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日》范文

2024-07-25

《纪念日》范文(精选12篇)

《纪念日》 第1篇

一、信息公开, 在第一时间掌握了话

语权, 做到了“先入为主”, 避免了事后为表明真相而做的大量说明报道。

国外媒体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所显示的空前的自由度, 让世界刮目相看。媒体开放、自由、客观的报道, 不仅保持了社会安定、消除了民间谣言和惊恐慌乱的现象, 也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样重要的是, 中国因媒体的开放而牢牢掌握了话语权, 中国政府和媒体均赢得了国际信誉, 让一些有偏见的国外组织、媒体和政要无隙可乘, 难以妖魔化中国。

二、信息公开, 将全国人民动员起来, 为了一个目标, 产生着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力量。

由于信息的公开, 全国各族人民在巨大灾难面前, 表现出了英勇、坚强、富有同情心, 以及慷慨相助的高尚品德。据报道, 有农民自费坐飞机到灾区充当志愿者, 还有一位唐山人, 因为买不到飞机票, 火车也不通, 自费打的从唐山赶往四川参与抗震救灾, 仅打的费用就花了5000多元。在全国各地的献血点前, 人们为灾区人民献血排起了长龙, 以至于血库爆满, 无处存放。在学校、在厂矿、在赈灾义演的现场, 人们为了灾区群众能够吃上饭、喝上水, 有个遮风挡雨的帐篷, 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特别是5月19日14时28分, 举国降半旗, 车船笛声同时鸣响, 电视画面及图片更是让人们看到, 在天安门广场, 在施救现场, 在大江南北, 人们纷纷举起了“挺住四川”、“挺住中国”的牌子, 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表现出了在大灾大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信息公开, 将全世界华人动员起来, 形成了一股关心、支援祖国的洪流。

“5·12”汶川大地震后, 由于国内各媒体在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及时报道, 及时反映了灾区的情况, 引起了海外华人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极大关注, 他们纷纷组织起来, 筹款募捐, 通过各种途径向灾区奉献爱心。据海内外媒体综合报道, 5月12日, 在获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强烈地震的消息后, 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奥地利等国的华侨华人在第一时间紧急行动起来, 号召各侨团和个人踊跃捐款, 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来自中国国务院侨办的消息, 截至5月28日12时,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 十几天内海内外侨胞的合计捐赠款物就已达9.1亿元人民币。

四、信息公开, 使得中国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 使得中国的形象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5·12”汶川大地震, 使这个闭塞偏远的地区和世界紧紧连在了一起……连日来, 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消息, 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甚至手机短信等各类媒体迅速向全世界传播, 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外媒指出, 在这场中国式的救灾中, 中国的人民、政府与军队的表现都赢得了世界的赞赏———

美联社称, 在严重的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之内, 大约有2万名军人集结到了地震灾区, 帮助挖掘死难者、搜寻受伤者, 而多达3万的军用飞机以及军用卡车正在驰援。这种快速的动员, 反映了中国领导层已经将灾难救援放在突出的位置, 也向世界展示了, 他们对奥运期间的任何突发事件都会准备充分。

英国《泰晤士报》的评价则是“中国的领导人的反应速度和关注堪称楷模”。这家英国主流报纸继续分析说:中国总理温家宝立即飞往灾区, 表达了全国的悲伤与同情, 访问幸存者, 并重申他的要求:要更快速地救援那些被困在建筑物内或被埋在瓦砾底下的人们。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19日报道称, 大规模的救灾努力, 以及中国政府在应对灾难过程中显现的透明度, 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赏。文章说, 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喊话, 已嘶哑的嗓音依然殷切传送着对受灾群众的万千关切;看着他无助而又万分痛楚地安慰哭喊的幼童, 强忍泪水对小孩说“马上你就有奶粉、饼干吃了……”这个画面让人心碎。

综上所述,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 国内的新闻报道带给人们许多的思考。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制片人包军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直播对中央电视台原来的运作方式、组织架构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 这是我在这儿工作十几年都想象不到的巨大改变, 而且也必将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藏独这个事情, 我们还和以前一样, 觉得应该慎重, 所以没报, 其实最后的结果你会发现……咱们的主流媒体吃的亏已经很多, 有了突发事件, 我们还是按照之前那套思路, 等一等, 看一看, 万事要慎重, 没有第一时间抢报, 事后报正面, 往往造成舆论方面的被动。

以往我们都会说, 等待事情查明之后再报, 然后事故责任一拖就是十天半个月, 在这十天半个月中, 你主流媒体不做事, 导致大量的猜测、谣言, 使我们非常被动。经常接到的通知是你们对这个事情要正面报道和引导, 但效果会非常差。

白岩松这样形容此次汶川地震直播:“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直播, 而是学会了面对灾难, 而不是逃跑。国家形象的直接反馈, 会让决策者意识到, 将来我照单做, 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哪个层面不受益?”

2008年5月20日,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部分新闻学专家, 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座谈“5·12”特大地震的媒体报道状况时, 大家认为:“5·12”应是信息迅速公开的纪念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资深策划人、中国人民大学广播电视教研室副主任周勇接受采访时说:这次反映了整个新闻宣传思维的成熟, 推而广之, 信息公开反映了国家民族开放的程度。直播是政府自信的表现。

(注:本文所引内容均来自《参考消息》、《南方周末》、《大河文摘报》、《新华网》等媒体。)

《纪念日》 第2篇

香港的顺利回归,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斗志和信心。收回香港,洗雪国耻,一直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今天历经坎坷、饱经风雨,终于迎来了祖国明珠的回归。百年期盼,一朝梦圆,神州大地无不欢欣鼓舞,吐气扬眉。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这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莫大的抚慰和鼓舞,将一举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心头150多年的一块石头。通过香港回归的过程,人们会更加清楚地看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保证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通过香港的回归,人们将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通过香港的回归,将会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献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在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香港回归纪念日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香港回归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将是自然而然地让中华民族挺立在一座历史的高峰上,平心静气地回顾历史。成熟理智地总结经验的十分恰当的时间座标。人们将穿越时间的隧道,从150多年的民族坎坷和积极奋斗中,从每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关键的转折时刻中,去寻觅历史的足迹,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饱尝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记录。其中,英国殖民者通过炮舰政策。海盗行径和不平等条约割占了香港,使之成为西方世界问鼎中华和掳掠东方财富的桥头堡。因而香港的历史命运正是中华民族150多年特殊遭遇的一个生动写照。今天,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香港回归祖国,百年的民族耻辱被洗刷,民族的神圣感情再次升华。这是香港回归历史意义的最基本的方面。

香港回归历史意义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长期反对强权政治的胆识和魄力。历史敎科书告诉人们: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分别割占《或强行租借》了香港岛。九龙“>九龙和新界,从而成为强权政治捆搏中国人民手脚的一条条枷锁。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近现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从不向外国列强低头让步的斗争历程。林则徐。关天培和三元里的民众,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和他们不屈不挠战斗的业绩,早已成为象征中国人性格的自然符号。而从1840年起,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跟强权政治作抗争的行动;并且,这种抗争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和不容争辩的伟大成果。人们会想起:1982年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来北京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十分坦率的会谈。这一时期,正是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和“和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趋于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当邓小平提出中国政府将在7月1日收回香港,并用“一国两制”方案来解决香港问题时,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柴契尔闻听此言,心慌走神,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险些跌了一跤。挟马岛之战胜利余威来到北京的柴契尔夫人,在会谈开始时就抛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的论调,声言中国只能收回新界,而香港岛和九龙则按条约永属英国。未料,此说被中国方面当场回绝,邓小平以坚定的口吻回答:“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第二年,英国政府推出“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再次遭到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否定。毕竟,中国不是阿根廷,中国已是一个站起来的大国,以强权政治为内涵的“阿根廷情结”在北京这里一点不起作用。

从1840年到1997年这样一个极大的历史跨度,包含了中国社会和历史的丰富内容,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也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这15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逐步走向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化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说它——香港回归——确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还包含了又一个方面的应有之义。它为中国正在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两个大的历史主题:一是要争取民族和国家的真正独立和自主的地位,二是要争取努力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使中国走出古老文明的困惑而跻身于世界强国的地位。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两大主题不时地发生冲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民致力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即通过不懈的努力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出现于现代世界民族之林。而在距离我们较近的时候,中国人民才开始进入了现代化探索和建设的新时期。而恰在这样的阶段,对于中国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探索中有挫折,建设中有进步。更加重要的是,一个辉煌的前景已经展现在全体中国人民面前。当然,香港作为一颗“东方的明珠”,无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扮演有重要的角色。当这颗“明珠”回到祖**体怀抱之时,它也就有了更加光明的明天;它也就能够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国际接轨”的极有力的环节。

除了从历史的角度,即透过历史表像看到100多年的历史积淀之外,我们也认为香港回归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闪耀纪念日 第3篇

复古与科幻的撞击

这两款车都已经超过了传统跑车的范畴,兰博基尼Egoista已经进化到了航空领域,阿斯顿·马丁CC100 Speedster也绝非简单的复古时尚。Egoista的外观设计非常异类,结构复杂,材料运用也极为超前,具有未来主义风格。Egoista前脸造型有利于增加下压力,尾部则完全开放,露出机械部件,在减轻整备质量的同时突显攻击性,而车身侧面轮廓看起来如一头蓄势待发的公牛,霸气十足。Egoista车身上部没有配备优化空气动力学的套件,而是采用了与车身融于一体的襟翼。车身后部的两块襟翼在高速行驶时自动激活,使车辆行驶更加平稳。由于Egoista广泛采用了铝合金和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因此这款车型还设有禁止踩踏区域。另外,它的车身及轮毂均由特殊的防辐射材料制成,并采用能够增强空气动力学特性的碳纤维材料加以装饰。总之,Egoista每一寸肌肤都体现了兰博基尼桀骜不驯的极端性格。

相比我认为阿斯顿·马丁CC100 Speedster更加平易近人,起码视觉上没有那么摄人心魄。其实CC100的设计灵感来自于1959年阿斯顿·马丁推出的经典勒芒赛车DBR1,这款赛车曾经取得过优异的成绩。看一看DBR1就能发现CC100的设计风格带有浓重的复古气息,车身结构跟DBR1异曲同工,只不过采用碳纤维材料打造。车身尺寸上,CC100长接近4.5米,宽2米左右,车身重量不到1200kg,苗条的身材相当适合奔跑。CC100采用无前风挡玻璃的设计,看起来非常酷,也是老一代赛车的特征之一,同时车门的设计也体现了经典味道。CC100的尾部突破了传统的样式,这一点比较例外,尤其是圆形的尾灯,并不像阿斯顿·马丁的风格,说不定这就是品牌未来的设计方向。

非一般的驾驶舱

如果有机会坐进车内,你肯定会感到兰博基尼Egoista的驾驶席完全变成了战斗机座舱,内饰设计跟它的外形一样诡异,仪表、方向盘等能看到的一切都不是常规的,包括带四点式安全带的赛车座椅。此外,Egoista还配有安全气囊和源自飞机的平视显示器。下车时,驾驶者必须取下方向盘放在仪表台上,通过电动方式打开穹式车顶盖,从座椅上起身,坐在车身左边的指定位置上,然后转动双腿才能迈出车外,实在是考验身体的协调性。

如果让我选择出行坐驾,我肯定会钻进CC100内,虽说它的内饰非常简陋,就剩下碳纤维了,但至少还有两张座椅,而且空间还算宽敞。CC100的内饰完全按照赛车标准打造,除了最基本的一些按钮外,其他都取消了,完全没有了阿斯顿·马丁豪华尊贵的气质。细节方面,碳纤维和真皮装饰件流露出阿斯顿·马丁深厚的造车功底,一些小部件的精致感仍令人赞叹。

无需再证明

性能方面,对于这两款车来说,你还会有所顾虑吗?兰博基尼的5.2升V10发动机装配在Egoista上完全够用了,它最大输出功率441kW,如果增加一对翅膀,足以把它推向天空。当然还应该尝试一下Aventador的V12发动机,也许飞行的速度可以超过火箭了。CC100在动力配置上一步到位,阿斯顿·马丁的V12自然吸气发动机直接拿来用,此时DBR1看到得羡慕死。负责传递动力的是一款6挡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并且可通过方向盘换挡拨片进行控制。CC100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为4秒左右,最高时速被限定在290km/h,这样的成绩配得上Speedster称谓。

《纪念日》 第4篇

一提到抗日战争, 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的侵华罪行,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这样一段用血泪铸就的史实不容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所忘却,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 1931年“9.18”事变开始日本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侵略战争,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 中国人民终于从侵略战争的战火中解救出来。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累累罪行, 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 但是, 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并行的时代浪潮之中, 我们更要树立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感, 在不忘屈辱的同时, 用胜利来鼓舞人心, 使我们先辈所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不屈的奋斗精神不仅仅是载入史册, 更重要的是使它们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1945年8月14日, 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四国政府, 接受《波茨坦公告》, 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 并从1946年把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通告, 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3日。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0号《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发布有关抗日的纪念日有“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这是中国政府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抗日战争纪念日。

二、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的巨大牺牲与贡献

(一) 日军在华的侵略行径

在这场战争中, 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实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他们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 制造了无数惨案, 成千上万的无辜人民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仅以全面侵华战争的初期来说, 日本占领平津后, 又血洗华北, 接着, 日军兵分三路进攻南京, 沿途大肆烧杀。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核实及中国军事法庭二年多的反复核查, 日军集体屠杀19万余人, 零散杀害15万余人, 共残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日军的残暴罪行, 震惊了全世界。

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侵华战争中, 公然违反国际公法, 在中国土地上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 进行细菌战, 大量残杀中国人民。其手段之残忍, 行为之野蛮, 举世罕见, 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最丑恶的一页。此外, 战争期间, 日军还使用毒气杀害中国军民至少2000次以上, 8万余人因此死亡。在这场战争中, 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军事“扫荡”。凡是日军践踏过的地方, 房屋化为灰烬, 财物被洗劫一空, 人民惨遭杀害。

日本侵略军为了扩大战争和维护殖民统治的需要, 对中国沦陷区的经济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 特别是挑起太平洋战争以后, 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日军侵华14年间, 征掳中国劳工总数超过1000多万, 仅在东北地区被日军残害致死的中国劳工, 就达200万人, 7000多人魂断异邦。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使中国人民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大破坏。中国的一半国土被践踏, 富庶地区绝大部分被占领。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的种种暴行和迫害, 使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美元。日本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灵上, 都刻下了抹不去的深深伤痕。

(二) 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所做出的牺牲

抗日战争中, 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1914人, 空军阵亡4321人、海军几乎全灭。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 抗战胜利后, 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 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 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 我军伤亡331万多人, 人民伤亡842万多人, 其他因逃避战火, 流离颠沛, 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 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 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 在抗日战争中, 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 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的意义

(一) 从民族学角度分析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体现, 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形成的特殊文化背景, 从日本的民族文化来看, 日本人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 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日本人认同等级观念和极度夸大精神力量, 这是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精神动力。日本人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信心, 认为通过战争的侵略和文化的传播能够使他们的民族发展壮大, 并认为他们的文化才是合理的、先进的文化。

日本人的这种文化思想观念, 促使他们形成了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 也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 日本人为了达到扩张领土和文化侵略的目的, 必然走上了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在侵占中国领土期间, 日本人试图在中国建立大东亚文化共荣圈, 这正是他们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一种体现。但是从文化特殊论的角度来讲, 日本人的这种行为是毫无理论依据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坚决反对种族主义, 主张民族平等。他用大量资料说明, 人类不同种族在外表体质形态上尽管有所不同, 但在天赋上和生理功能上没有差别。他提出,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 都有自己的逻辑、理想、世界观和道德观, 不应该用自己民族的一套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1]。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 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 文化价值没有共同的一般等价物, 对不同文化价值及其所造成的文化背景的估价应该是相对的, 因此强调各种生活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是对各个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尊敬人类应以寻求了解和协调为目的, 而不是毁坏与自己不相吻合的东西[2]。所以, 日本人的侵略行为是一种践踏人类文明的行为, 也是必定会受到反抗的行为。

(二)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 不但应写入中国历史, 而且应写入世界历史。日本当时是世界上第二号法西斯强国, 是法西斯集团国家在东方的支柱, 中国抗日战争是亚太地区的主要战场, 也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 破坏了日本扩军备战的计划, 势必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巨大影响。中国的抗战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抗战, 首先, 中国人民在1931年9.18时打响了世界反击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揭开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其次, 中国人民于1937年“七七”开始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开辟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打乱了日本的世界战略计划。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 给日本侵略者以决定性打击, 中日战场拖住了日军主力, 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爆发, 也减轻了太平洋战场上英美军队的压力, 有助于英美的备战和军事行动, 造成日军无力北进, 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对世界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 抗日战争胜利对世界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于中国的, 同样它也是对于世界的, 我们对抗战胜利的宣传不能局限于中国, 比如, 犹太人让全世界知道了德国纳粹的暴行;法国举办的纪念诺曼底登陆庆典活动请到了十几个国家的元首, 由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抵御外辱侵略方面的第一次胜利, 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为法定节日, 可以提醒我们每一代人要不忘历史, 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 它以伟大的胜利证明了只要我们加强同世界人民的团结, 同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坚决的斗争, 我们就能对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出巨大力量。

(四) 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位法定节日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共同发展共同前进, 但在我们多数人都在为和平稳定的环境而努力的同时, 仍然有一部分人在企图破坏这种安定的气氛。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为法定节日, 也可以对打击日本右翼分子的气焰起到一定的作用, 时至今日, 在日本仍然有人公然去参拜靖国神社, 他们这种行为是对日本法西斯分子的一种敬仰, 但同时也是对曾受到法西斯残害的国家和人民的一种不尊重, 更是对当今世界和平的严重挑衅。我们去宣传抗战的胜利, 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世界尤其是对世界和平有不良企图的人知道, 我们的抗日战争是正义之战, 当今的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历史, 永远都会继承我们先辈的光荣传统和坚持正义的精神, 我们将继续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结论

历史不会忘记, 我们不会忘记, 坚强勇敢的中国人民曾走过这样一段难忘的岁月,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结束, 历时14年之久,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 它进行的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 战场最广阔陆军作战规模最大, 而所付出的牺牲也最惨重。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及其胜利, 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 最活跃, 最主动的一个新阶段, 是中华民族从落后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这种转变, 给予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进程以深远影响。

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为法定节日, 可以提醒人们对历史的铭记, 可以增强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为我们的先烈们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为我们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取得了今天的和平稳定,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范例, 也起到了促进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当我们回顾百年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的时候, 当我们瞭望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 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的时候, 我们就会为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群体感到骄傲和自豪。

摘要: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 中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尊严、为了我们的祖国英勇地奋战了十四年, 在这期间中华儿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和巨大的牺牲, 但最终我们赢得的胜利, 捍卫了国土, 让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 让中华民族从此巍峨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时,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一场真正的正义之战, 它是我们祖国的伟大胜利, 它不仅仅属于中国辉煌的历史, 同样, 它也是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冲突,牺牲,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力行.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和赔偿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07-125.

[2]杨青.近十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选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79-102.

[3]彭训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7:52-87.

[4]雪岗, 阮家新.神圣抗战[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36-67.

[5]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8:29-76.

[6]历史的壮丽回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43-126.

“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简报 第5篇

9月27日,我校20xx级新生军训汇报表演大会在南区中心体育场隆重举行,20xx级全体新生参加了军训汇报表演大会。

上午9点,军训汇报表演大会正式开始。我校党委书记谢振山,院长崔世忠,校党委副书记郭正让、刘志刚,副院长谷景立、杜建慧、曹健、范晓伟、黄乾,纪委书记李俊杰,校工会主席黄健,军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出席了汇报表演大会。参加汇报表演的还有武警河南总队直属支队的全体教官。大会由武装部部长吴翔胜主持。

全国救市纪念日 第6篇

截至7月6日,在最高决策层的支持下,有关部门一共组织出台了6项救助计划。

央行给予证金公司流动性支持,证金公司将增资扩股到1000亿元人民币;28家公司IPO暂缓进行;证监会将严惩股指期货恶意做空,并严厉打击编造、传播股市谣言的行为;21家券商推出1200亿元资金用于A股维稳;94家公募基金加入救市队伍。

如果说央行6月底的降息和定向降准的用药量是实验室烧杯,那么一个星期之后这些维护股市平稳的政策,用药量已经换成了喝啤酒的大扎。而且,这种救助还存在上不封顶的趋势。

在股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时候,管理层出手救助在很多经济体是有先例的。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票市场在没有宏观政策变化和极端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单日道琼斯指数下跌了22%。美联储在第二天就立刻出台了救助措施,当时它们采取的措施包括降低联邦基金利率、限制卖空、通过商业银行增加券商的流动性。这与现在中国决策层正在做的类似。

美联储的救助使美国股票市场在不久之后就回复了正常状态,16个月后道琼斯指数又达到了10月19日之前的水平。虽然如此,美联储的处置方式还是受到了很多批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一个自由市场中,做空者并没有违反法律。而管理者动用其被赋予的力量维护市场稳定的做法损伤了这些做空者的利益。

在中国市场,救助市场所涉及到的利益群体更加广泛,比如那些IPO被暂缓的上市公司以及其中的利益相关者。

一个自由的市场中管理者到底应该被赋予多大的权力才是恰当的?对于这个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而言,参与者的自由选择是不是比强制管理更有利?这是个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证伪的问题。

理查德·泰勒在他的一本行为学专著中,提到了一种社会管理模式: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这个复杂的名词的意思是,大众行为的非理性往往会造成社会的异常波动,而管理者有责任在自身具有很高行政效率的前提下,对大众行为做出理性化的调整。

但这种调整不是专横和强硬的。它有点像一个好心的自助餐厅老板。由于在自助餐厅挑选菜肴的食客所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菜品摆放的影响,餐厅老板会把一些有利于健康,对人长期营养均衡有好处的食品摆在最受关注的地方。而那些肥腻、诱人的肉和甜品老板也会提供,但是它们会被摆在不那么容易拿到的位置。在这种基础上,人们还是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管理者通过调整食物的摆放来降低整个系统的风险。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在此后的一段时间,投资股票的感觉可能会有点像在一个人工的池塘里钓鱼。鱼塘的老板为了招揽生意,大量地向鱼塘里投入新的鱼苗,而且故意减少饲料的投放量。这样,饥饿的鱼儿就很容易上钩。对钓鱼者来说,虽然这种感觉有点怪而且不如在自然河流中钓鱼有趣,但是拒绝这种容易获得的收获显然也是不理性的。只要鱼塘收费还算合理,大家应该尽情享受这种“营销红利”。

当然,证券市场的变化要比鱼塘复杂得多,不过在“改革牛”没有结束之前,投资者购买那些高性价比的证券应该是没错的。你要确认的不是政府的救市是不是会凯旋而归,而是哪种证券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纪念日》 第7篇

公元二零一零年九月, 我独在办公室外徘徊, 遇见小编, 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DM君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DMer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我是知道的, 凡我所写的文字, 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 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然而在这样的稚嫩的学术氛围中, 毅然常伴我左右的就有DMer。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虽然于永别毫不相干, 但在同病相怜之际, 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患难见真情”, 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但是, 现在, 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不知从何说起。五千多个日夜组成的点滴, 洋溢在我的周围,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学会珍惜健康, 往往是在失去健康之后。而始终无法与DM君分别, 尤使我觉得伤感。我已经在努力珍惜了。我将深味这与DM君长相思守的时光, 使它快意于我的伤感, 就将这作为送给DMer的菲薄的纪念品, 奉献于那逝去的健康时光。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血糖仪, 敢于正视淋漓的注射器。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以最荒唐的生活习惯, 来考验人类身体的承受力, 仅使留下后患无穷的孱弱身躯和无孔不入的并发症。在胰岛素和降糖药的奋勇抵抗中, 又给人暂得偷生, 维持这营营役役的抵触情绪。我知道这样的情绪绝不是一个尽头!

DM君是我多年来最忠实的伴侣。伴侣云者, 我向来这样想, 这样说, 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十五年里, 它的秉性我未曾认真思考过, 更勿论深究了。但作为一个伴侣, 它的确已经在我心底深刻了烙印。

它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 是在一九九五年的那个秋天, 在长长的医学代码里, 其中的一个就是它, 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 住进医院, 我与病房里的一干DMer结伴卷起衣袖抽血化验, 一个脸色阴沉的护士指着化验单上高得吓人的血糖值告诉我们:这就是DM君。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 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 经历过千夫所指而久攻不破的DM君, 无论如何, 总该是有些难缠或是令人生厌的, 但它却常常不动声色着, 态度很平和, 又默默影响着我的生活。待到从过去的恣意生活变成了现在的规律作息时, 我开始对她重新审视。在浑浑噩噩中窥看塞翁失马的奥秘和在流变与沿革中体悟健康的本质, 我总以为这是DM君教会我的凤凰涅槃最美丽的重生。

我是在与DM君誓死抵抗的那段日子里, 开始感受DM君的威力的。嘴馋换来的高血糖和大意引起的低血糖将记忆定格在那些疯狂的时光。我向来是不惮于怀疑看不到尽头的慢性病能否有正面效应的, 那时, 我竟至于怀疑这样的疾病是否会一夜催人老。

然而日后证明这不是人生一蹶不振的理由, 作证的便是我随后的生活, 饮食更规律了, 生活习惯更健康了, 心态更豁达了, 目标更明确了, 凡事更注意了, 还会定期到医院检查了。之后又证明那时的敌对心理已经消失于云烟, 这些改变是我同DM君一道经历过的。在此之前, 年少无知的我与DM君不停较劲, 负隅顽抗, 恶性循环, 最终在忽高忽低的血糖面前败下阵来。

于是, 政府就有令, 说她是“人类四大杀手之一”!

结果, 我已然忘却;过程, 尤使我感慨不已。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了顽症之所以顽固的缘由了。顽症啊, 顽症啊!不在顽固中灭亡, 就在顽固中爆发。

但是, 我还有要说的话。

有些关于DM君的故事我没有亲见;但其后的镜头记录了我与DM君最真实的片段。

这是我不再顽固的画面, 有第一个笑容为证;那是积极配合治疗的画面, 有学会自己注射胰岛素为证;这是与DM君化敌为友的画面, 有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为证;那是自在生活的画面, 有常伴左右的笑容为证。

镜头里依旧有苦辣酸甜五味杂陈, 但是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轮回之后, 对DM君和对生活的再次认知, 已不同于以往。

时间永是流驶, 生活还在继续, 有限的生命时光, 在宇宙漫长的岁月尺度中, 煞是珍贵。人生经历的旅途, 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大量的木材,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与DM君相伴的时光是必定在其中的, 何况是需要相伴永恒久远的记忆。

然而既然有了记忆, 当然不觉要反思。至少, 也当浸渍了父母、朋友、爱人的心。改变不了困境, 理当学会改变自己, 这样即使暂时遭遇挫折, 也会在微漠的伤感中永存微笑的旧影。

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 又怎会感受到彩虹的美丽?没有遭遇过病痛的打击, 又怎会懂得健康的珍贵?没有经历过因为DM君的所失, 又怎会了解与之相伴的所得?

聂鲁达有言:“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如是我闻。

怀念者在走过的岁月里, 会清楚地看见DM君的足迹;真的DMer, 将更奋然而前行。

《纪念日》 第8篇

灾难, 关于一场灾难的纪念馆, 在灾难的事发地点进行灾后重建, 这个地方应该是如何的呢?项目的规划设计是如何的呢?在一个庞大的事件之中, 这个纪念地又如何能够找到立足点呢?体系的规划、场地的设计等等都迎面而来, 一份关于地震的集体记忆, 关于人民关怀的社会关爱, 关于宏大事件的叙述, 关于细节的临摹, 关于社会价值观的传递, 关于心灵的交汇互动, 关于这些, 如何在灾后重建中体现呢?唐山抗震纪念馆、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北川地震纪念馆和青川地震纪念馆等都为抗震纪念馆档案的体系规划做出指示。本文以功能性和风格性作为出发点, 探讨抗震纪念馆的体系规划与设计。

二、教育基地功能性

笔者认为无论任何一个抗震纪念馆的体系规划上都应该应该具有这个功能性, 那边是教育性。不得不说, 地震频发和震灾严重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 在我国地震死亡数字达到五十五万, 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三。建国以来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省份有22个。针对这个国情, 向公众普及科学的地震防、抗、救知识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增强全社会性的防震意识, 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容忽视, 更不容置疑的。

社会发展猛烈, 地形变化迅速, 抗震防震的设备日新月异, 而城镇人口越来越密集, 那么需要不断加强抗震的宣传力度, 抗震纪念馆必须具备这个教育的功能性。失去这个功能性, 对参观者和地方抗震管理人员没有警惕意义和教育意义, 那么这个震中的纪念地便无法得到它应有的前瞻性和指向性, 社会意义失去的同时, 它也失去了它的革命意义。

震中纪念馆的教育性功能展示地划分为地震灾害总括、抢险救灾方法、灾后重建实录、抗震技术传授、人与自然关系等。

三、集体记忆功能性

集体记忆是指对于众多个体记忆和情感的抽象和提升中, 构成某一群体自我认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 某个群体能够找到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个体记忆或者感受。灾难对于整个地区成员都是一种莫大的生命和心灵伤害, 抗震包括整个救援和重建过程, 其中散发着一种人文关怀的大爱精神, 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当地人民乃至全社会的集体记忆。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成为了整个纪念场所的核心。集体的行为, 集体的记忆, 集体的力量, 在这个宏大的叙事场景和场所的气氛中烘托出来, 在震中凝聚和重现。

传递正能量信息, 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对未来充满希望, 是在震中纪念地中应该感受到的。也是其拥有的功能性之一。如何检验这一点呢?也就是如何去检验这个场所是否和平和睦和具有正能量呢?当一个抑郁患者, 意图轻生的精神患者来到这个场所, 经过这的氛围和内容熏陶, 如果他能够改变自身本来的想法, 那么这个场所便能够体现出来这个功能性。

这是集体记忆的力量。一个纪念地, 它除了关于地震主题之外, 它首先是一个关于生死考验和人的价值考验的地方。如果仅仅是一个教化作用的纪念馆, 不足以如此。个体的情感在此能够得到共鸣和提升, 在各种生活细节中得到持续的安抚性, 意识到国家和同胞对他们无私的关怀与帮助, 日后生活的希望和前途的光明, 个体于集体当中的价值等等。

四、个人情感功能性

地震纪念性场所除了表现宏大和历史性的主题之外, 一些能够表达对于个体情感关注的元素同样必不可少, 一些对个人能直观感受和熟知的事物的利用都能够从细微贴近每个人的心灵。纪念馆中需要有真切生活的描摹, 个体情感才能得到慰藉, 这是需要一种互动性。

建设冥思厅, 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宣泄情感的空间。

当几个抗震纪念馆建成之后, 报刊记者宣传重心放在纪念馆为市民提供了多少面积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 不断地追求面积大广宽, 描述城市多了一个开放的空间, 成为市民集会庆典的地方, 提供的场地变成园林设计, 变成休闲娱乐空间, 以此表示个体的人文关怀。当然如此能够把一个让市民陌生和恐惧的地方变成柔和温暖, 为整个纪念馆融入了生活的气息。但是对于这种纪念公园式设计, 笔者表示怀疑。如此不仅仅对地震这件事视如儿戏, 长时间变成视觉和意识的模糊, 削弱了它本身应该具备的警醒意义。

另一方面设计者如何不这样做, 却无法填充政府提供的广阔的地面设计任务。如此形成了一个城市间的恶性竞争攀比式指标。

五、设计风格性

震中纪念地的重建设计思路应该围绕两点“旧、新。”旧的是本来灾难的重现, 新的便是重建的部分。1、着重纪念性和公共空间的体系化, 营造恰当的纪念氛围。2、尊重自然, 弱化人为的景观, 应避免开发。3、以朴素方式进行适度维护、修建。4、体现地域特色, 重视地形和植被的地方性。5、协调新旧问题。6、日常化管理纪念馆, 平民化贯穿规划的始末。

六、创意风格性

上文个人情感章节中略提到一点, 便是纪念馆的参与者是否应该带着一种游园玩乐的心态进行参观和进行日常活动。笔者认为这个统一性需要具有创意性地去平衡和统一。譬如台湾9.21地震教育园同样是灾区重建, 而且保留了断裂地貌, 但只是置入少量的建筑物, 便共同构成了一个新地景。学校的教室实验楼都保留下来, 摇摇欲坠的建筑物告诉参观者, 此处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 房内的布置更是仍然如故, 在和睦自由的学习环境之下, 还原着当时情境。参与者能够经过学习洗礼之后重新回到现实。这便是整个园区情境教育化的魔力。

总而言之, 灾难是让人悲伤的, 每一个经历者都带着悲痛, 他们需要鼓舞和希望, 在人们和政府的帮助下走出阴影。纪念馆的体系规划和设计都应该融入人民百姓的情感生活需求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毅.抗震救灾纪念馆年鉴2011-2012年[M].5.12抗震救灾纪念馆, 2012, 06

《纪念日》 第9篇

关键词:人物纪念馆,建筑主题,设计手法

一、人物的贡献与价值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 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学贯中西, 在诸多领域造诣精深, 是一位值得后世研究的文化人物。学术界对李叔同的研究集中体现如下:

(1) 带有浓郁佛教思想的艺术成就。李叔同以戏剧、绘画来普度众生, 以极富宗教哲理色彩的歌词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以一种超凡脱俗清淡灵静的书法风格呈现内心的向往。 (2) 完成30余种律宗著作, 极大地推动了律宗的复兴, 被尊崇为中兴律宗的祖师。 (3) 极具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李叔同从富家公子、才子、名票友到新式学生、艺术家、教育家, 从庸碌之辈蜕变为了忧深思远的思想者。

二、剖析程泰宁的设计

李叔同纪念馆由建筑大师程泰宁主持设计, 位于平湖市东湖风景区中心小岛上, 建筑面积约为1 600 m2, 周边树木葱郁、四面环水。关于这个纪念馆, 程泰宁先生有如下考量及体现:

1. 构思——“佛”与李叔同

程泰宁先生认为, 李叔同的艺术修为、个人经历不仅为世人所赞叹, 对当下的人们也极富启迪性, 是纪念馆的构思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

李叔同的音乐、戏剧、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博爱、无我思想, 这些思想来源于他深厚的佛教文化根基。

(2) 纤尘不染、高风亮节的人格

面对世俗红尘, 李叔同克勤克俭, 利用节省下的薪水资助他人;面对国家危难, 他“念佛不忘救国”, 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3) 俗僧两界的历程

李叔同先是投身教育事业, 后感叹社会无道, 内心思想经历了巨大转变, 从世俗纷争中皈依佛门, 修行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 以苦行僧的身份终其一生。

设计者抓住李叔同与“佛”的联系, 从文化背景、人格及经历三个层面着手, 在构思中把“佛”上升到既能体现人物特征, 又具现实价值的地位, 即以“佛”作为纪念馆的构思主题。

2. 外环境——从市侩到纪念

外部环境与纪念馆构成一个整体, 起着烘托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本纪念馆中, 总体布局、空间序列、绿化安排是外部环境的关键, 体现如下:

(1) 综合布局

小岛与位于基地北端的市区的连接处为一座石桥, 石桥向南延伸出三条道路, 与纪念馆形成一种中心发散的关系。

(2) 空间序列

由小桥向东南方向延伸, 经过入口大门, 步入掩映在树林中的低层建筑所限定的道路。到达中山纪念林, 林中草木葱翠, 设有李叔同等人的雕像、中山纪念塔等。穿过中山纪念树林, 即是临湖而建的纪念馆。

(3) 绿化布置

场地内栽种灌木、乔木等, 多是随机布置。生长茂盛, 掩蔽着位于小岛端部的纪念馆。



建筑师认为, 在此纪念馆中对基地环境的考量, 为的是创造出既符合纪念性质, 又具多变特质的环境氛围, 以此隐喻弘一大师从世俗到佛门、从红尘到净土的历程。

3. 造型——莲花意象

在建筑造型方面, 建筑师试图发掘与佛教文化具有密切关联的事物作为建筑的原型, 并从色彩、尺度方面对建筑形式进行优化。

(1) 莲花形态

建筑借鉴莲花形态, 采用圆形基座, 其上覆以七个向基座外围缓缓伸出的体块。在建筑的中间位置是向上升起的抛物线形体, 形似一朵漂浮在湖面上的“莲花”。

(2) 淡雅的色彩

建筑外部形象上, “花蕾”与“花瓣”用白色乳胶漆涂刷, 整体显现为白亮光洁的形象;折形的青灰色屋面及锥形的采光顶覆盖着纪念馆的顶部。

(3) 夸张的尺度

纪念馆外径宽约50 m, 总高25 m左右, 依随旁边树冠的下降趋势飘出湖面, 在体量上尽量融入树林。二层的“花蕾”高出二层展厅约15 m, 尺度略显夸张。

可见, 建筑师以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具有莲花意象的建筑形象, 表达李叔同与佛教的渊源。在笔者看来, 建筑虽与纪念主题产生了较为明确的关联。但建筑形象过于具象也是其备受争议的重要原因。

4. 空间——平和与崇高

在纪念馆的内部空间中, 设计者对进厅、瞻仰厅、展厅等主要空间的塑造如下。

(1) 进厅空间

进厅净高不足3 m, 面宽约6 m。两侧墙体为白色大理石贴面, 地面铺设导向大师举世名词“悲辛交集”的深灰色大理石。

(2) 瞻仰空间

二层环形柱廊与建筑的“花蕾”部分限定出瞻仰厅, 地面采用深灰色木地板, 区分着外围廊道和下沉纪念厅。瞻仰厅净高约15 m, 直径4~8 m, 空间形态呈纵向梭形, 顶部环形开口及七束纵向镂空槽口为采光口。

(3) 展厅

连廊连接着环绕纪念厅的七个独立展厅, 各展厅形态、尺度一致, 空间连贯、均质。

笔者推测, 设计者通过塑造低矮的进厅、均质的展厅, 目的是为了给参访者带来一种宁静安详的感受。而瞻仰厅奇异的形态、夸张的尺度, 则增添了空间的神秘性与肃穆性。进厅、展厅与瞻仰厅共同营造出一种平和、崇高的氛围。

三、人物与建筑的磨合——结合优秀案例进行分析

上文阐述了程泰宁在设计李叔同纪念馆时的构思及具体作法, 这样的构思是否符合人物的特征, 建筑语言能否恰当的表达构思意图呢:对此, 笔者将结合一些优秀案例, 进一步做出分析。

1. 构思

对于从事于社会人文方面研究的人物, 在构思其纪念馆时, 应在全面客观理解人物明确表达内容的基础上, 使纪念主题既体现人物特征, 又融入到社会的价值体系。在这一问题上, 许多前辈建筑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西田几多郎纪念馆, 设计者安藤忠雄抓住与纪念人物相关的故事及其所从事的哲学领域——对生与死的研究, 在路径安排、空间设置上引导人们审视自身生命。又如东京大学教授谷口吉郎在构思岛崎藤村纪念馆时, 则重点关注岛崎藤村得文学成就。设计以岛崎藤村的作品《黎明之前》中所描绘的关于故乡的景色作为构思的起点, 进而体现岛崎藤村的内心向往。

在上述案例中, 设计者从纪念人物研究的哲学命题、故乡情结或性格喜好等层面构思纪念主题。虽然构思角度不同, 但都存在一个共性:既彰显了人物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又具有一定的唯一性。然而在李叔同纪念馆的构思中, “佛”未能体现李叔同与其他佛教人物的区别。纪念主题含糊, 缺乏唯一性, 同时该主题对人物的价值的体现也不充分。

2. 环境布局——“临摹”

外部环境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延伸, 对纪念主题起着烘托作用, 抑或其本身就宣示着纪念主题。那么, 采用什么手法才能塑造出与纪念主题相符合的外部环境呢?

在岛崎藤村纪念馆中, 建筑师从《黎明之前》这一文学作品中寻找原型。通过有机布置的植物引导参观人流, 把参观者引入环境的深处。同时运用一系列的对比, 如灰黑的屋面与蔚蓝的天空、陈旧的冠木门与鲜艳的牡丹海棠、传统构件的繁复与现代构件的简练等, 塑造出与岛崎藤村所向往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相类似的环境氛围。

笔者认为, 设计者通过“临摹”纪念人物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环境, 既塑造出优雅、古朴、肃穆的纪念气氛, 又与岛崎藤村眷恋的故乡景色具有同构性, 较鲜明的体现了纪念的人。通过上面的分析, 笔者推测, 程泰宁以自然与人工、昏暗与明亮的环境对比来暗示李叔同的心路变化, 也是一种同构关系的运用。但遗憾的是, 树种、路径略显单一, 空间过渡模糊, 致使参访者较难体会其中用意。

3. 空间——空间的隐喻

现代建筑师把空间当成是建筑的本质, 王琪在《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一文中则进一步认为,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 空间的种种形态表述着存在的人。

在司马辽太郎纪念馆中, 建筑师在展厅的采光口镶嵌大小与形状各异的白色玻璃, 把不同品质的光线投进房间, 以此暗示着构成司马辽太郎博爱精神的多重性格。此外, 纪念馆的廊道空间通过通透的玻璃引入外部自然环境, 以体现对司马辽太郎爱好的尊重。由此看来, 设计师在内部空间的塑造中, 通过空间品质的特点比拟人物的个性特征, 赋予空间秩序感, 体现建筑的纪念性与人物性。

对比司马辽太郎纪念馆, 在李叔同纪念馆中, 瞻仰厅尺度夸张、形态怪异、采光独特, 建筑师以此展现“佛”的存在, 进而隐喻李叔同的个人修为。但梭形围合与柱廊衔接稍显生硬, 采光方式略显做作, 致使空间纯净性与肃穆性不足。

4. 造型——具象的异化

造型是建筑的外在形象设计, 在人文类人物纪念馆中, 应充分把握建筑的造型问题, 通过色彩、形体等方面塑造出能体现纪念主题的建筑形象。

如盖里设计的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造型取意于家具形象。建筑师通过对屋面的变形、雨棚的变形或翻转处理, 追求一种动态效果。建筑既体现了家具博物馆的特质, 又超越了对家具形式的简单模仿。

对比李叔同纪念馆可以发现, 李叔同纪念馆的造型也是取材于具体事物——莲花, 通过莲花意象表达纪念主题。遗憾的是, 造型拘泥于固有形式。加之建筑整体色彩过于亮丽, 导致该纪念馆的纪念性特征不明显。

5. 材料——真实性与地域性

材料对于纪念性建筑主题的表达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在谷口吉郎设计的藤村纪念馆中, 材料朴素, 尽量体现材料的本性。使材料融入到场地环境中, 暗示着人物精神世界的回归。人文类人物纪念馆的材料, 既要真实展现材料的本质属性, 又要注重材料的地域性特征。在李叔同纪念馆中, 喷漆涂刷建筑外表皮掩盖了材料的真实属性。内部采用木材、大理石、毛面石材等标准材料, 未能体现出建筑的当地性。

以上参考一些优秀的人物纪念馆, 从环境布局、空间等方面, 对比分析了李叔同纪念馆的具体做法,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当然, 是否能够创造出一种与人物特征更相符合的建筑语言, 也是本人无法把握的。

四、人文类人物纪念馆的设计思考

对于以纪念人文类人物为中心的纪念馆, 结合前文的分析, 笔者认为在具体作法上, 以下四点可提供参考。

1. 同构与对比关系的运用

通过不同元素的对比使用, 创造具有层次感、与人物生平历程具有同构性质的环境。

2. 具象与抽象的整合

提取与人物密切相关的符号, 使具有寓意的符号成为衔接人物与纪念馆的桥梁。通过建筑的手法把这类符号抽象为建筑的语言, 表达出与人物特征相契合的意象。

3. 空间营造上人与“神”的共存

采用异于日常生活的体验形式, 创造出神性的空间或形式, 凸显出精英人物的伟岸形象。同时抓住纪念人物的个人特征, 体现人物纪念馆的人物性。

4. 地域特征的体现

追求材料的真实性、地域性的表达, 如司马辽太郎纪念馆, 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地下层的书库及地面一层弧形通透的廊道, 则是根据司马辽太郎知识渊博、藏书丰富及喜欢在林中思考的特点而设置的。

参考文献

[1]章用秀.天津乡贤李叔同 (十七) [J].天津政协公报, 2010年.

[2]黄爱华.李叔同:20世纪中国戏剧改革的先锋[J].文艺研究, 1999.

[3]李海珉.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书法[J].收藏家, 2001.

[4]柯文辉.旷世凡夫——弘一大师传[M].北京:北京大学, 2010.

[5]邱文晓.无数珍奇寄清莲——浙江平湖弘一大师纪念馆.新建筑, 2008.

《纪念日》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新媒体,营销策略,大庆

1 引言

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开展。在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收入一般要占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 有的甚至高达50%左右, 而我国目前仅为20%左右, 旅游购物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国内不少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虽然设计开发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旅游纪念品, 经济效益也有了一定提高, 但距离新产品所应该达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一定距离, 这主要是由于在旅游营销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景区和目的地的营销, 忽视旅游纪念品营销所致。

而现今日益强大的数字技术革命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种新的媒体形式——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电纸 (子) 书、网络电视对传统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导的媒介形式提出了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无视新媒体的作用。在新媒体背景下, 传统的营销方式需要跟随这一潮流进行变革和创新。在此背景下, 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与旅游纪念品的概念区分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或其他相关概念都还未达成共识, 甚至没有完全统一的名称。各种概念之间界限模糊, 本文在对旅游纪念品营销研究时, 有必要界定旅游纪念品的定义, 理顺旅游产品与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并揭示旅游纪念品的本质特征。

旅游商品研究的早期, 有许多学者把旅游商品等同于旅游产品, 认为旅游商品包含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一切的有形和无形服务;之后有广义的对旅游商品的理解, 认为旅游商品是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实物用品;而另外一种狭义的解释则是把旅游商品仅仅限定为旅游纪念品。

可以理解的是, 对旅游商品不同的理解是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而做出的, 虽然不同的理解从其自身研究的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同样也有他们的缺陷。把旅游商品等同于旅游产品使得旅游商品内涵过于宽泛, 无论在实践上, 还是理论上都难以区分旅游商品与普通商品及旅游产品;将旅游商品理解为旅游纪念品, 理解过于狭隘, 说明不了旅游商品对旅游经济的真实贡献, 对于如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也是不利的。而需要看到的是,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商品不仅仅只有纪念一个目的, 还有比如体验、享受等其他目的。另外, 价格的吸引也会成为旅游者购买商品的动机, 如在旅游目的地购买免税商品。三者从概念上区别如下表所示:

本文中认为旅游纪念品, 是指旅游者为了留下美好的记忆和怀念或者准备带回去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而在旅行游览过程中购买的富有纪念意义的劳动产品。

3 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3.1 新媒体的概念

所谓新媒体,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相对旧的媒介形式而言的。旧媒体, 亦称传统媒体, 一般指的是报纸、杂志、广播、户外广告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媒体功能不断拓展, 媒体内容也不断丰富, 在技术与媒体的相互交融发展中, 媒体形式不断建设、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成熟。就现阶段而言, 新媒体更多指的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等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 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熊澄宇教授将新媒体定义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将新媒体定义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综合上述关于新媒体的定义, 本文中所认为的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四大媒体 (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而言的新兴的传媒手段和方式, 并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媒体特征。相对于传统营销, 新媒体营销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有:搜索引擎营销、网站植入广告营销、网络社区营销、无线营销、网络视频营销、博客 (微博) 营销及病毒式营销这几种。

3.2 新媒体的特点

一般认为, 在现代技术水平和条件下, 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 即互联网媒体、现代移动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基于因特网 (Internet) 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网络媒体拥有无与伦比的时效性、互动性及资源的优势。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传播信息的媒介。手机媒体的受众资源丰富, 根据工信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推算, 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四亿户。而在中国2.53亿网民中, 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已达7305万人。这样庞大的用户群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综合以上新媒体的主要表现, 将新媒体的总体特征总结如下:

3.2.1 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新媒体蕴涵海量信息, 信息量极大丰富, 达到以往任何媒体都无法企及的高度。网络时代没有秘密。任何社会事件都可能引发网络关注, 任何话题都可能引起热议与感慨, 任何问题都可以放到网上征询来自世界各地的答案。与优点相伴的, 新媒体中由于缺少有效的“把关人”的角色, 信息发布主体大量膨胀, 也导致冗余信息大量存在。

3.2.2 发布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大众媒体, 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普罗大众只作为信息接收者而被动存在。无论是观众还是读者, 都无法通过这些媒介直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因此大众媒体与受众之间基本上都是单向传播。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则是多元的, 传统的传播主体和受众现在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并且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 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 每个个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手机平台发布消息, 成为信息源。同时受众也可以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 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使得受众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3.2.3 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网络传播是一种双方向的传播模式, 传输者与接受者可以实现互动, 受众能够随时反馈意见与建议, 能够提各种定制要求, 而传输者可以及时改变与调整传输内容。博客、播客等全新的传播方式, 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表达自己的观点, 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

3.2.4 传播受众的个性化

网络媒体包括手机媒体的传播, 都是一种真正个性化的传播。给十个人每人一部连着互联网的电脑, 几分钟之后去看, 每个人关注的内容都会有所区别。在资讯极大丰富的条件下, 每个人的个性都得以彰显。事实上在新媒体的传播内容设计中, 大多都蕴涵了受众的个性需要。

4 以大庆旅游纪念品为例分析旅游纪念品新媒体营销策略

目前, 大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主要包括石油工业类、民俗风情类、自然风光类、创意类旅游纪念品等4大类, 已委托专业设计人员针对大庆本土的地域特色专门设计百余件纪念品, 在旅游纪念品种类、数量和质量上远超过一般旅游城市。但就其销售现状来看, 大庆目前有近40家旅游商品销售网点, 主要以实体店零售为主, 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个别景点和商场, 尤其在百湖艺术群落呈现集群状态, 各区县零星分布。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 亟须建立一套纪念品营销策略, 将大庆优质的旅游纪念品推广和宣传出去。

4.1 搜索引擎营销

通过与搜索引擎网站的合作, 大面积扩大大庆旅游纪念品营销的范围, 迅速扩散宣传效果。通过搜索引擎进行传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百度、谷歌搜索引擎冠名, 即在这些搜索引擎的主页, 出现大庆旅游纪念品和大庆旅游官方网站等的链接。第二种方法是购买搜索关键词, 即人们在搜索“大庆”、“石油”、“磕头机”等关键词时, 在搜索结果中出现“大庆旅游纪念品”的引导语句。第三种方法是在游客关注的信息中加上大庆旅游纪念品的标识。

4.2 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一种低成本拓展和主动管理目标客户的全新营销方式, 已经成为很多旅游机构关注的领域, 旅游城市如杭州、旅游景区如九寨沟、旅游企业如艺龙等都前仆后继开通微博平台。据观察, 许多旅游城市或景区在微博中的内容以当时当地美景图片欣赏为主, 而旅行社在微博中的内容更新几乎都是当月行程的最新报价。极富煽动性的话语, 每月不定期推出的优惠活动, 让足不出户的网友快速知道旅游资讯, 节省了大笔的平面媒体宣传费用。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旅游管理部门或者旅游企业所开设的旅游纪念品微博, 一个专业的旅游纪念品微博的开通, 为其营销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费用, 而且凭借网络这一平台, 营销效果可以呈现级数增长。

根据对众多旅游微博分析发现:直接发布新产品或公布旅游动态, 用户的转发率和评论率都不高。而通过发起互动话题, 或回答用户疑难问题的形式, 获得的传播和互动效果却比较好。由此, 旅游纪念品在开展微博营销时, 需注意微博内容切忌全部都是纪念品推荐广告, 可以适度增加一些体现公益形象或娱乐元素的内容, 以降低用户对微博营销的反感度;在进行旅游纪念品促销活动推荐时, 可多尝试通过发起话题或回答用户疑问的形式, 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避免形成一种单向交流。

4.3 网络视频营销

众所周知, 较之于影视传播, 网络视频在传播方面有诸多的优势, 比如实时性、海量信息、生动性、亲和性、参与互动性、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网络视频营销就是在网络视频中巧妙地植入广告, 或在视频网站进行创意广告征集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

旅游纪念品的网络视频可以将纪念品宣传片、专题介绍片 (即百余种纪念品从设计雏形到最终成品的一系列过程) 、微电影等, 投放在优酷网、土豆网等知名视频网站。当然也可以在旅游门户网站上 (即大庆旅游网) 上进行宣传播放, 提高视频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当然也可以充分调动网友的积极性, 获得网友的创意, 开展“纪念品创意视频”征集活动, 吸引更多的网友来了解大庆旅游纪念品。

4.4 电子商务营销

开辟网络销售平台和电视购物平台进行产品信息推广, 完善营销体系, 扩大商品品牌知晓度。目前大庆旅游网已经开辟相应的旅游纪念品网上商城, 通过这一网上商城, 实现旅游纪念品的在线购买, 为旅游者解决了因为纪念品体积或者重量而放弃购买的困扰。除此之外, 还可以依靠国内知名的一些购物网站, 如淘宝、京东商城、1号店、团购网等, 运用电子商务模式对旅游纪念品进行有效展示和网络销售。

4.5 移动式营销

移动式传播是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 对旅游者而言, 移动终端主要表现为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两种设备。现代社会, 尤其是智能手机、3G网络和无线热点的运用, 大大增加了人们用移动终端上网的概率。

当然这种移动式营销是将旅游纪念品与旅游目的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营销。一是通过对旅游者发送大庆旅游实时短信或者旅游手机报, 发布旅游广告进行营销。对刚进入大庆市的旅游者, 发送大庆旅游简介 (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标志、历史人文、特色旅游纪念品等内容) , 让外来旅游者对大庆有一个概括了解;对于在游玩中的旅游者, 发送交通状况、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商店地址等信息, 宣传旅游纪念品的营销网点。二是WAP手机门户系统, 即手机浏览互联网。通过这套门户系统, 将大庆旅游新闻、目的地指南、旅游美景、酒店推介、出游交通、旅游地图、特色旅游线路、特色旅游纪念品等, 从互联网延伸至手机用户, 以此来扩大受众面。

5 结论

Web2.0技术的兴起以及新媒体的出现, 为产品营销提供了更多种可能, 使得定制化营销也真正成为可能。在当今的旅游市场, 旅游购物正凸显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运用新媒体对旅游纪念品展开营销也逐渐变成一个值得研究的客体。当然不管利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进行营销, 旅游纪念品不可能脱离旅游目的地单独进行, 这是由于地域性是旅游纪念品的本质属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与创造研究的初步研究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 2007 (3) .

[2]马东升.论“新型旅游者”[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 .

[3]陈霁.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旅游营销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1.

[4]郭炜华.新媒体基本物质及发展趋势[N].中华新闻报, 2006-3-15.

[5]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J].新闻界, 2007 (4) :31-33.

[6]明高静, 章勇刚.基于eMICA模型的旅游目的地因特网营销评价[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 2008 (3) :49-53.

[7]郭莎莎, 韦铭, 肖江南.Web2.0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对旅游业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 2008 (1) :37-41.

[8]冯琼兰.对网络时代旅游营销的思考[J].特区经济, 2005 (7) :172-174.

中国设立烈士纪念日 第11篇

为何设立烈士纪念日?

设立烈士纪念日,是以国家的名义向英烈致敬。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我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但目前有名可考,并收入各级《烈士英名录》的仅有193万人。今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抗日英烈名录》得到扩充,将为抗战作出过贡献的国民党抗战将士、民主爱国人士等都收入到名录中。而目前,我国共有烈士墓98.9万余座,烈士纪念堂馆、碑亭、塔祠、塑像、骨灰堂等紀念设施2.9万余处。每年前往烈士陵园参观瞻仰的民众有一亿多人次。烈士纪念日的设立,是顺应民心之举。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出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建议,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多次呼吁设立烈士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2008年人民网等新闻媒体就“设立烈士纪念日”的问题征求网民意见,获得广泛支持。设立烈士纪念日,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呼声。

围绕设立烈士纪念日的问题,民政部自2005年起进行研究论证,并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先后4次征求16个相关部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各地各部门和专家学者均赞同设立烈士纪念日。2013年4月21日,民政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请示》。今年8月23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的议案》。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

设立烈士纪念日的意义?

以法律形式设立烈士纪念日,对于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传承中华民族血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在9月30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是因为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日,而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开展烈士纪念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突出国家褒扬烈士的主题,能够让我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国家建设。

其他国家有烈士纪念日吗?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纪念烈士的节日,只不过叫法不同,如英美阵亡将士纪念日、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韩国显忠日、印度烈士节等,各国都会在当天举行隆重纪念活动。

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于每年5月9日举行,缅怀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献身的苏联红军烈士。在二战中,苏联共死亡2700万人,其中阵亡将士约866万人。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签署投降书,苏联宣布5月9日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几十年来,俄罗斯一直把这个胜利日作为全国性节日来纪念。1995年4月19日,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通过了永久纪念5·9胜利日的法令,规定5月9日为全民性节日,休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俄罗斯都会在红场举行集会和阅兵式庆祝胜利,国家领导人会前往红场无名烈士墓前敬献花圈,进行哀悼。俄民众和许多参加过战争的老兵也到烈士纪念碑和“长明火”前伫立哀思。

纪念志摩 第12篇

怕惊了他。但他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他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他去了,永远的去了。我们还是常痴望,痴望着云霄,想再看见他来,像一道春光的暖流,悄悄的来。不能说这全是痴,我们不知忘掉了多少事,唯独这春光火焰似的热情的朋友,怎样也难使我们放下这痴心:我们要的是春光,火焰,要的是热情。听这秋声萧萧的摸索四野衰败的芦草,我们记起过去的一个秋天:怎样的那冰凉的秋天蹑进我们衰芦似的心里,教我们怎样说,那一刻间不能信的信息,教我们怎样信,他一飞去的神捷,唉,我们怎样再能想!

在这秋天的晚上,隔院小庙一声声晚磬袅袅的攀附在这一缕青烟上,游魂似的绻绵,我仿佛听见他说:我在这里。我翻开这四册诗集,清水似的诗句,是那些片可爱的彩云,在人间的湖海上投过的影子。现在那翩翩的白云,又在天的那方,愉快的无拦阻的逍遥?

我们展开这几卷诗,是他偶尔遗落下的羽毛,仿佛看见他的轻盈,丰润,温存的笑。他的第一集诗——《志摩的诗》——在十一年回国后两年写的,那些是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那种热情,他对于一切弱小的可怜的爱心,

给宇宙间一切无名的不幸,

我拜献,拜献我胸胁间的热,

管里的血,灵性里的光明;

我的诗歌——在歌声嘹亮的一俄顷,

起一座虹桥,

指点着永恒的逍遥,

在嘹亮的歌声里消纳了无穷的厄运!

真的,他有的是那博大的怜悯,怜悯那些穷苦的,不幸的,他一生就为同情别人忘了自己的痛苦。那在大雪夜用油纸盖在亡儿坟上的妇人,那些垃圾堆上拾荒的小孩,那些乞儿冷风里无望的呼求,那个黑道中蹒跚着拉着车的老头儿:这些不幸永远震撼他的灵感。他的慧眼观照一切,这古怪的世界横陈着残缺的尸体,又是那热情引他唱起《毒药》的诗,他也为着那恐怖的《白旗》呼唤。在“现实”恶毒的阴暗中,他总是企望着一点光明,企望着这老大民族的复兴:

古唐时的壮健常萦我的梦想:

那时洛邑的月色,那时长安的阳光;

那时蜀道的啼猿,那时巫峡的涛声,

更有那哀怨的琵琶,在深夜的浔阳!

但这千余年的痿瘅,千余年的慷憧:

更无从辨认——当初华夏的优美,从容!

摧残这生命的艺术,是何处来的狂风?——

缅念那中原的白骨,我不能无恫!

在他第一集诗里,许多小诗是十分可爱的,《沙扬娜拉》《难得》《消息》《落叶小唱》和《雪花的快乐》,到如今我们还是喜欢来念。十年前初创时的新诗,只留下《志摩的诗》这唯一的硕果。这些诗,不光是鲜丽,它还有爽口的铿锵的声调,如像一首《残诗》:

怨谁?怨谁?这不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

别瞧这白石台阶光润,赶明儿,唉,

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莓!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

十五年,志摩在北平约一多、子离等聚起一个诗会,讨论关于新诗形式的问题,他们在《晨报》有过十一期的《诗刊》。从那时起,他更用心试验各种形式来写诗,他自认他的第二集诗——《翡冷翠的一夜》,一至少是技巧更进步了。那开篇的一首长诗——《翡冷翠的一夜》——虽则热情还是那么汹涌,但他能把持他的笔,教那山洪爆发似的热情化做一道无穷止的长河。他向我说过,《翡冷翠的一夜》中《偶然》《丁当》——《清新》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诗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出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他的努力永远不间断,向前迈进,正如他从不失望的向生命的无穷探究。十年来对新诗这样不懈怠研求的,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总有一条路可寻,”他说“我们去寻。”我们看他(我们自己要不要惭愧)不管生活的灰尘怎样压重他的翅膀,他总是勇敢的。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但看那生活的逼迫,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人不能受,他忍受。他有一种“信仰的勇敢”,在一切艰难上,他还是急切的求“一条缝里的一点光”,照亮他的一点灵犀。可惜这世界

不论你梦有多么圆,

周围是黑暗没有边。

到处有“经络里的风湿,话里的刺,笑脸上的毒”,但是“凶险的涂程不能使他心寒”。有时候他

陷落在迷醉的气围中,

像一座岛,

在蟒绿的海涛间,不自主的在浮沉……

但他还是“迫急的想望,想望那一朵神奇的优昙”。我们全是大海上飘浮无定的几只破帆,在蟒绿的海涛间,四下都是险恶,志摩是一座岛,是我们的船坞。这生命的道路太难走了,崎岖,曲折,和无边的阴黯,一听到

他唱,直唱得旅途上到处点上光亮,

层云里翻出玲珑的月和斗大的星,……

我也是这些被唱醒的一个,听他说:“一起来唱吧!”十九年的秋天我带了令孺九姑和玮德的愿望,到上海告诉他我们再想办一个《诗刊》。他乐极了,马上发信去四处收稿;他自己,在沪宁路来回的颠簸中,也写成了一首长叙事诗——《爱的灵感》一—。他对年青人的激励,使人永不忘记。一直是喜悦的,我们从不看见他忧伤过一他不是没有可悲的事。

二十年夏季他印了第三集诗——《猛虎集》,他希望这是一个复活的机会。集子开篇的一首《我看见你》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一首抒情诗。还有那首《再别康桥》,我相信念过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这类可爱的小诗,在他后期写的更多,更好——我们想不出如何说他好。我们一读他的诗,只觉得清,——不是淡——清得见底的;隽永,和灵奇的气息。我们说不对。

我不敢想去年冬天为什么再去上海,看不见他了,我看见是多少朋友在他灵前的哀泣。他知道,一定会笑我们忘不了的凡情,他好像说:“我只是飞出了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和原先一样好。赶明儿你们也得来,可是我等不及你们的,我会飞去第三个世界!”呵!你永远在飞,这世界留不住你!

洵美要我就便收集他没有入集的诗,我聚了他的《爱的灵感》和几首新的旧的创作,合订一本诗——《云游》——。想起来使我惶恐,这曾经由我私拟的两个字——《云游》——,竟然做了他命运的启示。看到他最末一篇手稿——《火车擒住轨》——,只仿佛是他心血凝结的琴弦,一柱一柱跳响着性灵的声音。

真的,志摩给我们的太多了:这些爱心,这些喜悦的诗,和他永往前迈进的精神,激励我们。这年头,活着真不易,志摩争的就是这点子“灵魂的自由”,他要感情不给虚伪蒙蔽。他还要尽情的唱,顾不得人家说“这些诗材又有什么用”。看这十年来,谁能像志摩在生活下挣扎,不出声的挣扎,拨亮性灵中的光明,普照这一群人,不知道光明是什么。

“诗人是一种痴鸟,一种天教唱歌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里自有另一个世界的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它把温柔的心窝抵着蔷薇的花刺,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它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

唉,这一展翅的飞逝!我们仰望白云,仰望白云上的星月,那儿是你!也许你,在另一个世界上,享受那种寂乐;也许你

你已经飞度了万方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但我们还是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二十一年十月杪记于海甸燕京。

(文中所引诗及文句,皆出自志摩集中。)

上一篇:实证教学下一篇:汇率及中美贸易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