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复兴范文

2024-08-10

西方文艺复兴范文(精选4篇)

西方文艺复兴 第1篇

纵观西方历史,城市公共空间在其市民的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传统西方城市中,广场和街道等公共空间是热闹而生机勃勃的。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变迁、城市建设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剧增、汽车交通和先进信息手段的普及、郊区化等现象,导致了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的衰退。在这些复杂的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中,以下几点值得人们注意。

1.1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汽车和大众媒体的普及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过去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下,城市空间使用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人们通过步行到达目的地,在路上碰到其他人,并与他们交流互动,这些行为都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现代社会中,汽车虽然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但日益加快的“机动性”却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使人们不再集中于某个特定空间。在缺乏公共领域的城市里,人们为了保留私密性而不得不舍弃有益的公共活动,因而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互相隔离的状态。

20世纪,随着城市步入“汽车时代”,城市规模、道路尺度、建筑体量都发生着变化,公共设施分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步行环境不断恶化,街道生活渐渐消失,社会网络也逐渐瓦解,步行时代的公共空间等如今都变得多余。人们不再通过社区操场来放松,中心公园也失去了意义。很多城市公共空间改变用途,被用来停车、旅游或商业开发。一些传统的公共空间,如教堂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都受到了这些变化的压力。

通讯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使人们进一步从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中分离。在过去,公共空间是信息交换、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如今它的功能渐渐被电话、传真机、网络等替代。新兴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新的交流方式,传统公共空间中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简单的网络交流。许多日常生活如工作、购物、商务交易、社交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电视、电子游戏等带来了新的娱乐方式,使人们更加乐意呆在家里。作为网络空间和网络社区中的成员,关于传统的公共空间和场所的思想正在变得过时。

1.2 20世纪初“功能主义”等现代规划理论的流行

1930年的“功能主义”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奠基石之一,功能主义将城市简单地肢解为交通、商业、居住与活动等几个区域,力求将城市规划为表面上看起来的整齐、和谐。它提倡功能分区,追求效率和秩序,适应汽车时代,建筑的形式服从功能。而公共空间则意味着功能的复合使用。此外,功能主义忽略了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心理和社会功能。作为一个纯物质规划理念,“功能主义”认为街道和广场是多余的,取而代之的是大尺度的交通和绿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变得缺乏人性和场所性,可达性差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公共空间参与性的缺失,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绿色荒漠”。

如果说佛罗伦萨是中世纪城市的标本,巴西利亚则是功能主义的代表。巴西利亚是一座“以车为本”的城市,分割的功能布局,宽阔的道路尺度。传统街道被高速公路所代替,步行街道被机动车道所代替,公共空间被现代城市景观所代替。与巴西其他城市相比,巴西利亚街道缺乏活力,因此被认为“缺少人情温暖”[1]。

1.3 家庭和就业结构的改变

社会学家理查德·森尼特认为:在现代都市的改革与调整中,必须对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和维系作用进行正确评价,而这种功能和维系作用正是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一度寻求的。西方社会家庭结构的改变影响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大家庭正遭受着高离婚率、没有孩子和家庭成员迁移的影响。随着大家庭的缩小,传统公共空间的活动也渐渐消失。

1.4 犯罪恐慌

森尼特(The Fall of Public Man,1976年)提出:“人们不再将城市公共空间当作有意义的场所”,他认为基于对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担忧,城市公共空间弥漫着防御性心理。

现代社会中,市民对私人财产安全的关注远胜于公众生活。市民需要防范与他们不同的人。这种担忧导致了种族、阶层、年龄、职业等在空间上的隔离,以及社区的门禁现象。很多公众场所也由此产生分异,从而只为特定阶层服务。

1.5 郊区化和城市蔓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开始了居住郊区化。比起公共空间,郊区化生活更注重私人空间。居民开车上班,从来不步行经过公共空间。区划则限制了土地的混合使用,分割了居住、工作、公共场所等空间,减少了潜在的公众交流。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商业零售业追随消费者向郊区大规模地转移,城市郊区出现了许多由一两个核心商店及众多个专业商贸店组成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大规模购物中心。购物中心把大量的活动限制在它的围墙内,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冲突越来越尖锐。此外,购物中心配套的大型停车场也占据了大量公共空间。

1.6 私有“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衰落的另一原因是“私有的公共空间”的增长。这种“私有的公共空间”也被称为“虚假公共空间”(pseudo public space)。这个术语一般用来描述公司广场、开放空间、购物中心和其他一些越来越流行的公众目的地环境,如酒吧、餐厅、公园等。这些私人拥有和管理的空间没有一处是真正公共的,事实上它们是在私人领域。而以前对外开放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正受到专业化和功能分离的压力。

2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

20世纪后期,公共空间的重建渐渐被提及。人们改变了以柯布西耶和《雅典宪章》为代表所倡导的“功能主义”思想,重新认识到传统的街道生活价值,倡导城市功能与空间的多样性,强调传统城市空间的有机秩序和步行体验,重视人的精神和心理感受。许多理论家回归历史城市空间,从视觉途径、知觉途径、心理体验、城市意象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寻找失去的城市积极空间。

近20年以来,巴塞罗那一直在致力公共空间的发展,以确保高品质的公共生活,巴塞罗那通过城市设计的方式,对特定的地段进行了改造。(参见:Public space development in Barcelona-some examples[2])。政府并没有通过宏伟的综合规划,而是借助规划设计,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先从小型公共空间入手,将普通社区的废弃地、停车场改建为社区公园。开放旧广场确保人们享有公共交流活动的空间(Rambla del Raval)。重新整修旧设施,将铁路北站和港口前的废地改建为城市公园(sea front,Estaciódel Nord,Joan Miró/Escorxador Park),将被汽车占据的空间改造成小广场,将过宽的机动车道缩减并形成一条连续的景观步行道[3]。

3结语

进入20世纪,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点、公园、会所等领域。这些场所大多只是设计者或城市历史使之形成的一些实体空间,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创造出多样的乃至即兴的可供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共享空间。多元社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演变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城市理论研究的任务是不仅要对那些显而易见的复杂现象加以总结,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梳理,发觉复杂现象背后产生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中更加从容和有效地组织与调节这些矛盾[4]。

摘要:通过对20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衰退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巴塞罗那公共空间复兴策略的研究,探讨了西方经验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指出进入20世纪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点、公园、会所等领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A.Madanipour.Why A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aces Significant for Cities.Designing Cities:Critical Read-ings in Urban Desig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2003.

[2]Georges Benko.Introduction:Modernity,Postmodernit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Space and Social Theory:Interpreting Modernityand Postmodernity[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8.

[3]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6):9-15.

[4]周波,柏景.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J].规划师,2007(4):10-14.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模拟卷_答案 第2篇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的精神分析学为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提供了学理基础。(B)A尼采B弗洛伊德C叔本华D柏格森

2、《荒原》中的意象中是现代人的象征的是(B)

A水 B骑士 C火 D渔王

3、下面作品中的哪一部不属于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中的作品。(B)A《美国》 B《地洞》 C《审判》D《城堡》

4、著名的片断“小玛德兰点心”出自A 《尤利西斯》B《追忆似水年华》C 《墙上的斑点》D《喧哗与骚动》

5、1926年海明威写了长篇小说(B)A《在我们的时代》 B《太阳照常升起》C《永别了,武器》 D《老人与海》

6、下面哪部戏剧不属于萨特的境遇剧。(D)

A《毕恭毕敬的妓女》B《苍蝇》C 《死无葬身之地》D《禁闭》

7、黑色幽默的名称流传起因于美国作家(black humor)的短篇小说集(C)

A、约瑟夫·海勒 B、托马斯·品钦 C、布鲁斯·杰·弗里德曼 D、约翰·巴斯

8、于1969年以“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中得到振奋”的理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B)

A、尤金.尤奈斯库 B、萨缪尔.贝克特 C、哈罗尔德.品特 D、阿尔比

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罗伯-格里耶的被称为“传奇”的“自传三部曲”(A)。

A.《反复》B.《重现的镜子》

C.《科兰特的最后日子》D.《昂热丽克或迷醉》

10、1955年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创作的(C)

A 《玉米人》B《迷宫》C 《佩德罗·巴拉莫》D《百年孤独》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异化

异化(alienation,转让,疏远化)——任何事物离开自己的本质,走向反面,就叫异化;人自己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成为压迫人的力量,也叫异化。

异化概念经历一个发展过程——黑格尔论述过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论述过宗教的异化;马克思论述过经济的异化。

而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则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全面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语言的异化。

2、“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psychical time),这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柏格森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提出“绵延”这个概念,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时间的延续不是一个瞬间代替另外一个瞬间,而是过去不断地前进,吞噬着未来,并在前进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不同。“物理时间”是用空间的概念来认识时间,即把时间看作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现宽度的数量概念。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柏格森认为,我们越是进入意识的深处,“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用。

3、境遇剧

境遇剧:萨特创作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的戏剧,其最大特点在于“境遇”二字。•这些戏剧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体现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其中著名的有《苍蝇》、《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

三、问答题(每题25分)

1、试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说明,什么是“反英雄”?

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人的英雄观念,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英雄与儒夫等传统的价值观一切都被颠倒了;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越来越体制化使个人的地位越来越显得不重要,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那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英雄观产生了怀疑,而反而对那些调侃、戏仿、讽刺英雄传统的人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反英雄”应运而生。

《第二十二条军规》主人公尤索林(一译约塞连)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目的。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为了保全生命,偷偷往飞行员食物中掺入肥皂水,造成集体腹泄,取消了飞行;深夜溜进作战室偷改轰炸线,从而飞临没有防空系统的安全区;升空后又说飞机出“故障”,要求返航,飞临目标后,他根本不管命中与否,在俯冲投弹的一瞬间,已经做好了向上飞逃的准备。他的衣服沾染了负伤同伴的鲜血后,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每天只穿着大头皮鞋、一丝不挂地“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甚至在列队集合时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因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个目标,上司授予他奖章时竟无处戴挂。

在荒诞的世界上,善恶颠倒,美丑易位,英雄就是小人,精英就是渣滓。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司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了自己的升迁,根本不顾部下的死话,一再提高飞行架次,增加了飞行危险。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尤索林的求生有其合理性,他也是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

2、试以具体情节为例说明,《百年孤独》如何处理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家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效果。

A.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B. 非线性的时间模式,不断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种时间模式中闪回,造成一

种似真似幻、扑朔迷离的魔幻的时间感觉。小说开头的一段是这种魔幻时间观的典型例子。

C. 交感的巫术世界和魔幻世界观。

小说展示了一个人、鬼、物交感的世界,体现了具有拉美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立在古老的“万物有灵论”基础上的魔幻世界观。

D. 神话模式的运用。小说大量运用了从古希腊、希伯来到美洲的神话原型,使人

西方文艺复兴 第3篇

油价未来走势如何?过去10年美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归根结底,大宗商品市场会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要么是通过增加或减少供给,要么是为某种大宗商品寻找替代品(即“需求破坏”)。在市场力量的不断作用下,市场会逐渐趋同,建立起新的平衡。有些时候,这些机制或许看起来反应迟缓或效率低下,但从较长的时间框架来看,供给过剩或不足的情况最终显然都会通过价格来加以“调节”。

市场效率

不过,回顾近些年的油价变化,人们得出相反的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从短期看,没有什么表明市场效率的迹象;相反,人们一直认为价格长期扭曲并且波动过大。与实货市场的脱节在其他大宗商品市场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整个金融市场不断变化的特性。小麦和玉米等基本农作物,以及石油或金属等工业原料都不再是专业市场。如今,对冲基金和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十分积极地参与了所有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过程。凭借参与的规模,金融机构将影响价格形成,有时会极大地加剧波动性。

市场紊乱

2004年至2008年间,油价上涨了4倍,逼近150美元一桶。对于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而言,价格如此飙涨实属意外。而更令人意外的是,最初的推动力来自远期价格。

最终,整条价格曲线同步移动,5年期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波动幅度完全一致。这种曲线的平行移动在石油市场非常罕见,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于油价究竟应该如何确定的根本性反思。金砖四国经济体(需求方)的崛起,以及中东(供应方)局势的日益不稳,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估价调整。

更不寻常的是,同期现货价格与5年期期货价格标准差之比(衡量价格波动性的一个标准)几乎达到了100%。石油市场显然很不稳定,任何短期的价格波动都会对整个价格曲线产生相同的作用力。同步波动造成了一些人们很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即让远期期货不再适合作为保值工具。比方说,就产油商而言,他们通常按一定比例对未来产量进行保值,但由于预料之外保证金追加要求的增多,导致其现金流的严重中断。如果生产商的年收入因保证金追加要求的增多而稳步下滑,又怎能鼓励它们进行卖空保值操作?

2008年原油价格最后一次飙涨,部分原因就在于大量中小型生产商空头平仓,这是因为它们的运营现金流不足以支付手头保值交易的追加保证金要求!这种“杀空”做法的一个典型信号,就是流动性会沿着曲线逐渐枯竭,因为市场缺乏自然卖家。一旦自然做多者(拥有资源的石油生产商)也撤出市场,价格信号会停止发挥功效,市场会进入“泡沫模式”,价格与其所代表的现实实货市场会出现脱节。在没有自然卖家的情况下,通过一场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才制止了这种自我催长的上升趋势。而市场的第二项功能—价格发现—也受到了破坏。

新价格共识

在随后的价格暴跌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严重受挫。2009年1月,现货价格一直在40美元上下浮动。仅仅几个月之后,市场即告企稳。2009年10月,5年期布伦特原油(Brent)报价升至90美元一桶,此后一直稳定在这一水平。这段时间内,石油市场发生了许多事件,包括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地缘政治事件凸显了整个地区的脆弱,以及石油市场遭遇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之后的日本海啸灾难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引发了一场核能可否成为未来稳定、安全能源的大辩论。

不过,引人注目的是,远期石油市场消化了上述冲击,并一直保持在之前一年的水平上下浮动。这时,市场已发生了一些变化。现货和期货价格之间的波动比率回归到更加合理的40%。实际上,在供应安全不确定性日益加大、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之际,期货价格稳定在了每桶90美元至95美元之间。这反映出,市场在石油的合理价位上达成了一定共识。

根据观察,我们似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如果远期石油市场能在一种极端不稳定的环境中企稳,那么其背后必然有强大的市场力量发挥着根本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远期价格和现货价格不应同步波动。现货价格反映的是短期供求平衡,因此较短期合约的价格波动性更大是合理的。在这部分曲线中,市场每天都试图通过价格来平衡自身供求。显然,长期价格是某种共识的结果。对未来的看法在这部分曲线的价格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近些年金融圈越来越看涨和做多,对流动性的需求一直未断,而出于前面提到的各种原因,这其中只有一部分来自“自然远期合约卖家”。

其次,一个稳定的远期市场的意义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将促进对上游资产的投资,进而增强市场未来的稳定性。目前,远期市场似乎提供了一个与实际基本面平衡相符的正确价格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市场再次“发挥了作用”,价格有了一定的指示意义。

那么,我们可以期待些什么?

期待与反应

过去8年,石油市场中金融参与者所占比重大幅增长。仅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合约,40%的未平仓合约就掌握在所谓的“非商业”机构手中。在其他市场中,比例也大致是一致,甚至更高。

许多“非商业”机构往往都是“只做多头”的投资者。他们试图预测全球基本面和宏观问题,持有石油期货合约,并希望借此通过价格上涨获利。他们还在寻找一些资产类别,其回报与传统债券和股票市场之间没有关联。他们对市场的影响因其持仓规模和投资期而有所放大。此类投资者直到10年前才出现在大宗商品领域。

nlc202309022241

作为一个群体,非商业投资者往往喜欢相互跟风,这意味着他们会同时进入和退出市场。由于引发他们行动的宏观经济因素,往往同时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所获知,上述现象也就得到了解释。这常常会带来巨大的流动压力,加重或放大基本趋势。绝对价格变化与非商业多头头寸规模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尽管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模式描述解释真实原因,但现实是,基金及其他金融机构不断引领趋势。此时,真正的供求平衡就体现在非常短期的定价中,亦即实货与对应纸货的价差。平衡是通过实货价格差异建立的。

金融参与者或“纸货市场参与者”是带着期望进入市场,而非被动反应。尽管他们不在实货市场运作来实现套利,但他们交易大量纸货,以实现自己的看法,而他们能够以同样的速度撤离市场。

各方观点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各方对于主要市场参与者将价格稳定在关键可信水平的意愿和能力重新树立起了信心。总体而言,人们将沙特视为发挥调节作用的产油国,或石油市场上的“央行”。而国际能源署(IEA)等其他拥有全球协调权力的机构,在遇到供应中断的情况时能够、也将会插手干预。过去两年,这两家“权力机构”已多次践行了自己在市场管理上的承诺,而这也提高了它们的可信度。在利比亚危机中,IEA发现了供应短缺的风险(具体而言集中在轻质原油方面),从而巩固了自身作为实货市场“稳定器”、以预防供应危机的角色。同样,沙特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亦称:欧佩克)在多个场合都表明,愿意迅速对任何额外的原油需求做出回应。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石油储备。由于美国及其他地区页岩油气革命的迅速发展,有关原油长期供应的紧张情绪已暂时有所缓解。页岩气革命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格局的改变,些许缓解了有关“石油峰值论”的担心。虽然美国石油行业花费了数年时间才建立起可信度,但其生产数据已经证实了它从这种新型能源中提取价值的能力。最新的估计表明,到2020年至2025年,美国将成为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该进展意义重大,之前很少有人能够料及。

油价一直相对稳定在每桶90美元左右,引发了对替代能源的必要投资。尽管水力、风力、生物燃料及其他可持续能源在能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仍非常小,但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已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一股力量。尽管生物燃料仍存在根本争议,但政府正通过行政指令或税收激励对其进行扶持,这让该行业吸引到了大量投资。不过它仍需要多年的研发,才能生产可持续、充足的替代燃料。

最后,我们必须提一下煤炭的重要性。在亚洲,煤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比方说,在中国,煤炭占到初级能源消耗总量的70%!技术不断进步,与煤炭使用相关的碳排放量在逐渐降低。煤炭在能源领域仍十分重要,被视为未来一种可靠的替代能源—这当然要与高科技碳捕获和分离技术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煤炭市场正通过设置几个基准等级,发展活跃的期货交易,逐渐融入更广阔的能源市场。

基于上述各项进步(主要归因于由稳定的期货油价导致的激励措施),尽管与中东政局变幻有关的风险有所增长,等式中供应一方的压力已有所降低。中东地区长期不稳定,很可能会继续为未来几年的油价设定一个底部区域。利比亚和埃及的政府更迭,对市场产生了短期影响,但愈演愈烈的叙利亚形势很可能会带来持久影响。大多数观察人士都认为,叙利亚局势只是不断激化的多方冲突的最初阶段,会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赶到海湾地区君主国及其西方盟友的对立面上。这一冲突会如何(以及何时)爆发,现在基本上还只是猜测,但冲突一旦升级,最终都会威胁到霍尔木兹海峡。

现在来看一下需求方面,有一点十分清楚: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抑制了一些地区的能源需求增长,进而缓解了石油市场的价格上行压力。由于欧洲仍在努力应对各种基本面问题,例如经济一体化、生产率、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可以想象,目前的形势还将持续两三年。如果前景变得不那么悲观,全球也如同2000年至 2007年那样恢复同步增长,石油市场将很有可能迎来新一波牛市。

从更长期看,世界各地的成品油市场总体上将更加平衡。炼油行业正处于漫长的转型期末段。转型带来了一些重大改变。尽管西方炼油行业在关闭老旧工厂,但新兴经济体在建立非常高效的现代工厂。需求已经转移到了东方,因此在那里修建新厂是合情合理的。成品油市场由此变得更加平衡,即使产品指标尚需不断趋同。这会逐渐缩减产品需求与成品油产量之间的缺口。新炼厂更加复杂,可以处理更多品质的原油,尤其是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重油。这不会解决等式的定量部分,但往往会减轻原油市场的效率低下问题。

总之,石油市场总体上更加平衡,市场参与者通过让长期油价比以往更加稳定,表达出了这种看法。石油市场似乎定位于每桶90美元至95美元上下。短期失衡立即转化成为现货价格的同时,远期价格如今已回归更为传统的结构,在远期贴水与远期升水之间,以更快于前几年的速度进行转换。存货情况、天气原因、炼油厂运营、政治事件或危机都会影响曲线的短期走势。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对相关市场的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对于预测石油市场的类似模式或延迟回应会颇有裨益。在这一点上,美国天然气市场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来预测未来的发展。

就在10年前,即2002年,英国《金融时报》大宗商品版上明确记录着,布伦特原油或WTI原油价格在每桶22美元左右,而美国天然气价格为每百万英热单位(Mmbtu) 2.27美元。10年过去了,布伦特原油价格在每桶105至115美元左右摆动,WTI原油价格为每桶90至100美元,而美国天然气价格仅为每Mmbtu2.5美元左右。换算成百分比看,过去10年,石油升值了350%,而天然气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对于两种本质相同、仅仅是形式(即热值)不同的产品而言,这种差异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由此看来,价格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引导投资,推动套利。如今,由于页岩气领域的发展,美国天然气价格再一次成为全球最低。我们有理由认为,原油市场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整个美国电力行业都能感受到廉价能源的好处,促使他们降低原料成本。今年8月,天然气发电占美国发电总量的比重首次与煤电持平。目前,油价与天然气价格之比为5倍左右,远高于1.5倍的历史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与天然气价格相比,石油仍非常昂贵。国会研究服务处(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认为,天然气最终将设法进入庞大的美国交通行业(该行业占到美国石油消耗总量的70%)。

因此,尽管能源行业内外的套利机会时刻都在变化,但市场仍不断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如今,美国的原油开采业已开始效仿天然气行业。页岩气的发现改变了石油液体领域的格局。市场标杆品种之间的传统比对关系已发生了显著改变,物流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例如,WTI基准原油价格就远远低于布伦特原油价格,因为市场越来越清楚,未来的贸易流动将与以往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目前能源市场的重大变革将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在本世纪初创造出“金砖四国”(Bric)这个词后,西方突然认识到,新崛起的经济大国大多出现在东方。尽管中国、印度和巴西拥有单位劳动力成本较低、生产率较高的优势,但与美国相比,它们却越来越处于“能源劣势”。在美国,人们可以以远低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价格,获得最便宜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由此吸引到新的投资。这不禁让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西方是否正处在一场“工业复兴”的前夜?

西方文艺复兴 第4篇

值得注意的是, 蔡元培把“五四”文学革命与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认为, 欧洲近代文化, 都是从复兴时代演出;而这时代所复兴的, 为希腊罗马文化;是人人所公认的。我国周季文化, 可与希腊罗马相比, 也经过一种繁琐哲学时期, 与欧洲中古时代相同, 非有一种复兴运动, 不能振发起衰;五四运动的新文化运动, 就是复兴的开始。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用中心比较的眼光探究中心这两种文化运动。

一、五四文化运动与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思路

各民族在发展中都会经历一个如黑格尔所说的“普遍沉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人是依附性的存在, 它不是依附于某种秩序的共同体, 就是依附于神。人无论作为社群集合体还是个人, 完全没有自我的存在。在欧洲, 这个“普遍沉沦”的时期就是中世纪;在中国, 则是西周到五四前夜的漫长时期。如果说“沉沦”是社会历史的必经阶段, 那么当新时代来临之际, 人民不可避免地要摆脱这沉重的束缚, 挣扎着从沉沦中提升出来。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是欧洲历史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步, 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转机——要求结束自我的丧失, 大踏步进入新世纪。

正因为这种历史转变的相似, 人们便把五四新文化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蔡元培在总序中, 把文艺复兴与五四新文学作比较概论。虽然他单从文学立论, 但也明确地说到五四新文学是“复兴的开始”。如果从反对旧传统标志着新纪元新转机的意义着眼,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艺复兴却有共通之处, 但若从与传统的脱节和新转机所蕴含的具体历史内容来看, 则它们都打上自己本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由于各自的价值观念、组织制度、生产形态、生活习惯不同, 中西方虽都进入“普遍沉沦”期, 但所采用的具体历史形式不很相同。正是这样, 在结束旧时代而开始新历史发展阶段时, 他们各自对人自身的觉悟是不同的。

1、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特征。肯定人, 赞扬人, 这就意味着否定神和贬斥神。从前打着神的名义行恶的教士和神父成了打压的对象。可见,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把人分成了两部分: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好人和以道德教条与权威来谋私利的坏人。人文主义者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把民族的整体人性作为整体来反思, 不必通过改造国民性格来去旧承新, 他们只要用他们的价值准则替代教会的虚伪陈腐的道德就可。

在西方, 在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推动下, 人文主义者对人采取善恶二元对立的绝对看法。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宗教本身和神本身, 他们只反对神在人世间的形式。信仰上帝和鼓吹以人为中心是不矛盾的, 否定神、贬斥神不是向神的存在挑战, 而是向神的现实形态挑战, 而这是有利于发扬基督理想的。“复兴”一词, 准确地表达了承旧特征。这时期人的觉悟和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相联系。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是二元对立的:神和人、教会与世俗、传统道德和个人主义、神性和自然人性等。

而五四时期的中国, 则普遍渴望埋葬旧东西, 但又不知道将要到来的新东西是什么, 即使在观念上明白, 但也未能化为真实代表历史进程的真人真事存在。结果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探索后, 产生了新文化运动, 这个运动的真实对立面是自我和抽象的民族性、国民性, 而不是他人和具体的存在物。彻底地面对自我进行反思, 使五四区别于文艺复兴。

2、个人主义观念

人文主义者在文艺复兴时的另一个特征是个人主义观念。当然, 两大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定义不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很注重个人, 真正把个人当做一切的出发点, 真正完成了对个人的发现。人是世界的中心, 撇开了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来突出个人的价值, 追求个人才能的施展。这样的时代有利于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因此产生出了达.芬奇、米开朗其罗、拉斐尔这样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们都是个人主义的信徒。个人主义信仰不再困扰于传统政治学的命题:个人和团体的关系。生命变成由自己掌握和展开的过程。这样标准的个人主义, 不必说五四时期, 就算是今天中国人也很难达到。五四时期人的觉悟中, 个人主义是有的, 但它却不是文艺复兴式的个人主义。

五四新思潮倡导重新认识人, 把无视人、剥夺人、压迫人等社会的非人道问题当做民族自身问题来思考和理解。他们也抨击现实黑暗势力, 揭露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统治和军阀, 但他们并不单纯把迫害和恶当做外在性的具体存在, 而主要当做民族的自我问题。恶不仅属于他人, 也属于自身。这一点, 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对人的认识很不相同。蔡元培在总序中提到, 陈独秀在除旧布新之际, 与青年相号召的不是清除别人身上的恶, 不是推翻他人加于自己的迫害, 而是“从头忏悔”全民族自己“所造之罪孽”。如果说从“普遍沉沦”中觉醒过来, 会感到有压迫和罪恶存在, 那么西方人文主义者倾向于把压迫和恶看成是外部的, 而五四新思潮的倡导者则倾向于把恶看成是内部的、自我的。

罪恶不是外加的, 而是深植于自身内部, 这是伟大的觉悟。因为它不仅仅是从“抗争”的角度来看人的解放, 而是从文化的层次来看人的解放。悠久的传统和民族自身所造成的罪恶, 不可能期望一次革命就能就能改善, 就能清除干净。如果不具备现代化的精神, 没有转化传统的能力, 即使能挣脱具体的锁链, 除去现实之恶, 但无形的传统又会把你卷进新的黑潭。因为虽然具体的压迫是别人强加给你的, 但根植于内心的传统的恶是挥不走的, 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存在。认识到并思考“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人毕竟是太少了, 灿烂文化是民族的公共财产, 文化的病症也必须要由全民族坦然承认。这样和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相比, 五四恶的他性的存在观点就具有了局限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思考人的承继问题时, 不是以分类而是以整体的眼光看人, 尤其把民族看成整体。因此他们可以达到自我的觉悟, 可以说是大我的觉悟。以这种眼光观察社会, 观察人, 诉诸文学形式表达, 最成功和最深刻的无疑是鲁迅。这和文艺复兴中的个人主义大相径庭。一个是整体看问题, 一个是分类看问题。不能说孰优孰劣, 因为任何观点都是历史的产物。作家的人生观、哲学观、社会观, 以及对人性的看法, 是和他的艺术技巧相融合的。如果一位作家在人生观和哲学观上倾向于把自然和自我合二为一, 他无形中就摆脱了道德的责任而获得了个人心灵的自由, 那么他便可能形成寄托于淡泊感性的艺术风格。如果一位作家从个人的厄运和民族的厄运中仅仅感受到现实的黑暗, 极易产生强烈的受迫感, 那他的思想会驱使他自己直接在作品中以特定角色出现, 露骨的抨击和揭露会减低作品的艺术价值。鲁迅不是我们说的那两类作家, 他一方面把民族的厄运和国民性弱点结合体察, 另一方面, 又将民族的厄运与自我的厄运重叠, 同时强烈的道德关怀又使他把民族的厄运完全当做自我性的问题。因此, 他能够把国民、传统、社会、文化上的种种弊病和弱点的体察升华为罪恶的感受。在这点上, 鲁迅和陈独秀是一样的。

五四时期的个人意识明显不同于文艺复兴, 五四所强调的是个人精神的独特性, 追求的是个人精神创造的自由。首先, 如果说五四有个人主义, 这种个人主义也不是和个人财产权联系在一起强调的。其次, 五四时期的肯定个人也不同于洛克的“天赋人权”式的个人, 而更多地倾向于超人, 因为天赋人权的个人主义, 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的。五四所关怀的只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即“救亡图存”。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 冲破重重束缚, 激发个人热情, 个人主义自然是一件有力武器。大体上说, 个人的觉醒在欧洲引导了一个以谋取世俗幸福为目标的资本主义运动, 而在中国则引导了一个以解脱民族苦难为目标的救亡图存运动。孕育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是当时人的觉悟和感情, 正如人文主义者对人的觉悟孕育了文艺复兴的文化创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政治等都和那个时代对人的思考有关, 五四的先觉者对人的觉悟也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文学、随笔、政论都带有文化批判的色彩。

把无视人、剥夺人、压迫人等黑暗现实当做民族自觉的问题来思考, 把罪和恶理解为自我性, 个人觉悟交汇融合着自身问题和民族命运, 激荡出反思民族性国民性的自我批判运动。前一种觉悟使批判理性从外部世界返回自身, 而后一种觉悟则使这股批判自省的潮流保持在文化领域。从这点来看, 反思民族性与国民性并不是一个偶然对传统采取过火行为的运动。真理很可能隐含在反面:传统必须通过反思和检讨才能在未来岁月中得到净化和提升。, 值观念利

摘要:《中国新文学大系 (1917—1927) 》是1935年至1936年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蔡元培在《大系》总序中表现出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的超凡气势。本文意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艺复兴存在的区别进行一定的探究, 理出两种文化运动的不同思路;并且用中西比较的文化眼光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上一篇:WCDMA室内分布下一篇:电气技术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