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

2024-06-10

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精选3篇)

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 第1篇

1.1 吉林省满族人文资源

满族的先人起源于白山黑水, 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的演变, 涌现了许多满族的著名人物, 如清朝著名的文学家纳兰性德等。众多的人文资源构成了吉林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

1.2 吉林省满族的饮食文化资源

满族饮食作为东北地区的主要菜系和饮食, 深受大众的喜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 其次满族点心萨其玛已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典型食品还有白肉血肠和火锅。现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吉林乌拉街镇和四平叶赫地区仍保持了民族特色的美食。

1.3 遗址建筑的资源

吉林省是满族的发源之地, 至今吉林省某些地区还保持了民族特有的房屋建筑, 例如吉林市乌拉街镇保存了金代时期的百花点将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吉林市区中的小白山的望祭台、松花江畔的船厂遗址、小东门外驿道总站——尼什哈撒, 在四平地区有柳条边、皇家围场。其次, 满族居民的住房特点是“口袋房、万字炕, 烟囱出在地面上”, 成为东北建筑的特色。

1.4 节庆活动与祭祀仪式的文化资源

满族人主要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吉林省境内, 我们还可以看到东海女真的尼玛察哈拉的野神祭;源自长白山的易奚烈哈拉的萨满祭礼;源自海西女真的扈伦瓜尔佳氏萨满祭礼等习俗。

2. 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破坏人文和生态资源

首先, 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文化效益却被人们所忽视。景区环境质量下降, 为了建造景观建筑, 滥砍乱伐, 造成了对历史文物的损害和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 为了经济效益, 不择手段, 有的景区为了扩大知名度, 提高经济效益就虚假宣传, 张冠李戴, 完全失去了民俗旅游的真正内涵。

2.2 缺乏旅游专业人才

我省大中专院校都开设旅游专业, 但是更多的人则是关注大城市著名景点, 忽视民俗旅游。并且旅游专业比较笼统, 民俗旅游课程方面比较薄弱。

2.3 产品单一, 缺乏独特性

在满族民俗旅游当中, 基本都是以静态的讲解为主, 游客被动接受, 没有更多的选择。同时, 各地的民俗村, 风味美食, 民族饰品大同小异, 没有展现出满族不同旗, 部落的民族文化。而是一味地复制模仿, 甚至是滥竽充数。

3. 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开发的新模式

3.1 实现满族民族文化园

现在我省有1个满族自治县, 其中吉林市乌拉街镇、九台莽卡满族乡、四平叶赫满族镇已经被列入“萨满文化传承地”, 伊通满族县已经建立了牧情谷旅游风景区, 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长春等地也建立了萨满文化风情园。但是, 真正的满族民俗文化园能够使满族的文化更直观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3.2 建立学术观赏休闲于一身的萨满文化博物馆

文化博物馆是一种资源聚集性的民俗旅游新模式, 是以文化讲解、图片、历史实物、服饰、宗教器件等文物展现出来, 既可以让游客摆脱空洞的讲解, 在实物中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同时能扩大影响和宣传, 提到民俗旅游的知名度。

3.3 饮食文化游

饮食作为旅游活动的六大因素之一, 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满族饮食文化更是五花八门, 争相斗艳。沙琪玛、乌拉传统火锅、白肉血肠、粘豆包。杀猪菜等形成了满族饮食文化特有的部分, 海内外游人品尝满族特色美食, 定会流涟往返。

4. 发展吉林省满族旅游的对策和思路

4.1 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

当今民风民俗的商品化、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将给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消极影响。而“政府扶持+景区运作+周围居民监控”的管理模式, 将有效改进现有模式的不足, 由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务, 旅游企业归当地政府管辖, 自主经营, 同时发挥社周围的作用, 实施监控。

4.2 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 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 雷同现象严重, 规划不科学, 经营模式滞后, 服务质量低, 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关键还在于缺乏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包括民俗旅游规划和服务人才。因此, 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解决各地民俗旅游存在问题的根本措施。

4.3 开发旅游纪念品, 强化游客体验

游客在景区的游览经历中, 旅游纪念品扮演的是一种体验标志物的角色。它是引发游客回忆的重要线索, 还可以满足旅游者炫耀、寻求认同和尊重等心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元素应当取材于当地的文化资源, 其表现符号应当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桂凤.东北地区满族民族旅游浅谈.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08 (1)

[2]安图政府网.满族民族风情, 2011 (5)

[3]佟永功.功在史册——满语满文及文献.辽海出版社, 1997

[4]王宏刚, 富育光编.满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

东北民俗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 第2篇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满族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剪纸语言和风格。而本文主要介绍了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其风格简洁生动,表现形式大胆夸张,主题自然纯朴,与其他民族剪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

满族剪纸 艺术特点 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 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84-02

满族民俗剪纸根据其独有的文化,生活背景,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每一个剪纸代表着一个故事,呼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幸福的祈盼。

一 满族剪纸的历史渊源

满族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辽宁省内就有五个地方的满族剪纸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这是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五千年历史的删繁就简沉积下来的重要民族文化信息与其特殊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造就了古朴、粗狂、彪悍、大气的剪纸风格。

满族剪纸艺术的真正源头是原始宗教——萨满教。原始萨满教的哲学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皆有主宰,“灵”支配一切,一切皆有灵魂。万物摧毁,但灵魂永存。而灵魂可以依附在某些物体上在生。满族剪纸在其特定的人文背景、生活环境下,逐步拥有了属于自我特征的民俗剪纸艺术。时至今日,满族剪纸风格和大胆夸张的设计意念,不但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

二 满族剪纸的分类

满族剪纸主要围绕生存、繁衍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用剪刀在纸张上随意地舞动创造出一幅幅神秘、浪漫、栩栩如生的民俗剪纸。

满族民俗剪纸来自于民间妇女们在闲暇时间的消遣和生活需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会用剪纸作为装饰,借剪纸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所以,满族剪纸题材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十二生肖”剪纸、“吉祥”剪纸、“萨满”剪纸。

1“十二生肖”剪纸,其中以动物纪年、记时的生肖历法。而在十二生肖中牛、马、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被驯化为“六畜”。“六畜”在传统观念中寓意家族儿孙满堂、吉祥美好,寄托了人们衷心的祝福。鼠、虎、兔、蛇、猴,这五种野生动物是人们熟悉的,这里有被人敬畏的虎、蛇:被人避忌却依附人类存活的鼠;被人们喜欢的兔、猴,这些动物都是与人类密不可分的。龙,却不同于其他动物,它是“灵物”,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它寓意富贵吉祥,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人类赋予了十二生肖深刻的寓意,这也是为什么在剪纸艺术中十二生肖剪纸能独具一格的原因。

2“吉祥”剪纸,是人民把向往美好的故事、人物、动物、植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创造性的材料剪刻成图样。一般是送与他人作为祝福,或是在自家显眼的地方张贴,希望生活富贵美满、仕途顺畅、夫妻和睦、多子多福、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等,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所有美好愿望。

3“萨满”剪纸,线条细腻婉约,构图对称,手法奇特,豪放粗狂,烘托出神秘、灵异、庄严的宗教气氛,刻意强化和推崇对神的崇拜。人们祈盼萨满与诸神沟通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子嗣平安、逢凶化吉。

三 满族剪纸的具体用途

1 宗教祭祀

在祭祀仪式或祈福纳祥时的剪纸,如挂笺、佛头、灵头幡、替身纸人等:如图所示“挂笺”,最早作为装饰品用于祭祖场所,通常挂单数。传闻自家宗族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无论它的起源还是它的发展始终演绎着崇尚神灵、避痕驱邪、纳福求祥的内容。 (图1,图2)

2 装饰张贴

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如图所示窗花,用于在窗户上张贴装饰。在北方比较常见,北方农户家多是木格窗,在窗户上糊一层白色的“皮质”,逢年过节就会换一次窗纸和窗花,以示除旧迎新。(图3,图4)

3 摆衬

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图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如图所示喜花,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通常将剪纸摆衬在皂盒、茶具、脸盆、梳妆镜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上。喜花图案多是寓意吉祥如意、喜气洋洋。色彩鲜明多为大红。外形样式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构图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图5)

4 刺绣底样

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衣袖花、背带花;如图所示鞋花,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头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图6,图7)

四 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

民俗剪纸在各个不同的民族,地区之间总会存在差异,也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才能拥有属于自己艺术特色的剪纸。在这些民俗剪纸中满族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就存在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

1 构图形式上

其他民族剪纸讲究整体构图,上下均衡,左右对称,要求画面饱满均称富有美感。而满族剪纸源起于萨满巫术。因此满族剪纸以原始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满族习俗为题材,保留了最原始的剪纸艺术形态,内容神秘多变,记录了大量的古代文化符号,风格简洁,纹样古朴。追求神似,内涵丰富,高度概括图案,简化成符号,由这些符号组成一张张具有魅力的民俗剪纸,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2 表现形式上

其他民族剪纸主要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功,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驰名。在造型上深入刻画,务求传神妙处,给人以生动优美的感觉。而满族剪纸是根据大自然的自然形态美,大胆且随意地进行夸张与变形。把具象的图形抛开,无限延伸想象,把客观事物中的形态进行提升。满族剪纸大都以二维空间为主,抓住外廓的主要特征和动态,夸大主要特征,并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夸张,以剪影表现情态动势轮廓,省略行体内的一切细节,进行高度概括,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形变化中,只追求生动,不注重逼真,物象的变形视需要而定。需要的大小、圆方看自己喜好,一切不受任何自然形态的影响。

3 主题选择上

其他民族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在剪纸的品种上,剪纸有表达农村生活内容的飞禽走兽、珍奇动物、花鸟虫鱼,也有农村人喜闻乐见的戏剧人物、京剧脸谱、神话传说人物等。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

满族民俗剪纸继承了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的萨满文化内容和神奇的造像艺术,它们形式凝重、古朴、粗狂,祭祀符号明确、固定,手法写意、写形、写心。

女人们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副乳如山的媳妇人、头上长着柳枝的嬷嬷人、半人半兽的神人、三层枝干的参天大树……正是这些看起来神秘奇特的图案,执着地记录着东北大地上古老民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萨满信仰,记录着人类的祖先是如何把自己与这山林草木、乌兽鱼虫融为一体,与万物分享自然的精神状态。这是人类不可再生的情感。而这永恒的情感记忆,是通过母亲们的双手,经历风雨,代代相传,才把这些民俗剪纸宝贵地储存下来。

满族民俗剪纸经过了历史浓厚的文化积淀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成为中国民间剪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满族民俗剪纸留有东北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满族的人文特色以及丰富的萨满文化。我们会发扬这一灿烂、辉煌的传统艺术,让它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瑰丽的风姿。

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 第3篇

新宾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抚顺市, 是中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历代先民长期聚居于此, 并且以其聪明才智创造、发展了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富有满族特色的赫图阿拉城因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诞生而誉满神州, 加其金政权第一首府的特殊高贵地位, 辟有十里商贾闹市, 文化经济昌盛, 被誉为清代的第一都城。同时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清永陵, 与沈阳的清福陵和清昭陵合称为“关外三陵”, 在建筑艺术上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清朝初年, 当时为了保护“龙兴重地”, 清王朝沿着明朝边墙部分走向栽种柳树篱笆墙, 俗称“柳条边墙”。如今在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升乡旧门村的北山梁上, 仍然可以看见底宽1米、顶宽4.5米、深1-2米不等的边壕遗迹。满族的生产方式、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及神秘的满族文化民俗等无不体现着满族民众的智慧与创造力, 并成为辽宁民间风情的典型代表。

二、新宾满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影响

(一) 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1. 民族文化的同化

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 异族文化的引入, 使这些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比如:随着旅游业的开发, 新宾镇也发生了震荡, 汉化现象逐渐严重, 他们穿上轻便灵巧的汉族服装, 而繁重复杂的满族服饰则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过去做饭贴饼子用的大铁锅不见了, 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现代化的燃气罐;过去满族每家每户睡的通铺火炕也已经被舒适柔软的床和暖气取代。民族旅游业的开发使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汉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2. 民族文化的商品化

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 经济驱动的力量在民族文化上显得更为突出。为了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旅游接待地的东道主纷纷把一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搬上舞台, 作为赚钱的商品, 不断被扭曲和异化。比如:将满族婚俗开发成旅游产品时, 将原有满族婚俗之相看, 布置洞房, 迎亲, 举行拜堂仪式, 过彩礼, 婚礼, 拜天地进入洞房, 上亲客和回九等传统习俗完全沦为谋求经济利益的手段。接待地的宗教文化、传统习俗失去本来的神圣性和象征性意义, 同时传承性也受到威胁。

(二)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造成环境污染

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和旅游业自身可能的失控发展, 不可避免地会给接待地带来一定的影响, 旅游者的一系列不文明、失范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恶劣。自然资源本身是脆弱的, 游客毫无节制的一系列行为严重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例如:大批游客的进入, 所经之处制造了大量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 大大降低了当地的环境质量;个别游客在景区的非吸烟区吸烟造成空气污染的同时也破坏了景区环境;抚顺新宾的清永陵和赫图阿拉老城中随处可见旅游者随意留下来白色垃圾, 更有甚者在陵墓和城墙上留下“xxx到此一游”。在风雨中毅力坚挺数百年的古建筑如今却被白色污染围绕着, 人为破坏的斑驳城墙还能坚持到几何!

2. 盲目兴建接待设施破坏生态环境

人们为了更高的利益加建和开发当地的设施,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表现在旅游业的过度超前发展, 如个别偏远地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虽然较优越, 但配套的交通、电力、通讯等行业发展滞后, 所以为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 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盲目兴建豪华旅游接待设施, 结果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完整, 遭到人为损坏。例如:在新宾满族自治区的各个景点附近尤其是清永陵和赫图阿拉老城建设商业化, 现代化的旅店, 与当地满族风情的建筑格格不入, 为修建停车场, 娱乐设施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植被, 部分商家甚至为了与自家酒店风格颜色相统一将相邻的古老城墙涂色。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环境, 产生许多负效应。

(三)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 难免将受到来自外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裂变和扭曲。一贯以少数民族的淳朴善良著称的满族人民, 他们不曾为金钱的利益所诱惑。但是, 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繁荣, 给他们带来了商品意识, 逐渐卷入到各种各样的商业纷争中去, 产生对金钱的盲目崇拜, 使当地社会风气恶化, 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例如: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 很多旅游个体商贩, 肆意哄抬物价, “宰客事件”层出不穷, 究其深层次原因,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多年来受外部市场经济影响的结果。

三、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保护开发的策略

(一) 加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以保护为基础的原则上, 合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首先加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要强调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树立保护第一的宗旨, 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才是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其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刊做好文明旅游公益广告宣传, 加大力度宣传旅游活动可能会给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 使人们充分认识民族旅游的危机, 加强环保意识。

(二) 将建设地旅游设施与当地风貌融为一体

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风貌, 如果需要建设一些新的设施时, 景观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在原生态的基础上, 对建筑环境进行改善, 修建, 改造, 注重生态效应, 大力提倡生态旅游, 将生态旅游的观念贯穿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合理布局, 适当控制旅游者数量, 保护生态。

(三) 增强当地居民文化传承意识

使当地居民形成“我爱满族, 保护传承”的意识, 从根源摆正自身的态度, 增强民族文化保护者与传承者的使命感, 只有从内心坚定才能是一切行动的动力, 从而毫不动摇, 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加大对当地满族文化的宣传, 使人们更加主动去了解满族文化民俗, 让当地人带领游客学习体会满族风情, 这样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地避免满族文化的受损, 更可以很好地宣传与继承满族文化。

(四) 保持少数民旅文化的本真性

民族特色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与灵魂, 正是因为少数民族与众不同的民俗, 感染游客, 吸引游客。如果这份独特的民俗变了味道, 那么必将是人们的损失。所以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民族最初的美, 原滋原味的美, 自然美, 人文美, 这些都是民族自身优势, 最平常的生活状态才是最美, 才是最震撼人心灵的。

(五) 加强监管力度

针对外界影响对当地居民造成的道德扭曲, 政府相关部门应进行宏观调控, 加大力度予以规范, 消除恶性竞争,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稳定旅游市场。可以效仿一些环保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 制订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制约,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法规、管理制度进行监管, 对于有损地区民族形象的行为加以劝阻或惩罚。例如:对部分情节比较严重、影响比较恶劣的行为进行罚款, 以儆效尤。

满族独特的风情是上天的恩赐, 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是世间的美作, 应该让全世界看见她的美, 领略她的神秘, 得到心灵的宁静。吃着秫米水饭, 白肉血肠, 穿着宫廷旗袍, 听着满族传奇神秘的神话, 体会着满族特色的嫁娶习俗, 带你回到那个繁华昌盛的清代。

参考文献

[1]金丽.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3 (1) .

[2]朱桂凤.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开发浅析[J].满语研究, 2008 (1) .

[3]李翠.新宾县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11) .

[4]崔广彬, 郑岩.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满族研究, 2007 (1) .

[5]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初中语文预习下一篇:美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