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计异同范文

2024-05-24

中美会计异同范文(精选3篇)

中美会计异同 第1篇

关键词: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特点

电视新闻节目以其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立体化的传播模式、现场纪实的报道方式、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所谓“新闻立台”, 即把电视新闻节目做出色, 也是提高电视台及广播公司形象和声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正如《新闻联播》之于我国中央电视台, 《60分钟》之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 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类似《新闻联播》等消息类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是指电视屏幕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总称。本文在广义的电视新闻节目基础上来探讨其特点的异同。

从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条新闻记录片《到农村去》算起, 电视新闻节目在我国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1958年到1978年这段时间, 由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 电视新闻只是限于形象化政论以及报纸和广播的简单图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电视是以新闻为骨干的多功能宣传工具的论断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逐渐变得更加多元, 传达信息成为电视新闻首要的、基本的功能。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也愈来愈好。

美国最初的电视新闻节目可以追溯到二战后, 1948年8月15日, CBS开办了第一个晚间新闻节目;1949年2月14日, NBC开办了《骆驼新闻大篷车》节目, 这两个节目在当时吸引了约3万名观众, 引起了人们对电视新闻的注目。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 美国电视新闻开始了新闻联播形式和时事专题的尝试, 比如尝试节目主持人方式、同步采录图像和声音、实况转播等。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美国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阶段, 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成熟, 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电视新闻业发展到80年代后, 电视领域的新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和应用, 新技术使电视新闻内容发生了变化, 观众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细分。

同为电视新闻节目, 无论中美都有很多共性的特征, 而由于文化背景、国情、发展历程、传播体制等的不同, 中美的电视新闻节目又有着很多差异,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现阶段中美电视新闻节目的共同点以及新闻价值的强调程度、新闻节目的个性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相同之处

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 立体化的传播模式, 现场纪实的报道方式。由于受众的文化层次、接受程度等都有很大不同, 所以, 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使电视新闻节目易于被受众接收和接受, 而且电视新闻节目语言的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也决定了其大众化、口语化。电视是视听兼备的多元符号,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综合了广播、电视、影像传播等所有媒介符号, 电视的多元信息符号使电视新闻节目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模式。而现场纪实的报道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独特之处。美国电视新闻的报道呈现出技术标准化、报道水平规范化的趋势。在新闻部门, 微波转播车和直升飞机相结合的采访、拍摄、转播、卫星传送等, 已经成为最常用的新闻报道方式。近年来, 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直播、现场报道、现场连线等方面也日趋完美。

电视新闻节目功能的娱乐化。娱乐化主要是指电视新闻节目中娱乐元素的增多, 具体体现为:越来越多的名人轶事、体育比赛、日常事件等成为新闻的内容;对硬新闻进行软处理, 以形成一种轻松自然的家常风格;片头、片中、片尾中大量采用动画效果、音乐和艺术字体, 以制造轻松活泼的气氛。

新闻娱乐化在美国积淀已久。美国一些学者认为, 辛普森案标志着美国“小报式新闻”时代的到来, 此后, 新闻报道被名人追踪和各种丑闻所占据。福克斯新闻频道是美国电视媒体的后起之秀, 其内容耸人听闻, 观点鲜明而主观。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近几年也出现了娱乐化倾向。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注重将硬新闻软化和寻找软新闻。

新闻节目及频道的品牌化。不论是美国还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都非常重视品牌化塑造。品牌节目是电视频道存在的基础, 是频道实力的标志。对于专业化频道来说, 品牌节目不一定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但它必然拥有独特的风格、创新的意识、精良的制作、忠实的观众以及高知名度、高收视率和高欣赏指数。

就我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1+1》而言, 无论新闻报道的编排、拍摄制作风格和声画节奏、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还是演播室的色彩、空间设计、栏目名称和音乐、片花, 都体现出节目风格与品牌形象。美国开播40多年的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也是享有盛誉。对《60分钟》的品牌化研究一直是广播电视业内人士和学术界所关注的话题。

不同之处

对新闻价值的强调不同。如果从非价值观层面比较, 可以发现:美国新闻节目普遍更具冲击力和张力, 能调动观众的参与, 甚至造成一定的紧张感。如果用新闻价值原则考量, 可以发现:无论是王牌新闻节目《60分钟》、消费主义时代的新闻杂志《20/20》、还是早间新闻节目《今天》等在节目定位、内容选择、报道方式等方面都尽量贴近“新闻价值”的标准。

而我国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并没有完全遵循新闻价值原则。现在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即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反而不如非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好看。例如, 中央电视台的午间《新闻30分》和晚间的《新闻1+1》等, 较之《新闻联播》更为好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在制播和编排上更遵循新闻价值的标准。而后者总体上显得比较平稳, 新闻中的常规事务报道过多, 新闻价值高的事件性新闻过少;“结论型”、“定性型”新闻过多, “故事型”、“过程型”新闻过少。

我国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要求新闻报道必须重视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 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 新闻报道还有着自身的特定传播规律, 即必须尊重新闻价值, 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新闻节目的个性化程度不同。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非常注重个性化, 不论是定位、节目样式、外部形态, 还是主持人风格都在寻找差异和个性。比如, 《20/20》在开播之初是全面模仿《60分钟》, 但《20/20》一直有意识地致力于寻找自己与《60分钟》及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之处,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 《20/20》已经和《60分钟》一起成为了电视新闻杂志这种节目类型的代名词。

而我国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则多有雷同, 缺少个性。比如, 很多电视新闻节目的结构方式和意义揭示方式仍然是:导语+主体+意义的结构, 意义同主体经常混淆不清。在处理意义的时候, 常见的误区一个是将意义等同于议论, 一个是意义空泛模糊。意义提示倾向于定性结论, 主观性强, 没有精确度。

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宜进行求异思维, 形成创新机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 这也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不同。中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年龄结构、影响力、管理模式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汤姆·布罗考、彼得·詹姆斯、丹·拉瑟曾是大家公认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台柱”。他们在做主持人之前都有20年以上的记者经历, 具备相当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而且, 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实行的是“主持人中心制”, 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中心地位, 美国三大网的新闻节目中, 主持人掌握着节目播发和删掉等的决定权。

就我国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而言, 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等是其代表, 他们大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高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主持经验。但是, 我国的优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还不太多, 大部分还比较年轻, 开始做主持人时都是25~35岁。由于年轻及经验的不足, 在主持节目初期会不时犯一些错误。并且, 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虽然也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采访撰稿, 但由于我国媒介体制的影响和制约, 还是要服从于编导和制片人。

针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和现状, 应加强主持人的创新性管理, 以确保管理体制跟上电视新闻节目及其主持人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从美国电视新闻透视其新闻娱乐化现象》, 人民网——中华新闻报, 2008年3月30日。

浅析中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异同 第2篇

【关键词】教师评价 绩效考核 招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5-02

教师评价体系是高校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部分,它直接关系着能否激发教师完善自我并且促进学校发展的任务。自从1993年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来,教师考核有了依据。《教师法》中指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在1995年3月,我国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随着这两部法律的颁布,高效师资的建设也开始有法可依。

因为高校教师劳动具有特殊性,各个高校呈现出比较大的自主空间。近年来,中国高校教师评价体制呈现的是多元化结构。本文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列出高校遵循的共同原则,并把这些原则与美国高校的评价体制做出比较,以期从这种比较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美国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遵从美国市场经济的原则,呈现出竞争、民主、公平的多元化态势。在学位要求方面,一般高校招聘助理教授都要求是博士学位。这比中国高校的招聘条件要苛刻,中国高校目前只是更倾向于招聘有博士学位的人,但鉴于博士毕业生的供不应求,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能够招聘到符合自己发展和需要的博士。美国高校的自主性较强,在招聘方面也呈现出多元性特征。但是总体来说,大家都遵循系里边提出空缺申请-学校人力资源部门审核-发出招聘广告-面试-签订聘用合同的程序。在考核方面较为严格,一般遵循“up or out”的原则,在规定年限内“非升即走”。本文从招聘和绩效考核两个方面来分析中美高校评价体系的异同。

一、招聘程序的比较

中美的招聘程序一般都是秉着公正、公开的原则向社会招聘,招聘也遵循基本相同的程序,但是这个过程在操作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同的地方。

1.招聘广告的发布范围

中美高校在确定岗位空缺后都会在适当地方发布广告,但是发布招聘广告的地方有着较大区别。美国一般遵循的是选择知名杂志发布广告,实行全国招聘,甚至是全球招聘。而中国高校发布的招聘广告范围较小,很多高校选择在自己的学校网站公布招聘信息,所以会造成想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不知道去哪儿寻找相关的招聘信息的情况。

2.招聘历时的长短

招聘不论是对中国高校还是美国高校都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确定人选并进行面试。这个过程美国高校历时更久,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中国高校招聘时间一般是几个月,在每年的12月份左右发出招聘广告,第二年的4月份左右签订聘用合同。在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调查报告》中,作者列出中国各个高校招聘的历时时间,历时最长的为半年,而半年在美国高校招聘中并不算长。

3.招聘条件

根据《中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调查报告》,对于高校教师引入的条件方面,中国高校看重申请人的“出身”,即毕业院校。很大一部分高校的招聘广告直接列出211、985高校的毕业生优先考虑,还有的“上查三代”,直接要求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在重点大学完成,这可能会造成更有教师资质但是不毕业于该类学校的毕业生被挡在了高校教师队伍外。

美国高校教师的引进主要是根据学校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决定在发布招聘广告后,学校会组成一个6个人左右的考评小组。考评小组首先要看所有申请人的资料,包括推荐信,一般要求申请人都要有有关学术、教学方面能力的推荐人。首先在所有申请这份职位的人员中挑选出5-6人,再邀请这些人进行面试。聘用与否主要看这些考评小组成员对申请人各方面条件是否给予肯定,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应试者要得到全系终身教授的同意。虽然美国高校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招聘本校学生留校任教,但是他们一般不录用本校学生。

二、绩效考核方面

中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都主要涵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但是,评价标准和比例又因为各类高校的不同职能有很大不同。 比如,在研究型大学里,评价占较大比例的是科研,然后才是教学和社会服务;在普通的院校,教学和科研占的比例相当;社区学院的评价基本是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教学效果和教学技能。

国内这两年来呈现出以科研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趋势。近年来不断有高校青年教师在网上暴露自己因为把主要精力投到教学上而评不上职称的经历。而云南大学一位教师坦白说:在大学里如果想晋职,教学当然是基础,但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由于能够晋升的教师比例不断缩小,每年的职称评定竞争较为激烈。另外,中国高校存在着考核标准的非制度化,容易造成今年的评价标准与去年的不一样的情况,这样绩效考核对教师容易失去该有的促进作用。

虽然中美高校教师的评价内容都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但评价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1.绩效考核的主体不同

中国高校的绩效考核的评价主体一般是系主任、资深教师、人事处和科技处。但是由于高校的不同和评价侧重点不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主体有一定差异。教学能力评价主体一般是由院系、教务处和学生组成;科研能力评价主体一般是院系、科研处、人事处,可以是由一个部门提出,也可能是几个部门共同提出;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提出比科研和教学更加多样化。

美国高校教师评价主体一般分为三部分:(1)教师自我评价;(2)同事和同行评价;(3)学生评价。这三个方面占的比例基本是均等的,校长、院系主任则会根据这三方面的评价来确定考核等级。同行评价是由系主任向外界邀请评审人来完成的。在评审人的选择方面也较为严格,但同行评价主要是科研方面。学生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能力方面。学生评价包括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的所有课程。

中美高校绩效评价主体的主要区别在于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所占比例较大,且较为严格。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制度。相比较而言,在职称评定方面,中国高校学生评价所占的比例较小,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可操作的、制度性的条款。

2.考核结果的应用不同

美国高校实行的是“非升即走”的制度。经过聘任,教师必须在岗位上试用非常长一段时间,试用期结束后要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的教师将不能继续在高校任教,需要到其他地方寻找合适的职位。也就是这种“非升即走”的制度让美国高校保持高度的竞争性。但是,对于美国高校的终身教授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用来促进教师发展的,如果考核不合格的话学校会责令其改正。评价结果除了应用在是否继续聘用之外还用于决定能否加薪以及加薪多少的依据这方面跟中国高校是一致的。

中国高校与美国高校绩效考核的应用体现在中国一般是“只进不出”,考核的结果可以用做是否加薪及其加薪多少的依据,但是不用来作为是否聘用的依据。这相对于美国高校来说造成中国高校的竞争性显得没那么激烈。

三、中美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异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方面,中国高校在招聘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高校,使得招聘范围更加广泛一些。比如在较大较知名的网站和杂志发布招聘广告,这样让所有有志向投身于大学教学事业的人都能够注意到,促进招聘的公开性和竞争性。另外,我们也可以效仿美国高校在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涵盖知名教授的推荐,减少“门户”之见,尽量做到看个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而不是毕业院校.

除此之外,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可以效仿美国“非升即走”的做法,提高行业的竞争性,但在这之前也需要各个高校形成比较固定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考核内容和程序的变动会造成教师不知所措,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在保证考核标准一致、程序一致的条件下,可以适度对教师岗位进行调整以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长华.美国高校教师管理的新变化及原因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6):55,56.

[2]任初明.透视高校教师中招聘中的“出身论现象”[J].教育探索,2012(2).

[3]汪霞,杨精明,杜侦.美国终生教职制度对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8(4).

浅议中美艺术教育的异同 第3篇

关键词:中美,艺术教育,异同

广义的艺术教育包含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在社会上的艺术教育,艺术课并不应该以艺术门类分界,而是以综合地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为目标。在当今中国的艺术教育界,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目标已从过去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整体素养的综合发展。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讨论中美艺术教育中的异同,以求取长补短,更好的提高我们艺术教育的水平。

一、中美两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家都认为:艺术教育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中美两国都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人同等的机会.美国的政府和各种机构都在各地建立个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给大中小学的教育都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氛围.美国的教育机构分散各州,方向各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很大自主权,各个地区艺术教育的资金来源于州和地方政府,还有很多企业自愿捐献的人力物力,在很多的大博物馆,都有各种各样个人收藏多年的艺术品贡献出来参与全民艺术教育的活动中。美国的高等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社团,既有艺术的学生也有其他学科的学生,学校会给予大力的支持,经常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进行展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与锻炼,许多高校里都有个非常完善的艺术体系。两国的艺术教育都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同的是美国艺术教育更加强调艺术与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学生作品表现精神内核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教育偏向于创作绘画技巧的培训,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教育都以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美国的艺术教育大多趋向于表现自我意识、我的创造力与自发性,在美国的艺术教育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开放的艺术作品.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诠释作品.特别是早期的教育,更加强调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观念、独创概念.所以教师多数是希望不要妨害学生个人创造力和自发性的发展,不鼓励去模仿别人.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但这些问题通常都没有唯一或正确的答案,需要学生综合能力和知识的运用去分析,例如哲学历史和文化等的综合分析的过程,这是一种鼓励学生探索的思想过程.中国的早期艺术学习中,大多数的儿童都采取了模仿的方式,这个与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同样在内容方向,中国的内容限制要比美国要多一些.一般来说,中国是会有一定的概念或题材,但美国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他们觉得题材抽象的概念都可以,非常的多元化,包括技巧的多元化和题材的多元化.

三、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在国内的艺术教育体系中,中学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这两种课程开设最为普遍,但在教学中偏重技术,用唱歌和画画代替了音乐和美术的系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作为整体艺术能力的音乐和整体美术素养的培育,这样会造成学生艺术知识结构单一。学生通过高考之后,艺术在很多的高校里面,是作为选修课或者是鉴赏课来进行.,依然比较不足.而现在美国的很多的高校里面选择面要宽很多,在艺术课程方面的自由度非常的大,学生可以做视觉表演、雕塑、服装、时尚设计等等各种方面来学习.在艺术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间,也有非常多的门类可以选择,包括亚洲、非洲等世界各地区的艺术史,各种课程每半学期都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时期的艺术史进行学习.美国高校教育把艺术学习用于学生的评估之中,并考虑到学生多文化不同学习背景的因素,对评估的指标放宽.美国的大学教育中,艺术理论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甚至还和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多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而在中国,这一点表现得不太明显.美国的艺术教育还强调,艺术与科学之间相互改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关系.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和各学科之间的各种联系。.

四、关于改善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中美的艺术教育,在教育模式,关注程度,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上面有共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各有优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应该各地更重视艺术教育,政府和地区都要新建博物馆、艺术馆,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浓厚艺术境界,其次是应该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自然科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一起,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艺术,加强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避免出现作品空洞无力的现象.对艺术教育应该更加普及化,针对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都应该有相对应的机构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是当代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对于开发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启迪,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更积极主动的鼓舞学生进行更有创造力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和借鉴,与此同时,艺术节、艺术比赛、文艺社团、文艺汇演等等都应该鼓励,艺术教育要克服单独专业教育的弊端,更加普及和提高学生的各门学科的互相发展,实现科学教育同人文精神,并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由于中国的地区差异、城乡的差异,学生进入高考教育之前艺术的水平不均衡,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差别较大,这个也是应当积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民办教育促进法通过等下一篇:病原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