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的审美价值

2024-09-13

影视音乐的审美价值(精选12篇)

影视音乐的审美价值 第1篇

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在音乐教育中到底有何区别。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则是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在高校中开设音乐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素质教育,而这一切都是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为最终目标。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是任何学习音乐的人都不能或缺的部分,当然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有深有浅,这就要以教育对象决定知识的教授程度。如果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则应该系统的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而非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习最基础音乐知识便可以。音乐基础知识的教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技能上的传授,而音乐审美教育则是培养人的创美、审美功能。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时刻都包含着音乐基础知识的应用,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离开了音乐审美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没有任何价值,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提高音乐素养服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如果抽取音乐基础知识这一块基石,就好比空中楼阁;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人文内涵的音乐审美活动也就无法进行,音乐审美则成了一句空话。要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就必须先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一定要打好,但很多学生反映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总是枯燥乏味,比如有些学生说:“五线谱认起来比较复杂,音符好像都是一个样,怎么也记不住,节奏怎么也打不到一起,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给学生们教唱《送别》时,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应该先教大家认识节奏,打节奏,认音符,唱旋律最后唱歌词,可是对于这种旋律流畅,容易记忆的歌曲,这样的教学方法反而会减慢学生学习的速度,在还没唱歌词之前可能已经厌烦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教学生们唱歌词,把学生分成A、B两组,两组分别学不同的乐句,A组学习的时候B组的学生心里默唱,且边唱边打拍子,最后两组一起唱,等完全学会了再帮助他们分析其中的乐理知识,这样就比较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了,通过学习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做一件事情,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因此,音乐课科学地强化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培养持久的音乐学习兴趣是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甚至采取抛弃的观点,势必会导致音乐教育的不可行。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必然过程,音乐审美教育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兴趣培养过程中的绊脚石,学生们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就对音乐的学习产生畏惧,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基本能力,音乐学习兴趣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应当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消弱两者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音乐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同时使学生获得音乐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增加音乐兴趣的持久性。

音乐教育究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最终是为了完善人自身的品格。我国古代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善民心”、“移风易俗”的音乐教育思想就是以音乐对人的教化作为目标。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为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服务的。所以,音乐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功能和作用简单的说,可概括为四种主要功能:(1)育人功能,使人品德高尚。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从而树立起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2)智能功能,使人聪明起来。由于调动形象思维,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相互促进,比如学习键盘乐器需要左右手一起配合演奏,这样奏出的音乐才显得感情饱满、耐人寻味。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左右手的配合能力,从而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3)健康功能,使人心理、生理健康。人所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心理活动,人们进行音乐活动,无论是欣赏、表演还是创作,其基本过程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对音乐做出主观的反应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和谐的音乐可以塑造美好的音乐形象,从而正确的引导人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对人的精神、心理、生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4)美育功能,培养人的创美、审美功能。“高品位”的音乐,会对人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不仅对人的智力增长有所促进,而且对美的艺术感受得到升华,这些方面相互渗透,能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教授过程中,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历史文化等全面的素质教育。音乐审美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主旋律。十六大报告指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个民族精神就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其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我们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演,学生观、赏、视唱,合唱等形式,将革命历史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保卫黄河》、《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以及现代爱国体裁的歌曲如《歌唱祖国》、《爱我中华》、《走向复兴》等优秀作品对同学们进行爱国教育。其次,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音乐审美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塑造完美的意志品格。

如何有效地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素质,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摈弃“师道尊严”建立爱心。音乐教师应具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深厚感情,这是教师悔人不卷的动力,也是感动学生使其乐于接受教育的力量。音乐是情感的“独白”,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丰富的情感是艺术教学的先决条件,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音乐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支配自己,把情感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用真实、诚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要做到有感情的歌唱、演奏、表演、创作;用情感丰富的语言,准确的把握课堂情绪的变化,认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发展,引导学生领悟音乐情感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和愿望,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其次,音乐教师应有正确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一部交响乐、一部歌舞剧、可谓是一个博大的情感海洋;一堂音乐课、一场音乐会一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意志趋向,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艺术观,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提供优秀的音乐人才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只有敞开爱的胸怀,才能为学生打开充满阳光和鲜花的音乐圣殿大门。如果有那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如何能推脱责任于“冗长难懂的乐曲,枯燥乏味的乐理”。最后,还应提高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规范音乐教育教学的力度。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正确恰当的运用音乐语言(包括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进行音乐教学,使学生们懂得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和正确地表现音乐,准确把握整体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到增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搞好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艺术教育中,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当不断探究、竭尽所能为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摘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音乐审美在音乐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价值,加强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的教学特点与音乐审美教育特质间的关系,成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的焦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注重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基础知识,功能,目标,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试论群舞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第2篇

试论群舞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群舞是舞蹈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同时它又是舞蹈文化中历史最悠久,而又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样式。它不仅是舞蹈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段,而且它更是舞蹈艺术中最具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如果我们用一种探寻的目光,从艺术文化学和艺术美学的角度来挖掘一下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我想,我们将会对这一古老而常见、独特而平常的舞蹈表现形式产生一种更深和更新的认识。以下试从几个方面分别探究一下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能本质地反映或保留着人类某种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的一种事物。舞蹈艺术中的群舞表现形式正是这样一种事物,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群舞是人类文明史上群居生活的一种本质反映

考察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类的群居生活。这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历经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

群居不是一种简单的聚集,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构成,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认同。人类自从开始了群居生活后就进入了文明发展的阶段,就进入了文化创造的时代。人类从远古能走向今天,能创造那么伟大而灿烂的文化,都是因为人类先择了这种群体性社会化的生存方式的结果。这种方式无论在抵御自然灾害、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谋求发展出路等方面都使人类积聚了智慧,聚集了力量,创造了文化、开创了历史、最终成为自然界中唯一一类独具灵性的伟大生灵,开始了辉煌而伟大的文明历史。

群舞就是这伟大的文明历史前期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反映。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在摆脱野蛮走向文明时期由血缘和早期文化而结成并产生的群体关系、群体意识,本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类在文化认同,社会关系认同下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性生存方式,使众人合一,团结与共,同心同德,社会大同的现实生活状态再现的完美无缺,致使人们看到了群舞就想到了人类的一种凝聚、一种共同,一种力量。

二、群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漫长的人类群体性、社会化生存历史中,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必需的物质需求与精神娱悦,不断地重复着进行劳动作业、与休闲娱乐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创造文化,在休闲娱乐中人们享受文化,同时在享受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形式。群舞就是典型的文化享受形式与文化活

http://

中国舞蹈网

动方式。早期的人类处于文明初期,所创造与使用的文化艺术形式自然不是很丰富。那时,人类的文化生活只能是利用最直接、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在那时,人类除了能使用最方便的声音来表达情意外,最容易动用和最方便利用的无疑是人的动作与身体。这时舞蹈自然成了人类最早而最便捷的娱乐手段。

在这个时候,由于人的文化发展还很落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自然任何时候的娱乐活动都是一种群体性的参与,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群体性活动更能激发情感享受快乐。所以,群体性的劳作,群体性的快乐享受就成为当时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主要的形式。而群舞无论从本质上、从功能上,从形式上,都符合这一文化生活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他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创造、一个缩影。

另外,从人们跳舞的理由和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上看,当时的文化生活与舞蹈娱乐都是人类原始生活的真实写照(如:狩猎舞、战争舞、采集舞、丰收舞、祭祀舞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完全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文化状况与文明程度。这更进一步说明群舞不仅是当时文化生活一个缩影,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三、群舞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和媒介

自从群舞成为原始人类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之后,群舞就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并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包涵了人类的劳作文化、享乐文化,而且还承载了人类的精神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全部信息与创造成果。人类的所有意识形态几乎都可以通过群舞这种活动方式表达出来,传播下去,同时,在循环复始的传承中,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更新与丰富中发展繁荣。(比如舞蹈的动作内容、形式、节奏、队形、服装等等,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意识及文化观念。)这样他们在一代代的继承与发扬过程中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自然地起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谋介作用,使人类的文明源源不断,奔流不息。这是群舞最具价值与意义的伟大功能和作用。

四、群舞是人类集体凝聚、团结的一种“力”的象征

人类自远古走到今天,从原始蒙昧发展到如今辉煌,所依靠的就是两种“力”。一种是在强烈的生存欲望下转化而成的勇于探索追求的意志力;另一种就是人类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发展而凝聚、团结在一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共同奋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而后者的这种“力”不但是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性本质,而且也是成就人类文明进步,走向辉煌的关键。人类是依靠这种“力”首先从野蛮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同样人类也是依靠这种“力”在不断地与自然抗争中完善自己而确立了自己的价值,最终成为“自然的主体”“宇宙的精灵”的。人类还是依靠这种“力”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同样,人类更是依靠这种“力”并正在以最大可能发挥与利用这种“力”,来开创自己辉煌

http://

中国舞蹈网

灿烂的未来。可见,这种集体的“力”、团结的“力”、智慧的“力”、战无不胜的“力”,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群舞正是这种伟大的“力”的象征,是这种伟大的“力”的表现,是这种伟大的“力”在舞蹈艺术中的形式化弘扬。它的存在完全说明这种“人的力量”的特别与强大,它的本质就是人的这种特有的集体的、凝聚的、团结的、“本质力量”所在。

群舞除了具有以上的文化价值之外,它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与审美价值。这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群舞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最高表达方式

首先,我们知道,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舞蹈本身就是最强烈、最充分的抒情手段,人们一般都是在“言之不足”之后,“嗟叹之不足”之后,“咏歌之不足”之后,“而手之舞足是之蹈之也”。这充分说明了舞蹈在情绪表达,在感情抒发上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或不可达到的效果。也正如闻一多先生所精辟论述的那样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人类无论是在原始时代或进入当今的现代社会,舞蹈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生产与生活,是人类传达情意,抒发情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岂止远古时代,在其他艺术形式还不发达阶段是如此,就是现代社会,在高度发达的表现方式的今天,人们仍然离不开舞蹈,离不开用舞蹈的方法,淋漓尽致的抒发情意,甚至是发泄心中的各种郁积。因为只有舞蹈才来的充分、来的强烈、来的干净、来的彻底。

自然,群舞就更是这种情感抒发的最高形式了,因为它不只是个体的单个的情绪表达,它更是一种群体的造势,一种激情的感染,一种性情的放纵,一种氛围的升腾,一种肉体与精神的陶醉与满足。是人的情感渲泄的最高境界。

它的那种阵式,那种情境、那种力量,那种和谐,那种尽情,那种同心,那种强烈,那种境界,是任何抒情形式都无与伦比的,它理所当然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最佳手段和最高形式。

(二)群舞是舞蹈形式化特征最完美的体现

舞蹈是一个形式化很强的艺术门类。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法完全依赖于舞蹈动作,造型,节奏,构图等形式上运用与创新。

舞蹈的形式化是指舞蹈的动作,舞姿、节奏、构图、调度等语言要素,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构成规律和组成模式。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往往是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在动作、节奏、造型、画面等方面进行规律化、风格化、模式化的设计与创作,使其成为具有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化语言与意象符号。可

http://

中国舞蹈网

以说舞蹈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化的构思与创新,舞蹈表现或舞蹈表演也就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的展示与演绎。

舞蹈的表演与展现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不同方式,它们都是舞蹈形式化特征的最本质的载体,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功能与特色将舞蹈的艺术美与形式美完全展现出来,让人们得到最全面的审美满足与美感享受。然而在这几种表达方式中,群舞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它不仅是这几种表达方式中最悠久、最基本、最具舞蹈本质特色的方式,而且它还最集中、最突出、最完美的体现出了舞蹈形式化的这一重要特征。

首先,群舞在舞蹈的动作与节奏上比其他几种表现方式,更具形式化特点,它动作简练、节奏强烈,重复强调,对比鲜明。这都是由于群舞是多人(众人、集体性)的舞蹈形式,为了体现其整体性与规模性,为了达到强烈的抒情效果,它在动作的表现、动态的展示,步伐的组合及节奏的变化等方面都更需要有规律性与形式化的要求。

其次,群舞在舞蹈的流程、画面的构图、队形的调度等方面,也更体现出了舞蹈的视觉图画,空间图案,流动的线条,变化的图形等典型的形式化特征。这也是群舞在表现手段上最具特色的一个优势,它不仅强化了舞蹈的表现力,拓宽了舞蹈的表现手法,而且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内容,最完美地体现了舞蹈的审美特征。

(三)群舞是最具视觉冲击力与心灵震撼力的最佳审美对象

我们知道,艺术表现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动人的情感内容,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感染观众。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来打动观众、让观众不仅得到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且能感受到心灵上的性感震撼。这也是所谓艺术欣赏与艺术审美的本质所在。

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任何高质量的艺术欣赏都是视觉与心灵的最佳愉悦。纵观人类的各艺术表现方式(如:文学、美术、音乐、工艺、建筑等),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抒情与表现的目的,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审美欣赏的要求,但无论在表现的形式和运用的材料以及存在的方式上对艺术作品的充分表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与制约。有的受到了听觉的制约(如:文学、绘画等),有的受到了视觉的制约(如音乐等),其作品无论多么的完美,多么的有感染力,都会因为所存在的局限与制约而带来不同程度的缺陷与遗憾(当然这一点在后来的综合艺术中如电影、戏剧等得到了充分的弥补与完善,其中舞蹈也属于这类综合性艺术。)然而,舞蹈艺术,特别是群舞这种艺术形式却在这方面是最有优势也最具特色的。群舞不仅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而且它更是一种现场艺术,是一种最具激情,最具气氛、最具阵式、最具视觉美感、最具心灵震撼的艺术形式。每当欣赏这种舞蹈时,那舞蹈的人们在或强烈或舒缓美妙的音乐中,在众人统一协调、整齐一致的舞步表演中,在流动的线条与静态的图案组合变化中,在舞者与舞者相互情绪激昂,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

http://

中国舞蹈网 的互相感染与交流中,时儿优雅、让人甜蜜;时儿舒展,令人陶醉;时儿激烈,使人兴奋;时儿变化,令人惊讶,高潮之处更是令人振奋。如此台上台下,视觉听觉、情感与智慧、舞姿与心灵共同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高质量的艺术欣赏活动。这就是舞蹈艺术,这就是舞蹈艺术中的群舞艺术,给人类艺术欣赏与艺术审美带来的奇特效果。也只有这效果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得到最高质量的审美享受。

当然,群舞的美学价值与审美特征可能还不只这些,这里只是初略地提纲式论述一二,它的更有价值的审美特色以及文化内涵有待大家更深入的研究与深层次的发现。以上观点不一定正确,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转载自:中国舞蹈网http://

电影音乐审美价值探微 第3篇

【关键词】电影音乐 审美 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76-01

音乐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艺术特征。音乐是以听觉为接受方式的艺术,而影视是以视听为接受方式的艺术,需要由视觉画面和听觉的艺术组成。音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似和相通之处,首先它们都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在一定的时间因素中展开的,而电影艺术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在一定时间内连续产生的,音乐和影视艺术都是以时间为表象进行的。其次,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种运动的艺术,电影中不仅画面是运动状态,而且人物的心理活动、剧情的发展以及戏曲的冲突与展开都是一种运动的状态。正是由于音乐和影视艺术有着许多共同点,才使音乐进入到影视艺术中,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建立起自己一个新的音乐体系,拥有独立的音乐审美标准和审美品格,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渲染背景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的作用,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

1.渲染环境气氛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例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城南旧事》,它通过小姑娘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曲家吕其明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规的配器,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民族乐器,以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特别是影片的结尾处表现更为强烈;英子的父亲已去世,她和妈妈、弟弟为父扫墓,从小把她带大的宋妈也要离开他们回农村去了,英子和妈妈、弟弟在满地黄树叶的秋天坐着车子和宋妈告别……这段画面的背景音乐就是在弦乐队的轻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别》的曲调,这平缓的音乐,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2.渲染时代气氛

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演奏演唱方式都有所不同,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表现春秋戰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片《李冰》,选用了古琴曲《梅花三弄》成功地渲染了一种古代的气氛。如《大浪淘沙》叙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4个知识青年所走的不同道路的影片中多次出现《打倒列强》的曲调,是一部表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生活的影片。表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影片,常采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为音乐旋律。《孔雀》中姐姐报名当伞兵时的音乐,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

3.渲染民族特点

彦克、罗念作曲的表现西藏农奴翻身做主人的故事片《农奴》,选用富有鲜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乐,并用藏族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藏族特色十分明显。雷振邦作曲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以新疆塔吉克的民歌旋律创作主题歌与插曲,渲染了民族风情。莫尔吉胡作曲的影片《成吉思汗》,洋溢着蒙古族的特色。

二、刻画人物心理

音乐的长处,在于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而电影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内心情感,起到这种作用的音乐,在影片中表现形式有多种。

1.以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轮换的形式出现

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弹奏琵琶曲《十里埋伏》借以宣泄心中的愤慨这一段,就是电影音乐借声抒情的著名范例。伴随着激昂的乐曲,电影以其特殊的表现手法,使银幕依次出现不同的画面:众水手在窗前屏息静听;窗上映出邓世昌弹奏琵琶的身影。接着编导展开想像,在铿锵有力的《十里埋伏》音乐声中,幻化出邓世昌果断地指挥军舰开炮、敌舰中弹爆炸、仓皇逃窜等画面。这段激昂悲壮的琵琶古曲,抒发了邓世昌激烈的内心情感,表达了他对民族危亡的忧虑以及誓与侵略者决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2.以画外音乐的形式出现

由张艺谋导演、赵季平作曲的影片《菊豆》里,其中有一个段落,是杨老板的侄子、年轻力壮的杨天青第二次偷看菊豆擦身时被她觉察,于是菊豆干脆袒露出满是伤痕的上身向杨天青哭诉自己的遭遇。伴随这一段落的音乐,是用埙吹奏出低沉哀婉、如诉如泣的旋律。埙的音乐是菊豆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影片中的人物,有时因某一事物的骤然变化,而引起内心情感的强烈波动,出现突如其来的震惊、恐惧等,起着强化和扩大的作用,大大增强了此时画面的感人力量。

三、深化主题思想

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在三十年代创作大量的电影主题歌,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许多成功的电影主题歌,长影摄制的影片《人到中年》主题音乐,对深化影片主题思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主人公陆文婷是一位眼科医生,十几年来,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直至积劳成疾、重病卧床。作曲家吴大明为陆文婷谱写出深沉、内在的主题音乐,生动地勾画了女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坚定信念,突出这一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伟大人格力量,从而使它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佳作。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需要,确定音乐的风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以及每段音乐的起至、情绪气氛以及画面的关系。电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乐资料加以剪辑来改编成电影音乐,同时还必须懂得乐队,另外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及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尤为突出。

略谈职校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第4篇

关键词:职校音乐教育,音乐价值,审美价值,实践探索,教学改革

很多人都在积极参与研究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问题, 也牵涉到不同的研究对象、内容、方式等等, 通过对现阶段音乐教学进行研究, 了解到虽然“审美”风已经吹了一阵子, 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根本上的问题, 这就是该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希望音乐教育, 尤其是职校音乐教育能真正达到“审美”的目的, 以迎合时代的发展, 配合专业的需要。

1 职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职校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曾经对所教的不同班级音乐课堂作了记录, 中专班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经常会乱哄哄, 非常吵闹, 注意力难以集中, 教师只能扯开嗓门大声喊, 这样也只能让学生暂时的停止吵闹, 对几个同学进行询问了解到, 大家还是挺喜欢上音乐课, 一到上音乐课的时间就兴奋不已, 因为音乐课比其他课程轻松, 大家在上完一些枯燥乏味的专业课程后, 把音乐课当成了课外活动和休息课, 并没有觉得这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所以不加重视, 还有些学生说, 音乐课嘛, 就是唱唱跳跳, 我们也能唱很多的歌曲, 比音乐课的歌曲要好听, 特别喜欢唱流行歌曲, 同学们觉得音乐课的内容学了没有多大的用处。就这个问题, 笔者也和其他几位音乐老师商讨过, 他们就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作了这样的回答, 有几位说, 音乐课的时间就是45 min, 加上学生要吵闹, 停下来, 调整一下秩序还要花费一些时间, 剩余的时间能完成课本里要求的内容就已经不错了。那么高职班的情况呢, 笔者听过这样一个课堂, 老师上的是音乐欣赏课, 先讲了一下主要欣赏的作品曲目,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出现的是关于这个歌曲的一些画面, 接着便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现场表演等, 环节应有尽有, 一些新技术、新理念、新形式也运用在其中。从表面看来, 一切都似乎完美。遗憾的是教师所在的位置, 包括讲述、提问、听音乐、看大屏幕等, 大半儿时间是依靠在电脑桌旁。作为观赏者的我们, 感觉又如何呢?一堂课下来, 气氛沉闷, 心情压抑。审美教育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吗?音乐课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

1.2 音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2.1 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音乐教育的要求, 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学生的思维也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 就因为发展变化太快, 学生的见识和知识也很广泛, 一些音乐教师仅仅依靠以前在学校学习的那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 因此, 作为音乐教师就更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以迎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1.2.2 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让学生感兴趣的去学习

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学生喜欢音乐, 这确实也是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 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没有了呢?甚至产生逆反及厌倦心理。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比如上一堂唱歌课, 很多老师就只是单一地教会学生唱一首歌, 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音乐课的目的了。就算老师要教同学们识谱, 也因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 使之变成了教歌的形式。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 学生就一句一句地跟唱, 整堂唱歌课就由这些机械重复的动作的组成。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而且更谈不上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音乐课的价值完全丢失了, 更起不到审美的目的。可见, 兴趣对于整个教学环节来说是很重要的, 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 去寻找创新, 寻找一些新鲜元素, 和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去学习, 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1.2.3 音乐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自身的作用还不是很明确

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音乐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音乐技能, 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但是很多音乐教师却不明确这一点, 口号和政策是一回事, 而实际的行动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 音乐教师需要真正的行动起来, 负起这重大的责任, 让音乐教育真正达到“审美教育”这一目标。

1.2.4 职业学校以及整个社会更应该重视音乐教师

音乐课在职业教育当中还不属于正课, 一般的观念都认为这门课程只是辅助性课程而已, 因为音乐课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所以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就相对比较低, 音乐教学设备也比较差, 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主观上对音乐教学的应付心理, 教师素质的提高, 不仅仅是个人或某小团体的事, 而是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事。

2 职校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所在

2.1 审美教育在职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职业教育的艺术课程中, 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部分, 它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形式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还可以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提高了, 势必能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 换句话说, 就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修养。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 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 他认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可见, 音乐审美教育从古代起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

2.2 通过音乐的价值体现职校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要在职校音乐教育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首先要了解音乐的价值。音乐的价值就是音乐的美。当我们弄清楚了什么是音乐的美, 就应该知道我们要“审”什么了。音乐教育要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首先, 学生们必须要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 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技能, 就很难从音乐结构特性中来解释音乐, 而这方面完全来自于音乐内部的。其次, 老师应该从音乐作品的本身出发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

3 实践中不断探索体现审美价值的途径

要体现职校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需要音乐教师进行不断的钻研, 善于总结经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创新, 使教学形式变的多样化, 新颖化。音乐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审美心理以及审美特征出发, 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 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和不同要求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给学生听一些中外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从这些优秀的音乐中学会鉴赏它“美的精华”。另外, 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在各种演唱、演奏及综合艺术表演中自信地“表现美”。还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这些创作可以是综合性的, 比如散文、诗歌、绘画, 甚至自编的小故事或者小舞蹈都可以,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师不能只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的形象、内容, 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聆听, 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 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

4 结语

音乐教育始终都是要符合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的, 它是一门艺术的课程,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 始终不能偏离美育这个方向。音乐课有辅德的价值, 这是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之一, 而音乐课程本质的价值是审美价值, 也是内在的价值。只有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 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外在价值, 发挥音乐教育以外的功能, 这也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超越。从音乐作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 从音乐知识中学习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这些都是以音乐为基础和前提的。总之,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81.

[3]于润洋.卓菲娅·丽萨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204-205.

[4]王次炤.音乐美学引自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第5篇

摘要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 :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也就消失了。”于是音乐作品透入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擅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形象的反映现实生活,但它不像电影、戏剧、小说那样显示出具体的地点、人物和事件,而仅仅是表现人在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感。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历史所凝聚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具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音乐利用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张弛、音响音色的变化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够给人一种诉说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相传我国古代大音乐家于伯牙跟他的老师学琴多年,也只得其技,而缺乏感情,琴声不动人心弦,为此他的老师把他带到蓬莱山下,让他独自一个人在孤岛上,听着海涛拍岸、看着山林杳冥、听着群鸟悲号,从而引起他无限感慨,于是操琴,充满感情的创作一首《水仙操》抒发了他对寂寥生活的感受。再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凄楚悲愤的曲调向人们倾诉了作者的悲惨生活,控诉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清幽婉转的旋律中流露出深沉的哀怨,如泣如诉。他倾心演奏的这首音乐曲,就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体验的结晶,这里面饱含着他的悲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仿佛亲眼目睹了作者的悲惨生活。体现了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当然,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种感情色彩,不同的音色给人的感受和情感反映也会不同。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感受,《步步高》的喜庆祥和、《黄水谣》的悲泣、《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有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古代战争的场面。乐曲壮丽辉煌,以它那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震慑了很多人。一把乐器(琵琶)只有四根弦,却能把古战场上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为之倾倒。早在十六世纪末,就有这样的描写:《楚汉》(十面埋伏)一曲,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劈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又如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结拜的一段音乐中,便不难听出这段音乐是抒发了梁祝之间结拜时相互爱慕之情。而作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则是偏重于抒情和表意的,通过人的抒情,愉悦人的情怀,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抽象的,是表现艺术而不是再现艺术,是现实生活在作曲家的折射,间接地反映现实。音乐作品是有思想感情的人的精神所创造的。作曲家用声音概括某种感情,需要欣赏者用心去感受,如同样是感受,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情感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主观性,又由于审美主体生活阅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同一首音乐作品,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环境中以及不同表演者的表演中,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对音乐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理解。所以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带有浓厚的主体性,他既是作者主体情感的反映,又是听者主体情感的审美观念。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或有着好的寓意,或抒发一种温馨的情怀,只有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享受。

二、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它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变化,按一定的乐音规律构成“音乐语言”,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力,运用联想、想象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它可以与人的感情形成某种默契,产生共鸣。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作为物质运动中特殊形式的乐音运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一样,音乐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和变动性。音乐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一系列构成因素的变化和声音往复回旋,给人以律动的感觉。它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以静态的方式而存在,而音乐则不然,同样一种形象则可以在连绵不断的时间中舒展开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从头至尾需要40秒钟,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则需要持续一小时零10分钟才能奏完。音乐所具有的这种时间的,在时间中延续的性质,同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是共同的。中外音乐历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体现完整的音乐形象,不得缺少其中的任何运动环节,它是决定音乐形象在时间运动中呈现音乐审美特征的基础。正如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声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所以音乐才能对人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音乐运动中这种时间性特征,便构成了音乐审美的又一特征。他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三、想象的艺术

音乐也是最擅长想象的艺术。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想象和联想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把音乐音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音乐艺术并不以单纯模仿自然音响为主要任务,而是要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排列、有规律的旋律流动,给接受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开拓出一个想象无比自由的充满灵性的世界。音乐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与这些富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产生出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源泉应该是生活的体验,联想和想象能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欣赏者只能运用听觉去感受作品的某些特定感情,如喜怒哀乐等,这些概括性的感情诱发了听者内心早已潜在的感情,使得这一感情与听者原有的生活经历相联系,重新再现成音乐意象,使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感情因此在听者心中得到深化和加强便产生了感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年轻人心中与在老年人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会有较大的不同,在音乐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心中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张前先生认为:“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一方面是对原作的体验和领会,受欣赏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而且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那些有丰富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欣赏者,甚至还可能发现原作中作者主观尚未意识到的生活形象的蕴含及其社会意义。”人们可以欣赏到同一首音乐作品,但是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感受,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对象,也都力图把一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而这正是审美体验中的再创造性.如,在欣赏管弦乐《动物狂欢节》中“狮子”所表现的音乐片段时,首先出示狮子这一标题,当学生一见“狮子”二字,脑海里立刻会出现在动物园里或电影、电视银幕上见过的那种威武的神态。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抓住“狂欢”想象狮子当时的动态和心情,这样,旋律一响,学生就仿佛看到狮子按着拍子跳起舞来了,吼叫声也被想象成是狮子唱歌的声音了。对大象的描写,大家都知道大象体形庞大,行动笨拙,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选用了音乐浑厚、发音低沉的低音提琴来演奏,使人联想和想象到那步履沉重的大象,迈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踏着舞步的形象。

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的特有属性,如力度、音色、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各种鸟鸣声、泉水叮咚声、疾驰飞过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形象。象征的手法化为带感情色彩的音调,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一段,以小提琴独奏象征女性祝英台,以大提琴象征男性梁山伯,同时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人物丰富的情感。交响童话《龟兔赛跑》,作者抓住了兔子和乌龟的各自特征,以单簧管灵活快速的演奏,夹杂琶音的跳跃旋律,刻画了兔子灵巧机敏的动作,以音色浑厚的大管及其节奏沉稳的旋律表现乌龟,显得十分形象、生动、贴切。音色使人产生联想,小号使人想到战斗的气氛和节日的盛典或进军凯旋,长号的声音使人联想起虔诚、严肃的感情,双簧管和大管的声音,使人想起牛羊成群的田园风光,音乐家常用这些绘相关的景物。

音乐所描绘的形象,在诉诸人们的听觉之后,还必须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使听众一听就可以在内心或大脑中显现出内在的视觉形象。正如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所说:“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画家,也是一切物质的最不高明的画家。”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它没有可视形象,无法在人们心中形成固定的映象,但是它却能调动人们的情绪,调动欣赏者全部的想象力,通过饱含联想的音乐形象,突破声音范围,提高人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那些神奇的、不可捉摸的声符敲击着欣赏者的灵,诉说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欣赏者与音乐涕泣难离、同欢共喜。

音乐艺术由于具备上述这些审美特征,使它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正如巴扎克所说:“音乐是艺术中最伟大的一个,是最深入人心灵的艺术,它唤醒你麻木的记忆,构成你的思想,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回返我们的本真。”随着我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欣赏、审美能力,从而使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而言之,我们不难看出,只有了解和把握了上述音乐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2)钟文娟《艺术概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版78页。

(4)冯黎明等《当代文学批评主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版98页。

(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349页。(6)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7)高尔基《忆列宁》,《论美学与艺术》(2)第885页。(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48页。(9)恩·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51页。

(10)陈英《音乐审美教育散论》,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1期。

(11)袁军兰《浅议音乐教育审美育人》,载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一期。

(1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 第6篇

关键词:舞蹈 艺术 审美 标准

在人类文化起源之时艺术已经形成,而艺术所产生的作用已经远超于人类将其作为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作用,艺术是人类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自然产物,而舞蹈则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第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舞蹈出现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舞蹈作为一种准确体现现实生活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已经逐渐向着更高审美的方式演变。艺术审美属于价值分析的一种,即被分析的主体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价值联系,而审美价值的本质在于在审美实践中将客体主体化,而客体实际是对主体效能以及功用的具体说明。舞蹈审美的价值是为了满足社会群体以及个体自我创造的基本需求,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 舞蹈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舞蹈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舞蹈作为一种由现实生活衍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舞蹈内涵以及精髓得到了继承,到明清时期舞蹈已经作为一种独立艺术表现形式与戏曲割裂开来,表演者只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就可以表现出民众的现实生活,从而准确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寄托。我国当前的舞蹈表演都属于专业性的舞蹈作品,辅以我国多元化文化形式的融入,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舞蹈的专业性和可观赏性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大量专业性舞蹈教育机构已经出现。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舞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 以生活为基础形成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

一是对表演者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可以借助舞蹈艺术表演的各种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准确表现出来。舞蹈在实际表现过程中所使用的舞姿、具体动作以及步伐等都经过了特意编订和挑选,使表现出来的舞蹈具有一定的美感,最终实现人类内心真实情感和精神寄托的展现。现实中的舞蹈动作往往来自于自然,而舞蹈动作也往往是对动物或者植物的模仿。舞蹈表演要求具有动作性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此同时,对于舞蹈动作的生动性、规范性以及准确性都具有较强的要求。除此之外,舞蹈还能够借助动作以及肢体语言传递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类情感。

二是通过舞蹈艺术的物质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舞蹈的具体表现特征为舞蹈的艺术性。当前来看,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一连套的舞蹈动作,展现出舞蹈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寄托,而伴随着舞蹈动作的变化展现出故事情节的变化,最终展现出人类情感情绪的变化,但是上述各种情感的表现都必须由舞蹈者的肢体语言加以展现。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动”是舞蹈的精髓和基本外在表现。

2 极强的抒情效果

进行舞蹈表演的目的在于准确表达人类的感情寄托,因此进行舞蹈艺术审美时其所能表达的抒情性也是重要的考核因素。舞蹈动作不是简单的语言和舞蹈动作的结合,而是借舞蹈实现情感交流,而舞蹈艺术也已然成为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舞蹈动作并不是单纯的人类动作,更不是单纯的人类语言分析,而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展现,这也是舞蹈和体育运动以及其他人类动作形成差别的本质所在。

3 極强的节奏性和动作性

因为舞蹈和音乐都具有极强的节奏性,但是两者在欣赏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其极强的节奏性是难以通过直观感受实现的。但是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其能够通过直观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极强的节奏感,而舞蹈动作的快慢变化则形成了多种节奏的舞蹈。

有人曾将古典芭蕾舞称作从台座上走下来的活的雕像,根据当前舞蹈所塑造的艺术造型分析,该种比喻极为适合。舞蹈者将自己的舞蹈能力和技能转化为各种肢体语言,虽然不同舞蹈动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都含有极强的韵律,而舞蹈动作所形成的节奏美感能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韵律节奏是人体各种肢体语言得以展现的基础,而在音乐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节奏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借助舞蹈艺术所展现出的节奏性和动作都是通过舞蹈的人体韵律实现的,其中蕴含了极强的个人感情。受到个人内在感情以及思想变化的影响,在进行舞蹈安排时会自然形成多种类型的肢体语言,保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准确感受到舞蹈者的思想内涵。而该种感情节奏和动作的需求必须经过生活积累才能实现,当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缺乏感情时,舞蹈动作就会显得生硬,从而使舞蹈丧失本质意义。

舞蹈是一种动作表演艺术,对于个人内在情感的表现则是借助人体的肢体动作以及节奏变化实现的,而情感和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则是舞蹈艺术成功的基础。在舞蹈表演艺术中,无论人物的感情变化和个人形象都必须借助舞蹈动作具体表达,无论舞蹈种类,只要和动作脱离则不可能称之为舞蹈。而就西方舞蹈表演来说,其舞蹈动作通常会呈现出放射性,即在舞蹈表演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身躯美,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芭蕾舞。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实际艺术表现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相互融合,随着西方舞蹈和我国舞蹈的融合,我国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而西方社会也吸收了大量东方舞蹈艺术表演的精髓,最终实现了中西方舞蹈的互相融合。这种加强相互学习,不局限于最初的艺术表演形式,促进了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 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

1 舞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舞蹈都是对生活的真实展现,也是对人类思想感情的形象表现,在文化传承方面舞蹈有着载体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也发生了时尚性的转变和创新,然而舞蹈的创新需要尊重它的历史渊源,一切创新都要以史料为依据。另外,舞蹈除了能够反映其自身的艺术性外,还是社会生活状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舞蹈都能够直观表现出世界各国以及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人文伦理、宗教信仰和风俗等。人们利用舞蹈而实现了对社会现象、人文素养等生活的多方面的了解和认知,这一过程就是舞蹈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如藏舞《牛背摇篮》,从舞蹈中的造型和动作就能够感受到藏民、牦牛和大自然所构筑的相互依存的幸福画面,其中独有的藏族特色和鲜活的生活韵味是对西藏牦牛文化的概括。而在马背上生活着的蒙古族人民,其舞蹈中就展现着他们的民族气质。由于草原是蒙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他们对山川、雄鹰的崇拜诚恳而真切,舞蹈就自然会对游牧生活的各方面有所表现,如骑马、射箭等动作就在蒙古舞蹈中普遍存在。

2 舞蹈应当迎合大众化的审美标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政策的实施,各行各业都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情况诱发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要求。处在当今这个时代,由于经济追求高效率,生活形成快节奏,每个人的身心都倍感疲惫,从而使得放松人们的身心、舒缓烦躁情绪的体育活动成为社会需求。而舞蹈这种活动,除能表现人们思想形态、生活喜好、审美标准外,还具有愉悦心情、强身健体、展现自我的作用,同时也完成了宣传教育的社会价值。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舞蹈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体验了热血沸腾的生命活力与激情,使烦恼情绪得到了有效蒸发,这也是舞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如众所周知的央视春晚节目,舞蹈《千手观音》,一群聋哑人在无声的世界里用完美的舞蹈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诉说着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也正是通过舞蹈使他们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心,激发了所有观众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快节奏的社会现状给大众积累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长期积累势必造成人们身心的崩溃,而舞蹈则刚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起着宣泄压力的作用,它能在人们进行审美的同时宣泄烦躁。在舞蹈的种类中,民间舞蹈主要是为满足大众受用的精神需求而打造的,但以快节奏著称的劲舞、霹雳舞等均是为迎合现代人生活节奏需求以及对现代舞蹈的审美需求而设计的。

3 加快舞蹈艺术的自身发展

人类的舞蹈审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舞蹈表演过程中积累获得的。在舞蹈审美的同时,能够极大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促进个人艺术的沉淀,提升舞蹈审美的趣味性,促进广大受众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大范围的舞蹈审美对于提升舞蹈表演的艺术性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南京军区的歌舞作品《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就是在我国观众对现代舞蹈审美能力提升之后,促进现代舞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重要体现。在民族舞表演过程中应当促进虚拟写意和现代舞表演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舞蹈表演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当代现实意识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我国军人高尚品质中蕴含的人性美和情感美。在舞蹈的实际表现过程中实现肢体表现和内涵表现的双重美感,充分揭示舞蹈中蕴含的人物性格,为以后的军事题材舞蹈创作和表演提供可以借鉴经验。

4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在舞蹈审美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个人认识,增加个人社交和消费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作用。首先,舞蹈审美对于文化产生经济价值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舞蹈比赛和门票收入方面,其对于文化传播和后期发展所形成的帮助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伴随舞蹈艺术的广泛传播所出现的舞蹈培训机构和服装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也难以忽视。随着舞蹈审美的全民化,其对于社会就业率的提升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其次,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实现艺术表现的,根据舞蹈所展现出的表现力和张力实现不同情感的呈现,促使观众将舞蹈作者的个人思想和当前的社会精神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民众的再教育。舞蹈《天边的红云》赞美了一群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于斗争,在重重困难面前依然选择前进,最终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可爱战士们。观众在欣赏该部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丽以及生命的珍貴,更懂得了现代幸福生活需要我们去珍惜。基于此,社会大众应当认可舞蹈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甚至可以在其他教育中将舞蹈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扩大,或者使舞蹈成为学校日常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 结语

作为人类长期发展的重要产物,舞蹈是人类的精神象征,受到文化观念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广大受众的舞蹈审美水准也在不断提升,对相关作品进行评判的意愿更加强烈,而随着民族之间融合的加快,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基于此,在舞蹈审美价值交流中能够促进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更能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舞蹈审美过程中,广大受众应当根据自己对美感的认识实现舞蹈审美理念的构筑,以丰富舞蹈审美形式。

参考文献:

[1] 杨盼盼:《论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审美特征》,《黄河之声》,2015年第3期。

[2] 巩丽美:《舞蹈作品审美现代性的呈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 郭静凤:《浅谈歌舞艺术的审美特征》,《戏剧之家》,2015年第15期。

[4] 仝妍:《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影视音乐的审美价值 第7篇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国家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引进, 影响了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旧的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 已经阻碍了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 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中对音乐价值的描述有几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是它的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内容是在教学当中进行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以这三项基本内容为主的审美教学,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多种音响形式中的丰富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格铺垫坚实的基础。”

理解了新课标中对音乐审美体验价值的精髓后, 每一个音乐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新课程标准中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运用到教学中,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为祖国蓬勃的建设事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要在教学中运用新课标的审美体验价值, 以审美为核心, 我认为就要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用心, 让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 达到音乐与心的交融, 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表达美好的情感。具体教学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用心去听, 使音乐情感走进内心;其次, 要用心去唱, 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关于以上两个方面,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帮助学生构建内心情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 更好地实现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

1. 转变教师的身份特点, 才能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推进, 音乐教育形式由以往的“言传身教”向“师生互动”再向“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转变。同时教师的身份也由“教书匠”转为了“设计师”、“指导师”继而达到现阶段的“合作伙伴”。有了身份上的转变, 教师的心态起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已经一去不复返,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没有了高高在上的严指导师的态度, 学生自然就解除了紧张畏惧的心理, 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 这就为“用心去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也为“大胆地唱”创造了轻松自然的环境, 克服了学生演唱时的紧张心理, 有利于演唱时感情的抒发。

2. 教师以积极真诚的心态和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1) 教师的心态

创新能力教程中告诉我们:“保持快乐与良好的心态, 对事物的高度热情, 以及适当的情绪激活水平等都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中应具备的积极情绪状态。”只有教师自己先具备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才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和带动学生。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 教师就会在不经意间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 学生在得到教师的鼓励后, 更会有自信, 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 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这样, 无论是歌曲鉴赏还是歌唱表演都会更加认真和投入。

(2) 教师的语言

有一位语言学家曾说:“生动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 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使用语言教学的教师们更要注意自己在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要用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 确定自己的语言节奏和语调, 使声音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使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教学,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有高昂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精神, 学生更容易被音乐感染, 也更容易用歌声感染别人。

3. 了解歌曲的背景。

(1) 歌曲地域文化背景

根据对全球地域的划分, 首先可以分为不同的洲, 再分为不同的国家, 国家领域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民族。每个不同的地域的音乐代表着本土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歌曲地域文化背景就是歌曲本身的风格特点。

(2) 时代背景

不同的历史时期, 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期的音乐都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状况。例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都是抗日和斗争题材的歌曲较多, 现阶段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这些歌颂祖国蓬勃发展的歌曲。

歌曲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体现, 所以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就是了解歌曲的创作来源。

(3) 作者创作背景

了解了大的时代背景, 再进一步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歌曲时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状况, 更能够理解歌曲。例如: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壮丽的诗篇》中的《中国, 我可爱的母亲》取材于方志敏烈士的不朽名著《可爱的中国》, 这部名著就是方志敏烈士在被捕后, 在监狱中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抒发了他在监狱的艰难环境中,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对学生进行歌曲三个方面背景的介绍, 使学生对歌曲的风格特点、创作来源和作者创作歌曲时的生活与思想状况都有所了解,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音乐。

4. 歌曲情境的模仿与表演。

图画是在教学中描绘情境的方式, 用课本上的歌曲插图或学生欣赏后所画图片把歌曲内容形象化, 实际上就是再现歌曲所描述的情境。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进展的需要, 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 但能模拟音乐情境创设接近的图画。把歌曲形象化在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生活意识, 将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当中, 让音乐走进生活, 使生活再现音乐。

创设了歌曲情境之后, 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表演。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主要有两种倾向: (1) 担当自己喜爱的角色。 (2) 表演喜爱的故事情节。喜爱, 是顺应了学生兴趣的情感方向。对角色的偏爱使他们带着深深的情感和美丽的憧憬, 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模仿情境和表演情节, 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 在舞台上学生化身为歌曲情节中一个活生生的角色, 这样可使音乐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变“单调”为“多彩”。情境的引入和角色的转换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的推动下, 学生渐渐由“扮演角色”过渡到“进入角色”, 继而全身心投入, 学生一旦投入, 无论是听赏歌曲还是歌唱歌曲都会成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5. 升华歌曲主题。

教材是由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组成的, 每个音乐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只有升华歌曲的思想内涵, 才能赋予歌曲教育意义。教材中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多样的, 有表现对祖国山河、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的音乐作品, 如《歌唱祖国》、《祖国颂》、《保卫黄河》, 等等, 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热爱祖国, 十分鲜明, 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赞美青春和劳动的, 弘扬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等许多深刻的歌曲思想内涵。在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中, 突出的还有注重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如《众人划桨开大船》等。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家中唯一的孩子, 缺乏集体意识与集体思想, 个人本位思想较重, 有时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价值判断、价值取向方面, 以个人为出发点, 将集体利益, 置于次要地位。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

歌曲的思想教育意义是教材歌曲的灵魂,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针对歌曲的不同思想内涵,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 这样就把单纯的音乐提升到了教育学生思想的境界,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把每一个学生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有了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做基础, 无论是听到的音乐和表现出来的音乐都会是心灵与音乐的共鸣, 达到音乐与心的交融。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第8篇

一、深化影视作品主题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早于语言与画面的结合,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音乐为影视作品主题的艺术表达提供了重要方法。影视艺术借用音乐特殊的艺术形式为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揭示主题的音乐在使用形式和表现方式上丰富多样,既可以是贯穿全片的音乐,也可以是片头(尾)曲或主题歌。

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作曲家用曲调委婉秀气的小调调式谱曲,用民乐和交响乐结合的方式来呈现,以此刻画人物突出影视作品的主题。此曲以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为背景,用第三人称的形式并配以“起承转合”式的六乐句交待了整个故事的始终,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尾。音乐简洁凝练、荡气回肠,句首“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先声夺人,象征美好纯洁的爱情!阆苑仙葩配美玉无瑕,何等的般配适宜!邂逅的欣喜说明是三生石畔早已注定的奇缘。结尾处虚词“啊”一唱三叹,内涵深刻令人黯然惆怅,表达了作者对两人的爱情理想因故破灭的深切痛惜,预示着林黛玉泪尽而逝的命运。音乐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主题融合一体,奇缘带来了希望,紧跟着又带来失望,在尝尽无数的酸甜苦辣后却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悲惨结局,乐思的惋惜惆怅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使得声画的结合更加紧密,更加形象,影视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立体。

二、刻画影视人物形象

有声电影时代伊始,音乐就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进入电影,音乐可以描绘景物同时也可以刻画形象。影视音乐情感的体现往往集中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由于音乐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揭示作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以此形成对人物的个人感受,从而加深和强化对影视作品的情感体验。

在电影《红高粱》的音乐作品中,《颠轿曲》是非常有特点的作品,该作品是根据山东地区广为流传的唢呐曲《百鸟朝凤》改编,其浓郁的充满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与电影中轿夫戏弄新娘的情节完美结合,娶亲轿子的律动伴随着锣鼓声和唢呐声的喧闹,以及轿夫们吼歌的豪迈与粗犷,展现出黄土高原上人们热情奔放的性格。这首源于生活的歌曲与民间抬花轿的习俗相呼应,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人物形象得到很好展现:坐在轿中的“九儿”心里充满了担忧,她不知道遥远的十八里坡会有怎样的劫难在等待着自己,她无力反抗,但倔强的她却要自己掌握命运,准备用自己的死亡捍卫生命的尊严。“九儿”人物形象与《颠轿曲》营造的热烈气氛形成对比,刻画了“九儿”在婚姻中的悲哀,而音乐的戛然而止也预示着“九儿”这段婚姻的悲剧,音乐所营造的喧闹气氛把迎亲队伍的兴奋、热烈与轿中新娘“九儿”的担忧、倔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音乐的刻画使电影中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三、渲染影片氛围烘托人物情绪

渲染影片氛围的音乐是影视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通过音乐手段为影片创造特定的氛围基调,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烘托深化影片视觉效果,增强影片艺术感染力。

在电视剧《大宅门》中,无论是人物的日常生活还是环境的变化都用音乐进行交待,音乐的加入对于表现场景、烘托情绪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大宅门》的音乐处理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部电视剧所创作的音乐主题同影片总体气氛基调非常协调。简洁、精炼的音乐主题并不死板地追随具体画面,而是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增强影片的气氛。电视剧开篇采用的是京剧中的打击乐,锣声应和着鼓声缓缓地拉开序幕,随即引出绵延起伏但又铿锵有力的京胡旋律,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京胡的运用让影视作品的京味十足,京韵京腔的音乐把北京城的深厚历史积淀及幽深的四合院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的巧妙运用渲染了影片的氛围,为烘托人物的情绪推动剧情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部电视剧中,背景音乐主要有世家、思归、预谋、踏雪、别离、道情、戏台等,中国传统音乐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对增强影片氛围和畅快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起到了积极作用,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让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在剧中渲染氛围的背景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如“世家”表现的传奇、威严,“预谋”表现的恐怖、紧张,“别离”表现的无奈、惆怅等都极具特色。作品创造性地将京剧曲牌、京剧打击乐、京剧唱腔与剧情完美融合,二者有机结合交织在一起,用音乐烘托了白氏家族医药世家的宏大兴衰历程。京剧中锣鼓经的使用是本剧最有特色的背景音乐,剧中选用鼓、板、锣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烘托了影视情节的肃穆、紧张、激烈、惊惶等不同的情绪和气氛。如白家二奶奶为盘回百草厅,带着景琦等人去摘祖传的“白家老号”牌匾时,急促的鼓点响起且越来越快,紧促的鼓点昭示着白家与董大兴之间矛盾冲突越来越强烈,音乐的运用不仅迎合了矛盾的紧张气氛,更加重了故事情节的紧张程度,让情节更有感染力。由于音乐的烘托渲染,很好地揭示了主题人物内心世界及营造环境氛围,从而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激发联想参与剧情,推动剧情发展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表现人的情感世界主要通过欣赏者的内心感受激发联想发挥作用,音乐在影视中通过不同的音色、丰富的配器、多功能的和声等手段来激发观众的想象空间。当我们心情平静身体松弛时,往往是用节奏有规律且旋律起伏不大的抒情优美的音乐来表现;当表现悲痛、哀伤的情绪时则用节奏缓慢,音色低沉暗淡的音乐来表现,甚至于不同乐器的音色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想象,如优美抒情的小提琴音色让人感到柔情、缠绵,悠扬清脆的笛声能让人联想到清晨和鸟鸣,低沉浑厚的大提琴音色使人有稳重、沉思之感。

音乐不仅是影视作品结构中的一部分,更要参与到剧情中,影响剧情的发展,推动影片情节的展示、发展及升华。音乐同影片其他叙事元素一样具有讲故事的功能,是影片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颇具影响的美国经典影片,影片讲述的是性格活泼心地善良的修女玛利亚到奥地利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影片中的音乐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有很好的契合,许多音乐插曲成为了人们记忆犹新的经典曲目。影片一开始镜头中展现出了群山环绕美不胜收的奥地利风貌,雄伟的群山、清澈的湖泊、茂密森林中的鸟鸣声与缓慢流淌的音乐相互辉映,融为一体。在辽阔秀丽的自然风光背景下,美丽的玛利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在交响乐恢宏壮丽的衬托下歌曲《音乐之声》在群山间回荡,优美的旋律与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玛利亚纵情歌唱,歌声抒发了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生动刻画了女主人公纯洁善良的内心世界。

另一首经典的插曲《雪绒花》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每次出现都与剧情有很好的契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最初是上校特拉普抱着吉他以自弹自唱的形式出现,上校在吉他的伴奏下轻轻唱起带有奥地利民族风格的《雪绒花》,歌声中充满回忆充满温情,在上校与孩子们甜美和谐的歌声中,让人回忆起曾经家庭的温馨,上校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己使命的坚守。歌曲虽然没有复杂的结构,但简单的音乐形式里却饱含着深情,不仅能衬托出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而且刻画出上校勇敢丰富的内心世界。当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后,面对同胞和敌人,上校一家在纳粹包围的音乐节上再度唱起《雪绒花》,歌声中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的款款深情,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体现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这首象征美好和平的《雪绒花》与纳粹的侵略行径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反差。在歌曲高潮处全场观众不顾荷枪实弹的纳粹党徒,齐声高唱《雪绒花》。《雪绒花》的演唱有力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表现了奥地利人民反侵略的正义心声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歌曲《雪绒花》在表现电影戏剧矛盾冲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音乐创作者们的积极探索,影视音乐正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影视音乐正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在影视作品中发挥作用。作为影视艺术重要的艺术语言,音乐丰富了影视艺术的表达手段,影视音乐通过描绘自然、描绘生活、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激发联想参与剧情等方式作用于影视艺术,体现影视音乐多方位的审美功能。

参考文献

[1]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0).

[2]韩璐.论武侠电影的声音艺术创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3]李宁宁.谈王立平《红楼梦》音乐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思想[J].黄河之声,2011.

[4]侯燕.音画结合与视听合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5]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J].当代文坛,2004(2).

[6]宋佳利.《红楼梦》中音乐与文化剖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黄河之声,2011(5).

[7]秦太明.电影艺术的灵魂——电影音乐[J].电影评介,2006(12).

[8]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9]吴延.影视剧《红楼梦》的音乐特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29(4).

音乐认知与音乐审美教育的相互效应 第9篇

一、音乐认知的大脑心理机制研究

(一)音乐认知的神经结构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认知过程中的心理结构体现为主体的心理要素,诸如感知觉、情感思维和意志等对外部刺激信息的同化方式,换句话说,它体现了音乐文化内化并转化为审美主体新的心理活动载体形态, 具有时空交汇的特点。

首先,在生理结构上,主体感知音乐特征的区域包括耳蜗神经节、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以及内侧膝状体所组成的皮层下结构,这些结构是对音乐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加以展现的载体,成为了大脑皮层建立的一级信息感知模式,它能将其所负责的乐声分解为不同的频率成分(即频域加工),并以听觉组织所具有的频率特征和实践特征为基础,从而使人类在大脑中形成了最初级的音乐表象。

其次,生理结构上的感觉皮层结构, 即由初级听皮层、次级听皮层、第一听觉联合区以及第二听觉联合区所组成,构成了音乐感知的二级信息感知模式,它为组织相应的本体经验和情感状态提供大脑生物学的载体基础,并在音乐表象中首先渗入了主体的情感动机或者是其特定的经验,甚至可以体现在主体所具有的更高层级的心理表征之中,从而使得主体的音乐审美理念及理论知识与人格理想等能够发挥主动性,并对情感、经验等审美状态的形成产生积极能动性的作用。

第三,生理结构上的大脑联合区结构由颞极、枕颞联合带、额颞联合带、边缘系统以及边缘旁区、丘脑和下丘脑等神经元组成,它们占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能够处理内部信息并持续缓慢地发出一些可逆信息。 审美主体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各种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评判认知一部音乐作品的价值, 都依赖于大脑的这个特殊结构,因为它能够为主体提供多种感觉信息,并结合其自身所具有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理念,将一切音乐体验通过知识记忆和大脑的形象判断能力与人类的所有生活情境相互融通,并在其他各种领域里将主体的音乐审美与音乐创造能力实施心理迁移,从而使得主体对音乐文化的感受和创新能力得以综合性地延展和优化。

最后,大脑生理结构上最为复杂的结构能够成为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形式及其内容与认知客观世界的存在性规律相互联结的载体,它主要包括以前额叶新皮层为主的最高级调节性神经元结构。而且它以一种特有的自上而下的输出方式不断地发出高频慢波电流,这样整个大脑的所有区域都可以时空同步地实现相关的脑电活动,并与上面提到的三个结构交互投射,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便有助于最终形成音乐审美或创造方面所特有的高级产物——音乐意向,并由此产生出了人类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审美认知意向,它包括感知意向、听觉意向、想象意向、理解意向以及情感意向等。

(二)音乐认知心理结构

研究音乐认知的心理结构首先要了解音乐认知心理的表征方式。音乐信息的主体性内化方式包括感性层面的乐音、经验和情感的表象构建,知性层面的和弦和声规则、旋律判断方法和想象与推理程式的模式构建,以及理性层面的乐音运动规律、情感思想规律和主客观世界深幽规律的意向建构等三大表征形态。这些机制形成了审美主体自身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意念,并对客体世界的发展规律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最终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审美猜测以及对未来理想境界的审美价值。因此,音乐认知心理结构的形成对审美主体增强其想象和判断推理能力,对拓展自身的情感世界并最终形成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认知心理结构可以通过音乐表象的各种建构形态表现出来,它包括有音乐基本组织形式的音素、音位和音节的声学表象、有听觉与视觉联合起来时空整合表象以及与客观世界中时空情境相关的综合感觉表象、存在于感知觉层面的和音、 乐句、和弦与旋律指导下的结构法则及其相应的音乐概象建构,以及音乐意义展现的象征意义所映射出的精神世界及其价值品格的理性层面构建。这种音乐认知心理的构建是审美主体与客观世界的时空价值规律得以相互联结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的音乐创造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二、音乐审美文化的三元象征体系

音乐心理学认为,音乐审美文化涉及到了人类是怎样处理音乐信息的具体过程,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如何使音乐信息内化,理解音乐信息的方式以及新的音乐意向的构思与形成。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信息传递上首先表现为如何展现客观世界存在的情境状态,其次音乐可以表现人类内心世界具有的主观性以及特有的情感特征,最后音乐文化也是将主客观世界相互融汇的契约与特有的精神状态。因此,音乐文化便形成了三元同一的文化象征体系,并具有情境状态、情感特征以及精神状态三大价值品格。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具有时间延续特征的艺术,它能够使人类将持续时间上所获得的经验与对历史或未来的意识情境相互联系起来,并展现出音乐艺术的时空发展规律,从而使人的复杂情感可以从情感的不断变换与认知经验的获得中衍生出来。我们以肖邦音乐创作中的《降E大调夜曲》为例,它的特点是展现出了优美恬静的旋律以及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既表现出了热情浪漫的精神风格,又抒发了作曲家温婉柔美的惆怅与憧憬的情思。肖邦音乐中的这种诗意境界和情思品格,属于典型的事实——经验象征,它能够将听众的体验、想象和精神意识加以世界性扩展与哲理性提升,使人们在变化的创造性天地中认知并逐渐改变自己原来的经验结构与情感品质。

此外,音乐具有的层级性和序列行的作用内容与多元化的作用方式,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而人的各种生活感受和文化体验,最终都要通过审美移情而得到实现和升华,并达到无限自由和快乐的精神境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和最高理想。

三、音乐认知的大脑心理机制与音乐审美教育的相互效应

音乐文化具有多元功能,它体现在认知教育、审美教育和情感人格伦理教育等方面,并具有将人类大脑心理发展的动力性结构、 层级性秩序和思维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重组的逻辑特征。音乐认知主要是以美感作为主导动力,以激活概象认知能力并拓展深化形象思维时空为继发性功能,以塑造意志品格、优化审美性道德或情感取向,并以完善人格行为品质为终极效应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复合性、 创造性的素质教育。

王秀萍认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凡是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教育的主导型观念,它有助于克服以往偏重科学知识、音乐技术和符号结构等片面性倾向,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与体验音乐的人本性内在价值,还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借以表达自我情感理想的审美元素、认知结构、造型规则和形式创新原理。所以,音乐教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是对个体的情知意素质的提升以及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有效方式。

首先,音乐审美教育对人脑皮层微观结构具有重塑的作用,音乐审美活动对少年儿童初级听觉皮层的结构重塑发挥着异常重要的正向作用。其次,音乐审美教育对主体情感素质与认知能力具有改善作用,音乐世界里蕴含各种时空变化的表象与心境以及主客观世界的规律与秩序等内容,主体只有借助于音乐表象的事实象征才能充满想象,人的情感借助于经验的激活重构和想象活动创造出全新的意境,而音乐概象又使人的经验世界与知识世界相统一,使情感意向与逻辑规律相互整合,从而能极大地提升人的认知水平与复合思维效能。同时借助于音乐意向,人类个体可以扩展并深化对理念意识与人格情操的优化重构水平,获得对象化移情、理性化渲染以及人本化复归和哲理性升华。最后,音乐审美教育是青少年大脑心理发展的动力催化剂,是个体的情知意素质和创造能力优化建构的基础文化方式与核心要素。可见,音乐审美教育所传导的人对自身情感心理世界的认知论、方法论价值,以及其所激发出的人的经验结构与情感心理结构的重构性、转换性的变化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摘要:本文以音乐审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探讨音乐认知发展的大脑心理机制以及音乐认知的心理结构分析,并具体阐述音乐审美文化的三元象征体系,认为音乐认知的大脑心理机制研究与音乐审美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效应,并进一步理解认知心理与音乐审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意义。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探讨 第10篇

一、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 其重要的基础就是对于审美的感知, 只有良好的审美感知, 才能进行高水准的音乐欣赏。音乐感知对于音乐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音乐审美时, 首先需要具有审美观。审美观简单来讲是指在审美的实践活动中, 对于美的相关问题所怀有的观点和看法, 中心问题是审美的标准和审美的理想。通过审美观,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审美观隶属于世界观, 但两者并不等同, 在艺术实践过程中, 审美观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音乐艺术家则通过音乐作品, 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进去。当欣赏者完全投入到音乐欣赏时, 会与创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

音乐艺术家通过塑造音乐艺术作品, 展现音乐作品的美。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 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进行音乐的鉴赏, 同时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知音乐作品深处的内涵和审美, 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 陶冶自身的情操。

二、音乐欣赏中音乐审美的作用

(一) 音乐审美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产物, 在音乐中, 包含着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喜怒哀乐, 欣赏者用心去听、去感知, 才能感受到音乐想要传达的情感, 获得美的感受, 形成音乐审美。通过音乐欣赏, 欣赏者获得审美的感受, 这一欣赏的过程也培养了欣赏者的审美兴趣, 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情感得以升华。伴随着音乐的旋律, 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 感受着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 同时对美形成新的认识和感知, 产生新的审美体验。

(二) 音乐审美能培养人健全的人格

当今社会, 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迅速上升, 与此同时, 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音乐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这对于培养欣赏者的审美能力、人格魅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欣赏, 可以在潜意识中影响欣赏者的性格以及行为。通过音乐欣赏, 一方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健全人格, 提高精神境界, 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音乐审美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音乐审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敏锐度以及想象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一个人的创造力, 促进其智力和情感的全面提升。有研究表明, 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音乐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智力的进一步开发, 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在音乐表达中, 呈现的是一种音乐的境界, 而且这种境界只可以通过思想与情感去进行感知, 无法用语言去传达。伴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 我们不断进行着画面的想象和拓展, 这也促进了我们思维的发展。于此同时, 通过音乐训练, 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信息记忆的能力, 促进我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和联想能力的发展。

三、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

(一) 通过音乐欣赏获得审美感知

音乐欣赏过程中, 对不同的音乐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是不同的。例如欣赏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等, 每一种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感知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通过古典音乐, 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中包含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 一方面要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 另一方面还要感悟音乐带来的思想情感, 帮助审美素质的提升。

(二) 通过欣赏者自身获得审美感知

欣赏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对于音乐欣赏同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欣赏者首先需要有着独立的人格修养, 同时, 欣赏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 可以有助于音乐审美感知的获得, 而且欣赏者的体验越丰富, 认识就越深刻, 对音乐的感知就越充分。

四、结束语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表达方式和精神活动。通过音乐欣赏, 一方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 与此同时, 还可以帮助健全人格, 提高精神境界, 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从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音乐欣赏中音乐审美的作用、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这三个反面, 深入浅出地探讨了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 希望对该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音乐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产物。在音乐欣赏中, 音乐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欣赏者在审美的同时, 对音乐艺术作品进行再一次的创作, 表达人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审美, 可以提高一个人整体的素质和气质, 塑造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

参考文献

[1]张楚.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探讨[J].青年文学家, 2013, (08) :157.

[2]邓文欢.新时期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探析[J].戏剧之家, 2015, (14) :67.

论汉代音乐的发展和音乐审美思想 第11篇

【关键词】汉代音乐 继承 发展 丰富 普及

作为整个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汉代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学者、专家用一生致力于汉代音乐这一研究,然而,汉代音乐丰富的音乐形式、内容和独特的音乐审美思想令许多专家、学者惊叹不已。

一、汉代音乐文化概况

汉代音乐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并有新的发展,以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主体,并融合各民族文化为一体,体现前所未有的融合性、丰富性,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的特点,从汉高祖、刘邦起,统治者,对民间音乐有所偏爱,这就影响了民间音乐的发展,这时期,统治者改组,扩大了音乐机构“乐府”,使其更大规模地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并利用民间音乐创作新曲,以供统治者了解民情,巩固统治和享乐之用,乐府的建立对音乐的发展起了集中推动作用,通往西域的交通路线——“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各民族间与亚洲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得到了促进,北方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结合,产生了中国初期的鼓吹乐,其实鼓吹乐就是以汉代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后来又吸收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合成的一种音乐形式,以及当时绽开的新花——百戏,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变化莫测,具有很强的刺激性,一经兴起即受各阶层的喜爱,因而百戏在汉代的发展是十分繁荣和普及的。

相和歌与民间歌舞在一起不断得到完善,发展成大型歌舞曲——“相和大曲”,这也是唐大曲的先声,这时期西南各少数民族音乐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在乐器发展中,吹管乐器笛、笳、角等随着鼓吹乐的发展日趋兴盛,古琴从形制到演奏技法趋于成熟,弹弦乐器,箜篌、琵琶传入内地,说唱音乐得到很好的发展,戏剧的萌芽已出现在音乐艺术之中。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春秋以来的“百家争鸣”至此告一段落。而汉代形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其思想影响着我国历代的音乐发展,流传至今,在儒家诸多的乐观中,尤以《乐记》恒古通今,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并且对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探讨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汉代音乐审美思想

汉代《乐记》作为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在继承和发展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同时,触及到了音乐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内容极其丰富,对后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乐记》十一篇论及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征、音乐的美感、音乐的社会功用,乐与礼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方面,认为声、音、乐三者是统一,而又相互区别、独立的,它提出“乐者,所以象德也”的审美标准,认为音乐与封建礼教有必然的联系,也应该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可以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这一点体现了音乐与政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的社会功能。

1.“感于物而动”的音乐本源论

关于音乐的本源,是音乐思想方面的重大问题,音乐究竟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还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自然表现。《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之乐。

从上面文献中可得出结论:人的性情不是固定的,音乐也不是人的性情的自然流露。肯定了人的性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用声音表现出来,便形成音乐,这就是“物——心——音声——乐”的结构关系,体现出一定的唯物主义论因素,但又存在着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因素。

2.“诗”、“歌”、“舞”的音乐特征

《乐记》中所论之“乐”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音乐。在整体的论述中,既强调了诗、歌、舞的联系,又强调了诗、歌、舞三者的区别。

3.“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音乐的社会功能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历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斗争、发展中占有独尊和统一天下的地位,其主要原因就是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以推行礼乐思想来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封建统治。自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中都重视音乐在现实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强调音乐应在教育、政治、领域发挥它的作用,汉代主张以礼、乐配合刑,政治理国家,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志向,道德品质,人的性情起作用,可以起到“平好恶”节“人欲”存“天理”“反人道之正”的作用。《乐记》推行礼乐,就是要发挥礼乐的作用,企图将每个人都塑造成这种形象,便有利于统治阶级治国,平天下,维护其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长久统治,这样就充分肯定了音乐的教育作用,从而使人的心灵和精神发生变化,尽而对社会政治起作用。

4.兴“古乐”、斥“新乐”的复古思想

在封建社会古乐受到崇尚,而新乐受到排斥,以礼的别异,乐的统同思想出发,把“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本质,以“和乐”作为理想的音乐或理想的艺术美的形态,倡导和乐,反对淫乐。认为古乐可以修身养性。和睦家庭,使社会得到平治,将古乐看作是“德音”,而新乐被认为音调放纵,使人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男女混杂,父子不分。

三、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 第12篇

一、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积极地感受、思考和体验,及其对课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帮助学生发展美感,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比如,在歌唱《我们的田野》《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较柔和、抒情色彩很浓的歌曲时,教师亲切、温暖的表情与眼神,便能把学生的情感带人那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应用甜美的歌声去演唱,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

二、激发情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美、体验美

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地,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如,有这样一个趣味节奏练习:请学生看图中动物的形态,想象它们走路的样子,再从所给的节奏中选一种合适的填在图下。这一教学过程明显地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它融节奏律动、力度、速度、感知、情绪体验、音乐想象、动作创编等活动为一体,学生能自觉、主动、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喜爱这样的课,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学效果吗?

三、以情传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内涵的同时达到欣赏美的目的

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每一首歌都有确定的主体和内涵,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深究歌曲内涵,对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细致的描述,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和基本情绪。例如,《剪羊毛》歌曲表达了人们在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愉快劳动的心情。这对从未到过大草原的孩子来说,光靠教师讲解大草原如何美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形象欣赏草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加之配乐倾听草原上各种声音,如马蹄声、嘹亮的歌声、鞭子声……教师可再配以适当的动作,使学生理解是劳动创造了生活,是劳动创造了幸福。

四、培养情感,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音乐活动、形象地再创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练习手段。音乐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因此,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

上一篇:警示标识下一篇:个体化营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