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范文

2024-05-27

区域研究范文(精选11篇)

区域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系统,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效应

1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关系分析

1.1 物流经济活动已是一个独立的产业。

产业经济学认为,所谓产业(Industry)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替代品的企业的集合,这一企业集合面对着相同的买者和卖者集合。判断一类经济活动能否构成产业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否具有投入产出性质;第二、是否具有一定的规模;第三、是否在产业经济系统中体现出重要的整体功能,或者说对经济系统是否具有带动作用。

从投入产出看,物流服务的提供必须具备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设备或材料,以及物流网络设施和人力资源。物流服务的产出一方面体现在使流通对象按照客户的时空要求产生位移及使客户获得与生产和销售相关信息的无形服务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经过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的有形产品上。从业务规模来看,物流活动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传递等功能组成的,物流规模应为各功能完成工作量的总和,但这些功能体现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很难做到系统的统计。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宏观角度的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物流产业增加值和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加以衡量。①表1显示了我国自1990年以来上述四项指标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物流规模在持续不断增大。从物流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带动作用来看,物流也具备了产业的性质。

1.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分析。

区域物流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用因果关系图表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区域物流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物流短缺”即物流供给能力和物流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行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基础和促进作用可以通过物流发展带来物流体系的改善,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对物流需求的增加促进物流的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物流需求、区域物流短缺状况之间的关系属于负反馈关系。表示区域经济发展将引起区域物流需求的增加,区域物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区域物流系统能力的短缺,使货物积压,从而限制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物流投资水平、区域物流供给能力、区域物流短缺状况之间是正反馈关系。表示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会带动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从而提高区域物流供给能力,最终将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物流供给能力的增加将使区域物流系统部门完成更多的物流作业量,取得更多的销售收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我发展。

资料来源:GDP、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物流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其中2007年数据根据2007年统计公报所得,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来自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

(3)区域物流量、区域物流供给能力、区域物流销售收入之间属于正反馈关系。该反馈关系描述了区域物流产业(企业)的自我发展机制。

(4)区域物流需求、区域物流价格、区域物流供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负反馈关系。该反馈关系表示区域物流价格对于区域物流需求和区域物流供给的调节作用,同时随着区域物流产业市场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些表征市场特点的反馈机制将起着更加明显的作用。

2 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域物流的结构及总量的增长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结构影响着区域物流系统的需求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主导产业产品结构的变化也会诱发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物流系统的供给结构。

2.1 区域经济规模决定着区域物流规模。

物流业属于服务业,有着与其他服务业共同的特点,即需要依附于区域的生产性、流通性产业而存在。区域经济规模越大,区域物流发挥作用的空间亦越大,则区域物流的规模就越大。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已经表明,区域经济越发达,或区域的制造业、商贸业越活跃,物流业也就有越良好的客户群和市场基础,就有大规模发展的可能。

2.2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越发达,则其对区域物流的要求也越高,同时也越能够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相反,如果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物流的发展就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也就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必需的交通、通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从而也就无法向较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

2.3 区域经济结构决定着区域物流结构。

区域的经济结构及其变动趋向对区域物流结构,如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范围、类别、路线及水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由物流业的服务属性所决定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属于后发产业。它是维系区域经济各个部门、产业和企业之间关系的纽带,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区域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物流需求,为发展区域物流提供了平台,进而带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所以,区域的经济结构也必然决定了区域的物流结构。

2.4 区域经济关系影响着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度。

区域物流系统是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化解区域经济冲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关系主要有三种形态,即区域分工、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和区际产业转移,这三种形态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1)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必然以物的流动为基础,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和贸易,使区域经济关系协调一致,将带来大量区际物流需求,从而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区域产业趋同、区域分工模糊,就会阻碍物的流动,不利于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

(2)区际要素流动的数量与方向主要受区域综合实力对比的影响。区际要素流动,包括区际劳动力流动、区际资本流动、区际技术和创新传播,无疑将引起区域物流需求、物流投入和物流技术等的变化,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具有直接效应。

(3)区际产业转移属于区域扩散效应的一种,有利于区际关系的调整和协调。正是区域经济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推动着区域之间贸易及各种要素的流动,进而带动了区域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区域物流系统作为物流活动在地域系统范围内的一种表现形态,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区域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与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它对提高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区域市场竞争能力,改变生产企业的布局和生产方式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3.1 对区域内部资源与要素的聚集作用。

区域物流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区域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区域物流园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人力资源迅速聚集、支柱产业迅速形成、资金迅速密集的特点。物流园区的建设将有利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的降低。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同时具有大规模处理货物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功能,整合了区域的物流资源,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降低整个地区的交易成本。区域物流对区域内部资源与要素的聚集作用体现在两个不同层面上:首先能够把区域内的各种商品进行集中,这里说的商品集中可以是实物的集中,也可以是概念的集中,即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不但是一个商品源,也是一个信息源:其次能够把物流企业集中,形成合理化竞争,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向专业化、深度化、一体化发展。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区域物流协作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降低寻找合作伙伴、获得各种服务信息的成本等,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3.2 对区域周边地区的扩散和带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流通体系、流通渠道的再建过程。现代物流体系将改变传统的生产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传统流通模式,而转向生产企业—零售商的新型流通模式,这将极大地促进城市新型商业形态如货柜式商场、购物中心、超市、连锁经营、代理制、经销制等的兴起与发展,使城市商业的辐射范围逐步扩大。而区域物流的发展将带来商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的迅速集中,为中心城市商业功能的发挥产生重要的先导作用。城市作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是物流、商流、资本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现代物流所辐射的经济区域将随着区域物流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辐射的深度也会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而加深。这种效应的结果就是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的流入,从而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3 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

物流产业的前向效应是指物流产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对需要投入其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技术而形成的关联效应。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系统业、物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新原料、新能源、新装备工具等出现的诱导作用,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促进物流产业优化,潜在地增进经济和社会机会。物流产业的后向效应是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仓储、通讯等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对钢铁、煤炭、水泥和制造业的需求。物流产业的旁侧效应是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所有区域的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等行业乃至区域内所有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3.4 区域物流发展具有强化“扩散效应”、削弱“吸收效应”的作用。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对扩散效应的表述是指所有导致发展刺激向空间扩散的机制,它对相邻区域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吸收效应是指发展刺激本身对它周边施加了消极的影响。一直以来,运输费用的分析在区域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同克服物理上的距离问题相联系并且与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问题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又可以通过物流的发展加以改善。区域物流的发展对强化“扩散效应”,削弱“吸收效应”有着积极的意义。

(1)区域物流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区域要素禀赋的不足,为抑制“极化效应”创造条件。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同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联系是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输费用和物流成本,使得企业的区位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企业的选址不一定集中在区域的中心地带,可以向更有竞争优势的边缘区域迁移。

(2)区域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分工及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满足地区制造业供应链的需要。供应链是由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并送到顾客手中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合作企业和部门所组成的网络。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商务竞争已经体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代区域物流的发展,将有效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与物流经济要素,将区域内制造业企业物流活动延伸至中间商务环节,组成并优化链路,把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销售环节变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并送到顾客手中,以增加整个供应链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5 区域物流协同网络的“点—轴”开发效应。

区域物流协同网络是由一些点和轴构成的,这里的“点”指区域内的各级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在区域物流协同网络形成的过程中,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资本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总体上看,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区域内包括物流活动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总和,对区域物流具有决定作用。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其存在和发展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区物流设施的能力,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时间效益和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越发达,对区域内及区域间物流系统的依存度越大,区域物流系统就愈显重要。

参考文献

[1]海峰.区域物流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姜华.区域物流系统的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87-90.

[5]马立宏.区域物流系统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2.

[6]路万涛.区域物流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12):5-9.

区域活动研究总结 第2篇

究与实践总结 硚口区电源村幼儿园

一、课题的意义与方向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

用。”因此,在展开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

不仅要运用敏锐、思考的眼光观察幼儿的需求,而且还要组织、灵活运用适合幼儿学习的教育形式。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如何将大班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效结合,从而让区域活动更好地达成主题活动目标、为主题活动服务;两者结合的重要性;让主题活动指引区域活动,不断推动区域活动向纵深发展,使孩子们在主题探索中往很难把握,必须借助于老师不断观察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重点分析幼儿的经验基础,从而调整目标与优化环境,使环境更具有挑战性。

二、园部共同体成员

大班教研组、大一班、大二班、大三班;中班教研组、中一班、中二班;小班教研组、小一班、小二班、小三班.三、2017年研究目标及内容 主题《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

本根据牵头单位课题的引领,研讨重点为“如何将大班的主题活动 与区域活动有效地结合”

1.研究目标: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让孩子自觉、主动地获得感性知识,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更好的发展。2.研究内容:

一、主题活动目标与区域活动目标的结合。

二、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围绕主题,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

四、融合主题,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五、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六、区域活动可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

四、研究总结:

【摘要】:《纲要》指出:“交流;

【关键词】:大班 主题活动 区域活动 有效结合

通过大班的实践活动,我们充分认识、体验到区域活动能有效的支持主题活动的深入,丰富扩展,而主题活动又能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探索体验,实现教育价值。因此,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其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整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主题活动目标与区域活动目标的结合 在主题活动目标中我们希望提供一种既兼顾儿童发展个别差异性、又考虑儿童发展全面性的 课程构架,寻找相对符合儿童兴趣和可以容许不同儿童共同提高的目标,我们需要将各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有效地整合到区域活动的目标中去,我们需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掺入各个领域的内容,设立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目标。主题活动目标的生成为区域活动目标的设立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主题性区域活动的目标是来源于主题活动目标中的。

二、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的有机结合

集体教学活动是以某一教育目标或内容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的需要与兴趣以及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因素,在某一相对固定的单位时间内,主要以集体形式,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与开展的教育活动,但是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的个别差异照顾不够,由于单位时间的限制,容易使一些操作活动不充分,甚至出现“有操作无探索”的现象。因此应结合区域活动合理地将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分配,发挥各自所长,相互补充。

三、围绕主题,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

(一)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要与主题活动教育目标相一致良好的环境对孩子起着刺激、引导、激励的作用,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索、思考、去参与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启示。

(二)区域游戏的环境要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关的情境在区角活动创设中,老师要融合主题目标对各区作整体布局,投放相关的材料,保证在区角活动中孩子有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

(三)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要随着幼儿活动的需要而变化。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或延伸活动的需要,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

(四)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要与幼儿生活接轨区域环境的创设应该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固有经验,让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探索、发现。

(五)区域环境要具有互动性和操作性区域活动的环境要成为互动的、可操作性的环境,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

四、融合主题,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一)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探索的习惯让幼儿产生探究、发现的欲望

正是幼儿通过对感兴趣的活动材料的运用,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能开发幼儿的潜能,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的认知风格,为不同个性的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在没有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自主开展活动,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孩子之间的交往,发展社会性能力及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在区角活动中,培养与主题相关的社会性能力

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总是在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而得到发展的。而区角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环境创设作为依托,幼儿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兴趣、灵感,进而获得发展。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 性能力会获得不断的提高。

(三)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表达表现的能力 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要提供机会和条件给幼儿选择的自由,让每一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表现的勇气,在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欢乐中国》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表演区,幼儿们在表演区戴上自己设计的京剧脸谱,唱着简单的京剧歌曲,快活的进行表演。活动无形当中和主题联系了起来,而且让幼儿表现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

幼儿的游戏材料我们尽可能的运用废旧材料,让孩子们在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想想,在学与玩的尝试、操作与创造过程中,感受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并逐渐明白:珍惜资源,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是小朋友们从小应该做的事,更是我们所有人都应一起来做的事情。

五、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只有了解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在上一主题即将结束,新主题还没开始之前,教师有意识地在某个区域中投放下一主题的相关材料,以引起幼儿对新主 5 题的探究兴趣,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

六、区域活动可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

在主题活动为区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时,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在区域中设计相关材料引导幼儿。在主题不断开展的同时,区域活动也在不断深入,然而,鉴于区域活动的灵活多变性,幼儿常会依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能力等进行活动,而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而且还要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与需求,并将有教育价值进行整理与挖掘,从而产生新的主题。

七、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一)主题活动中还未解决的问题延伸

在组织主题活动时,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老师比较注重幼儿动手动脑操作摆弄,但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因素,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而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一个主题活动结束时,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放置在区域中,引导幼儿继续探究,促使这一主题向纵深发展。

(二)个别幼儿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活动延伸

区域金融风险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内容界定;原因;防范;化解

一、区域金融风险内容界定

风险,集中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通常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人们所预期的目标与其现实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在市场经济的竞争领域中,任何行业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时,随时都可能面临经营风险,金融业自然也不例外。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风险通常是指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根据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大小,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宏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即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是一个地域概念,主要是由于某个或某些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在本区域内累积、蔓延、扩散形成,也包括与本区域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区域的金融风险向本区域传播、扩散引起的关联性金融风险。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联动性、连锁性和扩散性,个体金融风险经过积累和蔓延可以形成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通过相互关联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引发全局性的金融风险,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二、区域金融风险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1)区域内的商业银行风险是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及其内部各个区域,银行业无论从规模还是重要性方面来说,都是金融业的领头羊,是区域金融体系的最重要构成部分,是区域内主要的金融机构,其发展程度对区域内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高,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重要性尤其突出。因此,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区域内商业银行风险研究。(2)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金融机构不仅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出于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区域经济体系同时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这两者的具体政策目标有时不一定统一,这就使得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复杂化。

三、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1)金融机构的自身原因。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大部分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规模的膨胀作为追求利益的手段,“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模式,使得金融机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程度。(2)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稳健进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但过多的政府干预反而会诱发区域金融风险。(3)一国的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由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波动与我国整体的经济波动呈现基本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我国制定的宏观金融政策更多是以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系,即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区域内的金融产业成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全国统一的宏观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而言,面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健全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工具、高级的产业结构等迅速调整金融活动,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的低级化,金融工具的单一化,不完善的金融机构等原因,在经济活动的运行中,无法化解或降低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非均衡的格局下,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可能会成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形成和累积的诱因。

四、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加强区域金融产业资产风险管理。加强区域金融产业资产风险管理是提高区域金融产业资产质量、增强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要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2)地方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行为。地方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行为,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建立和维护经济运行的良好环境,以此减少区域金融风险诱发的可能性。(3)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应当遵循事前预防、事发控制和事后弥补的顺序进行。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关键切入点应是事前预防、事前预防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参 考 文 献

[1]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10)

[2]纪阳.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3]于尚艳.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区域研究 第4篇

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1.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是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的,指的是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的流动以及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品运动。区域物流是服务于区域经济活动的产物,是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由区域内物流流通通道与物流节点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种区域物流活动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要素流通、聚集、扩散的基础和平台。

区域经济是区域范围内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即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等各种生产经营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经济。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就是依托这些条件形成的。

1.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关系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协同理论是西德哈肯等学者抽象普遍化后的一套理论,协同效应就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如果一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围绕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奋斗,也就是说整体中各要素相互配合和协调,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没有配合得当,或者互相冲突,就会造成整个系统内耗增加,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子系统效益之和小于整体效益,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1+1<2”的负效应。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物流促成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强化区域经济的集聚与扩散,丰富产业形态内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良好的实体移动平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作为包括区域物流在内的地区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决定区域物流的结构和规模,促进了区域物流合理化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必须协同发展。如果二者发展不平衡,就会产生消极效应,一方得到发展而另一方面则会受到抑制。

2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定量分析方法

2.1 区域经济物流弹性

区域物流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物流能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的基础,对区域物流有着决定性作用,将会带动区域物流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与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带动作用呈反比的关系,二者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以用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来分析。区域经济物流弹性用E表示,指的是区域经济(以区域GDP为指标,用Y表示)增长率与区域物流(以区域货运量为指标,用H表示)增长率之比,表达式为:undefined;它表明了当E>1时,说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物流发展,区域物流需求大于物流供给;当E<1时,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小于区域物流能力增长速度,区域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给,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当E=1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达到良性互动状态,物流供需平衡,这是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最优目标。

2.2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序列,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利用这组数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处理,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本文中将会利用区域物流的代表指标货运量与区域经济的代表指标GDP进行相应的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初步分析预测各自的发展水平与趋势。

3 实例分析

3.1 中部区域经济物流弹性分析

用中部物流货运量为指标(以H表示)代表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用中部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指标(以Y表示)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表1中)绘制中部GDP与货运量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中部GDP与货运量存在线性关系:

结合中部实际情况,对中部六省的GDP和货运量进行统计描述和相关分析,建立中部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回归模型:

Y=-0.000000159H2+0.271896H-49753.76 R2=0.986234

由模型可知:中部六省GDP与货运量的相关性很高,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也很高。dY/dH=-0.000000318H+0.271896,计算dY/dH,并入表第五列;计算出1990~2008年货运量与GDP的比值H/Y并入表的第六列;根据区域经济物流弹性表达式:undefined,计算出历年的中部区域物流弹性,并入表第七列。得到表1:

(注:资料来源于1991—2009《中国统计年鉴》整理)由表1可以看出,中部区域经济物流弹性从1990~2008年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初几年里下降速度很快,在随后的时间里下降趋势有所放缓,但幅度也较大,而且下降的总趋势也很明显。2007年以前,E>1,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带动作用却相对不足,区域物流的供给明显小于需求。同时,从中部区域物流弹性随着时间t不断下降的趋势也可以看出,在中部区域物流的推动下,物流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在明显减弱。2007年后,E<1,说明了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区域物流的供给大于需求,区域物流正在蓬勃的向前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

3.2 GDP的时间序列分析

假设GDP符合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y=a+bt,利用数据分析求得a=-5362.7,b=2765.91,GDP的一元线性方程为y=-5362.7+2765.91t;同时对GDP做显著性为95%的回归分析得到表2,如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数据可知:相关系数为0.8771,方程的拟合程度很高。查表得F的临界值F0.05(1,18)=4.41,F的检验值为121.3078,明显大于F的临界值;而且P值也小于临界值,这说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显著的。查表得回归系数的t临界值t0.05(1,18)=2.552,明显大于p值,这说明回归系数也是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斜率为2765.91,说明中部地区GDP总量平均每年增长2765.91亿元。按照这个趋势,随着各产业的繁荣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内还将不断增长。

3.3 货运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假设货运量符合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y=a+bt,利用数据分析求得a=151723.88,b=19031.51,货运量的一元线性方程为y=151723.88+19031.51t;同时对GDP做显著性为95%的回归分析得到表3,如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数据可知:相关系数为0.743,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查表得F的临界值F0.05(1,18)=4.41,F的检验值为49.1315,明显大于F的临界值;而且P值也小于临界值,这说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显著的。查表得回归系数的t临界值t0.05(1,18)=2.552,明显大于p值,这说明回归系数也是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斜率为19031.51,这说明中部地区货运量平均每年增加19031.51万吨,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对于区域物流的带动作用还将持续,中部地区的货运量在一定时间内还将不断增长。

4 促进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统一协调的政府管理机制,合理规划物流体系

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进行统一联合的行动,打破行业、地方分割,共同致力于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要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交流和磋商,了解各地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统筹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还要制定相关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体系,统一布局物流网络。物流体系规划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应制定以区域物流基础平台为重点的综合干线网络,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解决地区物流规模布局和发展顺序,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4.2 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物流发展水平

由于缺乏有效地物流信息系统,很多地区或部门之间不能实行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从而降低了物流发展水平。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信息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如果不对这些科学技术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将会明显落后。所以我们应该把物流信息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运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卫星导航与定位GPS、移动通信、电子地图等信息技术来促进物流信息化。

4.3 转变传统物流企业,培养并促进区域物流主体

传统物流企业的体制特点已经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创新性的物流企业,这要求对原有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改组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制度化的改变。还要大力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扩展物流外包业务,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促进区域物流发展。

4.4 重视物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现代区域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物流技术和各级物流人才的支持。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包括高校与相关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内的科技创新。同时还应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在研究中应用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物流技术。加大物流相关专业教育的投入,普及物流知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以促进区域物流的长期发展。

5 结束语

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5篇

1.基于GIS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来剖析区域物流演化的过程

从区位基尼系数的年变化曲线中反映产业集聚的态势

2.中国省去分布矢量地图(空间属性的表达)MAPINEO6.0软件

3.用SPSS12.0软件进行多变量或者说事因子分析,算的因子得分总结出几个主成分因子

4.用生产函数分析方法来测量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作为延伸一般用估计总产出与要素投入测度产业分布部均匀状态的集聚指数之间的关系,是集聚经济一种有效的测度方法 YAKLJ a

5.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由脉冲响应函数(IRF)研究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

6.专门化空间经济计量软件Anselin编制的GeoDa可用于空间分析,而James LeSage基于Matlap的计量经济工具箱拥有很多空间统计功能包括时空自回归的估计和Bayesian估计,Diack Cheikh编写了一些基于Matlap的用于空间统计的最大似然估计程序,CSISS可用于空间计量和空间统计,Kirill Pankrator基于Matlap的空间和地质分析工具箱有许多功能,如可用于生成空间权重矩阵

7.MapInfo软件用于绘制要素的空间分布图

8.区位基尼系数是描述某种产业在区域中集散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产业分布越集中,其计算公式为:

QirVirVin,Gr2(r1VirVnrir1VkVn)1,621页

9.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n

Eij

LQijnEj1n

i1ijnij Ej1ijEj1

空间基尼系数,G(x

iisi),xi是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si是该地

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系数越大代表产业在地理上得集聚程度越高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第6篇

国外学者罗斯托在研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发现了主导产业的存在,并对其作用和特征进行了描述,但其并未指出应当如何选择主导产业。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和奥地利经济学家赫希曼则提出了具体的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筱原三代平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作为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主要选择标准,即将区域内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希尔曼则更强调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经济活动的带动作用,提出了关联效应标准,即优先促进区域内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较大的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二者的学说奠定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应用研究。在研究方法层面,学者们应用了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针对某一省市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叶蔓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资源型城市接替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比较优势、关联带动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科技进步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了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杜恩社等根据经济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发展原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工业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齐少虎等人以新疆省为例通过对weaver~Thomas模型和综合分析法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充分考虑新型工业化内涵、关联性、发展潜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了22个指标组成的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在研究角度层面,目前对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主要包括涵盖两个方向。一为基于區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所延伸出的基准原则,另一为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所总结概括的约束性原则。如魏敏等以陕西省为例,结合筱原三代平提出的“筱原两基准”与赫希曼提出的关联效应理论,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围绕区域比较优势的标准、高收入弹性原则、生产率上升标准、产业的关联度问题建立了区域主导产业指标体系。叶国挺分析了现有基准存在的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不足,据此提出了在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确立上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区域经济带动原则、产业发展潜力原则、高关联度原则、技术进步原则、动态比较优势原则、社会效益原则,建立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AHP模型,对江苏省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周振华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三条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丁凯等从选择基准、指标和评价方法几个方面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了综述,综合现有研究基础,给出了推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方法的建议。

上述研究和探索对于丰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建立评价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在综合各评价体系和自身知识结构的情况下,选择因子分析法作为本文的分析方法,对湖南省的主导产业选择进行分析。

区域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在选择区域中的主导产业时,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大环境。在选择主导产业选择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地区应当将资源倾斜于发展潜力大、科技进步速度快、资源利用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具有高增长性和高发展速度的产业,才有用在区域内外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发展、成长。

关联发展原则:产业的发展对其上下游产业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将通过不同方向带动大小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区域带动效应。因此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对带动效应大、产业延伸链较长的产业。

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区域经济的长远良性发展的角度而言,可持续发展原则亦是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原则之一。选择对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破坏小、能耗低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对于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

指标体系构建。在上述三原则的指导下,本文进行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确立。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可靠性,本文确立了关联性基准、比较优势基准、环保基准和社会效应基准。在以上基准的基础上,本文确定了研究分析主导产业的指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产值、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值能耗和就业吸纳率。

分析过程。考虑到目前湖南省各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同时结合统计数据可获得性,本文拟选择以下十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候选产业:煤炭开发和洗选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在选定以上十个行业作为备选产业的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以上产业进行综合评估,在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排名,选择湖南省的主导产业。

本文所采用的指标取值说明如下:

(1)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数据来源于林有在《统计与决策》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的结构分析与应用》。

(2)劳动生产率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3)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2015》。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选择湖南省的区域主导产业。首先,运用SPSS软件对所搜集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各数据之间的量纲进行统一。

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和变量共同度。结果表明变量的相关性和共同度较大,适用于因子分析,效果较为显著。根据计算所得的初始特征值,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作为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91.7%,能够较好的代表所选取指标体系。

第一主因子主要反映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此将其命名为经济效益因子,第二主因子主要反映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产值,因此将其命名为关联性因子,第三主因子主要反映单位产值能耗和就业吸纳率,因此将其命名为环保和就业因子。

在确定三个主因子的基础上,将三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三个主因子的在指标体系中的相应权重。根据每个主因子所对应权重,进行线性加权求和,计算各产业的综合得分。

区域研究 第7篇

一、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现代物流业的现状。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 我国的物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目前, 我国部分省 (市) 政府部门清楚的认识到物流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的重要意义, 已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为与经济全局相关的战略性问题来看, 比如上海、山东等地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做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 物流管理越来越规范。物流管理是个系统性的工程, 物流涉及到的环节较多, 主要包括装货、运输、储存及配送等环节, 因此加强物流管理尤为重要。目前, 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如海尔集团为了规范未留管理, 实现了企业流程再造, 把公司的采购、配送、运输等一系列物流活动进行了集中管理, 设置了采购事业部、储存运输事业部及配送事业部, 重组了物流业务及物流资源, 降低企业物资消耗、提高了劳动生产水平, 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3) 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 国外有实力的、规范管理的物流大企业看好了我国未来物流市场的良好前景, 不断地进军我国国内市场, 在各个区域构建起了自己的物流网络和物流联盟。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很大的威胁, 但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完善我国物流业的经济管理, 以此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给广大的客户。比如海陆、阿尔卑斯、马士基等。 (4) 物流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理论界除了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物流理论以及经验外, 还参考了西方国家物流理论研究成果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建设、制定了合理的物流规划以及物流发展战略, 对于我国物流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加快了我国物流技术的研究步伐。

从整体上来讲, 我国现代物流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存在“小、少、弱、散”四个方面的问题。所谓小, 就是经营规模小, 资产规模小;所谓少, 就是服务功能少, 专业人才少, 有效的营销手段少;所谓弱, 就是竞争力弱, 融资能力弱;所谓散, 就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经营秩序不规范, 缺乏有力的网络支持和网络分散。

2. 现代物流业具的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物流规模以及活动范围得到了扩大。物流业逐渐朝协同化和集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当前, 随着物流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进一步加大了各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为了有效应对竞争, 我国物流业必须采用公司间的并购或联合扩大企业规模, 构建规模经济, 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企业竞争力。具体做法如下:第一, 建设物流园区。通过构建物流园区, 有效推动了物流业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 将其具有的整体优势及互补优势全面的发挥了。第二并购或联合。比如美国的UPS并购了总部设立在迈阿密的挑战航空公司、美国国营邮政公司并购了德国民营物流企业PAPCE和法国国营邮政公司并购了德国民营郭克豪斯公司等。相关物流方面的专家认为, 只要国际上各个物流企业间实现联合与并购, 必定会推动国际物流业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重新组合而成的各物流联合企业及跨国公司会将互联网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 以对国际物流动态信息全面的掌握, 调动企业自身在各个区域中的物流网点, 在全球构建一个一体化的物流网络, 大大节约了时间及降低了费用。 (2) 第三方物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第三方物流指的就是除了供需之外, 由第三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增长率较高, 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客户不断增多。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 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 (3)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物流装备加以改造以及增强管理水平。当前, 我国物流业的技术装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逐渐的将系统技术作为了主要核心, 形成了以先进信息技术、运输技术、库存控制技术等各项专业技术为重要支撑点的现代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我国物流业在未来过程中将朝着四个方向不断的发展, 即信息化, 如使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自动化, 如自动化导引小车技术、搬运机器人技术等;智能化, 如电子跟踪技术、电子识别技术等;集成化, 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对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分析

1. 区域物流体系具有的竞争优势。

要想确保区域物流体系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遵循五个方面的要素:产业发展环境、物流生产要素、企业协作群体、区域物流市场和物流标准体系。其中, 产业发展环境, 具体涵盖了区域物流产业政策、各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市场管理法规等;物流生产要素, 具体涵盖了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等;企业协作群体, 具有彼此间互补的核心业务能力, 建立物流行业主体的企业群体;区域物流市场, 具体涵盖了物流需求和供给情况等;物流标准体系, 具体涵盖了物流术语标准、包装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作业标准等。

2. 西方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

西方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先发展后规划、先规划后发展和边规划边发展三种类型。

(1) 先发展后规划。这种发展模式是将自由市场经济作为主要手段, 通过市场的作用先把物流业发展起来, 然后在通过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推动。这种模式物流水平较高。常用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是美国与日本。

(2) 先规划后发展。实际上就是由政府部门先进行规划, 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利用行业协会推动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 采用这一模式较多的是英国。英国在1960年构建了物流管理中心, 主要以工业企业高级顾问的形式出现, 协助企业编制一套合理的物流人才培训计划, 并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物流专业性会议。70年代, 英国又构建了全国物流管理协会, 协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物流管理的专业化, 同时还构建了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场所给物资流通、运输等方面的管理人员以及对物流有浓厚兴趣的人员交流。这一发展模式主要是为广大用户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除了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交通运输工具外, 还要出租仓库给用户并且为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3) 边规划边发展。采用这一模式主要是欧盟。欧盟最具典型的成功经验是, 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给予一定的支持。首先是通过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全面的协调, 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其次是摒弃过去的垄断方式, 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 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 以促进物流产业持续良好的发展。

3. 我国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 我国现代物流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应结合我国实际, 借鉴西方国家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成功经验,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模式。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积极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竞争, 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这是一项责任重大, 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 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也的现状采用边规划边发展的模式比较妥当。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利用政府部门的行为全面规划, 加强政策引导, 将区域间的关系协调好, 从而为现代物流业营造出良好氛围的发展环境;其次, 利用规范的市场化运作, 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增长。最后, 总结经验, 深入分析, 因地制宜, 制定出由中国特色的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模式。

三、区域物流体系的评价指标

1. 对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具体有两方面:一方面,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进程。物流业发展进程中的外部动力主要是工商企业由于生产或者销售物品时具有广泛的涉及面, 批量少批次多, 物品的附加值逐渐增加等特点, 对时效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将原本属于自己来完成的效率较低、对市场竞争力造成影响的业务分离了出去, 构建了一个专业化程度高的现代物流服务产业。物流业发展进程中的内在动力是运用电子商务手段, 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的运作形式, 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物流业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的具体特征, 可将物流业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运输主导阶段。其所体现的量化特征是物流系统中运输收入所占的比重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其次是物流业扩展阶段。其所体现的量化特征是运输收入所占的比重达到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之间;最后是物流系统服务阶段。其所体现出的量化特征是运输收入所占比重不超过百分之三十。当前, 要想构建区域物流体系, 就必须对我国区域物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充分的认识, 并且还要全面掌握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进程。只有这样, 才能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域物流体系方略。

2. 分析区域物流体系评价指标。

区域物流体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一是供给指标: (1) 物流基础设施。具体涵盖了海、陆、空等运输方式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并对对诸多运输方式进行合理的布局、连接、对运输资源的全面整合等。 (2) 物流信息系统。具体涵盖了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企业信息化程度等。 (3) 物流业经营服务能力, 涵盖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数量、经营规模、技术和服务水平等。二是环境指标: (1) 区域城市经济功能。其会影响到物流量的形成, 比如会展中心、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市场、金融服务强等对于区域物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区域创新度。具体涵盖了两方面的创新, 即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各种物流装备及技术水平会在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动下逐渐提高, 而物流组织则在制度创新的不断推动下进一步的趋于完善。三是成效指标。其不仅能够将区域物流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全面的反映, 而且还能够对区域物流发展过程中不理想的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措施有效解决, 以此促进区域物流体系持续良好的发展。 (1) 根据行业或者产品划分的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或者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 这一指标能够将各个行业、各个产品物流成本全面的反映出来。 (2)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实际利用率.这一指标越高, 就越说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规划科学合理。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当前, 我们应积极的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 这对于我国物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笔者能力有限, 本文的论述不是很全面, 以期相关人员提出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

[1]田文哲.建立我国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探析[J].现代交际, 2011年05期.[1]田文哲.建立我国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探析[J].现代交际, 2011年05期.

[2]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 2007年.[2]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 2007年.

[3]杨心平.南中心:区域经济的增长极[N].乐山日报, 2009年.[3]杨心平.南中心:区域经济的增长极[N].乐山日报, 2009年.

[4]赵习频.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3年.[4]赵习频.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3年.

[5]赵爽.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 2010年.[5]赵爽.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 2010年.

[6]谌亮.区域物流的协同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年.[6]谌亮.区域物流的协同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年.

区域研究 第8篇

1 区域经济环境与区域物流发展的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是由特定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所有经济活动共同构成的,区域物流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又在其他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区域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存在及发展是以物流设施为基础,不断地提高物流发展中的各项效率,进而来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初期,区域内的其他产业发展会带动物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为改善经济环境而加大对区域物流各环节的建设,以使物流体系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通达的区域物流业能为其他产业中产品的地域输送创造便利条件,并降低其运输成本,从而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来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1 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表现为一定地域内各项生产要素通过协调、综合地运作逐步地实现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会促使工业、农业与加工制造业的产品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如果在物资无法有效流通的情况下,因经济规模化目标的设定而使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多,这将很难实现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最终会致使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停止。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物流系统的存在及其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1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有规律来看,服务功能的高效化是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总体趋势。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作是整体性的存在,区域物流则作为局部性的存在。因此,物流产业为实现其功能上的优化,就应以立足于区域经济,致力于提升物流服务功能的高覆盖率,实现各功能要素高水平的协调化和专业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区域物流应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资本密集型趋势的推进,完成物流基础设施及网络化覆盖的协调性建设。物流业作为经济产业中生产需求的产物,区域物流的发展即受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还能影响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在现实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的存在还能促进区域内经济的总体发展,并且对其他产业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再者,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新技术力量的有效结合,区域物流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发挥出高效的物流服务功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最终促进区域内各产业的整体发展及结构优化。

1.1.2 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每一个城市相对于周边经济较弱的地区而言,是作为经济中心而存在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往往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且基于城市的增长极作用,使城市的经济扩散效应长期存在,这就为以城市为经济枢纽地位且与周边地域联动的整体市场区域得以形成。这个区域市场的发展是基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备及网络架构为平台的,而城市内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较快,并不断实现由城市向周边区域的经济与交通网络的辐射作用,使区域市场得到最大的发展。区域市场在物流业的作用下最终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形成,并有利于其协调发展。

1.2 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区域经济应在区域内实现其快速发展的理想效果,引导各产业伴随其良性发展,这种良性引导往往表现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对区域物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1.2.1 规模方面的影响

物流业的存在及发展是以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及加工制造业等产业为基础的。因此,区域内经济发展规模越大,其物流发展的空间也越大,那么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就越大。在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通达的区域物流业能为其他产业中产品的地域输送创造便利条件,并降低其运输成本,从而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程度,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区域内整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其物流发展所需的设施及信息化水平也能够达到相应的高度。因为从发展角度来说,区域经济需要物流业能够达到与之发展高度相应的状态。

1.2.2 结构方面的影响

由于物流产业服务属性的存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对物流结构(物流类别、基础设施、服务范围、水平等)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极具发展潜力。目前,各个区域都在开发能助其发展的物流中心或基地,以实现各类行业不断增加的物资运送需求,这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再者,从其设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服务要素来说,也是为配合经济的发展有目的性的进行相应建设的,这也是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要求的,这可以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空间部局及网络架构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决定了区域物流空间及功能结构的整体构建。

总之,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可以起到基础辅助作用,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业服务功能的发挥。通过在物资流通过程中保持低成本运营,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想目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2 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过程及发展条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区域物流经历了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在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催生了区域物流发展的过程及条件。

2.1 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下,物流业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物流需求快速上升,物流的重要性逐渐被各级政府及行业所重视,物流企业纷纷出现,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但这一时期的物流业呈现着点性的分散布局,并不属于区域物流发展范畴。为促进经济的总体发展,我国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体战略目标,发展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物流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及发展起来的。区域物流是现代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下,在原有的物流产业建设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其特定的发展轨迹,它是物流网络体系的合理构建,是物流由点到线及面的空间发展过程。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不仅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影响着区域经济及其他经济形式运行的稳定性[1]。随着经济区域内外经济合作和贸易数量不断增加,由中心城市到附近区域不断辐射,形成一定的产业聚集范围,此时物流呈现点的分布现状使各方物流成本不断增加,且效率较低,并不能满足区域经济随着产业资源整合后而不断增加对物流需求的发展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区域结合其地点、交通等资源因素,在物流发展中引入网络技术,进行物流信息联网,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联网配套利用的情况下,实现区域内物流功能的合理组合及互补,对区域内外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些现代化的物流服务网络使区域物流的要素能力与运作能力得到高效的发展,实现了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高效的物流模式又不断促进着经济带范围的扩大,使区域经济对物流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区域内多方主体(地方政府、物流企业及市场)的协调运作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枢纽,不同城市间的物资流动形成了运转联络网,同时各方主体在对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内的组织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行科学设置的情况下,最终使区域物流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物流发展规划作用下,区域物流发展体系中的要素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我国已形成九大物流区域物流及实现其竞争力的提高[2],而且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区域物流也引入及应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中国区域物流已进入转型升级期,向集约式增长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3]。

2.2 区域物流发展条件分析

2.2.1 经济条件

社会的需求往往是经济不断发展状况下物质生产条件的反应,区域物流业的产生也是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代区域物流的整体发展不断地受区域内经济的水平及其规模的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乃至增长速度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流总体需求,经济发展趋势同样决定着物流发展的趋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因此,经济发展给区域物流业的需求和供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即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增长空间越大,对货物的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就越大,形成区域物流集群效应[4]。这种产业集群的产生会使物流需求的内容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并对物流服务的技术层面的提升要求越来越高,这都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2 技术条件

在当今经济发展中,科技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且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5]。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单单给各产业带来了物流需求的额外增加,而且还在不断地催生潜在的物流需求,并且为推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贡献着巨大的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力量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发挥,这种技术的出现对物流服务功能及网络架构等方面也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物流技术的自动化及网络化的利用,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为物流企业的信息流提供服务,致使成本降低,从而使物流行业及其他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保障区域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6]。

2.2.3 交通条件

交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实际交通是区域经济的直接表现,它的通达程度是由区域经济的发展高度所决定的,这又在另一个层面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内在联系[7]。如果将物流系统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就是维持其生存的命脉[8]。这种命脉的存在表现出来的作用,就是依靠交通的运输实现商品的空间转移。可以这样理解,没有交通运输,就没有物流的发展。从物流本身的发展来看,发展物流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物流资源,按照企业要求实现物尽通达的效果,因此交通设施的建设及路线的四通八达,是保证物尽通达的关键因素。

2.2.4 政策条件

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辅助性产业,对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上的作用,所以为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区域内物流政策制度的出台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及保障作用。物流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基础设施方面涉及到的交通路线及运输工具等都具有公共属性,所以区域物流的发展不可能依靠自身机制实现其协调发展。那么为实现区域物流的全面协调发展就需要政策制度发挥其导向作用。总之,政策制度的完善,既引导着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及规模扩大起着重要的行业引导作用。

3 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上文所提到的区域物流发展过程及条件催生了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而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着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完善及其优势的提升。

3.1 市场需求因素

区域物流能否实现规模化发展取决于区域经济对物流的市场需求,物流市场需求是由经济产业在生产环节完成后,为保证产品在交换活动中顺利地达到预期目标,不受流通环节所制约,进而产生了大量物流需求的结果。在区域经济活动过程中,物流市场需求的表现是,一定区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区域内的各个经济总体的产品总量在物流需求方面体现的总体数量,这个数量是物流需求的绝对值数量与相对值数量的集合[9]。区域物流需求量与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随着区域产业结构及规模的改变,对物流的需求量也不断变化,最终影响着区域物流的发展速度[10]。对于这种情况,物流业应该抓住市场机会,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第三方挖掘“第三方利润源”,使物流服务功能得到全面发挥[11]。

3.2 政府作用因素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政府相应管理能力在区域物流发展中产生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政府为保障区域物流的长远发展,会进行全面地规划,对影响物流业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统筹安排,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这能为区域物流及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为扫清区域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促进经济的合理发展,政府在行业协调及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并能够为物流业的发展在区域外及国外的企业合作中争取更多的机会,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3 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区域物流发展中的内在基础要素,对物流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区域物流的发展必然包括仓储、运输及配送等必要环节,为实现物流企业的存在价值,完成货物与客户间准时安全地传递,必然依赖便捷的物流基础设施及设备。物流设施包括交通(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及物流配送中心等服务设施,这在区域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是物流供给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物流网络及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备,即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为物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备对区域物流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3.4 管理体制

区域物流为保证高效率、高秩序化运营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的现代管理技术及相应的管理体制,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区域内物流的运行过程进行指导与规范,能够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业务规范、有序发展的实现,并实现提高服务效率及效果的目标。再者,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区域内及区域间物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采取科学的管理体制及手段,能够使物流企业与时俱进,实现物流从业者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范围的扩大[12],并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及适应力,保证区域物流的良性及可持续性发展。

3.5 信息平台

现代物流是提升各种经济活动时间效用价值的服务行为,而信息在这种价值的创造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区域物流发挥更多的服务功能,以保障区域物流体系的健全发展及市场反应能力。准确的物流信息能够为物流企业或相关企业的物流服务给予可靠的保证,可以使运输空载率有效降低,这有利于实现物流业的低成本运营,对于建立物流服务体系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及完善,可以实现全面的各种物流信息的宣传,而且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合作者,创造更大的需求量。但是,在创建及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上必须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否则就会对区域物流的健康发展产生制约作用。物流信息化还体现在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13],这对实现域物流全面发展的预期有着积极的影响。

3.6 专业人才因素

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其核心为人才竞争。为提升区域物流的服务能力,需要有物流方面的专业化人才,而且为实现区域内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也离不开物流行业的人才作用,不过这里的人才作用不等同于简单的人力作用。在物流行业中人才结构合理与否对物流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物流发展来说,不应只注重从业人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的质量。首先,物流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实现其高效、快速的发展,就离不开行业中的骨干人才。再者,在区域经济的推动下,区域物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行业中还存在着高级人才短缺的现状,这已制约了我国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若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将无法实现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14]。

4 结论及建议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区域经济环境与区域物流发展间的互促关系,具体体现为区域经济为区域物流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区域物流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区域物流的发展及规模扩大受到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市场需求、政府作用、管理体制等多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环境中存在的这些因素对区域物流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应合理利用这些影响因素,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充分了解资源流通的市场需求下,发挥政府政策力度、科学管理体制及引进与培养物流行业中高级人才等作用。

依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的建议:(1)加强区域间及国际合作,促进经济总体发展,刺激物资流动需求。(2)加大对物流发展的政策力度,打造健康的区域物流发展环境。(3)加快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运输的良好衔接,形成合理的网络布局,实现其对物流体系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4)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物流网络系统。(5)引导各物流主体完善管理体制,实现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合理化、高效化、科学化管理。(6)引进物流专业人才,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形成高标准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及体系,最终实现对区域物流的科学化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物流发展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区域经济环境与区域物流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入手,进而分析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过程及发展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出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关键要素,从而揭示出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机理;最后,论文提出了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区域研究 第9篇

农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满足农产品的流通要求。良好的交通运输可以改变农业生产和流通条件,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代表性。以黑龙江交通和农业为例,探讨经过2008年大规模交通建设的黑龙江交通运输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水平,判断现有交通运输满足区域农业需求的能力,从而为下一步黑龙江交通运输服务三农、更好满足农业需求提供参考。

二、研究综述及方法选择

国内关于区域交通与经济协调的研究较多,如上海海事大学的汪传旭[1]运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判断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运用大系统的综合思想,建立了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协调发展指数;熊永柱、姜霞和付琳[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模型,并与其他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结合加以运用;吉林大学的王利芳[3]用系统动力学构建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模型,模拟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以相对效率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行业的效率评价。南昌大学的喻登科、邓群钊[4]对DEA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DEA的十个应用方向,交通运输效率评价是其中一个方向。已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西南交通大学高永鑫[5]利用DEA评价了铁路运输的运行效率;武旭、熊崇俊、雷怀英等运用DEA分析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上述研究基本都是探讨交通与经济整体协调情况,还没有交通运输与经济子系统协调情况的研究,特别是区域交通与区域农业之间的协调效度研究。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用DEA方法探讨区域交通与农业的协调效度。

三、DEA相对效率计算方法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评价指标体系有m种投入,s种产出。第j个决策单元DMU的投入向量Xj和产出向量Yj分别为:Xj= (x1j, x2j,…,xmj) ;Yj= (y1j, y2j,…ysj) ;j=l, 2,…,n。为了将不同作用、不同地位的输入、输出向量的各分量进行综合,需要对每一个分量赋予恰当的权重,v= (v1, v2,…,vm) T, u= (u1, u2,…,us) T分别表示投入、产出的权向量。用h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协调效度评价指数,xij为DMUj的第i种投入指标值;yrj为DMUj的第r种产出指标值。对j0个决策单元(j0=1, 2,…..,n) 的相应的C2R模型为:

通过deap2.1软件计算,我们可以用C2R来判断系统运行的效率及相互适应状况。

假设Ch (a/b) 为系统a的投入对系统b的产出的协调效度,以反映a对b的协调程度,则Ch (a/b) ∈[0, 1]。若Ch (a/b) =0,表明a、b两系统之间是完全不协调的,a系统的投入对b系统的产出无关;Ch (a/b) 越接近于1,说明a系统投入对b系统产出的协调效果越好;若Ch (a/b) =1,表明a系统的投入对b系统产出的效率相对最好,进而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投入产出关系是最适配的。

四、黑龙江区域交通与农业效度

利用上述DEA模型和软件度量黑龙江交通对农业效度,评价交通运输对农业的影响。

(一)数据指标选取

本文选择黑龙江省2006-2011年的6年的交通和农业数据,其中以黑龙江交通总投资、铁路总投资、公路总投资、水运总投资作为交通投入指标,以黑龙江农业增加值作为交通产出指标,采用DEAP2.1软件分别计算黑龙江交通及主要交通方式对农业的协调效度。具体数据见表1。

(二)计算

根据公式(1),采用deap2.1软件模拟黑龙江区域交通投资对黑龙江农业增加值的协调效度,结果如下:

五、结论

从计算结果可见,黑龙江交通对农业总体协调效度0.876,说明黑龙江交通对农业作用巨大,与农业需求总体协调。按时间顺序看,黑龙江交通对农业效度在2008、2009年有

表格来源:本文计算整理

一个明显下降,说明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黑龙江交通与农业都产生了冲击,铁路和公路对农业效度在同一时间段也都有明显下降过程。而在2010年到2011年黑龙江交通、铁路和公路对农业的效度都迅速恢复,说明国家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对经济回稳产生明显作用。

从不同交通方式看,铁路对黑龙江农业效度要高于公路,而水运对黑龙江农业的效度最低。一方面说明黑龙江铁路网络完善,覆盖面较广,对农业的协调效率较好;另一方面说明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作为大宗商品,铁路运输的效率更高;而水运本来是大宗商品运输的最优方式,但黑龙江水运受气候和航道条件的制约,对农业的协调效度较低。从规模效率看,铁路已经处在规模效益下降通道中,公路依然处在规模效益上升中,说明公路交通未来会对农业和县域经济发挥更大作用,也是未来交通投资重点。

参考文献

[1]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1998 (4) :26-31.

[2]熊永柱, 夏斌, 张美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评价模型:综合协调度——以广东省沿海城市为例[J].热带地理, 2007, 27 (6) :511-515.

[3]王利芳.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4]喻登科, 邓群钊.DEA方法应用的若干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 2012 (10) :23-26.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关怀研究 第10篇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注意发展过程中的协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区域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 反映在社会发展速度与进程上尤为明显, 不同的发展区域甚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与发展需求。根据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来看, 发展初期的区域工业化进程快, 经济发展管理上比较落后, 粗放型居多, 而后发展区域在管理上更为科学、合理, 但是发展速度明显落后, 受到资源的威胁。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应在统一格局下, 加快区域的协调发展, 完善区域发展结构, 针对原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造, 实现其向资源节约型方向转变, 逐渐降低其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与浪费, 严格控制污物排放量, 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对于区域的发展区别对待, 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鼓励引动, 对于经济发展慢的地区进行扶持与资助, 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的一致, 重点对待区别, 杜绝“一刀切”。

二、了解区域特色, 重点发挥区域优势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基于区域发展优势的不同。就像人一样,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区域也一样, 既有自身的优势, 也有自身的不足, 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优势, 最大程度的规避区域劣势。发现本地区的区域优势, 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区域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 在认识把握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区域发展的优势战略, 选择合理的发展途径与渠道, 建立不同的区域发展类型与模式。城市区域发展快, 我们可以基于其交通便利、人才密集的优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挖掘, 发挥其带动作用, 形成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影响。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地区的发展特色, 虽然不具备城区的交通与人才优势, 但是却具有鲜明的环境生态优势, 可以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 激发农村地区发展的潜力。关注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关键是发挥区域的优势性。

三、关注落后地区, 进行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

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关怀时一直强调要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则, 不应该对区域发展带有歧视性与偏见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落后区域的发展现状, 重点做好对落后区域的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我们可以从落后区域的发展特点入手, 找到区域落户的根本性原因, 分析落户区域发展的特点, 从发展模式与机理上进行思索、研究, 激发落后区域发展主体发展的积极性,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落后区域的发展引导。基于我国目前国情的分析, 落后区域主要集中于广大的农村, 在地域分布上主要是西部地区, 对也这些地区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 鼓励他们优先发展, 必要时候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经济援助, 加快他们的发展速度。

四、加强对特殊地区的特殊关注, 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 区域发展除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外, 还有特殊区域, 之所以被称为特殊区域, 是因为其具有区域的特殊性。我们所说的特殊性主要包括:资源能源的枯竭威胁、农民的聚集与流失、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迟缓等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区域, 我们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 针对区域所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与可行性措施, 上升到理论层面, 并学会进行实践练习。更多的情况下, 特殊问题不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 这些区域本身就承担了更多的发展任务与实际责任。之所以出现这些特殊性的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益者与实际的成本支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因此, 基于区域经济关怀的研究, 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研究, 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全面的分析问题, 有效的解决问题, 最大限度的解决特殊区域的发展难题, 解除发展制约性障碍, 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协调性发展。

五、结束语

基于目前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区域差异还在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更加严重, 区域发展矛盾更加突出与激化。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区域经济关怀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中, 应该加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关注, 积极寻找更加合适有效的解决措施, 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摘要: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差异。区域作为特定的模块与社会组成单位, 在社会的整体发展中着举足轻重。区域关怀最为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涉及面广泛。主要包括对区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平等认识、区域优势的发挥、区域权益的有效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国家的整体富强离不开区域的支持, 区域经济关怀必须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加强对弱势地区的扶持与研究是区域经济关怀探讨的焦点, 也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关怀,关怀研究,区域协调,分析探讨

参考文献

[1]郭腾云.近5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研究[J].经济地理, 2004 (06) .

[2]吴兆华.区域经济研究的部分观点[J].财经科学, 1990 (04) .

区域研究 第11篇

1 区域资本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中国的区域资本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而也具有了与其他国家资本市场不同的特点。首先,中国区域资本市场在发展中规范。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先充分利用客观存在的资本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处于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来讲,由于经济发展初期水平的有限,不可能一下就具备完善和规范的资本市场特征,应在发展中规范。其次,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具有层次性。资本市场在各区域经济增长中有不同的作用,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区域性特点。从理论上讲,由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其资本市场必然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具体形态上,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区域资本市场也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最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具有关联性。由于区域资本市场的具体形式的多样性及局限性,其与大的资本市场及相关区域资本市场,宏观政策面、基本面,该区域的资本市场发育环境、人才环境、企业状况、金融机构等方面关联性较强。

同样,中国区域资本市场发展也有其独特规律。第一,非均衡发展的规律。资本市场的非均衡性是指区域融资机制真正体现区域特色以及发展的层次性和梯度性。从世界资本市场来看,资本市场发展从来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向某些特定地区日益集中。经过长期的演进,这些地区便成为一国甚至国际性资本集中区。这实际上也反映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资本只投在已经有投资的地方,非均衡发展是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而相对于世界范围来讲,中国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非均衡性规律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特殊。第二,发展中规范的规律。中国的区域资本市场是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起来的,这其中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而,作为新兴资本市场,应遵循在发展中规范的规律。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区域资本市场发展政策,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制,使区域资本场规范化。各个区域应针对资本市场的不同特点和阶段,侧重加强资本市场规范的工作力度。第三,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双重推进的规律。区域资本市场与全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区域性和地方性,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因此,行政机制及政府推动是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还应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即由市场机制进行运作。

2 区域资本市场的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要素通过影响劳动就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等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启动点就是借助资本市场的推动。具体来看,资本市场有五个方面的作用。

(1)资本市场是资本聚集的重要载体和场所。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融资功能,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而且可为市场经济中风险投资提供畅通的退出机制。

(2)资本市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资本扩张带动了地区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迅速增长,而且吸引资本投入最多的公司本身就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其他产业关联效应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3)资本市场是制度创新的源泉,也是这种制度变革和创新的载体。

区域资本市场的建立能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区域内原有的政治制度和非政治制度都会受到影响和冲击,特别是不利于资本市场建立和运行,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因而,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本市场的引导下,区域的制度会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

(4)资本市场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资本市场可以在地区内引导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资本市场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向核心区域凝聚,逐步实现制度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等经济资源优势在资本集聚的区域中全面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再配置的有机结合。

(5)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区域中各个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大量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进行技术创造和开拓新产业领域,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从而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各个企业一旦进入到资本市场就会面临平等的市场竞争。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推动企业为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而不断进行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最终促使区域整体产业结构优化。

3 对完善区域资本市场的建议

资本市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中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抓住中部崛起战略为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契机,完善和发展中部地区资本市场,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性目标。

3.1 强化资本市场发展的创新精神

3.1.1 树立大市场观念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中的资本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地域的淡化性。当今世界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资本已形成了流动领域拓宽、规模扩大、流动速度加快的新特点。而国内游资也没有地缘及边界的限制,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运作更大范围的资金。

3.1.2 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

资本市场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市场,要求资本市场的管理者、参与者要有不断创新的思想观念及行动。只有不断创新、超前思维才有可能抓住资本市场转瞬即逝的商机。

3.2 构建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制度环境

(1)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这需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改革速度快与慢的关系,改革质量、内容和数量、形式的关系,改革的点与面的关系,整体改革与局部改革的关系。

(2)加快资本市场微观基础——企业主体的制度建设。企业改制滞后,现代企业制度发育水平低,缺乏资本流动进出机制,直接筹资能力和资本运营水平低,是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主要通过四个措施来改善:①建立国有资本出资制度实施政企分开;②建立多元化产权制度;③建立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制度;④建立市场化的企业家管理制度。

(3)加快适应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宏观体制环境建设。这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即政府所有三级管理、政资分离、资本人格化,同时还应包括政府宏观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等内容。

(4)利用和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促进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够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创新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同时资本市场也会对体制改革产生促进作用。

(5)加快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改进区域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方面。

3.3 增强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政策推动力

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本市场,其政策的制定、实行、创新等行为必然受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框定。所谓区域资本市场的政策创新是要结合本地及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发展阶段而实施的有限的政策、条例、法规。

3.4 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企业主体

各区域资本市场应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潮流,加强并购与重组、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企业主体,抢占资本市场的制高点。

3.5 积极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大体系中,在竞争中加快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资本市场在竞争中互相作用和交流。积极参与到这个大体系中,能够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里学习到先进资本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区域资本市场健全和完善。

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未来的国际资本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区域资本市场的竞争必将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发展也成为衡量一个区域、一个省市经济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现阶段必须加快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其筹资、推动和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资本运营等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既是新的形势赋予的任务,也是几年经济改革发展中经过探索和实践得出的结论。

摘要: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各个区域由于历史,经济基础和国家政策等不同的原因,产生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就是“中部塌陷”。一般来说,资本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稀缺的要素,而构建区域资本市场就是一条较好的途径。本文主要从区域资本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其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入手,对构建区域资本市场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资本,资本市场,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赵晓瑛.区域投资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李小键.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吴殿延.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溶剂残留下一篇:苔丝悲剧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