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互动开始

2024-05-17

高效课堂从互动开始(精选10篇)

高效课堂从互动开始 第1篇

一、 读书与思考结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一方面要给足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多层次、多方式的阅读空间,并适时地予以点拨、引导,以提高读的效率。

语文课不能缺少读,在理解课文过程中我经常让学生带着“主问题”进行阅读,在文中圈画、标注,能力较强的同学,还鼓励他们画出相关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就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在课堂中就会呈现许多质疑解疑的精彩瞬间,其背后绽放着学生思维的跳跃与发展。

在读书与思考中,将思考与交流的时间留足,学生经过思考后,交流起来才会大胆、自如,同时,引导学生在口语实践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敢于说,善于说。语文表达能力也正是在不断交流中得以发展、提高。

二、读书与精讲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促使学生朝着“反三”这个目标丰富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学会主动探究。

只有学生的读,没有教师带领学生品析词句,学生难以领悟文本的精髓。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并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去体验,那是建立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在学生探究不出时,在学生表达不明时,在学生理解有偏差时,在学习重点词句时……就要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不仅理解感悟,更要学会运用。

三、读书与练笔结合,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语文的学习在于多读多写。十余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感受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写结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也是这样做的。每天语文课不少于10分钟有关写的训练。有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批、画、注,有时利用课文的空白引导学生写下感悟,有时在书边写下自己对主人公想说的话,有时带领学生摘抄一则与课文有关的人生哲理……

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 第2篇

——《圣雄甘地》一课的启发 东莞高级中学 曹军辉 前言

感受的基本感念是指感官侦测到外境的能量变化,于个体内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感受是生物的基本能力,辨别有无生命活动的重要凭据,同时感受也是外境与内心的核心介面,个体对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认知,经验的累积,都是基于感受。而学生感受则是指学生在听课过程当中根据老师授课内容的变化而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也是学生对新知识生成自我认知的过程,同时学生感受还是学习产生效果、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衡量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方式重心指向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主体互动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真正做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感受开始。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不能通过试验重演,因此要增强学生的感受,要通过多种资源途径、教学策略来实现。我所选择的《圣雄甘地》一课,由于时间、空间、文化的差异,学生特别难以理解,是一个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课例,我想通过对此课教法的探究,挖掘关注学生感受的课堂魅力。

一 在自我陶醉中发现问题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整个过程以老师讲述概念和过程为核心。

导入:以电影《甘地传》作为开头,引起学生注意。过程:

第一介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定义。

第二介绍讲解甘地其人和甘地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第三详细介绍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经过、原因、结果等)第四根据所学知识来讨论如何评价甘地和其思想。2 自我陶醉

在我看来,《圣雄甘地》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当有难度,学生对于印度和甘地本人知之甚少,所以我在授课过程当中追求详尽,努力呈现印度的背景,每个概念的解释,每次具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详细讲解,希望给学生一个尽量完整的知识结构,甚至连如何评价甘地都有参考答案。在我看来绝对是面面俱到,详尽到了及至,在授课过程当中我也是讲的酣畅淋漓,自认为自己准备充分,讲述到位,一定会赢得赞赏和喝彩。在调查中惊醒

课后学生调查:(以谈话方式进行)老师:你如何评价这堂课?

学生:“您讲的很详细,但是我们感受不是特别深刻,内容有点偏多。”

学生的回答可谓当头棒喝,让我内心一头雾水,自认为天衣无缝洋洋自得的课(本以为学生会大加赞赏),到头来竞混了个“感受不是特别深刻”,让我着实“伤心”了一番。

老师:你觉得“感觉不是特别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一切都是您讲述的,我们被动的听自己思考的少,所以感受就不是很深刻。

同时在搜集了夏老师研究课题里的“中学历史优质教学课堂评价量表一:学生评价表”,发现打分较低的集中出现在2、3、5项,和学生反映的问题吻合。

仔细想想非常有道理,我在这堂课中只关心了自己的感受,是这堂课不成功的最大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由于想全面详尽地呈现面面俱到,造成重点不突出。

第二、认为学生基础背景知识缺乏,老师“满堂灌”,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第三、学生关注度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第四、事件间因果联系不强,缺乏系统性。

暴露问题:整个授课过程我高度关注了自己的讲授,陶醉于自我讲述。二 在集体教研中研讨问题推进思路(第二次授课,全科组老师听课并录像)

首先,是对详略做了处理,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件列表,挑选其中最为典型的第二次进行讲解,用典型案例代替三次罗列。其次,加强了师生的互动,选取部分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例如: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形成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总结。再次,我加强事件的因果联系与系统性,注意讲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和联系,突出知识结构框架,采用整体宏观知甘地,环环相扣识甘地,全面思维悟甘地的逻辑结构,特别是在导入方面,采用流行语代替视频,统领全课,作为本课的突破口和灵魂点。

科组老师评课:

孙老师:详略得当,知识体系严密,逻辑性强,基本功扎实,比较充分地挖掘了教材,整体来说很不错。

毛老师:思路清晰,老师比较全面的呈现了甘地跌宕起伏的一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驾御课堂,讲述生动,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是堂出色的课。

其他老师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我认真看了每个老师的“中学历史优质教学课堂评价量表二:课堂观察评价表

”,数据统计显示,这堂课受到了同事高度的肯定。大家普遍认为讲述到位,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是一堂不错的示范课。再次做学生调查:

老师:你如何评价这堂课?

学生:您讲的很详尽,但是还是觉得甘地很难理解。老师:你觉得最大的问题出在那里?

学生:我们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考太少,缺乏历史体验。

学生的回答再次刺激了我,一堂老师普遍任课的历史课,在学生这里不过还是个勉强及格,原因何在?经过多方反馈和调查,我发现一堂真正的优质高效的课,它只所以成功关注点绝不仅仅是老师自身感受,也不是听课老师的感受,而应该是听课学生的真实感受。

结论与共识:整个授课过程要关注学生感受,在师生互动中推进教学。三 在磨课中不断走近学生(第三次授课全体科组成员参加并进行录像)

1、从现在走向过去: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引起思考,引发感受历史的兴趣通过对“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的导入说起。

老师: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历史人物:他说“我们下代的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而我们生活当中确实很多人很难理解他,用一句流行语来评价他就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那么他是否真的只是个传说?到底我们“要不要迷恋他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答案自有分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辉哥课堂”。

(1)课前预习所反映的学生学习的困惑

在预习阶段学生早已困惑不已,“什么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是怎么将印度民众团结起来的?”“甘地为什么会选择非暴力的斗争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什么会成功?”。对于环环相扣的概念,学生很难寻找到突破口,特别是对甘地思想和做法的理解更有难度,完全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思维的高度和精神的高尚度远远超出学生认知程度,那么如何才可以让学生领会甘地精神,读懂甘地呢?这个问题一直刺激着我的神经,偶然的机会我来了灵感——流行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2)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用最精炼的流行语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大家思想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客观历史人物的热情。怎样才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呢?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课堂感受,只有我们真切的考虑了学生的感受,学生才会被真正的调动和吸引,这时历史教学和教育才会真正意义上地逐步展开。

从课堂导入阶段开始,我就开始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兴趣,我曾有过三种导入方式的思考设计,第一用电影片段(《甘地传》当中的开篇)视频的作为导入,但是弊端是时间长,手段并不新颖,况且大部分学生已经看过,此视频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大降低,第一次授课时采用了此做法,反响一般。第二考虑过利用名言导入,主要是想用世界名人对甘地的评价,但是缺点是生硬,缺乏活力,难以在瞬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三种我是从学生口味入手进行思考,利用流行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那么我们是否要迷恋他?他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呢?”来作为引导,在学生和甘地间建立一种联系,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考虑到本课的主线,最终我选择了这种导入方式。

学生反映:绝大多数学生用笑声反映了他们的关注度,就连坐的姿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的神情和眼神告诉我,他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3)网络流行语与理解甘地人生的联系

选用“是否要迷恋哥,哥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其实是考虑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于甘地是陌生的,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如此对于他的评价和赞赏度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用这句流行语真实表达了学生心中的困惑,同时整个课堂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是在回答学生甘地的生平事迹(包含印度的背景,甘地大事件等等);是否要迷恋他则是要解决如何评价甘地的问题。一个贯穿整个课堂的导入,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加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系统性。

甚至对于一个字我也做了大量思考,考虑学生的感受,防止误导学生,加强导向,在关于是用“我们是否要迷恋“哥”?“哥”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还是用“我们是否要迷恋“他”?“他”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呢?”当中,我思考了很久,一个是“哥”,一个是“他”。最终我选择了用“他”,理由如下:第一前面已用“哥”做了导入,适当幽默引起学生注意,点到为止,如果后面继续使用“哥”会使学生容易产生戏化甘地的思想,(甘地毕竟被称为印度的“圣雄”)而用“他”则可以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幽默中而不失去理性。多方合围: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对历史感受的强度(1)从图片与<<辞海>>里找到对甘地的最初印象

首先在音乐声中(印度音乐,创造学习气氛),集中播放甘地不同时期的照片,每张照片下方陪以犀利的文字,引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多方面的感受。

伴随着印度音乐和图片播放下列文字:

甘地啊!想说爱你不容易!有人说甘地是一个奇迹!有人说甘地是一个乞丐!有人说甘地是印度的福娃!有人说甘地是祖国的叛徒!有人说甘地你总是心太软!有人说甘地你真的很勇敢!有人说甘地是爱的化身!有人说甘地一出生就是用来崇拜的!有人说甘地的一生就是一个传说!

设计意图:设计情境,感受历史(评价)用印度音乐不经意间将学生在带入一种情境,用冲突性和对立性的语言展现世人对甘地的评价,告诉学生关于甘地的评价其实是多元的,主要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刺激学生思维,观看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思想与知识间交流的过程,同时在此也埋下伏笔——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甘地,有没有权威的说法?

老师:众多资料和观点,一方面为我们了解甘地提供了众多资料,但是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如何才能够客观快捷的了解真实的甘地呢?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权威方便的方法——查找《辞海》。下面请同学根据甘地照片和《辞海》词条说出你对甘地的第一印象。下面开始阅读词条。“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留学英国。曾在南非进行反种族歧视斗争,提出“非暴力抵抗”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印度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期领导印度国大党。主张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和妇女与“不可接触者”的地位平等。1948年在教派纷争中,为印度教极右派分子刺死。” ——《辞海》1963页。

设计意图:给学生介绍一种历史学习方法,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可以查找《辞海》,启发学生在遇到历史问题时,不仅要查阅资料,而且要注意资料的真实客观性,同时之所以选择这段介绍,是因为它基本概括了甘地的一生,后面讲述的核心都可以在这段文字中有体现,所以这段文字既做到了宏观展现(达到了整体宏观知甘地的目的)又可以顺利向后面过渡。

吴颖诗:“他看起来有点像印度版的犀利哥,(笑声)虽然穿的破烂,但内心最知人间冷暖” 李嘉裕:“睿智而又仁慈的老人”

黄妙玲:“他表里不一,看上去是一个很干瘪的小老头,但是内心却蕴涵了极大的力量,领导了这么多的运动,最关键的是他的内心有爱”

刘晓君:“他的外表看上去像泥土一样质朴,但是他有一颗强大的心灵”

吴国钊:“我想用两个词来形容他,一个是复古,一个是非主流,即穿着复古,行动和做法非主流” 谭杰熙:“我想用关汉卿的话来形容他,他就是一粒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烂,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因为他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且即使受到了镇压也绝不退缩,因此真是响当当。”

分层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努力的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给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肯定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2)“食盐进军”视频赏析中重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史现场

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非暴力”定义的不理解,我决定用一段典型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用具体的史实来解读概念,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用心去体味曾经的历史。

电影片段:“非暴力不合作”(食盐进军)

为了第一时间捕捉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感受,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看这段视频,请大家看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用电影片段展现非暴力的画面,首先是让学生用眼睛看到非暴力不合作的具体做法;其次通过画面展示,让学生感到困惑(很难理解印度人的做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与发问;再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利用视频的强大冲击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最后,因为是谈直观感受,是一个感性问题,类似于感想,这个问题是针对所有同学的,只要他认真看了就会有想法,只要谈了自己的真实感想就是值得鼓励的。

学生观看:很认真,不时还发出“啊!好残忍啊!”等感叹。利键衔:“我想用一个词形容:震撼” 李嘉裕:“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笑声)张素恒:“很暴力”

刘晓君:“我被感动了,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退缩” 谭杰熙:“很傻,很天真”

老师:傻,傻在那里?天真,天真在那里?

谭杰熙:“傻在站在那里不动被人打!天真就天真在还认为这样的做法很有效!” 老师:还有其他感想或问题吗?

蔡旭如:“他们为什么是一排排走上去?而不是一齐上去?一起上去不是更有威力吗?”

老师:对呀,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一步来学习这一课,相信大家会在最后找到答案。

视频的冲击力很快的显露出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都对非暴力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不深刻,但是他们已经开始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甘地了,同时还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说明她独立思考了,而且看出了一些问题。

(3)从甘地的语言里感受甘地的内心世界

老师:请大家根据以下三则材料寻找关键词(提炼非暴力思想的基本内涵。)看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

材料1: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甘地

材料2: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甘地

材料3:对我而言,羔羊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我可不愿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甘地

设计意图:首先让大家抢答看谁速度快,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其次在查找的过程就是领会非暴力基本内涵和定义的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再次通过材料寻找共性基础,突出爱的主题。

老师:点评学生回答,总结非暴力思想的基础——爱与善。继续提出问题,印度有3亿人,为什么是甘地提出了非暴力思想?下面就请大家根据教材的第一部分提取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因?在你看来哪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陈敏玲:“我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人生经历吧,英国的法律学习生涯,南非的工作经历让他产生了非暴力思想,应该说经历改变了甘地” 陈恪恒:“我出生在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从小我就形成了一个既内敛又腼腆的性格,我还曾去英国学习法律,接着我还有幸到了南非,还遭了几顿打,从中体验到了暴力的残忍,所以我最终产生了非暴力思想。”

老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我们班的甘地,谢谢!”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进一步地熟悉教材;其次在合作探究讨论中理解甘地非暴力思想产生的原因;再次通过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最终点透国情元素和甘地成长共同成就了非暴力思想。多元评价: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在全面思维悟甘地这个教学环节当中,我就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前面知识整合挖掘学生心中的甘地。

(1)世人眼中的甘地

老师:“通过对甘地的学习,我们发现他不是一个传说,但是我们是否要迷恋他呢?其实也就是我们要面临一个如何评价甘地的问题,一直以来,关于甘地都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展示图片和文字:

图片:教派冲突,新德里恐怖事件,孩子渴望的眼神,印度军舰、导弹等等 文字:他是“人类良心的代言人。——马歇尔” 他是“印度自由的工程师。——蒙巴顿”

他是“一位纯粹用人性尊严对抗欧洲残暴,而不屈服的人。——爱因斯坦” 他“为人类的爱与和谐而战。——网友”

“印度政府正在用实际行动反对甘地主义。” ——网友 “印度正在积极研制洲际导弹和核武器。” ——新闻

“印度火车纵火案”、“印度新德里连环爆炸案”、“印度遭恐怖袭击” —— 社会现实 “印巴冲突使美丽的克什米尔变成杀戮、冲突、核战争的代名词。” ——人民网

老师:“印度曾经积极的在推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今天印度却花23亿购买了航空母舰,积极研发导弹,地区宗教冲突不断,恐怖事件接二连三,这个现状十分发人深省,印度通过非暴力实现了独立,可是当他独立之后又逐渐的走向暴力,这里面我们看到了期待的眼神,印度人正在逐步放弃非暴力,而作为中国人你觉得甘地当何去何从?非暴力思想当何去何从?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

(2)“我”眼中的甘地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评价甘地。指标数 大爱指数

甘地得分(0——100分)感动指数 勇气指数 智慧指数 实用指数

可以添加……

学生讨论,给各项指标打分,并说明理由,老师过程点评。

刘晓君:“我想评甘地的感动指数,我给他90分,另外10分我是给了他的支持者,他们的行为一样感人。”

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甘地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嘉裕:“我想添加一个感染指数,给他打100分,因为据我所知他的这种非暴力思想和行为还被世界其它国家的人民所学习,比如越南”

老师:“很好,也就是说甘地的思想被其他国家继承和发扬,大家思考一下,世界上还有甘地第二?甘地第三吗?比如美国有吗?南非有吗?”

学生:马丁路德金、曼德拉。

张素恒:“我给他智慧指数100分,第一军事上,他很聪明,因为打不过英国,所以就采用非暴力来斗争,而且在行动上,他身体力行,增强了感染力和号召力;第二在经济上,很有经济头脑,号召印度人自己织布发展民族工业;第三在思想策略上,利用众多粉丝,采用多次绝食,而且把非暴力和宗教信仰相结合来发动群众;所以他是军事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的组合体,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老师:“其实这位同学给我解答了为什么甘地被称为“圣雄”。”

谭杰熙:“我也是打智慧指数,我给他100分,我觉得他和中国的不结盟思想很像,中国不与苏联结盟,维持了中美关系,同时不与美国结盟,维持了中苏关系,中国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点,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甘地也是,他用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在英国统治的时候不会引起英国殖民者的绞杀,而又因为非暴力而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他在群众与英国殖民者之间取到了一个平衡点,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觉得他的智慧指数100分”

老师:“其实这位同学提到的是有原则的妥协,不战而屈人之兵,高!实在是高!。”

陈恪恒:“我要反对两点,第一勇气指数只能60分,因为我觉得他从小内敛腼腆,他的勇气真实来源应该是民众,因为他是一个精神领袖,他不得不有勇气,所以他的勇气是外在的,别人施加给他的。(老师: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被”,是吧?)第二我觉得他的智慧也不应该得到高分,因为他对英国殖民者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幻想英国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果他是失败的。”

黎秀娴:“我想添加评价他的幸福指数,我给他80分,首先在他整个领导民族运动的过程中他的妻子、朋友、群众都非常支持他,追随他实现愿望,虽然有着很多困苦,但是依然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行,所以再苦也是幸福的。” 刘晓君:“我想添加一个创新指数,在别国都走暴力革命道路的时候,他却选择非暴力,同时他也开创了一种别样的领袖模式,当别人用枪炮和武力建立功勋的时候,他却“柔情似水”、爱心满怀地选择用爱来感化敌人,用强大的感染力来征服敌人,所以我给他100分。”

老师:“这里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暴力可以使一个民族走向独立,非暴力也可以使一个民族走向独立。”

陈恪恒:“我想添加一个健康指数,(笑声)首先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我给他90分,但是他经常绝食来反抗英国人的统治,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自虐,所以我给他30分,综上述所述平均下来给他60分。”

毛楠:“我想评甘地的勇气指数,我想给他打100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长枪大炮面前他不露怯色,在宗教冲突面前可以面带微笑,国家危难之时能够勇敢的挺身而出,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欲求民主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甘地用他瘦弱的肩膀担起了印度文明之痛苦,他引导印度人民勇敢地站起来,他明知道前方有虎,却挺胸阔步向前,不畏艰难,勇敢地穿越历史的长河鼓舞着我们,他们的勇敢就像星辰一样闪耀在夜空之中,所以我给他100分。”(掌声!)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甘地的颁奖辞!”

蔡旭如:“我想添加一个矛盾指数,我给他打100分,因为我觉得他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矛盾综合体,第一他生性内敛,但是为什么他又要在很多人面前演讲;第二他接受了英国的教育,但是他又教育他的民众不要接受英国的奖章,教育等等;第三他运用非暴力抵抗英国,但是他又以支持英国的战争为筹码争取印度的独立;第四他同意印巴分治,但是当印巴分治的时候他又很忧伤的躲起来,还说印巴为什么要分治呢?我觉得他这样很矛盾。”

设计意图:首先用新颖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打分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和评价甘地;再次就是设计了学生可以添加项目,决不束缚学生思维,保证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创造力。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宏观上再次感悟甘地的爱,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学习伟人的优秀品质,达到知识的巩固,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在课后思考题设计环节当中,我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依托所学知识,大胆设想、推测、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精神,综合考察学生历史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实践性、创新性,在思考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最终想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提升认识。

设计思路:没有预设答案,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把历史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过程,从历史中汲取历史智慧,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

设计原则:坚持梯度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坚持开放性设计,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坚持深化主题性设计,解答问题的过程即运用所学知识和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过程;坚持趣味性设计,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话题。(课后思考题:“甘地曾五次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始终未获得。你认为他是否该获此奖项,如不应该请陈述理由,如应该请为他撰写一份100字以内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

评课:

孙老师:“这次授课想学生之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推进和演绎教学,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相信学生在课堂中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收获,而且成功地解决了上节课的问题和缺陷。”

毛老师:

第一,借助流行语言,在“以问诱趣”中演绎了精彩的历史人物。第二,借助知、识、用,在追寻甘地中呈现了统率课堂的灵魂。第三,借助多元评价,在钩沉思想中点亮了当今的智慧。

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真实的交流,说实话,一堂课能让学生有如此的高度和认识,恰恰说明了曹老师在本节课中有了最让人欢喜的成功之处。

反思:

从师生互动交流来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从我们手指间流过,有些教师教过70后、80后、90后,将来还要教00后。但是凭心而论,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几何?确实,我们手中的90后有时新潮,有时另类,有时飘忽不定难以琢磨,但是有多少老师真正进入了90后的内心?有多少老师真正感知了90后的喜与悲?有多少老师真正和我们的90后在心灵上做过细致的沟通?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们的90后也是如此,他们出生在一个强大的信息世界里,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热点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他们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和呼声,对待历史他们也有着自己犀利的眼光,所以作为今天的历史老师,我们决不可以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决不可以盲目地灌输知识,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依托,建立起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这个沟通渠道的起点首先应该是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一切顺理成章,没了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一定是味同嚼蜡。

从课程标准来看,新课标以来,一个声音被无数次放大,那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是如何以学生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两个问题一直触动着我的神经,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喜欢用“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们应该如何如何等等”,却很少问学生“你在想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还有其它想法吗?”。我们不经意间忽视的学生感受,其实恰恰是我们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因此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回声,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去探索和发现问题,远胜于老师直接告诉他问题的所在。正如卡里·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你可以把爱给他们,但别灌输思想给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老师不应该轻易去做学生人生的导演,每个学生都有自主的愿望和想法,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课堂的真实感受,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备课应该备学生,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教师要与学生交流的互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准确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想准确引导学生,就必须需要对学生上课的感受有个及时的反馈,只有我们清楚学生现在的真实感受,才可以更好的引导他们向前迈步。一个问题绝不可能是为所有层次的学生准备的,但是在题目的设计当中我们可以将它设计出层次,给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难度系数,但是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自己对知识的一个感知,承认问题多元,答案多元,让学生在多元中解读和感悟知识。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叶澜

所以,备课绝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需要备学生。一堂成功的课,不是我们老师讲了什么东西,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一堂成功的课,关键不在于我们如何设计教学,而在于我们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在师生思想的互动中前行。关注学生感受其实就是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和体味课堂教学。具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激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分层,使学生各有所得;反馈,使学生因势利导;探究,使学生化客为主;放开,使思想百花齐放。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感悟知识。

我想通过对《圣雄甘地》的反思性研究,尝试了解学生的心声与感受,在信息反馈中推进历史教学,同时反思在关注学生感受过程当中的经验、技巧与不足。

高效课堂从减负开始 第3篇

一、把握学段要求,把作业挪进课堂

适当的书面作业是有必要的,我们就只能把书面作业挪进课堂,在课堂中完成适量的书面作业,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究竟该如何从课堂中挤时间完成书面作业呢?以一、二年级为例,教师上课时主要把握三个教学任务:会认、会写、会读(会背),紧紧围绕这三个要点设计教学,开展教学,再把课后练习和单元基础知识弄明白。

例如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我们把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为:体会意境、背诵课文、理解个别关键语句。根据这个任务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第一课《找春天》:

1.重点读四个问句,让学生说出分别指什么,最后背诵。(设计理念:很多教师在上这一课的四个问句时,总会讲到修辞方面的知识。而这个设计只要求学生会背诵,不讲修辞和过多的其他知识。教师讲本学段该讲的,学生学习本学段该学的,不与中高年级“抢饭吃”。)

2.朗读并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设计理念:学生理解本段有一定难度,就只要求能读,能背诵出来便可,这样便有时间让学生做巩固练习。最后学生不仅做了作业,还大大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很好地积累和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加强指导,磨刀不误砍柴功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很多时候教师只顾把结果教给学生,却不注重过程的指导,最终导致学生只记得某个问题的答案,换个内容提同样的问题却理解不了。

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对学生概括能力进行逐步地培养。首先,要留给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读完让每个学生养成习惯问自己:这段说了什么?接着教师提问:这个自然段讲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荷花》为例,我们以段为基础进行概括训练,可以这样设计:

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师: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呢?

生:“我去荷花池玩。”“我去看荷花。”……(设计理念:教师先不做判断,等讲完课文第二自然段后再回到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再做判断。让学生学会可以联系上下文概括。)

2.自读第二自然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读完后,师问:谁(什么)?干什么(怎么了)?再回到第一自然段学生便马上能判断出用“我去看荷花。”概括第一自然段才更准确。(设计理念:主要是让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概括的方法。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仅习得了概括的方法,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段一段慢慢地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刚开始会用去许多时间,但因为长期这样的训练,可以为学生的概括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也能加快了以后的学习步伐。

三、抓住重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如何改变由教师的原因影响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呢?首先,要改变备课方式,教师要把应该教的知识、训练的本领自己先弄清楚。其次,课堂不是教师自身的风采展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可能哪个不懂就从哪个角度切入,来确定每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最后,教师要想具体的办法突破重难点。

以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这首诗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课后要求编故事有些难度,为突破这一难点可这样设计:

1.先让学生看课件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古诗,先读慢些,边读边点课件中相关的画面,读到哪就点到具体事物。(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理解打下基础。)

3.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篱、疏疏、急等。

4.引导讲故事。(设计理念:以往大多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先讲意思,但如果先讲意思再讲故事,学生会很容易被诗的意思框住了思维,讲故事最后都会变成讲意思,所以要倒过来。我们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5.教师引导:(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咱们把小男孩当作自己,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还可以第三人称进行引导,例略。)

6.最后再说说诗的意思。(设计理念:这时候学生故事会讲了,再说诗的意思就变得简单了,难点自然也就突破了。)◆(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黄金实验小学)

高效课堂从学会倾听开始 第4篇

一、注意言传身教, 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以欣赏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留给思考的时间, 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一定耐心听完。并对孩子的发言, 给予适当的积极的评价。教师的言行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痕迹, 这种倾听的态度, 感染、熏陶着学生, 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提高自身素质, 做有魅力老师

课堂上能吸引学生倾听注意力的老师, 一定是个性十足富有魅力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首先, 心中要充满爱, 用师爱让自己焕发神采;其次,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做一名富有魅力的老师。用自己丰厚而广博的学识, 灵动张扬的个性, 形象幽默的语言, 清晰简练, 准确明白地去激励、唤醒、教育和引导学生, 启发思维, 传播智慧, 让课堂精彩纷呈, 妙趣横生。

三、明确具体要求, 让学生有章可循

1.投入、专心地听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不管是老师讲话还是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 必须停下手中的任何事情, 认真倾听。倾听时应该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说话的人, 不东张西望, 不能一边听人讲话一边说话, 或想别的事情。无论听老师讲课, 还是听同学发言, 都要听完整、听仔细。只有认真倾听, 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洞察他们这种想法的由来。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2.谦虚、耐心地听

倾听别人发言时, 不要随意插话和打断对方的话, 即使不同意对方意见也要礼貌地等待对方把话说完。一个人善不善于倾听, 不仅体现着他的道德修养水准, 还关系到他能否与其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明白, 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认真听老师讲话, 能让我们长知识, 明事理。而听其他同学发言, 你也会获得有益的启发, 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3.智慧、细心地听

课堂上, 倾听能帮助我们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利用别人的意见启迪自己的智慧。倾听会使我们萌发灵感, 触类旁通, 点燃思维的火花。一味想着抒发自己的见解而不倾听同伴的发言, 就不能撷取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更要虚心接受, 在倾听中深化认识, 不断修整自己的观点, 这样才会逐步接近真理。

四、适时表扬与鼓励, 培养倾听习惯

每个孩子都渴望表现, 都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鼓励是培养倾听习惯的动力。一次小小的表扬可以激活学生潜在的巨大自信, 使他上课时更能专注倾听他人的讲话。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适时引导教育。在课堂中, 对于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学生给予及时地鼓励。作为教师, 把握住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 会促使其在今后的课堂上听课更专注, 并且在赞扬与鼓励中信心十足。

高效课堂从有效课堂提问开始 第5篇

关键词:重要手段;高效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反馈教学效果。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保证课堂高效性以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把握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在备课时,老师一定要充分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据此设计问题,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如,我在教授《包身工》时,因为篇幅过长,感觉思路混乱。最后,我以下面三个问题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

1.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是怎样的?

2.本文还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个体,围绕她们讲了什么事件?

3.为什么这群女孩的生活如此悲惨,根源是什么?

通过这三个问题,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掌握学情,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设计问题应该紧紧围绕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还要注意所提问的问题,应相互关联、由易到难,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融入情境,积极思考。比如,在《囚绿记》这篇课文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2.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3.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4.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处理好因人施问,注意针对性

教师提问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水平,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也能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四、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

高效数学课堂从有效备课开始 第6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材,学生,预设和生成

学生学得痛苦, 教师教得辛苦, 而成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这是摆在广大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么,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教师能教、乐教、善教,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笔者认为, 备课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上好课的关键.这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 更是一项需要教师能力、水平和智慧的工作.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得从有效的备课开始.下面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备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 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 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因此教学的目标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其表述应具有全面性、清晰性、适度性与可操作性.

案例1:人教版《§8.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1课时) 》

学习目标:1.会用代入消元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2.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是“消元”;3.经历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 体会化归思想.

上述案例既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又有能力方面的目标, 还有情感方面的目标, 体现了全面性.认知领域中的“会用”等反映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 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 具有了可操作性.总之,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时忌模糊不清、忌过大过空、忌将三维目标人为分离, 应有机整合在一起.

二、备教材

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定位, 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 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是连接“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桥梁.把依据教材和照本宣科混为一谈, 以及认为高于教材而丢开教材, 补充过多不必要的课外东西而另讲一套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收获出发, 让教材真正起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作用.

案例2:华案师版《§5.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图1中∠1与∠5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从直线l来看, ∠1与∠5处于哪个位置?

从直线a、b来看, ∠1与∠5处于哪个位置?

我们可以发现, ∠1与∠5处于直线l的同一侧, 直线a、b的同一方.这样位置的一对角就是同位角.

∠2与∠6也是同位角, 除此之外, 图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同位角?

因为这部分内容牵涉到的角比较多, 角的位置也比较相近, 按照上述方法处理,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还是不能十分有效地判断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位老师对教材采用了以下处理方法:

首先向学生介绍三线八角, 并用不同颜色的线对截线和被截线加以区别 (如图2) ;

然后向学生说明被截线的内部、外部 (如图3、图4) ;

接着指出截线的右侧、左侧 (如图5、图6) ;

最后设计小活动—————帮角找朋友.

朋友一:在截线同一侧, 同时也在被截线同一侧, 这样的朋友有哪几对?

朋友二:在截线的两侧 (交错) , 同时在被截线之间 (内部) , 这样的朋友有哪几对?

朋友三:在截线的同一旁, 同时在被截线之间 (内部) , 这样的朋友有哪几对?

这样学生愉快轻松地掌握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 因此教师要尊重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 这样才能达到把握和驾驭教材、挖掘教材、运用教材的效果.

三、备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 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必须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特殊学情.

案例3:特级教师黄爱华在全国不少地方执教过“百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 其清新隽永、浑然天成的教学艺术让老师佩服不已, 大家交口称赞.如果对比其在不同地方的教学设计, 你会发现它们并不雷同.在浙江绍兴上课时, 黄老师用绍兴的特产———黄酒导入, 酒瓶标签上的酒精度数让学生备感亲切, 学习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到了大连, 黄老师不再用绍兴的黄酒导入, 改用了新的素材———讲课前一天晚上中国国奥队在与越南国奥队足球比赛中的控球时间率, 感觉依然新鲜, 效果依然精彩.再到上海去讲这一课, “上海以88%的得票率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又成了讲课的素材.不管在什么地方上课, 上什么样的内容, 黄老师备课时都注意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时调整、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黄老师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随时关注学情的变化, 并在教学中适应和利用这种变化, 如此备课,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生机盎然.

四、备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预设, 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 课堂就是封闭僵化的死水一潭.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把握, 并能预想出在哪个教学环节学生会出现哪些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老师应采用什么措施应对.

案例4:在执教《全等三角形》时, 教师应预设以下问题:

1. 让学生按照要求做一做, 得到的三角形不能完全重合怎么办?

2. 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找不到思路怎么办?

3. 在课堂小结时, 学生发言不踊跃怎么办?

……

当然以上问题是我们预设到的问题, 可以按照既定的方案加以解决, 但是课堂往往也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要设计弹性方案, 拓展自主空间, 另外还要积累教育智慧, 从容应对, 才能使课堂焕发精彩.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要想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教师博识多闻, 并且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这样在上课时, 才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彰显自己的教学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良朋.名师带给我们的三点启示.小学青年教师 (数学版) , 2006 (4) .

[2]邹尚智.有效教学经典案例.2009年版.

高效课堂从互动开始 第7篇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倾听

笔者在执教《千米的认识》一课时, 由于需要给学生建立“一千米有多长”的观念, 就把“教室”搬到了户外。本以为户外上课, 学生会比较难管理, 会不爱倾听, 但是事实不然,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 求知欲被激发了, 原本不爱倾听的学生也乐于倾听了。

1. 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有很多的小组交流、探究活动, 因此, 可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下,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大家都能自由表达的地方, 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生活课堂

数学来自生活, 应用于生活, 所以数学课可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 让学生学以致用, 使学生在实际中体验成功, 学会倾听, 学会学习。

二、调动学生倾听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因而要使学生做到主动倾听, 首先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吸引学生。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教师可出示一张彩色的圆形纸片, 或直接出示一个苹果;《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则用“数学魔盒”的情境导入, 还可通过小制作、游戏、小故事等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 要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孩子, 使学生爱上数学, 主动倾听。

2. 评价学生表现

在课堂上, 教师应首先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如此“身教胜于言教”。如果教师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肯定学生的行为, 真诚地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对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 那么没有倾听的孩子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 就会立即停止其他动作来认真听课。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愉悦的成功体验, 肯定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更加注意倾听。

三、调控学生倾听的情绪

倾听, 是学生深入课堂学习的重要前提, 没有耐心的倾听, 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 所以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去倾听。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绪, 指导他们学会耐心倾听。

1. 适时提醒

小学生总是很好动, 难免有时会静不下心来倾听, 所以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在平时也要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提醒, 以此调动他们的情绪, 促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会深入思考。

2. 换位思考

学生发言卡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 性急的学生常常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其发言, 说出答案或指出错误。这样会伤害发言同学的自尊心, 以致其以后不愿举手发言。此时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大家思考过他这样回答的理由吗”或“请大家相信XX同学可以自己修正”, 使学生能从课堂体验中领悟倾听别人的发言, 是基本的礼貌和对他人的尊重。

四、能动理解使学生专心倾听

1. 明确要求

在平日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要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 说是表达自己, 要让别人听明白, 要善于表达;听是要弄懂他人讲的意思, 更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小学生毕竟还小, 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比如, 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前先提要求:“看谁听完同学的回答后能总结小组的发现。”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一定的目的, 能动地理解。

2. 倾听练习

数学课堂中, 低年级以听算, 复述老师、同学发言的内容等作为练习, 中高年级则以组织学生发言, 小组探究, 评价他人为练习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倾听效率, 而且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 可以形成倾听的能力。

高效课堂从互动开始 第8篇

兖州一中实行的是“三步 (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 (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 ”高效课堂循环教学模式, 它的灵魂就是实现一个转变, 即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目标是实现教学手段的高效率和教学效果的高效益。那么, 兖州一中是怎样寻找到“高效课堂”的解决途径呢?我认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集体备课。

众所周知,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它既可以集思广益, 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取长补短, 交流思想, 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尤其是青年教师学习提高的好场所。

一、没有集体备课就没有“高效课堂”

兖州一中在集体备课方面的具体做法有:

(一) 基本原则:

以学科组为单位, 实行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原则。

(二) 备课环节:

有“个人精备—一人主讲—集体研讨—形成导学案—个人细备”五个环节。

1. 个人提前精心备课。

每一位老师在集体备课前都必须明确集体备课的内容, 个人提前做好备课,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做好探究教学和实验教学。明确本节或本单元的课标要求, 切实把握好内容的广度、挖掘的深度、练习的难度和能力的高度, 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 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

2. 中心发言人实行轮流制, 由备课组长负责安排。

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 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单元教学目标, 本节的三维教学要求、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引入方式、课堂组织形式、重难点突破、实验探究、探究教学的思路、学生的疑点和易错点、课时分配、针对性作业与练习等等。

3. 集体研讨。

组内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 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每位教师都必须补充发言, 说出自己的闪光点, 大家讨论后达成共识, 最后由备课组长理好教学思路, 这样集体备课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效果。活动结束后, 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4.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导学案。

教师要把主要工作放在课前的“引导”准备上, “导学案”成为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学案上的题目由教师们共同筛选, 去粗取精, 将那些启发性强、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保留组合。

5. 个人细备。

继集体备课之后, 要求每位老师再根据个人与本班学生实际, 精心地改进自己提前备课的内容,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导学案”, 设计出课堂教学互动的方案。

(三) 工作安排:

由备课组长提前通知, 实行“四定”, 即定时间 (每周半天) 、定地点 (教研组或学校提供的集体备课室) 、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然后提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

(四) 备课内容:

坚持“五个统一”, 即“统一教学计划安排, 统一学案, 统一进度, 统一达标测试, 统一测试讲评”。做到“五备”, 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

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智慧的碰撞, 资源的共享, 优势的互补, 更好地落实课改的要求, 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自己, 又有利于激活课堂, 提高实效。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能够促进教学相长, 实现师生双赢。

二、集体备课的工作中心是编写导学案

为适应高效课堂循环教学模式的需要, 兖州一中集体备课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围绕编写导学案来开展, 因为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 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 是方向盘、指南针。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流程有:

(一) 基本要求。

(1) 知识问题化。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 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 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成问题。问题要明确、坡度要小。 (2) 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A、B、C、D四个层次, 难易适中。 (3) 问题设计紧扣教材。任何教学都不能脱离教材, 导学案的编写自然应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出发, 围绕教材, 提取问题。 (4) 一课一案, 实现问题的前置。

(二) 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留出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 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导学案的编写应有利于学生探索学习, 有利于激发思维, 从而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基本环节。

由“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八个环节组成。

(四) 生成过程。

高效课堂从互动开始 第9篇

一、细分析———学生倾听缺陷的原因

1. 缺乏倾听的意识.

如今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都是家中的“小太阳”,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和习惯在课堂上表现为只想自己说, 别人说什么不关他的事.因此, 他们缺乏倾听意识, 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 缺乏用心倾听.

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努力表现出自己很认真听课的样子, 如身子挺得笔直, 双手平放在课桌上, 不做小动作, 可是, 他们的注意力却不集中, 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种貌合神离的假倾听, 只是为了博得老师的好感.

3. 缺乏倾听方法.

有些学生上课时在认真地倾听, 但是倾听的效率比较低, 因为他们没有深入思考, 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记得有一次, 我给班里的同学布置了几项任务, 结果却有的学生没有全部完成, 理由是当时听了, 后来又忘了.仔细想想这些现象, 都是没有掌握一定的倾听方法, 没有一个好的倾听习惯的缘故.

二、巧设法———培养学生倾听习惯

认真听课不但应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同学发言, 还应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辨别是非与异同, 更应作出积极回应教师要积极引导, 使学生学会倾听.

1.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 明确倾听目的.

例如“请大家仔细听, 再做小老师点评他说得怎么样.”“听听这名同学的观点是不是也是你要表达的观点.”这样, 学生有了目标, 就会更用心地去听.当然, 一节40分钟的课堂, 难免会有学生走神.这时, 教师可以用一个眼神或手势或一个提问提醒他.只要经常这样提醒, 师生之间便会形成默契,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倾听对象的语言表达上.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2. 教师要把学会倾听当做一项教学常规来抓, 细化倾听要求.

良好倾听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循序渐进, 反复训练.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做到“三心”:即细心、耐心、虚心.无论是老师讲课, 还是同学发言, 都要细心听, 听完整, 理解说者意图;在听同学发言时, 如果听出错误或有不同见解, 一定要等发言的人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或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样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也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 要能虚心接受, 边听边分析、修正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告诉他们这也是对同学起码的尊重和遵守课堂秩序应有的表现.

3. 教师要营造富有情趣的文化氛围或榜样人物, 创设倾听乐园.

如在教室黑板的右上角贴上有关倾听的名言, 同伴间相互提醒, 每周评出几名“倾听小能手”等氛围的创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引导孩子善于倾听.

三、精指导———提高学生倾听能力

倾听既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素质.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 它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与完善.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1. 听算法.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 数学教师应尽量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听算练习,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教师以一定的速度报出题目, 让学生直接在纸上写答案, 所有题目报完后, 师生马上对答案, 全对的奖小红花等.学生为了不落下教师报的题目, 就会提前准备纸和笔, 为了算得准, 就会凝神倾听.这样, 学生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倾听状态.经常的听算练习, 既能改变单调的口算练习模式, 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训练他们的心算能力, 还能使学生明白, 只有听清楚才能算正确.

2. 听辨法.

听辨训练是在学习了一些概念性较强的、容易误解的知识点后进行的练习.教师口头说一些判断题, 让学生听后判断对错, 并说出理由.如在“认识方程”的巩固练习中, 我让学生认真听, 仔细判断, 看谁的耳朵灵, 如“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样的判断练习,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辨别、分析, 强化对方程的理解, 掌握它与等式的区别, 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听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无形中强化学生倾听的能力.

3. 复述法.

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听别人发言要用心, 要细心;二是要边听边想, 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 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因而, 教师在教学重点知识时可经常这样提问:“谁听明白了刚才这名同学是怎么说的?”“你与他的想法一样吗?请再来说一遍好吗?”让学生转述、概括他人的发言, 并力求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然后讲清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又能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农村中学高效的化学课堂从引入开始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化学课堂 引入方法

導入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用时不能太多,几分钟足矣,所占地位却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跟舞台艺术一样。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既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完成教学任务作好准备。课堂引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现就如何进行课堂引入谈谈我的观点。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引入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精彩的引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办法。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化学老师就像一位魔术师,先出示一朵白色纸花,将这朵白花放进一种“水”里打湿,再放入“空瓶子”,让学生紧盯着这朵白花,观察什么奇迹出现。过一会儿,原来白色的纸花变成了红色。学生马上议论开了,纷纷猜测为什么。这时我并没有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整节课变成学生的天地,学生从开始猜测到整节课结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绝大多数学生都争抢着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学习效率很高。

二、用具体的实物引入

在课堂上用具体的实物引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物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大脑中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内容,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习《水的净化》时,我准备了两烧杯水,一杯水澄清、一杯水非常浑浊,并告诉学生其中这杯浑浊的水是校外的某一池塘的水。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两杯水,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浑浊的水让人觉得恶心;有的学生说浑浊的水太脏了,应该告诉那里的农民,不能用这种水作为饮用水;还有的同学说我们应该想办法将这种浑浊的水变澄清后再饮用等,学生对浑浊的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接着问学生“你们有没有信心将这种浑浊的水变澄清呢”,学生大声说“能”。于是我要求学生想办法将浑浊的水变澄清,通过讨论每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整节课始终是在非常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的,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收获丰富。

三、由故事引入

通过讲述与本节课有关的化学故事,特别是一些典故或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化学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让学生浮躁的心静下来转入本节课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好处。比如学习《空气污染》时,我首先讲了一则故事:1952年的冬天,伦敦特别冷而阴湿,家家都烧煤取暖,由于几天没有风,气象出现特殊变化,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逆温层把烟雾压在下面几天不散,引起人们呼吸困难,几千市民出现胸闷、喉痛、咳嗽等症状,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学生听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时,都听得非常认真,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感到这则故事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由旧知识引入

课堂教学的引入可以由旧知识引入新课,具有温故知新和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搞好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1)提问——复习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障碍,引出新课题。(2)练习——综合法,通过课堂练习,复习巩固上节内容,从学生答案中找出疑点,引入新课。(3)演示——议论法,教师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发问,师生相互议论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从实验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使学生产生悬念心理。(4)检查预习法,通过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预习情况引入本节内容,巧妙地进入教学发展阶段。例如,学习“化学与生活”这一单元时,该节内容虽多,但没有难点,事前就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明确几个主要问题,上课时,通过检查预习情况,逐一讨论并充实具体内容。(5)由错误问题引入,通过展示学生错误的解题方法引入新课,让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对于学习新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由最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

由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引入,是增强化学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在脑子里有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当老师提出来后,他们会觉得很有趣,学习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比如,在学习《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时,我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喝糖水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的糖水,然后请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糖水。学生们很快做出自己的选择并说明原因,从而引入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轻松,很快就掌握了有关的计算方法。

从这些生动的课例中我们看到,教学引入的价值主要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后继教学营造最佳学习氛围。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努力挖掘教学引入的资源,创设合理、新奇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常听常新、常见常异的趣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在巧妙运用教学引入的同时,还要注意配合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尾,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课堂结束之后,又能使学生余味无穷,展开丰富的联想,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那么,教学引入也就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 实验化学(选修6)P7~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王彦斌,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室外给水管网下一篇:农村居民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