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范文

2024-07-30

冷暴力范文(精选12篇)

冷暴力 第1篇

( 一) 家庭冷暴力的含义

所谓家庭冷暴力, 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者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 不是通过理性方式处理, 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 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低到最低程度、夫妻之间停止或敷衍性生活、不做或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 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的一种非正式暴力行为。与传统的以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 如拳脚相向) 的“热暴力”, “冷暴力”是以言语为主要工具的, 它一开始就是指向精神侵害。

( 二) 家庭冷暴力的特征

家庭冷暴力是家庭矛盾协调中的一个隐形的杀手, 这种方式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种惯有的相处模式。根据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 家庭冷暴力已成为了我国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 在三种家庭暴力形式当中居首位, 它对家庭、社会及未成年人的危害不容忽视。

1. 普遍性

中国法学会曾对浙江、湖南、甘肃三省3500 多个家庭作为调查, 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 有88% 会出现夫妻双方互不理睬的现象, 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 六成以上的家庭都出现了丈夫不理睬妻子的现象, 还有丈夫长期拒绝和妻子过性生活, 阻挠妻子和异性朋友来往, 对妻子实行经济上的控制。而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刘吉吉对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四地两千多个家庭的调研结果也表明, 有93% 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质量不满意, 70% 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以上的数据显示, 冷暴力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 隐藏性

冷暴力多发生在夫妻之间, 当双方的关系没有达到完全破裂、但是家庭矛盾在上升的情况下, 冷暴力的不作为使得这种矛盾只在家庭成员中知晓。同时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虐待, 不见血, 也不会有任何受伤的痕迹, 同时心理伤害的举证说明又缺乏可操作性。这些因素减少了外界的介入, 给冷暴力形成了一个私密的成长空间, 所以使得冷暴力得到了有效的隐藏。不少“冷暴力”家庭看似和睦融洽, 甚至令外人羡慕, 而实际上夫妻俩貌合神离, 只不过是逢场作戏, 一旦回到两人世界, 笑脸马上变成了冷脸, 欢声笑语也随即消失殆尽, 进入了冷漠的僵持、对抗世界。

3. 危害性

家庭冷暴力具有极强的隐藏性, 没有身体上的伤痕表明, 也不见鲜血, 但是危害却是显而易见的, 甚至可以说家庭冷暴力已经成为现代婚姻的杀手。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每月接诊的近500 例病例中, 因家庭冷暴力引起的占40% 。因感情破裂, 夫妻双方长期处在同一个屋檐下, 没有言语交流, 在这种尴尬、冷漠的环境中持续生活, 对夫妻双方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负担。有研究表明, 受“冷暴力”伤害的妇女, 由于长期受到双方的冷落和漠视, 常感到空虚、压抑等心理情绪, 轻者会发生心理畸变, 出现抑郁症; 重者会导致精神分裂, 甚至自残、自杀。同时, 夫妻间的“冷暴力”也会导致下一代的成长路线发生变轨。有些长期受到冷暴力对待的受害者因忍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而选择采取过激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如自杀或者是伤人、杀人。我国就有五成以上的女性犯罪人是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冷暴力的发展成因

家庭冷暴力在近年来频频发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其成因:

( 一) 男女性家庭地位的转型

中国从传统封闭的农耕经济, 经过计划经济的转变, 再经过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 这一千多年中, 女性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农耕时期, 女性只是劳动生产中的附属品, 男性与女性体力上的差异使得男性在生产劳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体力不再成为谋生的主要因素, 女性从家庭的枷锁中挣脱, 不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也不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 思想得到了解放, 不再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在经济上告别了对丈夫的依附。经济的独立致使女性提高了自我意识, 不再是一昧地听从男性, 她们有了维护自身权利的底气, 改掉了传统女性软弱的特质, 对于坚持的观点不愿意让步。甚至反过来和男性争论, 剑拨弩张, 以致于到一种不能缓和的地步。于是这些女性时常会成为家庭冷暴力的“制造者”。而中国男性受中国传统的男尊女本思想影响上千年, 直至现在大部分男性依旧存有大男子主义思想, 他们为了捍卫丈夫的尊严, 或采取热暴力,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热暴力容易导致一种失控的场面, 于是冷暴力成了主导。于是女性又可能成为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

( 二) 生活压力的增大

社会的急剧转型, 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上升。致使人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在维持生计上, 这种压力造成现代人的心越来越紧张, 越来越敏感。很多人无法转变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或是家庭角色, 于是往往会将自己在工作中受到的挫折失败带到家庭中去宣泄。这种现象造成了人们对家庭生活的疏于打理, 家庭矛盾的增加。而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年轻夫妇当中, 年轻夫妇大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迁就, 不愿妥协, 然后容易产生冷暴力。冷暴力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夫妻双方缺乏调解能力的结果。

( 三) 文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程度的普及, 人们处事上更加理性, 再加上法治意识的提升, 家庭暴力的形式由热转冷。教育程度越高, 越会受到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思想的约束, 觉得肢体暴力并不符合自己高学历的身份, 冷暴力是一种“文明”的暴力方式。尽管冷暴力在性质上依旧是消极的, 但是知识人在发生家庭矛盾的时候本能地倾向这种方式。

三、家庭冷暴力的社会干预

虽然《反家庭暴力法》对冷暴力的防治规定了相应的救济手段, 但是要预防和制止家庭冷暴力, 光靠法律, 靠着公权力的介入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家庭冷暴力的实例中, 举证证明冷暴力的存在是很难的。所以即使家庭冷暴力的案件诉至法院, 也会因为缺乏证据证明而无法得到处理。

所以家庭冷暴力的解决方式需要不仅仅是事后的惩处, 更应该是事前的预防。因此, 我们可以以社区为单位, 对每户家庭进行集中宣传, 让他们了解家庭冷暴力的危害, 加强对家庭冷暴力的认识, 以期达到预防的作用。同时, 公安机关也可以设立家庭冷暴力的投诉受理机构, 由专门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和律师作为这个机构的主导人, 对此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沟通和调节, 这也是控制家庭冷暴力发生或者犯罪的有效方法。

在美国, 很多州都设有反家庭冷暴力协会, 其中会有“妇女庇护所”这样的分支机构, 这是一种非营利性质, 专门为受害妇女提供各种服务的民间组织。他们会为受害妇女提供生活上的暂时性包住, 也可以对其精神、心理等方面进行辅导和支持。而我国在这方面就相对落后。虽说现在妇女地位提高, 但是在很多方面妇女权益依旧得不到保障。针对家庭冷暴力的问题,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成立反家庭冷暴力协会的方式, 在妇联中成立这种分支机构。

笔者认为, 社会的干预, 道德的影响, 比法律更能解决家庭冷暴力的问题。对濒临破裂的婚姻家庭给予专业的婚姻指导, 对家庭冷暴力的当事人进行温馨的情感慰藉, 比用法律去规范, 更能促进家庭的和谐, 避免因家庭冷暴力引起的犯罪的发生。

四、结语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安定, 但是在法制完善的同时, 还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去建设美好法制未来, 为防止家庭冷暴力的发生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梅.家庭和谐的隐形杀手——家庭“冷暴力”探析[J].东岳论丛, 2009 (9) .

[2]仰滢, 马建青.家庭“冷暴力”的主要特征与成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2) .

[3]成元君.“家庭冷暴力”防治与社会工作干预[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 (7) .

如何化解职场冷暴力? 第2篇

有研究发现,中国职场人的跳槽率位居全球各国前列。导致高离职率的原因很多,职场冷暴力是其中隐性原因之一。正是这个隐形的杀手,助推着职场上的一桩桩非正常离职事件。芸芸众生,你是否正在遭遇职场冷暴力?若是碰到,又该如何化解?

无处不在的职场冷暴力

职场中,不论是和上司还是同事打交道,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总会抱怨公司里的前辈给自己脸色看,明明一起搭档做事,可前辈总是不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回事。还记得笔者刚参加工作那会,由于资历浅,经常会被某资深的美工无视。稿件需要设计部的同事配合,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配合,却让人感觉是有求于美工干活似的,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工作久了,笔者就会换个美工配合排版。毕竟,谁都不愿意看人脸色干活,有难相处的美工,也有不难相处的。后来笔者发现,单位许多新来的同事都遭遇了该资深美工的无视,才知大抵是性格使然,这位美工对人对事都比较寡淡。后来有同事跟领导反映,该美工便被调岗至不需要和同事配合的岗位。

其实,这种现象在职场冷暴力中非常常见。冷暴力的源头来源于老员工,他们对新人有两种态度,要么是对新人视而不见,要么就对新人采取不合作、不理睬的态度。如果不能正确应对,新人的挫败感会越来越强烈,而老员工也就失去了新人的尊重。如果新员工成长起来,这个老员工也许也将遭受职场冷暴力。

据统计,在领导身上发生职场冷暴力的比例高达75%,比如“得罪”了老板,随后被冷落,本该你做的工作,老板安排其他人去做,把你“晾”得压抑而沉闷。A君进公司有五六年了,由于实诚,不爱溜须拍马,经常不受上级主管领导待见。每次在公司大领导来视察工作、要求提出问题和意见时,A君总是实话实话,让他的上司在大领导面前很没有面子,久而久之,A君便坐了上司提供的“冷板凳”了。

因冷暴力而离职的大有人在

近年来,国内职场跳槽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工作三年以内的职场新人,一年内跳槽多次的现象比比皆是。来自权威机构的研究发现,中国职场人的跳槽率位居全球各国前列,导致高离职率的原因很多,职场冷暴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它就像个隐形的杀手,让人时刻感到有喘不过气来的压抑,进而直接离职,离开这个压抑的环境。

在调查中,面对冷暴力,有57%的人感到心理压力巨大,加上工作上的压力,更是让人难以负荷,只能做离开的打算;有14%的人消极对待,就当混日子,工资领一天算一天;有27%的人想改变,但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

职场冷暴力不仅难以应付,还有很多危害,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在“职场冷暴力的危害哪些对你造成重大影响”的可多选投票中,职场人普遍认为冷暴力“打击工作积极性”、“身心倍受折磨”和“影响工作开展”这三项对自身造成了严重影响。

导致冷暴力的三大原因

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分析认为,导致不同程度的冷暴力,往往有以下三大因素。

一是人际关系恶化。工作中,几乎每一项工作任务都需要团队合作,当人际关系出现比较大的问题时,个人的工作便难以推进,更谈不上目标达成。显而易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工作成绩,甚至是发展前途。

二是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工作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来自于老板、同事或合作伙伴的认可和肯定。如果自己一直没有被重用,没有被认可,还被百般刁难,工作的积极性自然就会下降,并可能进入恶性循环。在如此状况下,辞职可能成了唯一的选择。

三是和企业文化格格不入。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工作,对已成系统的行为规则、工作规则和文化习惯需要慢慢适应,但如果这与你自己的价值观不吻合,你自己便会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给工作带来阻碍。

如何化解职场冷暴力

如果你正在遭遇职场冷暴力,该如何积极化解,避免自己的职业成长陷入困境呢?一般而言,职场冷暴力主要来源于上级领导和同事,相应的,想要化解,便要突围上级领导和同事。

心理专家认为,冷暴力其实就是一种非言语、无身体接触式的交流,是一种在意念中的交流,最后实际上是被自己的意识击倒,倒不一定真是被对手打败。所以,当你觉得是被领导“穿小鞋”了,或是坐“冷板凳”了,不妨跳出来,不去想它,不被自己的意识击倒。另外,换个角度想这个问题。比如遭受上级领导冷遇,一定是自己在某方面做得不能让上级领导满意,即使是误会,错的也一定是自己。不要过多猜测领导的做法和意图,领导只是用冷淡来提醒你,希望你自己去“悟”。

没有永恒的同事,只有永恒的利益。同事只是为工作目标走到一起的工作伙伴,不要奢望彼此掏心掏肺的友情。人无利,沟不通,在遭受冷暴力时,不妨多反思反思自己的不当之处,换位思考一下对方的难处和隐情。

冷暴力,零忍耐 第3篇

他生气时是否几天或者几星期一言不发,或者一直纠缠不休,不停漫骂,甚至靠摔摔打打来示威?

他是否喜欢嘲讽人,他是否觉得用语言打击人是一种快感?

他企图使他亲近的人在他控制之下吗?

他是否存在着看似关心但却过于干涉对方生活自由的行为?比如管束对方如何穿衣,如何做事等,甚至可能到了让对方觉得没有他,就不能自己做决定的程度?

他重视别人的意见吗?

他的自尊心过于敏感脆弱吗?他爱把与别人的冲突,都归于对自己的不尊重吗?

他是否来自一个暴力家庭?

如果他有半数的回答“是”,那他就可能有冷暴力倾向了。

冷暴力的原因

对过度自卑感的补偿

玲玲结婚后,每天除了早出晚归地教书外,还要上夜校,做工人的丈夫对此大为不满,一次为了写夜校的作业,她累得筋疲力尽,连饭烧糊了都不知道,丈夫走了过来,说是带她去看一样东西,她这才发现饭烧糊了,丈夫冷冷地说:“有些人不知道有没有脑子,只会坐在电脑边装样子”,当玲玲把烧糊的饭锅搬开时,他继续嘲讽:“读了点书就了不起了”。她回到房间他就跟过来不断奚落,她无法摆脱他,也不能继续写作业,浑身抖得厉害。

暴力来源:玲玲在事业上不断进步,丈夫却无所作为,表面上,丈夫是为妻子没有做好家务而恼火,实际上是因为地位的反差使他在妻子面前深感自卑,用刻薄的语言嘲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专家分析:如果夫妇某一方觉得因为对方地位的提升,失去自尊心,而又没有合理的调整方法时,他就可能运用冷暴力打击对方的自尊心,以求心理平衡。

爱心支招:妻子在丈夫的眼中永远都是弱者,即使你再有能力,丈夫也有保护你的想法。要让他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去迎合他,慢慢调整他的心理地位。

TIPS:每天要求他抱你10分钟,只要坚持,时间长了两个人的感情会大有改观。

对负面情绪的转嫁

在菲菲和丈夫结婚数月后,菲菲的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她失业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有了一次面试的机会,面试完菲菲回到家,丈夫关心地问:“你被录用了吗?”菲菲却没好气地回答:“录用个鬼,都是因为嫁了你这个丧门星,我才老是走霉运。”然后就整天阴沉着脸,不和丈夫说话。

暴力来源:菲菲认为她的失业,她的没被录用是因为她的无能丈夫,而不是因为自己,这样,她就不必要承担失败的责任。

专家分析:冷暴力者根本不承认自身有严重缺点,而是将自己的问题转嫁他人,以此掩饰自己的缺陷,来自我逃避。

爱心支招:如果有什么两人都不愿提的话题,可以先暂时不说。先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逐步地真诚地进行沟通,分析问题和责任所在。

TIPS:发个短信、写封邮件。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写在纸上,把想与对方说的话写下来。

不善沟通和化解生活中的矛盾

晓雅有一天和朋友上街购物,回家时,错过了公车,于是比事先跟丈夫说好的回家时间晚了半小时,当她走进家门时,丈夫收拾了一个小包往外面走,晓雅问他做什么去,他也不回答,之后晓雅去找他,求他,反复很多次他才回来,晓雅求丈夫不要这样做,那会吓着她的,可丈夫说一方面是太担心她晚归,另一方面是太爱她觉得受了委屈的缘故。

暴力来源:晓雅生性活泼,而丈夫性格内向,他对妻子实行冷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她的晚归,背后他其实担心的是妻子对他的不尊重和不在乎,还隐含着晓雅会不会出轨的担忧。

专家分析:冷暴力者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不善于沟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晓雅的丈夫生气,是认为妻子违反了他的“规矩”,超出了自己认为“恰当”的范围。

爱心支招:让他知道,你违反的只是他一厢情愿的“规矩”,然后在两人的“规矩”内找个折中点。

TIPS:不妨逼他和你吵上一架来沟通,把坏情绪和不满发泄掉。但忌用尖酸刻薄的话恶意中伤。同时要避免家庭其他成员介入。

心理压力的不健康释放

夏芳一回家就脸色难看,动不动就对家人发脾气,还拒绝和丈夫过性生活,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宣称:“他没一点男人样子。我看了就烦,说他几句心里就舒服。”

暴力来源:夏芳因为工作不顺利,心情烦躁,又没有诉说的对象,压力越积越多,于是采用对丈夫发火这一方式来释放。

专家分析:生活中各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遭遇压力时每人都有自己的解压方式,但是冷暴力者的发泄多半是不健康的,通过伤害他人来确保自己的精神堡垒不被摧毁。

爱心支招:了解到她的压力来源,引导她以正确的方式,通过多次释放小能量来分解大能量。

TIPS:把家内冷色调的灯光换成暖色调的,在妻子回家前将灯光调暗,回家后她心理上自然觉得非常温馨。

怎样防止冷暴力倾向

冷暴力是一把软刀子,不仅伤害他人的自尊和人格,而且还使对方日益变得懦弱和没有主见,对社会和他人失去热情,为此,要做好以下措施,把“冷暴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1.建立坚强稳固的自尊,心理学家认为,不自信的人,由于不能取悦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他们容易用一种挑剔和厌恶的眼光去看别人。

2.学会适当地发泄自己,要认识到伤害他人,你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宣泄,只会陷入一种负面的恶性循环中。

3.建立信任和忠诚,让婚姻和爱情保险,摈弃不必要的担忧,学会尊重和爱。

4.做最感兴趣的事。如果事业上没有获得成功,要从别的最感兴趣的事入手;或者再寻找其他成功的机会,避免把情绪转嫁他人。

5.广交良友。经常和朋友保持交往的人,其精神状态远比孤僻独处的人好得多,交朋友首先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还要结交一些饶有风趣、逗人发笑、使人愉快的朋友。

要敢于对冷暴力说“不”

常常受家庭冷暴力的人,多半采取忍耐的方式,心存幻想希望下一次就不会这样了,可是,如果被冷暴力伤害后,没有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制约行为,这无疑给对方一个暗示——冷暴力没什么。这会导致下一次冷暴力的重复出现。

1.要建立起强者信念,不要把自己当弱者,你不是出气筒的角色。

2.要摈弃那种惟命是从,忍气吞声的心态。

让“冷暴力”远离校园 第4篇

初二学生朱杰因在操场上与同学打架被学校公开批评。朱杰所在的班级也因为他的行为没有评上优秀班级。班主任在班会上 狠狠地批评了他,并将他评为“全班最没荣誉感学生”,禁止同学们与他说话。朱杰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曾经与他要好的小伙伴也因为惧怕老师而远远地避开他。家长起初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觉得孩子最近闷闷不乐,不爱去学校了,聊天也不愿意提及老师。直到有一天,家长发现了朱杰的一封“遗书”,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专家分析:

1.教育“冷暴力”的危害

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具体表现是对学生施以冷淡、轻视、疏远、讽刺、恐吓等恶劣行为。这种“看不见的暴力”实质就是一种精神虐待,比“体罚”更可怕。“体罚”伤害的是身体, 而“冷暴力”伤害的是心灵。

教育“冷暴力”杀伤力很强, 具有持久性,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进而引发厌学,甚至厌世情绪。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其中不少与老师“冷暴力”有关。

2.实施“冷暴力”教师的心理状态

制造“冷暴力”的教师少数是缺乏爱心,更多的是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6.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就会导致教师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育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进而产生非理性行为。

教育“冷暴力”隐蔽性很强, 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产生的。有些教师以为学生好为出发点,经常使用“冷暴力”,但自己却没有察觉。

3.学生的行为问题

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是引发“冷暴力”的直接原因。学生由于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行为,这给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面对青春期的学生时, 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需更加讲究技巧和方法。

解决办法:

1.教师和家长要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观念。其次, 教育不应该采取“打击式”,教师和家长在教导学生时都应该使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尤其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抗挫折能力差、自尊 心强,这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心理创伤而做出过激行为。

2.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面临着社会的高期望、考核评比、高强度工作负荷、师生矛盾、家校矛盾等各种矛盾 和压力。当个体长期面临高压力、长时间处于心理失调状态时,认知与判断会发生偏差。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教师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3.教师自我心理调节

如何轻松应对职场冷暴力 第5篇

有位八零后女职员,自从怀孕之后骤然察觉职场冷暖,在她妊娠反应最严重的怀孕初期,她的老板不仅拒绝了她在家办公的申请,而且大张旗鼓地招聘新人接替她的工作。刚招到人没两天,便要求她抓紧完成工作交接,提前回家“享受”产假外的无薪长假——“不用着急,生孩子是大事,哺乳期结束再回来上班也来得及!”大肚子的她二话不说收拾东西乐颠颠回家,回过味儿来又忍不住碎碎念——他们这是为我好呢?还是想赶我走呢?

关系要好的同事说,都这么赤裸裸的职场冷暴力了,明摆着想把你扫地出门节约成本,你还看不穿!跟善于算牌的职场前辈相比,有些八零后职场人确实显得天真了那么一点点,别人都快要胡了,自己还傻傻在旁边准备点炮。

青春冷暴力 第6篇

我知道他在等我,在教室外走廊里故作谈笑风生,在校门口佯装与我巧遇,或者在我回家的路上奇怪地出现并且笑着说“我去姥姥家,咱们顺路”。

我知道他在讨好我,帮我做值日自嘲为人民服务,替我收作业说成为学习委员分忧,连体育测试陪跑都可以开心地形容为提前的热身运动。

我知道他喜欢我,喜欢也许不需要赤裸裸的表白,不需要脸红心跳的那种悸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15岁的我已经完全明了。可是,我知道我们是不可能的。我,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老师寄予希望的尖子生,一路顺畅地进入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早已是既定的人生轨迹。而他,成绩中游,表现不佳,网吧里有其踪,书桌前鲜见其影,还和一群“问题男生”亲切地称兄道弟,他的未来让我惶恐。

那是阳春三月一个暖暖的午后,我趴在临窗的课桌上安静地做着物理题。突然有人拍拍我的肩膀“嗨,欣于,下节体育课咱们男女混合打篮球怎么样啊?”这个声音既熟悉又陌生,我抬起头看到他:“邹祎波,首先我不喜欢你打招呼的方式,其次我不屑于你们这种无聊的游戏,最后请保持对别人学习环境最基本的维护。”他笑了一下,自然得让我吃惊:“我就知道你会是这种反应,放松一下,我拿脑袋担保你考试肯定没问题的,不会打篮球我可以教你啊,淼音也去。”怕我排斥,他列出了一系列的名字。淼音是我最好的朋友,其余几个人也都是班里排名靠前的高手,这样的安排让我没有理由拒绝。“好吧,如果他们都去的话我就参加。”在唯分数至上的中考前夕,娱乐始终是一种奢侈的想法,篮球大概也是老师仁心善举的额外恩赐吧。

那节体育课,我们几个人玩得很开心,尽管由于不公平的规则让我们女生取得了11分的大胜,可邹祎波依然神采飞扬、兴致高昂,和他赢球时的表情一样。

我的生活如故,课本、习题册、试卷;他的生活照旧,睡觉、网吧、打篮球。我是班级的学习委员,要负责周一自习的纪律,当教室出现躁动时我习惯大声叫道“安静!”而邹祎波总会带着坏笑看着讲话的同学并且接上一句:“嘿,学习委员说你们几个呢!”我反感这样幸灾乐祸的表现,“邹祎波,闭嘴,小心我记你的名字。” “高抬贵手,手下留情,我这不帮你维持纪律嘛!好啦,我不说话了!”邹祎波满脸笑意地作着解释。这样的插曲在初三接连上演,事实上我不会记任何人的名字,我担心被人记恨,除了邹祎波。

邹祎波总是见缝插针地同我聊天,以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让我为他讲解数学题,评优评先他更是一马当先地帮我拉票。可我还是对他不存好感,反感他在学习上一败涂地,排斥他那种娱乐精神,拒绝他所谓的支持和鼓励。

2

中考结束了,我如愿进入重点高中,而对于他的分数和学校,我毫不关心。

我过着我的独木桥,在资优班里享受着与书为伍的生活,没有邹祎波,不用再担心同学们好奇的目光,我的生活平静了许多,我以为一切都这么结束了。

一个周五的晚上,我仔细地把书本装进包里,准备回家,突然在窗边看到一个闪躲的身影,有些迷离。我不以为意,招呼着正在收拾东西的淼音“快点快点”,随后便一同走出了教室。就在那一刹那我又听到了那个声音“欣于,等一下”,回头又是邹祎波,黑色运动装,依旧是一脸笑容。“干嘛,你烦不烦,还找到我们学校!”我很生气,整个初三他已经让我困扰不已,同学私下八卦的议论,不能向父母诉说的隐忧,我实在不想再看到他。他凝住了笑容,降低了音调:“跟你聊聊可以吗?” “欣于,那你们聊,我先走了。”淼音看着我,紧张的脸色写满惊慌。我无语,看着亲密的朋友扔下无助的我快步走向校门,内心更是怒火中烧:“聊什么,有意义吗?你把自己毁了还要拉着别人一起堕落吗?邹祎波,我希望你不要再来烦我,你以为你是谁?我们连朋友都不是,最好以后就当完全不认识!”我一口气说出了平生最决绝的话,不带一丝犹豫向家跑去。我能听到他的脚步,就在我的身后紧紧跟随,我不回头,他也不再说话。

此后他知趣地不再来学校找我,十月生日的那天他托朋友送来了一个蛋糕,上面写着“欣于所遇,喜乐交集,生日祈愿,幸福平安”。我淡漠地看了一眼,轻轻地说了一句“你们吃吧,要不就扔了,反正别让我再看见它”。在别人惊羡的眼神中,我得到了一种虚无飘渺的冷酷感。

3

高中的生活掺着密集的考试,我穿梭其中痛并快乐着,体育课、课间活动,我执迷于写写算算,一切的娱乐都离我很远,偶尔长吁短叹,然后又乖乖地伏案疾书。我不想失败,所以全力以赴。六月进考场,七月我如愿等来了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还有一封如约而来的挂号信,第一次把它放到日记本里,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去看。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奔走在一场又一场的同学聚会中,共同怀念苦涩的备考岁月,调侃古板的老师,戏谑搞怪的同学。一直到八月底,我第一次离家求学,那封信还在日记本里。

告别送我报到的父母,在异乡孤独的灯光中我拆开了那封信,刚劲的字体,简洁的信纸:

欣于同学:

呵呵,展信happy,开始讲笑话了!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先猜猜看,10秒钟的时间,计时开始……

想出来没,因为海是蓝色的呀,不理解?不会吧,要相信你的智商,继续思考。

对了,因为海里有鱼,可是海里有鱼和天空是蓝色的有什么关系?问得好,接下来告诉你答案——

因为海里有鱼,鱼要吐泡泡,卟噜卟噜(blue blue),帮你复习英文单词了。

怎么样,我的快乐学习法……

那是一封怎样的信件,与我们彼此的生活无关,只有一则又一则的小笑话,结束语全部是用一个笑脸做句点。我的泪水簌簌地落下,新舍友关切地走到床边安慰我:“没事,不要想家,有我们呢!”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对于一个在异乡孤独生活的男孩,给予快乐的心曾遭遇了多大的冷漠和伤害。他没有收到任何一丝反馈,但他却没有任何一句怨言,他甚至还被拒绝成为朋友。

“淼音,我看了祎波给我的信,真的好后悔。”我发短信给淼音,也许只有她能懂。

“当有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却有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祎波一直觉得你壓力太大、太压抑,想让你快乐一点,谢谢他吧,其实他一直是你的好朋友。”看到来自淼音的短信,三年前的那场球赛,那次高中校园的相见以及我的生日,原来他们一直都知道。

我给祎波写了一封很长的道歉信,也回赠了一则关于南极企鹅的冷笑话,我说这是一场青春的冷暴力,一个主观骄傲的人无情打压了一颗热情快乐的心,请原谅我的不敬和冷漠,做你的朋友很幸福。祎波的回信还是笑话,其中一句是“我不怕受伤害,只怕你不快乐。小样儿,我百毒不侵、刀枪不入,你多心了!”

试论家庭“冷暴力”的防治 第7篇

一、家庭冷暴力的概述

(一) 家庭冷暴力的界定

2001年我国修订婚姻法, 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这一内容, 使家庭暴力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面前。随后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又对家庭暴力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家庭暴力, 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 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性后果的行为”。[1]从最高法所作的司法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 这里所规定的家庭暴力仅仅只是以暴力的作为方式所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 即我们所称的“热暴力”, 并不包含我们在本文中所要探讨的家庭冷暴力, 即使定义中提及了精神方面造成的伤害, 但也并非是精神暴力的范畴, 仅仅只是身体暴力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之一而已。

目前法律上还没有对冷暴力做出明确的界定, 对冷暴力的研究表述仍然只是停留在学术理论的研究上。在2002年我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项目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冷暴力”这一概念, “冷暴力”具体是指夫妻一方虽然不对配偶动手, 但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疏远及漠不关心, 最明显的特点是双方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2]关于家庭冷暴力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学术界还存在着许多与之不同的表述。笔者对此概念表述亦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 首先, 在主体的范围上, 家庭冷暴力不仅仅只发生在夫妻之间, 还可能发生在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 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等。其次, 在行为的表现上, 家庭冷暴力的实施行为须呈现出长期性的特点。因为只有这种冷暴力的长期存在才可能会给当事人的心理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危害。通过对众多学者提出的多种不同的表述进行比较、归纳, 笔者认为将家庭冷暴力做如下界定是较为妥善的: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之间或者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在产生矛盾时, 不是通过积极的交流和接触进行解决, 而是通过故意长期冷落、放任、疏远或漠视对方, 或者故意长期将与对方的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或者对对方进行讽刺挖苦、言语攻击或者通过对对方进行经济或性的控制等, 从精神上伤害和虐待对方, 是婚姻家庭关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 影响对方的正常生活的行为。[3]

(二) 家庭冷暴力的影响

与身体暴力等作为的家庭暴力相比较, 家庭冷暴力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危害性。长期处于家庭冷暴力中的受害人, 其身心备受煎熬, 而且这样一种压抑的状况由于长时间不能与人交流, 往往难以缓解, 久而久之, 受害人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心理, 从而影响受害人的正常生活。家庭的幸福指数往往也会因为冷暴力的出现而急剧下降。家庭冷暴力已经成为现代离婚案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甚至有人将其称为“都市家庭新杀手”。这些在心理上受到了重大创伤的受害者可能会因此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如报复对方、自寻短见等等, 这些都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宁的不稳定因素。家庭冷暴力对受害者、对家庭、对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严重阻碍社会的文明发展, 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来预防和制止家庭冷暴力的发生。

二、防治家庭冷暴力的对策

(一) 受害者端正对待家庭冷暴力的态度——“零忍耐”基础上的“区别对待”

受害者在坚持“零忍耐”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区分。笔者根据家庭冷暴力产生的原因不同, 大致将家庭冷暴力分为人格病态型冷暴力和情绪型冷暴力两类。近期发生的一个的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施暴者就属于典型的人格病态, 记者对施暴者进行采访时, 施暴者提到“我的信仰就是我的事业, 我不要家庭, 我只要我的事业”, 施暴者完全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歉意, 这是一种人格上的缺失, 心理学上将此类人称作是神经质性格的人。对于此类人受害者必须采取强硬的态度与措施, 受害者可以选择离婚这样一种途径去摆脱, 因为这种神经质性格的人即使经过了长期的专业的心理治疗也是很难治愈的, 如果不选择离婚的话, 受害者很可能会继续生活在家庭冷暴力之中, 交流沟通、社会干预等等措施对于施暴者而言都是无济于事。而情绪型冷暴力则不同, 它多是由于当事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夫妻之间感情方面的矛盾等所导致的, 具有回转的余地, 所以, 受害人在对施暴者说“不”的基础上, 还可以主动地采取跟对方进行交流、沟通, 或者请亲朋好友从中进行调解的方式, 消除双方之间的隔阂, 让实施冷暴力的人了解到冷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家庭生活中更多的应当是理解和关爱。

(二) 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干预

家庭冷暴力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被害人的生活, 威胁着婚姻家庭的幸福, 威胁着社会整体的和谐。所以, 面对着这样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 仅仅靠被害者的自力救济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采取自力救济措施的同时, 国家和社会也应当为受害者提供帮助, 以便更好地维护受害者的权益, 维护社会的稳定。

1. 完善有关家庭冷暴力方面的立法

明确了家庭冷暴力的违法性后, 受害者在诉诸法律以寻求救济时, 往往又会因为证据不足被拒之法律大门之外, 面对这一情况, 笔者认为, 应当在家庭冷暴力案件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相对于身体暴力案件来说, 精神暴力案件更具有隐蔽性, 更加难以取证。如果根据“谁主张, 谁举证”原则, 由提出请求的冷暴力受害者收集、提供证据, 这无疑会使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显得更加被动, 会使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更加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 为了保护家庭冷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应当将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运用于家庭冷暴力案件中, 由家庭冷暴力的施暴者承担证明自己没有实施冷暴力的举证责任, 如果施暴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实施冷暴力, 便认为其实施了冷暴力。只有这样才更容易使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 只有这样才更及时地使受害者得到公力救济, 只有这样才更符合我们立法的意图。

2. 加强执法力度

完善了我国反家庭冷暴力方面的相关立法后, 我们的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还必须加强执法力度, 以确保能够给冷暴力受害者提供更好的援助。公安机关在接到有关家庭冷暴力侵害的报警后, 应当及时受理。能够调解的, 应当及时调解, 对情节轻微的施暴者给予批评教育, 以防止双方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对于情节严重, 不易调解的, 此时可以借鉴挪威的“无条件的司法干预”来解决, 相关机关可以对施暴者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如行政拘留等, 造成严重后果的, 还可以根据我国《刑法》对施暴者进行定罪处罚, 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等相关机关的判决或决定的做出, 不必以受暴者的同意为前提。

3. 社会的适度干预

社会的干预和支持, 对于长期受到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建立有关反家庭冷暴力的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 加大对家庭冷暴力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 让大家对家庭冷暴力形成正确的认识, 让施暴者产生畏惧感, 事先预防家庭冷暴力的发生, 即使发生了冷暴力, 也要让受害者懂得怎样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与庇护所的机构组织, 能够给遭受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暂时的食宿帮助, 避免受害者继续遭受家庭冷暴力的摧残。期间还可以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询, 以缓解受害者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开展社区管理, 充分调动社区的便利资源, 及时发现、及时调解, 对于具有潜在的家庭冷暴力的家庭, 可以及时跟当事人沟通交流, 缓解紧张的气氛, 将家庭冷暴力扼杀在摇篮里。开展社区工作, 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缓解矛盾, 解决家庭中隐藏的问题, 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家庭冷暴力的再度发生。

三、结论

家庭冷暴力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家庭冷暴力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要彻底地防治家庭冷暴力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反对家庭冷暴力的共识, 要完善我们的立法, 加强我们的执法, 充分调动社会中可利用的反对家庭冷暴力的资源条件, 坚决不能容忍家庭冷暴力的存在。让我们共同努力, 营造幸福温馨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 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 (一) [N].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2002 (1) .

[2]王勤芳.别居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238.

从教育“冷暴力”现象看中小学德育 第8篇

近段时间以来教育“冷暴力”事件屡见报端。教育“冷暴力”一时成为热点话题,引起广泛关注。某新闻媒体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教育“冷暴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1 什么是教育“冷暴力”

教育冷暴力,也称学校冷暴力,是一种隐形惩罚行为,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使用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污秽性的语言或使用其他非暴力手段,有意对学生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以达到其教育目的,造成学生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1)

近些年,随着社会对学生利益的关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教育“冷暴力”现象有所缓解,但其实只是表现形式的更新。新型教育“冷暴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更为隐蔽,多数情况下教师成为“冷暴力”的幕后“主谋”或只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更为广泛,与过去教育冷暴力只针对少数学生不同,现在冷暴力大多指向一类学生(通常是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涉及面扩大;伤害性更强,如今教育“冷暴力”强行为学生贴上标签,区别对待,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被剥夺,这种影响很有可能会波及学生的一生。

2 辨析教育“冷暴力”与教育惩戒

教育“冷暴力”不等同于教育惩戒,必须明析二者的区别,才能正确认识教育“冷暴力”现象。

教育惩戒是对学生的过失或不良行为、表现实施批评、处罚以达到矫正目的的一种教育辅助方式,其合理性已经得到诸多学者的论证。教育惩戒是一种出发点在于对学生的关怀爱护、不侮辱学生人格和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能改正过失的教育方式。教育惩戒不仅要对学生的过失或不良行为、表现进行适当的惩罚,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与过错,自觉地加以改正、改进。总之,教育惩戒是惩与戒的有机结合,重在“戒”字,体现了惩戒的教育意义。惩戒与表扬是统一的、互动的,并不存在好坏之分,都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是外在的实施形式不同而己。

教育“冷暴力”则是体罚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变相体罚。它的出现说明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教育作为一肯定评价词和规范词具有道德意义,它指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2)教育冷暴力本身就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不应该出现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德育的大忌。对学生的“冷暴力”完全是一种非理智的精神上的惩罚,不仅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教育“冷暴力”还是师生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冷暴力”的威严之下学生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虽“口服”但“心不服”。教育“冷暴力”一定程度上是高效率和标准化教育价值取向的产物,学生个性特点在高压下屈从于统一标准,全面发展在此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教育“冷暴力”与教育惩戒有本质的差异,应该合理运用前者,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改进行为。同时,要注意量和度的问题,避免后者的发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3 教育“冷暴力”对中小学德育的影响

教育“冷暴力”这样一种精神虐待,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对中小学德育造成巨大冲击。

3.1 教育理念——人文关怀的缺失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德育在本质上应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是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德育的价值诉求,是增强德育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冷暴力是公民意识淡薄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说,“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但事实上,目前,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尚未做到将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公民来对待。”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优、差”,要以发展的眼光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也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3)人文关怀的缺失让学生沦为工厂流水线上的制成品,被批量生产,教育者极力将他们塑造成相同规格的合格品,而不是作为一个人来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德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加强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要本。教育“冷暴力”对于学生,就像放置在弹簧上的巨石,遭受重压的弹簧必定会失去弹性。教育“冷暴力”下学生的进步是被动的,消极的,有限的,不可持续的。学生因此被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得不到长远的发展。

3.2 教育过程——间接德育失灵

直接道德教学就是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以及其他科目中直接涉及道德的内容。但是,德育不仅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道德态度的形成。直接道德教学显然不能达到真正的德育目的,这就需要间接道德教学弥补直接道德教学的不足。所谓“间接道德教学”,主要指在学校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通过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对教师而言,是在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但它是一种间接的道德渗透,不是直接的道德教导。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育人应该是第一位的。育人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间接道德教学进行的。但遗憾的是,透过教育“冷暴力”现象,我们感受到了教师“育人”职责的退化,间接德育逐步萎缩,甚至出现负作用。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劳动的突出特点是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即劳动的实行者与基本手段是融为一体的。(4)教育者总是以一定的思想言行、感情意志、道德品质和威信影响着受教育者,这种影响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德育成效,而德育影响总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关系之中进行的。因此,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教育影响的实施和传导是以这种互动关系为载体和内容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他们自己的人,人们都尊重那些尊重他们自己的人。这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关系是进行德育的前提条件。

在师生关系中,教育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者的期望对学生具有自我实现性的预言作用。教育者的积极的印象和期望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鼓舞力量;反之,如果教育者不善于形成准确的印象、产生恰当的期望,甚至对学生有意无意地抱否定性的期望,则是一股反作用力,无疑会消磨学生的斗志。教育“冷暴力”现象正是对学生的否定性期望的外化,教师以自己的冷漠抹杀了学生的努力,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承担着示范者的角色,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特别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个性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德育成果。学生最初是通过教师认识人、认识道德的;其个性表现越鲜明,学生所受影响越大。因此,有意识地以自己的个性、人格发挥德育作用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

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崇高的道德关系对同学之间有相处同样具有示范作用,影响同学们按照同样的道德准则与人相处。教育学生平等待人的最好方式是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最有效方式是教师关心学生。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作风,对学生品德行成和发展的影响,远胜于他们口头上的道德教导的影响。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檀传宝说。”教育“冷暴力”无疑使老师的角色蒙上了专制或是放任的阴影,容易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治力差或是使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发展。

3.3 学生之间良好的集体氛围丧失

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中,耳濡目染,将习得关心他人、乐意合作、乐意分享等亲善品质。相反,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相互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课堂气氛中,形成的将是自私、偏狭、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相互竞争、相互攻击待破坏性品质。教育“冷暴力”制造了一种白色恐怖,一方面学生们置身其中人人自危,“优秀”的学生担心自己沦落到“差生”行列,“差生”唯恐自己受到其他不公正对待;另一方面“优秀”的学生和“差生”之间由于待遇的不同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进而造成恶性竞争。白色恐怖笼罩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集体氛围被打破,学生之中更容易滋生破坏性品质。

3.4 德育地位动摇

“冷暴力”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需要提升的不仅仅是老师的素质。教育“冷暴力”只是一个表象,抓住现象的本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深度地剖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应试教育依旧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素质教育强调德育为先,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分数、成绩似乎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冰冷的数字被视为珍宝,成为学生争取权利最重要的筹码。学生丧失独立人格,沦为高分的奴隶。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这就容易催生扭曲的教育方式。教师将教育重点放在“教学”上,而非“育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让位于所谓的“名列前茅”。

教育“冷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此类事件的频发强化了学生们对于高分,对于好成绩的渴望。为了在学校中获得“优生特权”或免遭惩罚,学生们通常“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部分学生会认为道德品质是可有可无的素质,为了“好学生”的头衔不择手段,求才失德,德育为先成为空谈,德育的至高的地位也受到威胁。

总之,教育“冷暴力”作为一种扭曲教育本质的现象,其危害无疑会慢慢渗透进中小学德育中,腐蚀德育成果。因此,应该对教育“冷暴力”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小学德育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2]愈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1(7):15-18.

[3]崔玉华.从裴斯泰洛奇“教育爱”思想透析当今“校园冷暴力”现象[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160-162.

[4]李勇.“教育冷暴力”的危害与解决[J].2007(9):67-68.

冷暴力 第9篇

《安娜 · 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卡列宁将安娜仅视为婚姻书上无生命的文字,从不付出自己的爱心与关心, 他只热衷于功名,每天一幅冷漠的威风凛凛的神气,使人望而生厌。没有共同的语言,理想,更没有爱情的基础,甚至也不知道“爱” 是什么,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在一起生活了八年。当她遇上了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沃伦斯基,便瞬间感受到爱情的呼唤,唤醒了沉睡在她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反叛意识。

在第二段关系中,在强烈的社会压力下,安娜需要的是沃伦斯基的支持和爱。然而她的举止妨碍了沃伦斯基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安娜成为了他进入上流社会的绊脚石。安娜由于害怕沃伦斯基变心,于是经常查问他的生活细节,但沃伦斯基对安娜的多疑采取了无视、回避、不正面解决的方式。这使得安娜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神经兮兮的状态。最终安娜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寻求永久地解脱。

二、现代婚姻关系中日趋严重的家庭冷暴力问题

基于对《安娜 · 卡列尼娜》作品的认识和探讨,我们受到启发,关注现实婚姻中女性遭遇到的家庭冷暴力。我们通过一份详细且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对社会各年龄阶层、各工种、各民族、各地区的已婚或未婚男性、女性进行了广泛调查,希望能了解社会各界对于家庭冷暴力的看法,探求界定家庭冷暴力的标准,并深入研究问题发生的原因和缓解方法。

(一)家庭冷暴力的界定和存在的原因

“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之间产生矛盾虽不诉诸武力, 但却对对方采取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的态度;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对对方进行控制。 家庭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也称精神暴力。

家庭冷暴力的概念难以界定,“冷”是一个感官感受的形容词,难有统一的标准。根据联合国相关文件对家庭冷暴力含义的界定,家庭暴力包含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三种形式。家庭冷暴力是家庭暴力中的精神暴力。然而目前,对家庭冷暴力的概念和界定,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并没有任何一部作出过明确作出规定,只对家庭暴力的后果作出规定。

从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人们认为疏于沟通、对对方漠不关心、在经济方面和性方面进行压抑、暗示的威胁及攻击等都属于家庭冷暴力的范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冷暴力的特征。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环境的约束等原因,与身体暴力、性暴力相比,“冷暴力”发生率已经居于这三者之首。造成家庭冷暴力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性格不合、工作压力过大、感情变淡、重男轻女等等。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家庭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是感情变淡和对婚姻失望。这就与作品中安娜所遭遇家庭冷暴力的情况十分相似。 根据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刘喆博士历时16个月的调差结果显示,70% 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且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家庭冷暴力多发生于知识分子家庭。 在作品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俄国上流社会地位显赫的人物,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政界重要人物,但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当他发现妻子的出格行为时, 责备她并要求她注意社会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的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知识分子由于本身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多少还顾及各种社会角色的制约,觉得用拳脚相加这种暴力方式并不符合自己高学历的身份以及现有的社会地位。再有,知识分子大多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在“冷暴力”还没有明确法律界定和相应的解决方式时,他们更多地选择了这种更加隐蔽的暴力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这样那样的外因推动,经济压力, 事业的繁忙,同事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般家庭问题升级成对当事人双方都有可能深受其害的长年累月的家庭冷暴力。

(二)家庭冷暴力的严重危害

问卷调查显示,家庭冷暴力给婚姻关系中的双方以及整个家庭都带来的极大的危害。例如:损害夫妻感情,造成精神折磨甚至疾病,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婚姻破裂等等。

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隐形暴力形式,造成的伤害绝不亚于显形暴力,深受冷暴力之苦的双方,心理上都会受一定影响:女性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 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健康受到极大损害;男性往往因此变得多疑、自卑、自私、不愿与人交流和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家庭冷暴力的危害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为长期遭受冷暴力又不懂得用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受害者,有的寻求自杀解脱,有的为了报复对方而伤害对方,有的把对配偶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伤害孩子。家庭是社会的分子构成,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被破坏了,它组成的社会也不会稳定。 因此,重视和关注家庭冷暴力问题、完善立法司法机制、加强法律法规来扼制家庭冷暴力的发生,关心和维护受害者的利益,都是我们当前应该且必须要做的。

三、家庭冷暴力与女性命运的关联性

调查数据显示,80% 的人都认为在家庭冷暴力中,女性是受害较多的一方。在夫妻矛盾和冲突中,控制欲较强的男性往往会采取冷暴力形式,比如言语讥讽、讽刺谩骂、经济制裁等。男性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展现主导地位,而女性往往忍气吞声,再加上社交圈子较窄、经济地位不如男性等, 导致女性往往成为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通常表现为精神遭受打击,对婚姻失去希望(如出轨、离婚等),甚至会作出过激行为(如自杀等)。

(一)家庭冷暴力使女性心理负担加重

冷漠是家庭冷暴力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当男性对女性冷漠、放任、疏远时,就会降低女性在家庭和婚姻关系中的存在感,使其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当男性责骂女性或对其进行冷嘲热讽、言语威胁等,就会使女性从心理上感到恐惧,情绪变得脆弱易激动,产生心理障碍或是导致其精神失常。她们会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也会逐渐对婚姻和家庭失去信心。

(二)家庭冷暴力威胁女性的经济状况

作品中,安娜作为一个没有经济自主权的依附者,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吃别人的面包,当她向卡列宁要钱时,羞得满脸通红,即使在沃伦斯基的寓所里,她仍然感到自己是个外人。同样,在现实中,一旦一段婚姻关系中发生家庭冷暴力的情况且男性对女性实施经济控制,就会使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当中的存在感备受打击。另外,对于男性实施冷暴力而导致的离婚,离婚后家庭财产如何分配这一问题,目前为止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这也致使很多遭受家庭冷暴力的女性“不敢言”或忍气吞声,或导致她们在离婚后的生活十分艰难。因此,在家庭生活中,作为女人,经济要独立, 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要一味地依赖对方。如果一旦认定与对方和好无望,实在无法再维持下去的话,就要勇敢作出决定, 解除婚姻关系。

(三)家庭冷暴力促使女性的反抗及婚姻关系的终结

作品中,安娜在面对冷酷僵化、感情贫乏的丈夫卡列宁并且长期身陷家庭冷暴力之苦时,逐渐对这段婚姻失去了信心。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冷暴力会让人对婚姻失望,如果这产生于一段并不和谐的婚姻中,女性对其不满、 主动反抗、提出终止婚姻关系或许是对双方的一个较好选择。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家庭冷暴力会破坏原本和谐的婚姻关系,甚至可能导致一方精神或肉体出轨,最终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

(四)家庭冷暴力可能导致女性的多种过激行为

在作品人物的第二段关系中,当安娜一再表现出自己的不满与猜忌时,沃伦斯基也采取了避而不谈、冷漠的消极逃避方式。最终安娜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寻求永久地解脱。 可见,家庭冷暴力可以导致女性的多种过激行为,从而危害社会的稳定。女性由于先天的更加脆弱的心理特征,在遭遇冷暴力时往往表现出一些过激行为,这不仅使家庭内部充满隐患,也会诱发犯罪,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结语:

要实现对家庭冷暴力的防治,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形成道德上的约束外,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冷暴力的界定,解决取证难、损害结果认定难、赔偿难等问题。当然,我们还需要建立专门的反冷暴力援助机构,一方面积极传播家庭冷暴力的相关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从而对其起到事先预防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发生的家庭冷暴力,为受害人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其利益。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4% 的人认为在遭遇家庭冷暴力时需要第三方介入来解决问题,其中多数人认为旁观者清且社会机构有专业技巧和资源,可以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另外46% 的人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或是认为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清楚。更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在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高学历者对第三方介入的提议都持反对意见。这样的现象应该足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再对其不愿接受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究,并且规划第三方的社会机构的合理介入模式,使之能更好地被推广和接受。

家庭冷暴力作为现代社会家庭婚姻关系的新杀手,其危害和后果的严重性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受害人,尤其是女性,经年累月遭受的精神折磨,容易导致个体的极端行为或者故意做出伤害社会的行为。我们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引起社会对于家庭冷暴力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在后期的研究中进一步探寻新时期处理该问题的新方式。

摘要:“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就遭遇了严重的家庭冷暴力。我们通过文本的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发现家庭冷暴力和女性命运关系密切。

冷暴力 第10篇

一、家庭冷暴力

家庭冷暴力是家庭成员之间在发生矛盾时不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解决存在的矛盾, 反而采用孤立、忽视、冷漠以及放任自流等方式从而达到精神折磨, 摧残对方致使其产生压力的目的。相对于家庭暴力的其他种类, 冷暴力不具有人身伤害的暴力性。其主要的表现包括拒绝交流、情感虐待以及责任缺失等不理会、不负责的情感状态。

家庭冷暴力主要存在于夫妻间或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的冷暴力主要特点包括情感上的漠不关心、交流沟通的避免等形式。而代际之间的冷暴力则可以表现为家长对子女恐吓、侮辱以及歧视等态度。

作为现代的家庭冷暴力特征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以及反复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变迁, 冷暴力明显地表现出高学历、强破坏性以及高度隐蔽性的变化, 学历高的家庭往往更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被施暴者很少寻求法律援助, 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证。

二、家庭冷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冷暴力会给学生带来神经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疾病, 表现为强迫、心境恶劣、消极厌世、极度自卑甚至精神分裂等。正是这种不安的心理状态, 导致了这类学生在生活中具有较差的环境适应能力, 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家庭温暖的缺失, 更因为学生是家庭冷暴力直接指向的矛头, 家庭暴力使其对生活失去了安全感, 心灵受到了创伤, 影响了其健康地成长。就此, 从以下内容进行说明。

第一, 家长之间的冷暴力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家长之间的冷暴力无论是冷漠还是争吵, 都不能够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环境。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更多具有暴力倾向的家庭都选择了勉强维系, 这并不代表孩子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 反而孩子性格会变得过于敏感或者刻意的去逢迎别人, 甚至有些孩子会变得冷漠, 产生轻生的念头。

第二, 隐性家庭冷暴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隐性的家庭冷暴力主要存在于功能异常的家庭中。这类家庭成员在身体或者精神方面长期承受着痛苦,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伤害, 往往会对生活中的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情感上不关心他人的感受, 性格上的孤僻冷漠。

三、减轻家庭冷暴力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措施建议

家庭的冷暴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也是影响家庭幸福以及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因此, 化解与消减家庭冷暴力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 一) 冷暴力的化解, 需要爱的付出

当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冷暴力的家庭环境中, 应理性的对待。要学会及时与父母进行思想上、情感上的沟通, 进而重建彼此之间的感情与联系, 才能够恢复家庭的温暖。通过相互沟通, 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 才能使学生重拾自信及安全感,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也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二) 冷暴力的化解, 需要法律援助

许多家庭冷暴力都不是朝夕之间形成的, 很多家庭已经濒临破碎的边缘。学生的单方努力不足以解决家庭中存在的矛盾, 所以学生要学会寻求法律援助以及其他的外援, 调动起多方的力量来化解父母之间的矛盾, 勇敢的拯救自己的危机中的家庭。

1. 学生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不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受冷暴力的影响, 导致自己失去了弥补与改善的信心。

2. 社会与学校要开展相关的权利意识教育, 使得处于冷暴力环境中的学生清楚了解到自己的权利, 能够有效的维权, 减少自身的伤害。

3. 学生要正视面对自己, 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需要帮助时, 才可能自主的寻求心理咨询, 减轻冷暴力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重塑健康的人格, 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三) 冷暴力的化解, 需要不断努力

冷暴力不仅对学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对父母也造成了难以愈合的感情伤害, 为了重拾家庭的温暖, 恢复生活的轨迹, 学生要能够意识到化解家庭成员矛盾的艰巨性, 相信自己的付出终会起到作用, 才可能够坚持为家庭的和睦做出贡献, 才会以情以理说服父母, 进而重建父母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重构家庭的温暖与关怀、消除家庭冷暴力的成长条件。

四、结语

家庭冷暴力是社会和谐的障碍, 其不仅伤害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伤害了家庭的和睦与温馨, 更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 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不仅需要学生自主的寻求帮助, 矫正心理, 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更需要社会各界能够对这类现象给予重视帮助, 提高对于大学生的援助, 进而改善冷暴力家庭的氛围,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必需的环境。

摘要: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 其心理素质决定着社会道德的高低, 家庭冷暴力的存在, 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基于这种情况, 浅谈家庭冷暴力对于学生心理所造成的影响及消除其影响的办法, 仅供参考。

关键词:冷暴力,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刘纯姣.冷暴力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M].教育与职业, 2011 (02) .

[2]徐德斌.论家庭冷暴力的防治[J].长春大学学报, 2012 (05) .

“冷暴力”:家庭暴力的另一种痛 第11篇

不堪丈夫“冷暴力”虐待妻子走进精神病院

高某的妻子武莹,虽然年过40,但风韵犹存,在一家效益不错的国企工作,职位不低,儿子又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在外人看来,这一家子的生活可谓幸福美满。但两年前,武莹在一次单位组团旅游中出轨犯了错。武莹为此发自内心地忏悔过,高某也信誓旦旦地答应不计前嫌。可自那以后,武莹的一言一行便受到了高某的严密“监控”,一有不对的地方便故意给脸色看或百般刁难,回家晚了或与男同事多说两句话,他或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或是无休无止地询问。一到晚上,武莹更觉得像是地狱。丈夫进了房,总是一声不响地占有她,并不时地咒骂她是“婊子”,眼里也充满了蔑视。

日日受到这样的折磨,武莹觉得自己的精神快崩溃了,她只好提出离婚,但高某却叫嚷:“不可能!你给我戴了‘绿帽子’,想离婚?没门!”他觉得妻子背叛了自己,就该对自己的不忠付出代价,受到惩罚。从此,更加变本加厉地对待妻子,最后发展到带女孩子回家,当着武莹的面亲热,武莹的忍受到了极点,终于精神崩溃,被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武莹遭遇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种“冷暴力”,它的伤害力比常见的“武暴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女性“冷暴力”伤人不见血一男子呼吁建立“男联”

人们往往认为家庭施暴者多为丈夫,但在家庭冷暴力中,男人也是被“虐待”对象,下面是笔者采访龚国东(化名)先生的笔录:

刚结婚时,我就感觉到我们今后的婚姻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我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企业工会里搞一些写写画画的工作,而她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在我们厂里搞技术工作。也许是我们这个单位可供她选择的余地不大,也许当时家在外地的她,想快些有个落脚的地方,在同事们的撮合下,我们结合了。那一年,她27岁,我28岁。

我文凭比她低,为了弥补我的不足,婚后我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活,生了孩子后,她为保持体形硬是一口奶也不给孩子吃。而我则要替她当妈,按顿给孩子喂牛奶、洗尿布、做饭……

有一次,我有了一个进修的机会,便与她商量,让她照顾家。她当时冷笑一声说:“就你?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几斤几两,你还是别遭践文凭了!”我当时被她嘲讽得无地自容。我本是一个性要求很强烈的男人,可她警告我,她不是随便说碰就可以碰的,如果睡觉不小心碰了她,她就会狠狠地掐我的腿根,甚至让我跪到天亮。破例的事也有,好像是在春节后,她竟答应与我做一回那事,我诚惶诚恐地以为我们有了转机,泪水直想往外涌,但听了她的话,我的心凉透了,她冷笑着说:“我想要,你敢不给我,告诉你,我高兴了,才会扔给狗一块骨头。”后来有了新规定,我必须穿着衣服睡觉。有一次因为我把衣服脱了,她就用剪子将我的衣服剪成碎块,还示威地说:“小心我把你那东西给剪下来喂狗。”

孩子两岁那一年,她竟然已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一年多了,我才从别人那里知道她辞职的事。她摇身成了一家合资企业的中层领导,每月的收入6000元,而我却因为企业不景气只开500元的工资,她更加瞧不起我了。对我竭尽蔑视与嘲讽:“你看你那熊样儿,哪还是个男人,一个没用男人,不如自己撒泡尿淹死得了。”有一天,她将事先准备好的离婚协议书递给了我。我想都没想,拒绝了她的要求。因为我从小在继母的魔掌下长大,我不想让孩子以后和我一样受继父的折磨。我的懦弱、胆小就是这样的家庭所赐,我不想孩子重蹈我的覆辙。再苦,我自己一个人忍了。

为了惩罚我不离婚这个“错误”,她公开了自己的情人。她与合资公司的副总整天以工作为名出双入对,很晚回家,夜不归宿的事常有。有一次过春节,她竟然把那个男人带到了家里,她宣布不许我打扰他们工作,单放一张桌,跟那个男人亲呢地吃年夜饭。当孩子问我“那个叔叔是谁”时,我忍不住哭了。在孩子面前,我能怎样?她以侮辱我的尊严与人格为快乐!现在我想通了,同意离婚,但她婚内的过错不但无人追究,甚至连指责的人都没有,因此建议是否可以呼吁成立“男联”,为受精神虐待的男人说说话,撑撑腰。

“冷暴力”是家庭破裂的“定时炸弹”

据妇联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每年解体的40万个家庭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过去,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多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男子,但最近法院发现在家庭冷暴力案件中,有20%以上的案件则是男人被施暴。据统计,广州市妇联在每周二、五接待的法律咨询个案中,十个有九个是关于家庭婚姻方面的咨询,而有关精神虐待、故意冷落对方、故意用言语刺激对方等的“冷暴力”行为就占一半以上。

在家庭矛盾爆发时,夫妻双方选择“冷暴力”,企图以无声对抗有声,用沉默表示不满,事实上这样选择是于事无补的。在冷暴力处境中的男女,身心都会受到伤害,尤其是女性,在受到伤害的程度上,与直接的肉体折磨造成的健康损害同样严重。而受到伤害的一方可能因为长期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得不到宣泄和缓冲做出过激行为,造成更为恶劣的后果。山东省某妇女在长期忍受丈夫的婚外情带来的精神折磨后,终于忍不住举起剪刀除掉了丈夫的“命根子”而受到法律制裁,就是冷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

用精神虐待解决矛盾不可取

很多家庭认为夫妻间有了矛盾大吵大闹有失身份,于是采用“冷暴力”,企图用精神虐待解决矛盾,这是不明智、不可取的做法。因为你在折磨对方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俗话讲: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面对矛盾必须正视它,回避是没有出路的,尤其家庭冷暴力没有明显的发展过程,不是非常敏感细心的人是不会看出端倪的。当矛盾天长日久地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发生质的变化,冷暴力就像埋藏在夫妻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随时发现随时排除,很有可能引爆,后果将不堪设想。

冷暴力 第12篇

本文中的教育冷暴力是指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 (以下简称教育冷暴力) , 所谓教育冷暴力是在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非暴力手段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不公平对待, 致使对方的精神和心灵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为了研究方便, 我们把教育冷暴力分为语言冷暴力、行为冷暴力、制度冷暴力、网络冷暴力。调查的目的:一是搞清楚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是否存在教育冷暴力;二是对普通高中在不同级别的城市、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学校内部教育冷暴力的现状怎样;三是如何预防教育冷暴力。

二、调查的时间、方式和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3年1~3月进行。调查采用匿名方式, 调查选择了三个调查点, 一是在欠发达地区县城内的一所完全中学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三个班共计197人, 简称“普一”;二是在经济发达的市级中等城市的一所国家级重点高中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三个班共计148人, 简称“普二”;三是在省会城市的一所市级重点学校中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文、理科各一个班, 六个班共计397人, 简称“普三”。

三、调查内容及结果统计

(一) 教职工施加给学生的教育冷暴力情况

假定教育冷暴力的施加者是教职工, 承受者是学生。语言冷暴力: (1)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说:“你天生就不是读书的, 你真笨!”; (2) 当学生给集体抹了黑时老师说:“你是害群之马”; (3) 当学生不遵守纪律时老师说:“我要报告学校开除你”。行为冷暴力: (1) 对一些学生教师漠不关心; (2) 教师利用座位调惩罚学生; (3) 教师明确表示或委婉暗示自己不喜欢某些学生从精神上把他们孤立起来。制度冷暴力:班级制定了一些制度使一部分同学受到了伤害。网络冷暴力:教师有时给家长发短信伤害同学。调查结果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 学生之间相互施加的教育冷暴力情况

假定教育冷暴力的施加者和承受者都是学生。语言冷暴力:同学之间说别人坏话、讽刺、挖苦别的同学。行为冷暴力: (1) 有些同学联合别的同学一起孤立某些同学; (2) 有些同学漠视同伴的存在; (3) 成绩好的同学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 (4)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看不起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同学; (5) 干部子女看不起普通家庭子女; (6) 身体健康的同学歧视身体有缺陷同学; (7) 城里的同学看不惯农村的同学。网络冷暴力:同学发短信或以网络方式伤害同学。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 部分学生施加给教职工的冷暴力情况

假定教育冷暴力的施加者是学生, 承受者是教职工。语言冷暴力的表述:如学生上课故意大呼小叫, 扰乱课堂秩序以报复老师。行为冷暴力的表述: (1) 学生受到正当批评教育后诬告老师; (2) 学校在调查老师教育教学情况时故意进行较差评价; (3) 没有教我的老师批评了我, 我一定会报复他。网络冷暴力的表述: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在背后说老师坏话。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四) 易受教育冷暴力伤害的学生群体调查情况

问卷设置了五种情况, 让学生自由选择易受教育冷暴力伤害的群体。其调查内容和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四、调查分析

(一)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存在教育冷暴力现象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三所普高都有A≠0、E≠0, 且有20%<A<75%, 23%<E<80%, 说明此次调查的教育冷暴力现象, 被调查对象认为存在。

(二) 教育冷暴力在普通高中的分布

1. 从学校类别来看:国家级重点高中A项的值十项中有九项均大于另外两所学校, C、D项的值十项中有九项均小于另外两所学校, 说明教育冷暴力与学校办学水平、生源质量密切相关。

2. 从学校所处经济环境来看:普一与普三经济差别较大, C项的值十项中普一有七项均大于普三, D项的值十项中普一有九项均大于普三, 说明教育冷暴力与学校所处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3. 从教育冷暴力施力者来看:E项的值表明, 学生之间相互施加冷暴力比教职工施加给学生的冷暴力严重, 学生施加给教职工的冷暴力也不容忽视, 这与过去相关的报道和研究成果认为, 教职工是教育冷暴力的主要施加者而学生完全是教育冷暴力的受害者的结论不一致。

4. 从教育冷暴力的分解看:教职工施加给学生的冷暴力中制度冷暴力最严重, 语言冷暴力其次;学生相互施加的和学生施加给教职工的冷暴力中语言冷暴力最严重, 行为冷暴力其次。

5. 普通高中易受教育冷暴力伤害的学生群体分布, 由表四可知。本次调查结果易受教育冷暴力伤害的学生群体都是学习有困难的, 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相对较差的, 遵守纪律方面有缺陷的, 性格内向的, 身体有缺陷的。

五、建议

此次调查的数据说明, 教育冷暴力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以及家长应该正视这一客观事实。我们对于一个存在的客观事实, 只能趋利避害。特作如下建议。

1.在学校的层面上。依照教育规律办学, 实施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 建立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机制, 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才和教师成功的乐园。

2.在教师的层面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尊重、赞赏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按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规律办事。

3.在家长的层面上。孩子不管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 家长都必须无条件地爱他。事实上, 基础教育学校高中阶段已成为学生智力竞争的场所, 学生已经够苦了, 家长不要去做学生智力竞争的推手。

摘要: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冷暴力”成了2011年教育领域的热词, 但“什么是教育冷暴力?”“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危害的程度如何?”“施加教育冷暴力是谁?”等一系列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搞清楚。根据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设计了调查问卷, 并对三所普通高中74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文就调查内容、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以及建议进行了论述。

上一篇:用爱去塑造学生的心灵下一篇:氧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