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部空间范文

2024-07-24

城市外部空间范文(精选11篇)

城市外部空间 第1篇

1 研究方法的界定

规划研究选取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开敞空间尺度的研究和划定,对其进行刚性控制,形成刚性控制的网络骨架,在“灵活性控制、满足多元开发建设主体需求”的指导思想下,结合规划法规,实现反向控制,确定城市的开发强度控制。

首先,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是公共利益的体现。从19世纪末至今,德国遵循1774年制定的普鲁士通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每个所有者都允许拥有自己的地产和建筑,允许改建其建筑,但是不允许任何建设、改建损害和危害公共利益,损害城市和公共广场的外貌形式。”其次,根据尺度特征划分公共开敞空间类型,为确定城市强度建立基础。参考国内外学者比较成熟的城市外部空间划分理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界定为线性空间和围合空间,结合新繁镇的地方实际,将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纳入公共开敞空间范畴。因此,研究从三类公共开敞空间的自身特性出发,理清公共开敞空间的合适尺度,以及在规划设计的城市中组织其整体架构。再次,注重规划编制与地方规划管理的结合。成都市进行通则式规划管理,制定了开发强度奖励细则,新繁控规在从公共开敞空间入手研究城市开发强度的同时也结合成都市新的控规编制要求,增加了规划控制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2 外部空间整体格局组织

新繁镇位于成都市西北部,新都区西面,处在成都市北部成彭路经济发展走廊上。唐代李卫公开凿东湖,城镇因驿道、驿站建设发展,明清挖掘护城河,建设礼制建筑。至今,新繁镇仍保留有唐代东湖公园、东南西北四街巷、南北护城河、北城墙和观音阁等历史遗存,格局清晰。

在新繁镇,规划通过线性空间、围合空间和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三者结合,形成“一纵两环”城市外部空间格局。在老城区南北向的历史带上建设步行道系统,通过连续的广场设置,形成串珠式的外部空间体系,以丰富南北方向的步行空间景观;沿护城河水系的滨水外环步行道设置富有历史趣味的小品构、建筑物,增加休闲游憩设施,将历史文化展示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内环步行道用以增加片区的可达性,疏解现状道路人车混行的交通压力。

3 城市外部空间尺度特征及控制研究

3.1 线性空间尺度特征及控制方法

线性外部空间包括车行道路、步行街巷和滨河绿地空间。这类外部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为主体功能,同时具有休闲游憩功能;以交通通过功能为主的线性外部空间有明确的方向性,方向性的建立则有赖于两侧建筑物、构筑物,抑或是植物、景观小品的存在,即街道、街巷和滨河绿地两侧的建筑物、构筑物等需要一定的高度才能建立线性空间的方向性。因此,规划在保障线性外部空间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特性,确定线性外部空间尺度控制要求如下:道路红线控制:快速道路40 m,主干道30 m,次干道24 m和20 m,支路16 m,街巷空间按8 m的步行道路控制;线性绿地宽度控制(含水体):老城18 m(6 m绿地+6 m水面+6 m绿地),新城24 m(8 m绿地+8 m水面+8 m绿地)。在此基础上,规划于线性外部空间两侧20 m~50 m范围内控制建筑高度——D/H值以靠近1为合适,参考成都市建筑管理规定,按照9 m以下,9 m~24 m,24 m~30 m,30 m~60 m及60 m以上等5个档次,划分建筑高度分区标准。

3.2 围合空间尺度特征及控制方法

围合外部空间是指城市广场、开阔的绿地公园等。这类外部空间以娱乐、休闲功能为主,使用者在此从事流动性相对不大的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休闲游憩等活动。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设计的两个假说——“十分之一理论”和“外部模数理论”,围合外部空间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两倍,D/H在1~2之间时空间平衡,为最紧凑的尺寸。

规划对应城市中城市级、组团级和小区级三级围合外部空间不同规模——1.00 hm2,0.25 hm2以上,0.25 hm2以下,于围合外部空间周边20 m~50 m范围内控制建筑高度,按照9 m以下,9 m~24 m,24 m~30 m,30 m~60 m及60 m以上等5个档次,划分建筑高度分区标准。

3.3 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外部空间尺度特征及控制

规划采用视线走廊控制的方法,根据文物保护建筑周围环境,选择适当视点确定视线走廊,确定文物保护建筑周边的建设控制高度。在不影响文物保护建筑的前提下,逐次升高周边可建设的高度,避免一刀切式的开发强度控制。

针对新繁镇目前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东湖公园,采取视线走廊的控制法,确定东湖公园紫线外围东侧、南侧和西侧建设控制区的建筑高度控制以东湖公园围墙高3 m为标准,视点距离不小于9 m,确定视线走廊高度;东湖公园紫线外围北侧风貌协调区的建筑高度控制以东湖公园古城墙高6 m为标准,视点距离不小于18 m,确定视线走廊高度。建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不能大于视线走廊高度,且最大高度不能超过24 m。

4外部空间刚性控制反控城市空间形态

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外部空间确定了城市骨架的刚性开发强度之后,在各地块内部,规划采取视线走廊控制的方法,根据其周围外部空间确立的刚性建筑高度控制,计算出每个地块内部的最高建设高度。充分考虑项目开发主体的不确定性,给出开发强度的区间值,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三套控制指标紧密配合,提供规划操作的灵活性。

5结语

在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者往往通过对理想体量的推敲(即城市设计)来确定开发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轮廓线和廊道。这种方法在规划编制时具有直观等优点,在开发主体相对单一时行之有效。

我国当前建设项目主体多样化,不同的项目主体对自身建设的诉求,使得同一城市设计延伸出的开发强度控制标准显得僵硬、呆板,不能很好的适应建设需求,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度。因此,在充分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提高规划开发强度控制的灵活性,以适应当前城市建设中多项目主体的建设需求,是规划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从城市外部空间的刚性控制入手,反控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增加规划控制灵活性,运用“刚性+弹性”的规划控制方法,为新繁镇城市规划和管理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诺伯.克里尔.城镇空间——传统城市主义的当代诠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况烨.浅议村镇的空间组织布局形式[J].山西建筑,2007,33(24):36-37.

[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心得 第2篇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艺术,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文化艺术类刊物的必然使命。《设计与空间》是既有文化内涵,又具艺术特点的杂志。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艺术灿烂辉煌,瑰丽多彩,勿容多说,《设计与空间》就是扎根于这块肥沃土壤里的一棵幼苗。我想象《设计与空间》杂志是否开辟专题栏目去介绍,多从远古到现代的优秀作品中去体味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领略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从中寻找民族文化艺术的源和脉,去把握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特色,正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比如:能采访到大师级艺术家,介绍其作品,配发欣赏文章、评论等(我国有很多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大师,如:韩美林、陈汉民、靳埭强、陈绍华、杭间等等)。请大师们现身说法,艺术感染力最大,这当然也很难。如果《设计与空间》杂志,能提供这方面的栏目,让读者从仰望大师,到了解大师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涯,无疑会使读者的艺术人生有所感悟。就会让很多人受益匪浅。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就更有内涵和活力了。假设在《设计与空间》的启蒙和影响下,在浙江林学院或其它地方,能诞生象韩美林大师级那样的人才,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不仅是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播者,而且是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引路人。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选择案例,为读者提供“学以致用”的知识和艺术养分。

浅析外部空间设计 第3篇

【关键词】空间;空间的要素;空间的封闭;空间的层次;空间的序列;空间的秩序

空间本质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他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空间的形成既与视觉有关,也与嗅觉、听觉、触觉有关,同时也与风雨、日照等有关。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种要素所限定的。建筑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因此外部空间是向心的、积极的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消极的空间。积极空间意味着空间能够满足人的意图,是有计划性的。消极空间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的。

一、外部空间的要素

构成外部空間的要素有尺度、质感、点、线、面、体、色彩、声音及光影等,其中主要要素为尺度和质感。

尺度

一般情况下,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人的视点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人与人之间距离与高度的比值D/H,D/H=1时成45°仰角,这是观赏建筑细部的最佳位置。D/H=2时成27°仰角,这样既能观察对象的整体区域,同时又 能感觉到它的细部效果,具有良好的竖向空间关系观测区。因此27°仰角为最佳垂直直视区。D/H=3成18°仰角,这个角度是能够看到建筑的全貌的基本的垂直视线角度。界于18 °到45°之间是理想的观感区域。D/H>4则由于相互之间过于疏远而失去相互间的影响力。

“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具体设计时可以作为参考。“外部模数理论”即外部空间设计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这是可识别人脸的距离。在设计中每20-25米,设计成有重复的节奏感、材料的变化或是地面高差的变化。即使在相对较大的空间里,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打破其单调、呆板,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

质感

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要点,只有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楚所应用的材料,才能正确地选择视域内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连续质感是指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距离的质感对于观看者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组成方式,使第一次看到这个区域的质感与下一个观看到的区域的质感有所差别,例如:在第二次视线中布置水面、灌木丛等。

二、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若将外部空间看做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那么外部空间的布局就如同于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平面布局”。平面布局是对空间的功能及用途进行分析,确定空间的大小、

地面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和墙壁的造型等。外部空间也可以称为外部秩序。外部空间领域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的活动领域-运动空间。运动空间供人们有目的的行进、游戏、散步、列队或其他的集体活动。二是人的停滞领域-停滞空间。停滞空间供人们看书看报、休息、饮食、饮水、集会、公厕等。二者之间即完全独立,也有融为一体的情形。

外部空间设计首先应确定该空间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

墙壁的形式及地面的竖向高差等。外部空间布局中,空间大小的确定是设计的重点之一。在确定空间大小时,要明确它的使用目的,即使用功能。人在外部空间活动时,一般的步行距离为300米,较为适合的距离为500米左右,1200米是能看清楚人的存在的最大距离,超过1600米的城市景观应该是距离过大了。

外部空间的封闭性与墙、构筑物、树木等的高度有密切的关系。物体的高度在0.3米、0.6米及0.9米时,几乎对空间没有封闭性,因为它们低于人们的视线,在视觉上仍然是连续的。物体高度在1.2米时,人的身体的大部分逐渐看不到了,作为划分空间的隔断性加强了,人从心里会有一种安稳的感觉。由于这个高度仍然在大部分人的视线以下,因此在大部分人的视线上仍然会有充分的连续性。物体在1.5米高度时由于产生了一定的封闭性,人们的安稳感会随之增强。物体到了1.8米高度时大多数人的视线会被遮挡住,产生了完全意义上的封闭性。封闭性就是地面的连续性被由比人高的墙、构筑物及植物等隔断时所形成的。处理好外部空间纵向遮挡物的开敞高度与遮挡物的宽度之比,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空间构成效果。

在外部空间的构成中,空间的组成有一定的顺序,根据空间的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例如:外部空间-半外部空间(半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私用空间,多数集合空间-中数集合空间-少数集合空间,动的、体育性的空间-中间性的空间-静的、文化性的空间。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

对于同一景色,取景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外部空间的序列。例如:从开始就直接看到空间全貌的西方式方法,这样会给人们以强烈的印象和标志。另外一种是采用控制性、自然地、一点一点地展开的东方式的方法,这样会使观者有种种的期待。其特点是不直接显示空间的全貌。也可以将两种方式并用,在带来强烈印象的同时,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

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及外部空间中水景的处理。在创造外部空间时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可以创造出高、低和中间的平面。高度差可以分开或结合几个空间。外部空间中水的运用有静水和动水两种形式。在静止的水面上,物体产生的倒影可以使空间显得更加深远与开阔。动水包含流水和喷水,低浅的流水可在视觉上保持空间的联系,同时又是空间之间的分界线。

三、空间秩序的建立

外部空间的创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的离心式

的加法创造的空间。另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的向心式的减法创造的空间。加法创造的空间首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对外部会有一些不利。减法创造空间是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对内部又会产生一些不利。为了避免两种方法的不利因素,常常将两种方法同时使用,调和相互的关系以提高空间的质量。

外部空间设计简单地讲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通常情况下,建筑占有的空间受到了充分的关心与重视。当建筑以外的外部空间得到了应有的关心或整个用地统一来考虑设计时,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汉斯·罗易德.斯蒂芬·伯拉德.开放空间设计.罗娟.雷波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城市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的塑造 第4篇

1 背景概况

圆融时代广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岸, 是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商务、文化、旅游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它占地面积21万m2, 总建筑面积约51万m2, 分为五大功能区, 包括商务办公区、圆融天幕街区、滨河餐饮区、生活休闲区及购物中心区。短短两年的发展, 这一商业中心区真正成为了园区的黄金地段, 成为人们的活动中心, 成为“城市的客厅”。

2 商业建筑的区域功能

商业建筑发展到现在, 成为了融商业购物、娱乐、文化、办公等功能于一体, 以步行为特征的综合性购物环境。

在新时代, 人们的购物习惯越来越趋向与休闲结合, 往往伴随着家庭休闲活动。因此, 圆融时代广场的功能充分注意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和展览等活动结合, 按照消费者的购物目的划分出不同区域, 让其各逛所好, 分散行动。与传统商圈相比, 它有着更为明晰的功能定位、规划设计和区域划分, 这也是对传统商圈的全面超越。

3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3.1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处理

空间是由各个界面相互围合限定产生。对于外部公共空间来说, 围合界面包括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界面”与“空间”是相互依存的, 它们相辅相成, 是“有”和“无”的关系。空间既然是“无”, 它往往被人体验;而界面是“有”, 它被人们所感知。

3.1.1 底界面

底界面是人们在商业建筑外部空间行走时直接接触到的元素, 它的材质、色彩和图案对购物者将起到强烈的引导和限定作用, 是底界面设计的重点。

在圆融时代广场的外部空间中, 考虑到地面的尺度远大于人体尺度和室内尺度, 底界面进行了细部划分来协调不同尺度的关系, 也通过不同质感材料的使用, 如青石砖、广场砖、木材、金属、玻璃等, 来引导人们在外部空间中快速或慢步行走。

此外, 由于外部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露天房间, 地面铺装还考虑与周围的建筑立面、外部空间中的小品相呼应, 使水平面和垂直面产生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 对底界面的精心处理是圆融时代广场的显著特征之一 (见图1) 。

3.1.2 侧界面

人们对外部空间的体验离不开围合空间的各个界面, 侧界面则起着相对主要的作用。侧界面包括多种要素, 其中建筑的墙面是在视觉限定、围合空间方面最积极的。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之为建筑的“一次立面”, 而把那些“建筑外墙上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之为“二次立面”。这样的划分, 有助于我们对空间界面的理解和认识。在圆融时代广场中, 整个立面呈现一种肌理背景;在其之上, “二次立面”即商业广告和标识系统, 以灯箱、织物、显示屏、投影等形式出现, 构成了建筑物的最终外表状态。

从心理上讲, 凡是能够一眼看穿、一览无余的空间都会使人产生单调感。一个盒子状的空间会产生明显的封闭感, 而层次丰富、相互穿插渗透的空间则耐人寻味, 不仅能解除空间的封闭感, 还可以激发人们的观赏兴趣。

在圆融天幕街区, 街道空间作为一种长向空间, 人在两个侧界面限定的空间范围内作定向运动。外部空间中的斜角和曲线构成封闭的透视效果, 使景观变得丰富。两侧垂直界面的连续性, 使两侧建筑更多地表现为面的特性, 被围合的街道空间更具有“图形”性质。

3.1.3 顶界面

顶界面是外部空间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但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到。它在创造空间气氛、改善空间比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综合考虑结构、材质、照明等影响因素。在圆融时代广场的中部, 顶界面是一条全长约500 m的巨型LED天幕, 连接着圆融东街和西街, 优美的弧线宛如一条炫目的长虹飞架在城市的上空。天幕采用膜结构封顶, 配合新型LED灯条、灯带、射灯等, 一到晚上天幕开启, 景观更加丰富、宜人。

3.2 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点

外部空间设计是商业建筑的关键, 其设计的核心是创造出舒适、放松、“平易近人”、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 为商业活动中的人服务。设计过程中, 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 使之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并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 成为城市外部空间的焦点。

3.2.1 外部空间的尺度

外部空间的尺度是否合适并没有绝对的大小问题, 而是在人与空间的相互交流中决定的, 不同的空间功能、不同的行为要求, 就需要相应的空间尺度和比例。人们在购物的同时, 也在本能地阅读着空间环境, 靠空间的识别性人们不但有“安全感”, 而且还能增强人们内在的体验。

调查的结果表明, 太宽的商业街缺乏连续性, 会给购物带来不便, 同时空间也消极、松散。

圆融时代广场的天幕街区是宽约10 m的曲折步行区, 两侧建筑大多是2层, 3层, 且连续统一, 空间节奏感很强。公众对它的感受是“可专心购物、游逛, 过街串店随心所欲, 十分方便”;如果是对街宽30 m的大街感受就截然不同。因此, 两个侧界面的距离不应太大, 且两侧建筑物应该在活动上、视觉上连续统一, 这样才方便购物和维护空间的整体感。

当然, 局部的放大区域也可以组织大型的集会或文艺表演、展览等活动。

3.2.2 空间的过渡

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的墙面由于其本身商业性特点, 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与渗透性。室内空间室外化, 以及室外空间室内化, 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从而把消费者的情绪引向整个空间系统。

在圆融时代广场, 我们看到很多大面积的玻璃作为侧界面或顶面, 从而引入街景和阳光, 增添外部空间的活跃气氛和动感。特别是底层内外空间的交接处, 通透的玻璃、柱廊、露台、自动扶梯的引导等加强了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流。

当然还有很多的灰空间, 使建筑的内部空间产生向外的扩张力, 外部的空间产生对内的聚合力, 增强了商业建筑的亲和力, 也衍生与扩展了商业活动。无论从使用功能, 还是从人们的心理感受来看, 都很受消费者和商家欢迎, 成为商业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4 外部空间的竖向组织

高差的设置是处理商业建筑外部空间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区分不同的领域, 标明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 但在视觉上和空间上保持其连续性。

在圆融时代广场外部空间的竖向组织中, 底界面或下沉或上升, 带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靠近中央河的水面两侧, 考虑到湖的尺度和空间效果, 合理地利用高差创造出高、低及中间平面。不仅如此, 空中步道、地下通道的出现, 形成地面、地下、空中三个层面的立体化空间, 完善了城市商业空间体系, 以连续性的步行空间, 满足步行者的需要。

5 城市轮廓线与高层建筑

圆融时代广场的城市设计思想是以与金鸡湖贯通的中央河为核心。

沿湖作高低起伏的变化, 但总体上主要作低层考虑, 向后逐渐升高, 由低尺度向高层大尺度过渡。在《城市意象》一书中, 凯文·林奇将标志列为构成城市印象的五要素之一。标志物即具有易识别性及空间的突出性, 如高层建筑。它不仅对整个广场空间产生影响, 其竖向体量也往往构成圆融时代广场, 乃至城市轮廓线的控制点 (见图2) 。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时匡, [美]加里赫克, 林中杰.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邰学东, 陈勇.城市滨水区开发与空间形态塑造的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 2010 (2) :8-13.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5]张靖, 任力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开放化设计——以上海西郊百联为例[J].城市建筑, 2006 (7) :27-30.

[6]沈劲宇.现代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人性化创造[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论文 第5篇

1校园外部私密空间构成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由底界面与边界围合物组成,二者在构成空间的关系上是相反的,即边界围合物越弱,它作为创造空间的依据性就越不明确,而底界面将会更突出、更清晰[3]。

1.1底界面构成底界面作为空间构成物的载体,是人类能够在地面上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空间设计活动的基础,因此,一切限定空间的活动都需要结合底界面。凹陷、凸起、架空是构成底界面的限定形式,私密空间的私密程度因限定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4]。

1.2边界围合构成私密空间的边界围合结构是设计的另一重点,它可以是实体的墙体、栅栏、绿篱等,也可以是具有空间暗示作用的边界记号,具有较强的空间限定性、遮挡性,是营造私密空间的利器。

2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

2.1底界面设计

底界面的设计有多种手法,但大体上可分为竖向上的和平面上的设计手法。

2.1.1竖向上的设计私密空间在竖向设计上主要是采用变换高差的手法(主要有地形的凸起和凹陷)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这个高度变化的程度,根据设计的需要而有所区别,它既可以是没有缓冲效果的变化(如楼梯、梯田),亦可以是具有明显缓冲作用的变化(比如连绵起伏的草坡)。

(1)地形凸起:将地面抬高一定的高度,可以创造出具有特殊感受的空间。比如,将一块区域抬高70~100cm,对坐在上面的人,尤其是儿童来说,就会明显感觉到该区域与环境的分离感;当抬高到超过成人的视线1.5m时,这个区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隔离感与私密感[3]。在校园中通过抬高地面的方式创造私密空间,可以给师生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但是要综合考虑场地地形以及校园总体规划,做到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地为达到设计效果,而不顾土方平衡,最后导致经济预算过高的后果。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旁有1座小山坡,由于自身地形高于相邻地块,加上天然植物具有一定的遮挡效果,将其设计为校园中1处外部私密空间,无疑会受到师生们的喜爱。校园规划者对这座小山坡进行规划设计,在坡顶开阔处进行空间设计,对空间原有植物并未做太多处理,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只在局部采用兼具艺术性的种植设计。经过设计后的小山坡,是校园中被学生喜爱的空间之一,学生在此空间中不但可以安心看书、与人交谈,还可以眺望远处校园风景,开阔视野、舒畅心情。

(2)地形凹陷:地形凹陷同凸起一样,均能创造特殊感受的空间。区域降低的高度给人带来的感受,主要围绕在与环境的联系感和隔离感上。比如,将区域地面降低30~50cm,与环境的联系感较强烈,而将区域降低的高度超过1.5m时,与环境的隔离感则占据主要地位[3]。通过将地形降低或者下沉的处理手法被广泛应用在校园、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中,作为喷泉广场、集散广场、私密空间等场所而存在。

2.1.2平面上的设计这里所说的平面上的设计是指所处空间没有高差上的变化,主要通过地面铺装等形式创造丰富、具有趣味性的底界面设计。

2.1.3铺装地面作为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组成的二要素之一,铺装精美、满足功能需求的底界面,往往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地面铺装可以通过不同材质、不同铺装造型以及不同的铺装尺度来营造不同的私密空间感受。在材质上,底界面铺装是采用木材还是石材,取决于设计师想营造的空间效果。比如,踩在用木质铺装的地面上,相对于石材来说会比较柔软,而地面若采用鹅卵石铺装,则可以拼成有趣的图案,同时踩在上面还有按摩的功效。在造型上,可以通过细部的符号、文字、图案等表达空间的个性或者特色。比如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上通过铺装材料拼接出可以传达校园文化的符号、图案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识别性。在尺度上,可以通过不同的铺装尺度给师生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比如采用尺寸较大的铺装材料,会有开阔、大气之感,而采用尺度较小的铺装材料密集铺装,会给人以亲切、小巧之感。总之,设计师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铺装上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法来营造符合设计主题的空间供师生使用。

2.2边界围合设计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墙体和植物设计。

2.2.1墙体设计将墙体作为限定空间的做法,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我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至今还有留存,其手法有些还被应用于现代的空间设计当中。墙体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具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木质的,也可以是混凝土结构的;可以是镂空的,亦可以是实体的。在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中,可以对墙体的材质、高度等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并合理运用,进而界定、创造出丰富的私密空间。

2.2.2植物设计植物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可供人们观赏、改善环境、保持水体、调节空间小气候等作用外,还可以限定空间,作为空间边界围合物来使用。比如可以运用修剪整齐的绿篱、矮灌木等植物代替墙体来创造空间,这种手法在欧洲的许多院校中比较常见;可以采用不同疏密程度、不同树形或者不同高度的植物来营造需要的空间效果;可以在空间的边界采用孤植、群植等不同种植方式种植植物,具有空间限定、暗示空间范围不同的作用。植物设计除了应讲究艺术性、经济性、安全性外,还要注意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3结语

城市外部空间 第6篇

关键词:模数理论;外部空间设计;空间尺度

一、绪论

过去对“模数理论”的研究集中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模数协调和室内人体工程学领域方面。“模数”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多方面设计领域,却很少有人涉及“模数外部空间设计”方面。然而,这个理论在近现代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很多著名的设计实例中,均采用空间模数方法,使外部空间空间尺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形成了一定的秩序。因此,有必要对此设计规律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模数化”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目的是达到通用性。拉丁语“modulus”原意是小尺度。模数早已应用在古代建筑中,作为统一构件尺度的最小基本单位。建筑模数有三种理论:比米斯模数、勒·柯布西耶模数(如图1)、雷纳级数。这些理论为现代建筑模数数列中的叠加原则、倍数原理、优选尺寸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外部空间模数理论”应用的理论研究,专门的论著较少。在国外,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的设计者们对于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尺度”“街区”“邻里单元”等相关的具有时代性设计理念不断涌现。这些概念的提出从宏观到微观均对建筑外部空间进行了剖析。古代人在建造城邦时也运用了空间模数概念,在《考工记》中记载了周王城的空间模数。空间模数方法对当今城市规划仍然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研究趋势

近年来,建筑外部空间不断得到重视,逐步有了较多的改善和探究。不少优秀的实践都采用了模数方法进行空间设计,外部空间的空间尺度实现了有效的控制,形成了良好的秩序。对于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也可以运用模数概念来打破如今的单调设计风格。例如日本卢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等经典尺度理论的研究,得出空间尺度规律在中外理论界具有一致性;李佳阳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可通过采用空间模数方法解决土地浪费现象,未经合理规划与控制而导致的制度失控问题等。

(四)研究范围

针对模数理论对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举出建筑外部空间中包含的三种变化设计形式。以公园、广场、街区、城市为例,探讨如何合理地把材质变化、重复节奏感的变化、地面高差变化应用于外部空间的设计中。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就外部空间尺度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一、“外部模数”理论,一个富有生气感的空间,人与人、人与建筑之间应保持相互的感觉波及,这就要求外部空间应具备适当的尺度模数,该数值取20~25m,超出此距离互相的感觉波及就不复存在。二、场地的宽度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5~2倍时,可获得较佳的尺度感。三、“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的8-10倍尺度,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外部空间的节奏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个外部空间类型(居住单元、广场空间、街区空间)来分析模数化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外部空间变化形式

(一)“居住单元”——勒·柯布西耶

在20 世纪中期,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模数”是与人体尺度相和谐的量度体系。“模数”在其作品和实践中加以应用。他后期建筑作品充满魔幻色彩,在朗香教堂设计中,墙面的窗洞、地面分割等,模度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完美的比例控制的作用。另外,他强调和坚持基准线的理论,使建筑和室内平面都由基准线和模数理论控制。“模数”广泛适用于建筑和机械工程方面,能让多种类的设计方法变得准确和简易。

不仅如此,柯布西耶把模数理念应用在更大尺度的城市规划设计中。2009年出版的《明日的城市》一书中,柯布对20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现代城市”理想。“居住单元”概念应运而生,是由较小的居住单位大约包括 300~400 套住宅的模数、一个幼儿园、日用品商店及成人、儿童业余活动设施,多个这样的小单位组合成较大的群组。从而减少了市中心的拥堵、提高了市中心的密度。这样由许多住宅和附属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居住单位就成为了现代城市结构的基本要素。

马赛公)就是根据“居住单位”理念设计而成(如图2)。柯布西耶还认为,这种居住单位的设计方法能将最小的单位逐渐过渡到较大的组合体,从而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控制和组织。他 1934 年所构想的内穆尔城(Nemours)就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方法,分布在绿化中的许多个“居住单位”构成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如图3)。可以说,柯布是将“模数理论”运用于建筑、城市空间设计的先驱和倡导者。

(二)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是最常见的一个居民活动聚集区域。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为一个模数单位。若有重复的节奏感变化,或者材质变化,地面高差变化,就能让空间变得生动起来,需要到现场实际去感受空间和尺度关系。

数据表明,能识别人脸的距离70~80英尺正好与20~25米的模数契合,是适宜的空间尺度。建筑外部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大致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运动空间要求:第一,用于静坐、眺望景色时,放置休闲椅、绿植、照明灯具、营造景观;第二,用于交流、娱乐合唱时,地面就要有高差变化,或背后有墙壁而筑成的围合空间。停滞空间的要求:平坦、宽阔、无障碍物,能巧妙过渡到运动空间。

下沉式广场内基面的大小与边围的尺寸直接影响着整个广场大空间的尺度,空间尺度关系成为设计成败的因素之一。广场的直径保持在21m时,人的眼睛可以看清物体。所以,拥有21m模数直径的广场空间是合适的尺度。

国内有些下沉式广场的空间尺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上海静安寺的下沉式广场。满足了21m的空间模数,使用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广场边围实体的细部和整体,却没法看清自己周围所处的环境背景,经常迷失方位。广场下沉高度达到两层,基面大小与边界高度的比例小于1,有压抑的感觉。由于楼梯台阶大量闯入使用者的视线,更是加重了使用者的压抑感。 我们在设计广场时要掌握好基面比例和边围高度以及广场的基面大小,使这三者的关系和谐统一。

(三)街区空间

街区空间的设计也需要融入“模数”的概念。从西方历史文脉中考察了许多优秀的案例,给我们街区空间设计提供了理论实践基础。佩里的“邻里单元”理论注重建立一个尺度适宜、功能完备的城市居住单元;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理想希望通过限定城市街区的模数,帮助建立城市空间的秩序,同时也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印度昌迪加尔新城规划等实践研究中;克利夫·芒福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倡建筑和规划两者紧密相关,提出“绿色尺度”概念,提倡欧洲传统城市的小尺度街区,以促进资源分配、人的交流和社会效益。街道为居住者所用,是供居民利用的公共场所,步行长度不宜超过350m。人们在此聚集、交流。另外在沿街布置店铺、设置可以休憩的空间也是必要的。

三、结语

模数具有标准化、可量化、可衍伸等特点,相关的研究观点提出了关于设计模数化的概念,但其中的研究角度、侧重点都有所不同。选择外部空间的模数化并不是单独地将外部空间进行阐述,而是将建筑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界限性打消,强调其作为空间的整体性的理解。外部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空间,需要像对待内空间那样来重视,去认真研究建筑周围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晓红,林琳等.现代建筑模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J].建筑学报.2010,(04).

[2]周晓红.模数协调与工业化住宅的整体化设计[J].住宅产业.2011,(06): 23.

[3][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的设计[M].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24.

作者简介: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第7篇

我国的城市综合体 (HOPSCA) 一般引入国内外服务业品牌, 建立建筑群, 功能多样, 将酒店餐饮、商务办公、购物娱乐、公寓住宅和停车休息区等集为一体, 投资大且带动能力强, 相比一般建筑, 城市综合体具有更高的服务品质, 面对风险有着更强的抵抗能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城市综合体有利于实现具有城市特色的发展模式、消费模式, 因而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项目。

1 城市综合体及其外部空间环境

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是指综合体与城市衔接的地带。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的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综合体的第一印象。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段, 通常位于新建城区的中心位置, 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车流、人流可以再较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

2 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的道路系统、广场和中庭是综合体集约化后的交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经过与地下、地面和空中走廊等高层次的空间体系, 共同组成城市综合体的交通流量, 与城市的交通紧密联系起来。综合体具有庞大的人流量和物流量, 这就要求建筑物的外部要具备适时疏散人流、物流的能力,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为人们提供集散场地。同时, 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是城市与综合体的过渡区域, 其设计要适应城市的整体环境。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通过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均衡配置功能来满足自身需求, 使城市综合体可以紧密地纳入到城市的体系中, 实现城市交通组织的高效和便捷, 缓解交通压力。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丰富多变, 可以灵活运用空间, 实现地下、地面、天桥等多重空间的紧密衔接, 形成建筑群的交通转换空间与公共休闲空间的有机结合, 组建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 促进城市综合体的功效最大程度的发挥。

3 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综合体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 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城市综合体缺乏与城市整体空间的联系。我国现有的许多综合体过于关注室内设计而缺乏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或是由于过于寻求外形的现代感而没有关注与附近景观的相互融合, 造成对城市整体景观的破坏。 (2) 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缺乏亲和力, 缺乏地域性文化内涵,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宗旨是为人们提供更舒适方便的生活空间, 因此外部的空间环境设计要注重人们的需求。但是就我国现有的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来看, 放眼望去是不能踏足的草坪, 不够舒适的休闲广场, 不实用的高级雕塑, 或是对国外经典设计的盲目抄袭, 难以达到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 也造成了城市综合体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的缺乏。最后, 屋顶的空间没有有效利用。我国的城市综合体仅仅有少量的屋顶没有被闲置, 大多数的综合体屋顶还是“没有被开发的大陆”。

4 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针对我国目前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综合体的交通、使用功能, 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及其立体化、参与性、绿色景观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建议。

现阶段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景观绿化设计的重要性并未得到重视、景观设计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 并且理论支撑匮乏。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实事求是, 做到对人的心理、行为两方面的考量, 设计风格融入地域特色, 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 使得所形成的景观在艺术化、自然化方面实现升华。

4.1 保证交通功能和使用功能

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应保证其交通功能:合理的组织人流、物流等, 考虑各个商业店铺的地上、地下卸货区和卸货时间等。如果与城市的主要街道结合, 结合部位要设置“港湾式”停车区, 尽量减少地面机动车的行走范围, 减少机动车与人流交汇。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承担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责任, 其设计要保证可以提供使用者购物、聚餐、散步、游玩等所需要的场地和空间。一个商业性的综合体是否成功不仅仅依靠商品, 商品以外的公共空间也是决定商业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 在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要尽量使其交通系统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部分, 其环境景观也要成为城市公共景观的一部分, 模糊城市空间的边界。

4.2 注重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从城市空间的大背景出发。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紧跟城市总体规划的步伐, 从城市的空间环境角度分析, 建立综合体与城市的联系, 使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城市的大环境融合在一起。从城市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开始, 就应当吧外部的空间环境设计融合到城市整体规划之中, 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规划, 防止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环境明显的分隔现象的发生, 最终设计出高品质的城市综合体。

4.3 将外部空间环境立体化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中建筑呈现高层和超高层的设计趋势, 同时交通体系也呈现出立体化的设计, 这就要求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符合这种立体化的趋势, 多层次的利用土地、空间, 提升外部空间环境的质量。

如图1, 佛山九龙国际家居广场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立体化设计, 在此项设计中, 多层次的利用了土地和空间, 有较高的外部空间环境质量。引入连廊、阳台将商业、办公空间与绿化平台、屋顶花园相连, 形成多种形式的交流、休憩平台, 营造出多层次的立体空间。

4.4 注重绿色建筑的设计

绿色建筑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加大绿色建筑的设计可以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 保护环境, 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实现应对气候环境变化、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人员应注意充分利用低矮的建筑屋顶, 采用建筑墙面绿化, 使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可以最大程度的营造出更多的绿化, 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的环境。设计手法亦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 例如佛山九龙国际家居广场综合体设计中将商墅一、二层商业通过连廊连系, 并通过人行天桥的设置将办公楼与办公楼间相连。连廊的设置方便了两个片区之间的联系。裙房部分全部设置骑楼, 与当地气候相匹配, 方便人们使用。立面则采用遮阳百叶, 遮挡西晒, 美观且实用。

4.5 注重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的景观绿化设计要注重景观功能的复合性, 设计中要设置合理的滞留和复合空间, 营造不局限于观赏层次的景观绿化设计, 将景观绿化拓展至可以将休闲散步、餐饮聚会、文体娱乐等功能集于一体, 增加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吸引力, 解决其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景观绿化设计还要注重开敞空间的设计, 提高其可达性, 让人们可以置身于景观绿化区内。开敞空间由自然、非自然空间共同组成, 是综合体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如图3~4所示的城市综合体, 其外部空间环境的景观绿化设计注重开敞空间的设计, 促进景观绿化区内的人机互动, 人们可以在绿化区内休闲散步、举办聚会或各项娱乐项目, 大大提高综合体的活力, 对促进交往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充分体现了景观绿化设计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

4.6 注重外部空间环境的参与性

城市综合体是综合多种城市特征的建筑群, 因此其外部空间环境要可以符合不同层次人群的使用要求。

例如大型户外广场:一方面可以作为公共景观、提供休闲与大型活动场地, 同时也能成为连接综合体各个功能的配套设施, 进一步提升整体产品的附加值。

城市综合体是为人们提供社交、休闲的场所, 要让人们真正的参与进来, 就要让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具有动态美感, 使人们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参与到外部空间环境中。

4.7 将城市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

一个城市的特征很大程度上由城市景观体现, 而城市的大规模改造和建设中使城市中许多富有文化特色, 体现城市历史感的景观被现代化的景观代替, 使城市逐渐丧失原有的文化特色。因此, 设计人员在对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留, 深入的了解城市地域文化习俗, 善于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提炼传统特色元素, 与现代化环境设计手法结合将城市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 如提取名人轶事、历史事件、民间工艺或民俗风情等特色, 将其融入到设计中去, 提升人们对综合体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5 结束语

城市综合体是现代综合业态的概念, 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项目。而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又是城市综合体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其设计并不仅仅是绿色植物的景观塑造,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 注重与城市整体空间的联系和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遵循功能、地域文化特色、人性化、参与性、体验感等的设计原则, 注重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景观绿化设计, 通过抽象或具象的手法将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到设计创作中去。打造有个性、有活力的外部空间环境, 实现功能多样化、可达性高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综合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不仅影响着城市综合体的整体空间品质, 还体现整个综合体的文化品位和现代感。本文对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进行分析, 提出现有设计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相应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改进措施。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岁丰, 蒋涤非, 刘庆.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株洲市城市色彩景观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 2010 (3) .

[2]孙大明, 邵文晞, 邵怡, 等.商业综合体建筑的“深绿色”设计[A].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3:170~180.

[3]时俊霞.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以沈阳万科城九期项目为例[J].中外建筑, 2012 (12) :83~87.

商业建筑外部空间与城市交通的连接 第8篇

长期以来,国内大中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建筑容积率过大,汽车快速繁衍,交通建设相对滞后,从而导致了普遍的交通堵塞、人车混行状况。地面单一层面的交通模式无法保证高效的车行空间,更无法兼顾宜人的步行空间。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大量综合体建筑的兴建,建筑交通一体化理念得以实践,城市交通状况因此获得了重要的改善契机。大型商业建筑作为综合体建筑的典型代表,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职能,尤其是其外部空间,几乎成了城市的公共广场,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外部空间的交通功能正在变得越发明显,通过加强外部空间与城市交通的衔接设计,不仅可以方便场地交通,而且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产生了重要的优化整合作用。

商业建筑外部空间与城市交通的连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根据交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步行连接和车行连接;根据连接空间方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地面连接、空中连接和地下连接;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共连接和专属连接[1]。下面就对以上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步行连接

城市中的步行空间主要有人行道、步行街、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和广场等,大型商业建筑外部步行空间应该和它们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步行空间体系。完善的城市步行空间系统是对传统街道文化的回归,是对人看人空间尺度的积极塑造,它使人们增加对于所生活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也无疑有利于商业项目接纳更多客流。

大型商业建筑与城市步行空间的连接主要包含地面、空中和地下三种形式。

1.1 地面连接

尽管城市地面空间被日益增加的汽车挤占,但是地面空间所承载的步行人流仍然很大,地面连接仍是步行连接的主要方式(见图1)。地面步行连接空间在设计之初要充分调研分析基地周边人流状况,据此确定连接接口的方位及数量。

地面连接的接口空间设置要点如下:

1)在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中设置便于外部人流集中和停留的空间,比如入口处的广场、外挑或凹入的门廊等。

2)接口的设置方位要直接面对主要人流来向,比如来自城市广场、地铁出口的大量人流。

3)将大型商业建筑,尤其是商业综合体的内街入口直接与城市步行交通连接,通过综合体优越的内街环境吸引人流进入。

4)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置宽敞的台阶坡道,以便于外部人流停留休息并进入。

5)在商业建筑的某一侧面设置开放式中庭,半围合形态的中庭具有一种接纳感,从而对外部人流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6)将商业建筑的底层进行架空设计,从而产生一个相当宽敞的缓冲空间,便于外部人流汇集并进入建筑内部。

1.2 地下连接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日趋加强,尤其是以城市地铁、地下车站、地下通道为代表的城市地下交通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下交通系统携带了大量的人流,使之与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进行直接衔接,对于双方均有重大意义(见图2,图3)。

地下连接的接口空间设置形式如下:

1)在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适宜部位设置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建筑入口等空间,作为城市地下交通的出口。

2)将商业建筑的地下商业空间直接与地下交通系统链接,从而直接有力地接纳大量人流。

3)改变传统的地上中庭空间模式,将中庭空间伸入地下,直至与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相连,从而将地下人流直接引入商业建筑核心空间。

4)地下交通系统与核心商业空间往往存在较大高差,解决竖向交通问题应该充分发挥自动扶梯的作用,借助于它,人们可以舒适有序地抵达上部空间。

1.3 空中连接

设置空中步道是缓解地面空间压力的有力措施,相对于地下步行空间,空中步道具有较好的空间环境品质。目前空中步道的主要形式以天桥、连廊为主,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跨越城市车行干道或者联通相邻建筑(见图4,图5)。

空中连接的接口空间形式分析如下:

1)设置便于外部人流集中和停留的空间,比如上升广场、屋顶花园和空中门厅。

2)将商业建筑的空中商业街直接与天桥、连廊链接,从而便捷有力地接纳大量人流。

3)与城市高架轻轨车站进行空中连接。

2车行连接

与商业建筑有关的城市车行交通可以分成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其中公共交通是指公交车、出租车、地铁和轻轨等,私人交通是指顾客员工的汽车和非机动车等。与步行连接方式相同,车行连接也分为地面、地下和空中。

2.1 地面连接

地面空间同样是城市车行交通的主要载体,车流量最大。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干道的高效通行,也为了组织好场地流线,就要有意地在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中开辟各类交通工具的接纳空间。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对于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通常在基地内设置可供短暂停泊和回转的场地空间,如路边停车港湾、临时停车场、底层架空车站等;2)对于顾客和内部人员的车行交通则需要设置用于车辆存放的空间,如室外地面停车场、商业建筑内部附属停车场或者独立式车库。

另外,为了减轻驶入基地的车辆对于道路车流的干扰,还要对基地的出入口进行科学设置,具体如下:

1)当相邻城市道路车流量较大时,基地出入口应按照“右进右出”方式设置,从而避免欲要进入基地的车辆对相向行驶车辆产生干扰。

2)当相邻城市道路车速较高时,基地出入口之前应设置一段用于减速和加速的辅助车道,从而避免进出车辆对干道车流的阻碍。

3)当基地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时,出入口的设置应尽量远离交叉口,通常规定在70 m以外设置。目的是为了避免进出基地的车辆与路口等候信号灯的车辆产生相互干扰。

2.2 地下连接

大型商业建筑可以考虑在场地内部合适位置设置下沉广场或利用地下室空间,专门用作公交车、出租车的停靠站点,同时可以引导顾客和内部人员车辆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城市地铁交通则更加方便通过地下空间与商业建筑进行直接衔接。

2.3 空中连接

空中连接显得最为便捷,高架轻轨经由天桥连接建筑,城市立交桥通过环形封闭匝道引入基地。而且在商业建筑的旁边可以设置高架平台作为出租车站,或者利用中间层或屋面作为停车场,车辆由空中直接驶入。

3案例分析

最为典型的就是法国巴黎德方斯新城东区中的城市交通的分层组织,首先将城市交通组织在三个不同标高的层面,在地面层是人行的公共活动空间(由巨大混凝土板构成的场地),并通过这个公共活动场所将过境交通全部覆盖。往下是城市公路,在公路地下是城市地铁,三种交通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其次为了促进城市综合体建筑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有机融合,在相关综合体建筑与城市交通之间设置必要的交通转换空间。通过交通流线的分层组织,德方斯新城东区中城市交通不仅能畅通运行,而且还通过城市交通的分层组合使东区中各建筑结成一个相互激发,又充满活力的群体“小城市”[2]。

4结语

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与城市步行和车行空间的立体有机化连接,有助于整合松散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有助于整合复杂的城市功能模块,更有助于整合人们的行为活动,带来舒适高效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47-52.

城市外部空间 第9篇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城市人口逐渐增多, 土地资源也日益稀缺。城市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如何建设合理规划的现代化的城市商业综合体, 是摆在政府和开发商面前的重要任务。现如今城市综合体在我国已颇具规模。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逐渐提高, 要求城市中心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商业活动。如何与城市空间连接, 外部景观是否适用, 都是城市综合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城市综合体的外部景观空间为购物者提供了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 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城市综合体发展背景

20世纪90年代, 中国前沿城市的城市中心发展辉煌。大量人群涌入前沿城市, 大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城市中心开始形成规模并发挥更复杂更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更多人涌入城市。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下, 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吸引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同一空间中活动的建筑群体———城市综合体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2 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发展现状

在我国, 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引入大量外来思想, 许多城市特色在迅速消失。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面貌重要的组成部分, 既是市民活动的重要空间, 也在促进社会交往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时甚至成为城市第一印象与城市地标。

我国现阶段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面临三个较大问题:首先是地域性、文化内涵的缺失。在在消消费费文文化化的的冲冲击击下下, , 越越来来越越多多地域特色与文化元素在迅速消失, , 取取而而代代之之的的是是千千篇篇一一律律的的样样板板式建筑。在国内的城市综合体, 很少少有有具具备备地地域域文文化化元元素素包包含含在在其中。第二, 室内设计与室外景观观失失调调[[22]]。。为为了了刺刺激激消消费费, , 许许多多综合体在室内设计上用心且丰富, , 但但对对室室外外景景观观通通常常不不太太重重视视。。第三, 以人的行为心理活动为指导导去去设设计计外外部部空空间间的的观观念念淡淡薄薄。。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城市综合体更更应应重重视视外外部部环环境境。。其其外外部部环环境应反映社会价值、使用需求, 提升城市形象, 保留地域特色, 影响市民精神面貌、生活情趣等。这些要求应渗透到各类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上, 建设怡人的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综合体。

3 地域文化在各类外部空间中的体现

3.1 街道空间设计

街道空间设计, 包括交通动线, 硬质铺装, 周边建筑设计等方面。其中交通动线组织上, 分为人行与车行动线组织。设计上要注意人车分流, 注意与城市环境、城市道路的连接, 并充分考虑供人休息及停留的区域, 满足人们等待和停留的需求。在铺装设计上, 要讲究实用性与艺术性, 铺装是人与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接触的第一媒介, 优秀的铺装设计可以塑造商业氛围、促进并引导商业活动的开展、引导人流方向。更重要的是, 富有地域特色的地面景观能表现和加强空间的场所感, 加深人们的感知, 更容易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周边建筑围合出良好街道空间, 采用统一体现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更易打造有序的商业空间。

3.2 室外广场设计

城市综合体选址往往集中于城市中心区, 其外部广场在承担城市广场功能的同时, 还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3]。其外部广场的设计应照顾到消费者甚至市民的各种活动需要, 另一方面要体现商业项目的整体形象。

公共艺术设施是现代商业广场中最常用的造景方式, 主要包括雕塑、广告、壁画、水体、行为艺术等。这些设施融汇创造了空间环境, 提升了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品质, 对人们的视觉、心理、行为和精神面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设施设计中应符合以下几个要点:文化内涵的传达、审美表达的公众性还有与所处环境的融合。

广场中的导视系统作为完整的指示系统, 是城市形象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城市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导视系统设计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实际指示意义, 表明方位或位置;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城市意象与地域文化环境 (见图1) 。良好的导视系统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者对综合体的空间感知, 还能够体现城市特色。

3.3 绿化设计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中的绿化设计, 首先为其引入了自然美, 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 其次从生态角度上, 绿色植物可以降低噪声、改善空气质量、营造优质小气候等, 可以为人们提供树荫;第三, 地方性植物栽培具有很强识别性, 可以展示、强调综合体外部空间的地域特色。

在城市综合体的绿化景观设计中, 要注意结合场地特征, 不同尺度的场地应配置适宜的植物;在品种选择上, 依据地域性特征, 优先选用乡土植物, 并根据地方气候选择生态习性适宜的品种。在颜色配置和种植方式上, 注意结合多样化和个性化, 丰富造景的层次感, 赋予空间动感和变化等。

4 实例分析———上海周浦万达广场

4.1 项目概况与景观设计方向定位

上海周浦万达广场紧靠城市交通大动脉外环线, 交通便捷, 四通八达, 业态丰富, 能够满足购物、娱乐、文化、休闲等多种文化需求。

上海周浦万达广场在景观方向定位上, 对地域性文化要素的把握较好。周浦原本是水陆交通枢纽, 是航运河网中枢, 且商业发达, 发展速度快, 紧跟时代潮流。因此从这两点入手, 万达广场挖掘出“水流”和“现代感”两个关键词作为景观设计的中心。以流水贯通交通, 正是周浦地区曾经作为水路交通中枢的真实写照, 在整个景观设计中, 周浦地区最主要的地域文化贯穿其中, 非常具有区域特色, 容易给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

4.2 体现地域性文化的外部空间景观设计

1) 外部街道空间设计。

周浦万达广场在一些重要节点选取了既能对顾客进行引导, 又能满足景观需求的铺装。如“水流”主题的步行街, 在边沿处用铺装做出具有引导性的纹理, 引导入口广场的顾客走进步行街, 在“水流中心”景观, 采取向心纹理, 并结合渐变色地砖, 既能够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中心效果, 增加趣味性, 也为在中心节点休息的顾客增加了愉悦的感受, 间接延长顾客购物时间, 创造更多商业价值。

2) 室外广场设计。

首先是与城市街道连接的主题广场。在分出城市界面、景观界面、商业界面三个层次以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 其作为迎来主要人流的入口, 采用含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系列雕塑形成广场焦点, 在此广场中, 雕塑成为视觉中心, 直接点出城市综合体的景观主题。广场通过铺装将“溪流”逐渐开阔成“水面”, 雕塑与酒吧街入口的钢结构相呼应, 形成波浪涌动的感觉, 配合雕塑上穿插的构件“随波逐流的花瓣”, 引出整个酒吧街的水主题。酒吧街中心广场的雕塑“水滴”, 暗示出整个酒吧街“溪流”的中心, 铺装向两端扩散, 增强酒吧街线性空间的流动感[4]。将“水滴”配上不同的材质, 更能做出不同感受的日间、夜间效果, 突出景观中心, 点出“水流”的景观主题。

在通往步行街的次要入口广场处理上, 采用铺装纹理进行人流引导, 并在广场中心位置设置雕塑。作为景观轴的一部分, 次入口广场虽然未将重心放在处理和城市连接的关系上, 却很好地突出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元素。

3) 绿化设计。

在绿化设计方面, 周浦万达广场设置了屋顶花园, 上层乔木用了马褂木, 下层地被使用了石竹、鸢尾等, 考虑到季节性景观, 也考虑到冬季下层植物的光照, 做得较为细致。植物景观平面设计上, 采用带状拼接的形式, 主要重视实用性, 对地域性文化性没有做过多体现。虽然应用的都是本土可以生长的植物, 但是没有可以代表周浦或者上海地区的植物配置, 比如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等等, 在其绿化设计方面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做的稍有不足。

5 基于实例的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对以上案例的分析, 在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中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方面, 可得到如下设计策略:

首先, 在外部街道空间设计方面, 应着重注意铺装, 宜选用地方特有的材料进行地面铺装。地方特有的材料, 往往是本地域的人们最为熟悉和最有亲切感的景观元素, 如果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加以合理巧妙的应用, 可以在表现力上形成独特的魅力, 并与本地域的自然和人居环境的肌理产生呼应关系。

其次, 在室外广场设计方面, 应照顾到消费者甚至市民的各种活动需要, 增加结合地域性文化的公共艺术设施和导视系统, 可增强外部空间的趣味性、文化性, 继承城市的传统文脉, 延续更新传统文化活动, 使人们获得认同感, 进而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化和空间形象。对于其他地区的游客, 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城市综合体, 更能留下良好的城市印象, 成为优秀的城市地标。

最后, 在绿化设计方面, 应选择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本地化的植物是最适宜本地土壤和气候的, 此外地方特色的树种、花草还与本地的传统民间文化有天然的联系, 因此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 其环境设计应该优先考虑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化物种。

6 结语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较不成熟的阶段, 在地域性文化景观方面更是如此[5]。鉴于国情不同, 国外的优秀设计经验无法照搬, 相关设计手法也难以完全融会贯通, 许多未知领域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城市综合体作为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建筑, 作为市民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 应该注意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 保留当地文化特色, 不仅以此促进商业活动, 也以此为城市形象建设做出贡献。

摘要:结合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背景, 分析了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发展现状, 从街道空间、室外广场、绿化设计等方面, 阐述了地域文化在各类外部空间中的体现, 并根据实例探讨了具体的设计策略, 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地域文化,街道,绿化设计

参考文献

[1]许现涛, 张威伟.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317) :67-73.

[2]沈越峰, 郭丽春.浅谈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房地产导刊, 2014 (411) :31-37.

[3]池剑威.论瑞安城市综合体之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50) :48-49.

[4]PLCA.上海周浦万达广场景观及外部环境深化设计[Z].

城市外部空间 第10篇

无障碍外部空间是指通过规划、建筑、管理等手段,消除建筑物以外城市开放空间中妨碍或限制使用者正常活动的空间不利条件,形成方便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和进行社会活动的空间环境。

谈到无障碍外部空间,自然会联想到各种无障碍设施,这些分布于城市外部空间各个层面的设施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即无障碍空间是完全独立于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实无障碍空间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空间形式,而是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一个层面和部分,或者说是一种分析和评价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角度和方式。

2 益阳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现状[2]

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落后于发达国家长达半个多世纪。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特殊群体结构与需求的变化,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已经提升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的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但中小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现状甚为堪忧,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益阳市是湖南省北部的一个典型的中小城市,是竹文化的发源地、羽毛球之乡。益阳市定位为旅游消费城市,近年来致力于城市景观的优化与改造,使之成为长沙的“后花园”。益阳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其中的无障碍设施从无到有、从点到线,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与改观。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整座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的速度、规模、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国家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2.1 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缺乏系统性

尽管益阳市启动了一些无障碍建设,但没有编制无障碍建设发展规划,对于现有的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对具体建设项目缺乏统筹安排,使得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呈现出零敲碎打、不成体系的局面。目前益阳市主要繁华地段、主次干道均未设置过街提示音响,居住小区无障碍建设更是寥寥可数,甚至许多新建公共建筑、大型商场等都没有严格按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

2.2 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设计与管理的不规范性

已建的盲道、缘石坡道设计与施工中多处存在不符合规范的情况。如有的盲道设计不规范,在盲道起止处没有铺设提示盲道,造成“盲道”不帮“盲”;有的盲道砖的材质、尺寸不符合规范要求;绝大部分无障碍设施没有设置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志牌,甚至存在设置方向的指引性错误。很多大型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要么基本形同虚设,要么只局限于“点”上,根本满足不了残障人士正常的社会交往需求。

当前,益阳市没有专门的无障碍设施监管部门,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比较严重,以至仅有的无障碍设施由于缺乏管理被挤占、损坏的情况比较普遍。许多盲道成了停车场,或被其他经营摊点、花坛等占用,无法发挥正常作用,甚至给残疾人造成身体伤害。已建的无障碍设施缺乏必要的养护,城镇规划

部分设施损坏后没有及时维修,降低了无障碍设施的实际使用率。

2.3 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设施种类的单一性

城市外部空间无障碍设施主要包括水平类(盲道、坡道、缘石坡道)、垂直类(无障碍垂直电梯、升降台等升降装置)、标志类(警示信号、提示音响、无障碍标志等)、专用类(专用停车位、低位装置、安全扶手等)[1]。目前,益阳市已有许多路段在新建和改造时考虑了无障碍设计,但基本上只局限于水平类的盲道、坡道等,种类极其单一。

3 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3.1 规划策略

3.1.1 系统化[3]

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设成为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让每个市民平等地共享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成果,首先要制定与该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的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整体专项规划策略和规划。考虑到益阳城市规模尺度、区域面积和行政区划特征,在一个完整范围内做一次性的无障碍改造和设计很难控制和实施,因此针对朝阳区、赫山区、资阳区,无障碍外部空间的类型和分布应进行系统配置,区分重点和先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对老龄化城市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应当重点纳入城市道路建设中。

3.1.2 阶段性

必须看到各中小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的阶段性。益阳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即满足最基本无障碍设施的要求。益阳目前的城市环境建设阶段和水平不宜模仿大型城市,更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先进经验,而应分阶段、分重点实施建设,正确定位不同时间和不同地段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到城市环境整体范围内的系统配置,以免造成资金分配不当和建设上的浪费。

3.2 设计理念

3.2.1 加强设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促使无障碍设计的规范化

要加强对设计、施工、监理人员进行培训与继续教育,包括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学习,甚至可以让这些人员坐上轮椅或蒙上眼睛,去体会残障人士的生活,提高对无障碍设施的感性认识。

在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使用人的实际需求,在达到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调查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利用科技手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真正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进行无障碍外部空间的设计[4]。

3.2.2 注重无障碍设计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无障碍设计的重要原则。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要全面考虑各项设施的安全性,要从残疾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严格按照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规范、设计要求,让残障人士能够安全地使用各类环境设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尤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拥有率不断提高,日益发展的机动车交通使益阳城市呈现混乱和众多潜在危险因素,作为直接与机动车交通相接触的无障碍步行系统对安全性有更高需求。

3.3 管理措施

3.3.1 转变观念,营造氛围

在西方发达国家,残障人士的生活与出行权利受到充分尊重。而在我国,这些方面仍有所欠缺,益阳市也不例外。基于此,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转变观念,消除人们对残疾人和无障碍环境的片面理解,使“无障碍环境有利于全民”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同时,需要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全民教育,使其了解无障碍环境的意义,尽到保护无障碍设施的责任。

3.3.2 加强监管,确保使用

认真贯彻《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及《残疾人保障法》,将其纳入设计、审批、施工、监理的范围,从规划和设计源头开始,加大实施、管理的力度,确保无障碍外部空间各项设施的正常使用。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另一方面,对已建的无障碍外部空间设施,建设、规划部门应会同市残联统一设置明显的符合规范的通用无障碍标志牌,让其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3.3.3 明确主体,依法执行

到目前为止,无障碍环境建设都缺乏执行主体,残联只有协调、督促、检查的权力,并不具备政府职能,更没有执法权,从而易造成工作和管理上的无序与混乱。因此,应因地制宜地尽早出台地方性法规和相关实施细则,其中包括明确的执法主体及惩罚条例。如果始终只有宏观性的法律条文而没有微观性的实施细则,则缺乏威慑力和相应的惩罚机制,无法对故意不执行法规者加以约束,那么,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护。

4 结语

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既是城市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也是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小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也正在不断发展和革新。我们更应注重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加强中小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给残障人士带来安全、方便的同时,也给全体民众一种全新的感受。

摘要:从“无障碍外部空间”概念的界定入手,结合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的建设现状,并针对益阳市的具体情况,分别从规划、设计、管理方面提出中小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中小城市,外部空间,无障碍

参考文献

[1]周文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李真.益阳城市公共环境中无障碍设施设计之研究[D].湖南大学,2008:42-43,58-60.

[3]庞聪.北京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初探[D].清华大学,2007.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第11篇

1 何为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空间这一词的使用是相当的频繁, 因此我们对于空间这个词汇是非常的熟悉, 但是如果让我们用具体的话去解释空间, 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它对于相当一部分的人也是很陌生的。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空间是多义性的, 以至于在我们用具体的语言为它下一个定义时, 就有了较大的难度。空间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能反映空间的特有的属性, 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 人们根据空间的多种属性当中所找出一种特有属性进行概括的。对于空间的概念其实就是有空间的实践中所转化的, 这也标志着我们对于空间的认识, 已经从感性到理性了。其中变化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物质的存在性, 这也反应了物与物两者间的关系, 这也是空间关系论的起源。 (2) 确实有空这一状态的存在, 空间实体伦有以经验来源, 也就是虚空经验所反映出的是一种超脱物体自身以外的存在。 (3) 物体形态与大小大部分都有差别, 物体和物体本身不可分离这一特性是广泛经验所体现出的, 也是属性论的起源。其实在对空间的理解上, 中国与西方, 现代与古代都是不同的。对于空间的认知其实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人类对山洞的利用时了, 原始社会的人为了躲避风雨, 他们就居住在山洞里, 于这天然空间就被原始人所利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学会用石头或者草木搭造出居住的场所。

2 对外部空间的认识

外部空间其实是具有相对性的, 对于所指内部其他的都是外部, 假如说内部空间是实体建筑的内壁所围合成的虚空空间, 那外部空间就是实体建筑的外部和周围的环境所形成的空间, 其特点是流动、开敞。以上所说是一种较为狭义的外部空间定义, 而它特指的是人有目的所创造出的外部环境, 比如说室外景观, 是一种不同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种室外空间设计, 他没有室内建筑所必需的天花板, 是一种没有屋顶的室外建筑。从广义上来说, 外部空间是包含整个自然界的所有的地表形态, 所以广义的外部空间可以把它当做是下移外部空间的一种无限制的延伸状态。而这种延伸具有较强的伸缩性, 能够到山丘、田园、沙漠、海洋甚至说宇宙。

3 外部空间的延伸

不同的空间其形式、功能也就不同, 所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就有了区别。我们可以把建筑空间分为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灰空间三种。对于灰空间, 是一种空间过渡时形成的较为模糊的空间形态, 也是一种跟人情感感知最相近的边缘存在, 在此空间当中, 当人们由此到彼, 放弃一些已经拥有的部分从而得到一些没有的部分时, 人的灵魂就会在一种游离的力量下, 在内外产生交融时, 很容易就会对艺术、哲学、空间有了新的认知。

4 建筑外部空间的几种形态结构

对于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对其要依照城市规划的进行建造, 要把整体的环境都考虑进去, 采取合理科学的空间构造以此来协调城市与建筑之间的较为复杂关系。从城市空间以及外部空间与建筑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其中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大概有以下几种:

4.1 广场构成

广场又叫做前庭, 一般都是在高层建筑外部的入口处的前面, 是由低层建筑与高层建筑所围合成的, 也是高层建筑的整体布局所经常用到的一种。城市建筑通常是由城市的交通干道和前广场隔开的, 为了是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静的过渡空间, 可以当做是建筑内的空间序幕。对于广场的场地形成与布局要跟主体建筑能够相互配合, 而且还能过突出和衬托主体建筑物, 与此同时还要用心去组织人流与车流, 以方便人与车流的集散。但是除了停车场、铺地以外, 在广场当中还应多布置一些绿化、水体公共措施以及小品等, 要以改善并丰富城市景观以及空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因为广场所具有的特点是流动开敞且舒适, 还有开放性与公开性也相对较强, 通常是城市居民休息娱乐空间形成的一部分。大部分广场会布置一些喷泉以及一些活动设施, 在平时会有许多的人在这里聚集, 他们在一起休息、谈天说地、读书、纳凉等, 而广场前也成为了一个较为活跃的空间。

4.2 侧庭构成

在建筑一侧或者两侧 (但也可能会布置在建筑后侧) 一般会布置侧庭, 是由铺地、绿化、水体、步道建筑小品以及雕塑等这些都是依据人的行为和园林艺术等要求所构成的活动、休息空间, 也是周边环境与建筑的中介空间, 一般是以封闭、清静为主。纽约有一个MOMA的庭院街景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例子。这一建筑的侧庭就是让绿化这一主题为主, 而那里的布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如水面、山石、雕塑小品以及绿化等, 把传统图案和几何图案融为一体, 统一了风格。

4.3 内庭构成

内庭也叫作中庭, 它一般在建筑物的空间内部, 它是由裙房和高层建筑主体所围合而成的, 可以集中进行设置, 还可以把它们分散开, 让几处建筑布置结合起来, 且封闭感较为强烈, 是一种半公、半私的空间。内庭也就是中庭也有露天型的, 还能在上面加设透明的顶棚或者屋顶。没有顶盖的内庭 (露天式的) 能把自然界的空气、阳光直接纳入, 使它们和外面的气候变化相同, 在庭院当中可以进行园林绿化, 不管任何地方, 都要使它显得生机勃勃, 让人们像在大自然当中, 更加有情趣。有了顶盖的内庭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佳的人造环境, 并且要设置一些公共性的功能, 给人们一个舒适理性的环境, 使人们娱乐与休息等需要都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对有中庭来讲, 有许多的成功案例, 比如说很多宾馆, 其内庭也能让人有自然的感觉。

4.4 其它的一些构成类型

如果高层建筑因为形状局促和用地少等原因而不能留出布置外部空间的场地时, 可以采取其它的一些方法来改善城市与建筑他们之间的问题, 如: (1) 可以采取把建筑的下部收进的方法, 使其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灰空间面积, 还能以通廊、骑楼等诸多形式为人流以及城市交通规划出一定的中介缓冲空间; (2) 可以把建筑的底部架空, 使得广场、道路、城市、和开放的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样做对于减少人群的流动、车辆的聚集和散开以及对交通堵塞的疏通等都有显著的作用。 (3) 还可以采用立体化的空间构成, 比如说对地下空间的开发或者是空间花园等等。从各个方位去对建筑的开放空间进行拓展, 使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这也是高城建筑在生态节能与景观上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5 结束语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 而建筑业的发展也随之繁荣起来, 对于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要做的优美, 舒适,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师, 一定要把建筑设计的外部空间设计加以重视, 要像对待建筑内部空间般重视起来, 使用户对内外空间的感受一致。

摘要:建筑对于人来来讲, 是生存的空间。建筑外部空间所指的就周遭的环境与建筑以及街道之间的空间构成,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以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的不断提升, 我们对这个人造的、有秩序的环境, 也就是建筑外部空间是相当的重视,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建筑师的设计的要求也就相当的高。而本篇文章就是对建筑外部的空间设计进行了着重分析, 对建筑外部空间的特点和类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同时还要对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发展以及变迁也要认真的观察, 并对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所侧重的地方以及层次要强调起来, 这也对更加有效的利用外部空间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科技创新政策下一篇:氟康唑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