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2024-06-04

企业财务危机成因(精选12篇)

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实力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构成中最为重要的群体,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内大部分企业经历市场化的时间相对较短,企业规模有限,企业的经营机制、内部管理水平等都还有待改善,因此企业自身防范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弱。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加强财务危机的防控,因此而造成的企业衰落和破产层出不穷。这不仅给投资者、金融机构和国家经济利益带来巨损失,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包括国家相关部门在内的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危机的风险十分关注。从内部管理、国际国内经济背景和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分析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对于企业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机理分析

不同企业在发生财务危机时,其直接表现大致上是类似的,即都是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的恶化。尽管财务危机总的来看是由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但就其背后的形成机理却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混乱无序的管理、低下的企业运作效率、失衡的财务结构、失利的诉讼以及管理者的贪污腐化等等都可能成为财务危机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众多研究者通过对企业因财务危机而破产的情况调查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

1.1 企业管理的失败是造成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超过90%的企业破产原因是严重的管理无能或管理经验的匮乏。进一步细化分类指标,破产原因显得更加多样,其中“利润率低”、“行业不景气”和“财务状况”三项破产原因占破产企业的诱因总数的近80%,而这三个原因背后的潜在原因也是管理不善。

1.2 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恶化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航空业空前激烈的竞争曾导致航空公司的普遍亏损,接下来90年代的信贷紧缩又加剧了这种状况[2]。在这种大背景下,尽管优良的管理有助于企业延缓破产的进程或度过难关,但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不是决定导致破产的主要因素。

1.3 企业的年龄也是企业破产的另一个影响因子

老牌企业由于饱经市场洗礼,具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自我调整完善能力,因财务危机进而倒闭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历史较短的企业经历的市场磨练相应较短,和老牌企业相比,在管理经验、企业规模、资本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距,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会较弱,因而更容易倒闭。调查发现,企业随着年龄增加,其破产倒闭的风险呈现降低的趋势。

2 企业财务危机具体成因分析

国内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原因从总体上符合上述分析,但由于我国市场化机制时间相对较短,国内企业从市场积累、管理经验和资本化程度等各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因此,财务危机的发生原因又有一定的特殊性。综合分析国内企业的情况,导致财务危机的具体原因有如下几方面[2]:

2.1 外部环境风险

是指企业所处的经营、生产社会大环境中足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所引起的全局性风险。如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和社会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造成市场的利率汇率变化、通货膨胀和紧缩等风险。从企业财务的视角看,常见的外部环境风险有:(1)政治风险。也称政策风险,指政治和国家政策因素有关的风险,如国家政策调整、国家领导人的变更、战争爆发等,都可能以不同方式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2)利率风险。因金融机构利率调整而导致的资产价格变动所包含的风险。常见的有贷款利率上调,有价证券资产价格下跌等,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风险。(3)汇兑风险。涉及外汇业务的外(合)资企业或出口产品的企业,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受多变的汇兑市场变化影响较大。如汇价上升对于境外贷款企业、汇率下降,对于出口变汇企业都将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带来财务风险[3]。(4)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风险。通货膨胀引起企业的货币资产的贬值和经营成本增加;通货紧缩引起的需求紧缩和投资不足也给企业的财务造成风险。(5)市场风险。因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供求变化等带来的企业经济亏损风险。(6)不可抗拒力。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等因素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2.2 管理失误风险

管理失误是指企业因管理不善而不能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行为过程。具体表现一般为:因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而导致没有完成管理周期活动;当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变化时,企业决策者未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变措施而导致管理目标未能实现等。究其原因,一般是由于企业财务计划制定失当、员工业务水平低、财务决策者行为习惯、应变能力不强等。

2.3 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是因企业在筹资、经营活动中出现所负债务不能如期偿还的风险。债务风险监测是财务预警管理机制的主要监测对象之一。资金(财务)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在支柱,债务管理也就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内容。债务风险是企业可能出现的最大风险。债务风险可分为财务支付风险和财务结构风险。

2.3.1 企业的财务支付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可能面临的支付风险的大小

支付能力包含几个方面:现金流动能力,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状态下的年度现金流量是否能满足各项现金流出的需要;资产变现能力,即指企业在短期内将资产变换为现金以满足支付现金需要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与其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成正比;内部融资能力,是指企业将利润和收入重新投入再生产和资金在循环的比例。企业的内部筹资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概算[3]:内部融资能力=预计下年度销售收入×税后利润率-(企业年分红额+固定资产折旧额+无形资产年摊销额+递延资产年摊销额)。

2.3.2 财务结构风险

是指由于企业财务各项目比例的不平衡而导致财务调度失灵、现金支付困难、资产利用率降低等引起的损失和风险。因结构性失衡而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企业各类资产之间的比例管理不当而引起的资产结构风险、资产负债率过高、应收款坏账风险等。财务结构不合理会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带来深远的影响。

2.4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未能按计划实现的风险。经营风险大小直接反映出一个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程度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经营风险包括运营风险和市场营销风险。

2.5 重大诉讼失败

因相关纠纷引起的诉讼是财务管理风险中非常状态,具有不可控性,但可引起企业的深刻变化。诉讼失败带来的巨额赔偿往往导致企业蒙受较大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企业巨亏进而引起财务崩溃。

以上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中,组织结构风险和管理失误风险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造成的危害是潜在和深远的,但往往不具备可量化的特性,因而适合进行定性分析评价;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风险,二者综合影响并决定企业的总体风险和财务危机程度;道德风险和关键诉讼失败。

国内外公司的经验表明,在很多时候,企业的财务危机不是由单一的风险引发,而是由数个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只有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有可能找出真实原因。但是在一个固定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某一两个因素,因此管理者要通过针对性的消除特定因素,消除财务风险,从而避免财务危机。通常在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时,应当把企业财务系统本身存在的风险因素与企业当前所处行业的发展水平、行业环境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4]。

3 结束语

面对风云变化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对企业财务危机的研究是摆在企业管理者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从根本上对财务危机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全面和正确地认识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是预防和化解财务危机的基本前提。同时,企业要注意适时建立对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借助科学的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5],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丽霞.企业财务危机综合预警系统的构建[D].成都:四川大学,2005.

[2]Kevin C W,Chen Chi-Wen,Jevons L.Financial Ratios and CorporateEndurance:A Case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J].Contemporary AccountingResearch.1993,9(2).

[3]马若微.KMV模型运用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的实证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9):593-601.

[4]James A.Ohlson.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bankrupt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 第2篇

一个企业如果处于产销脱节、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明显下降,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产品库存迅速上升,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其现有到期债务的状况,或者企业现有负债总额超过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净资产出现负数,则企业面临财务危机。

导致企业形成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的升降,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性、企业对产品销售价格的调整能力、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化、企业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以及经营者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是因财务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经济的影响以及竞争对手等非财务因素变化引起的,但无论如何,大量的非财务性质的企业危机往往都是以财务危机的面目出现的,财务危机是企业危机中最显著、最综合的表现。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为防止企业偏离正常经营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它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利用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各种财务分析数据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危机及早警示,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企业因财务危机而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屡见不鲜,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对企业及相关利益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既可能是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也可能是管理失控,还可能是外部环境恶化等等,但任何财务危机都有一个由初显到加剧乃至不断恶化的过程。设立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对财务运营过程进行监控、预测,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在其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情况恶化造成更大的损失。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关心的是如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建立,能够帮助有效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全面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决策,优化国有资源配置。证券监管部门通过建立一套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立相应的风险提示制度,对监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判断,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报表指标分析法、单变量模型分析法、多变量模型分析法、根据经验主管判断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财务状况进行诊断,是否存在财务危机,以及危机的程度。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对企业而言,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地域、行业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选择适合企业特点,并能满足自身经营和财务管理需要的方法和模型,才能达到动态监测、及早防范、有效阻止及避免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对于企业来说,绝大多数财务危机都是可以预测的,而且都有一个从潜伏到爆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财务危机预警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监测、识别、报警以及预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监控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现金流量情况、资本结构以及成长能力等方面。

为使危机预警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预警组织机构,其日常工作可由企业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承担,如财务部门、企管、企划部门;建立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只有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才能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危机征兆,

高效的预警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预警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财务风险上,有重点的分析其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在财务危机原因分析清楚后,应立即启动处理机制,制定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尽可能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

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构建,除了应有理论上的科学性、现实的可操作性、完善的制度体系、严密的制约机制、严格的风险监控、高效的事后核查外,还必须符合国有企业的特点,要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完整性、针对性、周期性、社会性以及控制流程。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根据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后国有企业可能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和必须由公共财政负担的公益事业领域,存在国有独资企业;二是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存在国有控股企业;三是涉及到有优势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可以优进劣退。因此,国有企业不是一种一般的企业组织形式,不能用一般企业的规则来规范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在考虑到企业一般适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点。

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除一般企业具有的纯市场竞争功能外,还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因此国有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设计,一定要力求完整,要力争做到“两个结合”。一是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既要考虑资产、负债、现金、利润等定量指标,又要考虑企业的市场份额、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因素。二是要做到表内和表外相结合,既要选择到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指标,也要考虑企业从事委托理财、期货股票、担保抵押等表外指标。 要从横向和纵向把握好几个控制的关键点。横向要针对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即主要把握好投资、筹资、应收账款、内部担保抵押、关联交易等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纵向针对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反映、预测、决策和控制整个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控制。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状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投资类企业,重点应关注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可主要选择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类、资产保值增率等指标;对于贸易类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的营运能力,或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对于生产类企业,重点应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企业的现金流,可主要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

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生命周期,不同时期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有着不同的特征。如企业在初创期,企业现金短缺、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是常见现象,不能就此轻易地判断企业的失败。而在企业的成熟期,企业本应现金充沛,负债减少,而企业此时如果出现了现金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了。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报表中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都开始下降,有的甚至逐渐转为负数。

不仅考虑到国有企业本身的管理,还要考虑到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监督管理,要与国有资本出资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相结合。各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组建后,必须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并不是要取而代之,而是要将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作为财务监督的有益补充,使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有机地融入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之中,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企业之间的“双向预警”。

探析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防控措施 第3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危机;成因;特征;措施

一、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成因

(一)经营风险引发财务危机

1.生产、销售风险

由于原材料供应地的政治、经济等情况变动,运输路线改变,原材料价格变动,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等因素带来的供应方面的风险;产品更新时期掌握不好,生产质量不合格,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实验不成功等因素带来生产方面的风险。由于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消费者爱好发生变化、销售决策失误、产品广告推销不力以及客户信用评价不力等带来销售方面的风险。

2.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避免经营风险,许多公司都追求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将证券投资组合的多元化理论简单误用于实物资产投资,忽视了金融资产投资具有可分割性、流动性和相容性等特点,而实物投资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时间约束性的互斥性等特点。后果是导致企业投资于无关项目、无序多占资金、投入大于产出等等现象,致使企业资金缺乏,周转不灵,出现财务危机。众所周知的巨人集团的兴衰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企业多元化发展定位使得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首先拥有一个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产品,然后,围绕其核心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再考虑是否应该多元化经营。没有根植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经营,又不能在外部扩张战略中培植新的核心竞争能力,结果就可能把原来的竞争优势也丧失殆尽,直接的表现就是新项目挤占优势主业的资金,但却不产生相应的效益反而拖跨优势主业,最终导致企业内部整体资金的匮乏。

(二)财务杠杆负效应引发财务危机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大幅度变动的现象。债务成为资本,对债权人是一种借出资本,这种借出资本可以获得利息回报;对债务人是一种借入资本,这种借人资本需要支付利息,并作为财务费用可在税前扣除,起到减税效应,使债务资金成本大大低于权益资金成本。因此,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的某一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股东)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相反,企业盈利水平低,债权人照样拿走某一固定的利息,剩余给股东的回报也就少了。所以说,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给企业带来利益,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当总资产利润率小于利率时,举债给企业带来的是负面、消极的影响,不仅难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因巨大的偿付压力使企业陷入无法解脱的财务困境。

(三)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引发财务危机

在市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或是为了减少库存商品、节约库存商品的管理费用而采取现金折扣、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这便形成应收账款。但是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一方面占用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降低资金的周转速度;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如以现金方式缴纳的流转税及企业盈利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再有是形成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的管理尺度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否则容易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特征

(一)客观积累性

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而非会计报表上某一时点上某一项目的失误。亦就是说,财务危机积累是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综合。

(二)突发性

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

(三)有限可控

在社会科学领域,要做到完全可控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是有限可控。一般理解的有限可控概念为,可以对某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加以调节和掌握。但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没有优胜劣汰,社会不能进步,企业也概莫能外。有些导致财务危机的事件是暂时的,有些可能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如新产品完全地、不可逆转地代替老产品)。理解了有限可控原理,人们就能在面对财务危机的时候,做到冷静和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强撑。

(四)预防为主

危机预防成本大大小于不计代价的事后补救,事前的预防胜于事后的补救,最成功的危机解决办法应该是在危机潜伏期就解决危机。由于正反馈导致的,“目标锁定”和“路径依赖”,企业一旦进入财务危机的恶性循环,就非大规模重组堆以摆脱。因此,财务危机会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成本,防范和及早化解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必要性。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预防、应对措施

(一)建立财务危机防范机制,夯实预控基础工作

1.应成立财务危机防范控制网络,除了可以成立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机构外,还可以结合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单位和业务区域划分情况,建立危机区域控制中心,各控制中心应配置控制人员,明确其责任,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2.应制定财务危机控制制度,使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制度的核心是要根据各个控制对象,制订科学合理的控制标准和危机监测、信息反馈机制等,以便于将危机防范落实到实处。

3.应建立企业决策制衡机制,决策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为了防范盲目或错误决策,企业应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决策层成员之间的制衡与约束,并建立决策负责制度,从而促使决策者谨慎而负责地行使决策权利。

4.应重视和借助企业外部独立机构的意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财务管理和各项决策中,听取和吸收外部专家的建议会有助于降低错误判断率,减少企业运行和决策中的风险。

(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控制,理顺内部财务关系

1.要有正确的理财观念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一定要重视资金管理。资金对于企业来说,就如同血液对人体那么重要。资金缺乏、周转不灵是投资失误,往往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亏损。甚至破产的原因。作为企业理财人员,必须意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2.要把握好企业的资金调度

企业应当通过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来做好现金流量控制。要做好每一年度的现金收支预算,据此作为企业资金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基据。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采用。“以收定支,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按收付实现制来反映现金流入流出。经过企业上下反复汇总、平衡、最终形成年度现金流量预算。同时.根据年度现金流量预算制定出分时段的动态现金流量预算,对日常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

3.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三)完善企业负债管理,防止财务杠杆负效应

1.开展负债经营定性分析

(1)经济环境。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应尽可能地压缩负债,甚至“零负债”以减少损失避免破产;而在经济繁荣复苏阶段,市场供求趋旺,企业可适当增加负债,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尤其在政府鼓励投资时,适当提高负债比例,充分利用债务资金进行投资和经营,当利率下降时可增加负债。

(2)行业地位。企业负债经营应适当考虑所处的行业特点,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其经营利润稳中有升,可以适当提高负债比例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其次还应根据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来决策。

(3)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应从生产经营能力出发进行可行性分析,保证偿债期间企业现金流量能按时还本付息,资金使用报酬大于资金使用成本,还需适当考虑企业利润率、变化速度和平稳程度等。

2.建立偿债能力监控体系

(1)对短期偿付能力的分析。常用来分析企业短期偿付能力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其中,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国际通行参考该比率为2。该比率过高,尚在举债,说明企业有较多的资金沉淀在存货上,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该比率一般不低于1,若低于就有可能出现偿债困难,企业应尽早采取应急财务措施,以保证企业能持续经营。上述指标不仅是偿债能力的一种体现,而且还可作为企业评判是否再举借新债的一种尺度。

(2)对长期负债偿还能力的分析。由于长期负债往往金额大,期限长,到期还本的资金压力大,所以影响企业长期负债能力的因素更为复杂。最能反映长期负债偿还能力的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与利息保障倍数等。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60%,如若超过,则偿还长期负债将十分困难。利息保障倍数是指利息与企业所得税均未扣除前的利润与负债利息的比率,该企业倍数越高,偿债能力越强,若小于1,说明企业不宜举债。

上述分析在实践中存在局限性,还必须结合企业的现金流量来综合考察,毕竟企业需要用现金形式来偿还债务。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赊销的效果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等。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的时间。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信用标准是顾客获得企业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信用标准高了,虽然会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减少,却不利于销售,信用标准低了,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却有可能使坏账损失增加。现金折扣政策可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

2.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

当前,不少企业资金短缺,经营困难,很多人无视诚信,不讲信用,反而觉得:有债不愁,欠债有理,出现了客户存心赖账的现象。应收帐款政策是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时,拖欠甚至拒付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款策略与措施。实际工作中,因为拖欠原因不同,企业也应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政策方法,对于信用记录较好的客户,采用电函方式或派人去直接沟通,探明原因,视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双方的合作关系不至于受影响,又能很好地解决拖欠问题。如果沟通仍不能解决问题,则可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

(五)建立高效的财务危机处理程序,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1.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

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要以最快的速度启动财务危机紧急处理机制,企业应将常设的财务危机管理机构扩大,成立专门的财务危机管理小组,负责财务危机控制、财务危机处理以及损失评估等工作。小组的成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观察、分析、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应包括企业领导人以及公关、管理、营销、技术等岗位上的负责人和专家,成员对企业要有一定的忠诚度;小组独立于各个职能机构,直接受企业最高决策层的领导。

2.积极调查财务危机事件,对财务危机做出合理处理

企业在启动应急机制后,就要立即深入调查财务危机情况,分析财务危机发生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实质,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控制事态的,这是财务危机处理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针对财务危机中不同的对象,做出合理有利的决策与处理,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平息财务危机事件。

3.总结经验,查找问题

对财务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找出财务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财务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归类,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分别制定修正方案,逐项落实到相关部门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财务危机管理内容。财务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它只是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挫折,财务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企业应将财务危机产生的巨大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自己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危孙忠.论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8,(29).

[2]陈文浩,郭丽红.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分析[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1,(10).

[3]郭玉莲.论企业如何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J].集团经济研究, 2006,(09).

[4]常立华.企业财务危机的一般解释[J].财会月刊,2007,(12).

[5]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6]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管理.www.fjcz. gov.cn,2001-09-27.

[7]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之我见.www. chinaacc. com,2006-8-30.

浅析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防范 第4篇

一、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 是指企业偿付能力的丧失, 即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广义的财务危机概念是指企业由于营销、决策和不可抗拒的因素的影响而使经营循环和财务循环无法正常持续或陷入停滞状态, 其具体表现包括持续亏损、无偿付能力、违约、关闭或破产等。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既有宏观经济政策的原因, 又有企业本身的原因。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

(一)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诱发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有很多, 如: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状况、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的高低、生产资料价格是否稳定、企业对产品销售价格的调整能力、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化、企业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以及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管理水平的高低, 管理水平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也是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管理质量的低下使企业盈利减少甚至亏损, 企业为维持经营就需要大量借款。企业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财务状况恶化, 最终导致破产。

(二) 资产流动性差

资产的流动性差是引起企业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 企业资产流动性差的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应收账款多且不能及时回收, 存货积压占用过多, 存货质量差, 周转能力不强等等。一旦债务到期, 企业财务危机就产生了, 可以说, 资产的流动性差是引起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因此企业应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 增强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以防范和控制财务危机的发生。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流动资产质量普遍不太好, 流动资产结构不合理, 流动资产质量低下等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企业产品品种老化、不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 大量产品积压, 应收账款比重不断提高, 坏账比例逐年上升, 导致企业资产流动性减弱, 造成企业偿债能力下降, 资金匮乏, 出现财务危机。

(三) 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不合理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本质原因。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非常不合理, 负债率普遍达到70%~80%的程度, 同时利息负担过重, 大部分企业处于财务危机可能爆发的状况。决定企业财务资本结构的关键是企业融资决策。企业融资决策需要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确定通过什么方式融资;向谁融资;融资款多少;偿还期如何安排。这几个方面将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 从而决定企业未来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与破产风险。

首先, 不同的融资方式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不一样。其次, 向谁融资, 必须得视。债务人的不同, 对到期收不回的投资的态度会有一定的差距。再次, 融资金额大小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状况。资本结构是动态变化的, 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 负债比率可以适当提高一点;反之, 应低一点。最后, 债务偿还期限的恰当安排同样需要重视。若债务到期, 企业现金周转困难, 往往会招致破产或被其他企业兼并。

(四) 汇率与利息变动

汇率与利息的变动是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市场汇率就像市场股票价格一样无时无地不在变动。当企业借入外国债务资金时, 在未来需要外币来偿还。如果本国货币贬值, 则直接标价法的汇率就提高, 同样多的外债需用更多的本国货币去偿还, 这样汇率风险的负面效果就产生了, 从而引发企业财务危机。利率风险的道理同样如此。

总之, 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往往不是由某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而是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而企业必须加强风险意识, 提高对风险的分析能力,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次数,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危机防范路径

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直接与管理危机防范意识的淡簿有关。为了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危机管理意识, 对潜在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 具备识别与控制各种财务危机的能力。

(一) 谨慎提供资产担保

企业经营者在向有隶属关系、有投资关系或业务关联单位提供资产或信誉担保时, 一定要谨慎行事, 对被担保的企业或项目进行全方面了解并做到胸中有数。并且, 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 方可结合本企业的情况适度提供一定期限内的担保。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在自身不具备到期偿还债务本息能力的情况下, 才向外寻求担保。这些企业一旦经营不善或者得不到偿还债务本息时, 担保人必须承担连带责任, 负责偿还被担保人的债务本息, 给担保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从而增加财务风险。

(二) 加强财务结构优化及财务风险控制

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 优化目标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 通过存量和变量调整的手段, 不断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进行结构调整, 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1) 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结构, 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一旦超过临界点, 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2) 优化负债结构。

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数量保持协调一致, 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 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在安全边际。企业也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 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 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3) 优化资产结构。

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 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金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三) 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或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 并非因为资不抵债, 而是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 利润或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不能停留在账面盈利上, 而是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企业应把利润和现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 提高资产变现能力,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 尽量减少呆坏账。企业应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情况追求相应的成长速度, 同时要持有一定量的现金, 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四) 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

负债经营的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的变化对企业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因市场格局、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变化而使企业采购成本和市场投入增大, 引起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 使财务成本上升而出现经营亏损。此外, 在基建技改方面, 也要关注因银行紧缩银根, 使项目缺乏资金而延缓工期, 影响企业预期利润的实现。企业经营者如不及时针对这些政策因素的出现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 必将导致企业步入财务危机。

(五)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增长周期波动理论奠定了财务危机预警理论基础, 企业财务危机的渐进性使构建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成为可能。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1) 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的跟踪监测, 及时分析预测企业盈利能力, 及时减少财务危机的隐患。

(2) 通过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营运资金对流动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权益比率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等指标的跟踪监测, 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 及时预测企业发展的稳定性, 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杠杆所产生的风险。

(3) 通过对营运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所有者权益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的跟踪监测, 分析监测企业的活力, 及时发现财务危机先兆。

参考文献

[1]李玲:《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的理论解析》, 《科技与管理》2008年第1期。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对策论文大纲 第5篇

论文大纲:

主题:通过阐述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企业的影响,通过对原因的解剖分析,针对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做好下一步的防范应对措施。使得企业在面对财务风险时立于不败之地可以顺利的过关,同时更好的提升企业自我的实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头语:对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的总体现状进行阐述,说明问题。

2.财务风险的含义

3.财务风险的内容

4.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5.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① 有利的影响

②不利的影响

6.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① 内部原因

② 外部原因

7.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措施):①从企业自身的方面考虑②从外部因素来考虑

现代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第6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决策经营;防范措施

1 财务危机的概念

财务危机指的是企业没有能力去支付到期的债务或是费用的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致使财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包括由资金管理技术性的失败,或是破产,也可指的是介于两者间的各式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财务危机并不是偶然才产生的,它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给企业带来危机。其中不但有企业经营所形成的危机和企业内部控制失策而形成的危机,更有外界政策和世界形势格局所导致的财务危机。因此,如果要解决和预防财务危机的话,必须先了解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2 财务危机的产生原因

2.1 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

经营过程是每个企业必须好好考虑的问题,因为其产生的失误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的健康,从来不可轻视。因此如要解决和防范产生的财务危机就必须要了解导致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根治。

①市场的变动突发性。市场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而企业往往为了提前抓住领导行业潮流的机会从而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导致受到各类主观及客观原因的影响,其中部分因素是可以掌握并控制的,但仍有许多因素是突发或是不确定性的,有的甚至会急剧往下,企业没有办法去应对这类突然而至的变化,财务危机就有着突发性的特点。

②过度大规模扩张。企业要发展难免去向外扩张,从而占领市场的更多份额或者进军其他区域获得更大收益。但就在这个让人垂涎的机会上财务危机依旧存在。没有对财务危机到来的深刻意识即使是被人们奉为典范的国际著名企业也同样不堪一击。安然是美国市场中最大的电力、天然气的销售及交易公司,此企业在

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的能源商品交易中,都占有领头的地位。

就是因为公司对自己过分自信大举收购其他产业,可自己还尚未能等到完全消化掉所收购的产业时又急不可待的投资大笔资金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最终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突然垮台,负债数十亿美元。盲目的扩张,最终导致了这家全球500强企业的悄然落幕。

③过分依赖其他企业或银行。商场如战场,虽然现在是盟友那是因为彼此都有共同的利益所在,一旦你对同盟企业过于依赖就会处处受制于人,如果同盟企业的战略改变或者发现更大的利益伙伴便会将你一脚踢开。

④多元化战略之败。现代企业要发展要生存开展多元化战略无可厚非,但是在此前提下请注意自己的后院----财务能力是否能承受。不切实的为开展多元化战略而放弃自己原有的强大的市场,这是不理智的。要了解市场和时机,从而把自己的财务风险减到最低保持企业战斗力的完整。举个例子,长虹多年前就开始了多元化战略,但其未考虑到企业的财务承受能力和市场的需求,导致它的多样性的经营业务收入并未有突出的贡献。长虹以电视和空调为主,多样性经营不但未能获得成功,还大大加剧了财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最后被迫让出国产电视行业龙头的位置,从而出现了现在的群雄割据局势。

2.2 企业内部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

①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危机的客观认识不充分。企业只要有财务的活动就一定是伴随风险而行的。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国家有很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这也是财务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企业因为要增加销量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大量运用贻销的方式来对产品进行销售,企业要收账的款项大量增加,同时,坏账的比例也会随之而上升,资产长时间被债务人员无偿占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这样会为企业带来非常大的财务风险。

②企业的内部未有竞争能力,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是让企业步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而管理失误主要指的是管理行为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一种过程行为。企业管理失误具体表现在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外部、内部环境条件发现变化时,因为应变能力不足,让企业目标无法真正实现。管理失误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重大事故发生,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当中,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企业经济活动失败,让企业生存面对巨大的威胁。

2.3 外部政策所引起的财务危机

①政策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我们国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于民族工业的过度保护国内产业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发展的能力,对于国家企业与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形成大范围的生产剩余局面,带来了不应该有的隐形性的经济危机,从而导数企业过于依附政府的扶植而变得更加虚弱。所以在失去政策上的帮助之前我们的企业必须要面对和管理好在经济和财务上的鄙陋,增强财务危机的防范,加强与银行的往来,避免企业面对政策改变时的束手无策,尽力调整政策对财务的冲击面,摆脱政策改变所引发的财务危机。

②外界金融风险引发的危机。谈起金融风险的厉害,相信企业家是心有余悸的了。 1997年世界金融风暴,席卷了亚洲很多国家,就连纽约道·琼斯指数、伦敦、东京的大型股市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这一泥潭,多数企业更是一夜间倒闭,可见金融风险是多么可怕。同时金融风险更是导致财务危机的导火索。

3 财务危机的成因防范措施

3.1 对财务危机必须有超前意识

每当做重大行动前必须拟订近期的行动方案,并且有若干个后备应急的方案,尽快缓解当前面临的危机。万事有备无患,而且企业拟订近期的行动方案要开源节流,因为流动现金正是企业的血液,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是企业正在无节制的大出血,所以筹措流动现金正是解决当前财务危机非常有效的方法。

3.2 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情况并做出应对措施

当财务危机发生的时候,企业内部一定要快速查清情况,明确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同时和债权人、股东等进行联系,以便了解具体情况和共同解决眼前的财务危机。通过各部门和各合作伙伴传来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务必把财务危机化解于萌芽之中。

3.3 掌控好企业的现金

很多企业之所以步入经营困境或是破产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的因为资不抵债的问题,而是因为暂时的支付困难造成的,企业要将现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快资金的周转,提升资产的变现能力,尽量减少呆坏账。企业应根据现在的现金流量水平加速提升现金的流转速度,同时还要在手中保持一定的现金以此来满足正常运营以及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3.4 构建起公司财务的预警系统

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加大财务危机的预测和监控。财务预警系统是适当的管理方式,通过全方位分析企业内部、我部经营情况的各类资料,把企业所存在的可能的财务危机预先告知经营者和其他利益有关者的一种工具。设置财务预警的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变对策,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使经营者可以在危机来到之前,快速采取预防和控制的措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的状态上,从根本上阻止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对策探讨 第7篇

1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

一般说来, 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具有以下早期特征:一是销售的非预期下降。销售的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 大多数人往往将销量的下降看作是销售问题, 用调整价格或加强促销来解释而不考虑财务问题。二是非计划的存货积压。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 掌握关于存货与销售比率的一般标准, 任何一个月的存货与销售的比率如果高于这个标准, 都有可能是企业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三是平均收账期延长。较长的平均收账周期会吸收掉许多现金, 当企业的现金余额由于客户迟缓付款而逐渐消失时, 较长的平均收账期就会成为企业严重的财务问题。四是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现金净流量减少。当企业的盈利率不断下降, 盈利数额不断减少, 即意味着该企业经营状况在不断恶化, 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五是财务信誉持续降低。财务信誉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理财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财务信誉对企业筹资、信用结算、产品销售、原材料采购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旦财务信誉受到影响, 出现信誉降低的局面, 最直接的后果是筹资受到制约, 资金筹措极为困难。六是过度依赖贷款。在缺乏严密的财务预测与管理之下, 较大幅度地增加贷款只能说明该企业资金周转失调或盈利能力低下。

2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2.1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危机产生的外部原因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外部环境变化可以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 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 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 必然会给理财带来困难。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 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 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反应滞后, 措施不力,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由此产生财务危机。

2.2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

现代企业一般都倾向于获取负债的杠杆利益, 在理财时往往容易形成过度负债。但负债风险与财务杠杆存在正比例关系, 在“风险—收益”配比规律的作用下, 高杠杆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当不利因素产生后, 潜在的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债务危机。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产品售价及其调整能力、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性、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化、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以及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其中决定性因素是管理的质量。管理质量低下, 使企业获利能力减弱甚至亏损, 企业为维持经营就需要大量借款。当负债总额大于资产总额时, 企业的偿债能力过低, 财务状况恶化, 企业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最终导致破产。

2.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不健全, 势必会造成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弱化, 盲目采购存货, 造成物资积压, 生产成本升高, 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 从而引发财务危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容易造成公司经营混乱。如有的企业相关岗位之间缺乏牵制及约束机制, 各个部门之间职能高度独立, 其他部门无法监管等。

2.4企业资本结构不尽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 企业资本结构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比例关系指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率, 一般以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来表示。资本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两个极端:保守结构型和风险结构型, 后者指企业债务融资规模过大, 债务融资比率过重, 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负债率过大或产权比例异常, 此类型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

2.5企业资产质量差

企业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获取利润的能力、资产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利润或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追逐的目标, 它不能仅以账面上的盈利作为标准, 而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企业如果没有把利润和现金同等看待, 不注重资产的获取利润的能力, 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松懈, 势必造成企业出现一定的财务风险。企业现金流量的多少, 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偿债能力。企业如无足够现金或资产难以变现则直接会促使财务风险由潜在转为现实, 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2.6过度负债经营

企业适度进行负债经营, 可以增加每股收益, 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增加的目的。但是, 另一方面, 企业过度地增加债务资本, 会加大普通股利润大幅度变动或企业破产的机会。因为债务的增加, 企业要负担更多的利息费用, 当企业息税前利润下降到不足以抵减债务利息时, 企业必然发生亏损。

3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3.1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在制定企业的财务风险战略管理和确定财务预警指标时, 不能简单和被动地适应环境, 而应该对外部的环境变化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作用。如积极预测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态势, 分析汇率、利率的变动, 行业的特点和竞争对手状况等各种发展趋势, 适时地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和相关的财务预警指标, 利用有利于发展的机会, 避开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风险。

3.2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树立风险意识

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重大投资、筹资、担保、工程项目等企业重大财务活动必须通过相关程序论证、批准;应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 首先考虑的是生存, 然后才是高额利润, 应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来控制风险。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 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应以有利于提高每股收益和有利于降低资本为原则, 以最低资金成本, 最小风险程度, 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场环境中, 采取进取型策略, 并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环境中, 应谨慎从事, 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转化, 以此组织调整资本结构, 并做到胸有成竹, 机动灵活, 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3.3适度负债, 优化财务结构。

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 通过存量和变量调整的手段, 不断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进行结构调整, 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1) 要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结构, 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一旦超过临界点, 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2) 要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数量保持协调一致, 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 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在安全边际。企业也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 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3) 要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 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3.4抓好现金流量生命线

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利润或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的。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 并非因为资不抵债, 而是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 利润或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不能停留在账面盈利上, 而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企业应把利润和现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 提高资产变现能力,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 尽量减少呆坏账。企业应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情况追求相应的成长速度, 同时要手持一定量的现金, 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3.5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 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应该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来确定企业所面临的形势, 使企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以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保证企业处变不惊。财务危机多是由于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产生的, 所以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偿债能力指标为主。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 (= (流动资产-存货) /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等。

(2) 加强存货和现金的管理。

一般而言, 企业持有充足的存货, 不仅有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 节约采购费用, 为企业的生产销售提供一定的机动性, 避免存货不足造成的机会损失。然而, 存货的大量增加势必加大储存和管理费用。因此,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要对存货的量有一个严格的控制。合理地进行现金分配和持有现金余额, 提高现金流的效率,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收益率。

3.6保持良好的财务信用

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信用经济, 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由于财务信用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 要将财务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根据其业务范围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 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 共同把此项工作做好。

摘要:财务危机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进行必要的事前预测和控制, 不仅是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的有效手段, 也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办法。分析了财务危机的征兆、危机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财务危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财务危机,征兆,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勇胜.谈企业财务危机及其防范[J].山西财税, 2006, (2) .

[2]姜雪琴.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问题探讨[J].江苏商论, 2006, (2) .

[3]张其明.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 2006, (8) .

[4]邓英飞, 方小平.财务危机与风险问题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 2006, (6) .

[5]彭韶兵, 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剖析及对策 第8篇

1 企业财务危机的特征

1.1 具有阶段性

通常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和完结期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 但是在现实中, 这四个阶段是连续的, 很难划分开来, 特别是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财务危机的财务特征具有相似性或者相关联性。例如资金周转困难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 在不同阶段均会发生, 只是在财务危机的不同的阶段其所表现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1.2 具有突发性

影响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因素很多, 既有主观因素 (企业管理方面) 又有客观因素 (外部环境方面) 的影响, 其中主观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 而客观因素企业是无法控制的, 但是企业可强大自己以抵御外部因素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例如1997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 一夜之间, 使许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甚至破产, 而一些企业依然存续。由此得出, 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具有突发性。

1.3 具有多样性

一方面, 前述由于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多种多样, 因此企业财务危机的表现形式也呈多样性。另一方面, 企业活动的多样性带来了财务危机成因的多样性。企财务活动一般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这些财务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 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环节和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状况。

1.4 具有灾难性

引起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 但不管是企业内部的原因, 还是企业外部的原因, 任何一种情况导致企业发生的财务危机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主要表现为:使企业管理费用增多, 加快导致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速度;企业的可利用流动资金减少, 使企业不能及时还清所欠债务, 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有时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

1.5 财务危机并非不可预测

尽管财务危机发生时表现出突发性, 其实它是可以预测的, 人们可以较早的采取控制措施, 估算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在发生时进行控制和化解, 在危机发生后进行相关的总结和补救。

2 引起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成因剖析

通常认为, 公司的混乱管理和失败的经营是导致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两大主因。此外还有一些导致公司财务危机发生的外部原因, 其中起决定性的原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投资决策失误、缺乏科学管理、企业市场竞争观念薄弱等因素。

2.1 获利水平下降

通过对许多经营失败企业的分析可以发现, 他们之所以破产主要是其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下降了。究其原因是, 主营业务是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是维持其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2.2 现金流量严重不足

在我国实行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下, 普遍认为企业有利润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良好。但是, 由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市场中信用方式的种类越来越多、公司间支付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 尤其企业盲目追求提高销售收入, 忽视了现金流与盈利状况之间的连续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获得的利润很多, 但是经营者们没有意识到或许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到期债务及生产的继续进行, 从而引起财务状况恶化;而实力雄厚的公司对于暂时出现亏损的可能通过融资方式缓和现金流。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明智的企业管理者认为重视现金的管理, 增加企业现金流入比重视企业利润更客观、更实际。

2.3 资金配置失效

上面提到的现金流量严重不足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因此, 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应努力使企业保持合理的资产与债务比例和良好的偿债能力, 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率。通常企业资金配置的效率高, 将会促进企业整体的运营, 反之, 就不利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因此, 企业在配置资金时, 需要考虑融资的成本、资金效用的发挥、资本的回收及回收后资本的再次分配和使用。

2.4 债务与资金比例不合理 (失衡)

债务与资金比例失调后, 财务杠杆效应就不再适用了。比如企业负债过度企业的支付能力就会变得不强, 很可能会引起支付危机。另外, 企业负债过度, 在企业的信用出现问题或者是实际要支出的现金比预算多的多, 会导致企业无法及时的偿还到期债务, 财务危机也就产生了。

2.5 失去了成长能力

企业盈利的目的就是使企业发展壮大。假如企业一直处于同一经营水平, 不能保持一个高速、健康、稳步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那就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已经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那么企业将会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最终按照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而被淘汰。企业的增长是用企业各项指标的增长率来衡量的。影响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研发能力、购买、加工生产及销售等。以销售增长率为例来说明其是如何被影响的。企业因为没有很好的对市场进行调查, 导致产品定位不准, 或者是没有好的销售方法等, 就会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 从而影响企业的资金回收和对产品市场的占领, 并很明显的影响到企业的销售增长率。

3 防范与治理企业财务危机的措施

3.1 收集信息

通过收集、分析、比较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各方面信息, 判断企业财务状况是否正常。

3.2 预知危机

通过对大量相关信息的分析, 及时发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 并预先发出警告, 提醒经营者尽早采取防范对策, 防患于未然。

3.3 控制危机

发生潜在财务危机时, 尽快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 使经营者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3.4 预防危机

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第9篇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1.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不健全, 势必会造成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弱化, 盲目采购存货, 造成物资积压, 生产成本升高, 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 从而引发财务危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容易造成公司经营混乱。比如有的企业相关岗位之间缺乏牵制及约束机制, 有的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职能高度独立, 其他部门无法监督,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

2. 风险意识淡薄。

现代企业一般都倾向于获取负债的杠杆利益, 在理财时往往容易形成过度负债。但负债风险与财务杠杆存在正比例关系, 在”风险—收益配比“规律的作用下, 高杠杆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当不利因素产生后, 潜在的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债务危机。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产品售价及其调整能力、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性、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化、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以及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其中决定性因素是管理的质量。管理质量低下, 使企业获利能力减弱甚至亏损, 企业为维持经营就需大量借款。当负债总额大于资产总额时, 企业的偿债能力过低, 财务状况恶化, 这时企业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最终导致破产。

3. 投资决策失误。

成功的企业总是追求更大的成功, 不断扩张是每一个企业内在的冲动。然而没有明确目标和科学论证的盲目扩张, 其仓促的增长会使一个本来健全的组织陷入混乱。这种增长不仅会超越管理和财务上的能力, 而且还会超越组织上的能力, 其带来的不仅仅是经营亏损, 甚至将是彻底的崩溃和破产。

4. 过度负债经营对企业财务的不利影响。

企业适度进行负债经营, 可以增加每股收益, 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增加的目的。但是, 另一方面, 企业过度地增加债务资本, 会加大普通股利润大幅度变动或企业破产的机会。因为债务的增加, 企业要负担更多的利息费用, 当企业息税前利润下降到不足以抵减债务利息时, 企业必然发生亏损。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及危害

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 它是由于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生成的, 是企业长期财务经营矛盾的集中体现。从企业在现实中的经营情况来看, 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会出现许多应引起重视的情况, 有些问题开始出现时并不很严重, 但如果没有及时解决, 逐渐积累, 最终就会酿成大祸。

1. 财务结构不断恶化。

这是财务危机发生的显著征兆。突出表现为企业资本性投资膨胀, 营运资金供应困难;负债比例过高, 偿债能力持续减弱;应收款项比重过大, 债权回收风险不断提高;风险投资超过应有限度, 投资回报日趋下降;费用性支出超常增长, 企业积累能力迅速减弱等。财务结构恶化, 容易导致财务经营崩溃, 由财务危机导致经营危机。研究财务结构, 主要通过财务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的分析, 认真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 不断寻找影响财务结构变化的蛛丝马迹, 力求做到有备无患。

2. 财务信誉持续降低。

财务信誉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理财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务信誉, 对企业筹资、信用结算、产品销售、原材料购进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旦财务信誉受到影响, 出现信誉降低的局面, 最直接的后果是筹资受到制约。资金筹措极为困难, 股票市价跌落, 经营资金减少, 信誉结算无法施展。因此, 持续降低的财务信誉是企业财务危机的催化剂。

3. 财务管理秩序混乱。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财务管理基础十分脆弱;没有科学的财务经营机制, 理财随意性极强;投资无度, 回报率低;资产管理漏洞百出, 企业浪费严重;盈利分配失衡, 企业积累水平过低。

4. 经营效益明显下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销售额下滑。二是销售额提高, 利润未增, 这往往是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有的企业过分关注销售, 在销售策略上打价格战、回扣战、奖励战, 对利润关注不够, 结果劳而无功, 资本不能增值, 长期打下去, 企业就会陷入绝境。三是连续多年出现亏损。连续多年经营亏损, 必然吞蚀企业自有资金, 也是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

5. 自有资金不足。

企业自有资金如果比例过低, 说明企业财务状况不是很好。企业能够承受亏损的程度视企业的自有资金而定, 如果自有资金充足, 即使亏损一段时期, 企业也能渡过难关;如果自有资金不足, 则可立即陷入绝境。

6. 受关联企业倒闭的牵连。

财务经营过程中, 形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财务链“, 尤其是重要的关联企业, 甚至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 企业必须保持充足的“体力”应付不期而至的呆账, 防范关联企业的倒闭而造成的财务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及控制

1. 开展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工作。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 随时都必须考虑预警财务危机和风险。企业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风险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担保率等。一般来说, 企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盈利能力。预测盈利能力的常用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其中, 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是监测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 但往往反映的是一种表象。因此要特别关注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 通过分析营业现金流入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 能够对企业销售收入的质量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以便发现问题, 不断优化销售方针, 加大收账力度, 在实现销售收入良性增长的同时, 减小以至消除财务危机隐患。

(2) 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使企业拥有大于其产权的资产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借款和其他方式增加资本。只要债务成本低于这些资本投入的收益, 财务杠杆就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本收益率, 但是, 财务杠杆也提高了企业的风险。与企业的权益不同, 企业借债事先就已约定了付款条件, 如果企业到期无法履行偿债义务, 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3) 营运能力及变现能力。其主要指标为营运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所有者权益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通过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的分析, 可揭示企业获取的现金净流量结构质量的高低。通过对该比率变动走势的追踪监测, 可以适时地发现并发出财务危机讯号, 以便企业对当前与以往经营理财效率的缺陷作出深刻的检讨, 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

2. 加强企业资金流动性和成本费用的控制。

企业资金流动性控制主要是在寻求财务安全性与营运资金利用效率之间的平衡, 将资金流动性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此外, 成本费用失控是导致企业亏损的主要因素, 必须重点加以控制。企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成本费用,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员、全过程的控制, 尽量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

3. 加强财务监督。

设置一套财务监督体系, 可以防止企业经营者利用股东资本去冒高风险或不重视防范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监督是一种有效防范风险的机制, 在设置财务监督体系时, 最重要的是保持监督和经营的相对独立, 保证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四、企业财务危机的处理

1. 抓住处理财务危机的重点。

抓住重点, 就是要明确找出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根源以及影响财务危机处理的全局问题。财务危机在不同企业所引发的根源不尽相同, 要认真分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针对主要根源, 并将其根源与外部表现同时处理, 才会达到预定目标。

2. 注意处理财务危机的战略和措施。

企业在财务危机处理中, 为达到处理目标应采取主动进攻的战略, 在处理财务危机行动中, 既要注意机会成本、社会期望值, 又要兼顾企业的承受能力;在解决各种问题时, 既要满足解决眼前矛盾的要求, 又要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处理财务危机是化危转机的过程, 如何抓住机遇、化险为夷, 就必须十分注意具体策略的运用。

3. 调动相关利益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

在处理财务危机过程中, 应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企业财务危机处理的专职部门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处理问题应公开透明, 企业其他部门和全体员工要积极支持与配合, 形成患难与共、群策群力摆脱困境的整体氛围。另外, 处理财务危机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寻求外部支持。

综上所述, 企业应以对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性质的深入分析为依据, 将财务危机的预警和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做好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和控制。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 企业管理层要沉着应对, 适时化劣势为优势, 化危机为机会, 走出困境, 保证企业财务安全运行, 确保企业持续经营。

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第10篇

一、财务危机界定

财务危机 (Financial Crisis) 又称为财务困境, 是财务风险的极端表现形式。

(一) 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

Altman (1968年) 认为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是财务危机企业。Beaver (1966年) 则认为财务危机不应仅仅界定为企业法定破产, 债券拖欠不履行、银行透支、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行为也是财务危机的表现。

Carmiehael (1972年) 认为财务危机使企业履行义务受阻, 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流动资金不足四种形式。

(二) 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对财务危机的内涵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余绪缨 (1996) 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不能偿还其流动负债, 公司负债已超过资产, 净值出现负数。

房维中等人 (1998) 则认为企业发生亏损就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需要运用亏损额、亏损时间和扭亏前景来界定和衡量企业是否严重亏损。

吴世农 (2001) 认为上市公司中被宣布特别处理的公司 (ST公司) 为财务危机企业。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第八条, 列示了企业财务危机的迹象, 包括:资不抵债、营运资金出现负数、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即将到期且难以展期的借款、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筹资等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连续的渐进过程, 通常从财务正常渐渐发展到财务困境。偿债义务无法履行是其必然特征。

基于企业破产问题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特殊性, 本文并非将财务危机企业界定为破产企业, 而是更广义地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之间的各种情况。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经营条件与财务危机成因

(一) 部地区中小企业经营条件

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高寒地带、沙漠石漠地区, 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 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和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特殊的人口政策, 西部人口总量的增长仍处于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惯性延续阶段,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生产力水平偏低和乡村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居住于此的贫困人口为谋求生存不得不加大对自然的无序索取, 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 土地承载劳动人口的能力已经发挥到了极限。并且, 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处内陆腹地, 人们容易形成封闭、保守、守旧的观念, 教育等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造成低素质劳动力过剩和高素质人才不足。

(二)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软硬环境的劣势导致了资金回报率低、经营风险较大、人才吸引力不足, 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容易出现财务危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外部经营环境为不可控因素, 总体上来说只能去适应, 而内部因素则大多是可控的。本文重点分析导致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内部因素, 并提出防范措施。具体来看,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因:

(1) 缺乏核心竞争力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根本诱因。由于在企业经营规模、市场开拓、技术、管理、资金、信息等各方面存在差距, 落后地区中小企业采取“跟随式、模仿型”经营策略, 不失为明智之举, 但容易出现“重复投资”、“盲目仿效”的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不仅难以抢占先机, 而且可能陷入拾人牙慧不能自拔的困境。没有脚踏实地将经营建立在自身优势基础上,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财务运作捉襟见肘, 直至陷入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2) 生存压力大导致负债比率过高。当前, 生存问题依然是西部地区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为了“做大做强”, 实现超常规发展, 中小企业往往不得不利用高财务杠杆支撑其经营运作, 千方百计甚至是不计成本地融资。在此过程中, 发生的融资成本和财务成本不断吞噬企业的现金流, 一旦后续滚动融资不能及时跟进, 资金链即告崩断。“技改和扩建型债务危机现象”非常普遍, 财务危机深重、甚至破产的企业不胜枚举。

(3) 自身信誉和抗风险能力差, 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成本高。因制度原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募集资金, 只能依靠自我筹资和银行间接融资。

据调查,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联系的自我筹资占总额的55%, 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资占37%, 政府投资占4%, 风险基金筹资占2%, 资产出售占2%。

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和成都分行有关资料显示, 川、贵、云、藏、陕、甘、宁、青、新西部9省区, 到2003年6月末金融机构的存差已扩大到3500多亿元, 大量资金从西部流向了东部, 9个省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短期贷款仅占短期贷款总额的6.52%。

另外, 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没有严格区分的现象, 很多企业信用观念不强, 贷款的保证往往得不到落实。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 抽逃企业资产, 悬空和逃废债务的现象时常发生而且很难控制, 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下降。加之企业规模小, 对贷款要求“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 使得银行管理成本较高, 面临的信贷风险很大。

(4) 财务管理职能薄弱, 财务控制不力。目前, 西部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财务管理混乱, 账目不清、信息失真、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设置账外账、操控和粉饰财务报告等现象时有发生, 财务分析和控制能力则更加低下。不少企业为了扩大销售, 只注重账面业绩而忽略被客户占用的资金能否及时足额收回的风险。过量的生产或销售不畅往往导致存货的积压, 占用了生产资金, 增加了企业的储存成本和管理费用, 很容易让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5)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突发型”财务危机。西部地区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 导致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 容易给企业带来资产的损失, 从而导致财务危机。突发灾害是企业无法回避的, 但应该未雨绸缪, 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防范措施

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和主观努力角度看, 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 扬长避短, 发挥特色优势, 化解“核心竞争力缺乏型”

财务危机迈克尔·波特指出:一个地区的资源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础要素, 主要由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人口数量等构成;另一种是高收入要素, 主要是科技设施、人文环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政策等。

我国东部地区企业主要依靠高收入要素形成各不相同的主导产业或龙头产品, 而西部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拥有基础要素特别是东部地区无法替代、仿造和迁移的独有自然资源优势。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在自身特色优势的坚实基础之上, 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群, 形成“专、精、特、新”的特色产业, 增强能够与东部地区企业乃至跨国企业较量的竞争力, 才能走上降低经营风险.避免财务危机, 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旅游业是西部的资源优势产业, 环境负荷小、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市场需求强劲, 是一个土地密集型、生态密集型、文化密集型、消费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无烟产业”, 相关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巨大。

西部地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84.37%, 包括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等。草业既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 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 特别适合作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培育中小企业的支撑点。

农畜产品和中药材的加工与深加工业,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需求巨大, 如内蒙古已开发“绿色产品”148个, 奶制品、牛羊肉、饮料等二十多个绿色系列食品, 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甘肃、宁夏等地可开发生产旱地果蔬、反季节食用菌、沙生药材等农产品;利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冷凉气候可以培育山区“冷凉”经济。另外, 四川泸州、贵州仁怀等地的中小酒厂、云南昆明及周边的花卉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也大有可为。

(二)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规避“资金密集型”债务危机

我国当前仍处在工业化过程当中, 与东部地区相比, 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尤显艰巨, 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西部城乡弱势群体收入已刻不容缓。不大力倡导和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成长, 上述难题是无法破解的。西部地区土地辽阔、劳动力众多, 而资金相对短缺, 所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对较少, 这一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而不在于资金和技术。

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巨大的地区差距, 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东部地区已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和企业间的经营差距也有望得到缩小。关键是要纠正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只能运用低技术的传统认识,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在关键工序上采用现代化技术。

(三) 改善融资条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适当调整企业的资金结构, 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减少对外部资金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 适当提高折旧率, 减少行政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 增强抗风险能力。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人不能忽视企业的诚信, 这是融资信誉的根本。中小企业还应积极参加信用保险和信用担保, 改善自身的融资环境。

另外, 根据自身情况, 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四) 强化危机意识, 加强财务控制

企业经营者在进行技改和新项目投资的时候, 应该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科学的项目论证, 切忌主观臆断甚至赶时髦, 要确保新项目产生的资产利润率高于该项目负债利息率, 投资本金一定要在预期内收回。

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相匹配, 比如绝不能用短期借款购买固定资产, 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要提高存货和现金的使用效率, 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

对应收账款的发生更要谨慎, 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 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 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 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 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对财产的管理要形成相互制约、相互支持配合的内部管理制度。

(五)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可以借鉴先进企业行之有效的预警方法, 运用财务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的技术手段, 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 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 以达到防止和控制财务危机爆发的目的。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来看, 用五大基本财务比率加权平均法来分析财务趋势, 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突发型财务危机, 事前防范非常困难, 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在盈利年度提取应急基金进行稳健性投资, 平时的财务政策注重流动性管理, 对易损、危险性财产和工程项目进行保险等措施进行适当的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李秉成:《企业财务困境形成过程研究》, 《当代财经》2004年第1期。

[2]王敏:《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成因探析》, 《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第8期。

[3]刘际陆、耿洪勋:《论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其防范》, 《科技信息 (学术) 》2006年11期

[4]狄娜、顾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20期。

[5]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理论综述及其启示》, 《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6]胡天然:《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现实初探》, 《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企业如何应对财务危机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模型;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39-02

1、财务危机及其表现

财务危机是指由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而产生的,即将危及企业生存的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都有一个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过程。财务管理者应当对企业的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建立财务危机的警报系统,及早发现财务危机,预防或避免可能发生的失败。

企业的财务危机通常既有外部征兆又有内部征兆。外部征兆如企业的交易记录恶化、过度依赖借揿或关联交易、过度的规模扩张、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公告迟缓等。财务征兆主要表现在财务指标及报表方面。主要有:现金流量不足,企业不能及时支付到期债务销售额非正常下降;现金大幅度下降而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一些比率出现异常。在危机由萌生到逐步恶化过程中,各种危机的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资金运动的“晴雨表”一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上。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并观察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及时预报危机信号,建立危机预警分析系统。

2、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模型

2.1单变量预警分析

它是指运用单一财务比率的走势来预测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状况。当企业模型中所涉及的几个财务比率趋势恶化时,通常是财务危机发生的先兆。潜在危机的根源,即管理绩效的优劣最终体现在财务成果上;而财务成果生成过程的质量或可靠性又直接影响着危机的表现形式和经济后果;财务成果运行过程的持续性保障主要体现为营运效率。因而,可以通过潜在危机的直接表现信号即现金流的匾乏、过程信号即盈利能力的衰减和最终表现信号即企业经营效率的低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指标的设置。

2.1.1现金流量类指标

现金流量的变化是企业前置期收益与风险状况的“晴雨表”。现金流量开始恶化,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企业现金运转的紧张状况及可能的危机所在。其中,到期债务对企业的生存威胁最大,其次是一些金额较大的日常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而营业现金净流量是企业财富增长或摆脱困境的最终源泉。现金流量类指标揭示了公司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到期债务和当前股利的能力,同时衡量了公司是否可以正常支付其资本支出的能力,企业必须警惕现金支付不足的潜在危机。

2.1.2收益类指标

资产收益是企业现金流量的源泉,只有通过主营业务不断拓展市场增值能力,才可能真正地持续性地避免不确定性危机的侵袭。也只有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才可能对经营信息的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及其所占比重大小是决定企业收益是否具有稳定与可靠性的基础。如果主营业务销售率或收益率在总收益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往往是企业经营不稳定的危险征兆。同时,如果所预期或已出现的收益时间分布结果完全随机或间距不规律,也说明这种收益的质量亦非真正稳定可靠。

2.1.3营运效率类指标

预警分析系统,一般应有两个要素:即先行指标和扳机点。先行指标是用于早期评测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指标;扳机点则是指控制先行指标的临界点,一旦评测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则预警方案应随之启动。如前述的到期债务保障率、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经营性资产周转率等的临界值可作为考察的扳机点。因此跟踪考察企业时,对主要比率变化趋势中所隐含的关键点应予以特别注意。

2.2多变量预警分析

多变量预警分析是从整个企业角度,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来检查其财务状况有无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进而预测是否存在财务危机。由于单一财务指标往往难以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揭示危机的具体影响程度和发生时机。因此,有必要综合各项主要指标更加有效地检查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稳定现象,及早做好财务危机的规避或延缓危机发生的工作。这一方法为人们进行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不同,其分析模型和结果都会有差异。

3、化解财务风险和规避风险的几种方法

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化解和规避风险,使风险损失减至最小。由于企业所面临着的财务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与之相对应,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是多元的。就企业微观操作而言,有以下方法可供选择:

3.1回避风险法

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使企业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性投资风险大大低于股权投资的风险。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3.2降低风险法

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降低风险法可以采取三种策略:一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如企业可以建立风险预警、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二是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三是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如企业采购材料时,坚持验货付款,就可能减少货款被骗的可能性。

3.3分散风险法

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元化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

对于风险投资方案,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经营、共同出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就将应由本企业独家承担的风险。改为由联营企业之间共同承担。实际上这种做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转移风险的方法,因为它将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其他企业。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通常做法。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多元化经营使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分散财务风险。

对外投资多项化,又称多元投资,是企业分散风险的另一种有效手段,即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多元投资可以达到以丰补歉、以盈补亏、取长补短的目的。当然,风险越大,可能产生的收益也就越大。对外投资多项化进行分散投资风险的前提就是保证预期的投资收益的实现。

3.4转移风险法

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通常有多种形式:如购买保险,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司将应由本企业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采用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的方式,将风险大的业务转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来经营,企业定期收取承包费或租金。

3.5风险自保法

即平时分期预先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一方面可以建立风险基金,为风险较大的长期负债设立偿债基金;另一方面是提取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金和商品削价准备金等来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如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

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第12篇

一、企业扩张的原因

企业扩张是资本要增值的本性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企业不能带来资本的增值, 则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资本总是从根本上要求企业朝着最有利于实现资本增值的方向进行扩张。企业扩张除了内在动力外, 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也迫使企业不断追求扩张。企业正是在这种资本增值的内在驱动与外部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走向扩张的。

二、扩张型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 较大的资金需求是产生扩张型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内生式扩张还是外延式扩张, 资金始终是扩张的瓶颈问题。扩大生产规模、扩建营销网络、增大研发费用、收购兼并企业、实施资产重组等扩张行为, 无一不需要充足的资金。企业在扩张过程中, 权益性资本的获得毕竟是有限的, 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快速扩张, 所以负债资本便成了企业扩张中必不可少的资金获得方式。在快速扩张过程中, 由于扩张所需的资金量较大, 易形成较高的负债水平。

(二) 对规模经济的片面追求

一些企业集团和有关部门认为, 我国企业与国外的大企业相比, 从资产、销售额等方面看, 存在着规模小、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实际上, 规模大并不等于规模经济, 这主要表现在:内部交易成本是有限度的, 企业内部的协调需要合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 当企业规模扩张过大、管理幅度和层次太多时, 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信息传递速度就会变慢, 甚至信号失真, 导致企业效率降低, 出现规模不经济。同时, 市场容量的有限性也将导致竞争的加剧, 致使收益下降, 收益的降低必将导致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大, 从而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 盲目多元化

不少企业集团为了实现迅速扩张的目的, 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从表面看, 多元化使企业分散投资, 好像减少了风险, 但实际上, 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 反而会加大风险。因为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高, 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会越多, 企业所有者和高层领导对全新的领域不甚了解, 很难做出明智的决策。而且多元化经营使企业的分支机构增多, 总部的管理人员可能会没有时间熟悉产品专门知识, 从而无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正确评价经营单位的状况与业绩。盲目地多元化扩张不一定会减少企业风险, 相反可能增加经营风险, 从而间接导致扩张性财务风险的加大。

三、扩张型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分析

企业在扩张期间遭遇财务风险, 基本是因为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到期不能还债的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但是却有不同的表现类型。

(一) 资本结构安排失当, 过度负债经营

企业在规模扩张过程中, 适度举债, 可以使企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但如果资本结构安排不当, 过度负债经营, 就会扩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使企业陷入不利的境地。

对于负债经营, 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法律责任, 如果企业利用负债筹集到的资金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 或企业整体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 或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企业利润额大幅下降, 而且过度的高额负债, 使筹资风险增大, 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利息, 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 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被迫低价拍卖抵押资产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倒闭。

(二) 内部治理缺陷

在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竞争中, 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劣与效率高低, 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比如, 百富勤奇迹般的崛起、奇迹般地失败, 其中主导这场悲欢演出的主线之一, 就是百富勤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低效, 没有将现代治理结构理念具体落实到工作细节当中。

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关于百富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百富勤定息债券公司倒闭的独立调查报告指出, 导致百富勤倒闭的近因是亚洲金融风暴, 并非两家公司的董事所能预料。不过, 其主要原因是公司的报告及会计程序、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方面的基础系统都有问题。报告指出了公司在管理上的漏洞, 以及过于注重招揽生意, 忽略公司内部监控的问题。显然, 这些都是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

(三) 战略规划缺陷

扩张是每一个企业永远的梦想, 企业扩张战略的制定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但更多的时候会发现, 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经历了第一次创业的成功后, 许多企业变得盲目自信甚至是自负, 往往经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 匆忙拍板、随意决策, 扩张战略的制定缺乏长远性、科学性, 更确切一点说就是跟着利润走, 什么赚钱干什么等等, 这些都是企业在扩张中遭受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四、扩张型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含义

财务风险预警是指在财务危机发生前,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提醒企业经营者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 发现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构, 化解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信息资料为基础, 以计算、统计、分析、监控等方法为手段, 设置预警指标, 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 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示。

2.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财务风险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知道风险何时发生, 发生后又没有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及预警系统, 从而导致风险再次降临时, 无章可循、重蹈覆辙。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时必须要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首先, 树立正确的扩张观念。企业应尽快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尤其是要树立全员风险意识, 提醒职工和管理人员要正视市场竞争的压力, 时刻保持积极的进取心。加强企业风险意识, 不仅要使经营者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应对困难和风险的准备, 而且要让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认识到企业的安危、兴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唤起员工的风险意识, 增强责任感。

其次, 扩张中时刻检查企业可动用的资金。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企业通过内部的自我积累和外部资金的引入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或进行产品品种与结构调整。在企业的扩张期, 大量资金来源于负债。因为高速发展使企业资金发生短缺, 在市场前景乐观的情况下, 企业更倾向于负债经营, 以期取得收益。企业扩张中, 防止过快发展造成资金短缺, 避免失控发展是企业扩张中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再次, 坚持原则, 灵活应对。企业风险的复杂性、突发性, 使有些风险难以预测。尽管企业会采取多种防范措施, 也难以绝对避免企业风险的发生。然而, 每一个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差异很大, 每次风险的成因和具体情况迥然不同, 难以提出具有适用性的具体处理方法, 但在进行风险处理时, 应把握主动性、真实性、协同性、群众性等原则。

最后, 设立预警指标。利用财务数据设立预警指标,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诊断和预测。如用比率分析的方法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率、存货周转率、资本收益率等进行分析。由于比率分析忽视了时间因素, 可以用趋势分析法进行弥补。这些指标要根据轻重缓急进行细化。有些预警指标不明白, 诸如市场占有率出现连续滑坡, 客户流失率升高, 毛利连续下降等。但这些指标的出现, 常常是已经太晚, 企业可能很快面临风险。扩张中的企业应当建立一些可控指标用以测量其运作健康状况。有些“非量化”的指标也能起到风险的预警作用。如管理层重要人员、董事或财务会计人员的突然或连续变更。现实中, 许多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扩张时期之后, 很快就面临着一个扩张的“瓶颈”问题, 而这种“瓶颈”的产生往往是企业家本身的才能“瓶颈”造成的, 是企业家缺乏对于企业和市场的驾驭能力造成的。

3. 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时, 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 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有两种方法:即定性和定量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均有其缺陷和不足。定性方法一般都是根据当事人的经验确定, 缺乏理论依据, 而定量方法给出的指标体系以及指标标准值固定。然而, 实际工作中, 企业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 用固定数值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 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而达到切实有效的目的。

二是要对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动态预测。动态财务预警系统要实现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预警, 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预警模型这一核心, 还应该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模型、智能代理模型等其他的信息技术模型。由这些模型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才能实现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财务预警, 而静态财务预警系统往往就是一个单独的预警模型, 通过定期收集相关数据进行预警, 这种预警往往具有滞后性。所以, 笔者认为, 应该建立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模型, 在环境变化时能够随时调整预警方法, 从而随时对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

三是强化企业财务危机可能性的预测。财务风险是财务危机的诱因, 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的显性化。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务风险都能引发财务危机, 只有当财务风险释放所造成的危害达到一定程度、对组织的基本目标构成威胁时, 财务风险才会演化成为财务危机。所以, 此时的财务风险是财务危机的导火索, 如果控制得当, 不仅不会带来损失或许还会带来额外的收益, 但如果控制不当, 就会导致财务危机的爆发, 甚至会产生财务失败。这就需要强化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财务危机可能性的预测, 以便企业采取措施将财务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 避免造成损失。

四是对重大风险建立应对预案。对于重大风险应建立相应的应对预案, 该预案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其中, 应急措施主要是面对重大风险时应该采用何种手段去规避, 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 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杜绝和避免类似财务风险的再度降临。事先设计好一定的应对预案, 可以在风险来临之时, 能够冷静对待, 沉着应对。

(二)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 强化财务规划

扩张型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失当, 发展速度脱离了企业财务能力的约束。因而, 应该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从财务的角度规划控制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随着增长速度的提高, 企业的利润和企业价值也必将增加, 但增长并不是无止境的。许多企业扩张虽然将公司增长视为公司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 却忽视了增长的可持续性, 从而造成高估自身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 在高速增长时, 由于缺少内部资源的配套支持而陷入财务危机。

2. 建立权益资本为导向的资本结构

企业扩张过程中, 在大量负债的情况下, 一方面考虑高财务杠杆带来的积极作用, 另外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高财务杠杆可能带来的风险。考虑如何使企业在后续竞争中能够占有竞争优势, 有力抵御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 实现永续经营。扩张型企业面临的高财务杠杆容易导致企业后续投资能力不足, 从而使企业在产品价格战或营销竞争中的财务承受能力不足, 被迫削减资本投资甚至退出。财务杠杆高对于企业后续投资能力和价格战的财务承受能力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企业扩张中需要大量资金供应, 再加上其特有的强危害性和弱可控性, 使无法偿还到期负债的财务风险更为严重, 企业更需要优化资本结构, 调节负债与权益的比重。所以, 扩张型企业在外部融资时要采用权益资本为主, 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3. 制定与经营战略相匹配的财务战略

首先, 从资金筹集战略看, 企业应采取以权益筹资为主、负债筹资为辅的战略方针。由于风险投资者要求在短期内获得因冒险投资成功而带来的高回报, 一旦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他们就开始着手准备新的风险投资计划。因此, 如果企业原始资本中存在风险资本, 则企业必须找到其他适宜的外部融资来源将其取代, 并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资本储备。

其次, 从资金运营战略看, 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科学地运用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分析投资过程三要素, 即投资有效期、投资报酬率和投资成本。在这三要素中, 企业应以投资报酬率大于或等于资本成本作为是否投资的依据, 同时要分析投资成本能否在有效期收回。切忌不加分析, 盲目投资。二是要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比率。若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不能按合理的比例配置, 就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 固定资产闲置或是固定资产不足而流动资金浪费的问题,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上一篇:军训管理下一篇:基层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