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文范文

2024-06-18

阅读美文范文(精选12篇)

阅读美文 第1篇

关键词:经典美文阅读,阅读意义,教学方式

经典美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凝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经典美文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典美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极大益处, 还能丰富学生们的内心精神世界, 个人意志也能得到有效的锤炼。但是,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在阅读方面的教学现状令人很担忧。在经典美文阅读教学中, 老师缺乏正确的指导, 学生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这就导致经典美文阅读根本没有在教学中有效展开。如何才能让经典美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 让学生受到更多益处, 笔者对经典美文的有效教学进行的尝试, 做出分析、进行了探讨, 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帮助学生们在经典美文阅读教学中, 得到更多锻炼、获取更多知识。

一、经典美文阅读的意义

1. 丰富阅读内容

经典美文是历代伟大的文学家们的智慧的结晶, 是他们心血的凝聚, 也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财富, 更是几千年历史世界历史长河中沉淀的艺术瑰宝。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是没有终结的思考, 只有思考中不断的豁然开朗, 并且这些启迪能让我们受用一生。学生们通过阅读经典美文, 可以对这些艺术瑰宝全面了解, 受到这几千年来沉淀的智慧洗礼, 扩宽自己的见识, 获取更多的信息, 增长更多的知识, 开发更广阔的思维, 加深对事物的思考,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2. 巩固语文学习成果

目前, 小学教材里经典美文安排的课文较少, 远远无法满足新课标所达到的阅读量, 因此学生们必须要学会定制课外阅读计划, 去不断接触各式各样的课外读物, 做好阅读练习, 这些读物中, 经典美文至少每学期要阅读20余篇, 这样才能巩固课堂上的经典美文阅读训练。

3.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上的积累, 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加强经典美文的阅读, 可以拓宽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学生们通过大量的经典美文阅读, 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 能有效的培养自己的语感, 经典美文的阅读可以有效的熟悉文字的应用和语言的规律, 良好的把握各种手法的应用, 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俗话说:“把名家的作品模仿到极致之后产生的东西, 就是属于自己的作品”。阅读经典美文让自己的文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时, 就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去, 写出来的绝对会是一篇用词准确, 手法运用恰到好处的优秀作品。通过经典美文阅读加强, 既能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也能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4. 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

经典美文给我的启迪都是传递那些真、善、美的东西, 比如炽热深沉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至死不渝的忠诚、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等, 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们对这些经典美文的阅读, 能使心灵受到感染, 激发内心的世界的情感, 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品味经典美文的艺术形象, 能够促进学生的形象性思维的形成, 提高审美感受力。所以经典美文阅读除了可以传授知识, 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塑造心灵。

二、经典美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式

1. 创设阅读环境

老师在经典美文阅读教学中, 课堂上能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非常少的, 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学生们在课外时间去加强阅读训练。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们创造一些阅读的环境, 只有学生们都处在一个阅读的氛围中, 才能激发学生们阅读的兴趣。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让学生们有书可读, 学校应该加强图书馆建设, 让学生们都能在图书馆方便的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经典美文;接着就是开辟一片专供阅读的场所, 让学生们能聚集在一起, 在同样的环境下阅读。

2. 激发学生们阅读经典美文的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成长期, 他们的思想才刚刚开始成形, 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 所以在经典美文的选择上并不是很理性, 一般都喜欢故事性较强的课外读物, 这种读物与经典美文的阅读的效果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老师就应该找到对策, 采取措施吸引学生阅读经典美文。据研究, 学生处于感性时期, 影视对他们的吸引力特别大, 如果把那些拍成电影的经典美文拿出来给他们先进行观赏, 那在后面的经典美文学习中, 他们的兴趣就会增加了。

3. 教给阅读方法, 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一定要掌握方法、掌握阅读节奏, 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会阅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 一定要先对阅读方式进行教学。首先, 老师要让学生熟悉经典美文的一些关联信息, 如经典美文的作者、文章写作的背景、文章的主要故事线索、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给学生们讲解清楚, 让学生们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 熟悉文章内容。其次, 就是老师对文章先进行示范阅读, 让学生把握好感情语气, 并把重要感情的部分、语气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那些地方的阅读技巧, 教授给学生们。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最后就是对学生们的阅读实践进行考核, 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朗读, 并对阅读的质量进行分组评比, 阅读质量差的可以进行惩罚, 罚摘抄阅读文章, 因为摘抄可以增加学生们对文章的熟悉程度, 也是增强阅读实践的另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 经典美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能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所以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拓经典美文课外阅读的内容, 寻找更加有效更能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培养经典美文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果, 让学生们在经典美文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峰东.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 2009.10.

[2]段克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J].河北教育, 2008.9.

[3]温卡华.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J].山西教育, 2007.11.

[4]宋玉华.文学鉴赏能力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5.

[5]温卡华.在经典美文阅读中获得真情实感[J].河北教育, 2007.11.

美文阅读 第2篇

全体高三学子,也许是因为缘分,就这样聚在了一起。没有过多的语言去形容,然后开始了我们记忆深处的波澜历历,往事情怀。你可以去忘记,可以去不屑。但,我们是如此深刻地经历了这段水木年华,这段青涩时光;操场上有我们的影子,是踢球、是漫步;是三三两两的谈天论地;当然,也有孤独的身影面对远方群山的迷惘与不知所措;当我们心怀梦想,却奈何不了现实的残酷而整日消沉;当我们为了未来而努力拼搏,却忽视了身边的一花一木、一水一草。我们似有所失,似有所得。但也是自己踏过的步子,怜影若思…

曾记得,三年前的我们怀揣一份希望,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梦想有一天可以走出这儿,创造自己的辉煌。那一年,骄阳艳艳、柳色青青;一刻一刻的年轮,承载了我们心中的豪言壮语;那一年,我们从相识到相知,注定了三年的嘻笑时光、恨哭爽朗…

不经易间,岁月的双手推着我们匆匆而往。来到高三,一起想想过去的日子,似乎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中,我们总是成群逃课,网吧常有我们的身影。然后编着一个个哭笑不得的理由给老班发短信;我们总是成群在下课铃还沉睡中冲往食堂,打上饭得意洋洋地望着后面蜂拥而至的同胞偷偷坏笑。然后数落着同伴极不雅的吃相欢笑如常,却不知自己领上哪来的饭汤…我们总在课堂上公然睡觉,让周公给我们诉诉衷肠。老师在讲台上练嗓子依旧神情激昂,底下的我们却不争气的鼾声雷响…我们是爱玩的孩子。课间的我们比什么时候的精神都好,我们在群殴中肆意欢笑;眼瞅着同学的头发被弄成爆米花也不肯罢抄那些笑,纯真的笑,多年之后,能否在耳旁回荡…

后黑板的倒计时一天一个模样。我们…紧张了!为了那炎炎夏日中的四张考卷,我们再也不能如此地疯、如此地闹了。总听得笔在簌簌作响,一个个为命运奔忙。我们累了,就告诉自己:时间不多了,熬出来就轻松了。轻松地笑笑,继续匆忙。但,有些我们,放弃了,力不从心了!总会望着同胞努力的背影迷茫。每天轻松地活着好似潇洒,关灯后的被窝里泪水沱滂;因为我们放弃的不是自己,而是所有爱我们的人们的希望!于是,似笑非笑,常也如常。开到凌晨的灯,纤弱的身影,掩藏了心中的些许悲伤…高三,你,让我奢望!一年一年春草嫩、夏叶娇、秋果硕、冬雪寒。我们一起经历了这段纯真的时光。毫无功利,毫无凄凉。对班级的爱,好似一杯清香龙井,终究不散那浓浓郁香…记忆的洪荒中,她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珍藏…

“山水情韵”主题美文阅读练习 第3篇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的确,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有很多美景让人眷恋,让人神往,让人怦然心动。那如诗、如画、如梦的奇山异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大自然的美景。有的气象万千,险峻奇特;有的秀丽深幽,绚丽多彩,当你置身其中,定会被这些鬼斧神工般的自然景色所陶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美景吧!

极目兴凯湖

王晓廉

(选自《现代散文精选》)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

在祖国北方,有许多美丽的山水,但叫人难以忘怀的,却是素有“绿宝石”美誉的兴凯湖。

它不是海,却海一样辽阔,海一样气魄,海一样磅礴。

从遥远地平线上聚集的白色波涛,连接成一道道横冲直撞的雪墙,鼓动着、喧嚣着,一齐奔腾向前。一段波涛从高处跌落了,另一段波涛又卷起来,彼此呼唤着,牵扯着,追赶着,或迎着旭日,或驮着晓月,向岸边推进。日夜不息的兴凯湖波涛,就这样毫不疲倦地奔泻着,轰鸣着。极目所至,烟波浩淼,碧水流霞,水天相接,横无际涯。

许多时候,兴凯湖很温柔,很平静,平静得没有一丝波纹,一点浪花。澄净的湖水尽头与天空的青黛色连为一体,水天一色,让你分不清哪是湖水哪是青天。眼前的鸟儿在飞翔,你却辨不清是贴水低掠还是在高天振翅。蓝天上漂浮的白云倒映在水面,清晰异常,使你觉得自己也变成一只鸟儿,正在云上翱翔。

兴凯湖湖水宁静、水波不惊的情形很少。更多的时候还是激浪澎湃,惊涛冲天。有时,即使岸边的树叶静止不动,没有一丝风,但湖中的狂涛照样喷着白色泡沫,激动着,跳跃着,一排排向岸边扑来。阳光在波涛上晃动,起伏,升降,高高的浪花有种透明的感觉,似把一颗透明的心奉献给大地、天空和太阳。

在兴凯湖看波涛,时间久了你还会发现,无论是春天、夏天、秋天。滚滚的波涛永远是洁白的。只要有一点尘埃、腐叶,都会被急流、巨浪抛上岸。湖水,永远清洁如新,如云,如梦,如诗。

兴凯湖是鱼的世界,更是鸟的天堂。在湖边一个月牙形的沙滩上,就歇息着成千上万只鸥鸟,像一片灰白色的云,又像一团团银色的雾,罩住整个大沙滩,连一点空隙都没有。它们拥挤着、喧嚷着、骚动着,仿佛在举行盛大的集会,那么热烈。白天,它们飞到辽阔的湖面寻觅鱼虾,洗涤羽毛,尽情嬉戏。晚上,就共同歇息在这安宁的王国,互相依偎,做起美妙的梦……

兴凯湖的日出别有一番风景。夏日凌晨三点多钟,如果向东方望去,一条与地平线平行的金色的云线,像一条薄薄的纱巾披在兴凯湖的肩头。当平静的、淡青色的湖水尽头呈现出一片银白色时,天边先现出一点桔红,渐渐变成一抹血红,将湖水与天空接壤处染成一体。旭日,金黄色的旭日,一寸寸、一点点从天边升起、升起……须臾,金光骤然四射,太阳一下从云海里跳出来,那么炽热、强烈、骄傲。天空,又变得那么蔚蓝,湖水又变得鳞光跳荡,一片金黄。与太阳一起升起的,还有湖尽处那片片蓬帆……

兴凯湖——相国最北方的一湾湖水,碧波万顷,自由奔放,风韵独具,如诗如画!赏读:

在如今世界环境大都遭受污染的情况之下,美丽的兴凯湖的存在,恰如一个清纯、绝色的少女,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惊叹她的美丽。文章首先给我们展示了有着海一样辽阔,海一样气魄,海一样磅礴的兴凯湖的气势。那极目所至,烟波浩淼,碧水流霞,水天相接,横无际涯的浩大气魄给人以无尽的享受。然后作者又给我们展示了兴凯湖的另一面:平静得没有一丝波纹,一点浪花的水天一色的动人景象。兴凯湖湖水的大起大落已经让人们回味无穷,但更让人留恋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兴凯湖不仅是鱼的世界,更是鸟的天堂。兴凯湖的日出更是与众不同,作者对它进行了工笔细描,让我们读了如在目前,实在是一饱眼福。思考:

1、本文以兴凯湖为描写对象,通读本文,看作者描写了兴凯湖的哪些方面的情况?

2、“兴凯湖湖水宁静、水波不惊的情形很少。”这个句子是什么句?请你分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一段波涛从高处跌落了,另一段波涛又卷起来,彼此呼唤着,牵扯着,追赶着,或迎着旭日,或驮着晓月,向岸边推进。”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作者说“眼前的鸟儿在飞翔,你却辨不清是贴水低掠还是在高天振翅”,请你说说这是什么原因?

5、文中把鸥鸟比作是“一片灰白色的云,又像一团团银色的雾”,作者的这样比喻恰当吗?请简述理由。

无限风光在险峄

江峰烟雨虹

选自2008年5月《旅游》

站在高高的罗山之巅,我久久地眺望着远方的大海,心境象碧海蓝天。脚下云雾缠绕仿佛就是站在云端,方圆18.8平方公里的山脉都笼罩在淡淡的烟云中……我轻轻地吟诵着我从小最喜欢的诗句:“罗峰十里隔云烟,势压蓬莱百万峰……”感受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

此情此境上山的疲劳早就抛到九宵云外了,我是和弟弟丹军从半仙洞跑到山顶的,为了争取第一个登上罗山最高峰,我们已经是大汗淋漓了,我们顾不上初春的严寒,拿着望远镜将远山尽收眼底……一条大龙绵延伸向远方的水库,我不由的赞叹:“真是虎踞龙盘啊。”

从半仙洞出来向北走举步维艰,山势陡峭是泰山都不能比的,东侧臣}在山顶一只“老虎”猛然回头,使人感到威严。沿着台阶向北走大约500米再向西是第一个一线天,这里的一线天可比杭州的好多了,杭州一线天几乎看不到,而这里的是地震后山峰崩裂留下的裂缝,上面嵌着一块巨大的岩石。给人的感觉随时可以落下来,我们每次都是快速通过,里面好凉好凉啊,过了一线天路更陡峭,盘旋曲折,还有路边不认识的摩崖石刻符号,有说是道教的,也有人说是佛教的。山上林木繁多,更有苍松翠柏,花儿盛开,各色山花映带左右,可惜我只认识杜鹃花。此处地势险要,仰望断崖千尺,俯视深涧百寻,群峰竞秀,环抱其中。再往上就是第二个一线天,这里更陡,一线天几乎是悬着的,仅能通过一个胖人,穿过后便是另一番景象,天宽地阔,向北远望,一块巨石拔地而起直插蓝天,那就是摄人心魄的挂锣橛,大约五十多米高垂直于地面,据说连鸟儿都飞不上去,罗山的由来就出自于此。

据说罗山东的玲珑山有黄金宝殿一座,殿内金碧辉煌,众人为了得到宝殿里的金子从十里八乡赶来挖掘。观音菩萨掐指一算。此山洞有塌方的危险,为了普度众生,遂命金童玉女将一面大锣挂在绝壁的石柱上敲锣跑马,锣声惊动天地,大多数采金人都从洞内跑出来观看,只有少数贪财者被埋在洞内。当地民众为了感恩敬奉这位神仙,自愿捐款修建“玲恩寺”为观音菩萨再塑金身,保佑罗山人民平平安安,千秋万代。

出了玲恩寺向西北的石级越来越陡,下山时不得不拄着木棍,上山就更累了,一个个上气不接下气,而在部队

受过严格军事五项训练的我依然健步如飞,很快就超越所有的人,不一会就来到挂锣橛下,沿山体开凿的石阶几乎是垂直的,扶着两边的铁扶手往上爬都感到害怕,不敢后望,有恐高症是不可以上的,地势之险更胜“华山”!我们上去以后上面竟然一个人都没有,坐在上面的亭子里向南望,登山的人们都变成一个点,我们谁也不敢垂直向下看,向北看罗山主峰就在眼前,我用照相机怎么也拍不下它的险峻,我只能用摄像机……全景记录。

下了挂锣橛我们继续向北向着罗山主峰迈进,走着走着台阶就没有了,上面是一大片石壁斜铺着向山上延伸,我们匍匐在石壁向上爬行,在石壁的尽头我们绕过一片匍匐的松树林,走过通往顶峰的由两边巨石耸立自然形成山道,我们终于登上罗山海拔757.1米的主峰。巍巍的罗山已经在我们的脚下了。寒冷的山风阵阵袭来,我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举目远眺,真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赏读: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地描写了作者登罗山的过程和经过,随着作者的踪迹,我们不仅体验了罗山之美、之险,同时作者那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作者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畏险,肯攀登,才能体会到人间的极品妙境。思考:

1、仔细阅读全文,请你说说作者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2、整体把握全文,我们一起来理清作者的登山线路。半仙洞→_______→第二个一线天→________→罗山主峰

3、文章第二段说“此情此境上山的疲劳早就抛到九宵云外了”,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作者写第一个一线天时为什么和杭州的一线天相比?写登挂锣橛时为什么又提到华山?

5、罗山虽险,但是作者最终还是登上了罗山之巅,请你说说我们从作者身上可以领悟到什么?

参考答案:

(一)1、本文依次描写了兴凯湖波涛、鸟的天堂、兴凯湖日出等情况。2、是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兴凯湖湖水宁静、水波不惊的情形是承接上文,而“很少”一词则转入了另外一种情况。3、使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波涛奔涌的状态和气魄,读来如在眼前,给人以真实、直观的感觉。4、因为澄净的湖水尽头与天空的青黛色连为一体,水天一色,让你分不清哪是湖水哪是青天。5、恰当。这里作者着眼的不是一只鸟,而是成千上万只鸥鸟,所以从远处看,像一片灰白色的云,又像一团团银色的雾。

阅读美文 第4篇

由于高中阅读教学受教材篇目及课时的限制, 它基本上只能是经典美文的赏析指导。而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 实际上也就是经典美文赏析能力的检测。所以, 探索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规律与探索经典美文阅读的规律实际上是两相兼容的问题。

一研究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激发学生“经典美文阅读”的兴趣

所谓高考命题特点, 说到底就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首先是一个语料选择的问题, 对此《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一般社科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三类文章在第I卷、第II卷中的安排有着显著的特点, 2001年以前, 第I卷选文一般都是科技类文章, 从2001年开始, 选用社会科学类文章。第II卷1999年以前是以社科类文章为主, 在1999年开始为文学作品。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语科选用的情况看, 已形成第I卷科技类、社科类轮考, 第II卷考文学作品的格局。这种语料选择上互补的特点, 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性, 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也体现了高考命题“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 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

而第II卷所考的文学作品, 就是经典美文, 又主要是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因此, 在教材文本经典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指导散文和小说的学习规律, 可以让学生带一些“高考现代文阅读”得分的功利性去对待“经典美文阅读”, 一定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高得分与“经典美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双赢工程。

现代文阅读考什么?语料选择仅是一个前提, 最重要的应当是考点的定位。高考现代文阅读, 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概念, 而是考阅读能力, 对此《考试说明》有明确的要求。

1. 理解语句

包括两个考点: (1)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考查是很频繁的, 一般情况下,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 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2) 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3) 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4) 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 是指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这些句子, 就难以理解全文, 把握全文。这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 (1) 结构比较复杂, 较难把握; (2) 统摄全篇, 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3) 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 使用了特殊的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2. 把握文意

包括两个考点: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此点由原先的“删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改变而来, 这样提法比原来更明确, 要求考生在删选的基础上还要重新组合语句。) (2)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信息, 是指通过阅读而获取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字、图形等;尤其是指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 也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所谓筛选、整合, 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判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

所谓观点和态度, 是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思想倾向, 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等。

所谓概括, 就是或摘录组合, 或提炼概括, 在内容上要求准、求精。

3. 分析文章

包括三个考点: (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在试题中主要以归纳大意的形式出现, 层次划分正确了, 归纳大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分析、归纳文章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 它可以是某一段落的内容, 也可以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的归纳。它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或赞成什么, 或批判什么, 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 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 或介绍什么事件, 或传播什么知识, 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 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就是指具体的能加以概括, 抽象的能加阐发, 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4. 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做初步的评价、鉴赏。

这是现代文阅读考查中的最高要求, 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鉴赏, 主要是看其思想是否健康, 观点是否正确, 说明的内容是否传播了新的信息, 是否有介绍和推广价值, 表现的人物是否有高尚的品格, 叙述的事件是否有积极意义等。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 主要是看实现中心思想的角度、技巧;使用语言是否准确、生动、鲜明;论述事理之间是否合理严密的逻辑联系, 表现的人物和事件是否形象、生动、具体等。

二掌握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及答题技巧, 提高“经典美文阅读”的赏析能力

在对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特点作些分析后, 进而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及答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这同样也是提高“经典美文阅读能力”的技巧。我认为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最有效的教学指导是使学生将解题技巧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可以从考点入手, 可以从试题材类型第I卷、第II卷入手, 也可以文体入手。

1. 从考点入手, 按每个考点的要求和出题特点, 指导学生解题技巧

第一, 对词语的理解。解此类题, 需要借助有关词语知识, 根据特定语境, 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有几点解题技巧: (1) 看与这个词语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 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和搭配关系。 (2) 理解代词, 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 因此我们解题时, 必须从上句中找, 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找。 (3) 是比较抽象的词语, 作者往往在提出后, 要对其进行阐释, 这些阐释的句子往往在该词语后, 就从下句中去找答案, 由近及远地去找。

第二, 对句子的理解。 (1) 从句子结构入手, 抓住主干的同时, 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指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 注意句子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 比如说, 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 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 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 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 总之, 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 (3) 有的句子不是总起或小结的, 要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 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 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 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 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提示记叙的目的意义的作用, 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论证材料, 证明论点。

第三,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 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 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记叙文 (包括散文) 的结构特点: (1) 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 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3) 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逻辑关系划分; (5) 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1) 按逻辑思维划分, 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 按篇章结构划分, 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第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是现代文阅读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点内容。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 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 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意抓住各个文段中的中心句, 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2) 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有些过渡句不仅概括了前文的要点, 也指出了下文的要点; (3)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 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 把握其内容的重点; (4) 归纳时要把握整体, 从全文出发。

归纳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分析文体, 各种文体的文章表达中心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2) 研究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3) 研究主旨语句。

2. 侧重于文意的提取和概括

从试题类型入手, 我们就第II卷阅读题来谈谈。第II卷阅读命题侧重于文意的提取和概括。命题者围绕一篇内蕴较深、文字有一定难度的社科文、文学作品的中心意思, 运用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 展开由局部到整体、梯次递进的全面考查, 以检测考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选择题, 筛选——比较——排除, 是此类答题的基本步骤。填空、简答题, 筛选——摘要——表述, 是此类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在阅读解题中, 我认为强化对步骤的体验, 是十分有效的。

下面, 我就“筛选——摘要——表述”的分层分步来详细谈谈。

第一, 筛选。首先要养成把握语境、通过上下文对材料的限制来准确选择的意识和眼光。

第二, 摘要。是阅读答题的第二步。筛选出原文材料后, 要把筛选出来的材料“来料加工”:根据试题的要求, 认真分析思考、区分主次、权衡轻重, 或紧缩摘引或添加补全、然后将提取出的信息点略加组合连成答案。

第三, 表述。简单的阅读题到“摘要”就可以完成了, 但复杂的阅读题还要向前跨一步, 这一步就是“表述”。表述不仅要求筛选原文、提取要点, 而且更进一步以原文为素材, 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可以说, 表述是高于摘要对原文材料的进一步加工提炼。近年来, 高考社科类高考阅读命题进一步加大了表述力度的趋势, 而且形式多样, 或要求把筛选的内容分成若干条, 组织表述, 逐一作答;或要求依照原文中的特定格式作答;甚至完全开放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述”要注意三点: (1) 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 (2) 要注意准确性、恰当性; (3) 要注意简练性、通顺性。

当然, 教师还必须强调:无论是考点解题技巧, 还是分类题型解题技巧, 都必须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是读文章解题目, 但眼睛仅仅盯住题目或文章的局部是失策的。教师是让学生在通读文章, 把握全文思路和整体意思的基础上, 再教学生一些具体的解题技巧, 把宏观驾驭与具体解决相结合, 解决学生答题的盲目性, 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

三精选“经典美文”进行阅读训练,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说文本有专家推选了如下的篇目:肖铁的《壶口的黄河》, 韩少功的《土地》, 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丰子恺的《杨柳》, 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 冯杰的《乡村的瓦》, 阎连科的《说村落》。

具体的阅读训练步骤如下: (1) 学生阅读时, 先不出现题目, 只读文本本身; (2) 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划出重点词句; (3) 理清文章思路结构, 然后讨论文章的中心主旨, 讨论文章的写法, 并试着让学生命题; (4) 最后出示高考题目的设置, 组织讨论并总结解题方法。

美文阅读:毁书记 第5篇

家有藏书的人,最怕有人借书,可借书的人还总有。多年前去朋友家,看到书架上摆了个牌子,写着: 图书概不外借,免开尊口。 茅塞顿开。后来自己也就做了个一样的牌子,放在书架上,但就这样也拦不住人借书。有时候想约人来家吃饭,电话那头说: 行,正好到你家借几本书看。 放下电话,立刻就收了请客的心。别人对此不理解:书才多少钱啊?可我就是舍不得,怎么办吧!

终于有一次,让人把书借走了,两三年没还,我也不好意思开口催。后来终于还了,却不是以前借的那几本。原来这一位习惯借书看,东家借几本,西家借几本,最后记串了,张三的书还给李四,李四的书又给了王五,全不是那么回事。再去追也没戏了,那几本书现在买都买不到,我心疼坏了。这算是毁书的一种吧。

后来看书,发现我远远不是最悲催的那一位。清末有位大学问家杨守敬,才是被坑得最惨的。这位老先生费了很大的劲,弄到本宋版的《大观本草》,孤本啊,视若珍宝。这事让个熟人知道了,这哥们叫柯逢时,是个官员。他跑来和杨守敬商量: 我帮你把这书高价卖了吧。不过,你得先借我看一眼,就一个晚上,明天早晨一定还。

杨守敬实在拗不过,还是借了。柯逢时这边可是早准备好了,全府上上下下,书吏们全都备着笔墨纸砚,书一到,一人一本,开抄。到了天亮,全部抄完。柯逢时还书的时候说: 您这个不是孤本啊,我见过坊间的刻本。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这书就到处有卖的了。

知道事情真相后,杨守敬气坏了,立刻把家搬得远远的,终身与柯逢时再无来往。周边人说,老杨这辈子,就上过柯逢时一个大当。

还有抢着借书的,以致借得兄弟翻了脸。

南宋,宋宁宗开科试宏博之士,徐凤和刘淡然这哥俩去应试。徐凤判断,考题很可能和《山河两界历》这本书有关。这本书谁有呢?徐凤知道,有个叫鲍明的官员那里有,而鲍明又是刘淡然的老乡。于是,就撺掇刘淡然去借书。

书是借来了,可刘淡然生了私心,根本不提这茬儿,一个人偷着看。徐凤等来等去没消息,还以为没借到呢,硬着头皮直接去找鲍明,鲍明说: 那书就一个草本,已经被小刘借走好多天了啊。

徐凤能不生气吗?考试的时候,试题果真和他判断的一样。徐凤答完题,接着写道: 论述这个问题的还有本书 《山河两界历》,但那本书不是正史,不能拿来做论据。 瞧,不是我没看过,而是我没看上。

考官先看的是刘淡然的卷子,里面大量引用《山河两界历》的.内容,心里嘀咕,还有这么本书吗?等看到徐凤的卷子,瞧见这句话,恍然大悟,又找回刘淡然的卷子,批道: 不必全用《山河两界历》,显得啰唆。 最后,哥俩全没考上,两败俱伤。

看看,借书借出毛病来了,还毁前途、伤感情。

前几天在网上的旧书论坛闲逛,看到有人发帖子,说某某大学某教授去世了,没两三个月,市面上就出现了大量他的藏书,不由得心生感慨。留那么多书,可惜子孙不识货,不珍惜。

书和人是有缘分的,缘分尽了,借也好,卖也好,就会离开主人,去寻找新的主人了。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它们还在,还在被后来的人喜欢。

毁书毁得最干脆、最彻底的,就是烧书。

元朝有位藏书家,叫庄蓼塘,家住松江府上海县青龙镇。这位庄先生当过南宋的秘书小史,家中藏书万卷,而且有大量手抄本。经史子集、稗官小说、山经地志,无所不包,光书目就分了十门。庄先生去世后,子孙没把书当回事,虫蛀鼠啮、邻居盗窃、出售换酒 毁伤散落甚多。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元朝要开修宋辽金史,派官员到处搜罗民间图书。谁献上本好书,还给官职。江南藏书大家,庄先生算一个,朝廷知道这事,立刻派官员前来取书。

庄家的反应是什么呢?害怕藏书里有朝廷忌讳的文字,干犯禁条,抢先把书全给烧了。

等到朝廷官员到来,从余烬里只抢出来点残本,装了车,带着庄先生的孙子,一起进了北京。过了很久,小小庄才 布衣而归 ,可见残书已无价值。

看着就让人伤心欲绝。毁什么别毁书,王朔说过: 书招谁惹谁了?

主题式美文阅读与写作实践回顾 第6篇

一.学生需要与开设背景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开发领导小组的引导下,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姜立东校长亲自挂帅,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申报,首批申报了81门校本课程,优化组合后,考虑到教师资源的配置和不与正常教学冲突的授课场地条件,一期校本课程启动,共开设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活技能、身心健康、学科拓展等五大类31门课程。同一时间、同时开设、学生跑班,授课老师精心组织,讲课丰富、生动、有趣,视听欣赏、上机操作、动手篆刻、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合作探究,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的成果。

“主题式美文阅读与写作”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要。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资料,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学习时间,大胆取舍、整合教材,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阅读的立场、观点以及各种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等,培养学生由基础的学习性阅读逐步向自主和自觉阅读转化。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够让学生主动阅读、自觉阅读,从而实现从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苏教版教材以人文精神为线索,强调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平时教学时要围绕教材,要处理好高考与教学的关系。高一、高二可以不按照必修1-5的教材顺序,精选讲授篇目,吸收人教版经典课文,选修课本《史记》选读、《唐宋诗词选读》可以选一部分在高一完成。其余以练习形式或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每一篇课文都讲,时间不允许,也不现实。教材无非是例子,当然经典文章还要精讲细讲,讲深讲透,讲清楚,讲明白,还要能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迁移。

阅读是写作的母体,阅读是为了写作,要读写结合,有序训练。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走进经典。充分利用阅读课,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培养能力。学生手头语文读物、校刊、图书馆藏书都可供学生选读。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和现有的学习资料,使阅读真正有效,绝不能放任自流,消磨时光,满足完成“阅读课”的任务。如第一次作文“感恩”,《新人文读本》前三单元都是关于父爱、母爱、感恩类的文章;结合教材“为青春举杯”,《新课程新标准阅读》前两个单元都是关于“人生”方面的选文;教材“月是故乡明”模块的讲读可以结合“必修一读本”中“家”、“乡关何处”专题阅读;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沟通、理解、对话、交流可以结合《语文阅读欣赏》有关内容等。阅读还可以作家为主线,以主题阅读的形式,包括作家介绍、大家风范、读有所思、拓展阅读等读写结合。阅读是一项长期工程,坚持下去,收获非浅。

二.学生实际与开设意义

高一的写作应当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细节描写,复杂记叙,训练观察、思考、描写、表达能力。要纠正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纠正华而不实的所谓“文化散文”,强化文体意识、文面意识。有同学讲根本不会写作记叙文,有的同学甚至到高三也不会基本文体的写作。高二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中心论点的确立、小论点的分解、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分析说理、论证结构和方法、辩证思维等。近两年高考作文有趋向于议论文的倾向,2008年江苏高中生作文大赛“没有问题的问题”暴露了学生的薄弱点:不会写作议论文。语文高考分值提高,2009年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作文的差距将会拉大。阅读准备、素材积累、作前准备、限时作文、范文引领、重在讲评应该成为阅读、写作的流程。高三要在高考的导向下,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离开了高考的校本课程是很难有生命力的,至少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是这样。吃透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探讨命题思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科学备考成了我们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规定中小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仅解放了教师,给校本课程的研发也提供了契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要营造社会的大环境,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理念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融入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高考语文大有作为探求一条捷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同于研究性学习等短期行为,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近几年特别是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明显下降,成绩滑坡,是高考试卷偏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弱化,还是语文教学出了偏差?160分的试卷,阅读占75分,写作占70分,这两大板块决定了语文成绩的走向。语文阅读欣赏大家已经重视了,并且已经走进了课堂,老师引领学生欣赏,以学生欣赏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启发,现实生活中为老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学生的收效如何,要用高考来检验。作文评分标准的变化,取消切入分,强调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阅读直接为写作服务,写作又反过来促进阅读。阅读和写作是高考取胜的关键。当年叶圣陶先生曾给“语文”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中的许多文章从“美文”中遴选而出。就其根本而言,“美文”构成“语文”的基石;“语文”则为“美文”的传承输送“血液”,并持续地再生“美文”。广义的“美文”顾名思义就是精美的文章。我们所选的美文都是现代的千字文,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陶冶情操,催人奋进。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徜徉于“美文”之中,师生互动,获取用笔之妙,不辍耕耘,以“美文”的魅力,促进语文学习,学会生活、思考、表达,感悟活动、体验、超越。

三.课程设计与初步成果

学生手头的阅读材料丰富多样,有必修教材、必修读本、《新概念语文读本》《语文阅读欣赏》《新人文读本》《新语文》《超越课堂》等十几本(种),还有一些辅助读物,平时老师还印发一些时文、美文,确实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积累素材,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培养能力。但是要使阅读真正有效,绝不能放任自流,消磨时光,满足完成“阅读课”的任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任务,让阅读课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学生激情飞扬、朝气蓬勃,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和无限的创造力,只是他们的阅读缺乏正确的方法引领,美文选择与学生的实际需要、高考要求不甚吻合,有的阅读材料超出了语文范畴,变成了历史或政治,如五六十年代的高校制度沿革,整整8个8开页面,字数超长,有的暴露的阴暗面太多,如制假售假之类的,不利于中学生良好世界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引导,导致不少阅读成为情绪化阅读、快餐化阅读、大众化休闲,缺少理性分析和人文思考,最终成为高耗低效的阅读甚至无效阅读。阅读与写作脱节,严重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写作积极性,妨碍了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突破学生的薄弱点和增长点;服务于高考同时又要区别于课堂阅读和写作教学,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根据近两年高考阅读和写作的热点以及走向趋势,本课程按“永浴亲情”、“感悟自然”、“敬畏生命”等八大主题八大热点有机地分为八大板块,精选时代感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当代名家经典,荟萃最新时文,进行人文解读和写作引领,设置“人文引领”、“人文解读”等栏目,对学生“感恩亲情”、“智慧人生”、“守住心园”等诸方面的引导,进而熏陶情感,激扬青春,励志人生;通过“人文写作”、“主题解读”、“思路点拨”、“素材积累”、“例文引路”等栏目,分层指导,逐级推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八个专题分八讲完成,每一讲约3个课时,美文欣赏1课时,素材积累、写作指导1课时,优作欣赏1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考查合格,方可获得1个学分。考查方式:书面小结或相应作文。

校本课程的观念已经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内心,校本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考验我们语文老师的时候到了,我们要为姜堰二中语文春天的到来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王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责任编校:高述新

阅读经典美文垫高学生灵魂 第7篇

一、整合课本资源, 进行专题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 从语文教本入手, 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从课本中涉及到的或节选的名著入手, 学习“定篇”, 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感悟内心世界, 形成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 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提高人文价值观, 自觉塑造健康的人格, 远比教师和家长的肤浅说教深刻而有效。定篇就是三套语文教材所通用的经典。除了教材中的文言文之外, 可以整合现当代文学经典, 如《春》、《背影》、《济南的冬天》、《孔乙己》、《故乡》、《苏州园林》等;也可以从教材所节选的名著入手, 在课外阅读初期, 利用课堂适当延伸, 以起到示范和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智取生辰纲》、《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 在授课时激趣,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羊脂球》。例如, 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 有经验的教师会先让学生仔细阅读相关文字, 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点了迷津, 对指导学生深层阅读整本书有重要意义。

二、重构文本形式, 挖掘文本内涵

初中语文中诗歌很多, 尤其是绝句、律诗以其短小精悍令我们对中国文字、意境之美击节赞叹, 但遗憾的是古诗词鉴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往往是难点。鉴于初中生形象思维居主导地位的特点,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应该在形象思维的丰富性上让教学产生更多的体验。除了有声诵读、介绍历史掌故之外, 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调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 在教学《使至塞上》时, 就采用了画面教学法, 收获颇丰。根据诗歌内容作画, 然后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在诗中找出依据。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由教师把诗歌中省略的部分补足或者将诗歌所表述的内容拓展,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 从而弥补了诗歌的短小精悍所造成的语言与思维的障碍。加深了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以及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如王维《使至塞上》的理解: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教师提供的文字画面如下: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之上, 看着那一缕孤烟袅袅, 心中暗自伤神。忽然, 诗人不再叹息, 他屏住呼吸, 两眼圆睁, 显露出兴奋的目光, 疲惫的脸上顿显精神, 两手握拳, 微微颤抖起来。

三、结合写作背景, 有效解读文本

写作背景是作者创作文章时的现实环境和相关的条件。这些是作者创作文章时所面临的基本状况, 是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原因, 也是读者正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线索、正确解读文本的不可或缺的基石,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章背后的故事, 才能准确把握解读文本的方向。例如, 《背影》这篇课文是写父亲的文章中非常经典的一篇,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在家庭蒙受双重不幸之时, 父亲用行动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爱, 儿子也理解体谅父亲的深情。其实在这之前,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是有一些隔阂的。他的原配夫人武钟谦生性活泼爱笑, 与有传统观念的公婆性格不合, 家庭矛盾重重, 因此朱自清和父亲朱鸿钧在感情上也比较疏离。朱自清在写作《背影》的时候, 为什么忘却了与父亲的种种不快, 开始感念父亲的“好”呢?因为时运不济, 朱自清不善操持生计, 儿女又多, 生活上捉襟见肘, 深感生存的艰难。在作者对生活感到无奈的时候, 他佩服父亲的生存能力, 而自己是怀着深深的愧疚与自责的。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注意适当补充, 还课文一个本真, 便于学生从创作背景的源头上正确解读文本。

四、加强文本解读, 拓展阅读视野

经典阅读包括中外的文学名著、人文社科知识等。语文课本中涵盖了众多的经典美文作品, 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需要在课本内容的引导下, 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课本中的例文, 都是节选的一些文学名著, 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掌握经典阅读的方法和规律。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向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开拓阅读。课本的文章作为基础点, 通过节选的内容拓展到整篇文章或是其他作品的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 初中课本节选的欧亨利的作品, 通过一篇文章的解读, 了解作者的风格, 再进入到作品全集中阅读就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基础, 从作者的作品中提炼出更大的意义。而且, 初中语文课本重视对学生的课文题材、手法以及写作角度的理解, 可以适当地选取同类题材的文章进行阅读, 实现拓展式的训练。对于我国的四大名著而言, 其阅读就是个系统性的过程。不同时期的人文内涵激发现代人树立良好的人文素养, 注重对内心的感知和命运的理解。

总之, 经典的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的实践活动以及学习方法, 也是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内涵、修养的重要方法。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经历一次精神上的冲洗, 并明白语文所带来的宝贵的财产。有效地开展经典的美文阅读, 一定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杜浩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 2011 (9) .

[2]陈阿雅.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J].教育界, 2012 (7) .

快乐阅读经典美文轻松走进写作乐园 第8篇

一、快乐阅读, 探索经典美文布局谋篇技巧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可谓比比皆是。教学时, 可以选择其中文体体征明显、标题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经典美文来作为指导学生模仿、 借鉴的写作范文, 引导学生首先进行赏心悦目的阅读, 而后再具体指导学生对之进行借鉴和模仿写作。

以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为例。这是一篇介绍生物遗传学中的高精端科学———克隆技术的平实说明文。教学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电教设施播与生物遗传学中的克隆内容相关的图片、新闻、视频等供学生观赏。当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克隆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后, 再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在学生反复阅读全文、深刻理解课文大意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说明文清晰的写作思路和独具特色的行文结构特点:

1. 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2.用4个小标题依次概括全文4个部分的说明内容:A克隆是什么? B克隆鲫鱼出世前后;C克隆绵羊“多利”;D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当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了如指掌后,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借鉴、模仿这篇文章的行文结构和布局谋篇之技巧, 以《奇妙的 _____》为题, 写一篇说明文。

二、快乐阅读精彩段落, 探索精彩段落行文技巧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美文中, 精彩段落同样比比皆是。比如, 教材中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杨朔的《画山绣水》、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等经典美文, 无不是由一个又一个精彩规范的段落构成的。教学时, 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整体感知经典美文的前提下, 指导在课文中自主寻找自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品读, 具体分析自己选定的精彩段落的精彩特质之所在。当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交流、畅所欲言自己选定的精彩段落的原因后, 再引导学生借鉴、模仿自己选定的精彩段落的行文结构和表达方式等自选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所写之话, 要求中心突出、语言流畅, 表述清楚。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在学生自主探讨经典美文中的精彩段落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对学生施加任何的暗示或者提示,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只要言之有理, 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 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第2自然段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理由是这个段落运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不同角度来描写百草园春、夏季的美丽景色。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应该是第7自然段, 理由是这个段落中叙述的冬天雪地捕鸟过程的一系列动词用得非常准确传神。学生不同的心理、个性、爱好, 就会有不同的赏析角度, 教师只需巧妙引导和点拨即可, 无需过多干涉, 更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三、快乐赏析名言佳句, 模仿、借鉴表达技巧

开展课堂教学时, 还应该引导学生快乐品鉴经典美文中的名言佳句, 探究其成为名言佳句的原因, 借鉴、模仿其表达方式开展快乐仿写或创新写作。首先, 引导学生明白: 经典美文中的名言佳句, 大都是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强气势的排比、首尾相扣的顶针、形象贴切的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其次, 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名言佳句的精彩之处: 将运用了上述修辞手法的名言佳句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改写成不含任何修辞手法的语句, 然后比较其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

以教学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上述提示寻找课文中的名言佳句,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文中的“如果遇上大的障碍, ……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 老远就可听见”是精彩的语句, 因为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流在经过树林时与阻碍它前进的树林搏斗的情景;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文中的“一条在发大水时留下的小狗鱼, 被困在这水湾的春水中……竟会响遍整个树林。”是精彩的语句, 因为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灰雀等安于平淡丧失激情的生活状态, 与小溪充满生命激情顽强拼搏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选中的精彩语句加以不含修辞手法的改写后, 比较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阅读美文 第9篇

一、发掘经典魅力, 激发阅读兴趣

经典美文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能作为独立文体的美文。初中语文教材对于中国的经典美文来讲就是冰山一角。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典名著的影响会使一个人创造奇迹, 而这种奇迹会照亮人的一生。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 有效地发掘经典魅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与经典对话,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涵养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让“闲暇”进入语文课堂, 使学生从容阅读, 用“细读”深入作品内核, 使学生体悟作品内涵, 借多元阅读彰显师生个性, 则更是难能可贵。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用一真实的生活琐事说明人是有七情六欲的, 即使是大文豪也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 但他那种不愿做“闲人”的思想是向上的。对优美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 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选编经典美文, 搭建阅读平台

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必须与学生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相适应, 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首先我们根据新课程推荐的初中生课外经典美文必读和选读书目, 结合最新的书报信息, 将一些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现代生活气息浓厚、文质兼美的文章及时推荐给学生, 选编了一本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美文精读》。美文的作者许多是闻名中外的大作家, 他们或写人间真情, 或讲凡人小事, 其言娓娓, 其情脉脉, 读来情真意切, 动人心怀;或描摹自然, 或探访名胜, 其言如诗, 其景如画, 情景交融, 韵味绵长。每篇美文后面还设置了阅读探究题, 让学生探究文章内容,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阅读的平台。通过这些美文的阅读训练,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运用经典联读, 指导课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内知识的延伸, 它能开阔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性情, 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教学应当尽力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我通常运用经典联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所谓经典联读, 即课内学一篇文章, 以一篇文章带动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 由此打开学生从课内通向课外的渠道, 使学生冲出狭小的阅读教材范围, 徜徉于文学作品的殿堂。如执教《桃花源记》一文时, 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时, 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个人简历、人生经历、归隐原因、作品特点、个人成就等, 通过阅读他的其他作品, 来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在课堂上, 开放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探讨,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讨论中, 我鼓励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思维火花、个性特长、价值观、审美观的大舞台, 让学生品出自己的那份感觉, 说出自己的那份见解。这种开放式阅读, 有利于学生彼此的促进和提高。学生把在课后搜集整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与生活感悟, 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倾诉出来, 就等于是阅读的第二次体验。教师适时介绍学生课外诵读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 领略陶渊明笔下明媚的田园风光, 体会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之后, 我简介了陶渊明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影响, 让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向纵深方向发展, 激发了学生研读陶渊明田园诗的兴趣。在《饮酒》《归园田居》等诗中, 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归去来兮辞》一文, 印证了陶渊明不慕荣利、忘记个人得失、不把一切放在心上的思想品质, 以及他对名利富贵的态度、对生活生命的态度。阅读内容的多方延伸, 尽管学生有的感受认识浅尝, 但这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美文 第10篇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而培育语文素养的载体,是蕴涵光亮思绪的经典美文,这些作品是塑造学生情怀和人格的基本要素。经典美文即美文中的经典之作。何谓经典?古今中外各知识领域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过历史淘洗后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即经典。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经典莫过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著作。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理解和吸收经典美文的精髓,并且保持和作品相应水平的层次与品位。经典美文是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其教与学能增加语言的积累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更能提升其整体的综合素质。阅读经典美文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如下:

一、阅读经典美文是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第一,通过阅读经典美文积淀必要的语言知识。充分的知识储备奠定语文学习坚实的基础。第二,通过阅读经典美文增加语言积累。积累新字新词、优美语句、精彩语段,在品析鉴赏中深化认识,形成观点,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美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第三,通过阅读经典美文熟练语言技能。学生积累的素材作为感性的材料存储在大脑,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将在某一时刻被提取运用,成为学生的宝贵资源及财富。所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经典美文对提高语文技巧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巨大作用。

二、阅读经典美文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方法

第一,阅读经典美文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教学无论在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教学的重点。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阅读经典美文,大量积淀原材料,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第二,阅读经典能够增强理解能力。学生阅读经典美文,随着数量和时间的增长,学生的文学功底也越来越深厚,对需要读者具备颇高鉴赏能力的材料也可以理解透彻。第三,阅读经典美文可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学生通过对一些名篇经典的阅读,会在头脑中积累了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以后,就有了衡量其他文章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文章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不美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口语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通过以上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得到提升。

三、阅读经典美文是完善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更是品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要想提升语文素养,必须通过阅读来实现。第一,阅读经典美文可以完善品德修养。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名著就好像与伟人交谈。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是伟大人物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更是语言运用极好的范例。学生从中吸收的营养是极为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成为一个品行高雅的人。第二,阅读经典美文可以完善心理素养。当今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的健康发展,既包括生理,更包括心理。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同时,能磨炼意志,拥有良好心态,也会知晓如何提高生命质量,做一个幸福人。第三,阅读经典美文可以提升审美情趣。学生积累大量的经典美文,从阅读中感受事物美、形式美、情感美、哲理美。教育者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审美需求,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如今教育日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来看,对阅读经典的引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加强。经典亦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提升语文素养是重中之重,其必要途径便是阅读经典美文。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培育语文素养的载体是经典美文。阅读经典美文是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方法;完善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阅读,经典美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阅读美文 第11篇

一、发掘经典魅力,激发阅读兴趣

经典美文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能作为独立文体的美文。初中语文教材对于中国的经典美文来讲就是冰山一角。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典名著的影响会使一个人创造奇迹,而这种奇迹会照亮人的一生。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有效地发掘经典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与经典对话,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让“闲暇”进入语文课堂,使学生从容阅读,用“细读”深入作品内核,使学生体悟作品内涵,借多元阅读彰显师生个性,则更是难能可贵。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用一真实的生活琐事说明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即使是大文豪也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他那种不愿做“闲人”的思想是向上的。对优美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选编经典美文,搭建阅读平台

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必须与学生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相适应,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首先我们根据新课程推荐的初中生课外经典美文必读和选读书目,结合最新的书报信息,将一些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现代生活气息浓厚、文质兼美的文章及时推荐给学生,选编了一本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美文精读》。美文的作者许多是闻名中外的大作家,他们或写人间真情,或讲凡人小事,其言娓娓,其情脉脉,读来情真意切,动人心怀;或描摹自然,或探访名胜,其言如诗,其景如画,情景交融,韵味绵长。每篇美文后面还设置了阅读探究题,让学生探究文章内容,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阅读的平台。通过这些美文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运用经典联读,指导课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内知识的延伸,它能开阔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性情,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应当尽力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我通常运用经典联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所谓经典联读,即课内学一篇文章,以一篇文章带动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由此打开学生从课内通向课外的渠道,使学生冲出狭小的阅读教材范围,徜徉于文学作品的殿堂。如执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个人简历、人生经历、归隐原因、作品特点、个人成就等,通过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来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在课堂上,开放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探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讨论中,我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思维火花、个性特长、价值观、审美观的大舞台,让学生品出自己的那份感觉,说出自己的那份见解。这种开放式阅读,有利于学生彼此的促进和提高。学生把在课后搜集整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与生活感悟,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倾诉出来,就等于是阅读的第二次体验。教师适时介绍学生课外诵读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领略陶渊明笔下明媚的田园风光,体会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之后,我简介了陶渊明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影响,让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向纵深方向发展,激发了学生研读陶渊明田园诗的兴趣。在《饮酒》《归园田居》等诗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归去来兮辞》一文,印证了陶渊明不慕荣利、忘记个人得失、不把一切放在心上的思想品质,以及他对名利富贵的态度、对生活生命的态度。阅读内容的多方延伸,尽管学生有的感受认识浅尝,但这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校的经典美文阅读实践,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阅读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阅读美文 第12篇

当今世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国际社会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人们的道德思想也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在这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一时难以适应, 许多青年学生感到信仰缺失, 思想茫然, 道德无所向。有的青年学生终日沉迷于聊天或网络小说, 严重影响健康道德思想的培养;有的青年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中不辨真伪, 不分优劣, 凭兴趣览阅, 沉溺于戏玩, 也影响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与提高。

一、青年学生肩负着社会新道德建设的神圣使命

青年学生朝气蓬勃, 充满生机, 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青年正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扭转社会风气、建设新时期社会道德的重担历史地落在青年学生肩上。因此, 首先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对转变社会风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首先要明确青年学生的使命, 让青年学生懂得建设社会道德的重任, 增强青年学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只有懂得了这一光荣使命, 他们才能懂得加强自身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才能积极主动地加强培养自己的德行, 并为他们的行动提供动力和力量源泉, 这样也才能教有所指, 学有所向。

二、学习经典美文对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意义

古今中外有大量的经典美文, 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圣贤们, 如老子、孔子、孟子、毛泽东、鲁迅、荀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等, 他们不仅是高尚人格的典范, 而且是大智慧、大学问的化身, 他们的著作是美文中的精品, 是人类进步的灯塔和行动的指南。阅读这些经典美文不仅能使我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生活, 学习古今中外名人处事方式, 提高智慧, 受到美的熏陶等, 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教育是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语文课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语文课上我们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去理解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风格美、语言美。” (《学校德育工作全书》) 古今中外的美文灿若星河, 有许多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 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我们阅读《论语》就应该理解汲取孔子博大的“仁爱”思想;阅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楚归晋知!》等历史散文, 就应该从中汲取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岳阳楼记》就应该汲取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道德思想;学习冰心的散文《寄小读者》等, 就应该汲取“爱”的情感;学习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就应该汲取雨果坚守人道正义的思想道德, 等等。这些作品及作者的思想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青年学生道德思想水准的途径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 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 我们结合经典美文读写, 对德育建设进行了一些尝试。

1.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要把文章讲彻、讲透、讲出意趣,

深入挖掘作品的道德因子, 营造浓厚的思想道德氛围, 让学生受到道德力量的震撼, 并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比如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 围绕课文, 我在深入挖掘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顽强的吃苦精神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近百年来遭受外来侵略的屈辱和中华人民不断抗争遭受血腥镇压的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 讲述白求恩、爱德华等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事迹, 让学生体会国际大爱。围绕道德思想, 从深度挖掘到广度拓展, 并营造浓厚的道德教育氛围, 有利于学生健康思想道德的培养。

2. 组织课外美文阅读, 语文课堂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

阵地, 但光靠语文课堂学美文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从去年开始, 在校团委的积极配合下, 我们在课外成立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修养道德、陶冶情操、涵养品性为宗旨的“明德经典美文读写社”。活动内容包括经典美文主题讲座, 读写辅导, 观看近年来“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 经典美文朗诵赛等。活动形式多样, 学生兴趣很高, 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有明显作用。

3. 转变传统阅读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阅读法主要有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边解释边朗读等, 这些朗读法有其优点, 但日久学生必然产生厌烦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 电脑、多媒体、手机、MP3、MP4等媒体多种多样,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更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进行经典美文朗读,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 制作包括有美丽的自然风景, 有学生配音, 有学生形象、表情、动作等课件, 做到图文并茂, 声、光、电、形结合, 从而更直观、形象, 便于记忆,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教育效果大不相同。

4.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文活动

现在的学生大都表现欲望很强, 喜欢张扬自我。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一特点, 要在班内、学校、校外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比如开展美文朗诵赛。教师预先布置好朗诵任务, 特别注意要求学生多选择爱祖国、爱家乡、坚持正义和真理、讲诚信等题材的美文, 并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分初赛、决赛进行。其他活动形式还有说、唱、改编等。并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5. 将实践、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懒惰, 怕吃苦, 功课压力大, 学习语文劲头不足, 生活题材狭窄, 懒于写作。将实践、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而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实践和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和方法;写作又促使学生不断实践, 不断阅读, 不断积累;实践为阅读提供感性的理解, 能使理解进一步加深。

上一篇:逆向色彩心理下一篇:弦乐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