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化范文

2024-05-28

学院化范文(精选10篇)

学院化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师学院,精英化教育,探讨

2014年2月25日, 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 去年全国13 093所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毕业生总数为607.46万人, 就业学生588.07万人, 就业率为96.81%。

与此同时, 2013年2月21日, 某知名国际会计机构发布的《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35%的中国企业表示招聘工作难度较大, 最主要的原因是求职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不足, 与企业的用工标准难以匹配。我们的耳边也经常充斥着企业干部对一线职员诸多不满、对求职者要求越来越高的电视报道和亲历见闻。由此可见, 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标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今, 在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匮乏的今天, 改变粗犷型的大众教育, 选择办学条件好的技师学院开展精英化技能教育, 不失为一种解决人才危机的好模式。这里设想的精英化教育是指通过缩减招生人数、提高生源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级蓝领人才的目的。本文从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实施精英化教育的优势、精英化教育可行性论证三个方面对技师学院开展精英化教育模式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

一、国内技师学院的生存现状

(一) 生源总量逐年下降, 招生大战日益激烈

2012年7月19日,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2012年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11-2012) 》, 报告显示中国新生婴儿由1990年的约2 354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约1 379万人。新生婴儿数量的下降会导致学校生源数量的相应下降, 最先受到生源数量下降影响的小学已经从1992年的71.3万所下降到2009年的28.0万所。根据近10年小学入学新生变化趋势, 最多一年减少近800万。2012年, 河南高招计划录取69.3万人, 但当年河南高考最终仅录取考生55.18万人, 作为生源大省, 竟然有超过14万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 生源数量的下降和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已经在各个教育阶段显现。在全国范围来看, 未来几年, 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的小学、初中、技校、高中、职高甚至大学都将可能因生源短缺而被淘汰出局。

再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2011年参加成都中考的初中生人数为13.5万, 而同年参与招生的全市普通高中有126所, 参与自主招生的成都市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多达到133所 (其中职业院校101所, 技校32所) 。不考虑考生异地报考、出国留学、学生弃学等情况, 校均入学新生只有521人。为了生存, 很多民办学校不惜重金招募招生代理, 每年秋季, 职业学校招生火药味十足。嗅觉灵敏的技工学校早在几年前就开始通过合并建成高级技工学校或者技师学院, 以求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抱团发展的背后, 是职业学校乃至职业教育外强中干的无奈。

(二) 教育教学力不从心, 教改呼声此起彼伏

技师学院的生源中除了初中毕业生, 还有部分是高中毕业生, 高考不断扩招之后, 这个层次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初中毕业到技师学院读书的学生, 要么是曹雪芹笔下的纨绔子弟, 要么是应试教育淘尽金子之后剩下的黄沙。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我们的教师就是面对这样的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的兼职班主任也需要在繁重的课业劳动之外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职业教育之疾, 教师们感受颇深。

经过全国职教专家们殚精竭虑的研究和讨论, 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一个又一个职业教育教改模式轮番上阵了, 职教系统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学习狂潮。遵循外国的和尚会念经的原则, 到今天, 职业学校还在无休止地继续学习着世界上职教发达国家的各种经验。在2010年, 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了《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扶持1 000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从示范校建设的评估验收纲要不难看出, 其建设主旨就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改变实习模式达到提高学生质量, 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目的。因此, 教改的指向性实际上就是校企联合、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来培养学生,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配置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 就业率高稳定率低, 企业家长热度不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的研究数据显示, 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专业对口率超过70%。技校就业率超过大学, 表面上看,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远大, 可是, 高就业率掩盖不了技校学生就业的低含金量。四川某地一技师学院的班主任们曾做过一个统计, 技校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一年内的稳定率低于50%, 工作一年后的专业对口率不到40%。而且有的技师学院, 培养出来的学生做的是农民工的活, 体面就业成为一句口号。

鉴于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 企业选择技校学生的态度犹如选择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学生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拿到了毕业证和等级证, 但远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学校因为经济利益驱使, 毕业把关不严, 随便发放资格证书。宽进宽出使学校培养的所谓“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为有名无实的流水线产品, 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持续走低。就业不体面、薪资不高和专业不对口不但造成了家长对学校的就业推荐不满意, 也使得本来就脆弱的技校招生雪上加霜。

二、技师学院精英化教育培训的优势

在此, 我们比较了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教育厅授牌的五所技师学院的办学情况, 整理出技师学院开展精英化教育培训的优势所在 (见表) 。

(一) 办学条件良好, 品牌优势明显

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技师学院设立的基本条件, 技师学院要满足在校生规模 (至少3 000人) 、校园占地面积 (至少100亩) 和校舍、校内实习场所 (不少于1.5万平方米) 、校外实习基地、图书馆建设 (藏书不低于5万册) 、设备设施、专业设置、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德育工作者等具体条件才能成立。而实际上, 目前全国的多数技师学院都远高于这个基本条件, 有些技师学院甚至达到了设立高等院校的条件。由此可见, 技师学院走精英化模式具备软硬件条件。

再者, 技师学院大都是从最初的技工学校、高级工学校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积累了很多办学经验和校企合作资源, 也闯出了一定的知名度。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当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的技师学院全国范围内只有50多所, 2013年底四川省的技师学院也只有5所。在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技师学院先行先试精英化教育, 招生压力相对较小。

(二) 层次高专业全, 政府扶持有力

技师学院先后通过了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验收评估, 自身建设比较完善, 专业设置齐全, 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可培养高级工或者技师, 联合办学的学历层次可达专科或本科, 给学生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 对高中学生或者较为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颇具吸引力。在上述五个技师学院里, 虽然均为公办学校, 财政来源方式却分为全额拨款、部分拨款和自负盈亏三种。财政全额拨款的学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能够缓解生源目标减少带来的经济压力, 更适合开展精英化教育。

以四川第一家省教育厅授牌的技师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为例, 学院开设有数控加工、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焊接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汽车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40多个常设专业, 有三年制中技、三年制高技、四年制预备技师、五年制高技四个技能培养层次, 有中专、大专 (成教、电大) 、本科 (成教) 三个学历层次。该学院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不需要从学生身上收取学费维持学校运营。

(三) 校内实习设施齐备, 校外基地建设完善

校内实习方面, 通过评估验收的技师学院都具备培训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规定的高级工及以上技能操作项目的能力。以成都市技师学院为例, 学院建有机械、电气、电子、汽车、物流、经贸等各类校内生产型实训场地70多个, 实训工位5 258个, 实习实验场所建筑面积达6.4万平方米, 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近1亿元, 除了能够满足学生日常的实训要求, 还承担着企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等社会服务项目。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技师学院均与企业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仍然以成都市技师学院为例, 该院与美国怡得乐公司、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新加坡宝利根公司等多个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与成都四威高科技产业园、成都千木数控刀具有限公司、成都伟创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 并常年与美国莫仕公司、韩国斗山集团合作开展定向班。通过校企合作, 拓宽了学生的校外实习空间, 实现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自然过渡与角色转换, 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技师学院精英化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一) 政策层面并未禁止精英化教育

目前, 全国范围来看, 职业教育都是在做大众教育。大众教育是件好事, 社会不见得叫好但是政府支持, 很多初高中毕业又未做好就业准备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完成了3-5年的过渡时期, 往大上说, 职业教育为政府解了燃眉之急。但是, 如果职业学校都按培养大众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只有30%左右的技校毕业生被企业认同, 绝大多数学生需要企业花上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培养以满足企业基本要求。一批批通过集训获得全国及省市技能大赛又被优质企业高薪录用的技校生证明, 小而精的职教模式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预期的高端技能人才。想必政府和有远见的职教专家们也看出了这一点, 沿海发达省份一些技师学院已经在做精英化教育的尝试。可以大胆预测, 职业教育精英化在未来的5-10年间会有更多尝试。

(二) 学校和职工的利益可多方保障

不管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 大多数学校都会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公办学校有政府拨款和企业扶持两种, 民办学校基本上都是自负盈亏。如果发展精英化教育, 抛开校企合作、校办产业、鉴定培训等非教育性收入, 学校的利益和职工的生计仍然可以通过教育收费来保障。学生人数减少, 公办院校可以通过削减行政人员减少行政支出, 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成果申请教研资助, 精英化带来的品牌效应还可以通过提高学费来保障学校和职工的利益。民办院校学费制定政策相对比较宽松,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只要教出的学生有真才实学, 教出的学生受到名企青睐, 学费再高都有人来读。在四川地区享有盛名的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都江堰光亚学校、金苹果幼儿园等, 就是民办教育的杰出典范,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远超很多公办学校。

(三) 精英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创办于1701年的美国耶鲁大学三百年来培养了大批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 甚至被誉为“总统的摇篮”。300多年来, 报读该校的学生趋之若鹜。目前, 耶鲁大学只有1万多名学生, 与之齐名的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生人数也没有超过2万。所以说, 学校的生命力不在人多, 而在教育的成果有多丰硕。

材化学院升旗仪式主持词 第2篇

材料与化工学院2014年升旗仪式

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感谢大家参加材料与化工学院升旗仪式,今天是第八周周一,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早晨,我们齐聚在弘德广场,举行主题为“中国梦.材化梦”的 升旗仪式,春天的阳光,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生活的美好,在这个春天里,青春与张扬,梦想与疯狂,汇流成华丽的大学时光,谱写着博学弘德,自强不息的乐章。今天我们站在国旗下吐露我们的梦想,材化梦,正青春,我们在路上••

(仪式准备:介绍出席领导及嘉宾)

出席本次升旗仪式的领导老师有„„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下面我宣布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第一项

出旗(出旗结束时旗手示意)

第二项

下面进行升旗仪式第二项,全体肃立,升国旗 奏国歌,行注目礼。(音响:播放国歌)

礼毕。

第三项

下面,进行升旗仪式第三项,有请来自班的进行国旗下1

材料与化工学院2014年升旗仪式主持词的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我的青春,我的中国梦》。

第四项

升旗仪式进行第四项,有请材料与化工学院书记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感谢刘书记的讲话,我们将牢记教诲,不辱使命,为中国梦,材化梦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梦想是一段自我坚持的旅程,中国梦将由我们来创造。

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坚持,我们将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实现梦想的过程一定会有汗水,泪水,和无数的艰辛,但我们只要肯坚持,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都不放弃,就会实现美好的愿望!材化梦,正青春,我们在路上••

学院化 第3篇

一警校校本文化构建的意义

(一)对警校发展的作用

警校文化是警校发展的动力,是警校生命力的根本体现。警校文化作为警校的内在支柱和灵魂,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警校行为的方方面面,指导着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学术规范及校园文化的构建等等。警校精神直接反映着警校的特色,引领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警校精神渗透于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促进良好的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推动着警校不断地创新、变革和前进。可以说,警校文化最终决定着警校的发展和壮大,培育、凝练和弘扬警校文化是现代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对警校人的作用

精神力量对人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警校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文化,是警校在长期的教育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不言之教”,其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能够全面提升警校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成为警校人奋斗的导向和行动的路标。比如在2010年环沪护城河世博会安保工作中,浙江警官职业学院500名师生奉命前往环沪各地执行为期7个月安全保卫工作,他们欣然受命,勇挑重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做到了“零事故、零伤害、零摩擦”,频创佳绩,他们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忠、真、智、勇”的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精神。可以说,一所警察院校没有警校文化,就无法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警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警校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将会使警校文化伴随、影响他们的终身,激励着他们不断地改变自己,超越自我。不管他们日后是否能够成为人民警察,都会大大增强他们毕业后的持续竞争力。

(三)对社会的作用

警校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并不会仅仅局限于警校内部,也不会局限于警察职业。当经历过警校文化荡涤的一批批、一届届警院学子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时,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践行警校文化,将警校文化辐射到社会中去,充分发挥警校文化所具有的弘扬正气、彰显正义及振奋精神等作用,这无疑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社会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培育警校校本文化的途径

加强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物质文化等各方面下工夫。

(一)精神文化铸就了警校校园文化的“魂”

在努力开掘思想育人功能实践中,要不断从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高度上强化校园文化的精神要素,展现文化的魅力、挖掘文化的潜力,发挥文化育人的思想教育功能。一是在历史厚度上下工夫。警务文化积累的过程是人类文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警校文化建设要从丰富的历史厚度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鼓励学员爱警、爱校,为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精神动力。二是在思想深度上下工夫。校园文化建设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与智力支持、科学方法论、价值指导和凝聚激励等功能,思想性是内在要求。实践中,既要防止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化、娱乐化的倾向,也是防止庸俗、低级趣味在文化阵地中出现。三是在艺术高度上下工夫。没有艺术的高度,就没有警校文化的深度。实践中,要加强教育训练,开阔文化主体的创作视野,增强文化主体的综合素质,多出原创性和独创性的精品佳作,守护好精神家园。

(二)制度文化引导着警校校园文化的“行”

制度文化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反复而积淀和凝结成的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对人的行为有约束性的文化。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没有良好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就容易迷失方向。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警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组织机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要坚持用文化的思维和理念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在日常管理中推动文化建设的外化,逐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院校特点的日常管理规范,并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文化生活的基本准则。三是要提高警校师生的文化修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创造条件,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修养,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感知新理念、触摸新文化;要突出校园实践,突出文化熏陶,突出教员引导,不断从思想道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文化修为上下工夫。

(三)物质文化强健警校校园文化的“体”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承载物,既表现为实践主体观念行为的物化形态,也表现为实践主体创造的物质技术。一是要突出警务特色。警务特色的物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布局、绿化景观、教学设施、娱乐场所等,处处彰显警务特色的物化环境,师生就会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突出育人特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在校园文化物化环境建设上,要把环境建设同学风、校风结合起来,让警队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突出表现在物化环境建设中,以启迪、教育、感化等方式规制师生思想和行为。三是要突出自身特色。不同的院校担当着不同的使命任务,具有不同的文化积淀。这种特色文化既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又是优秀校园文化的标识。要通过打造极具特色的个性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鲜明的舆论导向、优美的人文环境,激励学员士气、满足其精神需求。

三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校本文化构建实录

从2005年开始,我院围绕“忠诚、为民、奉献”文化品牌深化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丰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文化内涵,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力量,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不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应邀来校观摩与交流的新生家长、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士对我院的警务化管理感触良多。我院每年举办的新生入学宣誓仪式,每周一、周五全校师生参加的升降国旗仪式,学生党员到云居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的入党宣誓仪式,已成为开展警察传统教育、凸显警察院校特色、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的重要载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院每年利用暑期开展教职工岗位大练兵活动,由学生当训练教官,站警姿、练队列、整内务,促进教学相长;开展思想教育、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文艺体育活动,培养忠诚意识和团队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近年来,校友荣誉墙、闪闪的金盾、警徽雕塑、校训牌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出现在我院组织或参与的各个活动场所,师生的书画摄影作品布置在图书馆、接待室、会议室、学生寝室、教师办公室和在职民警培训学员宿舍等场所。我院每个学生都要承担门卫、站岗、校内巡逻、安全保卫和参与美化校园环境等任务,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我院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别致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师生员工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近年来,我院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节,每月举办两次人文素质讲座,还成立了由铜管乐团、舞蹈队、合唱队、武术队、健美操队、跆拳道队和民乐队组成的学生艺术团。在学校重大节庆活动和每年的“校园开放日”进行文艺演出。跆拳道队、健美操队在全省高校比赛中屡屡获奖。教工中成立了摄影、书画、钓鱼、桥牌、太极拳、篮球、集邮、登山、羽毛球、交谊舞等10个协会和教工合唱团,定期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我院注重发挥警察专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警务实践活动,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街面执勤、巡逻、维护交通秩序等工作。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杭州西湖国际烟花大会等大型活动和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庆的安保工作,不断增强了广大师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四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警校的教学管理、文化特征和警校学员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交往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警校学员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而且警察院校具有不同于地方院校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和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对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一些警察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虽已做出了很大努力,加大了投入,丰富了形式,增加了内容,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循守旧、生搬硬套、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等一些问题。比如,有的领导机关,在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和安排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往往仅凭个人经验和喜好,对于学员的时代特点和文化需求考虑很少;面临不断出现的一些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渠道,只看到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能积极利用这些渠道和方式去开拓新的文化领域,打造新的文化平台;总习惯于旧模式、老套路,而对新潮时尚的文化传播方式却不愿接受,甚至抵触,更不能主动利用本单位的文化资源禀赋及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创新发展;在总体指导思想上,仅注重彰显当任政绩,而对于如何让所建设项目文化长远持久地产生影响、发挥效益则重视不够。因此,有的尽管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效果并不明显,无法满足学员需求;有的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的形式和内容,却往往得不到学员的赞赏和认同,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由此看来,加强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的研究,转变观念,理清思路,顺势而为。

(一)多元文化思想的不断渗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谁赢得了文化制高点,谁就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警校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桥头堡。一是面对着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长期尖锐的。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在警校中与我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按照党中央要求,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主动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确保阵地巩固、导向正确尤为重要。二是面对着不断侵蚀的腐朽思想文化。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腐朽文化与健康文化交织冲撞,形成了复杂的态势。警察院校要担负起引导学员认清腐朽思想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危害的重任,引导学员识破敌对势力借助文字、音像等形式对警察队伍实施侵蚀的伎俩。三是面对着多变多样的虚假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的失范性、多变性、多样性给院校政治工作带来了掌控网络话语权的难题,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容易造成警校学员网上政治责任意识的淡化。实践中,要积极运用警务文化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建立强大的警队信息网等,形成正确的警务文化舆论导向。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日益纷繁

随着多元文化的涌入,文化环境越发复杂,冲击和影响着警察院校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方文化现象与警校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碰撞。在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积极借鉴地方有益的经验做法。但也要看到,警校校园文化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质、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专门的服务对象而与地方文化有一定的区别,不能照搬照抄。二是吸收传统警察文化精华与创新发展先进校园文化有着认知上的差异。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警察文化的深厚基础。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不断加强对优秀传统警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警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富时代性,更能符合新的警务实践要求。但两者的关系不好把握,客观存在着继承和创新之间的文化冲突。三是借鉴外警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与保持警校文化性质有着意识形态鸿沟。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发展先进警校校园文化,需要我们积极吸收借鉴外警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警察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但也要看到,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代表不同的文化理念,特别是警察文化都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和特定的适应范围,警察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伴随价值观念冲突的产生。

(三)个性文化张扬的逐渐凸显

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源于各个层面文化的特殊性。警校学员和各级干部,学历层次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只有用先进校园文化浸润熏陶,才能确保警校文化的方向。但是在现实中,有些现象不容忽视特,特别是“警”味有所淡化。随着个性文化的张扬,部分警校院校的“警”味文化受到挑战,比如警务特色的文化活动还不够多,警务特色的物化氛围不够明显,利用警察文化强化警察意识不够强等,进而导致了校园文化“警”字特色不够强的特点。警察院校有自己特殊的职责使命,必须突出警务特色的物化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相振华.思想政治教育论丛[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165.

[2]王晓方,张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M].南京:海河出版社,1989:208-238.

[3]张鸿雁.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信息工程大学,2006.

[4]焦新平.浅析军校文化的特点和建设途径[J].考试周刊,2009(6):26-27.

[5]王哲贤.网络: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J].科教文汇,2010(1):206-207.

[6]赵利峰.发挥军校文化对军营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6):53-55.

[7]欧阳佩晞,唐艳.论大学精神的作用及其培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70.

[8]王春红,王维新.试论高校特色校园环境文化建设[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6):44.

学院化 第4篇

作为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 与所有的高校一样, 担负着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职责。面对当前所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结合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习惯和思想都较为随性和活跃的特点, 我们认为, 独立学院的思政课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融入适应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专题化教学新模式。

1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专题化教学模式, 就是针对社会现实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 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 从中选取若干问题形成专题进行深人分析讲授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是以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为基础, 将其所有章节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编排, 进而形成教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专题这一形式重新组合所有的知识内容。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1.1 专题教学法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现实性的特征

采用传统的章节讲授法, 学生一般比较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如果老师的讲课方式不能吸引到学生, 那么学生听课学习的兴趣必然提不起来, 自然也会影响到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了。思政课如果不能完全吸引到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几乎学不到什么知识, 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会永远达不到。

相比而言, 专题化教学模式与章节式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章节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按课本顺序讲解每一个知识点, 讲课时基本需要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所讲的内容基本都是按照每一章的结构顺序进行的。而专题化教学模式则是要在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的讲解, 用相关专题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注重的是每个专题内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实施专题化教学模式, 设置每个专题时都可以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选取大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 进而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仅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满足, 同时也唤起学生的学习思政课兴趣。教师在设置每一个专题时, 可以首先找出专题的理论重点、难点以及闪光点, 围绕着这个理论核心广泛收集专题相关的信息, 全方位掌握丰富的材料, 这样才会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去理解社会现实问题, 同时借助现实问题去更好的思考理论问题。教师也可以在专题中提前设置一些讨论或辩论的环节, 让学生分组收集材料, 在课堂上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 同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通过专题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思, 思有所感, 感有所悟, 悟有所发, 进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使其入耳、入脑、入心, 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由吸引力向感染力的转变,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也能更好引导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1.2 专题教学法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但由于近年一直提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要想一一讲完课本所有的内容的确很难, 同时教师也不可能对教材的所有内容均进行深入研究, 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并且传授给学生。专题化教学法可以将全书的内容分成若干专题, 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学科结构以及研究所长, 选择几个相近的专题并尽量固定化, 这样教师的科研领域也会清晰明确, 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更有启发性, 真正做到教研互长, 同时减轻了教师备课和科研的压力。

在今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独立学院20世纪90年代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开放意识和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讲授方式, 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获得新知识、新观念。真正吸引他们的只会是具备现实性、时代性和探究性的知识, 这样才能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中, 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由认知到理解, 转而相信。授课方式改为专题式教学, 学生们每学期都可以都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授课教师, 领略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 不仅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更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2 专题化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 评价体系的构建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质量, 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专题化教学法的评价体系主要从理论依据、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构建。

2.1 评价的理论依据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进行评价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 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是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有诸多理论的提出, 如“结构说”、“程序说”、“设计说”等, 尽管这些教学模式在观点层面上有所不同, 但这些观点基本涵盖了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如目的性、实践性和动态性。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倡导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2.2 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化教学过程中, 主要遵循“专题授课、小班讨论、大班点评、课程论文”的新模式, 其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学生的评价

学生评价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最直接的反映, 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最权威的发言人。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效果进行打分, 学生也可以直接向系部教学领导或教学督导直接反映相关信息。不过面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也不可以一概而论。毕竟当今时代的大学生, 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想的成熟度不够, 在一些时候的评价并不那么客观, 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还应该综合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2) 教师之间互评

同一部门、同一教研室的教师, 由于相互之间较为了解, 熟知彼此之间的教学特点, 对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互相通, 彼此之间还是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与评价, 此种方法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 对于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甚至整个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都有明显的效果。但由于教研室教师之间教师有些关系甚密, 有些关系疏远, 更些相互竞争甚至敌对, 因此在此评价中也不可以只听一面之词, 以免有失偏颇。

(3) 专家的评价

专家的评价, 主要就是借助专业学者的力量来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或亮点, 帮助教师的成长。目前, 独立院校的专家主要包括专业方面的教学督导、教研室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学校专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专业导师组成, 其评价主要包括:通过随堂听课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进行评价, 对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进行评价等, 但专家对于教师的评价更多注重于指导与建议, 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教学效果的评价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可行性与可延续性, 都应该通过效果来反映。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过程中, 应该让师生双方均感受到其中的收益。

首先, 学生自身的综合水平得到了提高。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 自主学习自身感兴趣的内容, 摆脱传统的讲授模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全方位的查找专题资料,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中, 与人交往与团队交往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树立与培养。其次, 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专题式教学模式要求“专题授课、小班讨论、大班点评、课程论文”新模式, 一直以来, 独立学院思政教师队伍松散, 教师创新能力不强, 思政课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与重视, 新模式的实施,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课堂驾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而也提升了整个思政队伍总体水平。

专题化教学法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是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 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该评价体系的构建较为科学, 标准也明确易懂方便可行, 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政治理论课专题法教学, 能够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供科学保证。

摘要: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 应结合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习惯和思想都较为随性和活跃的特点, 建立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专题化教学新模式。文章在介绍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 进一步从从理论依据、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构建了专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政课专题化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万英.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 2012, (11) :25-26.

[2]齐慧敏, 许晓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法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3) :69-70.

环化学院足球赛策划书 第5篇

一、比赛目的:

为了增强本校学生的凝聚力,加强新老生间的交流,促进各班间的友谊,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足球队员,展示我校的人文风采,特举办本次足球比赛,希望各位同学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的原则,公平竞争,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二、主办单位:环化学院学生会体育部

协办单位:环化学院学生会

参赛单位:环化学院各专业09、10级

三、晋级制度

1.此次比赛实行7人制比赛(含守门员),以专业的名义参赛

2.比赛采取直接晋级的规则,获胜的球队将直接晋级四强。

七、奖励规则:比赛将评出冠、亚、季军三支队伍

八、比赛时间:2011年5月9日——2011年5月12日

比赛地点:校足球场

对阵方式:5月9日A1 VS A3A2 VS A4(上半区)

5月10日B1 VS B3B2 VS B4(下半区)

5月11日 半决赛A1和A3的胜者VSA2和A4的胜者B1和B3的胜者VS B2和B4的胜者(下半区)5月11日冠亚军及季军争夺决赛上半区的胜者VS下半区的胜者季军争夺上半区的负者VS下半区的负者

九、报名方式:一个专业为一只球队报名,总共8支参赛队伍。

十、比赛规则

1.此次比赛实行7人制比赛(含守门员),每队报名人数不超过11人。

2.每场比赛参赛队员必须为本校人员。

3.本次比赛分上下半场,各30分钟,中场休息5分钟。

4.比赛前十分钟,两队队长率领队员到检录处检录,检录时,队员需戴校牌。

5.参赛队自备队服,比赛队员不得穿硬钉鞋、皮面鞋。

6.比赛时一切听从裁判指挥,如有异议,队长可向裁判提出,严禁比赛时起哄。

7.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交流。比赛中出现斗殴情况,双方取消本次活动参赛资格。

8.由于客观情况(如天气、场地等原因)不能如期举行比赛的,由负责方另行通知。

9.如果队伍不能如期参加比赛,必须提前一周通知负责方,并说明原因。

10、开球时间每天为每天中午12:30,希望各队提前到场,迟到15分钟按队伍弃权处理。

11.抽签仪式于暂定(由各专业班级其中一个班长代表参加)

12、比赛结束后,各队队长到裁判处签字,以保证比赛的可靠性。

13、各队可自行组织啦啦队,并保证啦啦队文明。

奖金费用:

冠军(100元价值的奖品)

亚军(60元价值的奖品)

季军(40元价值的奖品)

支出合计200元

学院化 第6篇

一、企业情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企业情景化教学模式即职业情景化教育模式, 来源于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运用一定的模拟情境使参与者在接近现实的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 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 或围绕某一案例、某一主题, 采用讨论、辩论等实际参与的方式, 以加深感受, 深化认识, 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它是集情景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的优点于一身的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现代教学模式。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中, 知识是以确定结论、现成答案的形式出现的, 即使有推理过程, 也是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路径进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 如此教学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难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而情景化教学通过具体情境所提供的直观、丰富、生动的形象, 能有效地激发联想, 唤醒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 也容易与原有的经验发生互动, 因而更有利于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二)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

情景化教学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活生生的生活事件, 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呈现情景, 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 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没有这种自我体验, 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的兴趣。因此, 如果能够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 点燃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 自我建构知识, 那么学生对学习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

(三) 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发展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初级阶段有一定的优势, 它可以在短时间内高密度、大容量地向学生传授概念性和事实性的知识, 但在如何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智慧和提高技能等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方面却有所不足。因为学生不清楚他们学到的知识是如何得来的, 学习它的目的是什么, 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这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和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情景化教学却可以将知识融于情境之中, 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是相结合的, 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体验是融于一体的, 意义与经验是整合的, 这有利于知识向高级阶段、理解水平转化。

(四) 有助于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知识是由现实世界中相对应的事物或情境所决定的,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知与行是统一的, 可以清晰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 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在传统的形式化和体系化的知识教学中, 知识脱离了情境, 失去了活力, 学生学习了一个新的概念, 但却无法运用它, 因为没有实际使用的真实情境。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被人为地分开了, 学生难以把知识有效地迁移到复杂的真实情境中, 因此也就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

二、企业情景化模式下独立学院理论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与目标

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定位, 要求其理论教学体系应依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企业情景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体系, 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中心体系, 强调的是实用、适用、够用原则。它要求独立学院的理论教学客观上也应依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体现出其自身的特色。

第一, 坚持理论知识问题化, 突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应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教学培养方案。破除学科本位, 打破教材体系。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设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 通过知识问题化, 达到理论课为提高专业技术课的学习质量服务的目的。

第二, 坚持理论问题情景化, 围绕理论问题设计情景案例。经济学是致用之学,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情景案例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个纽带, 情景化案例教学通过事件的设计, 把学生置于实际的经济事件当中, 学生通过自己扮演角色的立场, 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从而有效地培养、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坚持情景问题典型化, 案例设计必须具有普适性和客观性。应确保案例所描述的内容既是我国经济实践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又是现实经济活动中常见的复杂甚至困难的典型问题。案例要有开放度, 能为人们提供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 不能用所谓标准化的唯一答案来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此相对应, 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也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 也是基本目标, 即一门课程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规律等知识内容。二是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也是理论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三是拓展目标, 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最高目标。”[3]

经济学是以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为目的的, 因而它应当是面向市场, 并为市场服务的。从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状况和培养目标出发, 我们认为经济理论课的改革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教学内容改革

对于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经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主干课上。而政治经济学课程可将其并入“两课”之中, 通过“两课”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对于经济理论课中的西方经济学课程, 除了向学生讲授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使之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之外, 应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着够用、适用原则, 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 注重西方经济学与专业核心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1. 国际贸易专业

独立学院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 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而言,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微观部分, 主要介绍均衡价格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 使之对企业的生产决策理论有一个基本了解;二是宏观部分, 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 应重点掌握这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 除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外, 重点应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包括的具体内容等, 使学生对宏观经济政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把握, 并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2. 财政学专业

独立学院培养的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应能够承担中小型企业及中介机构的财税业务、预算管理、税收代理、筹划及财务等财经管理工作。因此, 西方经济学课程应着重向学生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及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

3. 金融学专业

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专业的学生未来应能从事银行、保险、理财、证券、投资等行业的基层工作。为此, 作为该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西方经济学应将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宏观经济学部分,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及政策内容、通货膨胀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一方面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 通过这些知识使学生能够独立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培养的是能够面向生产型企业、服务业、房地产等行业从事会计实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两个专业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必须通晓企业的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 而这些恰恰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 对于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 应着重讲授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要素理论,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学到足够的基础理论, 并使二者有机结合, 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面对未来复杂的工作环境。

5. 工商管理专业

独立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应能够从事中小型企业、服务业的工作, 并能依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管理生产、服务生产, 具备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在讲授经济学理论时, 应重点讲授与管理经济学相关的内容, 尤其是其中的需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和战略理论、博弈论等,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 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未来不同的工作。

6.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型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培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着重介绍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微观、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劳动经济学中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成本收益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劳动市场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失业理论等。

(二) 教学方法改革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习注意力, 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代之以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出发, 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一些重要章节采取讨论式教学, 在学习之前, 教师先列出讨论纲要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广泛收集资料, 然后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 最终形成对经济学理论的辩证认识。在学习中, 教师可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由小组在课下准备课堂发言, 在课堂上交流, 并把在课下读书、思考、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 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讨论中, 同学可畅所欲言, 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所学经济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和现实意义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也会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思索如何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 思考问题的深度增加, 语言表达更为流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教材建设

由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一本、二本院校有所不同, 所以独立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应根据本学院的专业特点, 建设具有独自特色的教材体系。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摒弃以往教材忽视学生专业背景、教材内容求深求全、理论性强的缺陷, 应结合本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特点, 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具体而言, 就是在不影响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前提下, 放弃传统理论中内容较深、难度较大部分, 保证基本理论够用、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加案例分析、习题等, 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四) 考试环节改革

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设计以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为主要内容的情景化的考试题目。出题方式由原来的教师出题, 改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出题的方式。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要求每组学生按照规定的要求出若干套试题或讨论题, 并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 然后由教师筛选把关, 确定最后的试题和论题。在考试过程中, 学生以个人或分组的形式, 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自己的考题和问题, 每人或每组只有3—5分钟的准备时间, 使考试接近于应聘实景。考核的重点在于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的考试方式,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由于要求学生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理清思路, 组织材料, 回答问题, 能够测试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同时试题中大量与现实经济问题联系密切的话题, 可以给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 改变了学生以往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状况。总之, 情景化考试方式可使学生在场景模拟中受到多方面锻炼。

理论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经济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知识问题化、理论问题情景化,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红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文献资料, 2008, (8上旬) .

[2]慕晓茹.课堂教学情景化的价值[EB/OL].http://www.dlteacher.com/html/2006-9/2006928124243.html.

学院化 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涯教育,阶段化

1、独立学院学生生涯教育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直接面临市场的考验, 毕业生与社会用工市场的互动联系愈加密切,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愈加激烈。这时, 大学生喜欢学什么、能学什么和怎么学, 工作时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和怎么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应运而生。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工作部门也在这一巨大的变化过程中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探索一条切实能够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提升学院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道路。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球发展潮流, 教育部近年来多次对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9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明确要求“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当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以课程教育的形式来开展实施, 对独立学院发展中的课程建设和就业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

2、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现状

2.1 课程状况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队伍组织结构比较健全, 但独立学院之间的就业指导教育的具体实施情况差异很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课程发展的标准化建设不规范, 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并统一,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不规范, 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同时, 独立学院均存在本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简单, 大班教学, 缺少实践环节问题。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过于注重学生求职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关注学生毕业时的就业而忽视了对学生一生中职业生涯活动的教育和指导。

2.2 学校重视程度

独立学院大都建校历程不久, 更多的关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专业学科建设等工作, 而学生管理和专业能力之外的综合就业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甚至不少独立学院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是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缺乏将其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的意识, 直接导致课程建设不规范, 学科发展停滞的局面。

2.3 学生主动性不足

独立学院相较于传统高校生源质量较低, 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模糊, 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片面理解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就业指导教育, 认为只要掌握基本就业技能便可驰骋职场。更有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可有可无, 甚至自暴自弃地认为, 既然是生涯规划又怎可能在短短的大学四年里去绘制人生的蓝图。

3、阶段化职业生涯教育意义

3.1 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学生到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职业生涯教育, 本应从小开始的阶段化生涯教育被迫压缩到大学阶段才开始, 导致了大学生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适合什么专业。而大学的阶段化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终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助其全面发展, 而且能够让大学生全面地、系统地认识自己, 为自己的职业选择适时做出科学的判断, 扬长避短, 确立职业锚, 从而为职业目标而奋斗。

3.2 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意义

对独立学院而言, 培养综合高素质人才、提高就业质量, 不仅关乎学院的名誉, 也关乎学院的生死存亡。然而, 目前普遍存在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现象。因此独立学院, 更应抓住契机, 大胆改革, 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阶段化教育模式, 加强课程对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推进素质教育,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教育,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既能提高独立学院就业率、就业质量, 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道路。

3.3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积极作用, 而阶段化职业生涯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自己, 了解自身优缺点, 发挥优势才能服务社会, 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社会发展。

4、阶段化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措施

4.1 大学一年级:树立职业意识, 确立职业理想

一是三观教育。通过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与剖析, 选取大学生尊敬、钦佩的人物典型, 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专业教育。通过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概况、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国内发展动态和趋势、社会需求以及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等内容的介绍, 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专业意识,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走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三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主要传授职业生涯发展及规划的意义, 通过对职业兴趣、性格与价值取向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测定, 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

4.2 大学二年级:做好就业准备, 培养基本就业能力

启发学生对大学一年级时对自己的定位进行二次比较、检验和确认, 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兴趣, 选择相应的辅修专业和课程, 培养综合能力能力。同时, 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向学生传授求职就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 通过第二课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活动的开展平台, 鼓励学生参加模拟应聘、模拟经营、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双管齐下, 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

4.3 大学三年级:内外结合,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外在方面, 通过介绍往届学生的职业流向情况, 供学生们思考、讨论。同时开展就业技巧培训, 培训学生求职的基本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签约面试及求职相关材料准备方法等等。

内在方面, 除了专业能力、外语、计算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外。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 培养学生在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内在素养。

4.4 大学四年级:就业冲刺、实践

向毕业生广泛宣传就业政策, 分析就业形势, 提供政策咨询。通过各种形式向毕业生介绍如何全面、合理地收集、处理、利用就业信息, 如何了解就业法律制度及国家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服务指导, 使学生掌握并科学合理利用就业信息;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精心组织招聘会, 为毕业生求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外出实习, 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黄新建, 朱立新, 赵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32) ;

学院化 第8篇

一、多模态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上, 他认为, 除了传统的语言符号, 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符号资源, 如有声语言、形象、声音、设计、动作等, 这些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日常的人际交往活动中, 形成了多模态交流。Kress&van Leeuwen (1996) 指出多模态性 (Muhimodality) 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在数字化时代, 不同的模态在意义再现层面上在起着同样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多模态化教学模式

多模态化教学提倡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模态符号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协同运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资源共同构建成为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并指导学生利用多模态手段参与课堂进行交流, 从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再是仅仅传授语言知识, 也不是PPT的被动播放者, 而是多模态的选择者、协同者、示范者。

现笔者结合《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Active Reading: Eating hotpot的课堂设计, 探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多模态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1.师生问好, 学生了解本次课堂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1) Exchange greetings;

2) 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 Time, scene, characters Conflicts, climax, outcome

多模态化教学分析:听觉和视觉模态, 通过教师表情、语言、语调以及肢体之间的配合,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课堂导入, 创建良好的英语情景, 运用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参加:Warm-up questions:

1) What are your favorite food? Tips: sweet, salty, hot/spicy, sour, bitter, etc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ste some preprepared food with eyes closed and guess what the food is and how it tastes) ;

2) Do you like eating hotpot? Why?

多模态化教学分析: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以及味觉模式:创造情景, 通过鼓励学生闭眼品尝各类食物, 达到触、嗅、味等多感官刺激,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声、像、图、文环绕的交互式语言环境

3.任务型活动组织, 通过小组活动, 活跃气氛, 运用合作模式, 强化学生交流与合作。内容:Group discussion on some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for example

Five elements in a narrative: When? Who? Where? What?How?

多模态化教学分析: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在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模态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语言操作能力

4.课文讲解:Structures and language points。多模态化教学分析:教师讲解为主, PPT为辅 (多模态设计的PPT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提供文字、语音、图形、图像、录像等.利用视频、口头、书面语言等引导, 选择性补充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

5.作业布置:Role play (角色扮演) 。多模态化教学分析:引导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进行表演, 充分调用学生语言模态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 多模态教学模式与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教师必须充分调动一切资源, 充分合理的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 通过多模态的协同合作和互补,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从而加强学生对大学英语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2]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学院化 第9篇

一、我校工科专业开设电合成实验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及“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始终把实验教学质量看作是实验中心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 依据地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结合学校本科评估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对于工科学生的要求, 进行了本科实验的教学改革, 努力建设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水平高的实验教学队伍。大学生绿色教育和绿色化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培养应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应有之路;但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实施效果来看, 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 我们以绿色化学课题研究为平台, 不断探索培养大学生绿色化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产生了积极效果。结合当前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原子经济性的要求, 电化学和有机化学相结合, 即有机电化学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这也是在第五版教材中增加了有机电合成的原因。以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为指导, 开展一些有机物质的电合成, 可以分别设置不同实验条件, 如间接电合成, 直接电合成等, 使学生从实验中真正体会课本理论知识, 体会有机电合成的优越性, 环保性。可使学生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

二、我校工科专业开设电合成实验的可行性

电合成由于是一门新发展的学科, 该部分理论知识也是教材中的新增内容, 目前在一些高校中还未开展此类实验, 结合我系专业特色, 特别是针对新增应用化学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开展有机电化学实验不仅与当前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一致, 同时结合了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 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黄山学院化学系应用化学教研室已基本具备开展此类实验条件。

三、我校开展电合成实验的具体举措

实验教学必须服务于基本技能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实践教学。因此, 在选择实验时要使实验内容与代表科技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相结合, 就可以在验证理论的同时, 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从而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和教师的科研方向设计了一系列电合成实验, 使本科学生体验到实验教学和科研前沿的紧密结合, 完成从实验学习到科研实践的顺利过渡。

1.首先不断吸纳优秀的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跟随指导教师进行科研训练, 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 并获多项立项和验收。有了项目的依托和科研训练的积累, 学生更有信心和能力完成研究创新型实验模块的学习。

2.在学生本科论文中积极开展电合成实验, 选择出适合我系工科学生的本科实验。并将取得的实验成果进行分层次总结, 指导教师根据实验成果申报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 真正实现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目前应化专业已获批多项省级教研项目和发表SCI论文多篇。

3.在学生本科实验进行有步骤的开展电合成实验。首先初步拟定出学生开设电合成实验的几个实验名称。 (1) 乙醇中电解金属镍, 金属锌, 金属铜等, 通过直观的实验颜色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电合成的意义。 (2) 在购买或直接简单有机合成配体的基础上, 采用电化学合成配位, 直接合成具有多种功能的金属配合物。 (3) 对一般的有机物进行简单的电化学还原或氧化, 如对醛类物质的还原, 或醇类物质的氧化。其次做好相关实验教学的一起及药品的准备工作。针对第一步的研究方案, 进行以上实验的可行性分析。采用自己动手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并做好每个实验的数据记录, 从各个实验的数据, 具体分析研究, 为第三步的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归纳总结出适合我系学生的实验教学参考资料。结合第一种实验, 由于学生只能从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 仅能作出定性了解, 加上实验的后处理困难, 因涉及到有机合成方面的操作, 给本实验增加了一定难度, 但如果实验课时足够, 设计成综合性实验将电合成和有机实验后处理结合起来, 仍很有意义。第二种实验因合成配体实验要求比较高, 可以选择直接购买配体的方法, 根据文献值采用控电位或直接控电流的方法, 进行电化学合成电解, 学生一方面可以直接观察到溶液颜色及反应体系粘度的变化, 观察实验,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金属质量的变化, 算出电流效率。至于后续的产物处理在本科教学中可以不做要求, 进一步研究可以放在大学生科研和本科毕业设计中进行。第三种实验, 电化学还原或氧化, 就需提前制作或购买具有催化性能的电极, 然后对有机物氧化或还原,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合成实验的简洁及无污染, 采用电子作为催化剂代替传统的高污染, 高价格的传统催化剂。结合上述的实验研究和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研究, 课题研究过程中设计到有机合成的部分操作, 使实验时间和难度都增加了, 针对以上情况到时可以将实验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上述的几种实验在每年的本科论文及所带实验中已逐步开设, 如通过自制的氧化性电极对小分子有机物 (如甲醇, 葡萄糖) 进行电化学氧化;对一般的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如抗坏血酸) 进行电化学还原, 此类实验在学生的仪器分析实验中已开设;在有机相中通入二氧化碳进行电化学还原, 都取得了较好的还原效果;结合产学研项目, 开设了直接在无机相氢氧化钾中直接电解合成高铁酸钾, 通过反应前后颜色变化是学生对电合成有直观的认识;通过自己合成的有机配体在有机相中电解高纯金属, 合成金属有机配合物, 此部分已整理成相关的科研论文发表。

通过在工科学生中开展电合成实验的研究, 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使学生从实验中真正体会课本理论知识, 体会有机电合成的优越性, 环保性, 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还有效的将学生实验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加强学生对绿色化学的真正理解, 大力推行“绿色化学”, 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李京友, 范小振.绿色化学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探微[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8 (1) :12-15.

[2]马淳安.有机电化学合成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5-6.

学院化 第10篇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其基本内涵是热爱人民, 乐于奉献, 爱岗敬业、锐意进取, 勤俭节约。现在, 雷锋精神又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懂得爱”[2]。我们今天学雷锋, 就要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 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参加各种“学雷锋”活动, 在实践中加深对雷锋精神的认识, 用行动体现精神, 用爱心创造和谐。自觉培养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 多读书、读好书,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 以浪费资源为耻, 以保护资源为荣, 在人与社会的和谐成长中陶冶情操。学习弘扬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 勇于担当, 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发热。

二、高校学雷锋活动开展现状

(一) 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不全面, 学雷锋活动形式、载体、内容不丰富

很多人对雷锋精神理解片面、不够深入, 认为学雷锋就仅仅是做好人好事。通常集中在每年三月开展学雷锋活动, 在学雷锋活动开展中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 随时随处都可以学。很多高校虽然开展了不少学雷锋活动, 但主要是以校内义务劳动和校外志愿服务为主的活动, 没有深入开展雷锋精神的理论学习, 且具体内容没有跟大学生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 大学生学雷锋的自觉性意识不强, 整个活动开展缺乏有效的形式、载体及内容, 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学雷锋的思想意识不到位, 社会氛围不浓厚

社会某些方面呈现出浮躁、功利, 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偏差, 对学雷锋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认为雷锋是纯精神主义, 虽然口头上呼唤, 但在内心和行动上却排斥;有的认为学雷锋已经过时, 现在是市场经济, 学雷锋已不合时宜, 甚者认为学雷锋是出风头;还有的认为让人民群众学雷锋, 一些领导搞不正之风, 让人不服气。作为高校大学生极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应采取不同方法排除这些思想障碍, 真正做到踏踏实实、坚定不移学雷锋。

(三) 对传统的学雷锋方式反感, 认同感降低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 传统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已不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在逆反心理的支持下, 塑造高、大、全的形象可能遭遇大学生的反感[3]。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发达, 信息的获取渠道的增加, 一些言论对学雷锋的必要性进行质疑, 这种对雷锋精神的颠覆性解构, 表现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教条式宣传、教育不认同的抵制, 此时正需要用新的方式在高校重构和传承雷锋精神。

三、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黄淮学院一直坚持把雷锋精神的学习和践行贯彻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 通过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规章制度的建设, 创新形式及内容, 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效的学雷锋活动, 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学风建设。结合学校文件要求, 经济管理系成立了学雷锋工作领导工作小组, 以机制建设为抓手, 通过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激发师生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积极性, 引导人们自觉传承雷锋精神, 使学习活动长存, 雷锋精神永驻。

(一) 建立学习教育机制, 引导师生认知认同

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深入挖掘雷锋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学雷锋活动内容, 创新学雷锋活动载体, 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经济管理系开展了“大学生向雷锋学习什么……”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思想大讨论, 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校园生活, 在校园掀起学道德模范、见实际行动的热潮, 大力宣传表彰创先争优先进典型, 开展“学雷锋标兵”评选表彰活动, 推动广大师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 及时发现和选树学雷锋活动先进典型, 大力宣传他们的高尚风范和优良品格, 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师生。增强师生学雷锋认同感, 使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 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 建立示范引领机制, 培养师生践行习惯

学雷锋的实质, 就是学精神、见行动, 内化于心、外见于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学雷锋活动开展中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动作用, 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打头阵、当先锋, 率先示范引领, 着力构建覆盖更加广泛的阵地平台, 更加深化参与实践活动。黄淮学院通过开展党员干部学雷锋、学雷锋每周一星、每月一星, 每学期评选学雷锋标兵等活动, 发现和宣传先进典型, 树立身边的榜样, 及时总结和表彰身边的好人好事, 让广大师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共同推动学雷锋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 把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变成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建立养成机制, 共同构建注重行为养成和个人修养的平台。把“学雷锋、见行动”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 从教室到宿舍, 从校内到校外, 让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入脑入心, 形成习惯。黄淮学院隆重召开了学雷锋常态化动员大会, 制定了学雷锋常态化方案, 各班成立了学雷锋评比小组, 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践行活动, 如“学习雷锋我行动, 雷锋精神我传承”学雷锋宣传月主题活动、“大学生向雷锋学习什么……”演讲比赛、“雷锋与我们同在”志愿服务活动、“续写雷锋日记”学雷锋传承活动、“雷锋无需仰望、就在你我身边”岗位学雷锋活动, 等等。

(三) 拓展参与深度广度, 丰富活动载体

面向广大师生, 结合校园实际, 突出重点、区分对象, 精心设计活动载体, 广泛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到学雷锋活动中来。把统一组织活动与自发开展活动结合起来, 把集中活动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 推动学雷锋活动向深度广度拓展。黄淮学院开展了深入推进学雷锋四大工程:

1. 推进学雷锋基础工程

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 动员大学生开展学雷锋志愿行动, 广泛参与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应急救助、便民利民的社会志愿服务;成立学雷锋协会, 鼓励学雷锋活动, 加强学雷锋活动协调指导、沟通服务,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学雷锋活动, 通过学雷锋协会这个平台, 进行互通、互动、互助。

2. 推进学雷锋宣传工程

认真学习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内涵, 大力宣讲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利用班会和团日活动开展雷锋精神研讨活动, 结合实际讲学雷锋心得;邀请学雷锋的模范代表人物、道德模范给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作专题报告;每学期总结推广一批学雷锋活动的先进经验、评选表彰一批学雷锋标兵, 利用宣传栏、板报、墙报等进行宣传,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 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3. 推进学雷锋深化工程

各级各班将把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基础文明紧密结合, 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学雷锋主题班日、主题团日等活动;以“雷锋在我心中”和“大学生向雷锋学习什么……”等为主题, 分别组织征文和演讲比赛, 浓厚学雷锋活动氛围, 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把“学雷锋”纳入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之中, 推进学雷锋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4. 推进学雷锋转化工程

开展“雷锋无需仰望、就在你我身边”的学雷锋志愿活动,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全校学雷锋作出表率。在校内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在校内开展查找卫生死角, 清理校园小广告, 在宿舍区进行流动巡逻, 劝导各种不文明行为;把学雷锋活动和黄淮学院开展的“学习标兵”评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号召大家向雷锋学习, 争做“学习标兵”。

(四) 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确保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检查考评和评价制度, 加强检查监督, 以切实可行的制度促进学雷锋活动的健康发展和深入持久[4]。黄淮学院成立了学雷锋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系团总支) , 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系学雷锋活动, 统一落实措施, 统一检查考评,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深入推进全员学雷锋活动。制订了详细的考评制度, 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和思政工作质量考评体系。把学雷锋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 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入党考察的重要依据之一, 充分调动班级和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检查监督, 切实利用制度规范活动开展, 保证活动质量;并在学雷锋活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创新评价机制, 完善学雷锋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 用评价标准和机制积极推动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建设。

综上所述, 黄淮学院在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建设中的机制构建与实践探索, 确保了活动的持续有效的开展, 形成了良好的大学生雷锋精神学习及实践氛围。通过与时俱进开展学雷锋活动, 将雷锋精神融入学校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发扬和丰富雷锋精神, 创新学雷锋活动形式和内容, 有效发挥了雷锋精神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Z].人民日报, 2012-03-03 (01) .

[2]余莉.关于学雷锋常态化的现状与思考[J].湘潮, 2012, (10) :62-63.

[3]商杰强.浅析雷锋精神的解构、重构与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建设[J].高校辅导员, 2012, (6) :11-14.

上一篇:法学专业教师下一篇:节段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