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主范文

2024-09-21

美国民主范文(精选12篇)

美国民主 第1篇

一、何谓民主制度

托克维尔研究的民主制度是美国式的,如他所说:“古希腊的民主是古典的,对我们已无多大的借鉴意义,而是美国正在进行的民主,才是我要研究的。”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民主的:

“在美国,立法者和执法者均由人民指定,并由人民本身组成惩治违法者的陪审团。各项制度,不仅在其原则上,而且在作用的发挥上,都是民主的。因此,人民直接指定他们的代表,而且一般每年改选一次,以使代表们完全受制于人民。由此可见,真正的指导力量是人民;尽管政府的形式是代议制的,但人民的意见、偏好、利益、甚至激情对社会经常的影响,都不会遇到顽强的障碍。

在美国,也像由人民治理的一切国家一样,多数是以人民的名义进行统治的。

这个多数主要由温和的公民构成,他们不是出于爱好,就是出于利益,而衷心希望国家富强……”[2]

上面材料主要阐述美国被称为民主国家的原因。那么民主制度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制度应该包括人民主权原则、民主政府和法制。

人民主权原则是民主制度(施行)的前提:“要想讨论美国的政治制度,总得先从人民主权学说开始”[3]。美国的人民主权学说源于殖民时期的英国,只是那时的影响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十三州摆脱了英国的殖民,但由于英裔美国人数众多,英国的人民主权说就传承了下来,并不断发展。到托克维尔时代,“人民主权原则已在美国取得人们可以想象到的一切实际进展。它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它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美国”[4]。而且,人民民主原则在美国获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可:“被民情所承认,被法律所公布的,它可以自由地传播,不受阻碍地到达最终目的……人民主权成为法律中的法律”[5]。

在人民主权原则的基础之上,建立民主政府。该政府结构是联邦形式的。基层的乡镇政府为自治的,即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州的政府官员也由选举产生,受人民的监督,并且州的行政和立法权是分离的,这有利于制衡和监督,保障民主。联邦政府也是行政、立法、司法权分离的,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其中行政权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最大,所以美国对行政首脑“总统”进行了从选举到弹劾的一系列的监督,从而保证美国人民制约美国总统,实现把“政府关到了笼子里”。

民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法制,托克维尔感慨道:“联邦的稳定、繁荣和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法官之手。”[6]法制具体表现为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独立和公正。美国的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共同把持。两院的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代表美国的人民的利益,同时由于两院制又可以避免一些激进的立法的产生,使美国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司法权由法院掌握,为了保证司法的独立,法官的收入不受其他权利机构的影响,而且法官除非渎职,一般任职终身,他们的收入一经确定,就不受司法机关的审查。法官进行判案的最高依据是宪法,宪法是参众两院制定的,并代表美国人民利益的。这样,司法不仅是独立公正的,而且是保障美国人民利益的重要措施。

托克维尔简单分析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内涵之后,又探讨了美国民主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二、美国民主制度成功的特殊性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第九章专章论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原因。有助于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下列三项。

第一,上帝为美国人安排的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丰富,濒临两大洋,无强大军事邻国威胁。美国的地理环境可以称得上得天独厚。

新大陆是没有开发的处女地,美国人大部分是欧洲的移民。而这些移民又多是新教徒,本身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远渡重洋,在途中一起奋斗,在他们心中就形成了一种平等的观念。美国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为美国的移民实现财富的积累等提供了“免费的资源”。“只要肯奋斗,人人都是平等”观念在移民心中形成。移民可以自由地选择广大未开垦的土地,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美国的自由精神和开拓精神。

托克维尔总结道:“美国人生而有幸和生得其所。他们的祖先昔日把身份平等和资质的平等带到他们现在居住的土地上,所以民主共和制度必然在有利的自然环境下应运而生。”[7]

没有军事强国的威胁,这也是美国民主能够萌芽和发展的原因。威胁初生美国的仅有英国,但英国远离美洲大陆,而且受到法国的掣肘,英国想颠覆初生的美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避免了直接与大国的冲突,这为美国实行民主制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托克维尔认为,没有战争威胁,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凡是赢得大战的国家,差不多全都身不由己的加强了政府的力量。而在大战中失败的国家,便被征服。一场长期的战争,不是使国家因失败而灭亡,就是使国家因胜利而专政。”[8]

美国从没有被战争打断她的民主进程,她的法制建设也是相当的完备。

第二,法制。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制包括联邦的形式,乡镇的制度和司法权。联邦的形式包括立法权、行政权。立法权为参众两院所拥有,保证了立法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行政权最高的代表为总统,总统由选举产生,受参众两院的监督,这样行政权为人民所制约。

“乡镇的制度,它即限制着多数的专制,又使人民养成爱好自由的习惯和掌握行使自由的艺术。”[9]

美国的最高法院是美国的最高司法机构,法官判案的最高准则是宪法,法官依据宪法断案,不受外界干扰。这保证了司法的公平正义。同时法院也可以纠正民主运动的偏差,引导人民使用正确合理的民主运动方式,并使法制深入人心。民主有了法制的保障,便可以长期地存在和发展。

第三,生活习惯和民情。托克维尔强调说:“民情是使美国得以维护民主制度的重大原因之一……法制比自然环境有助于美国维护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而民情比法制的贡献更大。”[10]托克维尔所指的民情,“其含意与拉丁文原字mores一样。它不仅指通常所说的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而且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因此,我把这个词理解为一个民族的整个道德和道德面貌”[11]。民情包括宗教信仰、教育、习惯和实践经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但美国的宗教影响力很大。“它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发生影响,但这个力量任何人也剥夺不了。它的活动领域虽然只有一个,但它在这个领域里可以通行无阻,并能毫不费力地控制这个领域”[12]。这既发挥了宗教维护民主制度稳定的功效,又避免了政教合一造成的专制,有利于美国民主的发展。

三、美国民主制度的弊端

在托克维尔眼中民主制度不是绝对善的。即使在美国,他也看到民主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美国能不能消除这些弊端,使美国民主继续发展下去,托克维尔没有妄下结论。但他指出,如果盲目地模仿美国的民主制度,那将是一场灾难。“我的目的,是想以美国为例来说明:法制,尤其是民情,能使一个国家保持自由。但我绝不认为,我们应当照搬美国提供的一切……而且,如果自由将以同样的一些特点出现于世界各地,我还觉得那是人类的一大不幸”[13]。

那么,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存在哪些弊端呢?

民主制度最明显的缺点:一是多数的暴政。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多数即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又拥有也几乎如此强大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议,可以说不会遇到任何的障碍”[14]。多数暴政表现在:第一,立法的不稳定。在民主国家,立法机构的成员由选举产生,受“多数人”影响,他们有无限的权威。而多数人每个人的利益不同,不可能像一个人那样行动,这就导致了立法的频繁和多变。第二,可能会导致政府的专制。美国人习惯了民主,并赋予政府很大的权利,他们把政府公务人员看成自己的仆人,而放松了监督,这都可能导致政府职权的进一步增强,从而导致政府的专制。第三,思想的不自由。在美国,每一个人必须屈从多数人的意见,否则就是“异端”。这可能使人们丧失思想的自由。第四,政局的动荡。当多数人压迫少数人时,少数人无法对抗多数人。但少数人中较强者就会不满这个社会。他们会联合其他的少数人,以人民的名义在极其有限的土地上独立,从而导致政局的动荡。

二是民主可能导致个人主义。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在贵族社会,人被各种关系所束缚,人与人(之间)存在依附关系,人们不得不发生各种关系。而在民主时代,人人平等、自由,各种义务已被法律所规定。人可以独立自主地存在发展。“民主主义不但使每个人忘记了祖先,而且使每个人不顾后代,并与同时代的人疏远。它使每个人遇事总是只想到自己,而最后完全陷入内心的孤寂”[15]。人孤寂之后,对社会事务更加冷漠,只关心自己的小团体,而忽视大社会,任其发展下去,容易导致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之后,个人主义会更加盛行。而无论何时,当个人主义盛行时,这个社会就缺乏凝聚力,整个国家一盘散沙。各种小团体之间争权夺利,甚至充满暴力,就像德国魏玛时期,街头暴力政治盛行。

三是民主可能导致专制的产生。民主由于上述的几种弊端,释放出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烦恼和不满。这将会使人们对民主制度产生怀疑,同时人又有对安定秩序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新的专制。民主导致个人主义盛行之后,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私事,不关心国家的事情。这一部分权力必然转让给统治者当局。这个当局对公民的照顾无微不至,在公民习惯这一统治模式之后,统治者逐渐扩大自己的权力,直到每个人都被当局所控制。“他不实行暴政,但限制和压制人,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和麻木不仁,最后使全体人民变成一群胆小而会干活的牲畜,而政府则是牧人”[16]。这样,新的专制就诞生了。

四、结语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描绘了美国式民主的概况,以及美国民主之所以在美国发展壮大的原因。托克维尔也清醒认识到美国民主的特殊性和弊端,告诫政治家不可一味地模仿美式民主。

他对美国式民主的批判,对现在进行民主化的国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他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否认美国的民主,而是通过对这个制度的研究,使人类更好地发展和利用民主制度,以造福人类。他说:“如果我们不采用并最后建立民主制度,不向全体公民灌输那些使他们首先懂得自由和随后享有自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暴政将统治所有的人。……如果我们不及时建立绝大多数人的和平统治,我们迟早要陷于独夫的无限淫威之下。”[17]

论从美国选举制度透视美国的民主 第2篇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在运转中会产生种种非民主的后果遭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深刻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现代民主及选举制度的合法性。然而,冲突有时只是表面,并未真正造成危害,拥有久远历史的选举制度有其自身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不乏合理性。自由理想与现实体制的张力就是美国的特色,民主是从其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从应然的推动力和实然的抗拒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美国选举制度带着自己的功能逻辑和理性展现着美国的文化。

四年一届的美国大选如期而至,在美国历史上,无论内战还是外战都没有阻止或中断美国周期性的、定期的选举,这反映了美国政治文化中忠于宪法、重视程序、相信制度的传统。选举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深刻的美国特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美国选举制度必然有其有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争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在实践中会产生非民主后果的声音不为少数。

一、选举制度与民主的冲突

现代选举制度,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已经发展到高度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就法律规定和程序安排而言,美国等国家的选举制度堪称完美。选举被视同民主,是现代西方政治理念中的铁律。然而,在众多著作中,批评乃至辱骂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会削弱民主的比比皆是。确实,美国选举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现代民主及选举制度的合法性。

1.卑劣消极的选举。竞选中双方互相攻击却不表达自己建设性的立场。肆无忌惮地揭露竞争对手,甚至诽谤和中伤。从1800年的美国第四届总统选举开始,相互攻击无处不在。搁置第一宪法修正案的解释、国家与州的权限、经济政策、国际地位等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粗俗的辱骂、指控与反指控,对腐败的谴责。之后众多届选举中消极的选举活动频频发生,这似乎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部分。缺乏实质性内容,回避议题,只为了获胜无所不做最终人们对候选人失去了信任,伤害到民主。

2.金钱政治。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西方,社会财富与经济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少数人掌握巨额财富并拥有影响、调动巨大经济资源的能力。而多数社会成员除去个人生活资料以外几乎所剩无几。在选举过程中,财富与经济资源的运用可间接地影响政治活动及其结果,金钱可以使具有严格、公开、公正程序的选举成为一个受控的政治过程。金钱政治使得穷人望而却步,滋生腐败,将民主作为商品出售。历史资料显示,竞选资费仍在逐年成倍增长。可是,在民主的模式中,不应该有金钱的位置,所有公民都应该是平等的。

3.大众传媒影响公众的参与程度。选举中大多数的政治信息都是来自大众传媒,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公众不知如何挑选。荒谬的、无聊的、虚构的信息比比皆是。金钱驱动着媒体,控制信息使有利信息得到最佳传递、获得最佳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衰减不利信息,并造成对竞争对手不利的局面。选民的政治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所接受的来自新闻媒体制造的舆论所左右的。有人说,媒体是政府或大公司的宣传工具,企图阻止我们发现“真理”。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判断力,阻碍了公民的参与范围,与民主的精神相背离。

4.选举制度的内在机制安排充满矛盾。主要包括“选举人团制”“相对多数

票当选制”和“赢者全得制”。这些既是美国选举的独特之处,又是破坏民主的制度缺陷。“选举人团制”反映了美国国内两种民主原则之间的矛盾,一个是国民性原则,另一个是联邦性原则。前者主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管理,强调国民多数优先原则,主张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而后者主张各州平等、相对独立和多样性,强调总统选举的地域代表性,主张总统选举应在各州层面进行,当选的总统,除了获得多数国民选票外,还应有广泛的各州地域代表性。从实际运行的客观效果来看,“选举人团制”过多顾及了联邦性原则而忽略了国民性原则,从而导致选举人票数的分配与实际国民人口数的分布不对称。在总统选举中,实行“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者全得制”。一州内得普选票最多的总统候选人就会获得本州在选举人团中全部代表的支持票。可见,“一人一票”的平等投票原则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并不能得到真正实现,获得全国普选票少数的总统候选人可以因获得过半数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为总统。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告诉政治精英们的统治法则:统治者只有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稳定,政权才能长治久安。现代选举制度正在把卢梭的法则变为现实。

二、冲突的两面性

在消极选举司空见惯之下,在选举活动如此巨大的耗资、耗时、耗力下,在选举制度与民主信仰呈现出明显的紧张关系下,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却仍然长期存在着。难道美国人民会对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价值的独有的承诺与共识动摇吗?为什么在美国的政治中竞选活动采取了这样一种形式?那些令人厌恶的部分是否真的造成了伤害?冲突有时只是表面,并未真正造成危害:

1.消极的选举活动并非总是消极的。只要不是非法和不道德的活动,让人们关注竞选人的背景和历史,从中获得信息,激发人们的意识,促使冷漠的选民参加投票,消极的活动便会带来收效。用夸张的方式赢得公众的政治参与之后,候选人才能激烈的争斗,展现能力,争取选民的支持。这源于美国的政治传统,好坏难辨。

2.金钱的能动作用。金钱所购买的不仅仅是通道,它还能购买政府官员的注意力,购买和影响参与权。同时,金钱不是万能的,不是竞选获胜的唯一因素。竞选策略、影响公众舆论、合理使用经费、善用新闻媒体等等都是成功竞选不可缺少的条件。无论金钱是如何的万恶之源,通过捐款增加参与者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

3.媒体的作用不可获缺。媒体就如一个放大镜,通过对竞选活动的关注,突出了选举活动的重要性。编造也好,偏见也好,毕竟造成了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提供了获得候选人和政治选举活动的机制。而且,事实上,美国的记者在准确报道上一直在努力着。记者们的百般挑剔更加会对候选人产生约束力。只要改善媒体,它一定能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

4.“选举人团制”“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者全得制”虽然与民主相悖,却是来源于美国的传统,根深蒂固。“选举人团制”体现了美国联邦制的要求。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怀疑人民直接选举,就将总统选举设计成间接选举,设立选举人团作为一个临时、独立、专门的选举总统的机构,有效地平衡了不同群体、不同地域对总统选举的影响,同时在民主不断扩展时保护了共和的原则和精神。“赢者全得制”作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一个重要惯例,它的出现需要把政党政治和

总统选举制度结合起来解释。“相对多数票当选制”被采用,是因为它能够减轻选举本身固有弊端的危害。如果选举过程历时太长,选举结果拖延不决,将使国家陷入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的危险中。可见,美国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这有利于候选人在选举人团中形成绝对多数,迅速判断选举结果。

民主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当民主同美国总统选举制度联系起来考察时,不得不与美国的传统相联系。也许继承传统确保政府的连贯性是美国的民主形式与众不同的方式,是否与民主相悖应该放在过去的公民与领袖所面临的挑战的背景下加以检验。世界上没有一种政治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任何政治制度都和它的本土文化、历史传统,尤其是同其生产力水平相辅相成。这种与美国民主原则相结合的古老的选举制度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也许这是是美国人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既然不能废除这一制度,我们可以让它变得更完善。

三、完善选举制度

至此,笔者剖析了美国的选举制度与民主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耗资巨大,令人厌恶的美国选举并未使美国民主丧失功能,所有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的出现均来自于美国的社会生活而非选举制度。在美国,选举是公众观赏和娱乐的事物,是马戏观赏的翻版。对于议题,既可以是单独乏味的,也可以是引起分裂的,但对美国人所选择以满足选举需要和要求的方式来说,它们并不重要。美国的政治选举活动的仪式和规范更多的是以娱乐和刺激为主,而非内容。但是,对因为候选人的消极行为而使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候选人的信任逐渐丧失,以致伤害到了民主的情况,是必须要警惕的。

在媒体对选举活动的报道方面,人们不乏大量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多数公民对候选人和选举活动都漠不关心,缺乏耐心;而媒体从根本上讲是商业机构,关注的是收益,向选民提供信息也许只是次要的,况且美国的宪法允许媒体按照其意愿报道选举活动。因此,改善媒体对选举活动的报道的关键之途是提高公众和记者们的职业精神,期待负责任的报道不会是徒劳。总之,谁将是最有洞察力的选民、哪位候选人将最终获胜,都不是由媒体来决定的。最终是由公民自己决定是否参加选举,了解信息之后进行投票。决定选举中的获胜者和失败者的是选民而非媒体。

选举中的耗财是遭受批评的焦点,虽然有不得已而行之的理由,但是财务改革的建议纷至沓来。限制选举活动经费的筹集和花费的时间范围,取消对一切选举活动的公共资金支持等等。同样,我们要考虑到政治现实:如今的政府官员们是现有体制的成功产物,他们是改革的强烈抑制力量。那些由金钱和选举所引发的根本问题几乎没有被任何改革所触动,对现有体制的微调根本无法触及现有选举活动的财务体制。金钱建立了一个不平等的选举活动场,建立了政治行动组织和候选人之间的过分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在捐款者和候选人之间建立一种带有协调性和钳制性的组织或机构是当务之急,它可以作为在美国民主理论中的制约和均衡手段,强迫选举活动经费的捐款方和接受方承担责任。一个健康的政党也许是担此重任的一种选择。面对危机四伏的选举经费,公民们有责任挽救这一症结,从体制的深层次原因来加以解决。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选举人团制”,其因联邦制的要求而长期存在。虽然选举人团制度受到了很多的批评,但是不少美国政治学者认为,选举人团制度作为美国式民主的一种范式,体现着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毕竟它能抑制第三党的产生,有助于两党制的稳定。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它有助于保持

联邦与各州的关系:总统选举并不是由美国的普选投票决定,而是由各个州的普选票决定,这就保证了州与联邦之间的平衡。如果“选举人团制”取消,则“赢者全得制”根本无用武之地,“相对多数票当选制”亦会减色。如果美国总统选举制度进行改革,比如全国合格选民直接投票选举总统,则“少数票总统”不会产生,各州之间和一州内部公民选票价值的不平等也会消失,无疑会更加符合民主的要求。但这样的泛民主最后很难达到集中,且社会成本非常之高。

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的理念,而且必须成为建立在一种属于其自身的社会、文化和伦理形式之上的生活实践。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选民在相互竞争的各位候选人之间投票选举总统,并将全国最高行政权力委托给当选总统,体现了被统治的民主的特点。“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在民主社会中,对多数原则的限制是保护少数权利,尊重个人自由所必需的。选举只能是民主的一个必要条件。由总统选举合法产生的总统和政府,在做出决策时,无论如何不得侵犯宪法的权利法案所保护的个人自由,并且在行使权力时也不得超越宪法规定的范围。尽管总统选举中会出现“少数票总统”,但其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并没有什么实际危害。另外,宪法规定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不得提前或推迟。这也反映出美国政治竞争的环境是稳定而充满信任的,奠定了民主政治良好运转的基础。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实际运作避免了一个稳定明确的多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从而避免了多数专制的可能;在选举政治中极大地提高了统治者对民意的敏感度,这也是现行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得以长存的重要原因。

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和工业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民主制度所释放出的个人主义的极大能量并没有为民主制度中“个人性”与“社会性”的二元对立提供一个综合的可能。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仿佛是“传说中的魔蛇独吞了所有其他的同类”,牟利的冲动消解了个人主义理念本身所内涵的一切个人实现和发展的可能性,个人主义由一种民主社会的理想变成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美国的民主社会没有发展出一套丰富的、可以分别私人与公众的社会形式与生活习俗,以此来安置个人的存在与自由。但是,美国文化和伦理生活的“空白”和“缺失”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于民主社会未来的期待。美国政治的核心特征就是失衡,自由理想与现实体制的张力就是美国的特色,一旦这种张力消逝了,美利坚合众国将不复存在。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系统的民主,包括了种种制度、步骤、程序和结构联系。但是,民主也是一个概念,包含了一系列光辉的抽象原则和未曾实现的理想,而其常常没有清晰的体现在作为一个系统的民主中”。

美国:民主党翻盘 第3篇

★ 本刊记者/谭宏伟(发自美国纽约)

在11月7日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重新夺回了分别在12年前和4年前失去的众议院和参议院多数党的地位。

除了赢得参众两院的控制权以外,民主党在这次总计36个州州长选举中也成功翻盘。民主党籍的州长12年来首次成为多数。纽约的一些媒体分析说,州长虽不能制定全国政策,但是他们比华府更直接接触民众,能够为总统竞选加强政党的草根地盘,并培养未来的全国领袖,这无疑将对2008年大选产生影响。

伊战成为共和党的“致命伤”

选民对伊拉克战争的不满是共和党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新闻周刊》的民调结果显示:在今年的选举中,选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伊拉克战争,有32%的人把伊战列为第一重要问题。《华盛顿邮报》援引的数据显示:大部分选民认为不值得打伊拉克战争,三分之一的选民认为这是影响他们投票的首要因素。

可以说,共和党从选战开始就一直处于颓势,期间的“口水战”插曲也没有给共和党带来转机。民主党参议员克里在助选拉票中“学习不好就去伊拉克打仗”这句话被共和党抓住把柄大做文章,虽然克里最终不得不道歉,共和党赢得了这场“口水战”的胜利,但并没有赢得选民手中的选票。在中期选举投票前两天前虽然出炉了“萨达姆被判绞刑”这个对共和党的“利好消息”,但是这一被布什强调为“伊拉克民主进程中里程碑事件”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选民对布什伊拉克政策的不满。

而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成为今年以来驻伊美军死亡人数最高的月份,当月死亡人数达到103人。民主党对美国伊拉政策的批评、改变对伊政策的主张、削减美驻军等主张,使得多数选民倒向了民主党。

有分析认为,“反恐”曾是布什政府在2004年大选中提升共和党选情并取得胜利的一张王牌,而时隔两年,作为反恐前沿的伊拉克战争成为导致其中期选举失败的“致命伤”。

民主党的力量即将显现

大获全胜的民主党将于明年1月开始掌控参众两院,意味着共和党控制政府部门和国会两院的局面宣告结束。也就是说,民主党将主导国会议程,有权举行他们认为必要的听证会,审查各种信息和文件,要求政府官员到国会作证。

分析人士说,民主党可能对于此次选举中令人关注的伊拉克问题最先发威。民主党掌控国会后,可能要减少在伊拉克的驻军,并检讨战争的决策及其过程。而在8日,也就是选举结束的第二天,就有多名民主党领袖敦促布什就伊拉克战争召开两党峰会。民主党12日表示,将在四到六个月内推动美军分阶段从伊拉克撤出。可能出任参院三军委员会主席的民主党议员卡尔·莱文称:“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伊拉克政策的方向。”

共和党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下台,接替他的是美国前中情局局长罗伯特·盖茨。布什在宣布这项提名时表示,在自己任期的最后两年内,希望有人可以带来新的视角。

对于布什所希望的“新的视角”出现、拉氏在“全新的形势”下的去职,尽管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它却是对这次选举结果的直接回应,因为这次刚刚结束的中期选举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布什政府伊拉克政策的公投”,包括对伊政策在内的美国未来内外政策调整是布什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于输掉选举的共和党,还是赢得选举的民主党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合作的姿态与空间令人关注

布什和即将成为美国第一位女议长的民主党人佩洛希9日在白宫举行会晤,这次会晤更多是代表一种姿态,双方一改此前相互攻击的严厉措辞和咄咄逼人的态度。布什表示“用建设性的方式迎接挑战”。他说,在未来两年的任期里,他将与民主党人通力合作,解决美国必须面对的许多重大问题,寻求共识。佩洛希表示,这次会晤标志两党建立伙伴关系的开始,共同解决美国面临的各项问题。她也表示,我们认识到之间存在分歧,我们会为此而展开辩论。

美国民主 第4篇

一、“分权制衡”的原则———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分权制衡的原则来组建“三权分立”的国家机构。

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奴隶制城邦国家雅典就有了“分权制衡”的思想,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是雅典最主要的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立法权;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行政机关,掌握行政权;民众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司法权。虽说这三个权力部门的权力有些交叉(如公民大会兼有司法职能———“陶片放逐法”的实施),但三权分立、各行其职已经非常明确。雅典的民主政治主要通过这三个机构的权力运作表现出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的元勋,熟知古希腊政治文明、接受欧洲启蒙思想的麦迪逊在设计美国政府架构时说:“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麦迪逊、汉密尔顿、华盛顿等美国的这些开国者制定的1787年美国宪法,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裁和政府滥用权力,设计了一整套的分权制衡的机制。按照美国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内阁、最高法院三个部分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负责立法;行政权属于内阁总统,总统负责实施法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法院负责审查法律。

美国国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国会立法,但总统可否决国会的立法,而国会则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法院有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联邦宪法。

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直接对选民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国会不能罢免总统,除非国会弹劾总统且确定总统有罪;总统组织内阁,但行政机构的设置与所需经费(联邦政府开支的每一分钱)都须由国会批准,且由国会监督内阁的行政行为与经费的使用;总统可以发布拥有法律效率的行政命令,但法院也可以宣布总统的命令违反宪法,法院还可以通过案件的判决对宪法作出新的解释,扩大或限制总统的权力。

美国联邦法院的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经过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法官的人数和联邦其他法院的设置均由国会决定;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任职终身,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国会可以通过批准对法官的任命或弹劾的办法来改变法院的组成;国会还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推翻最高法院的裁决。

美国的国会、总统内阁、最高法院这三个权力部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在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美国的两党制。这些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机制,有力的保障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运作,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出现。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一个普遍原则,无论什么性质的国家,无论什么政体的国家,都普遍采用这一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最早提出来的。希罗多德是古希腊雅典伯利克里时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名著《历史》中详尽叙述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他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通过雅典民主机制的运作比较充分的体现出来。

雅典的一切成年男性公民,在立法与政治公共事务上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每个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都有在公民大会上辩论与表决的权利。而为了保证公平和公正,雅典人设计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议案表决时,一般议案举手表决,重大议案则采用专用票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在30岁以上的公民中经由抽签选举产生,其名额依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为了以示机会的平等,每个公民一生只可当选两次议员,且每次任期只有一年。民众法庭的陪审员也是在30岁以上的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不仅如此,陪审法庭的各分庭庭址、法庭主持人、发言人水计时器的监督者、监票人等的产生,都是当堂经由抽签产生,并且其职责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则需要再次抽签。

另外,雅典还制定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措施;在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国家的各级官职向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开放;为了保障广大平民参与政治的权利,雅典给贫苦公民从事公共活动以津贴补助,如陪审津贴、观剧津贴等。这样,雅典的民主政治就尽可能地保证了公平、公正,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雅典民主政治的这一原则首先被资产阶级广泛采用而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

美国号称资本主义世界最平等的国家,早在《独立宣言》中就有很精彩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论述。熟读希腊古典作品,又广泛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而从中汲取了大量思想营养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的就职演说被后人誉为“阐释民主哲学的经典之作”。他认为:“多数人的意见虽然都应采纳,但也必须合理;少数人的意见也应受到尊重,受到平等的法律的保护。”这是典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体现在美国的联邦政府与州、市的最主要官员与议员的产生上,他们平等竞争,由选民公开选举产生。如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只能连任两届。美国的国会分为参众两院,参议院议员由各州选派2名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各州人口数的比例分配。国会每两2年一届,参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任期2年,届满全部改选。这样,国会议员的组成既体现了州权平等的原则,又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原则。

《1787年美国宪法》自颁布至今,共有27条修正案,这些修正案既保障了妇女的选举权,又保障了广大黑人等有色人种与白种人同等的公民权与选举权等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

三、“主权在民”的原则———主权在民还是主权在君,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民主与专制的重要标志。

“主权在民”就是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建立政府自己管理自己,就是“人民统治”。检测与实施主权在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选举制度,其核心在于国家各级官职的选举:人民通过手中的选举权,选举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人担任国家各级官职,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反过来,就是这些被选举上的有一定任期的民意代表者代表人民掌握国家各级权力,即这些权力不是掌握在世袭的君主,以及贵族或君主任命的官吏手中。

雅典最著名的政治家伯利克里认为:“……雅典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国家的权力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属于全体公民;……选举某一个人担任某个公职时,所凭借的不是他的出身,而是他所拥有的能力;……每一个人不只是关心自己的事情而已,还以关心国家事务为己任……”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国力鼎盛,赢得了希腊各邦的仰慕,被称为雅典的黄金时代。这不能不说与伯利克里全面推行民主政治有很大的关系。

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由所有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决定国家大事。雅典的各级各类公职人员,包括将军、执政官、议员、陪审员等,都是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用抽签或投票的方式从公民中选举产生的。这些公职人员与专制国家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职务与权力是来自于公民群体的委托,而不是君主的任命。

雅典为了使每个公民都有参政的能力,特别重视公民的教育,因而规定雅典青少年必须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雅典还用陪审津贴、观剧津贴等来保障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与素质。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精神就是重视公民的民主权利与社会责任感。

在美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下,美国的某个政党赢得政治权力的唯一合法途径,就是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即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并获得选举的胜利。政党的命运取决于选票。这样,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为了争夺民众而不得不竞相提出符合选民利益的政治主张,这就客观上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不仅总统,美国的国会议员、州长市长、州市议员等都经由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并且这些官员与议员,一般都有一定的任期,对违背民意与少有建树者,人民会通过自己的选票使其实行轮替。每个选民都有一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人民的意愿与呼声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政府的施政。通过选举,美国政治较充分地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原则。美国的强大为世人所敬仰,我们也不能不说这与美国人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有很大的关系。

四、其他原则,如雅典的集体领导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轮番而治的原则、自由的原则、服务社会的原则等,这些也是现今人类社会民主政治的普遍原则。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民主管理的新模式,创造出了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表决制、任期制、议会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些民主原则与民主运作的方式等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发挥的程度。雅典的民主政治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它的发展繁荣也得益于公民聪明才智的施展。

现今的美国,现今的世界,民主政治的原则与民主政治的运作的方式,深深打下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烙印。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 梁赤民, 董书慧, 王旭译.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上、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晏绍祥, 李隆庆.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史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晏绍祥.国外雅典民主起源研究综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89, (2) .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第5篇

法国革命催生的民主探寻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是在新世界发现能够照亮和复兴旧世界的建设原则的思想家的奋斗结晶,其写作目的是要从美国的民主制度中寻求有益于法国政治体制的良药。“没有比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政府更难抗拒的了。”民主的思想与政治体制的迫切渴求,是托克维尔对19世纪的法国乃至世界响亮的一激。

——题记

我只可说大体翻阅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上下两册的内容,对身为法国诺曼底贵族的托克维尔先生呼吁建立民主制度的磅礴文字颇有感触。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后,因王朝变故出现家庭意见分歧,同时也为了避免革命余波的冲击,托克维尔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之机前往美国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并由此写下此书的上卷,而后五年在经历法国革命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完成下卷。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奋笔之作无疑会成为跨时代的经典。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写道:“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这也揭露了 《论美国的民主》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书的上册通过对美国地理、种族、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阐明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则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此书最可贵的在我认为是在当时的出托克维尔对当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体制进行了辩证的剖析而非盲目追从。以下谈谈我对美国民主的几点认识。

一.美国的民主表现与其民主制度建立的原因

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美国人的身份平等是在其他国家难以见到的。”“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 1

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能帮助它前进。”为何说它是“普遍和持久的”?托克维尔总结了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的因素很直观体现了美国的民主可实现性的要素。美处两大洋的包夹带,与外界甚少来往,美国国家的形成和大规模的移民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移民而成的大杂烩大熔炉般的新国家。在当时作为新大陆的北美洲,其社会自始至终没有形成等级有序的社会结构,人们天生就有极其强烈的平等意识,且加上彻底的独立战争的洗礼,新组成的群众团体有共同经历还有共同的民主自由的呼吁和拥护的政治表现形式,如此背景下地美国民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甚是约定俗成的。而法国的革命在19世纪仍还处于启蒙性运动和不彻底的改革阶段,临近西班牙、德国、葡萄牙等封建王朝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长期深受欧洲“贵族为圣”的阶级利益和封建统治影响,阶级分明且有序的社会结构也抑制了平等的可能性。民主起立点不同正是作者所要告知我们的,也表达了托克维尔的呼声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并非照搬美国的制度。这也让我想到我国在国家形成方面与美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依赖于氏族的血缘关系而得以存续,世袭理念延续千年,类同于“君权神授”的欧洲文明思想,氏族的条框始终没有被彻底打破,且中国一直维持着大一统的传统以及金字塔形的一元多级的结构,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结构之下,民主与自由绝非易事。

二.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的地方与中央权利均衡

托克维尔还指出:“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理念的根源是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在于实行自治,乡镇作为次级的行政单位,拥有这种自治权无疑促使了公平、自由理念在美国的萌芽与发展,美国民主制度的雏形是新英格兰乡镇制度这点无可非议,且美国独立战争的成功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乡镇制度思想的影响使得群众基础相对强从而革命愈能胜利。乡镇自治制度与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的做法有相同之处。基于美国社会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地方拥有较多的自治权,托克维尔认为考察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顺序应该是:乡——镇州——联邦。在美国社会,阶级冲突并不强烈。“社会各个阶层开始混合起来,使人民相互隔开的一些屏障接近捣毁,财产逐渐分散为多数人享有,权利逐渐为多数人享有,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渐平等,社会情况日益民主。最后,民主终于和平地实现了它对法制和民情的控制。”在说明乡镇自治在美国的可能性之余我们还可以可以探究到,阶级冲突愈是强烈的地方,人们之间在财富乃至在身份上的不平等性愈加凸显。

三.“法”的精神与三权分立的分权与制衡

“美国的贵族是从事律师职业和坐在法官席位上的那些人。”法制在美国对民主的巩固大有脾益。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公民能依据法律对不同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也可见民主与法律的深入人心。再看到美国的行政制度,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的制度试图缩小行政权威的影响,而把权力分给社会上的许多人去掌握,从而达到权利均衡且又不涣散。只存在政府集权而不存在行政集权,联邦政府并不干预各州政府一般事物。托克维尔极为赞赏美国的分权制度,“虽然欧洲各国普遍都有分权,但美国的分权带来的实际效果最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政治效果,使每个美国公民产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公民在祖国那里找到归宿,祖国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美国宪法与体制约束力极强的三权分立主要是来自权力内部之间的相互制衡。托克维尔提及“他们”规定了权力分享的原则与“控制与反控制”的制度,“清楚地认识到„„除了人民的权力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是完全独立于人民的,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中的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托克维尔注意到司法权的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有限制的,因为法院只能在审判当中抵制违宪的法律,但是可以我们可以看到司法权的独立是美国三权分力机制的重要保障,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总统虽拥有强大的行政实权,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受到各方牵制,限制总统的权力也是三权分立制度得以良好实施的关键之一,总统的弹劾制度也使得整个三权分立体制变得更加完整。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渊源虽来自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但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效果甚微,效率不高。

四.美国民主体制的弊病:暴政的后患

“美国的民主往往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民主政府的毛病马上即可发现,但其优点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民主制度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人民,而民主始终代表的是大多数的人民,政府的行事思维归更易倾于民意,虽然人民可能有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任何民主制度都难免有缺陷,极端的民主导致专制和暴政。美国民主政府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缺失防范暴政的措施,再加上行政权力的集中以及地方政府权力相对自由,整个民主政府有山崩离析的危险。民主政府跨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暴政和管理不当,集外因与内因于一身而

非它自身的软弱无能。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的“暴政”表现,首先反映在舆论的统治方面。“多数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又拥有也几乎如此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议,可以说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于美国总统选举和连任制,托克维尔称总统选举制度而责连任制,认为连任制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是对托克维尔观点的实证。对于陪审制度的政治作用,托克维尔把有陪审员参加的法庭看成是免费的学校。这个学校向人民传授治国的艺术,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然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并没有遏止“多数的暴政”下的私刑。

五.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

本书的下卷的二三四章主要侧重与对美国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的阐释与评价。托克维尔由民主国家的人对平等的热爱比自由更加热烈和持久的观点引入利益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内容,比较两者区别并说明利己主义使美德的幼芽枯死,个人主义使功德的源泉干涸:利己主义是历史悠久的恶习,个人主义是伴随民主国家的诞生而产生的,且伴随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民主国家的个人主义使人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别人,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会被孤寂笼罩。然而又提到民主制度没有使人们相互更加亲近,而发生的民主革命使原先的贵族与贫苦阶级回避,使原先不平等的仇恨保存在了新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的内容之中,也导致个人主义在民主革命完成后比在其他时期强烈。托克维尔认为平等和个人主义可能产生促进权力集中和权力独自再生的作用,形成“社会的利益是全体的利益,而个人的利益不足挂齿”的思想,但随之而来的中央集权或权力集中的趋势,会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强度表现出来。最后提及美国人用“正确理解的利益”的学说即自由主义来反对个人主义,而这种利益又使他们习惯于结社和合作。享有政治结社的无限自由,是美国能够出现各种社团的基础,使美国人从结社中了解了自己的使命。另外,言论和出版自由也对抵制个人主义起了一定作用。“美国人以自由抵制平等所造成的个人主义,并战胜了它”。但在没有政治自由传统的国家,民主有转化为专政的危险。“在平等的原则依靠暴力革命手段而取胜的民主国家”,这种危险尤其大。无论如何,托克维尔始终强调着专制制度的弊端,以及专职和平等的关系,正如其所写道:“在任何时代都是危险之物的专制,在民主时代尤其令人害怕。”

六.小结

美国的民主与党主 第6篇

美国加州中期选举呈现“五化”倾向

1.竞选的资本化倾向。这次到加州观选,无论是为我们介绍美国和加州选举的教授还是亲自参与竞选者,普遍认可美国的竞选首先比拼的是金钱。在加州,一位曾做过8年洛杉矶市议员的华裔民主党人胡绍基(Michael Woo)给我们介绍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1993年,他在竞选洛杉矶市长时成功筹得350万美元,但竞选对手背后有共和党财团支持,筹得1000万;最后他以8%的差额败选。在美国选举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论竞选任何公职,包括参众两院议员、总统和州长以及州法官,都是以相当雄厚的竞选资本作为先决条件。据统计,在2006年的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赢得众议员职位,平均花费125万美元,参议员则达到960万美元;即使是输掉国会选举的,参选众议员每人平均花费62万美元,参议员每人花费740万美元。竞选参议员花费最多的是希拉里·克林顿,她在纽约州竞选参议员共募得5400多万美元,花费了4083万。这次加州州长的竞选,共和党州长候选人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为了竞选继任共和党人施瓦辛格的加州州长职位,投入竞选经费竟高达1.4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州长竞选的最贵经费纪录。面对这样庞大的竞选开支,无怪乎人们称美国的竞选越来越演化成富人的烧钱游戏,通往白宫的路的确是用钱铺出来的。早在150年前的1860年,林肯竞选第16任总统的花费大约10万美元;再往前70多年的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乘火车在全国参加巡回竞选总共才花了数百美元。到了2000年,小布什竞选总统的花费上升到1亿美元,2004年实现成功连任花费3.67亿美元。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募集到了多达7.45亿美元的竞选经费,花掉了7.3亿;他的对手麦凯恩募集了3.68亿美元,花掉了3.33亿。如果将所有候选人、政党、政治组织和利益集团在国会选举和总统选举中的花费加到一起,2008年总统大选,花费总额超过53亿美元(据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统计)。

但另一方面在美国的竞选和票决中,钱也不是万能的。竞选毕竟不完全是金钱的比拼,民意所向在其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次加州州长选举,54岁的女企业家梅格·惠特曼之所以输给72岁的加州总检察长杰里·布朗(Jerry Brown),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其人品的质疑以及族群的价值认同问题。加州1769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822年归属墨西哥,1848年才归属美国。所以,加州的西班牙裔比较多,是除白人外的第二大族群。惠特曼本来想主打西班牙裔这张牌,以此与民主党老人布朗决战。在9月的一项民调中,惠特曼和布朗的选情各占五成,这种态势实际对惠特曼有利,因为加州登记选民中民主党占44.5%,共和党只有30.8%。就在此时,民主党阵营向媒体爆料惠特曼家的佣人是墨西哥非法移民。惠特曼是坚决反对非法移民的,于是她就把这个在家里工作了9年的佣人解雇了。这么一来惠特曼既彻底颠覆了西语裔族群对她的感情,也伤了许多亚裔移民的心。“佣人门”是惠特曼失掉这次州长竞选的最关键因素。

2008年奥巴马的胜选也不能完全解读为金钱的胜利。据统计,奥巴马募得的7.45亿美元竞选经费的大部分是来自低收入阶层的捐助,200美元以下的捐款达奥巴马筹款总额的60%,千元以上的捐款只占其筹款总额的20%。这些小额捐款,体现了选民对奥巴马的拥护和喜爱。在加州与美国教授们的座谈中,他们也讲到,当他们看到那些选民见到奥巴马时的兴奋之情,就知道奥巴马即使躺着也会胜选。在美国,竞选虽是一场筹钱和花钱的比拼,是一场烧钱的游戏,但另一方面,竞选经费的小额捐款数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民意。只有那些深得人心、能够代表选民利益和权利的人,才能筹到足够需要的竞选经费,这也体现了美国资本化民主政治中的民意精神。

2.媒体的商业化倾向。各参选人和利益集团以及政党出于对竞选的需要,在媒体上利用广告大造声势,借助各种传媒攻击对手,已成为自肯尼迪(1960年)利用电视成功竞选总统以来,各政党进行大选的最基本运作方式。一般说来,媒体在推销竞选者的正面效应方面影响力可能有限,但在曝光对方的丑闻,以形成对对手不利的舆论环境和竞选氛围方面,效果还是相当显著的。竞选者只要抓住对方哪怕最微小的瑕疵,利用媒体对选民的感官效应,往往可以起到摧毁选民对这位竞选者的信任和信心的效果。以“毒药政策”攻击竞选对手,已成为商业化媒体在大选中扮演的基本角色。

加州考察期间,与我们座谈的教授和资深媒体人士,都一致指责媒体在选举中的商业化表现。认为现在的媒体唯钱是从,连篇累牍的竞选广告就是商品,毫无公益性,完全丧失了自身应具有的第四种力量——监督权和社会评价功能。

3.选民的情绪化倾向。美国实际运作的是两党政治,选民在做选民登记时一般都要表明党派立场,以领取相应政党候选人的选票。政党中坚力量的党派立场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些人大概占选民的80%,他们的投票倾向是投党不投人。还有20%的选民没有党派立场,投人不投党,完全根据对竞选者的好恶来投票。美国大选,两大政党争取的主要是这部分选民。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也不止一次的地接收到这样的信息:美国年轻一代选民的党派倾向或者说政党的归属感越来越淡化。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媒体的鼓动,也更容易受偏激立场以及政治秀的影响,非理性的情绪化投票在大选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美国公民文化中本来就存在对政党根深蒂固并日益加深的不信任。其最鲜明的体现之一就是“选票分投”,既把选票投给本党总统或州长候选人,也把票投给国会选区的不同党的候选人。这也是目前美国政治格局中(包括州)经常出现民主和共和两党分别控制行政和立法机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党派倾向的弱化还体现在选民希望有别于民主、共和两党的第三党的出现上。这种对两党制的厌倦和对政党政治的不信任,使美国选举体现出明显的“钟摆效应”,选民基于政治不满往往对民主党和共和党各打五十大板,通过两年选举不断地变换对政党的选择。同时,一旦出现立场比较鲜明、富有刺激性的政党派别,往往对选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茶党(Tea Party)的崛起就带有这种鲜明特征。茶党的崛起,不仅表明美国选民在金融危机打击下生成的右倾心态,也表明美国选民不满现状、力图从两党制中求变的民粹倾向。

这次中期大选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两党许多参选议员都以打中国牌诋毁对手。有段长达一分钟的广告,虚构了在2030年的一所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一名教授正在给学生讲授“全球经济”课;旁白说的是:“古希腊、罗马帝国、不列颠帝国、美国,因为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与原来使得他们伟大的原则背道而驰。”这位教授点评说:“美国政府企图以庞大的开支和税收来摆脱严重的经济衰退,巨额的所谓刺激开支、庞大的医疗改革、政府接管私有企业,债务累累。”接着这位中国教授笑着说:“当然,我们是他们的大债主,现在他们都得给我们干活儿。”课堂上随后响起学生们的笑声。短片结束时响起了英语旁白:“你可以改变未来,你必须改变未来。”有人统计过,这次中期选举全美有超过100个选区、250个电视广告,都以中国为题。这反映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感到不安。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4月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认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的人只有38%,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的人则有41%。这也反映了美国人对中国崛起尚缺乏理性的认知。

4.输赢的技术化倾向。许多亲身参与或组织竞选的美国人,实际上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竞选的输赢,除了党派认同、政策倾向、经费条件等一般性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取决于竞选的策略和动员、沟通能力。诸如形象、广告口号标语的设计、对竞争对手的攻击策略、传统拉网式的挨家挨户的拜访和敲门、频繁的电话沟通访问以及发放宣传品等等,谁的这些工作做到位,谁把本党选民能够充分调动起来,积极登记和投票,谁的胜选率就会大大提升。我们在走访共和党洛杉矶郡党部书记珍妮·巴奈特时,她认为2008年“奥巴马能赢,是因为许多白人在家里呆着,这次要动员他们都出来投票”。据一位参与众议院竞选的共和党小伙子说,他今年采取的竞选策略就是挨家挨户敲门,登门拜票已达2万户。在走访民主党一处竞选总部时,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人每天大约打100个左右的电话,90%以上的家庭会把电话挂掉。即使这样,电话还是要挨家挨户地打。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能否熟练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对于竞选的输赢关系极大。一些研究者认为,奥巴马2008年大选的胜利,几乎颠覆了美国以往总统大选的模式。奥巴马竞选团队依靠网络新闻、搜索引擎、YouTube视频点播、博客、播客、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内置广告、手机短信、Myspace、Facebook社区网站、在线购买、铃声下载等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对那些不再依靠从报纸和电视上获取信息的选民进行成功的动员和沟通。

5.民主的党主化倾向。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虽然与政党政治密不可分,但民主政治从本质上说绝不能等同于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不过是民主政治精英化的一种实现形式。制度优良的政党政治能够增加民主政治的实质内涵并提高民主政治的效能;而一旦民主政治完全被政党政治替代,政党意志替代人民当家作主,这样的民主制度实质就沦为了政党专制或政党独裁。即人们常说的“党主”或“党专制”。判断是否“党主”的标准不能仅仅依据一个国家的政党数量,更为实质的是要依据政党是否可以实质操纵民选授权并使政党政策脱离民意且定型化。美国通过两党制实际运作的民主政治,也带有鲜明的“党主”倾向和色彩。美国民主所奉行的竞争性授权民主以及所谓的程序正义,本质上就是“政党控制”。在加州,所谓的民主政治,实质体现的也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控制的选举和票决政治。

两党制较多党制的制度优势是政府和政策的相对稳定,但它的缺欠是选民实际上只能在两党设定的框架内选择立法会议员、政府管理和司法者、法制以及政策,其他政党的参与只是为两党的竞争增加一些变数和花絮。美国人为什么对2010年崛起的茶党显示出这么大的兴趣,问题的实质正是两党政策倾向的定型化,是选民的声音根本无法在选举政治生活中发生作用,只能在两党已经基本定型化的政策框架内作出选择。美国两党基本理念和政策倾向的同异,以及如“茶色共和党”的极端右倾化,会加剧美国社会的意识分裂和族群分裂,从而使党主的民主共识基础更加薄弱。

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1.“寓选于乐”。两年一次的加州大选,从选民登记、初选到大选,大约半年左右的时间。这对于选民来说,无异于在享受一种特殊的公共政治节日。在加州以及美国其他各州,围绕竞选以及票决而开展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已经演变为一种公共生活。竞选和票决的组织、动员、签名、拉票以及一切宣传和互动活动,构成了相互关联、有节奏起伏的政治授权的竞争过程。在这一期间,选民对于接受竞选授权的官员候选人或政治人物而言就是“上帝”,选民手中的选票就是候选人竞选投入的真金白银。没有哪个政治人物在竞选期间敢于无视选民的权利和各种政治诉求及期待;而对于选民来说,两年一次的选举和票决也是对现状作出评判和释放不满的时机。代议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精英的竞争性拜权和选民的选择性授权。熊彼特关于经验性民主实际就等同于普选和票决的论断是很精当的。竞选的过程、拜票的过程实质等同于一个仪式,一个政府权向公民权行定期见面礼、报告礼、评判礼和授权礼的仪式。这个礼仪的结束也意味着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权的移交。

如何使社会公共生活变成一种节日,使公共生活满足社会情绪发泄和权利诉求表达、情感沟通和群体归属的需要,尤其是政治性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常态化而非呈现群体事件的突发、无序、混乱甚至导致破坏和违法,是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个具有优良制度体系的社会必然要为这种公共生活搭建必要的释放舞台和公共空间。

2.“选决结合”。目前在加州以及美国其他一些州,以公民提案和票决的形式决定州务立法非常受欢迎。对于公民提案和公投票决,有人担心直接民主的过分使用会造成立法成本的增加,也有人担心这种直接民主的实质仍然是资本和政党集团或族群的操纵。但在笔者看来,公民提案和公投票决的意义在于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结合。竞选代理人是间接民主;对重大公共议题的立法票决是直接民主。而任何形式的代议民主的经验都证明,竞选授权的代议民主最难克服的,不仅仅在于政府管理层面的参与不足从而形成代理人专断的问题,其更大的制度缺欠在于法治保障权利的代理制度的间接性,立法的间接性授权受到党派倾向以及代理人个性偏好的影响。没有公民提案和直接性票决,只能把权利保障和权力规制的立法权全部交由代表党派立场的立法会议员,从而使超出两党意志和执政理念的公民社会意愿难以形成宪法和法律。公民提案和公投票决的运用,比由议会垄断立法权要优越得多。加州的公民提案和公投票决的作用不断强化,这在某种意义上会形成一种趋势,即呈现全民立法、行政代理和司法救济的新政治运作格局。而这种格局无疑对我国民主政治的权力配置格局会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3.“表达自由”。表达自由比言论自由要宽泛,人们既可以通过言论,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我们在加州观选中对“表达自由”有很直观的感受。选民自愿参与的助选义工、竞选集会、直接和坦然的演讲和情绪宣泄,候选人的广告宣传、与选民的互动,一切围绕选战所体现出来的意志都得到形式法治的尊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美国加州人在表达个人意志和意见时,虽然也会有立场的不同,但无论批评、赞赏和评议都不会有任何的顾忌。表达自由实质是一种意志的真正解放。

2006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可能是中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明确表达的四权概念。建立和谐社会依靠被动的维稳机制是不可持续的,关键的问题是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笔者在中国基层调研时经常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心中的民主是什么?回答最多的是:“公家和大家的事要让我们知道”——这表达的是百姓的知情权;“当官的要尊重我们的要求和利益”——这表达的是百姓的民生权和人格权;“要让我们讲话”——这表达的是百姓的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实际上是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的条件。

4.“两权一体”。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他的系统论理论中,把政治定义为“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意即政治是国家或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分配利益或资源的过程。资源通过市场交换来配置,是资源的初始分配;资源通过政府权力来配置,是资源的第二次分配,即“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人们常说的“分配不公”,在市场和政府这两个环节都可能存在。这次到美国加州观选,对这种政治定义有了更感性的理解。

如果说加州公民提案尚不能鲜明体现两党公民权政策对选战胜负的影响,那此次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之所以赢得众议院的选举,则无不与公民权利的保护有关。共和党胜选的关键是击穿了民主党四大命门:高失业率、医疗改革、非法移民、漏油事件。

美国中期选举,两党围绕公民权的维护展开的论争,尤其是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人的惨败,对总结自由民主竞选制下以及一切民主制度的执政经验,都具有重大意义。美国中期的选战结果说明,一个执政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执政不能反映和体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对民众的期待不能在政策中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反馈,就不会赢得执政的可持续性。而民众的期待最为根本的是解决民生问题。民生权的满足是执政党最应优先考虑的需要,其次是民主权的保障和制度化满足。这在加州以至美国的竞选政治中体现的是同一个规律。加州以及美国的中期选举还说明,在全球化的经济竞争时代,经济议题对于政治民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任何一个民主的政府,都不可能无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治权的归属越来越倾向于与市场经济和民权保障的状况密切联系。所谓市民社会与政权体系的“政经分离”只是形式上的,其实质民主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无论在民主的形式上多么热闹和复杂,民主的实质是为了保障公民权。“民主对自由的保障”,这是加州以及美国民主政治的实质和精髓。

近代资产阶级创造了代议制民主的形式,这使掌控市民社会资本权的社会上层同时也掌握了国家管制权。资产阶级如何把社会各阶层的精英纳入彀中呢?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和竞选民主政治两种途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到社会上层,掌控资本和政权,但必须在原有已经形成的资本秩序和统治秩序的刚性框架下,也就是资本法治秩序不变。这实质是资本和政权向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界精英开放所形成的秩序。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以后,政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治权实质掌控在执政党手中。掌握治权的领导者是在实践中,由上级和群众首先从品格高尚、德才兼备的人群中推荐和委任上来的,逻辑近似于汉代的荐举制。因此,中国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社会自由、开放、利益多元,权利对权力的诉求也趋于多元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有个治权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各阶级各阶层开放的问题。简要地说,科举是知识加能力的竞争;选举是资本加能力的竞争;察举是人格加能力的竞争。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三举制”,把人格能力、资本能力、知识能力相合起来,创造一种涵盖人类历史上选拔精英治国人才经验的民主政治新形式?

论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 第7篇

一、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理论内涵

(1) 人本主义。教育的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其显著特征。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主张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还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评价, 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 处处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1]美国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的是在教学和高校的管理当中应当以学生为本, 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措施和制度的设置都要以有利于维护学生的权益为根本出发点。这一些都充分体现了社会学校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和平等对待。

(2) 人人生而平等。在杜威等自由主义者看来, 教育具有三大功能:整合、平等与发展。在民主的社会相互分享的利益有多种,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权利就是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在这里, 教育平等的内涵包括有四个重点:第一, 人即目的, 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第二, 教育权利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受教育”权利的平等;第三,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 其中制度保障的关键所在;第四, 差别性对待原则, 由于教育效果会因教育者的天赋机遇的不同而不同, 因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式地实现。[2]

二、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具体实施措施与制度

(1) 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民主化方面, 美国高校的课堂之上, 学生能自由就他认为值得提问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美国高校特别重视课堂研讨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民主化教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实践课上学生通常被分为一二十人的小班, 由助教带领。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比如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 动手实验, 或者是阅读文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

(2) 大众化教育。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让每个国民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承担者是美国两年制的公立社区学院。我们知道, 美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两年制的社区学院, 这些社区学院是属于专科性质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作为中学后的教育机构。它以“人人能入学, 为人人服务”为教学宗旨社区学院为美国的绝大部分国民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也为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 精英的培养。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大, 教育资源相当丰富, 因此要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不困难, 但是要进入美国的顶尖的研究型大学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竞争还是异常激烈的。在美国, 当了博士研究生, 并不能保证都拿到博士学位, 要成为博士, 必须在自己的领域里是数一数二的专家。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 美国的大学对于尖端人才的培养所进行的精英教育能够在大众化的浪潮之中保存下来, 让精英大学的有效资源能够招收少数拔尖的学生, 并且将学校的资源完全投放到精英教育中来, 精英大学的定位就在于实施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精英教育。

三、对于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思考

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在民主化教育中实行的教育理念也对我国的教育观念具有启发作用, 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学习。

(1) 更新教育理念, 追求学生创新个性发展,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对比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缺少的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教育模式比较僵化,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更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我国高校应当要注重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和民主化课堂教学的创建。高校的一切硬件和软件设置都要以学生为本, 都要向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方向靠拢。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注意摈弃“衙门式”的管理作风, 要尊重学生个性, 实现学生的人格化平等对待, 提高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服务意识。在课堂上, 高校要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关于科学知识的探讨和辨析, 活化课堂气氛, 让课堂的民主化氛围能够带动大家一起进行学习和研讨。

(2) 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发展专科教育, 保护精英教育。我国在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的扩招, 从1998年到2006年, 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从643万增加到2500万人, 毛入学率为22%。[3]其中的大众化教育主要承担者是我们的普通本科教育学校, 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教育部属的“211, 985”重点本科学校, 而专科教育则处于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了, 大众化教育办成了, 但是精英教育质量下滑, 大学生的含金量急速降低。我们应当要优化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结构, 让各层次的高校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办学目标, 大力发展专科教育,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3) 改善竞争机制, 建立科学的教师选聘制度, 促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为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层次, 我们应当要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体系。通过高等教育立法来进行教育的改革、改组和改制, 大力增加民办高校数量。对现有的民办高校给予政策支持, 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立法进程, 使现有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尽快成为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办学实体。从而为公办民办高校相互竞争, 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民主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摘要:教育民主化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关心的教育问题, 本文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思考与借鉴, 并由此对如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李俊杰.高等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之探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4 (6) .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美国民主 第8篇

西方自由民主制并非适合全人类的最好制度模式

西方学者回顾历史时指出,1947年,丘吉尔在众议院曾发表了一个著名观点:“民主是个不好的制度,但是,还没有发现比它更好的制度,所以我们不得不用它。”丘吉尔在英国已经走向穷途末路时提出这样的观点,而他的威望让这个观点从此被广为传承。

西方学者敏锐地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丘吉尔的话预示了弗朗西斯·福山于1989年所宣称的“历史的终结”的论断。该论断指明冷战结束意味着西方的自由民主将是适合于全人类的政府模式。但是,福山终究还是修正了自己先前的这种观点。2010年,在中国《财经时代》的专刊中,福山写道:美国模式中存在一个远远没有解决的深刻问题。中国政府在作出风险决策和高效执行的过程中,能作出非常迅速的调整。美国鼓吹宪法的制约和制衡,不信任中央政府,这种政治体制保障了个人自由和蓬勃发展的私人部门,但是现在已经出现极端化和思想僵化。目前,美国的民主体制并没有多大能力来解决美国所面临的长期的财政危机。民主在美国虽然享有固有的合法性,但是,如果政府内部分裂,不能履行职责,那么这也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范例。

有鉴于此,西方学者提出“现在是重新审视我们所了解的民主的时候了”。究其原因,这不仅是因为诸如中国和新加坡等采用迥异于西方式的现代主义模式的国家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而且还因为西方自身也已发生变化。

美国自由民主制沦为民粹主义者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

福山针对在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实行官僚精英治理深表怀疑:在西方公共行政思想下实行官僚精英治理存在很大阻碍,因为良政其实是一种威权政治,而我们既不尊重专家,也不想授权给他们,所以,因为不信任,我们就用各种规章制度来限制他们自行决策的自由,这个问题在美国最为严重。福山指出,有组织的特殊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通过游说和赞助选举活动最终控制预算和立法过程。在政府机构或者金融机构能否避免被监管方面,特殊利益集团的话语权远远大于分散的选民个人。

西方学者在对比了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后指出,不像中国模式那样为公共未来利益赢得投资,加州乃至美国的政治体制都只是迎合短期民粹主义情感,服务于那些利用政治影响力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集团。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民主只是为了保护特殊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而置公众未来利益于不顾。

美国消费型民主的深重损害

西方学者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指出,美国不再是一个与外界绝缘的、同种族的、有着自己朴实的职权美德的小规模传统社会团体,资本家和劳动者也不再通过设置路障或者有秩序的大规模集会来对抗了。现在的美国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宰、高度多元、文化高度交融、空前都市化,高度网络化的消费型民主时代,美国经济已基本成为信息与服务型,消费占其GDP的70%。然而,一人一票普选制民主显然没有考虑到二战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民主的长期影响。美国人想要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他们简单地认为这种权利就是消费者需求得到最大满足,而且必须是立刻满足。换言之,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民主制就是即时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西方学者也看到了,从本质上讲,消费者的选择是一种短期的、利己主义行为。美国自信地认为选举制民主和市场自由选择会引领社会走向历史正轨。受信息时代各种新技术的推进,这种利己主义选择的力量大大推动了社交网“脸书和朋友网”等带动的权力转移,社会、文化以及政治权力开始通过由志同道合者、有组织的少数族裔或个人参与的各种网络形式下放、扩散。

西方学者认为,当前的自由民主制度其实是一种“消费型民主”。没有人能轻视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舒适与便利,然而,以短期的利己主义社会思潮为主导必然会让任何一种长远的、注重公共利益的观点黯然失色。在消费型民主时代,从政客、传媒、市场反馈的所有信息来看,它们都在引导社会要求即刻获得满足。对于太多的人而言,既要消费,又不想储蓄;既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又不想纳税。不难看出,选民自私的、“理性的个体行为”如何聚沙成塔,最终造成“整体的失控”:极度的泡沫、巨额债务和财政危机。

西方学者揭示道,为了迎合这种追求即刻获得满足的社会思潮,政客们关心的只是下一场选举,而不是未来的发展。党派之间源于思想僵化的唇枪舌战、竞相争取能够决定选举结果的极端主义者的拥护。在这种情况下,逍遥派通常选择弃权,温和派对此则嗤之以鼻。这种被美国高院批准作为“自由话语权”的选举基金操纵着的短期的民粹主义情绪进一步腐蚀选举代表和民主本身。选举活动也很容易被那些有影响力的特殊利益集团所操纵。

此外,消费者的注意力就是金钱,为了赚钱,媒体周周如此,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滚动,渲染民粹主义情绪,端上物欲横流的大餐,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防止他们调转频道或者转换网页。消费主义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或者可以说,“消费型民主”只是消费型社会在政治领域的集中反映。西方学者指出,多数公司25年来一直通过再投资来稳步创造财富,而现在他们却更加关注季度报告,甚至每日股市。金融行业通过在大宗买卖中抽取小份额盈利而获取即期利润以及做资本投资来敛财。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他的经典之作《资本主义的文化冲突》一书中就很有先见之明地提出这样的理论:宽松的信贷政策和即时性消费会动摇自由资本主义繁荣的两大基石——迟滞需求和努力工作原则。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也有类似看法,他认为,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家庭和汽车消费,而不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投资,将来的美国就会丧失与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竞争的能力,后者很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及其他方面的投资。在消费型民主时代,政府既没能力来迟滞需求又缺乏相应的长远思考、规划以及延续性政策。

西方学者仍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例,阐明极端事件暴露出的本质问题。众所周知,加利福尼亚州采用直接民主和公众倡议的治理方式结果证明是毁灭性的。在20世纪初,直接民主这一宝贵资源在20世纪初原本用于制衡那些铁路大亨们,现在却成为少数利益集团和民粹主义者实现自己短期利益的工具。正如加州高院法官罗恩·乔治不无讽刺地质问:“选民倡议原本是用来遏制特殊利益集团的,现在是不是已经成为实现一小部分利益集团利益的工具,是不是已经成为真正民主社会发挥有效作用的绊脚石?”

特殊利益的驱使和急功近利的选民心态二者合力使加州财政收支难以平衡。立法机构不能平衡党派之争,也摆脱不了特殊利益集团的控制,只能通过短期的临时应急措施和大量借贷来解决问题,结果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今的加州深陷债务的泥潭和政治僵局。

没有深刻的施政变革,加州面临的年度预算缺口高达数十亿。民粹主义者过度依赖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景气年,预算会增加;而经济疲软时,预算会大幅下跌。没有税收储备来缓冲经济疲软时的税收缺口。收上来的税即刻就用掉了。贸易者认为购买加州的债券比购买哈萨克斯坦国家的债券风险还要大。8%的州预算已经用于偿还债务了。与伦敦和雅典一样,学生们抗议增加学费和停课行为。小学教师下岗,监狱因过度拥挤将囚犯提前释放(2011年5月,美国高院下令释放三万名重罪犯,因为监狱的拥挤程度侵犯了他们的人权。)针对贫穷者和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也大大缩减。更糟糕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之后的50年里,加州在基础设施方面一直没有加大投资。目前,加州的基础设施建设赤字约为7650亿美元。

针对以“消费型民主”为代表的自由民主制度的种种弊端,西方学者明确总结说,既然公众的欲望和消费主义思想已经彻底融入到了美国的各类机构,因而必须要在这种民主体制内部来一次大变革,用一套新的制约与制衡措施来控制这种失控现象。政府机构对这种失控现象的反馈措施——支持长远计划、反对即刻满足的民粹主义思潮是恢复良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Zhang Weiwei,The China Wave:The Rise of a Civilizational State,Hackensack,NJ:World Century,2012.

[2]Pan Wei,"Origins of the Min-bei System,"presented at The Idea of Political Meritocracy:A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terdisciplinary Symposium,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Singapore,January 6-8,2012.

[3]N.Gardels,"Deglobalization or Market Pluralism?"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16(1)(1999),pp.2-3.

[4]F.Fukuyama,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06.

[5]F.Fukuyama,"US Democracy Has Little to Teach China,"Financial Times,January 17,2011.

[6]M.Wolf,"Lunch with the FT:Francis Fukuyama,"Financial Times,May 27,2011.

美国民主 第9篇

基于对本课的如上理解, 笔者尝试以自由的精神作为引领课堂的教学立意, 以民主的形式、法治的保障为两条辅线穿插其中, 引导学生探究北美人民如何在自由的感召下进行民族独立战争, 以民主的形式保障自由的本质。

一、导入自由女神:引出立意

笔者选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导入。在简单陈述了自由火炬、《独立宣言》和打碎的手铐、脚镣等细节之后, 笔者先引出材料一。

材料一:欢迎你, 那些疲乏了的和贫困了的, 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那熙熙攘攘的被遗弃了的可怜的人们。把这些无家可归的饱受颠沛的人们一起交给我。我高举起自由的灯火!

———美国诗人埃玛·娜莎罗琪撰写的雕刻在自由女神塑像基座上的铭文

设问一:

(1) 法国送给美国建国100周年的礼物为何如此地强调“自由”?

(2) 在埃玛·娜莎罗琪看来, “自由”对于美国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段导入虽然并不出奇, 但有两处恰到好处。其一, 单刀直入, 体现教学立意。自由女神像有两个基本的象征意义:1美国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2美国人民的自由是通过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获得的。选择自由女神像, 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立意和教学导入的对接。其二, 开启学生的愤悱之心。学生对自由女神并不陌生, 但是对自由女神的细节、象征意义及其与独立战争的关系却一知半解。利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认知现状恰好能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起他们思考的火花。

二、阐述历史渊源:点明立意

趁设问一构造的悬念引起学生愤悱之机, 笔者选择了英国早期移民诸多事件中的典型代表“五月花号事件”作为突破口, 从源头上对美国人民何以如此看重“自由”的缘由做了剖析。据林剑鸣先生所著《奠基时代》相关陈述, 1620年9月4日, 在英国的普利茅斯, 104位英国人因为不堪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尤其是迫害清教徒的宗教政策, 乘坐“五月花号”驶往北美。经过66天的苦熬, 他们带着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抵达了北美科德角。

对那片全新的土地, 这104位移民会如何治理呢?

材料二: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 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为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并发展, 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和平等法律、法规、条令、宪章与公职, 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

———引自《五月花号公约》

设问二:

(1) 这批清教徒远赴北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 他们意欲通过何种方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带有什么色彩?

(3) 他们以何种形式确保赴美的主要目的和管理方式得到落实?

本环节的设计直指美国的自由传统, 从根源上探究了自由对美国的深远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 早期英国移民, 特别是清教徒移居北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免受宗教迫害, 获得信仰自由。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描述的那样:“到新英格兰诸州落户的英国人多是受过良好教育, 讲道德守秩序的清教徒, 经济状况差别不大, 基本平等的自由人。”为了防止英国的专制政策再度降临新大陆, 他们在彼此磋商之后, 通过签订契约和恪守契约的方式, 达成了自愿的社区自治协议, 即“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这样一种带有直接民主制色彩的管理方式实施管理。同时, 社区自治协议的产生途径是彼此磋商, 订立契约, 通过对契约的恪守来保障权利的自由和社区的自治。

从此, 北美以自由为核心, 以民主为自由的形式, 以法治为自由的保障的政治架构开始搭建, 自成特色。但如林剑鸣在《奠基时代》中提到的, 此时英国移民心目中的“自由”“自治”和“契约”更多的是英国原有思想和做法的延续, 带有较强的传统色彩, 并非有意进行政治制度革新。所以, 应平和地估量“五月花号事件”和《五月花号公约》的历史意义, 切忌夸大, 以免让人误以为英国移民在远赴北美之时已经建立了民主制度。

三、国家意志, 凸现立意

上承北美地区悠远的自由传统, 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民众的政治和社会现象, 如民众参与, 启蒙思想, 地方自治, 议会下院的崛起, 等等, 引导学生对北美的17、18世纪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有所认识, 并以1766年3月埃德蒙·伯克的一次演讲点破北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意识中的“自由”精神, 顺利过渡到独立战争教学。

材料三:在美利坚人的这种性格中, 热爱自由乃是一个突出的特征, 它是他们全体的标志, 使他们卓尔不群;……一旦他们觉察到任何用武力夺走或用诡计骗取的微小企图, 他们就会变得忧心忡忡、桀骜不驯和难以驾驭。

———引自《奠基时代》

埃德蒙·伯克的语意恰好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自由为精神为纽带, 促成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同时,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使得北美人更加注重自由, 一旦自由受到侵害, 就会不惜代价加以捍卫。这为英国的殖民政策和北美殖民地自由传统的尖锐冲突埋下了伏笔, 如北美民众对《糖税法》的反应。

材料四:当《糖税法》尚在酝酿之际, 北美的请愿活动就已展开;待到法令公布, 抵抗之声更是响彻各地。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纽约、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和南北卡莱罗纳的议会下院均通过了正式的抗议书。

———引自《奠基时代》

设问三:

(1) 英国政府是如何看待北美殖民地及其移民的?

(2) 英国政府的强制实施《糖税法》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由于英国只是视北美殖民地为自身的利益生产地, 而不给予其类似于英国本土的对等权利和地位, 当财政或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 北美殖民地往往成为英国转嫁祸水的对象。1775年独立战争的爆发, 既反映英国殖民压迫与北美资本主义、民族独立之间的矛盾, 更反映英国与北美自由传统之间的矛盾。1776年, 北美的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历史声音。

材料五:我们认为以下的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 而政府之正当权力, 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 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 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引自《独立宣言》

设问四:

(1) 《独立宣言》强调了哪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2) 相比于初上大陆时, 北美人民关于自由的认识有怎样的深入?

(3) 《独立宣言》是如何保障上述权利的?

《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公布了进行独立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捍卫造物主赋予的权力, 其中之一就是自由权利, 以及对自由行使合法权利不受干涉的权利。相比于《五月花号公约》从习惯和传统角度认识的“自由”, 《独立宣言》中的“自由”无疑更多地具有了启蒙思想的意蕴。如《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等角度入手, 弘扬了近代意义的“天赋人权, 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 否定了专制压迫, 为组建能够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民主政府提供了法理依据。就法治的角度看, 《独立宣言》从国家意识的高度, 表明了新诞生的美国反抗压迫、捍卫自由和组建民主政府的态度和决心, 较之于《五月花号公约》的民间契约方式, 国家意志更庄重、更威严、更具有法律效力。

四、根本大法, 巩固立意

教学时, 对1787年《合众国宪法》产生的原因, 笔者选取“谢斯起义”钩沉史实:八年艰苦抗争, 换来民族独立。出于对于自由的信仰, 对专制的恐惧, 新生的美国奉行《邦联条例》, 即邦联制。这种做法的确使自由得以保障, 但由于州的权力过大, 甚至架空了中央, 使得独立的美国形同散沙, 难以在险象环生的境遇中立足和发展。

如上讲述留下了教学悬念:对于美国人而言, 没有自由不行, 过度自由也不行。那么, 如何找出自由的“度”呢?笔者在讲述2013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的“关门事件”后, 导出1787年《合众国宪法》。

材料六: (序言) 我们合众国人民, 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 树立正义, 确保国内安宁, 提供共同防御, 增进公共福利, 并保证我们自身和子孙后代永享自由的幸福, 特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七: (1) 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各州的权力是保留的。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 (2) 联邦宪法是全国最高的法律, 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 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3) 联邦和各州有各自的政府班底和律法。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自行选举产生, 联邦政府无权任免州长或州级官员。

材料八: (1) 本宪法授予的全部立法权由属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 (2)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任期四年。 (3) 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六、七、八均引自《合众国宪法》

设问五:

(1) 美国颁布《合众国宪法》的目的是什么?

(2) 《合众国宪法》是如何分配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以及中央内部权力的?

(3) 美国以何种方式保证权力制衡和自由民主的实效性?

1787年《合众国宪法》序文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本宪法制定的目的, 概括起来有三条:建立联邦制度;维护公众利益;保障自由权利。“自由”自始至终是美国坚持不懈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很明显的是, 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 实行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和联邦政府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 史无前例地将启蒙思想家洛克和孟德斯鸠所建构的民主制度付诸实践, 将《独立宣言》中宣扬的“天赋人权, 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化为实际。中央与地方分权原则的确立, 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充分地调动了各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制衡原则, 美国把秩序和自由合二为一, 使政治进入有序运行的轨道。同时,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的确立既明确了三者的职能分工, 又平衡了权力分配;而总统和众议院议员以选举的方式产生则带有非常明显的民主成分, 杜绝了专制, 维护了自由。

回顾本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笔者在思想上经历一次回归历史教学本真的洗练。

首先, 历史教学要追本溯源, 探究历史原点。早期的英国移民奔赴北美的直接原因是出于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追求, 对专制宗教政策的反抗;到达北美之后《五月花号公约》中的“自治团体”也只是英国自治传统的延续, 并非启蒙运动之后的“民主”。

其次, 历史教学要明确定义, 厘清历史关系。自由与民主的关系, 从启蒙运动开始基本上就有明确的定义, 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或者政权形式, 其价值存在于对公民自由权利和公民行使合法权利的自由加以保障。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而不是平行的关系。

美国民主 第10篇

美国对缅甸的制裁是美国国内大众普遍认可的结果,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美国与缅甸一直保持着一种友好关系的状态。这种友好的关系在二战后持续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政府认为缅甸的军队政府普遍无视缅甸人民的人权和公民自由。

在二战期间, 美国利用缅甸作为抗击日本军队在东亚和中国的行动基地。战后, 缅甸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于1952年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和缅甸也建立了全面的外交关系。

两个国家的关系在二战后由于各种原因开始变质。首先是缅甸政府不愿意解决盘踞在缅甸东北部的国民党军队的身份问题, 使得美国对缅甸大失所望。其次, 缅甸的文职政府被证明是不稳定的, 新的军人政府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更亲密的关系, 这让美国大为反感。最后, 军人政府也表现出对缅甸公民的人权缺乏普遍的尊重, 取缔了重新要求文职政府执政的反对组织。

尽管美国与缅甸的关系冷却, 但美国对缅甸的政策仍维持着相对正常水平。美国也接受缅甸作为它1976年普惠制方案原始受益者之一, 美国还授予缅甸最惠国待遇地位, 并且支持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发展援助条款。两国军队之间直到1988年还存在着密切的军事关系。

对缅甸制裁的实施真正开始是在缅甸8888大屠杀事件之后。这个事件的结果是军队重组以及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掌权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镇压事件后三天, 美国参议院谴责缅甸军政府杀人并大规模逮捕民众的行为, 支持缅甸回到民主社会, 并且要求里根政府提出人权问题并且与缅甸政府官员和解。里根政府在1988年9月23日做出反应, 终止所有美国对缅甸的援助, 开始了对缅甸渐进的制裁进程。

掌权以后, 缅甸国家宣布它将在1990年5月27日通过举行议会选举形成一个自由与公正的人民议会以促进缅甸回到公民治理的社会。1988年9月27日, 缅甸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发布了一条新的法律管理缅甸内部各种政党的登记, 并于1989年5月31日发布了一条新的法律控制即将到来的议会选举。令每个人感到惊喜的是, 由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获得了59.9%的选票和382个席位, 尽管代表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的政党———民族团结党获得了21.2%的选票, 但仅赢得了10个席位。

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以及缅甸的军队拒绝实现人民议会的选举结果。相反, 还逮捕并拘留了包括昂山素季在内的很多反对党领袖。抗议群众被粗暴地镇压。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颁布了戒严令。

美国国会对缅甸选举后军政府的镇压行为采取了制裁措施, 包括在1990年关税与贸易法案中添加对缅甸的制裁, 并在1990年8月20日通过了这一制裁。这一法案的第138条授予了美国总统对缅甸实施经济制裁的权力。参议院以92票对0票通过了禁止所有缅甸产品进口的法案。

20世纪90年代期间, 美国国会考虑了一系列法案和决议要求对缅甸实施额外的制裁。这些制裁的严重性迫使缅甸国家在1995年7月10日释放了被软禁的昂山素季。即使在昂山素季被释放以后, 美国国会仍通过了1997年综合拨款法案第570条对缅甸实施新的制裁。

自从2000年以来, 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任何新的对缅甸的制裁法, 直到2003年春天缅甸对反对党的镇压事件发生之后才通过了2003年缅甸自由与民主法案。同样, 直到2007年秋天“番红花革命”之后, 美国国会才通过了2008年美国议员兰托斯对缅甸反民主行为的制裁法案。

布什政府也并没有对缅甸采取明显的行动, 直到2003年才通过了缅甸自由与民主法案。自从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 奥巴马政府对于缅甸的制裁行动局限在更新关于缅甸的国际紧急事件, 因此在13047号, 13310号以及13448号和13464号行政命令的指导下延长了制裁的时间。

通过美国对缅甸制裁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 现存的美国特别针对缅甸的制裁一般可以分为几大类。第一, 禁止对某些缅甸政府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和商业伙伴发放签证。第二, 对某些缅甸政府官员及其家庭成员和商业伙伴进行金融服务的限制。第三, 冻结某些经由美国方面选择的个体的资产。第四, 禁止进口缅甸原产产品。第五, 禁止进口某些类型的产品和某些公司的产品。第六, 禁止美国对缅甸新的投资, 第七, 限制对缅甸双边和多边援助条款。同样, 我们可以看到, 在美国与缅甸关系的历史中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模式。首先, 尽管在二战后两国关系出现了普遍的下降, 但是实施制裁是在1988年缅甸爆发了8888大屠杀事件之后才开始的。其次, 随之而来的美国对缅甸的制裁通常都是在缅甸的军政府对他们的反对派政党和缅甸人民严重违反了人权和公民自由的行为之后才实施的。第三, 美国国会比白宫更积极主动的推动了对缅甸的制裁。

美国对缅甸制裁的作用及其挑战

从理论上来看, 经济制裁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缅甸基本上属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 再加上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作为弥补, 使缅甸承受美国制裁的能力较强。美国没有把对军人集团的制裁与对一般民众的人道主义援助区分开来。因此, 制裁真正的受害对象是民众, 而不是掌握了国家经济的军人集团。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缅甸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美国的反感。另一方面, 美国针对军政府上层的制裁包括冻结他们在西方国家的各种资产, 对他们实施入境签证限制, 对与军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实施制裁等, 并没有起到震慑军政府高层的作用, 相反加深了缅甸军方对西方的敌对情绪。此外, 缅甸当代历史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存在世界上最大数量反叛的少数民族和共产主义者所引发的长期的暴乱。所有这些因素都持续地阻碍了缅甸独立后国家统一和经济巩固。从美国对缅甸制裁的历史进程来看, 美国对缅甸的制裁是基于只有在缅甸军政府对他们的反对派政党和缅甸人民严重违反了人权和公民自由的行为之后才实施的, 因此, 美国对缅甸制裁的信誉度低也是制裁未能达到美国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

尽管没有推翻军人政权或者迫使军队向反对党交权, 但是来自国际的压力和美国的制裁仍然是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首先, 美国对缅甸的制裁使得普通缅甸人民生活较为贫困, 导致了缅甸国内社会矛盾逐渐增大。此外, 缅甸国内贫困也导致了种族冲突加剧。对缅甸军政府构成了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其次, 由于美国对缅甸军政府的制裁以及对反对党的支持, 才使得缅甸反对党在军政府的长期强力打压下能够生存下来而不至于分崩离析。2003年8月30日, 前缅甸总理钦纽提出七步走民主路线图, 意图实现民族和解。处于内外交困的缅甸的民主化进程迫在眉睫, 美国的制裁在这一进程中则起到了助推力的作用。

美国对缅甸制裁的未来走向

2008年5月缅甸举行了全民公决通过了新宪法, 并于2010年11月7日根据新宪法举行了20年来首次多党制大选, 共选举产生1000多名联邦议会议员和省邦议会议员。缅甸七步走的“民主路线图”第五步的实现以及随后对缅甸民盟领袖昂山素季的释放, 让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对缅甸的制裁。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后开始对缅甸实施制裁与接触的新政策。首先, 对于缅甸, “国家团结模式”和“民主模式”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意义深远的民主化只有在国家统一进程上有所突破才能得以实现。其次, 美国的援助可以增强民盟在人民和政府中的地位并削弱军政府的反对力度, 复兴缅甸公民社会和私营部门, 改善缅甸国内社会矛盾, 为缅甸提供完成成功转型的能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主任吴莼思认为, 小布什政府的东亚政策虽然颇受好评, 但其在东南亚的表现是一大软肋。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试图改善与缅甸的关系, 也是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一部分。2011年11月,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缅甸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 这也标志着美国政府20多年来对缅甸实施的单边制裁发生了里程碑式的转向。通过这些可以看出, 美国旨在恢复美缅关系。这些目的都不可能与美国的外交政策相分离, 继续保持并加大对缅甸政治和公民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巩固美国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 防止东南亚向中国过分倾斜, 从而遏制新兴大国中国的崛起。这才是美国对缅战略的长期目标。

另一方面, 随着美国对缅甸做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及时回应, 缅甸也开始调整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以期获得更多的利益, 首先, 积极与美国接触, 推动双方关系的重大改善, 解除经济制裁。其次, 缅甸将通过美国参议员麦克康奈尔称为“互利”的模式期望得到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更多的援助。在未来美缅关系改善的基础上, 缅甸将利用其重要的地缘政治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一方面换取美国更多的直接援助, 另一方面在美国与东盟和中国之间搞平衡战略, 以期获得这三个地区不同的利益。美缅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具有较大的威胁, 亲美的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重新走上政治舞台, 也会使中国在缅甸的势力受到影响。

总结

美国对缅甸长达20多年的制裁使得缅甸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缅甸2010年大选后的一系列举动表现了其积极与美国接触希望解除经济制裁的愿望。另一方面美国在缅甸一系列“进步的曙光”行为以及“重返亚洲”战略推动的背景下, 也开始重新评估对缅甸的制裁, 期望恢复美缅关系, 重新占领缅甸这块东南亚高地。美缅关系的新发展, 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缅甸民主化进程的实质性进展。对于缅甸而言, 如果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民主国家, 美国的援助将成为这一民主化进程中不可估量的力量。另一方面, 美缅关系的缓和将会给现有的中缅关系带来影响, 首先, 中国在缅甸的贸易和投资地位将会部分被美国取代。其次, 在安全战略方面, 美国势力介入缅甸, 将会对中国西南边疆领土构成威胁, 除此之外, 我国计划将打通西南腹地, 借道缅甸在印度洋上获得最便捷的出海口, 形成东西两翼同时向“两洋” (即太平洋和印度洋) 开放格局的“两洋战略”可能会因为美国介入缅甸而受到阻碍。

摘要:美国对缅甸长达20多年的经济制裁使得缅甸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然而, 美国的制裁却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后调整对缅战略, 采取接触和制裁相结合的新策略, 这一方面是对缅甸民主化进程中取得的成果的积极回应以推动民主化的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也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部分。本文通过美国对缅甸制裁历史的简要叙述, 对缅甸民主化进程中美国制裁的作用及其挑战进行分析, 并探析缅甸在美国对缅战略调整中的政策转变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制裁,缅甸民主化进程,美缅关系

参考文献

[1]Michael F.Martin, <U.S.Sanctions on Burma>, CongressionalResearch Service, 2011.1.11.

[2]Tohru KUMADA, <External Factors in the Problems of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in Myanmar>, 2001.7.

[3]Morten B.Pedersen, <The Crisis in Burma/Myanmar:ForeignAid as a Tool for Democratization>, NBR ANALYSIS.

[4]Michael J.Green, Daniel Twwining, <Democracy andAmerican Grand Strategy in Asia:The Realist Principles Behind anEnduring Idealism>,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A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Affairs, Volume 30, Number1, 2008.4.

“捣乱者”: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 第11篇

无论是本世纪初的所谓颜色革命,还是近年发生中东北非的政治动乱,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都是真正的幕后推手。无论在委内瑞拉和俄罗斯这样的“强势”国家,还是在尼泊尔和缅甸这样的“弱势”国家,它都不遗余力地进行颠覆和破坏。它接受来自美国国会的拨款,是美国上百万非政府组织的“龙头老大”;它和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联系密切,甚至被认为是中情局的“另一块招牌”。

如此“民间机构”

1982年6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促进“民主基本建设”的计划,在全球“推广民主”。1983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国务院授权法》,拨款3130万美元成立“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并给予其免税待遇。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一直强调其“民间机构”的身份,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体现在资金来源上。该基金会的最大资金来源是美国国会年度拨款,其次是国会对外“民主项目”资助。此外,它还收到来自国务院的人权民主基金拨款,并逐年递增。

与此同时,该基金会的历任主要负责人也都有官方背景或与美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首任代理主席为当时的国会众议员法塞尔,首任主席为前国务院助理国务卿约翰·理查德森。现任主席威伯、副主席普哈特均是前联邦议员。负责日常事务的总裁卡尔·格什曼曾是美国前驻联合国高级顾问。其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23名成员中有3名参议员、2名众议员、5名前议员,还有5名前驻外大使。

里根曾经宣称:“建立国家民主基金会是一项很有价值的重大举措,美国应该问问自己, 为什么以前一直没有做这件事情?”作为该基金会创始人之一的艾伦·温斯坦则说得更直白:“我们今天做的许多事情,就是25年前中情局偷偷摸摸做过的事情。”

如今,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援助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它先后在中美洲的巴拿马、尼加拉瓜等国的大选中做手脚。1990年至1992年,向反卡斯特罗团体“古巴美国全国联合会”资助了2500万美元。在伊朗,10多家团体接受其援助。在法国,其资助极右工会团体。在东欧,有批评家说该基金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为推行自由贸易和休克疗法投入了几百万美元。

为抗议者发工资

自本世纪初以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捣乱活动似乎如鱼得水,最出名的杰作莫过于“颜色革命”和中东北非动乱。

2007年4月15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由法国记者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法国记者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先后前往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美国和俄罗斯等国,采访了“颜色革命”中的当事人及一些“幕后推手”。纪录片所展现的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才是2000年以来东欧中亚国家发生的四场“颜色革命”的幕后策划者。

2000年10月,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在一场“天鹅绒革命”中被赶下台。为了促成这一结果,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做足了准备工作。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时间里,它分别资助塞尔维亚反对派1000万美元和3100万美元,使得反对派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到大选开始时,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还为塞尔维亚学生运动组织支付了5000罐油漆的费用,使他们能随心所欲地涂写反米标语和口号,用美国资金印的“OTPOR”(抵抗)运动组织标志——一个紧握的拳头也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基金会旗下的“国际共和研究所”还专门举办“非暴力抵抗讲座”,教授如何组织罢工、罢课,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如何动摇“独裁政府”的统治等。在中情局的协调组织下,反对派于10月5日发动政变。第二年的4月1日,米洛舍维奇被逮捕,并在4年后离奇死亡。

2003年,格鲁吉亚发生“玫瑰革命”,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被赶下台,反对派领导人、前司法部长萨卡什维利当选总统。在这次“颜色革命”中,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借鉴了在塞尔维亚的经验。它首先需要选择一位“清白”的反对党领袖,巧合的是,反对派萨卡什维利最引以为傲的也是一身清白,私生活毫无不检点之处。萨卡什维利曾在塞尔维亚待过6个月,全面学习“不流血政变”的经验。与此同时,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为格鲁吉亚反对派培训人员、提供巨额资金。“革命”成功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继续“慷慨发钱”。单是2004年,就为格鲁吉亚12个非政府组织提供了53.5494万美元。

在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中同样可以看到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影子。自上世纪90年代初乌克兰独立之后,美国政府就开始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对其进行渗透。除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外,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还以各种手段为当地的非政府组织拓展生存空间,为其发展提供指导。到2013年,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乌克兰提供资助的非政府组织达到65个。去年,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甚至每周提供2000万美元资金,为参加抗议活动的每一个人“发工资”。

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推翻了阿卡耶夫政权。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旗下的国际共和研究所负责人杰弗里私下承认:“要不是我们在吉尔吉斯斯坦所作的一切,阿卡耶夫应该仍在执政。”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吉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选民政治积极分子”组织。仅2004年,其用于吉“民主建设”的资金就高达1200万美元。一位名叫伊吉里的学生曾去过美国,他在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资助下免费上学,而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曾派他前往乌克兰考察那里的反政府组织活动。

培养反对派骨干

“颜色革命”的成功让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欣喜若狂,试图将其经验复制到其他地区。于是,缅甸和尼泊尔进入它的视野。

nlc202309051312

2006年是美国在尼泊尔投棋布子的重要一年。鉴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有强烈的中情局背景,尼泊尔政府一直不愿意让其在尼领土上活动。2005年5月,美国国务院主管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卡访问尼泊尔时,亲自向贾南德拉国王施压,将该基金会在尼泊尔“落地”作为美国继续向尼提供经济援助的重要条件。最终,尼政府不得不同意。

印度媒体分析认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进入尼泊尔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要求尼泊尔“恢复民主”,将矛头对准贾南德拉国王;二是就反政府武装问题与各主要政治力量密切协作,以限制其发展,并将其纳入“政治主流”。实际上,在此前的8年中,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给其会员机构——美国国家民主研究所尼泊尔分部拨款几十万美元,以资助其“传播民主”。由于经费充裕,该所培训了1.7万名妇女活动分子。美国的这些“民主努力”很快见效,从2005年11月开始,尼泊尔各主要城市甚至乡村发生了反政府的大型群众游行,经过民主研究所培训的政党骨干在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缅甸2007年9月发生所谓的“袈裟革命”,也是在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操纵下精心策划的,其指导具体到穿袈裟的僧侣“蜂涌”的方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闹事细节,互联网博客,各抗议团体之间的手机联系以及能快速分散和重组的组织精良的抗议小分队。

2007年9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其新闻中提到,国家民主基金会积极参与了缅甸的抗议活动。如同在巴尔干和中亚,美国国务院在缅甸大量的反政府机构中招募和培训重要的反对派领导人。至少从2003年起,美国国务院每年向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注入250多万美元用于开展在缅甸的活动。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活动分子直接在美国进行招募、接受培训后送回缅甸国内组织抗议活动。

此外,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还出资赞助缅甸境内的主要媒体,其中包括《新时代》杂志、伊洛瓦底和缅甸民主之声电台。夏普是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爱因斯坦研究所所长,这个研究所的名称完全是欺骗性的,他是缅甸僧侣领导的非暴力抗议活动的组织协调人。该研究所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一个延伸,其使命是在世界关键地区促进有利于美国的政权更迭。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累计培训了约3000名各阶层缅甸人,其中包括数百名佛教僧侣,教会他们非暴力抵抗和社群组织的方法和战略。

资助埃及反对派

2010年到2011年期间,中东地区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叙利亚,接连出现政治动荡,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其中同样是推波助澜。

美国早在20世纪末就制定了“大中东民主计划”,认为既然在东欧很多意识形态完全相反的国家都能推行西方民主,那么伊斯兰世界同样也可以。此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官方网站列出了埃及、突尼斯、也门、约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叙利亚、伊朗和阿富汗等国家。

早在2008年12月,埃及“4月6日运动”成员就受到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邀请,前往纽约与来自全球15国的17个青年组织领导人见面。同时,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高级专家也参加了会议,共同“寻找利用网络技术推动自由和公平,反对暴力、极端主义和压迫的最佳手段”,发起建立“青年运动联盟”。脸谱、谷歌、YouTube、MTV等美国公司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直接参与该联盟的建立。“4月6日运动”成员接受了美国资金支持,并向美国国务院官员承诺,在2011年大选之前推翻穆巴拉克政权。

在突尼斯、埃及爆发示威活动后,脸谱、谷歌、推特等美国网站,在放大街头政治运动压力的同时,打破保持沉默的企业常规,对各国政府的网络封堵表示抗议,称要保护用户正常使用和通信,对所有内容免于审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支持的“记者无国界组织”、“全球之声”、“保护新闻记者委员会”和“电子前线基金会”等纷纷指责官方压制网络自由,呼吁国际技术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由卫星直接提供Wi-Fi无线网络接入服务,以突破各国网络监控和技术封堵。在埃及民选总统穆尔西被军方罢免并软禁之后,奥巴马公开表示美国不选边站。但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持的一项调查所披露的联邦政府文件显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曾资助穆尔西的反对派。

现年34岁的女子法塔是埃及著名的“民主派”人士。文件显示,国家民主基金会在2011年给了她的青年组织“埃及民主学会”7.5万美元。基金会从2008年开始资助一名流亡美国的埃及上校警官,至今已至少向他提供了12万美元。此人名叫苏黎曼,先前在埃及秘密警察部门服役。2012年6月底,穆尔西反对者即将开始大规模示威之际,苏黎曼在社交网站向示威者建议:“先把他们(穆尔西支持者)的膝盖打烂,让他们瘫痪。”

致力于颠覆查韦斯政权

自1999年2月查韦斯在委内瑞拉建立左翼政府后,美国就一直千方百计企图颠覆查韦斯政权,而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就成为美国手中的一个利器。

1999年,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用于委内瑞拉的经费居拉美国家之首,为25.78万美元;2000年更是飙升至87.74万美元;2002年,美国国务院人权与劳工局专门拨款100万美元,资助该基金会在委内瑞拉的项目。从2005年起,华盛顿就通过该基金会等机构向委内瑞拉学生组织提供资金,已经为此投入1500万美元。

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生前曾多次直接指责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是美国政府干涉委内瑞拉的一种武器”。委内瑞拉裔美国学者埃娃·戈林格在伦敦出版的《查韦斯的密码——美国对委内瑞拉的干涉》一书中揭露了自1999年2月查韦斯建立左翼政府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与委境内组织和机构密电往来、资金扶持等内容。有一些接受该基金会资助的组织和个人直接参与了2002年4月的未遂政变,参加了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石油业的大罢工和2004年8月企图罢免查韦斯的公民表决。

在2006年12月的委内瑞拉大选中,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又企图阻挠查韦斯再次当选总统,仅反查组织“请加入”就得到该基金会270万美元的援助,但这些颠覆活动都没有得逞。2009年,一批委内瑞拉学生还被邀请参加由该基金会建立和资助的“世界民主运动”在雅加达举行的年会。

欲为俄罗斯“选总统”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2011年8月公布的年报显示,该基金会已渗入俄罗斯全境。该基金会一直资助位于莫斯科的“国际新闻中心”,而80多个跨国非政府组织可以利用该“新闻中心”举行各种专题的新闻发布会。该基金会还在俄罗斯资助了许多青年组织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用以“培养俄罗斯的青年一代领导人”,仅2010年一年就花费278.3万美元在全俄境内资助数十个此类项目。

基金会还特地资助俄境内选举前的各种“独立民调”和选举期间的独立观察人士。2011年俄杜马选举期间,该基金会就直接资助俄罗斯一个名为“声音”的社会团体,专门搜集投票舞弊行为,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因特网对外发布舞弊线索和照片等。2011年9月,该基金会在华盛顿组织了封闭式的研讨会,应邀参会的就有俄罗斯“团结”运动组织的政治委员会成员弗拉基米尔·卡拉—穆尔扎,此人是一系列反普京示威活动的重要组织者。

这实际上就是按当年格鲁吉亚、乌克兰“颜色革命”和突尼斯、埃及“中东剧变”的套路在进行前期准备。因为,对于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美国感到不安。按美国学者恩达尔的话说,“华盛顿不需要在莫斯科出现强人。普京的回归将成为美国和西方推行自己计划的最大障碍。”

美国民主 第12篇

1 两党制的概况

两党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体系中, 存在着两个或多个政党, 但长期以来, 有两个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的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而交替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以英美两国最为典型, 两党制起源于英国, 开始于议会就王位的继承而分化形成的辉格党和托利党。1714年后两派轮流组阁, 但党派活动只限于议会内部, 之后托利党改名为保守党, 保守党和自由党合并后简称保守党。之后自由党取代辉格党, 两党轮流执政。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取代, 保守党逐步由土地贵族的政党变为垄断资产阶级政党, 与此同时, 自由党逐渐衰落[1], 大批工业资本家转向保守党。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壮大, 工党崛起, 1924年后与保守党轮流组阁。与其两党制相对应的是议会选举, 采取单一选区与相对多数选举制, 每一选区产生一席议员, 获得席位最多的政党, 赢得选举, 入主议会、推举首相、组建内阁, 组织政府。

尽管美国没有在宪法中规定其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但它在政治实践中应运而生, 美国建国之初就有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之分, 形成了以工商业经济为代表、以种植园经济为代表的利益集团, 后来联邦党分裂瓦解, 民主共和党一党执政, 随着政党的分化组合, 1828年, 美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内战结束后, 两党轮流执政, 两党制基本确立。直到今天, 美国仍是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于政坛。

2 英美两国两党制的利与弊

政党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 按照一定规则和纲领而组织建立起来的社会团体, 常常通过执掌政权来实现团体的利益, 英国两党制是其历史发展的产物, 受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条件的影响逐步形成, 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获得执政地位, 避免了联合组阁带来的政令不通, 决策失效, 有利于政府和国家局势的稳定。立法与行政归属同一政党, 集体负责,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同时各党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可以通过竞选的方式执政, 减少了社会暴力革命, 另外, 由最大在野党组建而产生的影子内阁, 有一套按照内阁形式组建而成的内阁班子, 以便监督当任内阁, 对其施加种种压力, 这就增加了竞争性, 为建设有效政府提供了保证。其弊端主要体现在:由于属于工党、保守党的选区较多, 选民只能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只能选择一个相对不讨厌的政党, 久而久之, 选民的选举热情淡化, 政党政治所主张的反映和促进民主, 协调国家和政党、社会团体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宗旨就无从谈起了, 同时, 两党轮流执政, 掌握大部分的选票, 不利于各个小党的发展, 使资产阶级的民主成为了不完善的民主, 而两党在一系列政治问题上的妥协折衷也体现了英国两党制的保守性。

作为美国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两党制对国家的民主与发展起过推动作用[2], 两党并没有阶级对立性, 且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美国的两党制与总统制相互配合,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国家政治制度, 由于总统大选与议员选举的相对独立性、时间差异性, 使得美国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色彩更加突出, 甚至可能出现总统的跛脚鸭现象。美国两党制使反对党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 反对党即使没有获得执政地位, 也可通过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来影响方针政策, 这就在发挥牵制作用的同时, 也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低效率。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选举, 由于竞选的需要两者在议题上会考虑民众的诉求,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民意, 但两党没有固定的党纲、党纪, 组织涣散, 且两党竞选的高额费用使竞选成了金钱政治, 两党制的实质成了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制衡的保障机制, 是不充分的资产阶级内部民主。

与两党制相配套,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公务员制度, 他们不参加政党活动, 不随政党更迭而更迭[3], 将决策与执行分别开来,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党政治带来的不利影响, 维护了国家政局的稳定, 保障了国家职能的持续实现, 两党制作为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 但也不应忽视其存在的消极影响, 在这一层面上, 各个政党要科学合理地规范本党的行为, 使其不只是为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谋利益, 而是更多的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福利的实现和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民主历程不断的深层次推进, 民主政治的创设结构、实现方式日趋多样与复杂, 两党制作为实现民主政治有效的政党制度和国家政治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负众望的在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科学化历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实践的发展, 两党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对于两党制起源、发展、作用等历史的、现实的状况分析, 对于在民主政治中优化两党制, 发挥政党政治的积极作用, 促进社会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党,两党制,民主政治

参考文献

[1]常士訚.比较政治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2]戴昌桥.美国宪政民主政治论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 (03) .

上一篇:低碳经济与园林绿化下一篇:老年人如何调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