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训练法

2024-09-14

生物反馈训练法(精选7篇)

生物反馈训练法 第1篇

1 研究对象

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A、B两个教学班,每班30名男生。A班为传统教学班,B班为采用生物力学方法教学实验班。

1.1 研究方法

1.1.1 问卷调查法

对2011级体育教育系本科学生60人发放问卷,共60份,有效回收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1.2 教学实验对比法

实验班采用运动生物力学体操教学法(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多媒体运动分析CAI课件和ADAMS三维体操动作建模)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按着体操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执行,考评项目有(技巧、单杠、双杠、跳马)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

1.2.3 数理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运用Excel与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 19.0统计处理,得出结果进行实验对比。

1 . 2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体操教学的程序

视觉观察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体操动作都是在三维空间完成的,在体操教学中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撑握完整动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采用运动生物力学三维摄像学习的优势因素对技术动作具有直观、真实、准确、可滞留、反馈迅速等特点,又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取准确、生动的动作表现,加快动作的学习。

根据体操课学习的指导思想与采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建构设计了如下体操课学习程序。

1 . 3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反馈教学手段教学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讲解、示范、组织练习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此,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反馈教学手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的开始阶段,分析教学目标与设计辅助练习,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本课技术目标分析,针对各技术环节、用力部位、发力顺序设计相应辅助动作。教师在动作示范后,让学生进行完整动作尝试练习,并发现问题,在练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应用该反馈系统学习。(见图1)

应用该反馈系统,教师必须有效地控制教学组织过程,合理地安排分组练习和观摩,选择适当的三维动作空间时机,增强学生体验效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后及时进行适时指导。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 . 1 实验后两个教学班学生学习态度与一次课教学教果比较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在对体操课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认识方面,采用调查访问的方法,对实验班A的30名同学、对照班B的30名同学进行调查统计,统计出实验班A有21人有占70%的学生表现出对体操的学习和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照班B则有较多学生对体操没有很大兴趣,并进行X2检验(P<0.01),见表1;双杠挂臂屈伸上一次课动作完成情况看实验班A有92%的学生能完成教学内容,对照班B有68%的学生能完成教学内容,见图2。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表明,练习者对一些新运动技能的掌握往往受到先前大脑皮质形成的运动技术的痕迹,这种痕迹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表明教师对体操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向学生讲明动作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学生领会了该动作的力学原理,就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练习。实践证明,学生对体操动作技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动作练习就容易完成,而且能正确掌握,胆量也大了,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心态。

2 . 2 实验后两个教学班学生技术成绩比较与分析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反馈系统教学方法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大脑中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结构,实验前后两组学生技术成绩比较与分析体操技术水平是验证体操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对比试验,对2011级学生结业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的对比教学实验,统一组织考试,采用标准10分的评分方法,每个动作规定从10分起评,考试成绩见表2。

2011级实验A班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平均成绩,经实验前后配对均数T检验,单杠骑撑前回旋技术、技巧前滚翻、跳跃分腿腾跃、双杠支撑摆动其差异性程度非常显著(P<0.01);双杠挂臂屈伸上差异显著(P<0.05),2011级实验A班成绩明显好于对照B班成绩,体操教师运用生物力学进行体操技术动作反馈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区分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明确动作完成程序,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动作的根源,使动作规范化,快速掌握动作。在结业技术考核的成绩评定中,发现试验班的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普遍要好于对照班的学生。这说明在采用运动生物力学技术教学中,通过体操动作的三维直观图像给学生清楚的认识,实验班的学生对动作结构理解的更加深刻,在完成过程中出现自动化程度高。由此可见,实验班采用现代化手段建立起来的反馈系统指导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 结论

(1)体操教师运用生物力学反馈技术动作方法,有较强的时空感,能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进而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动作,建立准确的动作概念,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表现出对体操的学习和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完成掌握动作的时间缩短。

(2)通过教学实验,实验班体操技术结业考试平均成绩、最好成绩都明显优于对照班,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反馈体操动作技术特征,突出动作环节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则容易理解,并有意识地按其力学原理去完成动作练习。证明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反馈系统指导体操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反馈训练法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04~2013-11收治的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 患者通过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进行治疗。患者年龄32~60岁, 平均 (43.4±8.3) 岁, 治疗前调查患者尿失禁类型, 其中包含6例压力性尿失禁、2例压力性尿失禁并急迫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程度有3例中度、5例轻度。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 测量患者盆底的肌肉电情况, 治疗标准疗程为7~11周, 每周进行2次治疗, 其中5例患者结束治疗, 3例患者正在治疗。通过盆底肌电量与病史评价了解治疗效果。

1.2 治疗方法

使用芬兰研制的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 在阴道内放置阴道电极, 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设计针对性治疗程序, 如收缩6s、放松11s、每阶段9次等。通过医师指导帮助患者训练盆底肌肉, 每组治疗时间为30min, 每段疗程7~11周, 每周进行2次。其中5例患者结束治疗, 3例患者正在治疗, 根据盆底肌电值与问卷调查明确其效果。

1.3 效果评定[4]

以患者大笑或咳嗽、运动时均无溢尿, 尿垫试验<1g, 为显效;以患者自觉溢尿症状改善、减轻, 尿垫试验尿量较治疗前减轻, 为有效;以患者自觉症状及尿垫试验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 5例结束治疗后, 其中包括4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 1例压力性并急迫性尿失禁患者, 治疗效果均为显效。经对比发现, 治疗前患者的肌电值为3.44~15.57, 平均肌电值为9.8, 治疗后患者的肌电值为26.1~73.5, 平均肌电值为36.7, 平均提高4.36倍。4例症状改善显著的患者, 年龄均小于40岁, 症状改善主要在治疗前的4~6周出现, 1例年龄为60岁的患者治疗效果一般。1例压力性并急迫性尿失禁患者, 不仅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缓解, 而且急迫性尿失禁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夜尿次数下降, 由5次减至1次, 尿急、尿频现象减轻。有3例正在治疗的患者, 症状出现好转, 均为治疗有效;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无不适感, 治疗后无副反应出现。见表1。

注:标“★”为正在治疗的患者;与治疗前对比*P<0.05。

3 讨论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病几率较大, 一旦发病将影响患者日常的生活质量, 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重点关注[5]。近年来我国也在关注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与质量方法, 由于发病率报道涉及患者隐私, 所以根据统计约有10%~80%的女性存在尿失禁问题[6], 而重度尿失禁人数约有3%~9%左右[7,8]。由于尿失禁导致的抑郁症, 在中年妇女中经常一同存在。近年来无张力阴道吊带手术技术不断成熟,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而且具有微创、时间短等优点[9]。一般在治疗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时, 非手术治疗方法比较常见, 其中效果较好的治疗方式为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盆底锻炼主要通过患者自主控制肛提肌收缩, 使控尿能力得到明显加强[10]。生物反馈可以通过模拟声音与视觉信号反馈盆底肌肉情况, 帮助患者与医师确定反馈训练的正确性, 从而使盆底锻炼更加有效。目前, 国际上在使用盆底锻炼时, 往往会采取其它辅助方法加大治疗效果, 而最常用的辅助方法是生物反馈法, 通过生物反馈法可以保证盆底肌肉训练无痛、无创、无副作用[11,12]。根据本次研究的8例患者进行分析, 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肌电量与治疗前比较均取得了提高, 症状改善主要在治疗4~6周时出现, 且本次研究中以年龄小的患者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年龄较大的患者其症状改善较年龄小的不明显, 但本组研究资料较少, 因此需结合更多的临床资料才可得出更明确的研究结果。本组中5例患者完成治疗, 4例患者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余未完成治疗的患者, 到写文阶段, 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且所有患者治疗阶段无不适感与副作用。通过治疗可以说明, 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中4例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年龄均小于40岁, 所以该治疗方法在年轻、程度轻的患者治疗时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张有春, 蒋本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 (7) :758-760

[2]陈志琴, 林美姜, 刘佳华.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4, 20 (6) :77-78

[3]劳美琼, 刘秀玲.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4) :108-109

[4]何拉曼, 邓海英, 胡群英.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手术治疗和盆底肌肉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江西医药, 2012, 47 (11) :985-987

[5]Rivalta M, Sighinolfi MC, Micali S.Sexu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women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treated by a complete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program (biofeedback,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elvic floor muscles exercises, and vaginal ones) [J].J Sex Med, 2010, 7 (3) :1200-1208

[6]陈燕辉, 杨卫萍, 邓敏端.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 2012, 33 (6) :757-759

[7]张洁, 吴洁, 李冬华, 等.生物反馈在压力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4, 25 (2) :118-112, 132

[8]Unger C A, Weinstein M M, Pretorius D H.Pelvic floor imaging[J].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 2011, 38 (1) :23-43

[9]嵇静.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80例I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4) :499-510

[10]符碧红.电刺激加生物反馈及盆底Kegel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21) :4591-4592

[11]冯玲.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提高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时盆底肌肉收缩表面肌电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3) :5346-5350

生物反馈训练法 第3篇

1 生物反馈技术的基本原理

1.1 生物反馈技术的基本原理

生物反馈(BF)是应用科学技术,将人们正常意识难以觉察到的身体生物信号,例如脑电、皮温、肌电、血压、心率等转变成能被人们觉察到的信号(听觉、视觉信号),让患者依据提供的信号,在一定范围之内借助自我意识对内脏器官的活动进行调控,及时纠正偏离正常轨道范围内的内脏活动的训练和治疗的方法。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作出严格、精细的测量及动态显示,让人体生理活动的参数更为信息化、具体化,能够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人体。总之,生物反馈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人体难以感知的身体机能信号间接转化成能被人体更为直观感知的听、视觉信号,帮助接受测试的人员进行有意识的调控,达到帮助运动员调节自身心态并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而生物反馈技术则是实现信号转换的媒介与工具。

1.2 生物反馈技术的作用机制

生物反馈技术的作用机制是使用专门的工具,对人体生理变化过程进行探查,并将其转变成能被理解与接收的信息。依据一定程序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广泛运用到运动员生物反馈训练中,生物反馈训练主要是利用人体神经系统两条线路进行合理调控。具体步骤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当神经信号从人体大脑发出之后,间接传入脊髓,再借助脊髓前角细胞控制被测试人体的骨骼肌,其线路具体称为躯体或脑脊髓神经系统;(2)神经信号从脊髓传出后,借助于复杂的神经节、网传到人体内脏器官。以往普遍认为,后一条线路在一定程度上不被大脑意识所控制、是自主的,因此,也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在自主神经系统中,大脑难以随意发号施令并控制内脏器官活动。但目前已经证明,自主神经系统在一段时间后,也能借助意念进行控制。由器官活动的结果作为信号传入脑中,继而控制动作发生的过程,即是生物反馈技术的深化作用。

2 生物反馈技术在心理训练中的技巧及应用方法

2.1 生物反馈训练的技巧

2.1.1 生物反馈训练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在心理训练中充分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训练,例如反馈训练,能让运动员及时了解自己出现情绪反应后的生理变化信息,继而有意识地控制他们,尽可能消除过度恐惧、紧张和焦虑等多种消极情绪。逐步提升运动员的自我情绪控制力,能有效地解决由情绪问题而产生的学习障碍问题。经过相关研究表明,在对新学习的动作技能展开系统的考试过程中,运动员往往都会呈现出焦虑、紧张的状态,一旦他们接受了心理技能训练,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比赛及考试。

2.1.2 生物反馈训练周期

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中,往往需要花费7~13周的时间进行训练,每周训练一般约为2~4次,每次大约25~30分钟。在平时所进行的放松训练是为了在不应用生物反馈仪的情况下进行放松训练,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能获取实际性的效果,进而逐步提升脱离特定训练环境及生物反馈仪下进行的放松能力,其对运动员有重要的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只要依据比赛所需的意念进行专门的放松指导语,通常在4~6min内,借助于指导语的暗示而形成放松的感觉,继而在比赛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已的竞技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时进行放松训练的时间一般为每次25min左右,每天2次。

2.2 运动训练过程中常用的生物反馈训练法

将生物反馈训练和多种心理训练法相比,其掌握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其实用效果就能够显著表现出来。因此,生物反馈训练值得提倡和广泛推广。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一般常常使用15~20min的词语对放松训练进行暗示以及4~6min的动作表象训练相互结合的心理训练方法。其旨主要是降低人体大脑的兴奋水平,让受试人员缓慢进入放松状态。以下两方面是对放松训练和表象训练的简单概述。

2.2.1 放松训练

近年来,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逐年增重,同时,压力管理也逐步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在多种缓解压力的冲击下,生物反馈放松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相关研究,可知生物反馈干预训练能大幅度增加受试者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平衡性,以及显著缓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升他们的心理调控力。放松训练主要是采用舒适坐姿来调节受试者的呼吸、肌肉,使其全身放松,从感觉温暖到心静等各个阶段共同组成。整个放松训练过程中都是在音乐及词语暗示下共同进行,其过程往往要花费10-15分钟。心理训练的目的主要使受试人员通过“感觉自我两臂的肌肉十分放松、自我感到很温暖”等多种词语的心理暗示来促使其自我放松,恢复平静的心态,尽可能减少四肢传入人体大脑的神经冲动,继而大幅度降低中枢兴奋性水平。总之,实施放松训练的目的是观察运动员在心理训练状态下缓解过度情绪紧张水平的效果,同时,经过系统的心理训练来增加大脑对自身的身体调节支配功能的作用。

2.2.2 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大脑的兴奋性水平,让受试人员的心理及生理功能能够充分动员,以便顺利进入比赛状态或心理训练。同时,应用表象训练还能大幅度强化动作技能的巩固与学习。具体方法:在经过精心研究设计的词语暗示下,使运动员在头脑中表象自我的技术动作的过程、肌肉使力的感觉和节奏逐步唤起自我清晰的动觉。其要求的表象内容最好是完成技术性专业动作,以利用经过表象训练后增强自我信心及激活大脑的作用。

2.3 应用视觉信息和声音反馈信息增强心理训练

由于人体的心理活动一般会借助生理状态而显现出来,同时,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动。在对运动员生理状态进行测试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生理信号的变化采用声音、图像的形式反馈到运动员身上,能让运动员及时了解自已心理状态的变化,继而能有针对性的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在进行放松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觉和声音作为反馈信号进行心理训练,能有效地降低运动员大脑的兴奋水平,缓解紧张、害怕、忧虑的情绪。而在表象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觉及声音信号作为反馈信号,能有效地提升大脑兴奋性水平,进一步增加运动员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受试者皮肤电值显著升高,人体生理功能迅速增强。

3 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员心理训练中的影响

3.1 心理训练能使运动员增强自信、心理耐挫力和自制力

在运动员心理训练中,充分应用生物反馈技术,能使运动员保持勇于拼搏及积极进取的竞争精神,促使竞技水平迅速提高,有良好的准备应对挑战。体育比赛往往利用竞争的魅力吸引运动员广泛参与,通过运用生物反馈技术能让运动员增强自我信心、激励并超越自我,获取奋进的情绪感受体验。有相关研究表明,受试者自身的肌肉力量和自身情绪、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比例的关系,并通过心理训练能使自我积极程度明显提升。

3.2 心理训练助于运动员矫正自身心理缺陷

人的心理往往和身体、周围环境及人保持着相互联系、作用、协调及影响的关系,同时,心理训练也能为人提供活动的空间,在心理训练过程中应用生物反馈技术,能让运动员的心理与教练、队员、训练环境及身体在这个活动空间内充分交融在一起,继而促使队员适应周围的环境,保持队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自身心理存有缺陷的队员身心恢复正常,更好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生物反馈技术的主旨在于调节受试者体内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及交感神经的不平衡性,最大程度地缓解运动员在体育竞技中产生的紧张、焦虑等多种负性情绪。总之,生物反馈技术具有快捷、方便、直观、高效等多项优势,值得广泛运用在多个领域,确保人们得以健康的成长。

摘要: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对生物反馈技术应用在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展开研究,发现多种形式的心理训练能从生理生化及大脑神经活动等各个方面反映运动员心理过程。这无疑为评价运动员心理活动状态变化的差异提供了全方面选择的客观依据,同时,间接证明了心理训练的科学性及实用性。越来越多的运动心理学家都开始逐步尝试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对运动员展开心理技能的训练,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生物反馈技术,心理,训练,运动员,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峰,欧薇,张海,等.生物反馈干预对大学生运动员赛前心理应激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2):165-166.

[2]赵江.浅谈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搏击:武术科学,2011,8(6):61-62.

[3]魏黎明.心理训练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J].商情,2012(32):234-235.

生物反馈训练法 第4篇

关键词:生物反馈技术,偏瘫,上肢分离运动

脑卒中目前大多数康复训练是通过物理疗法, 患者被动的接受治疗效果有限, 并且增加医护人员的负担。通过生物反馈训练, 可以改变机体的内环境, 本项目采用WOND2000F4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 双通道生物反馈重建治疗模式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4年9月年就诊于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患者50例, 其中治疗对象选取病情稳定后脑梗塞7-21天、脑出血14-28天Brunnstrom分级III期,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在51-65岁。1.2病例入选标准。入选标准: (1) 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诊断为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患者; (2) 年龄在65岁以内; (3) 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 无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 (4) 无严重认知、视听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 简易智力测试量表 (MMSE) 评分>24分; (5) 病情稳定后脑梗塞7-21天、脑出血14-28天的患者; (6) 能配合检查和治疗。排除标准: (1) 病情恶化, 出现新的梗塞或出血; (2) 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 (3) 出现癫痫或意识障碍; (4) 不能理解和服从指令的患者。1.3治疗方法。选取Brunnstrom分级III期患者50例, 向IV期标志动作之一 (能肘伸展位肩前屈90°) 作为训练目标。采用WOND2000F4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 双通道生物反馈重建治疗模式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 分肘关节伸展训练 (肱三头肌) 和肩关节前屈训练 (三角肌前部) , 将电极片置于患者上肢, 如在训练过程中发现患者有肌电值的升高及时告知患者并给予鼓励每训练3分钟后休息1分钟, 每块肌肉每日15-20min, 训练4周。1.4评价方法:1.4.1通过记录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1]共10项:大便、小便、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活动、穿衣、上楼梯、洗澡。1.4.2Brunnstrom上肢分级标准:主要依据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即肌张力由低逐渐增高,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状态逐渐显著, 随着共同运动的完成, 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等, 直至完全恢复正常。1.4.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数据分析判定患者治疗结果。该评分标准为定量化评分表, 敏感、可靠, 专门用于脑卒中偏瘫评分, 包括运动、感觉、平衡、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等五个方面。1.4.4比较肌肉动作电位曲线 (EMG波幅峰值)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3)

3 讨论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原理是将电极放置在患者的皮肤表面, 随着肌肉收缩和放松, 产生不同强度的皮温变化, 转变为患者可察觉的听觉和视觉信号, 将心理、生理有关的生物学信息反馈给受试者, 让患者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调整机体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国内外有关报道证实:生物反馈疗法对多种与社会心理应激有关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3,4]。本项目将该技术应用于偏瘫患者上肢分离运动的训练中, 采用声音、影像、肌肉电刺激结合的模式让患者主动参与肢体运动康复中, 并根据显示屏上主动运动时的肌电值与电刺激触发阈值之间的差距、以及屏幕上人物影像的示范动作而进行主动的肢体运动, 使患者直接能感受到通过努力主动收缩所引起的肌电活动的提高及完成的分离模式, 又能让患者尽快掌握肩前屈90°同时肘伸展的动作感觉并将其固定为运动模式, 即打破共同运动模式, 形成部分分离运动模式。以往这一过程主要由治疗师通过神经促通技术等康复手法来完成, 但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被动、枯燥, 且治疗师受治疗时间、体力等限制常需较长的康复时间才能出现, 常常为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代偿更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纠正;旧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单通道) 虽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康复训练模式, 但大多针对单关节按打破痉挛模式的目的进行简单的运动刺激;而本项技术是通过双通道电子生物反馈仪直接刺激并得到分离运动模式, 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代偿, 结合治疗师的神经促通训练, 使患者的分离模式能尽快的被固定下来;与国内应用较热的康复机器人相比, 康复机器人进行复合关节运动训练, 易于进行上万次的重复, 但康复机器人主要是被动重复的运动治疗模式, 无及时、有效的反馈, 不能很好的提高患者的训练主观能动性, 且机器昂贵, 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大多数患者承担治疗费用困难, 经济效益、训练效果均较生物反馈技术差。本研究内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 研究结果提示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明显提高, 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1) , 肢体功能明显改善;肌肉动作电位也较治疗前升高 (P<0.01) , 肌肉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本研究中应用的双通道生物反馈技术可以有效节省人力, 通过机器替代治疗师完成大部分分离运动诱发训练, 更经济适用, 它的进步将造福于更多的脑卒中患者, 将会是未来康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杨朝辉, 李沽明.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评定方法对比研究[J].中国康复, 1999, 14 (4) :199-200.

[2]杨菊贤, 杜勤.生物反馈治疗在心身疾病巾的应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 13 (1) :118-120.

[3]龚凌云, 潘婕, 吴晓牧等.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2010, 4 (4) :13-15.

生物反馈训练法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入住我院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56例。纳入标准:初产妇;符合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2];初次就诊 ,严重程度为Ⅰ~Ⅱ级 ;意识清晰 ,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其中,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严重程度Ⅰ或Ⅱ级的判断标准如下[3]:Ⅰ级为咳嗽、大笑、打喷嚏等腹压增大时遗尿;Ⅱ级为散步、上楼或用力时出现尿失禁。排除有盆腔手术史、泌尿系感染及双胎妊娠者。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28.4±3.5)岁;孕龄37~41周 , 平均 (39.6±1.1) 周 ; 分娩方式 : 阴道分娩179例,剖宫产79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128例。两组患者年龄、孕龄、分娩方式、伴随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治疗及干预方式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对照组在护理常规的基础上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4]:首先发给患者盆底肌训练手册,指导患者根据手册要求进行功能锻炼,依次收缩肛门、阴道、尿道,让患者有盆底肌上提的感觉,依次收缩的练习过程中需告知患者大腿和腹部肌肉要放松,一次收缩过程不低于3 s,连续做15~30 min,3次/d。患者出院后应定时打电话告知在家练习, 并做记录,共跟踪8周。

1.2.2干预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给予生物反馈训练联用盆底肌训练。采用Phenixusb4生物反馈盆底训练治疗仪(广州杉山)对患者进行盆底功能训练。在患者阴道内放置已消毒的阴道电极,检测患者盆底肌肌电情况,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训练。1电刺激患者,引起其本体感觉。给予电刺激对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进行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在尿急、咳嗽等情景下进行模块训练,最后进行综合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2次。2在患者训练期间,从患者立场出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向患者讲述产后尿失禁的一些医学知识、治疗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等,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期间,向患者讲诉生物反馈训练及盆底肌训练的步骤、注意事项及重要性,告知患者不要过于紧张,及时疏导患者焦虑和烦躁情绪,要放松以保证治疗效果。根据生物反馈治疗仪显示屏上的指示图标正确地训练盆底肌功能,不收缩腹部、大腿部等肌肉。住院期间辅助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方法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可自行进行盆底肌训练,定时打电话告知患者在家练习,并做记录,共跟踪8周。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评价治愈: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消失,不必使用尿垫,遗尿现象几乎不存在;有效:遗尿减少,尿垫使用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尿失禁症状未明显缓解,每天使用尿垫次数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5,6]。

1.3.2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I-QOL)进行评分,此量表共包括3个领域(限制性行为、影响社会心理、形成社会尴尬)22个条目,采用5级自我测评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0.96,重测信度=0.9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 8 周后干预效果比较

干预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3、9.216,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治疗后,两组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2。

注:t1、P1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为两组干预后比较

3 讨论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发病率为7%~40%,国内有报道其发生率为23.4%[7]。主要是由于妊娠妇女在怀孕分娩过程中盆底韧带和肌肉过分牵拉,或支配的神经血管受伤,造成提肛肌松弛、萎缩等,最终引起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病种之一,在年轻女性中占20%~30%,中年女性中占30%~40%,老年女性中占40%~50%[8]。研究发现,尿失禁最常发生于产后3个月 ,初( 经 ) 产妇发生 率约为34% , 妊娠期间 发生率约 为42%,产后2个月内发生率约为38%[9,10]。随着妇产科学的发展,产后尿失禁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根据研究目的,收集了初次分娩的Ⅰ~Ⅱ级产后尿失禁患者采用生物反馈联用盆底肌训练进行盆底功能训练,以观察生物反馈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的干预效果。

研究表明,对轻中度尿失禁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康复保守治疗手段,包括盆底肌训练、电磁刺激、阴道和尿道装置及药物治疗等[11,12,13,14]。保守治疗优于手术治疗[15,16],可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 ,且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目前盆底肌训练已经被应用于尿失禁患者的治疗中,我院将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干预联用盆底肌训练以观察其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治疗的改善情况。本研究将产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由护士辅助进行盆底肌训练,干预组进行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联用盆底肌训练,结果显示,干预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χ2=9.033、9.216,均P <0.05);干预治疗后,限制性行为、影响社会心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3.417、2.819、2.744,均P < 0.01),干预组优于对照组。本结果证明,有效的康复干预治疗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有关研究相一致[17,18,19,20,21,22,23,24]。

本研究通过对初次产后尿失禁的患者采用盆底肌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增加盆底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力量。有规律的生物反馈训练可使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并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学会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出院后可脱离仪器进行自主锻炼,康复仪器的使用可加强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念,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改善尿失禁,减轻其严重程度。因而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交信心。

总之,对于产后尿失禁患者尽早给予生物反馈联用盆底肌训练干预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联用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入住惠州市惠阳区妇幼保健院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56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128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干预,共观察8周。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干预组治愈率(64.8%)和有效率(34.4%)均优于对照组(44.5%、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3、9.216,均P<0.05)。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限制性行为[(61.21±5.41)分比(61.54±5.37)分]、影响社会心理[(64.02±4.87)分比(64.13±4.96)分]、形成社会尴尬[(62.26±5.01)分比(62.37±5.08)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限制性行为[(67.12±7.42)分比(77.31±6.28)分]、影响社会心理[(69.26±5.64)分比(78.52±6.45)分]、形成社会尴尬[(70.45±7.46)分比(77.55±7.82)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417、2.819、2.744,均P<0.01)。结论 对于产后尿失禁患者尽早给予生物反馈联用盆底肌训练干预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生物反馈训练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妇产科住院部足月阴道产1年内尿失禁产妇150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关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2],自愿参加本研究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泌尿系统感染、盆腔手术史与精神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3组各50例,A组:年龄23~35(28.14±4.65)岁,孕周37~40(39.24±0.54)w;B组:年龄24~36(28.08±4.71)岁,孕周37~40(39.14±0.61)w;C组:年龄23~35(28.14±4.65)岁,孕周37~40(39.24±0.54)w;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与孕龄等一般资料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产后接受生物反馈训练,B组患者产后接受针灸治疗,C组患者产后接受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治疗。

1.2.1 生物反馈训练

A、C组患者训练前,医师向患者详细讲解生物反馈训练的方法与注意事项,采用PHENIX盆底肌治疗仪压力性尿失禁内置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标准模式,阴道内与下腹部置入感应电极,采集盆底肌肌电信号后,转化为五官可感知的信号显示于治疗仪,通过感知信号,训练盆底肌舒张与收缩,避免盆底肌与腹肌的不协调运动,20min/次,2次/w,共5w。

1.2.2 针灸治疗

B、C组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采用50mm无菌毫针刺入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足三里穴与三阴交穴,并采用艾条回旋灸关元穴,1次/d,30min/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尿失禁症状彻底消失评定为痊愈,对于尿失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漏尿次数减少≥50%/d评定为好转;对于尿失禁症状与漏尿次数较治疗前无改变则评定为无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疗有效率的差异。

1.3.2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24h尿垫试验与盆底肌肉肌电值的差异。

1.3.3 生活质量

参照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3],包括漏尿量、漏尿频率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三个维度,比较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ICI-Q-SF评分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C组比较,χ2=11.42,12.70,*:P<0.05

2.2 三组患者24h尿垫试验与盆底肌肉肌电值的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24h尿垫试验与盆底肌肉肌电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24h尿垫试验明显低于治疗前,盆底肌肉肌电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24h尿垫试验明显低于A、B组,盆底肌肉肌电值明显高于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

2.3 三组患者ICI-Q-SF各维度评分的比较

C组ICI-Q-SF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ICI-Q-SF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C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国际对于女性生殖健康均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女性产后康复问题。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产后妇女的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我国各地报道显示女性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为15%~40%[4]。目前,对于尿失禁的治疗方法较多,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往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但术后仍有部分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未能完全治愈或复发[5]。其中非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小,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训练效果,疗效满意,广泛应用于我国。但生物反馈训练由于疗程较长,治疗期间容易受治疗依从性等因素的影响。大量文献显示,维持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患者的治愈率为50~80%[6]。同时,针灸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常见中医治疗手段,容易被患者接受。近期研究还显示,针灸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但尚未推广应用[7]。本研究采用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疗中,以指导临床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生物反馈训练或针灸治疗患者比较,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治疗有助于显著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妇女患者的治疗有效率,24h尿垫试验、盆底肌肉肌电值与ICI-Q-SF各维度评分,揭示了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妇女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生物反馈训练通过有效促进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且不受时间、体位与地点的限制,操作简便,广泛应用临床疾病的治疗期间,但由于生物反馈训练无固定训练模式,少数患者难以坚持,从而严重影响治疗依从性与临床疗效。针灸是中医治疗手段,通过针灸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足三里穴与三阴交穴通过有效发挥温阳补肾、健旺脾气、益气固摄与疏通经络的作用,从而有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8]。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改善尿失禁症状、盆底肌功能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妇产科住院部足月阴道产1年内尿失禁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3组各50例,A组患者产后接受生物反馈训练,B组患者产后接受针灸治疗,C组患者产后接受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治疗。结果 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24h尿垫试验与盆底肌肉肌电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24h尿垫试验明显低于治疗前,盆底肌肉肌电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24h尿垫试验明显低于A、B组,盆底肌肉肌电值明显高于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ICI-Q-SF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改善尿失禁症状、盆底肌功能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生物反馈训练,针灸,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参考文献

[1]韦晓冬,邓桂香.电刺激并生物反馈训练对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6):23-24.

[2]王海霞,赵烨,钟瑞芳,等.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3-66.

[3]伍晓容.盆底康复训练对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14(8):32-34.

[4]徐扬,刘娟,赵玲,等.补中益气丸配合盆底功能锻炼在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3):168-169.

[5]徐土珍,孙秋华,宋丹,等盆底肌训练早期干预预防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5,14(7):607-611.

[6]田立新.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5

[7]刘芬.针灸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47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20):67-68.

生物反馈训练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在本院就诊的29 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行肠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采用行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并进行生物反馈训练1 个月。所有患者诊断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3 例,女性16 例;年龄50~80 岁,平均(65.10±11.80)岁;病程6 个月~30 年。所行研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

采用美国Given公司Mano ScanTM高分辨率肛肠测压设备测量以下指标: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窄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容量、最大耐受容量等。

1.2.2生物反馈训练

所有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在医师指导下,患者体表贴电极,肛门插入电极,做排便的动作,嘱患者观察自己的压力曲线动态变化,或根据动漫图片,努力协调排便动作,使压力曲线尽可能接近正常人的压力曲线。20 min/次,3次/周,并回家自行练习,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总观察时间为4周。治疗后复查肛门直肠测压。

1.2.3疗效评估

①显效:治疗后症状改善>80%;②有效:治疗后症状改善>50%;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50%[4]。

1.2.4心理状态评估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况,对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1.2.5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y survey,SF-36)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对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肛门直肠测压各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患者直肠静息压、最大缩窄压、直肠排便最大耐受量、直肠排便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容量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患者肛门直肠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和直肠排便最大耐受量升高,同时直肠排便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容量有所下降。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治疗后显效8 例,有效12 例,无效9 例,总有效率为68.97%。

2.3 治疗前后患者心理状态的比较

治疗前后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的SAS评分[(45.0±8.4) vs (28.4±4.3)]和SDS评分[(44.7±9.9) vs(29.1±5.2)],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09 和7.543,P =0.000),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的SAS、SDS评分降低。

2.4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治疗前后患者SF-36 量表各项维度积分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生物反馈后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SF-36 量表各项维度积分提高。见表2。

(±s)

(分,±s)

3 讨论

最近的研究表明,肛门失禁患病率在老年人、危重患者及瘫痪卧床患者中发生率达46.0%~54.4%,大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社会功能[5]。肛门失禁的保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特别是生物反馈治疗,已被视为轻度至中度尿失禁的一线治疗方案。

肛门直肠测压常作为评定FFIC患者肛门直肠生理病理功能的首选方法,客观评估直肠和肛门括约肌功能,能反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和直肠敏感性、直肠顺应性以及它们与一些疾病的关系,并能指导大便失禁的生物反馈治疗。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及生物反馈治疗与以往的传统测压法比较,更简单,精确度高,特异性高,提高疾病诊断率[6]。

目前FFI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与肛门直肠动力障碍、骨盆底括约肌压力下降、社会心理因素和直肠顺应性降低有关[7]。生物反馈利用视觉语言或听觉信号,将信息反馈给患者后,患者有意识地控制及心理训练,从而提高直肠感觉,肛门协调,强化骨盆底括约肌功能。本研究中29 例患者经1 个月生物反馈治疗后肛门直肠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和直肠排便最大耐受量明显增加,直肠排便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容量下降。

社会、心理因素也是FFIC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焦虑或抑郁情绪可引起大便排便感觉迟钝,直肠顺应性下降。在本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FFIC患者的大便失禁症状是否得到改善,患者生物反馈训练后焦虑、抑郁积分较治疗前降低,SF-36 量表8 个维度指标均有明显提高,说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躯体化症状显著改善,全方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学者质疑生物反馈对FFIC的长期疗效,有研究证实大便失禁的疗效可持续1 年,提出延长生物反馈的疗程可提高治疗效果,建议治疗持续3 个月最佳[8]。总之,生物反馈为肛门失禁患者的一个重要治疗选择,即使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但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1]Whitehead WE,Borrud L,Goode PS,et al.Fecal incontinence in US adults: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J].Gastroenterol,2009,137(2):512-517.

[2]Jenny S,Walter SA,Johansson E,et al.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biofeedback,loperamide and stool-bulking agents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fecal incontinence in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5,50(8):965-974.

[3]Leite FR,Lima MJR,Lacerda F.A early functional results of biofeedback and its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nal incontinence[J].Arq Gastroenterol,2013,50(3):163-169.

[4]Lee BH,Kim N,Kang SB,et al.The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biofeedback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onstipation or fecal incontinence[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0,16(2):177-185.

[5]Proktologie AF,Enddarmzentrum R,Bruder KB,et al.Significance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faecal incontinence[J].Zentralbl Chir,2012,137(4):323-327.

[6]Halland M,Talley NJ.Fecal incontinence: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J].Current Opinion Gastroenterol,2012,28(1):57-62.

[7]戴志毅,易文全,刘玲.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大便失禁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杂志,2011,32(9):1391-1393.

上一篇:气相色谱分析烟草工业下一篇:乳制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