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目标范文

2024-05-23

准确目标范文(精选12篇)

准确目标 第1篇

一是阶段目标不明显,或是越位,或是不到位。比如,默读本是中高年级要着重训练的一种阅读技能,而有的一年级老师却定下了“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目标。又如,高年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可有的老师还是“让学生领悟熟字带生字的学习方法”。

二是单元训练重点不突出。一个学期里所有课文的学习目标几乎相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意思,体会文中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是表述结果不清楚明确,笼统含糊。学习生字新词是每位小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基本目标,可不管什么年级,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里都是写“学习生字新词”,至于在具体的一篇课文里究竟要认识哪些生字,会写哪些生字,理解哪些新词,读者肯定不明白,甚至有的执教老师也说不清楚。

四是概念混淆,将“教学目标”写成“教学目的”。

五是教学角色分辨不清“,使学生……”“让学生……”是老师们表述目标时常用的句式。

六是缺乏独立思考。编写教案、导学案与教学设计时,不是先钻研教材,而是翻开《教学参考书》与身边的教案集、学案集,一股脑地抄下来。殊不知,虽然内容相同,但学情不同,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区别。

什么是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制订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如何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本文谨结合个人经历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教学人员对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所以它也叫行为目标。它为每一门课程、每一单元或每一节课的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说到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提出的概括性要求。它与教学目标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教学目的是系统的整体目标,较为概括和不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个领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个课时之后的学习成果的具体陈述,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具体关系如下:

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由此可知,我们平时为课堂制订的是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目的。

二、怎样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有的放矢,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师生轻松;无的放矢,教学自然是事倍功半,师生疲劳。如何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1. 认真研读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它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学生各学段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不同板块、不同学段的目标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制定每一个单元、每一课书及每一课时的纲领性基础。

2. 深入钻研教材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毫无疑问,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怎样钻研?下面我以课文为例说说看法。首先,要放下“教师”身份,以普通读者身份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叙述顺序与写作特色,理解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重要标点的意义,弄清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百科知识,积累优美语言。其次,以学生身份阅读,想想哪些地方能读懂,哪些地方读不懂。最后,以老师身份阅读,弄清哪些内容该教,哪些内容不需要教。

3. 关注“单元导读”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页面的导读内容。“导读”一般由两个自然段组成,前一个自然段用优美的语言(排比句较多)介绍本单元主要内容,后一个自然段说明单元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就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情暖人间”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本单元有五篇课文(《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生的眼睛》《船长》)。“单元导读”里明确指出“阅读时要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这就是说“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是本单元训练重点,这一重点正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

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材编者通常会在课文后面编写相应思考题,在“语文百花园”的“拓展与交流”栏目也会强调这一思想。

4. 关注课后生字条与词语花篮

目前,不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后面都有生字条,双线条中的生字是会认字,方格里的字是会写字。会认、会写相关生字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词语花篮”是语文出版社所编语文课本中的一个内容,其中的词语均来自本篇课文,一般为常用的成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其他俗语,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课文应着重理解、积累的词语。

5. 关注课后思考练习题

纵观课后思考练习题,不外乎这些内容: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优美语段,复述课文内容或重要情节;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给每部分加小标题,回答与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相关的问题;读读写写含有本课会写字的新词,品味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相关片断的写作技巧、方法及作用。细细琢磨这些练习题,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思考练习题就指向着学习本课的目标。

6. 关注“语文百花园”里的“理解与积累(运用)”“拓展交流”栏目

“理解与积累(运用)”“拓展交流”栏目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语文百花园”中“温故知新”板块的小栏目,前者指向的是理解、积累词句的方法与技巧,后者指向的是本单元课文里所渗透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所有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7. 充分考虑学生实情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教育的宗旨,学生实情是教学的起点,是准确制订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都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制订目标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8. 整体考虑重点突出

一篇课文可让学生学习的点很多,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文本、学情全盘考虑,重点突出,切不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否则,什么目标都落实不了。

三、如何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可分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与能力”领域。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穷人桑娜与丈夫的善良,体会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与赞美”。

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是行为目标。一个完整的行为目标含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是行为目标描述的对象,即解决“谁”的问题,从上述目标可以知道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表述教学目标时,句子主语应是“学生”(通常情况下可省略)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即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如背诵、积累、记忆、默写等词语。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评估的,尤其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更是如此,如“背诵并默写文中三首古诗”。

行为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是否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如“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中的“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说的就是行为条件。二是提供信息和提示,如“在给出的名人名句中,解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的意思”。三是完成行为时的情景,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中的“在交谈和讨论中”说的就是行为情景。

表现程度,就是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数量水平。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说的就是行为质量。“会写闰、捏、柄、胯、匾、缚、稻、猬、谓、汛十个生字,理解一柄、所谓、潮汛、一望无际、无穷无尽、稀奇事八个新词的意思”中的“十个生字”“八个新词”说的就是达标数量。

如何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1 第2篇

(2)每节课的目标设计应重点突出。

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要对一节课中的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效果。但这不等于可以忽视其他的目标,因为主要目标需要其他目标的支持,其他目标明确合理,有利于达到主要目标。对于长期的教学目标视具体情况是否明确列出,但在教学中必须有所体现。

准确定位目标 争取专家引领 第3篇

【关键词】试点项目校;目标;教材;编写

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是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校,试点任务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项目名称是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我校同时承担探究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研究的子课题。这两项任务既光荣又艰巨。该从何入手,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切实提高教研实效呢?经过专家引领,认为根据我校实际,编写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材是完成教研任务的载体。下面根据我们的实践谈谈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准确定位目标

该如何确定项目校的总体目标呢?

我们学校的优势是:①科技教育成果显著:几年来, 我校参加泉州市航空航模比赛连续三年获一等奖;参加省电子拼装比赛获团体第一名;参加省电子模拟探雷赛获团体总分二等奖;代表福建省队参加全国在海南口举行的“奥林匹克杯模拟探雷赛”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2007年7月我校代表泉州市赴京参加首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意大赛,荣获(小学组)团体金奖,还获得纸箱车大竞速小学组第一名,我校10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个人总分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创新型学校,我校的科技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得到省、市、县有关领导的赞赏和支持。

②课题研究成果显著:2006年3月我校全国小语会立项课题“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被评为小语会一等奖,2010年3月该课题被评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0年12月被评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10年7月该课题被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评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2010年7月,我校市级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被评为福建省首届优秀校级课题一等奖。

开始很多老师认为应该根据我们已有的优势,重点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入手,抓好科技辅导。但是经过讨论和专家引领,我们明白了,既然是试点项目校,不但要能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且要具有可操作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只是抓好科技辅导,辅导的面必定狭小,无法大面积实施。更何况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才更有实效。不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经过再三讨论修改,最后将项目试点校的目标确定为①开发一套适合学校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形成学校特色的科教校本教材。②普及科学校本课程的全面实施,抓好课内外的整合,丰富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科学学习的渠道,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科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③探索构建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模式。④总结“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改革的经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这样,以校本教材为载体,通过实施校本教材来落实试点目标。

二、争取专家引领

目标确定之后,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同时还参加探究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为中央教科所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老师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的子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得到了郁波老师最新理念的引领及课题实验操作的指导。

比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充气雨衣》。我们根据该课编写《主体附加创造法》,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主体附加创造法,至少产生一个发明构想。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枯燥的方法并产生发明构想。策略是通过翔实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发明方法,通过简单的填空引领学生产生发明构想。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激趣

发明很简单,就像煮鸡蛋一样。只要掌握煮鸡蛋的方法,你就会煮鸡蛋。只要学会发明的方法,你也会发明。

(二)故事导入

1.讨论充气雨衣。

2.雨衣是要发明的主体,游泳圈是雨衣的附加物,两个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东西,这种发明方法就叫做主体附加创造法。

(三)理解方法

1.谁能来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用到主体附加创造法呢?

2.我们来着重看看书包,看看书包上都附加了哪些东西呢?

3.练习说话,这是带______________的书包。

(四)小试身手

1.同学们,我们也来试一下,看谁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发明。

书包上还可以附加什么东西呢?

2.请你分别代入这个句子,说说看。

带 ___________的书包。

(五)接下来请同学们找一个想研究的对象,作为主体:___________(引导学生找出各种不同的东西来研究。)

给这个产品加上一些附加物。

3.接下来,请同学们将附加物分别代入主体中,造句子,看句子是不是新颖。

带_________的_________。

(六)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的句子不够新颖,可以更换下附加物,或者尝试以下的小技巧。

小结:虽然组合的结果有的很好,有的很好笑,但是只要大家掌握了方法,说不定能产生很好的发明。

(七)画出方案

1.你们把发明构想画出来。

2.边巡视边讲述发明事例。

3.展示学生的发明方案。

这样编写的教材既来源于教材,又有所拓展,易于操作。同时将试点项目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 钱钰 报道 中小学校本教材开发一哄而上 优秀教材竟有错字,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jygg/news/2010/04-20/2237285.shtml

[2]福建教育厅网站 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汇总表,

http://www.fjedu.gov.cn/jygg/

准确目标 第4篇

观察对象:上岗第二年的倪玲琴老师

观察年级:四年级

观察课题:英语《Our new home》

观察时间:11月6日、11月13日、11月20日

观察片段描述与分析:

第一次观察情况:

1.教师主导, 学生参与度低

片段一:倪老师在教授完新的单词和句型以后, 出示了一张房间的图片, 同时在课件图片中出示句型:Where’s/Where are…?It’s/They’re…与学生展开对话。

T:This is my bedroom.Can you tell me“Where’s the bear?”

S1:It’s on the sofa.

T:Where’s the bag?”

S2:It’s on the chair.

分析:本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课的重要句型Where’s/Where are…?It’s/They’re…能正确区分, 并能够自由问答, 教师在处理时一直都是主导的问, 学生机械地回答。这无法让学生自由对话, 三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2.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片段二:出示幻灯片:当我们想问物品在哪里时, 可以用Where’s/Where are…?来进行提问, 在用这些句型时要注意单复数。

分析: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上一步的学习中, 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和认识。在这里, 教师直接出示这样的总结, 带领学生读了一遍, 缺乏了让学生去总结发现的过程, 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提炼, 效果应该更好。

改进建议:

1.巩固练习应在趣味情境中进行。本课的话题是找东西。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不是很大,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应该可以有更活跃的表现, 但在本课的这个环节中却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景。原因在于教师主导太多, 所有的对话基本上都是老师在问, 学生进行机械的回答。当老师把权力和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自由操练时, 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 更没有让学生进行展示。而学生对于这张房间的图片也没有足够的兴趣, 能问的都被老师问过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但趣味性并不是指花拳绣腿, 重形式, 轻实效。还是指在特定情境中教师有效引导, 学生高参与度的自主学习、趣味性情境活动会使练习效果更具有实效性。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善于自我表现, 让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当主角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

2.巩固练习应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在设计巩固环节的综合活动时必须注重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本课中, 教师在设计巩固环节时, 采用了教师问, 学生答的方式, 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的重要句型能进一步地掌握好, 但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 其实这里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如游戏、儿歌或表演等, 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把单词和句型结合在一起, 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小学英语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 互相协调。在设计巩固练习时,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 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 让训练具有实效。

第二次观察情况:

教师在新授完单词和句型后, 在巩固环节中设计了以下活动:

(1) 出示Chant:Clock, clock, where’s my clock?

Table, table, it’s on the table.

Skirts, skirts, where are my skirts?

Bed, bed, they are on the bed.

(2) 请学生自读。

(3) 请5位学生读这首chant。

(4) 全班齐读chant。

(5)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说单词:living room, kitchen, so-fa, bedroom.

(6) 跟老师读这些单词。

(7) 请个别学生读这些单词。

(8) 全班齐读单词。

(9) 课件出示图片和句型:Where’s the clock?It’s on the table.

Where are my books?They’re on the sofa.

板书句型:Where are…?They’re…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 这次的教学设计明显好于上次, 没有第一次那么单调沉闷, 巩固活动多样化了, 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

观察结果分析与思考:

相比第一次的巩固环节, 第二次环节的设计有了以下特点:

1.教学活动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制定一个准确清晰的目标, 否则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 也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在本课的这个教学活动中, 教学目标十分明确, 请学生说Chant就是为了巩固单词clock, table, bed和句型Where’s…?Where are…以及回答。看图说单词就是让学生把新学的单词:living room, kitchen, sofa, bedroom进行一个整体的认读和巩固。最后句型的总结更突出了本课对句型学习的目标。这里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环节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得到了更有效的落实。在本环节中, 教学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好本课的新单词和新句型, 倪老师设计了朗朗上口的儿歌, 把新单词和新句型都穿插其中, 同时还对男生和女生的表现进行了评价, 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巩固操练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设计了看图说单词, 整理句型等活动, 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重点, 学生表述本课单词和句型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发展, 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行为改进建议:

1.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巩固本课的新单词和句型,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做到循序渐进, 先单词后句型, 在熟悉单词后再操练句型,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 在本环节中的小活动可以做一些更好的调整。

2.在英语教学中, “读”是一个重要的活动, 但也不需要反复读很多遍, 在读chant和单词时, 可以设计比齐读和单人读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同样也可以达到巩固单词和句型的目的。

第三次观察情况:

1.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片段一:在巩固环节中, 教师设计了“考考记忆力”的活动, 出示有东西的一个房间, 让学生根据记忆力来进行回答东西在哪里。教师先进行示范, 然后让学生进行同桌操练。

分析:教师在设计巩固训练教学活动时, 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选择这样“考考记忆力”的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在这样趣味性的活动中, 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2.切实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片段二:儿歌的设计

T:Clock, clock, where’s my clock?

Table, table, It’s on the table.

在出示儿歌, 学生读完后, 教师让学生自编Chant.

分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自编自创Chant是一个亮点。学生踊跃争当小老师, 用所学句型进行自己改编, 课堂气氛活跃, 反馈出学生能学以致用, 有效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善于自我表现, 让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当主角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

总结与反思:

众所周知,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它具有导向功能, 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它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教学目标也为教师加工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提供了根据。它还具有评价功能, 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其主要依据就是教学目标。总而言之,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层次分明, 循序渐进地定位教学目标。各活动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 而课堂中各个活动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如本课的教学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活动环节:第一环节是热身, 以及重温三年级时学的句型:Where’s…?第二环节是新单词和新句型的呈现, 第三环节是对新单词和新句型进行巩固操练。第四环节是课文的呈现。根据以上各环节的具体安排, 第一个活动的目标应定位于让学生对句型“Where’s…?”进行重温, 让学生能对这个句型以及回答熟知。第二环节的目标应定位于让学生能正确认读, 听说本课的新句型和单词。第三环节的目标应定位于让学生对新单词和新句型进行正确运用, 能区分单复数。第四环节的目标应定位于在整体上理解对话语篇、初步理解相关语句和语言项目。这些目标都是一步一步, 循序渐进的。

既然课堂教学要分为几个环节来进行, 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每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后, 才可能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因此, 在每个活动环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 我们应当体现层次性和侧重性。

2.立足学生, 有的放矢地定位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 而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又可以基本定位在一些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在具体活动中的落实。还是以本课为例, 我们在进行“找东西”这一活动时, 应该首先考虑学生对此话题的熟悉程度以及他们对这一话题的哪些内容感兴趣, 他们还需要了解些什么等, 并以此为依据来设置各环节目标中的侧重点。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个体, 所以为之服务的课堂也必须不断调整, 但“基于学生的发展, 关心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主题是不变的。因此, 在具体的操作和定位中, “感受———体验———实践”这一课堂的“三部曲”是我们为教学活动目标进行定位的有效思路。

《三打白骨精》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第5篇

有效落实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读,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领悟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性格特点。也是本堂课我要达到的目标。

在教学中首先聊故事的环境。课文第一句描写环境,“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写出环境的险。学生仅仅通过朗读技巧可以轻松完成朗读任务。可是内心并没有感受“险”。原著中描写环境的这一段非常详细生动,描写险恶的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于是引进课堂。当学生读到“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心中生出一股寒意。再读课文句子,真的达到了“有感情”。

其次聊故事的情节。重点抓住白骨精“三变”。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妖精的狡猾,我找出原著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比如:“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再是抓住重点词体会,比如: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闪”字代表了一个很突然、很敏捷的动作。一个八旬的老妇人能作出这样的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正常人不同,分明是妖精变的。

妖精一变是美人计,二变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是苦肉计。三变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让他赶走孙悟空,这是离间计。一计连着一计叫——连环计。通过学习,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白骨精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紧扣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 第6篇

1 脱离学生能力,无序补充相关知识

虽然现行的必修教材为分三个模块,但三个模块之间存在着众多的联系,包括知识与能力等诸多方面。例如,知识内容上,必修二模块中的遗传物质与必修一模块中细胞中的化合物——核酸就存在着关联;在科学方法与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必修二模块侧重在假说——演绎法,必修二的许多内容与演绎推理的方法有关。但必修一在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及膜中脂质是如何存在的,就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的。如何处理这样的关联,需要教师的深思熟虑。而不顾学生的能力,无所补充或加深知识,其结果会造成学生对现有知识理解的紊乱。

案例1:“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分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内容之一,其中的教学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细胞的全能性。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说明细胞分化的含义、分化的特点、分化的意义、分化的程度与分化能力的关系,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能够对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进行搜集与分析。其教学重点之一细胞的全能性是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又是教学的难点。对于细胞全能性的教学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知道细胞的全能性就是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强化对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惜将选修三教材中《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调过来,以植物组织培养的全过程为案例,对细胞的全能性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分析,耗费了大量时间。

这一做法有待商榷。(1) 在这节内容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对细胞分化的理解,从细胞分化的原因和细胞的来源上就可以从理论上分析出为什么细胞具有全能性。(2) 这一节内容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如果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对细胞全能性案例的分析上,就冲淡了教学重点。尽管细胞的全能性是教学难点,但可以从前面所学的细胞有丝分裂知识入手,从有丝分裂的特征看,有丝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和DNA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由于体细胞一般是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增殖所产生,因此,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与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所以说,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3) 如果详细分析细胞的全能性,势必要补充许多新的知识,如细胞的脱分化、再分化、愈伤组织等概念,课堂的容量大,学生在没有完全能够掌握细胞分化知识之前,再去消化这些知识,势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好的教学安排应该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夸美纽斯说:“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从这个角度看,对细胞全能性知识的扩展就不是十分合适了。

2 脱离教学目标,随意复习迁移

因为知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会注意对前述知识的复习,一方面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巩固已有的知识。但问题是,已学的内容与现学内容有关联时,是否有必要都要进行复习?如果需要复习,教师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

案例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专题5是生态工程,其中的第一节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本节的教学目标是:(1) 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2) 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从教学要求看,重点应该是对能够应用案例引出对原理的学习,再利用原理分析讨论对案例问题的解决。整个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对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此内容的教学把握有所偏差。例如,在对其中“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无废弃物农业图解中的成分,让学生画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联系,主要是物质方面的联系。在学生们画出其中的联系后,教师并没有就此展开对物质循环进行分析,而是又引出其中能量流动的问题,请学生写出其中的食物链,并分析在食物链中存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并画出能量流动图解。笔者以为,教者可能是想与前述(必修三)的生态系统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并想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本节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明白什么是无废弃生产体系,能够举例说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物质循环利用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能够体会到物质循环利用的优点。而教师在此的延伸似乎冲淡了主题,给人的感觉是对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复习。同时,由于大量的时间用于对能量流动的复习与分析,整个教学的目标与重点没有能够落实。再者,由于教师教学的着眼点落在了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复习上,对教材所提供的“我国古代无废弃物农业”不能很好利用,没有能够把握好这一实例的德育之功效——强调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加强民族自豪感教育。

对知识的及时巩固与复习是必要的,它是掌握知识、提高水平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教在当教之处”,从实际教学来看,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回顾也应该是在必要之处进行。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有必要对有丝分裂的过程进行回顾;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时,有必要对核酸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实际上,这些复习一方面是起着对后序知识学习的铺垫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现学知识与前述知识的有效比较,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脱离教学目标,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面面俱到的复习,似乎就不是十分合适。教学应该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才能真正起到在复习中有效迁移。

3 脱离重要概念及主干知识的学习,强调细枝末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中设置了许多栏目,例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旁栏思考题、相关信息、知识链接等。这些栏目的设置有着不同的功能,例如,“问题探讨”一栏,主要是用于课堂导入,激活思维;“本节聚焦”一栏,是提出本节要探讨的问题,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旁栏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正文主栏内容,活跃思维,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相关信息”一栏,是对正文栏内容的补充和理解;“知识链接”一栏,不同章节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等。但在使用该教材的时候,存在着对所有栏目都进行细嚼慢咽的现象,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案例3:“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其知识目标是要能够说出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教材的开始设置了如下的问题探讨:通过对食品包装袋上食品成分的了解,总结出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能够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你知道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教材这样的编写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蛋白质学习的兴趣,并为教学内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让学生们在课前准备了多种食品包装袋,引入课题时让学生们分别说出包装袋上附有的食品成分说明,以此总结出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然而这样的操作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们面对纷扰繁杂的食品包装袋时,思维的焦点并不能够集中在对食品中蛋白质成分上,而是集中在所带食品袋的食品美味的分享上。如果教师以图片形式列出几种食品包装袋的成分说明,以此聚焦问题,是否更合适一些?再如,在学习了氨基酸的结构通过式后有一栏目——与生活的联系中提及了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目的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充分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理念。但在具体教学处理时,有些教师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补充了哪些氨基酸是必需氨基酸,并且还列出记忆它们的“顺口溜”。这样处理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往往会把学习的注意点从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的理解上转移到记忆人们内存在哪些必需氨基酸上,势必冲淡了学生对重要概念及主干知识的学习。上述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令人担扰。

准确目标 第7篇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简单地说,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依据学生和教师, 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环境。但是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往往直扑课文,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确定目标, 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确的做法是:通观整体, 准确定位。教师要关注课程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年教学目标, 紧扣单元训练重点—课文教学目标。从这样环环相扣的序列关系以及步步分解落实的系统布局,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那么, 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一、明确阶段教学目标是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前提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 语感, 思维品质,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 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 思想观念等内容。小学语文阶段目标分三个阶段, 经过一轮课改实验的探讨与总结, 大家普遍认为:低年段 (1~2年级) 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紧紧抓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来展开, 在课堂上, 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词句的大意、背诵需要背诵的课文。中年段 (3~4年级) 应加强朗读, 重视默读, 读出感受, 字词教学应加强理解, 特别要重视段的教学等。高年段 (5~6年级) 的阅读教学, 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 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果教师都能领悟阶段目标, 分清所教的学段要求并突出重点, 把目标精神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思想指导, 那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体现阶段实效性。

【案例一】

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目标:

1.认识“啦、梅、用”等11个生字, 认识两个偏旁“目、虫”和两个部首:“雨” (雨字头) 和“” (竹字头) 。能正确书写“几, 用, 鱼”3个字。掌握“为”字的笔顺。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 (蹄) 子的不同形状。

3.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4.从内心喜欢这种朗朗上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愿意主动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案例二】

三年级《掌声》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读准本课10个生字, 把13个生字写正确、写端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揣摩重点语句,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感情。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4.能用较为准确、恰当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会用先果后因的句序说一段话。

5.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要主动去关爱别人, 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正确地看待自己。

比较以上两个年级的教学目标, 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段学习特征。如“读”的目标, 一年级是“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按标点停顿”, 三年级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思, 学会质疑”。其他如识字目标也是如此, 从识字量、识字方法、识字能力等方面都可以看出, 教师能充分认识该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 把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形成自主识字习惯作为教学目标, 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二、领悟课文本真意图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 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 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 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 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 有的工具性强一些, 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研读教材, 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 即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 价值引导等;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方面的独特功能。

如二年级《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 以第一人称的叙述, 谜语的方式,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有教师在教学课文时, 认为应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语言, 感受科学文艺作品特有的魅力,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渗透科学知识。为此, 在制订目标时, 细化出了区别于其他文本语文价值的目标:

【案例三】

二年级《我是什么》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 感受“云”的变化美, 体会语言中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观察, 并背诵。

2.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 让学生亲历水变成“雨、雹子、雪”的场景, 了解水的变化, 体会文中“落、打、飘”的用词准确, 并能在教师提供的其他语境中判断或运用。

再如四年级《搭石》, 这是“农民诗人”刘章写的一篇散文。搭石在文章中实际上是个象征, 代表了村民的美德:默默无闻、为他人着想、谦让礼貌。这种内在的美与外在的自然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文气贯通, 气韵流动。怎样让学生理解“一排排搭石, 任人走, 任人踏, 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 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有教师认为应当让学生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动人之处, 让这些细节所展现的魅力深深地打动每一个学生。于是, 在教学第二课时前, 制订了以下目标:

【案例四】

四年级《搭石》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的意思, 能区别“人影绰绰”和“绰绰有余”中“绰”的意思。

2.品读走搭石的相关语句, 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体会文字表现的美, 能仿照课文用“理所当然”写话。

3.学习作者以石喻人的写作方法, 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它写下来。

这样的目标设定, 走进了文本, 体现了文本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

三、着眼学生实际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学生,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定位, 应归结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需要上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实际, 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 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总之, 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 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五】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的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通读懂课文。通过朗读指导, 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多读成诵, 并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兴趣。

2.借用文中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 体会文言文表达的精练、丰富。

3.通过补充阅读, 理解真正的“知音”在于心灵相通, 感受到知音难觅。

这份教学目标的制定, 就是基于学生对文言文不是特殊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 文中的知识点很多, 但一节课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掌握太多, 而是“润物细无声”。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根据这个目标设计的教学流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四、“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那么, 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从这三个维度来考虑。可在具体操作中, 有不少教师却将三个维度的目标一一列出, 其实“三维目标”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理论参照, 而不能直接作为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简单套用“三维目标”, 只能使教学目标模糊, 失去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怎样才能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制订出表述具体可测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案例六】

《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 结合课外资料, 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 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 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个“教学目标”要言不繁, 三个目标层层设置, 步步晋阶。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 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 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 此为深层解读。教学目标第三点“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例, “对比参读”侧重“过程与方法”, “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属于体验性目标, 侧重于“能力”, “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属于“结果性目标”, 是学生应该明了的“知识与技能”, “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则侧重于“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使得我们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达到了最优化, 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所以, 心中有了目标意识, 我们才能找到最佳的执行方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切实有效!

谈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定位 第8篇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混为一谈。教学内容或要点是课堂教学任务,它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教学目标则是解决“达到什么”的问题。

2. 教学目标描述不够准确,主体错位。

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这只体现了教师“教”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目标。

3. 教学目标比较大、空。

如将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落实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脱离。

两者的脱离必然导致教学目标的絮乱,教学中不知道应该教什么。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的,追求的是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则不能缺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不能独立和直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人为地把三维目标分开,到处套用、硬凑,搞形式主义。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Objective of Teaching)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教学目标是一个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它包括课程目标、阶段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四个层次。其中课程目标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它包含了阶段性目标。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目标在某一课时具体体现而制定的。教育领域中的教学目标分类早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且作出了分类。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有明显的层次性,易区别,便于教师操作。所以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为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所采用。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备课中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心理描述和行为目标相结合。心理描述老师们早已熟悉,如了解、理解、欣赏、尊重、感受等行为动词则是关注心理描述。这里着重介绍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表述方法。一个规范的行为目标包括四个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简称ABCD模式。

1. 对象(audience),即应写明教学对象。

如:高一(1)全体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有的教师还在教学目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

2. 行为(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生应能做什么。

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用传统的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时,较多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动词来描述学生将学会的能力,个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目标的表述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规范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能……”开头。例如:学生能使用E-mail发送信息、学生能用图形表示表格数据。

3. 条件(condition),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它是学生表现行为的情景因素,指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行为表现的条件。它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

4. 标准(degree),即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它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可测定性。标准的表达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在什么时间内”、“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例如:操作正确率为95%,2分钟内完成,等等。

四、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其教学目标肯定明确、妥当、主次分明。教师要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体目标。教师要仔细钻研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中设立的课程培养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目的,努力使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

2.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教材。

教材内容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吃透难点,努力保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具体体现出教学内容。

3.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仔细分析学生。

教师在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实现有效的教学。

4. 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适度。

通过教学,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要实现哪几个目标,每个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对此,教师必须心中有数。确定的教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因为最后必须依托教学活动落实。切忌大而空,或公式化。好的教学目标能清楚地告诉学生,在完成本课程或课题的学习之后,他们将有能力做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具体指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取得成功的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会有更强烈的参与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正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南国农, 李运林.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3.

准确目标 第9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课本的教学目标进行的,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在目标教学实践中, 针对阅读课型, 应该有具体科学的阅读教学目标。 《牛津高中英语》中每个单元都有reading板块, 该板块是学生接受英语语言信息的重要环节, 在阅读中学生有机会感受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 通过阅读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课文后面的reading strategy和阅读练习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策略,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二、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一) 目标制定要依据总体课程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 》要求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达到七级标准, 其内容包括要求学生从一般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 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通过上下文理解生词, 理解语篇意义;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等。 因此, 所有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制定都要以此为指导。 Reading课堂是传授语言知识、 学习阅读技巧和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也是帮助学生达到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 教师在制定阅读课的目标时, 除了要有具体的语言知识, 更要传授阅读的基本阅读策略。

(二) 目标制定要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英语课程标准 》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的改变。 因此,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 除了列出Reading的语言知识目标外, 还应充分挖掘其文化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目标要求学生熟悉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进一步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了解英国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等。 Reading作为一个单元最重要的部分, 当然也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 要有与文章主题相呼应的情感教育, 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至关重要, 这个目标的实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需要。

(三) 目标制定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 在了解学生已经会了什么、 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的背景知识掌握多少的基础上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以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如教师在制定模块1Unit1 Reading:“School life in the UK”时, 一定要考虑到高一新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他们刚进入新的校园, 开始了一段新的学习路程, 对未来充满了斗志与信心, 教师一定要利用这样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一定要顾及所有学生的接受水平, 难易适中,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实现。 这篇Reading的内容能符合目标实现的要求, 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素材。

(四) 目标制定应留有动态生成的空间。 课堂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谁也无法预知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什么不可预设的因素, 而且教学的对象是人, 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中的全部细节。 因此, 教学目标制定应留有动态生成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 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 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的“再设计”, 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过程。

三、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整个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但是在很多教学实践中, 很多的阅读教学目标主语不明确, 能力要求不具体, 而且无法检测, 是无效的教学设计。 那么怎样设计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呢? 以模块1Unit1 Reading:“School life in the UK”的阅读教学案例与大家一起分析和探讨学习。

(一) 案例呈现。Teaching goals of Reading : School life in the UK.

1.Language goals:

Key words and phrases: experience, respect, average, challenging, satisfaction, be fond of, look back on, devote oneself to doing.

Key sentence structures:

(1) 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 for one year was a very enjoyable and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me.

(2) It was a struggle for me to remember all the faces and names.

(3) I found that the homework was not as heavy as what I used to get in my old school.

4.I was glad that all my classmates were fond of the cake that I made.

2.Ability goal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skimming and scanning.

3.Emotional goals: To make students love school life.

(二) 案例分析。 这是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中常用的模式, 作为课时教学目标, 设计者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所谓的“三维目标”, 也使用improve, make等行为动词。 但是, 仔细分析, 这样的设计存在不少问题:

1.没有分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做什么的问题, 而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显然, 设计者的知识目标其实是教学内容。

2.没有搞清楚教学目标的主语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后的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测, 那么, 它描述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此教学设计的知识目标没有主语, 能力目标的主语显然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情感目标空洞, 泛泛而谈。 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展开, 学生学习什么, 怎样学习, 学习后应该达到什么能力, 学习中能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等。

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案例中把课程目标当做课时目标, 在一节课中是无法做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 是不可检测的, 是课程总目标才能实现的, 这是很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典型的例子。

四、案例反思———怎样制定合理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 一) 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 《 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都进行了阐述, 而阅读课是实现这五个方面的重要载体, 因此, 所有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制定都要以此为指导, 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对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学习策略等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相关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要用表示动作行为的词且不笼统、不模糊, 要具体, 具体到可检测的程度。常用的行为动词有:talk about, tell, show, do, describe等。

(三) 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例如: (1) Identify the differ-ent meaning of the word experience; (2) Use the word experience to form phrases; (3) Most students can talk about experience in sentences.Identify (识别) 是浅层次的要求, 很容易实现;Use...在无情境中使用, 注意词义变化, 体现语法功能;talk about...在给定情境时运用, 是高层次的使用。

(四)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确。 例如: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experience.这就不够具体。 要求学生在什么情境中用? 怎样用 (口头还是书面) ? 用experience做哪件事情? 教学目标的表述越具体越能达标, 学生越容易感受成功。

准确目标 第10篇

一、根植教学内容,不偏不倚

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在每个单元的“Read and Say”模块中都设计了以本单元主题紧密联系的微型语篇,语篇内容大多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相辅相成,话题充满生活气息,活泼且独具知识性。因此,笔者以为,教师在语篇教学目的的定位中,一定要牢牢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根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偏不倚地设计语篇教学,使其教学目的更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通过语篇学习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在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Unit 1《Public signs》这一单元时,在定位本单元的语篇教学目的之前,笔者首先根植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询问公共标志含义及用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并不直接将本单元所要求的公共标志单词及词组单独拉出来讲解,而是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原则,将语篇作为传递每单元教学重点的传递桥梁。因此,在本单元的语篇教学中,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校周边公园的公共标志图片,引导学生们思考:①What’s this?(It’s public signs.)②Can you read it?③What does this sign mean?这三个问题,导入本课教学重点。随后引导学生们走进语篇,先认真倾听语篇音频,不跟读,找出自己不懂的词汇、句子,并做标记。在音频结束后,笔者并不着急为学生们答疑解难,而是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元,结合语篇上下文,尝试猜测、讨论大家遇到的难题。

二、倾听学生需求,精准扫描

素质教育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定位语篇教学目的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特点等,做一名倾听学生心声与需求的“导航者”,为语篇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提供最原始的依据。基于这样的考虑,能够使教学目标更加适度,更加符合学生们的实际,不会导致因为教学目标过高,课堂死气沉沉,或者教学目标过低,课堂气氛热烈却毫无知识性。如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5 A Unit 4《Halloween》这一单元时,高段小学生会对西方节日充满兴趣,特别是对于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饮食习惯、穿着打扮尤其好奇。因此,在语篇教学目的定位时,笔者除了强调语篇中词汇及语言点的掌握,还有意识地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旨在陶冶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提高学生感知西方文化知识的能力。

三、放眼实践探究,纵深发展

语篇教学是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在语篇教学发展学生实践探究的语用能力有着显著的优势。部分教师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往往在圈出词汇与语言点,讲解完文本内容后,就草草收尾,匆匆跳过,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将生活实际与语篇内容有效结合,并朝纵深处进行实践探究,从而导致语篇的教学功能十分有限。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有意识地巧妙留白,设疑置问,引导学生放眼实践探究,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语篇阅读与判断的能力。

如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Unit 1《Who is younger?》这一单元时, 笔者考虑到比较级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因此在本单元语篇教学目标的定位中,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语篇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比较级进行日常交际。在教学之后,笔者又设计了4篇以对话为体裁的微型语篇,并把学生们分为4个大组,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应的探究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要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语篇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再现课堂。

准确目标 第11篇

【关 键 词】新课改;美术教育现状;课堂教学;贴近课标;巧设问题

一、高中美术鉴赏在学生回答问题或交流中,一定要做到“言物有所指,具体可操作”的层面

1. 了解高中美术教育现状,摈弃“假、大、空”,做到言之有物。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还处在一种较弱的环境或教育链中,尽管在高中新课改的前提下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仍然不容乐观。一是师资薄弱、紧缺,而且“替代”现象普遍。从小学到高中,能够配齐专业教师的学校不是太多,更不用说三线城市和偏远乡村的学校了。二是学校在美术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上不够重视或条件较差。大部分学校本来就不怎么考虑美术教学需要“专用教室”和一定的设施设备,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确实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比如教室的朝向、灯光等,致使“配置”根本就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更谈不上标准配置。当然,有相当数量的学校自身确实也有很大的困难。这就造成高中美术的部分模块不能正常开设,至少需要4~6间能让学生展开画架、铺开纸张、具有一定空间的教室,否则,很难开设绘画、书法等模块。三是学生对美术教育的作用在认识上有偏差。我们国家在恢复高考以来,开科取仕的科目从来与美术不沾边,尽管艺术考生近年来挤破头、升温过快,专家说“该降降温了”,但这些现象是社会功利驱使的结果,他们只是为了考取优等的美术专业院校并花费了巨额费用的少部分学生,与广大学生接受美育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美术教育的大环境和现状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是很有利,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况且,目前我们高中学生的现状是对美术知识的了解甚少,鉴赏的困难多且难度大。因此,在诸多不利因素之下,还存在着学生对专业术语不甚了解却套用,来评价作品的“假、大、空”现象。

2.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中欣赏美术作品时,要考虑美术教育的现状和高中学生的实际,切忌空洞无物,用套话评价作品。比如,在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中《从传统到现代》一课“思考与交流”要求“对比照片,凡高绘画中的景象与现实景象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发现多少呢?”学生在回答中往往是“色彩鲜明”、“变形夸张”、“线条凌乱”等,看起来似乎是道出了评价美术作品的专业术语,也符合课标要求。但是,当你进一步地追问具体在画面中指哪些技法或内容时却不知所云。因此,一定要更进一步地让学生知道“色彩鲜明”是指“色彩相貌”之间区别差异大小的关系,给学生举例,黄色与绿色在一起、黄色与红色在一起,放远到一定的距离,更容易区别或显眼的是哪一组?学生立刻就会明白,显然是黄色与红色在一起的一组区别更显眼,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美术专业术语的指向以及具体的绘画技法、语言,从而真正达到和贴近课标。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做到线条分明,重点突出

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课堂教学预设的关键。一是定位教学内容。正确认识和把握教材内容是定位教学内容的第一环节。学生用书是专家编写给学生看和学习的,教师要在熟知教科书的基础上理出课本内容的线条,做出内容的增减和调整。二是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定位教学的重点。定位教学重点要把授课线条理清晰,重点就象一根针的针鼻,它的作用就是把所有的线条都牵住,从而使整课的教学都由此发散开来,有序地推进。三是定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问题是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措施之一,问题预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掌控和教学内容的落实,在问题定位上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浅则学生兴趣不浓或失去兴趣,过深则使学生难以达到而同样提不起精神,同时要考虑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增强他们思考问题的动力。

三、课堂教学中,要灵活把握问题的递进追问

巧设问题,贯穿课堂和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不同的歌声》(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一课时,一边播放杨洪基翻唱的《伏尔加纤夫曲》,一边要求学生静静而细致观察体味列宾的《伏尔加纤夫》一画,提了三方面的要求,“思考这幅画的主题,认真、细致地看11位纤夫的形象,你对这幅画的感觉。”学生在回答这幅画的主题时说,“这幅画的主题是展现了俄罗斯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表达了列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我进一步追问,列宾对祖国的热爱从什么地方看得到?学生回答他的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我又问当时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现实是怎样的,与当时世界大国、大的民族相比而言,他们为什么更值得同情?于是学生就去联系历史知识,知道19世纪中叶,俄国在沙皇统治下还处在农奴制社会(尽管农奴制已废除,但仍在这种制度的现实中),但当时的美国、法国都已经完成了工业大革命,可想而知,俄国劳动人民生活在难以想象的痛苦中而受到艺术家的深切同情。反过来,再体会列宾所刻画的11位纤夫形象时,学生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准确目标 第12篇

一、瞻前顾后,走近目标

课时目标的准确制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中有的教师由于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到位而机械套用,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看点而刻意挖掘教学内容之外的东西,致使目标呈现多、繁、乱的情况。如果教师片面理解课堂的完整性、情感的延续性、目标的均衡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承受力、学习力与课的实效性,反而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不完美甚至导致教学失败。

教师需了解整套教材的设计,领会它的编排意图,做到心中有数。就如上面的案例所呈现的,三年级《我们这样生活》是意在通过活动知道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人类的生活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步了解当前人类生活方式的多姿多彩。懂得科技和艺术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激发热爱科学和艺术、珍惜现代生活的思想。六年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目标是:了解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水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关心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能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如果教师要求三年级学生掌握六年级的知识,就真正是拔苗助长了。

而从本单元来说,《我们这样生活》的前一课是《世界真奇妙》和《我们的地球》,单元目标也是要我们了解生活的家园面貌多姿多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目标大方向定在“知道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人类的生活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步了解当前人类生活方式多姿多彩”,把原先设计的“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初步学会反思目前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困惑,能从自己的生活小事做起,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的目标舍去,突出了重点,尊重了本课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在对教材整体解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最大可能地接近目标,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抓住重点,找准目标

这里的重点指的是单元导语、文本提示和关键词。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每个单元都安排有这些内容。这些重点词句言虽简,但却是教学内容的精髓所在,指引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比如《我们这样生活》一课的关键词是“生活”,而文本提示语是: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也就是说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板块都围绕着“生活”来开展,使学生感受到的是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激发的是热爱生活的感情。而六年级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关键词是“有限的资源”,侧重的是人口激增、环境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让学生体会科技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所以视角不同,教学的目标也不同,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当然也随之改变。我原先设计的“反思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包括的“了解生活中的困惑、感知环境污染”都是在六年级教材中安排的,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就需要舍去。而如果不加选择一股脑儿把所有的内容都安排在第一课时里,就容易造成面面俱到、走马观花的情形。

三、分析学情,锁定目标

准确制定课时目标既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剖析、分割、取舍和突破,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学生的情况有准确把握。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准确处理教材,制定课时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出一节精彩的课。

从三年级学生现状来说,他们来不及消化教材上呈现的那么多内容,教材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地实施教学。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学生春游”的活动板块,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让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学生的生活。找到了课堂的兴奋点和突破点,因此我第一课时着重讲解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人类的生活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步了解当前人类生活方式的多姿多彩。第二课时重点介绍是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明确了目标,该如何实行呢?以往我们的习惯总把生活分为“衣食住行”4个方面,比较多地站在大人的立场来思维,可却忽略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眼中的生活跟大人眼中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因此我把“衣食住行”改为了“衣食行玩”4个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能真正地引领学生的生活。虽然只是一词之差,体现的却是生本意识的觉醒。

上一篇:频域改进方法下一篇:电子技术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