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拟定论文范文

2024-06-28

目标拟定论文范文(精选6篇)

目标拟定论文 第1篇

当下流行的阅读教学目标设计, 有两种基本模式。这两种基本模式都值得商榷。

一种模式是“三维式”, 即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准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如:

《穷人》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12个生字, 掌握“舒适、抱怨”等15个词语。

⑵学习默读批注, 提高默读的能力。

⑶理解课文, 感受桑娜、渔夫的勤劳、纯朴。

⑷体会课文心理描写的特点。

过程方法:

⑴学习默读批注的方法。

⑵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感悟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⑵体会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这样拟定目标, 是想体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理念, 用意是好的。然而弊端也是明显的:一是目标太多, 一堂课八个教学目标, 平均每个教学目标用时只有5分钟, 教学岂不会蜻蜓点水?这样面面俱到地教学, 学生能学到什么呢?二是目标之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大都为交叉、包含关系, 按这样的教学目标去教学, 岂不会重复啰嗦, 学生还有兴趣学下去吗?三是这样的教学目标无法形成操作程序, 只是一种摆看的样式罢了。三个维度是建构课程目标的整体框架, 而面对一篇课文, 却要善于把三个维度整合为一体, 选准一个重点目标贯穿始终, 从而带动多元目标同步达成。

另一种模式是“并列式”, 即把教学目标分成若干点并列呈现。这是当下语文教师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目标设计模式, 如:

《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⑴能默读课文, 掌握有关生字词。

⑵了解鲸的体形、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⑶抓住课文要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⑴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⑶感受父子之间深情的爱。

⑷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特点描写人物。

这种“并列式”比起前面的“三维式”要好:定的条目相对较少, 较为简明;每一点的意思有其确定性, 彼此不重复、不包含。然而, 细加分析, 这种“并列式”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几个点之间是并列关系, 四个目标成了四足鼎立, 看不出重点, 而一堂课如果没有重点, 好比一篇文章没有中心一样, 就可能是一盘散沙。二是把本来有机联系的教学目标人为地分割开来, 如“有感情地朗读”与“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密切相关, “体会句子的含义”与“感受父子之间深情的爱”密切相关, “感受父子之间深情的爱”与“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特点描写人物”也密切相关, 把紧密相关的教学目标人为地分割开来, 难免造成课文的形式与内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油水分离。

教学目标的拟定, 贵在整合。整合的思路有以下几条:

一、在深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 尤其是课标的年段目标已为我们指定了教学的基本目标;教材的单元提示也已大体指明了一个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课文后的练习思考题也隐含着教学目标。只要深钻课标和教材, 就能比较准确地拟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围绕重点目标整合。

课文是以整体面目呈现的, 面对任何一篇课文, 要拟定10个以上的目标都是很容易的。然而教学不可面面俱到, 平分秋色, 每课以确定一个 (最多两个) 重点目标为宜, 再选定一、二个一般性目标, 教学时可用重点目标带动一般目标的达成。

三、要注重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整合。

确定教学目标时, 有的教师习惯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分开表述, 从而形成了并列式的“花开两朵, 各表一方”的目标结构, 这其实是不妥当的。一篇课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并非两朵花, 而是一朵花的两个基本要素, 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比如词句与情感就是一个统一体;情感靠词句来表达, 而词句必须表达恰当的情感。再如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文章中心、情感的关系, 写作方法必须为表达某种中心、情感服务, 而中心、情感的表达又离不开特定的写作方法。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要学会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整合为一体, 并形成贯穿全课的主目标。

如前面提到的三篇课文, 就可考虑作如下整合:

《穷人》教学目标: (1) 学习默读批注, 掌握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在默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学习课文怎样通过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品质。说明:“ (1) ”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以学习默读批注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并把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读得正确流利等一般目标带进去。“ (2) ”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把领悟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与感受人物的感情、品质整合一体, 避免两者分割。如果还想设计心理描写的练笔, 则可沿着这个思路延续到第三课时。

《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抓住课文的要点。说明:《鲸》是一篇说明文, 教学的侧重点不可放在了解鲸的有关知识上 (那样教, 可能会上成科常课) , 而应放在如何阅读说明文上, 而阅读说明文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抓要点, 要点抓住了, 内容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鲸的有关知识也自然不言自明。学会抓要点, 应形成多个教学层次, 如: (1) 学习全文抓要点 (体形、种类、生活习性) ; (2) 示范学习第一段抓要点 (体重、体长、嘴大) ; (3) 学生默读其余各段抓要点。这样, 围绕抓要点形成多层次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在主目标的体会上形成深刻印象。

如何拟定作文题目 第2篇

天水市麦积区道南小学张舒涛

不少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认为命题是举手之事,往往是顺手顺口随便地给学生一个题目,因此很少去认真地拟题,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拟定一个好的作文题并非易事。人们都知道,德国作家歌德有赞扬眼睛的一句话是:“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能起提示文章、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一个人没有一双好眼睛不行,一篇文章没有一个好题目也不行,“题好一半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好的题目,应该准确、鲜明、生动、简洁。准确,就是标题和内容一致,标题能准确地概括和揭示出文章的基本内容。鲜明就要求明确,决不能吞吞吐吐,隐晦曲折。生动则要求题目生动活泼,富有文彩,能像磁铁一样吸引读者。而简洁要求简练,干净,具有概括性,正如恩科斯说的:“愈简单,愈不费解,便愈好。”总之,好的标题,不仅鲜明、准确,而且要有艺术性,深刻精炼的内容概括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就是对题目总的要求。

那么,到底怎样拟定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呢?

一、命题要有实用价值,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正如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而交换的目的还是使用而已,学生学习作文的目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如写通知,写信,写总结,写记叙文等,只要学会,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有用,就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作文要多写多练。同时,在确定题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家庭教育等,使题目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这样,学生作文,就有话可写,有理可说,有情可抒了。事实也是这样,学生越熟悉的、经过认真思考的东西,往往写起来下笔千言,还收不住;反之,就是搜肠刮肚,也写不了多少字,读起来也是别扭造作难懂。在命题时,我们只要做到题目与学生的思想生活结合起来,作文就不会成为令学生头疼感到困难的事,而是一件和生活一样平常的举手之劳的事了。

二、拟定题目要与学习阅读相结合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作文以指导,使学生作文时心里有谱。同时,阅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熏陶学生的感情,从中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和语言表达艺术,如小学学了《第一场雪》,学生仿写一篇何尝不可?学了老舍的《草原》后,学生可以写对草原的感受。

在作文中,写和读有机的结合,可以互相提高。当然,要切忌读什么写什么。另外,阅读的课文也并不全是必须遵循的写作程式,要注意分析,东施效颦会适得其反。

三、拟定的题目必须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思想性强的标题,能突出作品的主题。如作家魏巍在一篇《路标》的文中写到:“雷锋的出现,对于我们辨认生活的道路,是一个多么有力的援助!······现在雷锋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不正是一支叫人惊喜的路标么!我们要做雷锋那样的人,走雷锋那样的路。”这里,题目《路标》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达到

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在比如《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这个题目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要比《自学能成才》更具体形象,更有深意。

四、命题时应指明问题和读者对象

为了使学生写出实在的内容,溶进自己的感情,命题时应指明要叙述或议论的问题,认清读者对象,使学生知道应该站在什么地位、什么角度写。如写书信,不能简单命题《一封给远方朋友的信》就算完事,而同时让学生明确:这个远方朋友和自己的关系、亲疏程度;写信目的是什么;最后要产生怎样的结果,怎样写才能达到目的,等等。所以,命题时如能同时明确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那么,文题到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很少有离题或不切题的可能。这样,那种通常审题的做法,也就成为不大必要的了。

总之,拟定题目,并不是随心所欲,而应深思熟虑。我们每拟定一个题目,就如往水中投进了一块石子。易于激起人们的思想浪花,引人思索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懂得命题的艺术,不管自己写文章还是给学生命题,纷呈异彩、活泼多姿的题目就会汩汩流于笔端。

如何拟定作文题目

天水市麦积区道南小学

大数据渗透校规拟定 第3篇

大数据  校规  拟定

以往没有哪个时代有如此猛烈的数据浪潮冲击着人们,也没有哪个时期有如此深刻的数据变革影响着人们。只要社会的发展脚步在不停前进,因大数据而产生的变革浪潮就会拍打我们周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然也就无法全身而退不受大数据的浸染。有人说:“人类以前延续的是文明,现在传承的是信息。”IBM执行总裁罗睿兰认为,“数据将成为一切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这说明了数据正在成为资源、资产,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对身边的这些数据资产漠然,要有敏锐的大数据资产管理意识。怎么样让校园里的大数据资产更好地变现,挖掘出它在管理学校方面的价值和教育教学的效益,充分利用它来拟定学校的校规,值得我们研究。

一、大数据与校规的拟定

1.何为大数据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最多提及的是Google如何利用人们的搜索记录挖掘数据二次利用价值,比如预测某地流感爆发的趋势;Amazon如何利用用户的购买和浏览历史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书籍购买推荐,以此有效提升销售量;Farecast如何利用过去十年所有的航线机票价格打折数据,来预测用户购买机票的时机是否合适。当下,大数据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政府用它来实现市场经济调控、公共卫生安全防范、灾难预警、社会舆论监督;城市应用它来预防犯罪,实现智慧交通,提升紧急应急能力;医疗机构用它建立患者的疾病风险跟踪机制,帮助医药企业提升药品的临床使用效果,帮助艾滋病研究机构为患者提供定制的药物;娱乐行业用它预测歌手、歌曲、电影、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并为投资者分析评估拍一部电影需要投入多少钱才最合适;企业通过它提升营销的针对性,降低物流和库存的成本,减少投资的风险,以及帮助企业提升广告投放精准度等等。在投资者眼里大数据就是金光闪闪的两个字:资产。同样,大数据也是我们教育的资产,要让这些大数据实现它的资产价值,关键就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例如,通过“加工”形成学校校规,实现数据在学校管理中的“增值”;通过“加工”提供学生课堂另类的教学云服务,实现数据在学校教学中的“增值”。

2.大数据在校规拟定中的应用

初一学生分小组做有关在校生手机使用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调查分析了解到全校有98.1%的学生有手机,其中91.3%的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手机。这一数据首先是让我们为之震撼,民众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孩子的通讯条件确实优越;同时,也深切地感到加强在校学生手机应用的管理迫在眉睫,要抓紧出台有关学生在校手机使用的管理,既要有利于学生应用手机来进行有益的访谈、记录、拍照和正常的通讯应用,又要防止学生应用手机来玩不利学生成长的游戏、不良交往或纯粹的无聊闲谈瞎扯。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课,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出台班级或年段的《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管理办法》,要求实名登记,规定好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时间、地点,智能手机可以上传、下载、传播哪些数据等等。

由校园监控录像分析学生上下楼梯的集中时间、梯道分布等的基本情况,调整应急疏散规定和要求,及早做好公共安全防范预案。根据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的点菜情况,确定主要把好食堂进货的哪个渠道、抽样样品选择哪个、学生是否会偏食挑食等,为食堂了解符合学生生活习惯的食物和其他服务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消费水平。以这些数据为依据,补充或调整学校饮食安全的相关规定,完善困难学生的补助对象和补助金额等相关规定细则。

从学生购买校服情况,大体推断学生的平均身高、体态等,评估他们青春期发育和体质健康是否正常,学生的时间安排是否有效,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的相关管理要求可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调整。全校学生的体检大数据,比如近视率的变化,可调整科任老师作业布置的一些操作细则,适时调整学生课业负担,对班级教室环境要求作出更人性化的规定,比如,日光灯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打开以保证充足的光线,教室的多媒体应用时间和频率怎么样才更加科学、合理等。

课堂组织教学的分组,可以建立师生评价和成效统计大数据,分析研究针对本校生源情况而言,人们常说常做的3人组、4人组、5人组、6人组分组哪个形式好?从而出台一套学生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相关要求。建立起片区内学生家长信息资料的大数据,据此推测学生生源基本结构和总体特点,应该采用的管理规则或手段。也可以作为分层教学各层具体对象的确定,进一步了解各层的学生个体情况怎样,包括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活动习惯、学习主动性、注意力集中水平、思维想象力、语言表达、记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水平、与人相处情况等等,制定学生喜欢的走班分层教育和辅导、培训计划相关规定。

在舆情监控方面,通过在线(online)和离线(offline)网络关键词搜索及语义智能分析,能提高舆情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全面掌握校情民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站在学校舆情掌控的制高点上。

以上例举的大数据应用仅作抛砖引玉,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建立起全校师生个人的数据中心,借助条形码、二维码、RFID等能够唯一识别标识,传感器、智能感知、视频采集等技术可实现实时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身体特征、社会网络、知识能力、性格特点、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都储存下来,这些都是大数据采集数据的来源和服务范围,在学校管理中可以充分地利用。

二、大数据时代拟定校规的原则

1.合法、合理、有情

在学校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个案例:有一学生在机房上机操作时,和同学玩耍因拌嘴被激怒,把显示器摔坏。学校要求该生家长赔偿,家长认为其已纳税,学校电脑也是公共财产,所纳税收的公共支出中就有他的一份子钱,同时质疑学校单方面制订的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学校单方面提出赔偿金额,从法律上来说,是否有依据?认为不该赔偿这个显示器。学校依据的其实是民法通则中关于侵权的规定,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就应该为其子女所造成的损失负责。通过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校在制定校规的过程中,可以依托专业的法律顾问或律师,把学校所需要用到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一个大数据群,出现类似情况时,我们就可以据理举证,入情入理地进行沟通协商,学校的相关规定就容易被接受,执行起来也会顺畅许多,避免耗费一些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新制定的针对师生过错或过失行为的校规要不涉及既往,不追究前人前事,有的大数据是不能用的,否则,就有不近情理的“报复”之嫌。

2.因时、因地、顺势

不同学校和同一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使用的校规是不同的,起始阶段的学校校规强调最多的应该是规范性问题,从大数据中参考办学已经较成功的情况较相似的新办校的即可;发展十年以上的学校,更多的是讲究可持续性和发展性的问题,学校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沉淀文化,逐渐要求校规有一定学校特色或个性;发展三、五十年甚至百年老校,追求的是学校的文化和校园精神,因地制宜地将校规上升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意志和观念体现。大数据用于“顺势”这一要求最具优势,经过对平时所积累的大数据调查研究分析,大家都认为应该这么做了而且也正是学校管理所需要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可以成为校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可行、可循、有序

真正的好校规是以人为本的,它要求学校管理者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要求全员参与,全过程保证质量;也要求尽量简约务实,通俗易懂容易遵循,要有减负高效的意识,不要让师生误以为学校又搞出一套规矩来约束他们。这样,就要在拟定校规的过程中广泛动员,使更多的教职员工从一开始就介入到拟定工作中去,让他们的意见充分表达形成“意见大数据”,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校规才能得以有效实施,保证校规可行。在校规拟定的过程中,学校还应特别注意“执行程序”的设计,明确执行的责任人和执行流程,这样履责者和执行者才明白找的是谁,要办的手续有哪些。不管换了谁来督促这项校规的实施,学校都能换了演员舞台不变,不至于因人而异。

4.智信、自信、可变

《中庸》有这么一句:“诚之者也,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大数据时代,对所呈现的校规要真正做到择善而固执,那就要有智信的能力,也要有自信的魅力。大数据提供的信息中,不是每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校规范例都是适合的,要有智慧地去相信它,从而选择它;同时,也要有智慧地取信于执行规定者,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它,形成上下一致的校规自信。校规的拟定还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育的环境在变、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在变、教职员工自身也在变,原有的校规均衡也会因发生问题或预见到即将发生的问题而不断地被打破,所以校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健全的过程,最终成为师生行动的自觉。

5.激发、激励、正向

要让我们的教职员工尽职履责,就要通过校规来充分激励学校成员的外在动机,在一定意义上激发大家的内在动机。校规之间是正向的而不是相互抵触。大数据充分把各种校规的好与劣展示、记录,对传统会有足够的尊重和体认,多汇聚正能量,让校规给予足够的安全感,使教师可以设计自己的行为方向和方式,并预期自己的行为结果,在正向的激发和激励下强化学校全体成员的行为。所以,一套好的校规应该是代表正义公平,不把漏洞留给机会主义行为,体现的是共同规则下的多赢,应能提供持续稳定的正向力量。

三、大数据渗透校规拟定的畅想

未来在大数据领域最具有价值的一是拥有大数据思维的人,二是还未被大数据触及过的业务领域。目前,比较典型的手握大数据又有大数据思维的公司是Google、Amazon、Mastercard等。校规拟定工作引入这些公司参与进来,将是教育的一大盛事。

拟定走班选课新校规,类似打车APP,以学生为中心,可以看到,在他所计划要学习的内容有多少老师正在授课,他可以即时选择一位适合自己的老师;以老师为中心,可以看到,他的附近有多少学生正按计划进度需要学习某部分内容,其中又有多少人愿意要选择听他的课。学生、老师不再是学期初学校安排哪位老师就一直是这位老师授课,而是可以在一个APP工具上互相找到所想要的对象。不难想象,未来类似打车APP的校园课堂APP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学生的学习和辅导呈现的一对一模式将是革命性的订单新形式。教育资源的均衡借助大数据的东风将更进一步得到实现,随之而来的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相关校规也将进一步变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在云计算更强技术的支撑下,云服务更加贴心、实用,许多专家和一线管理者共同参与在线拟定量身定制订单式的校规。按照理念和需要提供更加带有智慧的服务,例如,应用微软正在研发的可感知用户当前心情智能手机技术,在线测试支持度,不断自动提出完善校规的建议方案,在校园文化中逐步形成学校校规的大数据生态圈。

从文体角度谈教学目标的拟定 第4篇

一、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的意义

上海师大 王荣生教 授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这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不同文体的作品时“编码”方式是不同的。诗歌重意象,散文扣主旨,小说塑人物,童话离不开想象,寓言为理叙事,戏剧要设置冲突……所以,读者阅读时,则需要具有相应的“解码”策略才能与作品、作者展开流畅、深入的对话,从而获得相应的满足和愉悦的阅读体验。如果没有弄明白所教文本的文体,简单粗糙地选择教学内容,就会导致教学目标的混乱。如教任溶溶的儿童诗《爸爸的老师》,用读小说的方式感受人物形象,肯定闹笑话;教说明文《松鼠》,用读童话的方式体会作者大胆想象,不知会读成什么样;教散文《匆匆》,用读寓言的眼光来领悟文中道理,情趣便不见了……所以,漠视文体的区别,我们都会发现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为 例 ,作者聚焦“ 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力求向游 人介绍黄 山松之“奇”,并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了对黄山松的喜爱赞美之情。笔者曾参与过一次课例研讨,执教者因没有认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体式,仅凭个人经验就认为《黄山奇松》是状物类散文,于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作者定点观察的写景方法,感受黄山松‘奇’的特点”,结果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找特点,品特点,写特点”上,教学陷入了“内容分析式”的窠臼之中,教师感觉教得很累。

后来,在专家的指引下,这位教师再次细读《黄山奇松》,在课文中发现了“游人”“游客”两词,才发现文章的读者对象实际是来黄山游玩的人,其文体不是散文,而是一篇介绍黄山奇松的实用文。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要描写黄山松,而是要向不了解黄山松或到了黄山却对黄山松视而不见的游客介绍黄山松而已。如果从实用文的“实用性”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应定为“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描摹的手法介绍事物”。明确了这一目标,学生的学习自然就会紧扣“作者是如何介绍黄山松”来展开,学生获得的当然也就是课文表达上的语言密码了。

二、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不同类别的文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有所不同的。文学类文体(如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等)语言优美,重在抒写性灵,是作家个性情怀和人生经验的见证和总结。因此,其教学目标应偏重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及“体验情感”上。实用文体(如说明文、议论文)则具有“劝说”的特性,其写作目的是为了指导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其阅读目标应紧扣“理解”,把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完整而恰当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不同的文体,教学目标肯定是有所差别的。执教者只有准确把握了文体特点,拟定目标时才能“有的放矢”。下面以小学课文中几种常见的文体为例,谈谈如何拟定教学目标。

1.童话。

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为例,特级教师盛新凤拟定了这样的目标:(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2)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2.诗歌。

诗歌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想象,是一种用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精练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高度的概括,鲜明的意象,和谐的音韵等。教学诗歌,其教学目标可立足于“入境、会意、悟情、积累”,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课为例,教学目标可设定为:(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特点,能熟练背诵古诗。(2)结合文中注释、插图及课外补充资料,领悟诗歌的大概意思。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和送别的场面,感受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3)积累古代有关其他送别诗的诗句。

3.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与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曲折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彩的环境、心理描写等。教学小说时,教学目标可立足于分析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学习环境描写、欣赏小说的语言、理解小说的主题、寻找学习的文眼等。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 紧扣故事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认识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3)完成心理描写的小练笔。

4.神话。

神话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是一种神圣的“真实”,主人具有神性,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等。教学这类课文,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浸润神话人物,点燃独特情感,发挥神奇想象,积累语言表达,适当拓展延伸。如人教版三年级上期《盘古开天地》一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为:(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2)积累句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中华神话传说的神奇魅力。

5.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指的是用生动、凝练、充分生活化的文学语言,为少年儿童创作,供少年儿童欣赏,与儿童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相适应的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结构上形散而神聚,语言上优美而凝练,意境上真挚而深远等。儿童散文的教学目标要致力于梳理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意境等。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目标可定为:(1)读准多音字“嚼”,重点写好“咀”“嚼”“卸”等生字。(2) 练习用小标题的形式归纳文中四件童年往事。(3)学习作者围绕“骆驼队”记叙童年往事,表现童真童趣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

6.记叙文。

记叙文在小学阶段最为常见,主要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六要素”、人称、线索、记叙的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记叙文的教学要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揭示文章的主题,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等。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一课时,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心理描写的词语,联系语境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3)理解剪枝与增收的因果关系,领会“减是为了加”的道理。

当然,小学阶段的教材涉及的文体还有很多,如文言文、寓言、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等等,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的问题

1. 重视同一文体课文不同的年段特征。

《语文课程 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由此可知,即使是同样的文体,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拟定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凭借文体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了,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说明文的教学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有,但课标在第二学段并没有要求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包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的教师在三年级教说明文时就习惯大讲说明方法,让学生反复讨论用上“打比方”“列数字”等有什么好处。其实这是在做五、六年级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人为地增加了教学难度。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一课为例,有位教师为了有效避免年段教学目标的混乱,就仅仅扣住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抓关键词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比较,初步感知本文与其他文章的不同。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太阳的说明文。(2)梳理各段段意,把握太阳的三大特点。(3)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加深对太阳特点的理解和认识,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上述目标把“说明方法”定位于“初步了解”,有意识地淡化“说明方法”这一概念,这是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同时“明确事物特点,了解说明方法,感受语言准确”这三大目标,也有利于学生恰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并逐步学习作者的表达。

2. 凸显不同 文体的形 式特征。

不同的文体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特点。我们在拟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应尊重每个文本的文体特征,还它一个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无论是何种文体的课文,走进教学,我们都要立足不同文体文章的形式特征,教出“语文味”来。

例如,篇幅短小、结构紧凑的寓言,其鲜活的语言总是能突出寓言形象某些可笑的行为特征。基于这样的语言表达特色,学习、积淀寓言中一些个性鲜明的语言形式就应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鹬蚌相争》中作者对两个动物之间针锋相对、妙趣横生的对话描写,《纪昌学射》中写纪昌练眼力后看极小的物体“竟然像车轮”等夸张的表现手法,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语言训练内容和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唯有如此,才能通过对文章的体式分析,选择文本中的关键点,直指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唯有如此,学生思维的触角才能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不断体悟内化文体特点,进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 要文体意识,不要文体教学。

2011年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在不少专家、名师的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的“术语”。如有的教师教诗歌就大讲特讲“意境”的概念,有的教散文就讲“形散而神不散”,还有的教小说动不动就提小说“三要素”。我们面对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上述专业术语莫说是儿童,就是很多成年人也未必能真正搞得懂。教学要“学”“用”相长,“学”是为了“用”,要重在“用”,而“用”本身也是“学”,不要认为抛出“概念”“术语”就是好的课堂。那种满堂“掉书袋”的文体知识课,必然会招致学生的反感,降低教学效率。

作文标题的拟定 第5篇

作文标题的拟定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这说明写好作文标题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作文标题一般具有新颖、形象、简炼、含蓄、扣题、文体特征鲜明等特点,而不好的作文标题一般有太直白、太平淡、太俗气、太罗嗦、太晦涩和文体特征不鲜明等特点。作文标题是评卷人的第一眼,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作文的得分。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个亮丽的作文标题呢?

一 是运用比喻法。就是运用一些恰当而巧妙的比喻句式作作文标题。其特点是形象、生动、新颖等。

例如:

《思想》 思想,是不过时的美丽

《微笑》 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沟通》 沟通——理解的桥梁

《诚信》 诚信——事业成功的基石

《拼搏》 拼搏——美好生活的跳板

二 是运用引用法。就是运用一些诗句、名言、名句等来作作文标题。其特点是意味比较含蓄,内涵比较丰富,文化底蕴比较浓厚。

例如:

《理解》 落霞鶩与孤齐飞

《理解》》 道是无情却有情

《谦虚》 山外青山楼外楼

《良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勤奋》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三 是运用化用法。就是把一些诗句、名言、名句等改一二个字使之变成自已的语言来作作文标题。其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灵动的色彩。

《中秋》 月若有情月长吟

《贤才》近水楼台“贤”得月

《诚信》 诚以养德,信以修身

《故乡》 无限风光在家乡

《细节》 挫折常积于忽微

四 是运用对偶法。就是运用对偶式的句子,像古典小说的那种双行标题。其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古典意味,气势非凡引人,最能体现出作者的灵气与才气。

例如:

《信任》 宽容赢得信任,理解造就成功

《纳谏》 兼听则明事事顺,偏听则暗日日衰

《反省》 金无足赤需多炼,人无完人常自省

《奉献》 众人拾柴火焰高,你我奉献幸福长

《挫折》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五 是运用悬念法。就是有意在作文标题设置一些令人迷惑或很有悬念的问题。其特点是富有吸引力,能令人浮想连绵,增加文章的魅力。

例如:

《幻想》 外星人在哪里?

《个性》 怪言+怪形=?

《网络》 网络——人类的高级病毒? 高考作文辅导

《环境》 谁是我们的杀手?

《嫉妒》 嫉妒+?=成功

六 是运用文体法。就是所写的作文标题很具有文体特征。如议论文的一般格式是:谈×××,议×××;记叙文的一般格式是:记×××,难忘的×××,散文标题的一般特点就是比较有抒情的味道。

例如:

《进与退》 论“进”与“退”的关系 议论文

《放弃》 谈放弃的原则 议论文

《亲情》 难忘的母爱 记叙文

《童年》 记快乐的童年 记叙文

《青春》 青春,放歌的季节 散文

《回忆》 往事,飘渺的梦幻 散文

《幸福》平淡,飘香的幸福 散文

七 是运用加工法。就是紧紧地抓住话题的中心词和主题思想,把话题稍微加工一下就成了比较好的作文标题。其特点是能比较快速、准确地扣住话题的中心意思,给评卷人一种主题鲜明、方向准确的感觉。

例如:

《勤俭》 勤俭是一种美德

《遗憾》 品味遗憾

《信念》 与信念同行

《宽容》 宽容,一种美好的风度

《利与义》 义当先利为后

总之,一个好的作文标题应该给人一种文体特征鲜明,主题思想明确,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明朗等感觉,同时还应该具有形象、新颖、简洁、含蓄、扣题、意味无穷等特点,使读者读得顺口,品得有味,记得深刻,起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高中作文优秀题目集锦作者: 1.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2.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3.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4.任是流行也精彩

5.何处散发弄扁舟

6.跟时代一起改变

7.浅析流行文化

8.一枚硬币的两面

9.我的江湖

10.选择厚重

11.万事皆有可能

12.我们都有难忘的回忆

13.关注流行文化

14.留给明天

15.风帆指向灯塔

16.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17.向前看,向后看

18.如梅在雪

19.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20.青春从40岁开始

21.善始之论

22.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23.不肯死去的心

24.不看续集

25.厚重的心

26.豹子飞奔!27.生命的绝唱

28.文章无法

29.掀起你的盖头来

30.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31.芬香永存

32.不能忘记的过去

33.生如夏花

34.重复的过程美

35.轻松起跑

36.掬水留香 高考作文辅导

37.菊花人生

38.亲力亲为与运筹帷幄

39.人生的“出”与“入”

40.一种人生境界

41.走向成功的思维基石

42.外表与内在43.出入人生

44.大隐隐于市

45.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46.近观与遥望

47.永远的苏武

48.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49.那阵风吹过

50.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51.镌刻心灵的石碑

52.记与忘之间

53.忘记不快铭记幸福

54.执子之手

55.雨正大路也正长

56.执子与通子

57.星星发光,张扬个性

58.张扬与内敛

59.坐看流星划空时

60.谁是英雄

61.:跳出枷锁创造风格

62.圆润锋芒

63.我心飞翔

64.水滴里的阳光

65.一江清流

66.枯树•世界

67.一花一世界

68.用心去感悟

69.重视细小从中见大

70.在细微中寻找大千世界

71.今年花胜去年红

72.双赢的智慧

73.别人的风景你的梦

74.遗人玫瑰,手有余香

75.携手同行--双赢的智慧

76.双赢,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

77.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

78.双赢,你我共辉煌

79.别小看了平凡与普通

80.一粒沙的位置

81.花落春仍在 82.一笑而过

83.往事并不如烟

84.与春共舞

85.风雨中那把伞

86.懂你,渐老的母亲

87.看不见的阳光

88.月光依旧

89.花季有雨

90.有一种经历叫成长

91.沙滩上的脚印

92.父爱的天空

93.情系那片麦田

94.我想唱支歌

95.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96.美,距离的忧伤

97.平淡,也是一种享受

98.坚守生命的绿意

99.暖意盈怀

100.呵护宁静

101.《明明白白我的心》

102.《给我一片绿阴》

103.《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

104.《锅碗瓢盆交响曲》

105.《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105.化作泥土更护花(议论文或抒情散文)106.我心中,你最重107.《让爱做主》

108.《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109.《走出心灵中的感情误区》

110.《阳光总在风雨后》

111.《改换思维方式让快乐走近》

112.《没有芳香的花朵》

113.《路是月的痕》

114.《浮生若茶》

115.《用诚心打造天堂》

116.莫把情云遮慧眼

117.《勿为情所障目》

118.《抛开情感看问题》

119.《遭遇挫折,超越痛苦》 高考作文辅导

120.《将思维与幸福链接》

121.《倾听心灵的钟声》

122.《月若有情月长吟》

123.《心星点灯》

124.《理解是路爱是桥》

125.《生命岂能被痛苦占据》

126.《人生也是一张答卷》

127.《打开“第三只眼”》

128.《“爱”在心口难开》

129.《让快乐多一条腿》

130.《千里马也会失蹄》

131.《千里马变成推磨驴》

132..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133.《敢问路在何方》

134.《与自己干杯》

135.《倾听自己的心跳》

136.《请举起你手中的剑》

137.《跟往事干杯》

138.《成功的催化剂》

139.《世界因你而精彩》

140.《寒冬中一轮暖阳》

141.《给自己一个微笑》

142.《吃亏是福》

143.《越过你心中的墙》

144.〈如果阻碍是把椅子〉

145.《希望,黑暗中的一丝烛光》

146.《我和未来有个约会》

147.《有一种力量叫希望》

148.《牵挂你的人是我》

149.《将友谊进行到底》

150.《我心中永远的痛》

151.《享受痛苦》

152.《把耳朵叫醒》

153.《遗憾也是一种美》

153.《作个不完美的人》

154.《线段与直线的争吵》

155.《快乐其实很简单》

156.《你是风儿我是沙》

157.《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

158.《为对手鼓掌》

159.《良药何必苦口》

160.《与风花雪月无关》

161.《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162.《读你》

163.《满足每一件衣服的心情》 164.〈与文明握手〉

165.何妨“再试”一次

166.《为心灵建一个漂亮的花园》

167.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

168.《寻找心灵的伊甸园》

169.《寻找人生的方程解》

170..《是你带我飞》

171.《该出手时就出手》

172.《再富不能“富”孩子》

173.《生活中的欧姆定律》

174.《乘着音乐的翅膀》

175.《梦想,从这里起航》

176.《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

177.《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178.《给生活加点糖吧!》

179。.给“现在”染色

180。.让时间轴上的圆点闪光

181.今日之忧:多、烦、忧

182.《时间无法改变的》

183.《心灵的彩虹》

数学教学目标拟定的误区及其矫正 第6篇

一、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拟定的误区简析

1. 三维体系“格式化”

参加了许多的新手汇报课、熟手教研课、能手比赛课,除了课堂体现出强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外,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教案或者教学设计,几乎是清一色的三维目标结构体系框架。如果不区别他们课堂的表现差异,几乎无法从教案的目标设计中看出究竟应该把票投给谁,这实在是现实中极大的无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居然让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们有了一种“格式化”的编写倾向。

其实,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数学教育目标的三维体系只是一个宏观的导向性意见。我们在具体落实到某一节课时,其微观性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不应刻意地墨守成规,也不必象“平均主义”似的面面俱到,而应当主次分明、有所侧重,甚至作出一些符合学情、教法等实际情况的取舍。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理解,不同的教学对象,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定位,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表达形式。

2. 情感目标“泛滥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3]因此,老师们开始在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中描绘出“动人”的情感类目标,到处充斥着情感诉求,似乎不列举尽量多的情感目标,就不能称之为新课程教学理念。

情感目标的泛滥必然会因目标“远大”而形同虚设,是完全的为了新课程理念而“情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假情感”。事实上,许多情感目标可以隐性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只管潜移默化地去“做”,不必大张旗鼓地去“写”和“说”出来,写(说)得越多,离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反而越远,情感目标的泛滥无形中会造成数学目标的现实失落。因为,知识首先是数学的知识,过程首先是数学的过程,而情感也首先是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情感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里不可或缺的一朵“绿叶”,“红花是需绿叶扶”,但切不可为了突出绿叶而“喧宾夺主”。

3. 合作交流“风靡化”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3]新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本意是打破“一言堂”“满堂灌”传统课堂中学生过多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去学习数学知识的局面,让学生从传统的封闭自我的竞争性学习环境中走出来,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技能。然而,部分基础教育教学一线教师歪曲或异化了这样的理念,认为不强调合作就不是新课程,不突出交流就是教学观念“落伍”的表现,以至于许多课的目标设计上,千篇一律的在“过程与方法”中突出“合作交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强调“合作意识”,处处有合作,时时重交流,一片风靡景象。

其实,合作的题材应该是个人解决不了且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问题,也就是具备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合作学习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适当的契机,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4]把合作交流当作包治学习通病的“灵丹妙药”,一贯的“时髦跟风”只会造成合作学习的滥用,甚至滋生出新的单一、呆板的数学学习方式。

4. 学科特性“边缘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数学课堂也因此而“热闹”起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突出学习者的生命意义,重视课堂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熏陶,数学课堂也因此而“美丽”起来。但是随着“热闹”和“美丽”的现象在数学课堂中愈演愈烈,数学的学科特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如关于《对称图形》的课时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析对称图形;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操作与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认识水平;经历剪、拼、画等操作,增强操作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乍一看,目标非常“新潮”,颇具新课程理念,但过多的动手操作、实践、鉴赏等,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舍本逐末之嫌。

原江苏省教学研究室主任郑君威先生在为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江苏盐城)作点评时曾深刻地指出:“这样真的很累……数学,毕竟还是应当姓数的。”[5]数学课堂核心的学科教学特色理应是“利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数学课堂要保持数学教学的本质,体现数学的学科特性,即要有“数学味”。著名的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曾用非常简洁的两句话概括其教学目标[6]: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数学思维的乐趣。他用如此朴实的课堂目标构成告诉我们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切不可将数学学科“边缘化”,那种“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己家的地”的目标设计是非常不可取的。

5. 行为主体“守旧化”

数学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预设,所以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7]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多教师喜欢使用“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等词语陈述教学目标,但这样表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而造成教学目标行为主体错乱的现象。新课程理念下达成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指学生或某种水平的学生,这在书面陈述时常常被省略,但教师头脑里必须明确,能够行为外显的教学目标都是针对特定学习者的,不是针对教师本人的。[8]

教师必须要改变目标表述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话语习惯和目标实施中教师“独享目标”的教学举措。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反映的是数学教学活动结束后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变化的不同水平和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想让学生达到什么学习程度就可以达到的,教师需要从思想上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教学思想。

上述诸多拟定课时目标误区的主要原因在于,长久以来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重视,认为它不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没有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地思考,再加上某些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研究和宣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部门缺乏针对性指导和培训,盲目提出强制执行某些不科学的目标范式规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不可避免地遭受现实失落。科学、合理地制定数学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项富于创造力但又非常科学规范的工作,是“高技术含量”的教学基本功,胡乱编制将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失去基准和方向,没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引领,教学目标的拟定随意性就会很大,课堂中无效劳动就会很多,学生学习负担必然沉重进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目标绝对不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随随便便的“一目数行”象征性的措辞,一字一句都需仔细斟酌、细细揣摸。

二、数学教学目标的矫正策略———以“数轴”为例

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对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澄清认识,提高制定数学教学目标的水平。如何拟定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呢?我们以人教版七年级代数第一册教材中的《数轴》第一课时教学为例予以阐述。

1. 溯本求源———做好教材分析,提炼目标结构

溯本求源是指我们需要找到制定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言之有据,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具体来讲,就是厘清目标层次,从上至下分析教材。

(1)课程目标

通过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阐述,可以提炼为:①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概念;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②建立符号意识,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③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④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有理数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9]

(2)篇章目标

《数轴》所处的篇章学习内容是在小学整数、分数、小数等基础上,将数系扩充到有理数,全面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及定律,相应的目标为: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9]

(3)课堂目标

课堂目标的确定从教学内容方面考虑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教材分析:一方面是篇章教材分析。本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首先从生活实例引出“负数”概念,接着引出“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相关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作准备。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其运算律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是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从知识内容上看,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是学习后面“一元一次方程”的铺垫,也是今后学习分式、根式、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另一方面是“数轴”内容分析。“数轴”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当中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数轴”是学生第一次经历“数”与“形”统一起来的过程,数轴建立起了直线上的“点”和“数”的对应,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即任意一个实数能用唯一确定的点来表示。事实上,数轴使数的概念和运算可以与位置、方向、距离等统一起来———“数”与“位置(点)”对应、“符号”与“方向”对应、“绝对值”与“距离”对应,由此必须定义数轴的三要素即原点、刻度、方向,“数”于是有了直观的几何意义。通过“数轴”的学习,可以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使学生通过几何直观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知识。“数轴”不单是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今后学习不等式解法、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

(4)“数轴”课时目标结构的提炼

综合上述对课程目标、篇章目标、课堂目标以及本节课相关的教材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数轴”第一学时的课堂教学目标结构为:①理解数轴的概念,说明数轴“三要素”;②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 内外兼修———外显教学行为,优化目标表述

溯本求源地拟定“数轴”的课堂教学目标,虽然在目标结构方面做到了有理有据,但是,“了解”“理解”“体会”等目标动词毕竟是基于课程目标的高度去刻画,这样的目标设计未免过于内隐,也不够具体,不具备可测性,因此对教学过程的指向性不强。所谓内外兼修,就是在溯本求源的基础上,将内隐的教学目标足够外显,使其更加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更强。这里我们参考“ABCD模式法”进行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10]

(1)行为主体(A)

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所以在表述上“教师教给学生”“教师将说明”“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等类似表述都是不妥当的。

(2)行为动词(B)

行业动词指描述学习后学习者行为变化的动词。新课程标准已经规定了各个动词所代表的学习程度。例如上述“数轴”的目标阐述中,用到的目标动词“理解”“体会”就是刻画学生学习程度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C)

行为条件指产生上述行为变化的特定条件或者影响学习结果的具体约束条件。例如“能够根据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及思考”“通过组员交流,探究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等。

(4)表现程度(D)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表现水准或者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对于计算类内容的教学目标我们时常以“正确率”“速度”“算法种类”等来刻画,对于“数轴”,我们以“给定一个有理数,学生能够在数轴上标示出相应的点;给定数轴上一个点,学生能够说出相应的有理数”来刻画有理数与点对应的表现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在“数轴”的课时目标书写时需要考虑如下要素:贯彻多元的目标设计理念;突出行为主体是学生;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基于课程高度而非教学实践的目标动词[11];体现数学思想及方法;尽量外显行为条件和学习表现的程度。目标表述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强、可测性强、切实可行。因此,拟定出如下的“数轴”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数轴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2)通过对温度计等生活实例观察及思考,探索出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3)能将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用点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4)在学习数轴“点与数对应”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中,仍然有一些目标如过程性的目标、体验性的目标、情感类的目标等往往不容易外显刻画。浙江大学的毛伟博士和盛群力教授通过在“一般教学目标”下规定学生“特殊行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编写“外显性”更强的综合类教学目标的研究值得参考。[12]大可不必强求所有教学目标都达到“外显”,毕竟情感等目标内化于学习者自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拟定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在准确把握目标结构的前提下,教学目标的最终拟定体现出“我的地盘我作主”的特点。不必因为所参照的教育目标分类详尽具体而在编写教学目标时面面俱到,毕竟课程性质、每一所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时间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最终选择。[13]因此,在坚守文中所列的两条“主线”的基本要求下,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体现出创新性。

上一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下一篇:移动网络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