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

2024-05-20

小学高年级学生(精选12篇)

小学高年级学生 第1篇

可也有人认为,《语文课程标准》 中没有规定小学生要学习议论的表达方法,因此便一概不教。 本人认为课标上对各类目标的提出只是保底要求,不能视为最终要求。 议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生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之中。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不是在教二年级的《狼和小羊》 时,就以学习辩论作为教学目标了吗?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一点议论的方法又何尝不可呢? 更重要的是,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 生活中,学生随时随地都在运用议论,学习议论。

因此我们要借助教材,教学生品鉴感悟,习得方法,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感知, 逐渐掌握并初步运用这类方法。

如何让学生学习夹叙夹议兼议论的写作方法呢?

一、抓住教材中的例子,品读赏析,感知夹叙夹议的语段样式及表达妙处

教材中夹叙夹议类的段落篇章比比皆是。 我们要巧妙地加以运用,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一步一步感知、模仿,以致最后熟练运用。 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议论的句子

阅读议论文时, 可以让学生直接画出作者表达观点的句子。 一般在文章开头、结尾、过渡节,每一段论证的开头或结尾等。 阅读记叙文, 也可让学生画出文中的关键句,在交流中感知这些议论类的句子。

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议论句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发现议论句子的特点。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归纳出以下几方面:

(1)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 学生画出句子后 ,会发现这些句子有的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如《小草和大树》中作者议论的句子有:开头的“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 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傲放于沙漠中的仙人掌花”,结尾的“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硬是用心血和汗水将小草浇灌成大树……”第五小节的开头“她们没有悲观失望……”学生首先能体会到这些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夏洛蒂勃朗特的敬佩赞扬。

(2)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句子通常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会发现这些句子在文章开头起总起作用,在片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在文章结尾起总结作用。

(3)不同的句式特点。 这些句子中有些引用了名言警句或俗语,有的运用了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第八自然段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滴水穿石》《学会合作》《学与问》 等议论文中运用了许多设问,《小草和大树》《船长》《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中议论的句子有很多是感叹句。 而 《 谈礼貌 》 这篇课文 中议论部 分引用了 很多俗语 、 谚语 ……而用在事例结尾或文章结尾的议论,往往会有“由此看来”“由此可见”“总而言之”“正所谓”“真是”等连接词。

这样通过对课文中不同的议论句子的赏析, 让学生感知议论的句子不仅笔法灵活多 变 ,生动活泼 ,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3.引导辨析,使学生明白记叙与议论的密切关系

(1)感受叙述和议论必须紧密相关 。 我们可以通过替换比较法让学生感悟每个事例和后面的议论是密切相关的,从而体会事例记述的典型性。 如《学会合作》《学与问 》《谈礼貌 》这类议论文中 ,论证的各段落中的故事和议论是相互印证的,如果换了位置,事例和议论就脱节不能说明问题了。

(2)掌握夹叙夹议或议论的几种结构 。 一般说来 ,夹叙夹议或议论文的片段或篇章结构往往采用的是总分总,或总分,或分总这样的构段方式。 如记叙文《小草和大树》《青海高原一株柳》,议论文《学会合作》《学与问》等采用的都是总分总的篇章结构。 又如记叙文《小草和大树》 的第二节采用的就是分总的构段方式……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辨析夹叙夹议和议论的段落 (篇章) 结构方式,有利于学生模仿。

(3)体会议论文与记叙文中事例记述详略不同。 议论文中举例论证事例的写法与记叙文中事例的记叙详略是不同的。 教学时,我们可以找同一题材的两篇文章或语段让学生做比较。 如《滴水穿石》中李时珍的事例简述和四年级课文《夜宿山寺》李时珍的描写,让学生发现议论文中的事例记述简洁明了, 突出观点就行。 而在学生习作中,我则直接告诉学生要概述内容,一般不能超过五行。 因为没有经过指导, 学生写读后感时最大的毛病就是把课文事例写了整整一面甚至两面,然后加上几句感想。 因此,教学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就必不可少,要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事例。

二、尝试运用,习得夹叙夹议和议论的表达方法

1.帮助学生丰富相关积累

(1)各类典型事例的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丰富学生古今中外各类典型事例的积累, 并用简洁的语句或语段概括。 如励志、毅力、合作、友谊等各类故事,这是小学阶段常用的典型故事。 这样学生学到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时,就能想到韩信忍辱负重的故事, 想到曹雪芹十年写红楼梦的故事,想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谈迁写《国榷》的故事;学到《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会说到《轮椅上的霍金》的故事,安徒生的故事,说到当代名人马云的故事;学习《轮椅上的霍金》 时,会说到海伦凯勒的故事,张海迪的故事,等等。

(2)各类名言警句的积累。 积累名言警句不仅仅是为了背诵,更是为了运用。 学生只有有了大量的积累,才能在表达需要时脱口而出,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因此要引导并鼓励学生积累各种主题的名言警句,多多益善。 如学生写《小草和大树》读后感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运用了不少名言,增强了表达效果。

2.由段到篇,由示范到模仿到自主习作,运用举例议论的写法

首先,由谈感受启示类习题开始练起,写一个片段。 如《小草和大树》一课后有一个问题:“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学时,老师先出示自己的理解并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分析老师是如何谈的。 学生发现老师先引用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了课文事例, 接着引用名言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接着让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人和事也和夏洛蒂勃朗特一样用顽强的意志和心血汗水取得了成功?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可以用上名言进行议论总结。

其次,从读后感练起,完成一篇习作。 还是以《小草和大树》为例,学生有了教师的一个片段范例,又尝试着自己写了一个举例议论的片段; 接着让学生选择几个典型事例完成一篇文章。 我们可提醒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可以引用名言,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观点;中间举例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如很多事例有的是当代的,有的是古代的,有的是中国的,有的是外国的,写作时选择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除了写这些名人伟人的代表性事例,还可以写一个反面例子,或写自己的事例,这样文章就更有说服力。 我甚至提醒学生:一个举例论证段落软面抄上写八行左右,举例字数软面抄上控制在五行以内,议论语句至少三行。 事实证明, 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列举了三个事例,完成了一整篇习作。

第三,学习在记叙文中用议论,画龙点睛。 小学阶段的学生习作大多是记叙文, 让学生在记叙文中熟练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是一种可然,也是一种必然。 因此我们仍可以从教师下水文或优秀学生作文做起,让学生学习练习。 而事实上,这样叙述后议论的句子用在文章结尾其实就是画龙点睛,学生也并不陌生。 因此在平时学生的习作批阅中有意识地评讲这一点, 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议论的水平,对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 第2篇

二年级小学生日记:有趣的问题

课间休息时,我们班的小博士小文对同学们说:今天,我给大家出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题目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在河边散步,她们至少有几个人?小军说:这还不简单!两个妈妈当然是两个人,两个女儿也是两个人,所以应该有2+2=4(人)。

小文摇摇头说:不对,谁还有不同的答案?我突然想起爸爸对我讲过一道类似的题目,是问两个爸爸两个爷爷,我就说:我们先来看小林和她妈妈的关系,小林是妈妈的女儿,所以这里有1个女儿,1个妈妈。妈妈是外婆的女儿,所以这里也有1个女儿,1个妈妈。

反过来想,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在一起,至少有3个人。大家听了都说:你真会动脑筋。

二年级小学生日记

二年级小学生寒假日记大全

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

卷笔刀

我有一个像兔子一样的卷笔刀,它是彩色的,它的两边都有小鸟的图案,它的前面有一个装笔屑的小抽屉,它的后面有一个可以转的手柄,那就是削笔用的,它的上面有两个像耳朵的控制键,用来夹笔的,我很喜欢它,每天都离不开它。

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

洗碗

我家的洗碗负责人是我,我是这样安排的:爸妈我三人轮流洗。昨天轮到我洗碗,首先戴好围裙和袖套,妈妈给我打热水,我自已放洗涤剂,第一遍用洗涤剂洗,第二遍用清水冲就行了。

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洗袜子

今天早上我洗了一双袜子,第一遍用肥皂洗,第二遍用清水冲,第三遍再清洗一次就可以晒了。

虽然时间花得长,但是袜子洗得干干净净的,我很高兴。

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

苹果

今天舅舅送来一些苹果给我们,这些苹果的形状又大又圆,它的颜色是一半红一半黄的,它真是又香又甜。

2009年1月25日星期日

放烟花

昨天是大年三十,晚上我放了冲天炮,那个冲天炮可不是一般的冲天炮,它是噼呖啪啦的,这种炮可以冲到六层楼,我很高兴。

2009年1月26日星期一

哥哥

我的哥叫范赢,11岁,他读四年级,他高高的,瘦瘦的。

他爱骑单车,他现在懂礼貌,我很喜欢他。他是班上是第二名。

2009年1月27日星期二

赢赢哥哥的洞

今天赢赢哥哥带我去看他挖的洞,这个洞像奶奶的灶,他把洞之间打通了,在上面留了个小窝,小窝是圆形的,作用很大,可以烤火、办家家我很喜欢它。

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

学会骑单车

我的哥哥买了一辆新单车,我看了他骑,我就试着骑,但是要扶,我一点都不怕,慢慢的只有上车的时候要扶,最后我不要扶都骑得很好了,我很高兴,因为我学会了骑单车。

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

烤火炉

我的奶奶家有个方形的烤火炉,大家围着它烤火、聊天,这个烤火炉是烧木柴取暖的,烧完后的碳就像小星星一样,在我的印象中它是闪闪发光的,真正的星星是红光的。

我很喜欢它,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2009年1月30日星期五

回外婆家

今天我从宁乡回外婆家吃中饭,我先到外婆家,妈妈和爸爸到自已家放东西,在妈妈放东西的时候,我对外婆说我想看电视,因为在宁乡没有看电视,所以外婆让给我看,外婆对我真好呀!今天只把作业做完就可以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地玩了。

2009年1月31日星期六

新书包

今天我高兴地回到家就看见了一个新书包,这个书包上面是酷狗的图案,颜色是粉红色,它的里面有松紧带,两个装书的袋子,它的两边一边是放水的,一边是放卫生纸的,我很喜欢它。

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一分钟游戏

今天晚上我用了一分钟时间抄了一竖行电话号码,第一次抄了7个,第二次抄了10个,妈妈说我一次比一次进步了。

我还做了除法题目,没到一分钟就把妈妈规定的题目做完了,我很高兴。

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大雾

今天早上我看见了大雾,它像白白的棉花,到了下午才散一点,每天早上都有雾,是因为温度很低,所以就有雾,雾遮住了视线,一点东西都看不见,有雾我就感觉很冷。

2009年2月3日星期二

骑车比赛

今天妈妈骑电动车,我骑单车,一起比赛,本来我在妈妈的前面,后来妈妈追上我,我用力地抓住车头,脚踩得飞快,使劲向前冲去,我一下子就超过了妈妈的车,妈妈也使劲向前,我和妈妈都开开心心地笑了。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想上学

今天晚上我做了个梦,就是我背着一个很漂亮的书包去上学,在梦里看见了老师同学。是因为我很想上学,第一是妈妈给我买了个书包,第二是我很想老师同学了。

二年级数学小学生日记:我要当医生

今天,老师要我们当医生。咦,老师要我们当医生干什么呀?哦,原来,老师把我们前几天笔算错的题,写在黑板上。

然后,老师要我们一起找出黑板那几道算式的毛病。原来,有的毛病出现在十位不承认,个位向十位借一,十位说:我这里还是原来的数。还有的毛病是个位满十了,没有向十位进一。经过我们把他们错的题纠正过来,他们终于病好了。我希望他们以后也会当医生,不要再做病人了。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第3篇

我们可以借助课文进行示范朗读,那动人的情节、优美的语言,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个个听得如痴如醉。即使平常最调皮的学生,也会融入到课堂之中,学生就会产生模仿读的愿望。当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不管如何不成熟,老师都应给予激励,使学生从成功中获得自信心,越读越爱读。慢慢地,学生的阅读畏难情绪也就会消失了。

二、抓好教学常规,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利用语文课本,先抓学生的预习,专门进行预习方法的教学,检测预习的成效,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表阅读见解,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阅读技能。

利用一些阅读作业,用作业形式去约束学生,“逼”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每周把课外阅读当成任务。对于阅读作业,刚开始可以不限制读的书目,阅读作业以摘抄为主,让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技能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机会,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阅读信息,这样会有利于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可以在班内开展“每天5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说新闻,要求不能照读,要脱稿讲,其他学生可在其讲完后提问,讲“新闻”的学生要像新闻发言人一样要回答,以锻炼学生提炼阅读信息的能力。一段时间以后,阅读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就会跃升为阅读技能,成为学生终身的能力。

四、针对阅读困难的学生还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阅读困难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比较差,字词不过关,学习不自觉,只靠他们自己或集体的力量去提高阅读能力是不明显的,这就需要老师的个别辅导了。老师提供符合他们阅读能力的材料,由浅入深地扶着他们阅读,开始要求低一点,能读多少就读多少,第一天写一句,第二天多写两句。以此类推,就可以加深理解,并及时找出孩子思维出错之处强化根治,并为他们的一点一滴喝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当然,学生的阅读困难是多方面的,它还涉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因素,但只要我们重视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教学,创造环境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就一定会使更多的学生爱阅读,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第4篇

一、营造气氛, 诱导创新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 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其实创新能力的种子人人都有, 只是未必有合适的土壤条件使之萌芽, 为此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为生提供这土壤, 让学生能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积极思维、探索。在课堂学习中, 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自由的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 自由的与同学、教师交流信息, 只有这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并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学习活动中来, 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及创新潜能。其次还可以创设各种学习情景:比如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引人的谜语、一段动人的视频等都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多种多样的动人情景,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实验操作, 引导创新

“智慧自动作发端, 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是皮亚杰的名言, 把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 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 去探索、去发现。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 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向内部认知活动转化的过程。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步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强调:“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例:“已知—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31.4厘米, 高为10厘米, 求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当学生按常规方法解决时, 老师再告诉大家, 本题还有一种更为巧妙的解法, 这种方法的发现要靠同学们运用学具通过剪、拼, 并认真思考方可获得。请同学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仔细琢磨。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从而得出:

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 (高+底面半径) =31.4× (10+5)

让生比较两种解法哪种简便?一目了然。所以我们教学不要只满足于把数学题做对, 还要探索如何做的更好更巧。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 从而获得更为满意的解答。

三、激发潜能, 鼓励创新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多端、灵活精细等特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让学生在思维的宽阔的多行道上把握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可以做到:

1. 鼓励猜测

直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屡见不鲜, 比如在作出重要结论前的猜度、结算以及解决问题的直觉检验等, 都是直接思维的内容。在解题中引导学生运用直接顿悟的思维形式, 是我们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中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2. 诱导联想

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 它是思维活动的必然产物, 也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 联想不是一般的思考, 而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扩展, 是使不同概念相接近, 并从中引出结证的能力。新奇的联想, 可使问题解决的别开生面、妙趣横生, 并给人以美感, 是一种较好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如新旧知识间的联想, 要让学生充分运用知识间相似关系, 在联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便能生成由此及彼的联想, 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运用变式, 激发创新

变式是指改变某一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 而不改变其本质属性。运用变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纵横沟通,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创新思维。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在掌握顺问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 “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同样多”, “黄花增加4朵和红花同样多”等。又如:“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 让学生说出“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 “男同学人数比女同学多2倍”, “女同学比男同学少’, “男同学与女同学人数的比是3∶1”, “女同学和男同学人数的比是1∶3”等。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不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丰富学生的语言, 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结构间的内在联系, 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突破定势, 激励创新。

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 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荀子曾说过:“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说的就是学习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实际也实际也就是创新的前奏。如: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94.2平方厘米, 底面半径是3厘米, 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在解本题时, 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即求体积就一定要知道底面积和高, 因此几乎全体同学看到此题时都首先求高, 再据公式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此时教师不要满足于这种为运用而运用的解法。而应引导生打破思维定势, 引导学生去想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柱体割拼成长方体, 再把这个长方体侧放, 则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这个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 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那么就可得到解法:圆柱的体积=侧面积的一半×高。这一思路是改变了圆柱体的“形”这一非本质属性, 而不改变其本质属性“体积”。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但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空间观念。此外还可多设计一些开放式题。一位美国教授曾指出, 中国与美国学生的—个重在差异在于, 中国学生比较适应于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的“算法”学习, 而美国学生则善于那种开放性的、含糊的, 具有“现时意义’的并需要更多创造性、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因此我们做为现时代的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条件多余, 结果并不唯一的题例, 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已知条件中, 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抓住本质。高效、简洁地解决问题, 能促进学生思维深刻的发展, 提高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把学生的创新潜能比作一个矿藏, 这个矿藏很丰富, 它需要人们勘探、发现和开采, 如果不去开采, 让它永远埋在地下, 就不能成为有用的能源。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刘祖平, 段成素.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与刍议.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小学一年级小学生笑话 第5篇

3.《急救》 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如果你的小弟弟或小妹妹不小心把房间钥匙吞进肚子里,你会怎么办?” 经过一番沉思。一个小男孩说道:“我会从窗户爬进去。”

4.《臭味相投》 女儿晚上不想刷牙,妈妈对她说:“你不刷牙就睡觉,那牙齿就会长蛀虫,有口臭。幼儿园的小朋友就不跟你一起玩了!” 女儿马上安慰妈妈:“不用担心。我会专门去找那些有口臭的小朋友一起玩的!”

5.《奇妙的缩写》 英语课上,老师说:“美利坚合众国可缩写为U.S.A,人的名字也可以缩写,比如王华可以缩写为W,H……” 然后,老师让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用英文缩写自己的名字。卫纯在黑板上所写了自己的名字后,满脸通红地回到座位上,大家仔细一看,原来她名字的缩写是“W,C”。

6. 《什么龙》 有一日儿子问妈妈:“吃肉的是什么龙?” 妈妈说:“霸王龙。” 儿子又问:“吃草的是什么龙?” 妈妈说:“是梁龙。” 儿子想了想,又问:“吃馍的是什么龙?” 妈妈无法回答,反问:“你说呢?” 儿子坚定的说:“是蒸笼。”

7.《屁股坐的》 天天在学认字,妈妈指着树木的木字问:“这个字你还记得吗?”天天摇摇头。 “再想想……”妈妈举着一个小板凳问,“你看这个小板凳是什么做的?” 天天大声说:“屁股坐的。”

8.《我不知道》 某日,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写出“不知”,说:“我们加两个字使它组成成语。” “恬不知耻。”一个同学大声说。 “好。还有什么呢?” “我不知道。”一个声音传来。

9.《等于0》 数学课上,老师问一个学生:“假如你欠理发师10元,欠卖菜的8元,欠面包房5元,那么总和是多少?” 学生立刻答道:“总和等于0!” 老师一脸怒气,刚想张口批评,学生马上接着说:“因为我家搬到别处去了!”

10.《第二外语》 小可大学几年基本没学到东西。这天他去应聘,经理说:“你的简历里说英语只是你的第二外语,请问你的第一外语是什么?” “阿拉伯文。”小可信心满满地说。 “请写几个阿拉伯文让我看看。” 小可便在纸上写下:1,2,3,4……

11.《三部曲》 老师:这次你考试不及格,所以我要送你三本书。先看第一本《口才》,尽量说服你父亲不要打你。如果说服不了,赶紧看第二本《短跑》。如果没跑掉,就只能看第三本书了。 学生问:“什么书?” 老师:《外科医生》。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快速阅读能力 第6篇

一、小学语文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十分必要

案例1:这是一次五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后的年级试卷分析:书写得分率99.5%、基础知识与运用得分率97.8%、阅读与理解得分率86.3%、作文得分率92.6%。纵观全年级的得分率,阅读和理解的得分率最低。全年级十个班的试卷分析中,不约而同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平时训练得较少,以后继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训练得真少吗? 影响学生阅读的关键在哪?为什么要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提高语文阅读量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主要是课堂教学内容和适合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故事、诗歌、寓言和童话等。网络阅读产生后,网络小说和故事也成为主要阅读对象。但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阅读速度慢已经成为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最大的障碍。快速阅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阅读更多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技巧,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阅读速度。

2.快速阅读适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实际

快速阅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技巧。在阅读中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同一时间中阅读更多的内容。有人总担心小学生学习快速阅读会出现读多了,可学习效果不高的现象。实际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小学生缺乏阅读技巧,阅读能力也有限。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快速阅读的能力,就要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不能用成人快速阅读的方法,只要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帮助小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技巧,还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快速阅读目的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小学生语文快速阅读的潜力很大。只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快速阅读并非难事。

3.改变阅读教学现状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阅读提倡精读,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思想,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措施。但一个人的阅读水平与他的阅读数量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就能熟练地运用,如果没有数量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几首诗,很难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小学生,只有阅读大量的书籍,才能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由于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致使现今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都十分滞后,阅读速度一般每分钟只能达到100~300字左右。这样的阅读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把“快速阅读法”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增强阅读训练的活力。

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这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

4.传统语文阅读能力约束阅读能力的提高

就影响快速阅读的主要要素来看:一是速度,二是理解。结合这两方面我在五年级学生中做了如下两个趣味测试:趣味测试1(内容略)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学生阅读完整篇课文后,最快的学生阅读速度是396字/分,最低的同学仅为95字/分钟,测试对象296人,年级平均194字/分钟,远远地低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用趣味测试2(内容略)来测试学生的理解度,结合测试的内容测试的题目,结果是年级的平均的理解度仅为68%,综合阅读速度和学生的理解度,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太差,所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迫在眉睫。

二、小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出发,一点一滴地培养,不能过于贪快,所谓快速阅读,只是相对于平时的阅读而言的。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

1.利用卡片训练阅读速度

小学的语文阅读由于识字数量不多和阅读能力的限制,会出现逐字阅读的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利用阅读卡片来扩大识别间距训练,克服逐字阅读的习惯。例如,先从两字节开始,逐步增加字节。由开始的一目一行到一目两行。可以很好地提高阅读速度。

2.加强无声阅读训练。

阅读方法很多,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多数是大声朗读,朗读由于要动嘴读出声音来,就会降低阅读速度,训练学生学会无声默读,就可以克服读出声、唇动,舌或喉、声带动,心诵即大脑中发声等不良阅读习惯。它是快速阅读的入门训练,尝试了在阅读时将手指紧贴唇、喉,真正克服音读做到了无声阅读。

3.学会看书扫视法。

要让学生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的习惯,学会合理扫视,纠正按“字”阅读、默读时动嘴、眼动没有规律等不良习惯,逐步扩大学生的“视知觉广度”。“有经验的阅读者每一次注视所能阅读的内容至少是初学阅读者的三倍”。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尽量地扫视后回答。

4.养成浏览习惯。

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视线快速地移动,扫视读物上的每一行字,但只注意每一行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这样大大加快了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训练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加强训练,我们对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这一切都只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有许多不到的地方,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规律办事,就一定有收获。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7篇

阅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阅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认知水平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轻阅读、重解题的传统观念, 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以期与同行交流、学习和共同提高。

一、解决认识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 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 初步具备了学习能力, 开始带着任务进入独立自学阶段, 对学习开始注意从实际需要出发, 当他们明确目标后会努力地付诸学习行动。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意义, 如在平日的教学中开设“课前五分钟导读”、“说数学”等活动, 通过鸟瞰式的浏览, 将学生置于数学逻辑语言的叙述中, 在感受数学语言的特色和内涵的同时尝到阅读的甜头。利用数学综合实践课, 用一些典型事例对学生讲解数学阅读是自己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数学思维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 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 社会越来越数学化, 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伟大的书, 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让学生认识到, 面向未来, 要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必须从小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动机, 从而使学生充分体现出在数学阅读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可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

1. 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内容十分丰富, 教材中不但有准确精炼的文字叙述、许多数学符号图形, 还有一些如圆周率、方程、求最大公因数等非常有趣的数学名题, 且教材中“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你知道吗”的内容也都很新奇, 教师可通过这些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 可搜集生活中与圆形有关的物体、建筑物、运动轨迹、自然现象等制成课件, 开课时让学生欣赏圆的数学美, 对称美, 和谐美, 奇异美等, 诱发学生迫切想要认识圆的动机, 激发阅读兴趣。

2. 示范阅读

教学中范读有关材料时, 教师要动之以情, 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影响学生, 如用准确生动的数学语言、辅之以形象的手势和适合于情景的表情, 以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 使学生受到感染。只要教师坚持严谨的教学阅读, 树立良好的阅读形象, 是能够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养成良好习惯的。

3. 实践活动

利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通过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或去实地考察、写实践小报告等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从书本知识到实践, 再从实践回到书本知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指导阅读方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些阅读经验的积累, 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他们往往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来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效率, 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进行指导。

1. 标注重点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 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阅读题目时, 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 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以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教材的文字, 并标出重点词“末尾”, 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 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 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 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 并举例说明。这样, 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 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小数的性质了。又如, “互质数”的定义, “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体积”的意义,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阅读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空间的大小”、“单位‘1’平均分”等, 并重读这些关键字词。

2. 停顿设问

在阅读时不要一口气读下来, 要读一读, 想一想, 是否明白每一句话的含义。多问自己为什么?阅读时提倡自问自答, 自圆其说, 自言自语。由于数学教材中内容的层递性, 叙说问题时常常承前推后, 如果不及时梳理, 疏通前后知识, 思维就会受阻, 无法去接受一个个连贯的信息。因此, 采用逐步消化的办法, 走一步, 理解一步, 问一步, 答一步。这样才能读得

3. 符号语言转换

数学语言有文字、符号、图形三种形式, 数学教材中的语言就是这三种语言的交融。要扫清阅读障碍, 必须重视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在平日的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根据语言叙述画图的能力, 根据图形写出结论的能力, 用符号叙述概念、定律、公式的能力。例如, 画圆, 让学生先阅读画法, 然后思考怎样画并试着画一画, 再阅读画法, 检查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习平行线的性质, 让学生先画出平行线间的垂线, 再量一量这些垂线的长度, 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结论。学习正反比例后归纳出:y/x=k (一定) 、yx=k (一定) , 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

4. 比较分析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使新旧知识联系, 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之目的。教材中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 如:

例1

a要修一段长1200千米的路, 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 修完全程要多少天?

b要修一段长1200千米的路, 修了5天, 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 修完全程要多少天?

例2

a有一块花布长5米, 正好可以做6条同样大小的童裤, 每条童裤用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b有一块花布长5米, 正好可以做6条同样大小的童裤, 每条童裤用布多少米?

这类题目看似相同, 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 再比较阅读, 理解题目的意思, 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 让学生举一反三。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 通过同中求异使学生明白, 在学习的过程中, 许多旧知识可以帮助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使学生体会到, 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 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5. 动手操作

数学中的说明、叙说、结论可能是推导的结果, 也可能是数学计算的结果, 在数学阅读时提倡动手, 通过动手促进理解。阅读一些必要的推理、计算法则时让学生做一做、变一变、算一算;阅读有些图形时让学生移一移、连一连、画一画, 真正搞清其表达的含义。

6. 思考质疑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 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 叙述严谨, 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 不易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 设置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并通过引导阅读和思考的方向, 教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 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只知道机械做题, 不会用脑思考, 只知套用公式, 不深究知识背景来源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分数的基本性质, 粗读第一遍时设疑, 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怎么理解?学生回答“同时、乘、除以、相同的数”, 再细读第二遍, 让学生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写0除外”, 老师让学生换个角度考虑, 如果不写0除外, 有没有不妥的地方?通过读中质疑思考, 学生明白了如果不除0, 这个性质就不成立了, 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7. 归纳小结

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概括读过的内容, 概括其大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说大意, 在叙说中理解, 既要求表达的准确性, 又避免死记硬背。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学习后,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 反复琢磨, 在阅读中理解, 在理解基础上叙说、记忆, 锻炼学生阅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阅读探索研究的能力。

四、强化阅读训练

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形成,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训练。在阅读练习时, 可从下面几方面训练:

首先, 在学习教材内容和分析问题时, 让学生读出关键的字、词、句, 读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关系, 引导学生寻找、认识隐含条件, 将注意力投向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阅读几何图形时, 注意不同的图形其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 要让学生读图、读懂数学图形语言, 从中读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关系, 弄清图形的本质以获得全面正确的理解。

其次, 做练习时, 要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仔细阅读题目, 读懂题中哪是已知数, 哪是未知数, 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 选好突破口, 确定解题思路, 选择解题方法, 做到审题思考严密, 列式解答严谨, 书写表达规范。

再次, 每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后, 要求学生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概括这一章学习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总结, 理清脉络, 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 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五、开展阅读交流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 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 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 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 调动学生相互探讨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 要及时捕捉, 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 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 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六、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消除数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枯燥封闭状态,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科间的理解和沟通, 强化教育“立人”的功能, 是学生一生都受用无穷的财富。教师可充分利用节假日、班队活动、游览参观等机会, 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多种形式, 开展丰富多采的数学阅读活动, 提高其阅读能力, 使之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人的一种资本, 这种资本可以不断地增值, 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可以享受到它的利息。数学阅读习惯就是这种不断增值的良好习惯之一, 小学教师必须有长远的眼光, 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素月.数学技能教与学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2) :27.

[2]郭雅彩.数学阅读及其教育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5) :101-103

[3]李星云.数学阅读开启数学宝库的金钥匙[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7 (7-8) :29-31.

小学高年级学生 第8篇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觉得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 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小的读书区。在读书区里, 有孩子专用的书架, 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学生喜欢的、适应其读书能力的。在教室墙壁空白的地方, 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格言警句贴起来, 再配上一些名人的画像以及他们读过的书名, 尽量给教室营造出一个“书香”气氛。接下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 让学生阅读自己带的书籍, 或交换书籍阅读; (2) 每周利用一两个早读课, 让学生朗读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的篇章或段落; (3) 每天下午到校时, 让学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阅读, 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4) 课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们自觉交流读书体会, 或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形成良好的学风, 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 (5) 每月组织学生一两次集体到学校阅览室阅读, 拓宽阅读范围, 开阔学生视野。

二、明确读书目的, 树立读书观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书本、媒体、网络、生活、社会等, 但主要还是书本。学生不能仅限于课本, 那是远远不够的, 要有计划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弥补自己知识的短缺。不读书, 或者读的书少, 都会限制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应要求学生读书, 同时要指导学生边读书边感悟, 使他们喜欢读书、爱读书, 认识到读书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等好处从而自觉读书。

三、读自己喜爱的书, 感受阅读乐趣

现在课外读物的品种繁多, 如果强迫学生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书, 他们就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去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 如一些畅销书籍或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书籍, 这样就能使他们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四、教给读书方法, 领悟阅读要领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教师应告诉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读书时不妨先读前言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作点读书笔记, 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如在阅读童话故事时, 要求学生:一要读准字音;二要了解大意;三要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四要明白道理。再如在阅读寓言故事时, 要求学生:明白大意, 解决疑问, 领悟寓意, 善于联想;通读古诗时, 要求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教师也应告诉学生, 读书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写结合, 并提倡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摘录、仿写。摘录就是让学生抄写一些优秀片段、好词佳句, 写景状物、人物外貌、内心活动、行动语言等都可以纳入抄写范围。仿写就是让学生仿照一些优秀文章或片段自己练习写作。古人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才能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感情, 才能使学生领悟阅读要点, 才谈得上个性化阅读。

五、开展多种活动, 促进阅读深入

教师可在班级有计划地举行“班级故事大王”大赛、“班级阅读大王”大赛、佳作鉴赏会、人物评论会、诗文朗诵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 还可以举办“读书月”征文比赛、读书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进行评比激励,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 这样既表彰了先进, 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小学高年级学生 第9篇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也有了一定基础,身体正处在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的初始阶段,学习上正准备从小学向中学过渡。这种特殊的处境,使他们的心理具备了儿童和少年的双重特点,处在质变前的孕育时期。

一、认识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从无意注意占优势发展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交替,注意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从7岁~10岁的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到了10岁~12岁的25分钟,注意的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顺利进行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应减少游戏性的运动项目,适当增加活动时间稍长且有点难度的项目,如组织男生进行篮球、乒乓球等球类锻炼和比赛,组织女生进行健美操、舞蹈等训练。跳绳、踢毽子等传统活动项目可以继续开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记忆水平有所提高。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由于学习上的进一步要求,使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得到了发展,记忆的目的性明显增强。记忆方法已不再仅靠机械记忆,而开始进行意义的、理解的识记,但机械记忆和对具体形象的记忆仍占较大比例,记忆的内容和数量较以前已有成倍增长。老师若能使儿童逐步学会自己独立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并自觉检查自己记忆的效果,将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继续提高。因此,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既要让学生能够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同时又要让他们能够掌握体育运动项目一些专业术语,理解参加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更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

在思维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日益增多,掌握概念的水平已接近以本质抽象思维特征为主的较高水平。已能够给概念下一个初步的和基本的定义。他们在理解力上也已达到间接理解的水平,即能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根据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体育锻炼对以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体育运动的具体项目中,要给学生讲清技能和技巧,让他们能够掌握简单的运动理论,为他们更好地锻炼身体服务。

二、意志品质不断强化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已逐步增强,他们能够主动地参加自己所爱好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对于克服学生的依赖性是有利的。但同时,随着学生要求独立的愿望愈加强烈,老师要注意防止学生形成独断性,即过于任性、执拗和固执。在给学生一定自由的基础上,要坚持是非原则,使学生在一定限度内作为,而不可让他们为所欲为,否则后果将难以设想。

高年级学生行动中的坚持性和自制力已有明显发展。已能安静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连续学习较长一段时间,一般能坚持先做好作业然后再玩,有时甚至能中断已进行的游戏而开始静心地做起作业。但也有不少学生的坚持性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遇事容易半途而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老师应防止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应多从积极方面鼓励学生的上进心。还有一些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好冲动,这一般与儿童精力旺盛和缺乏独立性有关。为此,老师应为学生适当安排一些补充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克服外来影响的干扰,主动向学生提出稳定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任务。这样,就可逐渐克服其冲动性,提高自制力。

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体育更多地表现为“玩”,到了小学高年级,要让学生明白,体育是为锻炼身体服务的。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长跑运动、篮球比赛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除了在校内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以外,根据学校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好经常开展校外体育活动。如爬山、越野跑、夏令营等,这些运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三、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发展,民主平等和发展自我的需要已出现萌芽,而要求得到理解和尊重的愿望已比中年级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评价能力。已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教师的评价作出简单的再评价。因此,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严肃、认真,并力求准确。否则,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这就会伤及他还很脆弱的自尊心,或者诱发其反抗心理。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但毕竟还是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成熟。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解他们的一些异常行为,并帮助他们解决在体育锻炼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小学高年级学生 第10篇

一、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对数学阅读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当学生对数学学习包含兴趣时, 学习起来将会事半功倍, 可以促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进行转化。而创设情景就是一个很好提升学生兴趣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在问题创设过程中也应注意, 问题的设置应做到精辟、具体、针对性强、趣味性强、难度适当等。教师可通过为学生设计与学生脑中旧知相矛盾的疑问,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譬如, 在对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先从金字塔的奥秘开始讲起等。这样就可以起到吸引学生眼球的效果了。

二、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 以“动”带读

所谓的以“动”带读指的是在读的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做及画一面。尤其是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 让他们掌握边读边画的能力, 可以使学生更快速、更高效地解决好数学问题。譬如, 在对“画平行线”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自行学习, 让其浏览课文中的绘图的方法与步骤。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的步骤, 一边看一边描画, 试着画出一组平行线, 并且比比课文中与自己描画的有何不同。最后数学教师再简要地进行小结。如此学生即掌握“平行线”的绘画方法, 又懂得了自学绘画的方法。

(二) 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指的是有的放矢,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进而感知问题、提出问题。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和规律等相关内容的表述都非常简练且严谨, 以至于让小学生感到枯燥、不易于理解。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 设疑应做到层次分明且富有启发性,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提出对他们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譬如“何种分数可以化作有限小数?”着重强调“一个最简分数,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 不含有其他质因数……”在第一遍的略读中教师可提问:此段话里边哪些话较为重要呢?如何理解呢?这时学生经过权衡会指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 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一句话是重点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一遍, 要求他们想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这时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疑问, 而有一些悟性较高的学生会意识到:为何书中要说是“一个最简分数”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变换一个角度来设问:如果换为“一个分数”的结论, 这样以上结论还是否成立呢?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再一次进行精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的同时边思考并试着列举三个典型例子出来。如此一来, 学生通过设疑阅读的过程, 发展了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 以“比”引读

在读的同时, 边进行比较能在知识的形成阶段, 将知识分层次, 并且系统性地进行区分与整理, 能够让概念间、规律间及计算方法间的避免产生交叉、泛化与滥用的现象,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要点, 进而为今后巧用知识做好铺垫。譬如, 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 其中的例题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 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因受到分数定义的作用, 大部分学生会产生疑惑:为何每一位孩子所分得的是块而非几分之几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比较“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2个问题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2个问题分别求的是什么?二者在意义与叙述方面存在什么差异呢?借助比较, 小学生对于“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及联系便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今后遇到此类问题便能灵活对待了。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 课前预习的习惯

实际上, 教师对预习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 但是学生的实际预习效果怎样?对这一问题教师的关心程度明显偏低, 并很少予以检测。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 也就只是敷衍了事、走马观花了。那么要如何指导学生的预习呢?其实, 更重要的就是教师应分步骤、分阶段地指导预习, 并且设计相对应的预习习题, 比如, 教师可以要求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4步来进行预习,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 解决这四个步骤的问题。同时, 结合学生的实际现状, 从初始阶段的预习新知慢慢转到数学思维及学习策略上来。

(二) 读练结合的习惯

众所周知, 实践操作能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可以很好的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其它课程相比较, 数学这一课程更离不开实践操作与练习。在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 提倡读做相互结合及读练相互结合, 其实就是让学生将已经初步感知的知识, 应用到全新的数学知识领域中去, 借助新的数学知识网络去诠释新的数学现象。该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现, 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记忆, 此外, 也能帮助学生将已经凝固的意识转化成能动的运用能力,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让小学高年级学生爱上音乐课 第11篇

回到办公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高年级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是自己的上课方式学生不满意?还是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在如今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怎样做才能使高年级音乐课堂更为灵活、生动,更能贴近学生,从而吸引高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呢?

针对一系列的问题,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高年级课堂教学。记得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中记载了从实验观察中得出的结论:“音乐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传统音乐课过于强调识谱、乐理知识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免显得枯燥乏味。而当代学生接触的传媒很多,尽管教材被不断修改,还是难以完全跟上时代,所以当代小学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中高年级出现了这一反差现象——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

针对这一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改进高年级音乐课堂模式:

一、根据学生需求,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既然课上教的学生不爱唱,那么就把学生爱唱的在课上教;与其让流行歌曲成为学生课外热衷演唱的音乐品种,不如堂堂正正地引进课堂。音乐课的最后10几分钟,我会安排一个“我们爱唱流行歌”的环节,和同学们一起听一听、聊一聊流行音乐,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并掌握一些相关知识。几节课下来,我发现没有必要把流行歌曲拒之于音乐课堂之外,可以认真地和学生交流一下流行歌曲,甚至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一些其中好的流行歌曲。在课前播放一段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课间专题欣赏某一时期最流行的金曲,利用网络等途径学习流行音乐……只要我们对流行音乐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分辨,流行音乐进课堂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模式,进行歌唱教学

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音乐课要识谱,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学生一首新歌,先不要急着分析歌谱,而应该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或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让学生感受音乐内在的美,然后教会学生唱这首歌。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芬芳茉莉》中的“#4”,学生再一次遇到变化音(之前五年级遇到过),如果先识谱的话,唱准的可能性不大。而现在的学生们已先学会了唱这首歌,让学生根据歌曲旋律来识谱,他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降低了识谱难度,增强了识谱的信心。

三、从教师本身素质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虽然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可能不太愿意做律动、节奏之类的活动,但我想只要教师善加引导,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他们既动口又动耳、手脚并用又充实脑袋,这也应该是高年级学生想要的音乐课堂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要讲究语言艺术等。之前我在上课时认为对待高年级学生要上课比较严肃,事实证明,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非常讨厌刻板、严肃的老师。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音乐老师产生不了兴趣,那么就很难说对音乐课产生兴趣了。因此,想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对音乐课的种种顾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绪,不能被课堂中或课堂以外的一些因素所影响,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把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和他们谈心、交流,让学生和教师走得更近,这样学生才能喜欢音乐课,音乐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让每个高年级的学生爱上音乐课,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让音乐课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应该遵循客观教学规律,还要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多层次、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的个人修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更人文,使高年级学生重新爱上音乐课!

小学高年级学生 第12篇

一、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学会分析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 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数无形而少直观, 形无数而难入微。”因此, 在解决应用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形”去分析“数”, 由“数”出发而研究“形”, 这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分清题干中所给的数量关系来正确解决问题。而从高年级学生的解题过程来看, 很多学生都不善于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故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就需加强针对性训练,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分析。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中, 数形结合的应用主要是以数化形、以形变数和数形结合三种方式。以“行程”类问题为例。如“甲乙两队共同开凿一条隧道, 甲队每天开凿1.6千米, 乙队比甲队的2倍少0.6千米, 半个月后完成任务。问隧道有多长?”在该案例中, 如果直接让学生列式, 一些学生对乙队的工作效率不是很清楚, 而借助图形, 学生能很快分清甲乙的工作效率, 再根据时间这一已知条件而正确列出算式。特别是在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 数形结合可让学生更好地弄清其中的数量关系, 然后列式解答。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然后再找数量关系。

二、培养学生“方程应用”能力, 寻找关系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 学生对“数”的认识逐渐从“直观”走向了“抽象”, 而方程更有利于学生从抽象角度来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某学生走了10千米用了5个小时, 速度是多少?利用四则运算则可直接列式10÷5=2 (km/h) ;如果用方程则先设速度是x千米/小时, 然后得到5x=10。两者的区别在于利用方程可更好地表现出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数量关系更为明确。

同时, 利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法。如“足球上黑色皮都是五边形的, 白色皮都是六边形的, 白色皮共有20块, 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 共有多少块黑色皮?”如果用四则运算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则需要学生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 而这又是很多学生不擅长的;如果应用方程, 只需设共有x块黑色皮, 即可得到方程2x-4=20, 解答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三、培养学生“转化”思想, 化繁为简

转化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但从教学实践来看, 大多数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 当无法用所学知识解答时, 学生往往不会转化。如实际问题中遇到求圆锥的体积时, 很多学生就不会将圆锥的体积转变为其它图形后整合求解。其实, 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是较为常用的, 只是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形成惯性思维, 如“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就是较为典型的案例。

以“归一问题”为例, 归一问题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 然后再求总数 (总量) 或其它问题的应用题。在解决归一问题时, 很多学生因没有将问题的实质转化为求一个单位量的数值, 从而导致错误出现。如某县化肥厂计划春节前40天生产化肥3400吨, 实际前8天生产化肥720吨。照这样计算, 春节前可超产多少吨?问题列式为:3400÷40× (40-8) +720就是错误的做法。又如, 陈师傅计划加工550个零件, 前6天加工了342个, 照这样计算, 这批零件还要几天才能加工完?在该问题中, 首先要将问题转化为求陈师傅每天所加工的数量 (342÷6) , 然后再用总的数量减去已经加工完的, 求出还剩下的数量后再除以单位工作量, 这样才是剩下的天数。

四、培养学生“归纳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

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涉及到的应用题较为复杂, 如归总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植树问题、行船问题等。在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时,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同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还要注重类推, 以相似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归纳。

以追及问题为例。例如, 在同一条路上, 好马每天向前走120千米, 劣马每天向前走75千米, 劣马先走12天, 好马经过多少天可追上劣马?甲、乙二人由A地到B地。甲每分钟走50米, 乙每分钟走45米, 乙比甲早走4分钟, 二人同时到达B地。那么A地到B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类问题, 基本特点是一快一慢, 当走得慢的在前, 走得快的过一些时间就能追上, 故而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抓住“距离差=速度差×追上时间”“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V甲-V乙) ×追上时间”这两点, 然后再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列式解答。教学时结合教材中所给例子, 教师要及时拓展练习, 并渗透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

上一篇:种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下一篇:冬季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