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误诊的原因分析

2024-05-14

猪病误诊的原因分析(精选9篇)

猪病误诊的原因分析 第1篇

1 引起免疫失败原因的因素

1.1 疫苗的质量问题疫苗因运输、保存、使用不当;疫苗在免疫接种前放置时间过长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都会影响疫苗的效价导致免疫失效。

1.2 疫苗稀释剂疫苗稀释剂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1.3 母源抗体干扰由于种猪个体免疫应答的差异以及不同批次仔猪来自不同种猪群等原因, 造成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所有仔猪固定在同一日龄进行接种, 免疫过早, 高母源抗体中和部分抗原, 影响抗体的产生, 造成免疫低下。

1.4 应激因素在环境过冷过热, 湿度过大, 通风不良, 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疾病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机体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增加, 使淋巴组织中环腺苷酸产生过多, 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所以当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减弱猪的免疫能力。

1.5 营养因素维生素及许多其他养分对猪的免疫力有显著影响, 特别是缺乏VA、VB、VD、VE和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时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免疫反应明显受到抑制。有报道表明, 猪断水、断食48h, 机体免疫能力明显下降, 致使免疫抗体水平上不去。

1.6 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病毒、胸膜肺炎放线菌、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等能损害巨噬细胞功能和淋巴细胞, 从而导致免疫抑制。

1.7 野毒感染或强毒感染猪接种疫苗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应答, 而这段时间机体抗体没有产生或抗体效价很低, 一旦有病毒入侵, 就可导致疫病发生, 造成免疫失败;虽然机体已产生了高倍量抗体, 但此抗体对变异毒株、基因整合重组毒株和野毒不起作用, 造成免疫失败。

1.8 抗原用量过大, 超过一定极限, 抗原决定基把T细胞表面受体全部覆盖, 以至不能产生免疫应答, 造成免疫麻痹。

1.9 抗原用量过小, 特异性免疫应答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减少, 造成免疫失败。

2 应对措施

2.1 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应逐瓶检查, 注意有无破损, 封口是否严密, 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限, 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疫苗种类多, 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苗毒株特点。

2.2 要根据本场具体情况选择疫苗。

2.3 正确选择和使用专用稀释剂, 选择国家定点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 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部门购买。

2.4 空怀母猪强化免疫, 并通过母源抗体水平的检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后的抗体水平提高。

2.5 在免疫前后24h应尽量减少应激, 不改变饲料品质, 不安排转群, 减少噪音, 控制好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勤换垫料,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适当增加蛋氨酸、缬氨酸、VA、VB、VC、VD及N-3、N-6脂肪酸等。接种疫苗时要处置得当, 防止猪受到惊吓。遇到不可避免的应激时, 应在接种前后3~5d, 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制剂如电解多维, VC、VE;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 氯丙嗪等抗应激药物, 以有效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 增强免疫效果。

2.6 注意饲料营养成分的监测, 饲喂近期生产的新饲料。夏季应注意添加多维素, 因为许多维生素在夏季容易被还原失效。

非典型伤寒的误诊分析 第2篇

李延香查贵桃

【摘要】:非典型伤寒的误诊分析李延香,查贵桃(附属二院传染科内科241000)近几年来非典型伤寒日趋增多。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院自1981年至1991年收治伤寒326例,其中误诊64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30例,女34例;年龄14~69岁,...【关键词】: 非典型伤寒 误诊分析 多系统并发症 肥达氏反应 耐氯霉素 副伤寒杆菌 神经系表现 肠出血 感染性精神病 临床表现

【分类号】:R516.304

【正文快照】:

非典型伤寒的误诊分析李延香,查贵桃(附属二院传染科内科241000)近几年来非典型伤寒日趋增多。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院自1981年至1991年收治伤寒326例,其中误诊64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30例,女34例;年龄14~69岁,其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秋冬猪病多发的原因与防控 第3篇

发病原因

1.炎夏瘟毒热邪残存猪体,继续困扰生猪,刚刚耐过炎热夏天的生猪体质仍很虚弱,有些病原微生物趁机寄居在生猪体内,使生猪处于亚健康状态。

2.秋冬昼夜温差大,天气多变,忽冷忽热,生猪易以感冒为诱因,导致其他疾病或多种混合感染疾病的发生。

3.随着天气变凉,猪舍内蚊蝇相对增多,蚊蝇影响生猪休息,传播病原,增加疾病发生的几率。

4.夏季以来饲料霉菌毒素在生猪体内蓄积,损害生猪免疫系统,使生猪抗病能力下降。

预防措施

1.在生猪的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尤其是补充VC、VA、VE,减轻生猪受到的各种应激,增强生猪抗病能力。

2.猪舍检修:贼风侵入猪舍袭击猪体,会引起猪感冒和肺炎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各栏舍做好修葺工作,如门窗、玻璃、防护罩等,夜晚要及时关上门窗,防止各种贼风;也可以采用从外面用卷帘(单层或双层的塑料薄膜、塑料布)进行保温。

3.做好保温与通风,排除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和尘埃,保证生猪生存的适宜环境,做到环境稳定、空气新鲜。猪舍保持干燥:猪舍的湿度越大,猪就越感觉寒冷,并极易引起猪的皮肤病、呼吸道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为防潮湿、防漏雨雪,舍内要让猪定点排粪尿,保持猪俯卧处洁净和干燥,可以使用一些清洁剂(粉剂)类产品,喷撒栏舍,既能干燥又能减轻细菌滋生,给猪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4.严格消毒,做到每消毒一次彻底一次,杀灭外界病原微生物。驱杀猪舍蚊蝇,驱除生猪体内外寄生虫,切断因寄生虫和昆虫等活动引发疾病的传播途径。

5.科学免疫,有针对性地对生猪接种疫苗,应免尽免,防止漏免,同时规范免疫操作,确保免疫质量。以中草药为主、抗生素为辅,按照剂量、疗程定期实施药物预防保健,防止滥用抗生素。

猪病治疗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猪病,治疗难,原因,对策

近年来, 我国养猪业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但疾病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养猪业的生产, 猪病频发和难以治疗已成为困扰广大养殖和兽医人员的难题, 为此, 就当前猪病治疗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以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猪病治疗难的原因

1.1 疾病表现复杂, 诊断困难

目前, 多病原混合感染已成为猪病发生的主要形式, 使得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不及单纯感染典型, 同时, 非典型化病例的出现, 使猪病诊断更加困难, 基层兽医常用的方法仍是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或病理学诊断, 有些甚至不会病理剖检[1]。因此, 疾病诊断是治疗的前提, 当前猪病治疗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诊断困难。

1.2 混合感染, 影响疗效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之一是多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 如细菌与细菌、细菌与病毒、病毒与病毒或与寄生虫等。猪一旦发病, 多为混合感染。多重感染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诊断和防制的难度。同种治疗方法在单纯感染和混合感染病例上呈现出的疗效存在差异。原因在于细菌混合共存, 更为重要的是混合感染常使抗生素活性受到干扰, 增加了治疗难度。

1.3 免疫抑制病危害严重

免疫抑制是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 导致机体对抗原应答能力下降, 对疾病敏感性增强的一种免疫异常状态。引起免疫抑制的病因有非传染性因子和传染性因子两大类。非传染性因子有霉菌毒素、营养缺乏、药物因素及应激因素等。传染性因子有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等。免疫抑制因子破坏机体免疫系统, 使免疫应答紊乱, 增加了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2]。因此, 在治疗时, 除应对症治疗外, 提高机体免疫力也尤为重要。

1.4 兽药质量存在问题

目前, 我国有1 600多家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 但兽药质量仍不容乐观。在农业部每期公布的不合格兽药企业名单里有些知名企业, 在每次兽药监察中经常有不合格产品出现。目前, 兽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某些兽药厂以及兽药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生产和流通假冒兽药;添加违禁药物成分, 如抗病毒西药;药物含量不足, 有些甚至查不到药物成份;包装标示药物与实际所含药物不同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耽误治疗时机。

1.5 兽药的滥用

控制猪病, 诊断是基础, 药物是关键, 治疗是目的。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武器, 但若用法不科学, 不但起不到良好效果, 还会增加治疗难度。一是给药途径不当。当前以“高热”为症侯群的猪病, 发病后多减食或拒食, 此时若以拌料方式给药, 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但若改为注射加饮水的方式, 则效果较好;二是疗程不够。在治疗时, 部分养殖户往往是猪病情稍好转即停止用药, 导致有效浓度维持时间较短, 治后又复发, 同时, 还会产生耐药性;三是盲目联合用药。药物之间存在协同、拮抗等作用, 配合得当, 增强疗效, 相反, 降低疗效;四是耐药菌株不断产生,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增加了治疗难度[3]。

1.6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 由于抗生素滥用, 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普遍, 表现为多重耐药性。耐药菌株的出现, 使得人们在选择药物时十分茫然, 使用效果不明显。

1.7 猪病防治观念不正确

猪传染病控制原则是: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 防重于治, 防治结合。其中预防是根本, 治疗是在前期预防效果不佳的前提下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但许多人对传染病的防治认识存在偏差, 割裂了预防与治疗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把平时的工作重点放在治疗上, 淡化了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等综合措施。

1.8 猪病出现新变化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猪病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也增加了猪病治疗难度, 如猪圆环病毒、肠道病毒感染等, 这些病无商品化疫苗可防, 控制难度较大;表现形式呈现出非典型化或亚临床感染, 而典型与非典型病例在治疗方案上存在差异, 治疗难度加大。尤其是“综合症”疾病群相继出现, 如高热症、呼吸道综合症、繁殖类综合障碍症等, 病因复杂, 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2 防控猪病的对策

2.1 掌握猪病诊断方法, 拓宽疾病诊断思维

在掌握传统诊断方法同时, 猪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将是今后猪病诊断的重要方向。因此, 建议有条件的猪场或兽医门诊最好设猪病诊断实验室, 进行快速检测即可。

2.2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增强猪体抵抗力

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 科学选择和使用消毒药。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和猪场实际情况, 制订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 不可盲目照搬。

2.3 合理防控免疫抑制病危害

做好免疫抑制病的预防接种;禁喂发霉变质饲料, 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使用免疫增效剂提高机体免疫力, 目前, 使用的免疫增效剂有中药制剂, 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等;细胞因子制剂,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植物血凝素等;此外, 还有左旋咪唑、维生素类等, 均可激活细胞免疫活性, 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应激, 给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4]。

2.4 严管兽药流通, 保证兽药质量

选择信誉度高、有知名度的兽药公司产品, 到畜牧兽医监督管理站等正规地点购买兽药。同时, 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严禁假冒伪劣兽药的生产和流通。只有从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 加大执法力度, 才能有效控制假冒伪劣兽药流通。

2.5 科学用药

使用兽药时要严格按照药物特性、作用机理、适应证、作用用途、剂量、方法、疗程及禁忌来选择合理的药物, 保证以合格的药物, 合理的用药次数, 充足的疗程, 合理的配伍进行合理治疗, 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有条件时, 最好做药敏试验, 在药敏结果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药物, 会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治疗难度。无条件时, 最好选择平时场内不常用或少用的药物, 或注意各地对分离菌株所做的药敏试验。

2.6 树立正确的防疫意识

严格按照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来控制传染病。同时, 发病后, 以保护假定健康猪为主, 以密切观察、控制可疑猪为重点, 以治疗病猪为关键。面对猪病的新情况, 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猪病疫情的监测和通报,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兽医工作者要善于观察、总结, 规模化养殖场可以与高校、科研部门积极合作, 在最短时间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3 小结

养殖场的生产效益主要靠管理, 疾病控制仍然靠日常管理。对于疾病的治疗, 规模化猪场要坚持“五不治”原则, 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较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病猪不治;治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工费时的病猪不治。猪场只有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猪的免疫力, 有效控制猪的传染病, 提高养殖积极性, 才能增强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磊.夏季猪的常见病及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2) :191-192.

[2]徐玉.夏季生猪常见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5) :337.

[3]马红兵, 许宏兵, 曹育明.猪高热性疾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5) :47.

农村中小养猪场猪病多发的原因分析 第5篇

1 人为因素

1.1 从业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匮乏

目前, 中小养猪场仍然是我国养猪业的主力军, 从业人员多为农村闲散劳力, 年龄多为40~60岁人员, 文化水平以小学、初中为主, 多数人凭经验养猪或者学着人家养猪, 很少有人系统学习过瘦肉型猪的快育肥法和猪病防治知识, 在猪病防控过程中多为跟着感觉走或人家咋干咱咋干。

1.2 猪场选址、场内布局及饲养管理不科学

由于养猪从业人员多为农村闲散劳动力, 专业知识缺乏, 资金力量有限。在猪场选址上多为因陋就简, 或者为图方便毗邻交通要道, 或居民集聚区, 稍微好一点的进入养殖小区, 多数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由于养猪场规模小, 占地少,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 栋舍间距小且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多居一栋, 流水作业。不具备全进全出、空舍、消毒的防疫要求。中小养猪场多数都没有设立病猪隔离治疗舍, 一旦发生传染病, 轻则感染一圈, 重则危害整栋, 甚至全场。

饲养管理方面, 依然沿袭传统养猪模式, 照抄照搬瘦肉型猪饲养方法, 使圈舍内猪密度过大, 尤其是严冬时节为了保温, 对圈舍进行全部封闭, 使圈舍空气污浊、灰尘弥漫, 极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1.3 违背猪的生物学特性

为了提高圈舍利用率, 便于集约化生产, 人为的把猪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和定位栏内, 尽量减少其活动范围, 使猪的环境适应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明显下降, 为疾病多发埋下伏笔。

1.4 滥用抗生素和生物制品

中小养猪场由于规模小, 多数没有兽医技术人员, 猪病防控缺乏系统措施。多数受同行及兽药、生物制品厂家技术人员的宣传左右, 药物保健及免疫接种不规范, 且有随意加大兽药及生物制品用量的行为。长此以往, 耐药菌株、病毒毒力增强等现象将会越来越多。

1.5 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意识淡薄

由于养殖场缺乏兽医专业技术且缺乏学习, 对猪病综合防控意识淡漠。

主要表现有: (1) 场户门禁及消毒设施形同虚设; (2) 没有发病不消毒, 一旦发病乱消毒; (3) 没有一套适合自己场的科学免疫程序; (4) 多数不能深刻领会“养重于防, 防重于治”的观点。

2 猪的因素

2.1 为适应市场进行选育, 但对环境适应能力下降

杜、长、大三元杂瘦肉型猪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皮脂薄。但由于其生长速度快、皮脂薄, 导致其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差, 非特异性抗病力相对较弱。要想养好猪, 必须了解该猪的品种特性, 为其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为首要条件。

2.2 种猪带毒

种猪带毒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养猪杂志》及猪病研讨会和其他文献报道, 种猪HC、PRRS、PR、PCV2的带毒率低则8%~9%, 高的竟达到30%~40%左右。大家都知道, 很多疾病都可以垂直传播, PRRS、PCV2更是免疫抑制性疾病, 仔猪一旦感染这几种疫病, 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在所难免, 在以后疾病多发就顺理成章了。

3 饲料因素

近年来“玉米霉变说”在养猪和兽医界逐渐被认可。霉菌毒素危害的严重性还有很多养猪人认识不到位。

霉菌毒素中毒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微量性; (2) 渐进性; (3) 隐蔽性; (4) 不可逆性; (5) 免疫抑制性。母猪由于生长周期长, 内脏受损严重, 表现为繁殖障碍或生产力低下, 使用寿命短, 育肥猪则表现免疫抑制和疾病多发。

4 疾病因素

4.1 免疫抑制性疾病 (HC、PRRS、PCV2、喘气病)

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群中广泛存在, 加之霉菌毒素的作用, 使机体的抗病力明显下降。而且使免疫接种工作处于无效状态, 这又给疾病多发埋下了一个伏笔。

4.2 病原毒力增强

由于养猪场为保猪群平安而滥用抗生素进行长期大量的药物保健, 或者大剂量使用生物制品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使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迫使病原微生物毒力增强、变异或对药物产生耐受性, 从而使原来有效的免疫接种和药物保健失去效力, 使猪场疾病多发。

秋季猪病多发的原因与防控对策 第6篇

1) 热邪入体。

进入秋季后, 夏季的余热还在困扰着猪体, 刚熬过酷热天气的猪只, 体质仍很虚弱。有些病原微生物趁机寄居在猪体内, 使猪体处在亚健康状态。

2) 饲料霉变。

饲料在夏季因保存或处理不当易发生霉变, 养猪户又不舍得弃掉, 殊不知霉菌毒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因子, 能损害猪的免疫系统, 量大也可引起猪只中毒。

3) 蚊蝇叮咬。

随着天气变凉, 猪舍内蚊蝇相对增多, 一方面影响猪只休息, 更重要的是能传播病原, 增加疾病发生的机会。

4) 潮湿侵袭。

秋季时常阴雨连绵, 空气湿度加大, 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猪只易发生感冒、腹泻、风湿、湿疹等疾病;同时潮湿也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繁殖。

5) 温差悬殊。

深秋昼夜温差大, 且天气变化无常, 忽冷忽热, 猪只易以感冒为诱因, 导致其他疾病或多种混合感染疾病的发生。

2 防控对策

1) 补充营养。

在平常的配合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 尤其补充VC、VA、VE, 以缓解猪只受到的各种应激,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 驱虫、杀灭蚊蝇。

既要杀灭舍内蚊蝇, 又要定期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目的是切断因寄生虫和昆虫等活体动物媒介引发的传播途径。

3) 解决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

规模户注意通风, 散养户注重保温, 既能排除有害气体和灰尘, 又能保持猪只生存的适宜温度, 做到二者兼顾。

4) 控制湿度。

秋季湿度都偏高, 一方面加强通风来降低湿度, 也可在舍内放置生石灰吸收多余的水分。

5) 严格消毒。

备有齐全的消毒设施, 合理选择消毒药品, 按照消毒程序, 做到每消毒1次彻底1次, 养成无病也要定期消毒的好习惯。

6) 免疫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有针对性地接种猪用疫苗, 应免则免、防止漏免;同时规范免疫操作, 确保免疫质量。

7) 药物保健。

根据用药目的, 合理选择药物, 按照剂量、疗程定期实施药物预防, 坚持以中草药为主、抗生素为辅的原则, 防止滥用抗生素。

8) 隔离治疗, 无害化处理。

发现可疑病猪及时隔离、治疗, 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病死猪一律按“四不一处理”执行, 严禁病猪与健康猪同饲混养, 防止接触传播。

9) 封闭式管理。

猪病治疗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第7篇

(1) 病情复杂造成诊断困难。当前, 猪病的形式难以把握, 病情表现各不相同, 复杂多变, 猪病并不是以前的单纯感染形式, 而是以多病原混合感染为主, 给猪病的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猪病表现形式的多变导致兽医在诊断过程中常出现诊断不清或方法不当等问题。清楚地诊断病情是治疗疾病的前提条件, 所以这也就成了目前猪病治疗难的主要原因。

(2) 细菌耐药性的增强。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导致细菌的变异, 药物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也是细菌不断适应的过程, 药物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着筛选, 长期使用相同的药物会造成细菌产生抗药性, 对疾病的治疗会慢慢失去作用。

(3) 兽药质量存在问题。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对于兽药的需求越来越多, 兽药生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大量的兽药销售点和供应商为了迎合市场都加入到兽药的销售中来;国家对于兽药的检查力度不够, 再加上利益的驱使, 使得大量的兽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问题。兽药常常存在假药或者是违禁药品添加等现象, 再者为了降低成本牟取暴利, 在兽药成分上与标注情况不符, 严重影响猪病的治疗, 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4) 兽药的使用不科学。疾病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合理地使用药物就是控制疾病的关键。在兽药的使用方面一定要保证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如果滥用药物, 不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 不但不能够快速地控制疾病, 还可能导致病情的严重, 增加治疗的难度。兽医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时候要明确哪些病情是需要将药物搅拌在饲料中喂食的, 哪些情况需要进行注射加饮水治疗才能够发挥药物的作用。还有就是在药物治疗时, 不能盲目用药, 更不能多种药物混合使用, 盲目地混合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之间产生反应, 造成严重的后果等。

2 防治猪病的对策

(1) 掌握猪病的诊疗方法。当出现猪病问题的时候, 正确地诊断出病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病原体的多元化造成了诊断的困难, 这就要求技术人员要对猪病的类型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可以建立猪病实验室来进行诊断, 保证猪病的及时、科学、有效治疗。

(2) 严格管理, 保证兽药质量。政府机关应该加强对兽药的监管力度, 对市场上出售的兽药进行严格检查, 保证兽药的质量。另外在采购兽药的时候, 尽量选择信誉度较高的商家, 到正规的售药地点去购买, 药物使用前也要对药物的生产日期、成分等进行核对检查, 确保兽药的安全。

(3) 科学合理的用药。兽药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药原则, 严格按照药物的性质、作用进行用药, 结合病情合理用药, 按照正确的用量和方法用药, 严格遵守用药过程中的禁忌, 避免由于疏忽造成的问题。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 合理安排用药疗程, 保证病情得到根治, 防止病情出现反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防止个体药物过敏造成的病情恶化。通常情况下, 要选择一些常用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4) 树立正确的防疫意识。疾病的治疗只是对预防出现疏忽后进行的补救措施, 所以猪病的预防是猪病治疗的关键。养殖户要将注意力重点放在猪病的防疫工作中, 当出现病情时, 在对患病个体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密切观察其他猪的状况, 发现可疑的猪只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3 总结

猪病误诊的原因分析 第8篇

1流行特点

猪发病不分季节, 但高温季节发病比较严重。流行性主要表现:

1.1传统老病依然存在, 如猪瘟、口蹄疫。而且老病有新发, 如口蹄疫。

1.2新病不断出现, 如母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1.3非典型疫病发生, 如目前出现的温和性的猪瘟。

1.4细菌性疾病的危害加重, 主要由于滥用抗生素, 导致菌株产生耐药性。

1.5并发、继发感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猪病大多是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据2003年调查, 淮安地区诊断出有温和猪瘟、蓝耳病、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猪链球菌病、猪流感以及猪附红细胞体等病共同感染。

1.6免疫抑制性疾病越来越严重, 如猪圆环病毒感染。

2猪病发生及传播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养猪特点是养猪场与养猪户并存。据笔者调查, 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2.1猪场场址选择不当

猪场离屠宰场较近;附近有工业企业的“三废”污染;水源质量差, 不符合《饮水水质》标准;与其它的饲养场距离太进;地势低, 潮湿, 等等。这些因素会造成猪病发生和传播。

2.2饲养密度高

主要是猪场之间的距离较近, 农村养猪户几乎是猪圈挨猪圈, 易引起猪病连锁反应, 导致猪病的流行和传播。另外, 猪舍内饲养密度过大, 容易引起猪病发生。

2.3猪的抵抗力差

2.3.1猪本身因素:

由于从外地引进良种猪, 改良地方猪, 提高经济性能。但猪抗病力并没有增强, 甚至下降, 尤其在引进国外猪改良时, 其后代的抗病力明显不如地方猪。

2.3.2营养因素:

饲料营养不平衡, 尤其是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 导致猪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严重的可直接使猪发病。

2.4猪舍的环境条件差

2.4.1卫生条件差:

不及时清理粪便, 没有定期消毒, 细菌和病毒大量生长繁殖。

2.4.2通风条件差:

保温猪舍经常不通风, 使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 引起猪中毒和发病。尤其在冬季, 养猪户重视保温而忽视通风。

2.5饲养人员流动频繁

饲养员在场内外串门, 使细菌和病毒在场内扩散, 在场之间传播, 导致疾病的流行。

2.6卫生防疫管理部门监督不力

2.6.1防疫不全:

一方面是畜主防疫意识差, 不接受兽医防疫人员对生猪实施免疫。另一方面是防疫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 有漏防现象。

2.6.2隐瞒病情:

养猪户为了减少个人损失, 即使发生传染病也隐瞒不报。错过了封锁、扑杀的最佳时期, 让疾病得以扩散和蔓延, 造成大面积的流行。

2.7免疫失败

2.7.1病原本身因素:

许多病原都存在多个血清型或血清亚型或存在病毒变异, 而不同的血清型又不能交叉保护, 因此疫苗免疫可能导致免疫失败。2.7.2疫苗因素:疫苗是非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运输不慎、保存不当或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直射;稀释剂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而将杂质带进疫苗;稀释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用完等等。所有这些情形都会使疫苗效价降低。

2.7.3操作因素:

免疫器械、免疫部位不消毒或消毒不严;疫苗稀释过度或不足;几种疫苗同时注射而引起免疫抑制, 等等。

2.8诊断不准, 用药不当

目前, 县一级兽医站化验设备简单, 乡一级的兽医站化验设备不齐全, 养猪户没有化验设备。大多数人只能根据发病的症状和经验来判断, 难免造成误诊。当然不能有效遏制疾病。滥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 造成抗药菌株的不断出现, 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2.9配种方法不科学

对淮安地区调查发现, 采用人工授精的不到5%, 绝大多数采用自然交配, 众所周知, 自然交配的弊端之一就是带来疾病的传播。另外, 自然交配时消毒不彻底, 有的根本不消毒。

3控制措施

3.1选择好猪场的场址, 保证良好的周边环境

场址要求:地势高燥, 背风向阳, 远离屠宰场、居民生活区、其它养殖场、有污染的工厂和企业。水源无污染, 水质符合《饮水水质》标准。这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首要条件。

3.2猪场实施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就是预防传染因子进入养猪场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规定和措施。生物安全包括防止传染因子来自外部的水平传入和猪场内部从一个猪群到另一个猪群的水平传播。

3.2.1猪群布局要合理:

将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分开, 大猪与小猪分开。是防止猪病在场内传播的重要措施。

3.2.2严格引猪制度: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引进猪缺乏有效的监测方法。对此应先隔离饲养一段时间, 观察没有病症后, 方可入群饲养和使用。这是控制外源疾病进入猪场的有效措施。3.2.3提高饲养人员的素质:加强疾病危害宣传, 提高饲养人员的防范意识, 严禁饲养员互访 (猪场之间) 或串门 (场内) 。加强饲养员的责任心教育, 提高对猪病的识别能力, 能做到早发现, 早汇报。

3.3加强实验室建设, 提高诊断能力

疫病的诊断单靠经验和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国际、国内出现很多新病、奇病、怪病, 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和各种分泌物的实验室及细菌的培养、检验和药敏试验等, 才能确诊。实验室诊断是防治疾病、控制疾病传播的必要手段。

3.4加大动物疫病监测力度, 健全免疫制度

3.4.1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通过宣传, 使广大干群充分认识到疫病监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兽医检疫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3.4.2加强培训, 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

政府应加大投资, 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培训, 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确保监测的质量, 有效地防止免疫失败。

3.4.3加强宣传, 引起养猪户重视:

利用多种媒体, 宣传疫病对养殖业及人类健康的危害。使养猪户自觉上报疫情, 让上级主管部门得以及时抑制疫病的蔓延和传播。

3.5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猪体的免疫力, 防止疾病发生

3.5.1引进抗病力强的品种, 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通过选育建立抗病水平高的猪群。

3.5.2保持适宜温度、湿度, 提高猪体免疫应答能力 (最适温度T℃=-0.06W+26, W代表体重, 单位公斤) ;定期通风, 确保空气新鲜, 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3.5.3科学配合饲料, 防止营养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的抵抗力下降或产生免疫抑制。

3.5.4制订并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猪场及猪圈要定期消毒, 而且先打扫后消毒。对饲养过几轮的猪圈或猪得过病的圈, 要采用强碱或火焰消毒, 有必要时还可以用熏蒸消毒。

3.5.5猪的生产应采用全进全出制, 有利于控制猪病在猪场内蔓延。

3.5.6制订适宜的免疫程序, 搞好尸体、粪便处理。

4总结

当前猪病治疗困难的原因及防控策略 第9篇

1 猪病治疗困难原因分析

1.1 药物有效剂量不足、药效差, 解毒差

当前, 在养殖过程中, 虽然我们能按照药物说明去拌料加水, 但是猪发病后采食就会下降, 饮水减少, 这样就会造成有效剂量摄取不足;再加上所使用药物的独特气味、苦味, 适口性差, 影响药物的摄取。另外, 很多养殖朋友认为原粉是最好的治疗药物, 长期大剂量使用原粉药物, 但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肝脏负担加重, 代谢下降, 使猪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当养殖过程中管理、环境等方面出现漏洞猪只就会发病, 难以治疗。

1.2 盲目联合配伍用药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 有些猪场兽医不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组合, 不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碰到发病便乱配药乱投药, 如:将青霉素注射剂+乙酰螺旋霉素片, 或青霉素注射剂+复方新诺明片联用, 其意图是增加疗效。但青霉素是杀菌剂, 只对繁殖期细菌有效, 而乙酰螺旋霉素、复方新诺明片是抑菌剂, 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 拮抗青霉素的杀菌作用, 使青霉素抗菌效果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不但会产生拮抗作用, 降低疗效, 还有可能使病原菌产生变异, 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变的不敏感, 加大治疗难度。

1.3 治疗不彻底, 病情反复发作

有些猪场在生猪价格不好的情况下, 为了节省生产成本, 在猪得病后不按时给药, 有时甚至使用劣质兽药, 并且往往在病情稍稳定后即停止用药。但任何一种药物在体内维持药效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当药物降低到一定浓度时就必须及时补充用药, 否则, 病原菌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重新获得大量增殖的机会, 并逐步产生耐药性, 甚至发生变异, 给今后的治疗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1.4 管理粗放, 应激过大

有的猪场猪舍设计不合理, 设备落后, 生产操作不到位, 对猪的管理也十分粗放, 不但环境条件控制不好, 而且从来不重视应激因素的控制。如:冬季过多地重视保温而忽略了通风换气, 造成猪舍NH3、C02、H2S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夏季高温, 饲养密度过大, 再加上猪皮下脂肪厚, 汗腺不发达, 造成热应激严重等。这些长期处于管理粗放、环境异常变化和人为应激刺激的猪群很容易发生一些难于治疗的疾病, 导致不应有的损失。

1.5 疫苗免疫失败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 会影响疫苗质量。同时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 也能造成潜伏期病毒的传播。当猪只的免疫系统不足以抑制病原体的侵害, 就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霉菌毒素能导致猪产生免疫抑制, 也可导致疫苗免疫失败。另外, 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免疫剂量不足、免疫接种方法不对及所使用的疫苗与该地区发生的疫病血清型不一致等, 这些都可能是造成免疫失败的根本原因。

1.6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使动物机体对其它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对多种疫苗的反应下降, 导致免疫失败。如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引起的免疫失败现象, 这些猪只可长期带毒、排毒, 但其自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这种猪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 形成免疫耐受, 从而对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应答, 无法产生有效抗体, 一旦有强度侵袭即可发病。

2 防治对策

2.1 日常管理

2.1.1 全进全出

实践证明, 实行全进全出, 仔猪下痢和其他疾病明显减少, 兽药费用显著减少, 兽医和饲养员的劳动强度大大下降。

2.1.2 转变饲养模式

猪场应逐步从环境改造、猪栏设计到日常管理、转运方式等方面, 充分考虑猪只的解剖生理特点、生物学特性和生命本能需求, 给猪群提供人性化的饲养制度和管理措施, 让猪只吃得好、住得舒服, 让猪只健康、快乐的生长, 同时也为人类自己提供优质、安全、放心的猪肉产品。

2.1.3 减少应激

转群、免疫、温度等是最常见的应激源, 在转群、打疫苗时切忌对猪粗暴, 做好转群计划, 优化免疫程序。冬季做好保温工作, 温差不能变化太大;夏季要根据条件, 采取各种降温措施。

2.2 搞好免疫监测和计划免疫

定期进行抗体检测, 一是便于建立无特定病原猪群;二是通过检测确定抗体水平消长规律, 正确确定首免日龄, 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而导致免疫失败。制订适宜的免疫计划, 做到免疫应有制度、有计划, 不可随意进行, 不可盲目实施。同时, 还要慎重制定药物预防计划, 严格筛选药物, 按照规定留出足够的停药期, 坚决禁止使用任何违禁药物。

2.3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药物虽然对病毒无效, 但可控制或治疗细菌的危害, 从而防止或减少猪只发生继发感染。在仔猪断奶前一周到断奶后一周, 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和复方黄芪多糖等效果较好的药物;在母猪产前产后一周可在饲料中添加复方黄芪多糖和盐酸林可霉素, 在育肥猪生产中每月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复方黄芪多糖和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壮观霉素, 并连续饲喂3~5天, 可有效改善生长性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2.4 加强消毒, 确保效果

上一篇:标准化财产权论文下一篇:药学与临床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