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引导范文

2024-07-17

生活引导范文(精选11篇)

生活引导 第1篇

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学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的发展.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生活经验贫乏,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很难引起自身的情感体验,所以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鉴于以上原因,从2006年3月起我校开展了“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课题研究.

二、概念界定

生活情境: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主体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活动感知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实施策略

在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吸收其他地区优秀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总结评价”的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

(一)创设情境

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

1.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教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利息”一课之前,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同学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利息的计算、储蓄单的填写以及征收5%的利息税等.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充满热情,学习起来轻松多了.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数学.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应放手让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如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在认识毫米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去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拿出尺来量,有的量书本的长度,有的量课桌的长度,有的量铅笔的长度,有的量橡皮的长度.在测量中,他们感到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不够用;而当量到橡皮的厚度时,发现连1厘米都不到.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量橡皮用厘米做单位不够精确,要有更小的单位.”用什么单位好呢?“毫米”在学生的体验中已经呼之欲出了.

(二)提出问题

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初步感知了一些数学知识,从而引起认知冲突,这时问题便萦绕在他们的脑中.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前提,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

1.揭题提问.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既能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又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等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强烈欲望.

2.自学提问.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发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出问题.学生的自学应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教师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学能力肯定会迅速提高.

3.尝试提问.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按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延伸知识或难度不大的例题教学时,我们直接让学生尝试,使其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辨析提问.即对易错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数学概念或结语中的关键字、词等,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三)引导探究

有了问题,学生就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

1.独立探究.即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知识更清晰、更准确.

3.班级集体探究.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重点、难点.

三种探究形式是有一定层次的.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稍复杂的问题就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就开展全班集中讨论.

组织探究活动,除了选用适当的探究形式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观察归纳法.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小学数学中的有些公式、法则大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归纳推导出来的.

2.操作发现法.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3.猜想验证法.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

4.类比联想法.即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规律,推出结论.

(四)总结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改变单纯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通畅.

1.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独立的自我评价与自我矫正,应成为每个人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2.小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所学的知识,有机会互相帮助理解所学的知识.小组评价应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防止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被排挤在外,而失去锻炼的良好机会.通过小组评价,可以使思路不清晰的变得清晰,不严谨的变得严谨,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对评价的再评价.在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中,知识的形成或者能力的提高往往不是通过一次交流就能达到的,它必须在信息的不断反馈与矫正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找出差距———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有所提高”是课堂评价的基本模式.再评价有助于提高评价的质量水平和价值.

四、研究的意义及成绩

如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第2篇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人们常常说大一是春季,刚刚迈进大学校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我们必须掌握新生这一时期的思想状态,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中学向大学的过渡、由少年向青年的成功转变。

一、大学新生的思想状态

1 在思想道德与价值取向方面。大多数的新生人生态度积极健康,人生价值定位准确,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化,心理期望也更加贴近现实。

2 在校园日常生活方面。大一新生对寝室、食堂、班级和学校周围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追求生活的品质,在校园生活中极力以成年人的姿态来处理与室友、同学和周围人的关系。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有很强的自我展现欲望。崇尚唯美主义,渴望被关注、肯定和赞扬。

3 在情感方面。每一个大一的新生都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步入大学校园,内心憧憬着对象牙塔内五光十色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告别了紧张的高考,远离了父母的监管,绝大多数学生都渴望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的意中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一方面可以暂时忘却离乡的孤独。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4 在学习目标和学风方面。新生入学教育时针对学习目标和学风加强教育,使新生清楚了解学校的学风制度和留降级制度。大一新生对出勤、考试、学习成绩排名等相关事宜十分关心,对于一些抱有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学习的想法的学生来说,留降级制度和学分制使学生大大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大学新生中存在的问题

1 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学习中主要体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学习、生活,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没有自主时间可以安排,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有了诸多自主时间之后反倒是手足无措,不能合理安排了。第二,学习方式不合理。中学阶段几乎是清一色的填鸭式教学法,班主任天天盯着学生学习,在知识的讲解上事无巨细,基本上不需要学生去探求什么,进人大学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师只是对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大量的消化吸收的工作需要学生去做,这使得很多学生不适应,很难融入到快节奏的学习中。

2 在个人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新生在个人情感上的问题往往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家庭情感,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是走读,少数同学寄宿,寄宿的同学离家相对也比较近,环境相对熟悉。进人大学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天南地北,大学校园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那么陌生,环境变了,人变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父母的思念和故土的眷恋往往成了大部分学生情感深处最重要的归宿:二是人际关系,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彼此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要他们马上融合在一起是很难的,而且由于大学课堂的学生数众多,师生间除了教学上的接触外,其他方面交流甚少。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新生渴望像高中阶段那样与人交往、获得友谊的心理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进人大学后,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无须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干涉,但是他们又渴望有人能听取他们的倾诉,这样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在这种矛盾中沉闷、孤独,产生了知音难觅的心理困惑。

3 在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的生活尤其是业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完全不同于中学阶段枯燥的学习生活。第一,经济上相对“对立”,这里所说的独立是他们掌握了比较多的现金,大多数学生家长会把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存到学生的`存折上。由他们自己支配,第一次自主的支配如此多的钱,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如何理财成为他们生活中面临的第一道坎。第二,大学校园里不再充满紧张备考的紧迫感,而是有着许多的学生社团、协会。到处张贴着各种海报、消息,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许多新生跃跃欲试却又无从选择,既想锻炼能力又怕耽误学习,处于两难的境地。第三,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往往穿着入时,打扮时髦,并且花钱也比较阔绰,这是新生感觉到很大的自卑感,尤其是个别学生出双入对,即使在公众场合也毫无顾忌,这些对新生的心理都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三、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

1 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大一新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但也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我们必须从低年级、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着力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使命,不要虚度光阴,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大课堂,歌颂时代主旋律,树立先进榜样,弘扬先进典型。在重大纪念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校热情。

2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使学生了解自我,相信自我,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3 加强对新生的关爱和引导。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现实需要,增强教育吸引力和亲和力。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及时向新生介绍学校和本专业的情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开发大一新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同时要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和教育,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自主学习 第3篇

一、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爱学、乐学

皮亚杰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 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 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 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生活本身又是一个让学生进行实践的巨大的思想品德课堂,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 充分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 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全身心地参与讨论、合作与探究,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无拘无束, 敢想、敢说、敢问, 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中。教学《消费者权益》时, 教师播放创作的课件:播出了工商人员在查处假化肥、假药、假烟、劣质食品等行动, 并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同时又播放一些不良商家使出虚假广告、贩卖劣质产品、任意抬高商品价格引诱消费者上当受骗……看完了课件, 教师提出:“工商品部门为提高消费者的权益意识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做了哪些工作?针对不法商家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者本身又该如何去做?”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中, 兴趣盎然地在小组中发表各自独特的观点。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把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蕴含于浅显的生活实际之中, 激发了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探究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爱学、乐学的欲望, 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掌握了思想品德知识。

二、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品德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教师要善于把文本中倡导的正确价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活动之中, 注重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究与体验, 让学生的认知矛盾与行动要求相结合, 通过实践活动践行首先行为, 使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的生成, 促进知行统一。因而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行动中注重结合实践活动, 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 在课堂活动中对所学的思想品德内容, 通过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益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 体验活动过程, 感悟了蕴含的思想品德内涵, 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如教学《情趣与兴趣》后, 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学生进行歌咏比赛, 先让学生自由挑选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训练, 然后进行小组赛或个人赛;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体育活动项目, 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小组体育活动。学生在参与歌咏比赛或体育活动中, 过于紧张的学习得到了缓解, 充分地感受了生活中的美, 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 也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感知了知识的丰富内涵, 而且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情趣, 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又如教学《网络交往———把锋利的双刃剑》后, 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调查利用网络学习知识的人数比例, 调查利用网络游戏、聊天消磨时间的人数比例, 然后让学生写一写调查报告, 最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谈谈各自的体会。学生在调查实践活动中, 感悟了网络是健康生活的补充, 有效地帮助人们的学习、工作, 开阔了眼界, 促进了交流:也体验了网络也会让人沉迷、荒废学业、诱惑欺诈;懂得了怎样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避免“网毒”的伤害。创设与生活相关联系的实践活动, 不仅促进学生积极与体验活动的过程, 感悟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知识, 理解了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理解的实践知识, 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联系生活实例,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培养学习能力

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当作知识的生长点, 努力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从而自主地建构知识。因此, 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实例, 结合课文的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的知识内涵,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感受知识,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确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促进了学生课堂互动中合作探究精神得到培养以及人格健康发展, 使学生在浅显、生动的生活实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 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严也是一种爱》时, 教师出示一则生活实例:小红上八年级之后, 感到自己的父母越来越不理解自己, 自己和几个同学相约到公园游玩, 妈妈问三问四的, 小红觉得妈妈太婆婆妈妈, 对自己要求是不是太严格了?假日里, 小红想看韩剧, 妈妈却想看京剧, 大家意见很难取得一致, 小红心理一直嘀咕着, 自己和妈妈是不是存在代沟呢?小红在客人面前冲动点、顽皮点, 父母很不高兴, 觉得自己的女儿应该端庄一点, 因为这一点, 小红和父母一直闹矛盾……学生看了这则生活实例后, 大家在学习小组中相互讨论, 有的提出:“小红是和我们一样的年纪, 已经处于青春期, 她为什么会与父母产生矛盾呢?”有的提出:“小红与父母是不是真的存在代沟呢?”还有的提出:“小红的父母对小红严格要求是不是爱呢?”此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大家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 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以自己与父母相处时类似小红的经历进行一番探讨, 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 领悟小红与父母在生理上、心理上、阅历上、知识上、思想行为上、社会角色上等方面不同而造成两代人隔阂的原因, 体会了父母对我们年轻人高期待、严要求, 反映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懂得了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这种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自主地建构知识, 思维能力也不断地被拓宽, 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地生成。

摘要: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爱学、乐学, 提高教学实效性,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培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融入健康的群体生活 第4篇

2012年9月,我有幸走入了1252班这个班级,与40名学生近距离接触。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注意到该班的两个特征:一是学生虽然都是高中起点,但都是大学“大浪淘沙”淘下来的,又因为绝大多数来自教育质量较差的绿春,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持冷漠态度,毫无热情,但他们对踢足球、打篮球等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二是他们非常团结,并按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指向、性格特征,自觉自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非正式群体。就在这一刹那,我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切入点——利用这些非正式群体,因势利导,让它在班上形成正面的作用力。在实际工作中,我没有武断地去否定他们,而是一有时间就到球场看他们踢球,甚至和他们一起投几个球,适当对他们的爱好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把这些看似影响学习的因素巧妙地与学习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班集体的目标统一起来。事实证明,非正式群体的力量像海底的暗流,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形成海啸,用好了是力量,用不好会形成灾难。因此,一定要注意调动它的积极因素。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0452班突出并健康发展的非正式群体有两个:

篮球、足球非正式群体:这个群体共同的爱好是打篮球、踢足球,他们经常在一起相互切磋球艺。0452班40名同学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属于这个群体,利用他们的这一特长,班上经常组织一些球类比赛,帮助球类爱好者找到归属感。他们中的一些同学学习基础差,学习上处于自卑的境况,但他们在篮球、足球场上找回了自己的信心。在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中,他们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不失时机地赞美他们:“你们是篮球场上的一匹黑马”。特长使他们在集体中树立了自信、权威。

音乐非正式群体:这一群体因共同的爱好——弹奏吉他而聚在一起。他们有自己公推的领袖人物——吉他弹奏最好的“师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知识,享受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在工作中,我很好地利用这一非正式群体开展活动。2005年庆“五一”、“五四”歌咏比赛前,我先找我班音乐非正式群体的“师傅”李旭斌商量,请他出主意,想办法,本来想发挥吉他的优势,来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虽然当时没有演唱这首歌,但通过他,把班主任对这一群体的关心和肯定传递下去的目的却达到了。然后我又对篮球、足球非正式群体的成员说:“篮球比赛让全校见识了我们的力度美,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印象上,我们还要让老师和其他班的同学认识我们的另一面,那就是上了球场我们能打,上了舞台我们能唱,能文能舞,是发展全面的。”0452班最终以一曲《打靶归来》夺取了第一名,给全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也在来年的元旦晚会中正式登台亮像。

班主任工作苦甘相伴。该班学生好饮酒,酒后无法自我控制,这是我带该班最感到头疼的一件事。虽然喝酒问题在班会上天天讲,个人谈话也是主题之一,嘴磨起了泡,但收效不大,我曾经也非常苦闷。为此,我虚心向一些同行请教,向他们的家长请教,甚至上网查询各民族风俗,从中了解到能喝酒对于哈尼人而言,是一件很能引以为自豪的事。所以尽管班主任天天讲,月月讲他们依然觉得喝酒是自己的事,学校和班主任是在“小题大做”,大惊小怪。他们喝酒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我首要的任务是耐心一点点引导他们学会“到那座山唱哪首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信春风唤不回,在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工作下,0452班学生虽然不能说杜绝了喝酒,但喝酒之风得到了有效遏止,没有扩大和蔓延。

此外,我结合高中生有独立处理和安排自己的强烈欲望,有展示自己才华冲动,有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等特点。采取学生结对子互助的方式进行自律和教育。让每个班委带一个后进的学生。一方面可以依靠班委对后进生进行监督和督促,另一方面,通过此项工作提高班委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优化班委的角色意识。其中,收效比较大的是黑文智结对帮助的李晔、变化最大的班委是白者规,李福文,进步最大的后进生是普云春。在0452班,我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辩论、主题班会、班委述职等活动,开展“三不伤害”、“八荣八耻”、“南网大政方针政策”等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明显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班主任管理学生严中有爱。学生罗正华患癌症,家庭困难。为了帮助他追要医疗保险,班主任多次与其家人沟通,并多次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学生白泽觉耳膜化脓,因家庭困难,想放弃治疗。班主任多次谈话安慰。并说:“钱是小事,耳朵残疾是一辈子的大事,如果一下子筹不到钱,我再怎么难,也要让你动手术”,并为其想办法办入院手续做手术。住院期间,班主任还为她捐钱买物,该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进行手术。学生几次感动得流下热泪。此类事情数不胜数。

引导未来生活的小发明 第5篇

有人说,新发明就是不仅要令生活更方便,还要让生活更有趣。当你看到院子里的花盆会随着太阳方位的变化而自己变换位置,当你睡觉时发现枕头上写着甜言蜜语,当你看到狗狗排出带有荧光的便便,你一定会心一笑。

这些有趣的发明出现在不久前的英国创新发明展上。这个展览号称是英国最大的科技、创新和发明展,从200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虽然这些所谓的发明并没有多高的科技含量,但那些奇思妙想却能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因而,不少“慧眼识珠”的投资者或商家总能在展览上寻找到不少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发明和新产品,并最终实现工业化生产。

西班牙发明家Pep Torres已经连续几年参加英国创新发明展,正如他所说,所有人都是天生的发明家,问题是你愿不愿意踏出第一步,去尝试并实现自己的发明。

便签枕:这是一个枕头,也是一个留言板,让你可以写些贴心话给枕边人,或在失眠时画张画。枕头用特殊材质制作,用于书写的专用墨水需用冷水才能洗去,因而不会在脸上或衣服上留痕,你可以安心睡在自己的创作上。

拖把之星:不少人喜歡一边干家务一边哼小曲,这样做家务就不会觉得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这个带有麦克风的拖把之星就应运而生,并采用无线的方式与DVD机相连。这项发明跟日本“珍道具”发明异曲同工,虽没有太多实用价值,但起码让人展颜一笑,这或许就是发明者的目的。

荧光狗粮:这种新型狗粮不会危害狗狗的健康,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让狗狗的便便发出荧光,让人们在夜间能看清这些发光物。

真空行李箱:这是未来手提衣箱的原型设计,能够将衣物压缩在较小空间的行李箱内。该行李箱的特别之处在于使用三层气压,每层有一个独立抽气装置,接通电源后就可抽真空,从而达到普通行李箱3倍的容量。此外,箱子上有4个醒目的压力表,显示箱子中各层的气压和箱子总气压。

夹子袖套:袖套上缝有不少长条状褶皱,在晾衣服前可以把多个夹子夹在上面,方便随时取用。

会走路的花盆:花盆会“走路”?还会跟着阳光走?没错,这个花盆安装有三轮动力系统,且与太阳能电池板结合,感应装置能感应到阳光的方向,令植物接受更多阳光。若不想让植物暴晒,只要按下停止按钮,花盆就不再移动了。

未来的椅子:一种未来可能广泛应用的椅子。与普通椅子不同的是,这种椅子结合了自行车和摩托车鞍座、轮椅、飞机座位、学校的教学椅等,科学的设计能极大缓解腰背疼痛,还能让肥胖的人适度减肥。

内衣洗涤球:这是一个奇妙的发明,有了这个内衣洗涤球,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内衣放进洗衣机里清洗,而不用担心内衣褶皱和变形。

字母学习机:它是玩具,也是一款学习机,可以发出声音教小朋友们认识字母,在玩乐中学习。

链接:

除英国创新发明展外,世界上还有三大知名国际发明展。

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办于1973年,一年一度,由瑞士联邦政府及日内瓦市政府所赞助的大型国际展览,也是世界上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它为参展的个人、企业和机构提供了一个与投资商、制造商和销售商直接接触的国际平台。据统计,每届发明展有45%的展出项目能找到商业化生产的合作伙伴。

美国匹兹堡国际新发明博览会,是美洲地区规模最大和全美国唯一的新发明博览会。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所颁发的各种奖项权威性最强,科学技术含量最高。

生活引导 第6篇

一、关注儿童的道德品质, 教育学生求真务实

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 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为素材, 创设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育环境, 使德育教育内容充满儿童文化, 敦促教师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和内在的生活世界 (儿童的心理世界) , 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 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 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 实现“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的德育目标。为此, 我们要知行统一,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 真正使学生“学做真人”, 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要探索真理,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学生只有信守诚信, 秉承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 才能解决迎面而来的各种问题, 并在问题的解决中树立自信, 逐步形成不畏艰难、努力向上、实事求是的意志品质。学校还应帮助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引导儿童的生活, 使其德行不断发展, 并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帮助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最终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儿童的行为规范, 强调知行合一

1. 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在工作中,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其认知情感出发, 要善于抓住契机对其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以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校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固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周, 统一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孩子们一进学校就在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弘真、弘毅、弘智”是我校的校训, 一年级新生上学第一天, 老师就带孩子们在校训墙前留下合影, 和孩子们讲校训墙上的故事, 使其牢记校训, 并告诉他们六年后将带着成长的收获再至校训墙前留念, 母校将以他为荣。

2.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在实践中强化。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 我们要求班主任注重在实践中“反复抓, 抓反复”, 牢固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教育理念;同时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 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断引导、强化, 进而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3.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合理的评价制度作保证。

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班级公约”、“班级量化考核”等方法来实施, 在具体实践中要求班主任实事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进行评定, 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树立“行为规范标兵”,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关注儿童的学校生活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学校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 以“怡情益智”为宗旨举办各类德育活动, 重在主题上推敲, 在质量上做文章, 在形式上出特色, 在舞台上见工夫。如我校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 围绕校训, 撷取了“仁爱、勤学、礼仪、孝顺、诚信、爱国”六个主题, 有计划、有序列地开展活动, 与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结合, 与班队主题活动结合, 与节庆活动结合, 并固定每星期二晨会课为“养成教育时空阵地”, 使养成教育、品德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同时, 学校还组织了“小翰林勇攀知识树”的班队活动观摩, 开展了“礼仪小翰林”主题队活动竞赛, 并结合学雷锋纪念日、“爱心小翰林”的评选, 开展了“仁爱”主题教育;结合母亲节开展了“孝顺”主题教育;结合“端午节”开展了“爱国”主题教育……礼仪、勤学、诚信教育贯彻始终。这些活动既振奋了孩子们的精神, 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集体主义教育。

四、关注儿童的校外生活, 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孩子作为有生命的个体, 拥有他们应该享有的生活权利, 同样拥有他们所应尽的生活义务, 以此来体现生活的价值。在学校, 我们应引导孩子逐步感受到学校生活的“规则性”;在家庭应启发他们感知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 促其在成长过程中尽可能完成力所能及之事, 学有余力时帮父母分担家务, 并能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 从中培养、引导其树立感恩意识。另外,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 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帮助他们初步建立生态意识, 爱护花草、树木, 爱惜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在他们充分尽到所应尽的生活义务的时候, 他们才可能尽情享受到生活的权利, 体味生活中美好的滋味。

密切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第7篇

一、讲述生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一堂课的开始先讲述一个生活故事,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再讲授课本知识。如在教《能追上小明吗》这一节时,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先讲述一个叫《龟兔赛跑》的故事,正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时,引导学生分析乌龟取胜的原因,接着讲授新课,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下完成教学任务,效果良好。

二、运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分析实例中有关知识的联系,从而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涵所在。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说:“学校准备在假期把我们班的课桌凳更换新的,经过市场调查了解,一张课桌46元,一只登子18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全班45名同学的课桌凳全部换新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出如下算式:(46+18)×45;46×45+18×45。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虽然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一样,即(46+18)×45=46×45+18×45。这样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有关概念、法则,学生记忆的牢固,认识的深刻,长期潜移默契化地训练,足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自编与生活有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同时体会理论知识如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应用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出示例题“丁丁和冬冬,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丁丁每分钟走65米,冬冬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当学生讨论解答完成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谁还有其他想法能说一说吗?”学生列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个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之后,教师让学生将提出的这些问题重新组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这样,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拓展了数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利用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在巩固环节,教师出示由铁丝围成的不规则图形:“谁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利用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计算这个铁丝圈的周长?”开始学生面面相觑,接着几个同学开始议论,教师适时提出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研究的成果有些出人意料:

(1)把铁丝圈拉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测量出它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就是铁丝圈的周长。

(2)把铁丝圈剪断后拉直,直接用尺量。

(3)取一根棉线沿着铁丝圈绕一周,并作好记号,把棉线拉直后,用尺量出棉线的长度,就是铁丝圈的长度。

通过设想、尝试、交流,既是对学生的智慧的考验,更是对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的考验

五、利用学具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同分母分数加减”是五年级学生新接触的知识,所以对算理不能理解,尤其是法则中“只把分子相加减”更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分别把两个相等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个圆取1份用红色表示,也就四1/4,另一个取2份,用黄色表示,也就是2/4。上课前,通过投影演示,请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1个1/4加上2个1/4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明白了1/4+2/4,分母没有变(也就是合在一起,还是将圆平均分成4份),只是合在一起后,所取的份数变成了原来所取份数的和,也就是两个分子相加,就是和的分子,这样通过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的道理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如:在教“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时,只用书上的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折线来理解算理的方法:用一张表示一公顷,怎么说明1/2公顷的1/4是多少公顷呢?并出示思考题(两个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用“?”表示所求的部分。列式后,观察图上的结果是多少公顷?)让学生结合思考题动手操作,学生在活动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不但知道了两个分数相乘后的结果,而且对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也很清楚,即:把1/2公顷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4)份,1份是1/8公顷。当1份的数会求后,2份、3份……的数自然也会求了。与此同时“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也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达到了理法相融,理为法服务的目的。

六、呈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多样化,展现数学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这既是数学教学的需要,也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方式方法的呈现上,应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思考,统一的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表达的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多种思维途径,让学生求新求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结

生活引导 第8篇

一、引导学生对生活有序观察

作文讲究文理通顺, 写事须有条理, 写景须有层次, 抒情须有脉络。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做到观察有序。如观察植物, 就引导学生观察它整体的模样、大小、看它给你什么印象;再看看它平时是什么样, 然后再深入一步, 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观察它的根、茎、叶、花 (颜色、形状、气味) 、果等;最后再整体观察。观察事物活动与发展过程的行为状态, 则主要应注意时间的变化, 再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 弄清楚“先怎么样”, “后怎么样”, “结果怎么样”。

观察有顺序, 思维才有条理, 表达才会层次分明。按怎样的顺序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并积累各种确定观察顺序的方法, 着力培养学生独立确定观察顺序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观察

有人说观察就是看, 这话并不准确。从心理学角度讲, 积极启动各种感官, 摄取、储存各种有特征感、有表现力的表象, 这一多渠道的认识过程, 才叫观察。也就是说,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要使学生不仅“观”而且“察”;不仅有视觉参与, 还要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不仅要观察形状、颜色、质地、光亮, 还要观察声音、气味、结构、用途、动态等。例如, 我带学生去观察校园的花坛时, 就要求学生用眼看, 用耳朵听, 用手摸, 用鼻子闻。结果写出来的观察日记都很生动。

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

在校园里, 有一个种满步步高的大花坛。花朵精致而鲜艳, 有红的、白的、杏黄的多种颜色。红花的花蕾好像薄薄地抹了一层脂粉。将要开放的花蕾呢, 里面好像充满了气, 灌满了水, 显得那么娇嫩, 叫人不忍心去摸。绽开的花朵, 层层叠叠的花瓣之间, 探出一缕金黄色的花蕊, 好像在向同学们微笑。这花朵经微风一吹, 给校园送来阵阵的清香, 沁人心脾。

小作者从形、色、质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 获得了多姿多彩的表象, 所以才写出了这段形象鲜明的文字。

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观察

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比较思考, 可以深化学生观察的理解, 使思维得到发展, 这是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 观察、认识事物时, 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 便会发现它们的异同或变化, 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我在指导学生写《记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时, 用半节课的时间, 组织学生做了一次画鼻子的游戏。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到前边画鼻子的同学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活动后学生写起文章来兴趣盎然, 写出的文章也大有进步。有位学生的作文就很出色:

片段 (1) 李明上场了, 他站到黑板前面, 让任杭蒙住他的眼睛, 使劲一画, 随后就迫不及待地扯下布条, 看自己画没画上。结果他看到鼻子画到脑门上, 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片段 (2) 赵伟又上场了, 一位同学给他蒙上眼睛后, 他不慌不忙地对准人头像站好, 然后一点一点地向前挪, 慢慢抬起手, 在人头像上试了试, 狠下心画了一下, 同学们一看对了, 都鼓起掌来, 赵伟回到座位上, 笑了。

看得出来, 这两个片段的文字,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的修辞。但因小作者运用同类事物之间比较的方法, 分别写了两位同学急躁和稳重的特点, 所以显得特别生动。总之, 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 积极思考, 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方能“有所为而作”。

体验生活引导品质大众标准化 第9篇

姓名_________性别_________年龄_________职业_________电话号码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mail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

请您回答

一、选择题 (至少有1项正确答案)

1.下面 () 是2014年1月起实施的国家标准。

A《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指南》B《低温型风力发电机组》

C《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D《网页内容可访问性指南》

2.GB 10631-2013《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中, 根据烟花爆竹产品的结构和燃放后的运动形式将烟花爆竹分为9类, 其中包括 () 。

A爆竹类B喷花类C旋转类D升空类

3.《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自 () 起开始施行。

A 2014年1月1日B 2014年1月28日

C 2014年2月1日D 2014年3月1日

4.从2008年开始,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空气净化器标准, 涉及空气净化器的 () 3方面的要求。

A电器安全B性能C售后D销售

5.近期, 国家标准委正式下达了96项国家标准样品研复制计划。该批计划主要涉及 () 等多个技术领域。

A冶金B有色C环保D建材

6.近期产品质量山西省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日用保温容器抽样合格率为 () 。

A 54.52%B 69.61%C 79.31%D 84.69%

二、填空题

1.最新发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物__________________。

2.2013年11月底, 经过ISO/TMB投票,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服务标准化研究所所长_________全票当选ISO/TC232非正式教育与培训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席, 实现了我国在ISO服务类TC中高层职务“零”的突破, 这是我国服务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又一重大进展。

2013年第12期获奖读者:

张宇 范德明 林晓梅 王宝华

2013年第12期答案:

一、1.ABCD 2.D 3.ABC4.B 5.B

二、1.我国标准

2.《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协议》、《工业企业能源计量数据集中采集终端通用技术条件》、《工业能源计量仪表通用数据接口技术协议》

3.监督检查方式、监督检查程序、监督检查结果处理和监督检查工作要求

关注生活点滴 引导快乐习作 第10篇

一、走近传统节日

端午、清明、中秋、春节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包含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传说、经典的古诗、独有的气氛,这些都是很好的习作素材。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市农村,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中秋晚上,月圆桂香,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备上各种瓜果和月饼,享受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因此,笔者尝试着在传统节日前,让孩子关注节日,搜集资料,写出具有独特体验的习作。

例如,去年在端午节前几天,布置了两项特殊的作业:1.回家搜集有关端午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2.端午节那天仔细观察家里餐桌或门上的变化,用心感受端午节里特有的习俗。孩子们兴致盎然。

端午节过后,用一节课与孩子们交流如何过端午节,并分享大家搜集的资料,然后鼓励他们以《端午节里话端午》为题,描绘端午节的见闻、感受。贴近生活的作文,让他们有满腔话语想吐露,蕴含民族传统底蕴的话题,让他们可以搜集到许多有益的资料。因此,出现了不少佳作。以下是我班同学的习作: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奶奶边说边把艾叶插在门的两边。我点点头,拿来一把椅子,帮奶奶把艾叶贴上胶带……

第二天中午,我一回家一股粽子的清香就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解开带子,然后轻轻地把它绿色的外衣脱下来,一粒粒饱满圆润的糯米抱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大的三角形,上面还有香香的瘦肉呢!我立刻咬了一大口,嗯,真不错!它有着棕叶的清香、糯米的油腻、瘦肉的甘甜,混合起来的味道简直太棒了!端午节,这个快乐的端午节,在我们享受甜香的粽子中流逝了!再见,今年的端午节!

把习作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既可以增加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人文情结,又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来源于生活的写作素材。

二、关注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事物或现象,具有突发性、及时性、未知性三个特点。这些社会热点常常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成为他们注意的焦点。在教学中注意适时、巧妙地抓住时机,引领孩子撷取值得习作的素材,鼓励大胆表达。

例如,今年3月23日星期六晚上20:30~21:30,“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开展。活动前(周五),提醒孩子们带领家人一起加入熄灯一小时的行列,响应“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同时,请孩子们用心体验在熄灯一小时里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并关注周围人们的反应和景物的变化。

在星期一上午孩子们上交的习作中不少洋溢童真、关注环保的文章,《让地球妈妈降降温》《熄灯一小时》……“那一刻,蜡烛发出微弱的光,虽然没有电灯的华丽,没有霓虹灯的炫丽,没有白炽灯的明亮,但为地球妈妈节约了多少能源啊!”“请以我们开始,从熄灯开始——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为我们更美好的明天,为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中,引领孩子关注热点话题进行习作,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习作热情,把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生活体验倾吐出来,同时也能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习作充满灵性与激情。

三、留心本土资源

南昌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有园外清溪蜿蜒、园内曲径通幽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有“世界都市候鸟天堂”之称的天香园,有峰峦旖旎、谷壑幽深的梅岭……

每到月末,笔者都会布置一样特殊的作业:鼓励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南昌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中,并提示他们要留心观察事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周一早上,总是先问一问:“孩子们周末都到哪里去玩了,喜欢那里吗?把照片拿来和大家分享分享,讲讲好玩的经历。”孩子们兴致高涨,去游玩的同学讲得投入,没去的同学听得认真,犹如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通过上网、看报等方式搜集相关景点的资料,用笔写下自己的所闻所感。

孩子们在广阔的天地中亲身体验,在习作的过程中感受着南昌本土的独特魅力。通过搜集资料,积极酝酿,涌现出多篇闪耀着个性色彩属于他们自己的文章,同时也激发着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总之,生活因语文而美丽,习作因生活而精彩。走向生活的习作,是放飞心灵、体验生活、拥抱人生的过程,是展示生命、弘扬个性、实现自我的过程。让我们更多地引领孩子走向生活,享受习作的乐趣,感受成长的美丽。◆(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

以生活作饵,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 第11篇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教学情境应该具有引起思维的性质。”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并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本能地想探知“为什么”,从而主动地去寻找结论。

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创设了《伊索寓言》中 “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情境:有一天,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架子上的葡萄,却苦于摘不到,只好无奈地走了,边走还边说“葡萄没熟,肯定是酸的”。于是演变出一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俗语。我们暂且不讨论故事的内涵,单纯从事件本质及化学的角度来分析,狐狸说错了吗?当然它没有说错,葡萄的确是酸的。如果想知道为什么,我们马上通过“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为大家揭晓原因。

又如复习酸碱时,如果按传统的看书、建立知识框图授课,效果不会很好。我给这部分内容改了一个名字,叫《厨房中的酸碱盐》,学生一看课题就联想到厨房中的相关物品,像醋酸、食盐、纯碱等,然后引出问题:怎样区分食盐和纯碱?进而引出酸碱盐的性质复习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收集,生活中可成为教学的素材的东西是很多的。

二、还原“生活化”本色,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奥妙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有些时候,他们不一定知道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特点,将所学知识还原成实际生活问题,这样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信心。

初识化学,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但有部分学生只关注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对基本操作和实验过程往往是很少关注的。

在学习基本操作时,结合生活常识来讲解,则会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不禁感叹:基本操作原来是从这些动作中演变来的呀!其实我也会。如搅拌与冲泡速溶咖啡的动作相同;倾倒液体,则与从雪碧瓶中倒出雪碧一样,取下瓶盖,杯子倾斜,紧靠瓶口,缓慢倒出。 从中学生还会发现,液体饮料的瓶口都很小(细口瓶), 而放置冰糖、饼干等固体食品的容器口都较大(广口瓶)。

生活是个大讲台,其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生活是个大熔炉,包罗万象。还原化学的生活本色,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化学的奥妙。

三、打造“生活化”课堂,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美好

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是化学绪言课的课题。同样,我们的化学课堂,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要感受到化学的美好。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是生活中常用的知识, 它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化学知识也可以从成语里学到。如元素符号的学习中的“谈古(钴)论金(金)”“雪中送炭(碳)”“留(硫)连忘返”“仙(氙)女(铝)下凡(钒)”等。

又如诗歌,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在课堂中出现一首有内涵的诗,而且还和化学有关,那该是多么美好! 明朝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除了托物言志以外,从化学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物质和一些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千锤万凿出深山”指的是采集石灰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烈火焚烧若等闲”,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煅烧石灰石,从而得到生石灰,属于分解反应;“粉身碎骨全不怕”,生石灰一般是块状,但遇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变成了熟石灰,固态氢氧化钙是粉末状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描述的反应原理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而碳酸钙在常温下是很稳定的。

再如,复分解反应条件是学生难以识记和理解的, 而生活中的三种必需品水、电、气(天然气、煤气)恰好可以用来类比反应条件有“水、淀、气”生成。生活中有水、 电、气的时候很舒畅,复分解反应有“水、淀、气”时才能发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卢梭说:“知识来自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用生活作饵,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吧!

摘要:生活处处是化学,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创设“生活化”课堂,让学生感受化学魅力,寓教于生活之中,带领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活引导】相关文章:

生活化引导教学09-05

家长如何引导中学生合理安排寒假生活05-23

浅谈如何引导新生尽快适应中专校园生活01-05

有效引导05-14

阶段引导05-23

引导阅读05-25

兴趣引导05-26

情境引导05-26

引导动画06-03

如何引导06-04

上一篇:高效规模舍饲养羊技术下一篇:服务业钻石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