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衔接交通范文

2024-07-04

无缝衔接交通范文(精选7篇)

无缝衔接交通 第1篇

通常,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必须拥有若干个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站,具有城市内部交通与城间对外交通的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换乘的功能。特别是像航空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枢纽,都是一个城市的门面,每天迎来送往五湖四海的海量旅客,更需要强调这些交通枢纽站与周边道路的协调,与城市内部交通衔接时尽力做到一体化整合配置,努力实现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站的整体优势和效率。

综合交通一体化和无缝衔接的意义

随着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86平方公里以及市区户籍人口达到290.46万人,南宁市与国内外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联系加强,市民探亲访友、观光旅游的出行热情高涨,通过民航、高铁、高速公路对外出行的客流总量逐年攀升,已发展到较大的规模。2015年末,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航空客流年吞吐量达到1040万人次,同比增长11.12%,首次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公路客运量达到6499万人次,同比下降3.03%;铁路客运量累计2138.66万人次,同比增长42.37%。全年对外客运总量已经达到9677.66万人次,同比增长5.82%。总体发展是对外交通出行需求旺盛,增长态势持续明显。

如此海量的对外客流进出城市交通枢纽,必然对城市内部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从增大交通出行客流量、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节约大量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多方面角度出发,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引入交通一体化、无缝衔接的理念,实现平台换乘、立体换乘功能,是实现客运交通运输效益最大化的必然发展需求。

平层换乘:交通一体化和无缝衔接的初体验

对内和对外交通衔接系统是一种或若干种对外交通方式与城市内若干种交通方式的交换枢纽,在交通枢纽的空间内有效组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间的无缝衔接。交通一体化和无缝衔接理念引入交通规划领域已是20多年的事情,建设实践也日益成熟,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迫切需要。但在2001年以前,南宁的对外客运枢纽还是单一的交通方式,当时主要的对外客运交通格局是1个机场+1个火车站+3个公路长途客运站。机场位于吴圩镇辖区,距离主城区26公里,机场的衔接交通方式比较单一,只有1条定时发车的机场大巴线和数量不多的出租车,没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社会停车场容量不大,换乘非常不方便。尤其是1个火车站和3个公路长途客运站都在主城区核心区,3个公路长途客运站虽然都在火车站附近,但是都相距较远,未能实现一体化和无缝衔接。如位于南宁市朝阳路80号的原南宁市汽车客运总站距离中华路火车站最近,但距离也达到256米;位于中华路107号的原南宁市第二公路客运中心距离同在中华路的火车站570米,且不在中华路的同一侧;位于友爱南路10号的原南宁市汽车客运中心则更远,距离火车站达到790米,都不在国家规范推荐的200米步行换乘距离之内。火车站与长途客运站的换乘都需要步行较长距离,或者需要乘坐公交车、出租车换乘,大量携带着大包小包行李的旅客占用城市道路或者城市公交体系,对城市道路交通带来非常大的干扰和影响,因为人车混行情况突出,交通秩序非常混乱,长期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堵点、乱点和难点。

《南宁市综合交通规划(2001—2020)》首次对客运交通枢纽提出了交通一体化和无缝衔接的规划设计要求,由单一交通方式的客运站调整为两种交通方式以上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此后经过2007年和2011年修编,确定了1个机场枢纽、3个火车站枢纽和5个国家一级公路客运枢纽的客运枢纽内外衔接规划格局。

2001年南宁市对火车站进行了有效衔接的改造:在东广场增设社会小客车地下停车场,西广场设出租车地下候车区;出租车下客区位于站前广场前西侧的中华路上;公交车上下客站点位于站前广场前东侧的中华路上;站前广场为绿化休闲广场,禁止车辆进入,东西广场可用作旅游大巴和社会车辆的临时停车场。但是受场地面积限制,这次改造对火车站配套公交服务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实现了对小汽车、出租车、公交车、旅游大巴与火车站的衔接,平层换乘的功能基本达到。

公路客运交通枢纽的建设:南宁市将核心区3个长途客运站外迁,在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新建了埌东客运站、西乡塘客运站、江南客运站和安吉客运站,加上在东北方向增建的金桥客运站,共5个国家一级公路客运枢纽。在这5个交通枢纽内,长途客运站和公交首末站紧紧相邻一体化布局,整合了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停车场等多种交通方式,基本实现了平层换乘,无缝衔接。也就是说在这5个客运站,旅客不用出站或者出站后50米的范围内,即可任意选择在长途大客车、公交车、出租车、社会小汽车之间换乘,南宁市民体验到了出行的便利。

立体换乘:交通一体化和无缝衔接的升级享受

随着南宁吴圩国际机场T2航站楼、火车东站和火车西站的相继投入使用,特别是2016年6月28日南宁地铁一号线东段的开通运营,南宁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升级到平层换乘与立体无缝衔接的阶段。其中,南宁火车东站枢纽是交通一体化和无缝衔接的典型代表,具有平层换乘和立体换乘的综合功能,是一座集合了高铁、普速、长途客运、地铁、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社会小汽车、公共自行车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是广西最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和规模最大的铁路客运站。

南宁火车东站位于南宁市东部的凤岭北片区,东侧紧邻南宁绕城高速公路,南侧是城市快速路凤岭北路,西侧是城市主干路凤凰岭路,北侧是城市主干路长虹路,地面集散道路与进出国铁站房高架路形成快速性、通达性极强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火车东站枢纽范围内,以火车东站国铁站房为中心,北侧布局了长358米、宽265米的北广场,南侧布局了长382米、宽336米的南广场;东南角规划了凤岭客运枢纽的用地,火车东站与凤岭客运枢纽实现一体化和无缝衔接。火车东站国铁站房整体分为6层,其中,地上2层,地下4层。地上2层为高铁站厅层,社会车辆、出租车送站可以通过高架路系统直达该层,旅客通过安检后购票进站,在等候大厅停留候车;地上1层为高铁站台层,旅客在该层乘坐高铁列车,同层的还有进出站的南广场、北广场,北广场西侧布置有常规公交线路换乘首末站,南广场南侧布置有20个大巴车位,可以与旅游大巴实现平层换乘。地下负一层是高铁抵达客流换乘常规公交、出租车以及地下停车场,地下负二层是综合换乘厅和地下停车场;地下负三层是地铁站厅层,功能是地铁购票和进站闸口;地下负四层是地铁站台层,为乘坐地铁列车层。提供地铁换乘出行服务,极大地缓解了常规公交和出租车无法满足巨大对外交通客流的到发交通压力,而且准时、舒适、省力、省心。

与此同时,随着南宁市地铁线路的相继开通,原来只有平层换乘的南宁火车站和5个国家一级公路客运枢纽也将升级到立体换乘,如埌东客运站、西乡塘客运站2016年可以实现与地铁一号线换乘,安吉客运站、江南客运站将在2017年与地铁二号线换乘,金桥客运站将在2021年与地铁五号线实现立体换乘;而南宁火车站则在2017年同时与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实现立体换乘,出行便利性达到新的高度。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址问题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连接点,无缝衔接追求的是两者一体化,实现省时、方便、快捷的目的,只有对外交通高速、安全和准时与城市交通畅通、安全、有序同时达到最大化,才会实现无缝衔接效果和时间价值的最大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选址不当,则会影响城市交通衔接部分的畅通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012)》第3.1.1条规定,“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但是南宁市的5个国家一级公路枢纽站有4个设置在主干路上,而且是设在南宁市主要的对外交通放射线主干路上,如埌东客运站分布在南宁市的东大门出入道路民族大道上,安吉客运站分布在南宁市的北大门出入主干路安吉大道上,西乡塘客运站分布在南宁市的西大门出入主干路大学西路上,江南客运站分布在南宁市的南大门出入主干路星光大道上,这些公路客运交通枢纽所吸引的海量人流、车流与作为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的车流、人流叠加在一起,长期造成公路客运枢纽出入口所处的主干路路段、路口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也比较高,广受市民诟病。特别是埌东客运站因为设在民族大道上,且距离高速公路南宁收费站和民族大道—枫林路口都比较近,外来长途客车排队进埌东客运站时,经常反堵到路口,造成民族大道双向交通拥堵,影响了出入城道路的畅通,教训非常的深刻。江南客运站、安吉客运站以及西乡塘客运站都出现了同样的交通问题。只有金桥客运站没有直接布局在南宁市的出入城主干路昆仑大道上,而是后退了一个街区,使得金桥客运站的车流、人流进出昆仑大道时有了较大的缓冲空间,对昆仑大道主干路交通的影响程度较低,因此,自金桥客运站投入使用以来,很少出现客运站导致昆仑大道发生交通拥堵的情形。

(二)占地面积不足问题

占地面积不足,对多种交通方式使用面积和建设规模需求无法满足。例如,南宁火车站因面积受限无法实现与公交车的无缝衔接,社会停车场严重不足;埌东客运站的长途客车停车场容量不足,且出入口距离城市道路交叉口间距不足,造成出入不便,同时社会停车场泊位数量不足,影响城市交通;江南客运站无法安排公交首末站衔接场站,社会停车场不足,因为用地条件制约,与地铁二号线的换乘距离较远。

(三)无缝衔接存在差距问题

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真正实现“零距离”存在差距。南宁火车东站就存在这样的遗憾。火车东站原方案设计常规公交车可以通过高架路系统直达国铁站房送站高架廊道,送站高架廊道的车道布置为:靠近进站大门的人行道上设置有公交车停靠站,紧挨着的是公交车专用道,接着是出租车停靠车道,最远处是社会小客车和大巴车的车道。原设计方案有利于大量的乘客选择公交换乘高铁,达到公交优先出行的目的。但是,此方案设计因未获得铁路部门的认可而搁浅,使得常规公交大部分线路只能设在北广场的西侧道路,平层换乘存在200米的距离,虽然在地下负一层布局有6个公交车发车位,但是错过了公交车与高铁“零距离”换乘的机会。

(四)社会停车场配建不足,影响“P+R”换乘效果问题

受用地面积以及建设成本影响,南宁市已建的城市交通客运枢纽站普遍存在机动车停车位不足的情况,对小汽车停在客运枢纽换乘高速铁路、地铁、长途大客车的功能造成影响,包括接送站的小汽车因为没有停车位可停,不得不占用城市道路停放,对城市交通影响极大甚至造成交通拥堵,也加大了交通管理的难度。例如,南宁火车东站投入使用的初期,因为南广场和北广场的地下停车场没有建成,只能提供600个左右的小汽车地面临时停车位,但高峰时段的实际停车需求超过1000辆,缺口达400多个。长虹路经常被接送站而无停车位的小汽车堵得水泄不通,直到南广场、北广场的地下停车场投入使用才有所缓解,但是今后停车难可能依然是突出问题。

未来交通一体化和无缝衔接的发展方向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打造一体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枢纽的综合服务功能。因此,未来的城市交通枢纽不宜是单一交通运输方式,而应是按照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有效组合的综合交通枢纽,这个理念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再到管理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未来交通一体化和无缝衔接朝何种方向发展,我们不妨借鉴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经验。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474亿元人民币,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民用航空、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出租车、社会停车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通过地铁虹桥东站至虹桥西站大约500米的距离,就可以搭乘高速铁路、飞机、地铁、城际巴士等,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所有交通方式之间换乘模式高达56种,这座“超级车站”给人带来的出行便利体验令人惊喜。

无缝衔接交通 第2篇

一、出现“裂缝”的原因

我曾从事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20多年, 经调查、研究发现, 中小学教育中出现“裂缝”的原因有很多, 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又有其外部的原因;既有学校的原因, 也有家长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 还有人为的原因。

1. 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生理方面, 从七年级开始, 大多数学生进入了身体迅速发育期, 七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骨骼、肌肉、肺活量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五、六年级, 多数学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但身体各部分发展不平衡。在生理变化的同时, 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开始出现“成人化的倾向”, 自主意识、批判意识明显加强, 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和自我封闭等心理。性的意识开始萌动, 部分学生开始对异性同学怀有好感, 随之而来是男女同学不正常的交往。所以, 无论从家庭还是从学校的角度都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难管理;还有情感体验不适应, 给他们带来失落感。小学阶段, 他们对中学是向往的, 但一旦进入中学, 由于种种不适应和繁重的课业负担, 使许多同学又留恋起了小学时光, 对于中学学习表现出了厌烦、不安、焦虑、逆反等情绪。

2. 来自外部的原因

第一是学习环境变化, 学习压力增加。小学时的朋友, 现在可能分开了, 也许不在同一个班或同一个学校学习了, 他们要认识新同学, 结识新朋友。同时, 他们面对的老师也都是全新的面孔。环境的变化, 需要他们与人加强交流, 可这时的他们, 进入了青春期, 往往会沉默寡言, 不愿与人交往。在学习上, 科目增加了, 学习更具有挑战性了, 有些同学会在突然增加的学习压力面前, 显得懦弱, 被学习压力所折服。

第二是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中学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以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和目标, 较之小学, 发生许多明显的变化。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课堂教学密度的加大、对学生自制自立能力的更高要求、学习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新的要求、学生评价机制和体系的变化, 都会使学生有一个明显的不适应的过程。再加上师生关系的变化、课程变化, 都会使他们产生迷感。小学阶段, 主要课程少,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比较多。中学课程多, 每天有七八位教师交替授课, 有些课程与小学教材联系少, 多数教材衔接不好。另外, 管理方法差别大, 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感到无依无靠, 忙乱无序。在学习方面, 小学学习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到小学高年级逐步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授课方式多以活动方式为主, 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少, 活动时间相对较多,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低, 学习评价多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学生学习的压力较低。升入初中后, 抽象思维训练开始加重, 在注重学生体验的同时要求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生活, 课堂教学密度逐步加大, 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对增加, 活动时间相对减少, 学习时间相对延长, 学习评价变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习的竞争比小学更加激烈,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部分学生对以上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 不能进行适时调整, 从而产生不适应。

第三是家长望子成龙但又爱莫能助。笔者的几位邻居, 其子女在小学学习时, 他们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辅导、督促, 学习中的疑惑, 他们能帮其解答, 子女的家庭作业, 他们也能经常进行批阅、指导, 可以说, 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其家长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的。可是, 子女一旦进入初中, 其家长大都叫苦了, 他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学习很重要, 但限于知识、能力, 他们就不能像小学一样对其辅导了, 只能是经常对子女施压。这种施压, 有时不一定科学。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子女从小学到初中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巨大变化和具体特点, 容易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 在客观上对他们适应初中学习造成了影响。

二、实现“无缝”的对策

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 实现中学与小学“无缝”, 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 由过去单纯的教育者、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从容面对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并勇敢的克服困难。因此, 要求我们, 特别是七年级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寻求有效方法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1. 科学应对有的放矢

从小学升入中学, 是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学生正好开始进入青春期, 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心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处于半成熟期, 像个“小大人”, 是人生心理发育阶段的断乳期。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他们感到新奇、神秘, 也会给他们带来丝丝烦恼和困惑, 他们偶尔会感到莫名的烦恼、孤独、焦虑、惆怅, 甚至出现反复无常的情绪。他们不愿与人交往, 常会产生闭锁心理。在这个特殊时期, 如果我们不重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话, 他们就不可能顺利适应中学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满腔的爱心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行之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教他们掌握排除烦恼的方法;小组活动, 促进学生交往;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的活动, 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使其顺利过渡。

2. 师生合作改进管理

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班主任教师的全天跟班管理, 到了初中则不然。所以此时学生很不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种既不同于小学又不同于中学高年级的管理方法。班主任要协同好各科任教师共同管理, 抓好班委会的建设, 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多开展集体活动, 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逐步做到学生和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抓好“迈进中学第一步”的教育与管理很重要, 只有抓好“迈进中学第一步”, 学生才有可能迅速地过渡。

3. 合作交流互相磨合

由于中学和小学在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法、管理形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许多初中新生不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因此, 长久以来, 一直存在着大学埋怨中学、中学埋怨小学的现象, 这突出反映出目前我们教育存在着教育层次衔接不佳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将初中与小学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初中教育尤其是七年级教育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为此, 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要充分交流, 通过听课、教研、活动, 了解孩子在不同层级教育中可能碰见的差异问题, 实现自身角色延伸和拓展, 使中小学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密。让中学教师走进小学课堂同时小学教师走进中学课堂听课, 可以让老师们知道各自教材的难度, 了解中小学教材很多相通的地方, 便于老师上课有所侧重。中小学教师可以相互上衔接“磨合课”, 在互助的磨合中寻求最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 中小学教师加强相互听课, 是中小衔接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除了相互听课之外, 系统了解中小学教材体系, 也应该成为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和即将担任七年级教学的老师的常规工作。这样, 中小学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七年级教师要提前走进小学, 与小学毕业班的老师深入交流, 建立联系制度。主动联系本班毕业生源所在的小学教师, 向毕业班的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教学经验, 听取教学意见, 学习学生适应的教学方法, 了解新生的个性特点。还可以提前走进学生家庭进行家访, 以便提前熟悉学生。

小学和初中都要创造条件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 变“突变”为“渐变”, 在“渐变”中实现“无缝”衔接和平稳过渡。

4. 开展研究调整方式

走进小学生毕业班课堂和七年级课堂听几节课, 你就会发现, 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之间的教学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在小学里, 一篇课文, 语文教师往往要上两到三节课, 而中学老师面对一篇篇幅比小学长许多的课文常常一两节课就结束了。

由于初中内容比小学内容明显加重, 涉及知识面广, 所以, 通过中小学的互相磨合后, 七年级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 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 切不可急于求成, 破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 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做法。

同时, 小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应当肯定, 形象思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 可以终生受用。但是, 仅有具体形象思维是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 以提高思维能力。在小学教学中, 可以渗透一些抽象逻辑思维的因素, 还要注重在小学培养起读书习惯, 在课堂中渗透衔接教育有关知识。在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中利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有意识的加大难度,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不要加重学生负担,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初中的一些知识。

同时, 学生进入中学后心理上发生了较为明显变化, 有些学生表现欲下降, 不像小学时爱发言, 此时中学教师上课就应该抓主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老师的主动引导,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5. 家校统一齐抓共管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和家长的沟通, 把小学和初中教育的差异性尽可能早地告知父母, 让他们在有意识的状况下, 帮助、辅导、促成孩子学习、掌握应对由小学到中学的转变策略。处于中小学衔接时期的孩子的家长要做到: (1)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独立生活能力, 要多做指导、点拨, 少去包办、代劳, 让其锻炼意志。对文化课的学习, 家长也不要参与、投入得太多, 以免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2) 在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向少年过渡的心理适应上多下功夫。配合学校解决好孩子热情高涨与控制力不强的矛盾;求知欲望强烈与缺乏独立学习能力的矛盾;爱玩爱动与遵守纪律的矛盾;强烈的成人感与思想行为幼稚的矛盾等; (3) 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学习状况, 适时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4) 鼓励、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各项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参加活动与文化课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切忌以分数和升学压孩子, 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丧失信心。

小学教师要具有前瞻性, 中学教育要具有连贯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中小学要打整体战, 只有这样, 才能使中小学衔接真正达到“无缝对接”。

浅析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的无缝衔接 第3篇

关键词:经济业务,会计核算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信息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最初是在1956年由darmouth学会提出的,人工智能是研究人工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出具有一定的智能的人工系统。现代人工智能和决策技术的发展为财务分析和会计信息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企业想要保持长期的竞争力,就必须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以便于可以适应变化多端的经济知识的时代。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在如今的经济时代里,根本行不通。现行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克服不了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即模块的孤立、信息相关性差、财务和业务不协同。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把描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控制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在动态会计处理平台中预设凭证模板。人工智能的提出,给实现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大背景,同时,也给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的无缝衔接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对“无缝衔接”的理解

无缝衔接的本意是供应链的一环紧扣一环,这同时也代表了笔者对未来企业组织结构的愿景,一环紧扣一环的有机组织结构。对企业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实现无缝衔接,有利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三、把经济业务编制成会计记账凭证是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现在的会计核算系统虽然实现自动登记账簿并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但是对于各种经济业务的票据并没有实现自动的生成记账凭证的智能化。要进行会计核算活动,首先就必须得把经济业务信息编制为会计记账凭证,但是现实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还没有对这一步实现智能化,这给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实现无缝衔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任何一个会计活动,无论是有多么的重要,只有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只有将会计信息化融入到了企业信息化,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重要性。然而,把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情况转变成会计记账凭证便是实现这一步骤的一块敲门砖。另外,将经济业务智能化编制成会计记账凭证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会计职业判断转化成计算机智能判断,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都会考虑到国家规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原则的约束,例如,会计法规、财经法规、企业会计准则等等,然后,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特点和财务情况,结合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职业经验,才能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采取判断和选择。这种判断由于受到各种约束,所以,会计人员就必须按照规定的条条框框来执行,不敢违反相关的规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在实际情况下,这种执行行为容易使得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不规范执行,没有统一的管理,但是,如果会计职业判断实现智能化就可以把这些快速有效地解决掉。

四、浅析编制会计记账凭证职业判断实现智能化的优越性

(一)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就是指财会部门根据审核确认无错误的原始凭证汇编编制,是作为记账直接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二)会计职业判断

关于会计判断的含义,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本文的观点是:会计职业判断时会计人员按照相关的会计法、会计准则的规定,依照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企业日常的会计事务的处理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应该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各方面所进行的判断与选择的一种行为。

(三)传统会计职业判断与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职业判断智能化的比较

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实现首先得从经济原始凭证下手,通过对会计职业判断智能化的分析考虑,可以得出其重要性。首先,在会计工具方面。过去的会计核算都是人员通过运用一些不具有逻辑处理能力的会计工具(即是纸、笔墨、算盘)进行处理的,然而如果用机器的智能代替人的智能,就可以实现会计信息化和电算化。大大提高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其次,在理论方面,会计职业判断,完全可以运用机器智能代替会计人员对会计的判断。而且,会计职业判断并不会因为会计信息化的进程而不复存在,原因是,只要有会计核算的需要,机器智能就离不开会计的处理原则和判断方法。所以,会计的功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相反,还需要有一定的会计理论对其巩固发展。第三,在实践方面,在职业会计判断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复杂的,就是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编制记账中的会计判断。这是缘于每级会计科目中包括的会计判断数量太多了,就造成了其复杂性。本文就重点以某小型商业企业的销售业务为例子,进行具体分析。(详见表1)

由上表可以考虑设计智能判断码,根据上表,理论上是可以得到100多种不同的组合情况,而且每种情况都会得到不同的处理结果,当然,列表中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判断条件。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个性情况,增加或许减少某个判断条件,程序依据判断码会自动相应的会计分录,并传递给会计核算系统,经过审核处理,自动登记会计记账薄。其他业务的判断,和本文分析的销售业务原理是类似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举例叙述了。

五、关于把经济业务编制成会计记账凭证,实现智能化的重要意义

将经济业务编织成会计记账凭证并实现智能化,这有助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所以,必须把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掉。首先,智能化的会计系统使会计信息更具价值。对于当今可以用光速来形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的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处理的滞后性显得毫无生气。所以,对会计核算实现智能化,不仅可以与各种经济业务实现无缝衔接,还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快速地提供会计信息,这样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就获得了较大的效益,同时使会计信息价值得到了提高。其次,智能化的会计系统促进了智能型财务决策系统的发展。财务系统的决策主要是根据会计信息来完成的。如今,财务管理的决策能力跟不上经济管理的决策模型,如果会计信息不能迅速提供,将会影响着财务系统决策的发展,然而,智能化的会计系统将能把这一问题解决。最后,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的过程中,智能化的会计系统为其清除一切阻碍。目前,虽然企业采用了ERP等软件系统,为企业制定了相当周密、精细的生产经营计划,但是系统功能的发挥往往会受到会计信息滞后性的影响。然而,如果实现会计核算的智能化,就可以把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经营系统无缝衔接,从而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对于企业里的ERP系统,和REA系统相比较为宽泛一些,而关于SAP和REA,二者在数据库导向、语义导向、结构化导向三方面,除了在数据库和语义方面SAP存在实施这种以为,它们都是一致的,REP是适应ERP系统的会计数据模式,反过来ERP就是实践REP的有效手段之一。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而更进一步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种经济业务错综复杂,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当今现代企业的主体。传统的ERP中的会计核算系统,只是实现了记账自动化、报表自动等方面的智能化,对账务处理方面依然采取手工输入会计分录、制作会计凭证,没有真正的达到智能化。智能化的自动化会计核算系统为企业信息化铺平了道路,ERP等软件系统,制定更加精细、周密的生产计划,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韦沛文.信息化与会计模式革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62-98.

无缝衔接交通 第4篇

旅游英语专业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和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英语课程,但英语口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相互脱离,从而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专门人才能力的提升。要克服两者相互脱离的现象,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项目课程的知识负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四个方面实现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2. 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重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的朝阳产业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行业引领职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经验的精髓。旅游英语专业只有建立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英语课程,尤其是英语口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才能使学生成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旅游专门人才,在人才市场具有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才能使旅游英语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2.2 必要性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由粗犷型向集约型发展,国民经济将进入到一个经济转型的发展时期。旅游业作为绿色环保型产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业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必须大力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尤其是要努力培养更多的旅游业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从事涉外旅行社和涉外饭店工作,既懂业务,又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一线工作人员。目前,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十分缺乏,其中,最紧缺的人才是英语导游。

3. 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

3.1 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内涵及要素

3.1.1 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内涵

所谓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Mechanism for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Tourism SpecializedCurricula)可以理解为:以学习者为本,凸显课程结构设计中英语课程的主导地位,强调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在知识负载方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确定英语课程以英语口语教学为主线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突出英语语音和听力教学,注重课程内容向工作任务描述的转换,反映专业课程对应岗位群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体现旅游工作领域的特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

3.1.2 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要素

无缝衔接机制由两大要素构成,即专业的贴近度和岗位的结合度,其核心是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其关键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两大要素融为一体则是通过英语口语项目课程系列这一主线和旅游专业英语项目课程系列这一辅线共同来实现的。该主线包括英语口语、旅游英语口语、领队英语等项目课程,这一项目课程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旅游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英语口语能力,它是一条教学明线;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和领队英语三门项目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结构设计辅线,它是一条教学暗线,它所包含的这两门英语课程在教学中仍将突出口语教学的比重。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更强调旅游专业知识的广度,而后者更注重旅游专业知识的深度;在教学中,这两条线相互依托,齐头并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专业知识的输入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两条凸显英语口语教学的明暗线的交叉点就是学生的综合实践,其综合实践体现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3.2 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综合评定效度

衡量和考察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教学效果,需要一个合理的综合评定效度,该综合评定效度可通过相应的主体系列考试(Main Suite Examinations)来实现。该系列考试旨在考察学生运用英语来谈论和解决与旅游行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共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线英语口语系列课程考试,占口语总分数的60%;另一部分是辅线专业英语课程系列中的口语考试,占口语总分数的40%。这两个百分数植相加,构成综合评定效度(Integrated Assessment Efficiency)。该效度可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口语水平。

3.2.1 关联的深度

英语课程有关介绍旅游背景知识的内容是以主要客源国概况或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为主, 强调英美文化, 兼顾中国民族文化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了解知识文化(knowledge culure),突出普通文化(common culture),强调不同民族的普通文化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所涉及到的各国风俗方面的禁忌要着重介绍。

3.2.2 关联的广度

鉴于课时所限,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文化所涉及的广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应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具体的实施标准应依据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关联的深度和广度是对立的统一,在“够用为度”的原则下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力求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达到“学有所长”,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努力达到“博而精”的境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一线教学和二线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成立各类英语社团或俱乐部,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实现英语口语学习由试误到顿悟的转变。

4. 旅游英语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

4.1 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

在旅游英语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其结构设计方面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具体而言,英语听力针对政策与法规、主要客源国概况或中外文化比较方面,英语口语注重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英语口语作为核心技术课主要是国内景点讲解,遵循“立足本市、本省,辐射全国”,注意将教学内容同领队考证与英语导游考证挂钩,使之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旅游英语侧重对导游业务和饭店管理的总体介绍,旅游英语口语注重沿途讲解和景点讲解,领队英语强调其需要履行的职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尤其是要注意主要客源国家的禁忌。饭店英语应以口语练习为主,突出前厅用语、兼顾客房和餐饮用语。

4.2 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

根据项目课程的要求,英语课程与旅游课程的教学分为入门、深入和强化三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所有课程均应通过细化描述的工作任务来实施。第一学期为入门阶段,侧重英语语音练习操练及提高英语的辨音能力,熟悉和掌握英语变体,这是英语听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听力课程开设四个学期。第二、三学期为深入阶段,重视学习和掌握与旅游行业相关内容的英语常见表达方式,强调英语语音的规范性,这一阶段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运用能力和综合就业竞争力。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上半段为强化阶段,注重将所学旅游行业工作领域的主要内容实际运用于专业相关领域的能力,为第五学期下半段和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3 项目课程的知识负载

按照项目课程的要求,所教授的知识必须均匀地分配到每个教学单位里,每个项目的内容必须保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因此,每个项目只有在课程取材和课时分配上保持知识布局的均衡,才能确保细化描述的工作任务的完成。

4.3.1 课程取材

为实现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 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在知识负载方面必须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其对应度所遵循的标准是英语课程的知识点应取材于旅游专业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学有所长。这就要求必须找到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之间的最佳切入点,以及切入的深度和广度。为此,旅游背景知识所涉及的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知识文化和普通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系列和英语口语课程系列来获得;旅游交际技能则通过英语口语课程系列来掌握。

4.3.2 课时分配

在旅游项目课程体系中,英语课程应超过旅游专业课程,保证英语总课时占专业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英语听说课程学时占三分之一,覆盖三至四个学期;综合英语课程占三分之一,涉及三个学期,专业英语课程占三分之一,跨越两到三个学期。旅游专业课程只占专业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其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模拟导游、饭店客房服务管理等课程可以考虑采用“1+1”教学模式来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课程总学时所占专业总学时的比重,这也是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创新。

4.4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

旅游英语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非常重要。这些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专业项目课程所确定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外部框架,但是,仅有这一框架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内部机制,找到两者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从而达到有效整合的目的。该内部机制必须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如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股份合作等。无论是哪种合作方式,都必须强调长期性和互惠性。只有合作建立在长期的、互惠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其整合的实效性,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由仿真模拟实训室向实际工作环境过渡中逐步学会执行项目课程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和完成相应的工作过程。

5. 结语

通过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在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课项目程的知识负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四个方面实现英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 是摆在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它关系到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发展, 关系到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所以, 实现英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必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语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增强旅游专门人才的综合职业技能, 更好地促进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47.

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的解决策略 第5篇

一、研究数学教学中的“衔接点”

为了加强中小学教师业务交流, 开展对口教研活动, 增强对衔接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把握:一是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师要相互熟悉对方教材的内容, 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 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意比较性联系, 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与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 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三是师生交流方式的衔接。中小学教师在师生交流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方式, 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差异。学校让衔接教师提前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想状况, 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 有效地保证学生身心发展的平稳过渡。

1. 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很少有教师去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标准》) 。正因为如此, 造成中小学数学教师在理论上存在脱节现象, 教学目的不明确, 导致他们各按各的经验进行教学, 完全是一种简单的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模式。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 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因此, 每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标准》提出的要求, 尤其是与初中教学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 为教学内容的衔接做好准备。

从小学到初中, 由于“数”的范围的扩大, 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相反数和绝对值等新的概念, 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发展到乘方、开方的运算。例如, 数与有理数的过渡,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都是非负数, 根本无需考虑它们的符号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和“-”, 就是用来做加减法运算的。引入负数以后, 受非负数思维定势的影响, 对有理数的性质符号产生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 特别是用不带符号的字母表示的数, 更是想当然地把它当成一个正数, 如|a|=a, 5a>3a这样的错误经常出现。因此, 学生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容易犯错的计算, 要反复强调、加强练习, 尽可能地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除此之外, 学生升入初中以后, 还接触到了代数式。小学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 而初中接触到的则是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 是抽象的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一方面, 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代数式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 也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并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区别, 在知识的过渡阶段架构起一座有效衔接的桥梁。

2. 教学方法的衔接

目前, 教学“衔接”上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得慢、讲得细、练得多, 而中学教师讲得快、讲得精、练得少;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 而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 而中学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少、教师辅导也少;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 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问题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 而中学则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学生刚到新的环境, 对一切都不适应, 课程的增多, 教学方法的改变, 常使他们无所适从。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意愿。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旧知识才能得到更新改造, 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分强调应用题的列式计算, 导致学生进入初中后不能尽快列方程解应用题, 往往费力不小而效果不佳。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常量关系;二是启发学生找出等量关系。例如, 比一个数的2倍小3的数等于5, 这个数是多少?按照小学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即逆推解法, 列出算式 (5+3) ÷2;而在初中则是直接推导, 设这个数是x, 直译原题, 得2x-3=5, 再通过解方程得出结论即可。教师需要告知学生, 有些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不方便, 只有采取代数方法, 再用一些典型的例题帮助学生分别用代数法和算术法解题后做比较, 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 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脱离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以发展学生为本。因此,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提高。那么, 怎样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呢?首先, 教师要改变学生以往“你讲、我听、我记、我练”的学习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其次, 强化数学训练, 利用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习题, 设计分层次和多样化的训练, 与此同时还要规范学生的作业要求;最后, 及时做好复习与总结工作, 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3. 师生交流方式的衔接

(1) 学生与教师相处方式的衔接。

升入初中的学生, 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趋于成熟, 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阶段, 同时又像一只叛逆的小刺猬, 对教师产生一种似信非信的心理。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因此, 教师要与学生和谐相处, 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 而不是利用教师的权力去命令他们, 以此来消除学生心理的障碍与戒备, 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

(2) 中小学教师数学语言的衔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语言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笔者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做作业和考试中不能理解题意, 以致分不清该做些什么,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数学语言中一些关键字的意思。例如, 笔者在教学比较复杂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时, 有位学生还在问我什么是“因式分解”?可当其他同学一做出来时, 他马上就说:哦!原来是这样做的, 我也会。因此, 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意讲清楚数学语言的字义和词义, 正确严谨地使用数学语言。与此同时, 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活泼、具体、幽默, 都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解题。《学记》中说过, 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 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 无论答案正确与否, 都应当充分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

(3) 学习兴趣的有效过渡。

学习兴趣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那么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推动学生去克服学习困难。“灌”和“压”的办法, 使不少的小学教师把数学课堂教得枯燥无味, 使不少学生听到数学就头痛, 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在教师的严加管束下, 学生虽然没有兴趣, 但也只能被动地勉强应付。而中学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稍一放松督促辅导, 学生成绩便会下降, 进而对数学敬而远之, 引起动机与效果之间的恶性循环。

二、解决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要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衔接自如, 需要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既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 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1. 教学内容衔接的解决策略

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衔接点:一是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二是由“数”到“式”的过渡;三是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四是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2. 教学方法衔接的解决策略

教学方法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 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深入浅出地讲解, 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 严格统一书写格式。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采取有效的方法, 或放慢进度, 或分散难点, 或化难为易, 因势利导, 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3. 学习方法衔接的解决策略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以教师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 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

(1) 预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提出以下两点要求:一粗读, 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 掌握本章知识的概况;二细读, 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推敲、体会、思考, 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难以理解的概念标记符号, 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要学生认真预习, 听课时常常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前教师可以先布置预习提纲, 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之间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思”是指学生的思维, 没有思维, 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记”是指学生课堂做笔记。掌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效果。

(3) 巩固复习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 而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至于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 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 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指导上,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 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来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在作业书写方面也要注意“写法”的指导, 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晰。指导时应教会学生: (1) 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2) 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 (3) 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 开始时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跟练,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 总结方法的指导。

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在进行平时的课堂小结、单元小结或复习总结时, 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教师, 笔者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 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 通过看, 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 标出重点、难点, 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答各种类型的习题, 通过解题再反馈, 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目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4. 学习心理衔接的解决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 没有兴趣, 没有求知欲, 何谈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引导环节, 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 因为大部学生对同一目标的兴趣的稳定性、持续性都较差,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参与状态, 防止学生兴趣减退, 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 提高参与质量。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生动的事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用和蔼亲切的笑容, 幽默诙谐的语言,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教师主要是以鼓励、引导、启发等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进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 中学教师也要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衔接工作。

5. 学习习惯衔接的解决策略

中学数学的一些知识也可以先渗透到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例如, 运算律用字母表示, 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几何图形用字母注明, 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等。这样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并不难, 且有利于学生用符号进行思考, 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学生升入初中后, 教师要对作业格式做统一要求, 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认真书写。在平时的测验时, 可以对书写格式赋予一定的分值, 教师平时要多加强调,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就会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了。

6. 教师间的有效联系对推进数学衔接的解决策略

打破中小学校与校之间的界限, 给中小学数学教师多提供一些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有机会多交流、多探讨, 加深相互学段的学生之间的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加大交流力度与深度,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牵头带领相关教师多进行一些互动式教学, 多安排一些集体教研的时间。作为教师, 尤其是初一的教师更应当主动求教, 为学生顺利实现中小学数学衔接积极提供帮助。

总之, 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 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过渡;既要弥补旧知识的缺漏, 又要认真巩固新知识;既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从小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 也要从中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

摘要:在小升初的学生中经常出现“衔接错位”的问题, 许多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 升入初中以后骤然下降。究其原因, 笔者发现小学生在升入中学后, 由于许多方面都不适应, 所以引发了中小学数学教学上的“断层”现象。因此, 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无缝衔接, 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 使小学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 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田慧生, 肖川.全国教师教研教改优秀论文文库[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杨雅清, 王海松.目标教学与创新教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坦, 宋宝和, 刘吉林.走向自主: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无缝衔接交通 第6篇

1 问题描述及假设条件

1.1 问题描述

假设一个多式联运企业将一批粮食从粮库所在地城市1运送到粮食消费地城市N,中途可能经过的节点城市有N-2个,任意相联的两个城市之间最多有K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相联两个城市之间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费用、运输时间、运输能力、粮食损耗不同,每个城市都可实现粮食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中转,但需要一定的中转时间和中转费用。在不超过运输期限、运输损耗定额和运输能力限制的情况下,确定整个运输过程中所经过的城市及城市间最佳的运输方式的组合,以使粮食多式联运总费用最低。

1.2 假设条件

(1)整个运输过程中只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2)整个运输过程中的总时间不能超过运输期限;(3)整个运输过程中的总损耗不能超过运输损耗定额;(4)粮食运量不能超过被选择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5)若两个城市之间缺少某一种运输方式,则该运输方式在此两城市间的运输费用、时间为无穷大;(6)粮食在两个城市之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即粮食运量不可分割;(7)粮食在两个城市之间的运输费用与粮食运量、所选运输方式的单位运费及运输距离有关;(8)粮食在两个城市之间的运输时间与运输方式、运输距离有关;(9)粮食在两个城市之间的运输损耗与运输方式、运输距离有关;(10)粮食中转只能发生在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节点城市,且在各节点城市最多进行一次转载;(11)粮食在某一节点城市进行中转时,转载费用与两种运输方式单位转载费用、粮食运量有关;(12)粮食在某一节点城市进行中转时,转载时间与两种运输方式单位转载时间、粮食运量有关;(13)粮食在某一节点城市进行中转时,转载损耗与两种运输方式有关;(14)无缝衔接要求粮食在某一节点城市进行中转时不发生延迟。

2 粮食多式联运无缝衔接优化模型构建

2.1 符号定义

C———粮食多式联运总费用;I——城市集合,1,2,3,…,N,,1为起城市,2…N-1为节点城市,N为终点城市;M——运输方式集合,1,2,3,,1表示铁路,2表示公路,3表示水路;K——运输方式种类,本文为3;N——城市个数;q——粮食多式联运批量;T——粮食多式联运期限;W——粮食多式联运损耗定额;;cmij——在城市i和城市j之间选择运输方式m时的运输费用(元);tmij——在城市i和城市j之间选择运输方式m时的运输时间(h);wmij——在城市i和城市j之间选择运输方式m时的运输损耗(%);qmij——在城市i和城市j之间运输方式m的运输能力(t);,即m≠n;cimn——在城市i由运输方式m转换到运输方式n的中转费用(元);timn——在城市i由运输方式m转换到运输方式n的中转时间(h);wimn——在城市i由运输方式m转换到运输方式n的中转损耗(%)。

2.2 模型构建

2.3 模型说明

式(1)表示以粮食多式联运总费用(运输费用与中转费之和)最小为目标,式(2)表示粮食多式联运总时间(运输时间与中转时间之和)不能超过粮食多式联运期限,式(3)表示粮食多式联运总损耗(运输损耗与中转损耗之和)不能超过粮食多式联运损耗定额,式(4)表示在城市i选择运输方式m运往城市j时粮食运量不能超过城市i和城市j之间运输方式m的运输能力,式(5)表示在城市i和城市j之间最多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式(6)表示在城市i最多只能进行一次运输方式转换,式(7)表示一次运输方案中两段相邻的运输路径中所选用的运输方式与在节点城市处的运输方式转换是连续的,式(8)和式(9)为变量的取值范围。

3 粮食多式联运无缝衔接优化模型求解

本文所建模型属于NP-complete问题,在目前计算机上用枚举法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到精确最优解,而遗传算法是通过模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的强大搜索算法,是寻求这种满意解的最佳工具之一。在该算法中,问题的解被表示为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就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被赋予一个适应度,代表此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度,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了群体在群体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三种主要遗传操作,产生新的适应度值更大的群体。经过若干代遗传操作后,群体不断进化,最后收敛于问题的最优解[4]。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本文所建模型的具体思路如下:

3.1 个体编码

对于遗传算法而言,个体的编码方式对问题的求解速度、识码率、最优解的范围都有很大影响。本文采用二进制编码,染色体长度为城市个数减一(N-1)与运输方式种类(K=3)的乘积[5]。每一联运方案均可用图1所示的代码串L表示,代码串按照城市编号1,2,…,N-1依次排列表示城市i铁路、公路、水路3种运输方式的排列,每一个字段Pim占一个字节,表示城市i运输方式m的候选状态,表示在城市i运输方式m被选中,表示在城市i运输方式m未被选中。表示城市i被选入多式联运通道,表示城市i未被选入多式联运通道。如图2所示的多式联运网络中联运方案1—铁路—2—公路—3—水路—4可用染色体,1,0,0;0,1,0;0,0,1,表示,联运方案1—公路—2—水路—4则可用染色体,0,1,0;0,0,1;0,0,0,表示,染色体长度均为4-,1,×3=9。其中表示城市3未被选入多式联运通道。

3.2 初始群体选择

初始群体的选择应该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并且要有足够的染色体,否则可能陷入局部最有而出现早熟现象。因此,本文采用随机取值的方法生成大部分染色体,再加入一部分可行解染色体作为初始群体。

3.3 适应度函数构造

在遗传算法中用适应度函数来表明个体和解的优劣性,用来确定个体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适应度越高的个体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就越高,这样就保证了个体向最优解的方向发展。本文所建模型的目标函数为粮食多式联运总费用,要求取最小值,而适应度则要求越大越好,所以目标函数不能直接作为适应度函数。因此,本文采用目标函数的倒数1/C作为适应度函数F,即F=1/C。

3.4 遗传算子确定

在遗传算法中,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直接影响着遗传算法的效率和收敛速度。

(1)选择算子。选择运算对群体中的个体进行优胜劣汰操作:适应度高的个体被遗传到下一代群体中的概率大;适应度低的个体,被遗传到下一代群体中的概率小。选择运算的任务就是按某种方法从父代群体中选取一些个体,遗传到下一代群体。本算法先对种群中的个体按照适应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然后采用轮盘赌选择来确定各个个体是否遗传到下一代群体中,即假设每一个体的适应度为Frr=,1,…,R,,群体总的适应度为,将比例作为第r个个体的选择概率。

(2)交叉算子。交叉运算是指对两个相互配对的染色体依据交叉概率pc按某种方式相互交换其部分基因,从而形成两个新的个体。交叉运算是遗传算法区别于其他进化算法的重要特征,它在遗传算法中起关键作用,是产生新个体的主要方法。本文采用两点交叉法来产生新一代个体,每一个经过交叉的个体要进行单字段变异。典型的交叉概率pc取值范围为0.6~1。

(3)变异算子。变异运算是产生新个体的辅助方法,它决定了遗传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同时保持种群的多样性。交叉运算和变异运算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搜索空间的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本文选用较大的变异概率pv=0.2。

3.5 算法的改进[6]

经过以上操作后,新产生的后代不一定满足约束条件,还需要对产生的新个体进行检验,如果不满足约束条件,则个体会被重置,重新进行上述操作,直至产生的个体满足约束条件。为此,本文加入式(10)所示修正机制。

3.6 算法终止条件

本文采用相邻代适应度无显著变化≤,0.01,作为终止条件,并输出种群中较优的个体作为最终结果。

4 结束语

本文从粮食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费用最小化出发,以不同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为要求,考虑粮食运输期限、损耗定额与运力限制等条件,构建了粮食多式联运无缝衔接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改进的遗传算法,通过对各种费用、时间、损耗等参数的合理标定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快捷地进行求解粮食多式联运无缝衔接方案优化问题,从而为粮食企业选择运输路径与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多式联运提供参考依据。该模型还可进一步扩展为多种运输方式、多条运输线路、多个运输企业的组合优化问题,求解时只要在个体编码阶段适当增加染色体的长度即可。但是,该模型与现实情况还有一定差距,如:不同时间段的运输时间和费用不同,在节点城市实现无缝衔接还需要粮食多式联运各方的协作配合等。如何将这些实际问题体现到模型中,并使其能更加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当中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莫宝民,冯雪莉,李青.加强东北地区铁路粮食运输能力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28(5):51-52.

[2]董立淳,任新平.我国粮食现代物流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外物流,2006(1):43-46.

[3]洪涛,王群.针对我国粮食物流瓶颈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J].粮食经济研究,2004(6):18-23.

[4]王玲玲,覃运梅.多式联运的运输方案选择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1(10):78-81.

[5]杨秋秋,王辉.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集装箱联合运输运输优化模型[J].物流科技,2006,29(12):29-31.

无缝衔接交通 第7篇

《无言的爱》是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关于动物的小镜头:一只花猫把四只乱跑的小狗衔到狗窝后给它们喂奶;不同种类的两对父母鸟不分彼此共同造窝、喂养儿女。两个小镜头的写法基本相同,都是先写背景情况,再写镜头画面,最后写人类的表现。

本单元导语中要求:在阅读课文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努力用各种方法自己去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

我们的阅读教学重分析、重理解、重人文内涵的挖掘,却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如我接手的这个班级,学生的说话和写作问题不小——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着力方向搞错了,即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却忽视了语用训练。

那么,如何彰显“语用”,通过语用训练让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起来呢?在教学《无言的爱》时,我力图体现自己的这一想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语境中辨析安然与安静、幽美与精美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描写两个小镜头的句子,比较句子,体会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效果的不同。

3.领悟文中两个镜头的写法,创设情境,尝试模仿运用,描写一个镜头。

4.抓住两句重点语句释疑,在释疑中感受动物之间的友爱相处,反思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上述教学目标1和2指向在语境中品词品句,理解及体会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教学目标3指向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和在语境中的迁移运用;教学目标4重点指向“质疑释疑”单元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过程

1.画面欣赏,导入新课

(1)欣赏一组画面。

画1:一只白鸽和一只小短尾猿亲密相依,原来小短尾猿出生后母猿病逝,这只鸽子一直与其相伴。

画2:印度发生洪水,一只小老鼠伏在一只蟾蜍身上躲避洪水。

画3:一只小白狗正在给两个月的小黑豹喂奶。

画4:一条警犬衔着一只白猫,原来这是它从一片废墟中救出了一只流浪猫。

(2)齐读课题,联系刚才看到的画面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四幅温馨的画面,既把学生带进了爱氛围里,又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无言的爱”,同时,也为后面的迁移运用做了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有没有注意到这篇课文写法上的特别之处?”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文章主体部分由两组镜头构成(板书:镜头一、镜头二),知道什么叫镜头吗?镜头一般由一个个连续的画面组成。文中的两个镜头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感人。请点出第一小节中的中心句,齐读。”

(3)教师:“让我们走进这两组镜头。”要求:默读课文,给两个镜头分别起一个贴切、简练的标题,如果能够醒目就点赞。

(4)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提炼板书。(预设:花猫喂乳幼狗、异鸟共造窝同哺育。)

设计意图: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重视课文表达了什么,又要重视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1)学习镜头一

①教师:“学习第一组镜头,思考作者是怎么写这组镜头的呢?轻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思考这个镜头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并想一想各层分别在写什么?”

②师生交流,教师随机梳理及板书。

首先,(第1、2、3句)作者三言两语,先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也就是起因。(板书:背景。)

接着,(第4、5、6、7、8句)作者描绘了两幅画面:母狗绕圈狂叫、花猫衔来小狗喂奶。(板书:绕圈狂叫、衔狗喂奶。)

最后,(第9、10句),文本写了主持人的评论,也就是人们的观感。(板书:人们的观感。)

③品读母狗“绕圈狂叫”画面。

首先,教师出示:“母狗急得在树下绕圈狂叫,小狗却听而不闻,散开去往草丛里钻。母狗急得在树下绕圈子汪汪直叫,小狗听见了,就像没听见一样,散开去往草丛里钻。”

然后,教师点名朗读,让学生比较句子。

最后,师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这两个句子没有好坏之分,第一句用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明了;第二句用的是口语,特点是通俗易懂。”

④品读花猫“衔狗喂奶”画面。

提问1:“花猫衔来小狗,喂奶”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学生轻声读读有关内容,完成填空:不料白猫见状,竟()而去,把四只乱跑的小狗一个个()到狗窝里,自己()身子(),让四只小狗吸它的奶。四只小狗把它当做母亲,乖乖地不乱跑了。

提问2:说说花猫的这一系列动作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指导朗读,帮助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⑤教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真正的母亲的表现。”教师出示:母狗无法近前,但看到四个儿女安然地扑到白猫的怀里,它也就安静下来了。

首先,教师指名朗读,让学生思考“句中带点的词语是什么意思,能相互调换吗”。

然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结合画面观察引导学生体会“安然”着重表现的是平安舒适的样子,“安静”对应的是声音,这里指母狗看到孩子们安全了所以放心了,不再发出狂吠声。

设计意图:写好镜头的关键是写好重要的连续画面。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重要的连续画面呢?这两个画面的学习其实就是引领学生品词、品句,并在品词、品句中让学生感悟写好画面既需要对细节进行生动的描写,又需要在描写时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⑥教师:“主持人看到这样的画面,用一个问句表达了他的感受,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教师在交流中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这份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的无言的爱是一种最为纯粹的爱——出于一个母亲本能的母爱。

⑦教师小结。教师:“多么有趣,多么感人的镜头啊!现在你能借助板书说说作者是怎么写这第一个镜头的?”(先三言两语介绍了故事的背景情况,接着详细描绘了两幅画面,最后写了人们的观感。)

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小结镜头写法与前面的自主发现写法相呼应,是一种认知的巩固及强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模”。

(2)学习镜头二(略)

4.创设情境,迁移表达

(1)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两个小镜头写法是一样的,先写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的时候要生动描摹动物的神情动作;最后写人类的感受。

(2)教师:“如果让你来写一组镜头你知道怎么写了吗?这是我们刚才欣赏过的画面(回放课伊始欣赏过的蟾蜍救小老鼠的画面),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这样的……”教师出示:镜头之三,2006年6月30日,印度发生大洪水。一只小老鼠原本待在一棵树的高枝上,一个浪头打来,它被卷入进了滚滚洪流中。

教师:“小老鼠是怎样在水中挣扎的?蟾蜍又是如何奋力营救它的?看着这样的镜头,你想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里的迁移性表达,给出了画面,给出了背景(起因),并作了一定的提示,目的是在激发学生练笔兴趣的同时,让练笔有了明确的内容,不至于让学生为了“写什么”和“怎么写”而神伤。

(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点。

(4)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评及指导。

(5)布置作业:从另外三个画面中选择一个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写一个镜头;或者放学回家看新闻,选择一个镜头,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和课堂教学应该呈一致性、连贯性,即教什么练什么。如果说“蟾蜍驮老鼠”的仿写是“扶着写”,那么这里的作业就是“放手写”。学生真正表达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扶着练、放手练的完整过程。

板书设计:

[自我反思]

关于语用,我是这样理解的:语用是学生学习后的有效运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

要落实语用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我们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涵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且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应有所侧重。关于小学高段语用训练点的选择,我觉得可以重点作如下关注。

1.根据单元目标,寻找读写结合的点。单元目标一般有两方面的内容组成,首先是对单元人文内涵的总体解读,然后是对单元知识、能力方面的一个总的要求,其中就牵涉到一定的写作知识在里面。

2.根据课文的段落特点,寻找读写结合的点。“段落”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中间的几个小节构成的形式均为“先概述和具体”的方式,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段落的写作方式,在这里就可以创设语用训练。

3.根据课文篇章结构特点,寻找读写结合的点。“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包含“教材应该是指导学生习作的一个例子”的意思。不少教材可以成为非常好的习作例文,如《颐和园》。

4.根据课文的留白之处,寻找读写结合的“点”。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续编课文,利用插图想象写话,或者在课文一笔带过的地方展开想象等。

[专家点评]

一堂好的语文必然是亮点频现。王雅琴老师这节课亮点多多,举例如下。

亮点一:解题有特点,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无言的爱”怎么解释?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发言,而是相继出示了“印度发生洪水,一只小老鼠伏在一只蟾蜍身上躲避洪水”等四幅画面让学生观察,在欣赏完画面后再让学生说说对“无言的爱”的理解。有了这个观察的基础,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了课题的意思。这个环节也看出了教师的匠心所在——画面还会复现,并在后面的仿写环节派上重要用场。

亮点二:抓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进行语言训练,扎实到位。比如,讨论安然与安静是什么意思?在句中能相互调换吗?学生不仅能讲清这些词的本义,还能将词语放在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说清不能调换的原因。掌握这种“词不离句,在语言环境中学词”的方法很重要,因为这是一种能力。语文课本应姓“语”,就是说要学习理解语言,训练运用语言,在本节课内,这方面十分突出。

上一篇:增压特性下一篇: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