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照料范文

2024-07-20

生活照料范文(精选12篇)

生活照料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2月—2008年7月,凡是经二三级医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经治疗出院后,医院将他们的发病信息按时上报至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剔除死亡、搬迁、地址不清和拒访等情况,选择其中户籍为虹口区的社区脑卒中患者,纳入我们的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培训的防保医生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答卷方法,并做到知情同意。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对于不清楚部分,社区医生做解释,对书写障碍但意识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患者,由社区防保医生帮助完成。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者需求等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定,该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研究最多的一种ADL评定方法。ADL量表包括进食、洗涤、修饰、穿衣、大便及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和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程度的多少将其分为15分、10分、5分和0分共4个等级,满分为100分。其中,0~20分属于完全依赖,21~40分属于严重依赖,41~60分属于显著依赖,61~80分为功能有限独立,>80分属于能完全独立。

1.3 资料分析方法

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本次共调查患者1 300名,其中,男性685人(52.69%),女性615人(47.31%);平均年龄为(72.90±11.09)岁。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1.1 患者的学历及婚姻情况。

在1300名社区脑卒中患者中,42.08%的患者为小学及以下文化,29.11%的为初中文化,9.89%的患者为大专及以上文化。在调查的患者中68.46%的对象为在婚,27.80%的对象为丧偶,2.18%的对象为离异,1.01%的对象为未婚,0.55%的对象为其他。

2.1.2 患者的护理照顾情况。

6.81%的患者独住,42.26%的患者和配偶居住,31.50%的患者和子女同住,16.41%的患者和配偶及子女共同居住;43.56%的患者由配偶提供护理工作,27.10%的患者由儿子/媳妇(女儿/女婿)提供护理工作,12.66%由保姆/护工提供护理工作,14.91%的患者自我照顾。

2.1.3 患者的患病情况。

在被调查的患者中87.37%的患者为脑梗塞,10.51%为脑出血,1.44%为蛛网膜下腔出血,0.68%的患者为卒中未分型;57.85%的患者为第一次发病,24.27%的患者为第二次发病,17.88%的患者有3次及以上发病次数,性别差异无显著性(χ2=0.7091,P=0.702 0)。

2.2 ADL水平

本次调查发现17.08%的患者完全依赖,6.62%的患者严重依赖,8.08%的患者显著依赖,8.62%的患者功能有限独立,59.60%的患者功能完全独立。其中,男性13.34%的患者完全依赖,6.44%的患者严重依赖,7.54%的患者显著依赖,7.69%的患者功能有限独立,64.99%的功能完全独立;女性19.41%完全依赖,8.74%的严重依赖,8.04%的患者显著依赖,8.57%的患者功能有限独立,55.24%功能完全独立,男性ADL得分高于女性(χ2=13.5385,P=0.0002)。

3.20%的患者对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非常满意,23.71%的患者比较满意,38.14%的患者感觉一般,27.30%的患者不太满意,7.65%的患者很不满意。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608,P=0.3719)。

2.3 需求情况

2.3.1 康复场所。

调查发现72.23%的患者愿意在家中进行康复,14.43%的患者愿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5.93%的患者愿意在二级医院进行康复,4.37%的患者愿意在三级医院进行康复,3.04%的患者愿意在养老院等其他地方进行康复。

2.3.2 生活服务。

31.38%的患者希望提供帮助行走/上楼,25.50%的患者希望有人帮助照顾个人卫生和外衣整洁,37.25%患者希望有一人帮助洗澡,18.01%的患者希望提供喂饭服务,24.19%患者希望提供提醒吃药、喂药服务,22.33%的患者希望帮助如厕和大小便失禁的处理,15.55%的患者希望帮助移动病人;27.54%的患者希望有人供饭,31.34%的患者希望有人帮助购物和出外办事,28.26%的患者希望有人帮助收拾屋子,14.90%的患者希望有人帮助接听电话,23.20%的患者希望有人帮助洗、熨衣服,13.50%的患者希望有人帮助写信/便条,20.73%的患者希望有人帮忙支付账单。

2.3.3 经济负担。

患者每月愿意承受的脑卒中康复价格相对较低,59.50%的患者表示每月能承受的价格<300元,22.29%的患者能承受300~499元的价格,仅6.91%的患者表示每月能承担1 000元以上的康复价格。

2.4 ADL评分与生活满意度及生活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

生活能力越能独立的人生活满意度越高,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和需求情况密切相关,生活能力独立情况越差,需求越高。

3 讨论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和死亡都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3]。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康复和长期照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3.1 加强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继续使用ADL量表评定

本研究ADL量表得分显示:社区脑卒中患者中有59.60%的患者功能完全独立,8.62%的患者功能有限独立,但仍有17.08%的患者完全依赖,6.62%的患者严重依赖,8.08%的患者显著依赖。由于脑血管病后相应功能的恢复建立在大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因此,需要长时间、维持性甚至终生性的康复训练[4]。所以,社区脑卒中患者虽然较急性发病时间长,但也不应放弃康复训练。这就要求对社区护理人员和家庭陪护人员进行康复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发挥他们督促和协助训练的作用,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最大程度地恢复保持患者的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回归家庭和社会[5]。由于ADL量表不仅能够评定病人治疗前后的功能状态,也可预测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和预后[6],因此;利用该量表进行评定,可以制订合理康复目标和计划,把有限的康复资源用于康复潜力大的病人,使康复计划成本效益达到最大化。

3.2 继续倡导家庭在长期照料中的独特角色

目前,我国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长期照料护理的主要还是家庭,包括配偶、子女和子女的配偶及一些亲友等。本研究有70.66%的患者均由配偶或子女提供照护工作。而且有72.23%的患者希望以后能在自己家中进行康复锻炼,家庭是需要长期照料人群的首选方式。家庭对于患者的照护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员间的感情和道德力量来维系的。因此,要大力弘扬家庭美德,通过法律和舆论来保障家庭成员对脑卒中患者的照护责任。

3.3 积极调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期照料的服务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六位一体”的服务,包括医疗护理、精神护理、生活护理和心理健康等服务。本调查显示,14.43%的患者愿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照料,3.04%的患者愿意在养老院等其他地方进行康复锻炼。另外患者愿意承担的康复费用较少,这就提示我们,脑卒中康复训练不应局限于二三级医院,而是应当培养一批社区康复照料团队。加强社区医生关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技能培训,使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痛苦根源、心理活动和康复需要等,用自己的语言、行为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同情,从而使患者能够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照料。

3.4 开展多部门合作,合理规划社区照料资源

由于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医护科技等,内容庞杂,面广量大,而且对脑卒中患者的照料既包括专业性的健康方面的照护,也包括一般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护,这就决定了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必然是一个包括多种内容、形式的综合系统[7],需要多部门合作。本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希望获得不同的服务,如提供帮助行走上楼、帮助照顾个人卫生和外表整洁、帮助洗澡、供饭和提供喂饭等服务,单靠卫生部门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必须积极调动社区资源,充分发挥志愿者和社会各部门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从根本上帮助社区脑卒中患者获得照料,使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独立生活,有自主性,参与相应的活动,个人得到满足和自尊。

参考文献

[1]李良寿.加强脑卒中的预防与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83-85.

[2]吴蓓,徐勤.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07,31(3):61-69.

[3]王茂斌.老年脑卒中的康复[J].实用老年医学,2001,15(2):71-72.

[4]叶正茂,万新炉,潘翠环.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14(6):9-11.

[5]邹继华,高井全,孙建玲,等.慢性脑卒中患者ADL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6):4-6.

[6]蔺勇,李鹏.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49-1251.

培训授课儿童护理员生活照料 第2篇

授课人:贺飞

第一节:清理卫生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晨间,晚间护理的目的以及保持口腔卫生的意义;熟悉儿童皮肤特点和清洁卫生护理的操作程序;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清洁卫生的方法以及各种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知识内容。

一、晨晚间生活护理方法

(一)晨间护理

1、目的(1)使儿童皮肤、口腔清洁舒适。

(2)促进身体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身体及心理情况。

(4)保持居室的整洁。

2、用物准备

3、操作前准备

4、操作程序及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房,酌情关闭门窗,适当遮挡,协助儿童排便。

(2)松开床尾被盖,准备温水,将床头抬高或让儿童

坐起,协助儿童漱口,自理能力差的儿童进行口腔护理。

(3)给儿童洗脸两次,顺序是额部、鼻翼、面部、耳后、颊下、颈部、洗手、剪指甲、梳头、更换衣裤。

(4)卧床儿童协助翻身,详细检查皮肤受压情况及有无臀红发生,擦洗背部后,用50%酒精按摩骨隆突处,用空心掌从肩胛下角向上拍打叩背,促进呼吸道黏性分泌物排出。有臀红发生者,清洗后,涂防治臀红的药膏。

(5)床单平整,四角包紧,用套好的湿扫套刷从床头至床尾的顺序湿扫,整理床单及被子。

(6)将卧床儿童置于舒适卧位,拉全床栏。

(7)整理居室,注意保暖,酌情开窗通风。

(8)协助进食早餐,记录出入量。

5、操作后处理

(二)晚间护理

1、目的(1)使儿童皮肤,口腔清洁舒适,易于入睡。

(2)观察和了解儿童的全身情况。

操作方法同晨间护理一样。

二、婴儿沐浴及洗头方法

(一)目的沐浴可保持婴儿皮肤的清洁、舒适,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皮肤感染。还可以培养婴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增进婴儿与护理员的感情。

(二)用物准备

(三)操作前的准备

1、关闭门窗,洗手,调节室温(26℃~28℃)。

2、准备洗澡水,水温38℃~41℃,应该以热不烫为宜。

3、检查婴儿的全身情况。

(四)操作程序与方法

1、洗面部

(1)护理员用左手扶住婴儿头部,左臂托住婴儿背部,腋下夹住婴儿的双腿,右手用湿毛巾先自眼内眦向外眦轻轻擦拭,再换上毛巾清洁部分,洗另一只眼,然后依次清洗婴儿鼻孔、耳廓、外耳道。

(2)用毛巾将整个脸部擦干净。

2、洗头

(1)护理员仍用左手托住婴儿头部,并用拇指和中指将婴儿双耳廓推向前方压住外耳道口,防止水流入耳道内右手用小毛巾将婴儿的头发淋湿,滴两到三滴洗发液于婴儿头发上,轻揉片刻后用清水冲净,并用毛巾擦干。

3、清洗躯干和四肢

(1)护理员以左手握住婴儿左肩及腋窝处,使婴儿头部忱于护理员前臂上,先将婴儿的双脚放入水内,使之半坐

于澡盆内。

(2)用手或小手巾清洗,将洁液或香皂涂于婴儿颈下、颈后、上肢、腋下、前胸、腹部、腹股沟、外生殖器、腿、脚。洗完前身后,让婴儿转身趴在护理员手臂上,清洗背部臂部、下肢。

(3)用清水冲洗,特别是皮肤褶皱处。

(4)从澡盆抱出婴儿,用毛巾蘸干全身。

4、洗澡后的护理

(1)面部擦润肤露,身上皮肤如干燥,可轻涂一层婴儿润肤霜(油)。

(2)新生儿脐带处理。

(3)兜清洁纸尿裤或尿布、穿衣服。

(4)必要时剪指甲。

(5)整理物品,洗手。

(五)注意事项

1、婴儿盆浴于喂奶前或喂奶后一小时进行,以免呕吐和溢奶。

2、盆浴时尽量减少婴儿身体暴露,注意保暖,动作轻快。

3、擦拭面部是禁用肥皂,耳、眼内不得有水或香皂沫进入。

4、对头颊部的皮脂结痂不可用力清洗,可涂液状石蜡

油浸润,待次日轻轻梳去痂皮后再清洗。

5、全身检查按从上倒下的顺序进行。

6、在清洗全身过程中,操作者左手始终将婴儿握牢。只洗在背部时,左右手交接婴儿,使头靠在手臂上。

7、清洗时注意洗净皮肤褶皱处。如颈部、手指等。

8、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5到10分钟左右。

9、护理员指甲要剪短,不要用力擦拭婴儿皮肤。

10、注意观察全身皮肤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务人员。

11、在洗澡过程中要和婴儿进行目光和言语交流。

三、新生儿脐带护理

因为脐带血管与新生儿的血管循环相连,如果保护不好,会感染而发生脐炎,甚至造成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所以要精心护理。

(一)在脐带没有脱落时要保持脐部干燥,洗澡时不要让水弄湿脐部,洗澡后用棉签蘸取75%酒精擦拭根部。

(二)脐带脱落后,脐窗处有些潮湿或有浆液样分泌物,可用75%酒精棉签擦净,如分泌物增多根部红肿,还应涂以0.5%碘酒,勿涂龙胆紫以免影响观察。

学会照料痴呆老人 第3篇

老年痴呆症的中晚期,老人的各项认知能力均明显下降,生活能力差,出门后容易走失或迷路。这个阶段的痴呆老人除了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外,家庭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家人照料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与痴呆老人相处,要遵循三大原则。

一、顺势

顺着患者所说的话和想法,来应对、处理,尽量不纠正他,也不要与他争执不休。例如,陈老太把母亲离开人世的事给忘了,如果照料者不断地提醒她母亲已故的事实,这样就会让陈老太更加伤心难过,甚至会不断地追问事情的缘由。这个时候,说实话已不能得到陈老太的理解。所以,照料者不妨对陈老太说“她回老家了”“她被接到她儿子家了”……陈老太知道母亲的“去处”后,可能也就不苦苦追问了。有时,对痴呆患者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转移注意力

痴呆老人的记忆力很短暂,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转眼就忘,照料者不妨利用这点,讲些患者感兴趣的事,转移他对某些事情的注意力。例如,有些照料者刚给痴呆老人洗完澡,过一会儿,患者又将自己的衣服脱下,称自己要去洗澡了。此时,照料者不妨帮患者按按肩膀、拍拍腿,并对患者说:“我先帮你放松一下,一会儿就带你去洗澡。”在按摩的时候,患者就会感到很放松、很舒服,就会忘记要洗澡的事情。

三、尝试多种方法

照料痴呆老人需要耐心,要多想办法,一种方法不起作用,就换另一种。很多照料者都是在不断失败与尝试中,摸索出最适合的照料方式。以下是中晚期痴呆老人经常出现的情况,家人或照料者可因人而宜,对其护理。

1.抱怨家人不给饭吃 有些痴呆老人刚刚吃过饭就忘记了,并抱怨家人不给饭吃。照料者可顺着患者的话说:“好,我去弄点好吃的给你。”然后拿点水果给患者吃,他可能就不抱怨了。千万不要一直跟患者讲理、否定他,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患者和照料者和平共处。

2.迷路、走失 如何避免痴呆老人走失,需要家属费心。可以帮患者做一张醒目的名片,上面写上患者的姓名和家属的姓名、电话、地址,出门时放在患者的口袋里或挂在脖子上。外出时,最好与患者一起去,不能陪他时,让他穿上颜色鲜艳的衣服,戴着醒目的帽子,这样比较好识别。跟邻居、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如果他们看到患者单独外出时,想办法拦住他,并尽快通知家属。用门帘、屏风遮住门,让患者不容易发现门在哪里,这样他就不会想着开门出去。

3.大小便失禁 晚期痴呆老人对便意的感觉比较迟钝,已出现障碍,等到想上厕所时,已控制不住了,或者已不知道排便需要去厕所。家人最好定时带患者上厕所;厕所门口写上“厕所”两个大字或贴上厕所的图片;厕所门保持开启、夜间开灯。

4.有暴力行为 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到家属无法处理,或有暴力行为时,需及时就医。若实在无法控制,也可选择住院接受专业的治疗,这样也等于给家属一个喘息的机会。

生活照料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选择 2012 年 6 月至 2013 年 10 月期间入住我科接受治疗的所有符合研究的老年脑卒中患者照料者100例。患者入选标准: ( 1) 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3],并经CT或MRI证实; ( 2) 患者年龄 > 65岁; ( 3) 发病前日常生活活动完全独立; ( 4 ) 患者目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失语,肢体瘫痪等表现; ( 5) 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排除各种严重脏器疾病、外伤、肿瘤等。照料者入选标准: ( 1) 知情同意; ( 2) 年龄18 ~ 70岁; ( 3) 照顾时间≥4 h /d,持续照顾时间≥3月。排除有听力、智力缺陷、精神病史、患各种严重疾病及拿薪酬的护工。本研究干预前2组照料者照顾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及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组照料者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家庭生活条件、学历层次等基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2组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对照组照料者及被照顾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指导及教育,护士进行随机指导,患者出院后自行康复,医务人员不再干预。试验组照料者及被照顾的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引入5个E的康复理念,采用“5E”康复干预。“5E”是由国际康复协会( life options rehabilitation advisory council, LORAC) 于1994年提出的,其内容包括如下5个部分,即鼓励 ( encouragement) 、教育 ( education) 、运动 ( exercise) 、工作( employment) 、评估( evaluation) ,简称“5E”[4]。患者出院后康复师的训练采取患者复诊的形式,患者康复干预 < 1月就出院的,责任护士对照料者进行的相关监督与指导,采取隔日1次电话指导,每周上门指导1次; 1月后每周2次电话指导,每月上门指导1次。

1. 3 “5E”康复模式干预

1. 3. 1鼓励和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及时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了解其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合适的疏导,同时告知家属自身的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患者[5],帮助家属提高心理防御能力、认识到患者将接受其长期照料的现实,以患者为中心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和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养花、喂鱼等; 帮助家属坚定患者功能障碍可通过训练得到康复和功能重建的信念,多举一些临床治愈的实例,增强康复信心; 教会家庭照料者心理宣泄和疏导的技巧,自我调整和放松方法,例如倾诉不良情绪、卧床休息、肌肉放松等[5]; 协助家属获得来自家庭其他成员、亲戚、朋友、同事和邻居的社会支持。

1. 3. 2教育: 了解照料者对疾病的认知,尽可能告知患者家属有关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预期疗效、预后结果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使家属对整个治疗过程有所了解。根据患者家属掌握护理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估,确定患者家属照顾病人的能力,文化水平及学习能力,根据以上情况因人而宜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病情观察、康复指导、用药知识、饮食知识、清洁知识、排泄知识、活动知识等。其中对病情观察、用药知识、饮食知识、清洁知识、排泄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以讲解为主,康复指导、活动知识以示范为主。开始每周进行3次个别健康教育,30 min /次,1月后组织入组照料者交流感受与技巧,并利用多媒体视频解难释疑。

1. 3. 3运动: 由责任护士和康复师结合患者的病情、功能障碍,会同患者、照料者共同制订尽可能减轻照料者护理劳动强度的康复方案,本研究患者在发病48 ~ 72 h即开始康复训练。( 1) 卧位和坐位抗痉挛姿位的摆放; 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 床边坐位平衡训练; 坐站行训练等[6]。( 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指导照料者协助患者翻身、坐起、移动及转移训练; 协助患者洗手和脸、拧毛巾、梳头、洗澡、如厕、穿衣、穿鞋袜的训练和刮胡子、修剪指甲等。

1. 3. 4工作: 指导照料者让患者尝试自主完成某些动作或日常活动,必要时对家庭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康复和日常活动的需要[7]; 告知患者及照料者应坚持不懈地努力,患者在照料者视线之内协助家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包括做饭及清洗餐具、洗衣物、照顾婴儿、打扫卫生等,使患者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使命感和价值感,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从而减轻照料者的负担。

1. 3. 5评估: 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功能缺损程度、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心理评估及精神状况等,每个月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调整、修订康复护理计划。

1. 4 评价工具

1. 4. 1 SF-36中文版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在患者病程3月后评估2组照料者相关指标评分情况。SF-36中文版生活质量量表由中山医科大学统计教研室教授方积乾在权威机构授权下负责研制编写[8],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等8个维度,全面概括了被调查者的生存质量。在这8个维度中,除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2个维度的问题的回答为“是”与“否”外, 其余问题的回答分4 ~ 5个等级,每个问题根据其代表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赋予了相应的权重,最后将各个维度的得分转化为百分制。一个维度最大得分为100分,最小为0分,得分越高,生命质量就越高。

1. 4. 2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 在干预1月、3月后评估2组照料者相关指标评分情况。SAS和SDS用以测评照料者心理状况,按标准评分法评分。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 ~59分为轻微至轻度焦虑、60 ~ 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为重度焦虑。SDS得分 < 50分为无抑郁,50 ~ 59分为轻度抑郁,60 ~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8]。

1. 5评价方法所有照料者在专职人员的指导下,在人院后2 d内完成干预前的测评,干预1月、3月后再测评1次,测评表由患者相应照料者亲自填写,有填写困难者由测试人员按导语逐条讲明题意,在征得同意后代为填写,30 min后收回。出院病人采用上门测评的方式,发放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

1. 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 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本研究共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照料者10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 60. 5±7. 9) 岁; 其中男19例,女31例; 初中及以下文化23例,高中及以上27例; 工作者10例,不需工作40例,全天照顾37例,部分时间段照顾13例; 家庭收入≤5000元18例,≥6000元32例。试验组平均年龄( 59. 8±8. 4) 岁,男21例,女29例; 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及以上29例; 工作11例,不需工作39例, 全天照顾36例,部分时间段照顾14例; 家庭收入≤5000元16例,≥6000元34例; 2组照料者年龄、性别、工作情况、照顾时间分配、家庭收入、学历层次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2 2组生活质量评价干预3月后采用SF-36中文版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估2组照料者各项因子情况。SF-36得分比较除了生理功能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P > 0. 05) ,其他各项因子的得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 0. 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2. 3 2组SAS、SDS评分比较干预1月后试验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 01) ,3月后试验组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评分降低更加显著 ( P < 0. 01) ,见表2。结果表明采用“5E”康复干预能明显缓解照料者的压力,提高照料者的生活质量。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1

3 讨论

3. 1老年卒中患者照料者生活质量不容忽视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患者多伴有偏瘫、语言障碍等终身残疾,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病人照顾者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生活质量指标的降低[9],他们常常会出现进食差、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白天精力差、精神过度紧张、婚姻质量下降、娱乐与学习时间减少、社交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感增加,这些症状长期持续会直接影响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而如若忽视了照料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健康状况,对患者和照料者生活质量影响都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本研究临床证明有效的康复模式———“5E”康复模式实施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使患者重返社会,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对照料者产生积极影响,增强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照料者生活质量。

3. 2“5 E”康复干预能有效提高老年卒中患者照料者的生活质量LORAC于1994年出版的 白皮书《Renalrehabilitation: Bridgingthebarrier》中提出5个E,并广泛推广使用[4]。我院近几年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引入“5E”康复理念,把5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了提高照料者的生活质量,除了给患者进行康复干预促 进患者康 复以外,同时对照 料者进行 “5E”康复模式干预,加强健康知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支持,教会其照料患者的方法,遇到问题及时与指导护士电话联系以获得具体指导,照顾者将获得的康复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训练中,鼓励患者和照顾者共同参与,家属不要事事都亲力亲为,鼓励患者自己动手,使其参与其中,可以提高患者对自身价值的评价,更可以减轻照料者身心压力,恢复照料者对生活的信心,减轻其经济和精神负担,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评价标准主要采用SF-36、SAS、SDS评价老年卒中病人照顾者的生活质量。SF-36得分比较除了生理功能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P > 0. 05) ,其他各项因子的得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 0. 05) 。患者康复干预1月后试验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 P < 0. 01) ,3月后试验组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评分降低更加显著( P < 0. 01) 。本研究表明,采用“5E”康复干预能明显缓解照料者的压力,提高照料者的生活质量。

日间照料中心制度 第5篇

主 任:秦来庆 负责中心全面工作

副 主 任:王志富 张坤福 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工作

工作人员:毕永光 牛德胜 刘电九 负责中心老人一日餐饮工作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加入条件及优先顺序

加入条件:

1、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

2、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可独立行走,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

3、孤寡老人

以上三条须同时具备。优先顺序:

1、未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

2、子女在外打工,无人赡养的老人;

3、其他需加入中心的老人。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行为规范

一、自觉遵守纪律,不违反制度。

二、搞好团结友爱,不争吵生事。

三、主动互帮互助,不冷眼自私。

四、爱护公共设施,不故意破坏。

五、按时上灶下灶,不随意来去。

六、保持内外清洁,不乱丢杂物。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卫生管理制度

一、督促中心老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划分卫生区,每天清扫一次,规范室内物品摆放,达到整齐美观效果,搞好绿化、美化、净化。

三、认真搞好餐饮卫生,坚持定期消毒。

四、坚持定期卫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限时改进。

食堂管理制度

一、实行民主管理,经常征求老人对伙食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食堂工作。

二、保持厨房及餐厅内清洁卫生。

三、认真执行伙食标准,不得随意降低饭菜质量。

四、制定合理食谱,讲究营养,科学配餐。

五、购买的粮食、蔬菜等食品进货渠道要清楚正规。

六、厨具、餐具定期消毒,碗筷专人使用,分别存放。

七、不得食用过期腐败食品。

八、中心厨师每年要提供一次健康体检证明。

财务管理制度

一、中心财务由村委代管,由村委建立台账。

二、政府经费、个人交费或社会捐赠和资助的款物收入

及使用等一切经费收支都必须入账,做到日清月结,财款相符、账目清楚。

三、坚持财务公开,自觉接受老人和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做到收支账目每季度公布一次。

四、严格遵守财务纪律,任何经费严禁私人借用,更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

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目,购置和制作的各类生活设施,要如实登记入账,坚持一年一次的固定资产清查,填表造册存档,人为损坏财物的,要照价赔偿,确保中心的财产完整。

六、集中保管闲置固定资产,落实专人管理,防止流失。

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一、老人加入中心之前,要提供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体检健康证明。凡是身体残疾,身患重病或传染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可加入本中心。

二、有子女的老人,子女要经常关心、关注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有病的要及时为老人诊治。对因子女家人疏忽老人健康状况,老人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中心概不负责。

三、加入中心后,老人每半年要提供一次体检健康证明。

四、老人在中心行走、活动、锻炼、使用电器时要自行

注意安全,避免出现意外。

五、中心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在中心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为老人组织免费体检活动。

四岁女童照料双亲素材 第6篇

哈尔滨经建乡二道河子村朱家屯的4岁女孩孙悦,过早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生火、淘米、煮粥、刷碗,每天照料生病的父母。她家由一间用木板和土坯建成,十几平方米大小,房盖是石棉瓦和玉米杆铺的,窗户用塑料布遮挡。仅有的一扇外屋小木门,也破烂不堪,连个门锁都没有。10多年前,詹娟夫妇俩在抚远县打渔,由于长期住在“地窖”里受潮受凉,詹娟患上了风湿病,之后又得了中风脑梗塞并留下后遗症,当年她才29岁。经过治疗,詹娟虽然能够自理,但也落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丈夫孙跃民去年打工时在一次施工中意外受伤,不能弯腰干重体力活。为了生计,孙跃民将家中仅有的15亩耕地卖了2000元,之后这个家没有了生活来源,只能靠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资助。对于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周围邻居一直很关照。小孙悦家里的酸菜是邻居王桂英给腌的,土豆、白菜也都是左邻右舍拎过来的。谁家杀猪宰羊的,都会给送来一大碗肉。就连窗户上的塑料布、房盖上的玉米秆都是村长安排村民装上去的。村长赵军说,孙跃民一家是全村30多户人家中最穷的。看到报道后,很多好心人纷纷赶来献爱心看望孩子。

(摘自《黑龙江晨报》2011年12月8日)

二、 多维解读

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里,4岁女童照料双亲的报道感动了众多网友,一时间评论、捐助如潮。面对这样一个素材,多角度截取素材可服务于不同的主题写作。具体素材角度提取如下:

1. 孙悦角度

从仅4岁的女童本身,我们可以提炼出观点:坚强是一种高贵的举动。而这种举动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美德“孝”的传承,从这个角度,又可以提炼观点:至孝则至美,传承美德。同时,4岁女童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儿女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孙悦用自己稚嫩的双手照顾生活不便的双亲,这种感恩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报答,我们可进一步提炼出感恩这一主题:感恩,从小事做起。在面对家庭的变故时,孙悦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如何直面苦难,直面生活。

2. 网友和邻居角度

面对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孙悦的邻居们在生活上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当社会各界看到有关孙悦的报道时,他们开始爱心援助,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仍然充满爱。从中可以提炼出观点:大爱无言,让生活充满爱。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份份爱心的传递,会让孙悦一家人感到温暖,使人更加相信爱心的力量。诗人艾青说过:“在寒冷中最先死去的不是没有衣服的人,而是自私的人;只有相互拥抱才能带来温暖。”由此,我们也可以提炼出:给予温暖,给予力量,让世界充满阳光的味道。我们也希望这份温暖和爱心能够一直传递下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再围观,让责任彰显魅力,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出:拒绝围观,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小孙悦的事件由媒体聚焦后,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多家媒体争相曝出: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小悦悦家里确实比较贫困,但小悦悦的父亲没有瘫痪,小悦悦本人也没有在家里“挑大梁”,我们不能怀疑的是这个家庭是贫困的,孩子的纯真和善良无法伪装,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出:冷静的思考是看清问题的关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屠格涅夫和纪伯伦分别说过:“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出:宽容是一种美德。

3. 社会角度

有人说,“4岁女童”一事再次拷问现行扶贫救助机制。确实如此,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提高扶贫标准的必要性和进步性。但这一事件,同样再次拷问慈善求助机制,弱者有求助的权利,但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恪守什么样的底线,向社会求救?由此可提炼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恪守底线。在孙悦事件报道前后,当地几级政府先后给予这个家庭以救助,社会机构也多有慈善援助,而后媒体的深入调查结果无论如何,弱者有权求助,也应该得到救助。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持是追求者的权利。

三、 它山之石

4岁女孩照顾残疾双亲折射了啥

王 丽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是让一个仅仅只有4岁的孩子承担起本来是一个壮劳力才能承担的家务活,这样的辛酸不用看,仅仅是听了,就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残酷以及对人世间诸多生活苦难的直观感受。应当说,生活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孙悦来说,太残酷了。

但是从黑龙江晨报记者拍摄的小孙悦的每一张照片上,我们却惊奇地发现,这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并没有愁眉紧锁,相反,每一张照片上,孙悦的脸上都洋溢着纯真的笑意,显露出一个孩子的活泼好动,但简单背后,懂事的孙悦对父母的照顾却又像一个成人一样,无微不至,虽然自己因为年龄小有时候力不从心,但对残疾父母的每个细节照顾却像个小大人。

笔者不由得感慨,是怎样严酷的环境才能使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过早地“当家”,而且还当得那么有模有样。其实粗读整篇新闻我们便可得知:导致小孙悦父母赤贫的原因很简单——工伤加疾病。无论之前家境多么殷实的中国农村家庭,只要两个人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基本上也就宣告了这个家庭美满生活的终结,因为现行低保政策的补贴额度对很多家里有病人的赤贫家庭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大多数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根本没有闲钱去参加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只能参加“新农合”。“新农合”在药费报销尤其是重大疾病医疗报销上还存在一定的比例制约,农民自己掏钱的部分对农民家庭来说还不是个小数目。因病致贫或者返贫的家庭几乎在每个村庄都存在,如何建立一套针对重大疾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长效救助机制,对各级政府来说不仅仅事关社会稳定,更是政府倡导的民生为先的具体体现。新闻中小孙悦的“懂事”和“早当家”我们不应该仅仅读出更多孩子的所谓坚强和懂事,而是应该更多地思考这样的辛酸生活境遇究竟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选自《新华评论》2011年12月12日,有删节)

四、 新闻链接

1. 2007年2月,董心怡出生于山东德州乐陵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一场交通意外使得小心怡年仅23岁的父亲高位截瘫,心怡妈妈带着几个月大的心怡离家出走。2010年,小心怡又被妈妈送回到爸爸的身边,面对高位截瘫、卧床3年的父亲,小心怡不得不去尝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照顾爸爸的事。一组讲述德州乐陵市黄夹镇三岁女童董心怡悉心照顾高位截瘫父亲董建设的图片,通过论坛、微博等渠道快速流传,网友看后连呼感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孩子真是太坚强了。”董心怡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坚强妞”。

2. 刘梦怡:10岁女孩,青岛市四方区洛阳路第二小学学生。她出生在一个下岗工人之家,哥哥从小患有脑瘫,家庭生活也非常困难。从两岁起,刘梦怡就成了妈妈照顾哥哥的小帮手,哥哥无论是喝水、吃饭,还是看电视都用手势告诉刘梦怡。为了让哥哥有钱看病,她还努力拍戏赚钱,现已参与了十余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

3. 22岁的广州赴美留学生彭斯,获知母亲肝炎晚期需进行肝移植手术,马上放下学业回国,毅然割下自己60%的肝脏移植给母亲,挽回了母亲的生命。近日,这位“80后”小伙“割肝救母”的反哺孝心行为感动了无数网友。

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压力与调适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11月在云浮市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选取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料者50例作为研究组, 非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料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41例, 女59例;年龄38~72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19例, 初中30例, 高中35例, 高中以上16例;子女47例, 配偶48例, 其他5例。对研究组照料者给予护理干预。两组照料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受教育水平与亲属关系等,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1) 自编社会人口学调查表,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等。

(2) 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2], 用于评定照顾者的基本精神状态。 (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 共2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 共14项, 用于评定照料者抑郁、焦虑状况。HAMD≥分为有抑郁情绪, HAMA≥14分为焦虑情绪。

1.2.2 调查方法

对100名照料者进行详细询问并作SCL-90、HAMD、HAMA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 (±s) 表示,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SCL-90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2 两组对象HAMD、HAMA评分比较

HAMD、HA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3。

3 讨论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43亿, 约占总人口的10.97%。因此,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倍受关注。居家养老, 是由家庭对居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支持性服务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不仅让老人生活在自然而熟悉的环境中, 有利于他们的安全, 而且还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项生活设施, 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更重要的是家属能给老人精神上的慰藉, 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高龄老人需要照顾, 成为家庭成员, 尤其是年轻家庭成员的沉重负担[3]。照料者既要努力给老年人必需的照料, 同时往往又要完成其他家务工作及照顾家庭其他成员, 其身心压力是较大的, 而且相当多的照料者本身也是老年人。因此照料者如同被照料者一样, 也需要得到关注和照料。这一点常常被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所忽视, 因为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满足老年患者的需要而不是照料者的需要, 如果照料者承受的压力较大, 其生理和心理需要被忽视, 超过一定时间, 就会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从而威胁到身心健康。照料者身心健康受损, 会影响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 甚至出现对老年人的疏忽与虐待, 并且还会使整个家庭生活质量下降。因此, 护士必须采取措施支持照料者[4]。

3.1 照料者压力的评估

由于照料者压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很难对压力程度作出准确评估, 护士只能作出大致的估计。

3.1.1 在进行评估时, 主要应给予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照料者对老年人必须提供哪些护理照顾措施 (如喂饭、洗浴、入厕等) 。 (2) 老年人自己能够完成哪些自护活动。 (3) 照料者在做饭、洗衣、管理家务等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是多少。 (4) 照料者在休息和娱乐方面有什么安排。 (5) 照料者与被照料者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6) 照料者可获得哪些支持帮助。3.1.2在确定了上述客观因素之后, 必须结合主观因素才能判断压力程度。因为同样的客观压力, 不同的人承受能力和主观感觉不同。笔者把压力程度大致分为3级, (1) 轻度:照料者无明显身心应激症状, 对老年人的照顾比较全面周到。对此类照料者, 护士主要是进行预防性指导。 (2) 中度:照料者间断出现某些身心应激症状, 对老年人照料有时欠周到。对此类照料者, 护士除进行预防性指导外, 可采取适当减轻其压力的某些措施。 (3) 重度:照料者持续出现明显身心应激症状, 同时可能出现对老年人照料不当。对此类照料者, 护士必须采取措施以减轻其压力, 并针对性地进行生理和心理治疗。显然, 在老年人身体虚弱、处理能力差或患病时, 以及照料者出现身心应激反应时, 照料者压力会明显加大[4]。

3.2 照料者的压力调适

3.2.1让照料者将“感情移入”到照顾服务中去。美国社会学者在《照顾的本质》中提到:“我将自己的照顾对象看成是自身的延伸。”换句话说, 是把自己照顾的人作为自己的一部分看待。也就是说, 将自身和照顾对象融合成一体。在照顾过程中要尊重照顾对象原本拥有的权利, 并且把这种权力视为我们自身所拥有的。首先我们的援助不仅是施予照顾服务, 而是要先了解照顾对象的感情, 然后再给予帮助。这就需要用同感、同情和理解来接纳他们, 就是说要将“感情移入”到照顾服务中去, 才能融洽之间的关系, 愉快生活。

3.2.2让照料者将同感移到照顾服务中去。同感是指像体验自己的感情那样去体验别人的感情, 想的事情或做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 也就是说, 要经常与对方换位置想一想其感受和结果, 要意识到提供的服务不是为我, 而是为他人。通过同感效应和情感接纳, 不仅使服务对象的生活安定, 生活上的自律态度也随之萌芽。

3.2.3让照料者与照顾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照顾者帮助的前提是和照顾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一旦建立信任关系, 同感和接纳的态度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要理解照顾对象的心情, 抱有与之一同悲伤、一同欢乐的态度[3]。

3.2.4减轻照料者的护理工作量, 讨论休息与短期放假的必要性, 给予照料者放假、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使他们身体上、精神上得到休息。

3.2.5心理上调适, 调整态度和认识, 保持适当的幽默, 常与快乐的人交谈, 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

3.2.6与家庭成员讨论对照料者的情感支持的重要性, 如适时地给予赞扬和感谢。

3.2.7协调照料者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分工, 如请其他家庭成员分担购物、房屋清洁、做饭等活动, 使照料者将精力主要用于护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

在成3.2.8指导照料者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选择营养丰富及自己喜爱的食物等。

3.2.9指导照料者如何寻求和选择社会支持机构的帮助, 使照料者获得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的松弛与休息[4]。

因此, 在关心高龄老年人的同时也应该关心他们的长期照料者的心理健康, 并设法帮助照料者减轻心理负担, 对照料者的压力和焦虑情绪障碍给予关注和护理干预,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调查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对50例研究组的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和50例对照组的非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进行调查。结果: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以及HAMD、HAMA量表评分均高于非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 (P<0.05) 。结论: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 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不良, 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症状和焦虑。高龄老人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差, 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应予以护理干预。

关键词: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压力,调适

参考文献

[1]苏薇, 郑钢.家庭照料对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6) :908.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 1999, 12:31-35.

[3]钟华节.老年人家庭安全照顾[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4.

老年痴呆照料者困扰现状调查与对策 第8篇

关键词:老年痴呆照料者,困扰,对策

老年痴呆是指老年期发生的痴呆, 是由于慢性或进行性大脑结构器质性损害引起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 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持久, 全面的智能减退, 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目前我国己进入老龄化, 随年龄增高, 老年痴呆发病率迅速增加, 老年痴呆病死率为居家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四位[1], 且痴呆的治疗目前尚无根本性突破[2], 故护理至关重要, 由于我国目前老人或老年患者的医疗服务机构缺乏, 老年痴呆患者主要是在家中由亲属照料, 给照料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生活负担, 通过对老年痴呆照料者生活、心理、精神和社会诸方面状况的调查, 提出相应的对符, 以缓解照料者的困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对我市中老年痴呆患病率调查的基础上抽取54名老年痴呆患者的照料者为研究对象, 并在同一居住区中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痴呆老人照料者54名作对照组。

1.2 工具与方法

(1) 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与病人关系等13个条目; (2) 老年痴呆照料者困扰量表 (NPI-D) 共12个条目。

1.3 统计方法

将资料输入统计软件包SPSS11.0进行Speann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组调查访问54人, 收回54份, 其中有效问卷52份, 有效回收率96.3%, 对照组调查访问54人, 收回有效问卷53份, 有效率98.1%,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与病人关系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1) , 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困扰度比较, 痴呆照料组的困扰度与非痴呆照料组有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痴呆照料组困扰度高于非痴呆照料组, 见表2。

3 讨论

3.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痴呆照料者的困扰度高于非痴呆照料者, 其中老年痴呆患者突出的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问题是照料者困扰程度高的主要原因, 照料者在承担大量繁重的日常生活护理之外, 尚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和精神负担, 这是老年痴呆照料者与非痴呆照料者的最大区别。在患者行为问题中, 患者的安全问题 (如走失、跌伤、自残、车祸等) 突发事件 (如打人、骂人、损坏财物等) , 与照料者冲突 (如怨恨、不配合、争吵、敌意等) 的问题, 照料者既不能预料和防止, 又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使照料者处于一种恐惧和不安的状态。目前我国痴呆患者大多数都是家庭照料, 且大多数是老伴照顾, 对痴呆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护理知识不太了解, 疲于被动应付, 常常在精心照料后效果不佳, 使照料者处于痛苦之中。

3.2 对策

(1) 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痴呆患者的照顾问题, 政府必须全面规范健康护理、医疗、福利等政策, 并给予经济支持, 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机构, 给家庭照料者减轻负担, 降低困扰度, 提高生活质量。 (2) 社区成立居家护理指导小组, 由专业医护人员组成, 采取集中培训及上门单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向老年痴呆照料者提供老年痴呆患者护理的知识, 让照料者了解病人的异常行为问题和处理方法, 提供照料计划和应付技能, 同时加强区域内照料者之间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提高护理质量。

随着社会老龄化, 痴呆患者逐渐增多, 而痴呆症整个疾病历程会出现不同的认知或行为问题, 对患者的照顾是漫长而艰辛的, 影响的不只是患者及其照料者, 还有整个家庭和社会, 要满足痴呆症患者多方面的长期护理需要, 最大程度降低照顾者困扰度, 需要政府、医护人员、照顾者及社会各界共同的参与。

参考文献

[1]辛胜利.群居老人痴呆症状调查分析[M].南方护理学报, 2000, 7 (2) :42.

生活照料 第9篇

1 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

1988年8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死亡的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和临终关怀基金也相继成立,1988年上海创办了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1992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从1998年开始李嘉诚先生捐资与国内重点医院开展宁养医疗服务,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过120家,为造福社会、关爱生命,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的现状

我国临终关怀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临终关怀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料。到2025年,几乎14%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是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根据李跃跃对105 例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的调查显示,90%的患者渴望获得家庭式护理[2]。调查显示,在农村90%以上高龄老人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照料。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照料者都以子女、孙子女为最多,而由社会工作者、保姆提供照料的比例较低[3]。对病人来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他人和家人的关心与体贴,减轻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对家属来说,能尽最后一份孝心,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因此,居家照料的家庭临终病房形式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前途。

3 影响因素

3.1 传统观念

农村更多的老人愿意选择在家走完全程,希望子女陪伴身边享受子女的照顾。而有的患者家人缺乏临终关怀的意识,认为积极救治才是尽孝,使老人只有面对冰冷的医疗器械和令人痛苦的药物,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感受。当经济和体力均出现透支时,才“放弃治疗”,使病人在痛苦、绝望中离开人世。也有的人认为死亡是人生必然,临终时卧床不起或疾病导致疼痛也是必然,忽视了对老年病人应有的关怀,消极地等待死亡,使老年病人在漠然中黯然离世。

3.2 经济原因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制约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老年人需求有三种:钱、医疗以及心理安慰和生活照顾。目前在广大农村老年人大多无收入,而医疗机构为维持运转需向患者收取相应的费用,使部分低收入或无收入老人只能选择居家照料。而居家照料时又因为经济的原因使病人居住环境、饮食、起居等无法改善,不能使病人享受更舒适的生活。青壮年子女外出打工,留下老弱妇孺在家照顾患者,人力、体力、经济都无法满足使老年临终患者舒适度过最后时光的要求。

3.3 医护缺失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务人员并没有经过相关临终关怀的培训,多数医务人员不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对老年临终病人仍采取以治疗为主的服务模式;对居家照料的临终老人不能每日或每周数次探望,指导家属正确照护;照护者方法不当导致老年病人增加身心痛苦,没有社区医生指导,只有少部分会向乡村诊所寻求帮助。临床上接受过临终关怀系统理论学习者为数甚少,护士在学校接受的是怎样满足病人“生”的需要,而对“死”的需要则讲得很少。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识,限制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对病人的服务质量。而且在农村,临终病人所需的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更是几乎不存在。

3.4 认知水平

一般来说,老年临终病人既具有肉体上的痛苦,如疼痛、化疗后的反应、体质衰竭(恶病质)等;又具有精神上的痛苦,如悲观、焦虑、恐惧、绝望等;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痛苦,如因疾病造成的经济困难,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疏远等[4]。临终关怀观念在现阶段并未普及,大多数人不知如何照护临终老人,不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生理特征,也没有相关护理知识和技能。有的家人连基本的基础护理都不能做好,更不用说为患者减轻痛苦及预防并发症了。笔者对乡镇居家照料老年临终病人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家庭对卧床不起或昏迷老人不敢翻身,怕老人经不起折腾,置老人平卧于硬板床上很多天,导致发生压疮;有的对老人的大小便一擦了之,甚至衬垫多天的尿布不更换,使会阴部因粪便的刺激溃烂感染;有些给老人吃普通饮食,老人吃不下或不消化或者会发生胃肠道问题;老人受病痛折磨时不知如何护理或听之任之,等等。

3.5 家庭美德

我国有几千年的以“孝”为先的优良传统,赡养和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老人竭尽全力送终是儿女的义务。有没有照顾好临终老人也是评判子女是否尽孝的一个标准。但出于各种原因仍有嫌弃老弱病残的现象,置病重的亲人于不顾,对年老的父母不闻不问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家庭,处于临终期的亲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得不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得不到家人关怀和安慰,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痛苦和死亡。遗弃老人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道德缺失严重影响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4 对策

4.1 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提高全民认识

临终关怀为患者安详地走过人生最后旅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5]。目前我国预防、医疗机构趋于完善,但已有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的需要。临终关怀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而长远的事业,还需要完善,特别是临终关怀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开展及在全民的普及势在必行。

目前在我国临终关怀机构与组织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应重点加强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应将临终关怀的课程列入到学校继续教育的课目中,“正如生的过程一样,死亡亦需要高度医护照顾”[6]。针对国人选择在家送终的习俗,加强社区、农村姑息照护的服务模式,为居家晚期患者提供简单、实用、价廉高效、高质量的服务。对于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在年度考核中也应加入临终关怀培训课目。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优“死”理念,提高全民认识。

4.2 指导临终病人照护者,推进家庭美德建设

疾病与衰老并存使临终老年患者身心遭受更多的痛苦与折磨,照护者应正确认识和尊重临终病人生命的价值,为其提供一个安适、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让临终老年患者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时光。作为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大力倡导和推广临终关怀,更要及时对临终病人的照护者做出相应护理指导,让病人离开医院后也能接受家人较好的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应适时地向家属讲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征,学会护理临终患者,并唤起每个家庭成员对处于临终关怀期的亲人的关爱,体现孝敬父母、相互关爱、同甘共苦等家庭美德。

首先应做好基础护理指导:对患者的饮食、排泄、睡眠、皮肤清洁等方面的护理。饮食以流食为主,适合患者口味,利于消化;给临终患者输液、穿衣、帮助方便的过程中,动作要轻缓;帮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勤换衣被,适时擦洗身子;对卧床不起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及时清理各种污物等,以减少感染、提高临终生命质量。医务人员与家属要做到耐心、细致、体贴,尽量满足老人吃、穿、社交等方面的要求,对老人表达理解和爱。最重要的是基础护理保证到位。

其次指导家属学习运用交流与沟通技巧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让他们充分表达和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感受到家人的关爱,身心痛苦降到最低限度,以平静的心态,坦然面对死亡。让家属知道当病人受病痛折磨时如何为他/她减轻痛苦,如止痛的药物或音乐疗法、理疗等,或如何向医疗单位、社区医疗或诊所寻求帮助,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让病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可控制的病痛中,接受关怀,安详舒适地过好人生最后的生活,应该是家属对病人尽的最好的孝道。

摘要:文中讨论我国现阶段农村老年临终患者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找出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根据我国国情适度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提高全民认识;指导临终病人的照护者,推动家庭美德建设,促进临终关怀的实施,有助于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居家照料,老年患者,临终关怀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版,2002:418-419.

[2]李跃跃.105例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2,8(1):52.

[3]战捷.高龄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状况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增刊:122.

[4]王琳,陈大军.影响临终关怀发展的关键因素[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9):745-746.

[5]张明生,周云峰.大力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5):292-293.

生活照料 第10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抽样,将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内所有乡镇按经济水平分为高低两组,然后从每组中随机抽取其中一个乡镇和一个村,最终选取了60周岁以上的300位农村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1.2 研究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调研,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统一发放问卷,一对一指导作答,研究对象独立回答每个问题,当场完成、核查、回收。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方式、婚姻状况、躯体健康情况(是否患有慢性病)等。其中日常生活照料资源分为自我照料、家庭照料(配偶,子女,其他亲属等)、社会照料(社会服务,社区照料等)。

1.3.2 简易认知状态量表(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us Ques-tionnaire,SPMSQ)

由Pfeiffer等1975年制定[4],共10条目,回答错误或未回答记1分,正确记0分,得分越高,认知能力越差。按受教育水平其分界值为,小学及以下:得分≥4分为认知功能受损,≥9分为重度认知障碍;初中:得分≥3分为认知功能受损,≥8分为重度认知障碍;高中及以上:得分≥2分为认知功能受损,≥7分为重度认知障碍。本次研究中,SPMSQ作为初筛的一个标准,若SPMSQ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则停止其中部分主观问题的调查。本次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30。

1.3.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本研究采用Katz等[5]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和Lowton[6]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量表共同测量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Katz ADL包括进食、穿衣、洗澡、床椅移动、如厕、控制大小便6个条目;Lowton IADL量表包括做饭、做家务、洗衣、服药、使用交通工具、购物、管理钱物、打电话、平地行走、修饰10个条目。各条目选项都分为:自己完全可以做、需要帮助、根本无法做三个等级,分别赋值为2、1、0分,得分越高,自理能力越高。ADL得分<12分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IADL得分<20分为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本次研究中,ADL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33,IADL量表为0.857。

1.3.4 老年抑郁评定量表(15-item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15)

由Brink等[7]1982年根据GDS-30简化,共15个项目,选项为“是”或“否”,分别赋值为1、0分,最高分为15分,<6分表示无抑郁,6-9分为轻度抑郁,10-15分为中重度抑郁。本次研究该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77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统计描述用均值、标准差、频数、百分比;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300名被调查者中,男性149人(49.7%),女性151人(50.3%)。年龄范围为60-93岁,平均年龄(71.1±7.33)岁,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38人(12.7%)。被调查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较低,74人(24.7%)从未上过学,174人(58.0%)上过小学,初中及以上仅52人(23.0%)。有配偶者229人(76.3%),无配偶者71人(23.7%)。与家人同住者262人(87.3%),独居老年人38人(12.7%)。该地区老年人经济收入较低,月收入≤500元者占51.0%,501-1499元者占27.7%,1500元以上仅占21.3%。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有186人(62.0%)患有1种以上的慢性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的老年人占17.3%,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的老年人占54.7%。82(27.3%)人存在认知障碍,其中有3人为重度认知障碍。25人(8.4%)存在抑郁,其中有9人(3.0%)为中重度抑郁。

2.2 日常生活照料情况

日常生活自己照料者有263人(87.7%),36人(12.0%)需要家庭照料,另外调查中有1名老年人为保姆照料,属于社会照料。

2.3 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中,未将保姆照料的老年人纳入,3名重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未进行抑郁的测评,故在分析抑郁因素对日常照料需求影响时未纳入。结果显示,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在不同居住方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与认知状况的老年人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收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抑郁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方式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人(≥80岁)、经济收入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及抑郁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照料的比例较高。此外在性别(P=0.066)上的差异统计学显著性接近临界值。见表1。

2.4 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方式为因变量(自我照料=0、家庭照料=1),以社会人口学特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三方面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经济收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抑郁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年龄(P=0.061)、婚姻(P=0.065)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见表2。

注:变量赋值:照料需求(自我照料=0,家庭照料=1),年龄(60~79岁=0,≥80岁=1),性别(女性=0,男=1),婚姻(有配偶=0,无配偶=1),居住方式(与家人同住=0,独居=1),文化程度(未上过学=0,小学=1,初中及以上=2),月收入(>500元=0,≤500元=1),慢性病(不患慢病=0,患慢病=1),ADL(功能完整=0,功能缺陷=1),IADL(功能完整=0,功能缺陷=1),认知(完整=0,障碍=1),抑郁(中重度抑郁=0,无抑郁=1,轻度抑郁=2),变量值为0是对照组

3 讨论

3.1 日常生活照料现况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地区,老年人主要的日常生活照料资源是自我照料和家庭照料,既往对老年人养老模式的调查表明,66.2%-80.1%的老人愿意选择自我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养老[8]。本次调查中社会照料者很少,一方面,这可能与当地的社会养老资源缺乏有关。已有研究也显示,我国长期护理服务能力较低,社会机构和设施严重不足,社区长期护理服务功能尚不健全,老年人社区服务的需求要远远高于社区提供的服务[9]。虽然近几年养老机构及社会服务不断发展,但还是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要[3]。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依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家庭照料仍然是老年人长期照料的主要模式[10]。但是,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老年人自我照料的比例远高于家庭照料,这也反映了目前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由于我国家庭小型化趋势、空巢家庭和农村人口流动等原因,传统的家庭照护呈现大幅度下降[11]。所以,加快发展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服务,增加社会养老资源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

3.2 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的影响因素

3.2.1 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受年龄、性别、经济收入的影响。高龄老人(≥80岁)家庭照料的比例要高于中低龄老人,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患病率的增加,其各方面的照料需求也会增大[12]。在本次调查中男性比女性家庭照料的需求要高,在多因素分析中,男性家庭照料需求是女性的3.4倍,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男性少有具备料理家务的能力,多是配偶照顾,到老年时其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也就相对女性更高[1]。另外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女性生活照料需求高于男性[13],这是由于女性平均寿命长,传统的婚配年龄男大女小及老年人再婚率低等原因所造成的女性老年人孤寡率高于男性老年人[14]。但本次调查中,男性与女性两者的婚姻状况无显著差异(P=0.247),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偏小所致。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无论在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中都是影响日常照料需求的重要因素,低收入(≤500元/月)的老年人家庭照料的可能性是中高等收入老年人的2.8倍,在经济上越贫困的老年人其照料需求越高,该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15]。

3.2.2 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在老年人躯体健康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影响其日常照料需求的主要因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退化会直接增加老年人照料需求[16]。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在单因素分析中存在显著性,但多因素分析时显著性消失,这也说明ADL对日常照料需求的影响作用更强,因为ADL主要反映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功能,而IADL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打电话、处理财务等较高级的技能,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缺陷,所以对农村老年人日常照料的需求影响不如ADL显著。关于抑郁对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的影响,虽然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少,但抑郁仍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多因素分析中,中重度抑郁老年人比轻度抑郁老年人家庭照料的需求更大(OR=14.085,P<0.05),这可能与抑郁老年人本身存在自理能力障碍有关[17];同时也提示心理健康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护需求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精神慰藉服务,加强老年人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照料。

4 小结

综上所述,一方面,对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及抑郁的高龄贫困老年人来说,首要的是加快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完善与更易获取的照顾服务,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建立可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社会养老发展过程中发挥家庭照料资源的作用,这不仅满足老年人照料需求、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完整及无抑郁的年轻且经济宽裕老年人,建议通过社会服务给予其辅助,使其更大程度发挥自我照料资源的作用,可以减少社会与家庭照料的负担。

摘要:目的:了解农村地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威海市文登区农村老年人300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日常生活照料方式评估老年人的照料需求。结果:日常生活为自己照料者占87.7%,需要家庭照料者为12.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经济收入、ADL、IADL与抑郁状况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经济收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抑郁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自我照料和家庭照料仍是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主要资源,且大部分老年人选择自我照料。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抑郁的高龄男性贫困老年人对家庭照料的需求更大。

不宜对老人和病人过度照料 第11篇

德国心理学家联合会对许多养老院调查后发现:对老年人过多帮助反而会加快他们的衰老过程。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对老人关怀备至,老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包括能够自理的事情,如穿衣、穿鞋、梳理等都由护理员代劳。结果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使老人的生活失去了独立性,自己无法按个人意志和爱好来安排生活,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反而加剧了身心的衰老。因此,有关专家认为,凡是老人能够处理的事情最好让他们自己单独去做,这样能够使老人们勤动脑和多动手脚,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和发展,对四肢骨骼和肌肉的强健也大有益处。作为护理人员,一般只需给予必要的帮助,比如做一些特殊的护理即可,应多鼓励老年人按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日常活动,这才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对慢性病病人给予热情关怀本是一件好事,但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后提出:如果这种关怀“过度”了,慢性病老人的康复期反而会延长。研究人员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发作后康复情况的调查发现,当妻子外出工作,无太多余暇照顾丈夫时,丈夫的心脏病却恢复得令人满意;而那些整日守在丈夫身边,对其倾注无微不至照顾的,病人的康复期反而延长。

生活照料 第12篇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问题之一。早在2005年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45 亿, 占总人口的11%, 且我国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 预计到2020 年, 老龄人口将超过2 亿, 到2040年将超过4 亿, 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长720 万,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5%, 由此带来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及其健康照料问题引起众多学者关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国家集中调控、卫生部门垄断的英国全民医疗保障模式, 各类疾病保险机构高度自治并相互竞争的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以私人医疗保险为主的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1]。在我国, 老年人医疗保障面临着覆盖面不全、城乡差距大、社会医疗保障实施模式不统一等问题,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所面临的老年人医疗保障问题将更严重。而在老年人健康照料问题上, 可借鉴英国的老年整体照料模式,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中国式的老年照料评估体系、服务标准, 并在法律上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在老年照料中的法律责任[2]。通过对新加坡老年人健康照料的研究, 有学者提出我国要努力构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老年人照料体制和老年人照料需求评估体系, 并建立公益基金和开通社会慈善捐赠来支持老年人照料体系[3]。石人炳 (2008) 提出中国“远距离照料者”人口众多, 有必要在中国推广美国式远距离老年照料方式, 丰富我国老年人健康照料的模式[4]。Freeman与Corey (1993) 的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改变着人们对于健康照料服务的利用。除此之外, 也有学者从城乡分布视角出发, 发现健康照料服务的利用存在城乡差异,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很明显影响着我国老年人健康照料问题。

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镇江市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与健康照料问题。早在1986 年, 镇江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比重越来越大。根据镇江老龄委办公室与国家统计局对2001-2010 年镇江市老年人口变化 (见表1) 和自然增长率 (见表2) 的调查, 根据人口增长模型公式Pt=P0e(λ-μ)t (Pt表示预测年份人口数;P0表示当年人口数;λ表示出生率;μ 表示死亡率;t表示年份) , 对2010-2050 年老年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见表3) , 结果显示, 2010-2050 年高龄化率呈上升趋势, 预计在2050 年, 高龄化率将达到29.35%。本文针对镇江市已建立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将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及老年人健康照料问题二者相结合, 进行研究分析, 并提出对策建议。

1 数据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文中所使用的镇江市60 岁以上人口相关数据来源于镇江市2010 年老年人口统计年鉴, 包括镇江市各地区老年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主要的收入来源的相关数据。通过对镇江市不同地区的上述数据进行对比, 从不同角度分析所得数据并进行研究。

通过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近800 份有效问卷, 利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问卷获得相关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注:按照镇江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测算。

2.1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需求状况

通过对镇江市老年人月收入水平的调查 (图1) 。月收入500 元及以下、501 ~1000 元和1001 ~1500 元分别为36.8% 、11.2% 、29.6% , 月收入1501 ~2000 元和2000 元以上分别为10.9% 、11.5% 。 城乡对比, 城市老人月收入低于500 元占14.0%, 500~1500 元占49.3%, 高于1500 元的占36.7%;而农村老人月收入低于500 元占64.7%, 500~1500 元占30.4%, 而高于1500 元的仅占4.9% (见图2) 。由此可见, 多数老年人收入偏低, 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中国居民医疗支出的不公平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区差异。首先是农村和城市差距, 相对富裕的城市家庭成为医疗补贴的主要享受者, 而广大的农村居民却很难享有补贴, 医疗支出中的医疗补贴主要集中于城市中较为富裕的人群而不是穷人;这一倾向富裕人群的政策取向使得在繁荣的东部城镇居民获得的医疗补贴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城镇地区的居民。根据镇江市老年人收入来源和城乡老年人收入比较的调查结果显示 (见图3, 图4) , 镇江市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以离退休金和子女资助为主, 分别占57.2%和31.1%, 但城乡差异较大, 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以离退休金为主, 占81.9%, 子女资助只占11.6%;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是以子女资助为主, 占54.9%, 有离退休金的只占28.0%。

根据镇江市老龄委办公室与国家统计局镇江调查队联合对镇江市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服务需求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 (见表4) , 可以看出镇江市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来源呈多样性, 老年人医疗费用来源主要来自于公费或医疗保险及个人承担 (见图5) 。80.2%城市老年人使用公费或医疗保险, 农村老年人占34.0%;仅有15.1%的城市老年人采用个人承担的方式, 而农村老年人占54.9%。可见医疗保障在城市老年人中普及率较高, 而在农村医疗保障政策还需不断完善。随着全市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 镇江市仍有较多老人缺少社会医疗保障, 主要是农村老人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入和政策的滞后性, 使得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险参保率较低。现今超半数的农村老年人需自己承担医疗费, 他们在医疗方面的需求更加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2.2 老年人健康照料状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由急性病和传染病转为慢性病和非传染病。虽然目前的趋势显示由于人们寿命延长, 疾病的流行程度会减小, 但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绝对数量会增长。慢性病通常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 并且无法治愈。经常导致老年人活动受限, 需要更多的照顾, 并导致健康医疗的大量支出[5]。调查显示 (见图6) , 镇江市老年人健康情况良好比率约为13.6%, 老年人患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的各占46.7%和14.5%, 可见心脑血管疾病是镇江市老年人常见疾病。其他各类疾病主要有肠胃病、气管炎呼吸疾病、糖尿病、白内障青光眼、胆结石和肿瘤等。提高民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并且普及慢性病的相关知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照料水平。

目前, 镇江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332家, 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12 956张。到2012年底, 每千名老人拥有26张养老床位。2013年起, 政府对各类养老机构以及老年人个人提供经济补贴和扶助服务, 实行床位补贴, 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身于养老服务行业, 减轻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在其自身健康照料方面的经济负担。市区内公办养老机构大多环境良好、空间宽敞, 而一些私人养老机构环境不如公办机构, 空间狭小, 并且存在经费紧张状况。

从图7 可看出, 大多数老年人更希望由自己的子女或老伴照料, 选择子女照护的老年人占47.8%, 选择老伴照护的老年人占46.2%。而选择孙辈、社区、亲友、保姆、邻居医护人员等照料的老年人不足6%。目前, 我国城镇健康照料主要以家庭的非正式照料为主, 配偶和成年子女是最主要的照料提供者。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照料水平, 设立为老年人服务的康复、照料机构, 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服务;同时, 针对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并对照料提供者的给予一定的社会支持。老年人的照护需要生理上的照料, 更需要精神上的照料, 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养老方式, 实行“远距离老年照料” (Long Distance Elder Care) , 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从图8 中可见, 老年人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在被调查人群中, 生活完全自理的占84.3%, 一般自理的为10.3%, 需要帮助和不能自理的仅占5.4%, 由此可知, 老年人护理行业前景可观。在实际调研中发现, 大部分从事老年人护理行业的人员多为中老年人, 且普遍专业素质低下, 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应当多培养老年人护理方面的人才, 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素养, 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 提高行业基本工资以吸引青年人加入老年人护理行业, 同时要对正在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开展培训, 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3 结论

(1) 镇江作为苏南地区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偏上水平, 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较早且目前老龄化水平较高, 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

(2) 由于国家养老政策以及镇江市自身发展的限制, 政府在对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障和健康照料方面的投入有限, 对于老年人的养老金管理以及投资方面缺少经验, 无法将市民缴纳的养老金发挥最大效用。

(3) 养老机构覆盖面不广, 城乡差距大,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同时基本医疗知识普及不到位, 民众对于老年人常患疾病的种类以及一些基本的施救方式知之甚少。

(4) 镇江对于老年人口健康照料方面的投入较大, 公办养老机构数量相对满足需求, 养老机构的设施相对完善, 但是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 养老服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 并且行业后备军不足。

(5) 政府对民营机构的扶持与鼓励不到位, 民营养老机构数量不足, 私立养老机构在环境方面不如公立机构, 医疗配备不够完善, 养、疗一体化程度偏低, 只能满足基本医疗需求, 并且政府对私立养老机构补贴的限制性大并且滞后, 无法促进私人养老机构的发展。

(6) 镇江市针对老年人口制定的相关医疗保障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对于城市老年人口与农村老年人口、高收入老年人与低收入老年人之间的政策实施仍然存在不均衡现象。

4 对策

本文试以镇江市区为例, 提出合理布局养老机构的规划设计。由图9 可知, 镇江市区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极不协调, 各个区的公办民办比例不协调。根据现状, 结合镇江市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方向和规划标准, 进行一个理想的规划。考虑到养老机构应远离工业区等污染源和环境较为嘈杂地区, 且处于交通较为便利地段, 以及各区老年人口分布密度, 一般养老院规模为150~200 张床位的状况, 经过规划得到图10。

为完善未来镇江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照料服务, 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除了全社会要进一步增强老龄意识, 提高对构建老年人医疗保障及照料体系重要意义的认识, 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加快养老机构的发展,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上门照料服务和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等以外, 还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实现老年人医疗保障与健康照料的同步, 在完善市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照料, 使镇江市有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更加健全。

(2) 淡化行政边界以及户籍制度对于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与健康照料的限制, 从实现城乡一体化到实行省一体化再向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 根据统一的标准制定收费标准, 倡导养老机构的创新, 做出自己的特色。

(3) 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到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障和健康照料中, 兴办养老机构, 利用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 实现优胜劣汰, 最终实现养老服务产业化, 并努力扩大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范围, 以期覆盖镇江以及其周边区域, 为周边城市服务。

(4) 加强对于养老产业的投入, 将养老金的投资单独划分出去, 吸纳高级人才, 采用专人专项管理方式, 实行效益考核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养老金, 实现养老金的最大化效益和利用。

(5) 推广老年人健康照料知识, 普及尊老助老宣传教育, 加大对于养老机构以及开设老年人健康照料专业的高校的鼓励政策,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老年人健康照料行业中去, 充实老年人健康照料行业的后备军。

(6) 重视实施不同老年人群的政策的公平性, 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应酌情给以相应的照顾。对于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应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水平的人群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 健康照料要以医疗保障制度为基础。

摘要: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图表分析法定量研究了镇江市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障及其健康照料问题。结果表明, 镇江市老年人医疗费用来源主要来自于公费或医疗保险及个人承担;多数老年人收入偏低;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市老年人收入主要来自退休金, 农村老年人收入主要来自子女收入。心脑血管疾病是镇江市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 绝大多数老年人更希望由子女或配偶照料。最后, 文章提出了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障及健康照料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障,健康照料,对策研究,镇江

参考文献

[1]蒋菲.国际医疗保障制度市场参与改革的经验及启示——以美、英、德为例[J].经济特区, 2012 (9) :105-109.

[2]潘金鸿.英国老年照料系统的重构和整合——到英国的访学与思考[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 2007 (6) :172-177.

[3]张善斌.新加坡老年人照料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民政, 2006 (10) :33-34.

[4]石人炳.美国远距离老年照料及其借鉴意义[J].人口研究, 2008 (4) :73-78.

上一篇:城市再生水论文下一篇:发展与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