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广播范文

2024-06-30

文艺广播范文(精选12篇)

文艺广播 第1篇

《音乐旅途》是北京电台著名主持人春晓的一档音乐类节目, 由北京文艺广播FM103.9兆赫播出, 播出时间定在周一、周三至周日22:00~23:00, 每期节目时长约为30分钟, 每期节目包含6~7首歌曲, 歌曲多为华语热门音乐, 节目定位是音乐综艺性娱乐节目 (文艺节目) , 主要受众对象是20~50岁的中青年听众。在《音乐旅途》节目中, 主持人尽可能地交代节目背景与感情, 将音乐作为整个节目主线, 充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节目风格特点

第一, 音乐广播节目一般有完整性、可听性、规范性和艺术性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在《音乐旅途》中都有体现, 但表现形式却大不相同。例如, 其中一期节目《时间带不走空间》中开场的一段安排:“每天,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自己的伞, 有时候这把伞是红色的, 因为内心充满着热情;有的时候这把伞是蓝色的, 因为内心也有忧郁的时候, 今天的你内心的伞是什么颜色呢?伴随着南方二重唱的《兰的伞红的伞》欢迎各位再次做客《音乐旅途》。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时间带不走空间’, 时间可以带走红颜, 但岁月留住了最美的记忆,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胡彦斌的《红颜》。”春晓自己对音乐的认识, 不只是肤浅的了解, 在这期节目中, 她对歌曲的诠释涵盖了歌曲内容, 使听众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所有广播节目中, 都需要注意的是与观众的交流感, 这一点在音乐类广播节目中尤为重要。在《音乐旅途》节目中, 音乐与听众之间, 主持人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所以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力就更为重要。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清晰流畅, 更重要的要注意情声气的结合。主持人应以交流感为主, 运用中低声区, 气息放松, 呼吸自然。在情声气方面, 应注意思想感情是内涵, 是依托;声音是形式, 是载体;气息是基础, 是动力。主播的串词不仅能以声传情地客观传递情感, 而且可以单刀直入地抒发、点名情感。所谓动心、动情, 才能动人, 意思是说, 只有自己感动了, 声音才能打动观众, 影响他人。

第二, 《音乐旅途》的节目风格是“娓娓道来”。《音乐旅途》没有走平常的快节奏的流行音乐路线, 而是另辟蹊径, 采用节奏较缓、旋律舒适的歌曲。因为在编辑文字稿时, 节目组要求最好选用轻缓音乐, 这也正符合了在晚间播出的广播时间, 迎合了准备休息的听众的需求。节目的风格侧重于“旅途”两个词, 走的是一条“亲切”路线。怎样体现它亲切的风格呢?人们在经过一天快节奏的工作后, 回到家最重要的是放松身心, 很多人不想听到噪音或单调的音乐, 因此选择亲切舒缓的音乐之旅更接近观众的心理。其次, 舒缓的歌曲和主持人“娓娓道来”的语言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是“旅途”悠闲的风格, 有其独特的定位。

三、《音乐旅途》节目主持风格特点

第一, 与传统的音乐节目相比, 《音乐旅途》有其独特的视角。它一般都是由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题为主, 体现的是自我与释放。从听众反映来看, 他们喜爱的不是冷冰冰、硬邦邦的说教式节目, 而是亲切松弛的朋友式聆听与交流。优雅的声音形象、标准的普通话是基础, 但是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符合受众的需求。春晓有自己语音面貌上的特色, 她的停连重音也有自己的特点, 没有追求所谓的“标准”, 是节目的真情实感, 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春晓的语言是从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的, 其语气舒缓, 感情真挚, 嗓音独特。这类音乐广播节目适宜在夜晚聆听。

第二, “音乐之旅”的节目是音乐节目主持人春晓的个人节目, 她有着自己特殊的主持风格, 包括她沙哑略低沉的嗓音、鲜明的个性化语言、极具亲和力的表现等。例如, 在一期节目中春晓说道:“这首歌叫《时光倒流二十年》, 说到时光倒流, 人们总是在面对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似乎‘时光倒流’是一剂特效‘后悔药’, 可以弥补所有的遗憾。假如时光真的可以倒流, 你想要回到哪段往事呢?伴着歌声想象吧, 瞿颖带来《时光倒流二十年》。”春晓正是在对节目主持风格有了准确认知的基础上, 才创造出这种“淡茶”般沁人心脾的语境。

第三, 音乐广播节目要求主持人在语言表达力上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样才能合理地安排歌曲的顺序, 才能反映不同类型的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主持人这种富有逻辑性的语言, 往往能体现节目和主持人的价值以及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中的地位。但从专业角度来讲, 春晓的语音面貌、吐字发声方面有很大的问题。例如, 她极力营造一种沙哑低沉的嗓音, 停顿重音完全依照自己的判断, 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盲目地追求声音的形式美, 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稿件进行整合梳理, 导致很多词句不连贯, 没有逻辑性, 这是《音乐旅途》节目存在的最明显的不足。其次, 在此节目的音乐素材准备期间, 大多数时候音乐素材都是直接在各大音乐网站上下载, 没有音质的考核标准, 很多音质都达不到播出标准, 而节目组也照样直接播出了节目。再次, 在主持人准备串词之前, 应该先做好备稿与感受的准备工作。在备稿时, 应对音乐、音效进行细致揣摩, 并结合稿件进行感受和体会, 才能快速进入场景, 更准确地感知信息, 使广播的整体艺术感更加融合。

简而言之, 主持人是一个音乐广播节目的灵魂, 要达到艺术表现和语言风格的完美结合, 主持人的素质和她的逻辑性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收听率。广播音乐节目要讲究主持艺术, 因此作为广播音乐的主持人, 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而改变节目的初衷。对于节目中出现的那些需要听众着重了解和理解的细节内容, 在衔接时要加重分量, 由一般叙述转为细致表现, 以期更好地凸显细节魅力, 传递更丰满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吴昱.谈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表现力[J].电影评介, 2007 (14) :70-71.

想要对文艺就有多文艺的文艺句子 第2篇

2、我沉睡着,呼吸隐没在无际无边。

3、有时想好好地醉一场,管他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尽红颜老;有时想好好地疯一场,管他冷雨敲窗被未温;有时想好好地活出自我,管他异样的眼神与嘲笑。

5、独特的味道,恬美的微笑,一切都明了。

6、为你唱一首歌,歌中有你,亦有我。我的泪。我的魅,将都融入到我的歌声里,飘向孤独的你,你是否听到了我的歌曲,是否也在黯然落泪?岁月匆匆,蹉跎了青春,人生漫漫,漠视了真情。谁是谁的谁,已经变得不重要,至少曾经已经拥有。

7、曾经想一人摆渡于桃花源,不想惊起一滩鸥鹭,却无奈于最后的争渡;曾经想捧一杯梅花酒,举杯邀月,却落幕于觥筹交错的宴会中;曾经想泡浸于一墨纸香,掬一坯净土小栖,却流连于繁世的喧嚣。

8、是谁,卷起秋风那无奈的萧瑟?是谁,在落花的泥土里浸染了无限的深情?是谁,点亮秋雨如针如丝的光芒?在秋雨深处,嗅到了寒凉的味道,让感觉缠绕丝丝缕缕秋的絮语。

9、曾经一直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情,那些沉重,那些无法讲述的悲伤和苍凉。可是,我要如何在浅薄的纸上为你画出我所有的命轮?我要如何让你明白。

10、阳光透过重叠的云层,扑面而来,那也带着冷冷的温度。思念如同藤蔓滋生,开始疯狂的生长。然后泛滥成灾,紧紧地缠绕住我的心,令人窒息。

11、我希望过得幸福,又害怕过得不幸福,爱上了你,却怕你接受不了我,不爱我,即使最终得到了,却也在害怕着失去,贪婪地渴望得到一切,因为害怕你的消失,但是,这就是我所居住的红尘道场,得到与失去在不断的平衡中,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

12、纤指红尘,一世轮回已成殇,轻轻地弹开身上的烟尘,谁倾尽了天涯的思念,那些繁华哀伤成了过往,独留我原地寻找,轻轻找寻昔日的痕迹。一卷西风过吹乱我的思绪,此生,谁许我半城烟沙;一树花开刺痛我的眼眸,今生,谁护我不再凋零。无人解花语,谁与花共缠绵。

13、我们像是表面上的针,不停的转动,一面转,一面看着时间匆匆离去,却无能为力。

15、时光的洪流中,我们总会长大。

16、一段感情,随岁月风干,一帘心事,随落花凋零。谁解落花语?谁为落花赋?忆往昔,一个转身,一个回眸,你我便沾惹一身红尘。如今,没有别离,你我便了却一生情缘,染指苍苍,岁月蹉跎多少记忆终成灰;多少思念化云烟;多少青丝变白发。

17、我醒了,想看看天上飘着的是,云做的雨还是雪做的云。

18、和善良对峙的,不一定只是邪恶。可能也是残酷。和理想对峙的,不一定只是世俗。可能也是天真。

19、窗外,一片尘埃。秋风,吹落梧桐。黄叶,叠成一片纯真,若干年后的你,是否会拾起遗落的恋意。心,如秋雨,飘成长长的愁丝。流浪,不知归期。一场雨,下了二十年,淋湿了春天,也淋湿了秋天。

20、当灵魂从我的躯体逝去,我心依旧。

21、全世界的人都离开你了,我也会在你身边,有地狱我们一起猖獗。

22、明亮如深滩里的光,晃荡成年华的伤……

23、我不得不承认,流逝的不只是时光,还有我们;我们所记取的一切,也都是走不到的昨天,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忘了爱,忘了痛,就像忘记一些事一般那么简单,或许只是当初我暂时搁浅遗忘了本能。

24、我站在天堂向你伏身凝望,就像你凝望我一样略带忧伤。

25、文字的花朵,轻轻跌落在清澈无暇的小溪的怀抱中,第一次的亲吻,甜甜蜜蜜,纯纯香香,冰冰凉凉中却激荡了花朵的心灵,一阵幸福幽香缠缠绵绵索绕心头。

26、红莲即将绽放,双星终会汇聚,命运的转轮已经开始,请您耐心地等待。

27、有时,我常常揣摩词人执笔的神色和衣着,是捻须而吟,还是仰天长啸?是低眉浅吟,还是黯然沉思?是角巾素服,还是逢衣浅带?是素衣长裙,还是环佩叮咚?

28、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

29、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没,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30、我们抬头仰望,时间向外流淌,我们象那朵云一样,来不及回头望。

31、世间有千万种相遇,而有种遇见叫做一见倾心,红尘中惊鸿的一瞥,你便凝眸在我内心深处,而我为这一眼就开始为你步步沦陷,只想有你温暖的陪伴别无它求,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只想独享你的世界,安静品读。守一份承诺细诉着爱恋,步入你温暖的城池,人的一生有诸多的美好,而我情有独钟的是与你相濡以沫。

32、如果你的征途上有暴风雨,我愿把思念化作细丝,织成一把密密的友谊伞,让我们在暴风雨中走向胜境!

33、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使我忘不了你容颜,你可知弦断的哀鸣?为你种情盅爱毒,受尽辗转轮回。你若如知弦鸣的悲凉,那手指余温可否换一世相守,且不问前世转身,且不诉前世别离,任它人间花如雨,平生至爱你一人。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34、就让我们一直走下去,直到世界一片纯白。

35、飞机场的骚乱一会儿就停止了,这里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方向的,匆匆地起飞,匆匆地下降,带走别人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回忆。

36、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37、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38、是的,海是柔软的,它平淡,与世无争;海又是坚硬的,它坚强,不屈不挠。面对大海,让自己的情怀舒展,思想飞跃、灵魂净化、心境豁达,前行处,做一个自信、坚强、平和、快乐的人。

39、就在我以为一切都没有改变只要我高兴就可以重新扎入你的怀抱一辈子不出来的时候,其实一切都已经沧海桑田了,我像是躲在一壳里长眠的鹦鹉螺,等我探出头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原先居住的大海已经成为高不可攀的山脉。而我。是一块僵死在山崖上的化石。

40、一朵花开的声音,是宁静。

41、我站的太久说的太久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听不懂?我写的太多了写得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看不懂。

42、叶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或许,树永远都读不懂叶的落寞。落叶的宿命,注定孤独。

43、这个秋,终归卷着一些离愁别绪走到深处,戚戚然,却有着难以摆脱的宿命,任由黑暗争夺厮杀。

45、终于懂得,与其匆匆奔走于纷世,不如停下脚步,拥抱所有,真诚对待。正如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任何一片云彩。

46、曾记否,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飞浪如雪,你,似一位豪情满怀的壮士,带着长长的锋利的宝剑,持铜板铁琶,临风而立,慷慨高歌,激昂了多少志士的情怀。

47、在每一个黎明时分,把你叫醒去采摘晨光:在每一个黑夜,为你揽下一夜的星光。我把摘下的朵朵芬芳,安放我们的春暖花开里。

48、为了比别人多做一道题,我们宁愿熬夜不睡觉。第二天看着对方的黑眼圈说到昨晚的球赛真好看,大家笑笑彼此心照不宣。

49、天空的飞鸟,是你的寂寞比我多,还是我的忧伤比你多,剩下的时光,你陪我好不好,这样你不寂寞,我也不会忧伤…

辽宁文艺广播融合发展现状浅析 第3篇

关键词:辽宁广播电视台 文艺节目中心 亮点

一、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的重组融合背景

为贯彻中央和辽宁省关于做优做大辽宁文化传媒产业的要求,深化辽宁广播电视台体制改革,辽宁广播电视台合并广播文艺频率(以下简称文艺广播)和电视文艺频道(以下简称文艺电视)组建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以下简称文艺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将成为辽宁广播电视台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这一整合将集中辽宁广播电视台内的广播电视文艺资源,充分挖掘其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潜力,全力调动台内一切可利用的广播电视文艺元素,让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资源产生“化学反应”,推动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事业的大发展。

广播电视合并重组后的广播电视文艺资源将如何整合、配置?文艺广播如何运用和调动电视文艺元素,使其成为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的发展领域?这些课题构成了合并重组后的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管理团队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握广电整合的大背景。

在广电整合重组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文艺广播优势,要从广播行业的整体现状去分析。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广播行业的现状。

二、广播行业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电台近280座,广播电视台超过1900座,开办广播节目2420余套。自2002年至2010年底,专业化频率的增长达到了50%以上,广播人口覆盖达全国人口的94.48%,中国城乡居民拥有收音机达5亿台,全国广播听众已超过12亿人。

2006年广播广告收入为59.01亿。到2010年底,广播广告以及广播行业内的相关产业收入总和逼近百亿元大关,广播广告实现连续7年快速增长。2010年底广播广告增速不低于电视广告增长速度,广播广告更加注重品牌广告的投放,但医疗专题广告在部分电台中还占有一定比例。以下的图1、2、3分别为我国听众收听广播的主要目的、听众的收听工具、听众的收听场所等结构图。

图1 中国听众收听广播目的示意图

图2 中国听众的收听广播工具示意图

图3 中国听众收听广播场所分布图

对于辽宁文艺广播而言,有超过50%的听众,是在家中收听;近31%的听众,在车上收听;近20%的听众,在移动中收听。其中40%的听众每天收听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图4、5分别为辽宁文艺广播听众收听场所分布图和收听时长结构图。

图4 辽宁文艺广播听众收听场所分布图

图5 辽宁文艺广播听众收听时长结构图

三、广播电视文艺重组融合的亮点

随着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与文艺电视的深度融合,辽宁文艺广播归入文艺节目中心,文艺广播由原来的“单边作战”发展到了与文艺电视合作的“双边作战”,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以其各自优势和特长实现相互扶持、共同发展。辽宁文艺广播在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共享、重塑文艺广播品相等方面获益匪浅。同时,辽宁文艺广播也通过广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扩大了对辽宁电视文艺节目的宣传,从而增加文艺电视的受众群体,让文艺广播节目和文艺电视节目相得益彰。这一点在文艺广播对于电视栏目《明星转起来》《新笑林》的推动,以及辽视春晚倒计时和现场报道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文艺节目中心追求的是实现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资源整合的利益最大化。对于文艺广播而言,在充分考虑自身的人力资源、节目资源和广告比例以及覆盖发射等诸多因素,不失掉自身多年形成的品相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动电视文艺资源,使其对文艺广播进行补充和融合,借助文艺电视注重画面与声音有机编排的理念,强化文艺广播的娱乐特色,提升文艺广播的社会影响力。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组建以来在以下几方面呈现亮点:

1.娱乐节目的融合与资源共享

广播文艺将《明星转起来》《新笑林》《欢乐集结号》等电视栏目进行音频处理、重新编辑,制作成适合于在文艺广播中播出的节目,从而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二度开发。同样,广播娱乐节目电视化的做法,也受到了听众和观众的欢迎和认同。

2.音乐节目的融合与资源共享

在这一点上,最突出的就是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在辽视春晚上的合作。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在辽视春晚上明星资源和音乐资源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共享。辽宁文艺广播在辽视春晚播出后,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在文艺广播的《中国歌曲音乐先锋榜》栏目中打榜播出,并通过全国卫星音乐协作网成员台在全国范围内推介展播,扩大了辽视春晚的影响力,借助于广播这一大众媒体的传播平台,辽视春晚进行了可持续性的宣传推广。

3.听友服务类节目的资源共享和融合

这一点,在辽宁文艺广播《听友俱乐部》栏目表现得非常明显。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深度整合后,双方的二次营销效应得以彰显。《听友俱乐部》主动伸出橄榄枝,为来辽视文艺频道录制节目的诸多名人录制了适合在广播中播出的节目,并为他们举办了见面会活动。知名人士于丹、蒋雯丽、孙淳的见面会反响都特别强烈。在见面会活动举办时,文艺广播又得到文艺电视的配合,利用电视资源丰富了文艺广播活动的外延。

4.品牌活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这一点在辽视春晚上表现也十分突出。整合后的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全员动员,共同投入到辽视春晚的节目制作中,辽宁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在人力资源、节目编排方面实现了“一盘棋”效应,辽视春晚有了两个造势和播出的平台。文艺广播的采编人员全程参与辽视春晚的策划和采访。

辽宁文艺广播将辽视春晚的歌曲在前期的春晚预告中播出,并随时穿插参加演出的明星电话连线,即时与听众互动。辽视春晚现场,辽宁文艺广播的主持人、记者兵分多路,穿梭于辽视春晚的演出现场,进行现场互动连线直播,第一时间让听众通过辽宁文艺广播听到了来自于辽视春晚最鲜活、最直接、最生动的报道,使辽视春晚得到电视画面外的广播同步播出,丰富了辽视春晚当晚播出的最新信息,让听众和观众立体化地享受到了来自于四面八方的辽视春晚动态信息,同时也丰富了辽宁广播文艺节目的内容。

四、辽宁文艺广播的未来

最后,笔者展望一下辽宁文艺广播的未来。辽宁文艺广播将充分利用现代视频直播手段延伸网络在线收听和直播,使其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延伸到一个网络播出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大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的覆盖面和受众群体。辽宁文艺广播将充分挖掘和利用辽宁文艺电视元素,力争在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播出平台上打造和拓展网络在线广播文艺视频播出平台,为辽宁文艺广播的品相提升,为辽宁文艺电视各类文艺活动的对外宣传拓展空间,营造文艺广播、文艺电视、网络在线收听收看三位一体的资源配置和节目共享空间。

文艺广播应具备的品格 第4篇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既是新闻广播必须恪守的新闻法则, 同时, 也是文艺广播严格遵守的艺术原则。真实, 是一切新闻传媒的生命。同样, 也是包括文艺广播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真实, 作为一切新闻传媒与一切文学艺术共同拥有的特征, 必须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真实地展现时代的主流和方向, 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的时代精神风采。古今中外, 那些成功成名之作, 无一不是真实性品位极高的佳品。只有真实, 才有力量, 只有真情才能感人。若离开真实, 就如同水中月, 镜中花一样。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越来越多的文艺广播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 遵循新闻规律, 自觉地用新闻规律指导文艺广播, 对于繁荣和发展文艺广播关系极大。

1.按照生活原样, “原汁原味”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文学艺术讲究真实, 指的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同新闻真实并不是一回事。新闻真实要求生活本身的真实, 绝不允许有一丝虚构和重塑。文艺广播, 按照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就要依着生活的原样,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

在这方面, 全国许多电台把某些新闻作品改编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文艺广播节目, 受到了广大听从的赞誉。如评书《唐山大地震》、《无极之战》、广播剧《蒋筑英》等, 都是用现实中的真人真事震撼人们的心灵的。

2.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新人新事, 用真情实感吸引听众。

在新的历史时期, 新人新事迭出不穷, 文艺广播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就要依靠自身的优势, 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新人新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重庆电台率先在全国推出了广播报道剧。用艺术的形式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再现现实生活。他们制作的报道剧, 真实形象地描写了重庆市某一经营汤圆的个体户守法经营、发家致富不忘国家的真实可信的感人故事。

讲究时效性, 尽力缩小新闻与新闻事件的时间差, 同样是文艺广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在时间面前, 新闻最讲究时效性, 错过了时间, 新闻如同撞碎的瓷娃娃一样, 会自然贬值的。新闻如此, 那么, 文艺广播呢。在这个问题上, 有些人觉得, 既然文艺广播不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那么, 文艺广播就没有必要像新闻广播那样争分夺秒了。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诚然, 我们承认文艺广播在时间要求上, 与新闻广播是有某种程度上的区别的。但是, 这并不是说文艺广播就可以不受时效性这一新闻规律的约束了。

保持内容和形式的鲜活, 不仅是新闻宣传, 也是文艺广播应具备的品格新闻, 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离开了新, 新闻就成了旧眉旧眼的不被人喜欢的瓷娃娃。如果文艺广播成年累月地“翻烧饼”, 重复几出人们都背得出老掉牙的旧节目, 再好的戏, 听众也会生厌的, 所以, 文艺广播也需要常办常新, 以满足广大听众最新的精神需要。

满足听众的最新的欣赏需求, 首先, 文艺编辑要心中有数, 准确把握听众的欣赏情趣, 了解听众的需要心理等。根据这些, 合理安排播出计划, 调整节目布局, 做到这些, 就必须坚持经常性的社会调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人们的审美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俗歌曲刚刚流行时, 不少人说“出格了”。其实, 通俗歌曲不过是音乐艺术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已。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氛围里, 某些艺术形式一变, 感情上就一时接受不了。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需求心理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说明人们的审美心理, 总是受不同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地理条件、政治思想等制约和变化的。所以, 文艺广播必须掌握不同时期听众不同的审美心理。如果看不到这种变化, 就不可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 随时对文艺广播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摈弃旧的、老的, 献给听众鲜活的艺术佳品。这样要求文艺广播工作者经常深入群众, 与他们交朋友, 把准他们的脉搏, 从思想感情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其次, 把鲜活的艺术精品献给听众, 文艺广播工作者同记者一样, 应该具有一个“新闻鼻”。要善于发现, 捕捉处于萌芽状态中的艺术信号。这些稚嫩的、微弱的艺术信号, 有时却可以反映出未来文艺广播的发展趋势, 反映出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广大听众艺术需要的方向。所以, 文艺广播工作者要勤于思考,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敏感。■

摘要:文艺广播作为听觉艺术, 不仅按照艺术的客观规律办事, 同时还要遵循新闻规律指导具体实践。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既是新闻广播必须恪守的新闻法则, 也是广播严格遵守的艺术原则。讲究时效性, 尽力缩小新闻与新闻事件的时间差, 同样是文艺广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保持内容和形式的鲜活, 不仅是新闻宣传, 也是文艺广播应具备的品格。

广播新闻广播稿 第5篇

(男):我是主持人卢文浩。

(女):我是主持人杨双玉。

(男):本期红领巾广播的主题是——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女):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冬天动一动,少生病一场,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可见,冬季锻炼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男):“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风霜”,人体也是这个道理,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是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提高的。体育运动是接触寒冷的最好方式。事实证明,冬季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缩,能够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这样我们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可以随之增强。

(女):小朋友冬季在室外进行锻炼,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对感冒、气管炎等冬季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冬季在室外接受阳光的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但能促进人体的造血机能,对治疗和预防贫血有积极作用,还能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第6篇

“评奖文艺”与文艺评奖看似词序之差,本质上反映了文艺群众路线的彷徨。具体说,就是对“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认知上的偏差。

其一是“唯奖是图”混淆了“我是谁”。文艺评奖是评奖为文艺服务,而“评奖文艺”是文艺为评奖服务。文艺成为了奖项的附庸,丧失了独立的灵魂。结果是,“获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脱离群众喜好、市场需求的获奖作品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却束之高阁,成为戴着桂冠的“僵尸”,奖项本身也成为群众嘲笑的“皇帝的新装”。

其二是“评奖文艺”在“依靠谁”上的错位。他们依靠的不是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和群众,而是与某些部门、机构乃至某些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挂钩,与他们高大上的“形象工程”挂钩。以获奖为目的的文艺创作与评奖的初衷和原则背道而驰,也与广大受众的基本期待明显背离,甚至恶化、破坏了正在改革之中的文艺生态。

其三是“评奖文艺”在“为了谁”上的迷失。对某些文化管理部门和个别领导而言,文艺评奖是民心工程,

“评奖文艺”是政绩工程。对于垄断奖项的大腕们来说,奖项不再是鞭策升华自己的动力,而成为邀功请赏、抬高身价的手段。对于承办方而言,角逐大奖承办权需要数额不菲的“跑奖”经费,文艺评奖就不能不为牟利服务,而不是单纯地为精神文明服务。

毋庸讳言,近年来,相当一部分文艺评奖都会触发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精神不太文明”的评奖也引来群众吐槽无数。近日爆发的方方与T诗人的口水大战,虽然还没有定论,但从中也可以看出症结所在,即围绕在各种奖项背后的是“文化政绩观”的博弈。不少地方将文艺得奖当作重要政绩,投入不菲,不惜一切手段“攻奖”。对于一些全国性的重要奖项,各地政府都有政策,有一系列的奖金、职务、职称的配套措施。不少地方甚至不惜为获奖“私人订制”,高薪聘请大腕突击创作,获奖即散伙,更谈不上“走下去”的演出,这种追逐利益的短期行为类似炒股的“高抛低吸”,不仅制造了文艺的虚假繁荣,吹大了文艺泡沫,对于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祸害不浅。

客观地说,当下文艺评奖依然不可或缺,特别是网络资讯泛滥的时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文艺世界更需要文化的标杆和灯塔。文艺依然需要“主旋律”肩负表彰先进、引导受众、培埴人心的重任,问题实质在于文艺评奖需要少而精。少而精才具有权威性。譬如近年饱受诟病的文艺评奖“双黄蛋”现象,不少评奖为了“搞平衡”,不仅奖项名目繁多,而且同一奖项内部也“一奖多人”,生出许多“双黄蛋”甚至“一堆蛋”。名目多而滥、标准混且乱,评奖的权威性自然大打折扣。

重塑权威、重建标准是文艺评奖的当务之急。这需要发挥文艺批评的作用。文艺评奖和文艺批评本是文艺发展的两翼。一方面要不断改进评奖办法,建立健全完善的评奖机制,更重要的是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要以健康、透明、服众的文艺批评为前提。这便要求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重评轻奖,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的良性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文艺批评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评奖文艺”才无可遁形,文艺评奖方会激发文艺创作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有文艺批评之呐喊,才有文艺评奖不彷徨。

责任编辑 卢春燕

文艺广播的特色定位与线下活动 第7篇

江苏文艺广播近两年的潜心探索正在收获明显的效果:节目的创新和整体面貌有较大改观,可听性显著提升。今年前四个月,收听率基本稳定在南京地区4至7名,跻身南京上空24套节目中的上游位置;推广活动的品牌特色逐渐深入人心,参与人数呈现十数倍的增长规模,影响面进一步扩大,听众忠诚度得到巩固和提高。

江苏文艺广播通过AM1053和FM91.4双频播出,主频点中波AM1053基本覆盖南京全境,但收听效果一般,在市区因建筑物屏蔽等在室内外形成较多的盲区。2008年11月起江苏省广电局批准用小功率调频FM91.4辅助播出,仅能覆盖南京市中心区,播出平台较弱。江苏文艺广播只有不足十位主持人,以戏曲曲艺、民歌民乐、小说评书等传统文艺节目为主,在南京上空形成自己的特色,抓住了一批中老年听众;江苏文艺广播强化戏曲特色,牵头组建了江苏戏曲广播联盟和全国戏曲广播联盟,举办了江苏省中秋戏曲晚会等文艺活动,赢得了口碑。

2010年,江苏文艺广播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求新的提升空间:

一、坚守频率特色定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并重

此前的频率定位语是“汇传统精华,展戏曲神韵”,是一个以戏曲为特色的传统文艺电台,全天节目中欣赏的比重稍大。当时北京文艺台打出“快乐很简单”的理念,成功转变为娱乐广播,是全国文艺广播竞相学习的对象。中波频率其收听方式及人群与主力调频相比差异很大,照搬优势调频电台的做法不具有现实可行性。鉴于江苏文艺广播的特色基础、播出平台和人才队伍等实际情况,频率决定延续原有定位。在坚守经典的传统文艺定位的同时,频率进行了两点调整:

1. 强化文艺广播的新闻媒体属性,更多关注现实

早间开办《文艺晨报》节目,以具有频率个性特色的资讯为主打,以多种文艺作品欣赏为辅助,迅速在竞争激烈的广播早间黄金时段抢占了一席之地;在白天时段增设“整点资讯”和“半点天气”环节等,加强了文艺类频率的资讯服务。

在大的事件报道中江苏文艺广播不缺席,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全国戏曲广播联盟理事长台,江苏文艺广播牵头策划推出了大型系列联合直播节目《世博会·戏博会》,自2010年5月7日至10月24日,每双周五下午两点,江苏文艺广播等各联盟台轮流派出主持人来到上海世博园现场直播间,为听众传递世博信息,介绍各地绚丽多姿的戏曲文化,节目通过卫星向10个联盟台所在省市的听众同步播出,覆盖数亿人口,12场联合直播在全国听众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2. 强化广播文艺节目的娱乐属性,频率定位语改为“乐享戏韵,品味经典”

尽管主打传统文艺,仍突出了节目的时代气息和娱乐互动功能。

一方面,对原有节目进行改造,比如《黄金大戏院》曾经是一档较为陈旧的模式化节目,改造后栏目设置和风格都变得富有活力,收听率飙升。

另一方面,新增一些创新节目,如周六特别版《戏苑碰碰车》,先后邀请了赵志刚、徐秀芳、李洁等名家和票友制作戏曲类综艺娱乐节目,反响很大;周日特别版《一路有戏》推出“戏曲人文之旅”的线下系列活动,成功组织戏迷赴桂林和台湾等地游览。全天节目都注重融入更多的创新和娱乐元素,提出“用文艺滋养心灵,用快乐点亮生活”,节目面貌和可听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打造品牌活动,与频率定位相得益彰

江苏文艺广播之前的活动都是戏曲类的,如江苏省中秋戏曲晚会、江苏省戏曲“票友之星”大赛、环省戏曲社区行等。这不能反映出江苏文艺广播的完整定位,在社会上的影响面有较大的局限性。

江苏文艺广播从2011年开始策划推出“文艺中国节”系列活动,将戏曲类活动融入其中,并发掘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情感、趣味和诗情画意,与频率的定位相契合。“文艺中国节”系列活动横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7大节日,在每个节日都策划特别节目与线下活动。主持人讲述与节日有关的传说、习俗、诗文、音乐、戏曲等文化艺术内容,与听众娱乐互动,因其特色鲜明,与人们情感融合度高,受到欢迎。清明节放飞梦想风筝嘉年华、江苏省中秋戏曲晚会等,活动规模和经营创收都取得新的突破。在端午节市民龙舟体验大赛暨听众嘉年华活动中,来自社会各界的市民听众自发报名组成18支龙舟队参赛,吸引了近万人来玄武湖观龙舟、看演出并参与互动,将群众体育活动与传统文化体验做了很好的结合。

这一系列活动在时间上串成一条珍珠链,贯穿全年此起彼伏,成为频率整体品牌推广的极佳载体。

论如何把握文艺广播的舆论导向 第8篇

文艺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文艺广播义不容辞的任务和使命。因此, 应该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加强宏观管理, 播出健康节目, 重视对节目的筛选以及文艺的组织策划, 并强化编播队伍建设, 使得文艺广播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 新时期舆论环境的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新时期舆论环境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舆论价值取向多元化、舆论传播平台复杂化以及舆论参与主体的广泛化等特征。

1.1 舆论价值取向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新时期环境下, 舆论发展方向逐渐的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新时期舆论环境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特征, 主要与我国的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大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目前, 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 这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特征决定了新时期舆论传播活动的活跃性与冲突性发展特征, 也造就了新时期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草根对话并立的发展结构形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形态的变动, 在文化传播领域越来越多的价值观念以及形态意识在社会文化传播以及舆论中涌现出来, 逐渐就形成了新时期环境下, 舆论传播的价值多元化发展特征。

1.2 舆论传播平台复杂化

新时期环境下的舆论发展还具有舆论传播平台复杂化的特征。新时期环境下舆论传播平台的复杂化主要是指,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文化舆论在传播过程中也不仅仅只是依赖与过去的传统传播平台, 而是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文化舆论传播途径。比如新兴起的数字化或者是多媒体的文化舆论传播途径与平台等。此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式发展, 文化舆论传播中也逐渐呈现开放、平等, 等特征, 这就更加推动了传统文化舆论的传播途径与单一传播平台, 引导文化舆论传播平台以及传播途径向着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1.3 舆论参与主体的广泛化

传统的文化传播以及文化舆论发展中, 文化舆论传播的参与主体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影响, 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舆论传播中的开放、平等传播特点越来越深入, 参与文化舆论传播主体不仅仅只局限于一些传播媒体, 一些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 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舆论传播影响, 并且对于主流传播媒体的舆论地位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

2 文艺广播舆论导向作用

文艺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与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文化建设中, 文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文艺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与国家的文化政治有着很大的关联, 文艺传播不与文化政治相脱离, 而在政治与文化相互协调下的发展, 才能够真正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艺广播舆论导向在国家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艺广播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 文艺广播舆论导向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确价值观的功能作用。文艺广播是一种文艺传播途径或者说是传播方式, 它在进行文艺传播的过程中, 通过文艺传播内容所呈现出的价值观或者是舆论导向对于受众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尤其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环境下, 网络信息的迅速以及及时等传播特征, 文艺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 范围更广, 由此对于人们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更大。而同时文艺广播由于舆论传播要求以及文娱性的传播内容, 在舆论引导过程中, 不仅能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对于化解生活矛盾, 缓解生活压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 文艺广播的舆论导向还是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 它的舆论传播以及引导对于国家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正确把握文艺广播的舆论导向

文艺广播舆论导向不仅可以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还具有一定的文娱性, 对于缓解生活压力、化解生活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文艺广播舆论导向还是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 对于推动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舆论传播过程中, 应注意正确把握文艺广播的舆论导向, 引导人们趋向正确价值观的方向, 推动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

正确把握文艺广播舆论导向,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理论为指导, 从科学发展角度出发, 将辩证唯物思想应用到文艺广播舆论导向传播实践中去, 推动文艺广播舆论导向的正确发展。第二, 进行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传播。文艺广播在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文艺广播以及文艺舆论等传播过程中, 应以健康向上的节目播送为主, 以引导人们向着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趋向发展。尤其是一些具有文艺价值、代表国家精神文化的文艺节目, 更应通过多种传播方式, 进行积极的传播。比如文学艺术普及或者教育类的文艺节目, 或者是世界优秀文化宣传节目等, 都应在文艺广播传播中进行积极的播送, 以丰富人们的文艺知识, 引导正确的文艺价值取向。第三,

在十多年的电视传媒工作中, 笔者深刻的体会到电视谈话节目成为了社会公众的热门话题, 是主持人和嘉宾围绕一个即兴话题展开讨论的当今社会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它以面对面、零距离和即兴谈话为主体。可以说, 人是构成传播活动的端头, 所以传播是各种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理念的, 因此谈话沟通便成为了生活中最常见、亲切、默契的交流方式。以文学艺术、社会感触、人生经历、趣味动态为话题内容, 来注重人文的思想、精神、知识、情怀、批判, 更是达到一种启迪心智, 丰育情感, 索引人们怀抱精神去追求, 享受创造的生活理念。影响与威力越来越大, 成为一道独特的动态文化景观。在我国, 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推出《实话实说》之后, 许多电视台也纷纷推出新式的谈话节目, 令人目不暇接。

从2002年开始, 辰溪县电视台也精心推出了一档集主客观兼容性、新闻度细致性、每周一期的访谈节目——《辰州谈》。这个节目由笔者来主持、策划。就某个热点事件、观点和某个人的经历, 展开新闻时政类、生活知识类、文化娱乐类论坛要点, 用述说的途径来细致描述。

做为一名节目策划兼节目主持, 笔者集采、写、编、播于一身, 以蓄足充沛的策划、创意有为的主持来提高节目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职业的特点决定笔者经常活动在社会的天地间, 活动在群众的生活中, 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此时无数的眼睛在注视着笔者的言行和举动, 他也想在人民群众的空间里和心目中留下莫逆印象。

1电视谈话节目是“主要围绕谈话组织起来的”节目, 它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 并且要

访谈随想——论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主持

文丨张扬军

摘要:在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电视正迈向科技化、人文化、知识化的轨道迅猛发展。电视谈话节目要保持一个良好发展势头, 精确话题, 深挖内涵。优化节目的包装, 提升节目的品位, 保持节目的质量。主持人应该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 适应发展的潮流。

关键词:电视访谈;策划;主持;潮流

做好文艺广播节目的组织与策划。优秀的文艺广播节目组织与策划, 对于文艺广播的传播效果以及舆论引导效果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正确把握文艺广播舆论导向, 还应注意做好文艺广播节目的组织与策划, 推动文艺广播舆论导向的发展。做好文艺广播节目组织与策划, 首先需要建立与完善精品文艺节目创作以及生产机制;其次, 应注意加大对于文艺广播节目的资金投入, 以生产出一批优秀的文艺广播节目;最后, 应注意对于文艺广播节目进行市场引入, 以形成良性循环, 为节目的多样化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此外, 还应注意对于文艺广播节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充分认识节目质量在文艺广播内容传播以及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 以克服文艺广播节目传播中的质量问题及影响。第四, 加强对文艺广播的宏观管理。文艺广播节目传播以及舆论引导过程中, 文艺广播的宏观管理对于文艺广播的舆论导向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文艺传播与政治发展相联系, 在进行国家政治方针传播的过程中, 为国家的政治发展服务。因此, 对于文艺广播舆论导向的正确把握, 需要加强对于文艺广播的宏观管理。加强对于文艺广播的宏观管理就是要根据国家相关要求, 严格进行文艺广播节目内容以及质量的检查控制, 同时注意结合文艺发展情况, 听取文艺界的意见, 进行正确定位, 以进行有质量的文艺节目传播。

此外, 正确把握文艺广播的舆论导向, 还需要从重视对于购进节目的质量筛选以及加强对于文艺广播编制节目对于建设等方面, 进行文艺广播节目质量的把关与文艺广播舆论导向的正确把握,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文艺广播编制队伍, 推进文艺广播的传播发展, 推动国家社会以及精神文化的建设。

4 总结

随着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舆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复杂, 污泥浊水中鱼目混珠、香花与毒草并存也是在所难免, 文艺广播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 坚持文艺广播节目的健康。积极, 既是文艺广播人员当前的首要任务, 也是我国文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逢吉, 赵天亮.新时期广播评论的舆论导向[J].视听纵横, 2011 (4) .

[2]田建国, 任欢.如何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导向作用[J].科技资讯, 2010 (14) .

[3]孙志钦.非政治性舆论导向不可忽视[J].新闻爱好者, 2011 (5) .

[4]党秋月.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方式研究[J].理论界, 2009 (3) .

论广播文艺的播音 第9篇

艺作品的内涵及真

实意愿。对于广播来说, 五分编, 六分播, 这话并不为过。优秀的文艺节目播音员, 不仅能为节目增色, 还会弥补许多不足。

一、广播文艺播音存在的问题

在地市台播音队伍中,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大多数播音员、主持人既播新闻又做专题, 还要担纲娱乐节目。所以在播文艺节目时, 很难转换角色, 找准定位, 满足不了听众的审美需求, 具体的表现有:

1.播音与实际内容脱节, 思想、情感不能融入, 言之无形, 言之无情, 言之无物, 言之无意。

2.找不到文艺的感觉, 把握不准基调, 奔放的语气, 跌宕的节奏, 富于变化的语言表达不出来。

3.缺少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 找不到作品的情点、深点、亮点, 声之无色, 情之无茂。

4.停连不当, 表达方式想当然。播出来的文艺稿件不伦不类, 缺少美感。

5.播音把握不住分寸, 不是感情太弱, 就是发挥过头, 语言变味, 往往事与愿违, 不仅没有起到二度创作的作用, 反而背离了专业轨道。

二、文艺播音创作应该掌握的几个方面

鉴于新闻与文艺在内容、原则、作用、风格及手法上有着很多区别, 所以文艺节目的播音, 尽可能地按照文艺的规律和特点去把握。

掌握文艺播音作品的文体特点。

在广播文艺播音的作品中, 常见的形式有: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广播剧、串联词、解说词 (文学、戏曲、音乐、曲艺) , 专题、评介稿等。各种文学体裁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效能, 因而在演播时必须将他们区别开来。

叙事类将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刻画人物性格, 抒情类则通过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现实。壮烈的历史场面、狂风暴雨式的矛盾斗争, 需要有容量大、篇幅长、表现力强的文学体裁来反映, 而生活里的小浪花、小涟漪, 则要求以灵活轻巧的文学体裁来表现。这犹如十八般武器, 各有各的特点、作用, 相互不能代替。根据不同的文体, 播音中的语言处理、演播方法及技巧自然会有所不同。

广播文艺节目播音的表现特点。

广播文艺节目的播音是利用艺术语言及各种手段, 将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艺术地体现或再现出来。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形象感强, 富有夸张能力, 在对节目进行演播时, 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形, 言之有情, 言之有意;二是情感性强, 通过情感的燃烧, 引起表达作者创作宣泄的冲动与激动;三是更具生动性, 在演播中音势速度大, 节奏多变, 在与内容相适应的语言造型中要形神兼备。

准确掌握文艺播音作品的风格。

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被称为播音风格, 作者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也是风格。风格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 但它是在长期艰苦创作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张爱玲的小说是一幅幅苍凉没落的风俗画, 是一幅幅人欲横流的百丑图;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反抗精神,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另外还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这些都是风格的体现。

准确把握文艺播音作品的基调。

首先要认清基调的整体性, 基调是作品的整体情调, 是作品具体思想感情的表露。如获漯河市播音评比一等奖的散文作品《南方水印象》, 它的整体基调优美、平缓、如诗如画。播音风格自然把握在浅唱、低吟、抒情咏月。找准了基调, 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南方水的奇特、灵性、气韵及它的透明轻巧。综艺专题《毛泽东的诗意长征》, 它的基调沉雄豪迈, 气势磅礴。庄重、大气的播音风格才能表现出毛泽东超凡的脱俗气度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音乐节目《沙澧河畔的“百灵鸟”》的基调则健康活泼、欢快向上。只有找准基点才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真实感情。

其次, 还要注意基调的变化性, 基调应该贯穿始终, 但不是意味着全篇作品用一成不变的腔调来读, 不同内容、不同人物、不同心情都有不同的语气表达。荣获文艺专家评比一等奖的作品综艺专题《毛泽东的诗意长征》是以毛泽东的长征诗词为引线, 伟大的红军诗人毛泽东在飞奔的马背上, 吟咏着精美的诗篇, 演绎着长征精神。节目由诗词朗诵、歌曲串联、叙述、评介多种表现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在演播时, 每部分感情表达都要各有偏重, 要区别对待, 灵活变化。既要有热情高昂, 气势豪迈的统一基调, 又要在生动丰富的语言中表达出内在的和谐色彩。

准确把握播音创作的理念。

文艺作品播音, 不仅是念别人的稿子, 它还是一次再创造的创作活动, 理应有自己的创作理念。理念决定作品的主题思想, 理念是作品运用素材的根据, 理念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形态和风格, 理念是作品的灵魂,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人生的理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播音创作的理念反映出作者对作品真善美的追求。因此播音创作过程, 本质上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

综艺专题《毛泽东的诗意长征》是在举国庆祝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推出的一组特别文艺节目。它以长征诗词为引线解读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壮举。创作这组文艺专题, 就是在当前物欲横流的今天, 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倡导人们牢记长征的历史, 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 爱国敬业, 更加坚定地开拓民族振兴之路。这就是作品的理念。与此同时, 播音的创作, 作品的配乐、制作等越来越注重对美感元素的应用, 并且在速度、音效、场景等环节进行高科技的智能化、数字化处理, 力求把广播作品打磨成完美的广播音、诗、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文艺类广播节目的播音更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充分运用丰富的声音艺术担负起打造声音艺术品, 使听觉成为一种享受, 让听众如赴一场声音的盛宴。

论广播文艺节目创新 第10篇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 这种变化反映在广播节目中一方面表现为新闻性广播节目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则是娱乐性的音乐或文艺节目也开始逐渐增加信息量。黄金时间文艺节目的背后往往有大的信息支持, 可以预见, 在欣赏型文艺节目继续发展的同时, 信息型文艺节目也将大量涌现。

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人类描述主观世界的技术和能力正在日益增长, 只要人们头脑中能够想象出来的事件和场景, 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西游记》《狮子王》等都是运用高科技数码合成影像技术的影片, 这些影片已经直观地告诉我们, 艺术内容来源的构成比重中, 来自主观感受的成分会越来越多。

艺术作品的受众也从那种静观图像、谛听声音的读者、观众或听众转向为积极参与创作, 配合完成作品的艺术

2 播音主持意境美感的现实意义和内在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艺术行业对审美性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 在播音主持艺术中的体现更是比比皆是。通过我们婉转、生动、优美的声音, 恰如其分地思想感情的表达, 附加上完美的表达技巧, 可以将所有的画面完美呈现, 让和谐统一的美感不绝于耳不绝于目, 进而引发更多人的感情认知和共鸣, 达到播音主持艺术意境的最佳效果。只有在面对所有有声创作的每一篇文章或节目时, 用一颗善于观察和发现美感的心灵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 才可以用恰当动听的声音, 把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传递到大众的视听空间, 使观众在这一空间焕发出无限的美丽遐想。达到了这创作者。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家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作主体, 取而代之的将是超越日常身份而相互交往的网民, 他们匿名上网, 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来传达情思的活动将成为艺术活动的主流。

广播节目, 尤其是当代广播文艺节目, 作为传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 也将会感受到来自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我们应当正视广播文艺形态因高科技手段的介入而大为改观的现实, 不能仅仅将自己的使命归结于对过去时代艺术经验的总结。

2 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是受众的呼唤

在传统艺术形态中,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工作者, 受众习惯被动地接受, 在当今社会电子文化生活中,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素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 也是对受众需求的回应。

在电子文化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参与艺术创作。例如在现代最流行的各种网上游戏, 每个人都可以扮

一境界, 也就达到了播音艺术的最高境界, 做到了内容与美的统一和谐。如何达到播音主持艺术意境的美感, 最基础的是过硬的基本功和良好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这样才能完成出色的有声创作, 为深刻意境的表达勾勒出基本轮廓。当然, 这种最基本的要求却往往会被多数人忽视, 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是我们进行有声创作的根源所在。完美的声音和顺畅的气息,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练习和锤炼中去积累、去获得。基本功的练习是任何专业学习或技能取得都必须经过的艰难磨练阶段, 没有这个阶段的枯燥无味, 就不会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技术, 更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3 结语

电视媒体行业在当今社会逐渐发展演游戏中的角色, 通过操纵角色的行动, 经历不同的故事情节, 最终完成游戏的创作。在这里, 艺术作品的接受者, 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 静观转向参与, 被动控制叙述转向主动控制。这种在审美接受中追求平等, 追求参与的趋势也体现在广播受众中。比如现在很多电台开办一些热线直播、点播节目, 听众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发表意见, 直接参与到节目中, 与主持人进行直接的交流, 有时候根据节目的需要, 受众还可以直接走进直播室, 面对面和主持人交谈。这在广播节目的转变过程中虽然只迈出了一小步, 但它预示着一个大的转变。

3 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是广播发展的要求

广播自身技术的发展为广播节目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1906年圣诞夜美国马萨诸塞州实验电台的首次播音到今天全新的调频、卫星广播、DAB技术, 广播已走了将近百年的历史, 从技术手段的角度来看, 广播无论是外

成文化主流产业,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各个环节要求也日益提高, 尤其是直接传递信息的播音主持, 它影响着人们对整个节目环节的印象, 所以在电视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更要注重其艺术内涵的挖掘。在播音主持中积极加入艺术音符, 营造完美的意境, 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创新手段。

参考文献

[1]曾致.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朱晓.对播音主持专业招生报名的困惑与反思[J].今传媒, 2005 (4) .

(河北省唐山市广播电视台, 河北唐山063000)

在形态, 还是内在品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技术手段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 短波广播因其信号之间干扰强烈、设施庞大、能耗高、运转成本高等缺点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将是高品质、大容量的全球卫星直播系统。新的全球卫星广播系统的印制可以达到CD级, 而且可以容纳的频段更多。DAB (数字音频广播) 就是适应这种社会和科技发展要求而诞生的。DAB以数字技术为手段, 是由广播机构向固定的移动的或者便携式的接收机, 传送高质量的声音和数据服务的业务。它需要的发射功率小, 有利于节约能源和降低电磁污染。除了传递高质量 (CD级) 的声音节目外, 还可以传递数据业务、广播电文、静止画面或电脑程序等等, 甚至可以对移动的电视接收机传送电视节目, 可以明显提高投资效益。于是, 也有人把只传递声音信号的数字广播称为DAB, 把传递多媒体信号的数字广播称为DMB。这些高科技的应用, 使在全球范围内直播高品质的广播文艺节目成为可能。

现代社会信息通道众多, 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极强, 广播文艺节目如果不从形式到内容都做出切实有效的转变, 很有可能在媒体革命的大潮中被淹没。按照广播自身的规律, 受众需求来办广播, 是保持广播自身优势, 争取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听性和娱乐性是广播文艺节目发展的重要趋势。人声, 尤其是语言和歌声在自然界的声音层面中所占比重极小, 而音响则是无处不在, 人们的耳朵里储存最多的是关于音响的信息, 如何开发音响的艺术表现力是提高广播艺术可听性的关键所在。娱乐是广播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 很长时间以来, 人们总是把娱乐性广播节目作为填充节目时间的手段,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高兴不高兴, 只要没有合适的节目就用“通俗歌曲”或者“相声、小品”来打发时间。其实这是对娱乐性广播节目的误解。娱乐节目并不只局限于通俗的艺术形式, 像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等广播特有的节目形式也有很强的娱乐性。娱乐性节目除了感官愉悦外, 它还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休闲功能, 娱乐节目办的好可以使听众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可以抒发感情、平衡心态, 可以培养听众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情操。

除了传播信息、提供娱乐, 广播文艺节目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 在众多的传媒中, 广播以其易于携带便于收听的特点, 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承担起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 如气象服务、交通信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生活服务等, 通过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电台资源的社会共享。

4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加快了广播文艺节目创新的步伐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 一开始就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力, 进入21世纪, 这种冲击力开始日益显现。

在发达国家, 信息化、数字化推动媒介融合。国外的电话、电脑、有线电视和媒介公司等, 正在快速地合并和重组成为更大的经济和传播实体, 以便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如电话与电视, 现在正在打破, 一些过去的分立的传播网络正在合为单一的数字化传播网络。

网络广播最早出现在美国, 也称为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 它利用互联网作为传播通道, 提供音频服务, 它是网络多媒体之一, 也是广播媒体网上发展的一个方向, 与传统广播相比, 网络广播首先具有“异步性”, 即听众不必遵循广播时间表“同步”收听节目, 广播是转瞬即逝的即时性产品, 但是网络广播可以把内容存储在数据库中, 使得反复收听和选择收听成为非常容易的事情。此外, 网络广播具有比较突出的“窄播化”特点, 可以比现行广播的内容更加细分化和专门化。网络广播的互动性特点也非常突出, 网络广播是传统广播功能的丰富和补充, 和现行广播方式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 据美国的调查, 有四分之一的网络用户收听网上广播。

网络广播还克服了电波传递过程中的种种衰减和干扰, 使得异地和远距离收听效果大为改善, 使得跨国广播又有了一种新的传送形式, 大大扩展了跨地域广播的影响力。

网络广播还可以拓展其它服务业务, 比如可以实现有声节目电子邮件传送, 把听众所需的音频节目直接发送到邮箱里, 或者在直播节目时, 加强听众与主持人的互动交流, 充分发挥广播的开放性, 同时增强它的互动性。

网络是现代广播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个现代化的广播电台不能没有完善的网络设施, 在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庞大的信息数据库也是现代网络广播发展的需要。过去, 为了找一段合适的音乐, 一段合适的素材, 往往要消耗极大的精力和耐心, 许多良好的创意和节目往往就夭折在这无谓的消耗中, 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 各个电台已纷纷建立或开始建立各自的数据库, 不同来源的音乐和声音素材汇集于网上, 成为电台里的不同部门采集编辑人员共享的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还为听众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包括对素材、信息、节目资源的反复利用, 让所有的信息具有二次开发的可能。

网上广播改变了广播的传统播出形态, 首先广播节目从听觉化走向视觉化、文字化, 节目在网上与受众的沟通首先是通过视觉完成的, 广播节目文字化, 使网上用户不仅可以听广播, 也可以“看广播”, 这种听觉与视觉的结合, 进一步拉近了电台与听众的距离, 也增加了广播的信息含量。

网上广播扩展了受众的选择空间。广播受众历来较为被动, 节目选择的余地小, 收听时间也受到限制。网上广播则可以根据听众的兴趣自己选择, 编排节目,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 听众还可以自由选取各种声音素材, 自己制作节目。网络与广播的联姻还促成了广播数据库的形成, 在这种新的传播形态下, 从前那种媒体间信息资源相对闭锁的状况得到了改变, 媒体间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这同时也改变了广播节目瞬间即逝的特性, 大大方便了受众选择收听, 甚至电台几个月以前播出的精彩节目也可以重复收听。

此外网络广播的兴起还将对传统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方式以及传统的广播节目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络速度的大幅度提高, 在网络可以到达的前提下, 完全有可能实现在远离节目播出点的任何地方直播节目。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主持人完全有可能在家里或在电台以外的某个地方录播甚至做直播节目。另外在网络宽带的允许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听众参与到节目中来。这样的技术直接改变了传统电台直播节目的运作概念和运作模式, 改变了传统广播节目的形式。“自由主持人”和“大众参与的互动节目”不再是梦想。

广播文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形式逐步更新, 内容日渐丰富, 听众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反过来, 听众审美素质的提高, 也对广播文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目创新是这个良性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广播文艺节目应发挥自身的优势, 顺应时代潮流, 创造出更多更好适应听众需求的新的节目类型。

457000)

摘要:20世纪末, 以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革命与生命科学等的巨大变化, 将我们送入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时代, 迅猛发展的高新科技, 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态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艺术, 也无疑会顺应时代的潮流, 做出相应的转变。

广播文艺创新创优应以文化为魂 第11篇

关键词:广播文艺创新音乐节目文化

历年来,我国广播文艺在一系列评奖与评析研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富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原创特色的精品节目,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实践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以文化为魂、决胜在文化、文化重创新。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轨迹——凸现文化、弘扬文化、创新文化,这已经成为创优节目的一个发展趋势和至高追求。

一、以文化为魂

对于精品节目来说,其灵魂是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拿广播音乐节目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同时它又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音乐节目之所以成为精品,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而是力求以音乐为载体,折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大文化,凸现创造文化的主体——社会活动中的人,凸现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凸现节目的文化视野、文化气息、文化意蕴、文化关怀、文化思辨、文化追求、文化品位、文化品质……并通过文化创新,来提升广播音乐的原创力和生命力。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冯健等主创的《永远的电波——献给人民广播事业创建70周年》,采用以点代面的手法,通过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典型音乐的结合,重现那些难忘的历史画面,揭示中国人民广播的重大作用及其由弱至强的深层原因,高度概括了人民广播70年的光辉历程,并从中折射出祖国70年的巨大变化。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于帆、王惠等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海东青的歌唱——萨满音乐寻根之旅》。节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萨满音乐的一般介绍上,而重在对萨满祖先文化遗存的文化思辨。节目开始,主持人说:“金代女真人经过数世纪的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竖写拼音文字——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够听懂,约50位老人还可以说,而能用满语演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专家预言,这种口语和萨满神调,将在50年间消失。满语消逝,那段历史将不复记忆和诠释……”提出了传承满语和萨满音乐最后遗存的历史意义和紧迫性。接着,两条线索并行推进:一条线追溯萨满音乐文化在东北黑土地的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另一条线则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讲述一位当代年轻满族歌手的母语寻根之旅。他为了学习纯正的满语和萨满调子,自费走遍中国东北,寻找中国最后懂得满语的老人,采风学习那些尘封的老歌,为此差点冻死在松花江畔。节目进行中穿插满族民歌的珍贵音响资料,展现了一幅幅浓烈的音乐画面,洋溢着对萨满祖先文化的敬畏之情,体现出节目作者对传统遗存的文化关怀。

从上述节目中,我们可以突出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化诉求、社会化视角和历史化思维。

1.人文化诉求

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景、情怀、向往和追求。《永远的电波》展现了一代代广播人推进人民广播事业蓬勃发展的广播情结;《海东青的歌唱》所展现的则是满族后人自发寻求心灵归宿的文化情结。这些人文化诉求,代表的不只是个体或某个群体的意愿,而是时代前进的足音,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和人文意蕴。

2.社会化视角

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在《海东青的歌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变迁给传统音乐带来的冲击,并由此而提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紧迫课题。

而在《永远的电波》中,音乐作品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写照,折射了历史的发展轨迹:从延安窑洞发出的时代最强音——《黄河大合唱》,到人民广播事业的先辈丁一岚在临终前要求播放《延安颂》;从描述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红旗颂》,到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晚会上演奏的《今天是你的生日》;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通过广播传送到人们耳畔的《东方红》乐曲,到歌颂我国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再到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70周年晚会上演奏的管弦乐曲《激情燃烧的日子》……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些人们熟悉的音乐伴随着人民广播的历史进程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历史的一个见证。

用社会化视角来探寻音乐艺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中追寻文化发展的社会轨迹,这样的音乐表现要比那些纯音乐节目更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

3.历史化思维

如果说社会化视角更多地体现为横向空间的审视,那么,历史化思维则体现为一种时间纵向的思辨。

《永远的电波》通过对人民广播70年历程的回顾,探寻人民广播的成功之道。《海东青的歌唱》通过对萨满祖先文化几个世纪的追溯,探寻它那曾经的辉煌、传奇和如今的衰落。在现实中,反观历史中的某个瞬间,会给人增添一种沧桑的回味。

总之,与音乐本身相比,人文化视角更丰厚;与艺术视野相比,社会化视角更广阔;与现实的思考相比,历史化思维更深远。我们的精品节目应该以音乐为介质,以文化为魂,通过人文化诉求、社会化视角和历史化思维,用以折射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决胜在文化

在各个层次广播文艺节目的评选中,为什么有些节目能从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差异在文化,决胜在文化。

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报道为例,通常的做法往往习惯于停留在开幕式本身,就事论事。而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马国华、唐同炎等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以“水”为主题的盛典》,凸现的却是其中的水文化:从一滴水的音响开始,引出广州童谣《落雨大》,唤起闽南人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在“海洋之舟”扬帆起航、驶向大海、与海浪搏击的宏伟场景中,主持人回顾了两千多年前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南方的商人已经开辟了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舞台上45名身穿长裙的姑娘,将取自本届亚运会参赛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之水”汇聚到象征和平、希望和友谊的亚运圣火盆时,主持人追述了自2009年3月起,数百名志愿者从海上和陆上两条路线重走古老的丝绸之路,将途经亚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友谊之水带回广州的壮举;在开幕式精彩纷呈的表演中,融入晚会主创人员和总导演对“水”的主题的诠释,把这场宏大的开幕式浓缩在包容、开放、壮阔而浪漫的水文化之中……《以“水”为主题的盛典》不仅展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广州亚运会的盛况,更升华了这场开幕式的主题;不仅令人感受到现场演出的大气和优美,更通过时空的交融,品味到“水文化”的神韵,感受到创造“水文化”的岭南人民的精神追求。

nlc202309011319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尚怡等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疯狂的炫技》,谈的是音乐的表现技艺,比如一位德国的小伙子竟用1分05秒拉完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小提琴曲《野蜂飞舞》;21岁的中国钢琴家薛啸秋演奏《土耳其进行曲》的平均速度为:每秒钟双手要完成76个音符,而且是在两架钢琴上同时完成的;而帕格尼尼可以用4根手指在小提琴的4条弦上拉出4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的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是这样来形容钢琴家如何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的:他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如此等等。节目说的是音乐的表现技巧,但折射出的则是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的智慧、人格力量及其非凡的文化创造力。实际上,人类社会是在超越极限中不断发展的,诸如经济发展速度、飞行器的飞行速度、竞技体育的运动速度,等等,体现了人对极限的挑战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上面列举的这两个节目,难道不比那种拘泥于音乐的就事论事更胜一筹吗?这其中的差异突出体现在文化上,也就是能否立足于音乐的文化升华以及透过音乐本身的大文化视野和基于艺术的文化思辨。

有些参评的音乐节目往往习惯于就音乐而谈音乐,当然这也是节目的一种做法,应该允许存在,但由于人文视野、社会视野和历史视野比较偏窄,容易陷于表面化。

对于一个精品音乐节目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是节目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蕰。一个精品节目不仅要好听,还应该有思想。这是通过广播化的艺术再创作而生成的新质:不只是就音乐而谈音乐,还应该藉以传播更多的文化信息;不只囿于音乐自身的圈子,还要力求在连绵不断的历史时空中寻求其生成、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在人文、社会和历史的延伸线上,开阔我们的人文视野、社会视野和历史视野;不只是迎合受众的需求,更重在发挥音乐的文化导引功能,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寓意、一种文化品味和文化追求。而这恰恰是音乐编辑最见功力的地方,也是音乐节目更显魅力的境界。这样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效的。

诚然,音乐节目负载的“使命”不应太多,对于节目中原本没有的东西,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做不着边际的引申,更不能无中生有,加以人为的拔高。文化内涵不是硬贴上去的,它应该是这个题材及其所选用的音乐作品本身所蕴涵的。对音乐中那些“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挖掘出来,对于一些本身就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题材,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在意而白白浪费。这是其一。

其二,音乐节目必须以音乐作品为基础,真正建立在音乐这个介质上。在音乐节目中,以文化为魂与以音乐为本体,二者构成对立的统一体。“以文化为魂”重在对音乐的文化开掘,而“以音乐为本体”则体现了音乐节目的本质特征。一味固守音乐的本体,必然导致音乐节目的单薄和浅显;而一味重在音乐之外的无度引申,则可能游离音乐节目的属性,关键在于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音乐节目来说,那种不以音乐为基础的文化开掘,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总之,音乐创优节目应以音乐作品作为介质,既围绕着音乐,又不拘泥于音乐,通过对音乐文化现象的展示和解读,从音乐发散开去,让人获得既在音乐之中又在音乐之外的更多感受,给人以一种感动和激励,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给人以灵泉的滋润,引发人们进行深层的思考、无际的联想和醇厚的回味。这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品位。

三、文化重创新

文化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当下,身处各种新旧媒体白热化的竞争中,广播文艺的出路惟有改革创新。创新,是广播文艺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节目的创新,笔者认为,它实际上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元素以及新的内涵被引入节目系统的过程。

节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内容创新,体现为对内容的独到解读(包括新题材、新视角、新含义等);形式创新,体现为对形式的重新解构(包括新元素、新组合、新模式等);手段创新,体现为对手段的独特使用(包括新手法、新技术、新媒介等)。

湖北广电总台楚天音乐广播吴娴、李筠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两个女人的舞台邂逅》,介绍当地举行的一场音乐会。节目说的这“两个女人”,一位是葡萄牙的法朵歌手伊莎贝拉,另一位是中国民歌歌后龚琳娜。这是不同民族民歌的两位顶级歌手。话题取自这两个女人邂逅在武汉琴台大剧院的一次合作演出,她们俩各具民族特色的演唱带领听众进入两个截然不同的音乐世界,令人荡气回肠,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出奇的是,在演出的最后,这两个女人从舞台的两端走到一起,在黄土高坡的舞台背景下,竟然把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旋律汇入到同一首民歌《相思染》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两个不同的民族在用音乐来表达离别、乡愁、爱情和思念这些人类的共同情感中,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奇妙效果。

这不禁令我想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我们的创造力的多样性》。文件提出:“我们的前后左右都是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必须学会不让它导致文化间的冲突,而要它导致富于成果的共存与文化的和睦。”

这一节目并没有论及这方面的道理,但它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告诉人们:世界的多元文化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谐共生的。这也就是这一节目的文化内核,尽管没有说出来,但其本意是不言而喻的。

就文化创新的角度而言,首先,这场演出是别具一格的。“两个女人的舞台邂逅”和两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混搭,给人以别样的感觉,正如一位观众所说的:“我们觉得很感人。大家虽然听不懂她们说的什么,但是似乎非常理解,而且我觉得像葡萄牙这个民族的这种奔放热情,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柔美和含蓄融在一起,让人感觉真是很特别啊!没有想到会把这两种不同的东西配合到一起,非常美妙!”

其次,这个节目在形式上也是独出心裁的。主持人并没有拘泥于对现场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旁白,运用想象的元素、思辨的元素和情感的元素,在演出现场,化进化出,穿越时空,穿插着对现场富有画面感的描绘以及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联想,并融入诸多人物的采访讲话,把这场跨国界的音乐邂逅演绎得有声有色,富有人文意蕴。

另一个音乐节目只有5分34秒,其中没有一句旁白解说,只有音乐和音响。这一形式应该说并非首创,然而,难得的是在于它所表现的内容及其达到的深度和精度。这就是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张嘉伟主创的《名曲里的生命轮回》。节目中所选用的古典名曲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节目作者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通过音乐的表情性和音响的写实性的巧妙结合,在短短的时间里,展示了惊心动魄的生命的轮回:有婴儿的诞生、少年的天真、青春的奔放、人生的喧嚣、老年的沉静、对逝者的追悼……一个轮回结束,新的轮回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节目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充分调动了听者的想象力,带领人们乘着生命的列车,经历人生的瞬息变化,藉以审视当下的忙碌生活,在奇妙的声音中感受广播的声音魅力。

在这个节目中,音乐和音响这两种元素并不是新的,新就新在这两种元素新的组合。如同一种碳原子,由于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构成了石墨和金刚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声音元素不同方式的组合,同样可以使之产生新的变异,衍生新的内涵,给人新的感觉。

差异化的创新途径,也就是在节目中通过融合各种新元素、新变异、新内涵,以体现其在题材、内容、结构、方式和手段上的差异性。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今节目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

综上所述,以文化为魂、决胜在文化、文化重创新,是我们广播文艺在创优实践中所取得的一个重要经验。这一点,对于我们整个广播文艺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的常态节目在提高可听性的追求中,同样应该致力于提升广播文艺的文化品格、文化意识和文化形象,深入开掘文化资源,以文化为依托,打造文化标志,坚守文化真谛,确立文化支点,加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引领力,坚持以文化兴台。

(作者系中国广电协会专家组成员)

(本文编辑:莫玉玲)

广播文艺节目中兴的形式初探 第12篇

首先, 广播剧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欢, 黑龙江省台的广播剧内容在各频率的播出时间中, 越来占比越大;宁夏台最火的节目不是新闻节目, 不是交通路况, 而是广播剧《毛老羔的幸福生活》和《的哥哈喜喜》;广播剧因为其符合伴随收听的广播习惯, 近年来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也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欢。

其次, 广播的发展, 从传统的录播 (合成播出) 到直播 (采用大板块主持人直播) , 再加上热线电话的互动 (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 , 发展到信息平台互动及多媒体互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广播文艺节目的形态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中。而资源的整合则反映在台内部门与部门之间 (或频道与频道之间) 的资源整合 (包括建立音乐资料库共用) 、本地台与外地台的资源整合 (这主要体现在合作的项目) 。如时下大家较为熟悉或容易操作的在全国涌现出的“音乐协作网”、“交通协作网”、“城市生活协作网”等等之类的协作台, 它们所组成的联合“舰队”, 定期不定期地同步直播, 与其中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活动及节目资源的相互输送共享。

第三, 广播文艺节目与其它“新闻类”、“社教类”等不同类型的节目的相互渗透、互相补充的过程中, 产生了种种的表现形态。它的特征体现是时效性、贴近性、互动性而富有社会现实意义。

广播业界都知道, 所谓的广播文艺节目, 都有很多不同的文艺品种, 如以音乐为例, 就有“作品介绍”、“人物介绍”、“乐器介绍”、“音乐专题”、“音乐报道”、“音乐故事”、“音乐广播剧”等, 所表现的手法, 都是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在解说, 手法较为单一。目前有很多的广播文艺节目, 已经采用了比较轻松的主持风格及较为“八卦”的访谈或“聊天式”的访谈等形态, 也有加上热线电话或信息平台互动等来回答听众即时的提问, 也有送礼品、派奖品等元素来吸引听众参与和互动。

在内容上渗入了新闻或社教的元素与文艺元素形成一种有机的结合, 强调了人物的现实意义及人物细节的描写。此类的广播文艺专题, 是近年来业界学者比较认可或接受的一种表现形态, 也是广播文艺节目发展的一种趋势。如近年来, 黑龙江电台在广播文艺评选方面所选送的音乐专题, 几乎都是这一类型的节目, 都取得好成绩并得到专家评委的肯定。但从根本上说这类的广播文艺节目的主体还是以文艺元素为主骨架, 如“音乐专题”还是以音乐为主, 以音乐说话, 不同的是内容与新闻的人物、事件挂上了钩, 把新闻、社教的内容文艺化而已。

广播文艺节目题材、内容也拓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包括重大事件等等, 如广东电台近年来选送参评的专题节目《唱响广东和谐之声》、《一切为了老百姓》、《千家万户话变迁》等专题文艺节目, 都是反映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发生的事件, 但这类广播文艺要取得成功, 必然是以小见大, 注重细节, 并且陈述主体还是以文艺形式出现。此类广播文艺节目比起常规文艺节目的制作成本要大得多。如在反映某个新闻人物的故事时, 需要某些文艺元素去表现, 那么这些文艺的元素不一定是现成的, 那你必须要去创作符合这一个故事的文艺元素, 如歌曲、广播剧、戏曲等等不同的文艺元素。这类广播文艺节目有创意、有时效性及可听性。

最后, 在传统裂变的广播文艺节目里, 出现了泛滥成灾的文艺娱乐节目, 说它是文艺节目, 其实是从广义上来说的。因为它在节目里, 有很多的文艺元素在里面, 所以说, 它应该是广播文艺节目的一个分支。这类节目, 是对传统常规的广播文艺节目的一个冲击。这也是为什么听众特别是青少年听众所喜欢的原因之一。由于这类节目比较前卫、开放、大胆, 甚至出轨, 有关的管理部门对这一类节目有很多的规定, 也许就是这个理由, 广播文艺节目成为近年来最新的节目形态之一。它的特征按照有关专家的分类, 分为“可笑性”、“通俗性”、“趣味性”、“时尚性”和“艺术性”。当然, 还有互动性 (听众参与) , 以上娱乐节目的形态, 其内容大部分包含传统的文艺元素之外, 更多的是溶入了“新闻事件”、“社会百态”、“名人、明星”、“草根”人物等元素, 使娱乐节目的形态得以发展变化。而在户外公共场所 (商场) 里设置的户外直播室, 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与听众面对面地互动, 也为广播文艺的娱乐节目形态注入了活力。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看得见的广播”。到目前为止, 户外直播这种广播娱乐形态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 而比较普遍的是在广东 (如广东电台城市之声、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等, 在十几年前就有直播室设置在户外) 。这也是广播文艺 (含娱乐) 节目的最新形态吧。

有一种现象也是会影响到广播文艺节目形态发展的, 就是每年在各电台、各省市乃至全国广播文艺评比时, 专家评委对作品的评价, 也会影响到广播文艺节目形态的发展。如果专家评委是持一种开放的态度鼓励创新, 就会为广播文艺节目的形态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否则, 广播文艺节目形态发展就会缓慢或不利。当然, 这里还有一个开放的“程度”, 也就是说, 我们如何去把握这个“开放”的“度”。

不管广播文艺节目形态的发展, 会达到一个怎么样的程度, 但有一点要肯定的是, 随着广播诉求对象的参与或审美发生变化, 或广播新技术及3G、4G手机的问世, 听众通过视频与广播的互动, 广播文艺节目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也许是未来广播文艺节目新的形态。■

上一篇:涉外护理下一篇:农户借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