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技能范文

2024-08-15

地理知识技能范文(精选12篇)

地理知识技能 第1篇

地理技能分为地理智力技能和地理操作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头脑中对事物比较、分析、综合等智力活动方式, 其活动是借助于头脑内部的语言来实现的。比如在阅读地图过程中, 头脑对地图上的图例、等值线等均通过语言的形式赋予意义, 从而开展认知活动。

在教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课时, 安排学生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样一个技能活动。具体步骤:

(1) 观察时间选在北京时间十一时—十三时之间。 (2) 在操场上直立竿子, 观察竿影并用粉笔将竿影末端划记在水泥地板上, 并记录下即时时间。 (3) 每隔一或两分钟重复第 (2) 步所做工作;至结束时, 地板上将出现一段由竿影末端组成的点。 (4) 将各点连接起来组成一段弧线。 (5) 选取弧线中最接近竿子直立点的一点, 用直尺将此点与竹竿直立点连接起来, 得到的直线就是一段经线。 (6) 根据记录到的竿影最短时的北京时间与十二时的差值, 从而推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通过以上技能活动使学生懂得地方时的概念, 及与北京时间的关系, 知道:

(1) 太阳高度达一天最大时为当地正午 (地方时12时) , 日影最短, 阳光将从正北或正南或从头顶照射下来。 (2) 地球不停自转, 各经度地方时不同。经度每差一度, 时间相差四分钟。记录下日影出现最短时的北京时间, 可知此地正午地方时十二时与北京时间 (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的差值, 从而推算出与东经120度经度差值。

以上活动如果单纯由教师口述, 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甚少。而通过此活动, 学生既动了手, 又动了脑, 知识的掌握寓于实际实验活动中。因此可以把智力技能看做一种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各个领域的经过练习而形成的认知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通过机体运动来实现的, 如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 主要是通过观察、动手触摸和硬度比较等机体活动来实现的。

在教外力作用一节时, 教学生做一组实验。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 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 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 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 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要求: (1) 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 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 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 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通过以上实验,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1) 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 会形成小沟谷, 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 则会沟壑纵横, 坡面破碎。从而理解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2) 风力越大, 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 颗粒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的后沉积, 理解戈壁、沙漠的联系与区别。

以上活动, 不用实验来操作, 效果是不一样的, 即使学生懂得了一些理性知识, 但对实际的认识不足, 理解不深不透。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还是不清不楚。

在实际地理技能的教学中, 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自我体验使实验动作和动作的结构更完善, 更熟练。具体如下:

1.方法要多种多样。如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 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这样, 让学生接触社会,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地理行为素质, 拓宽视野。2.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 为使学生掌握在南极洲地图上判别任意两地间方位的技能, 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的方位, 再使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纬线上两地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学会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3.善于发现难点, 突破难点。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技能, 一般涉及若干步骤, 其中某一步骤可能是整个技能学习的难点。例如, 关于地球上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换算, 学生一般都知道“相隔几个时区, 时间相差几小时”, 但不少学生搞不清楚从一个时区的区时换算为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到底是加上时区差还是减去时区差。采取“自西向东算, 加上时区差;自东向西算, 减去时区差”的方法, 学生就容易掌握区时换算的技能了。4.教师要提倡学生独立地“发现”学习的规律, 鼓励学生独立地学习地理技能。对于学生“发现”的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 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气氛。对于其中一些不尽合理的方法, 教师可帮助学生对其改进和完善。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方法, 教师应予以指出, 并帮助学生纠正。

新课程强调学生多参与、多操作、多实践、多探究和体悟,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多动眼,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起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地理技能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知识技能大赛题 第2篇

克的口号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

2. 5环颜色为(蓝、黄、黑、绿、红)。

3. 中国男子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许海峰。

4. 北京申奥的口号是什么? 新北京、新奥运。

5. 第27届奥运会中,我国在奖牌大国中位居第几位?(B)

A 二 B 三

6. 参加奥运会次数最多的中国运动员是?(B)

A 伏明霞 B 王义夫

7. 北京申奥的第一位形象大使是?(A)

A 成龙 B 刘德华

8. 中国第一枚奥运会体操金牌获得者是?(A)

A 李宁 B 李小双

9. 中国第一枚奥运会田径金牌获得者是?(A)

A 陈跃玲 B 王军霞

10.11.

12.13.

14.15.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什么? 奥运会的格言是什么? 更快、更高、更强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是什么?五个圆环象征着五大洲??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是什么时间?中国第一块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是谁?答:口号:“新北京,新奥运”。欧洲、亚洲、非洲、奥洲和美洲 答:1896年4月

答:杨扬。:“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16.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于什么时间举行?

答: 2008年8月8日至24日。

17.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念是什么?

答: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

18。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是什么?

答: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19。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答:鱼-贝贝、大熊猫-晶晶、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燕子-妮妮

20.2008北京奥运会是第几届奥运会?

答:第 29届。

21.夏季奥运会每几年举办一届?

答: 4年。

22.中国在第28届奥运会上共获得多少枚金牌,一举登上金牌榜第二位?

答: 32枚。

23.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什么?

答:“ 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

24.被称为“东方神鹿”的是哪位运动员?答:王军霞

25.悉尼奥运会是第几届奥运会?

答: 第二十七届奥运会。

26.现代奥运会分为哪几类?

答:现代奥运会可分为“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和“伤残人奥运会”

27.所有的跨栏跑比赛项目途中都设置几个栏架?

答: 10个

28.标准的排球比赛场地长18米,宽多少米?

答: 9米

“知识+技能”考试制度探索 第3篇

一、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实践

本世纪初国家教育部为中职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简称“三校生”)解禁,使广大中职生通过单招单考升入大学成为可能。之后,各省市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探索多种渠道实施中高职衔接,旨在为中职毕业生构建四通八达的人才“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有升学机会。概括起来,全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传统模式——高考衔接模式

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学制年限进行教育,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毕业生通过国家单独组织的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中招生,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

2.一贯制模式——“3 + 2” 统筹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一般采取“3 + 2”或五年一贯制。学生学习三年中职课程,获得中职毕业证书,再通过对口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学考试,升入高校学习两年,获得高职毕业证书。与单考单招模式不同的是,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之间是对口关系,中高职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

(二)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了国家政策关于构建中高职“立交桥”的支持,中高职间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制度均进行了灵活性的改革,但当前中高职的衔接关系并不乐观。

1.中高职“衔接不足”

调研表明,许多中职学校对学生实行“三三三制”,即1/3 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1/3 学生通过成人高考接受成人继续教育,1/3 学生直接就业。可见中高职衔接率大概只能达到33 %,但即使是这33 %也因各种原因很难实现。从中高职资源分配来看,中国现有高职资源对庞大的中职学生群体来说相对有限,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习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小的。政府或高职院校对中职学生的报考有一定的限制,使得有深造愿望的学生无法进入上升的渠道。

2.中高职“衔接不良”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因管理脱节、专业设置差异导致衔接不良。各种衔接模式的共同缺陷就是学校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管理脱节,各自为政。同时,由于近些年就业压力加大,中职教育大多采取就业导向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专业设置随市场需要变化频繁,而高职开设专业相对较窄,不能满足中职学生进入高职深造的愿望。调查表明,实行“3 + 2”五年一贯制的中职学校中,只有少数几个专业能够与高职衔接,占中职学校学生比例很少。即使是合作学校之间、合作专业之间也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要么脱节,要么重复,要么难以体现层次性,造成衔接不良。第二,因课程设置脱节、重复而导致衔接不良。这是单考单招模式的主要缺陷。高职院校同时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普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程度较深,基本没有开设专业课。中职学校文化课要求较低,但开设的对口专业课占很大比重。两种不同程度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使高职院校难以统一教学。于是,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文化基础课学习比较困难,而专业课学习则重复现象严重,重复的内容估计占40 %以上,甚至不少专业中,中高职专业课采用的是同样的教材。第三,因专业技能实训“倒挂”现象导致衔接不良。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并未有明显优势,甚至还不如一些中职学校,出现中高职技能训练“倒挂”现象。中职已有20 年的历史积累,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专业建设已初显成效,实训时无论是设备、师资还是训练方法、管理方法都有较强的实力。相反,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不少学校仓促上马,设备和师资经验均不足,造成了高职与中职实践技能教学的“倒挂”现象,有些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会有失落感。

二、建立“知识+技能”考试制度的探索

目前,教育部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方面,已经出台了指导意见,大的方向原则已经确定,关键是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衔接、如何统筹。更深层次的改革,体现在制度层面,主要包括推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等。

“知识+技能”的考试方法,应是今后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未来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特色。相对于传统的文化知识考试,将在命题、考试形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带来全方位的变革,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持续探索。

(一)实施原则

1.坚持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

2.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兼顾各类考生利益的需求。

3.严格考试标准,坚持公平公正。知识考试要兼顾不同类型考生,专业技能考试重点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要科学制定考试大纲和考核标准,完备试题命制,规范考试组织,确保考试工作公平公正。

(二)考试形式

1.“知识”部分由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和统分。

2.“技能”部分由具备相应专业优势和考试组织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作为主考院校。主考院校由学校提出申请,通过专家评估提出意见,经省教育厅审核确定。各主考院校还要制定专业技能考试实施方案,报省招办审定后,具体负责专业技能考试的组织、评分和成绩上报工作。

(三)有关要求

1.各省(市)应根据本省产业发展要求,自主实施技能考试,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

2.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考核、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的成绩和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综合成绩,作为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依据。

3.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应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互认、互换机制,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

三、建立“知识+技能”考试制度的政策措施

(一)中高职学校间学分要实现互认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对多所中高职学校实地调研后提出“学分互认”的衔接方法,这对当前各自为政的中高职学校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优化中高职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当前职业院校都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改革,但学分制的规定还都是各自设立的。随着中高职间的专业设置趋同、课程体系贯通,中高职间的学分制也应该统一规划,学生可以按学分制规定灵活组合选择课程模块,在中职修满的学分高职院校也予以承认,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课程重复的问题,使中高职间的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充分利用。

(二)中高职的专业设置要保持一致

在专业方面,要根据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面向支柱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实现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趋同性。因此,要使中高职实现较好的衔接,就要拓宽专业衔接口径,提高中高职专业的对应性。

(三)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层次

中高职在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包含职业能力的综合职业素质方面的层次差异性。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一技之长,而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起引领作用,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应用型。因此中高职应分别根据区域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实现培养目标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衔接。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在同类教育较低层次的基础之上,因此,中职教育既要考虑直接就业,还应重视学生升学和深造的走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中高职的课程体系要保持贯通

制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是国际上中高职衔接的先进经验,因为这两个职业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面对的产业结构和培养方向是一致的。但中高职的教学内容不能重复,要符合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必然要求中高职应有贯通的课程体系。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应以知识的逻辑关系构建,而应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而构建。因此,要系统分析区域产业链的特点,按照行业中初级技术岗位和高技能岗位的标准,按照实践教育规律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科学地解决哪些知识在中职教育阶段完成、哪些技能应该在高职教育阶段中解决,最终使中高职专业教育形成完整结合且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实现产业所需初中级和高级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目标。

(五)中高职的师资培训要体现系统性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贯通式的课程体系与各自的目标任务确定后,要完成一体化的教学任务,必须系统地培训师资力量。尤其是中高职自考衔接模式中,原有中职师资显然不能满足高职阶段的教学要求,因此中高职学校必须合作培养能够承担高职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专业课教师都要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这不仅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可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可以实行“特聘”教师的办法,当中职学校教师通过培训进修达到相应水平后,高职院校可以“特聘”这些专业教师,从制度上解决中高职衔接中教师的衔接问题。■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就业技能 第4篇

某高校大学生王某某, 在就业招聘当中被一家公司招聘试用。在试用期间, 该大学生参与了该公司的违法活动, 结果被判处刑罚。

某高校大学生李某某, 到一家营销公司应聘, 被录用。试用一个月之后, 没拿到一分钱反而被公司解聘。

某高校大学生张某某, 在毕业推荐表上的成绩比真实成绩平均高了几分, 后到单位就业时, 被单位发现比档案上的真实成绩要低一些, 因而被解聘。

某高校大学生李某某, 在就业过程当中, 到单位报道之后, 拿了单位的安家费数千元, 后不辞而别, 导致该单位对该校毕业生进行封杀, 一律不再录用。

针对上述案例, 我们应进行深刻反思, 面对就业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就业过程中的法律指导, 从而防范于未然。笔者建议从如下两个方面开展。

1. 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

尽管当前一般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但是对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却认识不一, 大多数高校开设了专门就业指导课, 少数高校仍然没有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从开设了专门就业指导课的学校来看, 就业指导一般以院系为单位进行, 多是由辅导员面对数百毕业生进行大课讲座。授课中, 他们多注重强调培养毕业生的面试技巧和就业程序等相关的一些普通常识, 而由于法学背景知识的欠缺使他们无法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使得学生既不懂得就业中相关的的法律规定, 也不知道一旦受到侵害应该怎样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最后受伤害的是学生本人, 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就业率。因此, 各高校应加强一般就业法律知识的指导工作, 考虑到在大四上学期毕业生已经陆续开始求职, 由于大多数同学忙于备战公务员考试和求职, 法律指导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较为合适。同时, 一方面应对讲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 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授课能力, 要求他们从法律的角度为同学们详细讲解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比如招聘中的陷阱, 签定就业协议的细节、条款、违约情况, 试用期的纠纷等等, 并结合生活中出现的典型案例, 生动仔细地讲述, 让学生对相关的法律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 就业指导机构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专业的法学教师, 随时接受全校毕业生的法律咨询, 针对个案进行指导。另外, 就业指导中心应结合多年来毕业生遇到的就业法律的问题, 从法律上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处理办法, 并把相关的知识公布在网上, 以便毕业生随时查阅, 自学自用。

2. 毕业生要努力学法, 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

毛主席曾经说过:“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其目的就是要强调预防为主, 防范于未然。就我们目前现有的大学体制而言, 学校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隔离, 大学生相对于社会来讲, 由于涉世不深, 还是比较单纯的。对在求职过程当中遇到的形形色色法律问题难于把握, 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在就业之前应当主动学习与就业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具体而言, 大学毕业生要注重学习《合同法》、《劳动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等在内的十多个法律法规中的相关主要内容。法治社会学法的目的在于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因为一旦卷入了法律纠纷, 就会非常麻烦。因为一个官司需要漫长的诉讼时间, 由于时间成本和经济地位等等不利因素的限制, 使大学生在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 自己的正当权益不一定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救济。只有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就业过程中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把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遇到的相关问题, 以免自己上当受骗。万一卷入了纠纷, 自己也知道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摘要:随着各高校毕业生的增加, 就业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加强毕业生的法律知识培训, 学生自己也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提高自身法律修养, 增强就业能力, 防范法律纠纷, 维护自己的权益。

地理知识技能 第5篇

注:各项词汇列表清单不可能涵盖全部技能词汇,列出部分仅供激发思考。

知识技能:

1.概念:需要通过教育或者培训才能获得的特别的知识或能力,也就是个人所学习的科目、所懂得的知识。

2.可以在下面的知识技能词汇表清单中圈出你所知道的。如有可能,用一个更具体的词来替换这里的词汇。比如,如果你圈出了“外语”这个词,根据你所掌握的外语方面的知识,你可以把它替换成“英语”或“日语”。

美学、会计、管理、农业、解剖学、声学、青春期、杂技、飞机、动物、古董、人类学、制陶术、工程学、地理、开胃食品、庆典、发动机、构造、仪器、椅子、娱乐、设备、仲裁、化学药品、建筑、教堂、高尔夫球、数学、城市、政府、艺术、艺术史、家庭、机构、气候、图表、衣服、时尚、天文学、语法、运动、颜色、肥料、原子、喜剧、电影、金融、手工艺品、儿童养育、计算机、财务记录、卫生保健、信仰、消防、化妆品、急救、历史、生物学、园艺、插花、植物学、外语、卫生、卡通、地理学、新闻业、商品、心理学、养育

自我管理技能:

1.概念:通常被看作个性品质而非技能,因为它被用来描述或说明人具有的某些特征。

活跃的─活泼的,精力充沛的 好分析的─逻辑的,批判的

精通的─娴熟的,内行的,熟练的能说会道的─善于表达的,擅长词令的 胆大的─勇敢的,冒险的艺术的─美学的,优美的 攻击性强的─强有力的,好斗的随和的─放松的,随意的 坚持己见的─强调的,坚持的 有效的─多产的,有说服力的 健壮的─强壮的,肌肉发达的 有效率的─省力的,省时的平衡的─公平的,公正的,无私的同情的─理解的,关心的 心胸开阔的─宽容的,开明的 着重的─强调的,有力的,有把握的 有条理的─有效率的,勤勉的 精力充沛的─活泼的,活跃的,有生气的 正直的─直率的,坦率的,真诚的热情的─热切的,热烈的平静的─沉着,不动摇的,镇定的进取的─冒险的,努力的 仔细的─谨慎的,小心的康慨的─乐善好施的,仁慈的 清楚的─明白的,明确的,确切的富于表现力的─生动的,有力的 聪明的─伶俐的,敏锐的,敏捷的公平的─无私的,无偏见的 有能力的─熟练的,高效的 有远见的─明智的,有预见的 志趣相投的─愉快的,融洽的 灵活的─适应性强的,易调教的 有信心的─自信的,有把握的 坚定的─不动摇的,稳定的,不屈不挠的 常规的─传统的,认可的大方的─慷慨的,无私的,乐善好施的 有勇气的─勇敢的,无畏的,英勇的 温和的─好心的,温柔的,有同情心的 有创造性的─新颖的,有创意的 吃苦耐劳的─坚强的,坚忍不拔的

好奇的─好问的,爱探究的 健康的─精力充沛的,强壮的,健壮的 慎重的─小心的,审慎的诚实的─真诚的,坦率的 谨慎的─小心的,精明的特意的─有目的的,故意的 拘谨的─矜持的,客气的忠诚的─真诚的,忠实的,坚定的 反应灵敏的─活泼的,能接纳的小心翼翼的─精确的,完美主义的 负责的─充分考虑的,成熟的 严肃的─冷静的,认真的,坚决的精明的─机敏的,爱算计的,机警的 真诚的─诚恳的,可信的,诚挚的交际的─随和的,亲切的稳定的─坚固的,稳固的,可靠的有说服力的─令人信服的

有条理的─系统的,整洁的,精确的 观察敏锐的─专注的,留心的,警觉的 头脑开放的─接纳的,客观的 有秩序的─整洁、训练有素、整齐的 独创的─创造性的,罕有的

充满热情的─狂喜的,强烈的,热心的 完全的─彻底的,全部的

可迁移技能:

1.概念:一个人能做、会做的事。比如教学、组织、说服、设计、考察、分析、搜索等等。它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工作之外得到发展,却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可迁移技能也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执行 声称 适应 管理 装配 劝告 开玩笑 分析 预测 申请 评价 安排 评估 权衡 协助 参加 审核 美化

照顾 巩固 编辑 建设 制图 联系 选择 控制 分类 烹调 打扫 协调 攀登 培养 训练 纠正 收集 联络 着色 咨询 交流 计数 比较 创造 完成 决定 集中 设计 构成 代表 领会 运送 计算 证明 调和 探测

指导 预算 洞察 购买 发现 计算 拆除 促进 展示 喂养 证明 感受 鼓励 填充 绘制 融资 训练 调整 驾驶 装配 编辑 收获 授受 识别 忍耐 举例 估计

执行

提高 即兴表演 娱乐 追随 建立 预见 膨胀

伪造

面对 联结 保存 领导 学习搬运 倾听 装载 定位 维修 激发 养育 观察 操作 创造 制造 管理 操纵

发展 发明 诊断 生产 编程 提升 校对 保护 提供 证明 回忆 描绘 研究 解决 找回 宣扬 测量 提问

分类 测验 构成 阐述 趋向 贸易 调解 收集 列表 翻译 阅读 推理 演讲 拼写 驾驶 激励 统治 最小化 引导 处理 给予

修改 教导 指导

减少 讲述 研究 招聘

建议

测量

记忆 记录

21世纪雇主们最重视的11项技能

1、沟通能力

2、积极主动性

3、团队合作精神

4、领导能力

5、学习成绩

6、人际交往能力

7、适应能力

8、专业技术

9、诚实正直

10、工作道德

11、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学习还是技能训练 第6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德国组织过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青少年论坛,很多国家都组织了代表团参加。中国代表团下飞机后,德国方面来迎接,在简短的交谈中,德国方面感到很吃惊,中国代表团发音标准,语音语调出色,他们没想到中国学生的英语讲得如此好。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的活动中,他们改变了看法。中国代表团的学生虽然发音很好,但是在内容表达上远不如俄罗斯等国家的学生。那些学生虽然发音一般,语法也常常出错,但是表达很流畅、深刻,因此,他们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故事暴露出我们英语教学观念上存在的两大问题:英语教学中对语言的要求过于精确,以及学生操练不够。因此,进行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走出语言教学观念上的误区,树立“英语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观念,强化英语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语言技能的操练的意识。

1. 最大限度地积累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学生把英语学好,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强调学生要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

要树立全盘吸收的观念。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我主张,凡是学生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都要求学生将其“据为己有”。在过去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不考的内容。比如,学生做练习时的题目的表达,通常是中英文同时出现,原因是怕学生看不懂。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学了很多年英语,对那些经常出现的题目的表达还是看不懂。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全盘吸收”的理念,结果效果很好。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能将比较级、最高级、被动语态、虚拟语气用得恰到好处。比如:If I were the lion, I would let the mouse go. Because the mouse is smart, it is even smarter than I. Being ugly is not your fault, but cheating others is your fault.以上这些表达,皆出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之口,在过去的教学中,似乎越过了“雷池”。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背诵或复述所学的教材内容。背诵与复述是学生积极累语言素材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被反复证明了的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之一,可以使学生迅速积累较多的语言素材。但是,不管是背诵还是复述,都应该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应该建立在多种读的方式的基础上,要求每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RECITE或RETELL。

2. 最大限度地使用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语言环境,不要寄希望于课后。课堂上创设语言环境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有些英语课堂,看上去很热闹,教师不停地提问题,学生不停地回答问题。但是,所提的问题很简单,多数都是YES/ NO的问题,不需要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问题。课堂上提的问题,应该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容易引起学生间的不同观点的陈述,引起争论、讨论。由此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讨论、辩论、表演,进行思考、使用语言。

课堂上创设语言环境的有效方式之二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也便于讨论、辩论、表演、展示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全员、全程、全情的参与。通过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把课堂作为学生操练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操练的效率。

3. 最大限度的宽容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敢开口、是否愿意使用英语,而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哪里说错了、哪个音没发准确等鸡毛蒜皮的问题上。树立“允许学生说错、允许学生发音不准,但不允许学生不说”的观念。因为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学生会自觉自动地进行修正,有自我纠错的能力。当然,教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相机而动,巧妙地进行适当的纠错。归根到底,英语教学应强化技能的操练,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

高中地理图像技能培养策略的探究 第7篇

一、高中地理图像教学模式解析

在《教学模式》专著中,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给出了相关定义:教学模式属于一种计划或者范型, 主要是对课程的构成、对材料的选择, 以及对教学场所或者其余环境的指导[1]。他们对教育目的、教学策略、教材和课程的选择, 以及心理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系统化的讨论。也有学者把教学模式定义为:根据教学规律及教学思想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属于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其中包含了教学程序、各个要素的组合形式等。

二、地理图像的展示应突出主题

(一) 选图策略。

选择图像应该配合“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并能够与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相符。第一, 遵循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 满足学生的自我经验认知;第三, 考虑学生的能力与学习兴趣。

在地理图像选择中, 对于图像有着一定的要求, 不仅要图像体现出地理最直观的形象, 同时能够附带启发作用[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开放性的, 教师要做到随时随地地补充, 并且合理地选择图像内容。当然, 在补充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学生关注的焦点,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二) 化繁为简。

任何一幅图像都蕴含各种地理要素, 拥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如果想要让其成为教学知识结构的载体, 就应该先做好分析, 对地理要素进行归纳, 将其存在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整理出来, 进而实现去粗取精、化繁为简的目标与要求。

(三) 析图策略。

地理图像分析应该有理有序, 能够对学生思维深度有所发展;在满足教学条件的前提下, 能够注重个性化差异的细化。

三、高中地理图像教学中学生地理图像技能培养的途径

(一) 读图, 引导学生探究。

读图主要是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相应的信息, 从而达到通过读图来识地的目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读图主要是注重对图像的观察。所以, 为了培养学生的地图图像技能, 在地图观察中, 就应该要求学生注意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有序地进行地图观察。

针对实际的地图情况, 需要一步一步地按照顺序进行。比如:在对世界势头资源分布和运输示意图进行分布观察时, 就要做到:第一, 对石油地理分布的均匀性进行观察, 观察其主要分布的区域;第二, 观察石油主要分布的国家与地区;第三, 观察哪一部分国家是石油的输出国家, 哪一部分国家是石油的输入国家;第四, 对关键的输油线路进行判断, 留意其主要经过的港口、海湾、岛屿等。如此, 通过有步骤、有层次的看图, 就可以让学生对地理图像有完整性的认识。

2. 多面性地进行地图观察。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一张世界地图, 进而对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识加以巩固。比如:沿着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赤道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线”, 会经过哪一部分国家?另外, 也可以沿着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环太平洋的路线, 观察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等。通过这样变化式的多角度观察, 能够让学生对区域的概况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3. 强调整体性的地图观察。

在区域地图观察中, 不能单一地看一个“点”或者一条“线”, 应该进行组合式的观察, 将其扩大到一个整体的“面”。比如:在中国铁路分布图的观察中, 可以观察其经过的省市、河流、地形等。而对于一个城市地理位置的观察, 就要考虑到“左邻右舍”的相对位置。

(二) 读图, 合理应用地图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地图图像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在地理学习中, 学生如何选择地图是重点, 其中包含了图例和基本要素。在地图学习的教学环节, 应该沿着“读图、分析、归纳”的模式进行。针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开展实际教学, 可以结合图1进行。

教师:之前, 我们也学习过相关的气候类型, 比如: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 而冬季温和多雨。而对于热带雨林气候的描述, 主要是说全年的高温多雨。因此, 我们在对气候类型描述的时候, 主要分析的是哪几个方面呢?

学生:一般分析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教师:那么, 你们知不知道有哪些对降水和气温影响的因素呢?

学生:分析所处位置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洋流等。

教师:不错, 如果所处的纬度越低, 那么就会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 其气温会相应地升高, 但是降水的多少是距离海洋从近到远逐渐地减少, 并且, 在学习洋流知识时, 我们了解到暖流有利于增温增湿, 而寒流则是降温减湿。那么这一次的学习目标就是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整体性的概括。

如上图当中所示的世界气候分布类型图, 对学生提出要求, 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 观察图像图例, 然后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 全球主要拥有哪几种类型的气候;第二, 在赤道两侧, 全球气候类型拥有怎样的分布特点?

学生甲:全球的气候类型主要包含了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学生乙:在对图1当中的气候类型图观察后, 我发现从赤道开始, 南北两侧的全球气候类型大致呈现出对称的分布。

教师:这样的结论是怎样的出来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第一, 从图例着手进行气候类型的观察, 然后尝试着将气候类型的相应位置找出来, 从而就能够找出赤道两侧南北是相互对称的。

教师总结:在进行地图阅读时, 首先要整体性地阅读地图, 对图名和图例进行阅读, 然后细化地分析地图, 找寻自己所需的知识。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例, 让学生对全球气候类型分布的范围进行分析。在观察图片之后, 发现温带季风气候大体在35°~50°的大陆东岸。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对其他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进行探讨。这样的方式, 对学生合作、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讨论完毕之后, 将结果进行展示, 最后由教师进行汇总, 引导学生亲手绘制大陆气候类型简图。如此实践性的操作, 对于学生地理图像技能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 (如下图中所示的理想型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 。

让学生亲身尝试绘图, 在绘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才能实现读图、用图、分析图的学习目标, 学生才能够从地图当中获取重要的地理信息, 我们才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图像技能[3]。

在面对地图时,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图, 能够根据图名和图例, 逐渐地由浅到深、层层分析, 再配合学生的思考, 教师的引导总结, 最终得出合理的、正确的结论, 将地理规律与分布特征反映出来, 才是培养学生地理图像能力最佳的手段。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图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对学生用图的习惯与意识也有一定程度的培养。另外, 作为一种特有的教学手段, 只有合理运用地理图像, 使学生认清图像、认准图像、认可图像, 才能够发挥地理图像的根本性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做到开发智力, 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使其终生受益。因此, 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都应该认识到地图图像技能的培养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邵小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读图训练[J].新课程 (中学) , 2010, (2) :77-78.

[2]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1, (8) :59-61.

地理知识技能 第8篇

一、把握教学重点, 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操作活动经验与车间中的流水线上生产操作是不一样的。数学操作活动往往是学生思考后的操作, 或者是借助操作来探究数学问题, 也就是说学生动手之前已经先动脑思考了, 或者边动脑思考边动手操作。“填数游戏”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玩中填写九宫格内的数, 同时积累操作活动经验。知识重点是:如何确定要先填的是哪一格上的数?为什么?

师出示表格:

师:这么多个空格, 第一个数先填哪儿?

生尝试填写。

交流汇报:

师:你先填哪一横行或者竖行?请用手势比划出来。

生:我先填这一竖行, 这里有1, 2, 可以填3。

师:请你再来说一说她的想法。

生:他先填写这一竖行, 这一行有1, 2, 所以要填3。

师:还有许多空格, 得先看哪一行?

学生在学习百数表时, 已积累了一定的观察表格中的数的学习经验, 既会横着看, 也会竖着看。教师出示表格, 提出问题:这么多个空格, 可以先填哪个数?你是怎么看的?横看还是竖看?学生能根据观察到的一些数字的信息, 决定先填写哪一个数。掌握填数的方法:当某一横行或竖行上已有两个数, 只余一个空格时, 就能确定这个空格一定要填几, 而后动手把缺少的那个数字贴到空格中, 再次积累了观察、操作的活动经验。

二、突破教学难点, 积累推理活动经验

数学课难点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课的易混处和思维跨度大的地方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实施有效的操作,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在互动中明理, 从而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第一游戏中呈现的教学是第一层次的教学:当每一横行或每竖行上只有一个空格时, 我们可以很快确定结果, 填对数字。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5乘5 的数独表上填写。这个填数游戏就是:当横行或竖行出现两个空格, 仅观察一行是无法确定该填的数字的, 如何引导学生明白当只观察一行无法确定时, 要同时观察所在空格的另外一行, 根据规则推理出这一空格上的数。

出示表格:

师:这么多的空格, 你想从哪儿开始填起呢? (指名回答)

大部分学生能先把三个横行上只有一个空格的数填写上, 但是许多孩子却被一行有两个空格阻挡了去路。

1.先横看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横行, 这一横行上有哪些数字?

生:有5, 1, 3。

师:缺什么?

生:缺2和4。

师:我把大家说的记录下来。板书:在这一横行的末尾记录2, 4。

师:这个蓝色格里既可能填2, 也可能填4, 老师填4可以吗?

装糊涂的老师借机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推理的活动经验。

生:不行, 那里已经有一个4 了。

师:哪里有个4?请你来告诉大家。

生上台前比划竖看并描述:这一竖行已经有一个4 了。

师:如果这一横行中的这个空格再填4 的话, 那么竖行上就有两个4, 那样4 就重复出现了。

师:当一个横行上有两个空格时, 只看横行是不行的, 还应该怎么办?

生:还得竖着看。

师:还得看这一空格中的竖行, 哪些数已经有了, 不能重复出现。

生:不但得看横行, 还得看竖行。

生:不但得知道这一横行缺什么?还得知道这一竖行有什么?

学生在认知的难点上, 思维有所停顿是正常现象, 教师要抓住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积累推理的活动经验, 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 掌握一定的思考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2.先竖看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通过这一次的追问, 让学生尝试自己竖着观察, 这一竖行还缺什么?

生:缺2, 5。

师加以记录。

师:这一空格可能填2也可能填5。填5行不行?为什么?

生:填5不行, 因为横行已经有一个5了。

师:通过先观察竖行确定缺2, 5, 再看横行已经有5 了。那你可以确定这一空格应该填写哪个数了吗? (师边比划边引导学生观察)

生:填2。

3.归纳小结

师:横着看, 这一行缺什么?

生:2, 4。

师:竖着看这一行缺什么?

生:2, 5。

师:这两行交叉的地方在哪儿?它填的是哪个数?

生:当横行与竖行交叉时, 交叉的格里填的数是他们两个都缺的数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逼近准确的答案。首先通过横看, 知道缺的数是哪两个, 再看另一行已有的数有哪些, 接着引导学生先竖看。通过正反两个方向进行顺向与逆向的思考, 确定这一空格的数字,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发现填数时根据横行与竖行的一个交叉点, 明确填写的数要是横行与竖行缺少的相同的数。如此水到渠成, 既突破了难点, 又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填数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积累推理的活动经验。我深信, 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的学生, 他们学习数学的后劲会更强。

三、紧扣教学关键, 积累反思活动经验

在教学关键处, 教师应适当点拨, 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回顾,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的学习方法及时进行反思, 使学生有所提升。

例如, 在三个游戏结束后, 教师在课结束之前做一个小结。

师:这节课, 咱们玩了哪三个游戏?

生:九宫格、更上一层楼、走迷宫三个游戏。

师: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要注意每一行上只缺一个数的先填。

生2:当一行上缺了两个数时, 不能只看横行, 还得再看竖行。

生3:横行上缺什么?竖行上缺什么?交叉的地方上要填共同的数。

生4:当在一个路口上有不同的路可走时, 应该三思而后行。

生5:要走一步看三步。

在反思的过程中, 学生对本课学习过程各有所悟, 学会概括学习方法, 培养了优良的学习品质, 积累了一定的反思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在综合实践课上, 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 得到很好的累积, 否则, 落实课标精神, 积累活动经验将成为一纸空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 以操作活动为基础, 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为最终目的, 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保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第9篇

燃油动力机械要根据主燃油消耗量来确定保养的周期, 根据农时季节、负荷作业时间、保养项目及技术要求进行保养, 达到技术保养标准, 保证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同时,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根据当地农机管理部门的规定来执行, 农业机械的高级保养要在机务管理人员的指导下由技术娴熟的维修师傅和有经验的农机手来进行。

1 燃油动力机械的保养常识与技能

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畅通”、“四不漏”、“五洁净”和“七完好”, 保证随时启动顺利, 动力充沛, 油耗与排放达标, 技术状态良好。

(1) “四畅通”是指油畅通、水畅通、电畅通和气畅通。

油畅通指的是燃油低压、高压油路通;润滑油路通和液压油路通。要保证油路通, 首当其冲的是保证输油泵工作正常, 其次是定期清洗或更换滤清器或滤芯, 再者是按作业季节选择符合要求的燃油、润滑油和液压油。

水畅通是指冷却水或防冻液的大、小循环路线通, 节温器能够按着冷却水或冷却液的温度自动进行大小循环调节。

电畅通是指电路畅通, 接头处密封良好, 防止短路或断路, 如果发生短路或断路, 轻者将引起灯光、喇叭失灵, 重者将导致发动机启动困难甚至不能启动。

气畅通是指空滤器畅通、真空管畅通、通气孔畅通和排气管畅通。空滤器畅通保证进气充足, 动力强劲;真空管畅通保证真空调节及时, 工作稳定;通气孔畅通, 保证油箱盖、水箱盖、曲轴箱呼吸器、液压油箱盖及齿轮箱盖等内外压差平衡, 保证供油、供水充沛, 运转平稳;排气管畅通, 就能保证排气阻力小, 燃烧废气排出干净, 确保进气充足, 充分满足燃油完全燃烧需求。

(2) “四不漏”是指不漏油、不漏水、不漏电和不漏气。

不漏油指的是燃油油路不漏、润滑油路不漏、液压油路不漏和齿轮油不漏。所有油路均不得发生漏油现象, 因为只要油路漏油, 空气就会从油路漏油的微细孔纹进入, 在油路中产生气阻, 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油路漏油不但浪费油料, 而且脏污发动机, 还会堵塞通气孔影响空气的流通, 加剧发动机运转失常或引起液压系统工作不良。

不漏水是指冷却水或防冻液的循环路线的各个连接处密封可靠, 没有滴漏现象。如果水泵进水口处有滴漏现象, 就会引起水泵进入空气导致冷却水或冷却液供应不良, 致使发动机过热。

不漏电是指电路导线完整, 接头处密封良好, 没有短路或断路隐患。如果导线与机件有直接接触, 一定要经常检查并进行隔离, 预防由于震动引起摩擦导致绝缘层破损短路发生火灾。时常有个别拖拉机处于停放状态却突发自然烧毁现象, 实际上就是其电路发生漏电引起的。

不漏气是指空滤器、真空管和排气管的连接处不漏气。如果空滤器的连接处漏气, 那么未经过滤的空气直接短路进入汽缸, 空气中的杂质会加速缸套、活塞、活塞环、气门及气门座等零件的磨损, 增加换件修理的频次。如果真空管的连接处漏气, 真空调节就不能保证, 发动机相应的调节动作就会迟后, 导致发动机工作不稳定。如果排气管连接处漏气, 一是排气管周边过热、积炭增多;二是加速密封垫和胶质、塑料质导管老化变质失效;三是容易引起导线绝缘层老化变质导致漏电, 引发火灾。

(3) “五净”是指油净、水净、气净、机器净和工具净。

油净指的是燃油、润滑油、液压油和齿轮油洁净。燃油不净就会加速缸套、活塞、活塞环和密封偶件磨损。怎样保证燃油洁净, 首要的是要经过定期的沉淀过滤, 一般要求燃油沉淀时间要在48h以上;其次燃油滤清器要定期保养、按规定更换滤芯或滤清器。如果润滑油、液压油和齿轮油不洁净, 同样会加速机件磨损, 尤其是液压油不净还会引起液压系统工作失常。使用中一是保持定期对润滑油、液压油滤清器的保养, 定期更换滤芯或滤清器;二是定期更换润滑油、液压油和齿轮油。

水净是指冷却水或防冻液要净。如果冷却水或冷却液不净, 杂质就会沉积在冷却水套或散热器中, 影响正常的散热功能, 容易引起发动机过热, 燃烧不完全, 排气冒黑烟, 发动机功率下降。

气净是指进入气缸的气体洁净。要保证进入汽缸的气体洁净,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及时保养清洗或更换空气滤芯, 干式滤芯不得破损、不得粘上油类;二是湿式滤清器必须加注标准油面的机油, 且滤芯要浸泡机油;三是密封垫要可靠, 防止连接处漏气造成短路;四是油箱盖、水箱盖、曲轴箱呼吸器、液压油箱盖及齿轮箱盖等处的滤网必须及时清洗并保证完好, 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 导致机件加速磨损或引起发动机性能变差。

机器净是指机器外部洁净。农机外部裸露的部件、机件众多, 保持农机外部洁净对使用者有益, 对保持和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有益。外部洁净可以防止杂质进入农机内部减少不必要的磨损;保持外部洁净各种油路的连接处就要保证密封, 防止油类浸漏和气体进入, 保证各个机构和系统工作正常。

工具净是指随车工具和保养维修专用工具洁净。只有随车工具和保养维修专用工具洁净, 才能保证保养、维修时农机的保养与维修质量。

(4) “七完好”是指燃油箱口完好、机油加注口完好、机油检视口完好、呼吸器口完好、蓄电池电解液加注口完好、液压油加注口和齿轮油加注口完好。

这些加注口的完好是指滤芯清洁完整, 密封可靠, 输气管孔能根据内外压差及时打开或关闭, 及时自动调节相应各系统内外压力平衡, 保证拖拉机各项性能稳定、工作正常。

2 相应配套农机具的保养常识与技能

与拖拉机配套的相应农机具要实行常规的定期保养与及时修理相结合, 不论是农闲还是农忙, 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随时做到“三灵活”、“五不”和“一完好”。

(1) “三灵活”是指农机具的操纵机构功用良好, 对于农机具的各项操纵控制灵活, 动作要求及时到位;农机具的传动机构传动可靠、传动件运转平稳, 运转机构无缺陷、转动灵活;农机具的液压控制机构升降不滞后、升降自如, 机械升降控制机构无杂音无卡滞升降灵活。

要做到农机具“三灵活”, 必须按规定和技术要求做好各项保养。

定期检查调整操纵机构的自由行程、配合间隙, 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及时检查调整传动链条、胶带的长紧度, 传动齿轮的啮合状态, 保持有效传动;检查调整运转机构的配合间隙、轴向定位和润滑情况, 保证配合间隙适当、轴向定位可靠、润滑条件良好。定期检查调整机械升降机构的配合间隙和液压升降控制机构的密封情况、油面高低、升降动作反应是否灵活,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排除, 保持升降灵活到位。

(2) “五不”是指农机具所有零部件不松旷、不变形、不锈蚀、不缺件及切割刃口不迟钝。

要做到农机具“五不”, 必须坚持定期保养与随时维护相结合, 班次保养与及时维修相结合。保持农机具所有零部件紧固、锁紧可靠, 运动机件配合间隙符合技术要求不松旷, 如有异常要及时紧固、锁紧与调整。尤其是农机具的杆类件、悬臂轴类件、机架等零部件不得有变形, 如有变形, 要及时校正并可靠加固。农机具上的一些工作零部件的表面直接与作业对象发生磨擦、滑动、碰撞, 为了减少磨擦阻力提高工作效率, 要求这些工作零部件的表面必须洁净光滑、不得锈蚀。如有锈蚀, 应及时打磨除锈擦油, 保持农机具零部件工作表面光亮如镜。作业要及时检查, 防止机件的紧固装置松脱造成机件丢失或损坏。保养检修时拆卸的机件要妥善保管, 复制丢失缺件。对于有切割任务的农机具, 必须保持切割刃口整齐无崩口;有的还要求切割刃口锋利, 而且动刀和静刀的配合间隙不得过大过小。间隙过大, 容易造成切口塞堵, 必须及时停车清理, 大大降低作业效率;间隙过小, 容易引起切口磨损加快, 造成机件更换频率增加, 作业成本上升。

(3) “一完好”是指农机具整体外观和内观整洁、各组成机构系统机件齐全, 各项技术状态完好, 保证随时可以投入作业。

3 农机保养中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1) 农机的保养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是只重视拖拉机, 而忽视农机具。农机手多数认为, 只要拖拉机保养好不出问题, 农机具好一点差一点无所谓。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必须予以纠正。如果农机具技术状态不好, 拖拉机技术状态再好, 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都会下降。因此, 保养农机具一定要和保养拖拉机一样重视起来。

二是农机手保养农机具时基本上不按其使用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 拖延保养期限不定期、保养项目丢三落四不全面、保养内容缺斤短两不到位。错误认为只要农机具能动就行。

三是农机具使用调整不及时、即使调整不准确, 一些技术参数不符合技术要求, 造成农机具某些主要传动零件承受额外附加载荷, 常常造成机件提前损坏, 反而错误的认为是农机具的制造有缺陷。

(2) 农机的保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 重视保持保养维护环境清洁。因为保持清洁性是农机保养过程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农用动力机械和农业机械的加工制造有许多高精度零件, 组装时它们的配合精度比较高, 如果有杂质混入其中, 就会加速零件配合表面的磨损。

保持清洁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农机作业过程中, 加强班次保养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 进行农业技术生产, 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相关器具, 及时清除设备表面上的杂草、沙土、杂物等;二是对农闲季节需长时间放置的器具要进行内外部全面清理、疏通, 加强维护保养和管理。

(2) 注重农业机械的润滑保养。这一点相当关键, 在润滑的过程中应很好地掌握规则和原则, 对农业机械定期进行换油和及时定期检查加油。在一些较为特殊的使用环境下, 还应结合农机不同部位的零部件操作需求定期对系统进行润滑处理, 以保证内外部机件运动的顺畅性和使用的科学性。

对于长期停放的动力机械, 如拖拉机、柴油机, 至少保持1个月启动运转1次, 每次10min左右, 以便将润滑油压力输送到个磨擦表面, 防止各零件摩擦表面缺油氧化锈蚀。

对于长期停放的作业机械, 不但要保持对其润滑点加油、加脂润滑, 还要对其机件的工作表面进行除锈擦拭涂油, 形成一层保护膜, 使其与空气、潮气、腐蚀气体、雨水和雪水隔绝, 防止其被腐蚀氧化锈蚀。

(3) 对于长期停放的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要保持封闭。长期停放时要把进气口、排气口、通风口和为入口、排出口及通风口封闭, 防止杂质、水分和潮气进入, 以防杂质和水分进入, 对机件产生污物和发生锈蚀。

浅谈地理教学中地图技能的培养 第10篇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对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 应做到因材施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

一、看图

指导学生经常看图, 旨在培养地图意识, 熟悉地物分布, 增强对地图的认知能力。如对中国政区图上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其位置的熟悉, 对世界地形上海陆分布、地形单元的了解等。具体做法是: (1) 上课强化。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内容时, 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 有目的、有步骤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挂图。这样, 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示范作用, 强化了学生的地图意识, 又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熟知地理要素分布的方法, 优化了课堂教学。 (2) 课后指导。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经常阅读地图。尤其是在课后地理复习、看书过程中, 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使用地图。

二、指图

由看图到快捷准确地在地图上指出地理事物分布是学生在掌握地图技能上的一大跨越。在地理教学中, 通过指图可开拓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的记忆, 能促使学生全体参与, 全程参与, 营造一个互竞互助、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指图的内容很多, 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循序渐进,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 对症下药,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例如, 中国几大商品粮基地的位置学生很容易混淆, 而熟悉我国各省、区的方位之后, 这个问题则很容易解决了。同样, 明确了世界政区的分布之后, 掌握世界石油和小麦的运输方向、线路等知识就容易多了。

三、填图

这是检测手段。其一, 可检测学生对一般地理事象分布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 通过中国几个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名称的填写等, 就很容易了解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情况。其二,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如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迥然不同;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带;而西岸则是为适应夏干热、冬温雨的地中海气候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自然带, 通过填图练习才可以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

四、绘图

指动手能力的培养。做法是: (1) 辅导学生绘制简单的地理图示。如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部分知识比较繁杂, 通过讲解就可指导学生简化浓缩如图1所示:

又如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亚洲1月、7月季风示意图,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等的绘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这样的地图, 使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部分地理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2) 培养学生根据资料绘制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如根据我国历年粮食产量数据, 画出统计图, 表明其增长情况。根据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产量绘制扇形百分比图等。

五、用图

是指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这是地图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 具体可从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如气旋与反气旋的成因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现象是教学中的难点。用地图简化结合语言描述, 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 如图2所示。图中字母“D”“G”分别是低气压和高气压, 虚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指向, 实线表示近地而气流的运行方向。可见, 近地面高、低气压的气流都是旋转前进的, “转进去”的是气旋 (方向似水中旋涡, 北半球为逆时针转进, 南半球相反) 。

图3表示气旋与反气旋中心的气流运行状况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转进去”———中心气流上升———阴天;“转出来”———中心气流下沉———晴天。

(2) 训练学生分析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运用统计图表注明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特点和成因。运用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分析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地理知识技能 第11篇

一、教材知识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自己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索相关信息并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怎样才能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独立发现、完成、运用所学知识呢?首先我们要改变使用教材的方式。教材中的“读图思考”和“活动探究题”,学生对情境不熟悉,所以,学习起来没兴趣。对于这个问题我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教材,用教材中的例子来做练习。例如,在讲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时,用学生熟悉的公交车图片引出课题,进一步再举例从我们所在地普兰店到大连的几种出行方式。同学们各抒己见,打车、坐汽车、坐火车等,同时把时间和票价都说出来了,这样交通运输方式类型和优缺点就归纳出来了。再联系地铁的开通,这样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多样化、高速化和大型化也引导出来了。为了巩固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把教材中巨型油轮和磁悬浮列车作为练习。这样的教学知识不再是一板一眼、面面俱到,而是经过讨论把知识抽样提取,又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学得轻松,还能学以致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不用长篇的记忆和分析,学起来也容易了。

二、课堂上提倡知识的求异、抽样、归纳和迁移

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知、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和多侧面展开问题。在高中地理经纬网方向确定教学时,内容枯燥难懂。在授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把基础知识经纬线特征交代清楚,然后把极视、侧视、展开、部分裁图和精度差超过180度的坐标都画在黑板上,再取两点,把两点的方向有正确的有错误的都标注上,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与否并说出判断方法。这时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会儿又热烈地讨论起来。学生很聪明,判断得很好,有的学生还归纳出来在各种图上只要在一个平面上先找出正北,然后面向正北再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方向就判断出来了,既简单又方便。比以前老师讲的沿自转方向好理解多了,赢得了全班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不再是教师的全面铺垫,而是学生自己去思索求异、抽样、归纳并实现知识迁移。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快乐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了知识的抽样理解,而如何提高在平时学习和高考中的应用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注重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纵观这几年的新课标卷,现在的高考是考活、考能力,不再是以前的考固定、考知识。2016年新课标甲卷中1、2题庄园经济就是材料信息的提取,是无图考图,关键是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又如,2010年新课标卷2、3题问的是降水量和天气系统与常年相比。很多学生根据图示经纬网判断为北疆地区,就思考相关知识耽误了时间,结果还做错了。其实题很简单,关键结合图和材料还有题干中告诉我们五月初晴朗,气温骤升,想一想则答案就出来了,当然是反气旋,还有四月末降雪多,气温低了,这样才会在五月初升温时产生洪涝灾害。所以,我们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很重要。在高一时第二节就有关于年太阳辐射图的活动题,我在教学中就借此题设问几个问题,比如,随纬度变化太阳辐射能分布规律,哪里太阳辐射能最大和最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学生通过看图和文字从中获取信息,并合作探讨来完成,效果很不错。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归纳解决问题并提出假设的能力

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地理现象提出看法,并说出合理性的问题。近几年高考大题37题反复出现此类题目,其实他们都源于教材。比如,2011年高考出现给材料新加坡一题,教材中有影子,在必修三和世界地理东南亚部分都提到了解决新加坡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方案。而在平时讲解到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时我从不怕花时间多些讨论,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措施。分小组可以持不同观点展开讨论,代表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出自己组的结论,并能自圆其说说明理由,其他组可以质疑,学生讨论得很热烈,这时思维打开了,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对教材中的小案例也要注重能力培养,把小问题大作,多设问、多讨论、多说想法、多证明其合理性。相反,大问题也可以小作,因为知识难度的要求在降低,而培养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点要求的。

以上仅是我对知识与技能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几点应用实践,而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长。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联系高考要求更好地开展地理教学,最终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知识与能力并存,高考与社会实践同样出色的人才。那时我们才真正实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完美转型。

高中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积极迁移探析 第12篇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应用到教学内容中,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二、积极迁移与技能的概念

“积极迁移”主要是指通过一种学习能够引起另一种学习, 最终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换言之, “积极迁移”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迁移到新的教学情境中, 从而能够使得学生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在化学知识的迁移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 将“积极迁移”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必要环节, 也就是通过使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习题中的问题, 习题中的问题与教材中的例题比较相仿,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理解;第二, 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 化学知识的迁移主要是指概念、原理、公式以及方法的迁移, 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技能主要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化学的基本技能主要是从性质以及特点来进行划分的。化学实验的技能主要是指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实验, 并且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独立解决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该技能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化学计算主要是能够借助思维, 通过对化学量进行合理的加工, 从而能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 该技能属于心智技能的范畴。然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不仅有区别, 而且具有一定的联系, 判断某一技能是心智技能还是动作技能, 主要是依靠活动的主导成分来划分的。

三、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积极迁移的具体表现

1. 实验环节的迁移

高中化学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技术性课程, 然而它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技能、熟练掌握高职院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 从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验中去, 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在实验环节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实验中问题的能力。

2. 要重视知识的概括性教学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过程的实现, 主要是以对新知识以及旧知识的概括化为基础的。如果新化学知识和旧的化学知识或者表现出来的化学情境是一致的, 那么就可以通过该类知识将其中的共同特点揭露出来, 并且能够将新的化学知识归结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同化”的方式可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学生掌握的旧的化学知识水平越高, 从而能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终使得知识的迁移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性的学习方法, 最终能够使得学生将新旧化学知识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 注重把握知识的相关联性

在化学课堂设计过程当中, 需要认真分析每一部分的内容对于整体知识结构体系的作用, 从而使得学生树立起前后具备相关联性的意识。后来知识是对于先前知识的引申, 已学习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新知识是更好巩固老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前后之间相互联系。例如, 在学习卤素、氧族、碱金属等相关知识时, 不仅需要让学生认清典型元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各项性质, 还需要认清同族元素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一旦认清物质结构知识时, 不应该只是单纯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和含义上, 需要广泛的探索, 解释一些新的化学现象, 并且推出一些“未知”的结论。比如周期表当中处于A1对角线未知的Be, 无论单质还是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都具备“两性”。又例如, 学生们初次学习“氧化剂”和“还原剂”时, 经常会对于概念模糊或混淆。在教学中需要应用“干燥剂”等词语进行类比:能干燥其他物质的物质, 本身将会被潮解。氧化剂:能氧化其它物质的物质, 本身被还原;还原剂:能还原其它物质的物质, 本身被氧化。“剂”即指物质, 在“剂”前面的词指该物质所具有的特殊性能, 也可从“被动”的角度去理解, 如“被潮解”“被氧化”“被还原”, 等等。

4.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就要在原有的化学专业就业渠道的基础上构建多行业性、多地域性就业新渠道。结合新世纪的特点, 在交通、煤炭、核电、能源、国防、环境等就业新领域、新市场进行开拓。鼓励化学专业化的学生到区域经济的重点行业、领域就业。组织专人赴内蒙古、广东、河南等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省市, 与当地相关单位建立协作关系, 构建多元化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组织召开区域性的联合招聘会。同时, 邀请一些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向学生讲解一下有关这一领域的就业信息, 从而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 拓展就业渠道。

四、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积极迁移的意义

1. 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这就要求高中要不断转变教学方式, 从而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到课堂,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积极迁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探索研究,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果。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研究。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改变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使得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学会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学习, 这样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方向实验中,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 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明确目标,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将疑问呈现在学生面前, 引起矛盾, 从而激起学生实验的动机。在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 学生在不断地认知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从而大大提高了操作化学实验的能力。

五、结束语

在高级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相加, 而是通过相比较能够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 最终能够使得学生在面临着新的问题情境的时候, 能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 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顺明.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尝试和体会[J].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0, (10) :56-57.

上一篇:小语教学下一篇:老年患者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