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能力范文

2024-06-16

IT能力范文(精选12篇)

IT能力 第1篇

1 IT能力理论综述

IT能力的概念最早由Ross et al.提出, 他们定义IT能力为“控制与IT相关的成本以及通过实施来影响组织目标方面的能力”, 并指出IT本身的先进性并不能为一个企业带来成功, 企业的成功源于其IT能力, 即企业形成了一种运用IT去捕获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的能力[1]。IT能力综合体现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关系资源三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之后又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IT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例如, Bharadwa定义IT能力是组织通过运用和配置自身的IT资源以整合组织其它资源的能力[2];Kettinger认为IT能力是硬件、软件、共享的服务、管理实践以及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集合。他指出, IT能力“软”的方面同“硬”的方面同样重要, 企业管理人员在对新的软、硬件进行投资的同时应当仔细考虑在IT规划以及开发等方面的投资, 并强调IT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实现的[3];Mu11igan则以金融服务产业为研究对象, 将IT能力区分为三个层次, 即信息管理、网络协调和企业管理, 这三个层次与IT的4种属性 (集成、系统范围、系统定位、可访问性) 的不同等级相对应, 其研究目的主要通过识别IT能力的关键属性而对不同的系统进行分类, 寻找企业目标和IT之间的适配性。

国内也有学者对IT能力进行了界定。例如, 张篙和黄立平以资源观为基础来定义IT能力, 认为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IT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社会复杂惯例[4]。马艳峰和王雅林理解IT能力是对IT资源管理和控制, 并与组织其它资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IT效果和组织目标, 从而获得的长期竞争优势[5]。由此可见, 学者们主要从技术、战略、成本、业务流程和经营目标等角度对IT能力进行界定, 但是对IT能力的构成还是注重于资源观, 本文综合诸多观点, 认为IT能力是企业借助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 综合运用IT人才和IT技术的能力。

2 IT资源和IT能力

IT资源和IT能力对企业经营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二者在建立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过, IT资源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并没有显著作用, 这是因为, 对相互竞争的企业而言, IT资源都相对容易获取, 竞争一方一旦引入新的信息系统, 其竞争对手会随之仿效, 从而会消除前者最初取得的竞争优势。例如, 美国航空公司和联邦快递公司分别首先引入SABRE系统和跟踪及分拣系统等, 率先占据了各自的行业并取得了竞争优势, 然而, 其竞争对手采用了类似的信息系统—联合航空公司采用APPOLLO系统、联合包裹服务公司采用不过夜包裹投递系统等, 最终的结果是使得作为战略性的IT应用演变成为企业生存的必需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IT资源往往是竞争对手最容易模仿的资源, 因此IT资源本身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而要取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构建优越的IT能力。IT资源是IT能力的基础,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取得往往依赖于公司部署IT资源的能力以及IT资源结合其它互补性企业资源或能力的能力。IT必须和企业的策略、组织、人员和管理等要素相结合, 并嵌入到组织流程中才会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3 企业IT能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IT能力是一种特有的、稀缺的、不可复制的、有价值的组织资源, 同时它也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整合、建立与重构组织资源, 从而帮助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6]。企业IT能力受到IT基础设施和IT管理技能的影响。

3.1 IT基础设施

IT基础设施是一系列IT资源的集合, 包括硬件、软件、通信技术、数据和核心应用等, 它能够使企业实现广泛、可靠的信息技术服务及灵活的IT应用, 从而有效地支持针对企业具体业务的、特定的IT应用[7]。IT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带来以下四种能力或成效, 即迅速识别并开发出关键应用软件的能力;突破产品和地域限制的共享信息;在组织机构间实现共同经营以及供应链管理;在不同组织机构之间发掘协同机会。IT基础设施是IT能力的根基, 构建企业IT能力的焦点不应只放在IT基础设施上, 更应该专注于将IT基础设施与其它互补性企业资源或能力例如人力资源、组织、战略决策以及管理理念进行协同整合以发挥其作用。例如, Wal-Mart的战略信息系统SIS的成功并不完全归功于其导入了最先进的IT技术, 还归功于公司管理层对现有的组织和IT基础设施进行整合, 并与其它资源或能力例如物流能力进行有效连结以发挥出IT的最大功效, 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3.2 IT管理技能

企业IT投资不仅可以转化为有形资产, 而且可以转化为IT人力资本积累。IT人力资本包含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两个关键维度。技术技能是对特定任务的业绩及其效能的理解, 包括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拥有与工程、制造或财务等相关的设备, 此外, 技术技能还包括专业化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对用来解决某一特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的工具和技巧的熟练运用, 在企业内部, 技术技能往往表现为软件编程、系统设计和新技术开发等内容。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 涉及到管理者行使有效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积极性。IT管理技能是管理者在对IT相关资源进行配置时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积极性。随着IT技术逐步通用化和商品化, IT管理技能将是IT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IT管理技能是企业IT能力的核心构成维度之一, 主要体现在IT项目的管理能力、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能力和IT员工的业务知识三个方面。IT管理技能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者行为方面, 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合的。把某项IT管理技能从其他技能中完全分离出来是不可能的。有效的IT管理者必须依靠多种技能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IT能力提升的目的。

4 结论

IT能力是企业借助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 综合运用IT人才和IT技术的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其IT能力而不是作为基础的IT资源, 企业投资IT后, 必须对IT资源进行合理部署并结合诸如企业的战略策略、组织、人员和管理等其它互补性企业资源, 并使其嵌入到组织流程中才会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IT能力受到IT基础设施和IT管理技能的影响, 而IT基础设施是一系列IT资源的集合。企业IT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复杂过程, 涉及到组织特有的惯例和独特的资源以及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IT投资只有形成了IT能力, IT对企业绩效的能动作用才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Ross J.W., Beath C.M., Goodhue D.L.Develop 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 Asse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8 (1) :31-42.

[2]Bharadwa A 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 2000, 24 (1) :169-196.

[3]Kettinger, W., Gover, V., Guha, S., et al.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Revisited:a Study in Sustainability and Performance[J].MIS Quarterly, 1994, 18 (1) :31-58.

[4]张嵩, 黄立平.基于资源观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4) :53-56.

[5]马艳峰, 王雅林.基于IT能力的企业信息化非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3) .

[6]况志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IT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0) :115-117.

it专业能力英文自我评价 第2篇

I am steadfast, hard work, strict demands on themselves, motivated, meticulous, new things have a strong ability to accept. We have to master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xcellence, able to properly handle around relationships, your peers, and with a strong team spirit.

斯贝克电子: IT保障盈利能力 第3篇

“事实证明,经过信息化的升级改造,我们减少了库存的资金占有率,提高了资金周转率。”斯贝克电子公司IT部门经理张万千说,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公司开始了新的战略,以支撑OEM和自有品牌做大做强。

保障德国品质

斯贝克位于浙江嘉兴,这里距离上海近,物流方便,是音响电子设备理想的加工基地。斯贝克的母公司是德国佐林根斯贝克贸易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中高档扬声器、音箱、功放及电子配件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销售的公司,至今已有30年历史。斯贝克成立的目的就是为德国公司OEM产品。

与同行相比较,斯贝克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品设计能力,公司有一支由50多名工程师组成的研发队伍,包括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和中国的中高级专业人员。

对此,张万千一直很自豪。“单从销售来说,我们并没有太多压力,只要满足母公司的订单需求就好。面临种种市场压力,有些电子公司以降低产品质量来减少成本,但我们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是德国企业。”

斯贝克的管理和生产基本保持与德国同步,而且新产品试制的成功率高达85%,每年有多项专利发布。由于产品的制造生产流程完全按照德国模式运作,因此公司的产品得到了国际权威客户的认可,产品供不应求。斯贝克每年OEM产品的销售额在1亿元。

“音响制造工厂的产值不高,但毛利润率比普通制造业高,在15%左右。由于我们是代工工厂,产值也不可能无限扩大,我们更看重的是利润率。”张万千说,为了适应信息化的需求,公司早期建立了内部网,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在2001年,公司即通过了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并实施了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两方面压力

不过,斯贝克也有苦恼。一方面来自市场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信息化。

“目前的瓶颈主要来自日益强大的价格成本挑战,表现在汇率波动、竞争对手的价格、市场的日益萎缩等。最明显的是原材料价格持续升高,这就促使我们必须控制好内部成本,以保持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率在逐步扩大,也促使我们想方设法提高工厂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冲销材料成本涨价带来的影响。”张万千谈到市场面临的压力说,音响的关键材质是重金属。这些年重金属价格忽上忽下,对采购带来巨大影响。作为OEM厂商,它们又不可能大批量购进原材料,只是按订单组织生产。

另一方面,“早期我们的财务和仓库管理使用的是不同厂商的系统,其他各部门更是没有应用任何信息系统。各部门间靠发邮件和Excel表格传递信息,导致信息严重滞后和数据的不一致。”张万千介绍说。由于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数据源,客户要新产品报价时,公司需要层层核实,各部门手工核对材料价格后再计算各种费用。这个报价送到客户手里最少需要2~3天,而且经常会出现报价错误:低了,公司盈利减少甚至亏损;高了,客户不接受,订单流失。

这两方面的压力促使斯贝克在信息化上寻求解决办法。2006年,斯贝克通过反复比较和试用,最终选择了鼎捷软件的易飞ERP和PDM系统。

消灭库存 盘活资金

“我们认为,选择软件要看公司的流程和软件是否匹配。作为成熟的、有几十年运作经验的ERP管理软件,必定含有先进的、结合众多企业管理精华的思想。”张万千回顾当年软件选型时说,企业选择ERP,要考虑软件是按照公司运作模式还是结合和参考软件已有模式进行改造,这是企业和软件公司顾问组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新系统之前,斯贝克花了8个月时间梳理了过去10年的数据。“原来财务和仓库数据不匹配,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张万千说,过去每个月对账的金额差异在20万元,也找不出原因所在。这次梳理数据,IT部门和业务骨干彻底盘点仓库,数据经过与财务部门协商后写入系统中。

系统初步上线后,给斯贝克公司带来的效益明显。

首先,消灭了过去不合理的库存。通过消化呆滞物资、控制供应商早交货等,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其次,改进了业务模式。易飞系统上线后,按照ERP生产任务进行提前配料,一次领料和发料,简化了流程,也不需要纸张打印,只要在系统中做个确认动作。再次,各部门信息畅通,数据及时、实时,产品报价只要点点鼠标,就能把最新的材料和人工计算出来。最后,促进了公司良性发展。生产与预期基本相同,公司整体运行在系统中得到实时体现,过去的信息孤岛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研发资料得到有效管理,产品设计和规范也得到了严格的控制。

有了信息化助力后,公司逐步减缓了市场压力,开始进一步提高利润率。接下来,斯贝克将应用易飞的BI商业智能模块,对系统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更直观的数据支持。

现在,斯贝克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积极开发自主品牌,以期走出新的发展模式。

企业转型思路

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持续升高,促使斯贝克电子控制好内部成本,以保持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案例分享

IT服务能力开放应用与实践 第4篇

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3.0提出了的总体目标是[1]:通过信息化体系的集约化支撑企业经营、运营和管理的集约化;通过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和开放实现业务平台化运营;通过接触界面的互联网化, 方便客户使用。其中明确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由被动支撑转向主动服务。而服务架构是IT技术架构中遵循面向服务架构 (SOA) 理念, 实现服务访问统一和对外能力开放的实践。IT服务能力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统一管理共享能力服务目录, 实现对服务能力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构建以企业服务总线为核心的IT系统实时消息、批量数据交互平台;建设企业IT能力开放平台, 实现共享服务能力的对外开放。通过销售、服务和数据分析等IT能力对外开放, 向合作伙伴、电信客户等以“互联网方式”提供统一的IT服务能力。

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运营支撑系统) 作为中国电信IT技术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支撑产品服务的可用性, 还是运营服务的可用性方面, 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通过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提升OSS服务能力成为电信运营商提高内部运营效率以及外部客户感知的重要手段。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实现OSS核心系统服务能力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 为内外部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支撑。

本文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通过对IT系统 (重点针对OSS系统) 服务能力的梳理, 阐述通过服务开发架构实现“客户自助服务”应用的快速支撑过程, 进而验证IT能力开放架构既能满足业务快速支撑需求, 提升内外部客户感知, 也能实现IT创新应用, 挖掘IT运营支撑新的价值。

2 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概述

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核心是服务能力标准化、组件化, 以及内外部服务访问的统一管控。服务能力构件化的开发模式能够快速的针对业务进行开发升级, 实施部署, 提高了业务的响应时间。通过平台的整合能力, 进行业务的整合和流程的重组, 以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及创新应用。

IT服务能力开放分层体系架构如图1:

(1) 能力提供层

由IT现有核心系统 (如CRM、资源管理系统、服务开通系统、网管系统等) 进行标准化服务梳理、封装, 提供标准业务服务 (如资源能力查询、资源端口变更、业务开通进度查询等) , 能力提供层是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基础。

(2) 能力通道层

通过构建网络化的能力访问、控制通道, 实现跨省、跨系统服务访问, 实现全网服务注册、发布、审计等统一管理。一般通过建设全网互联的企业服务总线[2]实现, 并对全网服务目录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能力通道层是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核心。

(3) 能力应用层

能力应用层基于能力提供层及能力通道层, 实现面向电信运营商内外部客户的各种应用, 如客户自助服务应用、移动运维应用、障碍预处理应用等。能力应用层是实现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应用价值的关键。

3 IT服务能力开放应用与实践

随着中国电信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逐步构建, 企业服务总线已基本完成建设, 具备全网IT服务互联访问的能力;相关核心系统的IT标准服务也在梳理中, 全网标准的服务目录正在完善中, 因此, 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支撑应用需求已基本具备条件。以下将以客户自助查询应用为例, 阐述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应用与实践。

3.1 客户自助查询应用场景描述

客户自助查询服务[3]是客户自助服务的一部分, 它向用户提供装机进度查询、修障进度查询、装机能力查询、历史开通单查询、历史修障单查询等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营业厅自助终端、网上营业厅、掌上营业厅、短信营业厅等渠道系统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当前状态和使用详情。以下重点阐述“装维进度查询”、“装机能力查询”、“装维历史单查询”三个客户自助查询服务的实现过程。图2为三个客户自助查询服务应用图。

(1) 装维进度查询

用户在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中发起装维进度查询申请, 服务集成平台根据服务请求, 将客户输入信息转派给服务提供系统进行在途环节查询, 并按预订的业务规则将返回的结果映射为客户可识别的标准环节。

(2) 装机能力查询

用户在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中发起标准地址下装机能力的查询申请, 服务集成平台根据服务请求, 将客户输入信息转派给服务提供系统进行标准地址下可安装产品类型、可装机数量、最大可达速率等信息的查询和估测。

(3) 装维历史单查询

用户在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中发起装维历史单的查询申请, 服务集成平台根据服务请求, 将客户输入信息转派给服务提供系统进行历史开通时间、历史开通产品、历史投诉时间、历史障碍内容等信息的查询。

3.2 服务能力构件

为了实现上述客户自助查询应用, 需要对IT核心系统的标准服务进行梳理, 形成服务能力构件,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 查询类

(1) CRM系统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CRM系统中是否处于受理环节或应急工程建设环节。

(2) 开通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服开系统中所处的环节。

(3) 保障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保障系统中所处的环节。

(4) 调度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装维调度系统中所处的环节。

(5) 资源类型和空闲端口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标准地址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装机所在地可安装设备名称、允许的产品类型与空闲端口的剩余数量等信息。

(6) 外线资料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上门服务阶段外线经理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7) 历史开通单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历史装机单的开通时间、开通产品等详细信息。

(8) 历史修障单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历史修障单的投诉时间、障碍内容等详细信息。

(2) 业务类

(1) 客服身份认证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或客户密码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 返回成功或不成功的认证结果。

(2) 可达速率资源估测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标准地址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根据线路长度、线路质量等资源条件估测装机所在地的最大可达速率。

(3) 测试类

端口测速服务

通过输入设备名称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对设备下已开通端口进行测速服务, 返回该设备下已开通端口的最大实测速率。

3.3 客户自助查询应用场景实现过程

装维进度查询调用“装机进度环节映射服务”和“修障进度环节映射服务”, 实现客户版装机进度和修障进度的展示。以下仅详细说明装机进度查询业务场景, 修障进度查询业务场景与装机进度查询业务场景实现过程类似。

装机能力查询调用“装机能力查询服务”, 实现客户装机所在地产品安装能力的展示。

装维历史单查询调用“开通历史单查询服务”和“修障历史单查询服务”, 获取历史开通单的开通时间、开通产品和历史修障单的投诉时间、障碍内容等详细信息。以下仅详细说明开通历史单查询业务场景, 修障历史单查询业务场景与开通历史单查询业务场景实现过程类似。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装机进度查询业务场景

(1) 时序图, 如图3。

(2) 步骤描述

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接受用户的装机进度查询申请;

渠道或门户系统将“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客户密码, 或受理单号”等输入信息转发给服务集成平台, 申请调用已组合编排的业务服务;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客户身份认证服务”路径, 向UAM系统发起客户身份认证申请。UA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认证结果。如果认证不通过, 则反馈调用方并结束服务;

如果客户身份认证通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CRM系统环节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首先向CRM系统发起施工环节查询申请。CR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查询系统内是否有在途单施工记录, 若有记录则向服务集成平台返回在途单所处的具体环节,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服务能力的业务规则将结果映射为“受理阶段”或“应急工程建设阶段”, 并返回给调用方;

若CRM系统没有施工记录, 则服务集成平台调用“开通环节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服务开通系统发起施工环节查询申请。服务开通系统根据输入条件查询系统内是否有在途单施工记录, 如有记录则向服务集成平台返回在途单所处的具体环节,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服务能力的业务规则将结果映射为“网络数据配置阶段”或“网络调测阶段”或“预约上门阶段”, 并返回给调用方;

若当前环节为“预约上门阶段”, 服务集成平台可继续调用“外线资料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装维调度系统发起外线经理资料的查询申请, 装维调度系统向服务集成平台返回外线经理姓名与联系方式。服务集成平台将外线经理资料和映射环节名称一并返回给调用方。

(2) 装机能力查询业务场景

(1) 时序图, 如图4。

(2) 步骤描述

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接受用户的装机能力查询申请;

渠道或门户系统将“客户姓名+有效证件或客户密码”等输入信息转发给服务集成平台, 申请调用已组合编排的业务服务;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客户身份认证服务”路径, 向UAM系统发起客户身份认证申请。UA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认证结果。如果认证不通过, 则反馈调用方并结束服务;

如果客户身份认证通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资源类型与空闲端口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资源管理系统发起资源能力查询申请。资源管理系统根据标准地址信息, 返回关联设备支持的产品类型、剩余空闲端口数量、关联设备名称以及端口名称。服务集成平台将查询结果返回给调用方;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可达速率资源估测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资源管理系统发起现有资源条件下的理论可达速率查询申请。资源管理系统根据设备名称、端口名称、线路长度、线路质量等信息, 返回端口的理论最大可达速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端口测速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测速系统发起设备下已开通端口的测速申请。测速系统根据设备名称, 返回设备下已开通端口的最大实测速率;

服务集成平台按业务规则库中的估测公式计算出用户装机地址下的最大可达速率, 并将结果返回调用方。

(3) 历史开通单查询业务场景

(1) 时序图, 如图5。

(2) 步骤描述

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接受用户的历史开通单查询申请;

渠道或门户系统将“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客户密码”等输入信息转发给服务集成平台, 申请调用已组合编排的业务服务;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客户身份认证服务”路径, 向UAM系统发起客户身份认证申请。UA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认证结果。如果认证不通过, 则反馈调用方并结束服务;

如果客户身份认证通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历史开通单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向服务开通系统发起开通单查询申请。服务开通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历史开通时间、开通产品等。服务集成平台将查询结果返回给调用方。

4 小结

IT服务能力开放重点包括构建企业服务总线、服务能力梳理及服务目录管理、能力开放应用三个方面。企业服务总线实现系统间服务调用及数据交互。在IT核心系统服务能力封装的基础上, 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和统一服务目录, 实现相关服务能力共享访问, 并以可管可控的标准服务方式向内外部客户提供服务能力。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实现客户自助服务应用, 既提高了客户响应效率, 提升客户满意度, 也减轻了后端运营压力, 提高IT运营效率。因此, 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在快速支撑现有业务需求的基础上, 也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创新应用, 进一步挖掘IT运营支撑价值。

摘要:文章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通过对现有IT应用系统服务能力的梳理, 阐述通过服务开发架构实现“客户自助服务”应用的快速支撑过程, 进而验证IT能力开放架构既能满足业务快速支撑需求, 提升内外部客户感知, 也能实现IT创新应用, 挖掘IT运营支撑新的价值。

关键词:IT,能力开放,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3.0, 2013

[2] 黄礼莲, 苏更殊, 江义杰, 阳志明.运营支撑系统技术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十种决胜于IT时代的能力 第5篇

1.较强的应变能力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要想在这多变的世界中获得成功,就必须要练就一种非凡的应变能力。目前,全世界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经济的到来。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减少,含金量的不断上升,人力资源的周期大为缩短,我们时刻面临着更新自己知识体系的压力。对IT时代的人来说,变得慢就意味着被淘汰。由此,越来越多的人想尽可能多地获取更有效的信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跟上信息时代的快节奏。

2.交流和发挥想象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尽快被社会接纳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把握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拥有这些能力,就必须要求我们善于交流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因为听得认真,写得明白,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叙述准确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另外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交流障碍很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交流能力至关重要,它可帮助你获取广泛的知识信息,并对其中的一些知识、思维方法及观察视角加以借鉴。

3.观察分析能力

现在的社会错综复杂,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必须要有一种敏锐的观察事物以及分析处理事物的能力。如今的网络看不见摸不着,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缥缈,而当在IN?TERNET快速便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物品时,又觉得很实在。因此要想获取财富、走向成功就必须有较强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捕捉尚不完善的新知识,并将这些不完善的新知识转化为原始创新力。

4.开拓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获得进步的充要条件。同样,对于IT时代的人来说,创新是赢得成功的一个必要保证,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努力培养的能力。信息时代各种新知识、新商机层出不穷。这样,应聘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及对事业的执着程度便成了单位或企业老板如何用人准绳。今后将越来越需要在计算机、产品推销和管理工程等方面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5.一定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在因特网时代,人们开始学会使用INTERNET与人进行交流沟通。虽然INTERNET能给我们的交流带来方便和快捷,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种网络语言的出现在一种程度上影响我们日常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此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加强培养,因为无论到哪儿,组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如调拨财力物力、设置工作流程、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寻找赢利机会等等,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组织能力。另外工作最有成效的IT人将是那些懂得如何表达信息和思想并得到别人理解与支持的人。出色的游说能力在未来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

6.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的能力

压力主要来自工作量的增加和技术革新的加快,生活在信息时代的IT人,越来越感觉到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时间观念,很可能不会如期完成自己规划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的付出可能没有任何收获。网络经济的生长、成熟、衰退都要有一个过程,但其成长速度对IT人来说似乎过于残酷。在感受IT给人带来成功的快感的同时,也要承担IT给人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可能在明天褪去光环,必须考虑转行。对IT人来说,心里承受力,是一大考验。

7.独特的业务专长能力

通常我们看谁的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时候,仅仅会从某一个方面作出评价,其实真正适应社会的人应该是那些同时具备几种能力或者素质的人,能力素质越高适应能力越强。因此在IT时代,光有专业技术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IT时代的人才要求快捷高效的“无纸办公”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自己的专业才能与电脑网络运用结合起来,有深厚专业技术的人,必须懂得将电脑和网络技术运用于专业上。若有电脑软件开发、电子商务操作等专业特长,则是单位和企业用人的第一优先条件。其次是处理信息的能力。网络时代仅仅能够广泛地搜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和运用信息,使信息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

8.非凡的工作能力

在讲究经济效益的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自己所招收的员工能很快胜任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时工作经验就成为一个IT人的重要本钱。在企业老板眼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是能够为企业创造骄人业绩的人。

9.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社会分工是越来越细,某个工程或者是某个项目通常需要若干人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发挥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与其他人密切配合。网络时代的团队精神,不仅表现一个人的品质,而且是高质、高效出成果的前提和保证。事业要发展,团结协作的力量大于一切。所以现在企业喜欢既有较强适应能力,又富有团队精神的实干家。

10.较强的可转移能力

IT能力 第6篇

关键词:ITAT;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55-03

ITA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raining)大赛是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大赛以教育部为主管单位,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举办了七届。

在新疆,包括我校在内的十余所本科、高职、中职院校积极备战并参与了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技能大赛的举行,促使了各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新疆师范大学通过的《新疆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新师校字[2012]142号]中,明确将“ITAT程序设计模块认证证书”及“ITAT任一模块认证证书”与本校学生学士授予相关连,极大地提高了ITAT的地位与价值。

通过参加该大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挑战自我、挖掘学习潜能,还能培养学生在科研上的刻苦钻研精神,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也有促进作用。[1]笔者自2008年开始接触ITAT大赛指导工作以来,积极探索,在大赛取得收获的同时,针对我校大赛情况,也发现了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拔功能大于普及功能

我校参赛学生实际辐射面与新师校字[2012]142号文件中对学生的应然覆盖面存在差距,ITAT大赛的选拔功能大于普及功能,参赛规模有待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是数字化时代的必须。技能比赛常常有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等功能,[2]然而过多地强调选拔性或者只注重了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普适性要求,则使大赛成为少数精英的大赛,对于师范生IT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

2.单枪作战多于团队协作

大赛培养了一批有创新意识和扎实技能的学生,同时成长了一批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指导教师,但ITAT大赛指导工作单枪作战多于团队协作,指导工作还未形成合力。目前ITAT大赛参赛学生主要来自计算机公共课或相关专业筛选的爱好信息技术的潜力生, 经过任课教师或者有培训经验和特长的教师系统培训,成长为技术尖子参与大赛,指导教师往往只是个别感兴趣或有特长的教师,指导工作更多地依靠教师的自愿自觉,并没有形成团队和优化的培训系统。

3.团队项目及创新性强的项目仍需要开拓

参赛项目偏重Office办公自动化、C语言、平面设计类,鲜有其他项目参赛。团体赛参加较少,新技术新科目的适应力不强。团队项目及创新性强的项目仍需要开拓。整个ITAT课程体系是一个良构的课程系统,所涉及的学科和门类一应俱全,并提出了一系列课程目标,在某种程度上,系统学习和掌握了ITAT课程体系某一模块的内容,意味着将会获得对应的能力。但因培训教师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参赛项目只偏重于个别教师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学校近年来鲜有团队项目参赛,且参赛项目中创新能力要求高的项目仍显不足。

4.计算机应用能力零散发展,整体缺乏聚合设计

ITAT能力内核与本科生IT相关课程只是课程实施的衍生物,课程无涉使得ITAT与课程的整合上整体缺乏聚合设计。大赛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赛前培训是很难达到和获得的,只把大赛看作师范生常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衍生或者拓展,很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赛所蕴含的对学生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现实中,学生却显得很不足。大学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及选修课)还没有重视发掘ITAT大赛的潜在价值,失去了很多培养学生的学习机会。

二、进一步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在梳理新疆各高校ITAT大赛七年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师范生参赛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ITAT相关的比赛衔接融合、能力培养、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创新意识等环节入手进行多方位调适和改革,以促进师范生创新能力和IT应用能力的培养。

1.一项技能与多样化备赛

当下,可供大学生参加的比赛门类、级别都很多,且每项比赛时间覆盖大学生整个学年乃至大学阶段。从内容上讲,学生很容易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里找到多项赛事,各赛事对学生来讲,可以互为孵化前提。以程序设计为例,学生可以参加的比赛有全国信息技术应用(ITAT)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MM百万青年创业大赛等等。学生只要系统掌握了一门或几门编程语言及工具,就可以实现各种赛事的参与和技能迁移。为此参赛学校应该仔细研究各项赛事的时间安排、赛事特点及技能要求,详细规划出系列比赛的规程,梳理赛事,为各阶段比赛做好准备。

2.能力普及与精英化选拔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精英化教育模式却未能很好适应大众化阶段的变化,[3]与以往的院校选拔技能操作方面的尖子生优先参赛、大多数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的情况不同,如果将“ITAT程序设计模块认证证书”及“ITAT任一模块认证证书”与师范生学士授予相关,在制度层面为大部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普及创造了环境与发展的可能。技能大赛与整个师范生基础性教育教学紧密相关,与此同时,大赛会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培训中来,兼顾基础性教学与精英化培训。这样参赛规模可以进一步扩大,使之成为学生参赛的常态。使技能比赛既能检验学生的能力水平,展示自己所学,同时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激励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引领大学生力争上游,取得更好的成绩。

3.名师助学与团队化协作

ITAT大赛辅导与培训工作,会锻炼和成长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善于引导学生从兴趣走向专业,再走向卓越,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往往范围广,难度较大,与一线实践紧密相关,并超出一般教学要求。优秀的助学教师不仅理论知识全面,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是助学教师中的“名师”。但是名师助学固然有利于产出高水平的参赛种子,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辅导毕竟不利于名师的教育生态,同时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既可以聘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又可以吸收专业教师,同时突出名师作用形成团队,形成团队化的培养模式,团队化培养模式的形成首先基于教师团队自身的特点。[4]在教师团队建立过程中,需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全局考虑,将教师团队作为整体进行统一管理,利用教师团队中专业及研究方向的合理配置带动培养模式运转,使教师资源最优化。[5]树立以赛促教、教赛结合的思想,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协作水平,使教学及大赛达到预期效果。

4.课程整合与聚合化设计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6]这里的“课程整合”是ITAT课程体系与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整合。

ITAT课程体系已随着每年赛事的推进逐渐体系化和专业化,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满足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需求,又能体现选拔的条件要求,为其整合至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及计算机相关课程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同时,立足于大学课程,不可能将ITAT庞大的课程体系全盘移植于大学课程,这需要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智慧地进行聚合化设计,即让整合后的课程既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大赛和实践的需要。

5.一专多能与创新化发展

信息技术能力是一组能力,每个师范生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模块都因兴趣或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ITAT为师范生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也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尤其是ITAT大赛团队赛中,对创新的要求几乎是质性的。这需要大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去研究新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现实技术问题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课题和内容,同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既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也能培养学的科研能力。[7]高校要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创新的重要源头,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8] 就必须与社会现实接轨,专业的交融和学科的交叉、创新方法的习得、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及创新文化的创建都是未来创新型大学的重要特点,更是重要使命。

2013年第八届ITAT大赛没有设置个人赛,而只设置了团体赛。笔者认为,这一变化不利于ITAT大赛的健康发展,与企业的联合固然给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平台,更有利学生的团队协作。但是,个人赛也是培养大学生IT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级的赛事,公益性应该大于功利性,相关部门应该看到ITAT带给大学生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在里面,精心设计课程,注重提高质量,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有机融合,[9]使ITAT大赛惠及更多的学生,引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志刚.“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在京胜利落下帷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92 .

[2]任邢晖.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8 年6 月25 日第9 版.

[3]柴旭东.论大学创业教育的精英化误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4]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5]康庄,周顺华.工科研究生团队化培养模式探讨——以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1).

[6]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田有,冯晅,刘财.科研与教学并重 成就优秀的大学教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

[8]孙真荣.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9]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

[10]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余胜泉,吴娟,黎加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提高IT运维能力实现业务服务管理 第7篇

第一步:构建业务架构明确业务系统

要管理好业务系统, IT部门首先必须懂得业务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从而明确业务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对于业务架构的梳理, 企业可以咨询专业的业务服务管理实施团队, 也可借鉴行业内的成功经验, 将自身的业务架构进行一一定位, 进而针对不同的环节进行细致管理, 方可确保完成业务服务管理的第一步工作。

业内大多数的业务系统都包含了业务应用系统、软件平台、硬件平台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四大要素, 因此IT部门务必就一套完整的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分解, 定位其各环节的IT资源, 进而把IT资源按照业务的视角展现给管理员。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业务服务视图, 通过独特的业务视图, 可以清晰地描述业务与IT运维之间的关联关系和IT服务的关键目标, 便于实施监控和管理。

第二步:业务管理核心运维综合管控

在构建好业务架构并建立好业务视图后, 管理员就已经明确了一套核心业务系统的运作机理, 接下来将是整个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 进行有效的业务管理。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是业务运行管理, 二是业务使用管理。顾名思义, 运行管理就是管理员通过管理系统实时掌握业务的运行指标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用户分布数据、环境数据、各类业务数据、业务运行指标数据、SLA数据等, 而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业务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运营状况和机理, 跟踪业务系统变化, 更好地推进业务部门的运营工作。

而业务使用管理也就是业务的在线使用情况管控, 直接关系到业务系统健康度、饱和度以及运行质量。具体来讲, 通过管理软件从网络流量中剥离出某特定业务的实时业务流量, 投射到网络拓扑结构中, 让业务用户的分布, 各网络节点对业务流动的影响“一目了然”, 并在故障情况下为快速恢复业务的正常运行建立了快速的分析机制, 从而帮助管理员解决最核心的问题。通过物理流量的分析, 确定核心业务系统是否运行正常, 降低了业务系统宕机率, 更好地促进业务的生产运营。

第三步:业务关联分析落实服务管理

对于业务系统来说, 历史数据分析、趋势分析和服务质量的改进等, 都需要通过报表的分析来取得决策依据。因此管理员通过管理软件得出的业务系统可用性、故障分析、趋势等报表, 可以全面掌控业务的运行状况和将来的运行预测, 这对于企业的投资规划以及业务发展方向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帮助企业去把握发展的契机和核心竞争力。

而通过对业务系统的综合管控, IT部门可以明确在响应IT事件时, 对于企业核心的业务系统事件必须是最高优先级的。而业务部门也会要求业务系统得到全面支持, 从而让IT部门负责业务运行的去负责支撑, 二者通过SAL (服务级别协议) 去找到一个平稳点。唯有落实SLA, 才能提升业务的指标合理化、业务有效利用率、业务运行状态, 以及改善业务容量、通道质量等业务指标参数。进而促进业务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回报。

IT能力 第8篇

随着信息技术 (IT) 投资占企业全部投资比重的大幅增长, 人们越来越关注IT投资对产出和公司绩效的影响, IT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已经成了最近二十年学者们争论的主题之一。基于出现模棱两可结论的大量实证研究, 很多研究者认为, 尽管IT投资确实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率和顾客价值, 但是同时也降低了市场进入的阻力, 消除了垄断带来的市场无效, 加强了市场竞争力度, 因此难以从企业的投资中获得持久的收益。为此, 很多学者对这些相互矛盾的结论进行研究之后得出, 企业的IT设施与其他组织资源和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的IT能力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这种观点得到了相当多的研究者的认同。但是迄今为止, 还很少有学者对IT能力的具体构成进行深入剖析, 并进而从IT能力的具体构成方面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机制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

1 IT能力的理论概念界定

1.1 IT能力概念的提出

Ross (1996) 等认为IT能力是控制与IT相关的成本并通过IT实施影响经营目标的能力, 他们强调了企业运用IT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的能力[1]。Bharadwaj (2000) 以资源基础论为指导进一步分析了IT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 认为IT能力是组织通过配置和使用自身IT资源来整合组织其他资源的能力, 包括以实物性的IT设施组成的有形资源、由技术性和管理性的IT技能组成的与人力资源有关的IT资源以及IT激活的无形的资源如知识资产、顾客导向和协同等[2]。King (2002) 认为IT能力是硬件、软件、共享的服务、管理实践以及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集合, 强调IT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实现的[ ]。Tippins和Sohi (2003) 将IT能力定义为在动态环境下, 公司内部在深入理解和有效利用IT处理信息上达到的程度, 具体来说IT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IT对象、IT知识和IT运作, IT对象代表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相关硬件、软件和系统支持人员;IT知识指的是公司对IT对象 (如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 相关技术知识的拥有程度;IT运作是指公司对IT管理市场和顾客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3]。以上是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 目前能够检索到的只有来自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几位研究者做过的一些研究。

可以看出, 上述学者分别从成本、经营目标、技术、业务流程等不同的角度对IT能力进行了定义。本文研究的角度不同于此, 希望从企业能力观出发, 从突出IT的资源有效利用和整合水平、强调对企业竞争优势贡献的角度重新对IT能力进行完整诠释,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下文IT能力构成维度的深入研究。

1.2 本文基于能力理论对IT能力所下的定义

企业能力理论是一个透视和区分不同企业绩效差异的很好的概念框架, 因为它主要的依赖变量就是超额收益和持续竞争优势。所以, 从企业能力理论出发, 能够合理地建立起IT投资和企业绩效两者之间的假设性关系。企业能力理论是关于企业以内部资源和能力形式存在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维持和更新的理论, 企业内部能够不断创造顾客价值的特殊资产——资源和能力成为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概念, 代表着一个企业比另一个企业做得更好的根本原因。

企业能力的塑造由许多因素引起,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IT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 IT作为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异质性或某种特殊能力, 企业并不需要有何种特质就能获取和应用IT。不过, 由于IT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 它能够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 因此如果企业对IT进行有效的应用和管理并培育成为一种强势的IT能力, 则它可以提高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改进组织的输入和输出方式、缩减中间管理结构、促进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塑造新型企业文化、改良传统的业务技术、实现组织功能集成和一体化、增进组织功能组合的灵活性、改变员工的工作方式和性质、促进雇员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结构的调整等, 所有这些最终都将成为企业超额收益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根据企业能力理论, 一项资源 (投入和产出) 能够称其为企业能力 (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 , 它应该具备组织资本的性质。因此, 要使IT形成为这样一种“独特的”资源或能力, 就必须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重组和持续的组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逐渐将公开化的IT同企业其它特有的能力结合起来, 将显性的IT知识内化为企业隐性的知识, 即通过资源互补的方式将IT嵌入到企业中, 这样企业在使用IT时就能够比其他企业利用得更加充分并阻碍竞争对手的模仿, 从而获取超额收益并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总之, IT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 不在于企业有没有进行IT投资, 关键在于企业内生的IT能力。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对IT进行投资而不是对IT进行有效管理和应用从而形成强势的IT能力, 那么它所获得的仅仅是一些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商品特性的硬件和软件, 这必然导致企业IT投入与产出的不相匹配。

由此可见, 从理论上对IT能力进行合理的概念界定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因为从内涵和外延角度科学的定义研究变量不仅仅关系到研究本身所关注的特定问题的研究信度和效度, 还影响到科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为此, 在查阅和梳理大量论及IT资源和能力定义的相关文献以及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 单纯从成本、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目标等角度对IT能力进行定义是不够全面的, 对IT能力的界定应该把握IT技术平台、IT技术应用、IT组织关联度、IT动态变革柔性等IT能力的本质内涵, 同时兼顾体现能力理论的分析视角, 并强调其终极的目标和意义。因此,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对IT能力所下的定义如下:IT能力是以IT设施为基础的企业调用、部署和有效利用IT及相关组织资源影响IT效果和组织目标从而获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 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通常都凝结在IT技术平台的搭建过程中、IT的技术应用过程中、IT与组织的协调过程中以及IT动态发展过程中。

2 IT能力阶层概念模型的构建

2.1 企业能力构成维度的分析视角

由于企业能力往往依附在企业的组织、技术、资源、知识、文化和管理等各个层面中, 造成理论界对企业能力的定义、认识和理解过于抽象化、笼统化和宽泛化, 对企业能力如何识别、评价、保持、积累、更新等也少有给出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例如, Teece (1997) 认为企业能力往往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企业或者其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总结而来的[5];Williamson (1999) 将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能力源泉的分析归于事后理性。[6]。这种分析方法对正在形成中的企业能力的构建过程具有非常有限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成为企业能力理论批评者的重要把柄。

近年来, 理论界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突破。Javidan (1998) 把能力分成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竞争能力和核心能力四个层次, 给出了一个逐层能力提升的演进逻辑[7]。根据企业能力的复杂性对能力进行分类, Drejer等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们提出简单能力、半复杂能力和复杂能力的概念[8]。此外, Collis通过系统总结企业能力的已有定义, 将企业能力分为三类[9]。第一类能力是指企业开展基本职能活动的能力, 如生产规划、物流配送和产品营销能力等;第二类能力是指企业动态提升各项业务活动的能力, 既可以具体以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柔性制造能力等来衡量, 也可以界定为学习、适应和变革等带有过程性质的能力;第三类能力是企业认知和开发自己潜能, 早于竞争对手制定开发策略并能更好地加以执行的能力, 具体包括企业文化、组织惯例、管理能力、企业家精神等内容。在此基础上, Winter (2003) 提出动态能力的阶层模型[10], 认为企业能力从广义讲是一个阶层概念,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基础构成其零阶能力, 作为企业生存技能的狭义“能力”是一阶能力, 与竞争优势直接相关的“核心能力”是二阶能力, 而组织更新能力、重构能力、再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属于三阶能力。

Javidan的四层次能力划分和Drejer对简单能力和复杂能力的区分表明了企业能力具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层提升的演进逻辑, 而企业能力的阶层分类理论同样揭示了企业能力的阶层化特征, 这为我们界定IT能力的维度结构提供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本文借鉴与这类研究相同的视角提出以下企业IT能力的阶层概念模型。

2.2 基于能力观的企业IT能力阶层概念模型

根据现有IT能力相关文献, 我们可以归纳一些学者对IT能力具体构成内容的分类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 研究者在IT能力构成内容上的划分上虽然有一些相似的类别出现, 但总体上讲, 并未对IT能力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 对IT能力所下的定义也相对比较抽象、笼统和宽泛, 特别是对IT能力如何识别、计量和评价均未给出可行的操作性方法, 这也是Radhika Santhanam (2003) 呼吁尽快开发一套合适的IT能力测量工具的重要原因[11]。本文认为, 处于不同环境、不同IT应用阶段的企业其IT能力测度的着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企业信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 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无论是从自身信息化发展的水平还是从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看, 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企业基础设施状况和应用系统采用情况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存在模仿壁垒, 因此其IT能力的考察可以将这一层次纳入视野。

根据我们在前面对IT能力所下的定义可知, 企业的IT能力不仅表现在企业的基础设施方面, 而且蕴含在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知识网络中, 是通过整个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因此, 研究企业IT能力既要考虑其技术层面可能存在的非商品化特征, 还必定要考虑其软性非技术层面的异质性。根据上文企业能力的阶层分类理论, 我们同样可以从阶层化的视角将企业IT能力在纵向上划分为依次递进的多阶能力, 在IT能力的纵向多层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对企业技术性 (硬性) 或非技术性 (软性) 方面的IT能力从低级到高级依层次进行考察。由此, 我们按照Collis (1994) 从企业开展基本职能活动的能力到企业动态提升各项业务活动的能力再到企业认知和开发自己潜能的能力等依次递进的能力区分视角结合Winter (2003) 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基础到企业生存的基本技能到关键核心能力再到组织更新重构再造等能力的动态能力阶层模型的构建思路, 提出本文的IT能力阶层概念模型, 其分层结构的具体表述见图1所示。

图1表明, 基于能力观的IT能力体现在从低级到高级的3个层次的能力维度上, 具体包括:IT基础能力、IT应用能力和IT发展能力。它们共同决定了IT能力的建立和培育。其中:

(1) IT基础能力是企业开展基本IT应用活动的基础平台能力, 主要通过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投入和过程来反映, 如IT基础设施、IT项目管理、IT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我们又称之为IT零阶能力, 它通常会导致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变革, 因此具有历史的独特性;

(2) IT应用能力是IT动态提升各项业务活动的能力, 考虑到该能力内部构成的复杂性和指导实践的需要, 本文又依层次递进特征将其区分为IT作业能力和IT协调能力, IT作业能力指IT完成其基本任务的能力, 我们将它看成是一阶能力, 应用级的信息系统在其中起到主要的作用;IT协调能力是IT部门和业务部门在战略和运营上对相应的任务进行协调的能力, 是企业在现有的IT知识下运用其作业能力的能力, 我们将它看成是二阶能力。

(3) IT发展能力属于企业相对高阶的三阶能力, 它是使企业IT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完成任务的能力, 例如IT更新重构再造等方面的能力。

这样, 我们将IT能力阶层概念模型进一步表述为图2所示的框架。

其中, IT基础能力可以支持IT作业能力和IT协调能力, IT作业能力和IT协调能力进一步支撑IT发展能力。IT能力的层次性区分可以更好地揭示企业是如何通过IT能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 因为有效的战略需要对外界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 从企业战略和IT战略需要的角度出发, 企业除了需要构建开展基本IT应用活动的基础平台能力, 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塑造强势的IT应用能力和培育更高层次的IT更新重构再造等能力, 而后者恰恰是企业获取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所在。

3 IT能力的形成机理分析

上述模型是对企业IT能力体系一般意义上的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企业都具备相同的IT能力。IT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又与什么因素相关?这涉及到对能力形成机理的探讨。Soh和Markus (1995) 从过程角度分析了IT投资绩效的形成机理, 强调了IT投入过程、IT使用过程以及外部竞争过程对IT投资绩效的重要影响[12]。借鉴他们的研究视角, 我们认为企业IT能力的形成可以表述为IT内部的转化过程、IT内部的使用过程以及IT外部的竞争过程 (图3) 。横向看, IT能力由企业的IT投入、IT应用和外部竞争共同促成;纵向看, 较低层次能力对高层次能力起到支持作用,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较低层次IT能力的战略意义将逐渐衰减, 不同情境条件将刺激企业不断积累获取或更新IT资源, 新资源的配置将更多的朝向高层次IT能力倾斜, 这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动态适应过程, 其目的是维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尽管IT投入是企业IT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 但是IT投入并不能等同于形成了可用的IT资产, 它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IT转化过程中, IT技术资源是IT投资的结果, 显然, IT投资只是IT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并非所有的企业能够以同等的效率将IT投资转化为IT技术资源。基于一定水平的IT支出, 一些企业能够获得较高深度 (IT所支撑的管理水平) 与广度 (IT所支撑的业务活动) 的运用平台和最佳的基础设施 (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能够较为容易地进入系统并共享资源与信息, 同时IT员工拥有一定水平的技术与业务知识) , 而另一些企业的IT支出则可能成为会计账面上等待加速折旧的资产。为了提高IT的转化效率, 企业应该重视以下IT投入的管理重点:选择IT战略实施的适当组织结构、选择正确的IT项目、IT项目的有效管理。

经过有效的资产转化过程, IT投入必将形成为企业的IT技术资源, 它是企业IT基础能力的来源, 涉及企业IT基础设施的基本技术构件水平以及规划、管理和控制那些影响基础设施设计和运营的能力水平, 例如IT基础设施状况等。尽管构成基础设施的单个部件具有商品的可买卖特征, 但将这些部件集成在一起以建立适合特定企业战略环境的系统的过程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通常, 将IT基础设施集成为可用的IT技术资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专业知识, 随着企业建立了跨越整个组织的IT基础设施, 并且通过这些设施将供应商、企业内部的各业务单元和客户紧密联系起来, 企业就建立了一套关于硬件、软件的分布和管理及其它支持服务的特有网络。根据企业能力理论, 建立在复杂的IT技术资源之上的IT基础能力是企业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 具有历史的独特性。可见, IT投入与IT能力的关系表现在:IT投入是IT能力的来源, 而IT能力是导致IT投入产生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

IT技术资源作用的真正发挥还有赖于IT的内部使用过程, 只有有效的IT应用才能达到节约时间、降低运营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生协调效应的目的。在这里, 使用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IT资源, 它是指使用者实际清楚如何运用他们的系统和设施, 显然, 如果没有使用者的能力, IT技术资源将无法发挥其潜在的作用。IT的内部使用过程决定了IT的应用水平, 实际中, 不同企业在IT应用方面的水平和效果是存在差异的, 许多学者研究了IT在企业逐渐深入的应用过程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应用阶段, 例如, 诺兰模型将企业IT应用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等六个阶段[13];美国IT战略家B.H.Boar提出IT与企业业务结合的五阶段模型, 即局部开发阶段、内部集成阶段、业务过程再设计阶段、业务网络再设计阶段、业务范围再定义阶段[14]。显然, 处于不同应用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IT应用水平, 而IT应用水平决定和形成IT作业能力和IT协调能力, 由此可知企业IT能力也因而存在差异。需要注意的是, 处于同一应用阶段的企业也会因为管理上的差异出现IT能力的差异, 而这往往成为研究IT能力的意义之所在。

IT外部的竞争过程将对IT的环境适应性提出挑战, 为了应对外部的竞争企业必须使其IT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而这种特性将形成企业的IT发展能力。IT发展能力涉及企业的IT战略、IT学习与创新以及IT动态反应等能力, 它能使企业更加迅速、敏捷、柔性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卓越IT发展能力的企业, 借助其先进的IT系统和丰富的行业知识, 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地洞察市场上微小的变化, 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借助于IT能力可以实现更多的营销策略和途径, 因此, 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竞争行动体系, 并且在各个环节依靠IT与企业资源融合的力量, 保持更高的效率。而IT学习能力是一个企业促进IT知识创新或知识获得并使之传播于整个组织, 同时充分体现在产品、服务和组织体系中的能力, 它可以使企业在应对变化的经济和商业环境时能够改善和应用新技术, 改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 推动无形资产的创造, 而这恰恰是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动力之所在。

通过上文对IT能力形成机理的分析可知, IT能力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就每一个企业而言, 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都会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结构、IT基础架构和学习能力等, 都会面临不同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而IT能力的形成是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的, 即企业IT能力是通过企业不断的积累而逐步形成的, 并且其积累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为基础, 因此, 一旦企业通过持续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本企业特征的IT能力, 则通常不容易因为某些因素的变动而随之改变。

摘要:首先基于企业能力理论, 从IT能力的本质特征出发对其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 进而按照Collis对企业能力的区分视角以及Winter企业动态能力阶层模型的构建思路, 提出了IT能力阶层概念模型, 对IT能力的具体构成进行深入剖析, 并依据IT能力的阶层概念模型探讨了它是通过怎样的机制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

IT能力 第9篇

高职IT类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种, 所培养的人才将是我们信息时代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按照我国高等教育体制, 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职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法为面向职业岗位群专项定位培养;IT类高职人才培养是其中对信息素养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一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是这样的一所专门培养IT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院校, 下面将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信息基础教育的经验, 谈一下IT类人才信息素养能力的养成方法。

高职IT类人才实际上是三种角色的复合, 包含高等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以及IT类专项教育, 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涵盖上述三者, 又与他们不同, 简单说, 就是要有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特征、职业教育的实用特征和IT类别的特殊要求等几个方面。

信息素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空泛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简单的说, 就是要:知道信息从哪里来, 知道如何处理信息, 并且能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素养不是指你容纳了多少的信息量, 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在我校近几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信息素养能力是作为“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展开的。具体实施情况根据全校学生的专业特色而有所不同, 主要分为:公共信息素养能力养成、专项信息素养能力养成、拓展信息素养能力养成三个组成部分。

1 公共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公共信息素养能力是高职IT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IT行业的特点, 其对人才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必须要比别的行业高。对于现在的高中后毕业生, 计算机、手机等电子工具的熟练操作早就不在话下了, 所以信息素养的养成侧重点并不是放在基础操作能力上, 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规范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我校的现行专业设置结构中, 虽然全校均属IT类专业, 但是专业方向是不同的, 所以大一年级开设的公共信息基础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全校上下的共识是:信息基础类课程是建立好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规范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 是奠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IT类人才公共信息素养养成的设置体系是:由学校牵头, 主管教学常务副校长主要负责, 成立信息基础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教务处、计算机学院负责常务工作, 聘请计算机专业高级职称专家为全院课程总负责人, 负责课程体系设置和相关标准的制定, 各分院派专人承担系部课程负责人负责本系部的课程实施, 全院和各系部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保障课程的具体实施, 全院和各系部教学督导负责监督课程的实施效果。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是, 首先以体现高职特色的操作部分知识为引导, 然后逐步展开信息知识体系、信息知识应用、信息知识发展、信息文化等相关内容, 涵盖常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应用、信息知识基础、计算机发展及文化体系、媒体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模块。

2 专项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专项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公共信息素养建设基础之上, 由各系部结合各自专业方向, 所开展的特定内容的、必修性质的、带有专业特征的培养体系。举例来说, 计算机学院的学生需要在公共信息基础课之后进入专项课程学习;信息服务学院的学生可能需要进行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而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计算机制图技术。专项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基础能力上所进行的进一步提高, 是具有典型职业特色的, 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

3 拓展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这部分能力的养成采用的是学生自主的主动学习的模式, 主要有学院开始的各类拓展 (选修) 课程体系构成。学校鼓励教师结合各自方向和特长开设各类拓展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各自发展计划自由的选择课程学习, 学习合格后可获得相关学分。拓展课有学校教务机构统一管理, 并由教学督导机构监督教学执行情况。

4 其他形式的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由于我校是信息类高职院校, 所以全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养成模式比较丰富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选择创办店铺 (电子服务类) 、参加老师带领的研究性学习、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学生为项目主持人) 、参与校企合作专项课程、参与企业培训、参与社会服务等来进行。

总体来看, 高职IT类人才培养不能仅以技能培养为最终目的, 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发展才是核心;技能的提高可以磨练但是如果信息素养体系没搭建好, 学生毕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我们认为, 作为中国职业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各类职业技术院校, 首先要把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提高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来对待, 而IT类人才培养的标准也要以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素养体系为目的和追求, 对于高职IT类人才要高标准、严要求, 充分创造环境和模式,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人才。

摘要:信息素养为现代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极其丰富而又快速流动的时代, 谁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信息, 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高职IT类人才的培养定位具有三重角色的复合性, 在基于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本文着重研究高职IT类人才信息素养能力的适用范围和养成方法。

关键词:职业岗位,高职,IT,人才,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陈华鹏, 祝俞刚, 沈音乐.高职学生IT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4) .

IT能力 第10篇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与互联网加速融合的产物, 是经营环境、技术环境的一个重大变革, 它导致了用户习惯的改变, 随着电信运营商3G业务的开展, 为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开放性”,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基于一个平台, 通过能力开放, 聚集大量的开发者, 提供纷繁多样的应用, 从而建立多方共赢的局面, 这种模式已经被包括Face Book、Apple、Taobao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验证。

移动互联网要求电信运营商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重塑新的商业模式, 电信运营商的全程全网、集中化、层级制的运营特点, 决定了在提供符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运营能力方面、在提供通用性和共享性服务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但是在提供长尾型、个性化、灵活性服务方面不具备优势, 而这方面的能力恰好是众多的创新型公司的优势。电信运营商采取能力开放手段, 让大量的合作伙伴参与业务定制、业务提供, 可以直接降低业务成本、缩小业务提供周期, 并使得运营商网络设备和业务平台能力得到最大化利用;更为关键的是, 基于能力开放, 大量聚合的业务合作伙伴带来的业务创新, 将成为运营商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目前, 有关电信运营商的能力开放研究, 包括语音与消息类电信基础能力的开放, 如:短信、彩信、PushMail、彩铃、多方通话、视频、位置等及构建在基础能力上的应用;以及电信业务能力开放的标准, 如JCP和Parlay两大主流国际规范, 分别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面向不同用户对象的业务能力开放技术标准。但是缺少对电信IT能力开放的研究, 中国电信业的IT系统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的计费、97系统开始,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电信业的IT信息化正经历着由“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 并最终转变为“服务和创新中心”的历程, 在此背景下, 本文将聚焦在电信IT能力开放。

2 IT能力开放业务模式

在IT能力开放体系中, IT域的各个系统 (例如计费、CRM、服务开通) 不仅仅为内部各个部门提供界面、功能和数据, 同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封装, 抽象出可复用的服务, 形成面向外部合作伙伴、第三方开发者的能力层;使得大量的合作伙伴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介入到运营流程中, 使得合作业务能够得到及时的受理、开通及准确的计费结算, 同时使得原本仅仅依靠电信自有的BOSS系统来支撑实现的营销服务手段得到最大化的扩充, 并通过大量的合作伙伴的聚集, 以及带来的营销服务手段的创新, 以建立差异化的营销服务竞争优势。

(1) 将IT域能力通过API形式开放, 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和IT能力的融合, 构建差异化的移动互联网业务, 如中国电信利用协同通信平台与合作伙伴推出的电子商务产品阿里旺旺、用友全讯通, 需要开放一点受理、多种计费支持 (如内部员工资费、促销期资费等) 、收费 (合作伙伴代缴) 等IT能力;

(2) 联盟式营销, 让电信营销无处不在, 提升营销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基于IT能力开放, 合作伙伴 (门户网站、个人博客等) 针对客户感兴趣的方面关联展现电信产品并进行推荐, 从以前推销产品的模式转变成帮客户买产品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合作伙伴的力量, 极大扩充营销渠道;

(3) 服务提升类, 电信开放基础的IT能力, 软件开发商可以基于这些API, 开发定制的软件 (例如个性化的账单、积分查询兑换等) , 深入服务电信的客户。电信借助第三方开发商的力量, 更深入细致的服务客户, 提升客户忠诚度和粘性;

(4) 信息共享, 电信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开放客户相关信息, 如与社交网站合作, 做到信息共享, 提升客户体验, 完善客户关系;

(5) 业务融合类, 电信IT能力开放与合作伙伴能力融合, 创建新的业务与功能, 如调用IT支付能力通过手机支付票务费用。

3 能够开放的IT能力

基于上述IT能力开放业务模式, 结合目前电信整体IT系统能力, 可以总结出电信能够开放的IT能力。

4 IT能力识别与标准化表达

IT系统用实体对象来表示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实体 (例如订单、客户、产品实例、产品实例扩展属性) , 一般用XSD来定义实体对象的结构, 实体对象和对象模型保持一致;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业务, 我们经常需要增加、删除、修改多个实体对象, 为了能够在不同的业务中复用相同的对象及其操作, 统一对外能力开放的接口语言, 可以通过“对象操作”标准化的描述对一个实体对象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操作 (例如增加账户、增加产品实例) , 我们定义为标准对象操作 (SOO) ;IT能力 (服务) 是为解决一个或者一类具体的业务场景而定义的, 一般需要创建、修改或者查询多个实体对象, 例如创建客户是IT能力服务, 创建客户需要通过对象操作提交客户基本信息, 客户扩展信息等实体对象信息, 因此IT能力主要包括:构成的对象操作 (SOO) , 以及这些对象操作出现的次数和顺序。在此思路基础上, 要形成“标准化、模块化”IT能力, 重要的是定义协议框架。

一个IT能力的关键内容包括两部分, 输入消息和输出消息;我们定义协议框架如图1所示:

一个Contract Root代表了一次服务调用, 包括一个消息头 (Tcp Cont) 和一个消息体 (Svc Cont) , 一个消息体有多个标准对象操作构成, 也就是一次物理请求可以支持多个对象操作, 从而能够支持通过复用多个对象操作来支撑具体的业务场景, 形成具体的服务。

集成IT能力方式说明:在WEB页面上, 可以通过XMLHTTP的方式调用电信开放的能力, 下面是一个具体过程的示例:

(1) 按照webservice要求构造通用的消息头

(2) 按照电信能力开放服务定义 (基于标准对象操作) 构造输入参数

(3) 通过xmlhttp连接到电信的IT能力开放平台

对服务返回的信息进行处理

5 IT能力开放平台规划

IT能力开放需要有平台承载, 除了能力部署及对外能力提供外, 还需要提供开发、联调环境, 安全防护等功能, IT能力平台架构如图3所示。

(1) IT能力部署

对外能力开放平台需要支持服务、标准对象操作和业务对象的维护功能, 可以对服务、标准对象操作、业务对象进行注册、发布和注销。方便系统配置管理, 帮助合作伙伴直观了解和使用电信的IT能力;

(2)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 除了保护平台自身不受到攻击, 也作为为后端服务提供者的保护屏障, 保证服务请求压力可控, 防止流量直接压倒最终的服务提供者 (例如CRM系统) ;

(3) 安全防范

安全防范主要包括流量审计、入侵检测、病毒防范及恶意攻击防范;

(4) IT能力提供

包括认证鉴权、能力调用, 能力开放平台需要对合作伙伴进行身份认证、对输入信息进行校验, 确保其真实性。能力调用是能力平台的核心功能, 能力平台能够根据合作伙伴的调用请求, 经过一定的路由策略, 把请求转发给相应的IT系统, 由IT系统提供相应的能力。

(5) 在线联调测试

在线联调测试环境为第三方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提供的在线业务测试环境。主要包括各种开放API、相应的业务系统测试环境和数据准备功能。这样第三方开发者在开发新应用的时候, 通过在线联调测试环境进行应用测试, 测试通过后就可以申请进行应用发布;

(6) 开发与测试支撑

开发指南是指对能力开放相应的API进行详细说明, 对主要语言的SDK进行详细说明;接入指南主要是帮助第三方开发者了解能力开相关的合作要求、商务条款等信息和接入流程等信息。在线技术支持主要是帮助第三方开放着了解电信的业务, 能力开放调用原理等信息;离线测试工具是电信对外能力开发平台为第三方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提供的业务开发测试环境。主要包括各种开放API (为了降低开发难度, 一般需要以SDK的方式进行提供) 和仿真测试环境构成;

(7) 合作伙伴管理

包括合作伙伴引入、评估、退出管理等;

(8) 应用管理

包括对合作伙伴开发应用的发布、维护管理;

6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电信IT能力开放已摆上各大运营商日程, 中国电信已经在总部规划并开始建设IT能力开放平台 (EOP Enabler Offer Platform) , 如图4所示。

我们将通过系统建设与运营, 验证和完善IT能力开放方案, 同时也希望电信行业通过网络能力、业务能力、IT能力的开放, 与移动互联网一起持续发展。

摘要: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电信运营商在开放网络能力、平台能力的基础上开放IT能力, 分析电信IT能力开放模式, 总结可以开放的IT能力, 研究IT能力标准化表达方式, 规划IT能力开放架构平台功能架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IT能力开放,标准对象操作

参考文献

[1]董斌, 于玉海, 席平亚.移动互联网业务能力开放研究, 电信科学, 010.10

[2]梁柏青, 陆钢, 李慧云, 张凌.运营商能力开放架构研究及发展思路探讨, 电信科学.2011.4

[3]董斌, 柯卫, 杨平, 邹一心.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代综合业务平台电信科学.2011.7

[4]李丽, 李蓉蓉, 杨新章, 周荣生.面向政企客户的业务能力开放技术研究, 电信科学.2011.4

[5]计春阳, 唐志豪, 胡克瑾.基于战略匹配和IT能力的企业IT项目决策, 计算机工程2009.10

[6]华竹轩, 刘智琼.中国电信综合能力提供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电信科学, 2010.10

[7]薛尽飞, 王丹.基于B S G的lT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电信科学, 2009.7

[8]杨勇, 贾霞, 董震江.电信业务能力开放技术标准.中兴通讯技术2009.4

马云不懂IT的IT英雄 第11篇

马云的童年跟大多数人一样,在街上和小男孩打架,资质也不高,读书也不好,考大学考了三年,最后考了个专科

童年时也有个性,在IT圈子里都知道说的是马云。可他却说:"我现在也是童年。" 现在觉得自己也是蛮个性化的。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做很多事,认为是对的时候,就会坚持地做下去。他自己就很坦率说在欧洲美洲的演讲,有的时候是很猖狂的。有一次他在德国演讲,一个老外过来一定要看他的手相。看了之后便说:你是很奇怪的一个人。

马云小时候就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别坚强,常打架,马云的个头现在都不高,小时候更是属于小不点的那种类型。马云打架的有自己的"光辉"记录:头上一共缝了十四针!

马云说道自己的打架也有"道":不会自己打架,很少为自己打架,都为别人打架。而且打架时,由于自己人小,所以人家不防备,所以进攻要速度快。马云一般打架总是帮朋友打架,所以因此结交了很多很好的朋友。

有两次打架让马云记忆深刻。 第一次是为了维护自己家庭的尊严。读小学时,班上就自己一个出身差一点。当时文革,因为爷爷在抗日战争的時候是保长。所以解放以后,就成了黑五类子女。爸爸和妈妈那时候工作总是不是很顺利。派出所那时候到他家来骂他爷爷,因为文革极左,所以任何事,总是先批评他爷爷。有一天,派出所的人到他家来,他和很多同学都在他家。那人说,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心里特别记住了这句话。过一段时间上语文课,有一篇文章讲到一个地主,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他觉得第二天上这课同学肯定要笑话自己,就没去。结果第二天语文课老师也没去。第三天去了,语文老师也来了,刚好上这堂课。

他前面一个男同学故意把这句话念得很响。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回过头来朝他挤眉弄眼一下,他火气特大,就把书包扔过去了。然后打起来,马云的头撞在墙上,缝了四针。这次是为自己打的。

第二次打架是马云让自己第一次上了电视。1995年马云刚开始创业,有天晚上八点多骑了个自行车去上班,路上发现五六个农民用很大的木杠子在抬路中间的井盖。他突然想到,前几天报纸上登过:一个小孩掉在阴井里淹死了。然后他就骑了自行车,跑到前面大概四五百米去找人。看看警察一个都没有,问问边上的人也不愿意跟他来。绕了两圈,实在忍不住了,就回过头停下来。一只脚跨在自行车上,一只手指着他们:"你们给我抬回去!"让他特别懊恼的是,五六个人自己怎么打得过?而且一看个子都那么大!那时候马云想:如果他们冲过来我肯定逃了,不过不说可真是难受。这时候突然有个男的冲了过来,问你说什么?看有人跟自己讲话,马云特别得意。没想到来人明明听见了马云的吼声,还是在问:你想他们怎么样?马云觉得他怎么突然问这么傻的问题?再一看背后有个摄影机在对着自己。原来他们是在做一个心理测试。看有多少人会站下来说NO!马云是第一个。第二天,在电视上把那个场景放了出来。荧屏上的马云恶狠狠地说:"你们给我抬回去"这一架虽然没打起来,但是让马云有了一种莫名的自信。

马云的童年跟大多数人一样,在街上和小男孩打架,资质也不高,读书也不好,考大学考了三年,最后考了个专科。考外语系是专科,后来那年外语系男生招不满,老师说你要不要想升本科?于是他才有了本科文凭。

我想天下没有伟大的人,只有在一个困难的时期,艰难时期,做了一件伟大的决定!然后你面对它挑战它的时候,你就是伟大的

很多IT界的精英读书方面是天才。王志东,从小时候就拼命跳级,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邵亦波更是牛人,哈佛双学士毕业才20岁。读书方面用天才形容人是无法形容马云的,马云申请哈佛三次都被拒,大学考了三次,数学考过一分。马云曾说:"如果我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中国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马云读书,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从来就没进过前三名。总是中等偏上。 到了现在,马云也特别喜欢那种中等偏上的那些毕业的学生。马云的理论很有意思,他认为:读书特别好的前三名,往往特别能读书,未必能做事。所以直到现在,马云还是喜欢中等偏上左右的毕业生。

马云那次高考数学考了一分以后,就去工作了。第二年,看了一部路瑶写的《人生》这部小说。然后就开始再度考试,认真准备,数学考了19分。因为知道自己是考不上的,那时高复班特别难进去,认真考才能到高复班去念书,结果考了19分。第三年他老爸也说,看样子你是不行了,读书读了这么久怎么考了个19分出来?那时候他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礼拜六、礼拜天去图书馆抢位子。马云现在的朋友,其中六七个朋友就在图书馆抢位子认识的。每个周六、周日都要抢位子。那时候他教同学外语,同学教他数学———教他数学的同学爸爸是数学特级教师。他哥哥是数学博士。他自己数学很好,来教马云。

高考之前的一个礼拜,马云老师———杭州第十五中学的数学老师说:"你要是考得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高考时,早上考数学,进考场之前他重新再背一下公式———十道公式!到考试之前还背公式这是很少的!马云想,基本上完了!走进去的时候,每道题都用十个公式去套,但是出来的时候就知道我考得非常好。跟别人一对,心里特别踏实,都给我套上了,最后考了89分,数学成为考得最好的一门课。教他数学的那个人考了62分。所以那一年他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但是,考数学的记忆对马云是深刻的。马云自己说,几年来我晚上做梦最多的还是考数学。不知道为什么,老是回忆那一段时间。压力太大了!后来马云总结道,后来我想天下是没有伟大的人,只有在一个困难的时期,艰难时期,做了一件伟大的决定!然后你面对它挑战它的时候,你就是伟大的!并不觉得神童怎么样?或者普通人怎么样?但是在关键时刻,你如果坚持住你还是可以的!

八年前开始做商务网站的时候,别人说马云是骗子。五年前拼命烧钱的时候,别人说马云是疯子;现在还有人说马云如果你还做这个网,是傻子

马云还有一句话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叫三子登科。马云说过八年前自己开始做这个商务网站的时候,别人说他是骗子;五年前拼命烧钱的时候,是疯子;现在如果还在做这个电子商务网,那是傻子。

1995年,马云开始成立一家公司做互联网。可是许多人都觉得他在讲述一个永远不存在的东西。而且,人们都知道他学的不是计算机,对电脑几乎是不懂的。所以,一个不懂电脑的人告诉别人有着这么一个神秘的网络,那简直是这个人疯了。最后有人干脆叫他骗子。他第一次上中央台是1995年,有个编导跟记者说,这个人看上去就不像一个好人!

后来他在拼命地推广互联网,疯狂的时候和大家开始烧钱。于是又有人认为:做电子商务的人只会烧钱,不会干事,简直是当疯子。但是马云没有疯,2000年前后,马云发现形势开始不对,果断的关闭了在美国的分公司。正因为这些节约成本的举动,使自己在互联网最为低迷的时候活了过来。

关于现在是傻子,马云回答说,我们在做这个公司的时候,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永远地———只在乎自己的客户怎么看,只在乎自己的员工怎么看,其他人都不听。所以人家说这人特傻,别人都转型了,你为什么不转型?马云的回答是要做80年老店。

这也是马云特立独行表现,别人都号称要打造百年老店。马云说,我认为百年太多了,如果死在80年以前,那么就不成功。死在80年以后,那我们就成功了。中国人都要提百年,都要讲百年。

马云发现,八成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六年到七年。有十三年的很少,有18年的更少。他觉得80年是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任何人有孕育、诞生、成长、高速、衰退、灭亡的周期。所以觉得公司发展80年打一个基础是挺重要的。

马云给公司有四项原则:其中第二项基本原则就是永远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赚钱不是公司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商人的习惯甚至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

IT能力 第12篇

一、需求分析

金融以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而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力、破坏力之大更证明了金融的地位, 也反映出金融决策的重要性。金融决策方案的正确、及时与否, 可以决定一个大企业的生死存亡。在这样的背景下, 金融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越来越受到决策者的关注和追求。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 传统的以经验为手段的决策因欠缺精确性、及时性、全面性, 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高级信息技术辅助进行决策。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的决策具有以下优点。

(一) 全面性

在决策过程中可以把影响目标对象的因素尽可能多地列出来建立模型, 从而尽可能使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当然, 决策只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测, 与实际结果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决策可以尽量减少这种差距。

(二) 精确性

利用正确的决策技术方法和计算机运算得出的结果, 其精确性大大高于经验得到的结果。

(三) 及时性

对于决策而言, 时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不及时的决策即使是正确的也没有什么用。信息系统及其支撑为数据的获取、收集、传递、整理、计算等在时间上创造了绝对的优势。

因此, 新时期金融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源的高校如何使自己的学生具备这种素质, 成为高校改革的要点。本文旨在探索高校如何培养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决策能力及优化这种能力。

二、国内外金融业决策的区别

(一) 从组织结构上比较。

国外的金融业一般设有专门从事外部环境分析的研究机构, 根据社会上定期公开发表的商业统计资料、商情分析报告、企业财务通告、股票行情、科技专刊报纸及市场、消费者、企业活动的调查等对金融的外部环境进行动态分析。而国内缺乏从事环境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工作的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

(二) 从分析与预测方法上比较。

国外更多地借助先进技术, 而国内注重经验, 以经验判断为主。

总的来说, 整个金融业的决策正从以往的注重经验转向注重量化和技术。量化主要体现在使用各种模型进行预测决策, 如线性回归等;技术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智能化, 如数据挖掘、数据仓库多维分析等。

三、金融决策过程及具体能力的要求

在金融业务的经营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对面临的问题做出决策, 决策过程主要为获取相关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方案制订、方案选择。

针对决策的相应过程, 作为一个具备优化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获取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正确、恰当地描述数据的能力, 简单分析数据的能力, 应用各种决策方法、技术分析数据的能力, 深层挖掘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以上决策过程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

为了具备上述能力, 高校应该设置相应课程来培养学生, 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应用统计学

在金融系统应有完善的金融统计体系, 以适应中央银行管理货币供应量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纳入金融统计的内容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等。在金融业中, 可以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金融活动内容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搜集整理以及描述、分析, 反映金融活动的规律性。

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简化统计基本理论的介绍以及定理的推导, 而要加强统计学在金融资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及分析方法的培养。在此过程中, 针对该方向的学生要结合金融方面的业务、专业资料进行讲解、练习。如对信用卡客户的管理, 如何既能促进刷卡消费同时又能保障还款信用的问题。首先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市民对信用卡使用的感受, 并从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整理数据, 利用统计分析工具分析用户的心理倾向, 再根据信用卡用户已有的消费及还款记录分析信用情况, 最后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为本。

(二) 管理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金融信息是金融决策的基础, 金融信息的质量是金融决策正确性的前提。管理信息学与金融信息系统是有连续性的两门课, 但现阶段这两门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复交叉, 需要进行整合。整合后,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重点介绍信息的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手段、能力, 提高学生关于管理信息系统对决策作用的认识, 熟练操作使用金融领域信息系统, 掌握应用信息系统进行辅助决策的能力。而对于该课程中的有关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部分主要放在金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在金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注重与实际业务相结合, 采用金融业务中的案例, 培养学生熟悉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内部处理思路, 让学生掌握金融行业的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并进行设计, 为进行金融决策提供软件支持。

(三) 运筹学

现代社会, 决策越来越精确化, 越来越依赖于用数据说话。作为用定量方法研究管理问题的运筹学, 其特点是将管理的相关问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运行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 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金融领域的管理者能够科学地分析数据, 建立模型, 更好地进行策略选择。学生在完成运筹学课程的学习后, 尽可能对金融业务中需要决策的问题、项目建立模型, 并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结合起来, 把模型的思路及求解过程用计算机语言表达, 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力量加快模型的求解速度, 从而使决策更加快捷、简便。因此, 在该课程教学中, 除培养学生针对实际金融案例建立模型外, 还要训练学生熟练使用软件求解运算结果, 将课堂讲授、学生讨论、上机实习、课后作业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效果。

(四) OLAP与数据挖掘

在金融行业中, 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 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数据海洋。在众多的数据中, 哪些是有用的, 哪些是看似无用实质有用的, 哪些是暂时无用后期有用的, 对于这些数据, 仅凭人工手段是无法判别和筛选的。因此, OLAP与数据挖掘对培养具有决策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决策支持系统中, 将对企业积累的大量业务数据的处理游刃有余, 使管理人员能快速、交互、方便有效地从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决策者能利用现有数据指导企业决策和发掘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该课程的学习中, 除掌握数据挖掘和OLAP的基本理论外, 最主要的是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出发, 掌握几种基本的数据挖掘和联机事务处理的方法。因此, 实验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教学中, 应积极培养学生掌握数据仓库的建立、设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做到对数据挖掘工具的熟练使用。掌握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后, 可以在金融领域中针对决策的方向组织数据, 按照分析的要求建立主题数据模型, 从而高效、科学地为金融机构提供管理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

(五) 金融数据分析

利用前面所学的统计分析手段、模型分析方法、数据挖掘工具对金融业务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为决策者做出决策提供依据。此时要结合一些金融专业知识, 多维地分析数据的各种特性, 如按时间、地区、部门, 从最大、最小、总和、平均及其他特征比较等方面进行分析。

(六)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 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 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结合起来, 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可以对政府或企业的政策进行预测、评价和模拟, 是金融业技术分析人员必须掌握的课程。为了简化计算, 该课程采用计算机组织教学, 着重培养学生定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的各种理论方法执行时若采用人工手段, 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甚至根本无法达到目的。若能将各种决策方法、模型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来发挥其作用, 则将事半功倍。决策支持系统就是将前面的各种方法、技术通过系统实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理解系统如何利用数据、模型、知识等决策资源来辅助决策。掌握利用DW+OLAP+DM的新型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以上一系列课程的结合学习, 能够培养学生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在金融决策中的能力, 对面临的各种方案采用科学的决策技术,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得出最合理的选择。

摘要:金融市场的决策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 如何培养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决策能力至关重要。在这种形势下, 依据金融决策的过程以及应具备的能力设置或改革相应培养课程, 从而提高金融人才的决策能力和决策质量就成为各高校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 本文介绍了金融决策过程及对具体能力的要求, 详细阐述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应用型人才,IT技术,决策能力,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慧.试论金融统计如何更好地为货币政策决策服务[J].上海金融, 2001.

[2]蒋绍忠.管理运筹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3]周志英.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7.

[4]姚家奕.多维数据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林锦贤, 沈钧毅.支持金融决策的数据仓库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

上一篇:珍惜你的人论文下一篇: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