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四步曲

2024-07-26

优化课堂教学四步曲(精选10篇)

优化课堂教学四步曲 第1篇

一、优化教学设计, 奠定高效教学基础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受到场所、时间、任务和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因此, 教者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 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初始学习状态, 科学实际的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使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能够顺畅的进行, 并且在明确的引导下,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有效思维, 避免学生随意发挥, 远离教学主旨的“意外”。也就是说, 课堂如同一部电影, 教师要事先设计好场景, 构思好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及结尾, 指导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 去感受领悟, 去积极探究, 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取得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二、优化教师讲解, 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改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 教师主宰课堂的陈规陋习,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意味着新课改要教师“退位”, 让学生“登基”。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依然是核心, 而且是真正的核心。当然, 这个核心不再是拿着一本教参书让学生做笔录的人, 而是引导者、启发者、点拨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当前争议较大的讲授法, 我认为, 教师适时、恰当、精彩的讲授像“仙人指路”, 在学生的思路出现滞涩疑绝时轻灵而高妙的一“点”, 即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这样地讲不是灌输, 而是启迪、点拨。正如一句名言讲得好:“没有讲授就没有教学。”

教师的“讲”要围绕重点, 讲在关键, 拨在疑难。尽量做到少而精, 为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多交流创造时间和机会。例如在讲授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时,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了30多条李清照的词句, 要求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这里有学生学过的, 也有学生没学的, 学生争着读词句, 并小声议论, 一定时间后, 学生自由发言, 一些用来评价词的用语, 如含蓄隽永、传神有致、委婉清新等均被学生罗列出来。通过评议, 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的内容, 还增进了对李清照的词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这些“准备”, 学生学习正文时, 教师用不了几句话, 学生对词的意象、意境、意趣就基本掌握了。

通过读拓宽学生视野, 通过写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也是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措施之一。仍以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为例, 由于学生已有前面的认知基础, 教师可不再多讲, 而让学生对其词进行评析。通过独立学习, 合作讨论一段时间后, 学生宣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声声慢———命运与惆怅的宣泄》, 写得神采飞扬;另一篇是《李清照, 请让我与你同行》, 写得凄清委婉, 尤其是作者将自己在中秋节的经历与词人孤寂清冷、沉重的心绪巧妙结合, 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共振。

三、优化教学提问, 搭建有效思维平台

提问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教师优化教学的策略之一。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提问,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也常常以问题为线索, 以问题为平台, 并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体现问题的科学性, 即设计的问题既不以学生的简单感知为出发点, 更不以现成的知识结论为出发点, 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其探索思考过程为主线, 模拟问题的发生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 用创设的问题情景启动学生思维, 给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从教材重点、难点中挖掘蕴含的问题因素, 结合学生实际对其进行恰当的改造、重组, 丰富内容的思考价值和教育因素。使抽象的概念栩栩如生, 枯燥的词句含情脉脉, 从而形成生动典型, 新鲜有趣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获得进步, 谋得发展。再次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注意问题的梯度和照顾学生差异, 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由形象到抽象及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将问题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学生因过难而无所适从, 过易则不加思考、脱口而答等因设问不当而缺乏有效共鸣的情况。同时通过问题的有效变换引出一个个“问题链”,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领悟,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和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形成过程, 这种过程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应是由内到外的生成, 而不应是由外向内的灌输, 因而教师还应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对学生的突发异想应予以尊重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问不宜问尽, 有的问题应留给学生, 让学生去想、去问, 并及时肯定和鼓励, 培养学生乐于思考, 乐于质疑的精神。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应不急于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将学生分成小组, 主要采取讨论方式加以解决。教师可以是任意一个小组的成员, 但不是问题的解答者, 而应只是学生解答问题的指导者。比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 大屏幕上始终出现两个问题: (1) 作者写了故都的那些秋景? (2) 选写这些秋景有何用意?可以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便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对前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多组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可列出答案。后一个问题的弹性强, 因而学生回答时各抒己见, 尤其是对都市闲人的分析更是异彩纷呈。

四、优化学生训练, 构建实践快车道

优化训练关键是如何练?练什么?一是明确“练”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知识, 须要紧扣重点关键。二是要注重课堂紧扣课本, 但不能死扣课本。三是练要考虑差异, 分层布置, 分层推进。四是练中培养合作, 互帮促进, 共同提高。五是强化个别指导, 抽样检查, 适时点拨。六是练后要求自我总结反思。七是练后注重讲评, 发现闪光点, 及时鼓励, 既要展示成功者的成绩, 还要巧妙指出不足。练的方法很多, 但关键是抓“实”做“全”, 才能达到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训练思维, 培养兴趣的目的。

课堂优化三步曲 第2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法设计;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80-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效率如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良好的教学效率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只要做好这三步曲,就能达到课堂优化的目的。

一、优化的课堂起始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和老师交流思想、探讨知识,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平等关系。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投以鼓励赞赏的目光,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差错和困难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关怀和帮助,以平等亲和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2009年参加校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我参赛的课题是六年级教材《圆的周长》,由于执教的班级第一次接触,学生和我之间难免存在陌生感,为了尽快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在导课的环节中,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买裤子测腰围环节,要求学生用多种办法帮我实际测量腰围,这样不但很自然地引出了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并且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感到拘束,师生情感交融、爱屋及乌,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课余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第二渠道。每当下课铃响后,我总是留在教室或走廊上,观看或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闲聊,借机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多方面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形成了充满人情味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的情感距离拉近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你的课。

二、优化的课堂持续于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而教师的“导”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环节。

1.导向——变“死学”为“活学”。导向就是从整体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与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具有导向、诱发、激励的功能。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按目标预习课本,可以提前消灭新课中的“拦路虎”。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从而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充满期待,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还可以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引导学生联系新知,迁移学习,变“死学”为“活学”。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再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圆柱体的计算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有什么作用呢?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联想。学生可想到,今天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为什么要先复习圆柱体的体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将圆锥与圆柱体两者进行联想,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2.导趣——变“苦学”为“乐学”。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年龄特点,尽量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一上课我就出示10道能够进行简便计算的加减题目,然后对学生说:“现在,老师想跟你们比赛口算速度,如果谁能赢了老师,老师甘拜下风。”要与老师PK,同学们兴趣高涨。我不假思索,很快就写出了答案。“咦,老师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结果呢?这到底有什么诀窍呢?”同学们惊奇了,求知欲也被充分激发出来了。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入新课并告诉大家:“等学完新课,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厉害!”这样吊足学生的胃口,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导思——变“难学”为“易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认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而当学生产生“质疑”的火花时,教师如果不及时引导,令学生的思维受挫,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的导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导思就是引导学生思维,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茅塞顿开,从而变“难学”为“易学”。但导思要把握好度,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进行过细的讲解,这样会造成学生思维的依赖性,从而削弱了儿童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我们认为,在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教给学生,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要向学生提供中介,提供联想的材料,设计具有导向性与思考性的桥梁,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好学。

三、优化的课堂升华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除了要重视教具、学具的使用外,还要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多媒体运用到课堂进行辅助教育。

总之,课堂教学如何优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我们应站在社会和时代的前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优化三步曲 第3篇

一、优化的课堂起始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和老师交流思想、探讨知识, 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平等关系。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 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投以鼓励赞赏的目光, 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差错和困难时, 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关怀和帮助, 以平等亲和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2009年参加校级骨干教师的评选, 我参赛的课题是六年级教材《圆的周长》, 由于执教的班级第一次接触, 学生和我之间难免存在陌生感, 为了尽快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在导课的环节中, 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买裤子测腰围环节, 要求学生用多种办法帮我实际测量腰围, 这样不但很自然地引出了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并且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不感到拘束, 师生情感交融、爱屋及乌, 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课余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第二渠道。每当下课铃响后, 我总是留在教室或走廊上, 观看或参与学生的活动, 与学生闲聊, 借机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 使学生多方面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真正形成了充满人情味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的情感距离拉近了, 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你的课。

二、优化的课堂持续于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而教师的“导”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环节。

1. 导向———变“死学”为“活学”。

导向就是从整体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 即教与学应达到的程度, 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 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有目标才有动力, 目标具有导向、诱发、激励的功能。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按目标预习课本, 可以提前消灭新课中的“拦路虎”。通过预习, 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 从而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充满期待, 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还可以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引导学生联系新知, 迁移学习, 变“死学”为“活学”。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 我先让学生再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并启发学生:圆柱体的计算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有什么作用呢?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联想。学生可想到, 今天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老师为什么要先复习圆柱体的体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将圆锥与圆柱体两者进行联想, 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2. 导趣———变“苦学”为“乐学”。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年龄特点, 尽量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比如, 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 一上课我就出示10道能够进行简便计算的加减题目, 然后对学生说:“现在, 老师想跟你们比赛口算速度, 如果谁能赢了老师, 老师甘拜下风。”要与老师PK, 同学们兴趣高涨。我不假思索, 很快就写出了答案。“咦, 老师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结果呢?这到底有什么诀窍呢?”同学们惊奇了, 求知欲也被充分激发出来了。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引入新课并告诉大家:“等学完新课, 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厉害!”这样吊足学生的胃口, 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 导思———变“难学”为“易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认为通过让学生质疑, 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而当学生产生“质疑”的火花时, 教师如果不及时引导, 令学生的思维受挫,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的导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导思就是引导学生思维, 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 教师指点迷津, 拨开疑云, 疏通障碍, 使学生疑难顿解, 茅塞顿开, 从而变“难学”为“易学”。但导思要把握好度,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不能进行过细的讲解, 这样会造成学生思维的依赖性, 从而削弱了儿童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我们认为, 在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教给学生, 正如“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要向学生提供中介, 提供联想的材料, 设计具有导向性与思考性的桥梁, 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 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好学。

三、优化的课堂升华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 要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除了要重视教具、学具的使用外, 还要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把多媒体运用到课堂进行辅助教育。

总之, 课堂教学如何优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努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我们应站在社会和时代的前沿,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就必须做到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乐趣, 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中成长, 在“学”中进步, 最终激发学生灵活的思维, 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化幼儿园美术活动“三步曲” 第4篇

一、活动前的准备策略

(一)教师的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客观判断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确定幼儿下一阶段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适度。虽然在有限的范围内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由于受到直觉的限制,幼儿时期形成的概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所以,在确定美术教学目标时必须避免两种提法:一是把画出某一具体图象当作目标,二是把认识近大远小、重叠、渐变等抽象概念当作目标。

2、选择内容。

幼儿学习技能的内驱力来自他们在内容的吸引下产生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愿望。所以,教师应选择那些有足够吸引力的内容并进行艺术加工,认真研究内容与技能的内在联系,把技能表现自然地融入内容之中。如在教小班幼儿学画饼干时,当小朋友在幼儿园吃牛奶饼干时,老师就让小朋友观察饼干的形状及特征,还请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口味和形状的饼干集体进行观察、品尝,于是,围绕这一有趣的饼干品尝会,运用海绵拓印和添画点、线的方法让小班幼儿达到了点线练习的技能,这就很自然地成了孩子们的主观愿望和需要。

3、工具、材料的准备。

美术活动的特点是工具材料种类繁多,广阔的大自然和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就是材料的来源地。为确保幼儿安全,必须注意材料和工具的选择与运用,确保剪刀、刀具、棒等的安全使用。在美术工具、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可以根据兴趣、能力等因素有所侧重,但在选用工具、材料时必须注重幼儿年龄特点,为每一次美术活动选择最适合的材料进行表现,还可体现资源再利用。如收集一些饮料瓶、塑料盆、旧包包、不穿的衣裤鞋子等生活中的材料来丰富美术活动,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创作。

(二)幼儿的准备:

1、生活经验的积累。有针对性的生活经验的准备是必须的,有利于幼儿加深已有的视觉印象与情绪、情感的体验。例如,美术活动“水乡古桥”中,幼儿有“桥”的概念,但对于古桥不一定都能顺利的表现。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在活动前,组织幼儿进行一些讨论与交流。在活动前,可事先让幼儿收集一些水乡古桥的资料和图片等,再将幼儿收集的资料展示在KT板上,从而更加直观形象地帮助幼儿整理相关的经验,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实地参观活动,进一步加深幼儿的体验,这些将有利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作。

2、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指在美术活动实施之前,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美术技能技巧、相关内容的认知情况等,如正确的使用剪刀、理解各类符号等。以确定要教什么,能表现什么,这是确定幼儿美术表现题材的一个前提条件。例如“蚂蚁”主题的绘画活动,我让幼儿利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引起幼儿对“蚂蚁”的兴趣。随后,各种剪贴、下载图片,连坏画等蚂蚁资料都集中到了一起。幼儿一有空,便互相借阅、讨论。在有了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我又把他们带到了教室旁的花坛边,让他们对蚂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又编了一个《蚂蚁王国》的故事,形象、具体地介绍蚂蚁的形态、习性,并让他们讨论对蚂蚁的认识,说说看到的蚂蚁活动情况,最后,指导他们绘画。……实践表明,如果没有课前知识点的认知和素材积累,是不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作品的。

二、活动中的组织、指导策略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是个体化的,教师很难设定统一的指导方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把握以下一些指导策略会使美术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兴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教学情境能引起幼儿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语言描绘情景、多媒体演示情景、音乐渲染情景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通过和孩子谈话,或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导入教学内容,用语言的描述来创设与美术活动有关的情境,并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美术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例如中班美术活动《蜘蛛织网》,教师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活动,然后引导幼儿以蜘蛛的身份来织网(画蜘蛛网)——捉虫(粘贴各种形状的彩色纸片)。自始至终孩子都是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每一个环节孩子都在“玩中学,玩中画”。当幼儿在蜘蛛网上粘上小虫时,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二)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

很多教师常要求幼儿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 跟小朋友的不一样”,这个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儿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等。如画鸟时,我不但鼓励幼儿画自己喜爱的鸟,也鼓励幼儿画想象中的鸟,头、身体、翅膀、羽毛、眼睛、嘴巴什么都能变。有个幼儿按想象画了一种奇特的鸟。大家问我这只鸟的名字。我说:“人类只发现了一部分鸟,这只鸟也许是还没有被发现的鸟吧”!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活动中,当幼儿经常采取某种造型形式、表现方法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当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当幼儿选用橙色和黄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再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太阳呢?”当幼儿用彩条画太阳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怎样的彩条才更像阳光呢?”

(三)运用示范、范画培养幼儿美术技能。

在美术教学中,由于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原因,幼儿常会遇到造型表现困难,范画能够给幼儿提供当下的技术支持或者亲眼所见的机会。教师要辨证的处理“教”和“放”的关系。如折纸、剪纸、版画等初学时就需要逐步示范基本步骤,如老师不引导示范孩子是无从下手的。教师可将传统填鸭模式的“示范讲解”进行改良,把示范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幼儿绘画经验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有时候需要“举三反一”,甚至“举十反一”,以让幼儿积累绘画语汇和表现经验。如大班线描画《树》是学习用不同的线条装饰造型,在充分调动幼儿感受点、直线、螺旋线、锯齿线、城墙线、不规则曲线以及不同粗细长短线条的基础上,教师在幼儿绘画前出示了多幅不同线条、不同组合的范画。幼儿在绘画中表现各异,而且组合多样,没有和范画一模一样的作品。

(四)教幼儿学会修改图象,弥补画面缺陷。

教师应使幼儿懂得完成作业和对待工作一样,应该是完整的,不能半途而废或因不满意而气馁,应鼓起勇气,设法修正,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幼儿,常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或坐着发呆直至换一张纸为止,这是极不好的习惯,对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教学活动.如“曲线想象练习”、“借形想象画”、“ 线宝宝”等,引导幼儿学会对已有图象进行再定义。尤其是当幼儿画“错”的时候,我就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果不能修改,则用再定义的方法使其变为其他图象,使其不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如画“动物世界”的时候,有个幼儿画了两个太阳,我就启发他大胆想象,把它再定义为其他图象,结果他成功地把它改画成了大狮子。

(五)鼓励幼儿超越教师

教师应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不必将图象、颜色、步骤都讲解得十分详细,应给幼儿留有较多的创造余地,以显示他们的才能。有时甚至可以有意提供一些不完整或错误的图象启发幼儿思考,让他们担任“小医生”为作品“看病”,使幼儿有超越教师的机会。如在为故事《猴子过桥》画插图时,我介绍了猴子的两种动态,并表示自己想不出其他动态,请幼儿补充。在这种创作氛围中,幼儿个个信心十足,满腔热情,画出来的小猴也千姿百态,很有创造性。

(六)展示作品,相互欣赏学习。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互相学习借鉴的成分,因此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应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既乐于观赏那些技能高、创造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

我们知道,衡量一幅画的标准绝对不是“像”与“不像”、更不是“对”与“错”。俗话说:成熟是一种美,幼稚也是一种美;生活中的真实是一种美,艺术的夸张也是一种美。 幼儿对许多图象的解释都与日常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应经常观察、学习幼儿的造型,善于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画面,正确、合理地去评价、鼓励,保护幼儿的自信心,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应想方设法去引导、提醒,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进行交流。

三、活动后的延伸策略

(一)对幼儿美术作品作继续评价并要合理处置。

对于幼儿美术创作的过程和作品,教师都应给予关注,以正面评价为主,通过教师讲评、幼儿自评或互评等形式灵活进行,并能将评价贯穿活动始终。老师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再现与诱导有着重要的意义。往往幼儿个体差异性较大,在同一课时里幼儿间完成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应在延伸阶段督促幼儿完成,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定时间(例如离园活动),给幼儿进行专门的交流,把自己的作品讲给老师、同伴听听,逐渐习惯于使用自己的美术作品为讨论、争论的基础,建立起幼儿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另外,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要珍惜,处置要慎重。一般可以布置展示台或者制成玩具、墙饰等,渗透到幼儿园和家庭的环境布置中,这也能吸引家长的关注,促成更好的家园联系。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

区角活动的环境相对于课堂往往更加轻松,幼儿更乐于表现。因此,让幼儿在美术活动区中进一步温习美术活动的技能技巧。教师也可利用多种形式吸引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用幼儿的作品布置教室,看到自己的作品布置在教室的一角,幼儿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例如,在结束制作迎春花的活动后,我将剩余的材料或者边角料投放在美术角中,区角活动时,我发现很多幼儿都很感兴趣。个别掌握较好的幼儿还当起了小老师。

(三)开拓材料,激发幼儿兴趣。

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从而大胆的表现、表达,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棉签、勺子、瓶子、盖子作画笔;用藕、萝卜、土豆作刻模印章;还可以让幼儿用吹塑纸、旧挂历纸、废胶片、碎布、盘子等,采用吹、泼、剪、贴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幼儿可以“应意选材”,也可“因材施艺”。多种材料的运用,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让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张扬。

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运用一定的策略,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让美术活动的意义、作用得到落实,让我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尝试、总结,找到更多更好的美术教学策略,让我们在创造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不同的美。

优化课堂教学四步曲 第5篇

一、合理布疑, 增强学生对数学复习课的注意力

由于学生已经对教学内容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所以在复习课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心不在焉的状态, 对于这种表现, 学生表示:“这些内容不是已经学过了吗?”在复习课教学中, 学生常常会对教学内容产生熟悉感, 于是感叹:“这道题我会做。”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对复习课掉以轻心, 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难以提高。为了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复习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合理布疑, 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通过学生参与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现以苏教版高中数学“不等式”为例, 在进行本单元教学内容复习的时候, 教师特意选取了一些简单但容易出错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如, 假若不等式|x+2|+|x-1|≥a对于x∈R恒成立,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学生普遍表示题目太简单了,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题目的奥妙, 教师让学生尝试求解。学生的解法为:∵不等式|x+2|+|x-1|≥a对于x∈R恒成立, |x+2|≥0, |x-1|≥0, ∴对|x+2|≥0, |x-1|≥0求解, 结果为x≥-2和x≥1, 所以x≥-2。在学生兴高采烈等待教师宣布该结果为正确答案的时候, 教师直接宣布答案错误。学生对于教师给出的结果非常惊讶和质疑, 为了知道错误原因, 学生认真听教师分析解题思路。教师给出的解题思路非常简单, 即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知|x+2|+|x-1|的最小值为3, 所以取值范围应该为 (-∞, 3], 根据教师的提示, 学生恍然大悟, 才知道错误的原因。通过对疑问的解析, 使得学生将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数学复习课中。

由此可见,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为了增强学生对复习课的注意力,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布疑。

二、分层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是新课改下倡导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其内涵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 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所以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 为了在巩固知识阶段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方法, 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融会贯通, 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复习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知识融会贯通,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高中数学复习课中如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呢?

依然以“不等式”为例, 教师通过列举易错题和多种解法解数学题, 引导学生重新回顾不等式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即是说,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整理, 最终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下图)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顾教学内容, 让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弥补漏洞来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水平。

课堂教学四步曲 第6篇

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思维方向, 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内在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 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下面举几例说明新课导入的方式:

(1) 用设计几题练习题来导入新课。 (2) 用造成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 (3) 用创设一种“情境”来导入新课。

导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生拉硬套, 牵强附会。 (2) 导入对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 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3) 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 学习时轻松愉快, 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4) 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 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 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5) 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 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 不能喧宾夺主。为此, 新课导入, 要精心设疑, 创设问题的情境, 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二、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悟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 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 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 要善于在知识的生成点上设疑, 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 这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 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 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 (2) 整个新知的探究过程中, 要体现学生为主体, 师为主导的思想。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 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实验的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亦可学生间相互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 (3)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 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 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 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 (1) 练习要有目的性, 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 练习要及时, 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 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3) 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 以及学生由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 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既要使学困生“吃得消”, 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4) 练习要多样化, 为巩固概念, 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 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 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 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 提高练习效率。 (5) 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 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 对出现的问题, 要及时解决, 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习前, 教师要有预见地有意识地让能充分暴露练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 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 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四、归纳小结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四步曲” 第7篇

一、科学选材,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避免空洞说教

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沉闷、难以理解, 如果不引进新的教育资源去充实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科学选材要求我们要精析教材, 分清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然后有比较、有鉴别地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合理地选取相关的教育资源, 扩大信息量, 以此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另外, 我们还要善于捕捉“热点”问题, 平时广泛阅读报刊杂志, 收听收看合适的广播电视节目, 以深入学生生活中搜集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 而且能寓教于乐,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性特点。

二、案例导入,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 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 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 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在新课导入上下工夫。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质疑情绪, 使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听课, 从而主动参与到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中。

例如, 在学习《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 我选取的是“短信的诱惑”这一案例来进行导入。我向学生征求意见:“前天, 老师的手机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说是我的手机号被某网站随机抽取为幸运号码, 奖励价值5000元的最新款苹果手机一部, 这对我是个很大的诱惑, 但条件是先交个人所得税600元, 然后才会把手机给我邮来, 你们觉得我该不该交这笔费用?你们听父母说过类似的事情吗?”通过生活化的事例进行讲解, 学生容易接受, 较自然地理解了“诱惑就在人们的身边, 要正确看待诱惑”这一主题。我们再借此时机对学生的看法分别作出肯定,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就会事半功倍。

三、教法灵活, 避免灌输式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课程改革之前的教学中, 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 这种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性的错误定位, 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 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此类教学方法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 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制约了思想品德课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常规方法外, 还可运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法 (图片、图画演示、影片) ,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于教学中。此外, 参观法、讨论法、实际训练法及以探究的方式教学和以情感体验的教学法都值得尝试, 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都要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四、精彩收尾, 言虽尽而意无穷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最大限度地激活学习欲望, 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草率, 结尾更是如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收尾工作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 同时还担负着让学生对下一课有所期待这样的重任。激情感染式、总结归纳式、分析拓展式、设置悬念式结尾都不失为好的课堂结束形式。当然, 课的内容不同, 结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能生搬硬套一种模式, 要因课而异, 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中心, 切中要点, 注意语言精练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 有时学生之间互问互答, 有时针对教学关键之处, 提一些有争论或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 让学生开展讨论, 也可以借鉴评书联播形式, 设下悬念, 且听下回分解。总之, 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 一定会使学生难以忘怀, 不但期待下一课, 同时还会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入有效课堂教学的预习“四步曲” 第8篇

进学的问题, 过程自, 己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去解决问题的一个自

入不但能培养学重要准备策略。课前预习的到位生独立思考问题的,

有学能习惯, 力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而且能较好培养学生的自

效性趣, , 从而使有效教学得到落实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我与

课工作认为, 四步曲如果, 做可对学生与教师携好有效的课前预习

堂琼○效的通行证。手进入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一张有

教一、明确预习目的, 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中县学第一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小容有了明确预习目标后, 新那如何教材内的地调配, 让学生带学安排预习时间呢, 着愉悦的这也需要、自觉合理预张洁的心理去预习芸的时间里投入, 对新教材内容的预使学生能在较少习我在将要进入新的学习知识习中, 获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四点学预, 生习要:对通求所过学要自生学己预习把习的课时课, 文文读我进看总行两是这遍要样求, 步楚哪些内容是自己一就懂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哪些弄清曲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内容是自己难于解决的;和获得了在读的”哪后时些思产收考生获题的, 中疑的问把问结课题合前和起预在来习, 初提步进示阅入和读第课

二轮的阅读。第二轮阅读时, 要求

学生借助学习工具书来自行努力解决。如果借助工具书还难以解决的问题, 把它注在预习笔记本上, 留到课堂上去解决。学生通过第二轮的阅读, 必然会在从中有所收获, 此时, 要求学生把预习所获也写在预习本上或课本上, 以便在课堂上交流。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 明确预习的目的。通过预习, 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知道了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 哪些需要教师在引导下去弄懂。这样, 学生在上课时, 便可集中精神力去听, 去思考解决自己难于弄懂的内容, 和同学交流自己在预习时的所获, 这样, 听课就变得更有针对性了,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合理地安排预习时间, 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如何合理的安排预习时间, 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此, 我采取了分时段的预习时间, 从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里挤出十分钟, 让学生初读、深读, 整体感识将要学习的新教材;短短的十分钟难于收到预习成效, 所以下午的第三节综合活动课再让出十分钟, 让学生整理他们对新教材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晚上再利用十五至二十分钟的时间借用参考资料、工具书来自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时间安排, 看似乎支离破碎, 但却较好地缓解和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 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的愉悦心理, 从而主动地去预习, 提高了预习的有效率。

三、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 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 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

如:在预习古诗时, 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 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提出困惑, 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源, 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型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 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 先粗略地看一遍, 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 借助字典弄懂字、词, 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 通过与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 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 归纳课文中心, 反复阅读, 深入感知。

四、重视预习检查, 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 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 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 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 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 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所以, 对学生的预习, 我每天都对学生抽员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 我常以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 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 有师生之间的, 也有学生之间的。在交谈中, 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 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 而教师也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此, 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 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诗教学四步曲 第9篇

一激趣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望的源泉与动力。

在这里我要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诵读

多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传统经验。一要遍数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理学家也说“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朗朗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分组读、同桌互读等。通过多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二要读出韵味。古诗文的语言一般高度凝炼概括,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能读出韵味来。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三知意

知意,就是知大意,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进入诗的意境,提高学古诗的兴趣。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让学生先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之后教师可以讲解:这首诗的开头“朝辞白帝”四字,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人用“朝辞”标志厄运已经过去,新的一天刚刚来到。“辞”的不仅是白帝城,也透露着与昨日告别的欣喜。清晨的一抹霞光,将山上的晨雾染得五彩缤纷,从江面上仰望,白帝城掩藏在云蒸霞蔚的彩云之间,正如诗人此时沐浴着灿烂霞光的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句,“千里”与“一日”,以时间的短促和空间距离的遥远作对比,从感官上表现了舟行之快,同时也极其真切地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愉快。早上还在白帝城,旦暮间就回到江陵。这样,学生就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意了。

四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古诗词的灵魂。学生要从古诗词中吸取营养,必须领会其中蕴涵的情感;发挥古诗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必须涵咏诗词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古诗词的兴趣,必须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要使学生“领情”,教师应该掌握引导的方法和技巧。现在的学生大多衣食无忧,大部分没有农田耕作和家务劳动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甚至连吃的米饭从何而来都不知道,平时吃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让学生体验农民的辛劳,从而教育他们珍惜劳动果实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锄禾》时,我借助了网络媒体,先出现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顶烈日冒酷暑,戴斗笠披蓑衣,播种、插秧,除草、施肥……最后把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如此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的画面,无须教师过多的解释,学生便会深深地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无形中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总之,要让古诗这一文学中的瑰宝永远亮丽,我们小学老师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四步,那么学生就不会再为古诗词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词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詩词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董家中心小学)

写字教学的“四步曲” 第10篇

一、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字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历代著名的碑帖和书法家的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造型美和书法作品的艺术美。看后, 我顺势提出问题:这些精美的书法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再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给他们讲东汉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成“墨池”;怀素练字秃笔成堆;岳飞沙上练字等故事。故事中书法名人那种勤奋、持之以恒的精神激起了学生写好字的强烈欲望。

二、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1. 强化写字姿势。

写字姿势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字质量和学生的身体健康。练字先练姿, 做到“三个一”, 即:眼与本子有一尺, 身与桌子有一拳, 手与笔尖有一指。还用录像展示学生正确的和错误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让学生进行比较、评价, 加深其印象, 强化其行为。

2. 解决思想问题。

大部分同学只有写字课上才一笔一画地去写, 把字写得较正确、规范, 课外就比较马虎。为解决这种思想问题, 我要求学生加强平时练习, 提出“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思路, 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各方面。

三、传授科学的训练方法

1. 根据学段特点, 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

低年级写铅笔字, 字要写得大一些, 不能太小、太轻, 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中高年级用钢笔写字, 钢笔字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行宽符合要求, 有一定速度。

2. 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

(1) 写好汉字的部件。汉字都由许多部件组成, 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常用的部件是写好字的基础。如: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等。 (2) 利用汉字间架结构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字形归纳写法。独体字特点是笔画较为简单紧凑, 要求重心稳, 但要有疏密、欹斜变化, 主笔往往起重要作用;上下结构的字, 上下部分一般要重心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全包围结构讲究外框与框内部分的大小比例相称;半包围的包围部分, 应像人的大衣、外套、披风, 应长短宽窄合适, 披在身上增加人的精神与风度。这些好比建楼时搭起楼房的框架。 (3) 教给学生练字四字诀:看, 仔细看清范字的样子;记, 用心记住范字的形状;写, 笔姿认真写到位;比, 看写的字像不像范字。遵循“描、仿、临、读、背”的规律。先从描写入手, 进而临写, 逐步达到独立创作的目的。这样一来降低了写字的难度, 容易上手。

3. 注重课内、课外练习相结合。

写好字要靠多练, 不仅在课堂上多练, 还应在课外勤加练习。引导学生加强记忆, 做到“心中有字, 心中有格”, 使写字知识内化形成稳定的写字技能, 达到“无格胜有格”的境界, 学生的写字质量就会实现质的飞跃。

四、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墨来逞风流。因此, 在班级中开辟了“作业展示栏”“我来露一手”园地来展示学生的作品。每月开展一次书法比赛, 字写得好的同学冠以“小小书法家”之名。把写字好、画画好、作文好的同学编成板报小组, 定期出黑板报来展示他们的才华。这样的激励、鼓舞激发了同学们练好字的热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优化课堂教学四步曲】相关文章:

课堂优化实践05-25

优化美术课堂07-02

优化英语课堂09-04

开放课堂优化教学06-26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07-09

优化课堂教学活动08-22

课堂教学优化管理09-01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06-29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08-16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08-10

上一篇:设计性培养下一篇:倡廉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