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思想提高实效

2024-05-24

转化思想提高实效(精选12篇)

转化思想提高实效 第1篇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建设要有测评标准

本书的著者指出,我们必须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既看作是一个实践范畴,也看作是一个评价范畴。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讨论,理应建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评价标准之上,没有一个实效的评价标准,就是对实效主观任意的讨论,就是难以让人信服的讨论,就是不负责任的讨论。同时,正如本书的著者强调指出: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讨论本身被关注,而忽视了评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标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关实效的讨论,多半是建立在对实效现状进行描述之上,其中,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影响实效因素分析,对改进提高实效的思路对策有所涉及。同时,对实效做出的讨论或者是以偏概全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是流于形式的主观武断。有了评价标准,才能讨论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现实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实践以提高实效。因而没有评价标准,就去讨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因此,建构客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才是讨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换言之,就是要运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对实效进行客观考量。因此,可以说,本书作者提出的要建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并且意义深刻。本书作者指出,作为新时期重要话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既不能片面地被使用和讨论,也不能主观地被使用和讨论。我们必须找到并遵循讨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所内嵌的话语规则,按照实事求是标准,客观讨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本书作者认为,实事求是地讨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是把实效看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本身现象,准确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测量尺度,建构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测评标准。因此,正如作者所认为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图谱内,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讨论的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理应对其的高低给出一个客观标准说明,缺失这一测评标准,根本上就没法解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高低,也没法找到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策略。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的有效路径

本书的著者认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应界定为:教育内容要求被教育对象认同、接受和实践的现实状况,以教育内容要求为参照,建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对目前我们教育领域的实际效果的评估,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的种类是多样的,例如有的人认为应该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有的人认为应该从宏观的教育标准出发,还有的学者提出了要测评教育对象的品德素质水平。因而可以说,在这方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到底该如何测评教育实效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提出了根据教育内容要求,抽象概括教育内容,来对不同学段、不同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测评。这也将是对以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整体性的定式实现的超越(包括教育主体、客体、环境、过程等在内的系统性评估),进而使实效测评彰显出专门针对实效的特色化。同时,本书作者提出,在基于传授的教育内容要求的认同状况建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同时,还深入地指出基于教育内容建构实效测评标准可以为不同学段实效测评提供客观性、可操作、可信性的测评标准,从而解决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实效测评没有可信、可行客观标准的困惑,也可以使实效测评彰显阶段性和个性化。因此,可以说,本书的作者通过基于教育内容要求来建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并实际地研究并提出了以教育内容要求为参照,并以知识理解、观念认同、行为外化为参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构建理路。因此,我们的教育实践确实需要一个能够科学测量自身教育实践效果的评价尺度,没有这样一个尺度,我们确实不知道教育效果如何。对于这样一个能够测量教育效果的尺度,本书的作者给出了学段化探讨,因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为我们学段化测评实效提供了思路。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学段化

本书的作者提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建设,就要完善实效测评标准,同时还提出了基于教育内容要求建构实效测评标准,还深入到国民教育的不同学段,整体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四个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本书的作者认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特定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一般有四个存在范围,即存在于特定学段学生中,即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此,作者在学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构建中对这四个存在范围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本书的作者还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的学段标准构建,除了要具体分析特定学段范围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外,还必须在总体上把握特定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所涉及的主题。

在如上思考的基础上,本书的作者对以上每个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涉及的主题的把握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特定学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的分析,是根据特定学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并且也能得到特定学段的学生生活和成长发展现实的确证。同时,本书的作者在确定如上每个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的主题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与相关学段的衔接。例如,本书的作者对小学的“关于自己”、初中的“关于自我”、高中的“关于个体生活”、大学的“关于人生”就存在依次螺旋上升和纵向衔接的关系。再如,本书的作者指出,小学阶段实质上是从基本常识维度来确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的主题,初中实质上是从人际关系维度来确定教育内容要求的主题,高中实质上是从生活结构维度来确定教育内容要求的主题,大学实质上是从发展素质维度来确定教育内容要求的主题,这种基本常识、人际关系、生活结构和发展素质等维度分析框架既体现了教育内容要求的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客观现实,也充分体现了逐步拓展和纵向深入的衔接关系。因此,可以说正是本书作者的这些考虑,本书才创新性地从整体建构视域上提出了包含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

总而言之,本书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为课题,做了相对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方面,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图式和操作模式。另外,本书还在基于不同学段教育内容要求,即综合分析学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整体建构了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当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科学化和有效性,还需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界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从目前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构建,尚未在学界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造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缺少充足的研究空间与足够的研究动力。因此,在这里我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呼吁更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讨论与研究之中,集思广益,相互争鸣,积极实验,力争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构建以及科学化和有效性提高到新的水平、新的境界。因此,也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阅读,笔者期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乃至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共同努力建构出人们普遍认可的具有广泛效度和信度的实效测评的标准。

摘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否能产生与其相对应的实际效果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故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建设问题极为重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者王立仁、吴林龙合作撰写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工作方面,提供了一些具有借鉴与开创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

参考文献

[1]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2]王立仁,吴林龙.德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9).

[3]吴林龙,王立仁.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性着力点[J].教育探索,2013,(2).

[4]吴林龙,王立仁.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构建理路[J].临沂大学学报,2013,(2).

[5]吴林龙,王立仁.当代德育实效测评的反思与前瞻[J].广西社会科学,2014,(4).

转化思想提高实效 第2篇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张学明 山东省昌邑市实验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思想品德课上“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了一幅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单凭空洞枯燥的说教很难讲清楚一个观点,说明白一个道理。现代教育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课堂。它以其声、图、文并茂的特点赢得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青睐,为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呈现出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教学心得: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技术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理解知识的前提,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活动中来。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焦点评述”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如上《保护环境》一课时,我先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地劳动、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着的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后,引发思考 :为什么“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而后,教师又播放地球上美丽、生机勃勃的景色,配以激情的旁白,正当学生遨游在美丽的青山碧山之间,如痴如醉时,教师随着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画面─“被污染的小河”,鱼儿打着伞挡住人们往河里乱扔的酒瓶、鞋子、垃圾等杂物。教师讲述这条河原先是多么清澈美丽的,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前后两种情境的设置,激起强大的反思,学生在强烈的震惊中激起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望的火花,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美丽家园--地球。这样变静为动,动静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家园的情感及责任心。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在学习“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时,“喜、怒、哀、惧”是人的基本情绪,我设计四幅动感图片,这些图片变化多端、形象生动,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讲故事,效果很好。情绪变化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难点。于是,我让一名同学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不同的变化,再让同学们结合画面说出情绪变化的特点;我又在幻灯片中插播动画片,再现情绪变化的特点,这样,学生不仅能观察到,而且更能感受到。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真观察事物,利用丰富的感知材料不断地加深学生的可知表象。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总结归纳,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把内容献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学生对“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这一问题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议论。我没有及时给予评价,而是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和自制的Flash漫画一次出示了

1、调查反馈:看看你对父母的关爱程度如何?

2、案例分析:给母亲洗脚

并提问:给父母洗脚跟招聘有联系吗?

如果让你选择为父母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呢?

3、漫画两则:“妈,我们为你献歌一首„„”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

并提问:这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很快明白了孝敬父母不仅从了解父母、关爱父母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而且要有行动,“言行一致”;更要有是非观念,不能盲目愚孝。

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画面一: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人在开荒,随着拓荒者越聚越多,草原面积越来越小,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过后,只留下一片沙丘,人们被沙丘埋住,只有头露在外面。画面二引用了山东电视台曾播过的一则公益广告,森林被滥伐后,小鸟只好将窝筑在电线杆上。画面三:人的住房周围烟囱林立,臭水横流,人在家中无法出门,不敢开窗,只留下阵阵唉叹声。这一组动态画面,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我们很近,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培养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联系时事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 第3篇

一、热点讨论,匹夫有责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时事,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选择适当的时政问题,促使学生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分析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

《成长在社会》这篇课文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巨大变化,并让学生尝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如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总量逐年上升;在政治方面,香港、澳门胜利回归;在文化建设方面,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船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等。这些时政新闻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中国的荣耀感。

讨论热点时事能让学生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对国家时政更加了解,不仅如此,还能让学生在品味分析时事的过程中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促使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编辑小报,实践操作

除了围绕时事热点进行讨论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和时事有关的课外活动之中,主动收集相关主题的时事新闻,并对材料进行适当整理和加工,从而起到自我锻炼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做守法公民》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收集各种时事新闻,并将其编辑成小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法治和德治之间的关系,理解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编辑小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依法治国”这个主题来选择合适的新闻内容,和小组成员一起合理排版,整理内容,编辑成小报。在编辑时事小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实践能力和交流互动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收集各种时事资料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在分析并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尝试撰写评论,阐述自己对某些事件的看法,提高表达能力。

三、播报新闻,深化意识

初中思品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事内容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采用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会使得学生感到疲惫、厌烦。利用初中生好动,对未知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等年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活动,让他们尝试收集最新的时事新闻,并进行新闻播报活动。

例如,在教学《保护智力成果》这一课之后,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认识到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性,知道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知识创新成果,了解相关法律的基本规定,可以让学生以新闻播报的形式来展开活动,并就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收集新闻:“扬州作家周浩辉状告于正工作室出品的《美人制造》中某些内容涉嫌抄袭《邪恶催眠师》,而被告表示所涉及的有关催眠术的知识属于公知素材,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双方不同意调和,法官宣布择期宣判。”该学生在播报新闻后表示:“该新闻说明我国人民已经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是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还需要不断完善。”播报新闻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深化了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学生的表演欲望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不仅如此,还能够让学生在收集、选择新闻内容的过程中深化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转化思想提高实效 第4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 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叶老在给《中学语文》杂志的文章中。他说:“我想, 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 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 给讲说, 却随时准备少指点, 少讲说, 最后做到不指点, 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 却随时准备放手, 在这上头, 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1983年6月, 他在民进党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 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 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 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 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老认为要实现“不需要教”, 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他认为:“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也。”

“不需要教”的前提是教师的“教”, “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教”中不懈地“学”, 才能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 在“教”中让学生“学”———为学生提供范例

“教”不是独断专行的灌输, 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例如, 我在训练“外貌描写”时, 先和学生就“什么是外面描写”、“为什么要进行外貌描写”、“怎样进行外貌描写”等问题进行平等对话, 让学生对这些理论性问题有所感知后, 师生共同选取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作为描写对象, 然后一起进行描写。例如, 我们这样描写数学老师的外貌———

数学老师的眉毛不是平直的, 也不是弯曲的, 而是向额头斜伸的, 坡度很陡, 几乎要直竖起来, 像两把利剑, 只要眼睛一瞪, 我们就吓得不敢再贪玩了, 赶紧坐好听讲。

这种“教”, 既为学生做示范, 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在此基础上, 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觉得老师有特点的地方写结果就出现了下面不同的内容:

案例 (1) 老师的鼻子像一座山, 山峰很高, 峰下有两个小山包, 右边的山包上有一个黑痣, 山包底下的小洞里长出“毛草”。他高兴时山峰就往上一皱, 两个小山包就变扁了, 山洞就扩大了。

案例 (2) 别看老师的皮肤黑, 长得比较丑陋, 但他穿衣很讲究。他的衣服多半还是亮颜色的。春天的时候, 颜色带点绿, 夏天是纯白, 秋天带点黄, 冬天干脆穿红色, 一年四季的变化都在衣服颜色上显现。

2. 不需要教———让学生自由写作

叶老认为教学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学生如果总是依赖教师, 养成了种种依赖的习惯, 这是教育的失败。所以, 他竭力主张, 教育工作“如扶孩子走路, 虽小心扶持, 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我在训练“有创意的表达”这个主题时, 先告诉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不仅表现在写作内容的不同选择上, 而且要表现在表达方式的异样上, 同时表现在语言风格的个性化上;然后, 以“学校的花坛”为题, 让学生自由写作。结果, 学生写出了富有个性与创意的作文———

案例 (1) 星期一早上, 我和王丽去看校园里的花坛。我们先观赏了色彩艳丽的花儿, 然后偷着捉花瓣上采蜜的蜜蜂。我们把装药的小瓶子轻轻地扣在花瓣上, 再用力在花瓣底下一弹, 蜜蜂一惊就腾起来, 我们就赶紧盖住瓶口。王丽不熟练, 盖瓶子的速度太慢, 蜜蜂落在手上, 叫蜜蜂把手叮肿了。

案例 (2) 花坛里的花儿五颜六色, 白的像雪,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这些花在绿叶的陪衬下耀眼夺目。如果有微风吹来, 这些花就像小孩子一样捉起迷藏来。

案例 (3) 花坛在学校中央, 是八角形的。外圈是低低的铁护栏, 中央是旗台, 高高地凸出花丛。这里四季有花, 花的品种有20多种, 冬天虽然只有梅花, 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案例 (4) 花坛是神圣的地方。在这里, 我们每周星期一早上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升旗时, 大家都行队礼, 唱国歌, 还要进行爱国主义演讲。谁要是在这个时候说笑, 就会挨同学和老师的批评。

转化思想提高实效 第5篇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内容摘要】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线,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意感情投资,拉近师生距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多种方法,落实基础知识。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教学 提高 实效性

课教学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位政治教师都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实效性是思想政治题。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呼吁新观念,新观念产生新实践,要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要

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以“学科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使自我价值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善学,不断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注意感情投资,拉近师生距离。

“亲其师,信其道”,以致达到“敬而受教”。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班主任所任教的学科成绩相对较好,有人说这是因为学生大都害怕班主任,怕自己的思想品德考核卡在班主任手里。但我觉得其实不然(因为我也是班主任,我深有感触),那是因为班主任天天跟学生在一起,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品行,关心学生的生活,关爱学生的点点滴滴,日久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信赖你、敬重你,就喜欢你,就愿意听你的课,所以成绩就好一点。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只有让学生喜欢你,他们才会喜欢上你的课,只有他们喜欢听你讲课,你的一切教学设计才会有效果。否则,你讲得再细致、深刻,学生没有听进去,你设计的问题、活动再好,学生不配合,你的教学谈何实效?而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用你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用你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教师要经常走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跟他们沟通。上课前教师可以早几分钟进教室与学生们聊聊学习、聊聊生活,了解他们的状况,因为在非课堂的环境下师生更容易真诚交流;下课后应该留下你匆匆的脚步,问一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的必要的讲解;考试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问一问复习情况,鼓舞大家的信心,缓解他们心理的压力„„我相信只要你真心爱学生,学生也会真心爱戴你,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得很近。和谐的课堂,是一切教学效果的前提。学科类论文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得不考虑的。而现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所具有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优点,以及采用这种教育手段所带来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科互动的教学氛围,正是我们老师所想要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从而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复习高一经济学中“诚信经营”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以及“诚实守信”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时,我就用多媒体展示了事先从网上下载的有关三鹿集团生产的牛奶产品中因含有“三聚氰胺”致婴幼儿身体健康受损的图片,其中有一张是一个婴儿全身发紫,生命垂危正在医院挂针的特写镜头。学生看了是震惊万分、义愤填膺,责问:“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这事?”。继而,我马上又用多媒体展示三鹿集团宣告破产,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罚的资料,以及整个中国奶制品严重滞销的片段。这时,学生真正认识到了“诚信经营”是公司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同时也理解了“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认识到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四、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巴班斯基指出:“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方法的最优选择是“教学的过程最优化这个复杂问题的关键之一。”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网络教学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要做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适合的教学方法。

1.适当运用讲授法。

一提起讲授法,很多老师都会认为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如今的新课程教学。其实不然,我认为我们应该对讲授法辩证地加以分析和应用,摈弃讲授法中“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发挥讲授法中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传递信号比较系统、可控性强等功能。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集中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中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应适当采用讲授法。因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靠自主探究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现偏差,可能最后还是要教师讲解。例如,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共品公平》的教学中,由于内容多、概念比较抽象、难度大,教师可适当运用讲授法。当然教师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讲授时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而要采用启发式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启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

2.合理开展探究教学。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倡导的是让学生去经历一个知识再生成的过程,由于是自己生成的知识、观点,记忆自然深刻,由于在探究过程中要运用许多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探究式教学,能有效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用幻灯片展示《来自生活的报告》材料《父母卖血 儿摆 2 学科类论文

阔》,同时还展示了3个书本中有关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的探究问题。我先组织、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让学生分析材料,替小A的爸妈诊断小A存在哪些不正常的消费心理?说说这样的消费有什么危害?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基础知识的落实自然是水到渠成。

3.重视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课堂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为对象,以任何可用感官触及的媒介为道具,学生主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自我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的过程。在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政治课中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通过调动学生全部感官系统和思维机器,在体验中获得、提高、创新,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时,让学生按照下列步骤:确定听证会主题→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小组分别准备资料→模拟听证会的程序,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听证会主持人总结,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在这种体验中学生就能把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社会听证制度的相关知识很好地掌握,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五、运用多种方法,落实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趣又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记知识。例如兴趣问答,知识竞赛,知识抢答,当堂找错、纠错,编顺口溜等方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识记知识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根据学生的所见所闻提出问题,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有机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经常性的运用,知识自然就变成能力被学生掌握了。

转化思想提高实效 第6篇

一、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改变师生关系的紧张的局面必须对新的课程理念进行研究,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改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加强备课,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出现积极和谐的局面,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良好的兴趣,有利于师生共识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普遍不成熟。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不仅熟悉本门课,而且要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上好课。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喜欢初中思想品德课。

三、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

无论教师做多少工作,只有构建和谐的课堂,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实现新课改的要求,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变革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意义,如果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观念不转变,那就不能适应新的课程。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2、重建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只有主动接触、关心、热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的双向交流,这正是形成和谐思品课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表情和形体语言

在课堂上千万不要有一个死板的面孔,要充满微笑。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2)要多给学生鼓励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教师的鼓励。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可以设立“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课堂发言标兵”等奖项。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表扬,課后颁发适当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民主是建立和谐课堂的关键

学生也需要尊重,而民主是最大的尊重。而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情景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或音乐情境等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说事实谈体会,尽情表现个性,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进而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1)增加课堂的活动量

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由于增加了课堂的活动量,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学生大都有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小组答题竞赛等方式,可允许最先回答正确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如“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得既快又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融洽。

(3)将社会现实带进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脱离了现实,学生就缺乏了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将社会现实带入课堂,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新课标也强调,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具体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会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七要” 第7篇

一、要精心研究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认为思想 品德课教学内容简单,所以照本宣科,对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特点缺乏了解和研究,没有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在备 课过程中必须精心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 “目标导引(学生、教师)→自主学 习(学生个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展示评议(学生、教师)→反思拓展(教师、学生)”的教学流程,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师道尊严等思想的影响,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学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要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就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教学双边关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质疑、提问,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说,主动求知,大胆质疑,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三、要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定位

只有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实 效。首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单纯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堂中通过设置 悬念、提出问 题、合作探究,引导学生 想学、会学、乐学、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善于观察和发 现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呈现的认知水平,适时适当地点拨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知识点等重要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四、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 堂教学方 法和手段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一节课中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不超过25分钟。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好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组织开 展课堂活 动,广泛采用 体验、讨论、阅读、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要追求教学板块的优化顺畅

现代课堂教学是适宜采用板块形式进行教学设 计的,教师通常可采用师生认定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展示、学生训练反馈、反思拓展提升等组合板块来运行。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各个板块之间的过渡衔接紧凑而自然,教学思路清晰顺畅,活动的设计精而适量,情境创设贴近生活与学生,问题设计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样环环相扣、优化顺畅的教学板块设计,无疑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六、要力求知识传授的“精”和“准”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力求“精”“准”地传授知识。一是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知识不必反复讲解,这样做不但无法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正常激发,甚至还将影响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不能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教师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知识,学生会难以消化吸收。所以,要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讲解就要有针对性,必须做到讲课讲得精、练习练得精、点评点得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七、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共同达成

从长远上看,一节成功、有实效的思想品德课,必须要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 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 的达成。具体地说,应该将三维目标加以整合,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学习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能够增长知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快良好 品质和正 确价值观 的形成和 发展。

总之,提高教学实效是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热爱学生,努力寻求 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策略,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笔者认为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就要力争做到“七要”。

提高学生思想教育实效的若干思考 第8篇

一、把握认识规律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 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所以, 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当代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 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 形成诸多“热点”, 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 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 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 还要努力研究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 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 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进行科学引导, 以实现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 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 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 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 坚持从实际出发, 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第二, 坚持双向交流。即师生间相互尊重, 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 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不能搞居高临下的“我打你通”。应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 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 以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第三, 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适应需要动机, 激发人生追求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 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 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 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 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 不难看出, 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学生的需要, 以形成高尚的动机, 对转变学生的思想,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 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 (主要是饮食需要) 、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 并承认其合理性, 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思想问题, 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某些需要, 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需要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 甚至认为学生多事, 强调客观理由太多, 太强调个人利益, 这种思想有碍于学生正当需要的解决, 甚至会激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 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 要以党的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 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 有所抑制。因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思想教育也是如此。其次,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 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努力学习上来。第三,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当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 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 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 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三、实施情感渗透, 升华理想信念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 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 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 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 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 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 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 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 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

当代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 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 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 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尊心、自信心很强, 不愿意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如果学生不愿和领导或班主任老师说心里话, 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 心门紧锁, 那么, 教育就难以奏效。常言道:“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 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 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 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克服消极情感, 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应对学生充满爱心, 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 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 从而引导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 确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抱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对学校班级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 把能为祖国和集体贡献一份力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审美上不断升华对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追求和修养, 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 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重视意志品格, 塑造完美个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 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学生属于认知性很强的社会知识层次, 他们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 实践能力日益增强, 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学习竞争和社会生活中意志相应得到锻炼。但当代的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应试教育的氛围下, 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 受挫折少。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 参与社会的意识逐年提高。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 面对学校生活的新特点, 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 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心理受到挫折时, 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 无所适从, 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 如意志不强, 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 就可能由失落化为自卑、失望, 甚至心灰意冷, 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 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 导致轻者休学、退学, 重者出走、自杀。因此,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 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 帮助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讲究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 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的果断性, 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 使其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过用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 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 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 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

[2]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探微 第9篇

一、迎合“求趣”

满足中学生的趣味心理,就是要使教学活动轻松活泼。 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要有趣味,要牢牢扣住学生的心弦。为达以上效果,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第一、目标适度。过多的教学要求使问题都讲不透,学生生吞活剥,当然不能接受。为此对现有教材要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第二、讲解通顺。要顺着学生思维进程,即由浅入深、由事实到问题、由一级问题到二级问题,由问题回到实际的进程。第三、形式多样。风趣的语言、贴切的举例、精当的比喻、扣人的悬念、丰富的媒体、充沛的情感等,使“沉闷的思想品德课”活泼起来、愉快起来。如在讲“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时,用一段自拍的“校园行为”来导入,将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课堂,马上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再通过提问让学生结合录象去讨论,事半功倍的达到了教育目的。因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夯实“求真”

中学生具有求真的心理,他们对虚假的内容、脱离中学生实际情况、盲目拔高、空洞说教式的内容最为反感。教师讲这样的内容,不仅不能使他们信服,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感。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力求做到用心使教学内容真实, 用真去打动学生的心。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课,用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力求引用学生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设计,以利于在吸引学生阅读的同时,促进教学互动、合作探究。如在讲“承诺是金”时,设计了这么一个情景教学:先是引导学生评析教师例举的“校园日常生活中十大行为”,然后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不守诺行为并请同学阐述,最后是拒失约重守诺的仪式,很容易就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关注“求新”

青少年一个显著的心理特征是求新、好奇。新事物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趣。笔者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在教学内容要体现出一个“新”字来。教学内容求新,就是要把当今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变化、新事例等运用到课堂中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内容上的求新,它能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例如:在讲述“信守承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名言等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归纳,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结合“十七大”宏扬中华文化的讲话让学生懂得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在讲授“做出了承诺,要不要兑现承诺”时, 首先是多媒体显示“教师亲吻猪”的新闻、其次老师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用音像短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丛飞》讨论短片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最后用热点案例引导《谁来拯救肯德基》用生活经验让学生达成共识:信守承诺会得到回报,从而增强守诺的自觉性。

四、紧扣“求实”

实用性很强的东西,往往能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引诱力, 这就是实用心理的效应。如果中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同自己关系密切,学了有用,就容易产生兴趣,容易接受,否则,就不那么关心。笔者在讲授课本知识时,尽量“投其所好”,把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了以后,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说明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新授“承诺是金” 时,笔者用身边典型案例的不同结局的进行讨论。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不守诺要承担法律制裁和道德谴责,活用和巩固了知识;通过对两种不同命运的大讨论,让学生从个人、集体企业、国家、社会和青少年等不同层面进行归纳整理,既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认识和觉悟,还深化了课本知识。只有满足了学生的这样一种实用心理,使学生感到了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来。

转化思想提高实效 第10篇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有学习的热情和毅力。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求,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显现艳丽的色彩、形象生动的动画和优美、动听的音乐, 增大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度, 强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学生产生新奇、愉快的感觉, 激发兴趣, 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 我通过多媒体播放2008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获奖、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的画面, 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下, 从内心里激发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然后稍加点拨, 学生便理解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如在教授《孝敬老人》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常回家看看》, 这让离家求学的学生触景生情, 使他们完全沉浸在了对父母的思念和爱之中。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引出了:孝敬、关心父母是人类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应从小孝敬、关心父母,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实践证明, 把多媒体手段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 寓情于理, 情理交融, 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效应, 既创设了教学情境, 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何乐而不为呢?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程度, 从而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 针对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我播放了两个和网络交友有关的视频资料:一个是网络交友致富, 另一个是网络交友被骗, 这两个视频资料很好地说明了网络交往具有两面性。当学生被视频资料中的故事深深震撼时, 我抓住时机总结说:“网络的优势在于快捷、方便, 更快地被人们利用, 实现自身价值;网络的负面影响在于欺骗、诱惑、丧失公德、违法违纪行为的蔓延。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兴利除弊,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结果这一堂课教学效果非常好, 大家纷纷表示以后上网一定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辨别、觉察能力, 上网遵守道德和法律, 绝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教学实践证明, 运用多媒体开展思想品德教学, 能科学、高效地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 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问题,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当主角, 而自己做引导者, 引导学生质疑解惑, 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能。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拓宽教学天地,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主动地探究学习, 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运用多媒体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可以灵活、机动地创设探究问题,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如在教《同侪携手共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 第一课时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朋友》, 进行情景导入, 这样做视听结合, 烘托氛围,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而当学生沉浸在对友情的无限向往中时, 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顺势创设问题:朋友是什么?让学生主动探究, 鼓励学生对“朋友是什么”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在学生参与探究的同时, 我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多个名人交友的故事:李白和杜甫的故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歌德和席勒的故事, 然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朋友的认识和看法, 最后找准时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朋友带给我们温暖, 给我们支持和力量, 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路途中, 朋友伴我们同行, 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很兴奋。

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活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 要面向非常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和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熟悉、贴近的生活中找到参与的切入点, 同时为学生参与搭起平台, 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氛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我在教学《爱在屋檐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时,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现在的“家”, 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周末离家或回家的感觉是什么?一开始学生没什么反应, 我瞅准机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并在音乐声中出示“三毛流浪”的漫画, 让学生多个感官参与, 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 感知“家”的温暖、“家”的情趣、“家”的味道, 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的情感。然后, 让学生谈谈以后自己应该为“家”尽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激活了课堂。此外, 日常教学中, 我还通过多媒体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栏目, 如“个案分析”“生活场景”“今日说法”“中国在线”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去。

转化思想提高实效 第11篇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实效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最大特征就是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给学生学习和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对其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适当的教学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创设视听化情境,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

学生学习的情感是促进学习的驱动力,兴趣和情感很多时候需要一定的情境来激发,教师通过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文字、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文化习俗多姿多彩”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剪辑串联的二十几个世博会参展国的国家馆图片,看着美轮美奂、各

具特色的展馆,再配以音乐和解说,让学生领略世界风情,领略世界城市发展的魅力,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学生沉浸在世博会的氛围中,欣赏后迅速让学生谈谈参观世博园以及看到世界各国呈现给我们不同风格的建筑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主动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潜能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提升。

二、创设情感化情境,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亲和力

新课程提倡师生互动,但这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交流与互动,还应包括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心灵互动。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心灵,缩短师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创设富有亲和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实效的目的。

在執教“广泛的民主权利”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公民享有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时,我利用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举行了多种形式的游行表达爱国热情,但有些地方出现了打砸日本商店、砸日系车等不理智现象,请同学评价这些行为,在评价的过程中我又追问:假如被砸的车是你家的,你有何感受?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一位学生激动地站了起来:“这些行为发生后,日企在华减产,就会缩减员工,就会使许多人失业,就会使许多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我们爱国要理性,

要采用正确的方法……”这位学生发自肺腑的话,不仅让同学们受到了教育,而且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鲜活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本学科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使思想品德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回归教材、回归生活,找出这些话题与教材理论知识的共通点,通过讨论、演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来认知、感悟、体会,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在“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展示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在成就事业的路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问学生:这说明了什么?你在生活中碰到哪些困难和挫折?你为什么会碰到这些挫折?碰到这些挫折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等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这时,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教学取得明显实效。

四、创设角色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生性好动、乐于表现、喜好模仿,角色扮演正是适应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满足其内在的表演欲和创造欲的一种有效方式。角色扮演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与某个角色扮演体验现实生活,通过活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会得到培养,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生还主动关爱生命、关注社会,逐步提高正确地分析和鉴别能力及自己的人文素养。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参与精神,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以提高堂教学效率。

在七年级“矛盾的青春期”教学中,我请学生自创小品表演,角色模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制性和冲动性、开放性和封闭性三组矛盾,学生跃跃欲试,很多人都积极参与,通过同学的角色模拟使学生正确认识了在青春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三组矛盾,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五、创设问题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围绕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或解决问题的中心内容,让学生产生问题、接受任务,并开展探究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与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九年级“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展示社会上存在的“牛肉膏”“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品安全的案例,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食品安全问题?国家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疑问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查看教材,从中找出理论依据,然后我给予点拨,并由此得出结论: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我又接着问,仅仅靠依法治国就能解决食品安全了吗?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创设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明确解决了对现实问题的一些困惑,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师教学设计时要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精心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思想品德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皮连胜.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2.

[2]成尚荣.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转化思想提高实效 第12篇

一、以爱育情, 唤醒道德情感

温家宝总理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有情感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 不管是对于教师, 还是对于学生来说, 课堂活动都是他们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而情感是生命的社会性意义所在。德育教育的苍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只重道德知识的灌输与说教, 缺乏师生情感的和谐沟通。北师大教授肖川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 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才会有学生对老师的情。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做平等的对话者, 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 启迪思维, 主动接受道德教育。

其次要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要多与学生交往、沟通,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比如学生生病时, 关心体贴他, 有困难时帮助他。尽可能多与学生谈心, 谈心时要信任学生, 尽可能淡化说教者的身份,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中要以生为本,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要眼观八方, 关注学生听课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 对学生多一些和风细雨的关爱与呵护, 老师的点评中多一些爱的交流与鼓励, 对课堂的意外事件多一份善意与宽容, 对后进生更多一份耐心与关爱。老师的感情投入得到的必然是学生真情的回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 首先要看老师是否有真情实感, 而不是听他讲道理, 如果学生体验到老师可亲可敬, 老师讲的道理就具有吸引力, 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真诚的爱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 只有我们老师付出无私的爱, 才能唤起学生对我们的真情, 有了彼此间良好的情感,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才能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才可能听得进并接受我们发出的道德教育信息。

二、以境育情, 激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品德教育必须渗透于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创设合适的情景, 渲染相应的气氛, 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心弦受到拨动, 从而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体验, 达到感人、育德的目的。情景的创设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情景创设要科学。

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分析教情与学情, 找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取那些最易引起认知兴趣, 易于调动学生情感, 能发人深省的内容设置情景, 使学生如临其境, 触“境”生情。比如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节课时, 向同学们讲述徐秀娟与白天鹅的故事并播放Flash《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歌声响起, 课堂格外安静, 音乐的渲染, 使整个氛围令人心灵震撼, 许多学生被女孩儿的行为深深打动, 关爱生命、热爱生命之情被激活。

2. 情景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 在教学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 使道德理论生活化、道德规范人性化,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的情景中得到感悟与体验。比如上七年级《我和父母》一课, 先给学生介绍汤姆的账单的故事, 让学生谈谈感想, 由此让学生说说现实中父母对自己具体的关爱, 很多学生很动情地说起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爱, 表示自己在今后生活中要更好地孝敬父母。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唤醒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感悟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 唤醒了学生对父母感恩的心, 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心灵受到触动, 道德情感在生活化的情景的体验中被激活, 道德境界在情景体验活动中得到升华。

恰当的情景创设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道德情感在情景的体验中被激活, 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心灵的颤动中自然得以升华。

三、以行育情, 内化道德情感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 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 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 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育情呢?主要有:

1. 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 形成情感的共鸣。

2. 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 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逐渐培养。

3. 重视个别学生的实践指导, 这也是完成情感培养任务的一项途径。

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 注重发挥“情感”德育的功能,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顿悟中、情感的共鸣中, 达理而通情, 知理而动情, 达到以情育德, 润物无声, 使道德在美好的情感中得到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摘要: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在推动品德认知向品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及健康人格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情感德育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 达到以情育德, 使道德在美好的情感中得到内化, 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以爱育情,以境育情,以行育情,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扬九俊.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网络时代信息污染下一篇:变配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