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积累范文

2024-06-20

自主积累范文(精选3篇)

自主积累 第1篇

一、在读书中积累语言

人的知识愈广, 人的本身也愈完善。只有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 “思考”才能成为有米之炊。因此笔者每周安排一节“知识储备课”, 供学生阅读, 做摘记, 每学期评比一次。及时向学生推荐适合于他们的报刊, 诸如《十万个为什么》《夏洛的网》《阅读与写作》《小学生读写》《小学语文报》以及各级地方报纸。

清代唐彪对语文能力习得规律做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 经史与古文时文, 不多阅则学习肤浅, 胸中不富。”“……作文时吾意欲所言, 无不随吾所欲, 应笔而出, 如泉之涌, 滔滔不绝。”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要求学生背诵唐诗, 并且每天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讲一则自读故事, 这一活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急于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给同学, 还促进他们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同时, 还要求班上同学都准备诗歌、成语等摘抄本, 学期结束评比, 比谁的积累丰厚, 比谁的知识渊博。

二、在读书中积累文化

文化积累的多少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世界文化长廊的精品五彩纷呈, 对于小学生, 更多的是让他们从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入手, 提高文学素养, 以增加文化的积累, 为将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做准备。我们往往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目的是激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同时, 开展文学名著简介活动。我们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向你推荐一本书”的形式要求学生介绍自己读过的书, 并且要有自己的评论, 一学期每位学生至少轮到一次。学生侃侃而谈, 从童话到名著, 从中国到外国……尽管某些评论并不成熟, 但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 是学生自己心灵的体验、感受。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不知不觉培养起来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学生能投入地阅读, 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也就丰富起来。学生很乐意把自己的感受、评价、体验诉诸笔端。于是我采取了相应措施,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领悟。

1. 确定课外阅读的目标

(1) 每周坚持用一课时指导阅读、欣赏。 (2) 分阶段指导阅读,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3) 每学期指导阅读15、25篇, 介绍作家5、10个。

2. 开设文学欣赏指导课

坚持每周开设一节文学欣赏课, 一学期坚持下来欣赏的作品也不少了。就拿上学期来说, 我就向学生介绍过6位作家, 介绍了6部作品, 如《窗边的小豆豆》《绿野仙踪》《三国演义》等。这种课怎样上呢?我认为可根据具体情况做不同的设计。

(1) 文学欣赏课分三步进行: (1) 介绍精彩故事, 从而激起学生读文的渴望。 (2) 简介内容及作者社会背景。 (3) 分析人物的特点。

(2) 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 有时把两三个作家及作品一起介绍。

(3)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些还应采取广告的形式介绍。

(4) 对一些优秀的小说, 有时分课时全文朗读。如对《夏洛克的网》朗读后, 进行必要的欣赏指导,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3. 课堂教育中有意渗透

(1) 学习课文的同时, 有意介绍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背影》, 就介绍他的《荷塘月色》, 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2) 学诗词的同时, 介绍其他的诗词, 进行比较阅读。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深理解的程度。

(3) 在讲解课文、评讲作文时, 通过举例, 有意介绍一些作品中的精彩片断。

4. 互相推荐,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这主要是除了老师向学生推荐好书之外, 还欢迎学生向老师推荐, 同学之间互相推荐。在推荐的同时, 互相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5. 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 变堵为疏

现在的小学生,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喜欢看漫画书、卡通书, 对此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导:一是座谈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逐步引导提高。二是个别谈话, 发现有的学生读一些不好的书后, 及时个别交谈, 防微杜渐。三是作文引导, 出题目让学生写作文, 介绍一本好书, 然后在批改作文时加以引导。

6.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

在课外可以同学同读, 在家可以和父母同读, 课间读短小的, 双休读长篇的。

自主积累 第2篇

一、激情引趣,增强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参与意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内部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以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在生活中不曾到过小兴安岭,任凭它多么葱茏,多么春华秋实,我们的孩子对此都是陌生的。所以进入课题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实现了“地图引路,走近林海”的实景配乐展播,把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画面拉近,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地、真实地触摸那一份美丽,真切地感受那种画面所带来的美感,也为他们进入语言文字学习提供了想象的基础。当然,语言和美术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画面的形象化来替代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和感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是感悟人文关怀和运用语言。所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做进行心灵的交流是实现学生读中感悟的关键所在。

二、反复品读,深化在语文实践中触摸情感的顿悟

我们在提倡读的形式多样化的同时,更应当注意每次读都有所体会或者收获。在学习《第六课钻石》一文时,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引发的失业带来人的生活困境并不是主要的,何况我们现年段的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这些制度问题。而要读懂人物的心境,就要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品读体味。丢失钻石人心急如焚的情景是通过他的话语、动作及表情来给我们展现的,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层次感。我们的学生在多层面反复品读两者的对话及模仿人物的神情后理解了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但“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的深刻含义。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朗读体味。风景优美的景物让人不禁想深情拥抱;人物的感伤也给我们学生带来心灵伤痛;童话故事给了学生飞翔的翅膀……所有的,就是鼓励学生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带来的魅力,透过语言来触碰人物的情感,达到心灵的交融,并逐步学会运用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沉淀语言,强化“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他曾谆谆告诫我们:语言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靠的是语言实践,学生有了看书读书这个感悟语言实践的机会,才有可能从理解到积累、运用,形成语言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这也是语文课标中提出的具体学习方式之一。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沉淀;不是简单的划分后的穷究,而是重在整体的体味和领悟。在文章中,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容,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再现或再造作者的生活原型;也会加以想象,构建自己认可的生活图景或事物形象,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观照自身,引发认知冲突,潜移默化地向作者的语言靠近,向作者的人格靠近。正是在这种读的过程中,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言能力。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多种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读书、思考、探索的积极性。在近一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创设一个个文本的情感氛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传达的复杂情感,并让学生通过模仿或者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表达应用能力,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实践的实效。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积累“数感” 第3篇

关键词:数感,建模,积累

“数感”指什么?“数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是人们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 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数感”体现在许多方面, 如理解数的意义, 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 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 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用数学来思考。

1. 研读教材带来的几点思考

(1) 合理利用数学模型, 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学生之前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 (认识了100以内的数) , 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 因此缺乏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 这是他们认识大数的主要障碍。那么学生的“数感”从何而来呢?

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 不可能让学生具体数一数, 建模是一个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好办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了十个核心词, “模型思想”是其中之一。所谓数学模型, 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 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抽象、概括地表征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 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

教材选择了用小正方体堆积成一板 (一个百) , 再用十板合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10个一百是一千) , 十个大正方体合起来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 这里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阶段的重要思想方法。首先, 直观认识几百和几百几十 (渗透计数单位“百”“千”“万”) , 给出用100个小正方体堆积成“一板”建立“百”的直观模型。然后, 结合前面已经学过的“十”和“个”, 直观认识几百几十。接着配合使用计数器, 指出“3个一百是三百”, 提出要求“你会一百一百地数, 从一百数到一千吗”, 建立一千的模型。再“一千一千地数, 从一千数到一万”, 最后指出“10个一千是一万”, 建立一万的模型。

有研究者曾说: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 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 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实际数学教学中, 从“形式”开始, 学生就容易出现“形式”上的理解。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和主要载体, 教师不能仅仅只是“教”教材, 还要善于把教材改变为“学材”, 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重新组织学习材料, 激发学生建立数的模型的需求, 真正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

(2) 让学生理解概念, 建立良好的数感。“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段, 也是学生数的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有研究者说:“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数学学科的本质之一。”这里的基本数学概念是:十进位制。

教材利用计数器、算盘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计数规则, 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级的反复强化后, 都可以随口说出“满十进一”, 但问题稍一变化, 就无从下手了。原因在哪里?主要是学生经历的是浅层学习, 学习浮于表面, 没有主动的深层思考,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被动、孤立的, 相关训练也是机械进行的, 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数学意义, 也就不会灵活地应用。

研究表明:有良好数感的人, 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那么本单元的教学中该怎样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呢?

2. 数形结合, 巧建模

建模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现实问题到直观模型;第二层次:从直观模型到抽象的算式模型;第三层次:从抽象的算式模型到现实问题, 或者从任意一方面到其他两方面。从正方体模型到“10个一百是一千”正是建模的第二层次:从直观模型到抽象的算式模型。如果直接给出数的模型, 再做几个练习题, 那么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没法感受数的大小和模型之间的转化。有研究者说, 智慧体现在思考的过程中, 也可能体现在经验的过程中, 过程是很重要的, 所以未来的教育不能只注重结果, 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过程。因此, 教师需要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

(1) 创设认知冲突, 产生学习 (新的计数单位) 的需求。设置问题情境:小猪搬砖头 (图略) 提问:一共搬了多少块?

学生发出感叹之后, 大部分都放弃了一个一个数数, 他们是这样说的: (1) 这么多, 数到下课也数不完啊。 (2) 还有好多被盖住了, 数不到啊。 (3) 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于是, 学生产生了改变“一个一个”的计数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

(2) 初步理解如何选择适当的计数单位。在学生满心疑问, 跃跃欲试时, 教师随即追问:那你们能帮助小猪想一个好办法, 又快又准确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块砖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自主积累】相关文章:

农村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与积累的尝试09-13

积累知识比积累金钱更重要的美文05-20

积累策略05-09

积累收获05-15

积累兴趣07-05

积累方式07-10

课外积累08-14

习作积累08-18

指导积累08-18

成语积累05-11

上一篇:综合电子识别技术论文下一篇:非合作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