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社区范文

2024-05-26

长宁社区范文(精选7篇)

长宁社区 第1篇

1 资料来源及评价方法

本次调查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共抽取调查样本1 105户家庭,实际有效调查样本为1 103户家庭,涵盖了长宁区10个社区街道。调查数据采用专业数据录入软件EPIDATA录入,数据结果分析采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调查选择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且将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与2006年得到的调查数据[1,2]进行同步对比,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有更加全面的评价。

2 主要效益评价

2.1 知晓率与认知率

2.1.1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更加全面清晰。

社区卫生服务重在“防治结合”,重在“基础性、连续性服务”。随着长宁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入,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宣传的增强,尤其是全科服务团队实践模式的影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就是“地段医院”的观念,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认知和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认知程度大幅度提高。

调查发现,居民意识到社区卫生服务与大医院有重大区别的比率显著提高。在传统的概念中,人们一直把社区卫生服务等同于三级机构,在本次调查中,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二、三级)有区别的占86.3%,较2006年上升了11.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认知率也大幅上升。从表1的两次数据对比可以看到,认为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差别在于技术高低的居民比率有所下降,而认为区别在于前四个方面的百分比有较大的增加,可能看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与大医院区别的认知有显著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1.2 全科医生核心认知开始确立,全科医师行医行为发生有益变化。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功效发挥的基本载体。社区居民对全科医师概念的认知以及行为变化的认知,从客观上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成绩。

本次调查公众对全科医师这一概念的知晓率为83.8%,较上次调查止升了24.6个百分点。在对全科医生的特点认识上,本次调查对全科医生最大特点的内容作出判断的人数为的93.77%,而上年仅有46.83%的受访者作出判断。这说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全科服务不断实践,居民对全科医生特点的认识不断在加深和提高。

2.1.3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认知度进一步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概念知晓率的大幅上升上,其中,听说过并知道具体内容的人和知道一部分内容的比率分别由上年的16%和13.1%上升到如今40.1%和23.3%,而完全不知道的人所占比率由上年的50.6%下降到如今23.3%。

2.1.4 签约服务进一步为群众所接受。

知道有签约服务的受访者占70%,与上次调查所得的37.5%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而知道签约服务优惠内容的受访者比例也比2006年上升了37.9个百分点。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受访者的“签约愿意”有所增强,没有签约但有签约意愿的人所占比例较上年的37.3%上升了约14个百分点。

2.2 服务利用状况

2.2.1 基本医疗服务利用明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居民欢迎。

2007年居民两周就诊率达到78.8%,与2006年相比,居民的就诊率上升了5.5个百分点。与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城市居民就诊率43%相比,提高了181%。其中,有31.8%就诊居民,利用了2次或以上。这说明长宁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不仅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利用也是比较充分的。

在所有实际去看病的慢病患者中,有48.3%的人曾经考虑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还有28.9%和22.8%的人分别考虑过去二级和三级医院就医。而在最终的就医行为中,有55.0%的人去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二级和三级医院看病的则分别为20.8%和24.2%。

在所有实际去看病的其他疾病患者中,有34.8%的人曾经考虑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想去二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就诊各有占32.6%。而最后去这三种医疗机构就医的病人各占了33.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病人的优先考虑度到实际利用率都排在了第一位,包括慢病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在内的所有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用率修正值达到了53.8%,由此次调查计算得到的所有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用率是50%,考虑到此次调查对象的就诊率与上年有所不同,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也因此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对这一指标进行误差修正,比2006年提高了4.7%,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在病人就医选择中的地位。

2.2.2 社区卫生服务便捷、适宜的服务优势进一步彰显。

在影响患者选择就医去处的因素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于大医院的优势主要在于就诊方便(32.6%)和收费便宜(26.1%),而大医院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势在于医疗水平高(47.6%)。病人选择医疗机构的目的越明确,说明各医疗机构的定位越准确,可见社区卫生服务和大医院各自的分工和特点已经日渐清晰。

2.2.3 社区卫生服务的吸引力持续增大。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无论已使用过还是未使用过的受访者,吸引力都在加大,客观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居民更直观和具体地体会到社区卫生服务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提高其忠诚度。

2.3 服务利用效果

2.3.1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终效益和长期效益开始逐步显现,社区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改善和提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根本目的和长期利益,是为了向居民提供经济、适宜、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而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力,通过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最终实现居民健康状况和健康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长宁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为40.9%,与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2%,居民总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从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其中7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发病率高达76.9%。与2006年相比,除30~49岁年龄段以外,其他各年龄段的慢病发病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年龄越轻,慢病发病率的相对下降程度越高。如29岁以下年龄段,相对下降约为36.9%,即减少了约1/3强;而70岁以上老年人仅下降了2.7%。

30~49岁年龄段的慢病患病率有上升的迹象,较2006年,30~39岁年龄段上升了约8.7个百分点,40~49岁年龄段则上升了6.1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于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尤其是“人人知道自己血压”的健康预防活动开展,居民的慢病的“早发现”有所提高。

2.3.2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过去两周内患有其他疾病,而没有去就医的原因中,病情较轻的占30.0%,家中有药的占33.8%,自己到药房买药的占19.5%,认为费用贵而不去医院的占6.8%,因为看病时间长或不方便的占9.9%。

与2006年的未就诊原因相比较,家中有药、自己到药房买药二个因素基本不变,因为看病时间长或不方便的比例略有上升。变化较大的是病轻和费用贵,其中因病轻而不去医院的上升了5.6个百分点,而因费用贵而不去看病的则下降了6.8个百分点。从整个人群而言,在长宁区,社区居民因为医疗费用贵而未能利用基本医疗服务的人群仅为1.4%,“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4 满意度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老百姓评价最为显著,也最为满意。

2.4.1 社区居民满意度再创新高,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捷性、合理性、有效性与可靠性得到较全面的认可。与2006年调查的对比(以0~1分作为很不满意评价,2~3分作为不满意评价,4~6分作为一般评价,7~8分作为比较满意评价,9~10分作为很满意评价),从表2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便捷性、有效性还是经济性,此次调查中表示很满意的比例均是最高的(缺乏对2006年社区卫生服务安全可靠性的调查)。

2.4.2 社区卫生服务总体满意度上升,各项满意程度差距逐步缩小。十个调查项目中评价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加总,得到的加和比例从65.1%(医疗设备)到84.4%(医护态度)不等,加和比例最高和最低的相差不到20个百分点,与2006年评价最高与最低相差35.4个百分点相比,情况明显好转。

2.5 服务收益评价

2.5.1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给居民带来明显实惠。有83.2%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近几年的发展给其和其家人带来了好处,仅有0.9%的居民持相反的看法,另有15.9%的人对此表示不清楚。其中具体的好处有,认为看病费用降低了的有28.7%,看病时间减少的有28.6%,医院服务态度变好了的有24.2%,更多的服务需求得到了满足的有17.3%,其他的有1.2%。

2.5.2 社区卫生服务收益面持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进入向全人口服务模式转变的历史新起点。与2006年相比,从整体上看,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得益人群仍然是贫困人口和老年人口,包括低收入者的比例显著上升,达到了23.3个百分点,妇女也上升明显,达到22.7个百分点。这表明在过去社区卫生服务重点收益人群老人的低收入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向妇女和儿童扩展;而“有钱人”也开始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并从中收益,则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预示着长宁社区卫生服务在老人的低收入群体为重点,开始向全人口服务模式转变的历史新起点,开始向社区卫生服务的最终服务目标演进。

3 问题与挑战

3.1 “乱开药”与“乱检查”在居民中有所反响

总体上说,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存在和大体不存在“乱开药”“乱检查”现象的居民还是占大多数,达到了75.6%,认为存在和或许存在的比例仅为6.2%和6.9%。

但相比于上年,居民认为肯定不存在“乱开药”与“乱检查”现象的比例都明显下降,说明居民眼中,社区卫生服务“乱开药”与“乱检查”的现象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

3.2 “医疗技术”、“转诊机制”、“医疗设备”和“排队等候时间”的满意度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居民对“医疗技术”、“转诊机制”、“医疗设备”和“排队等候时间”的满意度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居民对“医疗设备”满意度的整体评价在此次调查中排名最低。另外,居民对于“排队等候时间”和“实际诊疗时间”进行“很满意”和“比较满意”评价的加和比例仅分别比2006年调查高出2.4和4.8个百分点,但同时,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加和比例却分别高出2006年3.7和2.7个百分点。

虽然居民对“上门服务”和“转诊机制”表示“不清楚”的比例下降最多,但仍然分别达到了7.5%和9%,处于最高的水平,并且在1 000个调查者中,分别有81和99人没有选择回答此题,这个比例同样是最高,这说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这两个项目了解程度还不够。

3.3 社区卫生服务预期的分歧在扩大

与群众心目中的或期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61.8%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而12.6%的居民认为变化不大,有14.3%的居民认为差距扩大了,11.3%的居民表示不清楚。与2006年相比,认为差距缩小的比例略有上升(2.8个百分点),但同时,认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也上升了8个百分点,这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与居民心目中的差距呈现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这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

摘要:对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主要效益进行评价,包括知晓率与认知率,服务利用状况、效果、满意度、收益等,结果显示,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在为社区居民提供经济、适宜、安全、有效的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公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长强,李士雪.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概述[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40-1642.

长宁社区 第2篇

关键词:社区,脑卒中,抑郁,影响因素,调查,上海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影响其功能康复,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1]。目前,国内有关PSD的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大多是以住院的急性期患者为主,而以社区恢复期患者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样本量较小、代表性不强,对有关上海市社区脑卒中患者的PSD流行情况研究则更为少见。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社区脑卒中患者日益增多,但患者的社区管理工作尚未开展。本研究主要了解上海市长宁区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从心理健康和康复促进等方面为长宁区开展社区脑卒中患者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6月上海市长宁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体系新上报的脑卒中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该体系的监测对象是户籍地归属长宁区、由上海市长宁区二三级医疗机构上报或上海市其他区县报告转入的病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排除标准: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既往痴呆和有精神病病史的患者。

1.2方法

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采取入户访问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3]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

1.2.1一般资料:包括患者人口学特征、诊断类型、卒中史等疾病信息,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病合并发病情况。

1.2.2 MBI:主要用于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共10项内容,每项活动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和帮助的程度及所花时间长短给予评分,每项活动的评级可分5级,不同级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独立能力,最低的是1级,最高的是5级, 级数越高代表独立能力越高。将每项活动的得分相加即为评定总分。评定结果:评定总分≥60分为日常生活能力良好,生活基本自理;60分以下为日常生活能力差,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

1.2.3SDS:主要用于评定患者抑郁状况,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出现的频率评定,分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若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粗分1分、2分、3分和4分;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分、3分、 2分和1分;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总粗分,标准分等于总粗分乘以1.25后的整数部分。标准分正常上限参考值为53分,标准分≥53分为抑郁,其中53~ 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 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SDS评分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使用SAS 9.2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调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6例,其中男性462例(57.32%),女性344例(42.68%),年龄(72.41±11.88)岁。婚姻状况:有配偶者619例(76.80%),无配偶者187例(23.2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6例 (35.48% ) , 初中252例 (31.27%),高中及中专199例(24.69%), 大专及以上69例(8.56%)。卒中分型多为缺血性脑卒中,占86.10%。病程以半年以内为主,占79.65%。

2.2PSD患病情况

806例脑卒中患者SDS评分平均为 (52.53±11.80)分,其中≥53分有440例, 社区PSD患病率为54.59%。抑郁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其中轻度315例(39.08%), 中度109例(13.52% ), 重度16例 (1.99%)。评分<53分有366例,为非抑郁者,占45.41%。

2.3PSD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卒中史、合并慢性病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与脑卒中后抑郁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卒中分型、病程长短与脑卒中后抑郁不存在统计学相关( P>0.05) ,见表1。

2.4PSD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抑郁状况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卒中史、合并慢性病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人均收入、合并慢性病、卒中史及日常生活能力与脑卒中后抑郁有关 (P<0.05),女性、合并慢性病、有卒中史及日常生活能力差为PSD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家庭人均收入高是PSD发病的保护因素,其中以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最大,见表2。

3讨论

本次调查 显示 , 上海市长 宁区社区PSD患病率为54.59%,高于唐山市社区报道的32.1%[5]、郑州市报道的44.5%[6]和上海市徐汇区报道的27.6%[7],但与北京市报道的57.7%接近[8]。有关PSD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其范围为20%~79%,但多数研究为30%~50%。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获取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情况,因诊断工具的灵敏度不同也可能与报道的差异有关[9]。本研究未发现长宁区社区PSD患病率与脑卒中病程长短有关,与上海市徐汇区的研究报道一致[7]。鉴于脑卒中后2年内是PSD的高发时期,而本次研究对象的病程多为半年以内,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将进一步追踪随访,探讨PSD的流行特征。本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分布以轻、中度为主,与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0,11],这也为社区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治疗和促进其康复提供了依据。

例(%)

关于PSD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内源性的生物假说”和 “外源性的应激假说”[12,13]。前者认为脑部血管病变引起单胺类神经递质或情感调节神经通路功能异常而导致抑郁;后者认为脑卒中发病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经济状况、运动功能、参与家庭和社区活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的改变等均可导致患者心理平衡失调而发生抑郁。本研究发现,合并慢性病、卒中史、日常生活能力和家庭人均收入与PSD的发生有关,此结果与上述的假说相符。而女性比男性脑卒中患者易发生抑郁,可能是因为女性患者更易受心理、社会应激等因素影响[14]。

长宁区初中作业分层设计探索 第3篇

作业是课堂教学五环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及时巩固与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又能反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为了让作业成为每个学生学业发展的有效桥梁,既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又能兼顾全部学生和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长宁区近年来致力于分层作业的研究与探索,坚持以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的理念为引领,设计适合学生学业发展的学科分层作业.其目标定位为:学生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教师层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层面,提供校际联动平台,优化整合资源。

依据这样的定位,长宁区各学科教研员与学校教师们一起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因为只有作业更为有效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才会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更好地激发。现将该区在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和物理学科的作业分层设计予以呈现,以飨读者。

长宁县竹林生物量研究 第4篇

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上存在的有机体的干重总量或植物所有种的有机物干重总量,是森林资源重要的测度指标之一[1]。通过测定和分析植物现存量和新增生物量及其在器官中的分配可以为植物生活史、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群落动态、植物演化趋势、全球变化模拟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森林生产管理、培育优质树种、保护珍贵林木资源提供理论参考[2,3]。生物量与生物量模型息息相关,生物量模型是以模拟林分内树木各分量(干、枝、叶、根等)干物质重量为基础的一类模型,它是通过样本观测值建立树木各分量干重与树木其他测树因子之间的一个或一组数学表达式[4]。竹林是四川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发展重点[5]。随着四川生态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些科技含量高、优质速生、产业禀赋突出的竹种得到了区域规模化推广。

2研究区域概况

长宁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腹心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4′22″~105°03′30″,北纬28°15′18″~28°47′48″,南北长约60km,东西宽30km,全县辐员面积1000.2km2。长宁县东临江安,南界兴文、西与高县、珙县交邻,并紧靠宜珙铁路,北与南溪区、宜宾市翠屏区相连。长宁县南北两端小,中腹较大,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中低山,中北部为丘陵。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45.9~1408.5m。长宁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8.3℃,年均降雨量1141.7 mm,年日照时数987.6h,无霜期达357d。

3调查与统计方法

3.1样地设置

本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样地布点,以2000m×2000m的间距生成样点图层,进行统一编号,以随机产生的起始编号,按相等间距选择实测样地(20m×20 m),最终选取毛竹样地9个,硬头黄竹样地9个,苦竹样地9个。

3.2生物量调查

在样地中随机选取不同年龄和直径的样竹共108株(毛竹、硬头黄竹和苦竹各36株)在竿基处锯断,取下竹竿、竹枝和竹叶,立即进行鲜重的测定并分别取样100~200g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先在105℃高温下杀青30min,再在85℃恒温下烘干30min,计算各样品的含水率,在野外测定鲜重值的基础上换算成各个器官的干重。

3.3生物量方程拟合

本研究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直径的竹林生物量变化,选用A(年龄),D(直径),AD,AD2作为变量,选择的生物量模型方程式如表1所示。

3.4生物量模型检验

为了更好地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以下3个指标对所建立的生物量模型进行评价。

式中:Yi为实测值;为预估值;N为样本数;为平均估测值;tσ为置信水平σ时的t值分布(本研究σ=0.05);T表示回归模型中参数个数。

RS%,EE%是检验模型是否存在系统偏差的指标,而P%则是检验模型用来预测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4结果与分析

4.1不同年龄单株生物量分布

本研究根据实测的毛竹、硬头黄竹和苦竹生物量数据,分别统计各龄级单株生物量构成,由表2、表3和表4可知,毛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竿生物量、枝平生物量、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硬头黄竹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2年龄>3年龄>1年龄,竿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枝平生物量和叶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苦竹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2年龄>3年龄>1年龄,竿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枝平生物量和叶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kg

kg

kg

4.2竹林生物量模型拟合

本研究采用多项式回归、S方程式和相对生长式3种生物量方程来拟合生物量和年龄,直径的变化关系,各模型系数及相关性系数计算见表5、表6、表7。

4.3竹林生物量模型检验

对各竹林各模型进行精度检验,检验结果见表8、表9和表10。

%

%

%

为了研究长宁县毛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特征分布,本文采用对生物量拟合相关系数最大及预估精度较高的模型,结合各模型系数及相关性系数计算和生物量模型检验选取最优生物量模型,各模型见表11。

5结论

(1)通过对各竹林各器官的生物量分布研究得知,毛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竿生物量、枝平生物量、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硬头黄竹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竿生物量、枝平生物量、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苦竹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竿生物量、枝平生物量、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建立了年龄、直径与生物量的7种关系模型,通过R方、总体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预估精度检验选取各竹林最合适生物量模型:毛竹:W=0.581×(A×D×D)0.617,硬头黄竹:W=-5.548+2.032×D+0.544×A,苦竹:W=-1.845+0.723×D+0.478×A。

参考文献

[1]王超,毕君,宋熙龙,等.太行山区刺槐林的生物量与碳汇量[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4):14~18.

[2]温小荣,蒋丽秀.江苏省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1):36~40.

[3]张茂震,王广兴,刘安兴.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估算的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J].林业科学,2009,45(9):13~17.

[4]王维枫,雷渊才,王雪峰,等.森林生物量模型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2):58~63.

上海市长宁区安顺路小学 第5篇

学校以“师德师风宣讲团”的形式,开展“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举行“身边的感动”微感言微演讲,组织“爱心教师”评选,发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优秀师德师风,倡导爱岗敬业、爱生爱校的师德风尚,提升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以“品味经典,放飞梦想”为主题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激发教师的阅读热情,营造书香校园,唤发学校持续发展的活力。

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将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充分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广运用优秀科研成果,努力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学校秉承“诚正敏学、持之以恒”的育人目标,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挥教师特长,探索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统整三类课程,开发一系列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学校增设了航天科技、小篮球、DV制作等拓展型课程;茶艺、十字绣、三模、武术、机器人等五类32项自主拓展型课程;仪式教育、社会实践、心理游戏等探究型课程。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机器人和船模组被评为区科技示范点;三模、舞蹈、戏剧等项目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成立于2011年的校“小精灵打击乐团”获得了第十届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上海选拔赛校园组银奖、上海市青少年特色乐队展演小学组一等奖的好成绩。校武术队也在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中获得二等奖,两支特色团队在市、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校是长宁区唯一一所开展航天科技教育的学校。在宇航学会的指导下,学校开发的“从梦想到现实”航天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获得长宁区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开展的“太空育种”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

架构家校共育格局营造学校育人文化

学校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育人环境相结合,通过符号文化、教室文化、墙廊文化、网络文化、行为文化等塑造学校文化品牌。在方寸之间彰显学校百年底蕴;在细微之处凸显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

积极向上的班训、温馨怡人的教室环境、精彩纷呈的文化墙廊、图文并茂的宣传橱窗、内容丰富的学校网站……我们始终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励学生蓬勃向上,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在传承百年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大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通过设计推进家校共育之“周末亲子运动计划”、“浸染书香奠基人生——亲子阅读计划”以及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育意识,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上海市长宁区安顺路小学(封面学校简介)

上海市长宁区安顺路小学创办于1907年,位于长宁区的南部,毗邻虹桥开发区和古北开发区,是一所百年老校。

学校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在浓厚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中,坚守自己的文化追求,将“以人为本、文化育人、彰显特色、持续发展”作为办学理念,“厚德载物、教书育人、开拓创新”成为教师的教学信念。

学校先后被授予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无烟学校、长宁区文明单位、长宁区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长宁区科普活动示范学校、长宁区健康促进学校、长宁区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长宁区师德与育德能力调研报告 第6篇

2010年至2012年,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连续三年开展了区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专项调研,分别是“师德与育德能力”“学科本体知识”“实验教学能力”“教师评价基础理论和评价实践”调研。在2010年开展的区域全体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情况调查中,他们通过多种题型、多个维度,对教师答题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以期得到比较精确、科学和全面的调研数据,以准确了解全区教师的师德与育德能力情况。在此,我们对他们的调研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介绍,供大家参考。

在以后的几期中,我们还将对长宁区教育学院开展的“学科本体知识”“实验教学能力”“教师评价基础理论和评价实践”的调研情况进行介绍。

为有效提高长宁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学科教学水平,长宁区教育学院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区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专项调研。2010年的调研重点是区域全体教师的“师德与育德能力和学科本体知识”情况。在此,重点介绍“师德与育德能力”的调研。

本次调研共有长宁区89所学校,3510名教师参加。调研对象为男教师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教师196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教师资格,在编、在岗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含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校外办学机构)。

一、调研问卷的设计——主观题的设计使问卷更具开放性

问卷涉及的内容有教师对有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把握和运用程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法》《中央[2004]8号文件》等。相关的教育理论有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需求理论、教育活动理论、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关系理论等。

“师德与育德能力”调研问卷总分为50分,题型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由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种类型组成,选择题基本方式是四选一,判断题即对与错的判断。客观题的长度为20题,选择题和判断题各10题,客观题的分值占总分的40%。

主观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由情景简答题和问答题组成,主观题分值占总分的60%。开放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情景简答题提供教育情景,要求教师处理情景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师处理问题时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本次调查中的中小学情景简答题是关于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考察的内容有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站在一般教师的角度如何配合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做好工作的协调意识,处理过程中体现一定的法律法规意识等。

二是问答题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经历,提供一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来解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的理念,说明本学科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发展提供的路径,或经历,或某种独特的视野,要求教师在回答过程中,聚焦某一种品质。这样的设计能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个性,以及教师自身对师德与育德能力的理解。

二、问卷的答题情况——基本符合调研预期,能科学反映教师实际情况

通过网上阅卷对调研问卷中的选择题、判断题、情景简答题和问答题的综合统计,小学教师完成调研问卷的难度为0.76,初中教师完成调研问卷的难度为0.75,高中教师完成调研问卷的难度为0.73,三个学段教师完成同一调研问卷的难度基本相同,基本符合调研预期的要求。

从各学段教师在师德与育德能力调研问卷中的平均分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各学段教师对师德与育德能力调研问卷中各类问题的回答,在平均值水平上是比较接近的,差别也不大。这个情况我们可以从附表中关于各学段教师在客观题(总分为20分)、情境简答题(总分为10分)和问答题(总分为20分)中的得分情况得到验证。

三、答卷分析及建议——按题型分类统计分析

(一)选择题及判断题的得分情况及分析

1. 总体情况较好,教师有正确的师德与育德观念

从得分情况来看,教师在选择题和判断题中的得分率较高,判断题得分率高于选择题。客观题的较高得分率反映出教师有正确的师德和育德观念。

2. 对相关法律的理解,教师的认识略显薄弱

得分率低于60%的题目有,小学和学前教师在选择题第3、5、8题;初中教师在选择题第2、3、5、8题;高中教师在选择题第2、3、5、8题。这些题目涉及的内容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如“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中央[2004]8号文件》精神,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如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每位教师的权力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调研中得分最低的客观题是选择题第8题,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每位教师的()(A.权力B.义务C.基本任务D.责任)。小学和学前教师在该题上的得分率为6.84%,初中教师在该题上的得分率是6.85%,高中教师在该题上的得分率是8.19%。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即教师对自身的权力、义务、责任、基本任务等认识还有不足。

(二)情景简答题的回答情况及分析

情景简答题:“中午休息时间,操场上有许多学生在玩耍,在玩耍过程中,小林同学将小尹同学推倒在地,小尹倒下去时,眼角磕碰到一块小石子,出血了。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您看到,您作为一般教师会如何做?”

该题的回答有几个要点:一是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师的职责与责任,即赶紧进行处理;二是教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具有法律意识,即进行调查,弄清事件发生缘由和过程等;三是在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时具有协作意识和相应的行为。

从回答情景题的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的责任意识较好,均提出自己有责任去管理这件事,如送小尹到医务室,帮助清洗伤口,但是在通过调查明确问题以及事件发生的过程方面,很多教师没有做好,他们认为将这件事告诉班主任教师就可以了。事实上,如果事件严重的话,可能会有法律纠纷,教师应该做好准备,为学校妥善解决问题尽到自己的责任,并做到实事求是。

1.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基本达到要求

根据阅卷记录要求,我们对教师答题的过程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1)从教师答题出发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有95%以上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是非常明确的,即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5%的教师是比较明确的;比较模糊的为0%。

(2)从教育行为的正确性判断来看,阅卷教师认为有5%的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完全正确的,有95%的教师是比较正确的。

(3)从情景简答题回答的完整性来看,很完整的为8%,基本完整的为92%。

(4)教师答题时表现出的情况主要有:教师对自己育人的职责比较明确,这是师德的基本体现;教师有一定的法规意识,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对教师的要求。

2. 回答情景题中反映出的问题

(1)教师对问题的理性思考比较欠缺,对问题的处理仅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2)部分教师审题不仔细,回答问题欠完整。

(3)文字表达需进一步提高,错字、别字比较多,而且字写得不工整,可以说95%的卷面欠工整。

(4)有个别教师未答题。

(三)问答题的回答情况及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问答题:“每门学科都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路径、经历和独特的视野。请你结合自己任教学科,用实例(请聚焦在某一方面,如诚信、习惯、创新能力、集体观念、礼仪等)阐述‘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提供的帮助。”问答题的内容、难度对小学和中学基本一致,即均要求教师根据自己任教学科,用实例来阐述自己在育人方面的作为。本题的合格率达到80%以上,而且每个学段得分的分布均呈正态分布,符合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1. 在回答问答题中体现出的教师优点

根据阅卷记录,中小学教师在回答中体现出以下正确的教育理念及行为。

(1)关于结合学科教学或活动进行育德的方面来看,教师能够很好结合学科教学或活动的比率为70%,比较好结合的比率为30%。总体上说明教师能够在学科教学或活动中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提供帮助。

(2)从对学生提供帮助的有效性方面来看,有效性高的比率为56%,比较高的比率为39%,比较低的比率为5%。这一比率分布情况说明有95%的教师能够根据实际的教育情况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3)对教师采取的教育策略的针对性评价,主要体现为采取的教育策略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认为采取的教育策略的针对性高的比率为55%,针对性比较高的比率为38%,针对性比较低的比率为7%。说明教师在运用一定的教育策略或教育方法时,能够比较充分地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4)关于在为学生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教师能否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正面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理念等,从字里行间表征是否明确的情况,认为非常明确的比率为32%,比较明确的比率为63.5%,比较模糊的比率为4.5%。总体而言,这些比率表明95%以上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正面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理念等。

(5)关于教育过程的合理性问题,这里的合理性涉及的内容有:所提供的教学案例的真实性;教育过程或教育程序安排的逻辑性。评价结果:非常合理的比率为30.7%,比较合理的比率为65.5%,明显不合理的比率为3.8%。说明96%以上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实例是真实的,且是自己实际操作过的,是自己平时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

2. 在回答问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

从教师的回答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对问题的解读不完整或不全面。中小学教师在解读“每门学科都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路径、经历和独特的视野。请你结合自己任教学科,用实例(请聚焦在某一方面,如诚信、习惯、创新能力、集体观念、礼仪等)阐述‘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提供的帮助”时,常常受到以往教育教学经验的限制,或者对本学科在育人方面作用的理解不明确,特别是在“每门学科都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路径、经历和独特的视野”方面没有很好地思考、理解、挖掘和整理。

(2)教师解题的目标和过程受到问题提示语句的制约,如问题提示“请聚焦在某一方面,如诚信、习惯、创新能力、集体观念、礼仪等”,因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聚焦的品质是诚信、创新、信心、礼貌、合作等,而在提高学生“为人”“为学”“为事”等更广阔的领域中的品质,如态度与相应行为方式、责任、关爱自己与关爱他人、关爱集体、进取心等方面涉及较少。

(3)在结合学科教学,加强育人方面的探索显得比较肤浅。大多数教师能够提供教育教学的案例和相应的教育策略,但是对案例和相应教育策略的价值的思考停留在表面,有些教师仅仅描述了一个教学过程或教学策略,最后贴上一个标签而已,缺乏自己的探索和见解。

(4)教师对答题的态度是师德与育德能力的体现,如果因为对调研持不合作的态度和行为,而对答题采取消极的行为、应付的行为,实际上是师德与育德能力比较薄弱的表现。在答题过程中,有小部分教师采取了不答题的方式。如果这是由于对本次调研持反对态度的话,表明该教师在师德与育德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是由于多做了其他题目,导致本次调研无法完成,表明该教师的个性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等。

四、中小学师德与育德能力的现状——“教书育人”理念牢固,但育德能力需加强

根据网上阅卷系统对中小学师德与育德能力调研的相关数据的处理,以及阅卷人员在整个阅卷过程中,对中小学教师答题过程中的表现的记录和基本评估,基本可以确定目前我区中小学师德与育德能力的现状,并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一)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长宁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比较牢固,能够意识到或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自身肩负着育人的职责;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遵守有关教育法规和相关规则,在运用有关教育理论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等解决问题的情况也较好。教师在参与本次调研的态度方面,总体比较积极,从卷面情况来看,小学教师的态度比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更为认真。

(二)存在的问题

正如前面分析的,中小学教师在育德能力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在结合学科教学,加强育人方面,在有意、有情、有机和有效等方面的探索比较缺乏;教师的法律法规意识还需要加强,即教师的教学过程、交往过程、班级管理过程,都在不同程度上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一小部分教师在参加调研活动的过程中,态度明显消极——有近十名教师在情景简答题和问答题的回答中,采取的态度是拒绝回答,交了“白卷”,甚至有个别教师在卷面上发牢骚等;教师答题过程中的书写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有95%的中小学教师在书写方面存在着问题——不认真、潦草、不工整、写错地方等,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写字与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也与师德与育德能力相关联;对案例和相应教育策略的价值的思考比较肤浅,贴标签现象比较多等。

(三)建议开展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

根据上述分析,在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与育德能力方面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

1. 有关部门要研究各学段师德与育德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因为各学段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如青春期教育可以贯穿小学、初中和高中,但是内容需有差别,方式方法也应不同。

2. 加强学习和交流。定期开展相关教育法规、教育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强化教师的法律法规意识、依法施教意识,提高教师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事件的能力,而且能够强化教师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学习和交流活动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完善过程,所以,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思考,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特点、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设计和规划教师教育内容、形式和途径。

3. 广泛开展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的研讨活动。这样的活动涉及的内容是教师直接面对的教育教学问题,最能引起教师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体现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有综合效应,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梳理学科知识系统,把握知识系统构建的原理,同时,促使教师对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思考和设计,以及对育人功能的方法、途径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究。

长宁社区 第7篇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特别是市中心区域,每个工地在开工前或多或少地会涉及动迁,地面上的动迁大致有2类:建筑物和植物。建筑物拆迁按照其历史、人文价值及今后用途可以做保留和拆除处理;植物按照树龄和景观价值可以做原地保留、现场移植、外运移植、清除4个办法来处理。工地原有植物都具有体量大、树龄大、病虫害严重、多年未系统性修剪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小环境。作为园林行业工作者,为了达到最佳的观赏、经济效果,笔者以长宁路某工地为例来探讨在建工地内原有植物的最佳处理办法。

1施工前期准备

1.1原有植物现状分析

在建设单位完成所有开工前的政府手续后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的植物本身特性:植物的生长习性,现状(见表1):

当地的长势情况,立地条件:周围小环境的水肥气热作出评估,比如在长宁路上某工地的原有植物银杏、悬铃木、香樟、广玉兰。其中由于新建道路标高整体抬升,导致银杏与香樟处种植标高较低,较容易导致积水,造成长势不佳,新芽萌发少且小;悬铃木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正规修剪,导致树形不佳,病虫害严重。广玉兰立地条件较好各方面长势良好。

1.2根据现状得出处理意见

根据刚刚提到的现状,施工单位建议由于银杏规格较大且有一株为古树,已与周围香樟、广玉兰形成了良好的疏林地被环境,所以建议与香樟一起原地保留。悬铃木由于现场规则是列植,建议移植至外墙一处。

1.3各单位协商后的最终处理方案

施工单位将意见书及报价报送相关参建单位后,协商得出了最经济且能充分发挥植物价值的意见,并结合植物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及对植物的影响。在上述方案确定后施工单位组织了古树办以及园林绿化指导站的相关专家现场实地踏勘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推敲,最后给出了专家意见,施工单位结合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完善最终得出以下处理方案:(1)将银杏、香樟、广玉兰原地保留并在大于树冠投影处1m外砌筑挡墙、一株古银杏特别处理;(2)有观赏价值的悬铃木作为行道树种植于车道旁、树形较差的移植至围墙处;(3)改良现场土质,增加营养土及细沙;(4)修剪原有植物及主干挂营养袋等措施;(5)移除长势不佳的乡土树种、影响观赏效果的植物。(6)古银杏编制了专项保护方案。

2施工难点的处理

2.1对于工地内古树的保护

该工地内古银杏东西两侧离建筑各7m,南北为绿地;由于地势较低,长势不佳,并在主干内出现中空。按规定古树工地内古树必须保留不得移动,故施工单位采取了以下措施:(1)开挖排水沟、集水坑,并用机械抽水,保证其不在大雨后积水影响根系生长。(2)维护古银杏生长的原生态环境,及时清理场地内的杂草、堆积在场地上的施工材料、清除土壤中混杂的建筑垃圾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在古银杏保护区内种植白花三叶草地被,在盛花期将植物翻入土壤,翻土不宜过深,避免伤及根系。在保护区外围尽量采用植草砖或青砖等透气材料,保证古树透气。(3)将中空区域做补洞处理。(4)由于古树周围建筑施工对周围根系土壤的扰动,施工单位搭设了钢管支撑。

2.2悬铃木的移植

由于悬铃木种植后始终未移植和修剪并且有严重的病虫害,对移植悬铃木的存活率有一定的风险。再加上悬铃木自身根系较小无法携带泥土,又因为较强的萌发力拥有很大的树冠,导致其有一定的倒伏风险,影响过路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

由于上述原因,施工单位在移植时做到了以下几点:(1)起挖时土球尽量带够泥土,保持泥土湿润,土球及时绑草绳,保证土球不散。(2)种植时使用适当机械减少对植物的损伤,进行程度较强整形修剪并拨芽,伤口施涂抹剂,植株整体喷洒蒸腾抑制剂,减少水分流失,树坑足够大、足够深并拌翻营养土促进根系生长。(3)种植完成后主干挂营养液,土球部分浇灌根动力营养液。(4)及时打四角桩及钢丝防风绳,并联系专业单位做钢管支撑,防止自然倒伏及台风季节对植物的影响。由于科学、规范的技术措施,最终移植的17株悬铃木全部成活。

2.3原地保留植物与周围景观的融合

在方案讨论前须对现场条件做调查分析即土壤含水率、酸碱度测定,保留植物的规格统计,地形标高计算,结合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设计意图。原地保留植物与周围景观方案经过与设计方讨论分为2块:A地块(右图)由于已经形成了有一定体量的疏林地被不做景观不做调整,原设计的人行步道改为自然式汀步,规则式的小苗调整为耐阴的、耐水湿的麦冬、大吴风草、八角金盘等。B地块由于面积较大、较开阔,现场保留有香樟等乔木,各单位经过协商决定按保留植物立地位置设计园路小品,新增乔木、灌木、地被及草坪,并铺设排水盲管。该方案有效地反应出了设计意图,并且较为经济地改善了周围条件,使该区域植物能够成为良好的生长环境。

3施工完成后养护注意要点

3.1初期养护

3.1.1原地保留植物:(1)做到及时修剪,去除病虫枝,控制病虫害。(2)在生长季节适当追肥,加快恢复应该有的植物长势。(3)休眠季节做整形修剪。

3.1.2现场移植:由于现场移植的植物绝大多数体量较大,树龄长,施工单位需对其在种植时做强修剪,养护初期应该注意:(1)及时去除萌蘖枝,保证养分输送到树冠,加速恢复。(2)在台风季节加强加固措施,防止发生倒伏意外,并注意根部排水。(3)定期定量地在主干挂营养液。(4)树体做过修补的,注意伤口愈合。

3.2日常养护

在完工后经过2个生长季,现场植物逐渐恢复了应有的面貌,进入了日常养护。对于原地保留植物应保抗性较差,对病虫害抵御力较弱,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对于不同季节施播适量肥料。

4移除苗木的处理

移除长势不佳的乡土树种以及影响观赏效果及没有价值的植物。移除分以下几类:(1)就近苗圃移植养护,待其有一定观赏价值后再适地适树地种植。(2)就近工地移植。(3)就地掩埋清除。

5结语

上一篇:起步作文的教学策略下一篇:小说《最蓝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