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教学范文

2024-06-03

外语专业教学范文(精选12篇)

外语专业教学 第1篇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 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 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 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 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 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 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 因此, 专业外语学习, 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 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 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 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 因此, 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 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 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 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 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 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 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 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 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 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 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 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 因此, 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 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 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 久而久之, 无论是专业外语, 亦或是公共外语, 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 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 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 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 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 杂乱无章, 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 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 彼此促进作用, 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 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 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 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 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 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 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 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 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 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久而久之, 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 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 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 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 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 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 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 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 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 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 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 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 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 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 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趣味学习方式, 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 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 公共外语更为灵动, 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 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 尊重教育主体, 科学教育手段, 实现兴趣培养, 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 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08, 04:42-44.

[2]刘黛琳, 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 2012, 04:23-29.

外语专业教学 第2篇

编辑:kitty日期:2013-06-28

-导语:2013外语专业大学排名。2013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同学们很快就要填报志愿了。想知道哪些大学的外语专业比较好?下面都市圈小编整理了全国外语专业排名,一起来看看吧。

一、按教育部直属、是否

211、招生批次划分

1.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首批211重点高校,教育部直属

2.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211高校,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建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北京市属,本科一批

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广东省属,本科一批

5.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西外”)陕西省属,本科二批为主,部分省份(部分专业)为本科一批

6.四川外语学院(以下简称“川外”)重庆市属,本科二批为主,部分省份(部分专业)为本科一批

7.大连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大外”)辽宁省属,本科二批为主

8.天津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天外”)天津市属,本科二批为主

二、按社会声誉/知名度

北外上外广外北二外川外西外天外大外

三、按科研力量

北外上外广外川外西外北二外大外天外

四、按一级博士点数目

上外(2个)北外(1个)广外(1个)川外(已立项建设两个二级博士点)西外(已立项建设两个二级博士点)北京二外(尚未立项建设博士点,但有4个一级硕士

点)天外(尚未立项建设博士点,但有4个一级硕士点)大外(尚未立项建设博士点,2个一级硕士点)

五、按学校办学规模/校区面积

广外上外西外大外北外川外北二外

六、按学校历史/成立时间

北外上外川外西外北二外天外大外广外

七、按综合实力排名/分析排名

北外上外广外北二外川外西外大外天外

八、按照地里位置

外语专业教学 第3篇

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有智力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如情绪、情感、意志、兴趣等。有效的外语教学绝不可忽视师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外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大都对外语学习充满自信心,自我感觉良好,对外语学习倾注很高的热情,他们自尊、自爱、自强,徜徉在外语学习的氛围里。如何才能创设这样一个适于外语学习的氛围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国外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学习集体中,同辈人中间友好的或是敌视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影响。从友好的相互关怀的同辈人那里得到支持的学生比被同辈人排斥的学生在学习上更能够发挥潜力。这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情绪饱满,十分乐观地投入到外语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往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创造积极愉快安全的外语学习环境

学校和班级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为外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外语教师如何通过课堂帮助学生创设一个适于外语学习的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

1.正确对待错误

“错误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据我观察,班上那些英语口语好的同学,起初大都是出错最多的同学。没有往日的错误,就不会有今日流利的口语。

2.相互交谈

外语教师应注意给予学生相互交谈和讨论的机会。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老师提出问题找单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搞得气氛非常严肃,这样对学习语言是不利的。

3.教师自我控制

外语教师在示范和组织学生进行言语操练时,要注意自我控制。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心,认真负责,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其次,对学生要信任、体谅、和蔼公平,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强制、恐吓、训斥、漫骂与体罚等违反心理规律和触犯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学生产生消极逆反心理。

4.适当比较

目前教学中对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仍较多,教师常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张榜公布或口头宣布,这是很不利于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的。我们可以从诸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并不因为公布成绩而努力,相反,常常在比较的刺激下更深地陷入消极怠学的恶性循环中。我们认为,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个人自己外语学习的得失进退情况进行纵向比较,使他们看到进步,以换取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态度。

三、制定合理要求,向学生提供成功的感受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往往采取补课、留级、编入慢班等方式来提高其外语学习成绩。事实上,这些方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留级、编入慢班等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打击,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其自尊心,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剧他们的心理抑制。因此,外语教师应努力向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感受,“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是这一道理。成功与否并无绝对的标准,即使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只要教师放弃学生之间的恶化竞争,让他们用自己的进步与否来评价成绩,则微小的点滴进步均可视为成功。这种成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就可产生一种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逐步体会到学习外语的兴趣,同伴们知道他们的成功也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应时刻给外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符合他们水平的学习材料,使他们获得成功,并让这种成功成为班上众所周知的事。

四、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活跃的课内外气氛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教师习惯拿着课本照本宣科地读讲,学生只好眼睛死盯着课本读、写、洗耳恭听。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的问题时,教师面色严肃,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压抑而兴趣索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学生当作演员,教师是导演,对学生的言语活动起到组织、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要保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就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行愉快教育,使学生畅所欲言,心情舒畅。教师的教学要讲究艺术性,教师可时常把讲台当舞台,桌椅当道具,学生可随便排列,“为所欲为”;教师本身要表现出风度大方,面带笑容,语言风趣,使学生对你充满信心,并感到亲切。在教学实践中,为活跃气氛,我们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项目,如唱英文歌曲、说英语顺口溜、绕口令、猜英语谜语、讲英语故事等;大一些的项目如在课外编排一些英语剧目,做游戏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事实上,学生情绪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技能形成之日。学生生动活泼,坐立随便的课堂看起来有点乱,但比正襟危坐而面无表情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创设一个适于外语学习的氛围,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活动是不难做到的。

外语专业教学 第4篇

一、古训名言

公元前11世纪以前殷商时代甲骨上记载主宰万物的是天 (或帝、上帝、天帝、天地、老天爷等) 。《诗经》中“玄乌”与“履帝武敏”显示“道”的间接作用;“天生烝民, 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诗经·大雅》) ;“凡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 (《管子·内业》) , 精即灵, 形为形体。“天乃道”、“道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 ;“夫天者, 人之始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 (《中庸·二十六章》) ;“天能生物” (《荀子·理论》) ;“惟初太始, 道立於一, 造分天地, 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一。’” (《许慎·说文》) ;“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秦誓上》) ;“天地者, 生之本也, 先祖者类之本也。” (《荀子·礼论》) ;“天者, 万物之祖”、“天地之精所以生万物者, 莫贵于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 ;“形者神之质, 神者形之用” (《范缜·神灭论》) , 神即灵;道造成男、造成女, 分称乾、坤。 (见《易经·系辞》) , 道应为始、为一。综上可知, 人类的祖先是人, 不是动物, 人不可有兽行。“德者道之舍, 物得以生。”, “道生之, 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何以得德, 由乎道也。” (《老子·道德经》) , “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 “以德为本” (《庄子·天下》) ) 、“天道之道, 圣人之德” (《庄子·刻意》) , “少德而多宠, 一危也” (《淮南子·人间训》) , “德比于上, 故知耻。” (《荀悦·杂言下》) , “弃德崇奸”必失民心 (《左丘明·左氏春秋》) 。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德”是由“道”而来, 不是politics, political integrity, kindness, … 等等, 也无相应的英文单词, 应以英文拼音加引号“Te”表示。敬“天”重“道”, 突出“德”与“爱”是我国古训的根基和传统, 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人类生存在“道”场, “道”与人类沟通决定了人类与它类的区别。人应知传统、守规范、循天道, 管理好一切动、植物。人应当尽力奉献, 不求名利, 不图索取, 则无争鬥。

二、科学结论

在对人直立行走起关键作用的人和多种动物膝关节进行科学实验和得出的“进化角”实验数据及结论可知:人与现有高级灵长目动物 (Gibbon, Orangutan, Gorilla, Chimpanzee) 的“进化角”相差甚远不属于一类, 而却与低等灵长目动物 (Monkey) 的“进化角“相似。也就是说, 人与低等灵长目之间不存在中间过程, 没有中间过程就不存在同一物种的进化演变, 进化演变要有中间物质。存在决定认识,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因各从其类产生了智慧、劳动、自由自觉活动、关系等等差别, 不是进化演变幻想出的。同样, 在一颗树上放上各种动物只是不同物种间没有中间过程进化演变的幻想。同一物种出现分支和所有中间过程的动物都已灭绝的猜想均毫无科学依据。人与猿猴在骨骼、生理、血液等等多方面均有明显不同。早在十六世纪吴承恩的神幻小说中就已编造出戴緊箍的猴变人和动物。人人都可以幻想, 但是, 如果以科学包装, 则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 要用科学数据下结论。不能以超抽象想像画出根本不存在的“类人猿”, 基因也要先区分标本是否是同一物种。

三、结束语

我们绝不可将洋人奉若神明, 数典忘祖;绝对不可隨心所欲认祖、认父;牧人或被牧 (父与牧不可滥用) 。更不可自暴自弃以有兽类基因而自意妄为, 灭绝人性或反对“有物有则”和“德畜之”而荒淫无耻, 无所不为, 以己所欲施于人或尽己能取己需, 从而失去人性、作奸犯科。对“不王不禘” (《礼记·大传》) 的限止和逆天的教训应引以为戒。天人关系是主、从关系, 人应当顺“天”意。人类应当敬“天”、循“道”、尊祖、重“德”和“爱”。逆“天”者迟早定会有报。外语工作者尤应重視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维护民族尊严。

引用古训如有误, 请以繁体文言古籍及原著为准。当否则见仁见智, 本文仅供选择参考。

参考文献

[1]融入传统文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校园英语.2015, 11.

[2]张人骧.人体膝关节运动轨跡的研究[D].北京钢铁学院, 1979. (中美生物力学学术交流资料) .

[3]Zhang Ren-xiang.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Human Joint[A].Proc.of the Third ICMMB, 1982:169-170. (Compiegne, FRANCE) .

[4]张人骧, 兰祖云, 张鸿姿.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Ⅰ[J].力学学报, 1982 (3) :308-310.

[5]Zhang Ren-xia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Human Knee Joint[J].Acta Mathematics Scientis, 1984, 4 (2) :139-145.

[6]Zhang Ren-xiang, Lan Zu-yun, Qu Wen-ji.Acta Mechanica Sinica, 1986, 2 (2) :178-184.

[7]Zhang Ren-xiang, Yu Jie, Lan Zu-yun, Qu Wen-ji, Zhang Hong-zi.Biomechanical Research of JointⅣ.[A].SPI EProc., 1990 (1380) :116-121. (Massachusetts, USA) .

外语专业教学 第5篇

一、教学大纲缺乏对于语言能力的明确描述

现在的教学和教学大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对于语言能力的明确描述,修订前的教学大纲,对于语言目标描述的提法相当模糊,如大纲中关于阅读部分提出,能借助词典阅读相当于课文难度的短文,这样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际中很难操作。什么叫借助词典?借助词典的速度是多少?怎样理解内容?字典是否可带入考场?什么叫与课文相当的难度的短文呢?等等,都没有很明确的界定。我感觉现在的中学英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大纲中没有对于语言能力进行比较清楚的目标(Objective),因而造成教学依据很难确定。到底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东西,才算达到了大纲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放在什么方面?教师怎样从什么方面评价学生?都是基于大纲中对语言教学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描述。造成了在教学中教师理解的不同、教研员和出试题者理解的不同,对于考学生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水平才算合格,没有明确统一的.想法。过去教师在教学中,拿来课本后往往先看课本中是什么语法项目?备课时首先考虑所备课要求的语法项目。看课文时不太注意课文中的话题和功能或要达到的语言能力目标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的是这一课的语言点,如出现的是stop to do 还是stop doing, 需要讲反义疑问句还是一般现代时等,教学大纲对语法及语言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外语教学中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手硬就是语言知识非常具体,而一手软是对语言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的头脑里有一个隐蔽的教学大纲(hidden curriculum)。出题者,教师和学生没有一个标准,教师完全是按各自对大纲的理解程度教学,如教师在出测试题时总是想方设法把语言点出齐了,而在每一个阶段,对于学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语言能力目标,没有一个明确说法。很多教师的最大困惑是:我们不知道教研员要出什么样的考试题?因此所有的语言点都必须面面俱到地讲,否则,如果不讲,出了此题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讲了没考,这不是我的责任。因此,教师的头脑中都是零碎的语言知识,而没有一个学生应该达到的语言能力目标,用所学的东西做事情。达到什么样的听,说,读,写规定的标准。如果规定标准越细,就可能对一部分学生不适和。我在参加初中、高中大纲制定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规定得越细越好,可最后经过讨论,规定越来越粗,最后只变成笼统的几条了。越细越难操作,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就可能不合适,例如农村的学生没有城市学生的某些生活经历,在山区的孩子没有街道的概念,那麽,如果出一道问路的提,还要经过几个街区(Blocks),就不一定会适应部分学生,如一年的高考题,关于“骑自行车带人,违反交通规则”的题目,农村孩子就没有这个概念。因此,在国家范围规定的大纲范围内,语言能力很难规定得特别详细。在修订高中大纲时,美国教师协会刚刚提出一个“Proficiency Guidelines”,其中对能说什么,能做什么?”都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定。我与李静纯老师曾花费了很长时间,希望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列出一个详细的语言能力描述的表,但后来一点点删除,最后就变成现在高中教学大纲中比较笼统的几条了。我也曾请教过一位外国语言专家,提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怎样才能既有一个详细的语言能力目标描述,又能照顾到不同地区的情况?他告诉我:“你们最好有不同的大纲,根据不同的大纲确定不同的语言能力的要求。如对参加高中考的学生是一种语言能力,对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又是另外一种语言能力。”但国外课程专家认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对语言目标能力的描述。教学评价就很难开展。我认为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确定一个具体的

外语专业教学 第6篇

1.美国某军事院校外语教学的概况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市的军事外语学院是美军培训各类语言人才的机构。学院主要开设以下班次:基础班、提高班和专业班。军事外语学院教授近30个语种,培训时间2周(提高班和专业班)至63周(基础班),所教授的语言根据复杂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学院比较重视外语口语实践。

2.加拿大某军事院校外语教学的情况

加拿大武装力量外语学校承担着为武装力量组织外语培训的任务,培训计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基础外语培训。

第二种是配合军事训练的外语培训。这种培训班主要以各类军人(高级和中层军官)为对象,培训时间10周~17周。

第三种是第二外语培训。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加拿大武装力量有足够数量的同时,掌握两种外语(英语和法语)的人员。

3.英国某军事院校外语教学的情况

英国国防部外语学校学校教授的语种有阿尔巴尼亚语、荷兰语、英语(对外国人)、法语、印地语、意大利语、普什图语、俄语、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和乌尔都语。

学校培训学员的数量和班次根据作战环境的需要而变化,当需要少量稀缺语种专业人员时,外语学校尝试从地方专业院校进行挑选。2002年,根据国防部的需要,从地方专业院校招收了35个语种的80名大学生。

4.澳大利亚国某军事院校外语教学的情况

澳大利亚国防部外语学校在军事外语界享有盛名,目前该学校共教授18种外语。院校定期举办提高教员职业技能的进修班,旨在应对具体任务的短期语言强化培训班,外国学员预科班。院校非常重视口语材料的编写,如为前往科索沃的澳大利亚军人编写德语-阿尔巴尼亚语会话手册。此外,还编写计算机翻译程序和多语种数据库。

以上各个国家军事院校的外语教学科研情况对武警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如下:

1.重视学员听说能力的培养

美国等军事院校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视学员的外语口语实践。澳大利亚的军事院校非常重视口语材料的编写,如为前往科索沃的澳大利亚军人编写德语-阿尔巴尼亚语会话手册等。武警院校所培养的初级指挥官毕业后,在执行执勤、边防、维和等任务时,常常会用到外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员和学员都应该从院校的外语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的实际出发,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员开设军事外语听说课,并在学校开辟英语角。在实际测试中,应该加强对学员听说能力的测试。

2.采用分级制,小班教学

西点军校普遍实行小班教学制。一位教官的一堂课上,只有十几到二十来个学生。语言教学要求学员有更多的听说的机会,小班教学可以增强教师和学员之间的感情,同时,学员可以克服课堂上的焦虑情绪。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实行小班教学,增进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了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强化学员的听说能力。

3.加强信息化建设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美军院校一般还建有全球语言在线支援系统。英国某军事院校通过因特网进行函授培训。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保密工作的原因,信息化教学几乎无法开展。基于信息化教学下的语言教学,可以通过建立局域网的形式,为学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在线语言学习系统,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4.设立奖惩机制

此外,为了激励学员学习外语,美军还制定了一些奖励措施,如规定外语达到一定水平的官兵可享受外语津贴(FLPP),晋升一定衔级以上职位的军官,其外语水平应达到一定标准等。这些措施都很好地提高了学员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武警院校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为外语达到一定水平,或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以提高学员和教员的教学积极性。

武警部队要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经验和依托地方和部队资源,大力开展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更新教学内容,着力打造大量既掌握普通外语又掌握军事外语的精英人才。军队院校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对外语教学投入力度的加大,军队院校外语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必将得到深化,军校外语教学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高翔.美军第五代国防语言水平测试体系研究―兼议我军外语能力测评体系改革[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9).

[2]文秋芳,苏静.军队外语能力及其形成―来自美国《国防语言变革路线图》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4).

外语专业教学 第7篇

一、语法翻译法 (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起源于中世纪, 直到19世纪, 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外语教学法, 它的教学原理是:1.理解和记忆复杂的语法规则, 是开拓思维的重要手段。2.语法作为语言的核心, 是课堂上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1.按单词表用本族语逐字讲解, 朗读外语单词;2.朗读课文, 并逐词逐句翻译;3.讲授课文中语法/语言点。

优势:1.能更好地理解抽象词和复杂句的含义。2.可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

不足:1.学生主动性差, 被动学习。2.造成学生只会阅读, 不懂听说。

二、直接法 ( Direct Method)

l9世纪中叶,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 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争相海外殖民。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人们对外语学习在口语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口语交际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的, 直接法应运而生。

其教学原理为:1.用自然方式交流, 像婴儿学习母语一样;2.尽量避免语法和翻译。

优势:1.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应用外语。2.强调口语和语音教学, 培养语言习惯。3.整句教学。4.采用各种直观教具, 较为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缺点:忽视成人的学习外语的特点。成年人的概念体系已建立, 成年人学习外语是在自己已有的记忆中“调取”外语知识。

三、听说法 (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源于二次大战期间, 美国参战后需大量派军前往海外, 政府设计编排以熟练对话教学目的, 对学员进行密集训练。

其教学原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 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 强调外语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

教学过程:为认知, 模仿, 重复, 变换, 选择五个阶段。以句型结构操练为中心, 突出句型的重点与难点, 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 尤其注重语音语调的强化训练。

教学形式:1.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2.句型重复练习。

优势:1.以口语为中心, 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2.语言实验室的开发与应用。

不足:1.枯燥、机械。2.脱离语境句型操练。

四、认知法 (Congnitive Approach)

产生于20纪60年代的美国, 认知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 反对机械操作练习。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转换生成结构, 人脑中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学习者通过有限的规律可以推导, 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强调语法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也被认为是“现代版”的语法翻译法。

教学原理:1.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规则。

教学过程:1.以学生为主, 听、说、读、写等技能齐头并进,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2.注重语法, 允许使用母语和翻译的手段。3.对错误进行分析和疏导。

优势:1.适合大班教学。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不足:1.忽视了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学习者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 不分阶段、笼统地提倡口语和书面语并重。2.全面否定机械操练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可行。

五、交际法 ( Communicative approach)

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和韩礼德的理论形成了交际法, 主张“语言是用于表达意义的系统, 基本功能是交往和交际。语言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它的语法和结构特征, 且是体现在语篇中的功能意义和交际意义的范畴。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原理:1.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交际的工具,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调查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需要及对外语能力的多种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1.把课堂教学活动变为交际活动。2.以任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3.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交际能力 (即有效和得体地运用语言系统的能力) 。4.利用真实生活材料开展小组讨论。4.设置生活背景进行交际。

优势:1.重视语言交流;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3.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状态生动;4.方法灵活多样;5.为成年人学英语而设计。

不足:对语法学习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六、任务型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的重心转移到了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及其认知过程领域。认为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给学习者提供语言情景和学习语言的机会, 促进学习进程。

教学原理:结构主义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言的互动模式。

教学过程:首先提出“任务”的概念, 提出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是完成学习任务。任务的核心在于语言的意义, 主旨是源自现实生活或模拟的现实生活, 学习成功与否在于任务完成的结果。

教学过程: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法讲解的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教学任务, 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学习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优势:1.强调学生自主学习。2.对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的关注意味着我们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3.吸收了多种教学法, 对其他教学法并不排斥。

不足:教师需要认真做好任务型活动, 没有固定教学模式。

上述简单地介绍了外语教学法的主要学派, 各个学派不仅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不同时代对外语教学的需求, 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成人教育是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向终生教育过渡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成人英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笔者认为,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 单纯某一种外语教学法并不能适应成人英语教育, 这些教学法各有利弊, 而应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和需要,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解决成人外语教学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Littlewood, W.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Rodgers语言教学的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张秀梅.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述[J].时代教学, 2010.4.

[4]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国外外语教育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8篇

1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

1994年美国政府规定外语课程为核心课程,是美国公民的必修课,为了提高全美劳动力的素质、维护国家安全,使本国公民能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上成功的进行交流,美国政府要求从语言和文化上教育引导学生,所以美国政府把外语教学改革放在了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1990年瑞士提出加强外国语课程的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一门外语,进人中学后必须开始第二外语的学习;1992一1993年意大利决定从小学低年级开设外语课程实验,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学习一门第二外语;1995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教育和训练: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明确指出,要使欧洲的公民熟练掌握三种外语,以此作为“素质标签”。为达到此目的,必须从幼儿园开始讲授第一外语;在丹麦,英语是国民教育极为重要的必修课,澳大利亚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日本确立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制度。

综上所述,西方各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和改革在教育政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大都体现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原则,突出了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全球化对高校外语教育教学的期待

1)全球化进程带来高校外语教育的角色演变决定了高校外语教学必须注重德育渗透和人文主义关怀

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已经形成了多语种多层次的外语教学体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现状一直影响着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致使在不同的时期,外语教育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因而呈现着不同的角色。外语教育在解放初期具有高度的政治含义,将外语教育直接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为中国的崛起而学习外语是那个时期的鲜明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语教育就要承担起培养外事人才的责任使命,并且扮演好经济发展媒介的角色。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开发,跨国贸易的发展与壮大更需要外语人才适应社会的这种演变。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共生与冲突,必然使青年学生面对身份危机的问题,外语教学中,克服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弘扬和传承本民族文化,保证民族文化的独立地位是外语教师和青年学生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无论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文化的共生与冲突,这都与我们的外语教育教学息息相关。

2)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及人文主义关怀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社会的转型,西方思潮纷涌而入,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领域均存在严重违背道德的消极腐败,众多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滋生蔓延,诚信缺失,理想贫乏。同时由于信息高公路的建立,信息畅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特别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由于外语课程的特殊性,即教材内容、课外读物以西方欧美国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为学习材料的主要来源,再者,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思维表达、行为方式极易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更应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给予强化渗透。在外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冲突与共生更需要高等院校强化外语教学的德育渗透。

而作为外语教师从历史的高度和战略的眼光,深深地思考和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既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紧迫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3 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1)注重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语言越来越成为各国视为国家财富的共识,美国之所以能够将互联网、好莱坞等各种文化产品、价值观念以及交流的载体、平台垄断世界,除了美国经济的国力强盛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政策就是阐述教育发展重点的方向、目标和方针,发展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而选择的方法。”[1它主要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的执行、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政策的评估四个阶段。其中教育政策的制定是衡量教育改革与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

2)更新外语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科学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强调外语的实用性。语言是信息的载体、社会交际的工具。交际功能决定了语言的学习的社会交际性,社会交际的实用性是其首要和最终目标,而不能局限于语言系统成分的正确使用。青年学生的交际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目和重要的教学策略,国外普遍重视交际能力培养以及跨文化的学习,这些也带动了学生的口语和读写水平。因此,重视培养外语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等院校外语教育教学的归宿。

3)高校外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德育渗透

学术界关于高校外语教学中课堂渗透德育的问题早已着墨已久,有学者指出“施教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凭借一定的载体,通过渐进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手段或途径,使受教育者于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思想品德的熏陶。”[2]沈骑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大潮中,借助各种强势信息媒体单向地大举入侵,在外语教育场域中肆无忌惮地进行着文化灌输,致使东西文化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3]学术界对德育渗透的研究及概念厘清主要强调了渗透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途径和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渗透教育必须依托载体,或具体途径而进行。着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4]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具有交际性、实践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传授着语言文化的背景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必须严格遵循英语的教学规律,深入地挖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及教材本身潜在的德育因素,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英语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避免枯燥刻板的说教,以广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思想品德、真诚的态度,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心灵为之感化。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以情动人、以诚相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运用英汉对比教学,培养本土文化意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高校外语教学的任务,不应仅仅像官方文件中所言,用外语作为工具,了解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经验,还应承担对外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重任,要在无形中提高对母语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尊重中国文化就应在大学外语教育中得到体现。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要求其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强调其具有强烈、浓厚的故土观念和乡土气息,以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面向世界的教育,应该是增强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中西合璧人才的世界一流的教育,也是能够造就国民现代化的教育”。[5]

5)提高国家安全意识

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直接同我国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以及国际地位相关联,我国对外的政治文化交流不断增强,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外交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于对国防安全的需要,有关方面需要不断了解多政治经济大国及邻国的形势,分析加以分析研究,以更好地解决潜在的国防安全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等西方大国的经验,尽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家安全需要的相关外语教育教学政策。总之,高校外语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关方面要树立国家安全需要的意识,注重加强对高校外语教育的政策研究;外语教学应该融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及审美教育于一体,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渗透和教育;英语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注重加强本民族语言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重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以情动人、积极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摘要:全球化进程中,英语的传播与普及强烈冲击着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高校应注重借鉴国外外语教育的经验,树立国家安全需要的意识,注重加强对高校外语教育的政策研究;注重加强本民族语言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渗透和教育。

关键词:外语教学,交际能力,德育渗透,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佟晓梅.全球化下的外语教育政策[N].光明日报,2010-05-12.

[2]张国平,夏志斌.谈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5):71.

[3]沈骑.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全球化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0(1):34.

[4]杨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法制与社会:教育文化,2008(1):246.

外语专业教学 第9篇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专业外语是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作为大学英语的重要延伸,其目的在于强化和巩固基础英语并进行实践应用,是基础英语和专业教学的结合与实践。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外交流不断加强,身处高校的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外来气息。每年,在相对固定的时段都有国外大学教授带着学生和课题同我校建筑学院进行双语联合教学,学期中也经常有国外学者来校进行交流讲座。放眼校外,建筑行业国内外合作项目日益增多,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也在国内遍地开花,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交流当中使用英语的机会比以前大幅增高。所以无论从学术性还是实践性来讲,专业外语的学习和熟练掌握,都能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外来信息,更快的适应行业的发展。

2. 建筑学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其责任在于严格根据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这种模式下的教师往往更加注重个人努力,较易忽视学生的回应。上课时,学生只是一味机械的接收,由于缺乏主动性而逐渐丧失了积极性。我的大学时代学校也开设了专业外语课程,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翻译和词汇的学习,课程结束时虽然收获不小,但总感觉学习过程循规蹈矩、特点不足、鲜有乐趣。成为专业教师之后,我有幸参与到专业外语的课程建设中。我认为既然专业外语和大学英语不同,那么授课时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怎样让这门课程既满足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不感觉枯燥,既保证其学术性,又使其过程充满乐趣是我们探讨的重点。以往的专业外语教学也在强调突破传统,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某些不足,导致师生互动、同学合作等环节都流于形式,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

3.1 教学目的

相较于初高中英语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向注重应用的方向发展。我校建筑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外语设置于大五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则更加强调专业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其教学目的是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之上进行专业方向的实践运用,进一步掌握科技英语技能。教学初始,专业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简单易懂的国外专业文章,并帮助其逐步形成英文阅读习惯。之后,通过不断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最终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的阅读相关国外专业文献,以了解全球视野下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于硕士研究生,我们则要求其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

全国多所高校的建筑学专业都开设了专业外语教学,但是一直以来,教什么却成为一个普遍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我校的建筑学专业外语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选自公开发行教材,一部分为教师自选内容。教材选取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可小觑,之前选取的两本教材理论系统完整并结合了翔实的实例分析,教学效果良好。但由于其分别于1997年和2003年出版发行,时至今日不再具备前沿性,已不能满足学生们了解最新发展趋势的需要。2011年,教学小组将教材更换为当年出版的两本建筑类专业外语教材。教材由我校建筑学院专业教师参与编辑,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内容,使本专业学生能广泛接触到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由于教材的时效性有限,教师会自行选取最新的行业动态、经典专业文献和工程项目实例等作为教材的补充,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3.3 教学过程

我们所探索的新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分为三大部分: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学生回应和互动效果来调整三部分的课时分配,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主旨。

3.3.1 教师讲授

讲授以建筑学专业内容为主,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专业内容为辅,从教材中选取相应的文章进行授课,曾经讲授过的内容包括建筑设计过程、小住宅设计、建筑大师及其作品、学校设计、建筑风格、绿色建筑、广场设计原则、中国民居、无障碍设计、建筑制图、遗产保护等。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图书或网络广泛搜集资料,授课时加入相应的建筑理论或者设计实例作为补充和扩展——用理论来总结实例,用实例去加深理解,使所教内容理论充实、实例完整。比如在教授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保护时,我给学生们讲解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OXO码头塔楼更新改造方案;在讲解无障碍设计实例时,向学生发放了2010 ADA Standards for Accessible Design(《无障碍设计标准(2010年)》,美国)、Guidance on the 2010 ADA Standards for Accessible Design(《无障碍设计标准导则(2010年)》,美国)以及《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学习规范的同时,也对国内外在无障碍设计方面的差异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如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更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通过丰富的授课内容将枯燥的课堂转变成吸引学生的场所。除了PPT中的实例图片,每篇课文还配有相应的视频短片。运动的影像、鲜活的色彩配合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加直观和立体的感受。同时,所有的视频资料都是英文原音(可选择搭配中文字幕),提供了一个学习口语和纠正错误发音的机会。观看视频时,学生们会轻声跟读,并对重点语句做笔记,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在听力、口语、单词速记等方面都有收获,最重要的是掌握了很多简练、专业的表述方式,使学生们的口语表达更加自信。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的“阅读-翻译”仍然保留在我们的课堂上,此环节看似老套,但作为专业英语基本功,这两项内容的训练必不可少。尤其在理论和原则性内容的学习中,“阅读-翻译”这种中英文互换的过程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翻译时,需要掌握的重点专业词汇我会加以详细解释。一学期下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专业词汇量均有提高。

3.3.2 学生参与

专业外语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每节课会有相应的课时安排学生做presentation(专题讲解)。内容不做限定,留给学生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可以是建筑师、建筑作品、建筑理论、发展趋势、甚至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设计解读。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专题讲解的一般方式和程序,如:Greeting→Selfintroduce→Brief introduction→Outline→Present main parts→Summarize main points→Conclude talk→Invite questions学生根据程序和各部分特定的英语表达方式,规范明了对选题进行解释。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了解并掌握了国外经常使用的专题讲解方法,增强了英语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站在讲台上,学生就是老师,向同学们畅谈对建筑的感受和理解。

专题讲解环节重在参与,所以对于一些认真准备却由于自身英文水平欠佳而做得不甚理想的学生,必须要给与充分肯定和鼓励。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都参与到这项教学活动中来,上台不是被迫给同学们“上课”,而是一种愉快的交流体验。从最初的随机点名,到后来的踊跃要求上台,正是这种沟通的快乐使他们发生了变化。

3.3.3 师生互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课堂上经常开展讨论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英语讨论。小组讨论范围较小,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广泛交流,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教师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例如期中的一次就专业外语课该如何改进的讨论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提出现存的问题、对老师的期望及改进建议,共同探讨如何营造更加有吸引力的专业外语课堂。这种方式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使学生觉得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从而更加愿意主动的学习。

4. 学生反馈

教学改革开展后,通过课上、课下与学生的沟通,我们欣喜地发现他们对转变中的专业外语教学给予了较好的评价。首先,此教学体系设置了广泛、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授课内容和扩展程度上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安排,保证了教学的全面完整性。其次,教师的引导式授课、相关英文视频结合学生专题汇报、讨论,使得这门课程体现了极大的参与性,形成以“听说读写看”为框架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最后,在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最新的专业理论、思想、发展方向、新作品、新技术等内容,使在校学生和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性,对其今后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有着启发和推动的作用。

5. 结语

以往五年的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从过去单纯的“阅读-翻译”模式到目前改革中的“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模式,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改革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并实践之,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特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通过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建立稳定的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我们有信心将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继续推行下去。

摘要:近年来专业外语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方面,讨论了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构想和实践,提出了具有全面性、参与性和前沿性三大特色的“听说读写看”立体化教学体系,希望能给其他高等工科院校的专业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勤,刘临安.城市规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探析.中国建设教育,2010,4(7~8):56~58

[2]王文峰.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中国科技信息,2008,(13):276-277

俄罗斯外语教育政策与外语教学变革 第10篇

在外语教育领域,俄罗斯教育界通常习惯将“外语教育政策”称为“外语教学领域中的教育政策”。俄罗斯学者认为,外语教学领域中的教育政策旨在教学条件下推广和支持外语教育,它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所决定。教育系统在外语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发挥作用,完善外语教学的条件和标准,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2]俄罗斯教育部在2000年发布的外语教学指导意见《关于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学习外语的函》[3](以下简称《学习外语的函》)中使用了“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国家教育政策”的概念,并强调:“外语教学领域中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点是认同所有语言的发展同等重要和为俄罗斯双语和多语种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俄罗斯语言多元化是俄罗斯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结果。语言多元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加强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使俄罗斯融入国际社会,使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化。外语已成为俄罗斯社会的现实需求。”

鉴于俄罗斯教育界尚未就“外语教育政策”术语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本文拟认同俄罗斯教育部文件中所使用的“外语教育政策”概念的内涵,也即“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国家教育政策”,从俄罗斯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视角,用教育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俄罗斯学校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在本文中,俄罗斯外语教育政策是指俄罗斯在特定的时期内为实现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在外语教育领域由国家制定和采取的硬性及显性的政策与措施,它既存在于俄罗斯政府发布的现行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指导意见、教育标准和教育大纲等正式文件中,也存在于其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实施机制等软性和隐性的行为规范中。

目前,俄罗斯发布的涉及外语教育的法律文件主要有体现国家综合性、纲领性、战略性方针政策的国家级宏观外语教育政策,以及直接涉及外语教育教学过程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国家中观和微观外语教育政策,如俄罗斯教育部发布的外语教学指导意见、各级教育教学大纲和外语教师政策等。

一、俄罗斯国家宏观外语教育政策

俄罗斯目前暂未出台专门的国家外语教育法规,其国家宏观外语教育政策主要包含在俄罗斯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

2003年,俄罗斯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同时也确立了俄罗斯教育系统以融入欧洲教育一体化空间为目标的新的发展战略。欧盟的多语言发展理念和外语教育政策对俄罗斯外语教育影响巨大。同欧洲国家一样,俄罗斯将自己外语教育的使命设定为“大力发展多语言教育,努力克服语言多样化给人际交往所带来的障碍,使多样化的语言转化为各语言间互相理解和相互补充的工具”。[2]新时期,俄罗斯外语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2002年俄罗斯教育部颁布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5](以下简称《教育现代化构想》)、2008年俄罗斯联邦政府颁布的《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6](以下简称《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以及2010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的国家教育倡议书《我们的新学校》[7]中。这些文件成为近10年指引俄罗斯外语教育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现代化构想》指出,俄罗斯教育政策应关注影响教育系统发生重大变革的国际发展趋势,教育现代化不仅要面向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面向学生个性、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应加强和保障促进学生社会化课程(经济,历史,法律,俄语,本族语和外语)的建设,保障中小学生最少学习一门外语,在中学推行外语课程强制性考试。《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明确了俄罗斯教育系统需要优先完成的任务——建立保障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服务体系,发现和支持天才儿童和青年人才成长;建立现代连续教育系统,进行干部的培训和再培训;在2012年前为所有高年级学生提供通过个性化教育大纲学习的机会,其中包括专长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国家教育倡议书《我们的新学校》中集合了以上文件的要旨,将俄罗斯教育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指出,教育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是俄罗斯教育唯一的出路,而学校是这个进程中的关键因素。现代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培养正直、爱国的人,以及能应对高科技竞争的健全的人格。确定了普通教育的五个重要发展方向:更新教育标准;支持天才儿童;开发教师潜能;发展学校基础设施和保障学生健康。

以上纲领性文件对俄罗斯外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指向和推动作用,提高了全社会对外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晰了俄罗斯外语教育的理念和改革创新的方向。

二、俄罗斯国家中观和微观外语教育政策

(一)苏联时期和20世纪末期的俄罗斯外语教育政策

苏联时期的中小学实行的是10年制义务教育。1979年以前,外语课程从全日制学校的5年级起开设,学习期限为6年。1979年以后开始执行新的外语教学大纲,外语课改为从4年级开设,学习期限延长为7年。[8]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中小学开始实行11年制义务教育。1994年俄罗斯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普通教育机构中提供外语的函》[9]中规定:外语课在全日制学校5~9年级的“语言与文学”课程板块内教授,每周不少于3学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从低年级开设外语选修课程(每周不少于2~3学时),针对对外语感兴趣的学生,建议在高年级(10~11年级)将外语课在教学计划中单列,如果条件允许可作为选修课进行第二外语教学。

可见,该时期的外语教学要求还比较低。其一、该阶段未实行外语早期教育;其二、在5~9年级外语尚未取得独立必修课程的地位,仅在“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选修课”;其三、仅在高年级针对部分对外语有兴趣的学生单独开设外语课程,并且尝试开展第二外语教学,尚未实行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外语专长教育。

(二)2000年以来俄罗斯颁布的重要外语教育政策文件

2000年俄罗斯教育部发布的《学习外语的函》、2004年批准的《国家普通教育标准(联邦部分)基础普通教育外语课程标准》[10]和2007年发布的《关于在普通教育系统中学习小语种的函》[11](以下简称《学习小语种的函》)是该时期俄罗斯颁布的三个重要的外语教育指导性政策文件。该时期俄罗斯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明确了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也即形成与语言的使用者用外语进行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和意愿。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发展学生的代偿能力(KoMпeHcaTopHaяKоMпeTeHция)(在缺少语言手段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外语重要性的认识,把外语当成交往、学习、自我实现和适应社会的一种手段。进行爱国公民教育,发展民族自觉性,增进不同民族间人们的相互理解,宽容对待异质文化。

2. 遵循语言多元化原则,大力发展双语和多语种外语教学

因地缘政治和社会经济客观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小学英语语种的开设有扩大化的趋势。该时期俄罗斯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基点是认同所有语言同等重要,为俄罗斯双语和多语种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在语言多元化理念指引下,基于对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现实考虑,俄罗斯中小学不仅开设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也开设与俄罗斯相邻国家的语言(如汉语、日语、波兰语、保加利亚语、芬兰语、瑞典语、挪威语等)。俄罗斯实施普通教育大纲的教育机构通常教授四种欧洲语言: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外语语种的选择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学习者进一步接受教育和职业活动的需求的因素影响较大。目前,俄罗斯社会对以前中小学从未开设过的小语种,如波兰语、意大利语、芬兰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韩语、汉语和日语需求旺盛。2006年,在联邦教育专项发展规划框架内,制定了普通教育机构相关小语种教学示范大纲。

俄罗斯中小学语种设置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俄语同源语言,如斯拉夫语族中的波兰语和塞尔维亚语等;(2)与俄语具有类似语法结构的语言,如罗曼语系、日耳曼语系、斯堪的纳维亚语系的大部分欧洲语言;(3)与俄语不同语系的语言,如芬兰-乌戈尔语、汉语、日语等。

3. 倡导教育多元化理念,采用灵活的双语和多语种组合教学模式

俄罗斯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优先发展的国际关系和教育资源以及对某类外语人才的特殊需求。例如,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乌拉尔地区和伏尔加河中部地区,传统上与德国的经济联系紧密,开办有许多的俄德合资企业,该地区首先需要的是掌握德语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每所学校各有其实际情况,拥有或缺乏某个语种的外语教师和某个语种的外语教学传统。出于对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考虑,俄罗斯教育部建议,大多数情况下,第一外语可选英语,第二外语可选一种欧洲语言或是一种邻国的语言。

目前,俄罗斯中小学外语语种教学组合模式主要有:英语(一外)+德语(二外);英语(一外)+法语(二外);德语(一外)+英语(二外);法语(一外)+英语(二外);西班牙语(一外)+英语(二外)。从几年级开始学习第二外语取决于学校的类型:实施第一外语早教的学校,第二外语可从5年级开始;从5年级开始学习第一外语的普通教育学校,第二外语通常从7年级开设;对于第二外语开设较晚的学校,如从8年级或10年级开始学习的学校,可适当增加学时(每周4学时)。第二外语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进入各种类型的中小学,而不局限于“深入学习外语的学校”(шкоЛасуТлублеииымизучемИЯ),即外语教学特色校或外语学校。

(三)俄罗斯国家外语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

1. 普通教育外语教育标准

俄罗斯《国家普通教育标准(联邦部分)》是俄罗斯所有国立和非国立教育机构必须强制执行的最基本部分,其中包括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大纲最低限度内容、对毕业生培养水平的要求、教学负荷的最高限度和学时标准等。2004年俄罗斯国家教育标准最大的改动部分是外语课程从初等教育阶段的2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语种也可以是以前在学校从未开设过的小语种,从而强化了对外语早教的导向作用。在小学开展外语早教,充分利用了儿童语言发展最有利和最敏感的时期。在相关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会对该课程形成积极态度和产生兴趣,有利于以后对外语课程的深入学习。大纲还将外语与母语俄语同时列入“语言与文学”课程板块。外语课学时划分如下:初等普通教育阶段[12]规定非语言类高校外语课程实行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为大学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学期,共170学时的强制性课堂学习;每课时对应相同时数的课外个人自学。学生在第三学期结束时须通过笔试和口试;第二、三阶段为自愿学习阶段。学生在通过第三学期的考试后,希望继续深入学习外语以便获得翻译证书的,通过测试后可开始200课时的第二阶段的外语学习,第四学期每周6学时,第五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阶段结束(在第五学期结束时),通过笔试和口试后可获得翻译证书。第三阶段的教学在第六和第七学期进行,实行专业外语和硕士研究分方向教学,每周学习2课时,以及配合同样时数的学生个人课外自习。

3. 研究生[13]

(四)俄罗斯外语教师培训和再培训

外语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教育系统对教师的培训和再培训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如今外语教师培训工作所依据的两个重要的政策文件为2000年俄罗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专业人员职业再培训的程序和条件条例》[14]和2000年批准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师资格)》。[15]

对以外语教师为职业目标的大学生总的在校学习时间要求为260周,其中理论学习为156周(科研、实习和实验);考期27周;实践共计20周,其中包括教学实践4周,教育实践16周;国家认证时间(毕业考试、答辩)8周;假期38周;机动时间11周。

对外语教师正常的职业再培训期限要求是:不少于500课时的脱产培训。在《我们的新学校》国家教育倡议书中对加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类院校的未来出路指出了方向:师范类院校应该逐渐转变为大学的大型教师培养中心或系。应根据学校所面临的任务定期确认教师的资格,教师和学校校长的专业技能培训每5年不少于一次。

目前,俄罗斯的补充职业教育系统共有94个教师再培训单位,其中联邦中央区19个、西北区11个、伏尔加河沿岸区16个、南方区14个、乌拉尔区6个、西伯利亚区18个、远东区10个。外语教师的培训按大纲要求一般分五个方向:外语教学现代化、外语学习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外语教学法、外语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基础、跨文化空间下的外语教学。[16]

三、俄罗斯外语教学变革及发展趋势

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外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俄罗斯尚未形成一部专门的外语教育法规,但是俄罗斯在国家层面制定的一揽子与外语教育相关的政策给外语教育奠定了稳定的政策基础,为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17]从上述分析可见,俄罗斯的外语教育政策多为指导性的政策,而非强制性的立法,这种做法既从制度上保证了外语教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也给教学机构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综合观察俄罗斯教育系统教学语种的变化、外语教学模式和学生外语学习方式的变化,新时期俄罗斯外语教育呈现出外语教学语种多元化、外语教学模式多样化和外语教学过程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一)外语教学语种多元化

在教育全球化和欧洲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俄罗斯所倡导的教育多元化、语言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理念和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各语种在中小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目前,莫斯科的中小学开设有20余个语种:英语、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希腊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韩语、拉丁语、德语、现代希腊语、挪威语、波兰语、土耳其语、印地语、法语、斯洛文尼亚语、捷克语和日语。以上语种或作为第一外语,或作为第二外语,或作为第三外语开设。但其中英语、德语和法语三大外语语种占据主流,英语仍独占鳌头。但是出于经贸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原因,学习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日语、阿拉伯语的学生人数增长很快。

(二)外语教学模式多样化

俄罗斯外语教育专家认为增强外语教学的可变性(ВариативиостьОбученияиностраннымязыкам)是保证外语教育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国家政策和标准的指导作用,以及教学机构的自主性和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学校可以在保证国家最低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外语语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想学习的语种,保证了外语教学的多种路径和学生语言个性的形成。

1. 教学模式的可变性

俄罗斯外语教学模式实验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莫斯科教育工作者技能提高学院(МНПКРО)外语实验教研室主任B·B·波纳玛列娃教授主持实施了外语教学模式的可变性研究。[18]其研究团队在莫斯科14所学校组成的实验平台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教学的4种模式,其中两种模式是面向普通教育学校,另两种是针对深入学习外语的学校。这4种模式是将这14所学校涌现的各种外语教学形式进行系统化,并在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构建而成。

模式一(针对基础年级):要求在5~9年级强制学习外语15周(根据基础教学计划要求每周3学时),保证基本的外语教学水平。模式二(针对外语水平提高级的基础年级):要求学生外语水平在9年级末达到提高级。该级学时仍为15周(根据基础教学计划要求每周3学时),但前提条件是学生在1年级或2年级曾接受过外语早教学习,周学时不少于2学时,班级划分为2个小班授课。模式三(针对外语高级水平基础年级):面向从小学1年级或2年级至9年级深入学习外语的学生(最好是在幼儿园已开始外语学习的),周学时不少于3学时,平均周学时为5学时,班级分为3个小班教学。模式四:面向强制深入学习第二种外语和选修第三种外语的情况。第一门外语主要课程从1年级开始。在10~11年级引入集成模块化课程和用外语教授个别课程。1~11年级第一外语学时分配不少于40周。

目前,在莫斯科的中小学出现了外语教学模式的整合化倾向。有学校层面的各种外语教学计划的整合,也有年级层面的各种课程的整合。由于要求加强外语教学计划的学校数量增加迅猛,从普通教育学校向深入学习外语学校或外语学校的过渡模式成为客观需求,现在许多语言实验平台学校甚至于开始研究“外语教学+补充教育”的整合模式机制。

2. 课程教学模块的可变性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课程教学模块的多样化。以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19]为例,该州已形成了外语教学课程集成化模式,在该模式中外语作为不变部分,其他课程作为可变成分。例如“外语+生物”、“外语+历史”、“外语+世界文化”、“外语+社会知识”、“外语+地理”、“外语+信息学”、“外语+数学”等课程组合模式。

集成化课程模式的创建为专长教学奠定了基础,反映出该地区高中已经成功地大规模引入专长教育的教学机制。现在别尔哥罗德州儿童外语在学前和小学1年级的早教率已经达到52%。该州教育部门经过对实施集成化课程学生的测试表明,学生的外语知识和被集成课程的知识都有所提高。经对各校实验班级学生2年的跟踪观察显示,学校的外语教学呈良性发展态势:(1)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升显著,有多名学生在全俄外语奥林匹克外语竞赛中获奖。2009学年中学毕业生国家外语统一考试结果显示,别尔哥罗德州的外语成绩高于俄罗斯平均水平(例如,英语:俄联邦59.4,别尔哥罗德州63.9;德语:俄联邦43.6,别尔哥罗德州46.4;法语:俄联邦58.8,别尔哥罗德州61.4)。(2)外语教师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提高显著。

(三)外语教学过程个性化

教育多元化强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块的多样化更进一步催化了外语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是创造一种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的个性化教学环境。俄罗斯学者认为教学个性化与教学细分化紧密相关。

为落实《教育现代化构想》和《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中提出的“教育现代化不仅要面向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面向学生个性、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所有高年级学生提供通过个性化教育大纲学习的机会,其中包括专长教学和职业培训”的要求,俄罗斯教育部于2002年发布了《普通教育高中阶段专长教育构想》,[20]决定在普通教育高中阶段实施专长教学。

文件首先对“专长教学”(Профильноеобуче-

ние)概念作了解释。专长教学是一种教学细分化和个性化的手段,它使得利用教育过程在结构、内容和组织上的变化,更充分地去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向和能力变为可能,为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继续接受教育的意愿去学习创造条件。

文件还确定了实施高中阶段专长教学的目的:保证全日制普通教育大纲中的某些课程学习的深化;提供机会让学生来构建个性化教育计划,为实现高年级学生教学内容细分化创造条件;促进不同类别的学生根据其能力、个人性向和要求平等获得完整教育;扩大学生的社会化机会,保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承继性。弥补普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上的缺陷,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打好基础。确定了两种培养模式:学校内部的专长化学习模式和网络专长化学习模式。对人文(语言文学、历史、艺术)专长方向学生的外语课程课时设定为每周10学时,国家普通教育大纲标准是每周6学时。其他专长方向的外语课设置也不一样,如自然数学、社会经济专长方向为每周6学时,技术专长方向(信息化、工农业技术)为每周8学时,学习期限都为高中阶段2年。

摘要:在教育全球化和欧洲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基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发展的现实需要,俄罗斯非常重视外语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体现国家导向和促进外语教育的发展。新时期,俄罗斯外语教育呈现出外语教学语种多元化、外语教学模式多样化、外语教学过程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外语专业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情感因素 内在动机 外语学习兴趣

一、学习语言是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情感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反映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差异,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过程。就一种语言而论,认知与情感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认知与情感也是外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语言学习主要是通过认知过程来实现,而情感作为认知活动的驱动器,又对认知活动起着推动和组织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任何一种行为既有认知的成分,也有情感的成分。认知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他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因素。情感是人对事物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人只有在认知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Stern曾指出“情感对外语教学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活动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的实践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学习。Arnold指出,当学习者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态度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教学目标(有时亦称教学目的或教学要求)一般是长于抽象概括和宏观指导,但缺乏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往往顾此失彼,失之片面。例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4]1号“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 。)等等,只是概括地提出了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或语言行为目标,却忽略了语言教学的认知目标,更没有涉及情感目标。由此看出,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中,还没有形成对情感作用的深刻认识,至少还没有将其作为外语教学应当重视或追求的目标之一。可以说,我们的外语教学目标的抽象、单一、片面的传统模式还没有被打破,一个全面、具体、多元化的外语教学目标结构尚未构建起来,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也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

二、情感问题的研究状况

人们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由来已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马斯洛( Maslow)、罗杰斯(Rogers)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和观点为教育和语言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英语教学史上曾出现重视语言教学的情感因素,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原则的默教法、暗示法以及社区语言学习法等等。后来这些教学法被冷落,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也就随之被淹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外语教育理论发展迅速,英语教学被认为“一、英语已从纯粹的工具变为一种思想 ;二、从忽视语法到重新强调语法;三、课堂上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四、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勉来越受到重视;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了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转向学习者如何学以及学习者个体因素(individual diference)对学习结果差异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情感因素对于学习的影响。西方一些语言专家如Jane Arnold, Douglas Brown, Rebecca Oxford和Earl W.Stevick等对情感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一些有影响力的文献专著作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参考资料仍然是有价值的。国内对于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可以说,目前的外语教学的主要着眼点基本上还是囿于认知活动研究,并且对培养学习者积极情感因素、克服消极情感因素的教学策略,也少见效果理想的实践。

三、外语学习中的主要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合乎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外语教学之中的情感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学习动机等;另一类是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教学、跨文化意识等等。有研究表明,这两类因素都有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都与外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关系密切。

(一)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

焦虑是影响学习语言较大的情感因素,它是学习者逾期无法达到理想学习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受挫,挫败感增强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和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感对于有积极作用,它能促使学习者在听课、备考等环节中更加认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但是持续的过度焦虑导致过分紧张和不安,使学习者不能专注所学,学习效果反而降低。

抑制是指为了保护自我形象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缩行为。学习者感受外界的负面评价后,在学习活动中主观上抑制积极态度。抑制程度越高,就越不参与各项教学活动,逃避习得机会。

动机是激励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因和力量;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被希望具有自觉、积极主动的心理态度。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持续的时间更长,内在的学习动机越强,越有利于学习,语言学习也就越能取得重要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动机形成的诸因素中,学习兴趣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很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其学习动机的关键。语言学家又把动机分成“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类。前者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当学习一门目的语时,被认为最成功的学生就是那些喜欢讲这种语言的人,羡慕该语言的文化环境,熟悉并且渴望融入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这样的出发点很容易形成稳定的内在动机。当某人成为目的语社团的一个居民时,融入性动机是促进其提高目的语的熟练程度的关键成分;而后者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它通常指通过达到某种目的语学习目标进而获得特定的实际、具体收益的愿望。在这种外在动机主导下,语言习得的目的显然是更明显和外化的。例如,满足学校毕业的要求、申请工作、阅读资料等。两种动机进行比较尽管两种动机都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学习目的语时,发现融入型动机才能维持长期的成功。正如“情感过滤假设” 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者受情感过滤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喜欢外语学习则能获得更多的外语输入,容易进入语言习得机制,遇到的情感过滤影响也较少;不喜欢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则较少获得外语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困难,遇到的情感过滤影响也较严重。许多研究表明,然而,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语言学习者会形成何种动机以及哪种动机对第二语言学习来说更为重要是由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环境以及学习者的生活目标等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学习动机并不相互排斥,外语学习者以两种动机交替或混合的情况是普遍的。

性格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外向型的学习者大胆活泼、善于表达;而内向型的学习者则较多沉默寡言、不善语言表达。研究显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性格无直接联系。但是在实际操练语言的过程中,性格外向者主动把握更多的练习机会,语言的熟练度的提高会相应较快。

自信心对于外语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个体因素。自信心强的学习者往往在学习中积极活跃,敢于冒险,不惧怕因出现错误而要面对的尴尬,语言的焦虑感的负面影响程度低。

(二)外语学习中的师生交互因素

移情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情感因素,它是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和行为。移情并非放弃主体的自我情感,更不是简单同化受者的观念。教师只有把握了自己的情感,才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移情特征。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过程,而移情犹如师生间的一座桥梁,它将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接起来,促使教师、学生相互沟通,达到感情的交流和升华。教师对于学生的移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应有全面地了解,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一方,来设置相应的情景,提出适当的问题,体验学生的情感活动;学生对老师的移情体现在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勤于思考,对于老师的引导、暗示能够心领神会,迅速完整地达到学习目的。

四、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积极情感因素

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就其本身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只有教学者和学习者合理地化解其消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这些情感因素的积极一面会对英语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中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

(一)注重教师个人积极情感因素的培养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对学生将有效果明显的感召力。当教师以充沛的精力、娴熟的技巧、投入的状态、丰富的情感授课时,必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水平和授课艺术,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爱护和尊重,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信赖和敬爱,其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也尤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很快激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接受学生的这些良好情感反馈后,无疑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就能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中,从而大大推进了认知过程的顺利进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推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一定人数的小组为形式,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策略。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可以是将全班学生依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更重要的是,创设一种只有当小组成功时小组成员才能实现个人目标的活动机制,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以组内合作的方式完成组际竞争”的状态,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项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面多项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默化地促进学生间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中的学习者焦虑感负面影响明显减弱。这主要是因为:1、每个学习者因为在合作学习中都是小组中的一员而有了一种归属感,因此,在课堂上受到关注和受评介的范围扩散,由此焦虑感降低;2,是每个学习者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且有机会与同组其他成员产生互动,确保较少地发生错误和获得较高的成就感。3,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学习者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课外师生交流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延续反应。教师在课堂之外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课外应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Party等,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经验丰富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且进行不失时机的课外交流,帮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关键建议。

(四)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环境情境教学实验表明,信息接收者一般可以通过听觉有效接受环境所提供的20%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30%, 听觉与视觉并用时则能达到50%。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拟制具体情境,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集成信息。这一方式有效加速和改善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产生亲切感,能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持续一定时间将使学习者形成强烈兴趣。完成多媒体课程某单元后,教师可利用普通教室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检查。如开展让学生“使用英语”的任务型活动,进而可根据情况组织讨论或辩论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协作,互相学习,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了解他人思想,表达自己观点,达到交际的目的。教师在网下以传统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由于网上协作学习不够而导致的对认知目标实现的欠缺。教师应该努力实现内容趣味性、相关性和真实性;充分利用教学辅助设备,保证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充分激发外语学习动机。

要依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善于在新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手段综合把握有利条件,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影响,有意识的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目的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范正平.谈学习兴趣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6(23)

[2]李莉.英语情感教学与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4)

[3]唐拥军.合作学习情感因素语用能力[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4]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5]Arnold.Jane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杨进.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的因素及对教学的启示[J].黑河学刊,2006,122(2)

[7]赵晴.浅谈大学外语教与学中的情感因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

[8]向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其教学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19(3)

[9]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10]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李银仓.论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J].外语教学 2005,26(2)

外语专业教学 第12篇

一、高校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 仍然有部分大学生难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外语, 在这部分学生中不乏有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 这种现象的出现, 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目标相背离 (王琪、李淑芝2012) 。

(一) 缺少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 拥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是保证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是培养良好外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措施。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外语进行人际沟通, 有助于加强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营造良好的外语环境, 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外语学习积极性,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外语学习中, 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外语语境, 在实际交流中提升外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设备, 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缺少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 教师过于注重等级考核和考试, 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张素娟2011) 。

(二) 学习动力不足

大多数学生的外语学习只是停留在能够过级的层面上, 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在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较为普遍。所以, 在进行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必然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升学习成效。

(三) 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落后

就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而言, 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外语教学需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过于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只是单纯地为了应对过级需要, 难以在实际的交流中进行有效应用, 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余丹2013) 。此外, 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同样是影响外语教学成效的主要原因, 作为外语教学活动开展的实践者, 外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高校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 运用双向实践教学法

传统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双向实践教学法, 将课堂教学模拟成社会人际交往, 从而营造外语应用环境。例如, 在英语教学中, 灵活地开展英汉互译训练、辩论等活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终实现知识转化,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双向实践教学法。

首先, 注重口译能力的培养。口译教学更加注重现场模拟, 学生在进行口译训练的过程中, 思想会高度集中, 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例如, 在讲解“on the occasion of ”时, 通过对比词组的中文含义进行练习造句, 隔几天后再次询问该词组的意思, 一部分记忆力较差的学生会感到模糊。在最开始时以“正值新年, 我祝贺大家新年快乐”开头进行口译, 多数学生可能会感觉无从下手, 最后得出的口译答案出现明显的差异。但是, 如果教师先公布答案“onthe occasion ofthe Spring Festival, I wish you a Happy New Year.”并且就此进行深入讲解, 学生则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 再遇到此类问题时, 就能够灵活变通,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吴萍、申厚坤2014) 。

其次, 寄情于景。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应明晰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 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知识。例如, 在课堂上, 教师讲了这样一句话:“No language in this world can fully express our graduate for what our parents have done for US.”在短暂的思考后, 会有学生逐渐讲出自己的经历, 甚至有的学生在讲述中声泪俱下, 课堂气氛霎时被浓浓的爱意包围。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用英语进行表达, 其他学生可以尝试用汉语表达,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有助于加深学生彼此间的了解, 提升外语应用能力。

(二) 开发趣味性教学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 首先应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采用趣味性教学模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苏红2010)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游戏教学和竞赛教学, 将课堂所学知识穿插其中,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外语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的改革。高校外语教学只有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推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苏红.2010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情感策略的能力[J].艺境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1) :87-91.

王琪, 李淑芝.2012.外语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北方论丛, (5) :86-89.

吴萍, 申厚坤.2014高职学生外语学习策略运用能力培养途径---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 :67-69;79.

余丹.2013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 :34-39.

上一篇:宏观政策目标下一篇:维护财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