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能力范文

2024-06-26

护理工作能力范文(精选8篇)

护理工作能力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待产产妇148例, 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74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2~34岁, 平均年龄 (28.23±3.16) 岁, 孕周34~40周, 平均孕周 (37.26±1.02) 周, 体重61~85 kg, 平均体重 (69.38±2.32) kg;研究组产妇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 (28.30±3.02) 岁, 孕周34~41周, 平均孕周 (37.29±0.05) 周, 体重60~84 kg, 平均体重 (67.58±2.13) kg;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47例, 大专至本科65例, 本科以上36例。两组产妇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 包括健康知识宣教, 保持住院环境卫生, 补充营养等。研究组给予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 (1) 采取护士长总负责方式, 开展小组包干责任制, 依据科室实际情况合理划分责任小组。每位责任护士按工作能力分配母婴数量, 在产妇住院期间所有护理工作均由一名护士负责, 护士长负责本小组工作安排以及护理过程质控落实, 对部分年资较低护士进行工作指导。 (2) 所有护理工作均在产妇床边进行, 主要包括产妇基础护理、乳房护理、会阴护理、子宫复旧护理等, 同时耐心指导产妇母乳正确喂养姿势以及婴儿脐部和臀部的护理、疫苗接种、疾病筛查等合理处理方式。上述护理类容均有责任护士采用一对一形式对产妇开展宣教、示范, 并鼓励产妇自行操作, 护士从旁及时给予合理指导, 对于产妇较难掌握内容, 进行强化训练, 直至产妇掌握。 (3) 根据母婴床边护理工作的特点, 科学配置护理人员, 以白天集中实施母婴护理工作, 夜间逐渐减少工作量, 以分班形式轮流护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价产妇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具体表现在抑郁、恐惧、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8个方面, 分值均介于1~10分, 得分与心理改善程度成反比[3]。观察产妇护理能力:母乳喂养、臀部护理、脐部护理、沐浴技术以及安抚技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护理后组间比较, 研究组上述各项指标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产妇婴儿护理能力掌握情况

研究组产妇婴儿护理能力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护理前组内比较, aP<0.05, bP<0.01;护理后组间比较,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从产妇入院直至出院这一过程护理因素贯穿始终, 随着母婴保健的深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应围绕产科护理的核心内容, 尽可能满足产妇需求, 除照护产妇生理症状之外, 还需要关注其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 从而减轻产妇躯体症状和心理压力, 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4,5]。床边护理工作制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其作为优质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母婴护理概念, 这不仅满足产妇心理需求, 而且能够符合新生儿的护理特点[6]。

本研究中对本院148例待产产妇分别给予不同护理模式后的产妇心理状态改善及对婴儿护理能力掌握情况予以综合分析, 旨在验证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的应用价值, 从而为产妇探索出临床最佳护理方案。本实验结果得出两组产妇经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具体表现在躯体化、抑郁、恐惧等8个方面, 而应用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的研究组产妇心理状态评分更低, 且低于应用产科常规护理后的对照组。对分娩的恐惧, 对新生儿的期盼、担心及对家庭、社会支持度的考虑均会影响产妇心理状态, 在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是否顺利与产妇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对保障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负性心理情绪容易引发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危险事件, 由此可见, 对于围生期产妇使其保持愉悦心情尤为重要。由于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实施过程是通过各种方式把卫生健康及新生儿护理知识传授于产妇及家属, 满足不同层次产妇及家庭的需求, 同时给年轻妈妈提供学习婴儿护理机会[7,8]。另外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可以让产妇及家属时刻看到婴儿, 了解婴儿不同状态下的反应和应对措施, 这利于缓解产后负性情绪。

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是将所需物品及过程均清晰显示在产妇床边, 责任护士采用一对一形式在床边操作示范, 包括婴儿臀部、脐部护理、母乳喂养及沐浴技术等, 鼓励产妇参与学习实践, 并对产妇提出的疑问给予解答, 指导婴儿正确护理方式, 这不仅能提高产妇及家属对婴儿护理能力的掌握度, 而且能拉近护患间的距离, 提高产妇对护士的信任度, 进而利于护理工作顺利开展[9]。由本研究表2结果得出研究组产妇对婴儿护理能力的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有效验证上述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的积极应用理论, 同时该研究结果与梁妃妹临床试验成果类似, 进而验证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的积极性、可行性, 易于被产妇接受和使用[10]。关于应用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后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还有待进一步实验探索给予验证。

综上所述, 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不仅可以有效排解产妇负性心理情绪, 而且能够提高其对婴儿的护理能力, 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5 (6) :43-44.

[2]操楠.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5) :395.

[3]张明园.精神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66-168.

[4]王玉玲, 王玉杰, 刘铭, 等.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齐鲁护理杂志, 2012, 25 (2) :3-5.

[5]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3.

[6]余康民.产科新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3-4.

[7]张士琼, 李德姣.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温馨病房应用中的效果与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4) :340-341.

[8]罗世利.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应用效果观察.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17) :2342-2343.

[9]谢丽梅, 王晓燕.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应用的效果观察.河北医药, 2013, 35 (15) :2386-2387.

护理工作能力 第2篇

从《护理学基础》教学入手提高护生适应临床工作的能力

近年来,由于医疗体制改革,护理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情况日益严峻.提高护生适应临床工作的.能力可以增强护生在择业和工作过程中的竞争力,有利于向临床输送更多优秀的实用型护理人才,真正实现护理教学的意义.

作 者:司帷 Si Wei 作者单位:30016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刊 名:护理研究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NURSING RESEARCH年,卷(期):200721(10)分类号:G424.1关键词:

护理工作能力 第3篇

1自考高护生的现状及护理病历中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目前, 自考高护生大多来源于临床护理工作第一线, 在以往的中专教育中从未接受过整体护理方面的教育和护理病历书写训练, 使用的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教材中有关护理病历书写的标准、要求还未涉及, 教学计划亦只在实习前安排了一次讲座, 实习时间短 (3个月) ,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她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均较薄弱, 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护理病历。

1.2 护理病历存在的问题

本校从1997年开始陆续招收自考高护生, 到目前为止已有近300名取得护理大专毕业文凭, 通过对2000级至2003级自考高护实习生书写的96份护理病历进行质量分析, 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入院评估资料不全:缺项、无阳性资料、或无辅助检查结果等。如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评估中缺乏日常生活状态特别是生活习惯和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资料;高血压病患者无辅助检查结果等。 (2) 护理诊断:不全面、准确性较低、且护理诊断排列顺序未按首优原则等问题。如一心力衰竭患者, 有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水肿、尿少、失眠等表现, 生活不能自理, 用药知识缺乏。而该病历仅写了“体液过多”“知识缺乏”和“自理缺陷”等护理诊断, 遗漏了“心输出量减少”、“气体交换受损”、“睡眠形态紊乱”等护理诊断;肺结核大咯血患者目前最突出的护理问题应是“有窒息的危险与大咯血阻塞气道有关”, 而此项护理诊断却被排在了最后。此外, 相关因素与护理诊断不符:如COPD患者气体交换受损:与肺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显然不妥。 (3) 预期目标:表述不清或不切实际。 (4) 护理记录:PIO记录不全、有护理问题无措施或措施不全或不当、评价照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预期结果等; (5) 出院指导:不具体或对患者估计不足未反映出患者的整体情况等。 (6) 患者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认识不清、教育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等。说明学生对整体护理掌握不够, 护理病历书写技能较差。

2方法

2.1 制定辅导计划

针对护士均是在职人员的特点, 考前一学期每月安排一轮辅导时间, 共3~4轮。围绕考试大纲, 将每轮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时间安排等打印下发给每位学生, 并布置自学思考题和自测题。同时下发护理病历全套资料 (患者入院评估表、住院患者评估表、护理诊断目标计划单、护理记录单即PIO记录、患者出院评估表等) , 留待使用。

2.2 提高认识

首先在内科护理学“绪言”教学时, 重点复习并强调护理程序及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同时结合典型内科护理病历向学生介绍有关护理病历书写内容、方法、格式、要求等知识, 使学生有一个理性认识,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护理病历书写的重要性, 应引起学生的重视。

2.3 提出要求

在每次面授前, 除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完成本轮自学内容、学习目标、自学思考题和自测题外, 还要求她们结合自学内容在各自的临床护理实践中收集资料, 按要求至少书写一份护理病历, 留待面授时使用。

2.4 结合病历分析讨论

2.4.1 由于每轮辅导前学生已经获得了课程的简介 (包括辅导时间、地点、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及评价要求等) , 她们已经有计划有目的自学了其中的内容, 在辅导时, 老师只负责讲授其重要内容, 此时应做到面和点相结合。如在辅导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时, 重点以常见症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的护理和肺炎患者的护理为代表进行辅导, 重点讲授疾病知识、如何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 而主要的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等则由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疾病特点进行推断、制定, 其他内容则精讲点拨, 突出“少、精、新”。对护理新理论、新进展多讲概念、重点、难点, 讲清思路, 启发学生多思勤问, 在较少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覆盖更多知识面而不失重点, 使学生对本系统疾病特点、护理程序的各个环节均有较全面的掌握。

2.4.2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结合相关病历进行分组讨论, 每8~10人分为1组, 选择学生上交的较典型的符合本轮学习内容的护理病历1~2份 (如实在无相关内容的病历, 则由老师提供) , 各组学生分别讨论同样的病历, 老师先拟定讨论提纲: (1) 收集的资料是否齐全, 还应做哪些补充。 (2) 护理诊断是否确切, 依据是否充分, 相关因素是否存在, 有何修改和补充。 (3) 护理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陈述是否正确。 (4) 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5) 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是否体现个体化和具有针对性, 出院指导是否具体可行。 (6) 书写是否规范。要求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按讨论提纲对病历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找出该病历存在的问题、修正和补充的意见、列出护理诊断、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 再由本组学生代表将讨论结果书写在黑板上, 并阐述她们的理由和思路, 供全体学生讨论, 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 得出比较恰当的结论[2]。

2.4.3 指导学生按讨论结果和正规格式对原护理病历修改, 未提交小组讨论的病历请书写者与同学或老师个别讨论、自行修改, 老师在下一轮辅导时抽查。

3结果

通过对2004级高护班学生内科护理学自学辅导过程观察和学生练习书写的护理病历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学生自学效果 (从自测题答题的准确性和自考成绩) 、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是病历书写规范的程度、病历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均呈逐渐提高的态势。在实习前举办的护理病历书写讲座中学生们对相关内容所表现出的熟悉程度和接受能力充分说明了辅导时训练的效果, 相信她们通过临床实习的训练, 护理程序的运用能力和病历书写的质量会更进一步提高。

4讨论

系统化整体护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 如何尽快提高自考高护生的整体化护理理论水平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 是临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将护理病历书写训练融入内科护理教学辅导中, 实际上是将整体护理理论和临床病例护理过程及相应的护理记录训练有机结合运用于内科护理教学辅导的过程, 可以帮助她们尽快地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 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1) 自考高护生大多是在职护士、成人, 成人学习时关心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否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紧密相关, 希望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用于解决阻碍他们工作的问题上[3], 而书写护理病历又恰恰是护士在工作中感到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 将护理病历书写训练融入内科护教学法中, 符合自考高护生的特点, 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整体护理是要突出护理对象的个体化, 针对不同个体的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需要实施有目标的完整的护理, 而教材中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都是针对疾病的一般护理, 将护理病历书写训练融入内科护教学中, 结合学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可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护士对整体化护理的理解和应用, 加深了对内科护理相关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习效果。 (3) 技能的获得必须在获得知识和理解基础上进行[3], 在学生通过自学和辅导获得知识基础上, 进行护理病历书写的训练, 使学生能更早更快地获得这方面的技能, 以尽快地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反过来又能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审恭.内科护理学[M].第3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94.

[2]张茹英, 马志华, 万宝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护理程序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6) :374.

护理工作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层级管理,普外科,护理工作能力,满意度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管理有利于实现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1]。我院普外科自实施层级管理以来,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士的工作能力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现将工作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普外科4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45岁,平均29.7±5.8岁;护龄1~14年,平均(8.7±2.5)年;学历:中专8例,大专28例,本科及以上4例;职称:护士21例,护师12例,主管护师7例;婚姻状况已婚26例,未婚14例。以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为分界点,实施前后该组护士无人员变动。另在实施前后各选取普外科患者各10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别。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参照相关文献中护士分层级准入标准、能力标准、各级别护士岗位工作内容,采用层级管理。(2)管理模式的构建:根据护士的护龄、专科知识和技能、学历、职称、实际工作能力、性格特征等进性综合评定。分成4个责任组,每组设置护理组长、专科护士、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四个层级护理岗位,给予不同的工作权限,制定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实行分层管理。护士长负责整个病房的管理工作,护理组长指导当班护士工作,解决技术难题,负责分管病房管理。专科护士带领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康复指导工作,确保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2]。助理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仪器的日常维修和保养。护理人员按层次由高到低分别给予不同绩效分配。(2)实施方法:采用弹性排班的方法。护理组长上行政班,实施责任班相对固定,大小夜班双班制[2],严格实行8 h在岗,24 h负责制。增派早晚班次,加强晨晚间护理的人力,保证晨、晚间基础护理质量。11:00、17:00主班有半小时的就餐时间。根据收治患者情况,合理调配人员,在排班时实行新老搭配,在患者最需要护士的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如连班、节假日。每天医护人员一起交班后,专业护士和责任护士随本组管理医生一起查房,带领指导本组的护士一起完成本组患者的护理、治疗、各项检查、健康教育等,并负责本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控制[3]。

1.3 评级指标

比较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士的工作能力、工作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的变化。其中:(1)工作能力:采用Norman等提出的包括护士能力评价体系,并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确定了7个指标,分别为专业技术水平、理论知识、健康教育能力、规避风险能力、护理观察能力,感染防护能力、应急能力。(2)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标准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对患者、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用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士工作能力的变化

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理论知识、健康教育能力、规避风险能力、护理观察能力,感染防护能力、应急能力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注:实施前后比较,*P<0.05

2.2 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实施层级管理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较管理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2。

注:实施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普外科是我院中较大的科室,随着患者的逐渐增多,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病情监护、特殊治疗、健康教育工作量越来越大,超负荷的工作量,传统的排班方式使护士对工作有心无力,不但护理质量不能够保证,而且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指数偏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使不同能力的护士发挥各自的最大潜力,增强护理人员的成就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之前我院在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中,护士无论学历、职称高低、能力大小都一律承担着类似的工作,这样既浪费护理人力资源,又降低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3]。

层级管理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能级,设立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不同层级护理岗位,给予不同的工作权限,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在层级管理体制中,护理人员结构形成梯队,专业分布合理,并与所实施的等级护理和专科护理相适应,其目的是明确各岗位职能,逐级管理。这种管理方法本着因材施用的原则,激发了每位护士的进取精神,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每位护士的管理能力[4]。由于分工明确,降低了护士的劳动强度,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增强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5]。结果显示实施层级管理后护士的工作能力显著高于管理前,工作满意度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层级管理有利于护士的合理利用,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控制,提升了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成就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金全,邹红梅,王从华,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1-4.

[2]陈员娥,李艳,厉小小,等.小组负责制护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73-1074.

[3]朱淑静.护士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2):2985-2986.

[4]高华,何国平.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77-78.

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调查和访谈对象为20余家三甲级综合医院从事内科护理工作的护士长或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共160人。问卷调查和访谈采取自愿回答和不记名方式。

1.2 方法

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主要是围绕内科护理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 以科室为单位, 调查每个科室的护士长或带教教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设计结构式问卷, 问题以封闭式问题为主, 最后一题为开放式问题, 以保证问卷的全面性。知识需求调查:本调查主要对呼吸内科、循环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风湿性内科、内分泌内科、泌尿内科科室进行调查。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学》 (第2版) 中疾病为主要内容, 分别从定义、诱因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以可测量的语言 (说出、辨认、解释、归纳、推断、解决、计划、总结、了解、理解、不需要知道) 作为备选答案。

访谈法由专门负责实习的教师对带教教师和护士长进行访谈, 采用半结构式问谈法, 围绕内科护理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进行访谈, 边访谈边记录。

文献法以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为查阅背景, 以“关键词”为检索途径, 以“护理”“职业能力”“岗位能力”为检索标识, 查阅文献。

1.3 资料处理

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数据采用百分比形式。对访谈法和文献法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

2 结果

2.1 护理技能需求

临床护士使用频率较高的技术见表1。

2.2 相关知识需求

对疾病的定义、诱因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护理的需求程度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2。

2.3 职业素质需求

职业道德、协调沟通能力、抗压心理素质、正确审美意识和服务意识是一名护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其认同率在70%以上;同时, 慎独精神、较强学习能力、危机意识也被很多护理专家认为是一名护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3 讨论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来讲, 职业能力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1]。随着医学理论和模式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和要求的提高, 护理职业岗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对护理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护理技术方面, 护士不仅要掌握吸氧、心电监护、输液泵使用等基础护理技术, 还要根据自己特定的岗位, 掌握本科室相关的护理技术。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 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呼吸科的护士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 还应熟悉呼吸机的使用、维护。说明基础护理技术是护士职业能力需求的基本要素, 与此同时还应能够熟悉相关的专科护理技术。如静脉输液是护士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操作技术, 但是近些年静脉输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良, 如静脉留置针技术的出现以及对静脉输液管材料的选择。说明护士在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的同时还要不断对操作方法、效果及材料进行研究和学习。

每项操作技术都有相应的支撑知识, 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 具有独立的知识体系, 但又与医疗知识密切相关。调查显示, 护士应首先掌握护理措施, 要求其能够解决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其次是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再次是疾病的定义、病因诱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护理岗位要求护士能够独立进行护理评估, 这需要护士收集与疾病相关的资料, 应当了解疾病相关的定义、病因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通过护理评估, 找出存在的健康问题, 提出护理诊断, 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护士要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 才能够预测将要出现的、潜在的护理问题, 从而为患者提供全面、整体的护理措施。护理措施是促进患者恢复的手段, 要求护士不仅要实施于患者, 还要能够对患者进行讲解和指导, 这是护理工作的核心。

高超的操作技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护理工作岗位的需要, 要使一个岗位形象丰满、持久发展, 还要具有相关的职业素质。护理岗位是技术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的岗位, 护士在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患者内心的需求, 因此护士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护理工作复杂而琐碎, 接触的人群种类多、人员复杂, 工作时间不规律, 并常面对生死, 所以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承受压力, 学会调适。护理工作的质量关系着患者的健康, 要求护士应当具有慎独精神, 能够严格按照技术操作标准、医院护理规章制度去做, 才能保证护理质量。同时, 随着医学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护理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在校学习和实习所获知识、技术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所以护士要有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总之, 护理工作不仅担负着捍卫人类健康的重任, 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因此, 要求护理工作者除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素质外, 还要具备相关的人文素养、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2,3]。

摘要:采用调查法、小组讨论法和文献法对内科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调查, 分析从事内科护理工作所应具备的技术、知识和素质。

关键词:护理岗位,职业能力,护士

参考文献

[1]湛献能.护理职业能力评价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2) :61~63.

[2]余剑珍.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调研报告[J].中国卫生资源, 2003, 6 (3) :127~129.

护理工作能力 第6篇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完整、系统的为人类解决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护理工作方法。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提高老年患者健康需求势在必行。近2年来, 江苏淮安金湖县中医院对老年患者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介绍如下。

1 评估

评估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收集老年患者有关资料的过程。目的是了解影响老年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的因素, 以确定护理问题。

1.1 影响因素

1.1.1 功能状态

老年人的自理功能状态常与健康水平改变有关。客观对老年患者功能状态评估, 是良好的老年患者自我护理的开始, 对维持和促进老年患者的自主性重要的指导作用。

1.1.1. 1 日常生活能力 (ADL) 评估:是老年人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是老年人自我照顾的前提, 如每日从事的衣、食、行、个人卫生。

1.1.1. 2 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 (IADL) :老年患者在家中或寓所内进行自我护理的能力, 包括购物、家庭清洁、使用电话、做饭等。

1.1.1. 3 高级日常生活能力 (AADL) :反映老年人在智能能动性和社会角色功能, 包括主动参与社交、娱乐活动、职业等。随着老年期生理变化和疾病困扰, 这种能力可能逐渐丧失。

1.1.2 心理健康状态

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从情绪和情感认知能力、压力与应对方面进行评估。常见的有焦虑、抑郁、孤独、自卑, 多由于老化体弱多病引起。

1.1.3 护士对老年患者有关需求信息认识不足。

近年来推广“优质护理规范化服务”, 护理人员错误理解, 平时护理工作中采取“替代护理”, 对自我护理理解不深, 对老年患者自理能力, 预防保健, 康复训练重视不够。

1.1.4 家庭和社会

包括角色功能, 所处环境, 文化背景, 家庭状况。由于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或退休, 固定收入减少, 医疗费用增加, 经济负担重, 社会支持系统减少。

2 护理诊断

2.1 焦虑:与体弱多病, 经济负担有关。

2.2 自卑:与老化引起自理能力下降, 社会角色改变有关。

2.3 知识缺乏:缺乏健康保健知识, 康复训练知识。

2.4 自理能力缺陷:与自我照顾意识淡化, 生活依赖有关。

2.5 活动无耐力:与老年慢性病, 疾病的疼痛有关。

3 护理目标

3.1

老年患者入院后给予心理疏导, 3d内能够提高生活信心, 树立提高自我护理的意识。

3.2 增加活动能力。

1周内病情许可情况下, 每日1-2次, 每次半小时左右运动, 运动后能轻松或稍有疲劳, 食欲增加, 睡眠好, 精神振作为佳。

3.3 增强自我照顾能力。

住院期间护士通过讲解示范, 循序渐进, 巩固强化自我护理能力, 避免依赖他人护理。

3.4 延缓恶化及衰老。

提高老年患者自我保护, 功能训练,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增进健康。

3.5 提高生活质量。

从日常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开始, 促进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适应状态, 以寿高而不衰, 发挥余力,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为豪。

4 护理措施

4.1 加强老年患者的自我护理教育, 使老年人自觉自愿进行自我护理, 排除老年人的“人老不中用”的观念。

护士应注意观察病情, 做好治疗护理同时, 多关心老年患者, 了解其需求, 尽量满足其独立生活能力。

4.2 预防疾病和伤残。

护士应注意影响老年患者自理能力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 指导做好三级预防。维持老年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鼓励最大可能范围内照顾自己, 鼓励老年患者自己在更长的时间内主宰自己的生活, 保持活动和健康, 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4.3 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

提高老年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增进健康。护士根据不同的疾病, 让患者熟悉疾病的一般知识, 检查治疗的目的, 护理要点, 用药方法, 注意事项。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个性特点, 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4.3.1 专题讲座与集体讨论。

护士就某一疾病护理向老年患者进行知识传授, 以讲课、讲座的形式, 老年患者集中进行教育, 每月一次。如糖尿病患者饮食护理, 高血压用药指导等。每次讲座结束进行集体讨论。讨论以小组的方式, 对自我护理健康讨论, 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积极向上氛围。

4.3.2

印刷资料和照片、图画, 向老年患者发放, 如健康教育手册、患者出院指导, 有长久保留, 随时查阅的特点, 但是老年患者视力不同的改变, 学习效果反馈较差, 所以还配合护士其他教育方式。

4.3.3 交谈与演示。

护士主动热情帮助指导, 反复强调, 语言要通俗易懂, 而不能批评训诫。要使老年患者自觉自助。演示时要让患者真实体会到操作内容的内在联系。如糖尿病患者的测血糖, 轮椅的操作, 家庭氧疗等操作。做好强生保健如打太极拳。

4.3.4 板报、宣传栏。

每季度一次, 重点突出, 文字简洁, 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如胰岛素注射的操作步骤。

4.3.5 巩固家庭、社会对老年患者的支持作用。

发挥亲情、友情对老年患者自我护理的支持作用, 辅助作用。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帮助老年患者。利用社区服务给予上门指导康复训练, 家庭护理。提高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 最大限度延长自理时间。

5 评价

优秀护士的护理能力分析 第7篇

1 积极良好的慎独修养能力

护理工作是保护人民健康、预防疾病、护理患者、恢复健康、救死扶伤的一门科学, 因此, 作为护士首先要热爱护理专业, 正确对待本职工作, 不怕脏、不怕累、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 努力钻研业务技术, 不断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 急患者之所急, 想患者之所想, 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理论素养, 熟练、规范的技能操作。作为护士还需具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自觉坚持护理医德原则,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规范, 全力救护患者。同时, 还需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守工作岗位, 认真做好查对制度, 时刻牢记医疗安全第一, 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2]。

2 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能力

在复杂的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 护士与患者接触时应学会从患者的言谈举止和微小的情绪变化来发现患者的内心活动和症状。如急性心肌梗死、过敏性体克等均需护士认真注意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变化, 不仅能做好医师诊断疾病的助手并对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线索和依据,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3 娴熟过硬的护理操作能力

护士的熟练操作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非语言交流, 是减轻病患痛苦的镇痛药, 是给病患安全感的安全带, 是获得病患信任的胶合剂, 是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作为护士熟练操作, 既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也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护理, 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 做到稳、快、准, 稳:动作轻柔、协调、灵巧、稳妥并富有条理, 这不仅使患者得到安全感还可给人美的感觉。快:动作熟练, 眼疾手快, 快而不慌, 慌而不乱, 实施抢救方案。准:严格按照护理常规, 操作规范准确无误。许多疾病的处理需争分夺秒, 在危急情况下, 时间就是生命, 扎实的理论和熟练的护理技能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必要条件, 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 护士掌握的技能越多应对越自如, 和医师配合默契, 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急性中毒患者, 若能在短时间内, 用熟练过硬的操作技术实施抢救, 将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 从而挽救生命。护理的每项操作技术稳快准, 护士必须提高个人悟性, 总结工作经验, 做到均技术熟练。

4 适应时代的心理护理能力

心理护理是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护理程序, 其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用整体的概念考虑问题, 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护理。其要求护士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 通过同患者密切接触, 连续观察, 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年龄长幼及性别不同所引起的对疾病的不同理解, 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 针对性地与患者交流, 进行心理沟通。要求护理人员对病患充满爱心、耐心、细心和同情心。如对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 必须给予一系列护理措施, 如定期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 避免并发症发生。需护士从思想感情上真正接近患者, 服务患者, 不惧辛苦和琐碎, 视患者如亲人, 视患者生命和减轻痛苦高于一切。同时, 细心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为医师提供病情信息, 根据医师的治疗计划制定、实施具体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等, 体现责任心加爱心的护理理念。对于轻度病患同样不疏于护理, 随时掌握疾病信息及早处理, 促使早日康复出院。

5 落落大方的沟通宣教能力

护士除治疗外, 还应经常性地深入病房与患者交流。如患者入院的第1天, 护士就必须与患者完成第一次沟通, 做完整的自我介绍, 及时做好对患者的入院宣教。患者院治疗期间也应常与患者交流, 熟悉掌握患者的病情, 适时对病患辅助进行心理治疗。患者出院时, 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的事项, 嘱患者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打电话询问, 提醒患者定期复查等。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也沟通能力, 才能获得更多有关患者病情的信息, 了解患者的需要, 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 才能全面正确地向家属和患者解释治疗原则、注意事项, 并进行饮食、生活及健康教育指导, 才能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反馈给医师, 做好医师与患者之间的纽带, 才能与病患及家属建立感情, 争取病患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收到最好的治疗效果[3]。

6 谦虚和谐的团结协作能力

护理人员工作中的状态和情绪,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境, 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技能, 产生最佳护理效果和护理水平。医院护理工作是一个团体项目, 所有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 树立一切为病患的理念, 善于同科室全体医务人员搞好团结, 保持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情绪。护理工作又是一个传帮带性质很强的工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善于向团队中的老师多请教、多学习,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关键词:优秀护士,护理能力,护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黎雪梅, 李继平.临床护士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7 (8) :586-590.

[2] 杨鸿芳.本科与大专学历低年资护士护理能力分析及培训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19 (6B) :21-22.

护理工作能力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遵循知情同意及自愿的原则上对我院2015年新入职3个月的21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及能力考评。

1.2 研究工具

通过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来衡量新入职护士的护理能力。 (1) 一般资料问卷:参考相关文献及采用专家评议法设计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应聘身份、工作经历、所在科室、考前心理素质、老师带班时间、独立顶班所需时间、练习静脉直针采血次数、练习心肺复苏术次数、考前累计复习理论时间。 (2) 临床实践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工作能力、素质修养、临床实践、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护理缺陷、护理投诉7个方面。总计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临床实践能力越好。 (3) 理论考核:由本省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和护理部根据我院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内容共同制定, 考核试卷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5部分组成, 经过专家两轮修改后最终确定, 总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理论能力越好。 (4) 操作考核:选取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大纲 (征求意见稿) 中的心肺复苏术和静脉直针采血技术两项护理操作进行考核, 评分标准统一, 每项操作总分均为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新入职护士在此方面的能力越好。 (5) 行为量化考评:包括3个月内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出勤情况、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课堂笔记记录情况、培训后作业完成情况、请假情况、比赛获奖情况。上述考核内容根据其完成质量采用特优 (展示) 、优、良、中、差、未完成6个等级, 分别赋值8、5、4、3、2、-3, 6项考核总分为行为量化考评得分, 得分越高表明新入职护士的行为态度越好。

1.3 调查方法

2015年12月, 由护理部组织我院211名新入职护士进行一般资料问卷的统一填写、理论与操作考核。临床实践能力由新入职护士所在科室护士长根据其护理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行为量化考核由负责规范化培训的老师根据每个项目对应的等级分值对其进行评分。最终所有数据由研究人员统一收回并进行整理。本次共发放211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11份, 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方法

将全部数据建立数据库, 导入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数、均数±标准差 (±s) 、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本组新入职护士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计调查211名新入职护士, 其中年龄最大28岁, 最小21岁, 平均 (23.4±1.63) 岁;入职3个月中, 老师带班时间平均为 (7.81±4.28) 周, 护士独立顶班时间平均为 (6.83±4.63) 周;考前累计复习理论时间中位数为12小时;练习静脉直针采血术次数中位数为10次, 练习心肺复苏术次数中位数为10次。其他基本情况见表1。

2.2 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综合考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本组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得分为 (82.69±9.67) 分, 理论成绩为 (76.75±6.92) 分, 心肺复苏成绩为 (90.65±3.98) 分, 静脉采血成绩为 (91.20±4.11) 分, 行为量化考评成绩为 (42.04±4.32) 分。

2.3 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鉴于本组研究对象年龄与职称分布范围狭窄, 区分度不大, 故未将这两项纳入分析。不同性别、学历、应聘身份、工作经历、所在科室、考前心理素质的新入职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得分、理论成绩、心肺复苏术成绩、静脉采血术成绩、行为量化考评成绩得分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性别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得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士理论考核和行为量化考评得分较专科护士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无工作经历者比有工作经历者理论成绩得分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科室护士心肺复苏术和静脉采血术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其中, 急重症科室护士得分较其他科室护士得分高;不同心理素质的护士其心肺复苏术和静脉采血术成绩不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分别将新入职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得分、理论成绩、心肺复苏术成绩、静脉采血术成绩、行为量化考评得分作为因变量, 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 如性别、学历等进行赋值 (表3) 后, 与独自顶班所需时间、复习理论时间、练习直针采血次数、练习心肺复苏术次数共同作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

由表4结果可见, 学历影响理论考核和行为量化考核成绩;独立顶班所需时间影响心肺复苏术和静脉采血术考核成绩;练习直针采血次数、复习理论时间为静脉采血术考核成绩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现状

在临床多元化的护理工作中, 护理能力是指护理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特征、动机和态度等行为特质[3]。本研究通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临床实践能力以及行为量化考评4方面来反应新入职护士的护理能力。结果显示, 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平均水平尚可, 其中心肺复苏术均分为 (90.65±3.98) 分, 最低分是70分。由于心肺复苏术关乎患者生死, 是每名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 因此, 院校教育与医院培训中均强化了对此项操作的培训, 新入职护士在这方面的急救能力也相对处于较好水平, 这与白建荣等[2]的研究相符。

新入职护士年龄偏年轻化且刚刚进入临床工作, 工作态度与学习行为较为积极。静脉采血术是新入职护士胜任倒班工作需具备的能力之一, 是必须熟练掌握的护理技能。本组新入职护士静脉采血术得分也处于较高水平。但是, 本次研究中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中理论知识得分较低, 为 (76.75±6.92) 分, 可能由于低年资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初期缺乏辩证性思维, 未能将专业知识与临床工作进行良好结合, 而临床理论知识考核中更偏重临床实际工作, 刚毕业护士不能较好地适应。

许金枝等[4]认为, 护理能力体现在人际关系和护理照护、专业发展、评判性思维、咨询、伦理实践、科研等8个方面。本次研究在对新入职护士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考核的同时, 增加了临床实践能力和行为量化考评, 避免了只经过理论和操作考核就片面确定护理能力的弊端。结果显示, 临床实践能力总得分为 (82.69±9.67) 分, 各项目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能力、素质修养、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学习态度、临床实践、护理投诉、护理缺陷。

在行为量化考评中, 大部分新入职护士的表现处于良好水平, 但发现有个别新入职护士出现作假情况, 如伪造护士长签字、编造护理记录、抄袭培训作业等现象。护理工作性质决定了作为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能弄虚作假, 而新入职护士在入职初期是其职业态度与行为的形成期, 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对此方面引起重视, 加强新入职护士培训与奖惩力度, 遏制此类现象的蔓延。

3.2 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 学历对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新入职护士学历越高, 其理论成绩、行为量化考评成绩越高, 与以往相关研究[5]结论一致。护士学历越高, 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及掌握知识的程度随之越高, 知识面更宽泛, 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更深。同时, 学历较高的护士, 对医院培训更为重视, 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 量化考核中培训笔记与培训作业完成情况较好。此外, 本研究同样发现高学历护士具有较高层次的工作需求与成就欲望, 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做好针对不同学历层次新入职护士的管理, 最大限度发挥不同学历层次护士的工作潜能。

3.2.2 独立顶班所需时间对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的影响

护理操作技术是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其熟练程度决定了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高低[6]。本研究结果显示, 能独立顶班所需时间与心肺复苏成绩、静脉采血成绩呈负相关, 独立顶班的护士较不能独立顶班的护士护理能力强。分析原因, 新入职护士越早可以独立顶班, 侧面反应了其对工作环境适应较快, 护理能力较强。随着独立工作时间的增加, 其运用各项操作的机会也越多, 熟练程度也就越高。因此, 越早独立顶班的新入职护士其护理操作技能相对越高。因此, 护理管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新入职护士尽早胜任护理工作, 提高其护理能力, 从而有利于护理人力资源的充分使用。

3.2.3 练习静脉采血次数影响静脉采血术考核成绩

本研究结果表明, 考前练习静脉采血术的频数与静脉采血术成绩呈负相关, 即练习静脉采血次数越多的护士, 其静脉采血成绩反而越低。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 其练习效果并未随着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好, 分析原因可能为:本次调查样本量较少, 结果有偏差。也可能由于新入职护士因本身对此项操作技能掌握得不好, 故而多次练习, 而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 其此项操作技能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提示临床护理管理者应了解新入职护士护理操作的薄弱环节, 注重培训新入职护士操作的规范性与严谨性, 避免其操作中不断延续习惯性错误, 养成不良的工作行为。

3.3 构建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的促进策略

新入职护士临床经验少、独立工作能力不足、应急能力薄弱, 这是护理管理者一直面临的问题。本研究显示, 我院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水平尚可, 但仍需进一步提升。针对影响护理能力的相关因素, 在招聘护士时, 应在实行严格的招聘方案基础上, 充分考虑其学历情况及工作经历状况。对于新入职护士, 鉴于其尚处于护理岗位的适应期和专业发展的探索期, 应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和新入职护士的知识储备情况、技术、能力和态度的情况, 形成适合护理工作发展需要的护士规范化培养模式。具体培养模式为:制定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选取规范化培训教材与优秀师资力量, 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以护理部培训、科室培训及科室轮转为主线, 内容涵盖理论、操作技能、专科入门知识、安全管理、应急处理与抢救、财产管理、辩证性思维等。总之,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实现“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目标的必要过程[7]。

近年来, 在职护士离职现象在我国各级医院中普遍存在[8]。钟桂钦[9]发现, 低年资护士中离职意愿较高者占90.18%, 离职原因主要来源于晋升与奖励、管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 我院护理部建立了以目标、奖惩、竞争、关怀、薪资、考核、激励相结合的高效激励与约束机制, 例如对于考核成绩前10名者在全院护士长会上表扬, 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不合格者通报批评, 并进行适当的绩效惩罚。同时, 建立新入职护士网络沟通平台, 便于新入职护士随时可以通过该平台提出自己的想法及表达情感, 培训老师会及时解决新入职护士的情感需求, 注重对新入职护士的人文关怀。

护士分层管理对于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得到了护理管理者的一致认可[10]。我院借鉴护士分层管理办法, 对新入职护士按其学历层次、工作能力层次、职业兴趣进行了分层培养与管理。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 充分调动了新入职护士参与规范化培训的热情, 并且在知识与技能、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4 小结

护理能力在护士个人及护理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视和发展护士的护理能力, 将会优化护理人员的能力结构, 保证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11]。而新入职护士作为医院的新生力量, 是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护理能力, 是保障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重要举措。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新入职3个月护士的护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以期构建提高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的促进策略。方法 从临床实践能力、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行为量化考评4个方面对211名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合文献分析法及我国卫生规划纲要构建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的促进策略。结果 新入职护士的护理能力与其性别、学历、工作经历、所在科室、独立顶班所需时间、考前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结论 我院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水平尚可, 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提高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需实施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形成高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及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3个方面的促进策略。

关键词:新入职护士,护理能力,影响因素,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凤娇, 李继平, 马芳, 等.规范化培训的低年资护士护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2) :1099-1102.

[2]白建荣, 贾崇奇, 王海霞, 等.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现况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 (1) :1-5.

[3]Zhang Z, Luk W, Arthur D, et al.Nursing competencies: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ing to effective nursing performance[J].J Adv Nurs, 2001, 33 (4) :467-474.

[4]许金枝, 刘芳.受教育水平对临床护士护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28 (10) :3741-3742.

[5]宿巧娥, 王雪.护理人员基础理论成绩相关性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 47 (5) :636-638.

[6]康华, 李变娥, 庞贵凤, 等.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式改革的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5) :67-69.

[7]秦彦荣, 胡晓鸿.以问题为导向的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 (2) :138-140.

[8]国家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1-24.

[9]钟桂钦.低年资护士职业压力与离职意愿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3) :34-36.

[10]李星梅, 田萍, 郭建新.能级进阶的护士分层管理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5, 35 (3) :56-58.

上一篇:时间维度下一篇:船舶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