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史》

2024-06-27

《中国古代小说史》(精选12篇)

《中国古代小说史》 第1篇

中国古代的小说是座丰富多彩的宝库, 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小说曾经产生过至深至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小说, 曾经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国家的小说, 产生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比如, 古代的朝鲜半岛在罗末丽初之所以产生《调信梦生》、《崔致远》、《虎愿》等稗说, 就与中国古代的传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 如中国的《太平广记》、《剪灯新话》等文言小说, 对朝鲜半岛小说的发展, 更起着明显的作用。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在中国流行之后, 很快就传播到日本、越南与朝鲜半岛等周边国家。今就韩国而言, 崔溶澈、朴在渊的《韩国所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闵宽东的《国内中国古代小说的版本出版翻译状况》、郑炳昱主编的《乐善斋文库藏书目录》与不久前出版的全寅初主编的《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等, 就从版本流布的角度有力证明了中国古代小说对韩国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这种情况, 在日本、越南等国也十分相近。如日本现代著名学者增田涉在说到江户时期大量引进中国的白话小说时说:“这些中国小说刺激京阪、江户的读本作家, 开拓出了至此我国从未见到过的新的小说世界。”在越南, 如中国的一部《金云翘传》小说, 被移植为喃传后成为名著, 不但在越南家喻户晓, 而且享誉世界文坛, 被译成多国文字。至于在西方, 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当然相对较晚也较弱, 但也不断地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有名的如德国大诗人歌德读了《好逑传》、《花笺记》、《玉娇梨》等清代小说之后, 大受启发, 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同之点超过了异国之情, 乃至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二、面对当今世界

时至当今21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的生命力究竟如何?是将渐渐被人淡忘, 还是仍然在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魅力常在?

诚然, 目前的世界, 在经济上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趋向, 在文化上也有不少人在探讨全球化问题。然而, 文化毕竟不同于经济, 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市场”, 不可能像规范全球经济行为规则一样来规范世界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是有着相通之点, 但同时也有着不同之处。西方国家凭借经济上的强势, 常常在文化上也是以“欧洲中心”自居。东方的一些文学家, 也往往不分青红皂白, 认同西方霸权话语, 把一些肤浅、庸俗、末流的东西奉若神明, 热衷于走“西化”道路。与此同时, 现在的世界还有一种暗流, 就是越来越重物质, 重实利, 这对整个高品位的文化生产也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 面对21世纪的世界, 有两股风, 对作为东方文化之一的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是不利的, 这就是:一股是崇西化、远东方的风;另一股是重实利、轻人文的风。但是,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 重视真正的文艺精品与学术研究, 拒绝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主张东西方文化多元发展, 相互交融, 携手并进。事实上, 在文化上的真正全球化, 就是这种相互交流、互补互利的全球化。在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中, 作为东方文化的源头和代表, 中国的文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她不仅深深扎根在东方国家的土地上, 而且越来越对西方具有吸引力。更何况, 近年来, 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刮目相看, 即使是出于实用的目的, 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学习汉语, 关注中国的文化。21世纪的世界, 正是以这样的情势, 为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敞开着大门, 创造了条件。

三、让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小说在新的时代中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不过, 这种生命力在新时代经受着严峻考验。

我们作为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 有责任为全世界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而多出点力。为此, 我觉得当前除了本身加强研究之外, 有三项工作特别要注意。

第一项工作是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包括中国的专业研究者与国外的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及各国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与各国的“国文学”研究者、“汉文学”研究者, 乃至同各种文化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由于历史原因, 有关资料往往分散在世界各地。相互交流, 可以互通有无。同时, 由于国别差异, 各国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研究方法往往也多有不同, 相互交流, 可以优势互补。目前这方面的形势很好, 比之20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的译介。中国古代小说要走向世界, 最主要的无疑是要使世界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普通大众能阅读, 这个道理是最容易理解的。这个工作就需要各国的文学、语言工作者合力来做。过去已做过不少工作, 有的就做得比较好, 如1939年伦敦出版的克莱门特·伊杰顿翻译的《金瓶梅》 (英译本名《金莲记》) , 因为得到了老舍的指导, 就翻译得比较好。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在重视小说翻译的同时, 还要加强译介中国化、东方化的小说理论批评著作。中国古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是有着与西方不同的体系与批评机制。我们在传播中国古代小说的同时, 也有必要让西方人领会与认同东方式的小说理论思维, 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中国古代的小说, 认识中国的古代文化、审美观念和民族风尚。

第三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信息化、数字化工程的建设。就文学研究而言, 在全球化格局下, 运用电脑、电子网络和数码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包括小说在内的古代文学作品以及文化典籍的电子文本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各种电子书库、期刊检索网站和专门的文学研究网站的纷纷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等等, 都为我们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带来了重大变化。据有的学者统计, 目前至少有七百余种中国古典小说实现了数字化存储。但是目前的小说电子文本, 大多只有一般性的阅读功能, 不仅缺少相关的附加功能, 更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小说研究资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国、台湾、大陆的学者都尝试对《红楼梦》做一些数字化工作, 但其工作的细致性与应用性都有一些问题。近年来, 对于《三国演义》数字化工作比较引人注目。围绕着《三国演义》数字化的问题, 中、韩、日三国学者已开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的周文业先生与日本的上田望先生等, 都做出了一定的实绩。我期待着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收获。同时, 期待着其他小说的数字化也能乘势跟上。我相信, 在新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的数字化工程迟早会完成, 以促进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与传播。21世纪无疑是一个更加全球化的时代, 也是一个更加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全球资讯时代小说研究的新趋势, 促进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全世界。

最后要说明的是, 中国古代小说在不断走向世界, 同样, 世界各国的文学也在不断地走进中国。文学的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在这种双向、平等、互补的全球化潮流中, 世界文学才能繁荣, 各国的文化事业才能兴旺。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去迎接世界文学灿烂的明天。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要从大众文化的接受中得到检验。只有不断地唤起大众的记忆和热情, 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释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这不仅是指面向世界, 即使是面对中国的读者, 也是这样。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第2篇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宋代传奇的代表作是____。A: 《翠翠传》 B: 《流红记》 C: 《绿衣人传》 D: 《金凤钗记》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3: 在神魔小说中,把幻想故事历史化的代表作是____ A: 《平妖传》、《女仙外史》 B: 《封神演义》、《归莲梦》 C: 《女仙外史》、《希夷梦》 D: 《归莲梦》、《希夷梦》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4: 西游续书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作品是____。A: 《后西游记》 B: 《天女散花》 C: 《续西游记》 D: 《西游补》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5: 杨家将系统的小说代表作有____。A: 《金瓶梅》、《海上繁华梦》、《青楼梦》 B: 《杨家府演义》、《说呼全传》、《五虎平西前传》 C: 《品花宝鉴》、《雪月梅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D: 《驻春园小史》、《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6: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又名()A: 《百鬼图》 B: 《东游记》 C: 《归莲梦》 D: 《平妖传》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7: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A: 《平山冷燕》《玉娇梨》《好逑传》 B: 《定情人》《金瓶梅》《歧路灯》 C: 《好逑传》《儿女英雄传》《金云翘传》 D: 《平山冷燕》《醒世姻缘传》《定情人》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8: 《玉娇梨》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A: 家庭小说 B: 才子佳人小说 C: 人情小说 D: 狭邪小说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9: “烛幽索隐,物无遁形”是鲁迅对下列哪部作品的评价 A: 《斩鬼传》 B: 《镜花缘》 C: 《何典》

D: 《儒林外史》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10: 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 《醒世姻缘传》 B: 《歧路灯》 C: 《金瓶梅》

D: 《儿女英雄传》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11: 《古镜记》的作者是____。A: 王度 B: 张鷟 C: 李复言 D: 干宝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2: 《聊斋志异·席方平》表现的主题思想是____。A: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B: 批判封建礼教 C: 歌颂婚姻自由

D: 揭露封建政治机构的腐败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13: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是下列哪一部集子中的作品(A: 《二刻拍案惊奇》 B: 《初刻拍案惊奇》 C: 《醒世恒言》 D: 《警世通言》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4: 《三国志》的作者是____。A: 熊大木 B: 陈寿 C: 罗贯中 D: 林翰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5: 《玉娇梨》是什么类型的小说()。A: 家庭小说 B: 才子佳人小说 C: 人情小说 D: 狭邪小说。)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6: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蔡元放的作品____。A: 《封神演义》 B: 《东周列国志》 C: 《列国志传》 D: 《孙庞演义》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7: 《品花宝签》的作者是____。A: 陈森 B: 魏秀仁 C: 俞达 D: 韩邦庆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8: 《霍小玉传》的作者是____。A: 蒋防 B: 白行简 C: 元稹 D: 沈既济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9: 杨家将系统的小说代表作有()。A: 《金瓶梅》、《海上繁华梦》、《青楼梦》 B: 《杨家府演义》、《说呼全传》、《五虎平西前传》 C: 《品花宝鉴》、《雪月梅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D: 《三国演义》、《水浒传》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20: 《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是下列哪部作品的别名____。A: 《常言道》 B: 《何典》 C: 《斩鬼传》 D: 《平鬼传》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 魔幻化的讽刺小说,是在神魔小说的影响下,以魔幻的形式讽刺现实的一种小说类型。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 罗贯中在小说中艺术地表现三国史事的时候,不仅有政治的标准,而且还有伦理道德的标准。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3: 明末,《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4: 《封神演义》另一书名是《武王伐纣外史》。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5: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早采用“离魂”情节来表现爱情的是陈玄佑中的《离魂记》一篇。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6: 《归莲梦》幻演的是白莲教起义的故事。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7: 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次大繁荣是宋元话本的出现。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8: 元末明初《水浒传》的问世,标志着英雄狭义小说作为小说题材类型正式确立了。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9: 宋元话本中抨击封建吏治的黑暗腐朽的代表作品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0: 唐代是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成熟时期。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1: 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2: 南宋“说话”四大家,分别指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3: 《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二十回,现知为清初最早问世的才子佳人小说,题“荑荻散人编次”,成书于明末。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4: 儒家哲学思想把本体论、认识论始终融合在道德论中,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5: 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则采取纪传体,以岳飞一生为中心,依照时间顺序记述岳飞一生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6: 《西游记》在我国小说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7: 1895-1911年间,小说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大量繁荣,近代小说从内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倡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8: 讽刺小说可分为魔幻化的讽刺小说、写实性的讽刺小说、讽喻式的讽刺小说三类。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9: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其作品是:《一文钱巧隙造奇冤》。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20: 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繁荣阶段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21: 明末清初涌现的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和流派。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2: 《水浒传》以“众虎同心归水泊”为轴线,描写英雄人物经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汇集到梁山泊。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3: 《荡寇志》的作者是陈忱。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24: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总体结构是属于编年体。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5: 《红楼梦》是人情小说的最高典范。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6: 宋元时期出现的“话本小说”是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7: 《飞花咏》 作者提出了“男女从来存大欲,况于才美复多情”的情欲观,《定情人》也肯定了“人生大欲,男女一般”。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8: 《金瓶梅》和《歧路灯》都是家庭小说。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9: 《金瓶梅》是从暴露文学到理想主义的转变。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30: 《金瓶梅》是以作品中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女性的名字而得名的。A: 错误 B: 正确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音乐元素 第3篇

关键词:古代小说;互文性;音乐

一、互文性理论简介

互文性文学理论关注的是文本间的交叉关系,是后结构主义的一种文本策略,是二十世纪后期的西方文学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换时出现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并且是对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一种超越。在米哈伊尔·巴赫金、克里斯蒂娃和罗兰·巴特那里,这个概念被孕育、提出和确立,后经热奈特、里法特尔、和耶鲁学派的米勒、布鲁姆等人的阐释和补充,逐渐成为一个包含多重意旨的文学批评概念。法国著名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其1966年的《语言·对话·小说》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概念。“她认为,一个文本片断、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而不同文本在不同层面的参与,则揭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1]。

二、音乐元素文本与小说文本的互文对话

这里所说的音乐元素仅指音乐本身在小说文本中的显现。音乐元素文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小说中的曲调唱词;二是小说中呈现的歌唱、奏乐画面;三是音乐元素的变体,即是小说中的诗词歌赋的引用。

(一)曲调唱词集——调式云集,余音绕梁

中国古代小说中不乏有引用曲调唱词之属,俨然可以结集欣赏了。这些不同曲调的唱词做为音乐元素的一种独立文本,镶嵌在小说整体文本之中。除了叙事情节的需要之外,还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小说主题的表达,甚至暗示以后情节的发展。这些唱词曲调犹余音绕梁般笼罩在小说之上,奠定了每个小说的叙事基调。

李朝威《柳毅传》中用“笳角鼙鼓,旌旗剑戟”的《钱塘破阵乐》和“金石丝竹,罗绮珠翠”的《贵主还宫乐》来表现龙宫的气魄和对柳毅的款待之厚。借助洞庭君和钱塘君以及柳毅在宴席上所唱的歌词的不同风格,刻画了洞庭君的儒雅和礼节备至、钱塘君的勇猛刚烈和不拘小节以及柳毅的书生意气和婉约多情的不同性情。

乐史的《绿珠传》[2]中有《明君》一曲,乃是汉元帝为王昭君做的歌曲,“崇以此曲教之(绿珠是也),而自制新歌”,歌词如下:我本良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别未及终,前驱已抗旌。僕御流涕别,辕马悲且鸣;哀鬰傷五內,涕泣沾珠纓。行行且已遠,遂造匈奴城;延佇於穹廬,加我閼氏(yanzhi)名。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茍生;茍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愿假飛鴻翼,乘之以遐征;飛鴻不我愿,佇立以屏營。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并。傳于後世人,遠嫁難為情。”这首歌作为音乐文本对小说文本来说并无多大意义,之所以全部摘录在此,是为了说明小说家仅仅想炫耀下自己的音乐素养而已。这是古代小说的通病,即是为了避免小说末流的地位,而刻意去彰显小说家正统的文学和音乐素养。这也是中国特有的乐教民族审美意识,也即是音乐情结渗透的结果。

《杨太真外传》中涉及的曲目有《霓裳羽衣曲》、《得宝子》、《紫云廻》、《凌波曲》、《荔枝曲》、《雨霖铃》、《凉州曲》等达七种,并述每首曲子的由来。这些曲子的纷繁暗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沉溺于歌舞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也透视了后宫梨园的热闹景象。

自唐以前的小说中,引入曲调唱词的小说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它们的音乐文本互文性作用也不出以上所举例子之囿。

(二)歌唱、奏乐图——轻拢慢捻,吹拉击挑

从很多中国古代小说中都能找到器乐演奏和歌唱的场面描写,阅读小说时仿佛在欣赏一幅幅歌姬奏乐演唱图,美轮美奂。这些能抽离出来的音乐图画悬挂在小说文本之中,默默地诠释着他传达的讯息。古琴是自古文人士大夫修身性必备之器乐,因此,小说中也多出现抚琴图,以推动故事情节,转换叙事基调以及塑造人物形象。

琴乐沉静、缓慢的特性使得当其作为音乐文本嵌入小说文本之中时,便改变了小说整体或局部的叙事节奏。如在《春秋列国志传》第三十六回,管仲病危,齐桓公甚是心焦,派田宁越速往骊山请高人占卦。田丹宁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到骊山。至此,叙事节奏一直是紧绷急速有力的,但是到了骊山后,只见幽谷之中,一白头老翁在凝神端坐抚琴,悠扬的琴音中,时间瞬间凝滞,紧绷的节奏骤然松缓。

记述我国最早的民间女歌唱家韩娥故事的小说《列子·韩娥善歌》,全篇共三句话一百一十二字,却每句必涉歌唱,每句便是一幅行歌图。如第一句中 “鬻歌假食,既去,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3];第二句中 “曼声哀哭”,“复为曼声长歌,一里长幼喜跃抃舞……忘向之悲也”[4];最后一句“雍门之人善歌哭,效娥之遗声。”[5]全文音乐文本虽涵盖在小说叙事文本之下,却占了主导地位,用笼罩在整篇小说之上的乐音,极炫韩娥歌声之感染力,以达到韩娥善歌的目的。

礼坏乐崩之后,雅乐正音弥有人好,所好者皆郑音,乐的正教冶性的作用被娱乐所代替,这一转变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中,铭刻幽深,所以在小说创作中,每叙述君昏臣无能时均离不开伶人弹唱奏曲的场面。史传、传奇小说家每涉及此都走不出心里的那个圈囿。极铺张描述饮宴奏乐歌舞的场面,以反衬昏庸无道、贪图享受。这些都构成了强大的音乐文本贯穿在各个事件的叙述之中,在与小说文本的对话之间彰显小说家的创作主旨,丰满了小说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些被拈出来的音乐文本如园荷泻露般无迹融合在小说整体文本中。虽无迹,但剥去那蒙在这些乐章,乐器和诗词歌赋之上的隐晦的纱幕之后,依稀能看到作者心中那团呼之欲出的音乐情结。

(三)诗词韵文集——以诗求雅,祈归正统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诗词文赋,多数以诗歌为主,被大量融入是一个普遍现象。诗词文赋作为音乐性的延伸文本,在提高小说的地位、引出故事情节、深化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总结故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胡应麟曾汇集众多小说中的“鬼诗”,“都为一集,不下数百篇,时用以资谈噱”[6]。古之小说家认为,诗词韵文是小说文本的“蒜酪” ,能为小说增色调味。

元稹《莺莺传》中,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用诗传情,以诗示意,元稹更是在这篇传奇小说中尽诗之能事。其中《会真》三十韵一首就达六十句,诗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和推动器。《王之涣》(薛用弱《集异记》)中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人在酒馆赊酒小饮时,妙伎歌伶寻续而至,奏乐雅唱,三人便以谁的诗被唱的多谁的诗便是最好的来打赌。虽记述的乃是文人间争比的一件小事,却中国古代把为诗者、文者、为小说者的心底以音乐雅俗来定文章、小说高低标准的自古的情结酣畅地表现出来。

《杨太真外传》引用的诗词有:刘禹锡一首,杜甫一首,张祜一首,李白词三首,刘宴、李遐周各一首,谣词两首等共计十余首。

诸如此类的传奇、传记、志怪、史传小说还有很多,这些多是以音乐本身的形式如用文字来描述的唱词曲调、呈现的演奏或弹奏场面等音乐意象,或是以音乐变体或衍生的形式,即对诗词歌賦的引用,这些构成一套音乐文本与整体小说文本形成互文性,以支撑和帮助小说家构筑小说情节或展现小说主旨。

参考文献:

[1]蒋海怒.《美术理论与批评——互文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a4ae6010095f1.html

[2](宋)乐史(九二三——一00七)著有《唐宋传奇集》和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二百卷.

[3]顾之京,佟德真.《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第20页.

[4]同上注.

[5]同上注.

《中国古代小说史》 第4篇

《中国古代小说史》是一门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程。它开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这一优秀传统文类的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小说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 使学生在与往圣先贤对语、与天地精神往来时, 能够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 加深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提高思想和文化素养, 以及审美素质, 塑造健全人格, 提升生命境界。它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国古代小说这一文体发生、发展、繁荣、变革的基本脉络, 加深学生对其整体风貌、宏观分类的把握,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领略其艺术特色, 初步掌握赏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 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并试着写小说评论, 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中国古代小说数量众多, 而且, 在大多数学生眼中, 古代小说离他们似乎太过遥远, 与现实生活无甚联系。因此,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 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兴趣, 是当前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教学的教师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我认为, 要提高中国古代小说教学的实效性, 真正契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 必须采用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们渴望去了解古代小说作品, 从中汲取丰富的人生智慧。

一、精讲细读, 学习中国古代小说最基本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引导他们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意义与艺术特色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使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在课堂上精讲细读, 是学习中国古代小说最基本的方法。教师通过精讲, 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引导他们正确地欣赏小说, 领会小说的主要精神内涵;而学生通过文本的细读, 则可以大大提高对作品的理解水平。如果没有了对原著的阅读, 学生对于小说的认识只能来自于教师的宏观介绍, 很难达到深入了解。有些中国古代小说的篇幅短小, 往往只有几千字, 如唐代的传奇, 清代的《聊斋志异》, 等等, 这些作品可以通过教材、幻灯片、多媒体等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集体细读。阅读过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进行细致的分析, 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读小说、理解小说、分析小说。还有些中国古代小说, 篇幅巨大, 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整部作品的阅读, 但是如果只是教师在那里进行概述和分析, 学生则又很难领略作品的精髓。因此, 对于长篇小说, 教师需要选取恰当的片段, 进行精读和细讲,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就可截取经典片段进行赏析, 让学生们在精彩片段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小说的价值与魅力, 激发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 以及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 设计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力求使小说教学的效果最优化,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 让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中国古代小说以曲折跌宕的情节、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描写、丰富的传统文化吸引着学生的兴趣。然而, “粉笔、黑板、教材, 教师的灌输”, 这种传统又显呆板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束缚其思维, 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因此,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声音、影像资料、图形、动画等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形式生动活泼,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而在古代小说的教学中, 运用现代化手段更能拉近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演绎古典情怀, 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利用集图像、声音、三维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古代与现代、平面与立体的多个维度中自由穿梭。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古代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活场景, 较之于传统的讲述更加形象生动, 更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而且, 众多优秀的古代小说早已被改编拍摄成电影、电视剧, 教师运用大量现有的影视资料, 将其移入中国古代小说的课堂教学, 通过视觉听觉的调动, 更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三、模拟情境,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阐发各自的见解。在开设课程之初,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 形成不同的小组, 再分配给他们不同的小说文本, 让学生自己挑选其中的精彩情节加以表演。如唐代传奇《虬髯客传》, 就可以让某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扮作小说中的人物红拂女、李靖、虬髯客等演绎故事, 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自由搭配服饰, 运用道具, 充分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 改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 或续写小说, 进行一种再创作的思维训练。同时, 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改编成课堂剧进行表演。

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 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受他们的命运,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既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又能引起全体学生的热情参与, 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使他们在受到作品思想艺术的熏陶时, 读、想、做等多种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打破单纯由教师讲授的课堂模式, 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古代小说的积极性, 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四、自由讨论, 锻炼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基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对象的特点, 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小说作品中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 如诸葛亮、曹操、宋江、林黛玉、薛宝钗等, 都可以设置相关话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你更喜欢谁, 为什么?教师还可以事先将小说中某一引起争论的问题介绍给学生, 先将现有的几种不同观点告知学生,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作品, 查找资料, 通过自己的思考, 选择一种观点, 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说出理由。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得出什么确切的结论, 而是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拓展他们的思维, 锻炼他们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此外, 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加以组织,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或直接以班级为单位。首先请单个同学进行发言, 让他阐述自己的观点, 然后其他同学就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小组, 掌握讨论进程与相关情况。教师在讨论中既要体现主导作用, 又不能干预太多, 束缚学生的思路。这种教学方法, 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同时, 还能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及辨析和表达的能力。

此外在课后, 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 让学生做些作品分析的练习, 也可以指导学生组织文学社团, 如小说研究会等, 引导他们对感兴趣的小说进行研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积累创作素材, 让学生尝试写作小说或小说评论, 并进行交流, 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总之,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写, 以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史》是一门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程。它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使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赏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 提高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 通过对优秀古代小说的学习, 提高思想和文化素养, 以及审美素质, 塑造健全人格, 提升生命境界。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使用精讲细读、模拟情境、自由讨论等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小说的兴趣。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国古代小说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8:7.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第5篇

引言: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大家下了苦功夫,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本文也参考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很多观点,再加入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希望以此来展现另一个方面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究其原因,实在是与小说的本质大有关系。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数情况是作者心目中几个人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古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叙述。

一、先秦两汉时期-------萌芽期

古时,人类思想蒙昧,巫术盛行,神话鬼怪由此而生,开始了古代小说的萌芽。中国神话自成体系,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表达出了一些简单的思想意识,已经初步具备了小说的基础要素。如果说神话是人们迷信思想的产品,那寓言的产生则是人类的自主创作的杰作,相对于神话,寓言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理的,用生动的故事来向人们说理,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

寓言短小精悍又富有讽刺力量,他夸张的写法,讽刺的艺术,均作为后世小说发展的营养而被汲取。萌芽时期小说的高级形式,就是传记文学和野史,如《史记》,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而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其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特别是其列传部分更是纯粹以突出人物性格为主,本纪里面如项羽本纪也把书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脱出了历史的枯燥。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二、魏晋南北朝--------童年期

这个时期小说的发展走上了两条路,志怪和志人,志怪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志人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传承古代神话及思想,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缓慢,战乱频繁,人们对生活充满恐惧紧张感,希望通过怪力乱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得到自己精神的寄托。而志人小说则是在当时注重清谈的风气上形成的,这种被称为笔记体小说的个人创作,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作者主观的创作因素,和志怪小说一样,两者都是单纯的搜集并记录听到的一些事,而没有自己进行再创作。

这个时期小说虽然已经被人们公认为一种文体,不再是小说家言那样的待遇,然而这个时候小说的发展却非常缓慢,童年时期的小说,只是一些文人搜集整理记录不属于自己创作的故事、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的小说也有一定的优点,就是他搜集的故事为以后的小说家创作提供了素材。

三、唐五代时期-----成熟期

唐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它创造出的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唐诗发展到了它的辉煌时期,散文也是登峰造极,在小说方面也是焕然一新,唐人开始了有意识的创作小说。虽然粗涩然其中也不乏精品。唐代小说的成就,在唐代传奇上集中体现。《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霍小玉传》等作品,无不看出作者已经是有意识的的在创作小说了。这时候的小说,从结构上来说已经成为真正的小说了,从鬼怪奇人轶事转向了现实生活,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作者在创作时候就更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内涵,小说家的创作空间得到了扩大,思想意识更加开阔。唐代传奇也有他本身的缺陷,简单列举如下。

1、文言文小说文言文苦涩难懂,下层百姓难以理解,因此流通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篇幅短小,很多小说是一人一事,只不过是详细的叙述了一个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的结合,篇幅普遍短小。

3、虽有精品然不乏许多滥作,唐传奇中很大一部分故事千篇一律,很多小说看开篇就知道了结局。

四、宋元时期---发展转折期

小说发展到宋代,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从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来看,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记体,这是唐人小说的延续;二是笔记体短篇,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代传奇多写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等。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宋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

从白话文小说发展历程看,白话小说无疑是在宋朝开始发端的,话本就是说书人的底本。最初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流传,也就是一人讲,大家听,如此自然只能是白话文了。今天我们经常听到说书的开篇就说“话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当时的情况。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宋代话本分两类,一类是讲故事。多是短篇=,称为话本。一类是讲史,篇幅较长,称为平话。

五、明清时期---高潮期

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代的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而冯梦龙更是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拟话本,两者合起来称为“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与之几乎同时期的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相比,“三言”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内涵上都比“二拍”进步的多。然“二拍”也有它的优点,一方面它是属于个人创作的拟话本,另一方面是它里面的抒情写景颇有新意,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明末清初,在 “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天然知叟” 《石点头》、李渔的《十二楼》等。

明代,是小说史上的伟大时代,那就是长篇小说的诞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作,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把中国古代小说推向了最高潮,在短篇文言方面,蒲松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结晶。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其中最为出彩的是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爱情故事。同时书中的批判讽刺因素也占据很大比的重。

《儒林外史》的问世,把讽刺小说推向了巅峰。在此以前,虽不乏有讽刺的文章,然而却都是欲说还休,没有一部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样板。而《儒林外史》,恰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它的创作,在“四大奇书”另辟了一条蹊径。它直接影响了晚期谴责小说的发展,他的艺术成就,直到今天都还在为人们津津乐道。与《儒林外史》不同,《红楼梦》的问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和成就。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与以往的小说不一样,它在民间及士大夫间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以致当时评论红楼蔚然成风。更甚的是,因为两个文人对里面人物形象的观念有偏差而几乎反目,遂相约终生不对谈红楼梦而传为佳话。可见其创作艺术性的深远宏大。“红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作品,它当之无愧。

晚清基于社会现实,小说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上求变图存的社会风气,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晚清小说比起明代和清初期都显得很薄弱。

《中国古代小说史》 第6篇

摘要:唐传奇是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唐传奇的作者们完成了虚构意识与修饰意识的自觉,作品题材取向广泛的真实,叙述婉转,结构新变,文辞华妍,优美动人,对中国小说文体的确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唐传奇古代小说文体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至唐代而一变”。唐传奇的创作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它是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完成了小说作为一种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的过程,实现了小说文体的自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小说一直作为子史附庸而存在,鲁迅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小说家的注语概括道:“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唐之前,无论是古代神话传说或者稗官所搜集整理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都不是有意识地创作;史传文学虽包含小说因素,但旨在写史记宗,为一家之言;六朝志怪小说,或为崇扬道佛,或为记述上层社会轶事趣闻,都不着意于文学创作。到了唐代才有大批文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他们认为“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可以“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小说成了主体自我实现的形式,显示作者“才、情、理”的手段。具体看来,唐传奇对小说文体确立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构意识与修饰意识的自觉

这既是唐传奇对小说文体确立最重要最根本的贡献,也是其他贡献的直接诱因。

(一)虚构意识

“唐传奇文体的独立,实质上是小说摆脱史传传统后的本体性确立。”先唐小说的传统观念一直是纪实,像六朝志怪小说,尽管所记大抵神鬼怪异之事,但无不虔诚地宣布自己所秉的是“史笔”。这是因为封建正统史家以儒家历史意识对“小说”和“小说家”进行规范以后,纪实就成为小说的指导思想,从两汉到六朝,情况一直如此。到了唐代,唐传奇的作者们开始自觉运用想象和虚构,从“听——记”故事的“实录”阶段进入“编——写”故事的“幻设”阶段。胡应麟曾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唐传奇虚构意识的自觉所直接导致的是大量逼真而细腻的细节描写。唐传奇的作者们因为领悟到了创作小说和记录史实、传闻的不同,学会了用自己的想象力虚构故事,力求把一个假设的环境、虚构的故事写得异常逼真——框架是虚构的,细节却很真实。也就是说通过对子虚乌有之事富于现实生活的诸多细节,写得仿佛凿凿可据,可闻可见。让读者明知所读的是小说,却因为其环境、氛围、细节的真实而信以为真,而被吸引,并从中获得艺术鉴赏的审美愉悦。

(二)修饰意识

史传叙事的标准是“不虚美、不隐恶”,以简要为工。先唐小说大抵以单纯记录为主,以真实可靠有根有据为标榜,并以阐明某一观点为归宿,文字简省,不事雕琢,或为“近取譬喻”的“残丛小语”,或为“道听途说之所造”的“街谈巷语”。唐传奇的作者们则突破了史传与先唐小说的樊篱,追求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美文,所以故事情节力求跌宕起伏、出人意表,语言辞章则熔铸诗赋骈俪之文,着意于富瞻优美、柔丽婉转,终于达到了“语渊丽而情凄婉”的艺术境界,宋人刘贡谓:“小说至唐,鸟花猿子,纷纷荡漾。”

二、题材取向现实、广泛

唐传奇在把现实人物和事件作为描述对象的基础上获得了更丰富多彩的题材,使汲取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情节、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和声口各异的人物语言成为可能。

(一)题材的现实性

唐传奇的内容与以“明神道之不诬”(干宝《搜神记序》)的六朝志怪小说的最大区别是:把现实人物和事件作为描述对象。唐传奇的作者不愿像六朝志怪小说那样,把自己的任务确定为只“传录舛讹”,也就是以写实的态度记录传闻,而是把笔触开始转向现实。写现实的人,写现实人的独特命运和情感困惑,有时干脆写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即使写求道炼丹,写鬼狐神仙,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当时常见的人物。或取材时事,纯粹写实,如《李娃传》;或把现实与虚幻境界糅合衔接,如《长恨歌》;或演绎现实中人的某种观念情感,如《任氏传》、《柳毅传》等。

(二)题材的广泛性

中国古代正史所取的对象主要是各种政治人物,只有在野史杂记一类书中,才能见到对历史人物日常生活的描述和某些琐闻轶事。唐传奇扩大了野史杂记、志人志怪小说与正统史著的差异,把笔触伸向史臣们不屑一顾的市井闺阁、村野山林、寺观道院、旅邸旗亭,以一班无望挤身史册的落魄举子、倡优女妓、商贾渔樵和僧道者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角,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乃至诸般琐屑猥杂的“小小情事”,写得“凄艳欲绝”、“撰述浓至”。唐传奇的笔触还延伸到非人间、非现实的神仙狐鬼世界,三清天都、龙宫海域、阴曹地府,无处不可去,“鸟花猿子”、草木虫鱼甚或鬼狐精魅,在传奇作品中被表现得摇曳多姿、“纷纷荡漾”。于是,上至帝王后妃的宫廷生活,统治集团内部为争权夺利而展开的斗争,下至妓女士子的恋爱婚姻,乞儿商贾羁旅行役的生活状况,无不写入唐传奇之中。

三、叙述婉转结构新变

“唐传奇的叙述和描写是宛转、细致的。”在此以前,以记录实闻为特征的早期小说,一般说来尚无情节展示和结构构思可言。唐代小说家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构思情节,追求“叙述宛转”,这既表现为具体生动的情境描写和情节波澜,又表现为谨严巧妙的结构布局。唐传奇把六朝后期小说开始出现的少量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叙事手段,展开了对故事情境的铺写,从而根本改变了早期小说的粗糙面貌,使之成为真正具有模仿功能和美感效应的散文叙事文学作品。叙事情境化的巨大进步是唐传奇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李娃传》对郑生初访李娃的描叙,对长安东西肆挽歌比赛的描写;《李章武传》对李章武与情妇亡魂幽会的描写;《虬髯客传》对红拂随李靖私奔及虬侠相见的描写,都是叙事情境化的突出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和情节并不是零散孤立的场面和事件叙述,而是由精心构思组织而成的艺术整体。

四、文辞华艳优美动人

“文辞华美”是唐传奇语言的基本风格特征,与早期小说质朴的叙述语言相比较,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继承古代散文和骈体文以及诗歌、民间俚俗谚语中有生命力的词汇,形成唐传奇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散韵结合、雅俗交融

唐人传奇大都是用流丽明畅的散体文写成的,但也带有较多的韵文成分。如《莺莺传》中莺莺写给张生的信,以半骈半散的笔调,深刻地表现了莺莺的内心世界,也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二)精炼准确、文辞雅洁

作品中的叙述性语言,一般都很精炼,要言不繁,而能把事件原委、人物遭遇叙述得完整具体,给人以明确的印象。《枕中记》全文不过千余字,写尽人生仕宦风波、荣辱得失、曲尽其趣,其语言的精炼准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三)色彩绚丽、优美细腻

在描写人情物态方面,唐传奇的语言更是色彩绚丽、优美细腻,具有形象鲜明、描摹生动的特点。如《任氏传》写郑子与任氏在西市售衣铺相遇的情景,通过人物对话和举止的描绘,把狐妖任氏和郑子都写活了,特别是任氏的姿态、言语,更是妙肖如生。再如《柳毅传》写龙女与柳毅婚后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段对话,声容笑貌,如见如闻,并且深刻地表现出龙女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代小说阅读指导的方法探寻 第7篇

第一阶段:拟写倡议书———第四单元学习建议

一、组建《三国演义》《红楼梦》 兴趣小组。按作品分成两个大的个研究小组, 根据自己兴趣到课代表处报名, 可重复报名。请各班课代表在本周三上午课间操时将名单送到办公室。

二、课代表把小组名单统计好, 在班内公示。每个名著研究分课内研究小组和针对文本的拓展小组。课内研究小组研究成员不少于6人, 其他同学负责课外拓展 (内容自定) 。同学们推选出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组长一人, 负责本组人员的协调。组长工作包括:带领小组成员讨论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 三顾草庐》《宝玉挨打》的学习目标, 成员根据学习目标分工。课外拓展小组最好有新的研究, 新的发现。

三、对课内文本研究小组的建议:

仔细研读文本, 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设计问题, 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设计具体问题和答案, 形成文字稿。文字稿提前和老师沟通。根据所设问题的层次, 组长组织上课时的顺序。讲课人要提前熟悉发言内容, 争取脱稿, 并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 要有课堂互动。每节课要完成学习目标, 课堂要有总结, 要达到全体同学都要有收获的目标, 激发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热情。

对课外拓展小组的建议:可以参考资料, 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同学能够查阅《三国志》《汉代 风云人物》等。

四、本周大休, 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 利用假期查阅资料。

第二阶段:划分学习小组, 形成文字材料。

这一阶段老师放手给学生, 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 在方法上也要给以指导, 要求学生写出讲课时的具体步骤, 这样做学生在读作品时就有方向感和任务, 也就会做到精读。

第三阶段:教学展示

下面展示的是学生写得不错的教案:

(一) 课题:诸葛亮的出场

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如何制造诸葛亮的出场

重点难点:作者安排人物出场的特点

小组成员:肖康, 赵剑龙, 张逸超, 宋晓龙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他屡出奇谋, 用兵如神, 是刘备的重要谋臣,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如何安排这位传奇人物出场。

背景:徐庶在走马荐诸葛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把自己比作奴马, 把诸葛亮比作麒麟, 把自己比作寒鸦, 把诸葛亮比作鸾凤, 把自己比作莹火虫, 把他比作明月, 又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 盖天下一人也。

那么请同学读古代小说101页第一段, 找出司马徽是如何推荐诸葛亮的?

探究结果:司马徽又一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 而自己将他比作兴州八百年的姜子牙与王汉四百年的张良, 这是第一次出场, 是以第三者推荐与名人对比来安排他出场。可以总结为:未见其人先闻其人, 作者借名人的口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旷世奇才, 也正是这些名气促使刘备拜访诸葛亮。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途中, 听到农夫唱诸葛亮写的歌, 再次说明诸葛亮名声在外, 所作之歌已在农夫之间广为流传, 而且歌中隐隐透着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气概, 他把天比作园盖, 把陆地比作棋局, 无不浸透着他的才气与胸襟, 这些也必然增加了刘备请他请他出山的决心, 第二次出场可谓是,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正式出场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第三次, 作者先描写了诸葛亮的外貌, 形容他有神仙之概, 后来诸葛亮分析了曹操孙权的割据势力, 并给刘备建议, 诸葛亮身虽在茅庐, 天下变化尽在他掌中, 可见谋略之高, 眼光之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古代小说传统 第8篇

据鲁迅考证, 《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第一次提到“小说”的名字, 但这里的“小说”指的是“琐屑之言”, “非道术所在, 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1]这里的小说, 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里的“小道”大概意思相近, 就是不入流的旁门左道、闲言碎语和东家长西家短的东西。孔子认为即便是这么一些“小玩意儿”, 也值得加以研究。

跟现在所谓的“小说”意义相近的最早提法, 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班固把《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师旷》等十五部“小说”编在《艺文志》的末尾, 可见, 在中国, “小说”一开始就不是入流的。

这里我们说的小说, 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把“故事”、“传奇”、“演义”、“小说”、“讲史”全都一锅烩了, 但是这些名称, 原本各有所指。我们现在, 统统用长篇、中篇和短篇加以概括, 方便是方便, 但是失去了特点。粗略地区分, 大体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讲史, 这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正统, 《列国志》《隋史遗文》《隋唐演义》《东西汉演义》《两晋演义》《三国演义》《南北宋演义》《精忠传》等, 都是这一类。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有“以史为鉴”的良好愿望, 官修的史书非常正规认真。“讲史”“演义”这一类的小说, 就是以正史为依据, 以前朝的真人为主人公, 以真事假事为演绎搞出来的一类娱乐大众, 寓教于乐的艺术样式。夏志清教授说:“中国人浸淫于儒家经典既久, 自然养成他们深求寓意的习惯……他们相信故事和小说不能仅仅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无论怎样加上寓言性的伪装, 它们只有作为真事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2]也就是说, 听说书的听众, 喜欢追根究底。说书者必须给虚构的故事加上真实的材料, 至少附会一些典故, 这才能让他们安心地听下去。文化传统的影响, 导致我们的在文艺接受心理上, 喜欢有头有尾的东西, “无一个没有出处”, 那才是上品。夏志清教授还指出, “作为古典叙事文的最高典范, 《史记》尤其常常被拿来作为批评小说优劣的标准。甚至《红楼梦》这样一部很难使人联想到正史的作品, 也曾被拿来与之相比。”[3]

作为正统叙事文典范的《史记》, 给小说作出了一个标高, 古代文学批评家下意识地就拿小说来跟它附比。这就好像说“某某是市长, 我是他村里的老乡”的心理相类似, 给自己找一个依据。在中国, 小说的地位是车浆贩水之徒鸡鸣狗盗一类人的艺术, 远不能跟西方小说在艺术门类中的地位相媲美。很多作品的作者不详, 有些知道作者, 但是关于作者本身的资料也很少。像《〈三国志〉通俗演义》之于罗贯中, 《水浒传》之于施耐庵, 至今仍然对其作者地位充满了疑惑。

第二类是志怪神魔荒诞不经的作品, 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的那类“明代神魔小说”, 还有《聊斋志异》之类的奇谈, 都可以归属到这一类。如“天地混沌如鸡子, 盘古生其中, 一万八千岁……”[4]如“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5]如“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以奔月……”[6]如《绿野仙踪》《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宝太监下西洋》《三遂平妖传》等。这一类的归纳, 我打乱的通常学者们按照朝代时间顺序分类归纳法[7]。从先秦诸子寓言到清代的聊斋, 都统统可以放在这个瓮里。《论语》说, “君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类“小说”违背了圣人教诲, 更不入正统方家法眼。

第三类, 是“世俗小说”时髦一点可以说“写实小说”, 鲁迅把大部分归纳为“人情小说”类里。这种小说从“唐传奇”发韧, 把世俗生活的场景引入小说, 记录现世人生和社会, 类似于西方文艺理论说的“风俗画”。后来这类“风俗画”渐渐演变成了主流, 从《金瓶梅》《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孽海花》《官场现形记》《醒世姻缘传》《二十年目睹之怪异现状》《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等, 蔚为大观。这类小说被“五四”以后的作家学者特别看重, 主要是其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提供了“五四”的作家学者移植西方的文艺理论的丰厚土壤。

第四类是“才子佳人小说”。如《玉娇梨》《好逑传》《平山冷燕》《铁花仙史》《梦月楼》《两交婚》《玉楼春》等。著名学者郑振铎似乎对“才子佳人”小说不甚以为然, 说它们“死守着才子佳人的陈套而不知变通, 故在其中, 佳作却绝少见到。”[8]并对《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在国外不止有一个译本且很受欢迎感到不解。实际上, 西方文化背景跟中国的差异也许就在这里, 西方更关注“人与情”, 写人和写爱情, 虽然未必在艺术上有多大的创见, 但是跟他们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看法类同, 能引起共鸣。爱情, 尤其是曲折迷离的爱情, 如上面所列举的小说, 跟薄伽丘的《十日谈》里的一些故事, 就很能类比。这恰恰不是“演义”和“神怪”所能达到的效果。另外, 用我们现在的文艺理论加以硬套, “才子佳人小说”可以归纳到类型小说当中去。当今流行的情爱小说, 在套式上, 并不比这些“才子佳人小说”高明多少, 而在故事的叙述技巧上, “才子佳人小说”还要更胜一筹。很多学者把《红楼梦》也放到“才子佳人小说”范畴里去, 但它达到了同类小说无法企及的地步。《红楼梦》的特异之处在于它超越了这类小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俗套和明显的说教内容, 且在人物类型的塑造上, 性格鲜明, 栩栩如生。

从以上的类别和介绍中, 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的小说, 主要的核心还是顺应传统的道德伦理, 而不是特别关注于人的本身。所谓的道德伦理, 也就是“大道”“正道”。无论是以上的哪一种类型的小说, 都喜欢“惩恶扬善”“劝恶从善”, 讲忠义, 说道理, 谈轮回报应说。《金瓶梅词话》这样的“淫秽小说”, 最后也要得出“轮回”和“报应”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 使小说在写到人时, 很少能正面描述。传统小说不是没有表达男女情爱方面的内容, 而是说, 这种表达对传统伦理道德缺乏超越性, 它们基本上还在这个伦理道德的控制范畴内, 不会造成真正的危机。

这跟西方小说作为一种与正统伦理宗教作斗争的源流相比, 显得非常不同。捷克著名作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曾特意地指出, 小说的最重要的艺术精髓, 就在于其“幽默”和“暧昧性”。这种特性, 正好是跟宗教的要求相悖———所有宗教对于世界的判断, 都是彰明的, 不容置疑的, 具有至高无上的明确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长篇小说《十日谈》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这部小说诞生的时间, 跟我们明代小说勃兴时期相近, 正处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尊重个人价值的整体文化诉求相一致。《十日谈》里写到的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情爱, 恰恰为宗教伦理所不能容忍。顺着这条线下来, 我们可以看到像拉伯雷的《巨人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卢梭的《爱洛依丝》这一系列的作品, 都是跟正统的基督教、天主教的正统宗教伦理进行斗争的作品。人性的力量的体现, 在这里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还遮遮掩掩,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 干脆就来个暴风骤雨式的轰炸, 把人性张扬到了极致状态。这里的代表作是雨果的《悲惨世界》和乔治·桑的《康素爱罗》等作品。在悲惨世界里, 钟楼怪人和埃斯特拉达的爱情, 在浪漫主义文学里, 是一种典型的结构:一旦作为神圣的人存在, 无论他们的身世是多么的卑微, 他们的爱情和欲望, 都要得到充分的肯定。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姿态, 在小说发表的当时, 就一直受到了宗教势力的打击, 但是非常符合当时欧洲新文化的愿望。在他们这种狂飙突进式的表达里, 传统的宗教势力和伦理底线, 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绘画上,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油画、雕塑大师把最大的精力投注在描绘美好而生动的人体上, 跟文学这种精神具有一致性, 都是致力于歌颂人类自身的美好, 对窒息人性的传统道德伦理加以大力的鞭挞。

这样一种个性鲜明的文学力量, 对于解放人这样一个目标而言, 具有相当巨大的能量。

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已经注意到了小说可以用来帮助“改良”, 甚至“启蒙”和“革命”了。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小说杂志《新小说》, 接着其他的杂志相继出现, 有《绣像小说》 (1903) 、《月月小说》 (1906) 、《小说林》 (1907) 等。清末这些开明的学者和新闻家对于通俗文学、特别是小说对社会所能够产生的影响, 投注了很大的关注。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在面临着现代世界的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手足无措的现象,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传统小说;因此, 这样的小说应该被那些能够激发爱国热情、传播新观念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来替代。梁启超不仅大力倡导新小说 (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在当时, 尤其是“五四”时期, 人们更喜欢使用的是“旧小说”一词。本文采用“传统小说”这样一个相对温文的用法) , 给《新小说》杂志写了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共四章, 还写了西方很多爱国志士的传记, 其中写马佐尼等人的《意大利建国三杰》影响很大。与此同时, 其他忧国忧民的作家也日益以小说作为批评社会和政府的工具, 把小说当作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力量和强烈的意识, 认为从前的小说家没有能够尽到对普通民众进行教育的责任。

到了“五四”时期, 这种对“旧小说”的不满, 最重要的是对“旧文化”的不满, 终于出现了大爆发。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在这里, 他一下子就把“旧小说”里最为重要的“仁义道德”都给翻盘了。这样一句话, 定下了“五四”文学的基本调子。

以鲁迅、周作人、陈独秀这样一批留洋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学人, 用西方的文化和文学作为参照, 把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一股脑地都给否定了。周作人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 简单的说一句, 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 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9]周作人特别强调在文学中进行“人道主义”的实践, 这些都是欧洲文学的重要特质;而中国传统小说则恰恰相反, 太背离对人和人性的关心了。周作人像鲁迅一样, 几乎把传统小说一棒子打死了, 他说:“中国文学中, 人的文学本地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 几乎都不合格。现在我们单从纯文学上举例如: (一) 色情狂的淫书类 (二) 迷信的鬼神书类 (《封神榜》《西游记》等) (三) 神仙书类 (《绿野仙踪》等) (四) 妖怪书类 (《聊斋志异》《子不语》等) (五) 奴隶书类 (甲种主题是皇帝状元宰相, 乙种主题是神圣的父与夫) (六) 强盗书类 (《水浒》《七侠五义》《施公案》等) (七) 才子佳人书类 (《三笑姻缘》等) (八) 下等谐谑书类 (《笑林广记》等) (九) 黑幕类 (十) 以上各种思想和合结晶的旧戏”[10]

“五四”领袖中, 胡适比较温和, 是一个相当特别的例子。胡适在干实事———整理国故———上有着相当巨大的贡献, 他亲自整理标点和评价了很多传统小说, 对《水浒传》和《红楼梦》这样长篇小说加以崇高的评价, 认为应该把他们置于但丁、乔叟和马丁·路德这些伟人之列[11] (有意思的是, 这里, 新派学者不再用《史记》来作对比了, 而是把西方的文学大师作为参照物) , 但是总体来说, 他对传统小说的评价却不高, 对传统小说里弥漫的儒家思想、单调的叙述文体以及技巧的拙劣都不太满意。

著名的学者郑振铎对传统小说有着深湛的研究。他说:“在离今六七年的时候, 我也曾发愿要写作一部中国小说提要……但连写了五六个星期之后, 便觉得有些头痛, 写不下去。那些无穷无尽的浅薄无聊的小说, 实在使我不能感到兴趣。”[12]

“五四”运动在一开始, 精神的内核其实就是“全盘西化”,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伦理道德体系, 并且坚决扬弃“旧小说”。通过对西方小说的译介和鼓吹, 来灌输一种新的思想。对于这一代学者来说, “旧小说”虽然也有像《红楼梦》这样的杰作, 但总体而言是糟糕的。通过引进西方现代小说来加以置换, 他们希望让中国小说达到脱胎换骨的功效。

在创作实践上, 大胆地采用白话文是其一, 认真地赞颂人性美是其二。通过行之有效的创作实践, 文学摆脱了“小道”的形象, 步入了文学殿堂。但是这样一个变化, 以全盘否定传统小说为沉重代价, 其中的利弊, 有待后来的学者加以认真的研究。

无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 文学都有自己延续性很强的传统。在西方, 文学传统的脉络非常明晰, 可以从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到古罗马奥维德的《变形记》、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到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到古典主义时代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的作品到浪漫主义雨果、乔治·桑、歌德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托尔斯泰、陀思妥也夫斯基等, 一直延伸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在这个系列中, 后来的每一位作家, 都能够从他们的前辈那里得到足够多的文学资源和精神养料, 其中的继承性毋庸置疑。

“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学, 以西方文学为自己的楷模, 以西方的精神为表达中心尺度, 无论从文学的思想模式还是表达技巧上, “新文学”都跟“旧文学”产生了巨大的鸿沟———新旧这两个词, 也产生着一种微妙的暗示, 因为我们都曾被强烈地暗示过, 旧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都应该被抛弃, 尤其是旧的文化。丰富浩渺的中国古代文学, 本来应该可以作为后来作家无穷的创作资源, 这么一割裂, 新的文学家却无从吸取和继承, 只能硬生生地转向西方, 又发现那其实不是自己的真正父亲。这里面的尴尬和痛楚, 导致了文化上的精神分裂, 也许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够深切地感受到。

以继承“五四”文学精神为出发点的新时期文学, 遇到的同样是这样的问题。作家们的灵感不是来自本民族文化的前辈, 而是西方译介的文学、思想著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家学者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 那种欣喜和心领神会的快感, 大概比“五四”的前辈还要强烈。但是这种形式上的模仿达到一定阶段之后, 文学表达的最终资源出现了匮乏, 作家发现自己的灵感一下子被抽空了。那些已经被鄙视和被否定的传统小说作为一种庞大的资源, 在当代作家的心目中, 好像一堆如山的垃圾。现代白话文小说一直遇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文学资源和精神资源是不是都能够全盘引进, 从而构成我们自身文化的核心, 并推动整体文化的发展?就像哲学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度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深处, 以至于我们误以为这本来就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一部分一样, 这些来自西方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技巧, 在多大程度上超过了中国传统小说?那些好像垃圾一样的传统小说, 是否能够得到新的审视?这里面蕴含的问题非常多, 不经过仔细认真的思考, 不经过艰苦的发掘和整理, 就无法对这个宝库进行激活, 那么, 这些珍宝就如同没有掌握“芝麻开门”密码前的阿里巴巴, 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 瞠目结舌。

同样, 传统文学的研究, “五四”之后带来的问题也相当大。对于这些学者来说, 资料的搜集似乎已经不成问题了, 问题在于, 这些资料搜集好了之后到底怎么办?用什么思想和方法加以整理?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有益的启发?

新时期以来, 跟文学创作一样, 传统文学的研究, 不断地采用了西方的各种方法: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甚至还有来自自然科学界的系统论、控制论。方法论越多越迷茫, 因为我们的思考模式, 已经在这一百多年的西方东进的文化渗透中潜移默化了, 我们已经潜意识地被修改了。

在各式招数都操练过一番之后, 古代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存在着为搜集而搜集的倾向, 很多人沉迷在这种炫技式的资料排比罗列当中, 牛角尖越钻越深, 专门找偏门、绝门的资料, 为研究而研究, 为找资料而找资料。有时候, 资料搜集和考证的功夫越深, 研究者可能就越迷惘。这就好像一个厨师在面对一大堆山珍海味的原料, 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它们烩成一盘珍馐一样痛苦。

不管怎么说, 面对着一大堆的遗产而无法有效地继承, 总是痛苦的。现代文学到当代的创作, 我们对传统文学否定太多, 太彻底。研究传统文学的学者和研究现代当文学的学者之间, 几乎毫无共同语言。这里面让人觉得非常怪异, 在一个非常讲究继承的艺术门类里, 双方竟然会存在这么大的隔阂。

其实, 这就意味着其中肯定出现了大问题。

我们走的也许不是一条光明大道, 但是就这么埋头走着, 谁也不抬头看看前面。

摘要:中国的小说, 主要的核心还是顺应传统的道德伦理, 而不是特别关注于人的本身。所谓的道德伦理, 也就是“大道”“正道”。无论是以上的哪一种类型的小说, 都喜欢“惩恶扬善”“劝恶从善”, 讲忠义, 说道理, 谈轮回报应说。《金瓶梅词话》这样的“淫秽小说”, 最后也要得出“轮回”和“报应”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 使小说在写到人时, 很少能正面描述。

参考文献

[1]《中国小说史略》。

[2]《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夏志清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3]同上。

[4]《艺文类聚》引徐整《三五历记》。

[5]《列子·汤问》。

[6]《淮南子·览冥训》。

[7]郑振铎把小说分为“笔记、传奇、评话、中篇和长篇”五类。这是体例法, 我的方法是以内容为分类, 这样更加方便了解。

[8]《郑振铎说俗文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9]《人的文学》。

[10]同上。

[1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中国古代小说史》 第9篇

一、鬼神文化特征

鬼神概念如何在人类演进中产出的呢?在隋垠哲的《鬼神文化》中提到:“鬼神的观念诞生于人类文明之前的‘原始思维’状态下, 是‘万物有灵’思想直接作用的产物。”诚然,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 其思维也是极不解放的, 遇见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原始思维便起了重要作用。其基本内涵是通过联想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人的生命活动进行相似性的类比。例如, 原始居民无法解释日月的由来, 看到人的眼睛也闪着光亮, 于是便产生盘古的眼睛变为日月的神话。

1、相信万物有灵, 鬼神无处不在

远古的人们认为每人都有灵魂, 从而推想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有灵魂, 有思维和情感, 一只犬、一棵树甚至一块石头, 都是如此。例如太阳的早起晚落, 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 都是自己活动的, 既然这些事物都能自己活动, 他们必然也有灵魂。既然万物有灵, 那世上的鬼神是到处都有的。远古先民不能掌握自然规律, 所以认为“自然之神”在主宰。如雷神, 原始居民对电闪雷鸣感到极为恐惧, 他们幻想有相貌极为恐怖的雷神作怪,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雷神, 龙身而人头, 鼓其腹则雷。”道教创立以来, 创造出上至玉皇大帝下至三茅真君等一个庞大的神仙体系。佛教传入我国以来, 其所宣扬的佛教诸神亦随之传入, 如人们熟知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弥勒佛等等。除此之外, 还有民间流传的酒神、财神、土地等俗神, 应有尽有。“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 神是高级的鬼, 鬼是低级的神, 神鬼从来就是一家。”人们认为鬼更是“无处不在”了。地府有阎罗、判官、无常等诸鬼, 厕所有厕鬼, 被虎啮死后会变成伥鬼等等。

2、将历史人物宗教化

历史上许多的著名人士, 王侯将相、文士武官等被宗教人士宣扬成为本派的守护神, 并借其宣扬本教思想, 从而将其宗教化。如老子, 道教创立后就被神话成了太上老君。最早提到“太上老君”称号的是张陵的《老子道德经想尔注》, 曰:“一散行为气, 聚行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的出现, 说明老子已宗教化。”而唐末所撰《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老子被神化为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和造物主。又如令人不寒而栗的阎王, 佛教传入后出现的冥界主宰, 而历史名人韩擒虎、寇准、范仲淹、包拯被宣扬死后都相继成了阎王, 这无疑也是被佛教徒宗教化了。

3、祭祀和巫觋

鬼、神的造字本义都是与祭祀相关的。《说文》所引“鬼”字古文从“示”, “示”本义为宗庙里的先祖之形, 由此推想古文“鬼”字之义乃是祭祖时戴面具的巫师, 后来也就以“鬼”作为先祖神灵的代称。祭祀自春秋时期始盛, 对于统治者来说, 祭祀鬼神可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对于下层群众来说, 鬼神是自己的保护神。人们相信祭祀鬼神, 就会赐福于自己。就连大圣人孔子对鬼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并对祭祀活动十分看重, 孔子在《礼记·礼器》中将这一观点表述十分清楚:“我战我克, 祭必受福, 盖得其道矣。”此处之“道”便是指合礼之祀。此处之语不仅谈不上孔子对周代鬼神观的超越, 而且还体现了他对周代鬼神祭仪的恪守。有了祭祀当然就会有巫觋, 他们是伴随祭祀活动而出现的。女者为“巫”男者为“觋”, 他们行巫术的目的乃在交通鬼神, 利用鬼神之力以替人招徕福祥、免除祸害, 或是致祸于人。此即以为鬼神能福佑人或祸祟人。多半是装模作样, 大搞迷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古代巫觋的盛行从侧面也反映出鬼神文化的一大特点。

二、鬼神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内容的影响

古代的文学家们大多极聪明地为自己虚构各色灵怪故事寻找根据, 几乎都主张, 对鬼神之事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可见鬼神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之深。唐代及唐前志怪中, 鬼题材占着极大比重。

1、人鬼关系

这里主要包括人鬼之恋和鬼灵复仇。人鬼恋的故事在中国鬼神文化中的传承中纷繁复杂、版本众多。第一篇“人鬼恋”的冥婚故事出现于曹丕的《列异传》中。此后, 在《搜神传》、《聊斋志异》等众多志怪小说中都有涉及, 冯梦龙《情史》一书, 专列“情鬼”一卷。在中国古代渊深积厚的复仇文化中, 鬼灵复仇占据重要位置, 描写鬼灵复仇的叙事文本也远较情爱作品为多。同样在《搜神传》、《阅微草堂笔记》、《广异记》等中多有体现。

2、鬼神法力

神仙具有超自然能力, 可以点铁成金, 按理说什么也不缺, 可这一点在古代小说中被刻画得不是这样, 神仙的贪婪有时颇令人吃惊。如在《西游记》中就刻画了不少贪财的神仙, 天蓬元帅就是一例, 甚至连如来在传真经时也会要“人事”。神仙的情欲也令人咋舌, 《聊斋志异》卷七《金姑父》一篇中的梅姑, 就是一位夺人丈夫的女神。

三、鬼神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的影响

鬼神文化不仅为中国古代小说提供了内容素材, 还为其培植了思想的土壤, 这一种特殊的文化对古代小说尤其志怪小说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从心态层面来看, 魏晋六朝志怪折射出时人对人鬼关系思考的智慧闪光。”

1、借鬼说人

作家在他的作品里, 以鬼的形象作为人的生命的对立面揭示出人生的种种荒诞与无奈, 剖析出生命诸多层面的异化特质。其中多是讽刺的。如《聊斋志异》、《萤窗异草》、《耳食录》等无不极力用鬼神世界来反讽现实, 在看似荒诞不经的表象之下, 展现出的是生动鲜活的人间万象。

2、世情如鬼

神鬼奇谲的行为无非是作家丰富想象力的创作, 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在借鬼界以讽人世的传统基础上, 用人情小说的写实手法, 把鬼界当作人世描写。”就如《西游记》中写天庭, 划分神界森严等级的依据, 完全是人间朝廷的写照。地狱的善鬼超生, 恶鬼受刑同样是人们用鬼神文化来惩恶扬善心里的反应。

3、人能胜鬼

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对古代小说思想有积极的作用。《子不语》中就讲述了一只恶鬼遇见“豁达先生”仓皇落跑的故事。《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刘香宛言》讲一老翁毫不怕鬼, 最后女鬼羞愧逃走。

总而言之, 鬼神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志怪小说, 无论内容上还是思想上, 其影响意义都是极其深远的。

摘要:鬼神文化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 “鬼神”二字从被提出以来, 经由民间、道教和佛教的各种夸张和奇异化, 使得它玄乎又玄且光怪陆离。这亦引起小说家的重视, 他们的小说尤其志怪小说中多涉及鬼神。流传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无疑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内容和思想上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鬼神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小说

参考文献

[1]隋垠哲.鬼神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

[2]龚斌.鬼神奇境[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0:166.

[3]柳岳梅.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古代鬼神崇拜[J].北方论丛, 1998 (4) :73.

中国古代鬼题小说的源起考述 第10篇

一、中国古体“志怪”小说考

“志怪”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今天很多学者还在运用着。此概念最早出现在《庄子》中, 《庄子·逍遥游》云:“《齐谐》者, 志怪者也。”[1]3《列子·汤问篇》也有类似的说法:“夷坚闻而志之。”[2]116所以这种专门记录怪异之事的作品, 《庄子》称它为“齐谐”, 《列子》则称之为“夷坚”。这个时候, “志怪”的含义仅为人们书写或记载怪异人事的一种行为, 还并没有将其看作一种真正的文体。这便和六朝以后的“志怪”有着很大的差异。“志怪”变成真正小说实体的专名, 则有赖于两晋时期“志怪”小说的出现,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专写神仙鬼怪之作的小说集。其实, 记录怪异之书最初也没有以“志怪”命名, 以“志怪”命名开始于东晋祖台之的《志怪》 (一称《祖氏志怪》) 和孔约的《志怪》 (一称《孔氏志怪》) 。而“志怪小说”之称, 则始于唐人段成式, 他在《酉阳杂俎·自序》中说:“固役而不耻者, 抑志怪小说之书也。”[3]5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将小说分为六种, 第一种就是“志怪”, 并说:“古今志怪小说, 率以祖《夷坚》、《齐谐》。”[4]58此后志怪小说便成为人们对记录神鬼怪异之事的一类小说的统称。这个小说分类的称谓, 在今天的很多《文学史》中, 已经定型化而成为约定俗成的专用术语, 它和志人小说相对, 专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及其在后世的延续衍化的一派, 即通常叫做笔记体志怪小说的那类作品。

林辰先生曾将述神仙佛妖鬼怪及其神功、异能、仙法、妖术以折射人们生活的小说统称为“神怪小说”。 (另外, 使用“神怪小说”这一概念的还有欧阳建、胡胜、陈平原、郭昌鹤等人) 他并且以此编撰了《中国神怪小说大系》一书, 收集了上至汉代下至晚清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神怪小说, 他认为“神怪小说”之称, 早在清末小说评论家邹弢的《小说话》、黄摩西的《小说小话》、冥飞的《古今小说译林》等那里就出现了。笔者也沿用他的观点, 认为中国古代写鬼小说从大类上属于神怪小说系列, 遍及笔记、传奇、话本、章回等各种体裁, 语言上则分为文言和白话。

二、“鬼”在古文本中的形象流变

关于鬼的定义, 尽管有《论衡·订鬼篇》中所描述的“鬼者, 老物精也。夫物之老者, 其精为人;亦有未老, 性能变化, 象人之形。”[5]1278这种“鬼物”、“鬼魅”, 亦即“怪”类, 却不是“真正的鬼”, “真正的鬼”是《尸子》中所说的“鬼者, 归也。故古者谓死人为归人。”[6]59鬼的字形从甲骨文看, 是一个头上戴着面具的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人所归为鬼, 从人, 象鬼头, 鬼阴贼害, 从厶。”[7]89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历来贯穿着一种天人感应的思维模式, 那么从幻境转向人世, 鬼便与人有了联系。人死后的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因此世人的观念中便出现了阴曹地府, 便有阎王判官, 便有生死轮回;人死为鬼, 鬼也可以变成人或他物, 从而与人的现实世界再一次联系起来。

最初的写鬼小说产生于何时呢?顾炎武认为, “仙论起于周末, 而鬼论起于汉末。”[8]154据白化文先生的考证,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 便引入了轮回、地狱和因果报应等观念。“中国古代的小说中, 不涉及鬼、神的极少, 涉及宗教, 则魏晋以下, 必然和以上的概念相联系, 而且越变花样越多, 逐渐脱离佛教, 而成为民间信仰。”[9]18鲁迅先生也指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而作者的态度, 是将怪异传说视为事实来记载。“中国本信巫, 秦汉以来, 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昌巫风, 而鬼道愈炽,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 渐见流传。凡此, 皆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故自晋迄隋,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10]25可见, 佛教的传入对写鬼小说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勃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鬼题小说

如果说两汉是“仙”的时代, 那么魏晋南北朝则是“鬼”的时代, 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仙”的地位下降了, 而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鬼”的地位则明显上升了。到了南北朝, 由于佛教的兴盛, 鬼变成了小说中的主角, 但人们并不把鬼作为崇拜的偶像, 人们对于鬼总是持有一种既爱又恨、既敬畏又排斥的矛盾态度, 原因的关键在于鬼与生命的夭亡、与人自身紧密联系, 当鬼与死亡与黑暗联系在一起时, 鬼是可憎可恨的;当鬼与亲人与愿望联系在一起时, 鬼又是可亲可爱的。人与鬼的这种矛盾现象说明人与鬼刚刚开始相互融合的阶段。表现在写鬼小说中, 人、鬼世界在总体上还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比如《搜神记》中鬼的形象正处在这一位置。如那个著名的宋定伯捉鬼的故事中 (又见《列异传》) , 宋定伯和鬼一开始就是势不两立的, 最终利用自己才智把这个鬼捉了回去卖钱。这也是由当时人对鬼的态度决定的。

出现于汉魏时期的重要之作是《列异传》 (旧题魏文帝曹丕所撰) , 这是写鬼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它使一批鬼的形象第一次在小说史上出现。对后来的写鬼小说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中最精彩的故事有南阳宋定伯捉鬼卖钱, 以及蒋济为亡儿送礼走后门的情节, 叙事生动, 对话精彩。两晋时期的小说, 有承前启后的干宝著的《搜神记》。另外还有东晋时期的《搜神后记》 (旧题陶潜所撰) , 它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成熟, 成篇故事增多了, 且有散文化的倾向。晋戴祚的《甄异传》中, 多有以鬼怪形式, 揭露鬼神谋私受贿之事, 明显影射人间官场,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东晋旬氏的《灵鬼志》, 多记录鬼怪灵验的崇鬼思想, 受佛教影响很大, 记佛事之多前所未有。南北朝时期的写鬼小说进入鼎盛时期, 这时候有祖冲之《述异记》, 书中故事常与历史、实地、真人联系, 现实感较强。另外还有任昉《述异记》、东阳无疑《齐谐记》, 南朝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等。值得一提的是刘义庆的《幽明录》, 作品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文笔优美, 可与《搜神记》相媲美。

就以最为著名的《搜神记》为例, 其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 作家以“实录”的精神来写小说,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人生彼岸世界的好奇与关注, 对无限延长人的生命的渴望与追求。这种现象与远古的鬼神崇拜是分不开的, 远古的鬼神信仰是鬼魅小说孕育的沃土, 以“鬼魅”为主体的小说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志怪小说中所描绘的鬼世界不再是片断的和模糊的, 它已经是一个多彩、完整而又清晰的虚幻世界, 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其深刻性和广泛性是不容否定的。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 第11篇

《警世通言》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为明朝冯梦龙编纂。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警世通言》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我国古代白话小说,是在“说话”“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加工、提高而来的。“说话人”的故事底本称为“话本”,现代学者称“三言”“二拍”为“拟话本”。与早期的“话本”相比较,《警世通言》在语言、文体和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是语言,改变了过去书面语与口头语分离的状况,完全采用通俗、晓畅的白话,力避文白间杂,风格趋于统一。结构上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小说大都以诗词开头,又以诗词来收束全文。正文中间也时时穿插一些诗词韵语,或总结上文,或引出下文,或描绘人物与景色。

《警世通言》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其三,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警世通言》中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话本小说为最多,有的表现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有的表现下层女子不幸的生活遭遇和痛苦;有喜剧,也有悲剧。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都让人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尤其可贵的是,冯梦龙在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使人可惊、可喜、可悲、可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警世通言》中最成功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这篇小说都堪称完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王娇鸾百年长恨》《唐解元一笑姻缘》《乐小舍拼生觅偶》《金明池吴清逢爱情》《玉堂春落难逢夫》等,也都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篇章。

经典选读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读书人语]话本在讲主要故事(正话)之前往往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和主要故事相近,以引出主要故事;或与主要故事截然相反,比。这个小故事称为“得胜头回”或“笑耍头回”,也有人把它称为“入话”,因为说书人讲故事是为了谋生,听众当然越多越好,为着稳住已到的听众,还招徕更多的观众,艺人们就采用了先讲一个小故事的招数。

海鳖曾欺井内蛙,

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

莫向人前满自夸。

这四句诗,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古人说得好,道是:“满招损,谦受益。”俗谚又有四不可尽的话。哪四不可尽?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你看如今有势力的,不做好事,往往任性使气,损人害人,如毒蛇猛兽,人不敢近。他见别人惧怕,没奈他何,意气扬扬,自以为得计。却不知八月潮头,也有平下来的时节。危滩急浪中,趁着这刻儿顺风,扯了满篷,往前只顾使去,好不畅快。不思去时容易,转时甚准。当时夏桀、商纣,贵为天子,不免窜身于南巢,悬头于太白。那桀、纣有何罪过?也无非倚贵欺贱,恃强凌弱,总来不过是使势而已。假如桀、纣是个平民百姓,还造得许多恶业否?所以说“势不可使尽”。

怎么说福不可享尽?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又道:“人无寿天,禄尽则亡。”晋时石崇太尉,与皇亲王恺斗富,以酒沃釜,以蜡代薪。锦步障大至五十里,坑厕间皆用绫罗供帐,香气袭人。跟随家僮,都穿火浣布衫,一衫价值千金。买一妾,费珍珠十斛。后来死于赵王伦之手,身首异处。此乃享福太过之报。

怎么说便宜不可占尽?假如做买卖的错了分文入己,满脸堆笑。却不想小经纪若折了分文,一家不得吃饱饭,我贪此些须小便宜,亦有何益?昔人有占便宜诗云:

我被盖你被,你毡盖我毡。你若有钱我共使,我若无钱用你钱。上山时你扶我脚,下山时我靠你肩。我有子时做你婿,你有女时伴我眠。你依此誓时,我死在你后;我违此誓时,你死在我前。

若依得这诗时,人人都要如此,谁是呆子,肯束手相让?就是一时得利,暗中损福折寿,自己不知。所以佛家劝化世人,吃一分专,受无量福。有诗为证:

得便宜处欣欣乐,不过心时闷闷忧。

不讨便宜不折本,也无欢乐也无愁。

说话的,这三句都是了。则那聪明二字,求之不得,如何说聪明不可用尽?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如今且说一个人,古来第一聪明的。他聪明了一世,懵懂在一时。留下花锦般一段话文,传与后生小子恃才夸己的看样。那第一聪明的是谁?

吟诗作赋般般会,打浑猜谜件件精。

不是仲尼重出世,定知颜子再投生。

话说宋神宗皇帝在位时,有一名儒,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乃四川眉州眉山人氏。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此人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在宰相荆公王安石先生门下,荆公甚重其才。东坡自恃聪明,颇多讥诮。荆公因作《字说》,一字解作一义。偶论东坡的坡字,从土从皮,谓坡乃土之皮。东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一日,荆公又论及鲵字,从鱼从儿,合是鱼子;四马日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定非无义。东坡拱手进言:“鸠字九鸟,可知有救?”荆公认以为真,欣然请教。东坡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荆公默然,恶其轻薄,左迁为湖州刺史。正是: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读书人语]苏东坡被贬湖州三年任满,回到京城拜访丞相王安石,丞相午睡未醒,相府掌书房徐伦引苏东坡到东书房等候。东书房丞相未完成的诗稿又一次让天资高妙的苏东坡自作聪明了起来……

这东书房,便是王丞相的外书房了。凡门生知友往来,都到此处。徐伦引苏爷到东书房,看了坐,命童儿烹好茶伺候。“禀苏爷,小的奉老爷遣差往太医院取药,不得在此服侍,怎么好?”东坡道:“且请治事。”

徐伦去后,东坡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文几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东坡开砚匣,看了砚池,是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上余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些纸角儿。东坡扶起砚匣,乃是一方素笺,叠做两摺。取而观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荆公笔迹,题是《咏菊》。东坡笑道:“士别三日,换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为官时,此老下笔数千言,不由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正是江淹才尽,两句诗不曾终韵。”念了一遍,“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乱道。”这两句诗怎么样写?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东坡为何说这两句诗是乱道?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和、薰、金、朔四样风配着四时。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吹落黄花满地金。”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兴之所发,不能自

已。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二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便写了,东坡愧心复萌:“倘此老出书房相待,见了此诗,当面抢白,不像晚辈体面,欲待袖去以灭其迹,又恐荆公寻诗不见,带累徐伦。”思算不妥,只得仍将诗稿折叠,压于砚匣之下,盖上砚匣,步出书房。到大门首,取脚色手本,付与守门官吏嘱咐道:“老太师出堂,通禀一声,说苏某在此伺候多时。因初到京中,文表不曾收拾。明日早朝赘过表章,再来谒见。”说罢,骑马回下处去了。

不多时,荆公出堂。守门官吏虽蒙苏爷嘱咐,没有纸包相送,哪个与他禀话,只将脚色手本和门簿缴纳。荆公也只当常规,未及观看,心下记着菊花诗二句未完韵。恰好徐伦从太医院取药回来,荆公唤徐伦送置东书房,荆公也随后入来。坐定,揭起砚匣,取出诗稿一看,问徐伦道:“适才何人到此?”徐伦跪下,禀道:“湖州府苏爷伺候老爷,曾到。”荆公看其字迹,也认得是苏学士之笔。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又想道:“且住,他也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叫徐伦取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单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命徐伦将诗稿贴于书房柱上。明日早朝,密奏天子,言苏轼才力不及,左迁黄州团练副使。天下官员到京上表章,升降勾除,各自安命。唯有东坡心中不服,心下明知荆公为改诗触犯,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朝房中才卸朝服,长班禀道:“丞相爷出朝。”东坡露堂一恭。荆公肩舆中举手道:“午后老夫有一饭。”东坡领命。回下处修书,打发湖州跟官人役,兼本衙管家,往旧任接取家眷黄州相会。

午牌过后,东坡素服角带,写下新任黄州团练副使脚色手本,乘马来见丞相领饭。门吏通报,荆公吩咐请进到大堂拜见。荆公待以师生之礼,手下点茶,荆公开言道:“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子瞻莫错怪老夫否?”东坡道:“晚学生自知才力不及,岂敢怨老太师!”荆公笑道:“子瞻大才,岂有不及!只是到黄州为官,闲暇无事,还要读书博学。”东坡目穷万卷,才压千人。今日劝他读书博学,还读什么样书!口中称谢道:“承老太师指教。”心下愈加不服。荆公为人至俭,肴不过四器,酒不过三杯,饭不过一箸。东坡告辞,荆公送下滴水檐前,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灯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举发,太医院看是痰火之症。虽然服药,难以除根。必得阳羡茶,方可治。有荆溪进贡阳羡茶,圣上就赐与老夫。老大问太医院官如何烹服,太医院官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瞿塘在蜀,老夫几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子瞻桑梓之邦,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东坡领命,回相国寺。次日辞朝出京,星夜奔黄州道上。黄州合府官员知东坡天下有名才子,又是翰林谪官,出郭远迎。选良时吉日公堂上任。过月之后,家眷方到。东坡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不过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

光阴迅速,将及一载。时当重九之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东坡兀坐书斋,忽想:“定惠院长老曾送我黄菊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足犹未动,恰好陈季常相访。东坡大喜,便拉陈慥同往后园看菊。到得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唬得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无语。陈慥问道,“子瞻见菊花落瓣,缘何如此惊诧?”东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岁在王荆公府中,见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错误了,续诗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迂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陈慥笑道:“古人说得好:

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

东坡道:“小弟初然被谪,只道荆公恨我摘其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东坡命家人取酒,与陈季常就落花之下,席地而坐。正饮酒间,门上报道:“本府马太爷拜访,将到。”东坡吩咐:“辞了他罢。”是日,两人对酌闲谈,至晚而散。

《中国古代小说史》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创作主旨,近代解读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其作者施耐庵以宋元时期的故事、话本等为蓝本, 最终写成了反映北宋“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章回体小说。由于小说写得是一百单八将齐聚梁山, 对抗朝廷暴政的故事, 所以此书在统治阶级眼中, 是一部挑动是非、以下犯上的反书。在步入近代以后, 一些有名的大学者依然认为《水浒传》写得是强盗贼寇。《水浒传》之所以被列为四大名著, 其本身的进步意义值得肯定。

一、近代之前的主旨解读

1、造反倾向

在封建王朝中, 统治阶级的地位不容撼动, 但凡对统治不利的言语、行动, 都有可能被扣上犯上作乱的帽子。《水浒装》中的一百单八将, 个个忠肝义胆, 齐聚梁山对抗朝廷, 实为是生活所逼, 但是在封建统治阶层来看, 梁山行为是对抗朝廷的叛乱。就整部书而言, 梁山一百单八将, 都有自己的人生遭遇, 他们都为了求得一条活路而被逼上梁山。一百单八将共聚梁山, 目的是行江湖侠义, 解救受苦的百姓, 但在朝廷而言, 梁山好汉就是绿林强盗, 其行为就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勾当。所以在封建时代的《水浒传》解读, 大都将此书列为造反读物, 换言之, 水浒传的造反倾向, 是封建时代解读此书的重要倾向。

2、流寇行为

很多人将东北的文化, 归结为胡子文化, 即强盗文化, 原因在于东北强盗盛行, 其文化氛围带着浓重的强盗风气。《水浒传》描写的是梁山好汉的行为,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必然是江湖流寇, 所行之事也必然为世人所不齿, 所以在传统文化的认知中, 《水浒传》中梁山的劫富济贫行为, 实则为流寇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打家劫舍, 劫富济贫不合乎礼法要求, 但是劫富济贫的侠士之风, 在中国古来有之。《水浒传》被扣反书的帽子, 在封建高压下的解读, 自然不能为其开脱, 所以将梁山好汉的侠义活动归结为流寇行为, 是读书人附和朝政而做的曲解。当然在这其中, 也不乏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学者对江湖行为的一种蔑视。

二、近代主旨解读

1、反抗意识觉醒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 喊出了老百姓心中的不平, 而在《水浒传》的主旨解读时, 近代将其思想与行为归结为反抗意识觉醒。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 但是无论何朝, 都利用顺民的思想来对百姓进行统治, 尤其在暴政横行的年代, 统治阶层更是将百姓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视为乱民行为而对其进行镇压, 高压政策使得生活道路举步维艰。《水浒传》中的林冲, 被陷害导致家破人亡, 不得已上梁山寻出路, 行者武松有情有义, 杀仇人、打恶霸, 最终也只能亡命梁山。面对不能让人活下去的社会, 梁山好汉与朝廷对抗、与社会对抗, 虽然最终失败, 但是他们敢于向恶势力挑战的精神却得到永垂, 他们的忠肝义胆、侠骨柔肠得到后世的赞扬。

2、个人价值突显

《水浒传》中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 不仅仅是梁山一百单八将, 像高俅、徽宗等人的形象, 也刻画的具体、生动。人物塑造的成功, 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全书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视。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 从朝廷高官沦为阶下囚, 最终上梁山为寇;青面兽杨志因生活所迫售卖宝刀, 却误中奸计沦为罪人, 一百单八将的故事, 将《水浒传》的主线串联起来, 同时也是这一百单八将的个人风格以及个人价值, 在梁山的活动中得以体现。在传统小说中, 作者不屑于将草寇入笔, 但是在《水浒传》中, 施耐庵不仅将传统意义上的草寇入笔, 而且描写的详尽细致, 突显的正是一百单八将的个人价值。

3、忠义观念

《水浒传》整本书中, 处处透着忠义二字。梁山之上, 一百单八将商议事情的殿堂, 书写着“聚义厅”三个字, 就字面所包含的意义来看, 梁山, 就是忠义的集合地。从书中人物来看, 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 在被陷害的情况下却并未作出任何对朝廷不义的举动, 只是在危及自己生命的时候, 才做出了强烈的反击, 最终杀人上山。鲁智深只身独救林冲, 其朋友之义可谓无双, 武松痛打地方恶霸, 本身就是一种对百姓的大义。书中的细节, 无处不体现着梁山好汉们的忠肝义胆, 这份天下大义、这份兄弟恩义, 岂能在一般草莽身上所能看到, 也只有在梁山好汉身上, 这份家国大义才能豪气干云。

三、造成解读差异的原因

1、经济基础

从古至今, 对于《水浒传》创作主旨的解读, 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封建经济的基础上, 封建统治地位牢固, 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模式深入人心, 所以对于梁山好汉等绿林群雄们劫富济贫的行为, 从心底上存在着不认同感。所以在不同时代对《水浒传》进行解读, 就会从同一层面解读出完全不一样的主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许多在古代不出众的书, 在当今社会却大放异彩。

2、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是导致对《水浒传》主旨的解读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在封建思想观念的认知中, 百姓要遵守统治阶级的调配做一个顺民。而在民主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 人们更加关注人的价值, 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所以在封建思想土崩瓦解的今天, 重新解读《水浒传》, 从书中我们所领悟的是不服暴政, 反抗压迫的大无畏精神;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民主权利而与统治者进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企图利用自身的力量建立一个完美家园的良好愿望。

四、结束语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代表, 无论是其写作手法、还是其思想内涵都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对于《水浒传》创作主旨的解读, 自其成书以来就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在何时对其创作主旨解读, 都能解读出不一样的内涵。这不仅是《水浒传》的优秀之处, 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之处, 传承千年, 依然不失其精华。

参考文献

[1]程华平.论《水浒传》创作主旨的近代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 2008, 03:79-90.

[2]李银贞.从中国三部小说看中国江湖文化[D].山东大学, 2013.

[3]孔庆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 2012.

[4]温婧.《水浒传》主题百年阐释史研究[D].集美大学, 2013.

[5]曹涛.泪水解释贫困——关于《十品官吴山羊》创作主旨的思考[J].唐都学刊, 2000 (02) .

[6]吴平平.美丽与哀愁——庾信《小园赋》创作主旨考及艺术赏析[J].语文学刊, 2008 (20) .

[7]沈国芳.汉之魂——吴新钿诗歌创作主旨[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1 (03) .

上一篇:虚拟货币下一篇: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