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024-06-15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精选12篇)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观察组,患者年龄23~70岁,平均(50.6±8.4)岁,男20例,女14例。同时,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以往收治的34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对照组,患者24~70岁,平均(51.5±8.5)岁,男19例,女15例。两组患者主要出现右上腹、剑突下部位疼痛,患者均出现腹部压痛、Murphy征阳性,经过CT、B超检查见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周围有少许积液。后均经手术得以确诊。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数据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以连续硬膜外阻滞醉方式进行手术麻醉,切口取右上腹直肌处,进腹后彻底进行胆囊周围粘连分离以充分暴露胆囊,找到胆囊管予以常规处理后进胆囊切除,并切除胆囊前壁(于胆总管约0.5 cm处)和后壁圈层组织,术后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取仰卧位,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麻,常规建立二氧化碳气腹,采用四孔手术法置入腹腔将等器械进行操作,手术分离粘连时采用电钩和电剪,待“三管一壶腹”充分显露后采用肽夹夹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并进行胆囊切除。

1.3 观察指标

对比记录两组以下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

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两组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3/34),3例患者出现肠粘连,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0/34),出现肠粘连6例,出现残余胆囊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得以普及应用,这得益于腹腔镜手术的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等优势。根据有关资料,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了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是手术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操作难度大,预见性差等,但是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和医疗器械的完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范围越来越广泛,一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例如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等也转为适应证[3,4,5,6]。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常规治疗术式为开腹手术,开腹手术具有暴露充分、操作简单、直观等优势,但是开腹手术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即手术切口较大,术中出血多,带给患者的痛苦大[7]。因此,研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笔者现结合多年的手术经验,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重点内容总结如下:(1)明确手术适应证,手术医生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手术术式,针对轻度、中度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可尽早进行切除手术,针对未能手术者可考虑进行引流,对于重度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需要改善患者全身脏器功能,待生命体征平稳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切除方式。研究表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最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时机为入院后72 h内。(2)术前进行胃肠减压有利于手术视野暴露,完成手术的前体是确保患者胆囊三角的充分暴露。(3)术中主要进行钝性游离,利用吸引器进行充分的推、刮、吸。(4)采用胆囊壶腹为中心内外结合游离方式进行胆囊三角游离,对于部分三管结构辨认不清或者游离困难的患者,采用胆囊壶腹内侧游离胆囊三角区内侧区,同时在胆囊壶腹背侧将两区打通;对于三管与壶腹严重粘连者可离断壶腹部,电灼黏膜层。(5)术中需要精确止血,切忌盲目的电凝止血,可以通过使用纱布或者冲洗等方法来寻找出血点,建议采用分离钳进行集束夹持施压止血。(6)适当放宽中转开腹指征,对于胆囊壁增厚超过5 mm,患者血清当红素升高,或者出现发病时间超过72 h等问题是,需要在进行手术之前就做好开腹准备[8,9]。

本次研究对比了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手术医生的操作技巧和经验要求极高,造成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另由于引入腹腔镜等手术器械,造成住院费用增加。但是,在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观察组,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少,术中出血少等显著优势。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10,11,12]。

综上所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同时以笔者所在医院以往收治的34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对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第2篇

更新时间:2012-03-10 02:37:22 | 文章来源:有问必答健康社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称lc)是在电视腹腔镜窥视下,利用特殊器械,通过腹壁小戳口在腹腔内施行胆囊切除术。它将现代高科技与传统外科技术相结合,是一种不用剖腹、创口小、痛苦轻、恢复快的手术。手术后腹壁有四个小创口,均可用创口贴粘合恢复,术后2-3天即可出院。适用于一般的胆囊切除术,如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睡眠型态紊乱;③舒适的改变;④潜在并发症--感染;⑤知识缺乏:术后康复知识。

一、焦虑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知识缺乏(术前方面的)。2 顾虑手术效果及预后。主要表现: 主诉有失眠、心悸、疲乏、忧郁、孤独感。2 缺乏主见,易激动。坐立不安,反复向医务人员咨询、论证手术式及安全性。4 血压升高。护理目标: 病人能说出引起焦虑的原因。2 病人能采取应对焦虑的有效方法。病人了解手术方式和目的,并接受lc手术。病人的焦虑症状缓解,表现为生理、行为、情绪正常。护理措施: 详细介绍lc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和优点(痛苦小、创伤小、恢复快、切口小)。2 对病人所提出的疑问给予明确的、有效的、积极的信息,必要时介绍病人与经历过相同手术的病友交谈,使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心理疏导,告诉病人可通过看书、听轻音乐、与室友交谈、散步等措施来消除紧张、不安心理,保持情绪稳定。重点评价: 病人的焦虑症状是否改善。2 病人能否掌握解除焦虑的方式。3 病人是否愿意接受lc的手术方式。

二、睡眠型态紊乱 相关因素: 1 焦虑。2 环境改变。3 呕吐、疼痛、腹胀。主要表现: 主诉难以入睡,入睡后易惊醒,出汗多,需依靠药物帮助入睡。2 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护理目标: 病人能叙述影响睡眠的原因。2 病人能描述和掌握促进睡眠的方法。3 病人能克服不适所引起的入睡困难。病人主诉睡眠充足,表现为白天精力充沛,无疲倦感。护理措施: 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无不良刺激的环境。2 尽量满足病人以前的入睡习惯和方式。充分运用交谈沟通技巧,帮助病人克服焦虑情绪。指导病人采取促进睡眠的措施:①睡前少喝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②睡前可听轻音乐、看书、看报;③睡前洗澡、洗水泡脚。尽量将各种疹疗、护理集中进行,避免过多打扰病人。必要时给予镇静、安眠、止呕、止痛等药物治疗,并观察用药后病人睡眠改善情况。重点评价: 病人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否有效。2 病人恢复正常睡眠型态的程度。

三、舒适的改变 相关因素: 胃管、导尿管的刺激。2 手术创伤。3 恶心、呕吐、腹胀。4 病人角色强化。主要表现: 主诉咽喉、尿道口不适。主诉腹胀、轻微腹痛,肩、背部酸痛,恶心、呕吐。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手术后的不适,依赖性增强,拒绝独立完成轻微的自理活动。护理目标: 病人能接受现状,表现为主动配合完成各种治疗、护理。2 病人主观感觉恢复良好,表现为精力充沛。护理措施: 1 插胃管和导尿管前用石蜡油将管道充分润滑,插管动作要轻柔、熟练,同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对不能合作者可在麻醉后插管。2 留置胃管者,给予口腔护理,每天2-3次。留置导尿管的病人,用0.1%新洁尔灭抹洗尿道口,每天2-3次。4 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天2次,或给予润喉片等药物,减轻咽喉部不适。5 帮助病人选择舒适的卧位(侧卧位或半卧位)。呕吐者及时清洁口腔,并慎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为病人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衣裤等。7 遵医嘱给予止痛、止呕药物,并观察药物效果。术后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并协助病人完成洗脸、漱口、入厕等自理活动。9 拔胃管前将胃液抽吸干净后拔除,清洁鼻腔,给予口腔护理。拔尿管时应先放尽尿液,然后拔除,拔管动作应轻柔,防止损伤尿道。重点评价: 病人是否感觉舒适,是否掌握应付措施。2 采取应对不适的措施后效果如何。

四、潜在并发症--感染 相关因素: 病人卫生习惯不好。2 腹部有切口。3 腹部有引流管。主要表现: 术后72小时持续体温>38.5℃。切口红、肿、热、痛,有渗血、渗液现象。3 引流管周围皮肤发炎、引流不畅,引流液颜色异常。护理目标: 病人能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病人懂得术后腹部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和重要性。3 病人能描述伤口感染的先兆表现。护理措施: 术前指导病人清洁腹部皮肤,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常规备皮、更衣,并以酒精或松节油擦洗脐部至干净无污垢。向病人宣教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红、肿、热、痛、渗血、渗液)。3 术后第1天用碘酊烧灼伤口处,更换创口贴,观察伤口有无异样。向病人介绍引流管的目的及重要性,并正确护理腹部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按时挤压引流管,并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夏季每天更换引流袋,冬季隔天更换引流袋;引流袋不宜超过腹平面)。5 术后监测体温、脉搏、呼吸,每天3次,若体温>38.5℃,则每天连续监测4次,若体温>39℃,则每天连续监测6次。当体温>39℃时,应立即给予物理降温,如醇浴、温水擦浴、冰敷等。7 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若有寒颤,应加盖棉被、放置热水袋等物保暖。9散热后及时给予擦干身体,更换衣裤、床单,避免受凉。重点评价: 病人术后3天的体温是否正常。2 病人切口处皮肤是否红肿,有无渗液。腹腔引流管是否通畅、固定,引流液的颜色有无异常。

五、知识缺乏:术后康复知识。

相关因素:未经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及缺乏此方面的信息。主要表现: 顾虑进食会影响手术效果,要求近日内从静脉补充营养。2 精神差、痛觉敏感,依赖镇静、止痛药。3 拒绝早期下床活动,怀疑自己的自理能力。护理目标: 病人能掌握进食原则。术后第1天病人可下床活动,独立完成洗脸,入厕等活动。3 病人能掌握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知识。护理措施: 指导病人在麻醉清醒后即可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食多餐。2 指导并协助病人完成床旁活动,洗脸、漱口、入厕等适当的日常活动。3 给予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1)术后1周内只能做轻微的活动,3周内不能提大于5千克的重物。(2)出现腹部、肩部轻微疼痛为正常现象,可通过止痛药的服用来控制。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3篇

江西省于都县人民医院,江西 于都 342300

【摘 要】:目的:总结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30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特别是针对高血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痊愈率100%。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对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糖尿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16-0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一种新兴的外科手段,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疗效确切、治愈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是治疗胆结石、胆囊息肉的首选术式。但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行LC治疗时,其风险比一般人要大;且高血糖还可导致手术切口不易愈合及容易感染。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LC手术成功和病人康复的关键。现将我科2003年4月至2008年10月对3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LC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岁~69岁,平均45.3岁,术前经B超或CT诊断胆囊结石19例、胆囊息肉4例、慢性胆囊炎7例。均为择期手术。30例患者中,入院前已确诊为糖尿病患者21例,病程5个月-20年,其余9例为首次发现糖尿病的患者。入院前最高空腹血糖20.8mmol/L,最低空腹血糖7.7mmol/L,平均空腹血糖为14.7mmol/L。

1.2 手术方法 全麻下,在脐部刺入气腹针并注入CO2气体建立气腹,产生观察和操作空间后,拔出气腹针,在脐窝下缘戳创留置鞘管,经此处插入腹腔镜,于肋缘下右腋前线、左锁骨中线、剑突下穿刺,插入各种腹腔镜手术器械,经腹腔镜直视做腹腔探查和胆囊切除术。[2]

2 结果

30例中,28例LC手术成功,2例中转开腹。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7天痊愈出院。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3.1.1 饮食护理 一般来说,对围手术期的患者,应与营养师配合,制定糖尿病治疗饮食,按患者体重(千克)计算患者所需热量,确定患者所需饮食。既要达到严格控制饮食,又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供给,必要时可以静脉内给与营养补充。同时,对于嗜烟酒患者要劝其戒除。

3.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术前心理压力比较大,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LC的特点、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的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顾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和护理。

3.1.3 术前血糖的控制 调控饮食的同时按照病情的轻重程度给与胰岛素以降低血糖,临床上常用短效胰岛素,其剂量为20-30u/d,分3次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一般认为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6-11.2mmol/L、24h尿糖<5-10g、无酮症或酸中毒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较为适宜[3、4]。为避免手术日因禁食而发生低血糖,手术前最后一次胰岛素用量减半。

3.1.4 术前一般准备 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术前常规备皮,因LC必须在脐部切口,故要彻底清洁脐内污垢,同时防止皮肤破损。术前放置胃管,留置导尿;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和鲁米那。

3.2 术中护理

3.1 手术室环境的控制 因糖尿病患者手术时易并发感染,伤口不易愈合。对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①手术尽量在层流手术室中进行,患者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消毒衣服。②严格控制入室人数,减少人员的走动。③尽量减少层流手术室的开门次数与时间(更不可将门打开不关),维持相对密闭状态,以防外来污染的进入。④术前可使用抗生素。

3.2 术中血糖的控制 以平衡液及血浆代用品等作液体输入;手术时间较长者要定时监测血糖,根据结果给予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8-12u。[5]

3.3 术后护理

3.3.1 常规护理 按外科手术后一般常规护理及麻醉后常规护理。待患者清醒后拔除胃管,当晚恢复饮食。严密观察病情,包括生命体征、腹痛、出血、胆漏、及有否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出现。鼓励患者6小时后起床活动。

3.3.2 术后血糖监测 及预防感染 患者因麻醉作用消失对胰岛素抑制作用也消失,加上禁食,最易发生低血糖。因此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葡萄糖与胰岛素。在输液的同时监测血糖、尿糖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要随时控制滴速,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若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出汗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处理。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弱,易致肺部、泌尿道及切口等感染,切口恢复较慢,要及时调节饮食及胰岛素用量,注意预防感冒及保持切口、尿道口和会阴等部位清洁;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4 出院指导 ①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②继续加强糖尿病饮食管理及血糖控制,要求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③鼓励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嘱其定期到医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宇伯.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证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9,4(5):265.

[2]潘玉珍.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17):1563-1564.

[3]张国英,李晓玉,邓薇.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水平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372.

[4]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2007:140.

[5]赵淑艳,杜丽萍.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 医学创新研究,2007.8(14):79.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6例;年龄63~71岁, 平均 (68.2±3.7) 岁。观察组男18例, 女17例;年龄62~72岁, 平均 (68.6±3.5) 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相同治疗措施, 对照组进行基本生命体征观察、体位、病房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全面护理干预。 (1) 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前护士要积极与患者沟通, 了解病史, 指导患者做好常规的术前检查, 并评估脏器功能。心理护理:对患者行心理疏导, 缓解其焦虑、抑郁、恐慌等负面情绪, 并耐心的与其交流, 鼓励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提高手术配合度。 (2) 术中护理。皮肤护理:护士要确保电极板有效固定, 避免皮肤灼伤。当患者体位发生变动时, 要密切观察其肢体和电极板状况。体温护理:护士要将手术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至舒适范围内, 避免患者着凉。气腹压护理:若患者合并有心肺方面疾病, 气腹压不可过高, 一般在10~12 mm Hg, 体位为头高脚低, 避免皮下气肿及低血压发生。若患者发生上述状况, 要及时解除气腹。 (3) 术后护理。心律护理:及时检测患者呼吸及心律, 若患者伴有冠心病, 更需注意, 若发生心律失常, 要及时给予其吸氧等处理。肺部感染护理: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排痰, 如轻叩其脊背, 促进排痰, 如有需要进行雾化吸入。嘱咐患者定时做深呼吸, 确保呼吸道通气。防胆漏护理干预:及时注意引流管中血液变化, 密切询问患者感觉, 避免胆漏发生。出血护理:及时观察患者神智、面色及引流管情况, 并规律测量其脉搏及血压。若发生出血要及时告知医师, 进行急救。防感染护理:护士确保其创口清洁干燥, 并关注体温情况, 避免创口发生感染。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评定:无效, 术中出血量异常, 术后并发症较多, 护理满意度差;有效, 术中出血量正常,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 护理满意度较好;显效, 术中出血量明显控制,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护理满意度高。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胆漏、感染、心律失常、术后出血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0例, 有效13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3% (33/35) ;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14例, 无效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4.3% (26/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发生感染3例, 术后出血3例, 胆漏1例, 心律失常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2.9% (8例) ;观察组发生术后出血1例, 心律失常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7% (2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的病情进展较快, 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胆囊穿孔、中毒性休克及穿孔等,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随着腹腔镜的广泛应用, 其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老年患者的全身器官功能发生明显的减退, 加之多数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压等合并症, 导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因此给予患者围手术期相应的护理干预, 对预后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急性胆囊炎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分析其原因在于, 本研究中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针对性的护理, 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 提高手术配合度, 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 缩短手术时间[4]。术中及时对手术情况进行监测, 可避免术中大出血及患者异常情况的发生。术后及时进行一些防感染、防胆漏、咳痰的护理, 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5]。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表明给予急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主要由于术后护士及时的清理患者口腔的分泌物, 排出痰液, 确保呼吸道通畅, 避免感染;及时观察引流管中血液情况及心律状况, 避免了胆漏、心律失常发生;定时监测血压及脉搏, 利于观察出血概况, 防止术后大出血症状发生。

综上所述, 给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全面护理的效果显著, 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国庆, 王国范.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微创治疗体会 (附48例报告) [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4 (8) :642-644.

[2]黄婧.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 2015, 39 (8) :766-767.

[3]暴雷, 张万星, 刘枫, 等.128例老年急性胆囊炎临床诊疗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 (12) :1474-1476.

[4]黄美兰, 于颖, 冯晶, 等.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临床护理192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 (3) :385.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5篇

【摘要】 目的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938例L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并发症的经验教训。结果 13例(1.4%)发生并发症,腹腔出血5例(0.53%)、胆管损伤2例(0.21%)、胆漏2例(0.21%)、继发胆管结石3例(0.32%)、十二指肠损伤1例(0.1%),经相应处理,均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出血、胆管损伤、胆漏、继发胆管结石、十二指肠损伤是LC术常见并发症。熟练掌握LC术手术技巧,术前认真选择病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充分有效的暴露、Colot三角的精细解剖、对组织准确的辨认,及时中转开腹,规范的手术操作是我们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预防和治疗LC术并发症,努力提高LC手术正确性、安全性,使其治疗效果更令人满意。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6篇

关键词: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胆结石;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3-0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等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疾病。有细菌通过肠道以及血液循环进入患者的胆囊内,进而导致出现胆囊炎症,并且继发胆汁的浓缩以及胆汁化学成分的改变,最终形成胆结石,其主要涉及细菌感染和炎性物质的坏死沉积[1]。其临床治疗主要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治疗和腹腔镜下切除治疗。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伤小、恢复快也成为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探讨价值。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4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治疗对照组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组分别21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7例,其年龄在26~73岁,平均年龄51.9岁,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其年龄在26~73岁,平均年龄51.9岁,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腹胆囊切除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治疗。首先采用腹腔镜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勘察,然后将胆囊周围的粘连分离,在对腹部进行穿刺后进行镜下加压,同时对患者的胆总管、胆囊管以及肝总管的位置进行明确,并且使用钛夹将其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进行关闭,然后对胆囊进行游离出后剥离[2],最后采用标本取出器将切除组织从腹腔内取出。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以及住院治疗的相关指标。涉及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的同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作为其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病情较为迁延的疾病,其在成年人群众多发,并且有显著的呈年龄上升而增加的趋势,其发病率在50~60岁人群中最高。微创技术是一种秉承小创伤、快恢复和少并发疾病的临床治疗理念,其在各类外科手术治疗中均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在胆结石的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已经有了显著的临床应用趋势。腔镜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小,并且对免疫抑制的程度也较轻,对手术后的相关病理生理影响也较小,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征[4]。在腹腔镜的手术治疗中小创伤切口能够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在游离切除中采用双极电凝进行离断切割能够很大程度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并且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出现黄疸的并发率,对于高龄的胆结石患者很多不能够耐受开腹手术切除治疗,选用腹腔镜治疗则非常具有应用价值[5]。随着临床医师的经验不断积累,很多以前胆囊切除治疗的禁忌症,在腹腔镜的结合治疗下也得到相应改善,比如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也可结合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治疗,扩大胆囊切除治疗的手术适应症,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

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胆结石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治疗中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手术相关指正,并且加快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卫国,程平,刘安成,刘学礼,胡涛,张俊生,王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比较[J]. 肝胆外科杂志,2013,06(21):457-458.

[2] 梁金龙,冯金发,杨勇,马春雷,李欣.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1,06(08):35-37.

[3] 张晓,王亚东,余淼,贾萌,蔡建平,薛焕洲.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对比[J]. 中国当代医药,2014,02(21):183-184+187.

[4] 石旭峰,葛新义. 老年患者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4(01):111-112.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7月医治的结石嵌顿急性胆囊炎患者。分为对照组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84岁, 平均 (46.1±5.2岁) ;病期4~86h, 平均 (28.6±3.2) h。实验组患者年龄20~87岁, 平均 (47.3±4.9) 岁;病期5~84h, 平均 (28.4±3.5)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如疾病史、不良嗜好以及胆囊炎类型等具有比较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治疗。实验组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过程为: (1) 患者全身麻醉后, 由专业医师在患者的脐下或者脐上缘的部位切开直径8~12cm左右的切口[2]; (2) 再穿刺气腹针, 气腹针的气腹压力保持在10~15mmHg[2]; (3) 再在切口位置置入仪器进行全面的腹腔探测, 最后依据探测的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手术手法; (4) 手术完成后, 进行相应的后续手术仪器撤出, 移除手术套管, 为患者缝合手术切口以及相关的消毒止血等, 再送患者进行术后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算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的各项指标比较

对照组出血量为 (124.6±9.3) ml、手术时间为 (218.4±30.8) min、住院时间为 (13.0±3.6) d;实验组出血量为 (65.2±5.6) ml、手术时间为 (145.7±11.2) min、住院时间为 (6.1±2.8)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并发症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6例;实验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2.3 临床疗效

对照组治愈24例, 死亡3例;实验组治愈47例, 无一例死亡, 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1) 突然性腹部疼痛, 切有向下半身衍射的趋势; (2) 伴随出现恶心作呕、忽冷忽热、腹部胀痛等症状; (3) 也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的状况; (4) 如果已经出现过类似病况的患者, 饮食不当会引发半夜发病的情况; (5) 还有部分患者的右上部分的腹肌紧张, 伴随压痛的感觉。急性胆囊炎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杂症, 缘由是大多都伴随有胆囊结石, 所以这也明显提高了手术的风险。此病的医治都是宜早不宜晚, 越早治疗就越容易。手术过程中对于结石的取出就更是一个难点了, 包括其中的胆囊及Calot三角的暴露、解剖Calot三角、胆囊管和胆动脉的处理以及一些特殊状况的处理等, 这都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许多不可预知的不安定因素。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通过可视科学设备准确地找到需要手术的地方, 相对于开腹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 而且对于患者的伤害也是相当较小的, 使患者术后能够更好康复。但是又由于腹腔镜是机器对患者的探查, 缺乏专业医师的手对患者腹部病因部位的零距离的触控, 或许会遗漏患者细微的病变病因。并且以往如果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 其腹腔镜的探查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的。但是随之医学的发展, 现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趋于完善的手术经验, 再加上优良的医学设备, 在对于医治结石嵌顿急性胆囊炎是及其有效的, 其优秀的治疗方法、创伤微小以及科学安全等诸多特点, 而被各大医院所实施[3]。

参考文献

[1]高洪军, 刘辉, 叶小汉.腹腔镜胆囊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282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4 (25) :95-96.

[2]郎景和.妇产科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4-22.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47例, 所有患者接受手术前均进行X线胸片、B超检查以及血常规等检查。所有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 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右上腹有不同程度疼痛感, 患者Murphy氏征阳性, 临床确诊为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患者B超提示胆囊内有结石嵌顿, 胆囊显著肿大, 胆囊壁明显增厚, 所有患者均符合胆囊切除手术指征。经临床诊断需行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 其中男67例, 女53例。年龄38~76岁, 平均 (51±2.4) 岁。其中有74例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94例患者有右上腹疼痛病史, 103例患者显示胆囊壁厚度≥6 mm, 61例患者白细胞计数≥15×l09/L。将120例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平均分为三组, 从出现临床不适症状至入院低于48 h的为A组, 48~72 h为B组, 72 h后才到本院就诊的为C组。A组41例, 其中男23例, 女18例, 年龄38~76岁, 平均 (54±1.6) 岁。B组54例, 其中男31例, 女23例, 年龄38~76岁, 平均 (50±4.7) 岁。C组25例, 其中男13例, 女12例, 年龄38~76岁, 平均 (52±2.9) 岁。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0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 将患者进行全麻, 麻醉成功后, 先在脐上缘处穿刺建立人工气腹, 压力在13 mm Hg左右, 放置1 cm Trocar, 以腹腔镜探查胆囊情况, 确定适合保胆手术 (胆囊表面黏膜呈蓝紫色, 体积正常, 周围无明显粘连) [3]。在腹腔镜直视下, 于右肋弓下腹壁距胆囊底最近处切开皮肤2.0 cm, 以电刀切开皮下各层直至腹膜前, 穿刺放置Trocar, 弹簧钳抓住胆囊底。撤出腹腔镜, 保留Trocar, 排净气腹, 将胆囊提出腹膜外, 观察胆囊形态, 如因炎症导致胆囊肿大[4], 可更换腹腔镜头为硬质胆囊镜, 三把弯钳钳夹胆囊底, 切开胆囊底约1 cm, 将胆囊镜从胆囊底切口插入胆囊腔内, 吸净胆汁, 在胆囊内外直视下, 沿着胆囊床两边使用超声刀向下切割胆囊, 至胆囊管残端距胆总管约0.8 cm处切除胆囊并取出体外, 胆囊管用4-0可吸收线进行间断缝合。腹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清点器械无误, 确认没有活动性出血以及胆漏之后, 右肋弓下腹壁孔处放置腹腔引流管1根, 腹腔进行常规关闭[5]。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后中转开腹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观察可见, 三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中转开腹率C组为16.00%, 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P<0.05) 。见表1。

本研究共出现中转开腹病例11例, 占总病例的9.16%, 将这11例患者引起中转开腹的致病因素进行总结, 体温、胆囊是否肿大、白细胞是否升高以及胆囊壁的厚度均可影响中转开腹率 (P<0.05) , 见表2。

*与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胆囊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6]。除了人们认识的消化功能, 还有调节胆道内压力, 免疫, 参与维持胆汁酸肝胆肠循环等作用。胆囊切除术是长期以来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标准术式,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更已经成为金标准[7]。但胆囊切除术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以及中转开腹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8]。对患者的康复以及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引发阻塞以及细菌入侵而引起胆囊部位的炎症;患者临床最为典型的征兆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同时伴有明显的触痛以及腹肌强直[9]。在急性胆囊炎中有一半以上患者会并发胆结石, 治疗中多数采用胆囊切除术, 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在手术中应用最多, 同时效果较好的手术方法。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引发还是慢性胆囊炎引发中转开腹其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急性胆囊炎的中转开腹率高于慢性胆囊炎, 这是由于急性胆囊炎由于突然引发从而导致胆囊壁与calot三角组织迅速充血水肿, 从而导致胆囊壁厚度加大。有的患者会出现胆囊粘连和坏死[10]。严重患者会出现穿孔。由于这些急性胆囊炎特有的临床特点增大了腹腔镜手术的操作难度, 从而导致中转开腹率的升高, 对患者的恢复预后等都有严重影响[11]。

因此笔者对本院120例患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中转开腹的临床对比分析, 笔者先按照患者发病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进行分组, 经表1可见, 手术时间、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中转开腹率随着间隔时间不断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 患者救治时间对引发中转开腹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经表2可见, 患者的体温、胆囊壁厚度、胆囊有无肿大以及白细胞计数均对中转开腹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从这些相关因素可见, C组均优于其他两组, 胆囊以及周围组织炎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难度, 从而导致中转开腹。因此对于发病后72 h后入院治疗同时伴有体温、白细胞的升高, 胆囊有明显肿大, 胆囊壁厚度增加大于6 mm的情况时, 应考虑行开放式手术或患者体征平稳后再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

因此经本研究总结, 关注以上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可有效避免引发中转开腹的情况, 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促进患者恢复及预后。同时本院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技术, 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中转开腹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引发中转开腹的临床发病因素。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需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共120例, 按发病时间分为三组。均实施相同手术方法, 观察手术后需进行中转开腹的发病率。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救治时间对引发中转开腹有着直接的影响 (P<0.05) 。同时患者的体温、胆囊壁厚度、胆囊有无肿大, 以及白细胞计数等均对中转开腹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P<0.05) 。结论: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出现症状后72 h内为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最好治疗时机, 同时体温及白细胞计数等因素与引发中转开腹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对105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其中男性72例, 女性33例;年龄最小24岁, 最大71岁, 平均 (41±6.3) 岁;择期手术98例, 急诊手术7例, 包括急性结石性胆囊炎51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0例、胆囊息肉13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1例, 14例合并糖尿病, 21例合并高血压。患者病程为2个月~3年不等, 且最近一次发作距住院的时间为2 h~5 d不等。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抽空腹血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肾功、血脂、血糖, 心电图检查, 胸片检查, 肝胆胰脾双肾B超。术前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3]分类方法评估患者。按照知情同意原则, 将病人分为两组, 分别为单纯全麻组 (A组, 49例) 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 (B组, 56例) 。

1.2.2 麻醉方法

麻醉前30 min对患者常规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和阿托品0.5 g。入室后取患者仰卧位, 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输注5%葡萄糖盐水。然后A组给予面罩吸氧 (饱和度为99%) , 静脉滴注芬太尼2~4 ug/kg, 5 min后, 加咪唑地西泮0.1~0.2 mg/kg、异丙嗪1 mg/kg, 然后气管内插管连接麻醉机, 并调整其参数使其在正常范围内, 再以1%~2%安氟醚持续吸入, 期间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 以3~4 L CO21L/min的流量造气腹, 使其压力为10~12 mm Hg, 术毕立即停止吸入安氟醚。B组于全麻前在T8~9椎间隙部位行硬膜外穿刺, 若成功则向头侧置管4 cm, 用2%利多卡因试验确定硬膜外麻醉平面;静脉滴注芬太尼2~4 ug/kg, 咪唑地西泮0.1~0.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及异丙嗪1 mg/kg进行麻醉诱导, 然后气管内插管连接麻醉机, 并调整其参数使其在正常范围内, 以0.5%~0.8%安氟醚持续吸入, 并经硬膜外导管给予1%利多卡因8~10 m L, 期间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术中使用GE-PRO100多功能监护仪检测SBP、DBP、MBP、Sp O2、ECG、HR等指标。

1.2.3主要观察项目

记录患者的麻醉维持药量, 术后清醒时间, 诱导前 (T1) 、气腹前 (T2) 、气腹后5 min (T3) 、放气后5 min (T4) 的BP、HR、MAP、Pet CO2、Sp O2、SEF等, 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术后8 h内的平均VAS评分。

1.2.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术前指数与评分

术前检查发现患者肺肝肾及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高血糖者19例, 窦性心动过缓7例, 心肌供血不足3例。术前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类方法评估患者属ASA I-II级。

2.2 麻醉前后, 气腹、放气5 min后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气腹后5 min、放气后5 min的BP、HR、Sp O2, MAP、Pet CO2、Sp O2、SEF变化。两组主要呼吸指标MAP、HR、Pet CO2不同时点比较, A组MAP、HR在T3时显著升高, 而B组无明显变化, 两组Pet CO2在T3时明显升高, 见表1。

2.3 术后情况

两组术中麻醉维持用药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组吸入安氟醚浓度明显低于A组 (P<0.05) , B组维库溴铵用量也显著低于A组。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术后8h内的平均VAS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的优点是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因此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LC手术过程比较短, 但是要求麻醉迅速达到一定深度切术后快而彻底的清醒, 以提高麻醉安全性。目前多数学者推荐气管内插管全麻, 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呼吸, 减轻手术操作对呼吸的影响, 腹腔镜麻醉的特殊性主要为气腹对呼吸、循环及神经内分泌代谢产生一定影响[4]。

注:★表示组内有显著性差异, P<0.05;※表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表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本文资料显示两组主要呼吸指标MAP、HR、Pet CO2不同时点比较, A组MAP、HR在T3时显著升高, 而B组无明显变化, 两组Pet CO2T3时明显升高;两组术中麻醉维持用药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组吸入安氟醚浓度明显低于A组 (P<0.05) , B组维库溴铵用量也显著低于A组。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术后8 h内的平均VAS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是单纯性全身麻醉时, CO2气腹会导致腹内压升高, 并且CO2吸收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表现为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上升, 而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能阻滞交感神经将各种非生理性刺激传到至低级中枢, 且能阻滞内脏神经, 故不易产生应激, 也能保持血管扩张, 患者表现为平均动脉压、心率上升不明显, 较少产生疼痛引起的高血压和烦躁[5,6,7]。

综上,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比单纯全身麻醉效果良好, 表现为对循环和呼吸干扰小, 清醒质量高且经济安全,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105例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病人分为单纯全麻组 (A组, 49例) 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 (B组, 56例) , 记录患者的麻醉维持药量, 术后清醒时间, 诱导前 (T1) 、气腹前 (T2) 、气腹后5min (T3) 、放气后5min (T4) 的BP、HR、MAP、PetCO2、SpO2、SEF等, 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问、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术后8h内的平均VAS评分。结果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术后8h内的平均VAS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和呼吸干扰小, 清醒质量高且经济安全,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

参考文献

[1]吴万峰, 吴兴桂, 蔺桂恒,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58例[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5 (9) :1060-1061.

[2]Chang TC, Lin MT, Wu MH, et a1.Evaluation of early versus delayed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holeeystitis[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9, 56 (89) :26-28.

[3]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363.

[4]曾金祥, 林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麻醉期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动态检测与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2, 8 (7) :57-58.

[5]吴强, 梁建军, 叶西就, 等.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麻醉体会[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9) :681-682,

[6]王月兰, 姚尚龙, 邴来英, 等.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手术患的者皮质醇与醛固酮水平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 (3) :181-182.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143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等检查确诊[2], 按照病程进行分组, 早期抗感染治疗72h后延期手术的7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8例, 女33例;年龄28~74岁, 平均年龄 (45.8±6.5) 岁;单发结石42例, 多发结石29例。确诊72h内行早期手术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9例, 女33例;年龄26~75岁, 平均年龄 (45.7±6.5) 岁;单发结石43例, 多发结石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结石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确诊后, 对照组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卧床休息、禁食、抗感染、镇痛等基础治疗, 维持机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在72h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观察组在发病72h内行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常规气管插管麻醉完成后, 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稍微抬高, 然后在脐上或下缘做弧形切口, 切口长度约10.0mm左右, 建立人工气腹, 腹压控制在1.5kPa, 从脐部切口置入腹腔镜, 腹腔探查并分离粘连组织后, 暴露胆囊三角并确认胆囊壶腹部, 施术者分离周围组织后显露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将两端夹闭后离断, 顺逆结合剥落胆囊切除, 术毕彻底止血并放置负压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 手术中转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中转开腹情况; (2) 手术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 (3) 并发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校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校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中转情况

对照组5例因术中胆囊三角粘连致密导致施术者无法分清解剖结构而中转开腹, 3例因术中胆囊床出血无法控制而中转开腹, 1例因横结肠瘘而中转开腹;观察组1例因胆囊三角粘连致密导致施术者无法分清解剖结构而中转开腹, 1例因术中胆囊床出血无法控制而中转开腹。观察组中转开腹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2.68%, χ2=4.932 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手术时间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 (48.75±11.92)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 (68.65±12.43) min, t=9.771 9,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并发症

术后, 对照组发生6例肺部感染、3例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和1例膈下脓肿病例;观察组发生3例肺部感染和1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16.90%, χ2=4.631 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普外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 发病基础为胆囊管梗阻, 可能与大肠杆菌、厌氧杆菌或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或与胆汁淤滞关系密切, 浓缩胆汁和细菌感染能够直接刺激胆囊颈部, 导致胆囊颈部黏膜充血水肿, 最终导致梗阻或结石梗阻胆囊管, 若梗阻解除不及时, 极易导致患者胆囊内压持续增高, 引起胆囊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3]。因此, 早期解除梗阻和快速恢复胆囊内压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关键。

急性胆囊炎在急性发作期时, 胆囊周围组织受细菌感染诱发炎症反应相对强烈, 水肿充血的组织较脆弱, 纤维蛋白性粘连严重, 瘢痕组织形成, 传统观点认为此时手术极易导致组织损伤, 手术风险较大, 建议在控制炎症后延期手术。笔者认为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发病72h内, 其病理变化以炎性反应为主, 以充血水肿为主, 而胆囊炎及其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少, 解剖结构相对清晰, 腹腔镜术中分离组织难度较小, 即使发生坏疽或胆囊化脓也不影响手术效果。若炎症反应超过72h, 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解剖层次被破坏严重, 极易导致术中出血控制不佳或胆囊三角粘连致密等因素中转开腹, 延长手术时间。本文表明观察组中转开腹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2.68%, 且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 (48.75±11.92)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 (68.65±12.43) min,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16.90%, 证实了以上理论, 与程祖华[4]等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急性胆囊炎患者早期 (72h内)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 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手术并发症, 值得临床对手术时机继续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曹云, 田君, 罗蓬,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530例体会[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2, 27 (2) :171-173.

[2]胡三元.腹腔镜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1.

[3]石大洋, 蒋光昶.腹腔镜与传统观开腹切除胆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550.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11篇

【关键词】 胰腺外伤;诊治;临床分析

胰腺外伤多为大血管和多器官合并损伤,难以进行快速正确的诊断,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而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手术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现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胰腺外伤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并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38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胰腺外伤患者,男26例,女12例,年龄13~57岁,平均32.2±2.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坠落伤8例,刀刺伤4例,打击伤2例。Ⅰ级8例,Ⅱ级10例,Ⅲ级14例,Ⅳ级4例,V级2例。

1.2 诊断依据 对急诊病例全部进行B超检查,发现有1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提示胰腺损伤。对16例患者进行急诊CT检查,结果有12例患者有胰腺损伤的显示。24例患者剖腹探查的过程中被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胰腺损伤,手术之前明确确诊为胰腺损伤的病例有14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胰腺裂伤修补与外引流16例、胰体尾脾切除12例、十二指肠憩室化6例、胰头裂伤修补加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

2 结果

术后出现胰外瘘7例,其中5例经充分引流、瘘管冲洗等保守治疗自愈,2例经非手术治疗四月无效瘘口引流量较大行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治愈。并发胰腺假性囊肿2例,经囊肿内引流术治愈。死亡7例。

3 讨论

3.1 诊断胰腺外伤 胰腺损伤患者多数有其他严重的合并腹部脏器伤,常见的合并伤一般出现在十二指肠、脾和肝脏上。多脏器复合伤的主要症状可以描述为失血性休克,如果为合并空腔脏器出现了破裂,症状一般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对于单纯的胰腺外伤,一般没有非常典型的症状,患者多呈现为腹胀和腹痛,可能有恶心、呕吐,难以明确的诊断[1]。出现胰腺损伤后,可以参考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是否出现了升高现象,尽管如此,各种不同的研究对这一指标有不同的评价,本研究中对18例患者进行血淀粉酶检测,可以知道使用血淀粉酶测定可以较高比率的诊断出胰腺外伤假阴性率。

对于胰腺损伤的发现和最终确诊来讲, B超和CT急诊检查具有讲重要的意义, B超因为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较低的损伤性,所以是一种主要的筛选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手段,而且即使反复进行B超作业也没关系,但是因为病情,或者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即使进行了B超检查,也很难较高比例的确诊胰腺损伤。相比较而言,CT扫描就具有明显的优势,有研究说阳性率达100%,但是因为伤情,多不允许进行,除此之外,CT扫描对于胰腺外伤和受伤的具体程度也不能够予以准确全面的诊断。本研究中有14个病例(一共研究了38例病患)在手术之前,被诊断为胰腺损伤的诊断,另外的24个病例都是在剖腹探查手术的过程中,才最终确诊为胰腺损伤。

总之,如果患者在手术之前,患有腹部外伤史,医生更需要关注患者是否为胰腺损伤。对于患有闭合性腹部外伤的患者,在进行剖腹探查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胰腺进行常规的探查。

3.2 治疗胰腺外伤 对于大多数的胰腺外伤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的基本原则为首先对合并伤进行处理,尤其是对于大出血一定要予以控制,而后对空腔脏器穿孔现象进行处理,对其他腹腔出现的实质脏器损伤也要进行处理,在这些处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胰腺损伤进行处理。处理胰腺损伤的时候,需要全面地考虑患者自身的情况,结合患者胰腺损伤的特殊类型,合理选择科学的手术方式:(1)如果为Ⅰ、Ⅱ级损伤,对胰腺需要给予彻底的清创止血,如果为较深的裂伤,就需要进行单纯的或者褥式的缝合修补手术,为了让引流保持畅通,需要防置腹腔双套管到胰周。本研究中有16例患者都是進行了这种手术方式。(2)对于Ⅲ级损伤患者,如果损伤位置出现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的胰体尾横断,或者患者出现了挫裂伤,就需要将胰体尾和脾脏一起切除,本研究中有12例患者都是进行了这种手术方式。其中,有2例因为脾脏没有损伤,所以将患者的脾脏予以了保留,对保留端进行认真的胰腺缝扎,无需单独寻找并行胰管缝扎手术。(3)对于Ⅳ级损伤患者,损伤的位置一般为肠系膜上静脉右侧的胰头颈部,损伤一般为断裂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强行切除患者尾端胰腺,剩余的胰腺组织就会低于15%,手术之后,比较容易出现的现象为胰腺不能充足的进行内外分泌。对于这样的病患,需要进行近侧胰腺缝扎,将主胰管断端予以结扎,远侧与空肠之间进行Roux-en-Y吻合,使得胰腺功能得以保留,本研究中有2例病患进行了这种手术。(4)对于V级损伤患者,损伤的多为胰十二指肠,损伤程度也比较严重,手术方式多选取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及改良的憩室化手术。但是切除手术较少使用,只有病人的情况非常严重,不得不进行的时候才这样做。

参考文献

[1]董家鸿.重视胰外伤的诊断及处理[J].创伤外科杂志,2003,5(1):1-2.

[2]黄文,赵瑜.21例胰腺损伤的诊断与处理[J].重庆医学,2003,32(5):585.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12篇

关键词:上腹部手术史,腹腔镜,创伤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现已成为胆囊疾病的首选疗法[1]。但是,有腹部手术病史,尤其是有上腹部手术病史的患者,常存在腹腔内粘连、解剖结构改变等问题,从而给LC的正常操作造成较大的困难,2013年1月~2014年1月,作者共对42例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LC术,通过总结分析相关数据,探讨其可行性和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院后行LC手术治疗的患者,将42例有既往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3.44±14.11)岁;上腹部手术类型包括胃癌根治术(16例)、脾切除术(4例)、剖腹探查术(4例)、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2例)、胃大部切除术(10例)、结肠癌切除术(6例)。将50例同期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49.62±16.5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检查确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按常规LC术前准备。术中采用插管全身麻醉,头高脚低并向左侧倾斜体位。气腹成功后,按常规LC方法切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留置引流率、胆漏、内脏及胆道损伤等并发症率,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中转率比较

观察组42例患者LC术治疗成功,4例中转开腹;对照组50例LC术治疗成功,1例中转开腹。观察组中转开腹率9.52%高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原因主要为:腹腔镜进腹无法显示手术野;胆囊被胃肠、网膜冰冻样包裹粘连,无法分离。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其他相关数据比较

对照组术中出血(18.27±0.81)ml手术时间(39.16±14.52)min,术后留置引流率6%,平均住院时间(5.0±0.5)d,无并发症;观察组术中出血(20.12±1.63)ml,手术时间(60.84±13.28)min,术后留置引流率90%,平均住院时间(6.0±0.5)d,无并发症。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腹部手术史患者再次手术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粘连。手术导致的损伤、术中的冲洗以及炎症渗出等易造成术后粘连形成,以手术区域为主,影响再次手术术野暴露。(2)解剖结构改变。手术所致脏器切除、肠道改建、粘连造成的牵拉以及术后代偿生长可导致腹腔内脏器移位、血管走形改变,增加手术难度。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此类患者行LC术,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定以及解决好如何建立气腹和入腹通道,以及松解腹腔粘连,显露胆囊Calot三角等问题。

3.1 手术适应证

腹部手术导致的粘连及解剖结构改变对手术影响较大,根据临床经验,前次手术范围越大的、手术次数越多的,术后越易形成粘连,程度也越重。另外,原手术区域离胆囊区越近的,对手术影响越大,可行术前B超等检查参考粘连情况,对于个别粘连严重的,不宜行LC术。

3.2气腹及手术通道的建立

首先需选择手术区域及穿刺位置,因部分手术会导致脏器移位,上腹壁的粘连亦会影响气腹针的插入,为成功建立气腹及避免腹腔脏器穿刺伤,选择手术的第1穿刺点显得尤为重要。穿刺方法与穿刺点一般与普通LC术一致,根据具体情况也可适当调节,通常至少距原手术瘢痕3~5 cm以上[2]。预估脐周腹壁下粘连严重不宜直接穿刺的,也可先行小切口逐层进腹,即开放法建立气腹。此法可有效避免误伤内脏器官,特别是粘于腹壁的肠管;也利于气腹建立后腹腔镜的进入及探查,缺点为切口较大及术中漏气[3]。对此,可在鞘管旁缝合1~2针。建立气腹后,将腹腔镜置入腹腔,行常规的腹腔内探查,并为建立另外3个通道寻找合适的穿刺点,对于无法显示术野,或显示为肠管内的应及时中转开腹。进镜时所遇粘连可先尝试绕过,也可选择网隙和直接穿透。

3.3 显露手术区域

因上腹部手术的原因,腹腔内常有粘连,影响术野的暴露,需要进行分离。粘连常常是大面积、大范围的存在,以原手术切口及胆囊周边为甚。大部分的粘连比较疏松,较易分离;少部分较为致密,分离困难。对于这些粘连,原则上尽量少分离,只需暴露出足够的手术野即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意外发生。但是,胆囊周围特别是胆囊三角的粘连却是要尽可能的分离清楚,这样既有利于胆囊的完整切除,又有利于避免误损伤肝外胆管及胃肠等内脏器官。操作上,要小心谨慎,遇到粘连紧密,组织界限不清,解剖结构不明时应及时中转开腹,决不强行进行。区域显露后按常规切除胆囊。

综上所述,行LC术的患者,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较之无上腹部手术史的,在术中出血、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稍长,留置引流率、中转开腹率较高,两组患者均无胆漏、内脏及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所以,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患者行LC治疗优势明显,安全可行,但要慎重划分手术适应证范围,术中操作也需仔细小心,尤其是腹腔粘连的分离过程,建议由对解剖结构烂熟于心,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主刀。

参考文献

[1]李浩,李哲浩,金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21例原因分析.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5):539.

[2]刘瑞文,陈健,于亚平.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应用体会.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18(10):765.

上一篇:意识措施下一篇:技术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