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品质范文

2024-07-05

阅读的品质范文(精选12篇)

阅读的品质 第1篇

一、有效阅读追求“品质”

语文本是“慢”工夫, 这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要提高语文素养, 急不得, 不是上好一两节课, 一朝一夕形成的。 欲速则不达, 训练能快速见效, 基础仍不实在。 内在的品质需要自然的琢磨, 需要熏陶、积淀。

1.过程要重视品质

一段时间以来, 语文教学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现象很普遍, 知识灌输, 强调记忆, 只要把标准答案交给学生就行, 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阅读理解。 部分教师无视主体, 把着“话语权”, 把自己的解读直接塞给学生, 合作探究走过场……核心价值没有体现, 教学含金量不足。 新课改后, 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不少教师对学科具有独到的感悟, 教学设计体现了匠心, 语言灵动充满着智慧……但教学过程应重视品质, 运用先进的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策略打造灵动的课堂。 过程中的品质因素是多样的, 如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是否进行创造性教学, 是否改变教学方式, 是否积极对话展开教学等。

2.有效阅读重视学习策略

积极学习十分重要。 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法已过时, 大多教师苦于无处借力, 劳心劳力, 收效甚微。 孔子论教育时说过, 我听过的东西, 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 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 我会理解。 如果教学中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维度, 信息便被两个传递系统强化。 可见, 在学习过程中, 课堂气氛活跃, 语文味浓郁, 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 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投入, 教学效果必然明显。现在, 多元智能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 语文课要培养个人的各种智能, 只重视语言智能培养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不够的, 实施多元智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那些阅读有障碍的可以尝试音乐智能, 如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可以绘图表现自己的理解, 还可以发挥交际能力促进语言实践。

二、有效阅读提升品质

1.有效阅读引领智慧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和谐的课堂要抓住矛盾的切入点, 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段中寻找矛盾的突破点, 在动态平衡中抓住文本的“领”, “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应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 现在的课堂, 思维能力训练重视不够, 问题浅表化、直线式, 学生思考缺乏深度, 有价值的问题太少, 问题密度大, 提问质量不高。 应提问一些需要一番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避免阶梯太小, 老师问一句, 学生答一句。另外, 如思维空间小, 问题答案从文中就能找到, 则启发价值不大。 真正有效阅读应让学生在文字中虚心涵咏, 让学生经历发现与收获, 促进学生更高层次思考, 可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 课堂教学从看似流畅走向历经困惑再到畅通无阻。 这样的实践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引导学生从矛盾中突围, 让思维螺旋上升, 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才能协同发展。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 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曾说过:“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找到这把钥匙, 就能走进扫路人。 ”这时, 孩子从喧闹走进静默, 走近人物。

师:这位扫路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进入整体感知, 寻找人物表层印象的过程, 走近人物, 拉近与文本的语言距离, 实现由远而近的认识目标。

生:精瘦、朴素……

师:从哪里看出来?

一句“从哪里看出来”, 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继续寻找, 摸索文字, 人物有了形象, 有了性格, 看得更加仔细, 和文本距离也缩短了, 体现了高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有效阅读张扬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叶圣陶说:“只有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品味、欣赏、咀嚼、体会、思考, 才有所得。”我讲《三打白骨精》一课时, 学生读“悟空见到白骨精笑道”一句话, 我问:“你读这句话知道了什么? ‘笑’字后面的意思是什么? ”“笑里藏刀! ”我又接着问:“‘刀’是怎么理解的? ”“这次一定打死白骨精! ”“笑得自信, 有把握。 ”一段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中, 读进人物心里。 交流中, 我认真倾听, 让学生学会倾听,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品味语言,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对促进思维能力, 个性化阅读, 培养语感非常有效, 长期实践自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三、有效阅读促进智慧生成

有品质的阅读教学是生成智慧的教学, 让阅读和表达同构共生, 加强读写训练, 促进文本感悟, 同时在语言能力上得到锻炼。

教学《夹竹桃》时, 师:让我们走进夏天的夜晚, 站在夹竹桃下, 对月吟诗遐想, 你想到了什么?

生:花香浓烈, 沁人心脾, 花气袭人。

生: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师:让我们跟着幻想, 体验妙处, 这景色呀, 亦真亦幻, 妙不可言! 可以静的, 还动呢! 你看:这美丽的景象就是一幅活动的图画, 多么有想象力啊。 动静相生, 有了趣味。 请大家静静思索三分钟, 还能幻想到什么?

生:我幻想它是宇宙中的星系, 眼前就真现出一个星系, 碰巧几只飞虫飞过, 那就是宇宙飞船在宇宙中自由翱翔。

生:我幻想它是一个村庄, 眼前就真出现一个村子, 几只飞虫爬过, 就是村里田头忙碌的景象。

孩子乐于在你的课堂自由表达, 乐于和你合作, 释放自己的能量, 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智慧。 回到语言的地面, 感悟语言的同时加强表达, 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有品质的教学有境界。 “语言是存在的家”, 语言是心灵的故乡, 是人的精神的构成。 人们不仅要习得语言, 在实践中积累运用, 还要催生思想。 激发思想是激发学习潜能, 提高语文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动力, 其效果影响深远。 苏教版每篇课文都体现出优秀的思想:民族魂、报国志、师生情……一个个人物形象激励孩子成长。 如坚强不屈的于谦、充满智慧的孔子、不媚世俗的王冕、豁达开朗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联系生活, 体验文中情感、思想, 挖掘价值, 生成新的资源, 在自己的田野萌生鲜活的思想。

教学《夹竹桃》时,

师: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花朵无不奉陪。 说明开花时间长。

生:生命力顽强。花开得旺盛。

生:“奉陪”还有比一比的意思。

师:春风里花开, 暴雨里花开, 清秋里花开。 花儿有种韧性, 让我们想起一种什么精神?

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师:暴雨里花开, 让你想起?

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强不屈、不屈不挠。

师:这精神同院子里的花比一比, 显得可贵。 比一比, 夹竹桃很普通, 可贵之处是什么?

生:它的韧性。

师:仅仅因为韧性?仅仅歌颂的是花?同学们还想起了谁?

从《夹竹桃》一课教学, 我觉得学生不光学到知识, 而且能触及语言后的意象。 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发现夹竹桃的韧性, 体验到内在的价值, 发现内在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乐意探讨, 从中受到启发, 精神上有了收获。

教无止境, 艺无止境。 我期待着一种更具品质的教学, 一种师生走向自由, 达到生命层面精神气质提升的境界, 师生有尊严地、有理想地、幸福地走向创造, 走向生成, 对话民主, 走向圆融之境。

摘要:有效阅读要追求阅读品质, 重视阅读策略, 让阅读和表达同构共生, 促进智慧生成, 提高语言素养, 提高语用能力。

关键词:有效阅读,追求品质,智慧生成

参考文献

[1][美]M.希尔伯曼.陆怡如, 译.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第2篇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 袁源

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们一般都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这固然重要;但常见经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的学生,阅读能力依然故我,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也不见提高,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好好读书。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对于与阅读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有人着眼于阅读习惯,有人侧重于阅读态度,有人强调阅读心理,有人注重阅读兴趣,然而,无论习惯、态度、心理、兴趣,都只能是阅读需要具备的某个方面的浅层次的要素,既不能涵盖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从根本上揭示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质。且不说古今成功的学者,只要看看高考的优秀作文所展示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思考力就不难理解,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实乃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汉代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学行》中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见,把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为阅读品质,不仅更全面,也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阅读品质主要应该包括下列要素:

虚心。手捧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如果没有求知的渴望,不深信有学习它们的价值,那必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样子像在读,其实什么也学不到。雷锋有一句很富启发性的名言:“我们要真正学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我们常见一些学生阅读水平低,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这种品质。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书,没有什么好读的,即使教师要求他们读,他们也只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如此阅读,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只有具备虚心的品质,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心境,从而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专注。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之分,但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都不可漫不经心。孟子设喻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徼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如果说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专心,那么,阅读则尤其需要专注的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注意是记忆的钢刀”(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留下的痕迹就越深),也是分析思想内容的解剖刀。高考江苏考区今年有篇优秀作文《〈红楼梦〉之我见》引用鲁迅语,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竟然能一字不差地默写,而他独辟蹊径,从“反腐败”的角度对《红楼梦》内容的分析,更是令人叹服,可见他平时读书是怎样的投入和专注。

投入。对于需要“精读”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需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充分地开展联想和想像,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我们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置身局外看热闹,恐怕永远也只能摸到一点皮毛。

思辨。阅读需要有乐于思辨的品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谓“进得去”需要思辨;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独创见解,并躬身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即所谓“出得来”,更需要思辨。企求囫囵吞枣地看书读文能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想像的。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勤奋。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告诫人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阅读时不但要把阅读所得随时随文作批注,而且对于重要的收获,还要写出读书笔记,对于自悟到文中的精彩部分和重要知识,还要随时记入专门的本子或做成卡片。要做到这些,没有勤奋的品质是办不到的。贪玩、怕读书、懒读书是当今不少学生的通病,他们“读书”只为猎奇。他们阅读以至整个学习的失败,主要原因浓缩成一个字就是“懒”,对于他们进行勤阅读的教育和培养,尤其要多做点文章。

有恒。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几乎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跟我们所说的人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譬如,有的学生对某歌星可以顶礼膜拜,但不一定能虚心阅读;有的学生打游戏机可以很专注,但并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有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很善于狡辩,绝不“盲从”,甚至还爱在数学难题中钻牛角尖,但未见得肯在阅读中动脑筋,──可见,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养成,必须有专项措施,进行长期的培养方可获得。

培养阅读品质之所以比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养成了这些品质,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元昌全力追求的是“教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阅读品质之于阅读,正是这种“再生性”要素。

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是个综合工程,自然还需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调整好阅读的心理等方面入手,同时明确提出培养阅读品质的目标,师生共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如果就兴趣而兴趣,就习惯而习惯,就心理而心理,是很难持久的,只有着眼于阅读品质,方能强根固本,形成不可移易的品性,在学生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长效”作用。在这方面,我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探索。

首先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由于文章行文优美,学生往往愿意朗读,但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学生又显得不够积极了,毕竟文中所表现的生命思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尚存差距。于是,我由文章开头的“我不由的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哪里去?这一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纷纷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了文中许多暗示性的语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等,甚至展开想像,设想作者来到紫藤萝花前正处于巨大的失败之中,而在花的精神的激励下,懂得了要珍惜生命,抓紧奉献,于是,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优秀的阅读品质。

同时,我把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全部用作培养阅读品质的材料,把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每周星期一布置学生自读一组文章,并宣示这篇课文共设多少(50~100)奖励分。临近周末安排一节课由学生从思想内容、表现方法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接着由学生相互提问,最后由教师小结,公开评分。开始,我重点布置几个人带头,学生感到读书既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能得分,主动参与的人愈来愈多,谈得很踊跃,甚至为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等方面的品质。

为了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我每日布置的家庭作业便是至少半小时读书,一周至少有两次向家长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名著导读”的基础上,我还另外向学生推荐并要求他们每人一学期至少选读一本不少于30万字的书,并由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收集选编《读书园地》,双休日的作业则只要求学生出一期“周刊”。其中的“美文推介”和“书海徜徉”是一定要做的栏目。“美文推介”不但要介绍一篇课外阅读的好文章,还要对此文作些许点评;“书海徜徉”则是畅谈自己一周的读书感受,可以是单篇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多篇的比较体会。学期结束前几周安排两节以上的语文课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由学生投票评出前十名,当场发给奖品。让学得好的得到充分的鼓励,学得不足的从中受到鞭策,同时也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这些做法都坚持围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个中心展开。坚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坚持下来,班级勤奋阅读的习惯初步养成了,学生在这种风气中相互感染,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就相对轻松了。学生们常常说:到了中学的最大收获是喜欢上了读书,学会了读书。看着孩子们在读书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家长也甚感快慰,对我的做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想:只要怀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阅读的状况必然会逐步改善,阅读品质一定有所提高。

阅读应该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信息输入的主渠道,良好的阅读品质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通向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金桥,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境界。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

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第3篇

【摘要】指导学生阅读,除了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还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本文从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等方面论述了阅读品质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并阐释了培养这些品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品质 培养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们一般都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这固然重要;但常见经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的学生,阅读能力依然故我,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也不见提高。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对于与阅读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有人着眼于阅读习惯,有人侧重于阅读态度,有人强调阅读心理,有人注重阅读兴趣,然而,无论习惯、态度、心理、兴趣,都只能是阅读需要具备的某个方面的浅层次的要素,既不能涵盖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从根本上揭示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质。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实乃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汉代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学行》中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见,把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为阅读品质,不仅更全面,也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阅读品质主要应该包括下列要素:

虚心。手捧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如果没有求知的渴望,不深信有学习它们的价值,那必然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样子像在读,其实什么也学不到。我们常见一些学生阅读水平低,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这种品质。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书,没有什么好读的,即使教师要求他们读,他们也只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如此阅读,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只有具备虚心的品质,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心境,从而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专注。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之分,但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孟子设喻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徼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如果说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专心,那么,阅读则尤其需要专注的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注意是记忆的钢刀”(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留下的痕迹就越深),也是分析思想内容的解剖刀。高考江苏考区今年有篇优秀作文《〈红楼梦〉之我见》引用鲁迅语,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竟然能一字不差地默写,而他独辟蹊径,从“反腐败”的角度对《红楼梦》内容的分析,更是令人叹服,可见他平时读书是怎样的专注。

投入。对于需要“精读”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需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充分开展联想和想像,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我们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

思辩,阅读需要有乐于思辩的品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谓“进得去”需要思辩;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独创见解,并躬身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即所谓“出得来”,更需要思辩。企求囫囵吞枣地看书读文能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想像的。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准确的判断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勤奋。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告诫人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阅读时不但要把阅读所得随时随文作批注,而且对于重要的收获,还要写出读书笔记,对于悟到文中的精彩部分和重要知识,还要随时记入专门的本子或做成卡片。要做到这些,没有勤奋的品质是办不到的。贪玩、怕读书、懒读书是当今不少学生的通病,他们“读书”只为猎奇。他们阅读以至整个学习的失败,主要原因浓缩成一个字就是“懒”,对于他们进行勤阅读的教育和培养,尤其要多做点文章。

有恒。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培养阅读品质之所以比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养成了这些品质,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元昌全力追求的是“教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阅读品质之于阅读,正是这种“再生性”要素。

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是个综合工程,自然还需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调整好阅读的心理等方面入手,同时明确提出培养阅读品质的目标,师生共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努力。如果就兴趣而兴趣,就习惯而习惯,就心理而心理,是很难持久的,只有着眼于阅读品质,方能强根固本,形成不可移易的品性,在学生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长效”作用。在这方面,我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探索。

首先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由于文章行文优美,学生往往愿意朗读,但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学生又显得不够积极了,毕竟文中所表现的生命思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尚存差距。于是,我由文章开头的“我不由的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那里去?这一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纷纷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了文中许多暗示性的语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等,甚至展开想像,设想作者来到紫藤萝花前正处于巨大的失败之中,而在花的精神的激励下,懂得了要珍惜生命,抓紧奉献,于是,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优秀的阅读品质。

同时,我把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全部用作培养阅读品质的材料,把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每周星期一布置学生自读一组文章,并宣布这篇课文共设多少(50~100)奖励分。临近周末安排一节课由学生从思想内容、表现方法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接着由学生相互提问,最后由教师小结,公开评分。开始,我重点布置几个人带头,学生感到读书既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能得分,主动参与的人愈来愈多,谈得很踊跃,甚至为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虚心、专注、投入、思辩、勤奋、有恒等方面的品质。

为了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我每日布置的家庭作业便是至少半小时读书,一周至少有两次向家长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名著导读”的基础上,我还另外向学生推荐并要求他们每人一学期至少选读一本不少于30万字的书,并由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收集选编《读书园地》,双休日的作业则只要求学生出一期“周刊”。其中的“美文推介”和“书海徜徉”是一定要做的栏目。“美文推介”不但要介绍一篇课外阅读的好文章,还要对此文作些点评;“书海徜徉”则是畅谈自己一周的读书感受,可以是单篇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多篇的比较体会。学期结束前几周安排两节以上的语文课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由学生投票评出前十名,当场发给奖品。让学得好的得到充分的鼓励,学得不足的从中受到鞭策,同时也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这些做法都坚持围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个中心展开。坚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坚持下来,班级勤奋阅读的习惯初步养成了,学生在这种风气中相互感染,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就相对轻松了。学生们常常说:到了中学的最大收获是喜欢上了读书,学会了读书。我想:只要怀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阅读的状况必然会逐步改善,阅读品质一定有所提高。

阅读应该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信息输入的主渠道,良好的阅读品质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这是通向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金桥,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境界。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品质的有效尝试 第4篇

一、重视课内课外阅读有效融合, 丰富阅读资源, 拓展阅读空间

有效阅读究竟怎样读?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重点就是读什么, 如何读好。为此, 教师要布置学生充分地阅读好课文, 尤其是要让学生阅读好教材中重点篇目和主要的章、段、句。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挖掘阅读资源,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选择课外书籍中的精品, 作为学生的补充阅读材料, 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开阔阅读视野, 丰富知识。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加深理解或升华文章的文学内涵和思想意境, 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驰骋想象,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学生要用心体会与感悟文章在语言变化上的灵动, 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 在谋篇布局上的新颖, 在抒情描写上的细腻。这样的阅读, 有效融合了课文与课外阅读材料的词、句、段、篇的知识点, 形成了课文与课外阅读材料互为补充、共同提升的大阅读新格局。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宗阳春的《广玉兰》过程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有感情地阅读全文后, 理解与掌握“广玉兰开花时的各种娇艳形态”、“作者是如何以拟人化的手法写玉兰花的”、“文章是怎样对玉兰花花蕊做细节描写的”等重点词句。在此基础上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几段描写植物和小动物外形的优美文字材料片断发给每位学生, 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找出写作特点。学生们认为, 课文《广玉兰》和老师所推介的这些描写植物和小动物的材料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以细腻的笔触, 多变的手法、条理清晰地描写了最能彰显该植物和小动物特点的部位。又比如, 学习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后, 笔者及时向学生推介了《秀丽的武夷山》、《东方之珠》等脍炙人口的、在写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的文章阅读, 并设计了“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文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等问题。学生们在认真阅读和思考之后纷纷发言, 他们认为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先总写, 再分写, 最后再总写,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这样广泛地阅读课内课外大量优美的文章, 有效地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和知识点, 这比教师单纯地讲授与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二、充满阅读兴趣引发心灵震撼,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的动力在于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了恒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小学生才会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 才会引发心灵的震撼和生命的灵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缤纷的阅读世界里闲庭信步, 流连忘返。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教学后, 笔者重点对“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过程及原因向学生作了简要的阐述, 并突出介绍了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诗人曹操, 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诸葛亮, 吴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对《三国演义》进行认真的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 强调一要注意故事情节的描写, 二要注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的描写, 三要注意用词的精确性和变化。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讲故事比赛。这样的课内外有机结合的阅读, 既使学生充满了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又很好地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之后, 阅读才是有效和高效的。“阅读”、“思考”、“摘记”是有效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的方法包含了这样三个方面。第一是泛读, 这种阅读的形态是浏览性的。对于一些易懂浅显的文章, 只需浏览了解主要情节和内容, 大致掌握知识点就可以了。第二是速读, 这种阅读的形态是探求性的。这种阅读的方法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快速查阅资料和寻找相关信息, 因为课前广泛地查阅和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对的资料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 是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所必须做到的。第三是精读, 这种阅读的形态是品味性的。在广泛阅读中, 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经典诗文以及其他优秀的作品, 这就要求学生静心地精读, 仔细地品味, 深刻地感悟, 对文章 (诗文) 的主题意蕴、构思立意、写作风格、谋篇布局、修辞手法、好词佳句等要细细地揣摩、咀嚼、品味、体会、感悟和欣赏, 汲取其精华, 丰富知识营养。“思考”即在阅读后对学生进行内容概述、意境提炼、情感升华、名段 (句) 模仿等形式的训练, 让学生思考阅读美文对自己所产生的促进与提升的积极效应, 有效地引导学生模仿、学会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 实现以“阅读”促进“思考”, 以“思考”促进“训练”, 以“训练”促进“写作”的目的。所谓“摘记”, 即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要将好词佳句、精彩绝伦的人物对话、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写、美轮美奂的环境描写等摘记下来, 为写作储备材料。

品质阅读答案 第5篇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

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精华缝到靴子里去了。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东西。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疼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了。再后来,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那几双靴子。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B.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格斯拉举止怪诞,对现代工业文明心怀怨愤,对品质的追求让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的怪人。

C.格斯拉叫“我”把那双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拿来看看,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他用心做成的,他相信靴子的品质。

D.小说通过陈列靴子的橱窗的变化暗示了格斯拉经营的不善和最后的没落,也同样暗示了人们对格斯拉处境及死亡的漠不关心。

E.本文叙事平淡,语言朴素,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既对格斯拉的“僵硬和迟钝”流露出遗憾,也对其不幸遭际深表同情。

(2)请分析标题“品质”的深刻含义。(6分)

(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教学:追求积极的“语用”品质 第6篇

一、循趣切入,披情入文

阅读教学要从驱动学生阅读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出发,真正理解学生阅读行为的内在动因,才能有效地进行。

实践中,我们往往从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的兴趣点出发,引导他们保持情趣,积极进入到言语的自主探究、实践中去。如《珍珠鸟》一文教学时,学生对作者一开始就说“真好”二字特别感兴趣,教学就循着这一点开展:“读这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味道?”“因为觉得真好,所以我做了什么?”……学生以情体之,以心悟之,教学由此呈现鲜活的情景。

当然,从兴趣点切入,既需要教师教学伊始创设情景,激发情趣,更需要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热情,具有言语探究的持久动力。这就对教师解读文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以学生的身份找到他们阅读的兴趣点,并从这一点出发,展开教学的流程。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在与语言文字的反复充分接触中生发探究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思维、想象、情感的介入,促使学生阅读的进一步深化。

二、立体推进,品读感悟

如果说循趣是选择学生阅读的最佳切入口,是建立了阅读教学的“起点”,那么由此展开的教学流程就应该横向铺排,纵向拓展,终成以面构体的立体形的综合阅读教学结构。

1.熟读精思,触摸主旨

阅读不仅仅是浅表化地着眼于书面上的文字,而是透过作品的语言,全面把握和审视浮露着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仔细品味蕴含其中的内在意蕴和丰富情感。因此,在学生抓住了有价值的文本信息后,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触摸文章的灵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顺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想方设法带学生走进课文描摹的情境中,他们便会很自然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这一层面的构建,侧重学生的认知性阅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与课文主旨有密切关系的焦点式的问题,通过读、思解决这些问题。如《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教学,学生在读到课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探究如下问题的欲望。(1)山谷中有着怎样的谜?(2)谜底是什么?(3)形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到底有哪些?继而引导他们紧扣问题反复读课文并思考,并相机点拨,直至读懂为止,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握了课文的主旨。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感知,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

2.品读感悟,升华情感

这一层面的构建,侧重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实践中要注意三点。首先,要抓住重点,围绕焦点问题或专题阅读展开。再如《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时,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的第3自然段,可以抓住“雪松有什么本领”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的。这一过程,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体悟感情,揣摩表达方式,实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情感的整体提升。其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操作策略。

实践尝试中,我们把小学语文课文分为两大类。一类统称为情感体验型,指众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等。教学时精心选择语例,让学生人情入境,读中触发情感,读中理解感悟,读中发展智能。另一类称之为迁移运用型,指适合模仿表达的课文,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段可以很好地运用于新语境中。此类课文教学时应让学生领悟如何准确地表达,创造性地迁移、运用。

课文分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它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处理。而这一层面的构建,也因教师个性化地处理文本呈现五彩缤纷的精彩。

三、自主实践,动态生成

阅读是学生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他们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重构文本的具体化形态,实现学生心中独特的“第二文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给他们充分感受体验的时间、空间。要让学生有课堂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能自由地独立或合作学习,直接面对文本,亲近文本,与文本及蕴含其间的情理接触,碰撞,促动灵魂的体验与探究,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悦读”。

再以《珍珠鸟》第4自然段教学为例。

师: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这小家伙是怎样一步一步和“我”接近的?

生:自主发现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即笼子四周——屋里一一小桌上。

师:这小家伙在屋里是怎么活动的?

生:关注动词“落、站、撞”。

师:见过小鸟“落”吗,体会到什么?“神气十足地站”是怎么站,谁来演一演,有什么感受?“撞”是怎么回事,能调换顺序吗?

生:情感朗读,感受用上“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等词语表示顺序的准确性。

师:见“我”不去惊扰它,小家伙的胆子越来越大,竞落到“我”的小桌上,你看它在“我”的小桌上做了些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小家伙在桌上干了些什么呢?

师:你们做小珍珠鸟,老师做作者,我们来对话好吗?

小家伙,“我”没有伤害你,你便怎么做呢?什么是挨近(师生做做动作),为什么你要一点点挨近呢?

由此展开学生的言语自主实践。在如是课堂环境中,师、生、文本进行对话,建构你来我往的“对话场”。关乎动词、表示顺序、表示地点变化词语的揣摩与品味,或巩固认识,或推波助澜,教学呈现此起彼伏、和谐共长的态势。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产生阅读兴趣,关键处咬文嚼字,细嚼慢咽,哪怕“纠缠”,让儿童语言、思维向深处漫溯。

常有感于诸多名师的课堂。正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小稻秧历险记》,他让学生读了十多遍课文,让学生反复尝试复述、表演,学生在课堂上笑也真切,读也投入。

细读: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有效途径 第7篇

一、在意象构建中强化文本细读

文本是由僵硬的文字符号组成的, 加强细读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这种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阅读主体的想象生发转化成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 将学生的思维链接到文本语言所营造的特定言语环境中去, 即在感悟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意象的自主构建。

1.紧扣核心词, 感知语言形象。

汉语言中的词语意蕴丰富, 用法灵活, 许多看似普通的词语在作者所营造的艺术情境中却能彰显出独到的遣词造句的艺术。在教学中, 教师抓住这些用词的神来之笔, 引发学生的想象体验, 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中关键字词的深刻体验, 从而强化文本细读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燕子》中“横掠”一词时, 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背解释, 而是要求学生表演“横掠”的动作。一位学生表演时动作缓慢, 没有能够凸显燕子飞行时的速度之快, 教师予以否认;一位学生虽然动作迅疾, 但手下沉较深, 其他学生也给予了否定;另一位学生动作轻快, 而且手沾到水面即迅速跃起,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通过体验, 这样的细读让学生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快速与轻盈。

2.紧扣关键句, 描画文本景象。

在教学写景类散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画一画文中描述的景象。这既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吸收, 同时也是对文本意境的有效补充, 是衔接意境与语言的有效通道。例如在细读《第一朵杏花》中的“春风吹绿了柳梢, 吹青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时,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几句话描述的景象画出来, 让学生展开想象, 将“皱”“鼓”在画中凸显出来, 这样学生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3.紧扣重点段, 叙述自主印象。

强化文本的细读并非要死抓文本的细枝末节, 有时也要紧扣文本中能够凸显核心价值和文化意蕴的核心段落, 强化学生在篇章意识下对段落进行细读的意识, 并逐渐提升学生由关注字词到细读段落的能力。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 教师在学生整体诵读与深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着怎样的特点?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段落, 在阅读中想象画面, 在想象中构建意象, 在构建中明晰语言。这样的细读虽然没有涉及具体的字词细节, 但从段落的整体角度进行深入细读, 学生既感受了樟树外形的粗壮稠密, 也理解了下文“树如人, 人如树”的含义。

二、在质疑探究中强化文本细读

很多叙事性的文本语言看似平淡无奇, 但结合文本情节深入思考, 却能开掘出十分丰富的意蕴。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始终用质疑探究的好奇之心去细读文本, 这样才能真正探寻出文本语言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例如《半截蜡烛》一文中描写伯诺德夫人对德国军官说的一句话———“瞧, 这灯亮些”, 看似并不经意的平淡之言却包含着伯诺德夫人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高贵品质:“瞧”是故意将敌人的注意力从原先的蜡烛向安全的灯上转移;“这灯”是为了进一步转移德国军 官们的注 意视线 ;“亮些”是通过光线的比较凸显使用灯的价值, 从而为顺利熄灭蜡烛埋下伏笔。教师可以通过询问“这句话怎么朗读才能最大可能地让德国军官放弃点燃蜡烛的想法”, 来引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 从而实现文本的细致化阅读。

再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 在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大意、体会意境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词人‘不须归’?”。“不须归”出现在词作的末尾, 不仅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 同时能将全词所表现的事物和意境进行有效的整合, 是画龙点睛的妙笔。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 深入思考。有的说因为西塞山前景色优美, 所以词人不想回去;有的说水中的鳜鱼肥美, 词人还没有钓到鱼, 所以不想回去;有的说下着小雨, 词人在景色和鳜鱼的双重诱惑下不想回去。

透视这个教学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从全词的每个细节入手, 最终聚焦到“不须归”三个字上, 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学生的理解丰富多彩, 思维也因此而飞扬, 细读文本的效果显而易见。

三、在比照感知中强化文本细读

文本阅读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文本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而, 文本细读应该将对文本语言的比较体验作为切入点, 在替换中比较作者炼字的精妙, 在删除中比较作者抒情的艺术, 在变序中比较作者谋篇的匠心。

1. 在替换中比较作者炼字的精妙。

替换法, 即引导学生以平常习惯下的用词与作者锤炼之下的用词进行置换比较, 从而进一步感受文本语言的形象。如《荷花》中的“冒”字, 学生用“伸”“顶”等字进行替换后, 都无法将荷花那种源自生命意识深处的活力展现出来。当学生对如“冒”这样的字进行细读时, 语言素养必定能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

2. 在删除中比较作者抒情的艺术。

入选教材的文本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 不仅遣词造句匠心独运, 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可以说文本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一旦将其部分词句删掉, 朗读时便顿感情感消失殆尽, 意境全无。例如《爱如茉莉》一文, 在结尾处作者由衷地感叹“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凸显了事虽完, 但情意长的效果。而一旦将“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删掉, 文本则显得突兀, 意蕴戛然而止, 令人叹息。甚至即使去掉一个“爱如茉莉”, 在表达效果上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3. 在变序中比较作者谋篇的匠心。

文本细读也可从大处着手, 从文本整体的谋篇布局出发, 洞察文本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可通过变换逻辑顺序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作者布局行文的良苦用心, 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提升阅读文本的效果。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 作者先以整体视角展现青海高原的广袤荒凉, 继而聚焦视线凸显柳树的神奇, 接着让人想象柳树生长时遇到的挫折, 然后引出灞河之柳, 突出高原之柳的可贵不凡, 最后进行感悟总结。不难发现, 作者以“高原柳”为线索, 将思维逻辑的涉猎点一一罗列, 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聚”。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变换文本的思维路径, 通过变序比较感知作者对文本的悉心安排, 从而深入洞察作者写作思路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8篇

一、抓“题眼”诱发好奇心,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文章都是紧扣“题眼”层层展开的, 因此在授课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围绕“题眼”,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首先, 在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和齐声读题后, 引导发散:“看到题目你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想到这个鱼钩肯定非常珍贵。有的说:我见到的鱼钩都是银白色的, 从没有见过金色的鱼钩, 用金色的鱼钩做题一定有它的特殊意义……在学生充分想象以后, 引导学生严格审题, 找准“题眼”, 理出思维的线索。有的学生说, “鱼钩”是题眼, 有的学生说“金色”是题眼, 我根据多数学生说“金色”是题眼的意见, 追根寻源:“为什么说‘金色’是题眼, ‘鱼钩’行不行?”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 强化了好奇心, 进入更深的思维状态, 经过思索, 有的学生说:“如果‘鱼钩’是题眼, 文章重点就落在‘鱼钩’上, 这与文章内容不符。再者这个词在题目中地位虽重要:但还不占主导地位, 起不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通过讨论, 大家一致认识到:“金色”是题眼, 是分析这篇课文的线索。文章内容围绕“金色”展开, “金色”这个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找准“题眼”以后, 好奇心进一步勃发, 教师抓住时机, 向课文纵深开拓。提问:“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命题呢?这是一种什么命题方法呢?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寻求答案, 直到分析完课文, 再指点学生回答, 文章以《金色的鱼钩》命题是一种象征性的中心命题方法, 是赞美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如金子般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人们一看到鱼钩, 就会想起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的动人故事, 就能从中受到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 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真是妙笔生花”。

二、抓教材中有利于横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维的广阔程度,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就必须加强横向思维训练, 而这一训练必须凭借教材, 抓住教材中有利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如《金色的鱼钩》中, 当老班长为了革命, 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 而想办法弯钩钓鱼, 自己从不吃鱼, 而又鼓励病号喝鱼汤, 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时, 启发提问:“小粱和两个小战士发现老班长已经牺牲了, 他们表现怎样?”引导学生找出“思维想象的触发点”———“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 很久很久。”注意“很久很久”在这里所含的丰富内容, 启发想象:小粱和两个战士此时在想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们有的说:想起了老班长一路上照顾他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种种感人情节。又比如, 根据老班长临终的嘱咐, 创造性地想象三人怎样走出剩下的二十余里路, 走出草地后又是怎样宣传老班长的事迹, 怎样在战斗中更勇猛地打击敌人……学生的思维在“很久很久”的横向思维上驰骋, 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发展了想象力, 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三、抓含义深刻的语句, 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深刻程度, 具有思维的深刻性既能正确地推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又能不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 能从纷繁的复杂现象中发现本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和文章的寓意是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 是训练学生纵向思维的好教材。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句“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引导学生理解这句的含义, 我首先用幻灯打出问题:“既然说鱼钩上长满了红锈, 又说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不矛盾吗?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两个层次理解。第一, 作者写鱼钩的外表, 抓住什么特点? (抓住鱼钩的颜色:这个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 生锈后呈红色。) 第二, 作者写鱼钩的本质, 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闪光精神。这样学生认识鱼钩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 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学生完成这一思维过程难度较大, 但通过课文前面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四件事的分析的感性材料做铺垫, 学生回答起来却是很轻松自如, 水到渠成。我班的汪琛同学这样完整地回答道:“既说鱼钩长满了红锈, 又说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不矛盾。因为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写法。 (教师插问什么是象征?) 所谓象征是指借用某种具体的东西暗示人类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从而体现作者的感情, 它能够启发读者想像、深思, 使人感到含义深刻。老班长用过的那个用缝衣针制成的鱼钩, 事实上是长满了红锈的, 说它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就是因为它有着不平凡的来历和动人的故事, 从它身上可以看到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金色的’并非指鱼钩的颜色, 而是象征这种不朽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所以说这种说法不矛盾。

阅读的品质 第9篇

一、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当提示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力度, 使学生找到对阅读的需求与热情, 在正确的学习动力的刺激之下进行学习, 这是积极心态的一种。进行阅读学习好比是在一个文学的天地中进行旅行, 每一个语句都是不同背景的缩影, 就像每一处风景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样。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语文, 对于文字所描绘的一切十分向往, 而小学语文阅读大多以小说与散文为主, 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文章的故事发展, 都正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小学生能自主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来。而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对阅读课堂上的文章进行仔细地筛选, 使文章的内容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说《司马光砸缸》这样的阅读篇目, 小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会想:“司马光是谁?”“他为什么要砸缸?”“他是怎么砸缸的呢?”在问题与好奇心的引导之下, 小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抱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语文阅读学习。久而久之, 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会促使其建立起积极的生活心态。

二、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现代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愿十分强烈, 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与集体意识的培养有着一定的联系。阅读学习的过程就是对阅读篇目的整体进行认识, 在进行细读的时候对每一个段落、每一个语句与每一个字的用法进行分析, 体会每字每句的意义。一般来说, 在小学阅读题目当中经常会出现“某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用法有什么优势?”或者“某句话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处理好文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使部分构成整体, 整体服务于部分。可以利用比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师可以说:“阅读文章就好比我们的班集体,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段落, 共同组成班集体, 班集体为你们每一个人而存在, 只有大家具有这样的集体意识, 班级才能和谐。”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进行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是极为自然的。

三、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性品格

感性的品格影响学生的成长, 而对于社会事物的全面观察是感性品格的重要内容。阅读文章中所描绘的每一个事物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对学生感性品格进行培养, 使其在阅读之时对阅读内容进行充分地理解与分析, 不仅要关注文章中用法巧妙的字词, 更要对文章中的语法修辞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肯定阅读之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文字运用的意见, 敢于对文章进行批判, 不能一味地迷信固定的文字搭配。一些名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也是不尽全面的, 因此,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体会文章描述方法的正确与否与其观点的对错。比如说“南郭先生”这一十分深刻的人物形象, 在一些文章中有着不全面的理解。《南郭的出路》对于一些不正确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表达了一些主观个体的看法, 但并没有对这些看法的对错进行分辨。那么这些文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细节解决这些问题, 使学生具备理性的头脑, 正确对待周边事物。

四、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品格

正确且全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生理性品格的形成尤为重要。因此, 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利用阅读资源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当我们在学习课文《我们爱你啊, 中国》时, 其表达的感情就是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其对祖国的热爱的呢?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呢?其表达内容与爱国之情有怎样的联系呢?从这三个不同的方面, 对作者表达的感情进行思考,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 更是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只有具备理性品格的人才能利用自己的认知对身边事物进行合理地分辨, 更好地处理事物间的关系, 这是现代学生所需要的社会生存技巧, 也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综上所述,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美好的童年与健康的人生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作为支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文字的力量可以为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土壤。笔者提出几点利用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助力当代小学生的美好人生的起步。

参考文献

[1]颜李建.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9 (6) .

[2]李东刚.小议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意志品质[J].文学教育 (下) , 2011 (6) .

阅读的品质 第10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 在设计任务时, 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同时还指出, 高中英语课程应注意在教学和评价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教学和评价活动中。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不少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忽视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 缺乏有效的思维品质训练。一些教师设计的任务局限于文本浅层信息的处理, 缺乏深层理解的训练。例如, 篇章逻辑等概括性任务偏少, 词义猜测等推理性任务不足, 发展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演讲、辩论等几乎无人问津。还有一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偏重于关注任务的形式, 不太考虑任务内容, 导致任务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 只停留在设计讨论、采访和训练的形式上, 不关注讨论、采访和训练内容的质量, 忽视了任务的思维含量。

二、思维品质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 除了语言水平、文化知识、注意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思维没有被充分激活, 或者说激活程度不高。[1]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本的加工和解码的过程, 是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而只有具备深刻、灵活、广阔等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思维过程。因此, 要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重要途径之一。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加工处理文字表层信息, 同时要开展文本深层阅读活动[2], 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 在设计阅读理解任务时, 要紧密地围绕以上目标, 注意任务的质量, 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

先天遗传对思维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许多研究成果表明, 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品质的影响更大、更深。科学的教学理论都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3]思维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时, 根据任务设计的目标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原则, 笔者从以下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了探索。

1. 设疑解惑, 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 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4]教学时通过设计思索性问题 (包括综合分析类、概括类、推理类等) , 训练学生善于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具体而言, 可以设计分析文本结构、概括文本主题等分析概括类任务, 或者设计词义猜测、作者意图等推理性任务。

例如, 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 (译林版, 下同) 模块十第三单元阅读材料“Aids today”时, 笔者设计了问题“What's the structure of an essay of the problem-solving style?”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型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通常包括put forward a problem、analyze the problem、solve the problem三个部分, 就此阅读文本具体而言, 包括Something happened to Ajani、Information about Aids、Something must be done...三个部分, 通过设问引导, 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文本的结构。

2. 启发拓展, 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 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5]教学时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 要求学生认真分析题意, 激活与之相应的知识图式, 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 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文本。

在教授模块五第二单元阅读材料“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之后, 笔者设计了一个Further discussion任务:Which speaker do you agree with?Which speaker is more powerful to convince you?Give the reasons.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理由, 因而通过讨论分享, 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拓展思维, 更为全面地认识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两类问题设问后均要预留适当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 给学生提供全面、深度思考的平台。

3. 限时训练,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在正确基础上的速度[6], 包括速度和正确率两个要素。教育心理学认为, 原始学习的速度与保持成正相关。学习快则遗忘慢, 学习慢则遗忘快。一般来讲, 阅读过程中速度与理解也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范围内, 阅读速度加快能促使词句分析性阅读水平向综合性超句子话语阅读水平转化, 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理解程度的加深亦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加快阅读速度。[7]

教师可以运用PPT或卡片, 使句子或者短文在一定时间内闪现, 迅速捕捉句中的关键词, 然后就内容理解提问。例如快速呈现句子The border betwee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longest border in the world which is not protected.然后提问:“Is the border the longest one in the world?”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border、longest、not、protected等。此外,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单词组块为词组, 按意群阅读, 训练学生扩大视幅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运用skimming、scanning、guessing、predicting等速读技巧, 坚持限时阅读, 及时检查阅读效果, 调整阅读速度。

4. 多重变式,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反映了智力和能力的“迁移”。[8]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善于从分析到综合, 再从综合到分析地组合分析问题。[9]教学时就文本内容设计辩论活动, 能够在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还可以通过转换角度设计作业、变换条件得出不同结论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例如, 在设计模块一第三单元阅读材料“Dying to be thin...”任务型阅读训练时, 原文中表达是I regret taking those weight-loss pills.They contain a harmful chemical that caused my liver to fail.The pills were going to completely destroy my liver if I continued taking them.My mother insisted on sending me to the hospital, where I received good medical treatment.笔者设计为They contain a harmful chemicalmy liver to fail.The pills were going to completely have my liverif I continued taking them.My mother insisted on sending me to the hospital, I received good medical treatment in.此时, 句子表达和语境发生了变化, 因此空白处不能再运用原文中的caused、destroy和where, 而应该填写causing、destroyed和which。这类任务的特点是条件变化了, 结果会随之而变,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 克服定势, 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即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10]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阅读文本设计有价值的活动或任务, 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积极思考, 从多个角度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11]

复述、演讲和仿写文本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所学文本进行表述或演讲, 指导其经常变换词组和句式, 例如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变换、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的变换、同义词之间的变换、反义词之间的变换、句法结构的改变等。仿写既可以针对全篇课文, 也可以针对片段练习, 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或过渡照应等方面。[12]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和程式化的思维模式, 善于拓宽思路, 创造出新颖、超常的思维成果。复述、演讲和仿写是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应用的再创造, 既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 又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 敢于质疑, 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指一种有目的性地, 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13]

阅读的高层次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解码, 也不是纯粹获取信息, 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已有的知识与文本中的内容相联系, 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解释、评价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 以及对作品人文理念的鉴赏。[14]模块五第三单元阅读材料是“The perfect copy”, 教授时, 笔者设计的辩题为“Cloning, good or bad for us?”让学生开展辩论, 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突破思维定势, 克服程式化思维, 面对新的科技产品要树立批判性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分析, 敢于质疑的态度, 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有教师认为, 在课时紧、内容多的现状下, 教师无暇顾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 一旦学生的思维品质被培养起来了, 学生自己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品质之后, 其前进的动力不可估量, 会远远超过教师片面追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15]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应该将语言教学和培养思维品质并重。在设计阅读教学任务时, 应该融入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制定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措施, 通过提高思维品质来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慧君.从认知策略探析英语阅读思维活动——一项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J].中国外语, 2008 (1) .

[2][15]李杰.利用深层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2 (9) .

[3][4][6][8][9][10]林崇德, 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5]王家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S1) .

[7]叶宁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改进英语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1997 (5) .

[11]陈凤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2 (2) .

[12]朱文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8 (2) .

[13]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4) .

在对话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 阅读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1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对话,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共鸣、经验的共享、认识的提升。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家普通人家在危急关头机智的与敌军作斗争的故事。为了使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笔者主要以对话贯穿教学始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一、在品读句子中展开对话

师:(多媒体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生1:我认为“瞧”字要重读,因为伯诺德夫人想引起德军注意。

生2:我认为“亮”字应该重读,这样才能为随后的换蜡烛做好铺垫。

生3:我认为“灯”应该重读,以显示出用灯要比用蜡烛好。

生4:我认为“先生们”应该重读,说明伯诺德夫人很有素质,也很有礼貌。

师:大家在朗读时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虽然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

生5:都是为了不着痕迹的保全蜡烛。

【评析】从上述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教师紧紧抓住“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该怎么读,与学生展开了密切的对话。这样一来,由于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不同,对话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对词语、句子的感知更真切,对特定环境中的句子的理解效果也更显著。

二、在咀嚼关键中展开对话

师:德军终于走了,蜡烛被安全转移了,绝密情报没有暴露。那么,在这次行动中,是谁保护了大家的安全?

生1:(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2: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3:还有母亲!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绝大部分同学主张最大的功劳是小女孩杰奎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家都功不可没。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4:我觉得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功劳。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了吗?

生5:尤其是妈妈伯诺德夫人,她的表现是那样镇定,给孩子呈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使孩子们决定保护蜡烛的信心更坚定了。

师:大家的提议都很好,能不能综合起来说一说呢?

生6: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的话题非常具有阅读价值。因为这个话题本身就非常具有探究性,也是学生读完课文以后迫切需要明白的一个问题。因而这个话题的展开有效激起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密切对话,从而使学生对课文解读得更加深刻。

三、在合理拓展中展开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假如你就是一名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上眼睛想想。

生1:我觉得应该是那半截蜡烛。因为这半截蜡烛贯穿了整个故事。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随着“滴答滴答”的声响,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的心里也越来越紧张。

生3:我觉得应该是德国军官阴险的眼睛。我总怕蜡烛里的秘密被他发现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4: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维对话,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深的感触是什么。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分别站在主观与客观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文本,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对话的时机,精选对话的方式,并且注重对话形式的多元、立体、丰富等,从而在对话中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如何提升课堂阅读教学品质 第12篇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踏春遇到了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愿意仔细欣赏品味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也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小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有探索究底的习惯,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独特心理,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小荷》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你们都见过“荷花”,“荷花”在夏初总是粉嫩鲜艳,它给我们的生活添加了美感,可你们知道荷花是怎样开放,在怎样的环境下生长的吗?你们想了解吗?笔者就是用类似的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情绪。

二、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问题。过深的问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的问题又会导致学生轻视阅读内容。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阅读方式。一年级上阅读课时,笔者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句话的意思。二年级上阅读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能读通、读懂一段文章,而且也要能够准确地处理断句,要有感情地去朗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描述文章段意。年级越高时笔者提出的要求越高,会要求学生把各段联系起来,读懂文章大意,甚至阐述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用这种一步一个台阶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慢慢引导和培养,能使学生做到逐句逐段朗读理解,从中发现阅读的乐趣。

三、做到精讲交流,让学生带感情去阅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感的是教师无休止地照本宣科,反复唠叨,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不愿意去认真学好这门课程。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甘当配角而不是主角,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的方式方法,不强加自己的主观意识给学生,尽量做到精讲多读,让学生之间多交流阅读感想。在讲读课文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段落,而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学生充分发挥,让他们自己挖掘出文章的内涵和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情感,走进自己对文章理解的那个世界。另外,在阅读课文时,笔者全权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发现疑惑,并且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较难的问题先让他们互议互论,笔者再做适当点拨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相应增长,作为教师自身,教学任务也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适当创设意境,让阅读“活”起来

教师适当地为学生创设阅读意境,给他们营造阅读氛围,有助于让学生在阅读时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感情。所以,笔者在阅读教学前,都要充分体悟文章的意境,搭配好背景音乐、图画和视频,有些文本还会配以课本剧,做出一套完善的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能够深切感悟文章情感艺术,愿意去反复阅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文章内涵,同时还陶冶了情操。

总之,提升课堂阅读教学品质的方法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寻找出最为理想的,也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不能再用刻板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共同努力。

上一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下一篇:中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