其中生姜种植面积达7万亩,产量13万吨。到2020年,蔬菜产量达到80万吨。

4、烤烟:做好烤烟生产规划,配套烟水、烟路、智能化密集型烤房等工程建设,配置烟机设施,提高烤烟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烟叶质量,推动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方面实现“三步走”,即2009年力争产量达到30万担,2010年达到50万担,产值达3.5亿元,跨入重点烤烟种植地区行列;到2020年达到80万担的烤烟基地,烤烟产值达到5.6亿元以上。

5、富硒茶产业: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加强茶园培育管理,以名优绿茶为主,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为绿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无公害茶、有机茶认证及QS认证、茶叶标准化建设及茶叶加工、茶园基地建设;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实施“富硒”品质战略,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在抢占本地市场绝对份额的基础上,拓展沿海茶叶产区(如浙江)、北方茶叶产销区(如天津、大连)和西南地区的销售渠道,巩固扩大的市场份额。到2010年,茶叶产量达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40%,茶叶产值超过1亿元;到2020年,茶叶产量超过4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

6、中药材: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无公害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杜仲、喜树、鱼腥草、半夏、黄柏、厚朴、天麻、金银花等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中药材。完善中药材营销和加工体系,依托贵州神奇、益佰制药、贵州汉方等制药龙头企业,力争成为其原料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本地中药材制药产业。

第二产业: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市立市之本、兴市之道。一是要提高现有我市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改变我市现有工业产业初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现状;二是紧紧围绕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四个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形成新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三是发挥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壮大,衍生出其它新兴加工业,促进我市工业门类多元化。

1、原煤:煤炭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尽管我市还处于资源型城市成长期,但煤炭资源枯竭的危机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我市原煤产业一定要采取集约开采利用,加快扩大原煤本地加工能力,发挥更大效益。一是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型开采。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煤矿产能和数量,对煤矿资源实行有序开采,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做大煤矿规模开采能力,对布局、产量不合理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的煤矿,要加快关闭整合和技改进度,重点建设30万吨以上矿井和1000万吨以上矿区。二是提高原煤加工能力,延长煤炭资源产业链,大力挖掘煤炭产品附加值。根据煤炭资源的分布结构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具有洗选加工、焦化、瓦斯发电等综合能力以及“煤—电”联合、“煤—化工”联合的大型煤炭综合企业,提高原煤本地加工率。到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要达到7000万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占70%左右,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50%以上,产值约35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力争202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13000万吨,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实现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约360亿元左右,70%实现就地精深加工。

2、电力:发展电力产业,是将我市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的主要举措,是我市发展成为西南重化工基地的必要能源支持。发展电力要充分考虑国内、西南、珠三角这样的大区域、大环境内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贵州地区能源建设政策。“十一五”期间,电力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国家政策对贵州建设大型坑口火电给予政策支持,其装机容量将实现较大的跨越,到2010年全市电力装机由现有的约5600MW发展到8000MW左右,其中以大型坑口火电为主约占88%、水电约占6%、风能、瓦斯及其他发电约占6%,发电量将逾570亿kWh,电力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左右,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2011年~2020年,预计全国电力需求将会出现阶段性饱和,因此我市在发展电力方面应采取稳健措施。在适当发展火电的基础上,电力发展重点应放在小型水电和风力发电上面,力争到2020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12000MW,其中火电约占85%,水电和风电约占15%,发电量超过850亿kWh,电力产值约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100亿元。在基本满足周边地区对电能需求的的同时,应加强我市电能的就地消耗能力,大力发展各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大型能耗工业,增强电力就地调济能力,实现电力产业链的就地再延伸。

3、煤化工:六盘水发展煤化工具有别地无可比拟的煤炭、煤层气和丰富的水资源等组合优势,将煤炭资源开发与新型煤化工多联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是扩大本市煤炭消费量、拉动煤炭以及后续生产,促进本市化工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举措。通过推进“六大煤化工基地”建设,引进先进煤化工技术,重点发展大型煤焦化以及后续深加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以大型焦化为核心,年消耗2500万吨原煤,实现1200万吨大型机焦生产能力以及50万吨煤焦油和相应焦炉气深加工能力,生产包括焦炭、甲醇、苯等25类产品,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增加值90亿元。到2020年,实现新增1600万吨原煤、16.2亿立方米煤层气深加工能力,在焦化产业的基础上,完善焦化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丰富焦炉气后续加工生产醋酸乙烯等以及煤焦油深加工体系,生产低碳烯烃轩项目,逐步发展PVC、聚氯乙烯、复合功能肥料、二甲醚等下游产业,力争产值达到600亿元,增加值240亿元。

4、钢铁:在现有3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到1000万吨以上,其中水钢扩建为500万吨,引进首钢500万吨钢生产线,产品由现在的线材向板材、钢结构发展,由普通钢向合金钢、特种钢发展。到2010年钢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产值240亿元,增加值56亿元左右;到2020年钢产量达1000万吨,产值650亿元以上,增加值超过160亿元。

5、有色金属冶炼:我市电能资源丰富,除本市用电之外,大部分通过贵州电网统筹调剂输往两广、重庆、云南和湖南,例如2005年全市发电量为88亿kWh,但本市用电总量为46亿kWh,外输电力达到总发电量的近50%。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旨在承接富余电能就地消化,实现我市电力工业产业链延伸,促进我市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达140亿元左右,增加值超过42亿元;到202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超过314亿元,增加值约100亿元。其中,电解铝:以双牌铝业为扩能重点,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由现有的电解铝锭产品延伸到铝板、铝材、铝箔、型材等,由初级铝产品向建筑材料、包装容器、电子、电气业、机械制造业等用铝发展。到2010年初级铝生产规模达到35万吨,年耗电能49亿KWh,实现产值约80亿元,增加值约25亿元;2020年原铝生产规模达60万吨,其中深加工铝量不低于50万吨,产值达133亿元,增加值约40亿元。电解锌:整合规模以上炼锌企业,提高锌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提高技术装备,以湿法电解锌技术为主,到201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其中深加工锌量不低于5万吨,年消耗电能12亿KWh,产值达15亿元,实现增加值5亿元;到202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实现80%含锌废料回收,再生锌产量达4万吨/年,黄铜、压铸锌合金和镀锌用锌合金年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5万吨和15万吨,锌产业产值达70亿元,增加值达21亿元。铁合金:以六枝特区为中心布局,发展以硅铁、硅锰合金、中低碳锰铁、工业硅为主的铁合金产品,为水钢等企业提供所需铁合金产品,并为电解铝、电解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条件。以此为基础,延伸发展铁合金下游产品,扩大精深加工度,综合利用铁合金废渣发展铸石项目,调整工业硅产能,发展下游产品,扩大化学级工业硅产能,以及废渣高附加值利用。到2010年,硅锰合金、硅铁、中低碳锰铁和工业硅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年、10万吨/年、10万吨/年和20万吨/年,年消耗电能42亿KWh,新增产值约44亿元,增加值约12亿元;到2020年,新增0.5万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和8.5万吨有机硅项目,全市铁合金总产值达68亿元左右,工业硅及深加工产品总产值达到43亿元,铁合金及工业硅加工项目增加值约达30亿元。

6、建材:加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废钢渣等工业废料再生利用,加速淘汰和改造传统建材产品污染严重、能耗高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扩大建材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推进建材制品的技术进步。2007年我市大约有近400万吨的粉煤灰、900万吨煤矸石、40万吨废钢渣产生,并且随着下一步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钢铁冶炼的规模扩大,到2010年预计将有约650万吨粉煤灰、1600万吨煤矸石、50万吨废钢渣和超过1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到2020年,预计将有超过900万吨粉煤灰、2600万吨煤矸石、100万吨废钢渣和2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这将为我市发展和扩大建材业提供最基础的原料支持。力争到2010年,建材产值达50亿元以上,增加值12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40%;到2020年建材业产值达到70亿元,增加值18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65%。要着重发展三个产业,一是水泥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特种水泥、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十一五”期间,淘汰现有机立窑、回转炉等落后生产工艺和小规模生产企业,通过改造和新建达到8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0亿元左右,增加值10亿元左右。到202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扩大到1000万吨左右,占据周边区域市场70%左右份额。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增加值13亿元左右。二是墙体建筑材料,对现有的制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水平,淘汰3000万块/年以下生产规模的烧结砖企业,加速开发页岩粉煤灰和煤矸石为原料的空心制品,积极开发以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石膏块、板以及纤微瓦、复合板材等墙体材料。到2010年,墙体材料生产规模达到5亿块左右(折标砖),到2020年生产规模达到8亿块左右(折标砖)。三是化学建材及其制品,如塑料门窗、管道、内外墙涂料、地面材料等新产品及其配套配件。

7、机械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发展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关联产业,境内的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和首都钢铁集团可提供原材料供应,并且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其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现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联合重组、改组改制、技改扩能,提高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形成主导产品突出、分工合理、各有侧重的联合机械制造及设备加工基地。至2010年,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增加值6亿元左右。其中: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2万吨/年、单体液压支柱、液压支护、井巷支护、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铲车、卷扬机、电机、化工设备及其他金属制品等10万吨/年,丁基胶塞5亿只/年。到2020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增加值15亿元左右。一是对六盘水煤矿机械厂技改扩能,主要生产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单体液压支柱、井巷支护拱圈(包括铲车、卷扬机等);二是水矿集团机械制造分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液压支护,各类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绞车、机电、水泵、扒斗装岩机等;三是六枝工矿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各种带式输送机、液压支护、各种刮板机、各种矿车、减速箱等;四是加快盘县红果化工设备制造厂布局,主要生产煤化工的各种化工设备制造。

8、轻工业:以红山石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加工制造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啤酒、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工业,稳步发展制药、皮革工业,有序发展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等行业。啤酒业:依托“山城”品牌,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本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占有份额,力争在2010年达到10万吨生产规模,到2020年达到30万吨生产规模,成为“山城”啤酒主要生产基地。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口味纯正、淡爽(醇厚)的高档啤酒;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味特点和使用不同修饰技术的啤酒,使品种更加多样化,改进产品包装,向多样化和小型化发展。发展听装酒,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马铃薯加工业:在提高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抓好马铃薯全粉及综合利用、淀粉及综合利用、鲜薯分选与包装、油炸薯片及综合利用等深加工项目。通过新建和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改扩能,实现大型机械淀粉和薯片加工,到2010年实现马铃薯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薯片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到2020年达到20万吨,薯片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皮革制造业: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到2010年,预期我市猪、牛、羊出栏数为142万头、19万头和37.5万只,年产生牛皮17万张、羊皮21万张,加上周边毕节地区和兴义地区产量,预计皮革总产量达到70万张以上,为皮革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原料条件。皮革制造业需要的畜皮、电力和人力三类主要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将为承接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皮革制造业转移提供接纳空间。通过规划专业园区,聚集产业,引入国内外知名皮革制造品牌,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力争我市皮革制造和深加工规模达40万张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万张以上。中药材加工业:大力发展本地中药材深加工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扩大规模。规划建设医药工业园区,引导制药项目向园区聚集。新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对我市现有的大华制药、宏奇制药进行改建扩建,扩大本地深加工规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建设中药材专业贸易市场和六盘水中药材网络化信息平台,为生产者、经营者和加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为该产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产业: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也可以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是城市中最具富民潜质的产业,应当大力发展。发展我市服务业要做好“两手抓”,一手抓生活服务业,一手抓商务服务业。一是发展生活服务业,打造休闲“凉都”。生活服务业的各产业,围绕人们的吃、住、行展开。依托凉爽的气候资源,以旅游作为休闲活动的主线,完善城市观光休闲服务项目,让休闲成为城市的氛围,为外来者和本市人、老人小孩和青年人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满足不同的休闲需求。二是发展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聚合具备知识型产业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即具有附加值高、低有形资产投入的特点。以金融业、物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现代信息咨询中介、会展服务等其它服务业,围绕企业的融资、管理、销售、宣传等活动,提供全套的商务服务,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打造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商务中心。围绕以上内容,可将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个产业列为为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内容。

1、商贸流通业。结合我市城市规划、重点城镇发展的思路,以各市、县市场为中心,以乡(镇)集市为基础,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抓紧建设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以“钢材、建材、矿产品、绿色食品、文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日用百货商品、凉都粮油物流网、物流金融、机电产品”等为主导的物流园区和商业网络。加快商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进连锁、超市、专卖、便民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逐步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建设。

2、房地产业: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仅新增人口计算,按照六盘水市规划,到2010年城镇化率为35%,城镇人口为112万人,从2008年起年均新增城镇人口约7万人,以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计算,到2010年将新增住房面积525万平方米,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13亿元。规划2020年城镇化率为48.5%,城镇人口为170万人,2010-2020年需新增城镇人口58万,年均增长5.8万人,以小康标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需新增加住房面积1740万平方米,按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43亿元。

3、旅游文化休闲业。紧紧围绕“中国·凉都”品牌的打造,突出城市个性,完善服务功能,发掘夜郎文化。以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以娱乐、康体、探险等特色为突破口,以农业、工业旅游作补充,以市区为中心,沿北盘江大峡谷实现梯级推进,构建以北盘江峡谷园区,碧云洞溶洞群园区;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金盆天生桥景区、韭菜坪黔之颠景区、阿勒河景区“两大园区、五大特色景区”的旅游发展格局,抓好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加快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城郊度假休闲,实现立体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链。加快星级宾馆、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与周边主要景区的联系,共同做好旅游产业的推介与宣传,不断开拓客源市场,推销我市的旅游特色。到2010年,旅游收入达到22亿元;到2020年,旅游收入达到82亿元。

4、社区服务业。以社区为依托,加快对现有社区服务体系的整合,完善便民、健民、安民、乐民等功能,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幼儿和养老服务、保健服务,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专业公司和连锁家政服务公司,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

5、金融保险业。工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新型制造业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扶植。要以构造现代金融资本为轴心,全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以市区为中心、以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等为龙头、以多类资金以及股份制金融机构为依托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地方信用体系,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途径,培育金融产业集群。

以上19个产业为我市三次产业主体框架,通过抓好这19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引导其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逐步完善我市产业结构内容。根据以上粗略测算,假如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和机械装备制造业7个产业能达到预期生产规模,在2010年和2020年仅这7项产业增加值就超过400亿元和800亿元,我市GDP亦将超过800亿元和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20亿元和300亿元,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将有充足的财力以保证实施。

三、关于促进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加强功能园区规划,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做好我市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区规划建设,通过园区实施外引内联,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完善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各项资源的耦合,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二)以项目为结构调整的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快实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业大项目,以煤电化气项目为重点,拉长我市主导产业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机制。要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加强对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科学的项目研发、生成体系,不断提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提升产业素质、优化经济结构的项目,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项目生成机制,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项目支撑。

(三)采取有效措施,软化瓶颈产业约束

对六盘水这样的资源型、欠发达地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多种约束因素。比如产业演进所需技术、资金与人才短缺的约束、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限制的约束等。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资源优势的聚集作用,通过多元化融资手段、有效的利益驱动和积极的政策引导,打破资金、技术等障碍。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和投资支持,比如积极争取省将我市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环保化新上符合我市市情的产业,使之稳定、有序发展。

(四)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内生性;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领域的主要竞争优势,是立足于廉价劳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优势正在丧失。从目前日益升级的贸易磨擦看,我国这种低成本渗透战略已基本走到了尽头。伴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提高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战略。

一、比较优势理论及比较优势的内生性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比较成本或比较利益理论,其内涵是指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活动,则两国都可以比没有分工时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比较优势的内生性

内生性是相对于外生性而言的,是指在经济模型或经济计量模型中变量的性质。

按照生产函数的定义:

Y=F[A(K,L)];

其中A代表技术,K和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

由上面公式可以看出,技术、资本、劳动,都对比较优势有一定影响。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在于其决定因素的内生,即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积累基础上所引起的资本和劳动相对比例的变化。

模型中的资本不仅包括物质资本(K),还包括人力资本(H)。人力资本通常被认为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技能,在一项活动中使用这些技能就会排出在另一项活动中对它们的使用,因此,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竞争性产品。由于人们对它们自身的技能及原始劳动拥有产权,所以人力资本也是一种可排他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揭示国际贸易分工具有利益普遍性和贸易双方的互利性,强调贸易利益的静态性,但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要求各国永远按照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开展国际贸易活动。

二、我国比较优势状况及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状况

1.从三大产业方面看

纵观发达国家,其劳动力在产业三部门中的结构都有着相同的特点: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呈直线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多数国家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的幅度小,也有的国家呈下降趋势。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却与之不同。

⑴改革开放以前

1950年到1970年的20年间,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在80 %以上;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但比重依然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始终处于低水平。改革开放以前,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长期停留在10%的水平上。在这一阶段由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片面倾斜,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

⑵改革开放以后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28%左右,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48%,第三产业在国民生总值中所占比重仅为3.7%。1985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约为28%,43%, 29%,到1992年,其比重分别约为22%,44%,34%,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我国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得到了迅速增长。

199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别为:20%,47%,33%,1999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8%,49%, 33%,到2004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5%,53%,32%。这个时期,重工业比重显著增长,电力、鋼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可见,这一时期,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维持在30%左右。

2.从进出口结构看

在我国出口商品的构成中,以劳动密集型型为主的初级产品的出口逐年呈现下降趋势,由1980年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到2006年只占5.49%。而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却逐年攀升。由1980年的不到50%,发展到2006年的超过94%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己基本确立了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

在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中,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比重一直比较稳定,但近年来这一比重有下降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成为进口的主导产品。

(二)我国比较优势对产业结构的决定作用

比较优势具有内生性,不同时期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不同,产业结构也就不同,这说明我国在资本、技术方面还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1.比较优势状况与产业结构的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需求结构中已趋饱和;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面对的只能是日趋缩小的国际市场和日益下降的价格水平;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容易出现出口的“贫困化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一般规律和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都十分接近。从收入结构看,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并居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也稳步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则持续下降。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稳中略升,第三产业则持续稳定提高,表明从农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大多数进入第三产业,这些都是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典型特征。

2.比较优势的内生变动与产业结构的变迁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发展中国家将出口大量的低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低质资本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出口大量的高档资本密集型产品,部分低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部分高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时,如果发展中国家通过建立有效地技术创新制度结构、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了技术进步,而这种技术进步如果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是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低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迅速扩张;二是更新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和种类,从而开始生产用于出口的高档劳动密集型产品。

参考文献:

[1]徐连英.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12).

[2]王辰.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及其实际运用[J].经济学动态 ,1994,(11).

歌唱中音色的调整研究 第7篇

从歌唱的角度来将,我们所说的音色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声音的色彩或者是声音的感觉特征,是歌唱中的一种声音浓郁、甜美或者深沉、明亮等表现形式,是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每个人声带的长短、薄厚以及闭合的状态等都会对发出的声音产生影响,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音色。以声部作为划分基础,每个声部的音色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具有鲜明的个性。通常来讲,女高音的音色通常是比较透明清澈的,而女中音则具有成熟坚定的特点;就男高音而言一般是明朗而饱满的音色特点,男中音具有雄壮深刻的特点,而男低音则是低沉而浑厚的。

二、音色与歌唱的关系

音色与歌唱有着直接的关系,发声技巧等会对歌唱的音色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使歌唱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发声技巧是以声带的振动或者是声带的闭合以及喉内软骨的发生动作所完成的一种相互协调、综合运动来实现的。声带是发声体,是基本音发出的地方也是声源,在日常的演唱训练中要注重声带机能的训练。 一般而言,健康的嗓子都具有发出真声的重机能与发出假声的轻机能,说话或者唱歌发声都需要两种机能的作用。在歌唱时,真假声带的协调配合运用的方式,以及声带厚度及长短的变化、声带的闭合严密程度、闭合的时机等都会对音色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低音的情况下,使用的真声角度,以嗓音的重机能为主,音色呈现出宽厚而丰满的特点,而高音时则说会用假声为主,使用的是嗓音的轻机能,音色具有纤细而灵巧的特点。歌唱时,声带的闭合情况会直接影响发声特点,发声技巧对于歌唱的音色影响是比较大。

歌唱时的呼吸技术对歌唱的音色也有直接的影响。在歌唱中为了避免白声,要闭口呼吸,由鼻吸入然后将气直达腹部。喉声是因为呼吸的时候,鼻子和头部的气息不畅通,两声音无法充分的从腹部发出来;鼻音也会对歌唱的音色产生影响。呼吸主要是通过呼吸气流对发声器官的影响来实现其对歌唱音色的影响的,发声时的起音方式、气息运动的作用力度以及作用方向等都会对发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这体现在歌唱声音上则使其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会对歌唱的音色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共鸣对于音色的好坏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声带发出的声音是比较小的,需要通过共鸣来将声音变大,使歌唱的声音变得更为优美动听。通过不同的共鸣形式,实现歌唱音色的有效转化,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歌唱对于声音的需求,从而更好的达到歌唱的效果。

三、歌唱中的音色调整

歌唱中音色的调整,对于作品的完整演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歌唱中,我们可以根据歌唱内容、风格与体裁以及在歌唱中的角色等来调整音色,从而实现更好的歌唱效果。

以歌唱的内容及其情感为基础来对音色进行调整,歌唱的音色是作品情感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有重要的意义。 歌唱中,从情感角度出发来理解和把握作品,选择恰当的音色来演绎和表达该种情感。音色与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能够产生较好的情感表达效果。在歌唱时,注重音色的运用,将情感作为音色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将其中的感情以嗓音的变化所形成的不同音色表达出来。

其次,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及其体裁来选择歌唱的音色。在歌唱中,因为地域及民族风格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歌唱特点或者歌唱表现形式,为了更好的体现音乐自身的特点,音色的选择也显得更为重要,在音色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地域和民族差异,实现一种民族色彩的变化。在演唱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时,对于演唱者声乐理论以及歌唱技巧都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也为歌唱者音色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音色选择中,声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民族风格是音色选择时所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地域差异、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都会给人们的审美以及音乐表达形式等带来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不同声乐作品的演绎形式也会有所差别。

最后,在音色的选择上要考虑角色的因素。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除了情感之外,还要完成一定的角色塑造,比如在一些歌剧、 音乐剧等作品的演绎中就有许多角色塑造的需求。为了更好的体现角色特点,就要从音色等方面来调整,以声音来体现人物特征,从而更好的展现声音的艺术魅力。歌唱者在演唱一些具有角色的作品时,要充分考虑角色的特点,作品创作的时代因素等对作品进行综合把握,从而能够更好的对音色进行调整,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更为完整的音乐角色,使作品的感情得以更好的体现。

四、结语

音色在歌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发声技巧、音乐作品的体裁及其民族特色等都是音色调整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在实践中,为了更好的演绎出音乐作品的情感等内容,就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要表达的感情等有深入的了解,并综合应用发声技巧对音色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不同的音色来表达歌唱作品中的情感,并且以声音的变化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达到一种歌唱中与观众共鸣的效果。

摘要:音色的变化和调整是声乐作品重要的表现方式,在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音色的调整,能够更好的展现音乐之美,达到较好的音乐效果。本文从音色的概念分析出发,在分析音色与歌唱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相关音色调整中的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第8篇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的提高和短缺局面的基本结束, 国内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产品市场告别短缺, 出现阶段性相对过剩, 另一方面是现有农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优质农产品相对紧缺, 普通农产品过剩。由于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变化, 导致了农产品卖难, 种植业经济效益下滑, 农民收入下降, 进而影响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 只有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要求, 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种植业结构调整, 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科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调整生产力在不同区域, 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之间的布局, 使之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因此, 种植业结构调整,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贯穿于种植业发展的全过程。农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随着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面向21世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种植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是新世纪种植业发展面临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新阶段、新环境下, 农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 又存在严峻的挑战。因此, 应该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种植业的战略性调整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全方位调整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结构, 全面提高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实现总量平衡、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近年来, 我县一直致力于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工作, 按照稳定玉米、杂粮杂豆, 增加油料, 扩大蔬菜、马铃薯,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 在保证粮食总产稳步增长的前提下, 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 使粮食作物特别是劣质玉米面积明显减少, 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增加, 种植结构由过去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过渡, 粮经饲比例进一步合理。同时, 按照因地制宜,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 在我县形成了玉米、大豆、杂粮杂豆、油料、蔬菜、马铃薯等较为合理的品种布局。虽然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还有一些限制结构调整优化的不利因素, 主要是我县农牧业发展水平不高, 结构单一, 一直在低收入、低水平的温饱线上徘徊。突出表现为:一是种植业收入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中低产田占2/3, 耕种方式陈旧, 畦田化、园田化种植水平低, 平均亩收入不足200元, 广种薄收, 粗放经营。二是农业发展缓慢。在传统的生产经营条件下, 农业发展缓慢, 结构单一, 亟待调整优化结构, 进入一个稳定、调整、优质、高效的新阶段。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 农畜产品附加值低, 龙头企业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弱。

二、对策研究

通过对我县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综合调查研究, 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必须做到“四个围绕”“四个到位”。

(一) 做到四个围绕

一是围绕市场调整结构。市场在农村结构调整中起主导作用, 调整结构必须反弹琵琶, 逆向思维, 把市场作为第一信号, 面向市场, 研究市场, 围绕市场调整结构。当前, 部分农产品出现的相对过剩、卖难问题, 是在消费水平、产业水平不产, 生产与市场相对脱节的情况下, 暂时出现的供需矛盾, 是一种低级的不成熟的买方市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品种、质量优化升级严重落后于市场的要求, 导致大宗产品市场滞销, 地区间产品产业结构雷同, 造成部分产品市场饱和。在保障供给上, 应适当压缩劣质农作物面积, 扩大发展一些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 建立弹性种植结构, 以适应目前市场和局部地区的发展要求。具体调整过程中, 要突出调优、调特、调均。调优, 主要适应人们的消费, 大力发展名、优产品生产。多年来, 我县农产品优质品种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一直比较低, 这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潜力所在, 必须强化措施, 力求突破。调特, 就是针对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品, 依靠新、奇、特赢得市场, 以市场需求拥有市场, 以优良的品牌占领市场。调均, 主要围绕市场的均衡供应进行调整, 坚决杜绝盲目随从的办法。通过市场调查、科学预测, 掌握市场动向, 有针对性地调整农业结构, 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围绕资源调结构。农业是我县的基础产业, 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县土地多, 平川地少,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 也是调整结构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所在, 我们调整结构必须首先在农业上找出路、做文章。回顾几年来, 我县农业发展的历史, 大灾大减产, 小灾小减产, 无灾难增产, 究其原因, 就是在农业结构上, 忽视了基础建设, 没有开发好资源优势, 没有找准主攻方向, 一味地就调整搞调整。一说调整, 换换品种。结合几年来的实践, 在农业布局上, 我们必须把握三大块, 为调整结构创造条件。一是建设好平川地, 完善农田基本设施, 通过政策引导, 资金扶持, 鼓励群众多打井, 把有限的平川地变成旱涝保收田。二是改造好中低产田, 通过培肥地力, 科学耕作, 水源开发, 努力提高单产, 增加收益。三是退好耕地。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 一来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 二来可以通过种植优质牧草、经济林, 实现增收的目标。只有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 创造更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调整才能有序进行, 收到实效。

三是围绕龙头调结构。龙头上连市场, 下连农户, 在带动基地、促进结构调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龙头企业既是一个加工销售中心, 又是一个市场信息扑捉筛选中心, 还是一个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缺少产业支撑, 农村经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必须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 实现农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 让农民在生产、加工、服务等多个环节获益, 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企业所需, 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使更多的农户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同时, 进一步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有计划地向农民推广新品种, 传授新技术, 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 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四是围绕新兴产业调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如我县发展脱水蔬菜产业经历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雏形初具规模, 脱水蔬菜已成为全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题, 特别是2006年在加工企业和基地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最突破性进展, 脱水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十一五”期间, 我县发展脱水蔬菜迎来一个政策的春天, 县委政府也把发展脱水蔬菜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举全县之力认真抓好, 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发展脱水蔬菜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通过建设, 脱水蔬菜正逐渐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亮点。

(二) 为保障结构调整有序进行, 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要舆论宣传到位。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了解全县农业结构的总体思路, 掌握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上来, 以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 使干部群众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调整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思想的大解放, 促进结构的大调整。

二是要服务到位。加强对农业生产、项目建设的科技服务、跟踪指导, 努力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的发展, 针对个别农户发展特种种植和特色养殖项目资金少、技术低的实际, 本着抓典型、树样板、整体推进的原则, 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在政策上给予引导。

三是要组织实施到位。对每一个发展项目, 我们都要通过广泛的考察论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成立组织, 明确目标, 落实责任, 要跟踪检查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四是要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本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搞带动, 发展基地上规模, 建立农民经济人队伍促流通, 以规模效益求发展的总体思路, 采取招商引资, 联合办厂的方式, 创办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内容的龙头企业。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 建立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种植、养殖基地, 使产品直接与市场对接, 初步形成龙头带基地, 基地通市场的产业化格局。

总之,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以改革为动力, 更需要干部群众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只要我们转变思想, 把握关键,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 农业结构调整一定能取得成效, 地方经济一定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突泉县农业十五工作总结。

[2]突泉县农业2006年工作总结。

[3]突泉县农业十五结构调整总结。

[4]突泉县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5]2006年突泉县农业结构调整总结。

[6]2006年突泉县农业科技发展总结

研究生教育生源结构问题及调整研究 第9篇

1.跨学科生源比例问题

跨学科生源是指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不同的生源。当前研究生跨学科生源比例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 生源跨越学科幅度较小, 大多数跨学科生源都集中于二级学科之间, 跨越一级学科甚至跨越学科门类的比例不高。由于跨越程度不高, 而且很多生源本科阶段都是按学科大类培养, 因此, 生源的知识结构比较相似, 还没有达到严格意义上的跨学科交融;另一方面, 跨学科生源比较集中于热门专业, 或者是跨越难度较小的专业, 而一些基础性的专业或者跨越难度较大的专业, 例如文史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等, 跨学科生源比例很小。有研究对某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重点高校跨学科研究生生源情况进行分析, “对其中07级、08级、09级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等10个学科。发现理学、工学等基础专业跨学科生源比例较低, 均只占全部生源比例的11%左右, 而经济学、管理学等就业热门专业跨学科生源比例分别达到31%与45%”[1]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 研究生教育也必须顺应这一发展潮流。现代研究生教育使命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而跨学科交叉融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 其中, 跨学科招生又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现有的单学科为主招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跨学科研究生生源比例过低制约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迫切需要加以改善。

2.推免生生源比例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渠道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即全国统考、推荐免试、单独考试与保留资格。推荐免试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当前, 我国这类研究生生源结构存在两个问题, 推免生生源整体比例不高, 同时, 推免生生源中本校生源比例过高。

推免生生源整体比例不高。2007年, 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推免生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 15%确定;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 工程高校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确定;其他高校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2%确定。相对于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 推免生增长速度较低, 推免生比例不高, 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地方高校, 推免生名额更少, 有研究对7所河北省省属重点高校2009年经管类研究生生源进行调查, “发现推免生生源比例普遍不高, 最高河北农业大学也只是在15%左右, 最少的河北联合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推免生比例为0”[2] 。

推免生生源中本校生源比例过高。各高校, 特别是重点高校偏爱自己的毕业生, 因此, 大多数重点高校会将推免生名额主要用于本校生源, 较少接受外校生源。有研究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86-2006年研究生生源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该校推免生中本校生源比例一直在高位运行, 绝大多数指标都用于本校推免。例如, 2000-2003年所有指标都用于本校推免, 2004、2005与2006年, 本校推免生所占比例分别为98.7%、98.8%与99.5%”[3] 。

总之, 当前较低的推免生生源比例实际上已经对研究生教育造成了影响, 压制了优秀生源的选拔范围, 很多具有潜力的生源由于不善于应试被排除在外, 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同时, 许多具有推免权的高校将大部分指标用于本校生源, 造成本校推免生比例过高, 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也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

3.留学生生源比例问题

扩大研究生教育留学生生源比例, 推动多元化留学生生源学科分布, 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 如何改善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比例, 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来华留学研究生总体比例较低, 而且在这些留学研究生中, 不同学科之间比例差异过大, 理工科留学生比例很低, 大多数留学研究生集中于文科语言类专业。具体来讲,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留学生整体生源比例低。当前, 相比于研究生教育总体规模, 我国留学研究生整体比例较低, 有学者分析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生比例情况, 以招收留学研究生规模最大的5所高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例, “发现2008年这5所高校招收留学研究生人数分别为552、530、375、311和309人, 而同期这5所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总数分别为12405、18303、12477、19614和17467人, 留学研究生占据在校研究生比例分别为4.4%、2.9%、3.0%、1.6%和1.8%”[4] 。另一方面, 留学生生源学科分布不均匀。 当前, 我国招收的留学研究生中, 理工科生源比例较低, 而大多数留学生生源集中于人文类学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留学生学科分布极端不均衡, 从整体上制约了研究生教育发展。

二、研究生教育生源结构问题的根源

当前,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跨学科招生环节、推免生招生环节与留学生招生环节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 是造成生源结构问题的根源,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跨学科招生环节

当前, 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中, 很少专门单列跨学科招生计划, 所有考生都必须竞争相同的招生指标, 对于跨学科生源来讲, 与本学科生源竞争的优势并不突出, 因此, 跨学科生源报考的意愿不强;另外, 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 都强调专业性, 侧重于考察研究生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因此, 招生过程在整体上是以单学科招生为设计依据的, 突出对考生某一学科专业性的考核。但是, 这种招生设计对于跨学科生源报考来讲, 却存在相当大的制约。跨学科生源必须和本学科生源一样, 进行同样科目的初试与复试, 无疑会增加跨学科生源报考难度, 招生考试科目缺少相应的特殊设计, 不利于促进跨学科人才的报考。跨学科招生环节不够科学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学科生源的报考热情, 使得一些真正具有意愿报考跨学科的生源望而却步, 制约了跨学科优秀人才的选拔, 影响了跨学科生源的招收。

2.推免生招生环节

由于考生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素质不同, 过于统一的选拔方式很难鉴别出考生的水平, 不利于选拔出具有真正潜能的生源。因此, 研究生推免作为研究生招生的必要补充形式,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生源整体质量。当前, 研究生推免环节存在的问题, 制约了推免生比例的提高。例如, 国家层面对于推免生指标计划管理过紧, 一方面限制具有推免资格高校的数量, 规定只有设立研究生院高校、211工程高校以及少数地方重点高校才能享有推免资格, 其它高校即使部分学科再优秀, 也不具有推免资格;另一方面限制推免生比例, 推免生比例最高的高校也不能超过应届生的15%, 如此比例使得广大高校难以获得足够的自主权招收推免生, 造成很多具有潜力的优秀生源不能享受到推免待遇, 限制了推免生比例的提高;同时, 推免程序不科学、推免方式不合理、推免标准不统一, 缺少对于进入推免复试阶段生源的有效鉴别手段。经过推荐的生源, 大多是等额复试, 一般都会被录取, 尤其是对本校推免生复试往往就是走过场, 导致推免生生源的近亲繁殖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推免生招生环节的种种弊端直接相关, 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 促进与规范研究生推免行为, 充分发挥推免生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中的作用。

3.留学生招生环节

当前我国留学生奖学金设置以及招生宣传环节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限制了研究生中留学生生源结构优化。

奖学金方面, 当前我国留学研究生的主体是自费留学生, 只有极少数的留学生能够享受到我国政府提供的公费奖学金的资助, “2008年,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共计13516人, 占来华生总数的6.05%;自费生共计209983人, 占来华生总数的93.95%”[5] 。当前奖学金来源过于依赖中国政府奖学金, 而中国政府奖学金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快速增长, 直接限制了奖学金规模的扩大, 不利于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与国外高校相比差距很大。设立多种奖学金是世界一流大学促进留学生招生而普遍采用的做法。“奖学金制度一直是各高等教育强国开拓国际留学市场的有效武器, 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项目, 如联邦奖学金、私人基金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系科奖学金、假期奖学金等, 而且金额和享受奖学金的人数比例也较高, 形成了政府、高校与私人共同资助的留学生奖学金体系。” [6]

招生宣传以及招生渠道拓展方面, 近年来, 每年都会有大量国外高校来我国进行留学生招生宣传工作, 而相比国外高校的宣传, 我国高校对外宣传的力度很小, 招生渠道较少, 信息传递不够畅通, 在海外留学生招生市场的影响面不广, 成效不明显。总的来讲, 高校对外宣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不够, 开拓留学生教育国际市场的意识不够强, 还处于坐等上门的状态,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海外知名度受到影响。国外生源对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情况知之甚少, 难以形成吸引力, 制约了国外生源的报考, 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有待通过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招生环节加以解决。

三、研究生教育生源结构问题的调整

1.跨学科招生环节优化

一方面, 对跨学科招生计划指标给予倾斜。为了鼓励更多的跨学科生源报考研究生, 有必要在现有的招生计划中按照一定的比例, 单列出一部分计划指标, 专门用于跨学科生源招生, 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跨学科生源报考的竞争压力。在招收程序方面, 具有跨学科报考意愿的生源, 可以先与导师联系, 将自己学术情况以及未来设想向导师汇报, 在导师许可的情况下, 跨学科生源再向招生委员会递交申请材料, 经招生委员会批准, 跨学科生源方可取得跨学科报考资格。跨学科生源需参加全国统考并通过考试, 参加统一复试。在复试阶段, 跨学科生源不与其它生源一起竞争, 而是所有跨学科生源竞争单列计划指标, 相比于传统招生方式, 这种招生方式竞争压力较小, 对于跨学科生源来讲,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 对跨学科考试科目特别设置。在初试的专业科目中设置跨学科科目, 高校根据本学科发展前景, 结合交叉学科研究方向, 设定好跨学科招生领域, 遴选出与本学科发展相匹配的跨学科考试科目, 有针对性地指定考试参考书目, 跨学科考生可以选考自己本学科的科目, 这样有利于提高跨学科生源的通过率。然后在复试阶段再加强跨学科科目的考核, 设计一些学科交叉的热点问题作为考题, 检验其是否真正具备跨学科思维方式, 从而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跨学科生源。“同济大学为鼓励跨学科考研, 在其研究生招生中规定, 各学科和各专业除确定一组本学科和本专业的初试科目外, 还可选择其他学科和其他专业的初试科目作为本学科和本专业的初试科目。跨学科的考生可以选考所报考专业科目组所承认的在学专业科目。这样, 跨学科考生就可以学有所用, 考有所对;而招生单位也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跨学科考生的素质优劣。”[7] 因此, 通过考试科目的改革, 能够更好地吸引跨学科生源报考, 也有利于选拔跨学科生源。

2.推免生招生环节优化

首先, 增加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数量。我国现有本科院校700多所, 从理论上讲, 这些高校都能培养合格的本科毕业生, 应该都具备推免生的资格, 但是, 当前教育部对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严格限制, 主要还是集中于重点高校。很多地方本科高校都不具备推免资格, 这无形之中缩小了推免生的备选范围, 可能导致相当数量的优秀本科生不能够通过推免的途径接受研究生教育。其实, 在地方普通高校中, 尤其是地方高校一些重点学科中, 每年都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的水平不一定比重点高校毕业生差, 甚至有的毕业生本科期间在科研方面就获得过例如“挑战杯”等重大奖项, 因此, 有必要扩大具有推免资格高校范围, 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都应自动具备推免资格;另外, 对于不具备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 只要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那么在经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评审委员会评估之后, 也可以获得推免资格。从而扩大推免生选拔范围, 有利于招收到更多优秀本科毕业生。

其次, 扩大高校内部推免生比例。 扩大推免生比例既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 也符合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潮流与惯例。建议将高校内部推免生比例进一步扩大, 设有研究生院高校可以享有应届生源30%比例的推免生人数, 211工程高校享有15%比例, 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享有10%比例, 其它高校享有5%比例。未来可以根据具体实施情况, 进一步逐步调整推免生比例。必须指出的是, 改革后的推免生比例不是原先等额推免生比例, 并不是推荐多少就录取多少, 而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实行差额推免, 由接受高校根据推免生真实水平, 决定录取与否。

最后, 进一步控制本校推免生比例。改革当前推免生制度, 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外校推免, 一方面加大外校推免生指标比例, 优先推荐本校生源参与外校推免, 将本校推免环节放在外校推免环节之后, 如果本校生源参与外校推免失败, 还有机会参与本校推免, 使得推免生生源具有两次录取的机会, 调动推免生生源参与外校推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高校应该与外校相关学科保持长期密切联系, 签订对等互换协议, 采取互相交换推免生生源的方法, 规定每年各自有相关比例的推免生用于对等推免, 从而使得校际推免活动能够长期进行下去, 形成一种常态化的互动机制。

3.留学生招生环节优化

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发展规划, 我国预计到2020 年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来华留学生人数将达到50 万。但是, 从目前我国留学生招生情况来看, 要达到这一目标, 还面临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推进留学研究生招生工作, 需要在招生环节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需要加大奖学金设置, 招生宣传方式以及招生途径方面的改革力度。

首先, 改革奖学金设置。奖学金是对留学生影响最大的一项因素, 高额的奖学金能够从世界范围吸引大批优秀留学生。因此, 必须加大奖学金制度改革力度, 既要增加奖学金的来源, 又要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学科设立不同专项奖学金, 调节留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比例。一方面要增加奖学金的来源。从世界留学生教育强国的经验来看, 完全由政府投入的留学生奖学金模式已经不多了, 更多的是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负责奖学金的提供。因此, 可以鼓励政府之外的力量, 包括企事业单位、社团法人与个人在高校设立奖学金, 鼓励企业冠名设立留学生专项奖学金。另外, 还可以设立与加强地方政府奖学金, 当前, 我国已经有少部分省份设立了地方政府奖学金, 但是总体数量还不多。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在更多的省份实施地方政府奖学金, 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省份, 更是要加大投入力度, 设置留学生专项奖学金, 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另一方面, 在奖学金分配上, 要按照不同学科发展需求, 设立专项奖学金, 在奖学金申请对象上提出专业等限定条件。调节留学生生源在不同学科之间的比例, 引导留学生生源从目前过于集中的语言类专业向其他专业转移, 尤其是加大对理工类学科的奖学金设置力度, 从而调节留学生生源结构。

其次, 创新招生宣传方式。当前我国可以接受留学生的高校有几百所, 但是, 除了少数高校之外, 大多数高校在海外知名度较低, 很多留学生生源在来华之前对相关高校了解并不充足, 还有更多的生源由于了解不够而放弃选择前往中国留学。因此, 各大高校都需要树立走出去的意识, 尤其是要加大国际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来华留学教育展, 组团参加各类宣传活动, 进行来华留学项目的整体推介, 联合举办留学生教育说明会, 增加海外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了解。另外, 高校网站是留学生了解招生信息的最主要途径, 大多数留学生会先通过网站对高校进行初步信息收集。同时, 相比于举办教育展、邮寄招生材料等宣传活动, 留学网页的设计成本较低, 见效较快。因此, 网站应是留学生招生宣传的主渠道。高校有必要加强留学网页建设, 设立专门的留学生栏目, 对于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进行深入介绍, 例如师资队伍、奖学金申请、住宿条件等都要有详细的介绍。同时增加学校主页英文版面的内容, 并保持信息及时更新。另外, 为了改变网页浏览的信息传输单向性, 还可以开通网络在线咨询平台, 及时解答留学生的问题。

最后, 多元化招生途径。 只有留学生招生途径多元化, 才能保证选拔到尽可能多的优秀生源。一方面联系海外招生中介机构协助做好招生工作, 海外留学招生中介是专业从事留学招生的机构, 手里掌握大量的留学生信息, 如果能够与这些中介机构取得密切的合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生源的数量。因此, 高校需要精心挑选, 选择可靠的中介机构代理海外生源招生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与海外高校开展留学教育合作项目, 互相交换留学生。当前,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许多海外高校有意与中国高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其中也包括互派留学生。如果我国高校能够抓住这一机会, 与海外有意向的高校展开长期合作, 在研究生层次上与国外高校达成互换留学生协议, 必将极大地补充留学研究生生源, 提高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 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好地发展。

摘要:研究生教育生源结构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 我国研究生教育生源结构中跨学科生源比例、推免生生源比例以及留学生生源比例偏低, 有必要探究其根源,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从而促进生源结构优化, 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生源结构,问题,调整

参考文献

[1]徐厚礼.研究生招生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尹志军.河北省省属骨干大学经管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5) .

[3]张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86—2006年研究生生源情况分析与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6) .

[4]姚云.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2) .

[5]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网站, 2009年年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24/201002/82571.html.

[6]李云鹏.中美两国留学生教育结构之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 (5) .

语音平台架构调整研究与应用 第10篇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95598 业务集中工作部署的要求, 山东公司将在2014 年10 月完成95598 所有话务接听业务的集中工作。 为保证山东公司95598 全业务集中顺利完成,确保全业务集中后山东公司95598 电话呼叫和随路数据完整无误的转接至南分中心呼叫平台,需要山东公司原有呼叫平台和中继接入设备做出调整与改造。 针对以上要求,山东公司将按照国网公司统一要求使用新的中继网关替换现有AVAYA语音呼叫平台, 实现中继网关直接与国网南分中心的对接。

替换下来的设备总体较为先进, 服役年限较短, 软件硬状态非常良好, 山东公司经过缜密思考, 充分挖掘设备的最大使用价值, 制定语音平台架构调整方案,将替换下来的AVAYA语音呼叫平台一部分作为新业务话务平台使用,而另外一部分作为新增的中继网关的备用系统,一旦中继网关出现问题,或出现极端情况,无法转接南分中心,AVAYA语音呼叫平台做为应急系统, 处理客户来电,将呼叫通过与SBC连接的中继转移到国网南分中心或在山东公司本地进行处理。

调整方案涉及到的AVAYA语音呼叫平台系统主要是G650 网关,目前系统内共有4 组AVAYA PN(网关组),1 、 2 、 3 、 4 组PN ( 网关组) 均有2 台G650 网关, 在每个G650 网关上都有与主服务器相连的IPSI控制卡。 G650供电采用双电源供电。 G650 网关内跨PN( 网关组) 间通讯的IP语音压缩卡(TN2602)均为双卡。

1 Avaya语音呼叫平台功能架构

如图1 所示, 国网山东电力95598 语音平台主要包括呼叫控制服务器(CM Server)、 媒体网关(G650 MediaGateway ) 、CTI接口服务器(AES Server ) 、CTI服务器(AICServer ) 、 IVR服务器( VPMS / MPP Server ) 、 录音服务器( Recorder Server ) 、 报表服务器、 TTS服务器、 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电话坐席终端等。 呼叫控制服务器是语音呼叫平台的核心, 由两台HP DL360G7 订制版专用服务器组成双机热备架构,负责所有语音电话的中继、分机和所有呼入呼出控制及权限控制。 媒体网关主要负责语音类媒体的接入和转换处理,负责接续语音局端数字中继线路并转换为VOIP语音包。 CTI服务器主要负责将电话交换机与计算机关联,一方面将电话交换机的数据信息如中继线路端口,来电号码等发送到计算机端并呈现给坐席,另一方面坐席通过CTI接口可以对话机进行拨号,接听,转移,会议等一系列操作。 IVR服务器主要负责提供自动化的语音应答功能来部分代替人工坐席。

2 AVAYA语音呼叫平台架构改造

2 . 1 架构设计

国网山东电力客户服务中心语音系统使用AVAYA语音平台和NICE录音系统, 以及第三方的SBC服务器组成;全业务集中后,系统的整体架构图如图2 所示。

( 1 ) 全业务集中后, 所有95598 的呼入将通过新增的中继网关进行处理,将来电通过与SBC连接的SIP中继直接转到南分中心的坐席处理。

(2) 原有的AVAYA网关PN1 和PN2 将作为新业务平台,申请新的中继线路,承载新业务呼入。

( 3 ) 原有的网关PN3 作为新增中继网关的备份, 负责95598 业务的呼入, 申请联通, 电信, 移动三家运营商的备用线路。

( 4 ) 原有的网关PN4 作为全业务集中后的备份, 一旦出现极端情况,例如连通南分中心的核心网络断掉,或者南分中心业务系统不可用, 备用方案将负责将所有呼入95598 的业务转到山东公司的呼叫平台进行处理。

( 5 ) ASM ( Avaya Session Manager ) 与SBC的连接要保留一定数量的SIP中继连接, 建议至少保留120 路, 此SIP中继链路将作为新增中继网关与SBC连接的SIP链路的备份链路。

( 6 ) 考虑到经济性, PN3 网关将保留8 个E1 板卡, 与三家运营商的连接线路做好但不开通,只有当华为的网关出现问题时, 再由运营商进行开通; 但此种解决方案会造成业务的中断,中断时间取决于运营商的响应速度和重新开通的时间。

(7) 同时,PN3 网关将保留好与原有ASM(Avaya SessionManager ) 的IP中继连接, 一旦新增中继网关出现问题可以绕行此线路。

( 8 ) 原有的网关PN4 作为全业务集中后的备份将保留8 个E1 板卡, 与三家运营商的连接线路做好但不开通, 并且做好与原有ASM (Avaya Session Manager ) 的IP中继连接。

2 . 2 实施步骤

( 1 ) 全业务集中后, 国网山东省网95598 系统不需要对设备进行物理上的移动,只需要调整中继线路和系统配置。

( 2 ) 在AVAYA语音呼叫平台中保留原有语音系统配置,更新系统软件补丁状态。

( 3 ) 在AVAYA语音呼叫平台中备份并保留原有CTI /IVR相关业务配置, 重置坐席为初始化状态, 保留与语音系统的连接配置。

(4) 在AVAYA语音呼叫平台中备份并删除原有CMS/Recorder相关业务配置, 恢复初始化状态, 仅保留与语音系统的连接配置。

( 5 ) 重新配置ASM ( Avaya Session Manager ) 服务器, 配置120 个SIP TRUNK到SBC服务器, 配置PN3 网关提供8 个E1 中继, 分别连接新增华为网关所连接的三家运营商线路的线路。 为实现此功能,需增加E1 线路切换器, 一旦侦测到华为新增网关故障即可自动切换至Avaya G650 PN3 机柜线路上来。

( 6 ) 向三家运营商申请备用线路, 用于主用线路故障时的倒换,这里同样需要增加E1 线路自动切换器。

( 7 ) 在国网落地的Acme SBC设备中同时保留华为语音网关和AVAYA ASM的中继链路, 可以在华为网关故障时实现快速切换。 中继线路及设备备份架构图如图3所示。

2 . 3 E1 线路及设备切换流程

2 . 3 . 1 运营商主线路故障

(1) 该情况通常发生在运营商侧, 主要情况有: 运营商局端故障,运营商主线路设备故障,运营商主线路中断;

( 2 ) 运营商局端故障时, 可表现为某一运营商无法提供所有线路, 包括主线路及备用线路, 此时可从华为语音网关自动判断故障线路并旁路该运营商路由,全部转往其他运营商路由;

( 3 ) 运营商主线路设备故障或主线路物理中断时( 如光缆被挖断),E1 切换器1 将自动判断主线路故障, 将线路切换到备用线路。 同时切换器1 将自动发送故障告警至网管系统, 网管人员确认备用线路可用状态, 并立即进行呼叫测试,并通知运营商检查主线路问题。

2 . 3 . 2 华为语音网关故障

( 1 ) 目前国网山东电力侧使用的是华为语音网关, 单台设备存在单点故障, 如该设备出现问题将无法实现95598 电话在山东省的落地。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E1 切换器2, 在发现华为语音网关故障时自动或手动将E1线路切换到AVAYA G650 网关PN3 上,这样可以快速的实现业务的接续,最大程度减少设备故障带来的业务中断时间。 网关故障切换示意图如图4 所示。

( 2 ) E1 切换器2 与E1 切换器1 可以是同一种设备的两种使用方式, 该切换器主要通过自动监测ISDN -PRI线路信号状态来判断线路是否正常工作, 当检测到线路信号报错或信令丢失, 则自动切换线路, 同时也支持网管侧远程控制人工切换。

2 . 4 南分中心故障切换流程

2 . 4 . 1 异常描述

全业务集中后, 出现极端情况, 通往南分中心的核心网络出现问题或南分中心的话务平台出现问题,95598 的来电都无法正常处理, 需要采用应急机制。

2 . 4 . 2 问题分析

当出现极端情况, 例如南方分中心的SIP中继线路网络出现中断,或者南方分中心出现特殊状况导致无法提供业务服务时,此时需要将95598 业务重新转移至山东公司本地进行处理,具体如图5 所示。

2 . 4 . 3 问题解决

当出现上述情况后, 立即与国网南分中心请示批准,如故障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采用该切换流程。

( 1 ) 将改造过的新业务平台中的新业务全部或部分业务停止,空余资源提供给95598 业务使用。

( 2 ) 将之前备份的IVR流程重新启用, 将之前备份过的CTI坐席数据重新启用。

(3) 如上述数据与新业务平台不冲突, 则可直接调用,无需重新导入。

( 4 ) 通过手动控制方式, 将原先连接华为SIP网关的中继线路迅速切换至连接PN3 和PN4 的中继线路。

( 5 ) 呼叫本地95598 热线进行业务流程测试, 监测是否业务流程正常。

( 6 ) 待国网中心系统恢复后, 在凌晨进行业务切换恢复,并进行测试。

(7)将临时接管状态接受的业务工单提交给国网处理。

3 语音平台新业务优化

如前面所述, 国网业务集中后, 现有系统空余出了大量可用资源, 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开展新业务。

( 1 ) 呼入业务

呼入业务主要可提供业务咨询, 营业网点查询, 账单查询等功能,可利用IVR的自动播报功能结合计费系统直接提供用户缴费情况查询等功能。

(2)呼出业务

呼出业务主要可提供主动向用户进行电话呼叫,特别适用于缴费通知,临时停电限电通知等重要信息的主动发布。

( 3 ) 外包业务

外包业务是指可以充分利用空余资源, 将系统提供给其他需要开展呼叫中心业务的企业单位租用。 既可以是提供系统平台的方式进行外包,也可以是对业务进行外包。

4 结论

物电学院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结构优化;应用型

1研究意义

物电学院在专业设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各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将电气、电子、通信和物理专业进行调整,河北省尤其是石家庄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了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作为应用型转型的专业需要提高各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电子专业是刚建设的本科专业,指定适合电子专业的培养方案、通信专业正在做应用型转型试点、电气专业需寻找实习合作基地、物理专业作为师范类学科发展问题。

河北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逐步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打造以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工园区等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并逐步以工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加强石家庄大工业区建设。这些外部环境为学校在服务社会、知识创新、文化传承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专业优化调整的良好机遇。物电学院为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学院现所设置的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2研究内容

首先是对原有专业从教学、实验、实践、应用上进行调整。其次是开设新专业与原有专业的结合。今后在专业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基础之上,建立“人才培养同盟体”,专业能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与国际标准,运用信息化技术寻找突破口,立体化培养人才。专业建设符合“科学性、发展性、示范性、可操作性”的要求。

电气工程专业定位从培养工业企业中与本专业相关的运行、维护、设计、技改、科研开发、现代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转变为发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创新技术、思维及实践并培养能够处理世界复杂问题的创新型能力,能够从事供配电系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制造运行以及试验分析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对课程体系做了大幅度调整,在坚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注重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践环节。在专业调整和优化中需:因地制宜提出合理科学的学习方式,为理工科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并将研究成果用于物电学院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

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可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应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融入就业政策体系。企业可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培训实习实训项目,帮助师生积累实践经验;并积极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制定,协助高校评价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看是否符合就业市场需求;配合政府和高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调查,为人才供需预测和学校制定就业政策等提供基础信息资源。

采用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基于导师制的教学理念是首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普遍基本的能力方面培养,对于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不同培养,从学生个体来看,突出技能或突出能力从学生自身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发展和成材的培养方式,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成才之路。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并制定相应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发展多角度,多形式培养模式,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专业知识得到最大的提升。

以后专业建设上致力于打造专题、专项、专业“三个平台”,以应用型专业建设为着力点,专业建设贴近企业科技发展需求,以学生动手能力为基础,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高为重点,培养学生对自主实验平台搭建的兴趣。使学生在完成专题实验的基础上,提高专项实验的能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根据实际学科建设情况,设计新的专业建设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调研,并实时调整学科建设方案。

比较法:将新的专业建设的教学成果与原来的专业成果比较,对比新的专业建设方案对原来方案的改善和不足,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统计法:对新专业建设方案制定后培养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与原来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培养方案中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马如宇.影响移动学习用户使用态度的前置性和潜在性因素解析.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年10期.

[2]许丽艳,于海生,王英,庄晓东.Simulink在移动通信实验仿真中的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3期.

[3]赵迎新,徐平平,夏桂斌,宋铁成.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实验平台设计.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年5期.

[4]文福安,陈美松.开放式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研究及应用.科技计划成果,2010年21期.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12篇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地方经济盲目扩张、城乡二元经济对立以及区域间的资源和环保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促使城市圈经济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其相关理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如董晓峰等 (2005) 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在实际操作上, 如武汉市经济圈在2002年首次提出, 其是指以武汉为中心, 包括其周边的7个地级市 (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 和1个县级市 (天门) 在内的城市密集区。截至2006年, 武汉城市圈人口占湖北省的51.5%, 面积占31.2%, GDP占61.3%, 地方财政收入占52.1%, 固定资产投资占60.0%,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63.5%。其已成为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继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如定位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关系, 将产业链条在空间上合理分布, 通过重新布局实现资源节约和规模经济。城乡统筹的财政政策如何实施。其中, 产业调整是关系城市圈内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核心问题。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即涉及产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状况也涉及城市间的比较优势。

城市圈的产业调整往往会在短期内有损当地的财政收入, 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绩压力下对产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持积极态度。杨培鸿 (2006) 采用了一个委托——代理说明了地方政府的重复投资决策。本文仅是通过武汉城市圈2002年以来的产业调整效果用以说明这一现象, 并指出建立统一的市场环境以降低交易成本, 是城市圈内产业调整的主要手段。

1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分析

1.1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2006年武汉城市圈生产总值中 (表1) , 第一、二、三产业构成为:12.56%;40.63%;46.81%, 仍存在着一产比重较高, 二产比重偏低, 即农业比重过高, 工业比重过低的问题, 进而说明工业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带动作用不强, 则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另外, 圈内各城市, 除武汉市呈“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 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 说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明显优于其它城市的。武汉城市圈差异性大, 武汉市“一城独大”, 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普遍较弱, 短期内还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地方利益的影响, 使区域协调机制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构成可以看出, 在武汉城市圈中, 武汉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 黄石、鄂州、仙桃、潜江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 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区域范围较大, 特别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经济较落后的山区, 明显地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第二产业比重偏低,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作为第二产业主体的工业, 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与带动作用不强;第三产业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 其发展受工业和城市化滞后的瓶颈制约。

作为第二产业主体的工业, 仍以传统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其发展受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的瓶颈制约。第三产业比重小, 尤其是新兴服务业, 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旅游服务等所占比重低,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会影响中心城市对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辐射作用, 同时阻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比较三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 可以通过计算区位商, 即用该地区的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区位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区域内产业的专业化程度 (安虎森, 2004) 。当LQ (区位商) >1时, 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 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当LQ<1时, 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 在产业规模上处于劣势, 还需从地区外输入产品;当LQ=1时, 表明该地区该产业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 基本自给自足。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10871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4737亿元, 第二产业产值103162亿元, 第三产业产值82972亿元, 结合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产总值情况, 计算其一、二、三产业区位商 (如下图2) :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 (2005、2007) 、《中国统计年鉴》 (2005、2007) 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由上至下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区位商变动。

通过图2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产业:武汉和黄石的第一产业相对全国来说均属于弱势产业, 其第一产业的供给能力不足以满足本市的要求, 还需要从市外调入, 其比较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第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强,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明显具有比较优势。总体来看, 城市圈第一产业基本自给自足, 专业化程度与全国相当。第二产业:除黄石市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 其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区位商小于1, 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鄂州、咸宁、仙桃、潜江4市区位商低于1, 其余专业化程度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有比较优势。总体来说, 三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都不高, 比较优势不明显, 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对比2004年的区位商, 可以看到, 区域内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提升, 第二、三产业均有所下降。这与总体的调整方向背离。可能的原因是在产业调整中, 淘汰落后工业产能引起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1.2 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分析

2002年武汉城市圈工业按轻、重工业来分的各城市的产值情况如表2, 其中, 武汉、黄石、鄂州、潜江4市的工业结构中, 重工业比重较高。城市圈总体的轻重工业比例约为0.56, 略优于全省0.49的平均水平。2004年, 轻重工业比值调整为0.36, 说明伴随新一轮的经济扩张, 武汉城市圈重工业比重出现快速攀升,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工业结构偏重。2006年这一比值出现了略微回落, 但经济增长对重工业投资的依赖性依然较强, 与各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和自然资源禀赋比较, 可以发现这违背了经济调整的比较优势原则。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城市圈产业结构偏重型化, 导致了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 能耗较高, 排污压力较大, 节能减排任务难以完成。2007年, 武汉城市圈重工业增加值1317.7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3.4%;轻工业增加值476.4亿元, 占26.6%; 重轻工业比为2.8:1, 属偏重型工业结构。由于重型工业对资源、能源消耗较大,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重。2007年, 黄石、鄂州市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3.39吨标准煤/万元和4.53吨标准煤/万元, 高于湖北省2006年平均水平。 因此, 从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出发, 应该合理发展重工业, 尤其要逐步淘汰技术经济落后的小产能企业。

1.3 主要产业竞争力分析

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原有产业规模、比较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可通过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比较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特别是盈利率来反映。由湖北省统计局给出的各城市现状支柱产业情况来看, 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2008年上半年, 武汉城市圈中有五大行业产值过百亿。其中,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97.34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57.16亿元;电力生产和供应业222.36亿元;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6.18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9.22亿元;纺织业119.85亿元。但由于经济发展的行政分割原因的影响, 各地区间横向联系的层次较低, 许多优势产业形不成联合体的情况下, 分工协作优势不能很好的发挥, 使得配套水平低, 产业关联度小、专业化分工不明显, 从而影响了城市圈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

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hb.gov.cn/)

从表4中可看出, 按照销售收入排名的主要14类产业中, 仅有黑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3类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武汉城市圈规模较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20几个产业中, 只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1个产业在全国有相对优势, 但绝大部分产业的盈利率都只是略大于1, 因而优势不明显。这些都说明武汉城市圈主要工业产业仍然缺乏竞争力。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 《中国信息报——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分析》有关数据综合整理计算而得。

1.4 主要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表5的统计数据, 武汉城市圈2006年工业总产值为8731.17亿元, 其中大、中、小企业分别为92、688和6662家。湖北省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5347元/人·年, 仅武汉、黄石和鄂州高于省平均水平。且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绝对数为5086.78亿元, 所占比重为58.26%, 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出近17个百分点。可见, 武汉城市圈产业所有制结构方面, 国有企业比重过大, 产业发展缺乏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支撑, 缺乏有活力的非国有经济主要是民营经济的支撑,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必然造成企业整体素质不高, 经济效益差等诸多问题, 这也正是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2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2.1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培育统一市场

城市圈产业调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低效同构。调整应从各地的资源禀赋出发, 并从总体上利于淘汰抵消落后产能。同时, 产业的重组分工则应按照市场调节原则。政府所需要起到的主要职能是加大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 废弃地方保护规则, 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尽快引导城市圈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对于城市间重构产业的恶性竞争, 也主要应采取同样的对策, 在废除地方保护的基础上, 依靠市场力量进行产业重组。

2.2 中心与外围城市产业合理分工

中心——外围城市的发展问题是城市圈结构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理论上也存在对立, (1) 有学者认为城市化和产业聚集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 (2) 也有人认为城市化过程中污染和人口问题, 必须通过扩散效应进行解决。应该说两种学说可以结合起来, 就是要对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合理定位, 实现相互联系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作为中心城市, 就需要利用其人力资源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引导人才和技术进入二级城市, 在武汉建立以汽车和船舶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研发中心是长期的选择。在外围城市, 应继续强化其食品、纺织和服装业的轻工产业。同时, 武汉的科研院所应加强与地方轻工产业的合作。

2.3 通过金融和信息服务业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是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途径依然是制约武汉城市圈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应考虑在中心城市武汉建立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区, 并在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上鼓励地方中小企业进行项目改造。同时, 鼓励产业内部的并购重组。逐步淘汰外围城市的重复建设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依靠信息技术协调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分工, 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摘要:城市圈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 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容易背离比较优势原则。本文以武汉市城市圈产业结构为例, 发现从2002年开始的产业调整战略并没有使城市圈内部摆脱三次产业比例和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且受宏观经济影响, 城市圈内部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效率现象有加剧的趋势。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建立统一市场环境, 加速城市圈内的产业重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统一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03~2007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2007

[2].湖北统计局.2003~2007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2007

[3].董晓峰, 等.都市圈理论发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 2005, (10)

[4].杨培鸿.重复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个基于委托代理框架的模型[J].经济学 (季刊) , 2005, (10)

[5].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穿刺下一篇:河北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