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2024-08-05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精选12篇)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第1篇

1 新疆湖泊

新疆自治区有众多的湖泊。据初步统计, 全疆有大小湖泊130多个, 其中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30个, 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也有10多个。新疆的湖泊面积广大, 南北疆湖泊的总面积有1万多平方公里, 仅次于西藏、青海、江苏, 居全国第4位。其中构造湖有博斯腾湖;风蚀湖有艾丁湖;冰川湖有分为几类, 如新疆阿尔泰山区的喀纳斯湖 (冰蚀湖) , 新疆博格达峰北坡的天池 (冰碛湖) 等;河迹湖有新疆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天鹅湖;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是火山口湖。

以上湖泊皆是新疆的开发旅游较全面的湖泊。

2 湖泊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 湖泊环境的主要问题

2.1.1 水位下降, 面积萎缩

这类湖泊环境问题在西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如青海湖在1908年时, 湖水位为3205m, 湖面积4980km2, 至1986年湖水位下降到3193m, 湖面积仅为4303km2, 湖水位年均下降10cm。1990年可可西里地区的苟仁错湖面积2315km2, 平均水深113m, 至1998年已完全干涸, 玛多县境内原4077个小湖, 现已近半数干枯。

2.1.2 污染日趋严重

新疆的博斯腾湖、布伦托海、磨菇湖等水质都已达到五类或五类以上标准。而且这些水质污染有加剧恶化之势。

2.1.3 富营养化加剧

西部地区湖泊富营养化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湖区, 其中云南省的滇池、洱海和星云湖尤为突出。据1988年对滇池24个测点资料分析COD、TN在所有测点均超标, 超标倍数分别为015~313和017~15。TP除个别测点外也全部超标, 超标倍数016~16。在草海和外海局部水域连续3年 (1988~1990) 观察到“水华”现象。而星云湖富营养化更为严重, 湖泊由80年代初期的中富营养状态上升到90年代中期的中富营养状态, 并有进一步向富营养化演变的趋势。

2.1.4 开采无序, 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盐湖资源开采, 生产规模一般较小, 且普遍存在乱挖乱采的现象, 综合利用程度低, 资源浪费严重。盐湖地区, 气候干旱少雨,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致使一批盐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土地沙化, 流沙逐步向湖边推进, 直接影响到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经济效益。

2.1.5 围垦和水位下降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

湖泊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西部地区一些湖区由于强烈的人为活动, 再加上气候变化, 人为地围垦大量滩地, 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遭受损害。如洱海的大头鲤、滇池的海菜花, 以前都是常见品种, 现在已成为稀有濒危的物种。

2.2 湖泊环境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 自然因素

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我国西部地区气候的暖干化使得高山冰川大面积萎缩, 冰雪融水补给减少, 再加上植被和草场普遍出现退化, 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从而导致整个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2.2.2 人为因素

新疆地区人口增加, 工农业的发展, 人为驱动的拦蓄、引水等活动, 使得入湖径流逐步减少, 而出湖径流却不断增加, 从而造成湖泊水位持续下降, 湖面积日趋萎缩。再加上人为的不合理开垦、过牧和毁坏天然草地森林活动, 致使湖区生态环境遭受灾难性破坏。

2.3 湖泊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和建议

2.3.1 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水资源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在西部开发中, 要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通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控制耗水量大的产业和项目上马。同时加强节水技术研究, 提出节水新工艺、新方法, 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②控制盲目地从湖泊引灌溉水, 湖泊水资源管理要统一规划, 改进灌溉技术, 推广喷灌和滴灌。

2.3.2 改善湖泊生态环境

现在许多湖区的植被和草场已大面积退化和土地沙化, 如青海湖区至1987年底各类退化草场面积已占草场总面积的36%。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中, 国家要积极采取“退耕还草”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用于恢复湖区植被和草场, 同时要严格控制草场超载过牧, 防止自然和人为破坏草场。阻止滩地资源的过度围垦, 保护湖泊滩地湿地生态系统, 防止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而各省市、各部门应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 利用与建设同步的原则, 加强对湖泊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2.3.3 保护湖泊水质

必须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发模式。坚持内源和外源同治, 点源、面源并重控制的原则。外源方面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 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 进行入湖污染物总量控制, 主要指标包括TN、TP、COD等。内源治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分目标、分阶段实施湖泊综合治理, 使湖泊生态系统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从而实现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3.4 加强科学研究

湖泊科学研究是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结合我国湖泊研究基础和西部地区湖泊现状, 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①湖泊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各要素研究。②湖泊成因、演化规律研究。③湖泊富营养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④典型湖泊及其流域综合整治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3 喀纳斯湖旅游资源的开发

3.1 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最北端、布尔津以北90公里。喀纳斯湖长25公里、宽3公里、湖水深达189米、湖面海拔1347米, 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点) 之一。其水源主要来自发源于苏联、蒙古和中国边界的唐努山 (友谊峰4374米) 的二条小河。湖的两岸有狭窄莎草、禾草沼泽, 四周有欧洲、西伯利亚向南延伸的泰加林、云杉、新疆落叶松、新疆红杉、冷杉、五针松等, 林下有苔藓及羽衣草、水毛茛等。1980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成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已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由新疆林业厅主管。近年来已成为重要的科研、旅游、避暑胜地。

喀纳斯景区分为旅游中心区、民族文化旅游区、森林公园区、自然保护区及湖上旅游区等6个功能区, 包括三乡 (白哈巴乡、禾木乡和图瓦人村落) 、三湖 (鸭泽湖、黑湖和白湖) 和三湾 (卧龙湾、月亮湾和神仙湾) 。湖区通过进行系统、科学的功能分区, 形成一湖碧水, 清冽纯洁;小溪流水, 悬挂披绿, 置身其中, 趣意横生, 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觉。

3.2 喀纳斯景区的旅游活动形式

3.2.1 嬉水、游泳

在湖边的嬉闹、欢乐可以解脱人世间一切的烦恼, 足以获得身心上完全舒展。加之新疆的旅游季节差异较大, 喀纳斯景区是避暑的好地方, 玩水及嬉戏, 可以缓解忙碌的生活带来的压力。

3.2.2 摩托艇及游船

摩托艇是集观赏、竞赛和刺激于一体, 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高速水上运动, 也可以归入游艇。游船可以观赏风景。

3.2.3 漂流

漂流是一种体能与胆量的挑战, 在寻求刺激、享受快乐的同时, 要注意安全, 并掌握技巧。漂流过程中, 充满了刺激, 以及大自然的野性之美。

3.2.4 登山和冰川旅游

喀纳斯湖区总面积达5588平方公里, 境内多有高山, 适合于登山运动。同时, 冬季的喀纳斯景区境内多有终年不化的冰川, 适合于冰川旅游及研究, 是我国现代冰川中最低的, 可建立现代冰川公园。

3.2.5 品尝野味

喀纳斯湖内各种野生动植物众多, 以及山野间有很多野生菌类, 是品尝野味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董新光, 邓铭江.新疆地下水资源[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2]邓铭江, 王世江, 董新光, 等.新疆水资源及可持续利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王浩, 陈敏建, 秦大庸.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M].黄河水利出版社

[4]袁嘉祖, 张学培.三北地区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

宜春开发旅游资源 第2篇

宜春开发旅游资源

1月12日上午,宜丰县政府举行投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签约仪式。出席签约仪式的领导有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省农垦办主任唐安来,宜丰县委书记赖国根、县长邓伟等县领导以及县直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客商江西九天旅游置业有限公司董事、宜春市九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易明锋和宜春市九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照学。宜丰县人民政府县长邓伟和宜春市九天旅游开发公司执行董事易明锋代表双方签约了项目合同书。

该项目是江西省宜丰县黄岗山垦殖场引进,由宜春市九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倾力打造的宜丰黄岗山(九天)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项目建设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第二期投资26000万元人民币)。项目建设预期5年半全面完成,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峡谷漂流、峡谷溯溪探险、山岳景区生态公园、拓展野战、游客接待中心、休闲及星级度假山庄、产权公寓及其它与之配套的项目等,是全省农垦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一个重点项目。

临夏旅游资源及开发初探 第3篇

丰富的旅游资源

临夏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平均海拨2000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3%。 临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秀丽,群山起伏,黄河奔流,形成了神奇的黄河三峡。雄浑壮丽的太子山等众多自然景观,令人神往。不同风格的宗教建筑遍布境内,是中国穆斯林风情游的最佳之地。

临夏回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独特,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有“彩陶之乡”的美称,驰名中外的“彩陶王”就出土于临夏。炳灵寺石窟,刘家峡水库,积石雄关,大禹导河积石,“河州花儿”和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构成了一道独具风格旅游风景线。

和政古生物化石与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共同构成州内最重要的旅游亮点。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展出和存放的5000余件古动物化石,其中世界级珍品的数量、规模和完整程度是国内外罕见的。

近年来,临夏旅游业发展迅速,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多条旅游线路和满意的服务。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临夏旅游业以“黄河山水、史前生物、河州文化、森林生态、民俗风情”为依托,初步形成了“黄河山水风光游,河州文化巡礼游,森林生态休闲游,史前生物探秘游,临夏民俗风情游”五大旅游品牌和“北部黄河风情旅游区,中部民俗文化旅游区,南部古生物生态旅游区”三大旅游区。

一、北部黄河风情旅游区

1、刘家峡旅游分区。主要包括:刘家峡水电站及库区、盐锅峡电站及库区、太极鸟岛、恐龙足印化石、罗家洞、枣园新村、龙汇世界、祁家渡口度假区等8个景区(点),是开展刘家峡水库观光游、龙汇世界休闲度假游、枣园新村休闲游、恐龙足印探秘游、河湖湿地生态游、等精品旅游项目的核心旅游分区。

2、炳灵莲花旅游分区。主要包括:炳灵石窟、莲花台、炳灵石林、三坪彩陶王遗址、五女山、地母宫、河滩果园、王震大军纪念雕塑等8个景点,是开展炳灵石窟游、炳灵石林游、文化遗址游、佳果品尝游、革命传统教育游等品牌旅游项目的综合性旅游分区。

3、叭咪山关山旅游分区。主要包括:叭咪山森林公园(含金花仙姑庙)、关山森林公园和抱龙山森林公园。

4、积石山保安族旅游分区。保安族民俗风情,保安族工艺腰刀;石海,黄草坪,吊水峡瀑布为主的民俗生态旅游。

二、中部民俗文化旅游区

1、古枹罕旅游分区。主要包括:老华寺、老王寺、大拱北、榆巴巴拱北、韩家寺、前河沿清真大寺、枹罕山庄、红园、东公馆、蝴蝶楼、东郊公园、九眼泉度假村、东大坡森林公园、万寿观、潮音寺、北寺、尚书墓、北山公园、万寿山公园、州博物馆、林家河滩公园、三马故里、太子山风景区、龙首山等24个景区(点)。

2、东乡杏花村旅游分区。主要包括:唐汪杏花村、达板集贸、丹霞地貌、清真寺、胡门清真寺等6个景区(点)。本区是以东乡族民俗风情体验为核心,兼顾黄河南岸生态果林观光休闲的旅游项目。

三、 南部古生物生态旅游区

以临夏州南部和政、广河、康乐三县为基本范围,永靖县恐龙足印化石群是其延伸。和政县为本旅游区核心。和政古生物化石是本区的一大亮点,与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共同构成国内外市场的最重要旅游吸引物;突出松鸣岩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特色,把与之相邻的广河凤凰岭、康乐药水峡连片开发,成为河州山水生态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1、松鸣岩旅游分区。主要包括:松鸣岩风景名胜区、药水峡风景区、凤凰岭、西拱北、西蜂窝寺、白云观等6个景区(点)。以松鸣岩为主体的本旅游分区,有怡人的生态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传奇的革命烈士,繁荣的商品交易,肃穆的西拱北,堂皇的佛道庙宇,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2、古宁河旅游分区。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古生物公园、滴珠山公园、清虚观、南阳山森林公园、三岔沟风景区、铁沟风景区、寺沟风景区、柳梅滩风景区等9个景区(点)。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展出和存放的5000余件古动物化石,其中的世界级珍品的数量、规模和完整程度是国内外罕见的。滴珠山公园等风景区生态环境好,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生态休闲旅游地。

3、莲花山旅游分区。主要包括:莲花山风景区、冶木峡、景古红军长征遗址等3个景区(点)。莲花山是一座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陇上名山,还是西北花儿——洮岷花儿的故乡,是独具特色,集登山、探险、民俗、游览、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境。本分区还可通过冶木峡与甘南地区的冶力关、冶海、常爷池构成大旅游线路。

4、三甲集民族商贸旅游分区。主要包括:三甲集镇、祁家集、城关镇、齐家文化遗址、半山文化遗址、水帘洞等6个景区(点)。其位于交通要道,民族商贸有悠久传统,可进行旅游商品交易;齐家文化遗址和半山文化遗址及广河县所出土的石斧、石锥、石凿、石刀等石器和素陶、彩陶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初探

1、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资源品质;2、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3、强力打造“兰州—临夏—甘南—郎木寺—九寨沟”绿色通道的“过境游”;4、以北部、中部、南部为中心打造区域内一、二日游线路;5、开发临夏砖雕、葫芦雕刻、彩陶复制品、民族工艺品、民族用品、民族服饰、民族妆饰品、民族图书音响制品等系列旅游商品,吸引更多游客来临夏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并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第4篇

一、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旅游产业属于一项典型的朝阳产业, 尽管旅游产业在我国的形成时间比较晚, 却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尤其是自二〇〇九年以来, 更是呈现出十分强势地上升态势。根据我国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二〇一五年, 我国的旅游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会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 二〇二〇年这个比重将达到百分之十一。显而易见的是, 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持续性地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更是一种“形势所趋”。同样, 预计到二〇二〇年, 其增加值的比重将超过我国服务业的百分之十二, 我国也会成为全球旅游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国家。

景区, 属于旅游产业绝对性的中坚力量, 也是能否吸引旅游者最为重要的存在。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普遍遭遇到的问题是, 精品景区的供给不足, 容量加大。对此, 国家旅游局的相关报告表明, 各个地方政府与旅游主管单位应当提高对地方性景区内部常规性设施的投入, 也需要加大发展地方景区的发展力度, 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文化创意的景区发展更应当保持高度重视。此外, 任何行业的发展, 人才永远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人力资源比旅游资源更加值得重视。但是, 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水平, 明显没有跟上旅游景区发展的水平, 其现状与发展趋势无疑令人担忧[1]。

二、当前我国旅游景区人力开发存在的问题

1. 人才综合素质存疑, 专业水平较低

综合来看, 从事我国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缺乏一定程度的完善, 专业程度较弱, 在单对单地面对游客时, 所展示出的业务技巧运用也明显比较生硬。许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主要以高中、中专以下的为主, 这也导致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在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国家旅游局在座谈会曾经提及, 国家旅游产业历史经营的特殊性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产业从业人才的相对弱化, 而且从业人员的社会劳动地位整体比较低。而正是由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旅游产业的特殊性, 致使我国旅游工作人员整体显现出三个层面的弱势属性:第一, 工作人员的从业时间长往往起点很低;第二, 受到过专业教育培训的工作人员层次不高。旅游景区中的工作人员主要都是相关的职校毕业, 学历主要以中专与高职为主, 而本科学历的比例在我国的旅游行业的不到百分之十;第三, 旅游景区管理层中的管理者水平程度参差不齐。

2. 旅游景区队伍多为“雇佣兵”, 稳定水平差

国内的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的流动性一直一来都十分频繁, 尤其是景区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稳定性明显缺失, 这也致使许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常常出现“跳槽”的情况, 使得有关的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组织常常发展变动, 工作交接过程中遗留问题过大, 并且一线的景区从业人员也常常处在人力不足的情况。这也使得许多旅游景区会去招聘部门在校学生进行兼职。但同样由于兼职人员缺乏起码的工作经验, 旅游景区所给予的培训时间又短, 进一步影响到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

3. 旅游人才供给不足

供给问题的存在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快速发展, 许多地方的旅游景区也应势而起, 这种略带盲目性的作法也进一步导致景区对旅游景区专业人才的配给持续性加大, 人才供给水平还无法达到旅游行业实际发展指标, 供需有缺口。不仅如此, 我国的旅游景区通常很难招聘到专业水平优秀、服务意识上佳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 很多以旅游教育为主院校中的毕业生大多都没有投入至旅游产业, 而往往是流失到其他产业, 有效就业率不佳, 通常并不衷情于旅游景区[2]。

三、应对当前我国旅游景区人力开发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加大增强旅游景区骨干型人才的培养

所有企业开展经营与发展行为中, 骨干人才永远是其中坚力量。我国近些年发展较为成功的旅游地点与景区, 例如:江西婺源、浙江乌镇的持续性优秀发展更是不能离开这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辅助。所谓骨干型人才的岗位设置重点涵括了:技术型人才、中、高层以及基层的旅游景区人才、服务意识与服务技巧精堪的服务型人才等。细分下去, 又如:掌握婺源江湾旅游景区的专业市场营销人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文案策划人才、熟知景区度假村与酒店经营管理型人才以及景观设计人才等。另外, 还有厨师、设备操作技术人才以及服务水平周到的前厅接待员等基层型人才。

2. 提高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素质

现阶段, 国内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整体来说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 这也直接导致景区的运行管理水平效率低下, 不但影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会引起游客的不满, 形成恶性循环。提高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主要需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第一, 景区高层负责人应当重视对景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第二, 通过“台阶式”的历练, 加强对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的养成;第三, 加强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真正意义上高素质复合型旅游景区管理人员不仅能够科学化地整合人力、物力上的资源配给, 进而提升工作效率, 最终给旅游景区产生更高实际效益, 还可以营造出一种十分融洽与积极的氛围, 从而激活发挥基层员工的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使之更具工作激情, 从而深化服务品质的建设与效率的提升, 毫无疑问, 这对旅游景区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十分正面的影响。

同样, 负责人才吸引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要进行有序地提升。一个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是直接体现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惟有加强、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 才可以给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打下夯实的基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 强化当前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管理水平;第二, 大胆地进行公开选拔, 对于有真才实学、综合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 景区应当破格晋升;第三, 提高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者对旅游景区未来发展战略与业务经营的大体了解, 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具有前瞻性与针对性, 保障方向上的一致。

3. 激励机制的应用

旅游景区所开展激励机制建设可以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荣誉激励”以及工作激励为主要激励形式, 让工作人员能够深切感受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且, 激励机制应当具备一定的时代性, 应当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所需, 适时地提高固有存在的一些激励制度, 并且展开相关整合, 设计出一系列健全、完善, 并且能够适应旅游景区的激励机制, 从而为景区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旅游景区最为重要生存属性便在于将服务水平视作为生命线, 因而必然会对景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拥有更高的标准, 也因此, 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相对于其他的行业, 更具挑战性。对此, 我国的旅游景区更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问题, 一齐找寻出适合我国旅游产业经营发展的管理模式, 最终推动地方产业的稳定与游客的服务需求。

摘要:人力资源属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绝对的核心与生存发展的重要命门, 说到底, 当前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 总结起来便是人才的竞争, 也就是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的竞争。旅游景区发展的形式逻辑主要是通过服务质量视作为绝对的生命线, 因而景区的发展全部需要得益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来体现, 更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来实现。

关键词: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韩荔.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评价[J].青年文学家, 2013, (32) :164.

名人旅游资源开发 第5篇

王曼娜对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王光辉对名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

第三是资源保护,包括对有形建筑、遗迹、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及原真性氛围的维持,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认识、建立制度、筹集资金、科学手段、培养人才、社区参与等。

第四是规划与开发,这方面成果数量最多,主要包括对名人故居、故里、某地区整体名人资源、名人文化等的开发,开发手段包括品牌运营、网络建设等。

与乡村、生态、城市旅游等成熟的旅游形态相比,名人旅游研究仍处初级阶段――关注有形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维护,忽视无形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重视旅游资源研究,轻视客源市场和游客行为的调查;重单一旅游地开发,轻线路、游踪类产品的整合与设计。

二、国内名人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关中书院旅游资源开发浅析 第6篇

关键词:关中书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94-02

一、关中书院概括

西安作为陕西省省会,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最大的都城,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先后有21个朝代在西安建都。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厚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其中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市内还有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唐代高僧玄奘译经之地大雁塔等名胜古迹。这些名胜古迹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文化,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向全世界宣传着西安。

关中书院位于西安市大南门里东侧书院门仿古一条街里,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天启六年(1626年)一度被禁毁,后于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重建,一度成为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也是西北四大书院之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陕西省师范学校,2010年与西安文理学院合并,现在为西安文理学院初级师范学院。

由于各种原因,关中书院现为书院门内的参观禁区。门口戒备森严,禁止一切游人入内。笔者在近年来高校“旅游热”的大环境下,就关中书院的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二、高校旅游热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出外旅游已成为普通百姓休闲、放松的主要方式。游客在欣赏名山大川,品尝美味佳肴之余,更注重于文化品位的提升。这样,便兴起了“文化游”,“高校游”即是文化旅游的一部分。金世胜认为“高校旅游属于新兴的特色旅游,是以高等学校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灵魂,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文化旅游”[1]。成梁为高校旅游下的定义是“高校旅游就是以高等院校作为旅游目的地,融观光、娱乐、体验、寓教于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或旅游服务活动。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着重于旅游者的精神层面、知识层面的满足。”[2]

在国外,许多著名大学,不仅以学术科研闻名于世,更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文化氛围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在英国,剑桥和牛津都是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曾哺育出牛顿、达尔文这样开拓科学新纪元的科学大师,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剑桥留下了足迹,人们大多怀着敬佩的心情走进这座“自然科学的摇篮”。牛津也因其闻名于世的一流学府地位和遍布各地的古迹,使它成为很多人极度梦想的城市。在美国,哈佛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大学,比美国历史还要早一个半世纪,并以其盛产总统而闻名于世。麻省理工学院以其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事科学教育与科研影响全世界。西点军校作为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也是与俄罗斯伏龙芝军事院校齐名的世界“四大军校”之一吸引着全世界游客慕名而来。

在我国,高校校园旅游是一个实践先于理论的事物。“高校游”成为热门旅游项目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迫切,希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所以,他们利用在暑假带孩子跟团参观名校,希望孩子能通过与名校亲密接触,提高学习热情。在北京,每逢暑假,北大、清华等名校便会迎来摩肩接踵的人群和一拨又一拨的旅行社,如今,参观北大、清华已经如同逛长城、游故宫一样成为众多旅行社必备的旅游线路。北大的朗润园、博雅塔以及未名湖、钟亭,还有百年盛典的大礼堂,蕴含古典美的图书馆,共同构成燕园的独特景观。清华大学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它不仅以校园的绿树成荫、湖光山色闻名遐迩。更以其百年的文化底蕴,“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办学风格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吸引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前来“朝圣”。

在武汉,很多高校有的依山而建,有的傍水而居,其布局大都山水一体。其中代表的有武汉大学的樱花,华中师大的桂花,华中农大的生态农业等。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内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每年三月武大“樱花节”期间,樱园酷似花的海洋,一天进出珞珈山观看樱花的游人便可超过10万人。留恋观赏,如醉如痴,留下了“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趣谈。

另外,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有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其中自然界极其罕见的珍品有近3000件,已成为武汉市科技旅游的定点接待单位和重要景点。它也是武汉市文教事业单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在全国高校博物馆界位居首位,在全国地质类博物馆界也处于一流水平。它在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学唯一的一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以文化旅游为特征的书院文化旅游中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大学,它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的后身,岳麓书院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文化方面,它本身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另外,国内校园旅游较为成功的还有广西师大的王城校区。它过去曾是明朝靖江王府,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府。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地标。

三、关中书院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1.优越的地理位置

西安是国家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古城西安历来不仅是帝王之都,也是文化中心,关中书院就位于南门内书院门街。从南门进城,向前几十米右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牌楼上书有“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对联中隐含着这条街上的两个重要地标——西安碑林博物馆和关中书院。关中书院距离市中心钟楼咫尺之遥,钟楼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钟楼周围既是西安市最繁华的商业圈,也是文化旅游圈。钟楼以西约100米为西安鼓楼,它和钟楼均为明代所建,分别置有铜钟、大鼓用以报时,“晨钟暮鼓”也成为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穿过鼓楼门洞,就进入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里面有著名的“小吃一条街”,还有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化觉巷清真寺以及中国三大城隍庙之一的西安城隍庙。

在书院门街的东头是西安碑林博物馆,它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和石刻为主,是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34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此馆。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关中书院一年四季每天门口游人如织,它无需过度宣传,只需稍加开发便可融入钟楼文化旅游圈。

2.古朴典雅的校园环境

像中国其他书院一样,关中书院也选址于环境清雅,风景宜人之地。校外步行街上游客如织、商业繁华;但在校园内,清新静谧、古色古香。校门口矗立着一尊礼学大师冯从吾的塑像。校内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和古代书院建筑风貌,一条主干道作为中轴线,将书院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主体建筑如二门、三门、允执堂、泽园等都集中于轴线上,左右两边排列着5个院落,并以回廊相互连接,与主体建筑合为整体,对称严谨,典雅庄重。如同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书院一样,这种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结构,除了营造一种庄严、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角效应以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书院里随处可见碑匾楹联,通过墙壁碑石上镌刻的文字,便可了解书院的历史变迁。再看过院子里遍布各门及回廊的30余副楹联,更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灵魂”。院子里还有19棵种类不同,形态各异的古树。其中最古老的是“允执堂”前的4棵唐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树干早已中空,仅剩半张树皮,虽靠钢管支撑,却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3.博大精深的关学文化

关中书院作为明代“关学”代表人物冯从吾讲学之所,其核心建筑“允执堂”为主要讲学、集会之所。其名即取自《中庸》里“允执厥中”之句。置身于百年学府,游人便可了解博大精深的关学文化。“关学”即关中之学,是萌芽于北宋庆历年间的儒家学者张载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关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特别强调“通经致用”,以“躬行礼教”倡导于关中,并且十分重视《礼》学,注重研究法律、兵法、天文、医学等各方面的问题。关学作为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从北宋到清末延续了800余年,誉满华夏。影响深远。明代时,其代表人物冯从吾为弘扬关学做出较大贡献,王阳明曾说过“关中自古多豪杰”。置身于关中书院,可以感受到400年前的学府气息扑面而来,仿佛仍能聆听到大师们的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谆谆教诲。

四、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中书院现为西安文理学院中等师范学院,校内还有200多名在校学生和几十位行政办公人员。因此,在旅游开发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开发校园和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矛盾问题。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中等师范学院师生迁回校本部,将这块风水宝地专门开发为书院文化旅游景区。

在开发上,学院可跟专业的旅游机构合作,规范运作文化旅游,并可从投资公司吸取资金。在开发上,一定要根据其特点突出其文化内涵。就是要让游客了解书院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学院可配合搞一下模拟讲堂,模拟古代书院考试等项目。借机宣传西安文理学院,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更多考生报考该校。还有就是搞一些经营活动,比如导游的讲解,西安特色纪念品,西安特色小吃等来获得相应的收入,改善学校财政。这些收入又可以再投入教育,促进学院发展,最终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金世胜.高校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4).

探讨青岛休闲旅游资源开发 第7篇

引言

青岛市位于我国北方海岸线的中部,西接广阔腹地,东南濒临黄海,是我国山东省最大的城市,作为世界性区域贸易中心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被誉为“国家园林城市”。休闲旅游主要是以休闲为目的,以旅游为条件的一种旅游,目前虽然青岛市的旅游业发展的较为快速,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青岛市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青岛市必须要积极打造更多的旅游项目。

一、青岛休闲旅游资源概述

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主的,将日常生活或工作之外的时间来进行消遣的旅游活动,最终以达到休闲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其实休闲旅游的实质也就是借助旅游来休闲。与一般的旅游不同,休闲旅游是在休闲主体享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在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基础之上,并以完善的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设施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这是旅游得到丰富发展的重要产物。

青岛市的传统旅游产业是在大众观光旅游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青岛,聚集了山、海以及文化等多种资源于一身,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那么这也就给青岛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就青岛市的陆地而言,拥有者众多的人文古迹,比如: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青岛太清宫、康有为故居以及公主楼等,给青岛市的休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资源,而且由于青岛东南濒临黄海,拥有丰富的水上资源,而近年来随着青岛市交通沿线的贯通,逐渐的将青岛市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一个连接整体,并且由于国家近年来对于旅游业的重视,给予青岛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政策辅助。那么青岛市发展休闲旅游资源也就具备了充分的条件,旅游资源按照其资源属性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如果按照资源形态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旅游资源这两种,但是针对于休闲旅游资源的界定相对比较困难,并且其分类也是比较复杂的。根据相关研究人员对于休闲旅游资源的研究,可以将休闲旅游资源分为四类,即:自然游憩类、康娱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和专项休闲类,而青岛市在这四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因此开发青岛市的休闲旅游资源也就能够有效进行。

二、青岛休闲旅游发展全面分析

上文中谈到了青岛拥有的休闲旅游资源,那么针对于青岛的休闲旅游资源开发,我们可以利用SWOT对其进行分析,共同探讨青岛休闲旅游开发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为青岛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全方位的分析,帮助青岛市更好的开发旅游业。

(一)青岛市的优势分析

青岛市所发展的旅游业主要是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主,那么开发青岛市的休闲旅游资源也就应该是以休闲旅游资源为主,而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东南濒临黄海,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区,由于海洋和大陆的互相影响,天气和气候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之间的过渡性特征,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并且青岛市被山环绕,又濒临黄海,还用有较多的岛屿,这给青岛市的旅游文化奠定了丰富的基础,比如青岛市的群山,东有崂山山脉,西有珠山山脉,而崂山自古以来就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甚至被评为国家五A级景区;青岛市拥有约一万多平方米的海域面积,海岸线绵延八百多公里,给人们提供了美丽的海滨景观。此外青岛在每年的八月第二周六就会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成为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而在四月初至五月上旬在青岛中山公园会举行青岛樱花会,还有九月份的金沙滩音乐节,三月份的青岛梅花节等等节目。而且青岛具备一定的交通优势,和丰富的经济旅游基础,给青岛休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各方面的优势。

(二)劣势分析

有优势自然也就具有一定的劣势,由于青岛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导致青岛冬天冷夏天热,北部冷南部热,而最为重要的是晚上冷白天热,这种环境只能够开发是适宜的旅游产品才能够克服,在游客方面山东省内的游客相对比较多,而外省的客源比较少,主要吸引的是日韩游客,欧美游客比较少,那么这就导致青岛是的客源市场结构不合理。除了环境和客源方面的劣势,青岛市还缺乏较高品质的休闲旅游产品,这主要是由于青岛主要是以低层次的观光旅游为主,游客在青岛旅游停留时间较短,难以给青岛带来旅游经济效益。此外青岛市的夜游产品开发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并不流行深夜的休闲活动,并且青岛市还缺少大型竞争力较强的旅游企业,缺少本土旅游品牌,同时也没有在全国拥有影响力的旅游集团。

(三)机遇分析。

政策的推动,青岛市政府对于青岛的旅游业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甚至为了开发青岛市的旅游业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那么这也就给青岛市的休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青岛市加大了对旅游项目的建设,极大的丰富了青岛市的旅游文化。并且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闲暇时间也逐渐的增多,比如我国法定节假日的重新调整,给人们提供了一定的闲暇时间。而青岛在08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帆船比赛,使青岛成为奥运之城,并被誉为“世界帆船之都”,还有其他的在青岛市举行的国际盛会,为青岛的休闲旅游业带来了较多的机遇。

(四)挑战分析。

挑战和机遇是相对的,拥有一定的机遇自然也就面临一定的挑战,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背景下,国民的收入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了出境游,也就是说国际上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给我国同类旅游产业构成了威胁,并且近年来国内的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者们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也就影响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依托于环境和资源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给海洋生态带来一定威胁,也就影响了青岛海洋旅游的发展。

三、青岛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青岛休闲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机遇,相对的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和挑战,那么为了更好的促进青岛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开发青岛旅游产品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a、适度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青岛市的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对于生态是具有一定依赖性的,绝大多数的生态都是难以再生的,为了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青岛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B、注重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原则,配套设施建设是青岛市开发休闲旅游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保证青岛市休闲旅游业以及整个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积极的完善基础旅游配套设施,保证青岛的绿色旅游。笔者认为开发青岛休闲旅游资源不仅要遵循相关原则,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关对策,进一步促进青岛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政府加强对旅游业的主导,积极的创新管理机制。政府能够根据市场的导向来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在青岛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可以凭借自身对于目前旅游业的掌握程度,针对青岛市的休闲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这需要政府在制定战略目标前期对青岛市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为青岛市的休闲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政府还应该制定休闲旅游产业战略,虽然青岛通过08年的奥运会向国际都市进行了一次较大跨越,但是要保证青岛市能够更好的发展旅游业,政府必须要积极借助青岛市的旅游资源,加强青岛市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举办一些帆船、潜水等相关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与市民。当然了政府还应该制定与休闲旅游相关的扶持政策,保证青岛市的休闲旅游资源能够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

第二,积极的培养休闲旅游从业人员,全面提高服务质量。青岛市开发休闲旅游资源,必须要加大对休闲旅游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休闲旅游的服务质量,青岛市还可以与旅游院校进行合作,推动旅游院校休闲旅游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积极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青岛市的休闲旅游奠定一定的人力因素,青岛市还应该加大对旅行社行业的规范,鼓励旅行社集团的发展,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更好的居住服务。旅行社也应该积极的加大与其他发展较好的旅行社之间的交流,并建立健全的交流机制。不仅如此旅游企业还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激励,比如合理的分配工资,给予工作人员一定的资金或者精神鼓励,让工作人员更好的为休闲旅游业服务。

第三,积极的树立休闲旅游品牌形象。青岛市应该积极的借鉴黄海的优势,开发帆船或者是海上主题乐园等海上休闲项目,积极的打造专属于青岛市休闲旅游资源品牌形象,当然这需要积极的研究青岛市的哪些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休闲旅游资源,根据不同的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突出其主题。还应该对休闲旅游产品进行多元化发展,单一的旅游产品并不能够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需要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游客开发相关的休闲旅游项目,应以中低档消费方式为主,同时注重高档消费。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旅游时段来开发休闲旅游产品,以免出现淡季现象,最为重要是需要注重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休闲旅游产品的灵魂,青岛市应该结合历史和人文风俗挖掘一些民间艺人的文化娱乐节目,这不仅丰富了文化特色同时还发扬了我国的文化特色。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的提高青岛市休闲旅游的知名度。知名度是保证旅游业得以发展的根本,青岛市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借助传播媒介,采用适当的途径将青岛市的休闲旅游信息传播给游客,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在,青岛市应该积极的利用互联网建立青岛旅游官方网站,将休闲旅游的相关内容放入其中,着重宣传青岛的旅游特色和旅游产品,还可以借助一些景区的图片或者是视频,利用网站让消费者熟悉青岛旅游,并且对青岛产生兴趣,当然这些文字和视频等宣传内容都应该具备分享功能,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文化活动,比如青岛啤酒节、梅花节等来推广青岛休闲旅游文化,也可以借助电视媒体或者是平面广告,播放与青岛旅游有关宣传片。

四、结语

宁夏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 第8篇

关键词:宁夏,旅游资源,特征,开发

1 宁夏旅游资源的特征

据有关部门对宁夏旅游资源普查, 宁夏旅游资源185个单体, 其中自然旅游资源39个, 人文旅游资源133个, 服务类旅游资源13个。在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 宁夏占8大类, 46种, 占全国基本类型的48%。

1.1 自然环境多样性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游地带。其地处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 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在宁夏6.6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 河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沙漠、湖泊等地貌一应俱全, 既有南国水乡的秀美, 又有塞外的壮丽雄浑, 两者完美地结合交融, 孕育出古老、奇特、浩瀚、淳朴、神秘、多彩的塞外风光。

1.2 旅游景观独特性

宁夏处于东部季风区、西部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带, 造就了“沙、水”巧妙组合的国家级风景区、世界垄断性沙漠旅游资源——沙湖和沙坡头。沙湖是我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获得“世界环境保护五百佳草位之一”并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以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圣地闻名于世的沙坡头, 是第一个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 是中国三大鸣沙——沙坡鸣钟所在地, 丰硕的治沙成果于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

1.3 历史遗存珍贵性

宁夏水洞沟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不同于以周口店为代表的小石器特征和以丁东为代表的大石器特征, 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重大的文物价值和独特的建筑形式, 反映了西夏政治、经济、文化全貌,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等生活场景, 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1.4 回族风情浓厚性

宁夏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和塞外草原文化的交融地带,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孕育了多姿而深厚的塞上人文旅游资源, 其中尤以回族风情而著称。宁夏总人口610万人, 其中回族人口218万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1/3以上, 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 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 有“中国穆斯林省”之称。回族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回族歌舞、回族节庆、回族宗教、回族饮食服饰、回族民间艺术, 以及孕育在回族民众之中浓厚的民俗民风, 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起, 宁夏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 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拥有国家级王牌旅游景点和优秀旅游城市的省份。虽成绩斐然, 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1 开发层次低, 资源优势未显现

宁夏经济欠发达, 开发旅游资源资金有限, 目前不少旅游景区 (点) 仍处于开发初级状态, 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2008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调查显示, 宁夏接待国内游客的平均逗留天数为2.32天/次, 2009上半年国内游客在宁人均花费533元, 明显低于其他旅游城市。2008年国内游客在宁消费支出中长途交通费和住宿花费所占比例最大, 分别占全部旅游消费的22.41%和20.15%, 仅这两项开支就占了游客消费的四成以上, 其后依次为餐饮费占14.52%、购物费占15.10%、景区 (点) 游览费占12.48%、娱乐费占8.29%、市内交通费占4.10%、邮电通讯费占1.36%。

2.2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不足

作为国内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宁夏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但目前大多数景点停留在对旅游资源浅层次的开发利用上, 缺乏高科技含量的民族文化深度开发, 降低了这一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占的份额少, 对旅游业乃至宁夏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 未形成最佳的经济效益。神秘的西夏文化、古老的丝路文化、岩窟文化、长城文化以及粗犷的大漠文化等, 仅靠简单低层次的展示是远远不够的, 要将这些灿烂悠久的人类文明展示给世人, 必须要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用丰富强大的软件产品做支撑。

2.3 综合竞争力不强

宁夏旅游资源在形象上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促销攻势, 在国内外市场上知名度不高, 客源市场范围狭窄, 缺乏与发达地区和重要客源城市的联络。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 加之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旅游资源结构的影响, 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企业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低, 旅游规模经济不显著, 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产业内部竞争过度, 外部竞争乏力, 从而导致了宁夏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开发出的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 在全国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少。

2.4 开发投入资金不足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资金的注入, 没有较高的投入, 其旅游发展的机会大大降低。宁夏开发旅游资源的政策氛围不浓厚, 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实施能力差, 缺乏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发展积极性。受经济容量的限制, 未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支撑, 导致旅游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旅游宣传促销手段单一且层次低、旅游交通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相关产业人力资源匮乏, 从而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

3 开发对策及建议

就宁夏自然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论, 宁夏开发旅游资源具有较其它产业更多的比较优势, 是优化宁夏经济结构、促进开放开发、实施脱贫工程和再就业工程之路。为了促使宁夏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根据宁夏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中存在问题,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发对策及建议。

3.1 注重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宁夏可挖掘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 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独特的回族风情、古长城、古人类生活遗址以及至今仍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古丝绸之路等。发展旅游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应引起足够重视, 加大旅游产品文化含量, 做好自然景观与文化的结合, 形成适合不同季节、不同层次游客游览的景区 (点) 。可适当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 如建造民族风情园, 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使静态的景区散发文化的魅力, 展现回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开发中, 努力寻求文化与景观的结合点, 宁夏旅游定能具有更旺盛、更持久的生命力。

3.2 塑造宁夏旅游形象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宁夏应当针对不同细分市场, 根据旅游资源特征, 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 实现产品多元化, 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 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2008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调查显示, 游客对大漠黄河感兴趣的占59.47%, 对民俗民情感兴趣的占40.92%, 对山水风光感兴趣的占44.24%, 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占38.98%, 对饮食烹调感兴趣的占20.68%, 其后依次为旅游购物、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和商务。结合游客兴趣, 着力打造体验沙漠探险、品味黄河文化、领略回族之乡、探秘西夏王国、感受红色旅游以及冰雪旅游等, 设计多层次旅游线路, 对宁夏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精品的培育、地区竞争优势的提升将产生促进作用。

3.3 全方位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产业, 须走政府主导型发展之路, 营造良好的投资和旅游大环境。进一步强化政府扶持资金在市场开拓、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可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加强招商引资, 调动社会力量, 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各方面参与旅游, 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筹资机制。宁夏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工具的创新 (如发行旅游建设债券、旅游企业债券、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 和融资方式的改进等都是可采取的举措。针对宁夏旅游资源丰富的市、县、区, 在财政预算内安排相应的旅游发展资金, 切实保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和建设的资金需求。

3.4 拓展宣传促销手段

2008年“国内游客了解宁夏旅游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 通过电视的占50.92%, 通过旅游宣传资料的占46.59%, 通过互联网的占34.87%, 通过亲戚朋友的占36.99%, 通过当地报纸的占34.04%, 通过杂志和电台的分别占19.28%和7.66%。数据表明, 宁夏应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的各种新闻媒体, 加强自我包装、自我推销和招揽游客力度, 密切拓展与发达地区和重要客源城市的联络, 制定完整而具有针对性 (不同客源地) 的中长期旅游宣传促销计划。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积极开展旅游电子商务。创造条件积极申办、组织各种全国性和国际性会议以及会展、文化、经贸等活动, 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宁夏。

3.5 加强地域之间合作

从经济学原理上看, 旅游业有不断扩大自身规模, 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愿望。宁夏是西部地区面积最小的省区, 与周边省区旅游资源既有相似, 也有不同, 加之游人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使旅游在省际间发展时出现了区域性的分割, 规模经济有待提高。因此, 宁夏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可尝试打破这种分割, 走合作开发之路。可进行陕甘宁、宁蒙等地区合作, 达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集成整合, 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在旅游路线的设计、项目的开发上相互呼应、取长补短, 有助于扩大市场客源地, 有助于增强地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形成旅游规模、旅游效益, 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向明.浅论宁夏的特色旅游[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24 (2) .

[2]马勇, 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4]严国泰.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文物资源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第9篇

一、我国文物旅游研究现状述评

文物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产生的时代、本身具有的特征以及蕴含的历史信息, 是不以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而且也是一个民族赖以产生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源泉。因此, 随着岁月的流失, 文物的价值愈发显得珍贵。我国古代文明举世瞩目, 历史文文物遗产瑰丽多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文物的旅游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而文物作为重要而独特的旅游资源, 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冯俊新 (2006) 等认为, 一个地区的文物资源禀赋和开发程度都对当地的旅游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王兴斌 (2002) 、苟自钧 (2002) 强调应当注意到文物 (或遗产地) 的经济资源属性, 必须按照市场方式推动遗产资源的开发和经营, 提出可以将经营权转移。张晓 (2001) 、郑易生 (2001) 强调文物资源的非经济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反对经营权向企业转让, 指出拥有开发经营权实质上改变了文物资源的公有产权性质, 且会对文物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认为应由国家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刘洪等 (2005) 强调文物保护与文物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一边保护, 一边开发, 让两者有机结合, 协调发展, 实现文物保护与文物资源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二、文物资源的旅游开发

1.文物资源的特性

文物旅游资源是发展人文旅游的基础, 同时, 文物又能很好与民俗、歌舞等旅游商品结合, 成为人文旅游的支撑和内核, 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了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 为我国旅游业的深层次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物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 具有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即广泛多样性、不可移动性、环境依存性、可直接消费性、塑损两面性, 具有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双重性, 同时文物旅游资源的还具有历史永续性的特点。

2.文物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文物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蕴藏着极大的潜在旅游价值, 开发利用在国内市场上有着广阔的持续不衰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开发模式主要有: (1) 实物展示性。以出土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如古建筑、古城墙、古石刻等为主, 一般采取在博物馆陈列展示和在原址以实物向游客开放展示的形式, 成为文物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主体; (2) 复原仿制型。由于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再生和自然消耗特性, 有些重要的文物由于受年代久远、自然、战争等破坏的影响己不可能看到原貌, 只有遗址尚存。人们只能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复原仿制型开发, 展现 “历史的真实”。由于这类文物一般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 因而易唤起人们到此一游的旅游动机, 以弥补长期以来不能目睹原物的缺憾; (3) 发挥创造型。此类资源开发大多依据待考证的文献资料、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思想创造而成, 可起到丰富点缀历史文化的积极作用。

3.文物旅游资源市场发展空间

文物旅游资源的发展空间之所以不断扩大, 在于其以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带来的更多的是精神而非物质的享受, 同时文物旅游资源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文物引起的旅游欲望引起的旅游行为必然会导致旅游消费活动的频繁, 文物旅游资源消费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旅游供给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因此文物旅游消费会越来越多。文物在旅游业的发展背景下成为现实的资产而具有经济价值, 它可为这些地区永续利用而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为这些地区找到了一条非传统的产业发展道路。通过这种文物旅游经济活动及其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 把旅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辐射、渗透到其它产业和部门, 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4.文物保护

市场机制推动了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 文物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具有不可再生性、脆弱性, 在满足许多旅游者文化需要并带动当地当地经济发展同时,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必然给文物带来一定的物质损坏。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物工作政策法规。如:1950年发布了《关于禁止中国文物、图书出口的暂行办法》, 1953年下发了《关于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保护文物的指示》,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及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出台, 2002年10月重新修订实施。回顾文物工作政策法规的历史, 说明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正是基于对文物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殊性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条开宗明义, 其宗旨是“为了加强文物保护,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促进科学研究工作, 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在第四条明确指出:“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这就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保护文物、利用文物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文物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

1.正确认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一直以来, 在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是强调保护, 把文物利用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精神文明领域, 认为在经济开发工作中利用文物, 必然会造成文物的破坏;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利用, 认为文物利用不能局限在精神文明领域, 更应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而且符合“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常常因忽视文物保护, 而造成文物资源的破坏。

其实,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条件, 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要求。因此, 在对待文物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上, 必须正确领会《文物保护法》的立法原则和国家文物工作方针的实质精神, 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致, 然后才能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分析, 认真对待。

2.确保文物的国家所有权

《文物保护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的一切文物, 属于国家所有。”国有文物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 国有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也不因其保管、收藏单位的终止或者变更而改变。“国有文物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不容侵犯。”因此, 在文物资源旅游开发的实践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文物的国家所有权是否会在利用过程中发生改变的问题。《文物保护法》中明文规定, 不允许将不可移动文物作为企业资产入股、经营或者转让、抵押, 以及将可移动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在近几年的文物利用工作中, 有些地区已经将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成为招商引资项目中的“王牌”, 甚至出现将景区经营权连同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出租的现象。面对新出现的问题, 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措施, 防止国有文物的流失。

3.确保文物资源的安全

文物的安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文物本身的安全, 二是指文物存在的环境的安全。第一个方面容易理解, 但第二个方面常常被人们忽视。怎样理解文物存在的环境呢?文物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之中, 已经融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而是与周围的事物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 发现一口古井, 就意味着附近曾经有人们居住过的遗址, 可能是一座村寨, 或者是一座古城, 与古井相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就埋藏在周围的泥土下面。如果我们只保护古井, 而对于其存在的环境视而不顾, 就会造成相关文物遗迹的灭失, 进而影响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文物的性质、内涵及其历史渊源。因此, 在文物利用过程中, 必须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特别是增强直接参与文物利用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使他们能够学法懂法, 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自觉与文物部门密切配合, 杜绝野蛮施工, 确保文物资源不被破坏。

4.不改变文物管理的体制

国有文物的管理单位大多数属于文化、文物系统, 性质为事业单位, 人事、财政上归当地政府管辖, 业务上归口于文物系统。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 很容易造成文物单位性质的改变。例如, 山东曲阜发生的“水洗三孔”事件, 就是当地政府为了获取文物资源更大的经济利益, 将孔府、孔庙、孔林重新划归旅游部门管理, 将其性质由文物保护单位改变为旅游营利企业。因为对文物的理解不全面, 保护意识不强, 工作人员搞卫生时用自来水刷洗文物, 致使许多珍贵的壁画、彩绘因水洗而毁坏脱落, 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现行的文物管理体制在确保文物安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成效是经实践证明的。虽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但体制的改革, 必须朝向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的方向。为了一方之利或一己之利, 而擅自改变文物单位管理体制的做法, 势必造成文物保护工作的混乱, 危及文物资源的安全。

5.文物利用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

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必由之路, 文物资源的利用理应遵循《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各项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 必须依照法定程序申请报批, 其活动不得对文物资源造成损害。比如,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需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 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 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报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 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如需要在原址重建全部毁坏的建筑, 需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 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 由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目前发生在建设工程中的破坏文物的事件, 都是有法不依、擅自施工造成的恶果。

6.加强文物研究, 正确认识文物的历史内涵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 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由于这种信息具有隐蔽性、残缺性、关联性等特点, 对它的解读是一个漫长、反复的过程, 有的或许会成为不解之谜。因此, 对文物的研究, 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 以考古学、文物学的知识理论为基础, 结合文献资料, 谨慎的求证。切不可急功近利, 误解文物的真实内涵, 歪曲历史。譬如, 在对老司城遗址的认识上, 史料上有“以山为城, 即水为池”的记载, 民间也有“内落城, 外落城”的描述, 但是在几次考古发掘中并未得到证实。2007年3月, 在一次野外调查中, 在灵溪河边找到了残存的城墙, 证实了外城墙的存在, 从而印证了史料和传说的正确。

文物研究的成果具有证实历史、补充历史、改写历史的意义, 它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在文物利用中, 更应加强文物研究, 正确把握、认识文物的历史内涵。在宣传文物时, 千万不能哗众取宠, 歪曲历史, 误导游客。更不能凭据片言只语或者道听途说, 不顾历史实际, 以恢复文物为幌子, 制造现代建筑垃圾, 破坏文物及其环境的原真性。

7.保护文物管理单位的利益

文物管理单位是国家文物的守护者, 其工作性质注定其不能跟上市场经济的节奏, 是众所周知的清水衙门。但是, 其拥用的文物资源却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看重, 被形容为“捧着金碗讨饭吃”。那么在文物利用过程中, 文物单位就能吃饱饭吗?已发生的事实, 回答是否定的。石门的夹山寺, 因闯王归隐学说而名声鹊起, 文物单位办起了闯王陵博物馆, 经济效益也算可观。但是整体出让以后, 文物部门退出了夹山, 在这一过程中, 文物单位失去了多年苦心经营的阵地, 也失去了补充事业发展的门票收入, 除此之外, 他们从出让中还得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做法, 分明是在抢夺文物单位的饭碗, 根本谈不上什么文物资源利用, 促进文博事业发展。文物单位作为文物资源的管理者, 在文物利用项目中无可非议地应成为实施主体之一, 兼负起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双重责任。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文物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不受损害。同时, 参与文物利用的其他各方, 根据相关的协议, 按照责、权、利均衡的原则, 参与或监督项目的实施进展, 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这样做, 才能达到联合开发、共同受益的目的。

四、结语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 对其经济利益的追求, 仅仅只是文物资源价值的一个侧面。对其蕴含的历史信息, 也并非今天我们都能解读, 怀敬畏之心, 留待子孙, 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因此, 加强每个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加强旅游开发的同时, 不让文物毁坏在我们手中, 多留给子孙一种资源、一份财富,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本文为湖南省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重点学科和湖南西部经济发展社科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摘要:文物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具有不可再生性, 需要人类加以保护, 同时具有经济性, 故文物资源旅游开发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本文结合当前文物旅游研究和发展现状, 探讨了文物资源旅游开发对策。

关键词:文物资源,旅游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程子建, 钟笑寒·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化:不完全合同理论[J].旅游学刊, (6) :30-36·

[2]郑易生.转型期是加强公共性遗产资源管理的重要时期[A]载:张晓, 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苟自钧.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要走专业化经营管理之路[J].经济经纬, 2002, (1) :64-66.

[4]葛全胜, 席建超·试论我国文物旅游及其开发模式[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6, (2) :20-23·

[5]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 2002, (6) :15-21.

[6]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 2003, (6) :63-73.

南京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第10篇

位于长江下游平原, 作为天下文枢所在的南京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可谓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浓郁的文化色彩赋予了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增加旅游项目, 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 必须注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 笔者拟就南京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希望能为南京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南京民俗旅游资源概况及特点

1.1 资源概况

所谓民俗旅游资源, 就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并且能够被当地政府和旅游经营者开发利用, 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 可将民俗旅游资源划分为社会生活型﹑民间艺术型﹑节庆事件型﹑名人故居型和博物馆型五大类, 南京民俗旅游资源进一步分为主类﹑亚类以及若干单体 (见表1) 。

1.2 资源特点

1.2.1 南京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南京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主要表现为上述5个方面, 笔者在这里简单举例。 (1) 生活民俗:南京人的饮食风俗有几个特点:爱吃鸭子, 少吃鹅, 鸭血粉丝汤是他们的最爱;爱吃野菜, 自己栽;美女, 半碟盐, 一锅蛋;霉菜、腌菜、腌肉, 走在小巷里, 腊肠俯首皆是;老南京方言也是相当有特色的; (2) 游艺民俗:国际梅花节、元宵金陵灯节等活动的举办一次次地展现了南京丰厚的民俗内涵。

1.2.2 南京民俗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1) 区域性、民族性: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 自然而然的, 南京人在物质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方面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禁忌, 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民俗, 由此而开展的民俗旅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 艺术性、实用性南京民俗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的云锦, 具有“花中有花, 题中有题, 粗中见细, 拙中见灵”特点的南京剪纸等都是以南京人独特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 具有艺术性, 这是南京民俗旅游的魅力所在。南京人创造独特的民俗文化, 它本身也具有实用性。如云锦、雨花石、雨花茶等物质民俗资源, 可以生产出大批具有广阔市场的民俗旅游商品, 使人们获得实际的利益, 具有实用价值。 (3) 娱乐性、知识性:南京的民俗文化, 供南京人和各地的游客们享受, 有浓厚的消遣娱乐性质, 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金陵秦淮灯会、高淳螃蟹节、浦口生态旅游节等。

同时, 南京民俗旅游资源具有知识性, 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旅游者可以直接在观赏各种民俗表演和展示中获得享受, 增长见识;另一方面, 还可以通过导游向旅游者介绍这些文化现象缘起、功能和象征意义, 可以增加旅游情趣、提高文化素养、开拓视野, 使旅游者乐在其中。

2 南京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实基础

2.1 设施基础

为迎接2014年青奥会的成功举办, 近年来, 南京的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更加完善。如航空交通方面, 禄口国际机场目前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00万人次, 且已开通了42个国内主要城市、19个国际和2个地区城市的近120条航线;铁路交通方面:目前, 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以及宁合铁路交汇于南京, 使南京成为连接华北、华东和华中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 刚建成的南京南站也已成为京沪高速铁路的重要中转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游客“进得来, 散得开, 出得去”, 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

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据统计, 至2009年底, 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131家, 旅行社450家。主要旅游区的住宿条件明显改善, 涌现出一批受游客欢迎的中高档饭店和平价旅馆, 如瞻园国际青年旅舍、东郊国宾馆等, 饭店在空间布局和等级结构上逐渐趋于合理化。

2.2 市场基础

据抽样调查, 海外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感兴趣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方面, 如1996年海外旅游者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选择比重为14.7%, 1997年为27.0%。近年来, 南京举办的国际梅花节、秦淮灯会展、江心洲民俗村的节庆活动、溧水葡萄节等活动都获得了广泛好评, 这充分说明南京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有充足的客源保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3 经验基础

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国内有许多开发成功的典型,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福建对永定客家土楼建筑民俗资源的开发, 山东潍坊对风筝民俗资源的开发等, 都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其成功经验可以为南京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在省内, 对民俗资源也有过不少尝试性的开发工作, 如江阴溱潼会船节、扬州宝应荷花节等大型节庆活动, 都积累了一定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经验。

3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开发现状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不仅种类齐全、内容丰富, 而且独特性显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得到相应地开发和利用。如筹建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它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 研究民风民俗, 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开创了江心洲农家文化游、梅花节、夫子庙民俗文化游、民国文化游、古建筑文化游等旅游专线,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存在问题

但是从整体来说, 南京的民俗文化旅游离发展成熟还很远, 多属浅层次的开发, 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2.1 产品庸俗化,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南京的民俗文化资源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但存在一些表面化现象,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比如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 特别是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外的长街上一部分所谓的“民间艺术品”, 为了迎合经济市场而失去了当地特有的传统艺术设计, 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 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3.2.2 没有凸显特色、突出重点。

南京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开发的产品很多, 但大都缺乏创新意识, 开发体系尚未完善。不同的景区应该适当开发适合本景区主题的产品, 而不应各个景区清一色的都是雨花石、印有孙中山头像的扇子等。

3.2.3 旅游商品性收入低。

南京的特色旅游商品, 如云锦、雨花石、雨花茶和风味小吃都是深受游客欢迎的, 但由于人们的商品意识不浓, 使得很多商品鲜为人知, 外加现在的民俗旅游商品大多雷同, 大体上都是几样工艺品的组合, 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 从而导致商品性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低, 影响了旅游业收入的增长。

4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 充分挖掘民俗旅游资源文化特色

特色是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南京伴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 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 应当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 打造不同民俗旅游项目的核心特色, 使旅游者的参与方式由静态的观赏, 向动态的亲身体验转化, 让旅游经营者也由模型展示, 向表演解释方向转化。

4.2 丰富民俗旅游产品形式

首先, 成立专题性民俗博物馆, 搜集展出民俗实物和民俗资源, 复古还原一些历史遗迹。南京现在已有甘熙故居﹑明孝陵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 这一点已经做到了。

其次, 兴建新型民俗度假村, 注重体验型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 使旅游者亲身参与。目前, 江心洲地区虽然建有民俗度假村, 但距离新型民俗度假村还有一定的距离, 仍需不断完善。

最后, 努力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土特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 江心洲、夫子庙与中山陵的旅游产品应各不相同。

4.3 加强对民俗旅游的市场培育开发

2010年南京人均GDP是62593元人民币, 约合8000美元, 预计在2011年将超过10000美元, 市民总消费水平在上升, 休闲旅游消费在增长, 南京民俗旅游产业面临了一个绝佳的市场发展机遇。因此, 南京发展民俗旅游的政府各部门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此外, 各级政府和民俗旅游经营者应培养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采用多种促销方式, 由“文化下乡”改为“民俗文化进城”, 主动出击, 开拓市场。

4.4 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民俗旅游资源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 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将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准确定位, 合理分区, 合理保护。并且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 开展全方位旅游。

参考文献

[1]叶涛, 关于民俗旅游的思考[J].东岳论丛, 2003, (3) :137.

[2]张捷, 区域文化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J].人文地理, 1997, (3) :21-25.

[3]阎友兵, 论湖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2) .

[4]张军, 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 2005, (5) :42-46.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红山文化;旅游开发;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K872;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11-0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大众化旅游时代已悄然到来。而随着旅游消费需求层次和品位的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青睐,如何做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但在旅游开发实践中,却出现了与人们初衷相悖的状况,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史前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却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实践的疑惑促使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去研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以科学的理念和方式去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避免陷入误区。本文以大众文化认同为视角,对红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分析。

一、旅游文化的基础是大众文化

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旅游作为最重要的大众休闲方式,是旅游者寻求异质文化的一种体验,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文化交流活动。无论是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旅游,还是旅游活动对象的文化属性,旅游及其旅游产业都无可争议地属于人类精神文化范畴。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一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概念,不同群体眼中文化的价值是不同的。专家学者侧重文化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一般旅游者更偏好文化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文化资源,并不一定必然成为具有较大旅游吸引价值的旅游资源。因此,不能站在文化研究的角度去开发文化资源,而是要站在旅游消费者的角度去研究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文化除了具有文化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显著的大众性特征。旅游文化的大众性特征是指旅游活动参与人数众多,是一种大众行为,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所消费的是一种平民的、受众面广的文化。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要出发,文化必须根植于民众,贴近百姓生活,服务和娱乐大众,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这既是大众文化的本质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因此,大众文化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启示

(一)通俗化的解读方式

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社会上众多一般人的文化,具有平民性、生活性、娱乐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大众化、通俗化的解读方式。通俗,即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欣赏水平和精神需要。通俗性是指其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并且乐于接受。通俗易懂是大众文化的生命,要运用大众性语言,深入浅出,喜闻乐见,贴近群众需求,激发思想共鸣,才具有吸引力;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减少学究味,增强直观性、体验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才具有感染力。

(二)娱乐化的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娱乐”的解释是娱怀取乐,欢乐。作为动词娱乐意为使人欢乐,作为名词意为欢乐有趣的活动。大多数百姓民众都是普通人,他们对文化的基本需求也很简单,希望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娱乐化成为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娱乐化就是突出文化的娱乐性,以吸引住观众眼球。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德怀特·麦克唐纳在《大众崇拜与中产崇拜》中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

(三)时尚化的趣味选择

时尚是一种风格,一种生活方式。古往今来,时尚一直流行于世,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并影响着每个人以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只有健康的、大众普遍认可的才能引领时尚,才具有影响力。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在创造出一种模式之后,往往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在一段时间内在一定公众群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的潮流。因此,大众文化应准确把握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引领全社会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时代风尚。

(四)情感化的体验方式

体验是以生命来验证的事实,是亲身经历的深层次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和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文化体验更注重在精神或情感方面的收获,注重对某种文化的认知成果。文化消费的核心是体验生活方式,如文化体验游强调的是旅游者的切身体验,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强化参与性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五)媒介化的传播方式

媒介化的传播方式是指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的方法和过程。大众文化需要进行广泛的传播,而大众传播由于有专业的媒体组织并采用现代化的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受众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把大众文化传播作为主要服务内容,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六)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是文化与资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从产生之初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大众文化活动就是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既然是文化商品,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商品化规则,牢牢把握文化市场的脉搏,紧跟大众的文化消费趋势,才能实现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以大众文化为视角探寻红山文化旅游开发的切入点

(一)红山文化资源优势分析

1.重要的史学地位。红山文化是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内涵极为丰富,在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对研究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红山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最早的立体龙形标志物——玉龙,就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被称作“中华第一龙”,赤峰也因此被誉“玉龙的故乡”。研究表明,赤峰地区早在5000—6000年以前就已经跨入了人类文明的门槛,中华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现在赤峰大地上,从而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2.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红山文化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红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红山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重点项目立项,出版和发表了《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赤峰红山后》和“创建红山文化学”等专著、译著及论文。红山文化研究成果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关注,在重要版面予以报道。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创新人才团队”获批“草原英才”创新团队,辽宁省建立了“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协同创新中心”。

3.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红山文化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媒体的广泛报道,特别是红山文化节、红山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的持续举办,使红山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基于红山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丰硕成果,如何借助旅游产业的广阔平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大众传播,进而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对于强化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市、提高赤峰市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开发瓶颈分析

1.红山文化距今年代久远,遗址主要埋藏在地下,旅游开发的物质载体缺乏,可视性差。

2.红山文化作为史前文化,缺乏文字记载、人物、事件、故事等非物质文化的有序传承。在中国四大神话体系中,也没有发现与红山文化相关的神话流传。

3.在历史教科书中,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做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早有定论,西安的半坡遗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也为大家所熟知。但国内红山文化研究在近些年才受到重视,且未得到国民教育体系的广泛传播,红山文化的大众认知度不高。

因此,红山文化虽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甚至尚在研究探讨阶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遗址或博物馆的方式,以文物的静态展示为主。一些旅游景区或宾馆饭店虽然也有红山文化元素的融入,但也只是以文化符号来表现的,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总体而言,目前红山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正如人们所形容的那样:很有说头,很少看头,没有玩头。

(三)“崇龙尚玉”——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切入点

要使红山文化走出学术的象牙之塔,由较高的学术知名度到广泛的大众认知度,把专家学者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必须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才能有效破解“文物资源到文化旅游产品”转换的难题。

1.“龙”是古代夏民族的图腾。龙在中华民族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无比巨大的影响。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中华民族以及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但是一种符号和表征,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龙的文化还被海外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龙的传人”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辞海》对于龙的解释是:“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龙是万能之神,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传说中龙能隐能显,能兴云致雨,又能腾云驾雾。相传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都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周以后,龙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王权的象征和民间的雨神。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又称为真龙天子,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在普通百姓中,龙文化已渗透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深厚文化积淀。与龙字有关的成语有几百条,龙的神话故事大家更是耳熟能详,龙文化的普及面之广,可谓国人皆知。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中国国家队队员也经常身着龙图案的运动服,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2.“玉”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玉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古人认为,玉具有沟通天地人的特殊功能,是人间美德的体现。玉不仅被用于装饰,成为财富和权力的标志,也是统治者祭祀天地、沟通神灵的法物,用于制作规范社会关系的各种指示性、标志性、象征性的器物。玉文化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国人传统的“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等崇玉用玉观念。玉成为了美好和高尚的代名词,人们常用如金玉良言、玉树临风、亭亭玉立、玉洁冰清、琼浆玉液等成语来形容美好的人或事。俗语“黄金有价玉无价”,意味着玉石是极其珍贵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黄金。中华民族对玉更是充满了敬意,把玉上升了道德的高度,称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指的是人最高等级的品格。

3.“玉龙”是龙与玉的完美结合。“崇龙尚玉”是中华文化中图腾崇拜的一个显著特征,龙文化和玉文化的具有广泛的大众认知度和民族认同感,号召力和吸引力大。在赤峰的兴隆洼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近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创中国玉器雕琢和使用的先河。而作为红山文化标志物的“中华第一龙”——玉龙,更是龙和玉的合体,是崇龙尚玉的完美体现,赤峰因而有了“中华龙的故乡”的美誉。

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把“崇龙尚玉”作为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切入点,突出打造以龙玉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品牌。通过建设展示龙文化、玉文化的各种景观设施,开发设计丰富多彩的展示性、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红山文化旅游产品。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红山文化旅游资源

基于以上对大众文化特点的分析,开发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和娱乐化的表达,使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时尚性、新奇性、技术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一)摆脱“资源”依赖,坚持市场导向

资源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但资源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资源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高度重视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在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消费的特点,厚植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否则就会陷入盲目开发的境地。

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动力,文化旅游开发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走向,研究未来旅游消费发展趋势,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意化的思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内涵,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能够引起旅游者兴趣和共鸣的亮点,实施选择性的重点开发。旅游产品不是开发者自己喜欢的创意和个性化服务,不能把专家学者、艺术家、文化人的理念强制消费者接受,而是要从消费者需求什么的角度出发,去替他们策划和生产出来。

(二)淡化“精英”意识,体现大众情怀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特别是广大群众所乐于和便于参与的文化形式和活动受到追捧。让文化走出研究者的书斋,走出象牙之塔,走入普通民众之中,成为专家学者和民众的共同愿望,文化旅游由此应运而生。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给文化市场带来了巨大变化,它使文化的服务范围空前扩大,它使精英文化走向平民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红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借鉴同类景区开发中专家津津乐道而普通游客不感兴趣的经验教训,以平民化的视角,按照知识性、可视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的要求,打造旅游者所需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并突出人性化、精细化、艺术化的管理和服务,让游客受到尊重,得到享受,获得满足。

(三)打破“硬件”思维,突出文化创意

文化旅游产业是内容产业,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是创造性生产,高度依赖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创造力是核心,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是对历史文化的简单还原和再现,文化资源必须通过内容的创意和形式的创新,即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要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特色,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用通俗的、现代的、时尚的形式予以展现,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发展文化旅游的新业态,在产品开发上突出科技导入、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造新颖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全新的视听效果,满足游客新奇特的旅游需求。

(四)化解“文物”情结,强化活态呈现

文物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前提。但文物保护也要避免静态僵化,不能把“遗产”变成“遗物”。对文化遗产的活态再现,赋予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活的遗产”,会发挥更大、更为积极的作用。打造体现一种文化气质和文化精神,要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历史文化“活起来”,成为独具特色的活态文化。

总之,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创新表现形式,活化文化内容,把高雅文化通俗化、精英文化大众化、无形文化形象化,形成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的旅游产品。只有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使静态的景区动起来,文化旅游才会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于凤先.中华龙文化丛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3〕王忠武.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控制[J].东岳论丛,1999,(6):97-101.

〔4〕隋岩.大众文化观与大众传播观的并行应和[J].社会科学,2015,(9):161-174

〔5〕刘朝晖.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人类学参与”[J].旅游学刊,2012,(10):8-9.

〔6〕薛良帅,崔存明.大众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3,(3):37-40.

〔7〕厉新建.文化旅游、旅游凝视及其他[J].旅游学刊,2013,(11):8-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Abstract: The tourism culture has the obvious mass characters. Mass cultur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So we shoul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s demand for cultural tourism , aesthetic taste and the way they accep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cultu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bottlenecks of Hongshan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at it should follow the though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dhere to market orientation, Reflect the public feelings,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reative, Enhanced living state"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o make Hongshan culture tourism produc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fashion, novelty, technology, par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

大连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第12篇

一、大连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丰富的海洋自然旅游资源状况

大连市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 位于东经120°58′~123°31′,北纬38°43′~40°10′之间,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倚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广阔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

大连是一座三面环海、一面环山的城市。大连管辖的海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海水资源丰富。在其绵延约1 906Km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已建成的海水浴场60余个,宜建海水浴场的岸线111.7公里,海水污染较少,且水质洁净。大连市的不仅是“海上辽宁”的主体部分,也是辽宁旅游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大连市在其海资源的开发中,以3S(阳光、沙滩、海水) 为主要依托,形成了独特的滨海景观,开展了多项海上项目, 满足了旅客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二)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

大连独特的海岸,优越的地理区位,以及地址地貌特征, 水文气候,为大连形成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打下了基础。大连金石滩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形成于六亿年前震旦纪的岩石散落在13华里的海岸线上,各种海蚀地貌形态各异,巧夺天工,被地质学界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神力雕塑的公园”。这里包括海蚀地貌、构造景观、完美的古生物化石、上寒武系层型剖面以及各种沉积构造等地质遗迹。还有世界上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天下奇石“龟裂石”,是一个集多种地质遗迹资源并存,同时兼具科学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大连有许多标准的地质构造现象。如金州龙王庙平卧褶曲, 棒棰岛倾伏背斜核部,李四光教授发现并命名的白云山庄“莲花状”构造等等。此外,独特的水文资源———黄渤海分界线不但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同样也是大连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因为所处海底地沟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蓝色黄海和黄色的渤海水径渭分明,形成一道清晰的界线,天然地划分出两个海域,堪称一奇。大连还分布着特殊的生物资源,蝮蛇。位于旅顺口区依渤海之滨的蛇岛是世界上唯一的只生存单一蝮蛇的海岛,岛上只有一种蝮蛇属剧毒蛇。

这些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是重要的科考、科普旅游资源。

(三)以近代城市风貌、近代战争遗迹为主体的人文旅 游资源

大连是近百年才发展的城市,由于历史原因,至今仍遗留下一些基本保存完好的具有西洋风格,充满异域情调的建筑物。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罗马式、哥特式以及文艺复兴式建筑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大连的这些洋建筑是伴随着大连近代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形成 的,真实地记载了大连历史文化演变的轨迹,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近代战争遗迹是大连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大连旅顺口区是中国日俄战争遗迹最集中的地区,帝国主义在旅顺厮杀而留下的战壕、工事、“纪念物”触目皆是。整个旅顺口实际上就是一座庞大的露天战争遗址展览馆,这些是教育后人、警醒世人的特种旅游资源。

(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融合

海洋民俗文化的发展是大连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自然人文资源相融合的最好体现。大连的渔民文化悠久丰富,渔民们在不断征服大海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特有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如起锚拉网吹号子、祭祀“妈祖”、海神娘娘祭拜等一系列具有“海派”风格的活动。大连人民喜爱的咸鱼饼子也是由于过去的渔民很早就出海打鱼,每天都有一顿饭要在船上吃,咸鱼成了最佳的选择,又因为辽宁地区盛产玉米,所以二者搭配成了渔民们的日常必备,而后逐渐由海上传到陆上,逐渐成为了大连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了大连文化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大连开发出了“海岛之旅”,目的地在长海,包括垂钓、赶海、野炊、住渔家等。可以充分感受体验老大连的民俗风情,这些传承下来的海洋文化往往令人感动。

(五)古代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

大连不但拥有悠久绵长的历史,更有灿烂的文化。将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整合是大连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又一大特点。

大连历史悠久。在长海县、旅顺口、金州和北三市,均发现了大量古代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几乎遍布全市。尤其是在距今三千五百年的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所发现的水稻和高粱,已经引起了东北亚诸国的广泛关注。大连拥有灿烂的文化。大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岛文明。这里保存了历代以来长达六千余年的历史遗迹。大连是东北地区古代编年史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大连 优良的海港区位使得大连自古就是经济贸易发达地区,在大连发现的遗址中,有包括刀币在内的历代货币,可以看出这一点。古代的大连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军事, 交通还是政治等等。发掘大连这座城市的深刻内涵,就有必要去感受她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会使这座城市更有生命力。

二、大连市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大连旅游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大海,以其为依托,以特色旅游项目和时装城、足球城等为背景,成功创立了“浪漫之都,时尚大连”这座享誉海内外的海滨城市,向来访者展示了她的朝气蓬勃、开放年轻,富有魅力。

大连市“海上看大连”项目已经初具规模,充分利用了大连海洋资源,海上旅游线路主要有3条:“海岛之旅”,目的地在长海,包括垂钓、赶海、野炊、住渔家等;“旅顺之旅”主要参观蛇岛、鸟岛、猪岛;“棒槌岛之旅”包括参观、垂钓、游泳、练习打高尔夫球等。这条特色线路的开发集浪漫的大海与休闲的都市成活为一体。大连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45个,其中5A级2个,4A级14个。大连重点改造了从星海广场至海之韵广场的35公里滨海路及从人民路、中山路至旅顺南路等4条“绿色长龙”,旅游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业发展较快,已然成为大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2009—2013年大连市旅游业发展来看(图1),大连市旅游总收入从2009年的480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850.4亿元,增长迅速。

数据来源: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3)。

大连市已经由单一的旅游观光业向内涵丰富的多元化旅游方向发展,使得大连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得到提升。激活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以海洋文化为背景,开发了海岛休闲、海洋生物科普、婚庆主题、垂钓、节庆活动等充满海洋特色的旅游项目。而每年举办的国际服装节、国际啤酒节等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来连。大连滨海旅游已经成为辽 宁沿海旅游线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大连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大连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注册了“浪漫之都”的城市称号,建立了滨海旅游主题等。但在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大连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仍较低

大连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停留在观光层面,没有深入发掘人文内涵,文化内涵较低。同时海洋旅游资源利用单一, 游客参与性不强,海洋旅游设施建设滞后,游船、快艇分布散乱层次较低。大连目前缺乏及餐饮、观光、娱乐等综合一体的中高档游船。此外,来连旅客大都处于观光游览层次,看的多,了解少。这说明大连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低层次阶段,没有形成体系,开发程度低,开发模式简单,使得大连地区长期处在明显的淡旺季客源变化之中,仍然以传统的海滨避暑开发模式为主。另一方面,大连缺乏文化底蕴,没有形成以海洋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特色文化,文化气息的淡薄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海洋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制约了大连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大连旅游发展的软肋。

2.大连以海洋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景区布局混乱未形成整体

大连以海洋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景区大都各自为政,无论是在品牌塑造、路线线路以及资源开发方面均缺少整体的统一性。海洋旅游规划不合理,景区布局分散,未形成整体优势, 并不利于大连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品牌的凸显。旅游者只能通过对某个景区的海洋旅游资源,如海岛文化、地质地貌有浅显认识,并不能形成对大连的整体认知。另外一方面,景区布局较混乱,如存在主题公园重复建设的问题,大连圣亚海洋世界与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馆,这两座顶尖级的海滨主题公园却建在了同一个并不算大的城市中心,游客通常选择参观游览其一,造成了旅客人流的分散,同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大连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尚未形成特色品牌

大连虽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品牌,但大连海洋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却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问题,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比如,“海上看大连”项目、农家乐项目以及海洋科普旅游项目等仍处于萌芽阶段,影响力较小。而例如沿海滨路线的徒步大会、国际沙滩文化节等正在发展中。这些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资源都有待进一步的挖掘,营造出其知名度和竞争力。与此同时,宣传力度不够,对大连海洋旅游资源的宣传并没有形成连续性和系统性。

三、大连市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化建议

(一)深度开发大连海洋旅游资源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是可替代性强,要想使得大连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其特色。要深度研究开发海洋资源,做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具有大连地方特色的多种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开展多种海洋旅游活动,多样化与精品化相结合。如:可以在有效海域开展海上体育活动(帆船、皮划艇等)供游人体验,海上体育活动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娱乐性,以点带面,为大连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注入新的活力。构建以海洋渔业旅游资源、海洋盐业旅游资源以及海洋饮食旅游资源等为主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共同带动大连的经济发展,提高大连海洋旅游的知名度。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刻挖掘文化内涵,大连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资源,无论是古代或者是近代,独特的近代历史使得大连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沃土。可以以大连古代及近代历史资源为载体, 增设博物馆、科普基地以及爱国主义基地等。使得大连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使游人了解到大连更加独特的魅力。

(二)大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大连沿海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丰富奇特,典型而且分布广泛。应加强对地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展地学科学旅游,设计合理的地学旅游路线,使大连成为全国高校地质实习基地和全国中小学地学科普中心。可开发地学旅游多日游产品,开辟专门旅游线路,把多个地学景点联系起来。通过专线地学科学旅游,不仅使人们学到了大自然的奇美壮观,增添、加深了地学科学知识,更培养了青少年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三)市场细分化管理规范化

要针对各不同的旅游群体开发具有其群体特色的海洋旅游资源。如:老年人以观光休闲为主,中青年群体则以刺激性、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为主。另外,应该使大连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一个体系,各景区之间应加强联系,共同开发出大连精品旅游线路,使得来访者对大连有整体的、深刻的认识。另外一方面,海洋旅游资源的良好开发,离不开多方面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因此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如管理者、营销者、导游、解说员、海滩养护人员等就显得很重要了。高素质人才的普及,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其管理。要加强监督机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海洋旅游资源,使整个大连滨海旅游业良好运作。

(四)创意旅游营销渠道

上一篇:翻译教育下一篇:网上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