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行为心理学

2024-07-10

老年行为心理学(精选12篇)

老年行为心理学 第1篇

发达国家的研究早已证明, 人口老龄化会对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老年消费者将影响我国消费群体的构成, 进而影响整体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老年消费者经历了人生的各个时期, 生活阅历丰富, 心理需要稳定, 但在吃穿住用行的消费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一、老年人消费心理

老年人消费心理是指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追求有如下几个目标:尽可能健康长寿;快乐、休闲、舒适地生活;自由支配时间、收入;得到他人尊重;维护已有利益。因此, 他们的消费心理也与此直接相关。

1、消费需求构成发生变化

老年消费者大部分支出用于购买食品和医疗保健用品, 用于穿、用方面的支出则相对减少, 大部分老人表示能穿够用就行, 受消费流行的影响也少。老年人由于消化机能下降, 饮食消费减少, 保健消费增加;穿着类商品既追求舒适、实用, 也追求华丽、质地;用的商品追求安全、便利;居住环境追求安静;学习、健身、旅游、休闲的需要上升。

2、购买和使用商品受习惯影响大

随着年龄的增加, 他们的消费经验也不断地增加, 哪些商品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心中有数, 因此他们会多家选择, 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购买自己满意的商品。有20%的老年消费者属于习惯型消费者。他们通过反复购买、使用某种商品, 对这种商品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 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 且不会轻易改变这种习惯。老年人的习惯购买心理还表现在:对于不了解的商品不轻易采用, 极少发生冲动性购买。

3、购买和消费商品要求实用方便

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商品的第一目的。他们强调质量可靠、方便实用、经济合理、舒适安全。至于商品的品牌、款式、颜色、包装装潢, 是放在第二位考虑的。我国现阶段的老年消费者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并不富裕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一般都很节俭, 价格便宜对于他们选择商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收入水平的提高, 以及我国形成的买方市场下的“过剩经济”, 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是一味追求低价格, 品质和实用性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4、老年消费者往往量入为出, 消费之余有较高的储蓄倾向

通过对老人的走访, 笔者了解到, 由于6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和下岗再就业这一系列事件, 因此他们出于防病应急等方面的动机, 会选择将很大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 即使自己用不上, 也可以留给子女。因此, 一部分老人在日常的生活必需品之外, 消费倾向较低, 较少涉及旅游、金融等其他方面的消费。

5、很多老年消耗者有补偿性消费动机

在子女成人独立、经济负担减轻之后, 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补偿性消费。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随时寻找机会补偿过去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他们在美容美发、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方面, 同样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

总体而言, 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会受到如下外在因素的影响:一是年龄、工作状况, 60—70岁之间的低龄老年消费者会比70—80岁之间的中龄老年消费者以及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大, 有工作收入的老年人消费也比没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多。个人收入越高, 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越活跃。二是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 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更易接受新事物;家庭收入越高, 老年消费者消费也会比较活跃。三是性别、婚姻状况和家庭规模等, 家庭稳定的老人消费需求比较活跃。

二、老年人消费行为特征

心理是影响老年消费行为最重要的因素, 一是心理影响老年消费者的价值观及消费行为;二是一个人的心理与心理年龄高度相关, 这一现象在老年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并且心理年龄直接影响消费风格和消费行为;三是消费集聚效益也突出了消费心理对行为的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 他们的消费行为会与年轻人有较大差异。

1、在购买商品的类别上

老年人喜欢简单易用、操作方便的商品, 以减少体力和脑力的负担。对有些家用电器商品的各种开关、按键等, 老年人大多感到不方便和反感。比如很多老人比较习惯传统的电话, 对功能多样化的手机就感觉不方便。

2、在购买地点的选择上

老年消费者多数选择在离家较近的超市或者大商场购买商品。这是因为老年消费者的体力相对以前有所下降, 他们希望能够在比较近的地方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 而且超市和大商场的商品一般在质量上可以得到保障, 即使出了问题, 也比较容易维权。另外超市和大商场在购物环境和服务方面也有较大优势, 老年消费者能够得到周到的服务, 如商品咨询、导购服务、运行较慢的自动扶手电梯和舒适的休息环境等。

3、在购物方式的选择上

在专卖店和连锁店购买商品的老年消费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甚至还有极少一部分老年消费者会通过网络购物和电话购物购买商品。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尤其是知识水平较高的老人, 他们对于一些较新的购物方式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适应能力。

4、在购物的陪伴方式上

老年人反应不太灵活, 出门购物喜欢结伴而行, 找伴陪购, 心里踏实。这一方面让购物变得不再枯燥, 多一个伴多一份照应, 同时, 在购买商品时也可以互相参考、出谋划策, 并且, 同伴的意见能起很大的作用。由于某些原因独自一人外出购物的老年消费者也占一定的比例, 这部分老年消费者往往会需要容易携带的包装, 也会关心是否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5、在心理需求上

老年人不仅需要家务劳动方面的社会服务, 而且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心理和情趣方面的需要。这在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中尤为突出, 他们既需要社会的帮助,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三、开发老年消费市场的建议

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 到2030年, 我国养老市场商机有望增至13万亿元。这么庞大的市场如何调动起来, 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推动力, 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努力。

1、政府层面

(1) 制定政策, 给老龄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毫无疑问, 政府在老龄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要积极制定老龄化产业政策, 例如财政支持政策、信贷优先政策、税费减免政策、项目审批政策、吸引投资等相关政策。在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过程中, 要坚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 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发展老龄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政策。

(2) 通过提高退休金或延迟退休年龄, 增加老年人收入。由于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直接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因此, 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有利于刺激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2005年以来, 国家连续9年调整企业养老金, 退休金的提高能增加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 有利于刺激他们的消费。另外, 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可以考虑延迟退休年龄或者以返聘等方式让其发挥余热, 一方面可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老人的参与意识, 增强与社会的接触, 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 完善养老体制和医疗体制, 减少老年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由于相当一部分老人出于对养老和治病方面的忧虑, 他们会选择将收入储蓄起来, 从而就会减少他们的消费。这就要求政府完善养老机制, 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方式多管齐下, 使老年人能放心地享受老年生活。“辛辛苦苦几十年, 一病回到解放前”这是很多老年人的顾虑, 而当前医疗体制不完善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也使得老人捂紧钱包不敢消费。因此, 医疗体制的推进, 使老人能方便地就医能负担得起医疗费用, 这对老年人的消费也会有重大的影响。

2、企业层面

(1) 多开发针对性强实用方便的老年产品。重阳节期间, 某机构派送的具有GPS定位功能的防走失手环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 很多家庭还专门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询问购买事宜, 这说明针对老年人专门设计的一些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 厂商在开发老年用品时, 一定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注重其实用性、方便性和保健性。除了老年人用品市场以外, 老年人服务市场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它包括生活服务、教育服务、送温暖服务、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送终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在我国, 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 销售方面应尽量为老年人购物提供便利。企业要注意从多方面入手, 增加老年人购物的便利性。例如, 在商场或者专卖店进行选址的时候, 可以尽量选择一些老年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要尽可能地接近老年消费者。同时, 交通便利的地区也可以设立一些老年人用品专柜。另外, 老年人用品专卖店在设施方面, 也要从老年人实际条件出发, 比如要减少自动化设施, 为老年人设立休息区, 在服务方面, 店铺的服务应细致周到, 热情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绍、购物咨询, 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电话预约购物等。

随着老龄消费群体在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老年消费潜力越来越大, 老年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的老年消费者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不断增长, 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也会越来越大, 必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抓住这个契机, 开发老年消费者市场, 扩大老年消费的国内外需求, 有利于我国拉动内需战略的实施, 也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麻凤利: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2]周晓娜:“银发族”的消费经[J].数据, 2011 (5) .

[3]张洪峰:银色产业市场消费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分析[J].北方经济, 2012 (8) .

老年行为心理学 第2篇

宽容的心态是以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宽容不仅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

今天每一位成功人士,哪个不是一生伴随着痛苦和坎坷,在难以忍受的磨难中成长为时代的先锋?

他们艰苦奋斗,执着追求,为了失业努力拼搏,其成功还因为他们有仁慈宽厚的心胸。

宽容是一种品格。学会宽容,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当被人误解时,或误解别人时,宽松会让时间来抚平一切,调和一切。宽容大度,能够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化解所以恩怨是非。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宽容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

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可伴有头昏脑涨、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

宽容,意味着你不会在患得患失。

宽容包括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宽容,人的烦恼一般来源于自己,即所谓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电视剧《成长的烦恼》将的都是烦恼之事,但是他们对儿女、邻居宽容,最终都把烦恼化为捧腹的笑声。

芸芸纵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使嫉妒之火吞噬心中的灵光。

宽容地对待自己,就是心平气和的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失之交臂的遗憾。

知雄守雌,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轰轰烈烈固然是进取的写照,但成大器者,绝非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

俗语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古人与人为善之美、修身立德的谆谆教诲警示于人。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未然之。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两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如果一事唐突,便种下祸根;一个坏印象,便一辈子倒霉,这就说不上宽容,就会被百姓称为“母鸡胸怀”。

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对才能超己者,也不嫉妒,维求“青出于楠而胜于蓝”,热心聚贤,甘做人梯。这种精神将为世人称道。

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别人由此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灰心丧气,同样也应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会遇见许多的挫折与困难,也会遇见许多的误解与不快,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宽容。

古人云: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

宽容是一个有涵养的人最基本的道德基础,也是一个人卓越胸怀的人格力量的体现。

宽容是一种心境,是一个随和的人的快乐之所在。世间并无绝对的好与坏,世间也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存心所为。一个人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用一颗宽松的心去解释别人原谅别人,才有可能不为身外之物所累,才会长久的心态恬静而愉悦。

宽容是一种博大。博大的心不会患得患失,博大的心可以包容人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博大的心能容下多少误解变回赢得多少朋友。

宽容是成熟的标志,是气度的体现。学会宽容,你的心会大很多,你的世界也会开阔许多。心有多宽,路有多长。

宽容是一种品格

学会宽容,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当被人误解时,或误解了别人时,宽容会让时间抚平一切,调和一切。“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学会宽容,便“柳暗花明又一村”。

海之所以博大深沉,是因为海具有宽容的品格。孕育生命的海昭示:宽容一切,才能孕育一切;孕育一切,才能征服一切。宽容是海!

大地之所以广阔无垠、生长万物,是因为大地能够敞开宽容的胸怀,让春秋冬自由来去,让季节的画笔任意涂抹。宽容是胸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便是宽容的空间。

宽容不是牢骚,但容得下牢骚。牢骚不是宽容,“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宽容不是嫉妒,但可以容得下嫉妒。嫉妒不是宽容,嫉妒使人变得卑劣。

宽容不是懦弱。懦弱者不会宽容,懦弱者害怕外来势力,拒绝自我,排除异己。

宽容不是忍让。忍让是无可奈何的,忍让是一种苦痛,忍让是一种悲哀。

宽容不是躲避。躲避现实者虚拟空门,宣扬物我皆空。

宽容是一种涵盖万物的力量。宽容“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刚柔并济”。

宽容是智慧。宽容是进取。学会宽容,人与人之间便会多几分理解,多几分感激。学会宽容,人世间便会多几分温暖多几分爱。

老年行为心理学 第3篇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我国现行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体系在理念上对老年人没有过多的考虑,居住区景观设计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满足老年居民对居住景观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已经成为现在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作者从分析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需求入手,结合老年人生理活动特征,对居住区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71亿人,占总人口的25.3%;2050年则达到4.83亿人,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传统的养老观念、养老模式势必发生深刻的改变,老年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明等方面需求也将日益增长,因此,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需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做出相应的设计对策去满足老年人不同层面上的环境需求。

老年人室外活动行为特点及心理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重视居住地的户外环境,在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调查中表明,75%的老年人希望利用室外空间进行身体锻炼和社交休憩,室外空间提供给老人们接触自然和互相交往的重要空间。

室外环境为老人们提供与自然交流的场所,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室外活动需求。行为层面设计的需求可分为娱乐和社交两个方面。近年来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强烈,为填补晚年生活,多数老年人在闲暇之余会进行室外活动,他们既不希望自己与社会脱节,又有着学习的欲望,学习丰富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增加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减少了他们的孤独感,满足了与人交往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想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适、安全、丰富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就应对老年人活动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进行研究分析作为室外环境的设计依据,老年人的活动行为具有聚集性、时域性、地域性等特点。老年人的室外公共活动往往受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生活价值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相互交往中会产生吸引和共鸣等心理感受。如老年人在进行室外活动时通常会有多个老人围观,跳舞、下棋、打麻将、演奏乐器、唱戏等活动大多能引起老人们的聚集,并且这种互动性的活动有助于活跃氛围、增强老年人之间的共鸣;时域性是指在不同的气候条件或季节时段下,老年人的室外活动行为特征也有所不同,其反应了老年人在不同时间的活动特征。即使忽略了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在相同的季节的不同时间里,如工作日和休息日、上午和下午,老年人的外出行为活动也有所不同,;老年人活动的地域性与其所生活地区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因地制宜的利用室外环境,将绿地的生态环保、地域文化背景等合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地域性最明显的莫过于南北方老年人活动的不同,南方的老年人白天多是茶馆喝茶、听戏或闲聊,晚上在街道公园遛弯;北方的老年人则更喜欢跳广场舞、敲大鼓、练太极等室外场所进行娱乐活动。

老年人因年龄的增大,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由主导变为辅助,因此在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很大变化。从老年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心理方面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些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决定了老年人室外活动环境的设计需求。

老年人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点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衰退,体质较弱,导致活动场所多在其居住区附近,居住区中最常被使用的场地则是老年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点。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的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行为和心理需求为依据,老年人对周围环境信息的感受能力的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视觉和听觉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而这两者却是老年人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老年人在视觉上分辨颜色的能力较弱,对老人们来说,鲜艳的颜色会变得灰暗,明亮的色彩更容易被他们识别,由此在公共配套设施遵循齐全便捷的原则上,可考虑充分运用材料的颜色。考虑到老年人判断光影及高差变化的能力衰退和视觉的敏感度的降低,应重视提高其色彩和亮度的变化。

舒适的场地环境对老年人的心理感受有积极的作用。老年人多行动不便,活动范围有限,且对多样的休闲娱乐健身设施有一定的需求,因此为老年人的室外活动提供便捷的公共配套设施和便利的服务设施显得尤为重要。适宜老年人的住区场地既要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其包括老人们所需的公共开敞空间和半围合感的私密空间,又要保证外部交通便利,使其出行的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三者兼备。

老年人对安全的需求相比其他年龄的人更为重视。基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室外环境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步行路线的铺设材料应平稳舒适,路线蜿蜒富有变化,考虑到散步时的观赏性和趣味性,道路两旁应有绿植景观;可通过无障碍的步行系统到达不同的室外活动空间,保证老人的安全性;其他配套设施应最大限度的适应所有人的需要。室外活动环境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无障碍环境设计,为老年人的独立性创造增进性环境。

结语

老年居住区景观的建设反应了科技与人文的共同进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老年人居住区环境问题显得愈加重要,因而对居住区老年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在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需更多考虑,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更多的考虑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情感体现,实现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提高晚年生活品质。

老年行为心理学 第4篇

关键词:早期老年性痴呆,心理行为症状,护理

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 痴呆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为加强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治疗护理效果, 分析了我科2006年6月—2008年6月的92例早期病人的精神症状及行为问题, 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6年6月—2008年6月早期老年性痴呆住院病人92例, 男41例, 女51例;年龄60岁~90岁, ≤60岁10例, 61岁~70岁29例, 71岁~80岁30例, 81岁~90岁23例;烦躁不安11例, 幻觉14例, 误认12例, 妄想11例, 焦虑和睡眠障碍19例, 暴力攻击行为14例, 游走11例。经过对症护理, 全部病人病情稳定, 无意外发生。

2 心理行为症状护理

2.1 烦躁不安护理

病人烦躁不安, 常伴有害怕、兴奋、吵闹及行为问题, 多因环境改变、想回家、想上街或身体不适所致[1]。护理时应积极寻找不安的原因,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积极排除因身体不适所致烦躁不安。白天与病人谈谈他们感兴趣的事, 或一起看电视、一起唱歌, 使病人情绪安定下来。夜间发生烦躁不安时, 可把电灯打开, 并轻声安慰病人, 平静地谈话会使病人感到安心, 容易安定下来。

2.2 幻觉护理

常见有幻视, 如病人看到窗上有怪脸或猛兽, 为此表现十分害怕的样子;此外还常见有幻听, 如病人听到空气中有声音说:“举起手来, 不然就开枪了”, 于是可见病人举起双手不敢放下;有的病人听到有人骂他, 于是可以看到病人张口骂人。幻觉的出现提示病人各方面功能恶化速度加快, 需要护理者多观察和了解病人情况, 尽早找精神科医生诊治和服药改善。

2.3 误认现象护理

误认与幻觉不同, 它是指病人把某些物品或人错认的现象。如不能认识亲友、家人;照镜子时不认识镜子里的自己而误认为是另一个人而对谈起来。误认现象多因病人认知退化所致, 发生率较高。针对性地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可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

2.4 妄想护理

妄想是指病人对某些毫无根据或不符事实或根本不存在的事产生错误的想法, 且无论怎么解释也说服不了, 病人坚信自己想法是对的。如病人不肯吃饭怕有人下毒, 把自己东西藏起来, 担心有人偷窃等。护理者首先要了解症状表现, 并认识到这些并非是病人所能控制的行为, 而是痴呆所致。千万不要与病人争论或抱怨, 可先行转移病人注意力后再进行解释, 还应注意病人安全, 防止发生意外, 并及时找精神科医生诊治[2]。

2.5 焦虑和睡眠障碍护理

痴呆病情加重会给病人带来许多压力, 使他们出现情绪变化。焦虑是很常见的表现, 如坐立不安、紧张、心悸、气短、恐惧等。同时由于病人认知障碍分不清昼夜, 白天嗜睡、夜间不睡, 精神错乱者还吵闹着上街购物等。此时应采用抗焦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此外还应合理安排病人的作息时间, 白天用各种活动来兴奋他们, 给予适当的活动量, 晚上配合服用一些镇静药改善病人睡眠障碍和焦虑状态, 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6 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护理

暴力行为不是痴呆症常见症状, 常因病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如病人想回家或认为上班时间到了要出门时, 若有人阻拦他们达到目的, 此时病人会变得粗暴不能控制情绪, 发怒、摔东西、大叫, 甚至攻击他人。这些均属灾难性反应, 可从病人的不同情况来找对策, 排除令病人不愉快的刺激。护理者用疏导、解释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使病人平静下来, 适宜时应用安定剂、锂盐等药物有助于减少暴力发生, 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大, 不宜多用[3]。

2.7 游走护理

游走是指无目的徘徊, 容易走失或发生意外。但游走使病人获得必要的活动和社交活动, 因此护理者要尽可能陪病人一起漫步, 将病人置于视线内, 并尽可能地避免病人接触不安全的物品, 以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3 讨论

老年性痴呆一般表现有认知功能损害、心理行为异常和工作学习及社会生活能力下降3个方面的症状。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 并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例如给病人、家属或照料者造成许多烦恼和痛苦, 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加重病人的认知和社会生活功能障碍;增加医疗费用和护理负担等, 故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异常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性痴呆病人的特征性功能障碍有两种类型:其一为认知功能损害;其二为非认知的行为类型, 包括幻觉、妄想、焦虑、抑郁以及各种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障碍。长期以来, 研究者一直关注的是痴呆的认知功能, 如记忆力、智能和判断力等, 忽略了病人精神行为症状, 情绪、性格不稳定, 无目的的猜疑、攻击、破坏和吵闹等行为。

预防和治疗早期老年性痴呆应注重积极的心理护理, 对于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治疗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病人积极的心理治疗和护理[4,5]。给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回忆往事是鼓励老人不断思维的好方法, 尤其是回忆一些趣事和让老人有成就感的事。②老年性痴呆病人常常存在理解困难, 但对别人说话的语气非常敏感。过激的语气会令病人不安, 平和的语气则让老人觉得安慰。对于病人的提问应给予简单明了又认真地回答, 不要过于繁琐, 更不要敷衍了事。③不要和病人发生争执, 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 否则会使病人紧张。有时病人可能不愿做一些事情, 如刷牙、洗脸等, 不要强迫病人[6]。④老人常常为自己的头脑糊涂、记忆力减退等身心不适而十分苦恼, 甚至悲伤抑郁, 失去生活的信心。病人可能经常反复地问一个问题, 应弄清楚病人为什么总是问这个问题, 并消除他们的担忧。⑤老年性痴呆病人早期的主要表现是近期事情的遗忘, 大脑没有新鲜刺激, 就容易萎缩, 让病人适当看看电视, 多带病人出去转转、逛逛公园。⑥陪护者或家属应该定期与医护人员联系, 及时取得医护人员对病人有针对性的指导[7]。

参考文献

[1]林丽, 王泉, 时利平, 等.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2003, 4 (24) :127-128.

[2]成爱萍.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4, 11 (1) :66-67.

[3]万嘉豫, 欧阳夕冰, 张孟华.老年痴呆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3) :282.

[4]斯才瑛, 殷占先, 张红伟, 等.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J].护理研究, 2003, 17 (1B) :103.

[5]王雪华.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2B) :379-380.

[6]安晓红.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心理行为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02, 26 (8) :629.

行为心理学书籍 第5篇

行为心理学书籍推荐必读10本

1、《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作者:龙春华[中国]。书籍介绍: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根植于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内容知识全面、体例新颖、语言通俗易懂,最主要的是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值得广大读者一读。如果你认真阅读这本书,迅速掌握书中提供的知识与技巧,那么,当你身处书中所描述的具体情境时,就能很好地作出判断。通过观察、对比对方的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你就能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假如他的面部表情、动作与语言不一致,他有可能说谎了。在社交场合,你扮演着朋友、上司、下属、同事、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爱人等社会角色。只要你处于人际关系当中,就需要与他人打交道,自然就需要了解他人的真实心理状态。因此,你迫切需要懂一点行为心理学。

2、《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作者:匠英一[日本]。书籍介绍:本书以大家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加以探讨,解读各种情境下小动作的含义。希望您读过本书后能够掌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种种表面现象的技巧,体验到“动作与心理”的有趣联系,进而培养出犹如FBI般的敏锐洞察力。

3、《行为心理学》――作者:冯绍群[中国]。书籍介绍:本书通过对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来分析其个性,以心理测验题的.形式来帮你分析,考察方式自然有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内心深处反映出来,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你周围的人具有的个性。

4、《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作者:王邈[中国]。书籍介绍:《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一书是以作者近十年来对行为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大量调研、实验数据为素材,按照人际交往中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被关注度为线索,从头到脚、从肢体动作到身形体貌、从语音语调到语言形式,,对肢体语言进行了形象、深入、全面的论述和解读。《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可以帮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准确地了解他人、识别真伪,帮助你通过观察聆听他人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判断,对于从事商务谈判、企业管理、销售经营、侦察审判、心理咨询等读者群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5、《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作者:段鑫星//吴国莎//常丹[中国]。书籍介绍:莫里克・罗森伯格编著的《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人际交往中的识人相处之道)》以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为开端,细致刻画了各种鸟儿在面对森林危机时的表现,并由此引出了DISC行为观察术,以物喻人,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我们以自身独特的行为与情绪方式存在于世界上,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也时而让我们遭遇冲突、矛盾和挫折。如果我们学习了DISC行为观察术,我们就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发挥优势、规避劣势,轻松应对身边的人与事,开启生活新篇章。《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人际交往中的识人相处之道)》适合想要使自身人际交往得以提升的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6、《犯罪行为心理学》――作者:布莱克本[英]。书籍介绍:本书回顾来心理学在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犯罪人的治疗及矫正中的贡献。本书的前半部分论述了刑事司法和犯罪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从社会学、精神病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犯罪的本质;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医师特别关注的有关犯罪人心理矫正的内容。本书几乎涉及犯罪人心理矫正工作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主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本书可以作为心理医师、公检法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有关专业大学生的必备读物。

7、《网络行为心理学》――作者:亚当・乔伊森(Adm N。Joinson)[英]。书籍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整个社会,这种改变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受教育的方式,甚至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网络行为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亚当・乔伊森博士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网络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鼎力之作,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更充分地利用网络并认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8、《人类行为心理学》――作者:麦克康纳尔[美国]。书籍介绍:本书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等不同角度详尽阐释了人类种种行为的动机、行为模式与个性特征等问题。

9、《行为主义心理学》――作者:张厚粲[中国]。书籍介绍:《世纪心理学丛书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写作目的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发展直至衰落的过程,以及主要代表人物作一全面、系统的介绍与评述。《世纪心理学丛书5:行为主义心理学》特色:内容完整。涵盖行为主义的全貌,巨细无遗;综述行为主义的发展,条分缕析。立论精辟,深入分析行为主义思想演变;翔实评介行为主义诸家主张。文笔流畅,行文通顺,易读易懂;组织系统,宜教宜学。学术价值,认识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了解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老年行为心理学 第6篇

关键词:老年群体;就医行为;影响因素;新医改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22-02

老龄化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愈加紧迫的社会问题,而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健康需求是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 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87%。“十二五”期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更加凸显。老龄化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包括急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以及心理需求的满足,给政府卫生管理带来更高的要求。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强调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缓解老年人健康压力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体系变革与能力建设需要与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相契合,才能有效转变老年患者的就医流向与行为。因此,在老龄化加速和新医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分析老年人就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这一群体的真实健康需求,进而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有效引导社区老年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一、关于就医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国外,就医行为从定义上主要包括保健行为和治疗行为。对影响就医行为因素的分析,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贯穿于整个国外研究的历程之中,主要有:1)生理变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健康状况等;2)社会变量的研究,主要包括那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个人特征,如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网络等;3)主观变量的研究,分析变量的客观性相对,主要指个体自身主观评价对其就医行为的影响。

国外就医行为理论模式主要有三个,即萨奇曼的就医过程理论、安德森的医疗服务利用模型和通用理论。萨奇曼从医生与患者的交往入手,分析患者就医过程的五个阶段;安德森从个体的倾向性因素、能力因素和需要因素建立医疗服务利用模型;麦肯尼克与沃尔卡特共同建立了通用理论,这一理论从个体出发,通过对其自身的认知程度、忍受程度、物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来预测个体可能采取的行为决策过程。

我国就医行为研究起步较晚,90年代才开始进行系统研究。发展至今,在研究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如刘仲翔通过对河北定州的农民进行实地调查,指出受到农村医疗服务不健全,资源有限的限制,农民的就医需求得不到满足;马婕等探讨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对于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白云,李敏等认为,影响就医行为的因素包括年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学因素与医疗服务供给水平等因素;彭奕华,徐新等认为影响居民就医的主要有个体状况、经济水平、医院服务质量、疾病严重程度及环境因素等;谢莉、张燕利用效用函数分析居民就医选择,突出强调了治疗后的预期健康状况的作用;徐青、刘滨等发现被调查者在参合后较参合前更倾向于选择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张蔚■研究发现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因素是居住小区、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和疾病的发生情况。这些研究对于分析我国社区老年群体的就医行为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影响社区老年群体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

(一)服务能力

由于年龄因素,社区老年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成为危害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老龄化社会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增加,使得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医疗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患者存活时间,但相应的康复措施并没有显著提升,导致有严重后遗症的慢性病患者增加。因此医疗服务的内容中应做适当调整,增加更多的失能者。

(二)距离因素

距离因素是老年人选择就医地点的重要考虑因素。近年来随着基层医改的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保健的建设有很大发展,多数城市老人走路或骑自行车就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就医手续简便、就近的优势得到老年人的认可,不满意率远低于三级医院。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开始从三级医院转向社区。但由于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偏远地区或郊区就医地点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仍成为老年人就医困难的主要原因[1]。

(三)经济因素

老年人患病后不能及时就诊和按需住院治疗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经济困难,在郊区、低收入家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调查显示,城区老年人年住院率、平均住院次数及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乡镇老年人。很多低收入老年人缺乏医疗保障,有的老年人医药费延迟报销或不能报销,难以应付当前医疗费用及药品价格的增长,妨碍有病及时治疗[2]。

(四)就医过程因素

由于社区老年人的求医需求大多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因此,除了经济、距离等因素外,“候诊时间短”、“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等就医过程因素开始受到重视,就医距离、看病手续、候诊时间、医护态度等就是对“看病”行为附加的要求。而老年居民由于“久病成医”的缘故,对预期结果更加确定,因此他们倾向于在综合考虑就医过程之后做出选择。

(五)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居民的就医行为受到结果预期、参照点和就医过程、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然,随着各影响因素的变化,例如收入水平上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增强,社区老年人就医行为也将随之变化。例如,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和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完善,老年群体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偏好在显著上升。这说明,在结果预期确定的情况下,经济、便捷性等其他因素主导了患者的就医行为[3]。

三、有效引导社区老年居民就医行为的建议

首先,加大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力度。政府应增加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投入,加快对全科医生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并通过政策导向,将大多数初诊或病情较轻的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如合理调整医疗费用使用范围、支付办法和标准,同时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分工协作,建立可行的双向转诊机制。

其次,改进各级卫生机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服务功能和形式的转变,深入到社区中,开展一些老年人所乐于接受的服务项目。如在社区开展慢性病系统管理、健康教育等方式,,使老年人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第三,改进和完善医疗保险,提高老年居民基层就医可负担性。老年人是医疗保健高需求人群,同时又是最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完善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可能会提高老年群体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降低医疗费用的负担。筹资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当务之急。

第四,综合利用多方因素,引导社区老年居民合理就医。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基本疾病防治知识,增加居民自身的医疗卫生常识;加强基层医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增加老年居民对自身疾病的确定性认识,进而帮助老年居民做出最佳决定。同时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功能等措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冯海龙,陈长香,田喜凤,等.城乡中老年人就医行为的现状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6,(5).

[2]汤哲,方向华,项曼君,等.北京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

老年行为心理学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有关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4.64±3.82)岁,病程8月~11年,平均病程(4.13 ±0.97)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26例, 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5.03±3.79)岁,病程9月~12年,平均病程(4.23±0.9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心内科治疗与护理,包括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等对症治疗,护理给予患者常规健康教育指导与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服务。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措施:首先对患者进行理性情绪治疗,护士通过对患者情绪、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找出患者非理性概念,通过情绪治疗解决患者在情绪与行为上的问题;护士要积极查找患者存在冠心病的高危风险,通过沟通交流建立好护患关系,让患者能够敞开心扉,了解到患者平时存在的饮食、生活习惯的不合理点;找出冠心病发生高危风险点后护士要找出患者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了解患者产生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源;护士要积极的采取举例、讨论、辩论等形式让患者脑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改变;最后要对患者进行再教育,让患者逐渐的养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应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消除高风险点。其次,由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让患者依照引导语进行操作,配合舒缓音乐,具体的步骤为平躺、闭目、放松肌肉、用鼻呼吸,主要是通过放松训练让患者心情舒缓,缓解长期的疾病困扰患者产生焦虑和紧张等负性情绪。第三, 给予患者连续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出院前、院外积极地进行连续性的健康教育,通过乐观向上、自信积极的心态感染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勇气,同时护士要善于采用倾听、解释以及指导等方法,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依从性[4,5]。

1.3观察指标

患者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关心治疗效果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认知程度五个方面进行评分。患者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综合评定问卷从物质生活维度、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 社会功能维度四个方面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注:a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与对照组比较,P<0.001。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01。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干预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干预负性情绪均较干预前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65.38± 10.42),心绞痛稳定程度评分(91.42±8.93),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84.29±16.46),治疗满意程度评分(89.46±13.25),疾病认知程度评分(88.64±9.8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物质生活维度评分(54.29±11.28),躯体功能维度评分(59.37±12.54),心理功能维度评分(67.46±10.93),社会功能维度评分(64.78±11.36), 总体生活质量评分(62.34±9.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的各项功能减退,同时需要长期接受治疗,造成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心理幸福感下降,因此患者容易产生负性不良情绪[6,7]。冠心病是由心脏缺血缺氧患者出现了以胸闷、胸痛、心慌、气促等体征为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了动脉内膜受损,发生动脉硬化斑块,一旦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就会导致出现急性冠脉事件。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会加重冠心病,患者处在心理紧张焦虑的状况下更容易发生糖与脂肪的代谢紊乱,因此血糖血脂升高明显,促进了血栓的生成并让血液凝固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生活质量[8]。良好的护理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让患者树立健康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认知行为干预是新兴起的护理干预模式, 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以往错误的认知行为并进行放松训练,通过矫正患者病态观点,有效地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学者认为在刺激和情绪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就是建立认知,而造成患者情绪障碍的正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导致的[9,10]。认知理论认为人体的情绪是由于经历事件的人对本事件解释与评价所导致的,因此我们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采取聊天、辩论等多种形式让患者放弃了不合理的信念,让患者认识到改变不健康的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11]。放松训练则是通过放松缓解患者情绪让人体的脑啡肽与脑电中的 α波增加,降低了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情绪[12]。此外我院还通过让连续性的健康教育形式不断地巩固健康教育的效果,让患者在心理上反复的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加深印象,重新恢复建立正确的认知。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焦虑和抑郁状态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可以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的协同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璧卉,王静.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9):1836.

[2]张登科,云德刚.综合心理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193.

[3]郭晓娟,张运生,杨卫芹,等.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2):128-132.

[4]陈波,李遵清.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8):169.

[5]李琳.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4-5.

[6]宋慧敏.老年抑郁症与冠心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245-246.

[7]李秀荣.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10):33-34.

[8]周玉梅,袁春风,刘莲凤,等.社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31(1):116-117.

[9]李桂娟,吴闯.认知行为干预86例冠心病患者护理方案的临床观察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7):137-139.

[10]钟美容,胡明,麦超,等.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身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8):3390-3391.

[11]汤红莲,何晓丽.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搭桥术前焦虑与心肌缺血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33-34.

老年行为心理学 第8篇

关键词:老年人,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一、研究背景

1、老龄化社会显现。十一五末期, 长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03.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13.75%, 而且将按每年3%的比率持续增长, 至十二五末期, 长春市老年人口将达124.1万人, 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19%, 到2050年将达29.16%, 老龄问题也不再仅仅是老年民生问题, 而是关系到社会管理建设和发展问题。

依据国际上对于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判断标准,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超过7%, 同时老少比高于15%, 0-14岁人口比例低于30%, 则该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 由此可以判定长春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正从成年型人口全面转变为老年型人口。

2、潜在市场购买力。在中国, 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是购买力低下的群体, 但是事实却相反, 经过漫长的财富积累期的老人是相当有购买力的群体, 鞠川阳子 (2009) 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仅退休金一项就达8383亿元, 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为28145亿元, 2030年为73219亿元, 并且, 退休金只是老人收入的一部分, 一些老人还可能二次就业取得回报, 或者从子女那里拿到赡养费。城市60到65岁的人口中, 有45%的还在业。

3、国内市场缺乏丰富的养老产品。目前我国对于老龄产业, 特别是老年消费品市场即所谓“银发市场”的研究与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 现有的老年商品同为年轻人及中年人开发生产的商品相比, 不仅数量稀少, 品种也很单一, 老年商品专柜和专卖店几乎无迹可寻, 更谈不上什么市场规模。市场上满眼皆是青年人的服装和适合中年人的所谓“商务装”, 老年人的服装花色比较单一, 样式也大多比较陈旧和土气, 合体的服装更是很难买到。老年“三低一高”的食品也很少, 且大多都是以保健品自居, 像“老奶奶花生”这种老少咸宜的休闲类食品凤毛麟角。

住的方面, “夕阳房产”的开发力度还不够, 很多开发商在开发楼盘时并没有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值得欣慰的是, 广州、上海近几年推出了老人住宅, 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欢迎。用的方面, 专为或兼为老年人设计的家庭日用品很少, 如脚踏式开关电冰箱, 而名目繁多的医疗保健器具比比皆是, 但是效果如何就有待商榷了。

二、理论基础

1、相关研究成果。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由于客观上 (年龄和生理条件, 经济收入) 和心理上 (价值观和经历) 等因素, 决定了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表现出了和其他年龄段人口不同的特点。

孙明贵, 彭晓辉 (2008) 将老年人的消费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消费观念成熟, 消费决策理性; (2) 消费的求实性、方便性和保健性; (3) 追求价格真实; (4) 要求服务周到; (5) 购买地点就近;

安宝丹 (2007) 认为政府对老年产业的发展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且是最好的“调节员”和“指挥者”, 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政府通过推行政策、引导大众传媒等措施可以刺激老年人消费, 充分开发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在这一点上, 美国和日本做得比较好, 日本采用市场机制与政府的组织工作相结合, 以便正确把握老年化日本未来技术与产业变动趋势美国的混合模式是市场机制与政府的的原则性工作相结合, 其干预程度弱化于日本, 杨中新 (2005) 实践证明, 这两个国家的政府作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在老年市场方面, 目前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每年不足l000亿元, 供需之间差距巨大, 老年人市场潜藏着巨大商机。现阶段老年消费市场的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 认识缺陷, 很多企业认为老年市场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 从而采取观望态度, 制约了老年消费供给市场的发展; (2) 政策“不落地”, 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 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 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 (3) 规模层次“小而低”, 现阶段传统老年供给市场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 层次低, 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 而现代老年供给市场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 (4) 老年产品标准缺失, 目前, 老年消费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 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在养老产业方面, 目前影响较大的是鞠川阳子 (2009) 的三维养老产业链, 她将养老产业分为本位产业、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三个层次。

2、消费行为理论。消费者自身的欲望是驱策消费者去购买的主因。它既产生于消费者的内在需要, 又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强烈的需要会成为决定某一时期的消费行为的支配力量。但是, 某一需要还要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习惯、个性和家庭的收入总水平与财产额的高低, 以及家庭规模与结构的特点, 等等。外界环境是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性因素, 它包括社会因素和企业因素两个方面。社会因素主要有: (1) 社会交往。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社交圈”, 他会购买与“生活圈”里的人大致相仿的消费品, 如服装、住宅、耐用消费品、饮宴费等等。 (2) 某种社会舆论和社会运动的影响。企业因素主要有: (1) 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情况和质量、性能、包装所具备的吸引力; (2) 名牌品的商标给与消费者的信誉; (3) 企业的广告和推销员的“劝说”所形成的“拉力”; (4) 企业位置与服务态度; (5) 商品价格及与它相联系的服务费用的高低;等等。此外, 形成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条件还有: (1) 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对象的“认识”与“理解”; (2) 对购买该商品或劳务的“经验”与“知识”; (3) 通过对各种商品的比较和“判断”所形成的“态度”。

三、消费结构状况分析

(一) 消费行为

1、消费的方式。在购物地点的选择上, 老年群体以大型商场和超市为主 (分别为94.4%和98.1%) , 说明老年人对大商场的商品比较信赖, 对其商品的货真价实比较放心, 进而说明老年人在追求“潮流”的同时并不缺乏理智, 并且是追求实用方便。其次老年人的交通工具, 仍然以公共汽车为主 (占88.9%) , 其次步行 (占50%) , 小部分人是乘坐出租车, 这也体现出老年人在生活的小细节上仍然会选择节约、实用的方式。

在广告信赖程度上, 由于老年消费者心理成熟、经验丰富, 并且由于一些虚假广告的负面影响, 使得一部分老年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了反感情绪, 他们一般相信通过多家选择和仔细判断就能选出自己满意的商品。当然老年消费者还是希望通过广告了解一些商品的性能和特点, 例如对于保健产品的热衷, 使得老年群体对于保健产品的广告都较为敏感, 并且跃跃一试, 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某些商品。

在付款方式上, 一方面, 因为银行中有老年信用卡产品寥寥无几, 甚至有些银行设置了信用卡使用的年龄上限, 所以老年群体使用信用卡或者银联付款的只有极少数;另一方面, 因为老年群体对于信用卡用卡条款不是很清楚, 同时, 信用卡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得不到老年群体的理解和认可, 所以大部分老年群体对于信用卡具有一定的“惧怕”的心理。当然,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目前也有部分老年群体表示如果能办张信用卡, 那么以后消费就方便很多。

2、消费的内容。调查结果表明, 老年人总消费以吃穿为主 (分别占96.3%和74.1%) , 其次是保健和旅游 (分别占55.6%和40%) , 以及再教育 (42.6%) 。同时老年人饮食消费心理以养老健康为主, 注意营养, 合理搭配, 肉鱼禽蛋占88.9%、蔬菜占98.1%、豆制品占85.2%、水果占90%, 而粮食摄入较少, 并很少吃零食。

3、消费的方向。目前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正在朝着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调查表明, 老年人在穿着方面已经开始选择时髦, 追求品牌, 甚至在追求名牌 (41.6%) 方面已经超过了追求便宜 (37.4%) , 说明老年人正从传统的省吃俭用跨入买漂亮, 买年轻, 买质量的时代。

在娱乐养生方面, 我们通过XX旅行社的2012年数据发现, 2011老年游市场做到1000万, 而2012年前9个月就超过了这个数字, 并且每年增幅都超过20%。携程2012年的订单统计显示, 参加“爸妈放心游”的游客中, 4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占80%, 特别是60岁以上的比例将近50%, 父母结伴出行占六成。其次本次调查老年人消费投入保健品占55.6%, 对保健品舍得投资成为消费保健品的主要群体之一。随着社会发展, 老年群体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 老年人心理上更加渴望健康。这表明老年群体消费习惯正在改变, 休闲养生的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的重视。

在精神方面, 老年人消费投入到再教育和学习文化方面, 分别占42.6%和63%。老人为了充实生活和弥补过去所学的不足, 自愿学文化和接受再教育, 就读于老年大学, 说明一部分老年群体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

4、消费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 老年群体购买商品的用途的排序是:自己、配偶、子女、除配偶和子女以外的亲属和其他人。由此可见, 老年群体消费的动机是以自我消费为主, 但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仍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老年群体的消费, 老年群体补贴下一代的习惯, 将财富转移到下一代消费的行为仍然在老年群体消费动机上占很大比例。

(二) 消费心理

1、实用型消费心理。现阶段的老年人口基本都是经历过寒苦的生活阶段, 体验过生活的心酸, 所以节俭、谨慎、厌恶风险、平衡、适度、和谐、集体导向等传统的中国思想对其影响比较大。因此, 即便处于现在“潮流时尚”的环境中, 生活观念有所改变, 但是其实体性、习惯性、方便性以及利他性的消费心理还占据较大的比重, 他们认为“居家过日子以吃穿为主, 温饱为准则”, 在购物时, 不追求量多, 但是也不再过于节俭, 而在于质量好, 同时“只要为了孩子好, 花多少钱都值得”的观念基本都牢牢的根植于老年人的心中, 这使得他们的消费不可避免的花费在家庭、子女身上, 但由于文化程度的提高, 老年人的认识程度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这方面的消费不再是盲目, 而是理性的选择适用的、合理的产品和方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消费文化观念, 老年人在消费时, 讲究商品的实用性, 服务的可靠性, 以及价格的合理性, 即使是享受型消费心理的老年人, 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受此类型消费心理的影响。

2、享受型消费心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改变, 老年人的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念正在弱化, 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花钱买健康、买年轻、买漂亮、买闲暇、买舒适、买享受、买方便正成为老年人的生活追求, 老年人的购买欲望普遍增强。现在的老年人多数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五、六十年代度过他们的青春年华, 一直没有机会满足各种人皆有之的生活追求。因此, 当他们从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负担中解脱出来后, 就会喷发出强烈的补偿要求, 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过得幸福、充实、绚丽多姿。从这一意义上讲, 老年人有比青年人更强烈的购买欲望。和中青年相比, 大多数老年人已上无赡养父母的责任, 下无抚养子女的义务。因而可倾其所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使老年人相对有限的经济收入, 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其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中青年消费者。

另一方面, 中国是一个尊崇孝道的国家, 老年人的消费实际上有很大部分是年轻人在出钱出力。年轻人有孝心, 为了尽孝道, 为长辈消费再多也心甘情愿。即使老年人自身没有很强的消费欲望, 其后辈只要有能力也会为他们着想。这进一步的促进了老年人的消费心理的转变, 追求更高质量, 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

五、建议

针对我们调查和走访所得出的结果, 结合长春市老龄化人口的特点以及国内外对“银发”产业的研究开发经验的启示, 我们认为长春老年人对智能化、人性化、对象化的涉老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开发以下适应“银发族”的产业, 是大有前景的。

1、“银发”消费区的开发。

当前长春中老年人的专卖店市场为空白, 老人购买自己生活及医疗用品, 总是要跑上好几家商店, 市面上很需要一些老人专用购物中心或者在大商场中需要开发“银发区”, 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衣、食、住、行、乐、医疗保健等器材与用品, 同时店铺的位置应分布在老年人较集中的居住区;店铺的设施应尽量减少自动化, 更多人性化, 增加休息区;店铺的服务应细致周到, 热情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绍、购物咨询, 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电话预约购物等。

2、老年人餐厅。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退休后的老年人, “安享晚年”的生活标准正在逐步提高, 且养生的观念在现今的生活中越来越被重视, 但又老年人一般味觉不好, 对饮食品味与消化均不如青年, 而且老年的食物配方均需针对其健康、保养、生理等配方有所调整, 如能针对这些因素提供餐饮服务, 想必会受到“银发族”的喜爱。

3、老年服务机构。

随着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进而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和和问题需要得到满足和解决, 而我们的调查数据也表明如今老年群体的旅游趋势正在稳步上升, 但是没有人陪伴, 不仅自己不愿去, 儿女也不同意, 如果旅游公司推出有安全保障的旅游计划, 那么相信会得到许多老年群体的青睐。又如时有的家庭、财产、邻里等关系也需要有咨询、调解的地方, 因此开展中老年人咨询顾问服务、健康及康复中心、交友服务、文娱康乐及旅游服务、职业训练及再就业服务, 可以更好的维护和保障老年人权益。

4、金融、保险服务业。

老年人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 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 使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 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 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 税收减少, 储蓄率下降, 投资率比例降低, 单纯消费增加。因此发展专业的老年人金融、保险服务业, 如老年地产的倒按揭、寿险产品的证券化产品、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等, 不仅可以改善老年人口退休之后, 完全依赖退休金养老, 日子可能会过得较清苦的状况, 提高社会投资率、储蓄率, 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后劲。而在促进老年群体消费方面, 针对老年人实用性的消费心理银行可以对老年人办信用卡区别对待, 对于办信用卡的种种不确定因素, 制定相关的规则, 获得老年人的理解和认可, 同时将“出门只要带上一张卡, 不用带钱包, 不用担心被盗, 超市里刷卡还有积分, 积分到一定额度, 还能送些日用品”的理念传达至老年人的心中, 可以促进开发老年购买欲望。

6、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公司。

此类公司所提供的为老人服务, 正迎合老人家庭中子女上学、上班人手不足情况的需求, 一般来说如老人生活上所需的清洁、淋浴、购物、煮炊、医药、护送看病、读书 (读报) 、写信、聊天等等的家事服务, 以及卧病者 (老年人) 的护理和紧急事件的处理。

7、设立老年人才市场。

在访问的过程中, 我们还发现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才资源群体, 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 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 就是为了使老年人中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 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 继续奉献, 参与社会发展, 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六、结论

基于现阶段中年人的文化水平较之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有一个质的的提升 (至少完成高中学业的接近70%) , 未来老年人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预计2025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14000亿和50000亿) , 以及倒金字塔的人口结构, 下一阶段的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将会朝着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整体的需求和购买力将构成未来消费市场的重大部分。同时, 老年人的自我性消费、娱乐休闲消费和文化消费将会成为主导消费方向。

发展老年消费市场, 可以充分满足亿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 把握老年消费市场发展的时代机遇, 及时部署, 深入调研, 敢于创新, 群策群力, 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从扩大需求, 增加供给, 完善服务, 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推动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和保障老年人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何纪周, 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和老年消费品市场研究, 人口学刊, 2004.3

[2]孔凡磊, 城市老年人消费观念分析, 社会研究, 2011.6

[3]刘志伟, 老年人的消费心理特点及老年市场营销策略, 经济师, 2001.6

[4]孙明贵, 彭晓辉, 中国“银色”消费市场的特征及营销对策研究, 消费经济, 2008.2

[5]秦娟, 日本老年消费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网络财富, 2009.24

[6]张晓青, 徐成龙, 国外老年长期护理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西北人口, 2011.3

[7]安宝丹, 从政府的作为来看老年产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 2007.1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的交互设计研究 第9篇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情感,生理机能,交互设计,特殊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口平均寿命较过去有了大幅度的延长,社会人口结构正在发生转变,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也将是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

进入数字信息的时代,交互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包括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从2012年12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整体中国网民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是它的增长速度却是最快的:跟2011年相比,2012年的老年网民数量从占总体网民的0.7%上升到1.8%,增加了一倍还多,充分显示了老年人对交互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和需求,老年人是渴望进入数字时代,享受信息交互带来的愉悦和便捷的。要达到老年人的需求,就要根据人进入老年之后,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深入地研究交互界面相关的老年人认知特点,使老年人能够真正实现交互界面使用的可及性。

一、老年人心理特征对交互设计可及性的需求

首先,从心理学来说,由于老年人视觉、听觉能力和敏锐度的下降,思维灵活性和速度较差,导致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较年轻时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衰退表现得尤为明显。心理学家对记忆与年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假定18-35岁的人的记忆成绩为100,那么35-60岁的人的记忆成绩为80-85,60-85岁的人的记忆成绩为65,可见人类的记忆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进入60岁以后的老年期,则会大幅地下降。而且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特殊在于,常常对记忆未衰退前发生的往事记忆较为清晰,而对新进发生的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遗忘较快。

短期记忆能力的衰退,老年人思维能力的退化,导致了老年人对新近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低,学习和理解一项新事物需要更长的时间。老年人的知识结构因为长期的积累,已经固化;生活经历的漫长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老年人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固有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接受新鲜事物时有一定难度,影响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也导致了在使用与他们以往接触的媒介完全不同的的交互界面时,会产生“科技恐惧症",会变得非常的谨慎甚至是恐惧,并伴随着极度的不自信。

其次,老年人有着特殊的情感态度。就多数老人的现状来看,退休后的生活社交圈子变得越来越窄小,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度也越来越低,因此在精神上会感到孤独和空虚,与时代渐渐有了脱节感。同时,不可忽视独生子女政策给现今中国老年人带来的影响,独生子女政策使我国家庭规模变小,子女迫于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缺乏与家中老年人的交流和陪伴,甚至出现了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的情况。老年人由于生理肌能的退化,社会角色的转变,家人沟通的缺乏,城市邻里关系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并且容易经常感到自己被忽视,希望得到家庭、社会的关怀和认同。

基于老年人认知心理和情感的分析,也可以提取很多对老年人交互界面有用的设计启示:第一,尽量让系统去适应用户,尽量使用简单普通的交互手段即可进行人机信息交互的过程;第二,针对老年人健忘,恐惧的心理特征,应提供及时相应的反馈信息,因为用户受挫不仅来源于用户的心理因素,也取决于系统响应时间的长短,对用户操作时良好的进程提示和信息反馈,有助于提高老年人使用交互产品的耐心和信心;第三,在美学的设计上,要使交互界面图标尽量简单实用,材质结实耐用,造型保守但不尖锐,同时多以温馨亮丽的色泽为主,作为老年人的一种心理补偿,老年人更愿意接受这样的界面,同时也帮助老年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树立健康正确的养老观。

二、老年人生理特征对交互设计可及性的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种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生物效能降低,环境适应力减弱,器官应激能力退化,容易引起各种生理障碍。这里主要分析与交互界面设计有密切关系的相关生理特征。

1. 老年人身体机能及行动能力的特征

一方面,是老年人活动能力的变化。由于内脏功能的衰退,肌肉的萎缩,导致老年人无法承受大幅度的剧烈运动,也无法支撑长时间的体力消耗,身体的承受能力非常有限,活动的幅度也显著减小。骨骼钙质含量的减少,使骨骼变脆、弹性和韧性降低,即使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引发骨折的伤害。另一方面,老年人动作的精准性和反应能力也在变差。当人步入老年,脑细胞开始减少,脑组织开始萎缩,研究表明老年人大脑重量与年轻时期相比减少6%-11%,所以神经传导的速度也较年轻时大幅降低,从而造成老年人普遍的动作缓慢,状态不稳,运动障碍,反应能力差的行动特征。

因此,结合这两方面原因,在设计面向老年人的交互界面时,必须考虑其安全性,即确保老年人能够不受到健康和安全的隐患威胁,同时又能够完成交互的过程。另外,应当尽量减少精确的界面元素拾取,尽量选用简单、日常、易识别的动作,缩小动作幅度,使老年人更从容地接受和使用操作界面,并有效改善和减少老年人由于衰老造成的生理机能下降。

2. 老年人的感知觉特征

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各感知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老年退化性变化。而感知觉也是影响交互界面科技型达成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这三个方面。

视觉方面,人在60岁以后,远距离视觉便急剧衰退,近距离视觉的衰退程度与之相比变化更巨大,也就形成了中老年人中最普遍的老花眼。另外老年人的瞳孔扩大最大限度的降低,导致瞳孔对暗光的反应已不能扩大或达到有效程度,降低了老年人在亮度对比较弱的条件下辨别物象的能力,但同时也无法经受亮眼的眩光。老年人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也会减弱。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会变成黄褐色,对颜色的分辨能力、对物体的形状、深度以及运动的视知觉也有所下降。视觉的灵敏度和分辨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衰退。因此交互界面中的字体应选择适当的大小和颜色、图标和图案,文字尽量简明扼要,在提供界面足够亮度和光照的同时,加大界面色彩的对比度,以适应老年人日益下降的视力和视觉敏感度。

听觉器官和人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老化,其感受和应激能力也不断衰退。奥尔索(Olsho,1985)曾做过一项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等音响阙值实验,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声音强度大,音响就大,声音强度小,音响就小。人所能感觉到的音响范围在0~130分贝,当音响超过130分贝,人耳就会产生痛觉。研究者大多数用纯音来测查音响的感知觉。30岁的成年男子能知觉到音响只有4分贝的6000赫兹纯音。在同是6000赫兹的声波频率下,65岁的老年人要把声音强度提高到40分贝才能知觉到同样的声响。这主要都是因为老年人耳朵内部和听觉神经系统的细胞凋亡和营养不足造成的。

更重要的听力的障碍是对于言语知觉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影响,例如日常生活中通常需要对老年人重复几遍所说的内容老年人才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交互界面提供不同音响的音量,最好是配合图像信息帮助老年人更加明确界面输出的信息内容。老年人在言语知觉和理解能力方面的抗干扰能力也越来越差,因此应尽量减少噪音并考虑界面应用的环境。

触觉方面,由于老年人皮肤表皮、分泌腺和排泄腺功能减退,皮肤萎缩、干燥、多皱,弹性也降低。躯体和四肢不再光滑细腻,躯体感觉发生很大的变化,对物体的触觉感知能力明显降低。所以非接触式交互界面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触摸或其他接触式的交互设备,老年人并不能像年轻人一样使用的得心应手,但是非接触式界面使老年人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交互界面的操作,一方面,它避免了老年身体知觉和肌肤触觉不再敏感反应迟缓的干扰,另一方面空间的分离也使他们摆脱了键盘鼠标等他们陌生的设备的干扰。

三、老年人可及的优秀交互应用——Wii Sports

从2006年底开始,一款由日本任天堂公司开发的名为“Wii”的游戏机迅速风靡欧美家庭,其独特的多通道交互方式突破了一度被认为不可能跨越的年龄障碍,在美国、欧洲、日本和台湾等地,受到了老年人的热烈追捧。在美国,截止2007年全美养老中心已经安装有超过有1万9千台Wii游戏机。Wii主机包含了网球、高尔夫、棒球、拳击、保龄球等5个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采用的线控制器和红外感应装置能感知用户的位置和动作,使用户能够通过肢体动作与游戏互动。

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状况来说,Wii有效降低了参与交互时进行的动作强度,使之更适合老年人骨质结构的变化和肌肉柔韧性的下降,不必拿起16磅重的真保龄球,也可以体验保龄球带来的乐趣。Wii采用了比鼠标键盘更加令老年人感到方便熟悉手柄操作——Wii Mote,Wii mote被设计成客厅里最具亲和力的电视遥控器样式,简单的按键设计,接触无距离感,拿起它就知道如何使用,避免了老年人感知觉退化导致的及时有效接受和发出信息的障碍,和面对新鲜事物漫长的接受和学习过程。从购买和使用Wii的人群也可以看出,难以掌握复杂操作的学龄前儿童和对新的电子设备接受度最差的中老年人,都可以轻松学会使用Wii。家庭合作的多人互动设置,一方面给老年人带来了年轻时的运动体验,在娱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交流,消除孤独感。在美国,部分老年人甚至用Wii游戏主机在酒吧当中举办了当地的保龄球比赛。无论从生理机能上,还是内心情感,都激发了老年人强烈的兴趣,满足了老年人迫切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普遍能够较便捷、顺畅地完成操作,顺利地进行交互活动。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交互设计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度也会随之提高,设计的可及性,即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也会得到绝大多数设计师的提倡。

交互界面可及性的研究,对老年人及特殊人群来说,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和很现实的参考作用。

首先,可以极大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包括身体衰退的减缓和心理健康的调节。相应的,也促进了交互界面设计的人性化发展趋于完善。

老年行为心理学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98名2009年6月—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 需要在进食方面给予帮助的老年病人的照顾者, 包括陪护公司人员、家属子女及家政人员。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在参考有关文献[3,4]和参照香港医院管理局营养资讯中心的照顾吞咽困难病人院舍实务指引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共分2个部分。第1部分:一般资料, 包括照顾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经验、照顾病人时间、与病人的社会关系。第2部分:饮食护理知识与行为调查表, 包括照顾者对饮食护理知识的了解情况、知识来源、行为、饮食安全的风险意识及照顾者对误吸现场应对5个方面, 共21个项目。以知道、了解、能够、是为肯定回答, 否则为否定回答。

1.2.2 调查方法

由专科护士发放问卷, 使用统一指导语。调查对象自己填写或口述, 口述时由调查者代为填写。共发放问卷98份, 有效回收有效问卷98份, 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人 (%)

3 讨论

3.1 对照顾者的培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 许多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 需要陪护人员照料、协助。本组老年病人中, 82.7%生活不能自理。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 照顾者中74.5%文化程度为初中、小学或文盲。表2结果显示, 45.9%的照顾者知晓根据病人的进食能力选择适当性质的食物、避免吃的食物, 38.8%知道病人进食时的体位与姿势, 34.7%知道照顾者如何选择喂食方位, 32.6%知道选择大小合适的喂食勺子, 42.9%知道进食后保持坐位或半卧位30 min, 48.0%照顾者知道现场应对误吸的方法。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 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心理性格的改变等各种原因, 已成为发生误吸, 甚至死亡的高危人群。而照顾者对于饮食护理知识缺如、不恰当的食物和饮食护理增加了误吸的发生。本组照顾者中, 非家属人员占71.5%, 这些人员大多为来自边远地区, 受教育程度低, 缺乏护理常识及基本技能, 但他们却承担着老年病人的饮食起居工作。因此, 临床护士应足够重视, 认识到饮食护理指导的重要性。

3.2 提高陪护人员对饮食安全风险意识

不少照顾者回答, 在喂食过程中经常发生呛咳, 过一会就好了, 结果与张新等[4]在饮食指导中发现的结果是70%家属对病人的饮食呛咳认识不足相近。其实误吸的后果取决于进入气道内反流物的多少。大量反流可以阻塞气道, 影响呼吸道通畅, 严重者窒息死亡。从表2对饮食安全风险意识调查结果显示, 对进食呛咳危害性认识和有防范意识的照顾者占38.8%, 认为误吸与喂食者不正确的行为动作有关者只占36.7%。有必要与陪护人员充分沟通, 说明误吸的危险性, 从思想上提高陪护人员对误吸危险性的认识, 引起陪护人员的重视, 同时针对不同时机, 如在照顾者上岗前、新入院时、更换新陪护人员、出院时对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5,6]。

3.3 医护人员是实施健康教育主导者

从表2可以看出, 本组照顾者的护理知识93.9%%来源于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是照顾者获得护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饮食护理知识的传授及检验是护士的重要职责, 应从多形式多途径进行教育和传授, 并检验督导照顾者自觉执行。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病人照顾者饮食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及其行为, 针对性地做好该人群的健康教育, 有效预防老年病人饮食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采用随机取样法, 调查98名老年病人照顾者的一般情况、饮食护理知识及行为, 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照顾者中74.5%文化程度为初中、小学或文盲, 45.9%的照顾者知晓根据病人的进食能力选择适当性质的食物、避免吃的食物, 38.8%知道病人进食时的体位与姿势, 34.7%知道照顾者如何选择喂食方位, 32.6%知道选择大小合适的喂食勺子, 42.8%知道进食后保持坐位或半卧位30 min以上;对进食呛咳有防范意识的照顾者占38.7%, 误吸与喂食者不正确的行为动作有关者占36.7%, 误吸现场应对正确占48.0%。[结论]非亲属、低文化者是老年病人的主要照顾人员, 其饮食护理知识缺乏, 风险意识薄弱, 误吸现场应对方法欠掌握。医护人员应对新入院老年病人的照顾者及新更换的照顾者进行饮食护理知识的了解和培训, 提高其对饮食护理安全意识, 并定期检查其措施落实情况, 预防因喂食不当所造成的并发症。

关键词:老年人,照顾者,饮食护理,知识,行为

参考文献

[1]尹建敏.高龄病人误吸原因分析及家庭保健[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2, 2 (2) :67-68.

[2]Kikuchi R, Watabe N.Konno T, et al.High incidence of silent aspi-r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mmumty acquired pneumonia[J].Am J Respi-Cfit Care Med, 1994, 150:251-253.

[3]Zygo J.不能自理病人的喂食[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22 (10) :499.

[4]张新, 吕建敏, 郭玉美.老年病人饮食呛咳的预防性护理[J].护理学报, 2006, 13 (11) :36-37.

[5]房秀梅, 段冬霞, 张小林, 等.老年病人的特殊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2) :84-85.

老年行为心理学 第11篇

关键词:老年人;超市购物;超市购物模式

1 研究背景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已经出现了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而我国民政部于2016年7月11日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我国早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过去每年都在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内老年人的人口占比会继续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老年人的消费能力逐年提升的同时老年人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带动了老年人的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提高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虽然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也带来了潜力无限的老年人消费市场。

超市作为老年人消费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如何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和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改进,以提高老年人的超市购物体验,是零售业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挖掘中国老年消费者在超市购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产品和服务设计,以改善老年消费者的超市购物体验。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经过对郑州多个大型购物广场进行老年消费者的跟踪、观察及访问,得出老年人有充裕的时间,有较好的经济能力,购买力较强,经常会去大中型超市购物,每周固定去超市1~2次的较多。老年人在超市内购买的物品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部分,其中食品和日用品占比较多。老年人每周在小型超市内消费100~200元的居多,而在大中型超市内消费200~300元的居多。其中与儿女一起居住的老人大多担任家庭日常用品采购的角色,因此他们是群体中消费金额较大的一类。

除了这些表明老年人消费能力较好和时间充裕的调查发现之外,还发现了一系列老年人在超市进行购物时遇到的问题及现象。例如,商品价格标签上的字体太小,看不清楚,而且没有相关的设施及产品来帮助老年人阅读标签上的字体;由于商品码放得过于密集,取放商品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商品倒落的情况,留下了极其不好的购物体验;我国公共卫生间大部分采用易清洁的蹲厕,虽然十分符合我国国情,但是蹲厕会给老年人带来诸多困难与不便,尤其是患有关节病痛症和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使用时极易发生危险;在超市购物过程中发现超市环境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在购物过程中的休息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降低带来的如行动不便、迟缓和体力不济,需要经常暂时休息以恢复体力。在购物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个现象是老年人坐在本不该用来当坐具的物体上休息,具有代表性的是发现有老人坐在灭火器箱上的代替椅子进行暂时休息。以及超市门口处设置的椅子上坐着在休息的大部分会是老年人。老人在购物过程中会容易疲累,这个问题最初解决方案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自主设计兼储物与休息功能的购物车,在超市购物过程中观察到一位老人,她并不是完全失去行走能力,但是她的体力及身体机能不能支撑她独立完成整个购物过程,所以在购物时大部分的时间老人都会坐在自制的购物车上,当然有时候也会扶着椅子站起来自己行走去找自己需要的商品。

这些问题都是经过跟踪观察而发现的,尤其是一些“不好”的行为,人的行为会透露人的隐性需求,也透露了环境设施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有问题就会存在设计机会。老人对着商品价格标签左看右看“认真研究”的行为,表明了标签上的字体实在是小得令老年人看起来费力,因而需要一款产品帮助他们阅读到标签上的信息;超市里经常出现“奇葩”的多功能购物车和老年人随意坐在某处的行为,表明了市场上缺少一款适合老年人外出购物兼有储物和休息功能的多功能购物车,也说明了超市缺少让老人休息的座椅及设施;一些老年人买的东西太多以至于需要很费力才能将物品运送回家,现在市场上常见的个人购物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人们运送物品,但是一些居民楼没有安装电梯,老人就需要把装满了物品的个人购物车带上一起爬楼梯回家,可想而知,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

3 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互联网购物及快递行业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且涵盖面非常广,可以想象,或许未来超市会是人们享受购物体验的存在,自己要购买的物品也可以让超市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等要求送货上门。

因此,综合上述老年人在超市购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现象,我们或许可以用改变超市购物模式的方式来解决老年人在超市购物遇到的问题,让超市在服务方面加大力度与广度,将超市转变成集购物和购物体验功能的消费场所。超市需要提供消费者在购物时用到的网络应用或者是带有扫描和订单功能的智能终端机,消费者在看中某一商品时只需要扫描一下商品的信息码,商品的信息会显示在屏幕上,确定购买时输入自己的信息及要送到的地址信息,这时订单信息会发送到超市的购物客户端,超市工作人员根据消费者要求将商品送到指定的地点。期间的运输流程是超市将商品按社区分类配送到社区中转站,社区中转站可以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并且可以承接不同超市的配送任务,物流公司人员将中转站的商品按信息进行送货上门的服务;也可以建立一对一超市购物网站,网站上的商品也是由线下对应的超市提供并送货上门,主要针对的是消费者喜欢且放心某超市的商品,但是又不方便去,就可以選择对应的网上超市进行购物。因为要考虑到消费者购买的蔬菜水果等商品不易长途运输且容易发生变质等现象,所以这类超市购物模式的即时性很重要,所以这样的超市购物模式及运营适合在同城内进行。

4 结语

通过对老年人超市购物过程的体验,发现在购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将其与设计关联,使设计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特征,更符合老年人的需求。现今我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是老年人的心理及身体状况一直在产品及设计上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希望通过对超市购物模式的改善来减轻老年人的生活负担。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吴玉韶.中国老龄化事业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白莹,刘源源,邱松.以设计创新为导向的人种志用户研究方法的应用——以老年人超市购物体验研究为例[D]. 2013.

[4]孟凡杰,蒋晓.浅谈老年人心理需求对设计的启发[J].大众文艺(理论研究·设计),2012.

[5]于涛.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消费问题研究[D]. 2013.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行为初探 第12篇

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病人, 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中老年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64例, 年龄45~83岁, 平均66±5.8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 无文盲;病程:最短1.5年, 最长33年;无伴老年痴呆, 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2 方法

广州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健康教育小组成员自设糖尿病饮食调查问卷, 从6个方面进行调查, 包括饮食的重要性、饮食的控制、饮食的计算与分配、食物交换份法的了解与应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了解、每餐进食速度。每个项目下设2~8个子项目供选择, 对所有项目回答正确的定为掌握或坚持控制;对2~7个项目回答正确的定为部分了解或部分控制;对所有项目回答都不正确的定为不了解或无控制。同时, 针对答卷情况进行具体问题深入交谈了解, 并做记录。

3 结果, 见表1~3

注:计算与分配指每日总热量和三大营养素的计算及各餐分配。

注:快:指每餐用餐时间<10min;一般:指每餐用餐时间在20~30min之间;慢:指每餐用餐时间>30min。

4 结果分析

1) 从调查结果看出, 只有33%的患者掌握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其中大部分患者对饮食治疗的认识只在于认为节制饮食可以降低血糖。

2) 对于饮食的控制, 80%的患者只能做到部分控制, 在通过深入交谈了解中, 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人知道要控制饮食, 但是因相关知识缺乏, 并不能做到平衡膳食, 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 甚至一味少吃或不吃, 导致营养失衡。另外有一部分人则是有控制饮食, 但总因工作应酬、家人不能配合、相关知识缺乏等原因, 不能定时定量进餐和正确分配每餐营养。

3) 对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只有10%的患者能初步掌握, 但他们大多只知道几种常食用的较高指数或较低指数的食物。美国糖尿病学会在《糖尿病医疗护理》 (Diabetes Care) 杂志发表的2006年度美国糖尿病医疗护理标准中就有一条:在碳水化合物总量一定的时, 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将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所以有必要让患者了解更多常见食物的血糖指数。

4) 对于每日总热量及三大营养素的计算和各餐的分配, 有8%患者在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中已掌握到此知识, 但真正能应用的人只有3%, 大部分因为觉得繁琐而不愿意或无法接受及应用, 42%的人对此知识有所了解, 但多数仅知道每日主食量及三餐的大体分配。

5) 对于食物交换份法, 17%的患者接受过这一知识的教育, 并且能通过查表交换食物, 但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只有12%, 而且从深入了解中得知其中绝大部分患者只根据自己喜好, 认定几种固定的食物进行交换, 选择比较单调。

6) 从调查中显示, 52%的患者, 即超过调查人员中的一半都有进食快 (<10min/餐) 的习惯, 这也是导致餐后血糖快速升高、易产生饥饿感、进食量增大、增加胰岛素B细胞负荷的原因。细嚼慢咽有助于恢复空腹感和饱腹感的节律, 使代谢调节系统正常化[3]。

5 健康教育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促使合理饮食, 以控制血糖、血脂, 保持体重, 保证足够营养,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 由广州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自编了《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资料》手册, 发放给每位患者, 通过讲座、挂图、影像等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不定时向患者提问手册里面的有关内容, 并告知正确答案及在手册里的具体位置, 以提高患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组织有典型病例、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同其他病友间互相交流, 以带动其他患者的积极性。

3) 采用1∶1的食物模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每日总热量的计算及各餐营养素分配、食物交换份法应用等的演示指导, 使宣教内容形象化, 加深患者和家属的印象, 使患者及家属易于掌握。

4) 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 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向患者宣教, 采用营养学中的24h膳食回顾法[4]、食物频率法[5],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 结合其嗜好对其饮食状况进行评价、指导, 采用量化手段落实到位。

5) 家属的支持和配合能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所以在宣教中要了尽量让家属参与, 取得配合。对于出院的患者要定期电话随访。

6 结语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 患者饮食控制依从性的好坏取决于患者对饮食控制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6]。中老年患者是糖尿病患者中的主要人群,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对医学知识掌握欠缺,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认识不足, 加上自身的行为控制力有限或家人不能配合或经济问题等原因, 造成他们在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方面不够重视, 甚至放纵自己的行为。因此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对饮食控制的重视程度和饮食控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调动其参与饮食控制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改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丽华, 张香琴, 王咏梅, 等.22所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实用护理, 2003, 19 (10) :652.

[2]曾永红, 陈凡, 容艳玲, 等.运动、饮食、教育监测对预防糖尿病的作用[J].实用医学, 2000, 16 (7) :546.

[3]江钟立, 张勤, 贺丹军, 等.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行为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2000 (6) .

[4]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87.

[5]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88.

上一篇:阴道镜活检术下一篇:分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