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2024-07-12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精选10篇)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第1篇

诗思是形象的“思”。正如曹禺所说, 逗起他写作兴趣的是“一两段情节, 几个人物”。没有死水、红烛, 闻一多就写不出《死水》《红烛》;没有难民、老马, 臧克家就写不出《难民》《老马》;没有古巴渔民桑提亚可, 海明威就写不出《老人与海》。哲学用抽象概念对人生述说, 科学用理性思维反映自然, 而诗思是用丰满的艺术形象来体现感人至深的思想。一件小事、一件衬衫、一碗阳春面, 物物有思想;一个喷嚏、一次谈话、一次圣诞赠物, 处处见精神。“诗言志”, 不是用抽象的形式, 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形象”来表达的形象思维。

诗思是人生的富有情感的“思”。诗思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身上、人的生命上, 总是永不休止地抒写着人的苦闷、孤独、痛苦、凄凉、空虚、烦闷、彷徨、愿望、激情、梦想、盼望、思念、回忆、欢欣、爱怜, 总是在吐诉着高贵精神的追求、伟大心灵的颤动, 展示着心灵的伟大力量:“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以及奥塞罗的忧郁、茶花女的痛苦、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追求……诗思永不脱离人的感性感受和情感世界, 虽然也关系到现实世界, 但总是通过情感、心灵的体验认识世界。诗思是人生的富有情感的“思”。

诗思是浪漫的“思”。曹禺写《雷雨》有着那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想象:“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诗、文学、艺术都是浪漫的, 超时空的。诗人所具有的审美人格, 是非意志的, 陶然忘我的人格, 往往超越现实, 而只沉浸在自由的心境之中, 不但思接千载, 心游万仞, 而且也不沾滞于感性和理性两边, 达到了超生死之境。诗的国度是自由的国度、幻想的国度。在希腊神话里, 在屈原诗篇里, 人、神共存;李白梦游天姥, 苏轼与死去十年的妻子见面;孙悟空天上、人间、地狱、海底, 往来自由, 一块石头就演绎出一部《红楼梦》……所以追求诗, 就是追求浪漫。

诗思是永恒的超越性的“思”。正像曹禺写《雷雨》是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和“原始祖先们不可理解的现象”等永恒的东西进行探究和思考一样, 诗思所关注的都是有限个体的永恒渴求:生命、人生价值、情感、爱心、爱情、自由、民主、爱国, 也都是从生命的体验出发, 去反思、去追寻恒然长存的意义。诗思总是打破天与人、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自然与必然的界限, 并且追求它们的合一。正是由于诗思具有以上特质, 才使得经典作品中的诗思———如屈原精神、李白抱负、杜甫人格、范仲淹怀抱、苏轼情怀、文天祥正气、鲁迅骨气、托尔斯泰博爱、海明威的硬度、简·爱的人格尊严、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生自由……那样的鲜明可感, 那样的激动人心, 那样的令人神往。

也正是由于诗思具有以上特质———动人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感人的浪漫性和深远的永恒超越性, 才使诗思易于被学生感受、感知、理解, 被强烈感染而欣然接受, 并内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素养、襟怀抱负、精神气质、品性人格。那么, 怎样凭借作品的诗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呢?

深入开掘艺术形象本身所包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意义。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以塑造感人的形象为己任, 所有文学作品的思想也都内蕴在其全力塑造的艺术形象里。分析其思想必须依据其形象, 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任意添加妄作概括。众所周知:“形象大于思想”。每个文学形象都可生发出众多的思想话题:一个“孔乙己”, 既可生发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也可生发出“对可怜人儿的怜悯”;一个“祥林嫂”, 既包含着“对封建伦理罪恶的揭露”, 也包含着“祥林嫂自我意识的丧失酿造出自我人生的悲剧”;巴尔扎克的《守财奴》, 既是对葛朗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讽刺、批判, 也能上升到对人性异化的揭示和对真、善、美人生的追求……莫泊桑的曲折动人意味浓厚的《项链》, 简单地解读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虚荣和享乐的妇女的讽刺”, 多么单调空泛, 缺乏意趣。而从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意义解读, 学生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会悟出许多人生哲理: (1)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对这些“不如意”, 不应怨天尤人或耽于幻想; (2) “实实在在才是真”, 不要用华贵的打扮掩盖内在的空虚; (3) 碰到能改变自己的机会时, 不要忘乎所以, 否则会“乐极生悲”; (4) 要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真正位置, 立足于自我来改变自我; (5) 灾难降临时, 不要逃避、耍赖, 或出卖灵肉, 而应靠自己的“英雄”行为去迎击厄运; (6) 人生只有经过厄运的磨练, 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学生这样多元解读, 极富个性和个体生命气息, 思想和言语两方面都会得到收获和生长。

借助作品感人至深的情感引导学生向理性升华。情感是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发动者、鼓舞者。而文学作品都是诗人和作家们用真情、真性, 乃至热血和生命铸成的情感世界, 是充满着热烈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思想探索的世界。而这正好作为学生接受先进思想和进步价值观的动力及有机组成因素, 并由此向更高的理性升华。曹禺的《雷雨》, 如果只简单地定位在“对中国旧家庭的罪恶的批判”上, 就彻底糟蹋了这个具有深厚文学意蕴和巨大美学价值的剧作。曹禺在《雷雨·序》中说:“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升到上帝的座, 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这“悲悯的眼光”“上帝的座”就是诗的、文学的、美学的眼光———“情感”的眼光。在教学《雷雨》节选片段侍萍和周朴园重逢的情节时, 如果不用“悲悯的眼光”, 而用“对中国旧家庭的罪恶的批判”的眼光, 不敢涉及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问题, 那是多么刻板和迂腐、贫乏和苍白。若让学生“升到上帝的座”, 以“悲悯的眼光”, 从人物言行和命运里去揣摩人物形象的情感, 灵魂就会受到震撼。接着再让学生围绕“人应具有怎样的情爱”充分讨论, 让学生认清情感和道德伦理的关系, 将情感升华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 来把握, 学生的灵魂自会从完满深厚感觉之大地, 进入到崇高无畏精神的天空。从作品的浪漫情调中咀嚼出丰富的人生况味。

在永恒主题上寻找新的思想生长点。经典文学作品总反映着人类的永恒渴求, 经典作品的思想都超越了物质和功利的局限, 而达到了最高洁最澄明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 学生的整个心智和灵魂仿佛被诗思的“神性”唤醒, 超越肉体感觉、庸常心理、物质功利, 踏上精神之路, 进入无比神圣和无限澄明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 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昔日被物质的东西所遮蔽的精神, 开始敞亮。正是在这时, 新的思想和精神会从灵魂深处产生, 新的生命开始形成。但是, 经典的毕竟是历史的, 也就难免使学生有陌生和“过时”之感, 从而在内心滋生出或多或少的反感甚至排拒情绪, 不能主动去亲近和认同。所以, 必须立足于现代, 对那些经典思想予以现代思想和精神的观照, 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并能够从中引申出为学生所认同和喜欢的新思想、新义理。一位教师教学《赤壁赋》, 在熟读感知文本、回顾苏轼诗文、介绍余秋雨《苏轼突围》、学生搜集材料后, 让学生以《感悟苏轼》为题准备发言提纲。在进行交流和对话时, 又把苏轼的“潇洒”与现实中的“我拿青春赌明天”的“潇洒”作比较, 在两种情感的碰撞中让学生体会真正的“潇洒”是什么。整堂课始终洋溢着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认识, 使学生在提高语言素养和艺术品位的同时, 也提高了人生品位, 从而使经典思想和现代思想得到完美的融合。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第2篇

关鍵词:现代教育思想;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

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思想也随之产生着变化。全新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思想,为汉语言文学开辟了新的教学路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评价、阐释教学法、对话教学方式、平等教学思想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现代教育思想的这些特点,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参考价值。新时期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是当前最前沿的教育思想,见证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学科,是对中国文学的解析与透视,在现代教育思想的作用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将逐步完善进步。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述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过程,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承过程。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优秀的人格,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价值体现在,能够学习到中国文化深奥精微的内涵,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吸纳到其中的道德修养,糅合历史文化于一身,形成汉语言文学明确的课程设计内容,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深度学习能力,掌握具体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内涵。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都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掌握的比较浅显,并不深入,功底薄弱,并未学习到汉语言文学的精髓。在对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重点和细节的无视,所以学习汉语言文学要从内心深处热爱这门课程,增强学习主动性,提升自身的专业文化修养,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仍需不断创新改革,努力提升教学思想与内涵。

(二)现代教育思想简述

理论型、实践型、政策型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三种类型,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逐渐积累总结形成一种新型教育思想,即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即是当代教育发展特点的代表,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主题的代表。理论型现代教育思想,指的是教育范畴内相关的一些理论性思想,理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教育得以发展进步的根本。实践型现代教育思想,指的是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得出的教育思想。政策型现代教育思想,指的是国家或教育文件明文规定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计划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计划侧重点着重于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便制定教学计划,且这份计划是不可更改的。这样的教学形式对课堂教学具有强大的垄断控制力,无形之中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强硬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且学生的接收能力差。针对这样传统的教学形式,汉语言文学教师应积极的将现代教育思想中“去中心”的教学引导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逐渐在学习上形成一种前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方法,自由的学习、灵活的掌握、自主的规划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逐渐提升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另外,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侧重于学习内容的实践应用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情景创设式教学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步伐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对情景创设式教学应用,有助于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创新性思维的挖掘,汉语言文学表达能力的提升。另外,情景创设式教学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在情景模拟中进一步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锻炼与认知,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情境创设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着重强调对汉语言文学的运用,将汉语言文学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实践作用。利用情景创设式教学过程中,将古代礼仪与古代文学语言融入其中,深入了解中国古汉语言文学的文化色彩,充分体会汉语言文学文化素养和文化礼仪,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三)丰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丰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汉语言文学包含的学科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其中古汉语、古诗词、古文言文、现代文学等诸多学科共同构建为汉语言文学,所以丰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教师在讲解古汉字时可以导入古汉语词组创建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导入其他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例如历史,历史与汉语言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古代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将典型的典故或者作者生平事迹进行讲述,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加深入的掌握文学知识,推动汉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再如,在汉语言文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学习中,可以给学生简单分析我国目前的政治形势,讲述我国当前国情,拓展学生综合知识面。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思想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将现代教育思想运用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利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的优化,有助于学生开拓创新,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辅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价值与主体价值,确保学生的学习利益,保证学生学习到的汉语言文学可以学以致用,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发挥价值和实际效用。利用创新性的思维完善课堂教学,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

[2]杨巧玲.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赤子,2013,(10)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第3篇

近年来, 基础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 高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加大, 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契机, 也是一种挑战。只有高素养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如何培养高素养的语文教师, 对高师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该课的开设水平直接关系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适应语文新课改的需要, 如何实现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是业界必须探索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本文围绕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结合高师现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及具体的教学实践,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探讨高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普通高中新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 》明确提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语文教师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呢? 归纳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一) 独立的思想, 开放的理念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是一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学科。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因此, 语文教师不能仅仅为了考试, 为了分数而教学。而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努力把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更要注重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形成、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教材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应有开放的观念, 这样才能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

( 二) 广博的知识, 丰富的情感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内容涉猎相当广泛, 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 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杂家”。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 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师教书的目的。那么如何育人呢? 如何让学生认识假恶丑, 真善美? 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在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渗透, 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 才能发掘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 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可见语文教师的作用非同寻常。

( 三) 探究的意识, 创新的精神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每个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处理挖掘教材的能力即对教材的再度开发, 体现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构建文本的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拘泥于教材, 以教材为蓝本, 创设师生都能共同参与的教学情境, 真正地经历“化信息为知识, 化知识为智慧, 化智慧为德性”的共同成长的过程[1]。因此, 教师在自身创新的同时, 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养成学生乐于动脑、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三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高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长期以来, 高校的现代文学课教学已陷入困境。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中重史轻文, 忽略教材的文学性, 学生学之毫无兴趣。出现上述情况与高校教师大多注重学术研究, 忽略基础教育改革, 教学与基础教育脱节有直接关系。因此, 现代文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如何适应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 如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养的人才, 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 一) 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 高校现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 一味地以教师为中心, 一上课, 教师“满堂灌”, 学生埋头听, 学生听得索然无味, 教师一人讲的兴趣全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 老师讲多少备多少, 根本不去独立思考, 更没有钻研、探究能力。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试想这样的教学如何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如何能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因此, 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主动地去阅读、思考、探究, 进而发现问题、研讨问题, 并逐渐分析解决问题。根据现代文学课的自身特点, 可以采用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前教师的讲授大多按照概述时代背景—简介作者生平—分析其代表作—总结艺术特点, 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这一单调模式。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设计, 比如讲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 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阅读其代表作, 教师预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 课上同学们共同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能养成独立搜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需要备课了, 相反教师需要更精心地准备, 才能提出建设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学生们经过讨论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时, 教师更要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课下付出更多的心血。总之, 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 才能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 二)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 高校现代文学课的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 教师的“教学局限于教书, 教书局限于课程, 课程局限于课堂, 课堂局限于讲授, 讲授局限于教材”[2]。这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 要以学生为主体,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与审美能力。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都是现当代的名家名篇, 如鲁迅的杂文、老舍的小说、徐志摩的诗歌、曹禺的戏剧等, 不同体裁的作品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 下面主要从美读和随写两方面来阐述。

1. 美读

现代文学课主要是讲授文学作品, 那么讲授作品的第一步就是读, 而且是美读。例如讲徐志摩的诗歌、朱自清的散文, 教师就要透过文本读出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艺术美; 讲曹禺的戏剧, 学生要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走进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 通过读挖掘出作品深刻的思想美; 讲巴金、茅盾的小说, 通过学生课下的细读体味出作品独特的人性美。教师要把教学当作一种审美活动, 从作品中寻找美、发现美, 带领学生徜徉在作品的诗情画意中, 使学生陶醉在作品的美妙境界中。这样, 同学们就会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追求。

2. 随写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外, 还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而写作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写作课是不行的, 它要渗透到每一科的教学中。现代文学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不必像写作课那样具体, 而主要是在讲述作品时, 对作家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进行梳理, 进而引导学生掌握作家的写作思维。同时, 学生们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结束后, 对作家作品有了不同的见解、看法, 课下可以以小论文的形式整理出来, 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种随讲随写的方式,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郝德勇.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1) .

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思想品德教学 第4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农村学校思品教学

1.利用信息技术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选用最新的资料,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走近法律”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在本班搞一个小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如:“某某因经常上课讲话又不按时交作业,班主任老师便不允许他来校学习。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小光的父亲要正在念初二的小光去打工挣钱,老师上门劝阻,小光的父亲说,他的孩子老师管不着。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你又该如何做?”我们设计了十几个问题,以问卷的形式考查全班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把考查结果用计算机绘成柱状图。课堂上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考查结果,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这样,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小调查为切入点,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利用信息技术资料的丰富性,开阔学生视野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手头没有太多的资料,上思想品德课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网络具有查找、利用资料便捷的特点,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不管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数据材料,都可以随时满足大家的需要。例如讲“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我在上一节课预先布置了一组作业:(1)收集并列举凭借顽强毅力终使学业、事业成功的名人及身边普通人的事例。(2)收集一位我国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言。(3)整理1~2位当代青年创业成才的事迹。这些作业都由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改变了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发展了其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讲课时我先利用Storm Player播放课本上的《保卫黄河》,雄壮的歌声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听过歌后,我给学生讲述了冼星海在艰苦条件下自强不息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又播放了一首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MTV的画面真实传神,充分展现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我不能随波逐流,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感人至深的歌词与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教师步步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一个人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整合亟待突破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有效整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可否认,我们也一直面临诸多的困惑与挑战。

目前,农村学校建立校园网的还不是太多,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多媒体教室,现代化教学硬件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比例甚低,有些虽然能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往往徒有其表,成了简单的视听播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形式与内容脱节,有的选择歌曲、新闻片段或录像片段等,形式是新颖的,可往往与教学内容联系甚少;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是教师对情境材料做一一对应的解释,结论肤浅,拓展不够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地思考并应对。

三百多年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曾说到: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而且学得更容易、更快乐、更主动。今天,这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显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正可以发挥如此功效。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只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以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第5篇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来看五四时期和大正时期的两国文化交流,而岛崎藤村的文学作品正是这一时期具有有代表性的特殊存在,纵观国内文学研究领域,有关岛崎藤村的研究基本上都围绕国外研究范畴以及对中日近代文学进行比较的角度来开展的,因此,从岛崎藤村文学思想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宏观影响的角度进行探索,既是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深入发展,更是对于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二、岛崎藤村的文学轨迹

1872年2月17日,岛崎藤村出生在长野县的一个名门望族。1891年,毕业于明治学院,开始作为老师在明治女子学院教授英文,并受北村透谷等人的影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一举奠定了其日本自然主义代表作家的地位。

(一)岛崎藤村与浪漫主义

岛崎藤村是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身份蜚声文坛的。在《嫩菜集》中,诗人以其真实的人生感悟为底蕴,表现出浓郁的现世情怀和浪漫倾向。在《嫩菜集》里既有以少女为主人公的叙事长诗,也有《高楼》、《暗香》一类的对话短诗,“《嫩菜集》虽然是一部歌颂热情的抒情诗,然而其中也表现出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抒情诗人的那种气概。”[1]而《嫩菜集》后不久,藤村在口语体小说《假寐》的创作尝试没有获得成功,随后,他又回到诗歌创作中来。随着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体验和感悟越来越深厚,其诗歌风格已开始发生了改变,由前期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转化为现实主义诗风。目光逐渐转向“普罗大众”,发表了他的长篇叙事诗——《农夫》和诗集《落梅集》,“标志着作者由一个浪漫主义的热情诗人成长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开端”。[2]从浪漫主义在日本的命运来看,岛崎藤村、北村透谷等《文学界》作家主导和引领了初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在日本文坛兴起了一场新浪漫主义运动。但是,封建主义、军国主义势力的日渐增大和受到自由民权运动失败的影响,藤村开始从感情至上的理想主义中摆脱出来,重新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和探讨人以及现实社会的种种现状,开始从浪漫主义转向自然主义,由诗歌创作进入散文创作,更成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二)岛崎藤村与自然主义

1899年藤村去小诸义塾任教,转向散文的创作,其创作手法由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破戒》成为近代日本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兴起。而后他又发表了《春》、《家》、《新生》三个长篇小说,虽然象前者那样塑造丑松这样具有反抗性的主人公,但是却以个人人生经验为中心真实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因此,这三部小说缺失了《破戒》的社会性和批判性,具有明显的自传性特征。《破戒》作为岛崎早期小说中的代表作品,“通过丑松这个人的发展过程,用写实的笔法描写觉悟了的丑松同压迫他的封建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同时通过已经觉悟过来的孤独的先驱者同半封建的日本近代伦理之间的纠葛,从广阔的社会范围来反映尊重人权的要求,因而也是一部优秀的社会问题小说。”[3]从某种意义上,它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开端。

(三)岛崎藤村与“私小说”

“私小说”是日本大正年间(1912年—1925年)间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又称“自我小说”,是在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自然主义日本本土化。从文学渊源来说,私小说起源于自然主义,它是随着日本自然主义的演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一种涵盖日本近代文学的体裁独特的小说样式。中村武罗夫曾指出:私小说是“自然主义系统的最后一种小说”。[4]之所得出这样的结论,则因为日本的自然主义在“私小说”出现之前,还曾经使用过其它的小说体裁和形式。在自然主义初期,田山花袋、永井荷风等作家通过借鉴和模仿左拉的作品,发表了《露骨的描写》、《地狱之花》等早期的“私小说”作品,可以说这些小说都是法国自然主义小说文体与日本本国文化土壤的融合。而后,岛崎藤村出版了他的小说代表作——《破戒》,是日本文学史中能够将外在的现实社会与内在的现实心理有机协调的一部杰出小说。我们知道,在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三部对其确立发展和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分别是岛崎藤村的《破戒》、《春》和田山花袋的《棉被》,但从作品的地位来说,就可见岛崎藤村在日本自然主义和“私小说”文学领域上的举足轻重的影响。《破戒》发表于1906年,被认为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正式的起点,被吉田精一称为是“明治时期内的第一部小说”,和“最早非常明显地阐明了自然主义文学色彩的作品。”[1]小说《破戒》的出现也宣告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形成。1907年,田山花袋紧随其后,发表了其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主义小说——《蒲团》,日本的文学界普遍认为,《破戒》中主人公丑松的“内心告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和启发了田山花袋创作小说《蒲团》。而由于田山花袋过分地将创作视野执著于周边狭窄的生活,过分尊崇客观,为事实所拘泥,小说《蒲团》被看做了“私小说”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说,岛崎藤村也可以说是日本“私小说”的源头活水之一。1908年,岛崎藤村创作的小说《春》延续了《破戒》中自叙传特征以及自我内心告白形式,并被看做是影响日本自然主义性格形成的代表作品。而1919年发表的小说《新生》,更是因为主人公对自己“性的苦闷”和不道德的乱伦关系的“赤裸裸的告白”在当时文坛引起很大震动。应该说,岛崎藤村带给日本近现代文坛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和“私小说”的文体确立和性格的形成,都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三、岛崎藤村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贡献

诚如郭沫若说:“中国的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6]纵观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日本文学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获取西方文学资源的媒介,而且日本文学独特的文化特性,也直接地滋润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学,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美学因子,特别是以岛崎藤村为代表的日本近代文学家,他们通过五四新文学运动使得自身作品能够引进到中国,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都在文学观点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他的文学思想对于中国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的发展,乃至于创造社、文学研究社作家集体性格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微妙的作用。

(一)岛崎藤村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纵观日本近代文坛,岛崎藤村的影响是重要而深刻的,尤其是他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以及“私小说”的形成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和作用,作为影响日本自然主义确立及其性格形成的三位重要作家,岛崎藤村的小说作品不仅影响了日本更通过中日两国文化、文学的交流,对于五四前后中国文坛也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藤村的小说切实发展和构成了日本文学传统的“哀美”精神,与当时中国作家们倡导用友情将苦闷和热情奉献于国民的精神如出一辙。

在启蒙与救亡这一时代语境下,“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择取了以岛崎藤村为代表的“人生的浪漫主义”这一文学形式,高举“文学不过是表现高尚的人性的场所,也是同人生的丑恶进行斗争的战场。所以他决不允许文学变成游戏娱乐的工具或者简单地为实用的目的效劳。”[7]北村透谷式的理想大旗,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五四”以来的作家群体,其中包括了郁达夫、周作人也包括了鲁迅。郭沫若曾经指出,早期的鲁迅也曾经有过一段浪漫主义的经历,鲁迅的早年译著中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浪漫派的风味”。[8]而这种浪漫风味,深受岛崎诗歌里体现的“人生的浪漫主义”的影响。从鲁迅对非人性现象的批判、对理想人性的思索来看,其浪漫主义也是一种深受日本浪漫主义浸润的“人生的浪漫主义”,将浪漫的艺术情怀与浪漫的革命、浪漫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诚如藤村的文学是以浪漫主义为发端,茅盾、郁达夫等作家也是首先通过浪漫主义这一中介,接触到西方丰富的文学营养。在五四作家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以早期藤村为代表浪漫的文学的影子,他们在作品中细致入微地、赤裸裸地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伊藤虎丸先生在论及代表小说《沉沦》时,曾将郁达夫归结为披着写实主义外衣的浪漫主义作家,认为“感伤的抒情倾向,是郁达夫创作风格最重要的表现特征。”[9]同样,作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创始人,郁达夫的文学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浪漫主义与日本的浪漫主义在文学风格极为相似。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和政治环境的原因,藤村的文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仅仅是在那些留日作家群里中有所体现。1921年7月,留学日本的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一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创造社,初期的创造社号召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直接受到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出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倾向。另外,同样留学日本的鲁迅、周作人等作家,也在他们文学创作的初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周作人对于藤村推崇备至。周作人与早期的鲁迅、郭沫若不仅向国内介绍日本的人生的浪漫派,而且自己也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中提出了一种具有藤村式浪漫主义精神的“人学”思想。他指出,作家要在一种基于个人主义的立场上去描绘人生,尊重他人和自我的人格,弘扬人性的自由。应该说,他的“人的文学”的正面是“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10]而郁达夫、张资平等人不约而同地接受了当时流行的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表白内心忧伤和痛苦”的浪漫主义进行创作[11],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主张。

(二)岛崎藤村为中国自然主义文学提供了借鉴

性与文化,像是瓶与酒的关系。对日本人来说,是以性为瓶,以文化为酒,比如“浮世绘”,比如“歌舞伎”;对中国人来说,是以文化为瓶,以性为酒,比如“春宫画”,比如“房中术”。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当中永恒不变的符号,“性爱”俨然成为自然主义的代名词,从岛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女性带有一种近乎于执著的“处女崇拜”,对当时社会的弱势群体——女性充满了同情。小说《春》中,原先在岸本心里高贵如女神,优雅如仙子的胜子,在和岸本两情相悦之后,却遭到了岸本的拒绝,美丽的形象也幻作了泡影,而这一切不是因为岁月带走了原本属于她们的青春和美丽,只是在作者看来恋爱和婚姻已使得她们不再如少女时可爱。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双尚未沾染尘世污秽的处女的手”,体现了作者认为只有“处女”才称得上是纯洁的、高尚的、可爱的,而女性一旦恋爱或者结婚了不是“处女”了,就都因为“沾染了尘世污秽”而不再纯洁。

这一切都为中国的自然主义作家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题材,郁达夫、张资平、周作人这些学成日本的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在接受当时先进的革命思想的同时,在文学创作的理念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当时日本文坛盛行的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的主要思想核心都在于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认为文学是主情的,是内在生命形式的具体表现。应该说,“五四”新文学的这种艺术倾向,在打破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旧传统方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一种个性主义和现代自我的觉醒,这与岛崎藤村倡导的“追求真实自我,注重内心的解放”的主张异曲同工,文学存在的目的是要表现人“内部生命”的观点非常相似,更多的表达的一种现实性的情感形式。在当时包括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一大批近现代作家的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中,都饱含着强烈的自叙传奇色彩和“苦闷、感伤”情调。

(三)岛崎藤村小说“自我”的特点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

在中国近现代作家中,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田汉、陶晶孙、郭沫若等早期一些创作尽管各有特但从比较文学角度观察,则或多或少地显现出一些与岛崎藤村“私小说”相鉴、模仿的共同特点。

1、中国近代文学的“私小说”化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藤村从《春》开始,选择了以内世界为主的“私小说”形式。在《春》中,藤村抛弃了《破戒中虚构的批判倾向和可能性,使得他的小说创作从散文世界回到了自我的内心世界,《家》、《新生》成了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成为传达岛崎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方式而随着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作家留学日本,他们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思想、文化和创作理念上与日本文学传统碰撞出璀璨的文学火花,他们之中的鲁迅、郁达夫、张资平等人在各的文学创作上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取材于作者只是真实的生活遭遇,因此也常常被称作“身边小说”。例如郭沫若的《阳春别》、《行路难》;郁达夫的《沉沦》《还乡记》;以及成仿吾和陶晶孙的一些早期作品。他们在创作这些小说的时间正值日本“私小说”流行时。以岛崎藤村为代表的一大批自然主义作家,将文学中的“性”通过私小说的形式“合法化”,因此,留学日本的创造社作家们在创作小说时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也不算是偶然。在创造社里,郁达夫、张资平、郭沫若、叶灵凤、陶晶孙等作家,都很乐意采用私小说的“告白”方式,并将私小说的“告白”变成现代自我的文学表现形式。而在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现代派”等先锋小说群体中,也广泛借鉴日本“私小说”写法,在小说描写中大胆描绘“性”,强调平面描写、破理显实、露骨描写、感伤情绪的日本“私小说风格。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周作人的文笔更偏向于藤村,从人的物质精神世界出发,强调“人”具有“个人与人类的两重性”在思想形态上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风格。同时,他一方面承认人的动物性,另一方面指出人的进化性,他大张旗鼓地辨别、介绍西方描写性爱的作品,理直气壮地翻译西方性学研究,他为《蕙的风》、《沉沦》的辩解言辞有力,他在涉及性欲、爱情等问题时行为落笔又有些许日本岛崎藤村“私小说”的韵味。甚至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诗集《女神》,也是他们学习岛崎藤村等日本“新浪漫派”作家的创新之作。正是郭沫若在日期间接受了岛崎藤村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并融合当时文坛活跃的“口语诗”,创作了《女神》等浪漫主义风格的现代诗。应该说岛崎藤村对近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具有一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12]

2、岛崎藤村的“纯粹的自我”与中国“人”的文学的探求在现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就思想历程的漫长和文学兴趣的广博而言,周作人应算其中的翘楚,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而言,是属于自然主义风格。1918年,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非人的文学。”[10]概括了其“人的文学”的本质。应该说,周作人的自然主义风格深受岛崎藤村的影响,周作人本人对岛崎藤村极为崇敬,认为岛崎藤村“随笔和平敦厚,清澈明净,脱离庸俗而不消出新异,正如古人所说,读了令人忘倦,大抵超俗的文章容易,有时间性,固有刺激性难得很持久,有如饮酒及茶”。由于与岛崎藤村的交往与推崇,使得周作人在文学创作上,偏向于自然主义的风格,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文学”,对封建中国的“非人的文学”包括家庭本位主义和宋明理学进行了大胆的抨击。他的这一思想与岛崎藤村“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小说化,也就把个人问题社会化”的创作思想是相近的,都是从人的物质精神世界出发,强调“人”具有“个人与人类的两重性”,在思想形态上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风格。

四、结论

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岛崎藤村的文学思想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促进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在两国文学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特别通过岛崎藤村的作品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的留日学者和作家,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都在文学观点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通过将岛崎藤村与创造社关系进行比较,正好说明了中日两国文学是相互交融影响、骨肉般的血缘关系,这种文学传统对中国新文学的形成所起重要的作用。

摘要:岛崎藤村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在日本和中国文坛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本文以岛崎藤村的文学轨迹为切入,叙述了其自然主义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并详细叙述了他的文学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现代小说家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岛崎藤村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提供了必要参考。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远程教学,学生,思想工作

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 区别于传统的电大教育。它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 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与传统教育相比,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办学开放性的特点, 它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 实现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学习由任何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 教育形式也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了以学为主, 采用多种教和学的方式与手段, 取消和突破了各种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在学习方式、时间及地点上学生可自主根据需要来决定。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 学生只要在规定的年限完成学业即可。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管理而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 其全能的教与学的活动, 对学生和管理部门都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的管理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在数字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 保障学生尽快适应这一新型教学方式, 充分满足广大求学者的学习愿望, 建立起一种能满足终生学习要求的保障体系。

二、远程教育中学生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一是随着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而更加激烈;二是国内改革深化带来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使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趋于多样化;三是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四是因特网的发展对学生思想工作提出新的思路, 学生精神生活领域出现不少问题;因此, 多元化、多样性、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当前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以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据调查, 在包括高中教育在内长达几年时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后, 不少学生仍然不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对于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实在令人担忧。有些学生不喜欢教师讲授马列课;教师讲授理论水平不高, 缺乏专业素养, 教学水平不高使有些知识在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中重复出现, 包括与中学政治课的内容重复进行。因此, 教师授课方式要科学调整, 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 政治理论课老师亟须改革教学方法。现在, 课堂教学多数情况只采用播放幻灯片, 照“幕布”宣讲的单一方法, 教学手段的单一和落后, 使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的互动少之又少, 教学模式枯燥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倦学习思想。据了解, 学生大多希望教师采用影视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部分学生希望采用实践式、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但是, 由于课堂教学中实践式教学的操作复杂性, 导致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严重缺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接触现代教育媒体的机会越来越多, 电大学生更是如此, 有的学生甚至成了互联网网迷, 现代教育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的影响已不容忽视。随着网络普及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想也产生负面影响, 互联网是开放的,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迷信、黄色甚至反动的内容;有的学生自制力差而沉湎于互联网影响了学习。如何克服这些影响, 加强网络的管理和利用, 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自觉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尝试制作一些生动活泼的网络信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改进远程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针对现代远程教学的特点, 紧密联系教学与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加强和改进远程教学, 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有关对策。

1.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知识的普及, 教育工作者必须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迅速获取信息, 拓展获取信息的空间和辐射自身信息, 同时从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外部信息中筛选收集有关信息资源, 并对其进行开发优化和整合, 使教育工作者思想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要组织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 建立平台总编, 对平台的总体设计和安排提出要求, 要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保持联系, 对于师生在网络涉及的学习问题要及时沟通;二是技术部门即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电大网络教育、多功能媒体教育监控和管理, 同时负责对涉及电大在线、网络教育, 多媒体教室的技术工作问题进行及时更新;三是工作站负责人、课程管理员、课程辅导员和学生干部, 组织学生自律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身的素质教育, 同时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和技术部门, 进行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坚持网上工作和网下工作相结合的方针, 掌握实情把握主动,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工作。

2. 充分认识网络建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努力开展学生思想教育

在教学上做好硬件设施管理, 对网上学习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 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杂信息极有可能成为干扰学生的“噪音”, 以至会影响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 不利于学生日常的学习。如长期浸泡在繁杂的信息中, 其兴奋点和注意力很容易被其的奇、特、新、异所吸引。那些真伪难辨、瞬息变化的信息, 往往让人来不及进行理性的思考, 从而作出不正确判断。学校要在网上宣传正面文化思想, 并提供免费上网条件, 要求学生有40%以上时间上网学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先进思想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人生世界观。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我们离世界越来越近, 大量的信息来自于网络;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思想教育, 必须使学生认识互联网给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从思想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 要充分利用好这种先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更多、更强地使网络教育普及到国内各个地区。

3. 全力提升人文素养, 增强服务意识

现代远程开放式教育, 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更高的要求, 除了应具备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和信息素养等外, 在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的前提下, 还应具备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 在现代文明的负面因素给人们带来某些不良影响的情况下, 尤其要强调人文精神的弘扬, 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立, 既是对师生分离状况下对学生提出的必要学习支持, 又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即关怀处于教与学时空分离状况下的学生, 关注他们的学习要求, 关注他们的服务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远程教育就是服务。远程教育的确具有服务产业的某些属性, 每个远程教育的工作者都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 作为老师更要从学生的“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好如何服务的问题, 而不再只是从“管”的角度去工作。

4. 注重开辟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通过网络电视的宣传, 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知道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及丰功伟绩, 让学生感觉中国在世界舞台迅速崛起快马当先的宏业, 并组织师生一起到社会实践进行调研, 了解社会、深入基层、社区、机关、结合经济、社会、民生等热点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讨论、使学生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还要组织学生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 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和空间, 达到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提高了教育与教学良好效果;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促进了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 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

总之, 我们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工作载体、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和理论支持等方面的研究, 才能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主观性、盲目性, 保持清醒认识。只有正确把握远程教学的学生思想工作特点和规律, 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构建现代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陶飞.浅谈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11) .

[2]白彦婷.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2) .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第7篇

关键词:活教育思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原则

一、引言

陈鹤琴, 我国近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 儿童心理学家, 他以自己的毕生心血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其创立的“活教育”理论, 在儿童教育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具有系统化的指导意义, 至今对幼儿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深入, 研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逐渐认识到,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其正确性、有效性、严密性和系统性不仅仅体现在幼儿教育上, 随着近现代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活教育”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另有一番新天地。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其前身是陈鹤琴一手创办的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比较全面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天学院成立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 是国内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组织, 这个组织的活动, 充分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精髓, 作为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和陈研会会员, 我感同身受, 也有一些体会。然而, 陈鹤琴思想博大精深, “活教育”理论庞大而系统, 在此我不敢贻笑大方, 仅对三大纲领中的课程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某几条做一些简单探讨。

二、高职教育中的“活教育”课程论

“大自然, 大社会, 都是活教材”, 这是陈鹤琴三大纲领之一的课程论。她源于陈鹤琴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总结。他说:“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 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 儿童所看见的世界, 不过是一本6寸高8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要儿童在这个渺小的书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识, 去求学问, 去学做人, 岂不是等于梦想吗?”这虽然说的是儿童教育, 但同时也是传统高职教育真实的反映。那现今高职教育又如何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 高职教育开始在我国兴起, 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扶持。到目前为止, 应该说, 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虽说高职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然而, 抛开虚高的就业率, 现实的调查和社会的反映是绝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 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我个人以为, 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论思想没有能够在高职中得以很好的体现。纵观目前的教材市场, 良莠不齐。早期, 高职教育刚起步, 教材自然都是本科教育的精简版, 或者是中职教育的升级版, 严重脱离高职教育层面;如今教材市场丰富多彩, 但又有几本能够符合高职教育呢?如今的教材, 都是天下教材大家抄, 换汤不换药, 仍以本科形式的理论为主, 而且这些教材的知识都比较陈旧, 这是其一;第二, 目前的职称制度, 迫使大部分的老师不断编写新教材, 才能得以晋升, 这也是教材泛滥的原因之一;第三, 高职教师大部分缺少生产一线的经历, 即使有, 也是时间很短或者认识早已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 要编教材, 那岂不是闭门造车?同时, 要让学生真正去求知识求学问, 那就要开放课堂, 回归自然, 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产过程中去, 接触社会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以直接的感性认识逐渐提升为理论升华, 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进一步指导以后的实践, 这也是心理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至于如何在大自然和大社会中汲取知识的营养, 这自然又联系到“活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在此不深入讨论。

因此我觉得高职教育要体现“活教育”课程论, 就应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在多种形式上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抛开传统的教材, 鼓励教师长期深入生产一线, 结合专业开发能够体现最新发展和应用的“活教材”, 使学生所学内容完全和社会接轨。二是改变现今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方式, 让学生回归社会, 深入生产实践, 让他们感受到最直接的社会的宝贵经验, 让学生“读活书, 活读书”, 课堂就是车间, 生产就是学习。当然, 要能践行“活教育”的课程论, 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甚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范围, 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

三、“活教育”教学原则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陈鹤琴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他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他总结教学原则的目的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 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 都能了解, 都能应用, 并供同仁的研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强调活的教学法。这十七条原则是: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 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 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 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教学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 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 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 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

陈鹤琴把以上教学原则综合概括为“活动性 (做) 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 并且, 每一条原则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为以上几类。陈鹤琴主要针对儿童教育, 但这十七条原则体系比较完整, 逻辑性和严密性突出, 从头到尾贯穿着“做”的精神, 完全符合学习的经验过程, 遵循了心理学的规律, 同时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般原则,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仍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中的“利用活教材原则”在上述“活教育”课程论中已有简单论述, 在此不再重复。以下结合本人具体工作, 仅对其中“教学法多样化原则” (原则7、8、10、12、13、14) 和“积极鼓励原则” (原则4、5、9) 几条原则谈谈个人看法。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下, 课堂理论教学仍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它依然是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只要采取合适的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彻底改变“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教育形式, 同样可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可以使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但那需要高职教师能够深入体会和领悟陈鹤琴的教学原则。纵观目前高职教师的结构, 主要三部分组成:本科等研究型高校教师、以往的中专类教师和学校刚毕业的本硕博研究生。大部分这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照本宣科“教死书”, 加之教材的陈旧和落后, 如此怎么能把学生教“活”?好在各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已经开始与时俱进, 不断开发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尝试新的教学改革, 也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成果。陈鹤琴的十七条原则中, 至少有七条讲到了教学方法, 可见, 教学原则的核心就是强调“活”的教学方法。如原则七, 比较教学法。文管类学科的一个词句、一个语法, 理工科的一个公式、一个数据, 都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法应用范围广泛, 几乎任何学科都可以使用, 但要求教师选择确立好比较对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异中求同, 形成知识迁移,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还可以同中求异, 开拓视野, 活跃思维。因此, 陈鹤琴说“认识得格外正确, 印刻得格外深切, 记忆得格外持久”。比较教学法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再如原则十三和十四, 教学游戏化和教学故事化。游戏是任何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故事更是一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儿童还是成年人, 每个人都喜欢轻松愉悦的环境。有些老师, 在高职的课堂上比较死板, 没有一句轻松的语言;还有些老师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脱离了教学完全讲无关紧要的故事和游戏。一个好的老师, 在于能够设计出一个体现教学内容的游戏, 在于讲述一个吸引学生的教学故事。还有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 共同研究等, 每一个原则, 都可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体现蓬勃生机。而且, 各个原则可以互相交错, 灵活运用, 正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四、结语

陈鹤琴, 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一代教育大师, 他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丰富而系统, 是值得我们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不管是幼儿教育, 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都应该积极弘扬和发展“活教育”思想,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

[2]张传燧, 戴文静.陈鹤琴教学法特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 2006, (3) [2]张传燧, 戴文静.陈鹤琴教学法特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 2006, (3)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外语教学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开私人讲学之风,是民办教育家的始祖,在历史上有“平民教育家”之称。孔子的影响已不限于中国,孔子学院遍及全球各地。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孔子博大精深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仍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不论贵贱、贫富、贤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行来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不管什么人,只要交了学费我没有不教的。他开私人讲学之风,实施他的主张。他授徒讲学,弟子三千,极一时之盛。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从他的核心思想“仁”出发的。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出身平民,他同情奴隶,提出“仁者爱人”,就是要为奴隶争取做人的权利,当然也包括受教育的权利。

二、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首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针对学生学业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就是说,对于中

二、有效操作中建构数学知识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我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提示学生可以用各自桌上的工具来研究,话音刚落,学生就忙开了,看的看、量的量、比的比、剪的剪,开动脑筋,人人参与实践。有的说:“长方体表面上相对的面是长方形。”有的说:“剪开后能重叠的两个面形状、大小都一样。”还有的说:“我带的这个长方体它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这些发现,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在有效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发现了结论(边总结边板书)。根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我通过让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二是顺应学生的爱好而发展其特殊才能。孔子承认人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存在,坚持共同的教育目的———成为“君子儒”,并采用共同的科目:诗、书、礼、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培养个人的特殊才能;三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进行对症下药的教育和引导。孔子经常对弟子进行观察、研究,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优缺点,即使同样的问题也会针对不同的对象作出不同的回答。

其次,启发式教学。孔子育人强调启发诱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应当以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若想不通,心中愤懑,就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无法表达出来时,再去开导他。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孔子的教育内容———德育第一,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孔子为学生规定了非常广泛的教育内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要求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中坚持的两点:其一,孔子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培养放在第一位,力求把学生塑造成为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志士仁人,以担当治国重任;其二,孔子想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生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有效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有效课堂落到了实处。

四、在有效操作中发展抽象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地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地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让全体学生动眼看、动手做,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不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我把9支铅笔分给3个学生(先每人分一支,然后分一支,最后再分一支),让学生看清楚每人都分得3支,接着要求每个学生拿出8个小三角形,把它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由学生说出分法和每份几个,最后明确指出“平均分”的概念。通过上面的演示和动手操作启发学生思索:像上面这样把9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把8个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都是把一些东西怎么样?求什么?让学生回答后,我才指出:这样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写出:9÷3=3,8÷4=2。这样运用教具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收到了既易理解又记得牢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动手操作,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实践证明,有效的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建构知识,发展思维,打造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只有成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从动手操作开始的精心设计者,数学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演绎生命的华丽乐章,数学课堂才会更加有效。

关于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问题探讨

刘日良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趋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作者介绍了这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大学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尤其是口语交流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开设了《英语演讲与学术交流基础》选修课,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实践和探讨。

关键词:英语交流口语交流学术交流交流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与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从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工具,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有着显而易见的重要地位。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已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迫切愿望。

高校兼具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顺应社会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无疑已成为高校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种形势下,笔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了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素质教育选修课———《英语演讲与学术交流基础》。本文将主要介绍笔者针对大学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的探讨和体会。

1.大学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现状

交流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1]本文所谓的交流主要指

孔子重视德育,一是希望他的学生能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是希望他的学生将来为政,实现他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把道德教化置于教育的首位,对受教育者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此作为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目的的保证,由此形成孔子乃至整个儒家教育的根本特点。

德育居教育的首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孔子安排的教育内容是文武兼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是对孔子安排的教育内容的概括。

四、孔子的育思想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孔子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孔子不仅能做到因人施教,而且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除此以外,孔子还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而施教。

外语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革,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每种教学方法都在努力创设一种使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教学目标由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转变为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这种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也正是孔子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外语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上课聚精会神,踊跃发言,而有的学生则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怎样改变这样的局面,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

吴凤芳

学习和学术方面的交流,即学术交流,以区别于日常的生活交流。

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毕业生英语交流水平总体上仍然无法满足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尤其是口语交流,与其他听、读、写诸项能力相比仍然是薄弱环节。[2]有些学生虽然笔试成绩较好,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却不具备日常英语会话交流的能力,在交际活动中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甚至“开不了口”;相当比例的学生仍不能用完整的句子清楚地表达思想,在交流过程中“想不起词”;有很多学生在交流时语法结构混乱,用词不当,不符合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习惯,使听者难以理解;有些学生虽然能进行一些简短的交谈,但在交谈中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和“怎么说”,所以交谈难以维持下去,更不要说作长篇发言了。

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由于欠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英语知识只是存在于纸上和大脑里的学问,不存在任何的实践和实用的意义。尽管他们的语法基础深厚、词汇量丰富、英语笔试成绩优秀,但是在听说交流方面的能力却非常有限。文献[3]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存在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博士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有相当的难度,其中尤其以口语方面更为突出。

近些年国内许多大学加强了与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交流,通过学生互访、交换留学生、科技合作等方式建立了合作关系。笔者也亲身参与了一些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实际交流经验表明,我国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与国外学生差距并不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优势,却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显然,英语交流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大学生国际竞争力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参与的乐趣。

乐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语言的学习包括“学得”和“习得”,对学习效果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即学习者的学习动因。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唤醒其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策略,创造易激起其反应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喜欢上外语,将外语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将孔子教学方法应用于外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将母语对外语教学的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在外语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另外,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十分重要。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习性和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会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通过对其内在价值的现代转化,使其成为构建民族新文化的资源,实现现代文化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魏荣洪.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6.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第9篇

关键词:异托邦思想;后现代文学;空间艺术

福柯关于“异托邦”的释义中,将其描述成空间位置关系形成的纷繁复杂关系网”,在其特征的详细阐述上,福柯重点强调了异托邦在现代社会与权力运作中的关系,在举例讨论上又参照学校、兵营、医院、工程等运行规则。由此可见,空间概念是“异托邦”思想的基础,而时间相比之下却没那么重要。

一、另类空间“异托邦”的六个基本特征

“异托邦”的创造并非在真实的空间文化中进行的,是福柯想象中的另类空间概念,具有六个基本的特征:第一,世界上不可能不具备构成“异托邦”文化的条件,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本身就属于“异托邦”;第二,社会历史中,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异托邦”也发挥不同的作用,即每一个时代,因为文化的差异或者发展,所产生的“异托邦”的作用与形式是不相同的;第三,“异托邦”有能力将几个空间上互不联系的场地并置为统一各场所,就像传统舞台一样,能够综合各种形式,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而舞台就好比“异托邦”,为艺术的形成提供平台;第四,“异托邦”与时间片段相结合,即“异托邦”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将其中的碎片连接起来;第五,“异托邦”必须有打开与关闭的系统,这个系统使得“异托邦”与现实隔离,又能实现“异托邦”重现,这表明“异托邦”可以通过人为或者其他因素隐藏或者发生;第六。“异托邦”能够发挥两个极端的作用,即“异托邦”能使虚幻的空间变得更加虚幻,真实的空间变得更加真实。

二、“异托邦”的话语理论

从“异托邦”的六个基本特征分析上可以发现,“异托邦”不仅是现实空间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而“异托邦”所描述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并非传统空间观念上被概念化、系统化、目的化的历史,要理解这层含义,需要借助话语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从福柯的话语理论上进行分析,福柯构建“异托邦”理论是基于真实历史进行构建的,福柯真正灌注的历史是一个静止不动、非连续性、充满断裂与异位的历史,与传记与历史纪实有较大差异,他打破了传统历史阐述连贯性的特点,将缓慢的历史发展过程变为迫切进行改革的新时间,将历史阐述从想象中解放出来,而这种历史概念却与历史发展实际不产生冲突。

其次,福柯考察的话语,是基于现实实践产生的概念,使得历史理论并不仅仅局限在单一语言系统上,而是将话语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在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而语境的延伸往往只是进行概念的扩充,实践的理解则从理论深化与其深层发展方向进行延伸,不在单存用符号来表示。

再次,话语的主体流动性。符合的话语理论和解构主义理论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是以福柯本身的空间思想为基础的,“异托邦”中所阐述的复杂网络,决定主体的意愿并非话语的建构。某一种话语真正被提出来并受到关注,可能是正好与主体相遇,主体是固定不流动的。

最后,福柯的话语理论,构建了知识、语言与权力运作的网络系统,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上,明确指出不要把概念与词语联系起来,限定的话语可能是在某种情境下被迫发挥效益的,只是在某一时期产生相应的作用,这就体现出话语的释义丰富多样。

因此,可以看出,福柯的话语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词于物寻找多种联系,反对历史延续性,强调历史的错裂,也就是说,任何的历史事件,在进入新的时期,都将富有新的话语场,产生新的认知。

三、福柯的“异托邦”与后现代文学空间艺术

西方后现代文学与之前的历史发生断层,在这种断层的描述中,人们更倾向于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类阐述,詹明信所理解的历史断层是文化彻底发生改变,指后现代主义彻底出现,并将其理解为资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过程,强调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差异,如果人们以这种理论去理解历史断层,对历史维度理解则可能产生误解。

其实,从福柯的话语理论与“异托邦”思想描述上可以看出,历史断层所表述的完成是一种新的历史观念,即承认过去,但是并不重建过去,应更关注当下的建构,之前的历史对我们而言,只能作为参考或者作为文献。于是形成了福柯理论世界中的拓扑结构,即后现代世界等同于福柯的“异托邦”,历史维度使用种种空间艺术来展示,换句话说,后现代经典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空间化,强调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也是后现代文学对本真历史的回归。

从后现代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福柯“异托邦”思想的贯彻。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开头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话中包含了现代、过去、将来三个时间维度,即说这句话是现在,遥远的下午是以前,站在行刑队面前是以后,作者一句话实现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空间维度的连接,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福柯“异托邦”的反应,也与西方现实相符合,所以这个作品既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识,体现了时间与空间连接的思想。这种叙述方式使得作者思想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自由穿行,形成一种新的空间艺术。

后现代文学与“异托邦”思想的重合还在其文学作品碎片的拼贴与重合的空间艺术手段,比如巴塞尔姆创作的《白雪公主》,并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突出人物的形象,用零星的碎片拼接成整个故事,并且文中还有大量的插话,这些碎片的描写看似与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是通过碎片拼接与重合,可以发现其实内容是比较严密的,通过碎片的暗示,让读者重构起一个我们心中的白雪公主故事。

四、结语

总之,分析福柯的“异托邦”思想与后现代文学空间艺术的具体联系,要从“异托邦”的六个基本特征与福柯表述的话语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从后现代文学作品分析上进行仔细研究,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许多。

【参考文献】

[1]陈广春.空间诗学语境下的福柯“异托邦”思想[J].宜宾学院学报,2013(04):11-16.

[2]王勇.福柯的空间哲学异托邦特质思想分析[J].北方论丛,2014(05):111-115.

现代教育思想文学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创新能力,高效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 优化教学效果, 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深受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其感兴趣, 因为它可以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 单一书本资源丰富化,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因此,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感到听之无味。这样很难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还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形、声、色效果俱佳的学习情境, 迅速地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比如, 在进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的教学时,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周华健的歌曲《朋友》。看着大屏幕上的视频歌曲, 学生受到了感染, 开始时还没有人跟着和唱, 后来几乎全体学生都能跟着播放的进度小声吟唱。欣赏完之后, 教师及时设置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你选择朋友的对象?怎样做才能使你们之间的来往更友好?”通过导入, 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课堂教学, 心情愉悦, 能够主动接受新知, 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还不够高, 思维能力还不够发散, 联系生活的能力缺乏方法引导, 使得学生对教材的重难点理解还不够深刻。基于以上这些原因,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图文、动画、音视频等素材的展示, 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把那些抽象的思想理论常识转化为直观、动态的生活信息, 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感悟思想品德的深刻内涵, 就能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比如, 在进行“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时, 课前, 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你最喜欢什么人?”通过调查了解, 我发现很少有学生选择自己的家人。这个调查结果使我感到困惑, 很难理解, 学生最喜欢的人竟不是自己的家人, 尤其是很少有自己的母亲。根据这一结果, 我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了大量的有关母亲的感动故事, 有大灾大难中舍身救子的母亲;有外出打工为孩子挣学费的母亲;有年度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母亲;有身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母亲;有国外那些带着陌生面孔但有着非凡经历的母亲……种种母亲的形象通过大屏幕一一印在学生的脑海里。通过视频刺激, 使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爱, 并喜爱上自己的家人。针对初中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 我教给学生上网浏览专业网站的方法和技巧, 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解决课堂学习中的疑惑, 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 提高思想品德学习的实效性, 让学生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丰富内涵。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学生思维, 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新想法, 尝试新思路, 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导下, 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必须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创设教材情境, 展示知识体系, 灵活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思路, 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

比如, 在“竞争合作求双赢”的教学中,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发现问题、商量对策、解决问题,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打造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课上, 教师可利用网络课件出示关于生活中几个企业自主发展的文字资料, 同时在资料里穿插相关视频, 让学生通过对文字和视频资料的阅读以及分析和讨论, 了解企业的发展是在竞争中进行的;在竞争中要有创新精神, 打造自己的企业;只有互利互惠中才能实现双赢, 只有合作才能共谋大计。通过这样的材料展示和分析, 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给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合作学习的能力, 从而打造出了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总之,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 需要教师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优化教学思路与方法, 丰富学生的知识途径和视野,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从而才能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打造出高效求实的思想品德课堂, 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修订稿) .

上一篇:把握分寸的智慧下一篇:制造业物流系统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