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后范文

2024-05-20

研究生后范文(精选12篇)

研究生后 第1篇

“80后”教师, 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是幸运的一代, 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他们已长大成人步入社会, 作为青年教师, 他们是学校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 在他们身上凝聚着“80后”一代的特点, 其中有值得发扬的优点, 更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一项调研结果发现[1], “80后”小学教师在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较低。一项关于“80后”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2], 他们与幼儿关系融洽程度不如其他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另一项关于“80”后小学教师的研究发现[3], 小学生眼中的“80后”教师更像是大哥哥和大姐姐, 因此较易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80后”中学教师的师生关系如何?他们的“90后”学生同样也是独生子女, 当两代独生子女相互碰撞的时候,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本研究主要从教师及初、高中学生的视角出发, 对“80后”教师的师生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与“70后”教师进行了比较, 在了解“80后”中学教师师生关系现状的基础上, 为他们今后更好地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一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自编学生问卷, 获得中学生被试有效问卷520份, 主要来自市区、郊区的6所公办或民办、重点或非重点中学, 其中初中生244名, 高中生276名。

本研究采用自编教师问卷, 对上海市13所中学的63名“80后”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市区、郊区的13所公办或民办、重点或非重点中学, 其中男教师15人, 女教师48人;初中教师36人, 高中教师26人, 1人未填写;师范生源47人, 非师范生源16人;本科学历55人, 硕士研究生学历8人。

本研究对上海市14所中学的50名“70后”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市区、郊区的14所公办或民办、重点或非重点中学, 其中男教师12人, 女教师38人;初中教师36人, 高中教师14人;师范生源42人, 非师范生源8人;本科学历44人, 硕士研究生学历4人, 2人未填写学历情况。

(二) 研究工具与方法

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编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对“80后”、“70后”中学教师的师生关系进行了调查。在学生问卷施测时, 以班级为单位下发问卷, 学生答卷前, 主试把在该班级任教的“80后”教师、“70后”教师的名字分别罗列在黑板上, 从而使学生的答卷依据更具体形象。

2. 个案访谈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分别对“80后”中学教师、“70后”中学教师、中学领导、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访谈, 从中进一步了解“80后”与“70后”教师之间的异同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与学生相处愉快并更愿意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调查显示, 95.2%的“80后”教师与78%的“70后”教师表示, 他们与学生相处愉快, 4.8%的“80后”与22%的“70后”教师表示相处一般, 均没有教师表示与学生相处不愉快。可见, 他们的师生关系都比较融洽, “80后”教师与学生愉快相处的比例高于“70后”。

在与学生交朋友的问题上, 超过七成的“80后”、“70后”教师都“很愿意和所有的学生交朋友”, 可见他们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 (参见表1) 。另外, 74.6%的“80后”教师和80.0%的“70后”教师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为“亦师亦友”, 这一比例远高于认为是纯粹的“师生关系”的教师, 没有人认为是“管理与被管理者” (参见表2) 。可见, 他们都更加崇尚“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二) 中学生更愿意向“80后”教师倾诉内心

那么中学生最愿意与谁交流?当问及有心里话最想找谁诉说时, 参加调研的500多名中学生中, 有61.9%把同学或朋友排在首位;把父母排在首位的有22.9%, 第二位的有42.5%;45.8%的学生把中老年教师排在最后一位, 另有15.6%的学生把“无人诉说”排在了第一或第二位。对于“80后”、“70后”教师的排序, 见表3。

把学生的排序进行加权后, 可以按照先后顺序作如下排列:要好的同学或朋友、父母、“80后”教师、“70后”教师、中老年教师、无人诉说。

这一结果比较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他们处于动荡不安的青春期, 更愿意向同龄人吐露心声, 渴望拥有牢固的友谊, 与朋友建立较为亲密的同伴关系。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 开始反抗父母的权威, 不再像儿童期那样依恋父母, 他们渴望独立却又不得不依靠父母。尽管父母不再是他们倾诉心事的首选, 但是不少青少年依然保持着与父母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

相比“50后”、“60后”的教师, 青少年更乐意与青年教师交流谈心, 青年教师与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青少年在交友时往往会选择同龄人, 但不仅限于同龄人, 他们也会与成人交友, 年龄越是接近他们的成年人, 越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 相比“70后”及其他年龄阶段的老师, 中学生更愿意向“80后”教师倾诉内心。很多“80后”教师是独生子女, 他们与同为独生子女的“90后”学生在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比非独生子女的“70后”更有共同语言。

在调研中, 分别有56.7%、24.4%的中学生觉得自己与“80后”、“70后”教师之间的关系“课上是师生, 课后是朋友”;分别有31.2%、62.5%的中学生把自己与“80后”、“70后”教师的关系仅看作“师生关系”。

研究者认为, 这正是更多中学生愿意主动与“80后”教师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们不仅把“80后”教师看作老师, 更把他们当作朋友, 因此更愿意主动交流。此外, 仅有5.2%和7.3%的中学生分别把他们与“80后”、“70后”教师的关系看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可见当代青年教师已不再仅以管理者的角色参与师生互动。

此外, 在问卷调查中, 分别有22.3%、14.4%的学生表示, “80后”、“70后”教师经常主动与他们交流。研究者认为, 由于中学教师工作繁忙且压力较大, 课后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及精力与大部分学生主动交流, 往往只能有选择地与部分学生交流谈心。在本调研中, 经常与学生交流的教师不足五分之一, “80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多一些。

(三) 中学生眼中的“80后”、“70后”教师形象

在调研中, 分别有21.3%、35.5%的初、高中生把“80后”教师看成“教育者”, 29.1%、27.5%看成“朋友”, 20.1%、20.7%看成“大姐姐或大哥哥”, 1.2%、0.4%看成“父母”, 22.1%、11.6%看成“人生导师”, 5.7%、4.3%看成“管理者” (参见图1) 。

初、高中生眼中的“70后”教师形象参见图2。

调查数据显示, “80后”教师被中学生看作“朋友”或“大哥哥大姐姐”的比例明显高于“70后”教师, 而在中学生的心目中, 更多地将“70后”教师看作“教育者”或“人生导师”。值得关注的是, 更多高中生把“80后”、“70后”教师看作“教育者”, 超过半数的高中生把“70后”教师看作“教育者”。

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在访谈中说道:“我和儿子都蛮喜欢‘80后’老师的。他们会与儿子一起打球、踢球、讨论电脑游戏, 与儿子的共同语言较多。不过, 如果要选择, 我还是会选择比较年长的老师, 他们对孩子学业等各方面的关心更多, 而‘80后’自己也还在成长。”

可见, “80后”教师更能与学生打成一片, 尤其体现在课余时间, 更多的“80后”教师会与孩子们一起活动。而在学业与人生指导方面, 中学生及其家长都更加看好“70后”教师。

在访谈中, 一些中学生也表达了他们对老师的态度 (参见表4) 。

(四) “70后”教师比“80后”教师更加严厉

从表5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 当中学生犯错误时, 严厉批评他们的“70后”教师是“80后”教师的2倍多。另外, 调研结果也显示, 大部分青年教师都能比较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可喜地发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人们对于严厉的中学教师这一刻板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可见, “80后”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更多宽容更少严厉, 这样的互动方式也是学生更愿意与他们交流、向他们诉说的原因之一。不过, “80后”教师在访谈中也表示, 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很难拿捏与学生的关系, 较难做到既在情感上不失亲近, 又保持教师的威严, 感觉一旦放下架子与学生没大没小, 就会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放纵。

三、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发现, 作为青年教师主体的“80后”与“70后”教师, 大都能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与“70后”相比, “80后”少了几分严厉, 多了几分亲切, 另外, “80后” (尤其是“85后”教师) 的资历和经验都有待不断积累。一位家长在访谈中表示:“尽管有人曾说独生子女是垮掉的一代, 但是‘80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他们能挑得起大梁, 能让我们放心。”一位中学教导主任认为:“‘80后’教师更有创新能力, 他们的班会往往设计得别开生面。不过, 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相对差, 而且有时会感情用事, 需要不断磨练。”

“80后”教师虽然更易与学生合为一群, 却可能疏忽了教师的权威性。年轻, 既是“80后”中学教师的优势, 这让他们更容易走近学生;同时又是弱势, 他们往往比“70后”和中老年教师更难树立威信。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融洽并不代表丧失权威, 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 80后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面对学生的同时, 也应适时地表现出讲台上的权威并勇于管理。

此外, “80后”教师也应不断自我充实与成长, 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并指引他们的人生道路。一位青少年研究专家指出[4], 任何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一概否定或肯定都是不理智的。每一代人身上都会带有那个时代的气息和特征, 如果社会能够多一些宽容和体谅, 少贴一些“标签”, 他们将走向成熟, 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吕改云.“80后”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特点与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硕士论文.

[2]朱蓓蕾等.“80后”幼儿教师教育特点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12) .

[3]包慧, 朱亮新.“80后”小学教师职业状态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海门市1278位小学教师为样本[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5) .

研究生英语课后翻译总结 第2篇

1单元:一种真正的市场型管理模式很快成为可能。在信息空间,我们将能够检验并完善所需要的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服务内容与使用权的控制制度、个人隐私权与自由言论制度等。有些群体允许任何人加入,而有些则只允许符合这样或那样条件的人加入。能够自持的群体会兴旺发展(或许也会因为志趣与身份日趋特殊,而发展成为几个分支)。有些群体或因为成员失去兴趣,或因为成员被吓跑而不能幸存下来,它们将渐渐萎缩消亡。2单元:2一旦问题得到理解,情况自然有所改善。那些通常因丈夫不倾听或不谈论每天发生的事情而感到被遗弃、感到丧失生活乐趣的女性会高兴地发现,她们的丈夫一旦知道了不起眼的谈话在女性关系中的地位后,正努力地在适应。如果丈夫不适应,妻子仍然能够得到安慰,因为她知道,对男人来说,这不是不亲密的表现。当妻子接受了男女存在区别这一事实后,便会去找自己的朋友或家人说一说话。那些不能够给予妻子谈话快乐的丈夫,也不应该觉得妻子提出了无理要求。仍然会有一些夫妻决定离婚,但起码他们的决定是建立在比较现实的期望基础上的。3单元:2在形成的初期,地球上很可能没有我们今天称之为海洋和大气层之类的东西。4.在20亿到30亿年前期间,一部分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形成了结构复杂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灵活多变,足以形成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7.整个星球是一种由无机部分和各种各样的有机生命构成的生命形式(正如我们自己身体那样,既是由各种各样的有机部分构成,又是由骨骼中的无机晶体和血液中的无机水分所构成)。9同样,从全地球的规模考虑,砍掉一整片森林不会在总体上对地球生命构成威胁,但是这样做会对该地区的生态形式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造成水的流失,因此引起地质结构的细微变化。11.如果排除外界的干扰,食肉动物和被吃动物都保持一个适当的数量,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16目前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率使人类可以被称为生态恶性肿瘤。这种恶性肿瘤肯定会摧毁生态环境,正如普通的癌细胞会摧毁人的肌体一样。4单元:英语屈从美语的速度不断加快。新词汇、新习语、甚至新发音都以无法抗拒的势力源源不断传入东方。从前我们常常借用很多英语词或短语,但现在很少这样做。但英语却吸纳我们创造的词,我们创造有多快,其吸纳的速度几乎就有多快。我认为,美国电影固然对这一变化起了很大作用,但毫无疑问,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英语依然有点太严格、有点僵硬,且过于矫揉造作。而美语的发展却像伊丽莎白时代一样繁荣。所有那些在英国莎士比亚时代应用的构词方法,现在依然在美国应用着,新词源源不断地产生。如果莎翁健在,这些新词一定会使他欣喜若狂,就像他所生活的时代产生的新词曾使他欣喜若狂一样。5单元:1.其目的是弄清世界的运行机制,寻求其间可能存在的规律,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从构成一切物质的亚核粒子,到生物有机体,人类社会群体,以至整个宇宙。2.世界上每一文化群体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提出过这些问题。所提供的答案几乎都带有“就这么回事”的性质,而试图做的解释总是脱离实验,甚至没有经过细心的比较观察。3.要透彻地领悟一件事物,哪怕是一桩小事——比如惠特曼所说的一片草叶,也会经历一种喜悦,这种喜悦,在整个世界的所有生灵中只有人类才能感受到。4.有时我们听到一些科学家发表的宣言,他们充满信心地宣称,每一件值得弄清的事物将很快会为大家所知,或者说有些已经众所周知。他们描绘的是狄奥尼修斯和波利尼西亚时代的图画,在这些画中,人们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已经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征服的怠惰,成了饮用发酵椰子汁和其他一些温和迷幻剂的安逸度日者。8.如果我们可以缩小身体进入这个水晶的世界,我们可以看见一排排原子形成有序的点阵,呈一种有规律的交替结构——钠原子、氯原子、氯化钠原子,这些点阵结构详细地勾画出我们所站的这一层原子以及在我们头上、头下的所有原子层的示意图。6单元:2杰克正想入非非时,瞥见绿灯亮了,他只顾开动汽车,盯了一眼那些有固定工作的人,以示再见。当他扭过头来,面对前方时,已经晚了一秒钟。他猛地一下踩住刹车,调转方向,以避免撞上前面那辆车上小小的刹车红灯,但还是砰然一声撞上了。如果他动作再快一秒钟,也许只会离这辆车很近,不会撞上。而如果再晚一秒钟,他的车就会爬上这辆丰田车的行李箱。实际上,他好像没有把前面的车撞坏,而后面的车撞上了他车后部的保险杠,那一撞却严重多了。7单元:1.就在这同一天,我的车又坏了,电冰箱不制冷了;而且我还得知我的右后臼齿牙根管需要镶补。3.如果我们突然看到油漆又跃回旧楼房的墙面,我们准会感到有问题。如果我们看到一个鸡蛋自己拼凑在一起又跳回蛋壳,我们准会开怀大笑,就像看一组倒放的电影镜头那样。7.婚姻中很容易出现熵,当伴侣们过于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弥补小小裂痕时,几乎可以肯定他们的婚姻要破裂。13.它朝背离冰箱方向运动的概率也是50%。但是如果数十亿个冷热空气分子混合在一起,那么所有冷空气分子朝冰箱方向运动,同时所有热空气分子背离冰箱运动的概率实际上是零。17.如果在厨房里只有十几个的空气分子,那么我等上一年左右,或许在某个时刻6个最冷的分子会聚集在冰箱里。但是,这一等式中的变量越多、参加这一游戏的角色越多,那么他们的路径井然有序地相互吻合的可能性就越小。

8单元:1.第一次浪潮涉及有形产品——硬件,它与构成软件的计算机程序相对而言。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圣何塞和旧金山地带的圣克拉拉谷的一些公司为计算机生产出存储器硅芯片,于是便有了“硅谷”的名字。4.财富形成的第二次浪潮涉及软件——包括人们用于工作或娱乐的“应用”软件,就像文字处理程序或者计算机游戏之类,以及用于管理业务和计算机网络自身运行的“系统”软件。6但是无论是硬件革命还是软件革命,与现在因特网上所发生的情况相比,其财富创造的影响力都显得非常缓慢。短短数年之前,在日内瓦CERN研究中心工作的英国物理学家Tim BernersLee 发明了一种方案,用以连接与某一主题或一系列主题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贮存在各地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内。9.eBay网点的在线拍卖同样有利可图,因为它每拍卖一次都要向买卖双方收取一定的佣金。但是如今大多数国际互联网公司都承受着重大的短期损失,证券市场投资者通常认为这种损失会在商业计划里某个似乎永远不会到来的“第三年”中转为盈利。11尽管上述这些获利的基本模式最终将证明是站不住脚的,但到目前为之,它们却足以使很多人十分富有。实际上所有这些财富都是由技术公司股组成的,在今后10年中,其中的一些股份或大多数股份会逐渐散失。

《史记》中吕后形象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史记 吕后 人物形象

“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2这是司马贞对“本纪”的解释。本纪是为帝王之记,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帝王言行活动所使用的一种书写体例。但其中出现了两篇有别于其它的本纪,一为《项羽本纪》,二为《吕太后本纪》。作为一名汉代女性,吕后竟然被司马迁挑出来,单独立专传。这是《史记》之前的史书专著所没有的情况。类舍楚怀而纪项羽,司马迁摈弃为汉惠帝立传,而选择为吕后立传,其中因由值得我们研究。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载“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3吕后本是乡间一妇人,刘邦建汉称帝后,她自然便成了一国之母。辅佐刘邦安定天下,吕后功不可没。及高祖崩后,吕后更是借儿子刘盈之手把持朝政,成为实行皇帝制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她为汉朝日后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此为司马迁将其列入“时势主宰者”,为她作本纪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为,吕后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女性“统治者”。她的人生有其阳面,亦有其阴面,普通却不平凡。世人称其阴险毒辣,亲身儿子更是无法理解母亲对戚夫人及赵王如意的所作所为,大骂吕后:“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4吕后的心狠手辣得不到儿子的谅解,这是为人母的悲哀。足以见得,吕后阴险毒辣程度之深。但是同时,吕后亦是刚毅的,高祖早年四处征战,她带着刘父刘母和几个孩子东躲西藏;戚姬随高祖驻关东,卿卿我我之时,吕后与刘太公为项羽所俘,在关中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刘邦得以建国立业,吕后的刚强坚毅是不可或缺的。再者,按司马迁的撰史观:不论成败与性别,只要是英雄,他都得将之写进史章为后世所知。这样一位“其性刚毅,有心计,善权谋,性残忍”5,对汉朝的稳定和繁荣起重要作用的,堪称女英雄的传奇女性,司马迁不为其立传也是说不过去的。

与平铺直叙、淡化人物形象的历史记事不同,司马迁以生动的语言和多种写作手法外化了吕后内心的世界以及深藏其中的灵魂,使她不再是单薄寡味的历史人物。这样一来,《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所塑造的吕后便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真切的存在,还是加以虚幻的文学人物了。

在历史的基础上,要表现人物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白描。抓住人物最典型、最有表现张力的行为举止,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视觉效应,使人物跃然纸上。《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没有任何解释性的话语出现,便道“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 5。于是惠帝登基后,吕后一直伺机诛杀仇敌,以求除却心头大患,但无奈惠帝与赵王如意同吃同住,她不好对如意下手。当惠帝外出打猎,如意尚在宫中安寝时,吕后“使人持酖饮之”。对戚夫人则是“令永巷囚戚夫人”,“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6看似简单而又一气呵成的动作,却个个狠毒,这足以刻画出吕后心狠手辣的人物形象了。还有儿子过世后,作为母亲的吕后并没有声泪俱下,代之的是“哭,泣不下”。而当丞相取张辟彊之策,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后,她才“说,其哭乃哀” 7。刘盈是吕后唯一的儿子,也该是她老来的依靠。可现在儿子没了,她非但没有悲伤,而且还利用儿子的亡逝来夺得国家领导权。司马迁这对吕后哭但没有眼泪、悦但泪流满面的粗粗一写,吕后对权利的欲望便像洪水猛兽般冲破纸张,整个人物的形象异常立体而清晰。

《史记》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和《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中将吕后和戚姬的人物形象做了对比,突出两人性格上的差异,道出两人命运不同的根由。《吕太后本纪》和《外戚世家》分别中写到“吕后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呂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8和“及晚节色衰爱弛,而戚夫人有宠” 9对比之下,吕后对戚夫人产生怨怼之情的根由便清晰可见。但吕后暂时还没有对戚夫人出手的念头,似乎只要自己儿子的太子地位不被动摇,夫君不宠爱自己也是没有关系的。高祖却撕破了这种危机四伏的宁静。“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10,高祖一度想要投其所好,废太子刘盈,代之以戚夫人之子如意。这件事引起吕后极大的恐慌。罗马不是一日筑成的,女人的怨念亦然。夫君宠爱的女人一哭二闹,太子就被轻易替换,吕后对戚夫人的怨念到了此事已经是一个最高点了。从高祖意欲换储之事的整个过程来看,戚夫人是仗着高祖的宠爱和加上一出一哭二闹的戏码讨要太子之位,是极其简单又不明智的选择;而吕后则是依赖张良、叔孙通等一帮开国大臣来巩固儿子的太子之位,是极其准确而明智的选择。一个恃宠而骄的女人,头脑是不会瞻前顾后的,所以戚夫人最后的悲惨跟她头脑简单无不关系。通过吕后和戚夫人面对夫君的宠爱和对储君易主一事态度和做法的对比,司马迁成功地塑造出了戚夫人简单、无心计的人物形象,来反衬出吕后谋略十足、城府颇深。

另外,司马迁还擅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他人之口来描述吕后的性格特点。在《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借高祖之口说:“吕后真而主矣。” 11大臣卢绾亦说:“往年汉族淮阴、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12不仅是朝臣认为吕后足智果断,杀伐于决胜之间,连高祖也无奈地道出吕后的强悍不可动摇。

《史记》对与吕后有关的诸多事件的描述采用了结构空白化的手法,即留白。如关于吕后诛杀韩信之事,《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云:“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羣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13吕后诛杀韩信肯定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过程,但司马迁只用寥寥几笔就将事情经过结果写出来了,其中高速运转的头脑风暴与惊魂动魄的内心交战一概没有提及,给这段历史一个空白。不只是吕后诛杀韩信留白了,吕后制造人彘、吕后醢彭越等等事件都留下结构性的空白。这些留白为日后人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吕太后定计斩韩信》、《吕太后人彘戚夫人》、《吕太后醢彭越》等等。

司马迁写史注重情感的注入,故对于吕后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会增加一些主观的情感偏向。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吕后的性别而有过多的偏颇,他始终保持公正的性别观,记录着最能突出吕后个性特点的言语和事件,表达出自己对于这位女英雄既敬又畏的情感。同时,司马迁开创了为女性立专传的先河,日后的班固、范晔等在撰写史书时,也纷纷传承这个立史思想,为一些杰出的女性立专传。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韩兆琦.史记笺证(二)[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3] 汪笨湖.大师领读中国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页

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412-422页

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97页

汪笨湖:《大师领读中国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第153页

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97页

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97页

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99页

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95页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969-1970页

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95页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045-2046页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639页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629页

浅析“80后”研究生管理工作 第4篇

一、“80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

(一) 思维独立, 个性鲜明

“80后”研究生与“70后”研究生不同, 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 更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 看待事物有着不一样的角度, 有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念, 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立场和想法, 敢于与老师和同学争辩, 表达自己的观点。“80后”研究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乐于展示自己独特的一面, 喜欢表现出他人不同的地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已不适应“80后”研究生的知识接受方式。

(二) 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强

“80后”的成长伴随着报纸、期刊、电视等媒体内容的爆炸式增长, 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可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 因此这也造就了他们对新鲜事物更强的适应和接受能力, 并且能主动搜集和吸收新知识。“80后”研究生擅长运用互联网等方式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并在课堂学习和导师指导外, 利用各种新方式补充知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 “80后”敢于去尝试和利用, 以亲身体验来评价新事物带来的变化。

(三) 视野开阔, 娱乐化倾向强

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 “80后”研究生不仅接受了长时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的教育, 还不断受到国外社会、家庭、生活价值体系的冲击, 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使“80后”研究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因此他们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和社会。开阔的视野让“80后”研究生看待事物更加全面和详细。但是他们反感呆板的教育理念, 喜欢活泼的教育方式, 倾向于接受新鲜且富有趣味的知识, 娱乐化的教育让“80后”研究生更容易接受。

二、“80后”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80后”研究生群体的特征为当前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过去的教育模式并不完全适合“80后”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因此, 要转变过去的管理工作方式, 应当从多个方面改善研究生管理工作, 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一) “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

在研究生教育中, 研究生的发展需求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力, 特别是针对“80后”研究生独立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首先, 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加强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素养, 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开阔视野, 培养兴趣, 提升个性发展潜能。其次, 要在管理中充分调动研究生和导师的积极性。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研究生和导师, 在教育管理中, 要改变他们的被动地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并不只是管理部门和领导的事, 在制定各项改革措施和规章制度时, 要在研究生和导师广泛参与、细致讨论下形成, 充分激发“80后”研究生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 最后的受益的也是“人”,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80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有序发展。

(二)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是大学教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 对研究生的科研习惯、治学态度、论文撰写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导师还用老方法、老思路来指导“80后”研究生, 必然导致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因此, 提高导师队伍的管理和教育能力, 是“80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首先, 要提高导师的思想认识, 使他们对“80后”研究生的思想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熟悉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形式, 对“80后”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有明晰的思路。其次, 导师应该转变教育方式, 针对“80后”研究生的特征加强引导, 帮助研究生构建正确的思想体系;导师还应该尊重研究生的观点和想法, 多予以鼓励和支持;或是采用多种形式, 丰富教育内容。最后, 导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自觉占领科研制高点, 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

(三) 结合特点, 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80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表明这是一个具有很强创新潜力的群体, 而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如何打破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缺陷对创新能力的束缚, 将“80后”研究生群体打造成为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生力军, 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应当结合“80后”研究生的特征, 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为“80后”研究生建设一个和谐的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制度和创新机制,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成果, 发展高校的创新氛围, 使研究生能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下接触到更多的创新资源, 有利于产生思维的碰撞和火花。二是注重“80后”研究生个体的知识创新, 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0后”研究生不适合灌输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反馈, 形成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活跃氛围。此外, 在科研过程中, 导师不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使“80后”研究生把对科研课题的兴趣转化为科研的动力, 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层次上有一定的提升。

(四) 设立和完善辅导员制度

“80后”研究生虽然视野开阔, 但也容易受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影响, 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水平低下等问题频频显现。各大高校研究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事件, 都体现了当代特别是“80后”研究生中精神世界缺乏的危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同样也出现思想浮躁、急功近利, 违反学术道德, 弄虚作假等情况, 因此设立研究生辅导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研究生辅导员改变了单一的导师制, 完善了学术管理制度。应当甄选一批高素质、高能力, 并且是年纪相仿的“70后”甚至“80后”老师担任辅导员, 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并抓住“80后”研究生的心理, 更能对“80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导师与辅导员这种混合的培养模式, 必定可以从各个层面上对研究生加以引导, 切实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辅导员的协助作用, 将教书和育人充分结合。

(五) 加强学术交流活动

浓厚的学术环境下, 研究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从事科研的方法和技能, 并且在学术活动中通过充分地交流, 激发出创新的想法。“80后”研究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较强的接受能力, 因此研究生教育要充分利用资源, 开展内容多样, 包含科学和人文, 经典和前沿, 基础和应用等跨学科领域的开放学术活动, 采用讲座、报告、访谈、论坛、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通过营造开放、自由、平等的环境, 可以吸引“80后”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学术交流和实践中, 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利用“80后”研究生的优势特点, 突破前人的见解和观点, 实现其自己的创意和成果。在各种学术活动, 研究生们不仅可以在学术上取得收获, 还可以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方面等到锻炼, 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三、总结

“80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研究生管理目标的实现,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结合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既要高校研究生管理层耐心细致、科学规范的管理, 坚持不懈地抓好研究生管理工作, 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着力创造适合“80后”研究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80后”研究生管理工作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邬力祥.研究生教育论坛[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葛玉莹.正确评价“80后”大学生[M].济南:泰山出版社, 2010.

[3]魏晓慧, 吴庆禹.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3) .

研究生后 第5篇

课题1:消费者心理特点由哪些内容构成

市场营销的成功简言之就是:如何确保企业或商家所做的要与消费者所想的是一致的。

消费者心理特点是指:了解消费者所想的东西(认知),他们所感受的东西(情感),他们所做的事情(行为)以及被这些所影响的事情和地方(环境)。

由于每一位消费者在上述各个方面的差异性,才使得其消费行为以及相应的营销策略显示出多样性,也使得市场变得多姿多彩。正像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说:“企业要想获得最大利润,他们需要去预期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不少商家的营销思想还是“以产品为中心”和“以我要的消费者”为经营理念,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只是在上述观点下,将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简称4P)加以组合应用于市场中。如今的市场营销要求经营者从消费者角度观察每一件事情,并且围绕着消费者需求与期望去制定营销计划并实施计划。只有这样消费者在市场上才能找到他们要买的东西并且乐于去买这些东西。

从根本上讲,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而驱动的潜在群体构成。市场之所以启动是因为产品或服务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并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虚拟出所谓的消费者,而不是依据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后做出。

案例1:

几年前我在给一家美容化妆品做咨询时就发现各类女士美容化妆品广告几乎千篇 一律地塑造理想的目标消费者是:收入丰厚、时间充裕、知识丰富、头脑聪明的职业女性或家境丰裕、天真可爱、无忧无虑、追求完美的青春女孩等等,显然不可能形成市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原因就是营销策划人员从主观愿望出发,忽视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后来做了改变思路,做了较为完整的市场调查后情况有了变化。记住:化妆品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与职业的女性诉求点是不一样的。

分析消费者心理的现状、特点、与变化趋势,就要树立从动态角度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这种动态的研究消费者行为主要有以下六个问题:一是买什么,二是为什么买,三是向谁买,四是什么时候买,五是什么地方买,六是用什么方式买。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行为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受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等个人因素以及动机、感知觉、经验、信念、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还受到社会阶层、相关群体、家庭、媒体以及外来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千变万化的,或者说消费者的多样性行为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课题2:80后、85后消费者心理特点分析

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M. R. 所罗门认为:“改变消费者行为的许多生活方式都是由年轻消费者所推动的,他们不断地重新定义什么是最热门的而什么又不是。”今天的营销界普遍认为:要想超越下一次浪潮,必须比竞争对手先想到消费者心里去。

如今中国的80后一代有9000万之多。从人口世代划分理论来说,这个群体常被称为新新人类或N一代(Neo-Generation),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成长于4-2-1的家庭。他们可能也是“幸运”的一代,特别是生活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里的一族,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对现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80后一代从小就习惯于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时尚广告反应迅速。他们不像上一辈人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负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这一代人受到了其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优越,社会与文化的开放。

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他们并不拥有财富,不过是纯消费者,出手之间吸引着数以万计厂商的注意力。

今天的80后多数都是喜欢有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最好还不贵,要是有优惠活动,就再好不过了。如喜欢更换自己的手机,要是没有钱买新的,就更换手机的外壳和颜色,总之新鲜就好。最新的研究表明()80后一代他们讨厌墨守成规,喜欢多变、刺激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新产品,但忠诚度一般不高,习惯将各种品牌换来换去,因为他们是在海量广告的浸泡中长大,遭受产品和各式信息的缠绕,但是,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同时,也擅用搜索工具寻找答案。作为不少消费领域的消费先锋,80后一代更注重品质,他们追求时尚,倡导个性,价格不是80后一 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有很强烈的消费冲动。

80后这种独特的消费心理对厂家和商家们也许有所启示。如我觉得今天我买了某个东西让我感觉很高兴,那我就觉得该东西买得值,哪怕它其实用处不大。80后们有时对产品质量上乘并非有所心动,只有在合适的机会抓住他们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我感动了,喜欢了,紧接着也就掏钱了。这也许就是体验式营销产生的原因吧。 要与80后沟通便要够“酷”,够“爽”,够“潮”,广告题目亦因应变得中西合璧,好玩一点。

80后在媒体接触上有一些新的特点,广告与营销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用电视接触80后目标群,他们的收视成本往往比其他任何收视人群都昂贵。而且他们看电视的时间远少于一般收视群,覆盖亦不高。但在线机会几乎是27~36岁黄金消费群的两倍。电影院也较27~36岁多出一倍, 80后看杂志的几率较高,特别是自己喜好的题材,但覆盖率不高,整体来说,80后看报纸时间较少(这亦是全球这个年纪的一个现象)。

80后们喜欢尝试新的品牌,意味着宣传品牌过去的历史未必帮助提高忠诚度,

80后更重视自己的工作前途而相对会花少些时间与家人一起。即代表他们以“个人”为重。因此80后亦重视对于外表的吸引力的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很留意潮流趋向,而且会为遇上新颖及奇特的东西而兴奋。

案例2:

奥美广告公司对中国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代的调查表明:中国独生子女的消费观念具有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就证明了这一点。如他们喜欢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手机换个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饰。难怪你们可以在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还是中国的上海,看到几乎同样装束的年轻的女孩子:她们的头发漂过几绺,上衣一定是露肚脐装或几乎裸露的吊带装,牛仔裤上面总有几个破洞,当然身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饰物。她们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欢标新立异地扮酷

如今越来越多的广告与营销人本身就是80后,他们更容易与80后们拉近距离。要学会找到80后的特征元素,让你的品牌与他们产生概念对接,这正是当代广告与营销人共同的观点。80后是非理性、非秩序的感性群体。

针对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特点,经营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80后极易受他人(特别是偶像或意见领袖)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同类社群,大家有共同兴趣及目的,通过口碑传播,最为有效。如能用上姚明,专门设计推出电脑及在线游戏,把品牌及产品巧妙混入其中,让参与者可与偶像一起跨越障碍或打篮球,最为有效。

第二,80后对高科技产品及新事物的兴趣及接受度都异常高,在广告传播方面,可多用通讯(手机)或影音技术的载体把流行文化传送给他们,因此Podcast,动感地带等正中了下怀。

第三,对于各种新媒体,网络对80后最有杀伤力。最新CNNIC报告(),18岁以下用户占14.9%, 18~24岁用户为38.9%, 加在一起已是53.8%。而且他们都每天在各种地方上网,在外能用WiFi便用无线,或者在网吧社群,用网络已炉火纯青。他们会支持在网上的活动,包括80后作家,歌手,偶像。重点是他们参与选出来的。用网络并不局限于“影像”,整个“感官体验”。

第四,要打造80后娱乐新时代。既然知道他们喜欢用什么媒体,知道他们喜欢哪个偶像,又知道他们爱参与,爱体验,爱口口相传。而“玩”是80后生活的主体,其中一个调研指出,“玩”的花费可达他们日常消费的1/3。那娱乐内容怎样教会他们“怎样玩”以及通过何种载体让他们觉得“好玩”便是关键。

如可口可乐在美国设立了一个职位,类似“80后生活总监”,这位朋友整天与80后青年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文化,喜好,各种媒体运用,然后把可乐要配合、带领的都做好,有些卧底营销的味道,但肯定比闭门造车好得多。

记住:只有了解80后消费心理特点,才能赢得明天的营销。

目前在营销实践中有人认为简单地划分与分析80后特点有点过于笼统,由于社会与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85后这一概念正在兴起()并越来越引起营销界的关注。这一群体在独立性、自主性、自我张扬表现方面比80后前期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在经济上比起90后有了较为充实的基础。他们中一批人正在进入各行业的中层管理或开始显现出一定的成就倾向,成为时代的领跑者之一。

从营销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85后最受广泛认同的描述是“流行与时尚的领跑者,自主与创造的拥护者,娱乐与表现自我的狂热者”。但最广泛认同不等于最精确描述。

自85后的概念提出后,经过近10年变迁,目前正引起人们的重视,造成85后消费观念变化的最根本因素是他们成长环境迅速变化。作为最初始的触发点――成长环境的变化是85后“新”的根本因素,而近5年则个性化、自我意识形成、生活方式变化成了与85后沟通的根本与源头。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85后的成长与观念。

85后自我以及个性化促成对品牌个性的认同。如同几年前提出85后概念可能并不会引起营销界的重视一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85后消费正逐步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央。85后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也就据此引发消费观念的变化,如果说个性化中的80后显得是被动的接受规范,那么85后对自己看法的改变而产生的效果更主动、更深远。社会角色、经济能力的剧变让85后对自己重新定位,此时他们对品牌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于没有明显个性品牌反应的钝化,不因时而变的炫酷的品牌很可能成为85后嘲弄的对象,过去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表明80后对品牌迁移极快,品牌忠诚无从谈起。但今天越来越多的85后正在发生变化,对品牌忠诚度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国产品牌开始产生好感,从近三年的体育用品营销业绩就可以看出。李宁、联想、爱国者等一批国产品牌正在成为85后的首选。

85后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互联网的运用,已进入虚拟社区阶段的互联网给85后以更多的自由展现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通过播客、博客等对产品、品牌表达自己的看法。

85后一代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自我化或个性化的价值观念,他们崇尚个性彰显,特别是敢于标榜自我,他们渴望成名,尽早出名。这是上一代人(70后和80后)不敢想象的。

记住:作为商家或营销人就要深入研究商品在85后的消费心智中代表什么,能满足他们什么需要和利益。特别是品牌形象要不断出新,他们父辈喜欢的儿子不一定喜欢,现在不少企业维持品牌理念的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85后喜欢跟风走,明星对他们的影响大于广告。85后一代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他们喜欢在网上购物与团购。这可能是85后区别于70后、80后消费者的一个明显特征。

你看精明的85后会在实体店里看好衣服,记下价格,然后去网上淘价格更便宜的相同款式,服装、家电、化妆品、家居用品。面对网络的冲击他们一致认为商场提供的是生活方式样本和实际购物体验,这些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有人研究认为85后一代更喜欢网络与娱乐结合的营销模式,他们对广告有天生的“免疫力”。要通过传统的广告形式打动85后现在看来是不容易的。他们对传统媒体并不感兴趣,有的已基本不看电视,而相反,趣味性的、体验式的、互动性的网络营销活动更能打他们,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离婚后房产纠纷问题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房产分割;夫妻财产制度;房产权属

一、我国夫妻财产制度概述

夫妻财产制,是关于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关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夫妻财产制度可以概括为法定财产制、特有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法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和特有财产制并存的夫妻财产制度。即夫妻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一切合法财产,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夫妻双方约定为一方所有的财产外,均为夫妻共同所有。

二、我国当前离婚房产纠纷类型及权属界定

(一)一方婚前按揭购买,婚后夫妻共同还贷

此种情形是属于按揭房的产权归属问题。在夫妻婚姻关系中,夫妻一方婚前按揭买房,婚后夫妻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且在乎后将房产登记在首付款一方名下,离婚时该房屋权属该如何认定,该房屋该如何分割,在司法实践中争议颇大,法院中存在大量的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不同的判决结果都有其最基本的原则标准、理论依据、人伦考量,但形式上的不公正严重損害司法权威,不能有效地保证法院判决的统一性。2011年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本着指导司法实践,消除形式上的不公,保证法院判决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的原则,对此种争议进行了统一的规定:认为此种情形发生争议时,夫妻双方可以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将房屋认定为支付首付款一方的个人财产,尚未归还的贷款作为支付首付款一方的个人债务,且不动产权利人要根据保护妇女权益的原则对双方共同还贷的部分以及房屋增值的部分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笔者认为,此种规定有其积极一面。首先,首付款方已经在婚前签订了不动产买卖合同,履行了债务人的义务,婚后也已登记子在自己名下。根据物权登记效力(即不动产物权的设立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薄时发生效力)和债权制度,房屋都应认定为首付款一方的个人财产。这符合物权法原理及合同相对性原理。同时,夫妻双方共同还贷之行为属债权性质的行为,并不该变房屋产权这一物权归属。其次,这对支付首付款一方比较公正。首付款一方在婚前按揭购房时为了缔结婚姻,方便生活,首付款一方为了购房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资产,其有权在离婚后占有、管理、处分房屋,并享有此房屋的所有权。否则,会导致首付款一方显失公平,自此以后结婚的双方在婚前都不愿主动购买房屋,危害社会的安定。即使为追求实质公正,也可以对帮助还贷的一方给予更多的补偿,或依据婚姻法中规定的经济帮助制度和经济补偿制度予以帮助,并没有必要改变房屋的产权归属。同时,银行开展房贷业务的目的是巍峨哦长期稳定地回笼资金并赚取高额利息。因此银行子在贷款给债务人时会仔细调查对方的资金状况及其还款信用状况。

(二)夫妻婚前共同出资购房,婚后登记在一方名下

考虑到我国的现实状况,夫妻一方婚前购买房屋可能性不大,一般都得夫妻双方婚前共同出资购买房屋,这样对双方都比较公正。但由于夫妻双方感情较好,不在意房屋登记在谁的名下,或者是遵守城市限购令的原因,所购买的房屋仅登记于一方名下。这导致夫妻双方离婚时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此种情况下房屋产权归属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房屋应为一方个人财产:此种观点根据物权登记效力,认为婚后房产登记与一方名下,则房屋所有权应为登记一方所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房屋应为夫妻共同财产:此种观点根据法定财产制的精神。笔者认为此房屋应为夫妻共同财产。因为夫妻另一方在现实购房中是出了资的,不管在房产证上是否登记了他的名字,都应认定为夫妻双方共同财产,这更符合法律公平原则。

(三)婚后父母出资为子女购房

(1)婚后一方父母为子女购房,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此种情形下,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认为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房,并将产权登记在其子女名下,应视为父母对自己子女的赠与。此时房屋应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笔者认为此规定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有利于保护父母与子女双方的利益,符合伦理常情。父母在婚后为子女购房的初衷是保障子女顺利结婚并能够正常生活,因此会倾尽其所有积蓄。而且父母不愿意考虑其子女将来会走向离婚道路,有可能会面临财产分割问题,加上其特殊身份,他们一般不会与子女签订赠与合同来明确表明房屋产权归属问题。所以,当夫妻感情濒临破裂,面临离婚境地时,如果将房屋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会违背父母购房时的初衷,损害父母的利益伤害父母的感情。同时,每对父母都是以子女的利益为先,其购房的隐含意思也是赠与子女一方,若当共同财产来分割也会损害子女的利益。因此将此种情况下的房产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较为合理。

(2)婚后双方父母共同出资为子女购房: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认为婚后父母共同出资为子女购房,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的名下的,该房屋应认定为双方按照父母出资份额按份共有,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笔者认为,由双方父母共同出资购买的房屋,不论是婚前购买还是婚后购买,不论产权登记在一方名下或双方名下,都应按照双方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夫妻双方父母共同出资购房,是各自为了自己子女的利益考虑,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夫妻双方婚姻幸福美满。因此,双方父母出资的份额是对自己子女的赠与,夫妻双方应对房屋按份共有。这样比较符合伦理,便于操作。

后托架弯曲工艺研究 第7篇

后托架是和谐型电力机车的一个零件,零件材质为Q235-A,零件图见图1。该工件是采用边长为40mm、厚度为4mm的热轧等边角钢成形的外弯弯曲件。由于该工件曲率半径大,而横向断面的相对尺寸较小,所以用普通的整体压形方法弯曲时,弯曲毛坯大部分横截面上的变形程度不大,处于弹性变形范围。在外加弯矩卸载之后,大部分的变形也随之消失,致使加载时的毛坯形状不能保持下来,无法完成必要的弯曲工作。该工件可采用拉弯成形工艺,但拉弯成形需采用专用的拉弯机,一般生产厂家没有。我们在150t油压机上采用逐步弯曲成形的方法代替整体压形,生产出合格的工件。

2 弯曲成形工艺介绍

150t油压机有两个垂直滑块及一个水平滑块,一个垂直滑块的压力为75t,水平滑块的压力为50t,弯曲成形的工艺方法见图2。宽度为500mm的凸模在水平方向固定在下工作台面上,宽度为560mm的凹模固定在水平滑块上,压料块固定在一个垂直滑块上。在整个弯曲成形过程中,压料块始终压在凸模的上平面上,压料块的作用是限制坯料在弯曲成形过程中产生上翘。弯曲成形的步骤如下:(1)将角钢坯料的一端放在凹模上,垂直滑块下行,压料块压在凸模的上平面上。(2)水平滑块移动,使坯料在凸模、凹模作用下产生弯曲,直至坯料的垂直翼板与凸模、凹模完全贴紧。(3)移动水平滑块,使凹模离开凸模一段距离。(4)移动坯料,把上次已弯曲成形的三分之一坯料和尚未被弯曲的坯料放在凹模上。(5)水平滑块移动,完成下一次的弯曲成形。(6)重复上述(3)、(4)、(5)动作,直至整个坯料压弯成形。(7)用样板检查工件,对不符合样板处进行补压,直至工件符合样板为止。

1.弯曲凸模2.工件3.弯曲凹模4.压料块5.水平滑块6.垂直滑块

3 弯曲回弹的分析

(1)采用逐步弯曲成形的方法代替整体压形,使凸模、凹模的作用力集中于弯曲毛坯的一段,加大了变形区的塑性变形程度,从而降低了工件的回弹量。凸模、凹模宽度越小,减小回弹的效果越好。

(2)由于上一次已弯曲成形的部分坯料在下一次弯曲中参与变形,这相当于对弯曲件施加了较大的校正压力。再者,由于压力机水平滑块所提供的压力远大于弯曲变形的总弯曲力,故弯曲变形是在很大校正力下进行的。校正力改变了已变形区的应力应变状态,从而降低了工件的回弹。已成形部分参与下一次弯曲变形越多,减小回弹的效果越好。

在具体设计与生产操作中,以上两点应与生产效率综合考虑。

(3)垂直翼板的相对弯曲半径为r/t垂直=720/4=180,而水平翼板的相对弯曲半径r/t水平=720/40=18,两者相差10倍。这说明,垂直翼板的变形程度远小于水平翼板,垂直翼板的回弹要远大于水平翼板,但由于前面所述原因,大大减小了垂直翼板回弹。

(4)由于垂直翼板与水平翼板的回弹方向相同,水平翼板将对垂直翼板的回弹产生制约,垂直翼板的回弹量将减小。水平翼板与垂直翼板在相交处的回弹量是相同的,越靠近水平翼板处,垂直翼板的回弹将越小,垂直翼板的最大回弹处在翼板边缘。

(5)由于垂直翼板的回弹量不同,翼板边缘的回弹大于靠近水平翼板处的回弹,造成工件断面两翼板不垂直,两翼板间的角度小于90°。两翼板间角度的改变量为α(见图3)。

4 回弹及断面角度的修正

4.1 回弹值的计算

当相对弯曲半径r/t>10时,工件的弯曲半径有较大的回弹,凸模圆角半径可按纯塑性弯曲条件进行计算:

式中:r-工件的圆角半径,mm;rt-凸模的圆角半径,mm;σs-弯曲材料的屈服极限,MPa,对Q235-A,σs=240MPa;E-材料的弹性模量,MPa,对Q235-A,E=2.06×105MPa;t-材料的厚度,mm。

应当指出,上述公式是针对板料弯曲给出的。角钢弯曲时,由于校正成形及水平翼板对垂直翼板的制约原因,大大降低了垂直翼板的回弹。再者,垂直翼板的相对弯曲半径r/t垂直=180与计算公式给出的条件相差太大,若根据垂直翼板的弯曲变形计算回弹,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水平翼板的变形条件符合计算公式所给出的条件,故根据水平翼板弯曲变形计算工件的回弹。

rt=720/[1+3(240/2.06×105)×(720/40)]=677mm

最初设计时,我们取rt=670mm。

4.2 回弹值的修正

试模时,工件的实际圆角半径为700mm。

因金属按线性规律回弹,所以回弹值的修正可以按比例进行计算。

670/700=rt/720rt=(670×720)/700=689mm

实际凸模圆角按rt=690mm进行修模,修模后,工件的圆角半径为720mm,达到了图纸的要求。

4.3 两翼板间角度的修正

关于角钢大曲率半径弯曲变形所产生的两翼板间角度的改变,目前尚未有资料进行介绍。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两翼板间角度实际改变量,通过修模进行修正。

试模时,工件两翼板间角度的实际改变量为2°。凸、凹模按角度改变量的反方向修磨2°(见图4)。修磨后,消除了两翼板间的角度改变。

5 结语

本文所介绍的工艺及方法及弯曲变形的工艺分析,可大大减少工件变形回弹,对大曲率半径的角钢弯曲变形具有普遍意义。

摘要:文中通过对后托架弯曲工艺的介绍,对大曲率半径的角钢弯曲成形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艺方法,并分析了角钢两翼板回弹量不同的原因及水平翼板对垂直翼板回弹的制约,提出利用现有回弹公式计算角钢弯曲回弹的方法,分析了角钢两翼板间角度改变的原因。该工艺可大大减少工件回弹。

关键词:角钢,弯曲,回弹

参考文献

[1]丁松聚.冷冲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酸奶后发酵问题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酸奶,后发酵,乳酸菌

酸奶是生鲜牛奶经过乳酸菌发酵制备成的一种乳制品, 因为其很高的营养价值、独特的风味口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可酸奶的保质期较短给消费者带来饮用上的不便。酸奶保质期较短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是由于酸奶营养丰富、在生产储存中易受霉菌酵母菌的污染;另一方面是乳酸菌对酸奶的持续发酵造成的口感滋气味不好。前者可以加强整个供应链的无菌操作以延长货架期, 后者酸奶后发酵的问题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我们先从乳酸菌的增殖情况进行了研究。

1 乳酸菌增殖情况研究

乳酸菌是一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乳酸的细菌的统称, 按其是否产生除乳酸以外的产物可分为同型发酵乳酸菌和异型发酵乳酸菌两种。目前发酵牛奶的乳酸菌全部为同型发酵乳酸菌, 如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等。在原料乳良好的情况下, 乳酸菌的发酵过程受环境影响很大, 如温度、PH值, 于是, 我们选取了很多样品依据国家标准方法GB 4789.35-2010检测在不同温度、PH值情况下的乳酸菌增殖状况。实验表明:乳酸菌在43℃的条件下增殖状况最好, 在小于10℃的环境下出现了不增殖或总体数目数量减少的状况;在PH值为5.8至6.6之间增殖情况最好, 在PH值大于7与PH值小于3.5的时候, 乳酸菌的增殖情况较低, 并出现了下降的状况。另, 如发酵环境条件相同, 不同乳酸菌菌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外在添加物也对乳酸菌的增殖有着很大的影响。[1]

2 目前酸奶的工艺流程

目前酸奶的主流工艺分为凝固型和搅拌型两种:

1、凝固型酸奶的工艺流程是:原料奶→标准化→配料→杀菌→冷却→接入酸奶发酵剂→灌装→发酵→冷却→冷却后熟→成品

2、搅拌性酸奶的工艺流程为:原料奶→标准化→配料→杀菌→冷却→接入酸奶发酵剂→发酵→过冷→后配料→灌装→成品

针对酸奶的后发酵情况, 对于凝固性酸奶来说, 可以通过选取良好的发酵剂和控制生产后的保存环境去解决。对于搅拌性酸奶来说, 还可以通过灌装之前的后配料过程、加入食用安全的、能抑制乳酸菌生长的食品添加剂以实现。

3 对后发酵的控制情况研究

3.1 发酵剂对后发酵情况的影响

对酸奶后发酵的控制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发酵剂, 采用配比合适的直投式发酵剂来实现。目前乳品企业中所使用的发酵剂主要有翻代式发酵剂与直投式发酵剂两种。翻代式发酵剂为乳制品企业内部通过接种优良乳酸菌菌种, 传代扩培而成, 成本低廉。通过日常大量试验表明, 在接种量为2%情况下, 使用翻代式发酵剂发酵至70°T的时间平均为3.0个小时, 越到后期发酵越快。在出厂前, 酸度在86°T左右, 在冷链保存五天之后酸度保持在100°T左右。直投式发酵剂是指发酵活力强, 在生产酸奶或发酵乳制品时可以直接接种, 无需中间继代培养的一类新型商业化生产菌种[2]。直投式发酵剂中的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的比例都经过合理的配合, 使用之后发酵至70°T所用时间平均为4.5个小时, 后期酸度增长较慢, 在出厂检验酸度在80°T左右, 冷链保存两天之后酸度在86°T左右, 后酸较小, 口感好。

3.2 通过食品添加剂对后发酵情况控制

目前控制酸奶后发酵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乳酸链球菌素, 丙酸杆菌素、短杆菌素、尼萨普林等。其中, 乳酸链球菌素应用较广。乳酸链球菌素是某些乳酸链球菌代谢过程中分泌的具有强杀菌作用的一种多肽抗菌素, 具有无毒、无副作用、安全可靠和高效等优点, 不会引起过敏症状, 因而是一种世界公认比较安全的天然食品防腐剂。有实验表明, 乳酸链球菌素能抑制主要产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酸奶的后酸。添加乳酸链球菌素的酸奶30d保存期内酸奶的酸度变化在10°T之内, 酸味始终保持在适宜食用的范围。而未添加乳酸链球菌素的酸奶, 30d内酸度变化达到了30°T, 大大超出了适宜食用的酸味范围。[3]

4 结束语

对酸奶后发酵的控制技术还有很多。随着中国饮用牛奶人数的增长, 高保质期酸奶产品一定会是下一个乳业金矿。如何合理的控制酸奶后发酵过程, 既要保持乳酸菌活力又要控制牛奶酸度会是一个长期课题在广大企业高校中展开。

参考文献

[1]佘之蕴, 黄宝莹, 李姣, 林耀文, 刘海卿.发酵乳中乳酸菌的保健功能及其存活力影响因素[J].中国乳业, 2013 (5) :54-57.

[2]吴荣荣, 张柏林.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的发酵工艺及其优化[J].食品科学, 2004 (2) :178-181.

PDM项目后评价研究 第9篇

1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管理工作的自然延伸, 是项目管理周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 (或规划) 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 确定项日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 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 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同时也为后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2 宝成公司PDM项目背景介绍

2.1 项目背景

PDM的中文名称为产品数据管理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是一门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 (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 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 (包括审批/发放、工程更改、一般流程、配置管理等) 的技术, 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 并可以在企业范围内为产品设计与制造建立一个并行化的协作环境。主要的功能包括文档管理、工作流和过程管理、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查看和批注、扫描和图像服务、设计检索和零件库、项目管理、电子协作、工具与“集成件”功能。

2.2 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PDM系统建立以产品结构为核心的数据信息管理平台, 搭建产品个性化、部件通用化、零件标准化的全新数字化设计信息平台, 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实现数据集成和知识共享, 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缩短研制周期, 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产品投放市场速度, 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竞争能力。按照国家保密标准对于涉密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 系统要实现用户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安全保密, 通过划分不同的用户角色和权限控制, 使不同用户对产品数据的操作对应不同的权限, 从而保证产品数据及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应实现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员和安全审计员权限分立;具有较细粒度的后台审计功能;用户登录口令的强制鉴别设置, 保证系统运行的保密性要求。

3 PDM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后评价的方法是进行项目后评价的手段和工具, 正确选择后评价方法时保证后评价质量的基础。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后评价方法。

3.1 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是一种概念化描述和分析项目的方法, 其核心概念是事物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这些条件包括事物内在的因素和事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逻辑框架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主要针对项目的目标评价、效果评价、影响评价和持续性评价, 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关注不足。

3.2 比较评价法

比较评价法是后评价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 包括前后对比和有无对比。“前后对比”是指将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时所预测的效益和项目竣工投产运行后的实际结果相比较, 找出差异和原因。“有无对比”是指将项目投产后实际发生的情况与没有运行投资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 以度量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

3.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问题的特征和要达到的目标, 将研究对象和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排列成若干层次结构, 并对每一层上的因素依照特定的准则和方法计算给出重要性权重值, 通过排序结果及一致性检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

3.4 因果分析法

项目后评价的因果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对投资项目法规、条例及操作程序的执行情况分析;工程技术及质量有关指标变化的因果分析;经营方式、运营管理机制及经济效益指标变化的分析。

3.5 成功度评价法

成功度评价法是依靠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 综合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 对项目的成功度作出定性的结论。项目评价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非常成功 (AA) 、成功 (A) 、部分成功 (B) 、大部分不成功 (C) 、不成功 (D) 。

4 构建PDM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4.1 成立PDM项目后评价工作小组

为开展PDM项目后评价实践活动, 规范PDM项目后评价工作, 组成了以公司领导为组长,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家小组。为确保后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及特邀请外部专家参与项目后评价工作。工作组主要负责PDM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确定、指标项评分等项目后评价工作。

4.2 查阅文件资料, 进行走访调研

文章通过查阅分析PDM项目立项报告、调研报告、需求方案、招标文件、合同技术协议、实施技术方案、实施过程文档及验收资料等项目前期文件资料, 走访前期负责和参与PDM项目建设的公司领导以及业务部门、信息化管理部门和项目工作组部分成员, 组织开展头脑风暴会, 广泛征询开展PDM项目后评价的建议, 并收集整理PDM项目后评价内容及指标项。

4.3 采用综合法, 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信息化项目后评价的案例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开展信息化项目后评价的案例资料, 分析PDM系统建设的项目特点, 充分借鉴国内学者有关ERP系统、大型企业计算机网络建设等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结合PDM项目特点, 综合选用了部分适用于PDM项目后评价的指标。

4.4 运用层次分析法, 建立PDM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 将PDM项目后评价度量对象和度量目标分成若干个不同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 并逐步细分形成各子系统及功能模块, 直至都可以用具体详细的指标项来定义和描述。结合PDM项目特点, 综合运用项目管理知识, 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并通过在企业内部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分析, 建立围绕决策目标的后评价指标体系。

4.5 运用专家访谈法对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

初步建立的后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优化完善后才能应用到实践中。文章在建立后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采用专家访谈法, 对PDM项目后评价工作小组成员进行访谈并开展集体研讨, 进一步优化完善后评价指标体系, 提高了PDM项目后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及合理性。

4.6 PDM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PDM项目的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围绕项目目标评价、项目过程评价、项目效益效果评价、项目影响评价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五个维度进行构建, 并进一步层层细化评价指标, 逐个具体分析, 最后通过专家组讨论后确定后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

5 PDM项目后评价应用实践

5.1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以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中上一级的某一要素作为评价准则, 对本级的评价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矩阵的元素。判断矩阵中元素aij表示从属目标S而言的因素Ai和Aj两两比较判断, 获得的一个相对重要性数值。该值按传统的1~9比率标度。

5.2 收集指标权重数据

依据确定的PDM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表, 运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及专家访谈法, 邀请PDM项目后评价工作小组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指标权重打分。将收集到的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进行汇总整理, 逐项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计算出平均分。

5.3 计算指标项权重值

评价指标项的最终权重值=一级指标项中间权重值×二级指标项中间权重值×三级指标项中间权重值, 最终权重值保留小数点后四位。根据上述PDM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提供的数据, 对指标项权重分布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5.4 专家打分

邀请熟悉PDM项目实施及推进过程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专家组, 对各项指标项进行打分。各指标项最终评分的计算方法为:单项评分乘以单项指标最终权重值。各指标项最终评分相加后, 得出PDM项目后评价综合评分, 最终评分及综合评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5 PDM项目综合评价

文章参照成功度法确定的项目成功度等级标准, 将项目后评价最终结论分为完全成功 (90-100分) 、基本成功 (80-90分) 、部分成功 (60-80分) 、不成功 (40-60分) 、失败 (0-40分) 五个等级。

通过上述综合打分评价, PDM项目后评价最终得分73.27分。PDM项目实现了原定的部分目标;项目技术水平比较先进, 系统运行稳定, 性能满足要求;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和影响;项目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项目整体进度有一定延误, 投资成本超出预算, 项目风险控制较弱。总体来说, PDM项目是部分成功的。

5.6 总结PDM项目, 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开展PDM项目后评价工作, 并对PDM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项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项目的建议。

6 结束语

把项目后评价纳入PDM系统这一信息化项目的评价体系, 是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评价机制的重要举措。文章针对PDM项目开展项目后评价活动, 是应用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对项目的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的一次有益实践, 对企业提高新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晖.工程项目后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10.

[2]冯俊文, 高慧清.平衡计分卡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6:20-22.

[3]王华.信息技术项目后评价探讨[J].石油规划设计, 2009, 20 (6) :5-8.

[4]陈坚红, 盛德仁, 李蔚, 孟炜.Delphi和AHP集成的火电建设工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热能动力工程, 2003, 18 (3) :304-306.

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研究 第10篇

一、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机理

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是对已经建成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有利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 有利于指导未来项目的管理活动, 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项目后评价作为一种事后的评价方法, 也可以说是一种反馈的评价方法, 既有它的优越性, 也有它的局限性。其优越性在于, 通过项目后评价反馈信息, 可及时纠正项目决策中的问题, 从而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同时, 对已建成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指导在建项目或未来项目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的干扰。而其局限性在于, 项目后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 评价结果对建成项目或项目本身意义不大, 仅能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进和优化。

高校是一个教学和科研的场所, 高校所有建筑物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 一般以图书楼、教学楼、实验楼、餐厅和宿舍等为主, 且项目较多, 重复性也较多。这样通过项目后评价方法, 能很好地为后续项目或其他院校的项目建设服务。因此, 反馈机制在项目后评价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项目后评价反馈机制实际上是一个表达和扩散后评价成果的动态过程, 包含项目后评价成果的反馈流程和管理控制。该机制的建立是实现投资项目管理从决策、执行、评价、反馈到决策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 有利于投资决策机制的持续优化, 提升决策水平。根据强化理论和期望理论, 建立有效的项目后评价反馈机制可以改变项目关系人对项目结果的预期, 提升项目决策者、建设者、运营者的工作责任心, 从而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建立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反馈机制并与项目需求单位考核体系建立必要的接口, 能够约束项目需求单位的行为, 增强项目事前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使项目决策更加科学。通过该机制的有效运作, 使项目后评价成果在新建项目、已有项目, 或其他同类开发活动中得到采纳和应用, 最终使实际结果接近计划目标。建立项目后评价反馈机制的关键, 在于将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应用于其他项目开发和建设中。这些经验教训可供建设项目在不同阶段借鉴和利用, 如立项阶段的项目决策、项目准备阶段的设计改进、在建项目实施中问题的预防和对策、完工项目运营中管理的完善和改进等。

二、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1. 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目标。

根据高校基建项目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项目对比, 结合高校基建项目自身的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 拟定后评价目标将从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 (1) 技术目标:主要考虑基建项目工艺、技术和装备设施的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工程质量及安全性等。 (2) 经济目标:主要考虑项目融资、投资、负债状况, 以及项目的财务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偿债能力等。 (3) 环境目标:主要考虑项目对地区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对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域投资环境的影响等。 (4) 社会目标:主要考虑项目对增加人才培养、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等。 (5) 管理目标:主要考虑项目管理体制与创新、项目管理水平、项目实施相关者协调管理、投资监管状况等。

2. 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1) 高校基建项目建设条件的后评价。着重分析项目实施过程的建设条件、建设交付后的运营条件、建设环境等与当初项目决策阶段的预期是否相符。对于变动条件, 根据类别分别作出定性与定量分析, 并提出改善意见, 以便为后续项目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改善建设条件。 (2) 高校基建项目立项决策的后评价。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高校发展政策,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检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地域建设环境, 检验项目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 分析偏差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3) 高校基建项目建设过程的后评价。过程评价应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规章、制度, 对照立项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预计的情况和实际执行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找出差别、分析原因。通常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竣工使用阶段评价。 (4) 高校基建项目使用效果的后评价。对项目交付使用后的运营条件、使用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评价, 重点评价项目使用或运行的实际效果, 配套和服务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运行管理职能的应用情况等。 (5) 高校基建项目经济和效益后评价。对项目总投资和负债状况、项目成本、经济效益 (包括推动自身发展, 带动地方技术进步和改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 等方面与项目决策预期设想、目标进行对照, 从经济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三、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方法

目前, 国内外进行项目后评价的方法很多, 但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具有特殊性, 决定了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一般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这些基建项目绝大部分是以科研和教学为目的, 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另外, 这些基建项目工期要求严格、社会影响大、施工条件相对严格。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的众多后评价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和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我们推荐采用综合模拟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结合现代系统工程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基建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以总结经验指导未来。高校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要围绕着高校建设展开, 各项工作都要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在高校建设项目后评价中, 采取层次分析法, 将学校建设中的一个项目或独立功能的群项目作为一个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可根据项目的功能、特点、用途等设置为对学校教学、科研的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 建设项目的效益, 项目持续性等目标层。

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工作是在确定了各个层次的基础上展开的, 其实施过程可以分为:签订工作合同或者评价协定, 成立专家小组, 收集整理资料, 进行调查、分析, 实施项目后评价工作, 提交评估报告, 最后反馈信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建设项目后评价组织要根据高校基建项目的特点, 要以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为中心来科学地制定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 根据评价指标的自身特点进行分类, 对于能够通过相关工程资料和报表获得具体统计资料的指标划分为定量指标, 不能获得相关数据的指标划分为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可通过对比剖析, 形成分析报告;而对于定性指标的分析可根据评价目的和深度, 聘请相关的专家对这些指标因素逐个给出评语及分值, 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等方法, 将各项指标的得分等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并将定量分析报告和定性分析报告信息反馈给决策者。决策者就可以根据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中的各种数据及相关的规律, 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管理, 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当然, 也可将定性指标量化后的数据与定量指标一并处理, 获得对评价项目的综合评判。

四、发展趋势展望

高校是我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尖端科技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分析项目中遇到的问题, 评价项目的得失, 并给未来同类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也是对我国近几年高校发展的阶段性回顾和总结, 是对高校基建项目的社会性、经济性的检验。同时, 也是对高校建设项目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评价, 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更快、更好地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 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工作开展较晚,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内部体制的改革, 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将会不断完善并在高校建设项目中受到重视, 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促进作用将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7) .

[2]刘晓君.工程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8) .

[3]张国良.高校建筑项目后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 2007 (33) .

[4]张俊卿.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程序设计[J].基建优化, 2006 (5) .

[5]邱红雷.构建项目后评价体系促进建筑创新[J].调查研究, 2006 (11) .

研究生后 第11篇

[摘要]研究生干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是研究生群体的优秀代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干部选拔、培养、评优体系需要随着“90后”研究生干部群体成长进行更新。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分析研究生干部选拔、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针对“90后”研究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干部;选拔;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远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愿-0027-03

高校研究生干部是由研究生中的优秀代表组成的群体,是研究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研究生干部既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研究生管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与发展的特殊性。在新形势下,对研究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与发展等工作成为高校研究生干部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一“90后”研究生干部选拔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研究生干部思想觉悟的培养有待加强

普遍观点认为研究生干部在奖学金评定、就业等方面有相对较大的优惠政策,因此存在研究生干部对自身职责认知的思想觉悟不高的现象。有些研究生干部背离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广大研究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的研究生干部三大职责,竞选研究生干部时为了评优评先、评奖学金,或是为了接近老师,搞好关系,或是为了满足自身虚荣心,在同学面前耀武扬威,或是为了丰富简历内容,为以后找工作筹备砝码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官僚意识是研究生干部思想觉悟不高的主要表现。

2研究生干部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研究生干部管理工作机制包括选拔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目前研究生干部在选拔过程中,往往重视学生的能力素质却忽略了其思想素质;在激励机制方面,欠缺一定的奖惩措施,如研究生低年级(通常指新生)与高年级之间进行纵向的对比,激励并督促高年级研究生干部有事做、用心做、热心做,防止“新官上任三把火”现象的出现。

3研究生干部的培养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

各个高校对研究生干部的培养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培训,但是培训内容表面多样化,实质仍然简单化和单调化,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性。通常在开学之初或者研究生干部走上学生工作岗位之初对其进行培训与管理,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则忽略了研究生干部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尤其是对待学生工作的热情的持续培养与提高。

4淘汰机制不够健全

研究生干部团体是一个优秀团体代表的,是一个实现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这就决定了其组织成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业务能力不强可以通过学习和工作加强,但是没有很好的觉悟,不去学习而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则会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淘汰制需要加入到研究生干部培养机制中来,对不合格、不学习、不进步的研究生干部应该给予辞退,对于研究生群体中表现突出的给予任命,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二“90后”研究生干部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作为研究生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学术界一向都是百家争鸣,尚未有一个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定论。但综合起来可以用“甘于奉献、服务大局、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来进行概括总结[1]。

1甘于奉献

“90后”研究生干部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功底,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等相关内容,提升政治觉悟,明确研究生干部要为社会主义做奉献,要为党和国家做奉献,要为学校和集体做奉献,只有这样的奉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其次要有责任心、耐心和热情,明白研究生干部要坚持奉献。研究生干部是一项繁琐枯燥的工作,如果没有责任心和热情,那么很难做到坚持奉献。因此研究生干部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正是同学们和老师的信任和支持,自己才能成为一名研究生干部。

2服从大局

“90后”研究生干部要有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研究生干部也应该本着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为广大研究生服务,这就要求研究生干部要牢固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服务意识,融入同学群体中,积极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在同学意见与政策之间找到最佳切入点,才能更好的为同学服务。此处还要有集体意识。作为研究生干部,负责的是众多研究生的集体事务,不再是个人的事务,因此考虑和处理问题都要从大局出发,集体利益为重,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要懂得取舍。

3勤于学习

只有勤于学习的研究生干部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研究生工作,更好的为同学服务。作为一名研究生干部,其身份同样也是研究生,那么除了注重理论学习之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干部还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

4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要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因此研究生干部在提升自己思想觉悟水平、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做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三“90后”研究生干部的选拔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90后”研究生干部选拔存在的弊端

旧的选拔制度一般遵循“一锤定音”的原则,一次考核合格,将决定研究生班级组织本学年甚至整个研究生期间的任职,这样往往会造成任职的研究生干部形成有恃无恐的心理。在初任时尽心尽力,但是在漫长的研究生生涯中,对学生工作的熟悉导致其对研究生工作的懈怠,最终导致眼高手低,看似简单的研究生工作却做不到、做不好,影响了研究生管理的正常运行,此时寻找替代者为时已晚。

现行选拔体制中另外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博士研究生干部偏少,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干部[2]。这种现象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研究生干部在开展博士研究生工作的时候遇到层层阻力,首先便是对博士研究生群体的了解不多导致的工作开展困难,其次便是在制定管理政策时不能设身处地考虑博士研究生的具体问题导致的政策施行困难甚至施行不通。另一个问题是博士研究生本身也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与提升,最终导致博士研究生只顾学术而忽略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巨人,而是各方面综合能力突出的人才这样一个事实。

2研究生干部选拔的新思路

选拔制度在重视研究生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对研究生思想觉悟和学习能力的考察。

(1)研究生干部的选拔首先是对思想觉悟水平的考核。研究生干部不同于一般研究生,因为其在管理自己学业,服务自己的同时,还必须为大家服务,管理更多的研究生,起到研究生自我管理的作用。那么,思想觉悟水平便成为衡量一个研究生干部是否能够担当以及是否能够持续担当研究生管理者的职务的标准。一个思想觉悟高的研究生干部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能够做好充分的权衡,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之间找到折中的办法,同时在持续不断的重复的研究生工作中也能表现出其持之以恒、不懈怠、热情高涨的态度,这无疑都是新形势下研究生干部所缺乏的重要的优良品质。

(2)其次是学习能力,当然这里的学习能力主要侧重在学生工作管理、学生问题的解决、沟通桥梁的积极构建、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社会。停滞不前,有坐吃山空的思想肯定会被淘汰。没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候选人需要进行研究生干部工作的培训才能上岗,但是一个有学生工作经验、品学兼优研究生干部同样需要对新环境中各项事务处理的学习与掌握,这也就凸显了一个研究生干部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四90后研究生干部的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研究生干部培养机制存在的弊端

现行研究生干部培养存在的弊端主要是缺乏对研究生干部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研究生干部工作机制不完善、对研究生干部的培养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淘汰机制不够健全。此外研究生干部的培养还存在非持续性培养,培养内容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

2研究生干部培养的新思路

研究生干部的培养,是研究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研究生干部的培养决定着研究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研究生干部自身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研究生干部培养方面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长期性、淘汰制的培养机制。

第一,需要注重对研究生干部思想觉悟的培养。思想是组织建设的基石[3]。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应该着重依靠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竞争机制。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学院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干部选拔、任职、考核与激励制度,这样可以使研究生干部有规可循、有规必循、违规必罚,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客观性集体;文化建设方面,优秀的文化建设可以使团体成员获得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积极建设研究生干部团体文化,如特色活动,特色制度等都可以使研究生干部找到自己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不同,找到自己组织在众多组织中的特色,从而获得认同感和自豪感;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常处于被动状态[4]。竞争机制是一个重要的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同样在研究生干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所有的研究生干部在竞争中积极寻找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不断改善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必然是其所服务研究生的反馈,将群众意见作为研究生干部的评定内容对研究生干部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样是一种激励。

第二,需要完善研究生干部的工作机制。在新形势下,孤军奋战已然成为过去时,团队合作才能百战不殆。在建立良好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小组工作制是一个不错而且需要推广的工作机制。现行工作模式中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是低年级研究生干部不参与高年级研究生干部的工作。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工作经验断层问题,如研究生三年级的就业工作中,低年级是不参与的,当低年级研究生干部到了研究生三年级之后对就业方面的相关工作还是知之甚少,这个时候再需要辅导员的一一指导就造成了工作量无形之中增大。当然这期间也有各种经验交流会,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或者几个小时内,低年级研究生干部是无法深入领会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的。新的工作模式———小组工作制倡导工作分类、人员整合。以党务工作为例,党务工作中,党员发展和组织生活以研究生一、二年级研究生干部为主、研究生三年级为辅,低年级研究生干部主要负责,高年级研究生干部负责配合与指导;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移则以研究生三年级为主、研究生一、二年级研究生干部为辅,高年级研究生干部主要负责,低年级研究生干部负责配合并全程参与。这样的小组工作模式的优势在于高低年级之间薪火时时相传,低年级研究生干部可以自主办公,学院领导老师垂拱而治。在根本上减少了整体的工作量,解决了高低年级之间经验分享断层的问题,制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更新,运行机制更加灵活多变,富有生机。

第三,完善研究生干部培养的规划性和系统性。研究生干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于研究生干部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规划,对研究生干部的培养方式也应多元化、实质化。例如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可以在实践中提高研究生干部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现能力,等等,研究生干部只有真正地融入其中,而不是简单地讲课说教,才能体会到并获得研究生干部所需要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2012年开始创办的“新精英”研究生干部训练营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新精英”研究生干部训练营主要针对新生研究生干部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生干部培训。在身体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新闻宣传能力、心里辅导能力等各个方面对研究生干部进行长期的、综合的训练,其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培训时间的长期化、研究生干部参与的充分性均使其培训取得了优异的效果。经过一年的集中训练,研究生干部切实获得了自身不足的各项能力,在学生事务中锻炼了自己,同时提升了自己。

第四,建立健全淘汰机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不变的法则。摒弃选拔制度中“一锤定音”的原则,设置长期考核制度与淘汰制度。在研究生干部履行职责过程中,定期对其进行各项考核,考核不合格给予一次学习机会,学习期满若仍然不合格,给予辞退处理,并另聘新的研究生干部。

研究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是高校研究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要深入分析现行研究生干部选拔、培养等机制存在的弊端的,制定一系列研究生干部选拔与培养的新理论,包括对研究生干部思想政治觉悟水平提高、完善研究生干部工作机制、完善研究生干部长期性系统性的培养规划和建立健全研究生干部考核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孔德明.浅议研究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J].传承,2009(1).

[2]谢晓锐.高校研究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2(21).

[3]赵学功,余盈,李毅.高校研究生干部组织建设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4(1).

研究生后 第12篇

一、学生先学引导性策略

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有学习目标,因此,常常把它们称为学业。因为是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相同的教学资源,可以是有不同的侧重面,所以,相同的教学资源可以达成不同的目标。例如,语文教学就十分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一篇文章,可以偏重朗读,偏重词句,也可偏重写作手法。侧重面的确定,依据文章的适合和学生的需求。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例子。”所谓侧重面,也就是这篇文章适合作为什么例子,学生需要什么例子。相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确定不同的深度、广度。

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如果是“书中学”的方式,学生获得别人总结出的间接知识,那么,把教学目标直接告诉学生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是“做中学”的方式,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并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那么,把结论先告诉学生再去探究就意义不大。因此,教师可以提出需要研究的方向及可供学生选择的方法。

学生先学,教师引导的形式又是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问题、习题,也可以提出某个学习任务;可以只是给出要求,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语文课上,先出现文章的题目,要学生去猜想文章可能是怎么写的,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开始“读读”,这种情境的创造也是引导。引导是必须的,但引导不拘形式。

二、学生先学最大化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其中,“不教”“不讲”是远期目标,但是这一远期目标的达成一定是在中小学的教学中逐步培养而成的。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不但让学生先学,而且期望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最大化。要达成学生先学的最大化,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学生先学的完整性。任何一个教学内容,不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先学,教师都没有理由认为学生自己不能学会。因为即使有学生不能自己学会,不等于全部学生中没有人能自己学会;这个班级学生自己不能学会,不等于别的班级的学生自己不能学会;过去教学中学生自己不能学会,不等于现在的教学中学生自己不能学会。

其二,学生先学的灵活性。为了学生先学的最大化,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时间、时段、方式、方法和手段。学生先学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课前先学,也可以课上先学;可以一次先学,也可以多次学;可以采用“书中学”,也可以采用“做中学”;可以开展“独立学习”,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先读,也可以先练、先听、先议。不同的选择,其目的是在同样的教学目标要求下,让学生学会的最大化。

其三,学生先学应该得到教师的帮助。中小学生处在学会学习的阶段,学生的学会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教师的培育,在学生先学的阶段应该得到教师的帮助。而且,这种帮助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上,也是不同的。例如,一堂初中的历史课,教授中世纪的宗教。教师安排学生先学都在课堂上进行,把教材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学生先学第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学生先学第二部分内容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图表,实质为内容的“脉络”;在学生先学第三部分内容前,教师放了一段录像,描述的是中世纪宗教的教堂。学生对教堂和宗教可能没有直接的认识,录像能帮助学生自己学会。目前,上海与全国一样,出现了“学案”“导学案”“任务单”等探索,虽然名称不同,界定不同,但是,它们往往属于同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自己先学。

学生先学最大化,指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最大化。其中“化”表示过程和程度。学生学会学习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师的培育下,长期逐步形成的,需要各学科和全学段教师通力合作,并在最大化的进程中,逐步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

三、预设问题设计突出重点、难点策略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时候能提出问题,反映出自己的疑惑,但是,在许多场境下,学生自己认为学会了,而实际并没有学会。因此,不要期望学生能把自己没有学会的全部提出来,教师应该有预设问题的设计。另外,让学生带着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对学生自己学习的帮助,这些教师设计的问题、习题往往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脚手架”。应用后“茶馆式”教学进行教学实践,预设问题的设计往往是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教师预设的问题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它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技术。

教学目标往往反映了教师对教学重点的理解,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可能遇到难点的假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预设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预设问题的设计更应该突出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教师在备课中分析出的重点、难点,不是用于教师的讲解,而是用于问题的设计。

后“茶馆式”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后“茶馆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建构学科和学科的逻辑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的预设问题,是学生自己建构不可或缺的来自教师的重要帮助。

四、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策略

如果以教师的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那么,教学的评价往往在课堂教学之后。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也常常是教师的自问自答,意义不大。后“茶馆式”教学提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许多教师听后的疑惑是:“如何知道学生哪些学会,哪些没有学会?”因此,后“茶馆式”教学一定是把教学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

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时,往往让他们带着教师预设的问题和习题等开展学习,这些问题和习题用于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产生的结果往往是有人能回答,有人难以回答;有人自己认为能回答了,但回答是错的。在随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了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教师参与了某些小组的合作学习,那么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习题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自己建构起知识与知识体系。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习题的评价,让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究竟哪些他们还没有学会。在全班大组合作时,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如果是口头的评价,只能由一位学生回答,这位学生需要教师选择,满足不同的价值取向。有时是为了进一步暴露,有时可以通过这位学生的回答判断全班学生的掌握情况(例如学业中、偏下的学生),也有的是为了对某些学生的鼓励。由此看来,后“茶馆式”教学不仅把教学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已经把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了。

五、学生先解疑,教师后解疑策略

学生先解疑,教师后解疑策略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的基本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学生自己能学会,不仅包括学生个体学会的,也包括学生群体学会的,只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都不需要讲,不需要解疑。

这个策略看似简单,操作性强,教师容易接受。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从“应然”到“实然”,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太习惯于自己讲解,也太习惯于自己对学生解疑。在我校推进后“茶馆式”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有改革的认同,但进了教室,明明可以让学生解疑的,自己一不小心又冲到了帮助学生解疑的前列。二是有的教师认同了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但对学生对学生的解疑存在疑虑:解疑如果回答错了怎么办?我们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解疑出错都是小概率事件,这种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另外,我校进行过长期统计,问学生:你遇到学习上有问题时,最想请教的是谁?无一例外,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中,选择最多的都是学生。这可能与学生对学生更了解有关。更重要的问题是,学生在对别的学生解疑时,自己还在提高。

六、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策略

在教师讲解为唯一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中,是不会产生生成性问题的,即使学生有生成性问题,也会被忽略、被扼杀。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不但会产生,还可能充分暴露。但是,教师应该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我校的后“茶馆式”教学对外有许多开放活动。有人在听课后反映:“班中肯定还有一些学生的疑惑没有解决。”对充分暴露、解决“相异构想”的基本特征表示不解。其实,我们对“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观点不敢恭维。课堂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活动,后“茶馆式”教学要达成的效果是:同样的教师,教同样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更快,学会的学生更多。这里,我们并不反对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只是认为很难在一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认为后“茶馆式”教学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此,在后“茶馆式”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是要解决的,但是往往只能解决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何谓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生的典型错误。典型错误,可以涉及核心知识、核心概念,也可以是错误比例较高的问题。其二,学生的不同思维。一种思维是概括不了全部的,文科如此,理科也是如此。不同思维,不一定是正确与错误之分,也可能都是正确的,但思考的角度、方法、途径是不同的。其三,尤为重视有创意的“闪光点”。“相异构想”不但有错误的,也可能是有“闪光点”的,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培育与不断暴露解决“相异构想”有关。

七、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策略

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建构学科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最主要的教学组织方式,反映了对教学的本质理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两者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作用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学会独立学习是学会学习的基础。今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学生的独立学习不仅通过文本,通过实验、实践,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独立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兴趣、好奇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基石。合作学习,往往是独立学习之后很自然的选择。人是有差异的,独立学习之后这种差异更大,而且是方方面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把这些差异,视为教学资源。其实,如果不进行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教师根本无法解决这么多学生中的各种“相异构想”的。一个人无法独立生活在世上,而且,目前绝大部分成果也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生活需要合作分享,学习也需要合作分享。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后“茶馆式”教学把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转变的策略。但是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时表现出两种组织方式的结合应用,有时仅为独立学习,有时仅为合作学习,应该视不同教学内容而定。

后“茶馆式”教学策略是后“茶馆式”教学操作体系中的一部分。虽然教学策略还属教学中观层面的问题,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意义已经凸现。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入下一篇:跨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