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课

2024-07-25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课(精选12篇)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课 第1篇

1. 转变阅读教学的目标观: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这一层面上的目标,这样做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实现三维目标、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高中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

第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例如,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常规的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一是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是否实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或活跃、高兴、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这些情绪表现都是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是否实现的依据。二是可以采用访谈的方法,教师设计简要的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从中了解他们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他们对这一目标的是否实现。

2. 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辩证、客观、理性的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透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的特征,加之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不同。比如在研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学生提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开始已经约好和秦王换,怎么又把璧送回家,还要别人讲信用。”他刚说完,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先是一愣,继而肯定了他的看法,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他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1)蔺相如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利益;(2)对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讲信用;(3)兵不厌诈。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有探究价值的资源,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实现评价的民主性。

3. 把影视艺术引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把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阅读教学中,引起了学生的欣赏原作的兴趣,同时适时进行一些观后感、读后感、对比阅读体会的写作与交流。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这两篇课文,尽管我先对《红楼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还是不浓,对人物的把握也较为单一,比如说起林黛玉,基本只谈到美丽、体弱、注意说话、行事小心等;说起香菱,更是单一,主要就认识到她刻苦认真。对贾府的背景、黛玉香菱的身世等考虑不多,或不愿深究。后来,我把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这两部分剪辑后放给同学看,要求用心看,与文本对照着看。看完后同学们自发地热烈讨论起来,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又拿起了课本。我趁机让他们搜集资料,写观后感、读后感,并办了一期红楼专题板报。这之后,我欣喜地发现不少原来很不爱看书的同学课间捧起了《红楼梦》。

学生有了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又有了探究、对话的兴趣,对阅读教学大有帮助。何况,学生熟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影视艺术功不可没,对文本的阅读何不就从影视开始?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经严顺开的演绎成了经典,把电影引入教学,相得益彰。《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话剧,也可以进行剧本和话剧的演出的对比、议论、分解、评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入。

4. 在阅读鉴赏中创造美。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作文课 第2篇

教师在上作文课前,一定要选取一个能吸引学生的题目,只要学生乐意去写,才能保证作文教学的顺利完成。那么选取怎样的题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第一是新鲜,因为新鲜的东西才能调起起人们的胃口,只有胃口被调起来了,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写作。如果不顾学生的喜恶,老师一厢情愿地布置一些自己认为很满意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写,那么到头来只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或者草草应付、或者干脆不做。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尽最大努力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提供使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一旦学生的创作欲望被激发起来后,那将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巨浪,其前途不可限量。

二、选取具有时代特征、轰动社会的人和事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学生才积极去写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有磁卡满腔的抱负;有着改变世界、创造奇迹的美好愿望;有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他们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在心中沟画着自己将来光明的前途。所以当国内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他们倍加关注,这时语文教师要及时地把握时代脉搏,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作,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就会感到人生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文章自然会有真情实感,内容自然充实丰满。在教学中,每遇到国内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我都及时让学生去写作这方面的文章。当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野蛮的狂轰滥炸,造成无数伊拉克平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致布什总统的一封信》,由于学生对这方面的报道了解很多,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这次作文,学生们的热情很高,文章写得有理有据。

三、让学模拟当事人,才能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来

浅议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第3篇

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共5本教程,到高二阶段要进入选修课的学习,选修课程五个系列共15本,一般要选4个专题,课本就变成9本,比原来高中语文教材(共6册)多出3本,这样繁重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就摆在了我们一线老师的面前,如何认识选修课,怎样根据高考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开设选修课,理清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如何处理教材和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组织课堂课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本文拟谈谈面对选修课程及教材我们应做好哪些方面。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课程的总体设置

系列一:诗歌与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系列二:小说与戏剧

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戲剧名作欣赏;影视艺术欣赏

系列三:新闻与传记

新闻传媒素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系列四:文化论著研读

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

系列五: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

注:*为各省市主要开设课程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教学的纲领》)从教学目标看,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概而言之,语文必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基础性,而选修课更多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个板块。(1)“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主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增加个人文化底蕴;(2)“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3)“文化论著”系列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

三、语文选修课教学意应该注意什么

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中防止面面俱到,应以点带面,范例引导,举一反三。在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要体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

在具体教学中要分析教学对象,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活动两个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和老师,研究学情,分析学生需求尤为重要,活动、问题设置要合理,在形式、量、密度、范围上有所把握,对学生有意义,各种水平的学生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教师要把眼光投向学生,学会适应学生,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适应老师,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上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果条件允许,每人在课堂上必须回答一次,提问两次,同学之间不同层次的提问和解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清楚学生对自己的赞美和意见,以便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依据文本选择灵活多样的课型

1.教师串讲课型

教师串讲课型以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典型篇章的阅读教学。可以以一篇为主,串起其他几篇的教学。

2.主题讲座课型

根据单元主题(话题),以几篇课文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指导阅读欣赏的方法,介绍主题相关知识,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艺术。很多欣赏类的教材,均可采用这样的课型尝试。

3.读书报告(朗诵)课型

在学生写作读后感的基础上,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评价阅读效果。基本程序:学期初定题——布置任务——教师指导——心得写作——教师浏览选择——策划报告会议程——师生评价——获奖或者推荐报刊

4.评点交流课型

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如:评点示范,点评点的确定和语言的选择,点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理解、质疑、阐发、联想、鉴赏和评价),试评,交流(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

5.课题报告课型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议论文的体裁,以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讲述小论文的写作规范——事先布置任务——尽可能搜集资料——课外写作——成果交流。

6.作业练习课型

结合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的题目,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以课外作业或者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注重讲评。

7.主题活动课型

围绕一定主题,策划“短平快”的实践活动。如“小说与戏剧”系列的影视观摩会、课本剧试演,又如“新闻与传记”系列的新闻采访等活动。

8.诊断反思课型

如在上《语言文字应用》时,教师参考课本第五课第3节“有话‘好好说”中的各类病句,编制病句测评量表。量表选各类病句每类4个,打乱顺序,和等量的正确句子相混。要求学生判断正误、判断病因、做修改,在限定的时间完成。教师发答案,学生互判,学生看课本第五课第3节后结合自己做的病句测评量表自评反思。如学生程度差,可分两次做。先只判断正误,学了第五课第3节后,自己订正。然后再做一次带判断病因、修改的测评与反思活动。反思结果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也可全班交流。

9.比较阅读课型

《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时可将两篇文章对比阅读,找出异同。课前要求:阅读文本,了解作家作品及全书故事梗概,搜集相关评论;课上学习:展示预习结果,作家介绍,复述梗概,谈初读体会。研读文本,把握主要人物特征,概括主题,体会艺术特色,品味精彩语句。围绕关键问题深入探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质疑、辩论、对抗。以写促读,写评论,改编剧本,写故事新编。高考举隅,选用有针对性的高考题,使学考结合。

上选修课和上必修课应该要有别对待,做好增减,有的课程需要做加法,适度增补、添加教学内容,以让学生有效迁移,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有的则需要做减法,删繁就简,化深奥为浅显,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也需要重组,这样会加大整合的难度,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课程意识、教材意识和教法意识,但重组得好更能因材施教,以少胜多。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第4篇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 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但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们语文老师依然新教材旧教法, 选修当做必修上。

比如:在选修教材的选择上, 仍然根据上一年度高考考纲的指挥棒来选择。与高考考点有关的选修课成了首选教材, 与高考考点无关的选修课程被束之高阁。由于大多数老师都是第一次使用选修课教材, 所以我们不是优化选择, 而是根据高考要求来选择, 不分轻重主次地教。由于内容多, 教学时间有限, 只好对教材简单化处理, 照本宣科, 不深入, 不拓展, 没时间巩固, 教师陷入被动教学的怪圈中, 完全失去了创造性。

另外, 语文教学观念陈旧, 对选修课的目标要求不明确, 有时, 选修课成了习题课和知识点归纳课了。深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老师们在教学上也特别功利, 只关注升学的分数与人数, 除了技术性、机械性的训练之外, 没有了对文本的解读, 没有了那浓浓的语文人文气息。有的甚至把选修上成大学专题课, 把高中语文选修课上成了专业的文学鉴赏课。有的老师对选修课的一些课程随意生发, 任意挖掘, 忽略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是高中基础课程的本质。这样操作选修课就失去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标中的意义, 给师生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教材开设了几十种选本的选修课, 让师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 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 措施的不利, 教育资源的不足, 师生在高兴的同时, 留下更多的是手足无措与身心疲惫。因此, 如何正确合理地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冷静而理智地应对选修课教学, 就成了当务之急。

首先, 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 高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高, 观念转变了, 才知道怎么教, 才会教, 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 让所有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 转变传统观念,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

其次,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真正按选修课的要求进行管理与规范。目前, 很多学校大多按“学校选定的课程, 教师班级授课, 学生班内听课”的模式进行选修课的教学。在名目众多的选修课程中, 我们首先应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 然后让学生选择课程之后, 教师分工合作, 分模块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之后, 编排班级, 让学生跑班上课, 再根据学生的出勤、作业、考试情况给学生一个评定, 记录其学分, 作为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的要素。

第三, 要调整好选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比重问题。从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来看, 选修课程的名目多, 内容丰富。我们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一定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思想, 进行合理规划。必修课占两个半学期的时间, 其余是选修课时间, 这种安排不合理。比如, 本人所在学校规定在高二下半学期里要完成《语言文字运用》《先秦诸子》《中国小说阅读》。这三门都是选修课, 专题式的内容比较集中, 实践表明, 学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而必修一至必修五, 在高二上半学期就全部结束了。这样一来, 必修与选修时间分配不合理, 教师也备感吃力。

第四, 科学地运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选修课的教学, 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 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 可以选教文章中的几个段落, 甚至可以选教几个句子。有的要精读, 有的略读。比如《先秦诸子》中, 《论语》《孟子》选段可以精读, 因为, 甘肃省高考中要求考查这三本经典名著的选段, 我们精读这几章, 也是与高考接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 同时, 也帮助学生应对高考, 让选修课与高考接轨。

如何上好语文课 第5篇

罗平县九龙镇第三中学柏云雄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祖国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陶冶思想情操,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它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好语文课是学习好其它课程的重要基础;教师上好语文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因此,如何上好语文课,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的话题。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应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

语文课程其知识含量大,涉及面广,包含着许多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博览群书的优秀品质。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对这些相关的知识有所储备,有所理解,才能合理、正确解释和解答语文课中会出现的一些相关的问题,才至于出现知识性错误。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我们的教师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我们才会有上好语文课的能力,具备上好语文课的气势,我们才会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包袱。也只有我们语文教师通过博览群书,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是崇高的和神圣的,学生从我们的身上看到了学好语文的希望,我们才有资格指导和教育学生,学生才会对我们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有信心学好语文课。

二、如何欣赏语文教材

人们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热爱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不欣赏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我们就无论如何也上不好语文课的。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欣赏的品质。学会欣赏语文课程体系,欣赏语文课程中的每一篇文选,欣赏语文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欣赏上语文课中的每一个环节,欣赏学生学习语文课中的一些细节,欣赏学生学习语文课后的收获,欣赏学生的作品等。只有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语文课的一切过程和素材以及活动,我们的心理才会是愉悦的,我们的精神才会饱满,我们才愿意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

也只有我们教师首先能够欣赏语文课,我们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也用欣赏的眼光,欣赏的心态对待语文课,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充满乐趣,而不是枯燥无味,从而学好语文这门基础学科。

三、如何驾驭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要通过博览群书,深钻教材,对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点,以及教学基本方法全面把握,既了解其基础情况,又了解未来发展的走向,努力提高自己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到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教师只有拥有驾驭教材的本领,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这样,教师在教学语文课的过程中才能信心百倍,气势恢宏。教师用这种恢宏的气势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学习好语文课,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四、如何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

人们常说"语文的伸缩性大",其实就是说语文的课程资源丰富而多样,广泛而富于变化。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学会把各种资源充分利用于语文的教学工作之中。如相关的课程,社区环境,人文素养,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宣传媒体,历史典故,历史文物,旅游景观,以及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教师的自身素养、气

质、风格、品性、作风等等都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教师平时要善于开发,善于积累,在必要时为我所用,为语文课所用。我们切忌将语文课上成是一门孤零零的专业课,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听天书。当我们能够将语文课于一切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手段将大大提高了。

五、如何指导写作

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检验学生学习语文效果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进行写作,在写作中进一步充实、丰富、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自己善于写作,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语文教师要养成善于写作的良好习惯。要及时总结教学的经验和心得,用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升华自己的人格。并且凡是要求学生习作的,自己首先动手写下水作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作文。同时,教师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自己的语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思维,善辩的口才,丰富的爱心,茅利的笔杆,这些,都是让学生学好语文,让自己上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行动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课,就必须要学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凭借语文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韵律美,铿锵美,情韵美,修辞美,跌宕美,意境美,语言美和精神美,从而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语文的课堂闪发着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问,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评价,自由地选择。我们要怀着一颗宽容地心,以一种善意的、平等的姿态,同我们的教育对象一起渡过愉快的成长的生命历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学生才会兴致勃勃。

如何上好语文课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92-01

進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上至教育高层领导,下至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新课程的改革而努力。

在这里,自己作为第一线的教师,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的前言写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确是这样的,面对今天的教育环境,绝对是有改革的必要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下面作具体的探讨,希望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很早就被提出,实施起来效果的确不错,尤其是新课导入这一环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三、重视学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四、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起始课 第7篇

一、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有助于师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习环境

教学必须认识现实, 学情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依据。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究竟学到了些什么, 学得怎么样, 仅从入学成绩上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方法, 当然, 还包括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 制订语文学习规则, 通过实践,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 学生也需要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习惯, 明白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总之, 上好高中语文起始课, 可以为今后教与学的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的不同, 端正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使学生从能力和素质上得以提高

在现阶段,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文言文, 初中只要求学生能读懂大意, 明白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即可。但高中阶段的要求却细致得多, 不光要理解意思, 还要求学生掌握词义的演变、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对文章的分析理解等等, 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与初中不可同日而语。再比如写作, 对于高中学生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要求远远高于初中生, 这不仅仅是文章字数多一二百字那么简单。学生在经过初中的毕业考试或升学考试之后, 往往有一些错觉, 认为语文的学习只不过是重在背诵, 只要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花点工夫背一下就能取得好成绩。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接触了不少这样的学生, 他们认为自己在中考时只不过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把课本内容学扎实了。所以, 不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时就把语文学习的长期性、艰苦性告诉学生, 不给他们指出初高中语文学习的不同点 (比如, 初中的毕业考或升学考试语文试卷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课本本身, 而高考时虽然知识点都在书上, 可是考试的内容却无法在书上找到现成的) , 学生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式和不好的学习习惯, 以后要纠正起来会非常困难。

三、明确学习要求, 培养学习兴趣, 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学好语文

了解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师就要顺势而上, 提出自己在教学上的要求, 使学生明白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和能力, 自己该做些什么。当然, 每个教师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是不同的, 我认为, 无论提出什么要求, 都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散文, 从元杂剧、话本到明清戏剧、小说, 真可谓文化典籍浩如烟海, 诗人作家群星灿烂。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 没有一根串起这些知识的主线, 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将是零碎的, 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就会是欠缺的。我曾经给学生打过一个比方, 就好比在电脑中存入自己的资料, 如果不系统地建立文件夹、子文件夹, 分项保存, 那么今后要用的时候找起来那是非常麻烦的。当然, 也要鼓励学生, 告诉他们学好语文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如果能充分展现教师的学术素养, 就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建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

四、指点迷津, 教会方法, 使学生找到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途径

学生知道了该做什么, 接下来就想知道该怎么做。“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是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学有专长的人, 个人学习语文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借鉴。同时, 语文教学也有长期形成的规律。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教会学生“捕鱼”, 而不只是给学生“鱼”, 这才是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根本途径。所以, 高中语文起始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学生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我认为, 方法各有其巧妙, 但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点:

1. 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语文本质上是一门工具课, 每个人可以说从娘胎开始就在学习语文,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把课文与注释结合起来

课本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注释?实际上, 学会了看注释, 起码有一半的内容不需要老师教了;学会了看注释, 就是学会了自学, 这才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

3. 把背诵与理解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是需要背诵的, 但却不是机械的背诵。宋朝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咏功夫兴味长。”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才记得牢、记得久。

4.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语文讲求的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阅读了经典的文章, 就要去体会作者高超的手法, 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经常阅读, 人类心灵和智慧的结晶就可以感染人、熏陶人;经常写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还能够理清思路, 酝酿和升华感情。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语文能力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的。

如何上好语文课 第8篇

一、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必须有一缸水”, 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 由此可见, 为了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尤其是语文教师, 素有“杂家”、“通才”等美誉。高中语文教师要想上好语文课, 首先要做到写一手好字, 有一副好口才, 写一手好文章,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 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 课堂上语速的快慢, 语气的强弱, 肢体表情是否到位, 都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强弱。因此, 语文教师要不断钻研教学大纲, 掌握各种教学方法, 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不但要有语文专业知识, 如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等, 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教育知识, 等等, 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 观摩一些优质课, 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订阅语文专业杂志, 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 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教学素养, 一旦有教学需要, 就可信手拈来, 让知识服务于教学。

二、注重课堂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语文课, 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语文教师导入得当, 就能快速吸引学生进入到所讲文章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 课堂导入在语文授课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用的导入方式有用音乐导入, 能熏陶人的性情, 抒发人的情感。中学生大都喜欢听音乐, 在课堂上, 利用他们爱音乐的特性, 用与课文相关的歌曲导入新课。如在教学《鸿门宴》时, 课堂上响起屠洪刚的《霸王别姬》, 学生很快被歌曲中表述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和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所吸引, 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 让我们一起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顺理成章地引入学习文本的轨道, 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都有对应的歌曲, 如李清照的词, 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 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都有相应歌曲, 它们能作为恰当的课堂导入的例子, 让学生在歌声中进入文本学习, 既贴近学生情感, 又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重视阅读教学, 培养想象力

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作用,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通过文字想象画面,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仿佛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通透的人生感悟和美的真切享受, 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的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尽收眼底的荷叶, 荷叶起伏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成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四、训练口头作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能力的训练, 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上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当众演说, 按学号依次转换, 其他同学评议, 并给予相应的得分。这种训练的方式使学生所表达出来的不仅是一连串的语汇, 还有语言的音色、强度、声调、节奏和说话时的表情等。语文教师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 对于演讲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 鼓励的同时指出不足, 意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训练形式的命题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 高一采用自我命题演讲。高二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和内容, 课下留题目让学生思考, 课上演讲。高三统一要求采用临时抽签即兴演讲的方式, 如针对高三学生的特点, 我设计的一周题目围绕“理想”展开, 从不同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勇气和信心。这五分钟的演讲方式让高三学生在语文中获得了放松, 而且在枯燥的学习中有了学习动力和兴趣。长期坚持口头作文训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促使学生多读、多看、多思, 增长知识, 提高作文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的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能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张嘉玮著.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如何上好高中物理习题课 第9篇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会反应这样一种情况, 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上课听得懂, 听得清, 就是在自己独自解题时不会。”而这里, 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 解题不仅仅是解出一道题目而已, 而恰恰是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这个问题值得老师和同学们仔细研究。

所以, 在物理教学中, 习题课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其地位并不低于新课的传授。那么, 作为教师, 应该如何上好一节习题课呢?

一、教师态度端正、上课多元化

现在, 很多的教师不喜欢上习题课或者说并不认真准备习题课。因为他们认为习题课并没有新课重要。所以很多教师上习题课的时候, 课堂上会显得很枯燥, 无味。所以, 教师的态度对于课堂的气氛来说是这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节习题课。争取把每一节习题课上好上精。

习题课之前, 教师应该像备新课一样, 写好教案。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很多教师的习题课只是个人传授式的, 教师在讲台上是一个独白者。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习题课当中教师也应该作为一个对话者。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多种方法讲课。这里, 个人提出几种方法。

1、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里就要求教师要做到提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并在讨论结束后做好小结。

2、多媒体法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不仅仅只是在讲解新课时才可以使用, 在习题课时依然可以应用。将习题以PPT的形式呈现, 可以节省课堂的时间, 同时学生也可以看题学题。同时, 习题的讲解需要分析物理情景、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 如果这时用多媒体的动画来展示物体情景、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 再分析起来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一模多题的练习, 教会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教师必须板书的仍要板书, 物理是重点知识和重要的物理状态和过程分析, 教师同样应该在大黑板上与同学们一起分析, 而不能用多媒体一展示就过了, 因为学生理解的过程需要时间,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作好笔记。

二、教师明确到底讲什么

1、讲物理情境, 让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和变化

例如, 这样一题如图-72所示, 固定的水平光滑金属导轨, 间距为L, 左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 处在方向竖直、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质量为m的导体棒与固定弹簧相连, 放在导轨上, 导轨与导体棒的电阻均可忽略, 初始时刻, 弹簧处于自然长度, 导体棒具有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 在沿导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 导体棒始终与导轨垂直并保持良好接触。 (1) 求初始时刻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 (2) 若导体棒从初始时刻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时, 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0, 则这一过程中安培力所做的功W1和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Q1分别为多少? (3) 导体棒往复运动, 最终将静止于何处?从导体棒开始运动直到最终静止的过程中, 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Q为多少?

解释:物理情境是金属导轨光滑, 导体棒有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 在沿导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 导体棒始终与导轨垂直并保持良好接触。

2、讲物理过程, 让学生清楚发生了几个过程, 每个过程有什么特点

解释:第一个过程, 导体棒在弹簧弹力和安培力作用下, 以速度v0向右做减速运动, 至弹簧压缩到最短时速度减为零。第二个过程, 导体棒在坛里和安培力作用下向左运动至弹簧伸长到最长时, 速度减为零, 以后来回往复运动直至最终静止在弹簧处于原长的地方。

3、讲思维方法, 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 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解释:第一个过程, 导体棒损失的动能一方面通过克服弹力做功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另一方面通过安培力做功转化为电能, 再通过电流做功转化为焦耳热。观察全部过程, 只要导体棒运动, 就要克服安培力做功, 就有焦耳热生成, 所以由导体棒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断减小, 表现在弹簧伸长的最大值或压缩的最大值在不断减小。每当速度减为零, 安培力为零, 则弹簧的弹力比为零, 以保证导体棒的合外力为零。故静止在原长处, 至此初动能全部转化为焦耳热。可由能量守恒得到结果。

三、教师讲题时要有所扩展补充, 不能就题论题

怎么讲, 对于习题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它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教学管理及课堂的调控能力, 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功底, 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1、讲一题多解, 提高思维的深度。

2、讲一题多变, 提高思维的广度。

“一题多变”即是在原题的基础上适当变换题给条件和要求, 从而构成新题。通过对这些试题进行改变, 使学生得到全新的锻炼, 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一题多变时, 可以保持条件不变, 变换要求;也可以保持要求不变, 变换条件;还可以条件和要求同时改变。

以上所述是上好高中物理习题课的几个重要环节, 做好这几个环节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封小超, 王立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封小超, 王立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 第10篇

我们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每上完一节数学复习课都很辛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累, 教师和学生相应的付出了辛勤和努力, 但是学生在知识的获得和理解上没能得到相应地提高和发展, 复习课达不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 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已是摆在我们每位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很实际也是不易解决的一道问题。有些教师尤其是农村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不重视数学复习课, 感觉复习课最好上, 其实不然。古语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这就充分说明了复习课的重要性。复习就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查漏补缺, 进一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深化理解、加深巩固, 使之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可以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 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是有效教学的需要, 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既然高中数学复习课这么重要,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让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呢?

一、首先要紧扣教学大纲, 设计典型例题, 巩固基础知识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不但是对学生提出的, 也是对于我们教师提出的。我们在上复习课时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组织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以巩固基础知识为重点,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我们才能更好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在复习例题的设计上也要根据学生实际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来分不同的层次, 不能“一刀切”, 对于尖子生我们应该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习题, 对于中、差生应该设计一些基础性强的例题。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不但能达到复习的目的, 更能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

二、在复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引导学习为辅的教学方法

西方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希望你们要警惕, 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 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我们中国也有句俗语:“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习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们一些老师在上复习课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不管学生听懂听不懂, 这样势必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复习的效果当然不尽人意。要想达到一个好的复习目的就必须把复习课堂还给学生, 这样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整个复习课堂中来, 更能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探索知识、创新思维、展现自我。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复习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诱导、启发、点拨。一堂有效的复习课就是看我们教师如何组织。只要我们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人, 就一定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三、复习过程中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有些老师感觉自己已经讲得够细了, 但是学生还是不理解, 老师就会用一些粗陋的话语骂学生,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 学生犯错应该给与宽容, 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学生当然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复习过程中来。

四、在例题或试卷的讲评中注重方式和方法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主要是一些试卷和例题的讲解, 教师和学生都被铺天盖地的试卷所淹没。我们不能只注重试卷的数量, 主要的是要注重试卷的质量。在讲评的过程中要针对一些重点习题和易错的习题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这样的例题要精心设计奖评思路, 要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好的科学的方法和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这样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总之, 在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理念、内容和教学空间中进行探索, 积极地探究和实践, 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深入开展, 我们在教学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每上完一节数学复习课都很辛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累, 教师和学生相应地付出了辛勤和努力, 但是学生在知识的获得和理解上没能得到相应地提高和发展, 复习课达不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是有效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 第11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稱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访谈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二、趣浓情深,提高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

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覆”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三、讲究讲评试卷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一些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好坏和收益的多少。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要做好以下几点:

1.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在讲评试卷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

2.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

3.分类化归,集中讲评

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好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路,反向探求,全身心探求

在现今中学教学中,新课改实行中,高考形式趋于多样化,高中语文地位越来越高,再加上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改方向这一催化剂,语文教学面临全新挑战。那么针对教学的现状,如何教好语文呢?

我们看《荷塘月色》写作技巧的具体教学,从教法看,现阶段一般有两种:教师讲解,学生领会;在此基础上,辅以诵读、写作两种巩固手段,即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用词之妙,运用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描写一处景致。诚然,这两种方法都非常好,但是我们的教师不一定全面理解其教育学意义。

从教学意义看,通过语文教育学生,无非是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体会并内化情感,拥有理解与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语文教学现状停留在让学生拥有理解与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阶段,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个“工具性”展开的,教师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和接受某些现成的事实性知识,学生读写等是为了落实,让学生把教师所讲的落到实处(语文谈得最多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落实”);与之相对的,学会思维、形成思想,体会和内化情感成了奢侈品或者附属品。我们把这种教学称为“工具学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失去她固有的活力,变成“1+1=2”式的严谨考究,学生只要听懂了、“恭领圣餐”就行了,学习课文变成了文本的纯事实性解读,或者说,学课文是借助语文这个工具、道具解剖文本,只要把原文读懂、读透了,知道了“是什么”、“怎么用”就行,至于情感思想体验怎样,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不少教师自然地认为,情感和思想的教育,就体现在“知道”这个过程中,因此,他们不去想“知道”之外的招数,缺少激发和调节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方法,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依葫芦画瓢式的懒惰用脑活动”,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运用耳朵聆听,运用脑筋乖乖地证实,运用水笔忠实地记录即照单接收,最多再为了帮助接收而读读,说说,写写,这种情形,后现代教育学称之为“颈部以上的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只是“耳朵”“脑袋”、“手指”等局部器官在有限活动,语文学习“有口无心”、“无动于衷”或“三心二意”等就成为平常事了。

我以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须升华到“人文性”。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教育学意义的全方位理解,是现阶段提倡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明白这一根本点,怎么教怎么改也无非是工具层面、技术层面的修饰与改进,进入不了教学意义层面的全面提升。

上面的两种教法,说到底,是为了让学生增加“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没将“教育”进行到底。以《荷塘月色》的叠词叠音技巧为例,我们来体会一下“教育学”意义上,而不只是“工具学”意义上的教法。从感悟角度看,《荷塘月色》的叠词叠音是可以通过读写体会的,但绝不是笼统地读写一两遍课文能体会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淡淡、(峭)楞楞、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等,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圆润清亮节奏,有轻音乐的美感,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的律动感悟节奏的短促轻快,可以通过叠词叠音与非叠词叠音的对比感悟词语固有的音高音长差别,可以聆听轻音乐、学唱有叠词叠音歌词的歌曲去享受叠词叠音之美,从运用角度看,可以连缀这些叠词叠音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可以来一个叠词叠音短剧表演。简言之,让学生参与到叠词叠音的言语实践来,在学习实践中比较体会,用肢体语言、五官综合活动体验感悟——在这些实践中,文本只是一种资源。以上的语文实践活动岂一个“读”字或“写”字能涵盖得了?它们的效果哪里只是明白了“是什么”和“怎么用”?同理,对《荷塘月色》其他写作特色的学习,“双声”、“叠韵”、“炼字”、“比喻与拟人”等,何尝不可如此?再同理,其他内容的教学又何尝不可如此?

总之,教师要反向探求教什么,从默默接受,隐形思维与感悟,到用听、说、读、写、唱、表演、活动等显形思维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这是人文主义机智感悟的基本手段。教学目标不只是客体上的“知道”,而是主体上的全身心投入,利用各种手段发掘学生情感、思想资源,调动师生所有肌体感官让学生感、说、动、做……让语文融入学生所有的感觉之中去,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的教育学意义,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重大变革。

当然,真正好的语文课,还需教师加强研究能力,积极探索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观念的转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实践探索。英国学者斯滕豪斯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这是能够实现上述语文重大变革的关键所在,还需广大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学研究学习.教师自主发展的桥梁.吉林教育2007. 11期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工程监理的现状下一篇:数据中心机房容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