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课教育范文

2024-06-27

中文课教育范文(精选10篇)

中文课教育 第1篇

一、切合实际、找准存在问题

在文化提高班开班期间, 职培中心行政和支部领导高度重视培训工作, 要求教师教学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力求实效, 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国民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二是教育培训的对象由学生到成人的转变;三是教学重点从过去的以考试和分数为主到以岗位技能、实际能力的培养为主的转变。因而, 教师立足公司文化结构现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别是生产一线工人, 他们一方面文化素质偏低、工作繁重、劳动强度大, 导致对参加培训学习的认识不足, 甚至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深知文化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用处很大, 后悔在学校时没有学好, 希望有机会亡羊补牢。针对这种心态, 抓住问题的实质, 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很好地把握住了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及其定位, 在打好基础、突出应用、强调能力上下功夫, 确保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使整个培训教育工作做到了严格管理, 质量第一。

二、力求通俗易懂、注重理解运用

语文组的老师抓基础、重实效, 一是围绕拼音中的单韵母、声母、复韵母、鼻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隔音符号、平舌音到翘舌音等, 详尽讲述、直到弄懂会用。二是围绕汉字的起源、笔顺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形近字的比较、多音字的区别、同音字的理解到查字典等, 让员工知道汉字读音响亮、字形美观、意蕴丰富, 是世界上源远流长的文字, 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读准汉字的音, 写准汉字的形, 用对汉字的义, 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三是围绕词语归类、词义理解、词义辨析、成语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到词语的运用等, 使员工弄清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四是围绕缩句和扩句、句式的变换、句子的类型、单句、语病辨正到简单复句, 让员工充分认识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含义的重要。五是围绕标点符号、修辞到对联、谚语、歇后语、格言等语言的积累、使员工了解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才能准确恰当地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的语言。六是围绕理解、揣摩到写作, 特别是各种应用文的写作, 使员工掌握写作技巧, 并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有所作为。同时, 在语文数学中还渗透思想政治、企业文化、文明素养、美育和生态环境教育, 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数学组的老师则从数学的认识、意义、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各种几何形边长、面积、体积、运算公式、小数、分数的比较、列方程、解方程、应用题的计算理解、单位的进率、换算等系统地、由浅入深地讲解, 使员工由学前觉得枯燥无味变为学后亲切有味, 由不肯学到喜欢学、由被动到主动、员工的理想得到升华, 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体会到通过学习, 定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与众不同的中文课 第2篇

学习语言非常需要天赋,尤其是神秘的东方文字,很少有欧洲人敢于轻易尝试。在包括雅利安语、闪米特语、含米特语、图兰语、印第安语、班图语等各大语系在内的人类语言中,汉语据说是最难学的。过去有许多德国企业的高管,虽然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会说的中文不超过三句:“你好”、“谢谢”、“再见”。他们沉醉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同事和下属只要说英语就可以了,因为外企中大多数中国员工的外语已经足够好了。这种刻意通过语言来保持距离感,在我看来是一种不关心和不融入。不过,这次我在中国却接触到了许多完全不同的“老外”。

海天涯学中文

德国大使馆留德审核部(APS)的负、责人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位女士有个特、别侠气的中国名字——海天涯,既与德语发音惊人地吻合,又有着辽阔大气的意境。她向我讲述与中国结缘的经过:“我如今能够工作、生活在中国,真要感谢当年那个偶然的机遇。”早在1984~1988年期间,海天涯的姨妈就在外文局下属的外文出版社工作,说起来还是我的老前辈呢。在此期间,还是孩子的海天涯来到北京,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化。“真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立即被这个国家吸引了,”她回忆说,但是当时语言确实是个问题,并不像现在,奥运之后,我感觉北京的“的哥”都能用英文侃大山了。

“当时我交了一些中国朋友,直到我回到德国述保持着较好的关系。我很想知道这里的人们都在想些什么。”海天涯有着朴素的动机,这就使得学习汉语变得有意必起来;因为无论在哪国或是哪个时期,语言都是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缩影。更何况是80年代的中国,对于西方人来说她既神秘又陌生。

1985年,13岁的她第一次来到中国,收获了许多的新奇体验。但是,3年后再次来访时,她失望地发现——欧洲人到了中国就成了文盲。这也刺激了她学习中文的决心。中学毕业后,海天涯先是进入摄影学校,此后前往卡塞尔大学深造。在那里她定期参加中文学习班,也正是这种规律、系统地学习,让她了解到中文之美,并且决定到柏林攻读汉学。“我希望真正、正确地掌握这门语言,”海天涯说起求学经历时说,“而不是半瓶子醋的那种。”

从洪堡大学毕业之后,她于2003年秋天来到北京,在这里工作与以往的旅游和交流可是大不相同!她所工作的“单位”是留德审核部,属于德国驻华大使馆。听起来名头很大吧?所有想要去德国深造的中国学子都要经过她这一关呢!海天涯和她的同事们负责审核递交材料是否属实、申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当一切过关之后,他们会将证书直接发送给德国大学。与此同时,学生们可以向大学提出申请,再由留德审核部转递给签证处。看起来真是留学服务一条龙呢!

考场竟然成了课堂

对于许多想去德国留学的学生来说。APS的口试无疑是一个大难题,海天涯就曾在考场里遇到过很有意思的情况,她笑称:“考场是我的第二课堂。”

如今网络上流传着一张“地形图”,就是关于口试考场的,从战场上下来的“勇士们”给后来人画出了考场里面的构造、布置、考官一般坐在哪儿,用不同颜色的标示统统画得很清楚。但是,很多中国学生单独面对这样的考试还是很紧张,有时候德语不顶用了,中文就忍不住冒了出来。

有一次,海天涯亲自上阵面试,推门进来一个小伙子,身穿羊毛大衣和高级西装,但是看起来不太合身。这是一个在音乐学院学习歌剧的大学生,准备申请去不来梅留学,业余学习德语没多久。对话中问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小伙子有点儿发毛,不知道该如何用德语回答。“人在思考时,不自觉地使用母语,这个时候他居然冒出了几句四川话。自己并没有发觉,而我听得很亲切。”海天涯读书时曾在四川交流过整整一年,这考场居然变成她重温方言的课堂了。“这个可爱的小伙子着急了,说:女士,我有办法证明自己。于是就给我表演了一段歌剧选段。”

他无疑是聪明的,因为这个考试本来就不是考语言能力,而是通过申请者在问答中的表现,来验明审核材料和本人能力是否属实,他情急之下用歌声说话,相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化学、生物或是工科的学生们可没有这么幸运了,那些特别绕口的专业名词很难记住。

“APS建立的初衷是打假,为了防止有人伪造学历出国。但是长远来看,这对于将去德国的学生无疑也是一件好事。”海天涯说。

方言也是母语

上周末我参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作家刘震云的新书《一句顶一万句》问世,他的老朋友歌德学院特意组织了一次方言朗读会。只听到来自河南、陕西、广东、重庆、山东等不同省份的读者,用自己的方言读着同一段文字。不是所有的词汇和说法都能变为文字的,于是就产生了矛盾。每位嘉宾说起方言都非常生动、幽默、富有感情,给我的感觉是:“方言才是他们的母语。”

下面的听众并不一定都能听懂,却因为这种奇特的感觉,时而大笑,时而摇头,当然我是听不出来太多差别。在这种语音和文字的碰撞中,在场的外国人们不得不再次感叹:中文真是博大精深啊!据说有些外国留学生去方言浓重的中国城市学习,之后他们的中文基本就是那里的口音了,比如我就遇到过说东北话的德国人、会说四川话的英国人,还有能用北京话说相声的加拿大人——大山。

为了学习中文,我每天会同定看一看电视里的生活栏目,经常看到一个公益广告,当红的电视主持人操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告诉大家它能够改变命运。这令我很奇怪,因为在外国人看来,中国的方言很有意思,而且保护方言有利于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独特人文风貌。不仅中国有这个问题,就连联合国都在大力推行“世界母语日”,它的是“让每个族群深刻认识到各自母语的重要意义,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语言多样性和使用多种语言的根基问题”。

一句顶一万句

因为我不会中文,周末通常就是躲在家里看碟,好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可以买到“质量不错”的新片大片。我很好奇,会说中文的德国人如何打发他们的业余时间。海天涯有点儿同情地看着我,说:“我比较幸运,朋友圈子里不光有外国人,还有很多的中国人,他们都与我的工作无关。”周末时可以一起出去吃饭、泡吧、看演出、看展览、去电影院看电影,当然女人们还少不了购物。在交往中,海天涯坚持跟他们说中文,虽然他们中有很多人都能使用外语对话。

事实上,虽然她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拥有很多当地的朋友,这些都没有完全消除文化上的陌生感。就比如说大家周末约会,而中国人的提议一般都是去吃饭,而这一顿饭起码要吃上2~3个小时,席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吃饭早就成为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德国人往往认为吃饭就是吃饭,要聊天不如出去喝一杯,搞得我们好像特别嗜酒。“当然德国商人也有应酬,但是大家一般就是简单的工作餐,不像是中国那么等级森严。好像今晚吃什么,与他们从这单买卖中能赚多少钱,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天涯继续说:“而且有些在德国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到了中国就变得很奇怪。比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住、独自旅行,这些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难以忍受。我到了北京也觉得自己似乎更喜欢热闹,更需要伴侣了。”当然,她认识的中国人里面,特别是年轻人,也有一些特别重视自由空间和独立个体的意识,“但是毕竟还是少数。”

因为每天接触许多前往德国的年轻人,她感觉新一代中国人目标和优势更为明确,相反却有一些德国人来到中国,又失望而返:“如果不是出于对文化的真正热爱,只是想找到他们头脑中早就预设好的中国形象,我想还是要慎重。”她说,能在中国生活需要一种特别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回到开头时,我们说到的外企高管们,他们在中国生活很多年,以为只要关键时说几句应酬话就可以讨好中国人,这是一种很不诚恳的态度。打开中国文化和人心之门的钥匙,可能是发自内心地问一句:“你最近怎么样?”

中文课教育 第3篇

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面向全体, 照顾学生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是香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记得第一次看到香港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时候, 发现上午六节课中只有一次休息时间 (20 分钟, 第三节课后) , 总担心学生会很累, 后来走进教室进行观课, 才真正体会到课堂的轻松。其小组合作学习特点如下:

1. 任务梯度明显, 分工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时,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会有围绕核心问题 (所探讨问题) 的具体任务。任务通常分为两类, 一项是工作职务, 一项是专业任务。例如:一节三年级中文课上, 教师执教《慧娟怎样长大》一课, 在进行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做了任务及分工。 (见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时, 小组成员间的任务具有明显的梯度, 能力强的孩子所分配的任务相对较难 (通常成员1 和4能力较强, 成员2 和3 能力较弱) ;每个成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 力求通过合作, 使每个学生个体的能力均有所发展;面向全体成员, 真正落实合作学习, 充分照顾学生差异, 实现全人发展。

2. 合作时间充分, 以生为本。香港小学每节课时长35 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通常会控制在15~20 分钟, 小组内部讨论时, 每人发言时间为3~4 分钟, 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的时间为5 分钟。香港工作节奏快, 人人守时, 课堂学习亦是如此。小组发言时, 有组内计时员。全班交流时, 教师担任计时员, 时间控制十分严格。久而久之, 学生也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遵守时间, 思路清楚, 语言组织简练。与学生合作学习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相对应的是教师讲得极少, 通常不会超过10 分钟, 因此可以说, 香港的课堂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推动教学进程的, 而非教师的讲解。

总体来看, 小组合作学习下的香港课堂教学效率高, 学生差异是进行合理分工的依据, 在充分探讨、交流的基础上, 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切的发展, 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

二、借助学习支援服务, 辅导个体, 照顾学生差异

课堂学习中, 总有特殊的个体 (即学困生) , 面对这些学生, 学校会向香港政府申请学习支援服务, 由政府选派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校本支援。总体来看, 小学阶段的中文学科需要特殊学习支援服务的原因主要包括“言语障碍“”读写障碍“”多动症”三种类型。其支援服务的主要实施途径就是:通过“全校参与”模式, 采用课程调适及评估调适方法, 三层跟进。

1. 学校层面:学校一般会选择固定时段为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额外照顾和辅导, 抽离到特别室上课, 也被称为“抽离式教学”。

制订完善的计划:采用抽离式教学的科目都具有清晰的计划和目标。以中文科为例, 表二是对一学年的辅导教学做的规划。

调适学习及考试内容。由辅导教师、老师、家长和有支援需要的学生共同商议, 并拟定功课调适的范围和方式, 以更加适合学生需要, 例如中文科减少抄写或默书改正的数量。同时, 每次考试前, 一至六年级的中文科老师均为有需要的学生作出评估, 并与家长商讨调适内容, 例如:读卷、图片代替文字、加时25%及放大试卷等, 试卷经调适后的应考学生均需要被抽离到特别场地进行考试。

2. 家长层面:学习支援计划, 一定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包括以下四方面:学校于学期初向家长以通告形式解释学习支援计划及措施, 以便有需要时联络学生辅导教师;教师如果怀疑学生有任何学习困难, 将向家长了解或跟进有关专业评估;学期中定期向家长汇报在接受支援后的学习进度 (电话或面谈, 通告或报告形式) ;年终检讨进展 (家长问卷, 训练报告) 并制订下学年计划。同时, 学校也会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工作坊及讲座课程。 (见表三)

3. 教师层面:为确保学习支援服务的效果, 学校会根据计划需要, 为学校教师安排相关的校内外培训计划 (见表四) , 并将其列入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中, 保证教师的有效跟进, 以实现学校、家长和教师三层次教育的最大合力。

另外, 学习支援服务具有完善的效果监察和评估机制。首先是过程监控, 学习支援小组成员通过观课, 与支援机构负责人保持紧密联络, 了解学生个别进度及进展;其次是问卷调查, 通过老师、家长、学生问卷和访问进行效果评估;第三, 教育局独立代表给予评估意见;最终, 学校就“全校参与”模式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填写《学校层面的年终检讨表》呈交教育局。总之, 学习支援服务通过过程化监控及效果评估以确保辅导个体的实效。

中文课教育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讲解语法规则,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也因此不够得体、恰当。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意识是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根据人们对文化的知晓程度,文化意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者对于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认为它奇特不可理解;第二层次,通过文化冲突,学习者了解到与自己文化明显不同的某些有意义的但却是微妙的文化特征,但是,仍然是不理解;第三层次,通过理性的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3)中,对文化意识的目标这样表述: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二、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1.教师对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重视。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既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影响,大部分英语教师依然沿用旧的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二是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师本身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课堂文化教学不够充分。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场所。英语教师在课堂内的文化教学显得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因素教学欠缺。二是文化比较侧重不当。三是学生课堂语言交际活动不足。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要想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须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勇于创新,不断尝试。

2.从英语课堂上的教学来说。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文化渗透”是现行教材的一个特色,许多课文充满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以丰富的内容负载英语语言,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了解西方文化。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

在语法教学中了解文化。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同时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比如英语中委婉的请求方式说明了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

3.纠正传统观念,加大对文化教学的考察。加大对文化教学的考察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为了引起学校和教师对文化教学的足够重视,促进学生文化能力的发展,考虑到考试的压力,不能在高考中全面考察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在考试制度方面,可以考虑加入例如会考形式的考查,考察听、说两项内容。

4.深入挖掘教材,提升文化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文化通过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话被创造和演绎,通过他们的对话,参与者不仅重复着给定的文化内容,而且,因为是在外语环境中发生的,同样有塑造一个新的文化的潜能。课堂上教师要多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编排一些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营造异国文化的交际氛围。依据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运用文化传授、文化旁白、文学作品、文化对比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

四、结语

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不可或缺的层次。学习文化知识只是这一培养过程的开始,文化意识的教育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文化教学中的理解层次。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提出了进一步的文化行动能力要求,同时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特别注意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江淑玲.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管窥[J].教育学术2012(.4)

[2]祁玉萍.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2)

中文课教育 第5篇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 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1]。因此在英语专业的精读课中, 教师不应只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是文化知识的导入者, 把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实践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笔者认为研究精读课中文化知识导入策略, 能够帮助我们丰富专业教学理论,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精读课中文化知识导入的策略

将文化知识导入英语专业精读课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 以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一册[2]为例, 总结得出以下几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导入策略:

第一, 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导入文化知识。在讲解第二课Hiroshima--the"Livest"City in Japan时, 我们可以在背景介绍中向学生介绍二战的过程, 二战中各个国家间的关系和广岛被炸前后的一些历史事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更能够让他们了解历史, 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第二, 发掘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词汇量大是精读课的特点之一, 而很多富含文化意义的词汇便是我们导入文化知识的切入点。在第六课Blackmail一文中涉及到Duke, Duchess两个词, 我们便可以由此引申到英国其他爵位的英语表达, 如marquis, marchioness, Earl, countess等, 进而来介绍英国的封爵制度和政治体制, 让学生从简单的词汇中轻松获得有意义的文化知识。

第三, 从风俗习惯中探寻文化知识。在第二课Hiroshima--the"Livest"City in Japan一文中, 当作者到达宴会地点时, 迎宾员让他remove his shoes, 我们由此便可以向学生介绍日本人这种进门脱鞋的习惯, 进而引申日本所特有的其他风俗习惯, 同时也可以联系我们国家的一些特殊习俗进行对比, 让学生思考这些习俗对两个国家人们思维, 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第四, 体会英语幽默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幽默是语言的精华, 是一种高级的语言, 也是智慧的表现形式。对英语幽默的理解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对英语文化的理解。第二课Hiroshima--the“Livest”City in Japan中有一句:After three days in Japan, the spinal column becomes extraordinarily flexible。通过这句话当中的幽默, 呼应着文章之前的bob up and down repeatedly in little bows,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日本人打招呼等日常礼节, 比较与我们国家人们日常礼节的不同之处, 这个任务也可以让二外学习日语的学生来完成, 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这样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精读课中有很多的课文来自于优秀的文学作品, 或者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学读物, 比如第六课节选自小说Hotle, 另外第九课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中涉及到马克吐温的作品, 如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去阅读这些作品, 然后讨论阅读心得, 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 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精读课中文化知识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导入文化知识有着上述各种不同的途径, 但是由于课程教学任务, 课时限制, 学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导入的文化知识应与课文内容相关。我们所研究的文化导入不是漫无目的的输入, 而是联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教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启发者, 鼓励学生课前及课后有意识地进行相关阅读, 以积累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 尽可能利用文化知识导入来增强精读课趣味性。在精读课上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要尽量坚持趣味原则, 让文化导入成为原本以语言基本知识传授为主的精读课的亮点。让学生愉快的接受导入的文化知识, 用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指导他们未来的语言交际行为。

第三, 坚持文化对比并求同存异。我们在精读课中导入文化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把外国文化同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让学生找出异同之处。这种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知, 了解不同形式的价值取向, 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然而任何一种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优缺点, 因此, 在对比中我们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的崇拜或妄自菲薄。而应重视文化间的差异, 客观的比较, 求同存异[3]。

第四,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文字、图片、广播、电视新闻、影视等手段给予学生感官全方位的刺激。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便能够接触到英语实际应用环境中社会状况、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民族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4]。

四、小结

总之,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精读课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只有将文化导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激活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洞察力,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摘要:英语专业精读课会涉及到很多文化知识, 本文以笔者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 探讨将文化知识导入到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各种策略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以期能够丰富英语专业教学理论,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精读课,文化知识,导入策略,原则

参考文献

[1]宋新:《二年级精读课的文化教学》,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

[2]张汉熙:《高级英语》 (修订本, 第一册)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年6月。

[3]乌优:《高专蒙授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文化导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11月。

中文课教育 第6篇

文化是一种可以经由社会学习而获得的知识。同时我们也认为文化其实就包含的语言, 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 因为语言是通过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加上社会化发展、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完整知识体系。有些语言学家更是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文化中的其他部分也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及习惯的表现, 所以可以说人类思维的工具及文化的承载体就是语言, 同样语言也在某种也可以影响着人类的文化与思维。人类不仅仅是生活在所谓客观世界之中, 也不是仅仅存在于社会活动之中, 事实上人类生活已经被人类社会作为沟通“工具”即一种特定语言所支配。所以我们可以说, 一种群体的语言支撑起了人类真正生活的世界。每一种文化都反映了特定的语言习惯, 同样相同的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我国大学外语教学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只是单单地认为外语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能够表达正确的意思而语法没有错误, 事实上严重忽视了不同语言下其他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近些年来这一情况有所好转, 由于注重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形成的各种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用地不断提高, 由此引发了各种教学理论将文化因素纳入到外语的学习过程之中进行论证。真正上课的外语教师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融入到了日常教学中。语言具有很多文化方面的特点。第一, 语言由于是人类社会在不断进化中而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 为人类社会共有, 所以自然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可以说, 研究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者们无一例外地都认为语言是文化重要部分。如何通过社会语言的观点帮助教学, 如何在实际外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新问题。通过已有的外语教学经验, 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借由以下方几个路径。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中文化意识培养对策

本文认为大学英语专业精读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对策有:

(一) 总体把握教学大纲

在考虑到语言的功能、意义及结构等因素之外, 还要总体的把握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把目的语相关的文化知识融入到教材中去, 还要尽自己最大能力的确定外教在教学环节中的目的语的导入的重点, 从而让英语文化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科学合理的编辑使用教材

在编辑使用教材的时候要与目的语的文化相结合。课本中的练习、对话、及课文等材料的选编要重点考察他们在目的语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案例等方面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事实上, 当前在改编教材上已经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其中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所以也能促进教师教授语言, 结合文化内涵与文化背景展开教学活动, 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三) 恰到好处的进行课堂文化渗透

恰当的进行英语课堂文化的渗透, 其具体的方法有三大类:第一是通过单词讲解英语文化内涵。语言构成的三要素是词汇、语音及语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石,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宗教、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对词汇的影响表现为其感情色彩和附加意义上。所以在讲课中, 要重点对词汇进行讲解, 从词汇的比喻义对比、象形对比、本义对比再到文化历史意义的对比, 分清词汇的褒贬含义。第二种方法是根据书本的知识, 介绍课文背景。外教可以根据英语的背景知识, 来促进和传播本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精读课堂上, 通过语言材料最大资源的为教学所用。第三种方法是通过话题感受他国文化。不同的文化国度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举例来说, 中国喜欢谈论婚姻、收入、家庭, 然而在英美国家都十分重视隐私, 这类的话题会很少涉及。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外国的图片与物品,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英语文化知识, 了解国外的雕塑、艺术、风土人情与建筑风格。还要鼓励学生与留学生或外教多交流, 通过沟通了解外国人的礼节、忌讳、习俗等文化习俗。

(四) 通过课外活动加深学生的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拓展文化知识和目的语。举例来说, 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报纸、期刊以及英语文化作品, 提升学生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社会关系、社会风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意识。另外, 还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英语录像片和英语原版电影, 不但可以学习影视本身的文化外, 还能通过表演了解与目的语有关的非言语交流的手段和方法。

(五) 要鼓励学生多同外教沟通

从英语语境来说, 同讲本族语的人交流能够促进英语运用能力的进步。让外教多给学生教授写作、听力、口语、英美概况等类型的知识, 鼓励学生课后要多与外教沟通交流, 这样便能学到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社会文化知识。

(六) 展开与文化有关的专题研讨

多开展与文化相关的专题研讨活动, 然后还要结合中文对应的文化背景进行区分。举例来说, 可以开展阅读英美文化书籍, 来了解英美文化, 再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发散性的谈论与介绍, 在此基础上再与中文的文化相区别。通过开展介绍、对比、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目的语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中, 教师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外, 还要重视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 下意识的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消弭中外文化的障碍, 加强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敏感性, 充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本文认为应从宏观的视角, 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教授目的语的文化知识。

摘要:在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中, 要充分重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 把文化同语言的教学内容相互融合。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英语专业精度课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了文化意识培养的对策, 以期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课,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徐鹤.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2 (30) .

中文课教育 第7篇

关键词:中文专业,写作教学,实践环节,缺失,改进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写作技能特别是应用写作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 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 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1]对于中文专业来说, 写作技能是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令人可喜的是, 为了与社会写作需求相适应, 在高校, 写作课程特别是应用写作课程也受到了中文专业学生以及其他专业的普遍重视,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虽然该类课程受到学生的重视, 但是学生又往往难以对该课产生兴趣, 尤其是学完后感觉收效不大。其原因主要是, 一方面简单地认为各种文体的写作不过是照搬各自的形式, 并不复杂, 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时, 又常常不知如何下手, 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写作任务。考察写作教学的这种效果会发现,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写作教学中实践环节严重缺失, 既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写作的复杂性, 培养学生写作训练的自觉性, 也不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写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 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实践活动, 这也就决定了写作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特点, 要求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并重, 并通过充分的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前中文专业写作课程教学大多数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或受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等, 普遍缺乏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满足于课堂的教学与练习, 易导致学生只有理论, 没有实践, 只有练习, 没有实战, 学习兴趣不强, 实际应用能力普遍低下;又因没有实践, 对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不灵活、不全面, 学完即忘, 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此外, 写作课程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课程还普遍缺乏具有实践背景的专业教师, 这一方面影响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实践的展开, 特别是因不能对学生的写作实践进行细致、到位的指导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针对当前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实践环节的问题, 我们应及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进, 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充分利用学生课后时间, 为学生布置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作业, 加强训练, 促进学生动笔动脑, 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在目前的教学中, 一些教师仅仅注重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 课后布置的练习也很少。因为写作课内容多、课时少, 课堂时间宝贵, 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就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多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 通过作业或组织活动的形式, 加强训练。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和安排活动时, 教师要注意预留的作业或任务的实际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避免学生照搬书本, 或因离学生实际太远, 而无法下笔。对于学生完成的作业或活动, 教师应及时总结, 通过作业批改、当面指导、典型分析等反馈形式, 指出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写作技能的掌握。

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促进学生的校内实践, 扩大学生实践领域。

每个高校都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其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写作实践资源。教师应当发现校内资源, 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弥补社会实践的不足。如成立与写作相关的工作室, 让学生参加一些与写作有关的社团;或参与校内刊物的编写工作, 承办校内某些活动的写作任务;或以校内的一些活动为背景进行写作训练;或举办写作比赛、征文比赛等。并将学生参加的校内实践活动的成果视情况纳入该门课程的考核分数中。这些做法对弥补学生写作实践不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三、建立写作课程的实践基地, 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套。

要让学生的写作实践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就得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的写作基地。实践基地必须是由具有一定规模、正规的单位组成, 以保证学生在进行写作实践中能真正地接触到实际工作, 并得到具体的指导, 增强实践的有效性。实践基地, 一方面可以满足中文专业写作课程教学, 即配合课堂教学的实践, 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在教学之外的实践需求, 即满足学生假期实践、日常自主实践的需要;同时, 也能一定程度地满足全校其他专业与写作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 还要注意不断完善实践基地的写作技能类型。由于写作种类繁多, 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也是多种多样, 因此, 在实践基地建设上, 要充分考虑写作实践技能的多样性, 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性化要求。此外, 还要通过与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增强合作的规范性, 保障每年学生都能按时到写作实践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实践, 切实提高学生写作实践的效果。

四、建立灵活、开放的实践机制, 保证实践时间的充足。

由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保障实践时间的充足很重要。为此, 要建立一套与写作实践特点相适应的实践机制。一是打破以往写作实践中写作类型和技能目标单一的做法, 通过建立多种文体写作基地,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技能选择余地。二是改变不顾学生具体需求、硬性安排学生实践的做法, 建立灵活的实践机制, 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或将硬性安排与自主选择相结合, 即学生在进行实践时, 教师可以根据所在专业所涉及的写作种类进行硬性实践安排, 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 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拿出一定的实践时间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意愿, 自主选择。三是建立开放的实践机制, 为学生在假期、课余自主进行实践提供保障。四是适当延长实践时间, 保障实践时间的充足。

五、建立规范的实践指导制度。

在写作实践中指导教师的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关键, 因此要规范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建立学校和实践单位双向指导制度, 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随时的指导, 及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双向指导制度要求:一方面, 学校要建立起由有实践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教师除了经常到实践单位听取意见、了解情况外, 更重要的是要与每个学生建立联系, 当学生有困难需要指导时, 能迅速地得到指导;另一方面, 要求实践单位为每一位学生配备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指导教师, 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 避免应付学生的现象。

六、为了保障实践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质量, 还需要建立科学的实践考核制度。

为了使学生在实践中能严格要求自己, 较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并在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 也为了使实习单位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有所重视、认真负责, 制定严格、可操作、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考核内容除了与写作有关的工作表现外, 还应包括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 以此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另外, 要提高写作课程考核中实践成绩的比例。

七、进行师资培训, 提高写作教师的实践水平。

在目前的写作教学中, 普遍缺乏具有实际写作工作经验的教师。有的教师自己很少写作, 对社会需求和发展也不了解, 教学知识和教学思路落伍, 也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为此要为这些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 特别是鼓励教师到社会上与写作相关的岗位进行考察、调研、学习, 了解社会需求, 扩展教师视野, 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促进教学的改进。

除了上述的改进措施外, 学校还要广开思路, 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和社会力量, 丰富学生的实践视野。如将有相关经验的职场人员请进学校, 与师生交流, 开办讲座, 进入课堂, 协办工作室等, 使学生在校园内也能感受到社会和职场的需求, 并得到一定的指导, 从而尽早与社会和职场接轨。

应用写作课程已经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普遍重视, 这是可喜的。但是不受学生喜爱的现状也在告诉我们, 应用写作教学必须改革。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所说:“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 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2]新的社会就业形势要求我们, 必须将写作实践教学做实、做好, 改变写作课程受重视不受喜爱、很实用但不能实际应用的尴尬处境, 培养出具有较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人才, 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要道——同《写作》杂志编辑人员的谈话[J].中学语文, 1981, (6) .

中文课教育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文化教学

一、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 文化教学是其中比较重要而且经常被忽视的一环, 教师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英语语法和单词掌握上,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大多是死记硬背, 由于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背诵很多东西, 这种背诵十分需要理解的辅助, 学生对于英语文化不了解, 学习英语的过程就会变得乏味而痛苦。因此, 在初中英语中加强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英语教学中, 以前我们主要强调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 却忽略了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在现代的英语教学中, 交际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凸现使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至单个的词, 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都能体现出文化内涵。因此, 在教学中除要讲清其概念意义外, 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如Sheep在英国人心目中的隐喻形象很差, 喻指“害羞的人”, 这种文化心理直接反映在成语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中。

二、文化教学的策略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 正确拼写, 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 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必要时进行英汉文化比较, 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 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 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 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 (泛指农业劳动者) , 而在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 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 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又如, “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 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 而英语中有“lucky dog” (幸运儿) 。A dog has it's lucky day. (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 这样的习语, 表明狗这个词在英语国家拥有褒义的含义在其中。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 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此外, 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 不为凤尾。) 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 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 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 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文化教学的课堂实例

在日常对话中, 学生最容易出现语言运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 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言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 在课堂中, 教师要适当的设置一些对话课, 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 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环境, 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讲授新编教材Go for it.Grade Eight 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 教师可以挖掘文章中包含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等信息, 呈现给学生。像课本中出现的, Hamburger, sandwich, fried chicken, takeaway food等表示西方快餐食物的名词, 却意味着西方国家的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 他们热爱工作, 视时间为金钱, 所以生活节奏很快, 以致“吃饭”时间要尽量节约, 因此, 如takeaway food这一类的词应运而生。并且, 随着这些信息被学主所接受, “takeaway food”这个词的来历也就清楚了。

四、结语

总之,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应当较多的关注和侧重对文化背景在语言教学中的使用, 积极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学习兴趣, 积累初步的西方英语使用语境环境, 扩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尼亚,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北方文学, 2012

[2]张贺, 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激趣作用,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刘庆丽, 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途径, 成功, 2012

[4]叶琳,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09

中文课教育 第9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重视发展教育,推动教学进行改革,对于语文这门有重要正面影响的学科来说,改革不仅仅要从教学的方法上着手,还要思考文学教育的问题,因为文学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中学生的优良品质。那么在中学语文学科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老师要明确文学教育的各要素构成,这样才能够将相关的内容加入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通过提高文学教育的有效性,促进整体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一、文学教育对整体中学语文学科有着重要的正面意义

中学的文学教育,主要的内容就是优秀、著名文学作品经典片段或者全文的讲解,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中学生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学来说,从而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理解、记忆、运用等语文的基本能力,对日后学习和工作都有着最重要的正面意义。文学教育自身的内容和目标,对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境界有一个推动的作用,通过优秀的作品、作者的品格,对他们予以感染,在长时间积累下,不仅在知识范围上有一个扩展,也对什么是正确的思想、行为等有一个深入的认识①。

二、中学语文学科中文学教育的构成各要素探析

(一)中学阶段文学教育构成的体系要素

根据对文学教育基本的内容与其正面的意义来看,它在整个中学的语文学科中,可以是一个部分,自身也是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构成要素。文学教育自身也具有教育的性质,它的构成体系,主要的框架就是老师来讲解、中学生来学习,通过的是文学类的作品。

第一,从它主要的框架来观察,就可以看出在文学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不能完全注重中学生的能动性,自己讲解知识的比例要稍微大一些,因为虽然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语文素养,但是一些优秀的作品,他们并不能理解作品的真实内涵或者是价值,教师需要进行细致的讲解,尤其是对于我国古代的作品来说,古文中的词、句、表达等,都和现代有很大的区别,做好“教”的工作,要求老师完全掌握教学的内容,并且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第二,文学教育中的学生主要就是学习,在掌握好作品中规定的知识或者能力外,推动自身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思想境界,这就直接规定了教学的标准;第三,完成文学教育的既定目标,需要通过文学类的作品,这就对教材的出版方有了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根据现在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上的语文素养或者能力,合理选择内容,保证“可读性”和“教育性”②。

(二)中学阶段文学教育开展的各要素

一方面,中学的语文学科,知识的范围非常广,而且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也非常多,而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面对文学一些枯燥内容,很容易失去兴趣,那么上课就不会认真听讲,也不会认真地做作业,老师需要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措施,文学教育自身要有一个开展的各个要素,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文学教育的开展要素,主要就是针对老师、中学生和教育内容来说,老师需要熟练地掌握教育内容,保证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内容详尽地讲解出来,学生需要在老师的讲解下,达到教学的目标,并且有一个良好的语文能力,而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需要加强沟通,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便于日后教育内容的改革③。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及时更新教育的拓展内容,针对国内和国外的文学类作品,查询网络的教学资源,保证整体的先进性,但是一定要符合中考和高考的实际要求。

(三)中学阶段文学教育的独特性要素

中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由特定的独特性要素构成,那么在整个中学的教育过程中,明确这个因素,可以保证整体的效果,一是要求有一具体的管理制度,保证整体教育各环节的秩序,督促各个老师认真研究,做好文学的教育工作,二是中学生自身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疑问,也会产生兴趣,日后自主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布置一些课下的任务,引导他们阅读符合要求的作品,但是在开展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过于“形式”,要深入各作品的内涵,注重中学生实际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结论

总之,在中学语文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文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各中学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根据文学教育的构成各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内容,为完成语文学科的既定目标做贡献,也对提高中学生的良好素养与品格予以推动力量。

注释

①刘中黎.从文学史家到语文教育家——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及其他[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②汲安庆,史玮.在动态平衡中寻找“自我”的量度——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美学对散文教学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③靳彤.强化作品细读回归文学审美——关于文学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12).

荷兰中文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第10篇

自2003年以来, 荷兰就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 随即“汉语热”在荷兰持续升温。据中国驻荷兰大使馆领事部介绍, 荷兰是欧洲开展中文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随着中荷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 “汉语热”还将继续深远传播。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荷兰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

荷兰中文教育现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荷兰政府逐渐加大了对中文教育的支持力度。1988年, 荷兰文化福利部拨款20万盾, 支持华人社团办中文教育。1992年, 荷兰政府拨出专款开发中文教材, 组织中文教育工作者编写了一套从学前两年到小学六年级共八年的中文教材, 在课文中加入了荷兰当地色彩, 有繁简体汉字、荷文及汉语拼音等附录。2010年, 荷兰政府公布了新的初中教学大纲方案, 将汉语列为荷兰初中毕业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今年年初, 荷兰教育部决定, 从2015年起汉语将成为荷兰大学预科阶段的结业考试科目之一。

迄今为止, 全荷兰中文学校已逾40所, 其主要分布在四大城市:阿姆斯特丹2所、鹿特丹5所、乌特勒支2所、海牙3所, 其他各省会都设有中文学校。这些学校分别隶属于华侨社团、基金会和宗教团体, 大部分学校都安排周末时间上课, 学时由两至三个半小时不等。同时, 学校利用华文报刊或网站等形式宣传办学方针、教学业务、招生广告、发表学生习作范文、校外活动通知等, 开辟教学园地、组织教务网络, 并定期分批组织暑期返国观光旅游夏令营, 使得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 荷兰有两所政府资助的中文院校:荷兰国立莱顿大学的汉学院和马城高等职业学院东方语言系中文部, 在这里学习汉语的学生大多数为荷兰人。早在1851年, 莱顿大学就设立了中文专业;1930年成立了汉学院;1969年成立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莱顿大学汉学系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科生有中国语言文化专业, 分文化方向和管理方向, 学制均为三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相同, 有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艺术、中国政治等。马城高等职业学院东方语言系中文部以教授中文为核心, 课程主要由口语、写作、阅读、听力, 中———荷翻译组成。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中文技能, 毕业后在中荷经贸文化交往中起到媒介作用。这两所公立中文院校, 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定位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可谓荷兰高等中文教育的支柱。

本世纪以来, 孔子学院在荷兰中文教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07年7月, 荷兰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国立莱顿大学挂牌;2011年5月,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孔子学院成立;2013年9月, 康定斯基中学孔子课堂、文森特梵高基督综合学校孔子课堂、特雷西亚学校孔子课堂相继启动运行。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纷纷设立方便了当地居民系统规范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 目前荷兰中文教育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荷兰政府更加重视发展中文教育, 中文作为一种实用外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二是荷兰非华裔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十分高涨, 推动了中文教育的发展。三是荷兰华人社团重视和发展中文教育, 推动着中文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四是荷兰中文教育在教学规模、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育质量等方面大有突破, 中文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荷兰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荷兰多地进行中文教育调研考察, 与数十位中文学校的校长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调研中发现尽管中文教育在荷兰的发展道路上有令人欣慰的成绩, 但阻碍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荷兰中文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 荷兰中文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华人社团和侨胞个人的捐助, 其次是收取学生微薄的学费。荷兰政府没有相应的中文教育津贴, 绝大部分中文学校处于勉强维持的经济状况。

2.荷兰中文教学师资十分匮乏

在荷兰从事一线中文教学的教师, 主要是华人移民义务性兼职任教, 很多中文教师是全职家庭妇女或中国留学生。大多数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 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也缺乏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3.荷兰中文教育授课教材版本不一, 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荷兰中文学校的教材来源复杂,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不同地区。教材的多样化, 使许多中文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能采用几套不同的教材, 字体繁简不一, 内容也不连贯,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4.荷兰中文教育教学方法尚待改进及提高

荷兰的学生喜欢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喜欢在讨论中学习。而目前荷兰中文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 教师按着书本照本宣读, 反复诵读, 缺乏变化性和吸引力。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方法不适应荷兰中文教学, 必须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改进。

结束语

近年来, 中文教育在荷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荷兰中文教育仍面临着一些困难, 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要深入思考探讨荷兰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师资培训工作;要研发、编写、出版适合荷兰文化的高质量的“本土化”教材;要在华人集中居住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开办孔子学院;要全力推动中文教育纳入荷兰国民教育体系, 切实促进中文教育在荷兰王国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添淼.荷兰莱顿大学汉语教学今昔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余岚.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上一篇:输配系统下一篇:运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