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思维优化学习

2024-09-08

训练思维优化学习(精选8篇)

训练思维优化学习 第1篇

一、以旧引新,架设知识的桥梁,激活思维

数学学科中各个知识点间应用的链接十分紧密,许多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前提,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必然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架设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缩短“已知”与“未知”的差距。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重点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唤起学生的记忆的同时为学生设下悬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那么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动手操作,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公式呢?通过架梁、设悬,学生的思维有了确定的目标,情绪高涨,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二、创设情境,燃点思维的火花,活跃思维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出趣味横溢的情境,既有利于烘托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可在电脑上显示一幅地图,然后向学生发问:“你们能从地图上看出张家港到首都北京有多远吗?”学生摇头,教师说:“我就能看出来,而且你们随便说出地图上的两个地方,我都能看出它们间相隔多远。相信吗?可以试一试。”学生们纷纷举手发问,兴趣盎然,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这一兴奋点,引出新课内容“比例尺”。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们知道了比例尺的重大用途后,思维顿时活跃积极起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教师就能很好地处理学生对于比例尺中沉闷的计算这一环节,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以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拓展思维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中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伏悬念、设疑问,使学生以疑生趣,以疑导思,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拓展他们的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学生的大多数,欢迎学生质疑,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探索。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复习后可设计如下几个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出示思考题:(1)有什么方法可使2/3和1/2直接相加减呢?(2)用你想的方法,算一算。4人小组互相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随后让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接着再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你们的想法,都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2)哪一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四、精心设练,巩固强化认知,深化思维

课堂练习是稳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种强化训练,因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模仿性练习,更要创造情境,精心设练,以多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使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把学生的兴趣在巩固认知中再次激发出来,提高学习效率,深化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后,可设置如下多层次的练习。模仿练:下面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1/3、5/6、7/7、7/8、7/6、12/6、10/12、9/9。针对练:说出下面的商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6-8 7-3、5-8、8-8、6-5。深化练: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1)真分数一定小于10()。(2)小于1的数是真分数()。(3)假分数都比真分数大()。(4)真分数的分母一定比分子大,假分数的分子一定比分母大()。(5)假分数不小于1 0()。拓展练: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写出2个等于1和2个大于1的假分数。创造练:4人小组相互做小老师,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同学发问(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要把问题记录好)。通过这一组练习的设计,既强化了本课的认知,促使学生从模仿到创造,引发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又使他们有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达到了增添兴趣、深化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思维的结果,更应要求学生重视思维的过程,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并以此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郭淑英.对数学建模的几点认识[J].山东教育,2010(28).

思维训练学习总结(十二) 第2篇

《思维技能训练》学习之感想

——向高效思考者进军

焦添甜 谈到学习思维拓展训练的感受,得要追溯到3月刚刚开学时,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赵老师的课堂,思维训练学习总结(十二)。通过课堂上不断学习,渐渐理解原来思维也是需要训练的,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很多事情都解决的欠妥。当每从赵老师那里学习一个工具时,就迅速将这个工具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改变遇到一些问题时情绪化处理。大家总说冲动是魔鬼,当你学好了思维训练中的工具,将其运用自如的时候,恐怕魔鬼都要躲着你。

让我们再细细品味一下思维训练学习中的点滴:

首先是独特的赵老师,他的那种自信,那种做学问的态度,无不映射出一名人民教师的可敬之处,也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们。特别是课堂的气氛,那是相当活跃,赵老师总会带来很多小游戏,让大家分组讨论完成,不仅学习到思维工具的使用,也让同学们之间增进了友谊。在此要感谢赵老师在这学期带给我们精彩的讲说,及对我们思维的拓展和更新,使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不再盲目跟风、无从下手。

知识改变命运,思维改变生活。参照下面这幅图,我才知道自己的定位,但并不是我所期望的,通过对思维工具的学习,来逐步改变。

思维可视化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及思维导图的画法;它是促进激发和整理思维的可视化工具。它改变了我传统的记事模式,使思路更清晰。平时事情比较多时,之前总会利用一张纸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个时间上的计划框架,一天下来事情总会有条不紊的顺利完成。思维导图,在时间上督促了我,做事情也条理化,并且不会遗忘每一件琐事。同事看见了,不断称赞此方法实在是妙,偶尔也会仿效着画。当然,思维导图软件作用还有很多,例如:做工作计划,会议记录、演讲、活动组织等,工作总结《思维训练学习总结(十二)》。

学会了隐形思维的显性化之后,能将自己的思维简洁的展现出来,如何能处理的更好呢?我们又进入显性思维工具化的学习,这里说的工具可是相当了得,他们能诠释每一个问题。如:pmi(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兴趣点)、caf(考虑所有因素)、rules(规则)、c&s(结果和结局)、a.g.o(方向、目的、目标)、planning(计划)、fip(优先考虑的事情)、a.p.c.(其他选择、可能性和方案)、decisions(决定)、opv(其他人的观点)。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它们帮助我掌握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更快更有效的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效率,也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起来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思考,让思维更加有深度、有针对性,就是遇到再棘手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增加了我处理问题的自信,遇到事情不在紧张,并且做的愈加完美了。

多层应试教育导致部分人思维模式固定,没有创意。但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只有不断创新的思维,才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引领军,因此掌握思维激发的工具也是势在必行的。

在思维激发工具的学习中,更是受益匪浅。如:随机输入、概念三角。在课堂的小练习中,这些工具引导我们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力,几个练习下来,我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么想问题,还可以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po在一起,并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世界上千奇百怪的发明应该就是这样出现的。在思维激发工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不断鼓励我们大胆思考,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激发大家更多潜在的创造力。

最有趣的工具要属“六顶思考帽”了,它们分别是白色思考帽、红色思考帽、黑色思考帽、黄色思考帽、绿色思考帽、蓝色思考帽。六顶思考帽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六顶思考帽,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白帽子——白色是中立而客观的。代表着事实和资讯。中性的事实与数据帽, 处理信息的功能; 黄帽子——黄色是顶乐观的帽子。代表与逻辑相符合的正面观点。乐观帽, 识别事物的积极因素的功能;

黑帽子——黑色是阴沉的颜色。意味着警示与批判。谨慎帽, 发现事物的消极因素的功能;

红帽子——红色是情感的色彩。代表感觉、直觉和预感。情感帽, 形成观点和感觉的功能;

绿帽子——绿色是春天的色彩。是创意的颜色。创造力之帽, 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功能;

蓝帽子——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笼罩四野。控制着事物的整个过程。指挥帽, 指挥其它帽子,管理整个思维进程。

我还是想把这六顶思考帽所代表的特定含义罗列出来,我想深深地记住这六顶帽子,它们给我以热情,勇气和创造力,让我的每一次练习,每一次讨论,每一个决策都充满新意和生命力。并让它们时刻提醒自己,处于什么情况下应该带什么颜色的帽子去处理问题。

最后那就是最高境界—思维技巧自动化。要做到高效思考,我还要继续努力,多多运用思维工具,不断在运用中掌握每一个工具,积累经验,做一个高效的思考者。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优化训练 第3篇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优化训练1初中语文教学思维优化训练中的思维及其优化状态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创造性能力,是脑力活动的中枢。思维指的是对于外界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人脑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存在两种状态,一般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活动状态和休止状态。

思维活动状态就是俗话说的动脑筋,处于一种想或者思考的过程,是对已知事物的重复认识和对未知事物进行研究探索。在思维活动状态中,人们可以汲取各种经验教训,文化知识等,是人脑产生智慧的最好的阶段,但这一阶段并不是可以永远持续的。

睡眠或者失去记忆等称之为人类思维的自然间歇,思维间歇则指的是非自然间歇—被迫的中断了认知的过程从而产生的一种间歇状态。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一篇新的课文,经常性的采用重复固定的模式来讲解,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这种状态长久持续下去,被动接受的惯性思维就会严重的抑制学生的兴趣,生成厌烦或者是逆反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最终导致了学生上课的时候开小差,看书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差等不利的局面。

不同于前两者,思维的活动状态发挥着积极正面的作用,扮演着对于未知事物进行研究探索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又可以划分为创造性思维和认知性思维,前者是对于人类还未了解的领域,把未知变成已知;后者则是人类已经研究过的,通过学习的手段,把不了解的变为自己了解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思维状态的认知,初中语文教学思维优化训练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采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手段及方法,避免学生惯性思维方式的发生,让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自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点到即止的点拨,给学生搭建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平台,让其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由学习变为会学,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中思维优化的标志

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优化的典型表现就是打破惯性思维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师在教学思维活动中应起到大方向主导性的调控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优化训练中,教育工作者应当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对于片面的看法可以进行适当地引导,重在思维的过程而不是结论的确定。尽可能地带动学生自己进行启发性思考。

2.2学生的思维活动应是教学的主体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优化训练主要就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体,迸发出自主思考的火花,产生强烈地求知欲。

2.3师生间要相互合作,重在沟通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优化训练还需建立师生间良好和谐的关系,教师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可以让思维飞跃的平台,进行积极健康的思维活动。

3初中教学中思维优化的方法和途径

3.1科学合理使用教材,强化思维

教材中的内容有些事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进一步对其解读后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往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用精妙的语言启发思考

苍白贫瘠的语言只能让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精妙的语言则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忍不住去回味思考。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用具有启迪性质的语言,设定具有创造性思维发挥的问题或者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自主性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头脑中的风暴。

3.3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思考

教育工作者可以让学生阅读训练时,对于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给出不同答案来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维度更加广阔。例如,对于情感的判断,既可以站在作者自身的角度,也可以站在对立面的角度,让学生思考的全面性得到锻炼。

3.4采用不同方式教学,挖掘思维深度

当课堂教学不再满足要求时,可以进行课外教学。例如,学习《再别康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酝酿情感,走一走小河上的桥,体验诗人写作时的心境。此时,学生的思维才会充满生命力和张力,思考出一个新的高度。

3.5辩证地看待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经验见识的问题,很容易存在片面地思考问题的情况,对于一些是非问题,往往会做出绝对的回答。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然后做出不同角度的判断,再进行比较。最终让他们明白一个问题不仅仅是只有对错之分,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语文教学思维优化训练是当前教育背景下一个值得投入精力去研究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桂荣.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思维优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5,(18):175-176.

[2]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6-58.

训练思维优化学习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升兴趣,策略训练

一、为何“高耗低效”———当前小学语文作业现状探析

常听一些家长质疑, 为何学生、家长在语文学习上花了大量的时间, 却收效甚微?的确, 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 学生没少做, 家长没少管, 教师没少批, 然而成效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到了小学中高年级, 孩子很少能有较好的语文素养, 甚至连学习语文的兴趣都丧失殆尽, 可谓典型的“高耗低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表面上看来, 是考评机制的问题, 小学语文考试因为有作文题的设置, 几乎无人可拿满分。究其根本原因, 其实还是语文作业设计机械枯燥, 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而致。要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 来扭转这一学生、家长、教师都无法承受的情况?笔者做出了如下的探索实践:

二、如何创新思维———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2010年第一学期, 笔者接手了本校四年级 (7) 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聪明, 但十分调皮, 对于语文作业非常懈怠。开学后, 笔者发现班级整体暑假语文作业完成得不理想, 就对整个班级暑假语文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完成质量进行了统计测算 (见表1所示) 。

有近一半的学生语文作业没有认真完成或没交, 而交过来的也是马虎大意, 错误较多, 甚至有的作业本是大片大片的空白。整个班级的语文学习成绩当然不理想。

要改变现状, 必须创新思维, 采取有效的方法, 将以往让学生厌烦害怕的小学语文作业进行精心设计。于是, 笔者积极向校内两名中高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并积极思考钻研和琢磨, 怎样让自己布置的语文作业有趣味,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 就想跃跃欲试。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巧用录音形式,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 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以往, 语文教师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总要求学生读三遍课文。然而, 有多少学生真正会回家自觉完成这项口头作业呢?篇篇课文皆如此, 长年累月无变化, 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笔者观察到英语老师都有让学生进行录音的习惯, 于是由此受到启发, 请学生回家预习读课文的时候, 顺便进行录音。要求学生每人挑选自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次录音, 带到学校, 利用早读和午间休息时间播放给同学听, 然后评选出“最佳播音员”。这样,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每个学生的录音作品都能得到播放的机会, 他们自然就重视这项以往被忽视的口头作业, 回家饶有兴趣地进行朗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录音这一作业形式, 已经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 接着, 笔者又进一步请学生回家自己为课文选配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这样的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操作实践, 带动学生探究

(1) 提笔画画, 加深理解。在教学一些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 特别是游记, 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2) 动手制作, 恰当运用。动手做小制作和小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技能, 而且还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课文时, 都可以布置小制作和小实验的作业。通过制作, 学生体会到了制作过程的艰辛, 从而也懂得了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3) 角色表演, 展开想象。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亲自演一演。通过分角色表演, 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结合上网体验, 拓展作业内涵

在教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第10课《奇妙的互联网》时,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了“查一查———上网实践操作”的作业, 让学生去搜集关于互联网的资料、图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增加信息的输入量,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上网操作体验, 这样的作业设计内涵丰富, 外延广阔, 有较强的活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深得学生喜爱。而很多的学生完成了几轮这样的作业后, 在课堂交流时引经据典, 侃侃而谈,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兴趣。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 笔者对于语文作业的精心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2010学年第二学期伊始, 笔者惊喜地发现, 四 (7) 班对于寒假作业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详见表2)

学生普遍喜欢上了这样的语文作业, 基本上完成, 完成质量也明显提高了。

三、怎样策略训练———提高小学语文作业实效

精心设计的作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了学生对作业厌恶的态度,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一些基础练习的训练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是不是“训练越多越好”?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果进行“题海战”、“疲劳战”, 那么就很可能回到“老路”, 之前所做出的作业设计的努力成果也会“付诸东流”。

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性的训练必须是有策略的, 有方法的, 而不是一味的机械性训练。2010年第二学期起, 笔者在任教四 (7) 班语文教学过程中, 又在“策略训练”上动了一番脑筋。

1. 教会方法, 重视激励, 提升兴趣

阅读分析在小学语文练习中占了很多的比重, 而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 每篇阅读分析的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 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 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 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比如我校2010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综合练习卷中有这么篇阅读分析, 讲的是一位总裁由于年纪大了, 胃口不好, 吃剩了一半牛排, 还特意跑到厨房跟厨师解释。最后一道题———你觉得这位总裁是个怎样的人?用二、三句话写清楚理由。四 (7) 班同学的答题情况普遍较好, 这正是因为笔者在平日的教学中能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 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读懂了它, 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一二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顾念他人》, 读懂了标题也就明白了中心。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 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课文进行“抓中心句”的指导, 教会学生中心句有的从题目找, 有的从总起句找, 有的从结尾找, 有的从反复句上找, 有的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上找, 有的从过渡句上找, 有的从议论、抒情句上找……因为这些句子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 抓住这类句子, 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 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顾念他人》的最后一段“如果你是那位厨师, 你会有什么感觉?是温馨?是被尊重?还是受到鼓舞, 对自己的工作更充满自信?这是一则真实的、顾念他人的故事。它告诉了人们这位总裁之所以能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秘诀。”如果学生能仔细阅读, 还是可以从中抓住中心词———顾念他人, 那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偏离中心了。教会学生掌握了这些答题方法, 再精挑细选一些类似的篇目, 如《父爱》、《最珍贵的礼物》、《信守诺言》等进行阅读练习, 精讲精练, 举一反三, 远比“题海战术”效果好得多。

同时, 在班中评选“书写明星”、“默写大王”、“阅读能手”、“未来小作家”等荣誉称号, 特别是对于后进生, 要及时表扬, 树立榜样, “破格”给予他们这些荣誉称号, 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此外, 对于基础好的同学, 他们本身记忆力强, 默写错误率少, 书写也端正, 采用“免写”等鼓励措施, 让他们免写一些机械抄写的作业 (如抄写词语) ,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补充课外知识, 提高文学修养。

2. 利用文本, 专项训练, 提高效率

对于作文教学, 笔者认为也不是写的篇数多就意味着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怎样合理设计内容, 怎样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笔者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利用课文这一鲜活的范例, 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3. 因材施教, 选择作业, 整体进步。

多数教师为全班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是全部相同, 不论学生成绩好坏, 不论学生学习能力高低, 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忽视了“弱势群体”, 作业缺少针对性。孔子始终将“因材施教”的概念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 所以朱熹说:“夫子教人, 各因其材。”

在2010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中, 笔者开始尝试在某个练习中让他们自己自由地选择作业,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如学了四年级第二学期古诗《蜀中九日》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 (1) 背诵诗歌。 (2) 默写诗歌。 (3) 说出诗的大意。 (4) 给诗配一幅画。 (5) 改编成小话剧, 并进行表演。 (6) 把古诗扩写成一篇文章。让学生任选其中的几项完成, 这样, 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 “学困生”能保证背出, 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对于古诗学习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通过后几项作业能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样每个学生就可能变“厌学”为“乐学”了, 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过这些“策略训练”, 四 (7) 班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劲头颇有起色。在区2011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学科质量调研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全班24个同学, 有10位同学获得了优秀, 11位同学获得了良好, 3位后进生也由原先的不及格提升为及格, 班级整体成绩在区里名列前茅。

四、结语

在优化作业改革方面, 尽管我们已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小语学科的模式, 但优化小语作业是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的, 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尽管疑惑很多, 困难不少, 但我们相信只要教师用心钻研, 精心设计我们的语文作业, 就能挖掘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特长, 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使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学科, 乐做语文作业!

参考文献

[1]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汪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田本娜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王小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建议》,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第23期。

[5]陈丽花:《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2期。

训练思维优化学习 第5篇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创新性人才。这是基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有一句话很古老也很深刻:物竟天择,适者生存。适就是顺应客观环境,重点体现在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上。创新就是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法宝。新时期推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从外在来看,要把是不是工作有创新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标准,从内在来看,领导干部要在内心中把创新作为一种责任树立。过来时间,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工作应付,年年岁岁花相似,到了年底造数字,这与我们没有将创新能力引入工作考评机制和干部任用机制密切相关。领导干部如何创新?以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思维为基础,深刻领会上级政策,深入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站在历史的角度,广泛学习研究本职工作,不拘泥一方一法,实现一年跟着一年上,一年更比一年好,出新点子,出新思路。当然,创新必须尊重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凡不尊重规律不尊重现实的创新就不是创新,而是瞎折腾,诸如这样的教训已经很深刻了。

初中生物探究式学习中的思维训练 第6篇

一、有效备课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 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 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 思维就活跃起来。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几个侧重点:需要相同数量同样的种子, 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测种子的发芽率, 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针对不同条件 (水分、空气、温度) 分别设计探究方案, 统计数据, 交流与合作, 得出结论。实践证明, 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 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有效组织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一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探究活动要经历“一发现、二假设、三设计、四实验、五交流、六总结”几个环节。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进行学习, 做好分工合作, 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 讨论要尊重不同同学的意见,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探究问题。所有这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 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 甚至急于求出结论。首先, 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将其分解, 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 深入其内部, 发现其本质。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而进行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 紧密结合。一般说来, 分析、比较、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 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形成概念和原理, 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三、探究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 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 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 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贮存起来。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 要保持具有相同的空气和温度, 其他举一反三,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记录:

这样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 实际上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能力。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 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注意力集中能积极思考, 大脑就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如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 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发现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许多, 对此, 我问: (1) 为什么确定非生物因素 (空气、阳光) 为探究课题比生物因素好? (2) 其他条件为什么要保持相同? (3) 比较全班各小组设计的生态瓶, 哪一组生态系统最稳定?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循序渐进, 又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活动, 效果较好。为此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利用挂图、标本、模型、实物、投影、课件、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科学调查、资料分析等, 设置认知冲突,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五、有效的激励培养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训练思维优化学习 第7篇

思维训练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功效

(一) 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已经偏向理论学习, 趣味性不强。枯燥的学习内容会让我们产生厌烦、抵触心理。加上平时并没有机会接触到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 课堂氛围会显得沉闷。因此, 我们要发现信息技术中的趣味性, 将理论知识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在呆板的课堂上活跃起来, 在活跃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

(二) 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信息技术学习的核心, 它与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密切相关, 对其它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也起着制约作用。传统的信息教学主要是以计算机基础操作为主, 没有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 这就导致了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胜任高中学生学习的需求。因为高中阶段是我们发展中的黄金阶段, 智力等各方面都已经完全成熟, 思维拓展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 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加强自己的思维拓展训练, 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激发思维活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多种方式,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偏理科的学科, 因此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对我们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很大锻炼。

就“二进制”这一知识点而言, 高中最初学到的是二进制的基本知识, 如它有两个不同的数码:0和1, 在计算的时候采用逢二进一原则等。通过对这些基本知识点的了解, 我们可以在课后讨论一些加深难度的问题, 如10、11、110在二进制中是多少。这样的自主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二进制的定义

(三) 提高目标训练思维

高中课堂学习中, 往往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比较复杂的数学或物理难题, 这也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目标思维训练, 通过采用、图形、声音、文字等一系列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目标思维训练。这个过程更加注重自己的动手能力, 老师只是作为“次要角色”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高中线性代数和几何学习中, 高中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图形、计算转变,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操作, 并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目标思维能力。

简读思维训练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应用形式

(一) 用疑问的形式激活思维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 五彩缤纷的信息技术, 可以诱发起我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一堂课程中, 老师设置的问题一定是循序渐进的, 我们的思维通过这些由简到难的问题能够被有效激活, 对于后期较为困难的问题也容易产生挑战心理。这样一来, 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我们学生自身而言, 都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体现。

(二) 勤于实践, 突破思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有的理论都应该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也是如此。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 在学习了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后, 要能够运用才是学会、学懂的表现。

例如, 在学习了如何安装电脑系统后, 可以回家先备份自己家里电脑的系统, 然后按照学校学到的知识重新安转。在这个的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失误就轻言放弃。在遇到困难时, 首先要进行自查, 看看是不是有哪个步骤出现错误;然后再对照书本, 一步一步分析过程的逻辑顺序。另外, 还可以进行Internet的应用、动画制作, 网页制作, 或者美术创作等。

(三) 转变思维形式, 增强发散性思维

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同时还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形式, 有助于进一步信息学习。高中对于我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 我们有必要进行思维训练, 转变自己的思维形式。思维形式简言之也就是思维方式, 换句话说就是思维的多样性, 它在开发人的智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维训练模式

(一) 细化思维过程

信息技术使用与思维训练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信息技术学习主要是建立在思维训练基础之上的, 但是又依赖于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为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思维的训练模式却比较单一复杂, 它比知识学习进行的更为深入。因为知识学习可以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得来, 但是思维训练除了要以一定的课本知识为基础外, 还依赖于人的天赋。思维模式的训练效果我们一般很难准确估算出, 因为其包含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 但是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效果, 老师则可以通过知识考试来测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教学课程往往都会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 并且所有的解题步骤都是已知的, 跟生活中的开放性题型相比, 存在很大的滞后性,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细化思维过程。

(二) 启智训练

信息技术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 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启迪智慧的过程,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好启智训练, 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启迪智慧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其中创设多媒体构件是一种有效的启智方式, 因为这样可以引起自身的学习兴趣, 诱导自己一步步进行深入学习, 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们只有置身于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 才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获取成就感, 进而达到学习效果。而新时期下的高中学生, 我们一定要时刻把自身的启智训练工作放在第一位, 只有这样才会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 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高中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比较普及的当代, 我们可以不断进行计算机实训操作, 从而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可以要求老师尽量追踪新技术, 为我们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增强我们的发散性思维。

结语

训练思维优化学习 第8篇

《科学思维训练》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问题, 让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从而训练学生高超的思维技巧, 让学生头脑变得聪明、灵活的一门课程。为了使《科学思维训练》课程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提高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科学思维训练》课程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运用的机会, 可以培养学生协同工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因此, 我尝试在《科学思维训练》课程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活动, 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训练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1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活动, 通过组内集体研讨、协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相互评价、总结改进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互相帮助, 协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蕴含着知、情、意、行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

2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是:提出学习目标及任务→创设小组合作情景→小组合作探究→组织交流→评价总结。

2.1 设计导学案,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及任务。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导学案, 制定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及任务。导学案一般应有预习指导、问题研讨、交流重点和拓展延伸等部分, 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学习过程等内容。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 查找资料, 预备课上探究问题的相关知识和资料。导学案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 明确重点和疑难问题, 并具有启发性;问题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并让学生感兴趣, 以诱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问题的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

2.2 科学分组, 创设合作学习条件。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应根据学生的情况, 按照“同组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异质”, 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 优势互补。“组间同质”是指各个小组的组成基本相似。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选好组长是学习顺利开展的保障, 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 并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合作学习的特点是人人参与, 共同完成任务, 组内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是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关键。可以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 使他们相互依赖。另外考虑到次数多时间久后, 学生对同一工作就会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 要适时调整组内分工及合作小组。

2.3 小组合作探究, 变教室为学室。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变教师为导师, 变教室为学室, 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 让优秀者更优秀, 让平凡者不平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习小组根据教师要求深入探究问题, 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可以多人探究、交流讨论, 也可以一人讲解。发言人要说明解题思路、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及得出的规律;其他人要认真聆听, 做好笔记;在交流时要敢于质疑,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可以巡视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活动, 适时参与和调控,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及易错点, 收集整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2.4 交流探究成果, 评价合作效果。

交流时每个小组展示并讲解本组探讨的问题, 可以通过口头展示, 也可以通过板书、文件或辅助工具演示展示。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 可以让小组相互评价、批改或纠错。评价时, 教师应将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灵活采用自评、他评和小组互评等方式。以《逻辑推理训练》一节为例, 第一次训练课以问题讨论法展开教学, 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知识与逻辑推理方法。第二次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训练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解决逻辑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生在组内各抒己见、互助合作;小组间开展竞赛, 平等竞争, 看哪个小组用时短, 解决的问题多, 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 容易理解。如一个小组安排每两位同学合作探究解决两个问题, 组内交流时其他同学提出修正意见。其中一个问题是:一次聚会上, 麦吉遇到了汤姆、卡尔和乔治三个人, 他想知道三人的职业, 但只有以下信息:三人一位是律师、一位是推销员、一位是医生;乔治比医生年龄大, 汤姆和推销员不同岁, 推销员比卡尔年龄小。麦吉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A.汤姆是律师, 卡尔是推销员, 乔治是医生;B.汤姆是推销员, 卡尔是医生, 乔治是律师;C.汤姆是医生, 卡尔是律师, 乔治是推销员;D.汤姆是医生, 卡尔是推销员, 乔治是律师。这两位同学合作提出解析方法, 认为要判断三人的职业, 根据条件直接判断比较不易, 而采用排除法解题就比较简单:由题干中“汤姆和推销员不同岁, 推销员比卡尔年龄小”两个条件可知, 可以排除汤姆和卡尔是推销员, 所以只能乔治是推销员。据此, 可以排除选项A、B、D, 所以得出答案是C。在组间交流时, 其他同学提出, 如果这道题不是选择题, 如何判断卡尔和汤姆的职业呢?两位同学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还是利用排除法, 根据推销员乔治比医生年龄大, 推销员乔治比卡尔年龄小, 可以排除卡尔是医生, 卡尔只能是律师, 汤姆是医生, 今天我们彻底掌握了排除法。”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 课前准备要充分。

采用小组学习策略, 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 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设计好导学案,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及任务, 并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环节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准备。

3.2 应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 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 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 让他们积极表现自我, 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 使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 让优秀者更优秀, 让平凡者不平凡。

3.3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达不到预想目标的的现象, 其原因之一是学生不善于合作,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应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 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知道合作学习是如何展开的?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能够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在《科学思维训练》课程中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培养和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宏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空间英语教学模式下一篇:互联网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