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助学范文

2024-07-18

社会助学范文(精选8篇)

社会助学 第1篇

我从事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多年, 在不断地总结和学习中摸索规律与经验, 对于现阶段如何做好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继续提高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教学质量

1. 继续加强自考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助学中的教学工作为助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助学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制度。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而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社会助学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念, 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分析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定期进行教学检查, 可以与教学评估、教师考评等工作相结合。检查的重点是:所设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任务书、授课教师的落实情况, 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 教师的备课情况, 等等。

2. 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最新精神, 自学考试助学要适应新形势, 向适用性、实用性发展。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 社会助学部门要灵活地调节教学内容, 以考试指定教材及大纲为基础, 增加更新的知识, 总结自考试题的特点, 并根据自学考试性质制定适合自学考试考生的教学内容。自学考试是教考分离的制度, 只有社会助学部门用心总结和归纳, 才能帮助考生, 根据自学考试教学规律、教学特点指导考生。

3. 改进教学手段。

社会助学部门要善于根据当前形势结合考生的实际需求改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进入到各个领域, 自学考试也需要通过网络助学来为社会助学注入新的活力。网络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推动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助学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 适时地改进教育手段, 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逐步应用于自考考生的教学中。

4. 加大教学投入,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先进的办学理念应用于自学考试, 提高办学效率, 提高自学考试考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现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建立健全社会助学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

社会助学部门要定期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 审查通过后按相关规定进行社会助学。社会助学部门的职责要分清, 严格执行“教考分离”的政策前提下, 组织实施助学活动, 有明确的社会助学管理工作人员, 有符合规定的办学场地与任课老师, 明确社会助学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规范、收费标准, 等等。

2. 加强社会助学部门工作人员及任课老师队伍的管理。

培养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纪律严明的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队伍是做好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的关键。

3. 加强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社会助学部门和工作性质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所谓管理是组织教师与考生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为教师与考生间搭建沟通的平台;所谓服务是提供给考生相关政策咨询、信息咨询、学习引导等服务。要加强教学管理, 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强化办学功能,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三、实现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服务工作的最大效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育与其他商品生产部门一样, 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即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是无限的, 而教育供给是有限的, 因此,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要讲究一定的效益。自学考试作为一种“以考养考”的教育形式, 讲究经济效益, 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最好的效益。从某种程度上讲, 考生是我们要服务的对象, 我们付出的是教育服务。更好地开展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服务性工作有助于提高自学考试的工作效率, 为广大考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供给。当然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有意义, 社会效益是我们服务的最终目标。

做好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服务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考生利益。助学部门除了教学要搞好、管理要到位外, 服务也要周全。只有为考生提供招生、报考、教学、办理毕业等具体自学考试业务的服务, 才是为考生提供落到实处的服务。社会助学部门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学考试的窗口部门, 每个工作细节无不体现着服务水平, 因此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必需的。

2.积极开展自学考试政策的宣传和信息咨询。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机构有义务向考生宣传、介绍自学考试的性质、作用与特点, 以及自学考试管理办法与报考办法等相关业务的办理办法。对于本省内的各项自学考试业务, 社会助学工作人员都应该了解办理的时间及流程,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考生的各种疑问。比如自学考试的网上报考、网上支付, 社会助学工作人员熟悉报考流程后才能更好地解答考生的种种疑问, 反之则无从解答。

3.切实规范生源组织行为, 杜绝中介招生、欺骗考生、虚假宣传等。社会助学机构应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和管理力量制定年度招生计划。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 要把握好全日制自学考试助学的招生计划。社会助学机构招生主体与办学主体必须一致, 严禁以经济承包方式将招生计划层层分包, 严禁招生代理性质人员招生, 高等学校不得委托中介招生, 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以主考院校、普通高校的名义招生, 严禁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招生。不负责任的招生和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招生是绝对有损考生利益, 有损自学考试声誉的行为, 因此招生组织工作要实事求是, 认真负责, 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

4.对于目前很多高职高专考生学习自考本科的考生及在校中专生学习专科的考生要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 着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实训实习的同时, 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促进考生就业、创业, 提高自学考试考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简报 第2篇

包头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捐助包四十六中学三名特困生。2012年5月25日星期五上午,学校有关领导及受助学生共同出席了捐助仪式。

包头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服务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每期对特困学生都予以费用减免,为所有学生创建了一个优良而公平的成长环境。包四十六中学也不断致力于教育公平及贫困学生帮扶。此次捐助活动赢得了受助学生及家长的好评与感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包四十六中学

社会助学 第3篇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评审方法;社会功效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01-02

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提出了对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虽说《暂行办法》对评选国家助学金的基本条件做了说明,但是因为名额有限、制度不完善或实施过程中过于简单等原因,各高校在评选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国家助学金评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暂行办法》规定了国家助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国家设立助学金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便是开展助学金评审的基础。各高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部分学校在评审的过程中重视不够,没有出台统一的相应文件和评选办法,同一学校,不同的院系出现不同的评选办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校公信力的下降;(2)认定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3)认定标准制定不科学,认定过程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等现象;(4)对《意见》精神理解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将落实政策与思想教育相结合;(5)民主投票过程中出现拉票和串票现象;(6)荣誉一人享受,奖金多人平分的平均主义;(7)认定之后没有后期回访与跟踪调查,缺乏有效监督。

2 评审方法的思考

2.1 制度建设要全面有效,切实可行:国家助学金评审的关键在于对困难学生的认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助学金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先明确国家助学金评选的目的,同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全面有效,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做到有规可循,有据可查。在制度设置中要包括个人申请、诚信承诺、界定标准、贫困证明、动态建档、班级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后期引导及违规惩戒等。

制度的制定要在明确条件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信息,要最大限度的将落实政策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比方说部分高校在国家助学金的评选条件上,对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有了明确要求,综合测评为班级前50%的学生才可以参加助学金的评选,综合测评为班级前30%的学生才可以参加励志奖学金的评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导家庭困难的学生认真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有些高校对学生出现考试作弊、违规违纪、不良诚信记录等情况的给与一票否决,这些从约束学生日常行为,倡导诚实守信的人生观、价值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评选机构要健全,政策宣传要到位:任何好的制度都要靠人去执行,所以建立高效有力的认定机构和组织对顺利完成好国家助学金的评选也至关重要。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的文件都明确说明,高校要成立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院)长负责制。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助学金评审发放等资助工作。院(系)要成立分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为组长、院(系)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班主任老师及学生代表等为成员的认定工作组,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助学金初审工作。

在助学金评审前,各高校要通过校报、校刊、校园网、广播台、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多种载体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的宣传,突出宣传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加强对助学金评审对象、条件及评审程序等的宣传,确保所有学生知晓国家资助政策和助学金评审程序。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网页,及时登载学校各项资助信息。

2.3 过程要公开透明,措施要恰当有力:国家助学金的评选首先要以学生自主申报为前提,而且在学生填报申请表时要求做出书面的诚信承诺。重点是引导学生要讲诚信,不得虚报、谎报家庭情况。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参加评议的时候,应该如实陈述自己的基本情况,并回答同学及老师的质询,通过质询可以让评审人员了解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为了保证所有评委的公正性、独立性,所有参与评议的人员应该按照考场座位安排就坐,投票结果应该现场公布。在投票选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进行两轮投票,第一轮从所有申请学生中选出应该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名单;第二轮再从应该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中逐一确定等级。笔者通过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选的公平性、公正性,也基本上是将国家助学金给到了最需要的学生手上。

3 国家助学金的社会功效

3.1 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随着我国高校实行招生并轨收费和扩招,高校贫困生人数迅速攀升。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助学金在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文关怀的同时,化解了部分社会矛盾,也使得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有了更多实质性的进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贫困生因生活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或者是半工半读带来的学业压力。自从大面积设立国家助学金和生源地贷款开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大为减少,甚至很多高校已经基本上没有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学生了。

国家助学金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良苦用心,在资助中蕴涵着许多教育的成分,即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国家助学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让学校和老师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正常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

3.2 促和谐,讲感恩,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正式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提出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進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只有处理好国富与民生的关系,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才能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大面积推行国家助学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国家使用行政的手段,在体现社会公平,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对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

在国家助学金评选后,应进行积极的后期引导,通过感恩教育或者组织义工的形式让受助者能助人,能够做到用一个积极的心态回馈社会。通过这种方式,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从而让更多的人受益。欧美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著名大学都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校友的捐赠,这样就会让更多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一旦受助与助人进入良性循环,它必将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甚至是国家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峰.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 刘凤.国家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3] 曾英.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方法探讨 [J]. 现代商贸工业,2009(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 第4篇

社会助学是联系个人自学与国家考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它既是自学考试制度的必然产物, 又是自学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分析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兴盛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需要。

1 人民大众对文化教育的需要

虽然全国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民办高校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也得以迅速地发展, 但是, 对于每年数量庞大的高考落榜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来说, 却仍然不能满足目前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民大众所产生的这一文化教育方面的巨大需求。

高等院校举办自学考试助学班, 充分地利用了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 为参加自学考试的广大考生提供教育服务。实践证明, 这是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他不仅满足了无数家庭要求子女进入大学深造的愿望, 还有效地缓解了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与普通高校有限教育资源之间所产生的供需矛盾。

2 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 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劳动者。许多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的人们体会尤其深刻, 蓝领、白领、金领, 他们在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和收入高低等诸多方面, 那是天壤之别。的确学历的高低, 知识的掌握, 工作的实际能力等一系列因素, 才是决定一个人在现代社会如何体现人生价值的真正尺度。因此, 许多当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取得大学学历的人, 外出打拼闯荡多年以后, 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不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 就没有办法在现代社会中立足的道理。其中不少人最终毅然选择回到学校, 重新完成他们的学业。

由此, 也可以看出, 高等学校举办的社会自考助学这一教育形式, 已经不仅仅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实际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必然产物。

3 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在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方面已经比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是, 由于财力物力毕竟有限, 一些实力雄厚的国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 随时在觊觎着优秀的高校教师以及科研骨干人才。不断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 不断吸引更多有所作为的科技人才来学校参与教学科研工作, 也就成为高等院校领导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之一。

举办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班, 既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优势;又可以不断地挖掘学校的教学潜力, 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可以通过办学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学科研条件和提高教师生活待遇, 这同时也成为学校稳定师资队伍的一条重要措施。

4 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于每年全国数以百万计的高考落榜生、职高毕业生个人来说, 一方面, 他们往往年龄都还比较小, 思想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弱;另一方面来说, 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社会生活经验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让他们就这样贸然地走上工作岗位, 许多人往往会产生极度心理和生理的不适应, 甚至会走向极端。今年初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跳楼事件”, 统计数据显示, 恰恰都是刚踏入企业不久的年轻人,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这一不容忽略的事实。

而且, 这些青年人一旦成为低端的劳动力以后, 他们记忆力最好, 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往往就在这繁忙的打工环境下匆匆而过。随着年龄不断增长, 思想心理认识水平的成熟, 再感到自己需要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提高的时候, 生活、家庭、孩子和父母等等方面的拖累困扰因素将会接踵而至, 部分人往往就这样失去了学习提高的机会。

因此, 各个高等学校举办的自考助学班, 正好成为这部分青年人实现自己大学梦想的一条最佳途径。通过几年自考助学学习, 在大学生活氛围的熏陶下, 他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而且, 个人身心发展都将进一步趋于成熟。其中一部分成绩优异的人, 可以进一步发展深造, 报考研究生、出国留学等;另一部分人, 这时再走上社会应聘找工作, 他们的社会角色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就业选择面也进一步扩大, 面临的机会当然也就要多得多。

这样, 不仅仅是实现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 文化教育水平的整体普遍提高, 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都将产生深远地影响。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也是家庭发展、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本身发展的需要。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 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随着终身教育思想逐步的深入人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必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也必将为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引自2010年5月8日在武汉举行湖北省第三届自考校园文化节开幕式中的讲话。

[2]林忠南.远距离教育与社会助学[J].现代远距离教育, 1994。

[3]据2010年8月5日《重庆晚报》第四版。

扶贫助学社会实践报告 第5篇

一、实践目的:

“晨曦计划”扶贫助学关爱传递接力项目寒假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调查推荐至少十名贫困学生,下乡走访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自强故事,及了解当地乡村的主要情况,并以问卷的形式将情况反映给中心。

二、实践内容:

自1月31日得到寒假工作任务后,2月1日,我开始整理宣传资料,找到一些关于“晨曦计划”的资料,宣传手册。并且准备了一些推荐信息表,村级问卷,农户问卷等相关表格。

2月5日,我通过当地小学,村民推荐找到了11位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在确定目标和掌握相关信息后,我开始了对这11名贫困学生的上门访问。每次到学生家后,我首先做自我介绍和介绍“晨曦计划”的相关情况,在做完这些介绍后,我开始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家的一些基本情况,学生在家的表现。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会问一些较细致的问题,比如“晨曦计划”决定资助贫困学生后受资助的学生能得到哪些帮助等等。与学生家长沟通后,我也会和被推荐的学生交流,问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心愿。大多数孩子都说想让自己的家不再贫穷,爸爸妈妈不再那么累,希望以后可以考上大学。这些单纯美好的愿望既需要每个家庭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帮助才能实现。

通过上门访问调查,最终我确定了九名贫困学生,之后我到他们的学校与老师交流,了解这些孩子在校成绩与平时表现。对于确定的这几名学生老师给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们都是成绩优异的佼佼者和勤奋好学肯上进的有进步学生。

2月25日,我带着这九名学生的资料以及村级问卷,分别去了xx村和曹川村的村委会,并与村委会的一些干部进行打分评价。

三、实践结果:

“晨曦计划”的寒假实践活动中,我推荐了九名学生,了解了他们各自家庭的基本情况,同时了解两个村的基本情况,也看到农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四、实践体会:

这次寒假实践,让我有了许多体会和感触。

我是xx小学2006年的毕业生,当时全校约有一百学生,十几位老师。学校的图书馆,多功能媒体教室还不存在。现在,当地政府大力投资教育。全乡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集中在乡中心小学实行全日制封闭教育。家庭条件好点的学生也都转学到县城,乡中心小学去上学,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则留在了村小学。2013年xx小学共有十三名学生,包括一年级一名,二年级三名,三年级一名,学前班八名。学校的三名老师均来自周边的乡村。原来偌大的校园充满学生朗朗书声和欢笑声,现在却只有十几个孩子。在城市学校因有些班级爆满,而农村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学生。城乡教育已有了很大的差距。

在回访中常有家长问我,贫困家庭里走出的孩子会不会自卑?我给出的答案是:会。我也曾是一个贫困家庭里的孩子,在面对家庭收入低,父母很难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又有同学间的相互比较,会使贫困学生内心产生自卑感,不想与别人有过多的交流。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的及时心理辅导以及同学的理解与帮助。贫穷不是孩子的错,不应该让贫穷成为孩子的负担。

调查中我还发现部分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或者说对教育认识不够全面。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只是老师的责任,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跟着父母成长,看到父母的行为就会模仿。有些家长在家酗酒,赌博,说低俗的话,这给没有分辨能力的小孩子一种错觉,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好的。所以,即使老师给孩子教多少正面的知识都不及家长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

社会助学 第6篇

1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内涵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指高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 为社会提供体育专业技能服务, 同时获取一定收益报酬的勤工助学活动。与其他类型勤工助学活动相比,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的核心特点就是, 以体育专业技能作为必要条件和核心内容,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并且将社会需求和自身所学紧密结合起来。

2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意义

2.1 适应新时期体育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体育正朝着商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前进, 由此倒逼高等体育教育的变革, 要求高校培养适合体育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不仅具有较强的体育技能, 更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沟通能力, 高校应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方法, 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引导体育专业学生走入体育市场中, 在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 了解市场对于体育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自己。同时由于学生在勤工助学中与体育行业深入接触, 与不同类型的同事和客户打交道, 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不管在未来求职还是职场之中, 都能够快速融入角色、找准自身定位、迅速发挥价值, 而这也恰恰是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期望。

2.2 有利于提升社会适应的韧性和强度

在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中, 学生成为一名准职场人, 社会角色发生很大转变, 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协调的困难性, 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压力, 同时这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韧性和强度, 对于一直以来人际环境较为单纯的学生来说, 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锻炼机会。例如, 学生在学校时被看作成长中的个体, 当他们出现一些错误行为, 教师批评时会注意场合、方法和语气, 还会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但在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中, 学生被视作职场人, 上级和客户对他们行为错误的批评和指责是不留情面的, 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逆境商, 具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

2.3 为人际交往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环境

社会适应说到底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的适应, 学校的人际环境较之职场简单很多, 因此学生进入职场环境时常面临较为艰难的适应期,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将学生带入更加复杂的人际环境, 为学生创造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调试的空间, 对于这些社会关系的“温室花朵”迅速成长为适应社会环境的“参天大树”, 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健身俱乐部做私人教练是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需要协调好与其他教练间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关系, 与客户交往时把握好教练、服务提供者、朋友3种角色的“度”, 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锻炼。

3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3.1 制定和健全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相关制度

为规范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活动, 使其融入高校的日常教学之中, 应建立和完善相应制度。一是规范从事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时间, 并给予其相应的学分激励, 这样既避免勤工助学活动与正常教学存在冲突, 又防止轻视实践锻炼的思想倾向。二是完善勤工助学的准入制度, 搭建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平台, 形成面试与技能测试结合的选拔方式, 并在薪酬待遇、劳动保障等方面给予学生法律支持。三是建立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将学校的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管理者和学生本人的评价结合起来, 全面反映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表现, 这样避免了传统评价中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错误倾向。在考核内容中, 也要给予社会适应能力足够的分数权重, 并用科学的手段将社会适应性细分为可衡量、可量化、可改进的要素, 使评价过程更具针对性和权威性, 也便于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反思。四是建立勤工助学档案, 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记录, 这样便于校内校外的社会适应性教育的有效衔接, 使这项工作更具延续性, 便于教师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3.2 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平台

高校应面向体育市场主动出击, 为大学生寻找合适的勤工俭学机会, 让他们的体育技能有施展的空间和舞台, 发挥学校的行业影响力, 依靠校友的帮助, 寻找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体育企业或体育赛事, 推荐学生在其中开展勤工助学。校方应与体育企业或体育赛事的管理组织者进行充分沟通, 将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目标、做法进行介绍, 并定期进行反馈和沟通, 确保双方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为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做出努力。例如高校可以建议企业在安排岗位时,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适当照顾, 可以将平时沟通能力较弱的同学安排在市场调研和营销岗位, 增加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 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对于体育技能不够扎实的学生, 则安排其从事教练、裁判工作, 倒逼其提升专业能力, 让他们明白专业水准是职场社会适应的基础。

3.3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在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中也是如此,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确保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管理措施发挥实际效果。首先, 应使学生认识到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专题讲座、校友返校交流、招聘企业交流等形式, 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能力对未来职场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在勤工俭学中摒弃逐利的短视思想, 进一步明确锻炼的目标。其次, 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勤工助学活动有时导致学生无心于专业学习, 造成舍本逐末的现象,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中,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受到考验, 可以促使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 用专业能力增强职场交流底气, 用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使专业技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最后, 对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进行持续指导。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较为难衡量, 而且与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都具有密切关系, 因此高校必须给每位学生以差异性、持续性的指导, 才能切实提升每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校应指导学生定期撰写实践总结, 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 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应该为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学生配备一名专门的德育指导教师, 负责学生社会适应等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经验交流, 让他们彼此分享在社会适应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并将交流中的经典案例汇编成册发给学生, 让学生有所借鉴和遵循。

参考文献

[1]何赛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新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3 (6) :151-153.

[2]张蕾.高校勤工助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 2012.

[3]颜意娜.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 2015, 37 (5) :71-74.

社会助学 第7篇

1.1 关于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它是针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高等教育考试, 采取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的面向全体自学考生的严格的国家考试, 考生完成全部学业所取得的毕业证书, 是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由于自学考试具有投资少、形式灵活、时间自主、工学矛盾少等优点, 深受社会各界求学之士, 尤其是在职求学之士的欢迎。

1.2 关于社会助学

社会助学大致有3种组织形式: (1) 高等学校举办的自考助学, 主要采取可脱产学习的全日制办学形式; (2) 委托开考部门和用人单位举办的自考助学; (3) 社会力量助学, 多为社会团体所创办的民办大学。

与统招生相比, 自考生的入学基础往往偏低, 并且有很大一部分自考生并不能脱产学习, 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上也处于劣势, 直接导致自考生的毕业取证率远远低于统招生。然而实践证明, 接受社会助学的自考生的毕业取证率大大高于一般的社会自考生。因此, 社会助学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功不可没。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代码:03709) (以下简称“马概”) 是自考各个专业的必考课, 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试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本课程, 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深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各大理论成果的理解,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2 影响自考助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2.1 课程本身方面

“马概”课程本身知识点多、内容繁杂, 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大科学理论, 它们虽然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但由于其分别归属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3个不同的学科门类, 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相对减弱, 这给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造成直接困难。而且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部分理论性太强, 不易于理解。

2.2 自考生 (学生) 方面

学习能力的欠缺是首要的影响因素, 大部分自考生实际上是因为中学学习成绩不理想, 没能顺利考入全日制本科院校, 才需要参加自学考试以接受本 (专) 科教育和获取同等学历, 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已经落后一步。另外, 从小学到高中, 学生们已经习惯了靠强记硬背通过政治科目考试的学习方法, 也因此形成了对这类课程的错误看法, 比如死板、枯燥、教条等, 这些错误的看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员组成上看, 要么是正在接受专科教育的在校学生, 要么是在职人员, 自学考试对他们来说是算是“副业”, 日常学习和工作留给他们参与“副业”的时间和精力已经非常有限, 并且大部分人是抱着获取学历的功利主义思想参加自学考试的, 学习动力远远不足。

2.3 社会助学者 (老师) 方面

首先, 社会对助学老师资质审查不严导致社会助学教师队伍鱼龙混杂。有的社会助学组织为降低成本, 由组织内的行政人员兼任“马概”科目的老师, 这部分人平日忙于招生、排课等行政事务, 缺乏对理论知识和考试大纲的研究, 自然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助学”。其次, 大部分社会助学者只是把助学工作作为兼职, 本身工作的压力也不允许他们花太多的时间用在助学的备课上, 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还有一部分来自高校的兼职社会助学者, 他们助学的科目与在校任教科目相同, 便投机取巧, 以同样的备课内容讲授所有的相关课程。但自考大纲与在校生学习大纲并不完全相同, 即便是同一门课程, 教材内容上也会有所差异。这种一视同仁的教法不能适应自考社会助学的需要。

3 如何提高自考“马概”助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学生为对象, 以知识的有效传授为内容, 以课堂为环境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就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内容、环境这4个基本要素。

3.1 从教师方面来讲

(1) 书本为准, 不“违”书。“马概”科目的社会助学者出身不一定都是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 比如笔者硕士专业为产业经济学, 学习的西方经济学知识在很多观点上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存在分歧。如在价值决定论上, 马克思主义坚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 而西方经济学理论则认为价值是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这要求笔者在“马概”课堂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而避免受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影响, 尽量不要加入个人的主观评价, 更不能模棱两可, 让学生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似是而非。

(2) 备课一定要充分, 不“唯”书。自学考试制度的特殊性和大纲的专有性要求教师克服一劳永逸的惰性思想, 兼职老师要注意:给全日制学生上课的课件可以作为参考, 但一定要从自学考试自有的大纲出发, 准备专门针对自学考试的课件, 并且这个课件还要随着自学考试大纲的变化同步更新。备课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案例准备方面, 哲学的案例经常会涉及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如讲授质量互变规律时往往以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为例, 文科出身的老师不一定非常了解这其中的原理, 这就要求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是自己真正弄懂, 才能确保讲授时能让学生听懂。

3.2 从学生方面来讲

(1) 提升学习兴趣是基础。学生学习兴趣低主要来自于主观上对课程3个方面的判断:一是觉得内容太枯燥, 不愿意听;二是觉得所讲知识离自己生活太远, 听不懂;三是没有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觉得没必要听。作为基础理论课, “马概”比应用性科目略显枯燥, 并且难以理解。但是作为助学者, 可以以生动的案例来诠释枯燥的理论,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课程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指导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概”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2) 师生互动是保证。有的老师学识渊博, 对课程的把握也很熟练, 整个课堂能够自始至终滔滔不绝, 但是考试成绩却并不那么理想。原因是尽管他讲得很好, 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没有跟着他的思维走。社会助学一般采取集中上课的形式, 上课次数较少, 但每次课的连续上课时间往往偏长, 而一个正常人要保持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通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互动则可以很好地克服这种弊端, 不管是采取提问的形式, 还是采取小组讨论形式, 只要有互动,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跟着课堂的思维走, 而不是像在“演讲式”课堂 (无互动) 中觉得事不关己。

(3) 为学生减负是关键。如前所述, 对于大部分自考生来说, 自考只是他们的“副业”。在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被用来操劳“主业”后, 辅修“副业”已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 他们参加社会助学组织的辅导课程也正是为了寻求一些减负的捷径。助学老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自考生的这种特殊需求, 在保证知识点讲到的前提下, 将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研究上, 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理解并记住相关知识点。

3.3 从教学内容来讲

教学内容就是把课程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这对于每位教师都是一样的。但是要怎样组织好课堂、怎样驾驭好这些知识点, 却又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神通”。就自考“马概”课程而言,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 知识内容的体系化、逻辑化。“马概”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 在以章节为依据的前提下, 按学科划分, 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程。课本的目录其实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看到课程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大块。其中哲学要解决两个问题: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本体论问题) ;二者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认识论问题) 。而世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前两章都是对自然规律的研究,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现象, 就叫做历史唯物主义, 这就是第三章所要研究的内容。政治经济学是为揭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剥削的本质服务的, 第四章先说明其本质是榨取无产阶级生产的剩余价值, 第五章具体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六章分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斗争更加尖锐化的条件下, 资产阶级如何进行制度的改“良”以缓和矛盾, 从而掩盖其剥削的本质。可见各章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联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明的是马克思的最高社会理想, 即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包括初级共产主义 (即社会主义) 和高级共产主义两个阶段, 第七、八章分别对这两个阶段进行论述。从学科关联上, 哲学提供工具和方法论, 批判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学) 是手段和必要途径, 都是为社会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服务。

(2) 课程的安排、课时规划。从学科上看,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性较强, 难以理解, 是讲授的重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虽是重点, 但不是难点, 主要讲求记忆, 教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找出该部分内容需要注意或记忆的知识点。从章节上看, 第一章 (本体论) 、第二章 (认识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 和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作重点讲解。以32学时为例, 各章节学习时间可参考如下安排 (见表1) :

(3) 案例的设计。自考“马概”课程由于其理论性太强、难以理解、课时较少等自身特殊性, 要求授课人员在讲解案例时更加富于艺术性, 既要举例得当, 能恰如其分地解释所要说明的问题, 又要贴近学生生活,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通过案例理解理论。如讲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时, 要尽量避免一开始就举中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之间关系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学生既不理解又未必感兴趣。如果改以外界督导和自身努力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例, 则不仅能正确说明问题, 学生也易于理解和接受, 还能启发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4) 辅助学习资料的选用。除自学考试委员会指定的教材以外, 助学机构还会为助学教师配备各种同步辅导和预测试卷等辅助学习资料。这些资料都很好, 总结得很全面, 但问题是学生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复习这么多实际上载有重复考点的资料, 而且这些资料的编写逻辑也未必与助学老师的授课思路相符。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指定教材和考试大纲拟定一个教学思路, 结合历年真题和各种辅助资料总结出一套典型题作为同步练习题。学生课后只需要复习教材和做这套同步练习题, 照样能保证复习到所有知识点,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 又大大提高了效率。

(5) 帮助学生巧记巧理解。作为助学者, 教师的作用绝对不是照本宣科, 或者顶多象征性地举一些案例, 而是应该研究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方法。课本上的知识点是固定不变的 (至少短期内不会有太多更新) , 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却可以灵活多样, 因人而异。知识来源于课本, 但方法不拘泥于课本。

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对立时, 书上并没有作如图1所示的归纳, 但我们可以在充分理解教材和知识点基础上, 作出此图。图形简单明了, 却涵盖了不同哲学派别在认识论上的立场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认识对立的3种表现 (见图中数字1、2、3标示) 等所有信息。与直接看教材相比, 这种总结显然使得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事半功倍。

(6) 注重答题方法的讲解。现实存在一种困惑, 有的学生知识点掌握得很熟练, 但考试却拿不到高分, 其根源是没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实际上, 诸如“马概”等社会科学科目考试中的主观题, 答案虽然来源于知识点, 但知识点的简单累加并不直接构成答案, 需要以合理的逻辑将相关知识点有序地组织起来, 使之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如解答用××原理说明××意义的问题 (以“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意义”为例) , 可以分3段:第一段介绍内因和外因的概念, 第二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三段用这个原理分析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意义。这样的答题思路既回答到了知识要点, 又清晰明了。而以自考生的实际情况, 并不具备这种答题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社会助学者以此例为参考, 总结各种提问方式的答题方法来指导学生, 以确保他们在同样的复习条件下尽量少失分。

3.4 从教学环境来讲

(1) 上课时间。考虑到正常工作日的时间自考生要用于从事“主业”, 社会助学一般在双休日或晚上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 每次连续上课的时间会很长, 实际效果要大打折扣, 而自考生群体的特殊性又不允许像全日制在校生一样分散上课。时长不可更改, 但我们可以从上课时间上作调整。一般来讲, 周日下午和晚上上课较为适宜。对于在校自考生来说, 可以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上午的时间回家休息, 以缓解一周学习的疲劳;对于在职自考生来说, 周日下午和晚上上课不仅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释放一周工作的压力, 还可以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上午的时间处理平日因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的私事。

(2) 班级规模。为节约成本, 社会助学倾向于大班上课, 尤其是作为各个专业公共必考课的“马概”课程。大班上课主要从3个方面影响教学实效性:一是影响教师水平的正常发挥, 一般在教学设备没有及时更新的条件下表现较为明显, 如话筒失修时, 教师很难长时间保持足够宏亮的嗓音以确保教室内所有学生都能毫无障碍地听清;二是影响课堂纪律, 班级人数越多, 要保证课堂纪律的难度越大;三是影响教学互动性, 人数越多, 每堂课上每个学生参与互动的概率就会越小, 在互动不足的情况下, 学生因上课时间过长而疲倦所致的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因此, 班级规模的控制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仅从教学实效性最佳的角度, “马概”自考助学课堂班级规模以不超过50人为宜。

4 结语

“马概”课程理论性太强、生动性较差, 自考生学习时间不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等因素阻碍了自考“马概”社会助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是对社会助学工作的重大挑战。处于社会助学者这一特殊的教师岗位, 我们应该从“马概”科目的特殊性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各个因素, 拟订专门针对自考“马概”科目的教学计划, 以求不断提高自考“马概”科目的教学实效性, 真正发挥社会“助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颖, 殷明, 秦素碧.高教自考社会助学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成人教育, 2009 (4) :18-19.

[2]王生基.自学考试科学发展之我见[J].教育革新, 2009 (7) :15.

[3]张春艳, 殷明, 秦素碧.大学生就业难视角下高教自考社会助学的发展趋势与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7) :67-69.

[4]卫兴华,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杨军.“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制约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 8 (1) :70-73.

社会助学 第8篇

1 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总体思路

我校图书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 年龄一般在18岁到22岁之间, 多是大三以下的学生, 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的都不多。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其显著特点是塑性大、求知欲强、心里不成熟、个性不健康。但是, 这些学生又是图书馆工作力量得以充实的后备军。因此, 对他们开展怎样的教育、实施怎样的管理, 则是提高这支队伍战斗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 图书馆对各部门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听取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汇总后分析研究, 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总体思路。

第一,把加强勤工助学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图书馆工作队伍的整体中进行规划和建设, 突出这些特殊员工在教育管理上的针对性。

第二,利用勤工助学这条渠道, 有力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 突出人文精神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第三,健全机制, 落实政策, 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维护这些特殊员工的合法权益, 突出主人翁精神的培养和合法权益的保障。

2 加强勤工助学上岗培训, 突出针对性

刚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对图书馆所设助学岗位是陌生的, 更不清楚需要什么服务理念、干什么工作、有什么要求等, 因此, 在他们上岗之前, 首先应该经过上岗培训, 其目的是打好基础、尽快进入岗位角色、顺利开展工作。为了保证他们既能做好工作又能锻炼自己, 图书馆狠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制度建设, 实行上岗证准入制度, 使上岗培训迈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二是利用图书馆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在提升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 狠抓培训内容建设, 突出针对性, 保证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用有所悟、悟有所得。

上岗培训主要抓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 热爱劳动, 热爱岗位, 突出热情的培养

完全服务于读者, 完全服务于教学科研, 是图书馆运转的核心, 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因此, 上岗培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以热爱劳动、热爱岗位、投入热情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第一, 热爱劳动, 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 以树立劳动观念为第一要素, 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精神, 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欣慰和自豪, 体验充满智慧的创造所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二, 热爱岗位, 是岗位意识的浓缩, 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因此, 以树立岗位意识为第二要素, 培养他们热爱岗位的精神, 让他们在岗位中自我觉醒、自我判断, 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价值取向规范工作行为。

第三, 热情和激情, 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必要条件。为读者提供服务, 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如果不投入十分的感情, 那么整个工作就显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缺少极度的文化渲染。因此, 要教育他们干工作不仅需要满腔热情、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更需要浓烈的激情、豪迈奔放、激越飞扬。

2.2 丰富文化底蕴, 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图书馆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收集、传承和创新知识的作用, 相当于“加工厂”;二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作用, 相当于“渡船人”;三是各种文献信息共享的枢纽作用, 相当于“桥梁工程”[1]。由此可见, 图书馆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 是学校文化的枢纽中心。因此, 在这里工作的人们也更应该是“文化人”。所以, 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来说, 需要强调文化底蕴的丰富, 更要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习文化知识, 提升个人内涵, 是每一个人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丰富文化底蕴, 提升人文素养, 则是生命智慧的引领者。因此, 要教育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 才能形成文化积淀, 才能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因此, 在人文素养方面, 要重点掌握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 规范人文行为。具备了这些, 自然也就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自然也就有了较好的亲和力。除此而外, 再用心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 这样, 他们上岗后就可以尽快为读者提供便利快捷、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时增强法制意识也他们工作生活的需要, 遵守规定, 做好工作, 更是他们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2.3 转变角色, 熟悉岗位工作, 突出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 不知要转变多少次角色、更换多少个岗位, 而且每变换一次又得面临新的考验。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使角色由学生身份转变为特殊员工。为了适应新角色, 当然需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因此, 在上岗培训中, 要重点介绍工作环境、工作关系、图书文献资料分布情况 (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等, 同时还要特别丰富他们的图书管理知识, 提升他们检索、查询、分析辨别等图书管理技能, 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 熟悉岗位工作, 掌握基本技能, 最终使他们能胜任工作。

3 狠抓勤工助学学生思想工作, 突出特殊性

我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源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二是来源于单亲家庭的学生, 三是来源于寄养家庭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所处的具体背景, 使他们往往具有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 或是性格孤僻、难以交流, 或是傲慢无比、目中无人。面对这样的情况, 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注意言行, 稍有不慎, 则会对他们产生较大影响, 甚至会对他们造成严重的伤害。为此, 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必须学会与他们面对面的相处, 就像尊重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 更重要的是还需懂得怎么做人的思想工作。采取两种办法。

第一, 学生因角色转换而由原来学生身份转变为特殊员工, 因而他们成了工作队伍中的一员。由于新员工的加入, 采取分类编组、以老带新、专人指导, 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这样以来, 新老员工一起工作, 一起探讨问题, 一起接受文化的熏陶和纪律的约束。在此过程中, 新员工自觉地发挥了主人翁精神, 自觉地担当起了使命和责任, 增强了他们做好工作的自信心和完成任务之后的自豪感、成就感, 从而在无形中也就培养了他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 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学会了如何与这些特殊员工沟通交流, 如何打成一片。在相处的过程中, 身怀爱心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一视同仁, 在工作中的精心指导和热情鼓励, 在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关怀, 在思想上的面对面引导, 在人格上的相互尊重, 使他们受到了这种作风和精神的极大感染, 而且形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和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下, 特殊员工能不身心愉快, 能不干劲冲天吗?在这样的环境下, 特殊员工又怎能不受到熏染激励, 又怎能不励志上进、发奋图强呢?

通过工作人员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 通过图书馆文化的浸润和熏染, 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逐渐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拓宽了了知识面, 丰富了文化底蕴, 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

比如, 曾经有一位性格孤僻的学生参加图书馆勤工助学, 当工作人员了解后, 经常以朋友、同事的身份去鼓励他、关心他、爱护他, 主动帮助他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经过一段时间后, 这名学生性格变得开朗了, 谈吐风趣;有主有见了, 充满着自信;埋头苦干, 踏实工作, 表现出了较强的工作能力。

4 合理设置勤工助学岗位, 突出专业性

我校以工科为主、学科专业涵盖理工管经文法教艺8个学科门类50余个专业, 因此, 图书馆按工作领域和专业领域两条主线考虑, 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给急需的学生。

第一, 仔细研究工作领域及其相应的工作任务, 按工作领域分类设置助学岗位理清以简单劳务为主的岗位, 适当增设以智力技能为主的岗位, 目的是要开发他们的生命智慧, 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几年来, 从这里锻炼成长并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特殊员工。

第二, 仔细统计分析专业类型、专业性质, 分解出相应的任务, 按专业领域提供专业助学岗位, 目的是要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和专业素养, 延伸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 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力和专业能力。几年来, 从这里锻炼成长并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特殊员工。

5 建立健全勤工助学保障机制, 重点在落实

勤工助学保障机制建设, 涉及多部门参与和多政策融合。近年来, 经全校各单位尤其图书馆的努力, 勤工助学保障机制得以逐步健全, 勤工助学学生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和充分落实, 极大地促进勤工助学活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一, 图书馆深刻认识勤工助学对推动工作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意义, 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图书馆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 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和专业对口的学生勤工助学, 充分体现党和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

第二, 为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 图书馆建立了内部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该机构以国家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平台, 健全措施制度, 保证经费到位、管理到位, 保证公正公平、人人平等。几年来, 在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方面, 学生的人格尊严, 学生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了充分保障。

第三, 用心做好学生勤工助学业绩管理, 不仅要对学生的工作业绩实施公正考核, 而且要对他们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 真实反映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比如, 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干得特别好的学生, 有贡献的学生, 图书馆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并书面通报其所在院系。在勤工助学协议履行期满时, 图书馆还要将考核结果和评价结果书面送达所在院系, 留存档案。

总之, 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是图书馆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我校图书馆近些年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中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思路, 狠抓上岗培训、思想工作、岗位设置、助学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落实, 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从学生个人讲, 工作生活舒心愉快、学习上进、自立自强,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提升了综合素质;从整体上看, 很好地提升了勤工助学整体水平, 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补救治疗下一篇:植物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