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2024-06-07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精选12篇)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1篇

分析专业市场的竞争力, 有如下10个方面值得重视。专业市场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应当从这10个方面加以着手, 但是每个方面也都面临着重重困难。

1. 政府调控

市场严格意义上要分成两类, 一类是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市场。通过产业集聚、划行归市、市场搬迁、市场规划, 带动整个地方经济, 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些显著的特征除了经济和企业要素以外, 更多的带有社会和政府职能, 有点象红筹国有企业。第二类才是由企业主办的市场, 这类市场需要按照市场规律来创办和进行经营管理。市场所需要的要素一般很难得到, 不要说土地、政策、配套支持, 就是市场搬迁, 有时候也是无法跨过的门槛。

因此, 政府调控对专业市场的发展有着支配作用, 政府的支持与否是专业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在现阶段, 政府在专业市场的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办市场”已得到一致的共识。

2. 升级改造

每一次由政府召开的专业市场会议, 提得最多的词就是升级改造, 可以说政府是在大声疾呼专业市场升级改造。

全国许多专业市场一成不变缺乏创新, 功能单一、场地简陋、不能适应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 不能形成持久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不改造只能面临着失败和消亡。对比浙江省的专业市场, 升级改造的都焕发了新的生机, 如义乌、海宁;维持现状、止步不前的都逐渐落伍, 像嵊州、台州。义乌和绍兴的差距;海宁和路桥的比肩;余姚和南浔的落差, 一目了然。

但是, 升级改造对国有市场相对容易, 可是对企业市场谈何容易, 不升级改造等死, 升级改造有可能是找死, 企业举办的市场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局面。

3. 产权商铺

产权商铺实际是从商业地产角度来分析专业市场。以前做地产或者市场, 开发商低价拿地, 经过一系列手法加以包装, 然后加以出售, 资金迅速回笼。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 产权商铺一系列后续问题逐渐开始显露。百度上搜索“产权商铺”, 138000条搜索结果, 除了做广告的, 就是痛斥产权商铺的, 产权商铺开始象过街老鼠。

目前, 各个地方开始逐渐禁止产权商铺。应该说, 产权商铺被全面禁止将是大势所趋, 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产权商铺被禁止以后, 专业市场该何去何从?

我个人认为, 对专业市场和商业地产的专业运营商来说, 禁止产权商铺应该是利大于敝。因为我们专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运营能力, 运营能力能把别人做不旺市场做旺, 市场做旺了, 物业价值会跟着上去, 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的附加值。因此, 提高市场管理水平, 提升市场的运营能力, 这才是市场发展兴旺的根本。

4. 商业文明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谈义乌经验时指出, 义乌下一个经验就是“商业文明”的经验, 义乌市场不仅仅应是全球最大的, 而且应该是最有序、最持久、最文明的。义乌商业文明可以归纳为:诚信立市、以人为本、以义取利、创新求变、和谐兴商。

对专业市场而言, 商业文明将成为下一步的中心竞争力。而商业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知识产权。专业市场要想提升市场的商业文明, 抑制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保护市场本身和经营户的知识产权、全面树立知识产权意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5. 品牌工程

在商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市场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成为品牌之间的竞争。专业市场做好品牌工程、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的品牌已是巨大的无形资产。

那么专业市场如何做好品牌工程, 下面几点要重点关注:

(1) 注重专业市场的形象, 提升专业市场的包装意识与形态和形象管理;

(2) 处理好产品品牌和市场品牌关系;

(3) 引进品牌并且孵化品牌;

(4) 注重品牌价值, 保护自身品牌。

6. 市场连锁

连锁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模式, 是迅速扩展的重要手段, 已经在零售业态中被广泛应用。

专业市场能不能连锁?如何连锁?如果国内这些超大型的专业市场能够迅速连锁, 将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

义乌小商品城到处开花、颐高电脑城遍布各地、居然之家建材市场全国布局……实践证明, 专业市场是可以连锁的, 但是需要谨慎, 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战略规划、标准化的模式、足够多的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和充足的资本。另外, 还必须选择好的连锁模式, 是自营连锁、开设分市场还是品牌输出, 则需要根据自身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定。

7. 商业竞争

竞争是市场发展的原动力, 对我自己来说, 没有台湾的另外两家竞争对手, 就没有今天的颐高。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和国际市场大鳄同台竞争, 所以自己也会迅速壮大。跳出市场看市场, 从其他的商业业态来研究竞争, 会有另一番感受, 就不会迷失在专业市场之间的竞争之中。

根据商品的特性, 我们可以将各个业态划分为标准的和非标准的两大类。第一类如大型电器等, 如今这类产品的品牌、规格都逐渐统一标准, 于此相对应, 这类产品的专业市场的竞争力就会逐渐弱化, 逐步被专业卖场所取代;但是像服装、小商品等这类产品, 我们将其称之为非标准商业, 这些商品的品牌、规格、价格往往千差万别, 相应的专业市场的竞争力就可能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专业市场的竞争力只有在非标准商业中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而在标准商业中的发展空间已经非常狭小。

除了上述问题, 另外一个现象需要注意, 那就是专业市场已经由传统的商业竞争开始走向竞合。“做大蛋糕, 资源共享, 有限竞争, 协同发展”已成为新的共识, 并可能成为专业市场以后发展的方向。

8. 市场国际化

国际化是大型、全国性专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途径。义乌小商品城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开始买世界, 卖世界。众多专业市场也开始走出国门, 将市场开到国外。伊朗、阿联酋、瑞典都有我们中国商人举办的市场, 他们已经率先迈出了专业市场国际化的步伐。

对于大多数的专业市场来说, 可以一步步考虑国际化发展:首先卖国际化商品;其次吸引国外商人前来采购;第三考虑去国外开设分市场。

9. 市场信息化

专业市场的信息化是提升市场的系统竞争力, 让市场管理、业务条理清晰, 更具系统性。

我们专业市场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急需转变, 以适应IT时代发展的潮流。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专业市场不能固守原有的城池, 需要接受、适应、应用和掌控信息化。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 网站+OA+BLOG+网络视频+业务管理软件, 对提升市场的管理效率和效益非常明显。

1 0. 商业资本

专业市场的运作到一定程度会成为资本的运作。国外商业地产的融资模式难以适应我们专业市场的现实, 以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仍然是专业市场融资的主流。如何融资、能否做REITS、如何上市等一系列问题, 专业市场急需金融专家的指导, 以便突破资本上的难题, 全面提升竞争力。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2篇

由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存在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等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明确就业目标及方向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部分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专业人士认为主要是高等院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就业需求增长速度过小引发这样的后果。2007~2009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也迅速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第2[1]。此种现象是否纯粹属于该专业毕业生过剩和就业需求不足产生矛盾的必然结果?经过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知名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每一天发布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2]。是什么原因造成毕业生就不了业、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人才?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弱的原因探析

就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及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弱且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求人才;其次,各种计算机职业培训学校招生和就业十分火爆;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呈上升趋势,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强化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传授新知识和前沿技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且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主流计算机培训学校每18个月左右教材进行一次动态更新,教学过程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使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师资通常拥有5~6年的实战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然而据了解,为数不少的高校还在使用5年前出版的教材,有些课程甚至还基于Windows 95/98平台进行授课,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 也是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因素[2]。

1.2 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高校的扩招使得进入高校的门槛逐级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学资源配置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师资、实验和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加之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实践环节的考核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等众多原因,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想招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正如摩根资本与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总裁刘建华曾说过:“我们不会轻易去用毕业生,因为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比如,像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得手把手的去教。”[3]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要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多年主管毕业生实习工作和就业指导,结合在用人单位的反馈和,就学校和毕业生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2.1 及早进行专业和就业指导、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本科学生大一入学就建议开始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通过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就业方向及所需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起就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相应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等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如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等),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修,同时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也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从而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

2.2 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

学校应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先进性,定期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同时在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中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采用主流技术、方法和平台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做到学以致用。

2.3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内容,做到难易适中且实验任务不能过重,如果多数学生无法正常完成的实验就没有开设的价值。第二,加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重实绩和实效,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第三,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将极大督促学生动手提高操作能力。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项目开发活动,提高科研和项目开发水平,同时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

2.4 认识不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然,计算机专业学生也需要看清就业形势,认识自身不足,有意培养自身道德修养、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能吃苦精神,加强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比赛活动,参加与专业及专业方向相关的主要认证考试(如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各种厂家或专业的认证考试)。结语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就业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高职院校社团主要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大学校园的活力,满足大学生的发展兴趣爱好,展现大学生个人才艺。大学社团在广泛联系大学生,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教学主渠道”之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重要的“第二集体”,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据统计,有6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4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举办的活动。且不少参加过的人表示,在社团参与或筹办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或多或少得到提高。在社团里的日子往往是大学期间最难忘的经历:在社团里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结识了一生都难忘的朋友。很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你可以尽情地炫出自我。总的来说,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第二课堂。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社团活动也在“年轻”的高职院校中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专业型大学生社团”是以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为背景,结合有关就业岗位、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研讨、交流,进行实践探索为主要目标的学术科技型大学生组织。在高职院校中结合专业技能开展社团活动是营造职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职业

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主管部门小活动应接不暇、大活动力不从心;社团内部管理不顺,运作不规范,会员流动性过大,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2.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指导老师都是分院里的专业老师兼任,社团的工作一般都是义务性的,没有配备专任的指导老师,并且按照在校学生比例来看数量严重不足,也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

3.社团建设经费不充裕,活动策划难以变成现实。大多数高职院校学校没有给予固定的经费,也没有校外的赞助,都依靠会员的会费,大型活动很难开展,以至于不少的社团不是不想搞活动,而是不敢搞活动,就怕一搞活动,社团就无法再维持下去。

4.社团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导致无法展现社团特色。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都比较年轻,建校时间比较短,很多学生活动设施不完善,如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俱乐部等,但专门辟给社团活动使用的场地非常有限。一般社团搞活动都要事先向学校的有关部门借用场地,遇到冲突就要改地点、改时间。

5.社团分类不科学、不合理,专业性社团开展得比较少,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社团都是以文娱为主,如体育类、歌舞类等等;校际缺乏必要的练习、交流和学习。

二、专业社团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社团管理体制。目前高职院校的社团大都是学生处负责社团的全部管理,管理方式单一。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学生处可以谙悉全校社团的整体发展情况,同时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学生处的日常工作零碎、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所以为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应建立学生社团管理中心,学生处负责社团

活动的审批、监督,由学生会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另外,要加强社团成员的管理,加强成员进入社团的资格审查,对入团的成员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进出都不设卡,要维持社团的稳定。

2.安排专业的指导老师。社团建设必须设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一个社团至少配备一名专业老师。条件好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社团指导老师,专门负责社团的建设、管理、指导上来,这样性质的指导老师会全身心投入社团建设和发展上,也是社团建设、发展上水平的最好保证。

3.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是社团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保障,社团人员再尽心,活动再有创意,没有经费支持,依然是空谈。目前高职院校的社团经费主要来源是社团成员交的会费,会员费非常有限,某种意义上只是象征性的,是社团建设的重要依靠,但不能作为主要依靠,主要依靠是学校的投入,学校应该每学期给予社团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处负责经费的管理审批。

4.加大社团活动设施的投入。学校要加大对社团的办公设施、器材设施、活动场所设施的投入。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活动就很难有连续性的开展,学校应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调配活动场所。

三、专业社团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1.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灵活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良好的应聘技巧,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等,都是学生要养成的职业道德,高职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管理,组织社团活动,可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2.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水平。高职学生的社团大多是学生依照自身的兴趣自发组建,并且大多数社团都依托学生本专业而建立。如摄影社、舞蹈社、足球社、木雕社、动漫社等社团,他们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切磋,使本身所学专业不断强化。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拓展思维,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3.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社团的开展,看起来与职业素质不搭边,其实在活动中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长时间的积累,能为将来踏上新的岗位提供良好的保障。

4.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高职学生在社团管理和组织活动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社团中可以结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同学,这是高职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最好的实习平台,这些都是在未来的职场中必须要面对的,学校也是小社会,虽然和工作中有些不同,但做事的原则、方式方法基本是相同的。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专业社团的建立也会更加规范,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社团是未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到来它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这一点是毋庸置言的。研究其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最有效的发挥其育人功能日益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心

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相信通过更换思维、齐抓共管,学生社团一定会成为新世纪中国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陈晓阳,陈田,闵勇.高校社团与教育本质关系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2).

[2]沈杰,张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及管理模式探索:基于对北京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周庆林,王杭贵,胡珍霞.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設与创新.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4篇

毕业设计是软件专业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为学生提供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机会, 而且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开拓创新及培养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最佳学习阶段。因此, 分析当前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和探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对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1 目前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设计课题与社会需求有差距

软件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 按照软件企业的规范操作, 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 完成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 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 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能力。学生毕业之后就能直接参与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摆脱所谓的“过渡期”。

现在的毕业设计课题大多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与软件企业的环境、要求、实际操作还存在差距, 主要表现在:选题不精、有些选题过于陈旧、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实际意义、忽视了将几年来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本意, 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缺乏创新意识培养;有些题目范围较窄, 相当于课程设计, 没有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些题目过大或过于困难, 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只好应付了事。

社会上的许多培训企业正是看到了这种“距离”, 开办了大量高收费的取向单一的培训班。由于这些培训与企业实际开发环境相似, 能够积累工作经验, 所以许多学生宁愿选择去参加培训, 也不愿认真做毕业设计, 甚至放弃毕业设计。

1.2 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要求不严, 毕业设计时间难以保障

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 这正是各种“招聘会”、“面试”频繁举办的时期, 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得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其中, 其从事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部分学生不能按照设计进度要求完成设计任务, 甚至出现抄袭现象。为了保障学生毕业, 院校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遵守作息时间, 不努力工作, 设计任务未能按期完成, 答辩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经常降低要求, 给予通过, 造成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 质量下降。这对很多学生, 特别是后几届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

1.3 毕业设计指导不够

多数院校存在着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的现象, 加大了毕业设计辅导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易出现指导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现象, 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下降。个别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责任心不强, 投入不够,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认真给予指导, 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1 提高思想认识, 强化质量意识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是师生认识到位。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还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手段, 是进行专业基本训练, 提高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优良的思想品质, 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明确毕业设计的功能定位, 才能使师生共同树立责任感、使命感, 从而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合力完成这一阶段的培养任务。

2.2 毕业设计提前进入, 解决时间难题

由于前面所述的原因, 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较短, 不利于保障设计任务的完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可以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毕业学年的秋季学期进行。在这个学期的工作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 不需要修改教学计划。

在学期初, 选题确定以后, 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题调研和资料查询, 准备和积累毕业设计素材, 及早进入角色。10月份开始进入代码编程阶段, 至学期末完成软件设计工作。寒假及春季学期开学初期, 学生主要参加招聘会进行择业。4月份开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工作。这样安排, 保证毕业设计时间较为充裕, 有利于缓解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应聘就业之间的突出矛盾, 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毕业设计完成水平较高、有实用价值的, 还有助于其实现应聘。

2.3 精心选题, 激发学生兴趣

设置科学、有新意, 能够联系工作实际, 激起毕业生创新欲望的课题是决定毕业设计成果有创新性的必要前提。

选题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 在毕业设计前, 由专业教师向有关教研室申报题目, 填写毕业设计立题论证书。所选的课题可以来自教师的研究项目、生产实践, 或是选择与企业合作。二是, 发挥毕业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专业辅导员的指导下, 由学生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向教研室提交自己的选题。

院系成立毕业设计专家小组对所报题目严格评议, 考核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是否具备先进性和可行性, 难度和工作量是否适当。随后将核准的题目及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和导师。院系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 与指导教师协商, 做必要调整。

2.4 鼓励“双导师制”, 开拓视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 毕业生就业采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式, 许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期间, 就要到单位实习。这时, 学生往往应付毕业设计工作。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允许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 撰写毕业论文。为保证其质量, 除校内安排指导教师外, 还必须从接受单位聘请具有一定资格的校外技术人员为导师, 并要求单位提供同意接受学生的函件和导师的资格证明。学生要经常与校内导师联系, 定期汇报毕业设计完成情况, 并在规定时间内返回学校, 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2.5 通过各种途径, 提高教师水平

院校应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关系, 从科研院所和企业聘请相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 共同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这样可以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增强适用性, 也可以增加老师们接触企业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水平。

2.6 严把论文写作关, 提高学生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 要求学生保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篇优秀的论文对启发我们的思维、掌握论文的写作规范很有帮助。在现有的毕业设计中许多学生不会写论文、不愿写论文。快交稿时, 学生就从各种书籍、资料和网络上摘抄, 整篇论文东拼西凑, 缺乏整体设计思路, 更谈不上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见解了。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应该在撰写论文前为学生进行集体面授辅导, 介绍论文的结构和书写格式,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给毕业生做演示, 讨论、分析样本的优缺点, 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写论文。在学生完成论文后要仔细批改, 严格订正文字材料, 细到不放过一个错别字, 确保论文的质量。通过这些工作, 使学生能够接受一次论文写作的正规训练, 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对学生在专业学术方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论文评判时, 加强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 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设计坚决否定, 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 不予毕业, 并进入下一年级的毕业设计, 以此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2.7 改进毕业答辩模式, 提升答辩效果

通常毕业设计实行集中答辩, 这样不仅加重了指导教师的负担, 而且容易造成走过场的现象。学生完成指定任务即可申请答辩, 这样既可减少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外界干扰, 又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同时还能使教师的负担不过于集中, 取得良好的效果。

2.8 加强过程监控及评价系统, 把好质量关

毕业设计工作时间跨度较大, 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应该加强过程监控及评价系统。根据专业特性, 可以采用项目管理模式, 按照题目申请、题目审核、师生双向选择、抽查质量进度、集中评审、分级答辩等方式实施管理。在管理中, 为避免各个环节随意现象的发生, 各级管理者要进行系统的筹划, 对照模式要素的管理内容进行监督、评估、评价。

3 结束语

通过近几年来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实践, 我们感受到毕业设计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师生在这一重要实践环节的工作成绩, 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的步伐顺利与否。当学生通过努力很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 他的个人能力也会从中得到很大地提升, 为自己的就业提高了竞争力。因此, 指导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 抓好毕业设计环节,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搭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 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加强指导,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对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毕业设计,提前指导,软件专业

参考文献

[1]解菊, 王玉琢.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7 (5) .

[2]何志勇, 李昆.软件工程专业提前指导毕业设计探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2) .

[3]段琼瑾, 刘金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8) .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5篇

竞争力

姓名:学号:系别: 专业:指导老师:

[摘 要] 要提升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必须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从教学源头上保证构建好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平台,强化学生实操能力;建立工商行政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工商行政管理“双师型”队伍,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通过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关键词]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学生职业竞争力

高职高专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行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秘书等方面工作,必须具备适应工商行政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要想实现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必须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一、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从教学源头上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文件,其中包含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教学和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分散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独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认识实训、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环节,四个环节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各自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二、围绕实训构建实践教学“三级平台”

“三级平台”是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走向过程,通过“ 三级平台”的系统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1.初级平台--课堂模拟训练平台

初级平台建构在课堂中,教室即具体的工作台,学生与老师就是基本的工作人员,通过师生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践性教学。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纸上模拟训练,一是情景模拟训练。

纸上模拟训练就是以书面方式让学生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与技能进行反复练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在脑海中。纸上训练适合于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尤其着重文书写作训练和公文处理训练。

情景模拟训练,就是在模拟的工作情景下训练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某些内容、某些工作技能。根据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应重视会务情景模拟训练、接待工作模拟训练和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训练。

2.中级平台--实训室操作实训平台

通过课堂模拟训练,学生对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有了初步的掌握,这时学生可上升至中级平台。中级平台要构建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训室包括:

(1)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模拟实训室。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文印室、文书档案管理室等构成,其训练内容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活动。该实训室可以和文秘实训室合二为一,实行资源共享。

(2)工商行政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室。该室用于实训的主要设备有:计算机系统设备、影印制作设备、音响摄制设备、通讯终端设备四个部分。其

中有些设备的操控要与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实训室联合起来,如音响摄制设备与会议室结合形成一个工作场所;影印制作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同工商行政管理办公室、文印制作室结合形成一个工作场景等。本实训室重在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专业技能: 一是计算机的操控技能,二是常用办公设备的操作技能。工商行政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室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添加相应设备复合而成。

(3)现代交通驾驶实训室。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阶层,户外活动特别频繁。为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必须对学生进行该项能力训练,其训练种类主要是汽车类。实训目的:一是掌握熟练的操作能力,二是能应急排除简单的故障。该项训练应与证照鉴定联系起来,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又由于此项实训室的投入较大,可因地制宜,与驾驶学校联合办学。

3.高级平台--工商行政管理实训与实习的平台

高级平台建构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可以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环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实训阶段。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了解实训单位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增加对本专业学科范围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专业综合实训阶段。一般安排在第四、第五学期。通过本部分的实践,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第三阶段,毕业实习阶段。成功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获得用人单位的聘任,达到一毕业即就业的良好效果。

三、建好工商行政管理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体现高职高专工商行政管理教育的特色,体现多种功能,如职业技能培训功能、综合素质培训功能、预就业功能、信息反馈功能等。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建立“合作制”的实训基地。工商行政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的形式:

1.校内实训基地:地点为机关各处室、系部办公室,校内专业仿真实训室。其主要模式有: a.基础性实训,完成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实训。b.专业性实训,完成专业系统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的实训。C.综合性实训,以课程设计等形式,完成专业综合技术应用、提高专业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训。d.模拟性实训,用智能型、数字化设备模拟显示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操作实训。

2.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学生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认识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

四、建设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高专与普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重大区别。最理想的高职高专教师应该同时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良好的职业技能。我们专业多次派教师到工商机关和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整合我系资源,和文秘专业相关的课程由文秘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完成。还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具备教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和开设讲座。

五、通过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职业技能的训练

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级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在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体系中,我们提倡多证多能,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取得专科文凭的基础上,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office模块)、助理行政管理师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员证、秘书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参考文献:

[1]余世民 胡海: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5期

[2]李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J].长春大学学报; 2007年第9期

[3] 黄丽华: 职业学校化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J].广东化工;2007年第8期

[4]徐普平: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6期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6篇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凝练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高职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引领。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遵循教育规律的创造与结晶。江苏省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两个层面理解职业教育规律:一是社会发展层面,即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层面,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基本途径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学校提出了“用一流的标准办好学校、用服务的理念建好每一个专业、用科学的精神教好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关爱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力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新优势,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创新专业建设思路,打造精品专业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专业规划 在专业规划中学校坚持“三服务”,即“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两个度”:市场关联度,即专业建设跟着市场走,适应市场需求;社会认可度,即品牌吸引力。按照苏州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专业错位发展的要求,学校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专业新格局。一体即以“先进制造业”主体,包括电子、机电、信息等二产类专业;两翼为传统工艺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彰显苏州特色的服装、艺术、经济贸易等一、三产类专业。学校专业定位和布局分布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依据国家、苏州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结合自身微观现状,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考虑到“中国制造2025”,作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苏州高职校,要让学校的发展紧贴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更需把握时代的脉搏。

其次,考虑到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链的对接。苏州经济正加快转型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大环境中,学校设置了电子、机电、信息和电子商务等专业。同时,苏州是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苏绣、桃花坞版画和园林艺术等闻名于世,为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艺术教育资源。

第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历史,结合行业需求,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

引企入校,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多年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广泛开展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特别是采用了“引企入校”的合作新模式,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学校引入索尔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建设现代电子生产实践基地,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与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服装联合实训车间,并引入苏州米安电子有限公司模块化SMT生产线,实现教学、实习、培训全真化;与苏州鼎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贝克微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共享产品设计与研发资源,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与苏州鑫隆太阳能有限公司、苏州同城网、天驰公司等企业合作办专业,实现企业参与全程化;与上海紫宇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机械加工类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数控专业与尚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精密测量设备车间,实现人机匹配培训新模式;将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构建“教室+工作室”的双室教育模式,实现学校技能特色名片化;与日本TBC集团、日本NSK公司等国外企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国际化。

目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0多处,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8项。企业参与了学校20多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10个专业的实训环节的教学,35门课程的改革。

围绕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学校根据高职教育要求,电子、信息和机电专业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改实验,以社会调研为基础,制定并完善各专业主干课程标准,构建了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专业采用突出专业特色的“艺术+技术”的人才培养方式,围绕三大核心课程,分解为三大工作任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设计,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电子商务专业采用“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构建,依托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营模式,在实际网络交易的平台上培养学生实用型知识和技能。

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充分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倡导“三用三精”原则:一是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提倡“精选”;二是专业课以“适用”为原则,提倡“精干”;三是实习、实训课以“有用”为原则,提倡“精炼”,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

立足一流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为适应高职办学需求,办一流的高职教育,学校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改造新建实训基地,学校建设电子信息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同时建设相关专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拓展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集产、教、鉴、赛、学、研及名师培养为一体的校内平台。新建实训基地力求瞄准国内实训基地的先进水平,瞄准现代企业的生产情境,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生产性,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实训基地。

构筑人才高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破难点。目前学校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74.19%,硕士以上教师比例为42.43%,“双师型”比例超80%。学校通过内培外引、招贤引智,倡导“教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等方式实施“名师工程”,构建了一支知识、学历、职称“数量充实、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培育既具有核心从业素质,又具有核心職业技能的双核人才,构筑人才高地,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

加强技能训练,做亮专业品牌 职业技能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特征,技能大赛是彰显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舞台。在“德技双馨,手脑并用”校训引领下,把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作为立校之本,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学习技能、苦练技能,人人参与的浓郁氛围。

近年来,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佳报频传。职业学校“四大战役”中,学校获技能大赛国赛金牌10枚、省赛金牌32枚,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2个,省一等奖3个,创新大赛省一等奖4个,文明风采大赛全国一等奖11个。学校体育运动队,在首届江苏省职业学校田径运动会金牌总数第一;无线电测向队,获国赛金牌14枚,省赛金牌82枚。同时,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教师在全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中,获省示范课9节,研究课7节;学生在江苏省职校学生技能抽测、苏州市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测试中分獲苏州市第一、第二的好成绩,五年制高职出国升学率全省第一;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师生与全国96所包括211、985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同台竞技,获得一等奖,这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获得此项成绩的高职校。

弘扬“三创”精神,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路。学校通过“三大转化”,即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化、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化,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三创精神,着力培养具有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的学生成才典型。

按照苏州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与市教育局共建了苏州市职业教育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学生创业园”,整合专业师资优势,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创造更为广阔的天地,逐步形成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培养一批在校生创业典型。同时,学校将探索开展创业教育课题调研、开题工作。

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校系二级体制

科学的管理是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保障。学校自2006年起,在探索二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按照“小处室、大系部”原则,学校将重心进一步下移,责任进一步明确,权力进一步下放,为专业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逐步完善“结构合理、责权清晰、分工协作、精干高效”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组织保障。

在苏州职业教育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志存高远,开拓创新,难中攀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抢占发展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为铸就高职品牌、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而继续努力。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7篇

随着高等大学的扩招, 每年毕业生的数目都在逐年增高, 并且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的问题之一。但是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 由于就业的方向比较窄、就业的区域有限等问题, 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所以就使得每个数学专业的学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时, 就必须要有所改变和提高。在实际的教学问题之上,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 但是在就业环境的影响因素之下, 毕业生的竞争力不足显然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目前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有:

1. 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差, 并且所学并不能致用

很多的大学生虽然掌握很多的专业方面的知识, 但是缺乏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结合的能力。很多的单位在进行新员工的招聘时, 首要的条件就是“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工作经验这一方面就处于劣势的地位。并且在实际的就业招聘是, 实践方面的缺陷确实是大学生的硬伤。

2. 很多大学生团队意识比较差, 并且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不足

由于大学期间很多的大学生只是一味地关注于课本的知识内容, 并且极少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的活动, 这样就遗憾地错过了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其他的学生进行沟通和合作的机会, 最终导致大学生缺乏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

由于大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 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 很多的大学生缺乏吃苦的精神、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恒心, 在工作中情绪化比较严重, 不知道怎样进行自我调节, 从而遇到事件不沉着, 处理事情不稳重。

二、数学专业进行数学教学的现状

1. 数学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数学专业在进行课程的设计上, 除了基本的基础课, 例如政治理论课、外语课、体育和心理学外, 就是数学专业从来没有多大改变的高等代数、高等几何、数学分析、概率统计、空间解析几何和计算机基础等理论性的课程, 一些数学专业的应用课程和计算机类的课程, 例如数学模型、计算方法、数学软件、数学实验、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会由于学校或者是教师的某些原因开设一些, 但是这些应用数学课程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会有很大的用处。

2. 教材的应用性很差

由于现在的数学教学比较偏重于课本知识的教学, 过多的强调数学结构的严谨性, 对于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数学知识应用以及可以解决的问题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的教学和知识的应用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 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不会应用的现象。

3. 教学方法比较滞后

现在的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 学生进行单方面听课的模式进行教学, 这样就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地位,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由于传统的教学课程的设置, 在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 严重地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非常不利, 从而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及就业压力。

三、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1. 依托数学建模竞赛提升数学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由于数学建模主要进行强调的是把实际为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训练学生通过进行合理的假设把实际问题理论化, 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数学问题, 并且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解答。所以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把数学知识转变为实际的问题, 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应用能力的双向提高。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数学专业学生竞争力

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 创新能力都是易行非常重要的能力, 创新会推动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所以, 有必要提高数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灵活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提高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外部因素, 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应该具有忧患意识, 从而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和学生应该针对具体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 并且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

摘要:如今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 本篇文章通过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阐述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 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张杨.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研究.才智, 2014 (8)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8篇

一、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以及知识等各方面的创新能力。具备了这些创新能力, 企业就具备了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的在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提供劳务等方面的优势, 就有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可能。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支柱, 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点, 知识创新是培育企业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

许多人仅从工业企业产品与工艺创新角度理解技术创新, 认为属于流通产业的专营果品批发的市场没有什么技术创新。其实从整个流通产业来看技术创新是多种多样的。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包括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纯技术创新等。这些创新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比如, 当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中取得新的应用形式时, 往往伴随着服务、管理、组织、业态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

流通企业的核心产品是提供服务。专业批发市场要发展自己的特色, 提高竞争力, 必须在服务方面进行创新。流通服务创新可以由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新应用而形成。比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 使全球的互通互联、信息的实时交换成为可能, 造就了阿里巴巴、淘宝网, 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向传统的流通产业渗透, 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使流通企业经济结构向知识经济跨越。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信息化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信息化才能真正形成价值, 虽然信息技术具有这种价值, 但是这种价值能否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价值, 就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把这两者的联系有效建立起来。信息化只有真正的与企业发展、与竞争优势的形成产生实实在在的、有机的联系的时候, 信息化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提升竞争能力。

二、专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据统计, 目前, 仅杭州市的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就有100多个, 2008年前杭州主城区果品专业市场大大小小就有5个。要赢得竞争, 就要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率, 通过差异性的服务提升企业的服务价值。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 流通产业的果品批发市场是低技术含量, 高劳动密集的传统企业, 一块票板、一支笔、一把算盘就可以实现果品流通, 因而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研究和应用都集中在工业企业的信息技术创新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 我们对专业市场的信息技术应用给予了更多关注, 并应用实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提高经营服务的价值, 从而提升竞争力。

果品批发市场是沟通果品生产与消费的时间与空间分离的桥梁, 提供的是果品的所有权与果品实体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的流通服务。为了实现更高的流通效率, 使流通功能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 流通创新的目标就在于“将流通过程中的一切停顿尽可能地消灭, 全面加快经济运行的节奏、效率和质量”。

为此, 杭州果品批发市场于1992年开始第一代信息系统开发应用, 这个阶段是探索起步阶段, 主要解决批发商货款结算, 用计算机技术替代算盘, 减少多次重复计算和计算差错, 提高结算工作效率;1999年开始第二代信息系统开发应用, 进入到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收款结算信息一次录入, 解决买卖双方收款付款, 减少结算环节, 提高了收款结算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2008年果品批发市场搬迁至杭州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后,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 我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对果品流通产业的重要性, 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果品市场的建设。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提升平台、改进性能, 充分利用新技术, 全面实现批发市场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于市场开业时推出“电子交易结算平台”———第三代信息系统, 就交易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提升。

第三代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对老市场信息系统及数据资源的一次全新的、系统性的整合和提升。其建设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以市场核心业务“交易结算”为主线, 梳理、整合和优化现行批发市场管理全过程业务流程;建立一个业务覆盖、管理创新、系统集成、结构优化、资源整合、高效便捷的大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新技术, 实现果品批发市场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第三代系统全面覆盖了交易业务管理系统、内部管理、配套服务等, 实现了核心业务和配套服务的集成, 保证了交易结算数据和资金支付的一致性, 提高了市场服务效能和质量;实现了批发商交易过程公开透明, 全程跟踪和监控, 体现了买卖双方和员工共同参与市场管理运行的要求;实现了商品交易与包装、磅秤、代收代扣费用、质量安全追溯、银行联网的集成, 通过统一的平台架构和数据体系, 为各项业务之间的业务流转提供了可能;实现了内外网站发布的集成, 达到内网实施交易结算管理和外网交易查询、外网公布果品资讯、价格行情的有机结合。

从信息技术对批发市场业务的推动力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演进的历史, 如果说, 第一次信息技术的应用, 作为业务的支持手段, 只能算是经营工具的一部分的话, 那么第二次信息技术就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 而今天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市场交易结算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是市场生存的基础, 更是批发市场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三、信息化管理助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现代批发流通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重大突破是围绕着计算机技术在批发流通中的应用实现的。批发市场在流通的各个环节都配备信息网络系统, 实现了从批发商进场登记、商品管理、会员充值、交易刷卡、货款结算、食品追溯、包装管理流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是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系统管理分析于一体的系统, 全面拓展了批发流通的信息化服务项目, 并提高了服务效率, 这大大提高了批发市场的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

果品批发市场围绕着信息技术在批发流通中的应用具备了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的在服务质量、管理效益、流通效率和员工素质等方面的优势, 就有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可能。

(一) 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电子交易结算系统的实施, 市场以电子秤一体机为核心的流程改造, 实现了进场登记、充值、交易、结算、押还包装、租用磅称、代扣费用的信息共享和贯通。批发商进场登记、采购商进场充值、看货、成交、刷卡、提货、出门, 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一次采集, 多环节共享;批发商交易结束, 即可到结算中心结算取得交易款。一个商品批次号结算付款, 平均不足一分钟就可完成结算付款全过程, 大大缩短了收款、结算、付款的时间。各个岗位人员准确、及时、全面地共享服务对象信息, 大大减少了人为差错, 有利于交易和服务, 提升服务质量。

(二) 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信息化提供了先进、科学的平台, 为强化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临时户、经营户、承租户, 不同批发商进场销售, 系统可以根据不同批发商不同品种设置费率, 并设定不同岗位人员的操作权限。信息系统设置费率修改权限, 结算时自动按费率收取市场管理费。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市场建立公平、公正、平安交易秩序, 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是信息化带来的各环节手工操作和人工干预的减少, 快速准确的统计, 监管力度和透明度的增加, 最大限度地控制了跑费、漏费、冒领、错扣等现象;二是经营效率的提高, 搬迁五年销售额从6.5亿元增长到35亿元, 年均增长5.7亿元。

(三) 信息化管理增加间接效益。

在间接经济效益方面, 因工作效率提高、客户车辆流动加快, 交易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 交易质量、市场形象、规范化、透明化等无形资产提升。在由杭州市品牌办和《杭州日报》社主办, 市经委、市建委、市旅委、市贸易局、市外经贸局、市城市品牌促进会联合举办的由杭州市民投票产生的“第二届我心目中的杭州品牌”评选活动中, 杭州果品集团有限公司是市场类唯一入选的品牌并最终进入10强。企业品牌得到了社会认同, 珍惜企业品牌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

国际知名调研机构Forrest Research总裁George F Colony说:“今后技术就是业务, 业务就是技术。”在这种趋势下, 专业批发市场的信息技术不能只专注于应用, 而更应关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改善、客户关系的提升、业务绩效的提高、管理运营成本的降低, 或者发现新的业务收入来源。信息技术只有和批发市场的业务目标紧密结合, 通过深入影响业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依靠信息技术切实帮助降低成本、减小风险, 或者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加速业务增长, 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也体现出信息技术无可替代的价值, 让信息技术对批发市场的贡献上升为企业的“竞争力”。J

参考文献

[1].崔辰.浅谈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05) .

[2].桂昭明.企业竞争力研究新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毅.探索企业科技管理的新路子[J].安徽化工, 2007, 33: (1) .

[4].朱伟雄.从信息技术的演变看业务与技术融合[N].中国计算机报, 2007-4-16.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9篇

1990年,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 和哈默 (Gary Hamel) 于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的论文。“核心竞争力”这个名词逐渐被学术界所使用。

核心竞争力原意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张维迎教授曾把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总结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五个特点。

我们认为锻造专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 以学科建设为依托, 结合地理、行业和资源特点, 凝练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积累性学识, 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 从而使专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专业核心竞争力锻造计划的内涵

广西大学实施的专业核心竞争力锻造计划, 是以相关优势学科为基础, 面向广西的制糖业、造纸与木材加工、有色金属、电力、木薯业等优势特色行业培养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同时, 挑选一批重点专业进行综合性改革。例如, 对泰语等专业进行东盟导向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进行产业支撑型、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创业复合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进行协同创新型、社会工作等专业进行社会服务型、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进行国际合作型综合改革。

三、广西大学在专业核心竞争力锻造方面的举措

1.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所谓办学理念, 是指对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 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 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办学理念对办学起着定向的作用, 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专业办学理念, 是指学校对所办专业的定性、定位及核心能力的认识, 即要把所办专业打造成什么样的专业, 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专业办学理念对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起着定向的作用, 引导着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根据广西大学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学生为本, 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评价为检验标准,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协同育人开放式的专业办学理念, 培养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14+10”产业体系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所需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针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确定优先发展专业

要切实根据本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确定优先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和重点扶植专业时。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发展战略, 培养适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滇桂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 为中国与东盟创造新的“钻石十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不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开展全程互动改革措施不得力、成效不显著的专业, 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进行压缩。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优化人才知识结构, 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创造性提出开展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 将实现知识能力大纲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素与用于实现这些要素要求的每一门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一一对应起来, 建立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专业培养计划实现矩阵, 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学校在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开设特培班的基础上, 相继在外国语学院开设“多学科背景大学英语口译特别培训班”, 在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开设“信息技术创新英才实验班”, 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011年,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首次开设了信息技术创新英才实验班, 首批招收了20名学生。该班采用多元、灵活化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大力挖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研能力, 致力培养有较强科研、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信息类精英人才。

2011年11月, 我校首期多学科背景大学英语口译特别培训班在外国语学院正式开班, 首批招收25名学生。该班致力于培养多学科背景下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外语能力的、能更好适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首期多学科背景大学英语口译特别培训班课程将安排四个学期完成, 每学期课内学时为36, 共授4学分, 选拔对象为就读于我校全日制非外语专业本科二、三年级学生中专业成绩优良、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通过选拔而进入培训班的学员们将在培训课程中接受基于本专业的英文演讲、辩论、中级口译和高级口译四个子课程的训练, 并获得优先选派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担任随同翻译工作、担任外教助理等大量的实践练习机会。

在全校所有课程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仅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 参与课改教师人数达到3308人次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19人) , 课改课程达到2241门次, 覆盖全校所有学院。

4.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建设卓越的师资队伍, 打造能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专业教学生态群”, 是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开展以爱岗敬业、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内容的师德教育, 弘扬教师热爱事业、挑战自我、追求崇高、追求卓越的思想。

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 打造专业不同教学方向与层次之间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针对学科人才状况、专业特色和发展突破口, 建设不同类型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加强团队核心成员培养和必要拔尖骨干力量引进, 快速提升团队水平。

5.构筑坚实的学科支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 高水平的学科促进高水平专业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学科引导方向、凝聚团队、搭建平台的作用, 促进优势学科资源向本科优质教学资源转化, 才能促使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为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推动专业内涵建设。

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牢固树立“一流教学+一流科研=一流专业”的专业建设理念, 坚持学科建设必须有利于专业建设, 坚持教学、科研并重, 把科学研究引进整个教学过程, 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积极为本科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智力和科研资源, 为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为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机制, 将本科专业建设纳入学科建设范畴, 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本科教学的发展, 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在学科建设方案中, 将建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的机制纳入学科建设范畴, 把重点学科建设带动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遴选学科群研究方向的重要指标, 并制定具体的建设措施。建立重点专业遴选和建设机制, 要求遴选重点专业必须有较强的学科 (群) 支撑, 有良好的学术环境,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合作办学, 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依托学科建设成果加强专业建设。立足学科前沿, 以重点学科、博士点或者硕士点为支撑, 开设适应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起点的新专业。利用成熟的学科研究方向调整专业方向。以优势学科为支撑建设优势、特色专业等, 着力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的专业。

四、实施专业核心竞争力锻造计划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施专业核心竞争力锻造计划, 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等3个专业正式入选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我校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农垦阳明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我校《家畜寄生虫与公共健康卫生》和《木材美学》入选教育部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批建设项目, 《碳减排与低碳生活》入选教育部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二批建设项目。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获得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我校获得20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以教学过程强化为抓手, 为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 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的课程改革项目2012年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参考文献

[1]毛亚庆, 夏仕武.何谓大学核心竞争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 (2) :108-112.

[2]C.K.PRAHALA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0, 68 (3) :79-93.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10篇

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 优势

会计专业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 因为任何一个单位, 只要存在经济活动, 就需要会计工作。所以, 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十分广泛。就业市场对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2.劣势

第一, 全国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设置较多, 社会上各种会计培训班的开办使毕业生人数超过社会需求。第二, 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市场需求形成较大反差。主要表现在:会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存在一定的脱节。

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因素分析

1. 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地方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输送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希望应聘者到单位后就能胜任工作, 这样既给单位解决了会计人员缺乏的问题, 也减少了用人单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所以市场上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然而,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 使得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 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 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

2. 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从社会整体来看, 那些简单的操作型会计人员确实饱和了, 但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会计人员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 有沟通协调能力, 较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1], 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但由于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和需要, 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考虑社会需要,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与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不相符合。使会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与思考

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 适应各类企业及非盈利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1.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大学生明确努力目标, 制订合理学习计划;帮助大学生选择客观的就业目标, 树立正确就业观;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总结、了解自己有什么优势可以提供给用人单位, 找准自身位置, 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帮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清楚对方正在寻找具有何种素质的人才, 用人单位的相关背景信息、招聘信息以及企业文化, 从而自信地发挥自我潜能, 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 成为初入职场的胜利者。

2. 加强综合培养, 提升自身竞争力

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不仅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业务能力, 还必须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财会职业道德、再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事实证明, 就业竞争力强的大学毕业生自然而然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3. 增强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针对会计类大学生缺少实践锻炼和实践经验的特点, 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 使学生充分得到实习机会, 在实习过程中增强工作经验[2]。学校应该与企事业单位签署实习基地协议, 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参与部分会计业务操作;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和发现实际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固定的寒暑假实习岗位或机会。

4.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提高就业竞争力

有针对性地通过考试取得一些和会计专业相关的证书, 作为学历的补充和延伸, 通过考试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理论知识, 增强应聘的成功率。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毕业生手中所持有的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鉴于此, 可以将一些和会计专业相关证书的取得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中。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学习任务后, 即可获得毕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要求的证书[3]。

参考文献

[1]宋胜菊, 宫严慧.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现代会计与审计, 2005 (6) :16~26.

[2]李蕊, 孙悦, 王海静.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 2009 (8) :126~127.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11篇

加快理念创新,增强改革力度

办学中,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根据“大专业、小方向”的专业方向设置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学院领导意识到,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让学生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又能够使其在某一个领域内有所特长。为此,学院加强专业改革的力度,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入手,打造核心专业。

为给核心专业的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学院在教学基础设施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不断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增加图书资料。根据“长期性、综合性、实效性、互惠性”的原则,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扩大校外实习的规模,为毕业生就业拓展更为广阔和稳定的平台。同时,学院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

实践中,学院不断增强改革力度,进一步强化了教学质量意识,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重新修订核心专业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从根本上确保教学质量。

打造核心专业,提升综合实力

以往,学院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是基于学科体系的,并且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固定教学程序,而打造核心专业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固化的教学程序。为此,学院在实践中积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平行设置专业课与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

实践中,学院以任务为中心,将所有与实际工作有关的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尤其是将国际上最新的技术知识融入其中。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能力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在讲、学、练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建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应当以教、学、作为一体。既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学院计划在三年内实现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包括“电气机车乘务作业”“电力机车控制系统的调试、故障检测与维护”“电力机车空气制动机运用与故障处理”等。在此过程中,学院与企业共同确定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案以及评价标准,坚持以“工学结合、学训一体”为原则,突出实用性,具有针对性,体现操作性。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学院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以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的技能点作为教学的核心,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改革教学考核。学院认为,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考核方式,不仅要能够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突出学生的技能水平。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书面考试、现场实作考核、小组研讨、提问、故障测试以及处理等方式。在考评机制上,根据开设课程的不同特点来确定,重点是突出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加紧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教材向来十分紧缺,而现行教材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不利于核心课程的打造。因此,学院组织编写了《电力机车乘务作业》《电力机车控制系统的调试、故障检测与维护》等多部适用于当前铁路电气化专业的教材。同时,学院组织精兵强将,编制了与这套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实现了核心课程教材的数字化发展,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建立核心专业教学资源库。整合当前专业教学资源,成立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是核心专业发展的关键。在建设中,学院将现有教学目标、专业标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等整合处理,最终形成专业教学标准子库、专业教学素材子库、自主学习型课程子库等几个重要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为职前培训、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培养学科带头人,扩大“双师”规模

核心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为此,学院决定采用内培与外聘相结合的模式,为每个核心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同时培养后备专业带头人一名,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层次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

培养骨干教师。实践中,学院引进电力专业高级工程师1名,电力牵引运用部门或牵引供应电方向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或工程师2名,本科院校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2名,内部培养5名骨干教师,使之具有副高以上职称,高级职业资格或有两年以上企业顶岗工作的经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新技术发展动态,对本专业教学工作有深入研究,实际操作技术过硬。通过三年建设,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达到了90%。

扩大“双师”规模。学院首先建立了系统性的“双师”培养运行机制,每年重新考核现有“双师”的资格。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与项目设计。安排教师进入专业对口企业,挂职锻炼,并且为其创造机会参与高职师资培训或铁路专业院所培训,争取考取铁路机务行业特许资格证书,以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院还制定了激励机制,为双师素质教师提供晋升职称、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的优厚待遇,保证双师素质队伍的稳定,为核心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在人才发展战略上,学院认为不仅要走出去,同时也要请进来。为此,学院从企业中聘请从事制造、检修及运用工作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研活动,在确保本专业及专业群兼职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打造核心专业群,提升学院软实力

在打造核心专业的基础上,学院整合现有学科资源,着力打造核心专业群,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践中,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资源共享,降低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的优势,增强核心专业的竞争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搭建专业群平台,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在借鉴电气化铁道技术核心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快专业群建设,尽快完成专业群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核心专业群主要包括铁道信号专业群、铁道车辆专业群,计划在三年内将其中的“车站计算机联锁”打造成院级精品课程,把“铁路客运组织”和“车辆运用”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完成《车站计算机联锁》《区间信号》《车辆运用》等6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群中各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学院将“区间信号”“车辆制动机”“铁路客运组织”3门课程作为专业群平台课程,依据铁路行业的要求及特点,对专业群平台课程进行特色包装,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实现资源共享。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 第12篇

一、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都斯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公司企业或者特定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2]。而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正是由此衍生而成。高职院校包括许多专业,其核心竞争力会有所不同,亦有共同之处,包括以下四种内容:一是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二是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在从事相关工作时,能够认真、严谨、仔细完成,不怕辛劳,敢于拼搏;三是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四是勇于创新意识,能够突破传统束缚、勇于开拓创新。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意义

(一)以赛促教,有利于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竞赛,重视实训室、实训设备的建设,在教师教学方法、实训技能等方面上下工夫。通过各专业技能赛项的规划与整理,将赛项项目融入相关教学任务之中,教师授课方法、技能与赛项衔接,熟悉赛项的内容与模式。学生有机会学习到前沿的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并且与生产一线的技术融通,能够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3]。任课教师每年根据赛项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与研讨,亦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与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技能,如此方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以赛促学,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为了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高职院校会非常重视这项非常有显示度的竞赛,会抽调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并且会从相关专业中选择合适的学生组成几个参赛队。这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知道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性,无形之中会激起大家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大家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会花更多的工夫去训练,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亦须培养起职业素养,使他们具有“工匠精神”,像工匠一样,不停地研究自己的产品,改进其生产工艺,坚持执着的追求,把品质从99%提升至99.99%[4],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

(三)以赛促“进”,有利于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职业教育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进步,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智商表现之一)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情商表现之一)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使他们善于团队合作、相互帮忙、关心集体友爱他人。

一般而言,对于综合性的职业技能竞赛,都是团队参加,就需要合理搭配选手,有些学生善于编程、有些学生善于动手等,让他们平时勤加联系,相互配合、培养默契感。要使他们知道,每个人都不是万能之人,都需要团队互助协作,自己亦须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如此方能形成合力,一起解决问题。

(四)以赛促改,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来,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越来越正规,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其获奖的比例控制在60%[5]。换言之,要想获奖亦是不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来促进教学改革。专业教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变革,引进项目化教学,将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融入专业课程的项目中,通过练习,提高职业技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做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氛围不佳,后劲不足

当下,职业技能竞赛越来越受到重视,既有学生的竞赛,也有教师的竞赛。然而,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氛围不够,主要表现在:上级部门有竞赛时,院校组织师生参赛时比较难以及时物色到合适人选。教师难以积极参加,常规做法是院系领导强制性要求年轻教师参加,然而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职教理念薄弱,在大赛中的表现亦比较一般,难以摘金夺银。就挑选学生选手而言,学生亦不会主动报名,一般是教师指定为主,再进行相关训练。而且,每一年都需要再挑选学生作为选手,常常发现有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完,或者没有学好,需要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方能参加比赛,学生后劲不足,亟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6]。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为赛而赛现象严重

举国上下都很重视职业技能竞赛,现已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特别是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为了增加参赛学生在竞赛中获奖的机会,首先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进行赛项的训练,而且是重复性练习,甚至把同一时间开设的专业课程给停掉,通过几十次甚至更多的训练来使他们在大赛之中能够熟练上手,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完整性,未能全面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其次,高职院校会让几位教师专门进行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可以冲抵其他教学工作量,教师们只为参赛学生服务,而不会再扩大其培训训练的面,亦无法做到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来推动专业的学习。因此不能为赛而赛,要综合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后勤供给体制落后

职业技能竞赛逐渐成为评价高职教育的有效手段,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在职业技能竞赛方面花费很多精力,为了体现公平公正,为了与生产一线技术一致,职业技能竞赛会选用最先进的设备。这对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提出较高要求,需要高职院校购买大赛的指定先进设备,但是由于后勤供给体制落后以及经费或者预算的时间限制,高职院校不能在极短的时间花“巨资”购买相关实训设备,自然不能为赛前培训的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训设备与条件,这使学生的模拟训练大打折扣,在真正参加竞赛之时,就难以竞争过其他选手,也就失去崭露头角的机会[7]。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后勤供给体制,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使得教育投资机动灵活。

(四)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机制不够健全

经过几年的职业技能竞赛,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每次组织参加竞赛时都比较被动,从指导教师的选拔到参赛学生的选拔都是问题,究其原因,是缺少健全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作为保障与支持。比如说技能竞赛的获奖面仅为60%,其他的都与奖项无缘,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压力较大,他们担心虽然尽心尽力指导学生参赛,最终一无所获。每次都是匆匆选拔学生组队参训,好多时候发现学生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学好,未能完成赛项任务。在后面的职业技能竞赛中,高职院校要优化竞赛机制,从根本上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消除教师的顾虑。要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及开设顺序,兼顾竞赛举办的赛项任务等等。

四、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要营造职业竞赛环境

纵观高职教育发展的十多年,技能竞赛进行了近十年,各大高校都会参加,也获得了不少奖项。那么,高校各个专业院校平时可以将所获的奖项拍照存下,在部门网站建立专栏,上传所有的奖项,在院系的文化走廊也开辟学生获奖专栏,将学生的获奖展板放置其中,每年根据新获奖的数量更新一次。让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感受到技能比赛的氛围,了解技能比赛,逐渐愿意接触技能比赛,慢慢地喜欢上技能比赛。平时学生技能比赛获奖后,我们及时撰写新闻在学校官网报道,也可以在微博、微信中报道,精心打造正能量的职业技能竞赛文化氛围。学生处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然会萌发参加技能竞赛是一种光荣。

(二)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有机互融

各专业结合历年各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情况,合理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互融。为了参加竞赛,往往购买了大赛指定设备,有些是“大型设备”,则更需要与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大型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教学成本,让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就能接触到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任务,使同学们提前熟悉各项任务,为以后的选拔乃至参赛做好准备。结合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的开设顺序,使学生能够充分得到学习。当然专业课程在与职业技能竞赛融合的同时亦须与产业生产技术一致,使上述三要素在教学活动中保持合理的有机构成,形成合力,促进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优化高职院校后勤供给体制

古人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职业技能竞赛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完善竞赛的保障条件。高职院校要能成为竞赛的坚强后盾,则要优化后勤供给体制,改变墨守成规的做法,要给职业技能竞赛开绿灯,对于竞赛的指导设备,经过正规程序,允许短时间购买,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8]。同时,允许为了满足竞赛的要求,建设“硬环境”,使技能竞赛的场地与现实竞赛环境一致,使学生在真实的竞赛环境之中进行演练,收到较好效果。学生为了参赛训练,亦须在假期中进行训练,这就需要后勤提供食宿,同时适当给予伙食补助,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四)优化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机制

为了更好地参加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参赛学生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势必会消耗许多精力,为此需要对指导教师减免教学工作量并给予相应的补助与激励,比如实验实训的设备、耗材购买要及时,在指导学生期间不用上课,年度的教学工作量减免1/4~1/3,同时考虑周末节假日晚自习等加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另外比赛获奖后根据级别给予经济奖励。平时进行教学时就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挑选优秀的学生作为参加技能比赛的备选库,作为拔尖人才项目,教师结合比赛另外给他们上课训练,并且在认可学分的同时减免相近的专业课。学生在训练期间给予一定的伙食补助,比赛获奖后也有奖励和荣誉证书,学校也会优先考虑将他们评为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如此,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优秀的稳定的参赛学生团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参加技能比赛,也更容易获得奖项[9],掌握的专业技能更全面、更扎实,其专业核心竞争力自然得到提升。

当下,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不能为了竞赛而竞赛,而要理性观察、立足长远,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从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合理采取策略优化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其健康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一起讨论研究,形成合力,共同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如此,方能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亦得到提升。

摘要:当下,高职院校存在竞赛氛围不佳,后劲不足,为赛而赛,后勤供给体制落后,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经过研究分析,提出营造职业技能竞赛环境,与课程有机互融,优化高职院校后勤供给体制及职业技能竞赛机制等措施,改变职业技能竞赛现状,从而提升高职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专业核心竞争力,高职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3-01)[2016-05-15].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廖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87-188.

[3]袁青.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6-7.

[4]李文.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教论坛,2010(4):48-49.

[5]罗尧成.职业技能竞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对参赛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36-37.

[6]隆平.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对接[J].职教论坛,2012(11):11-12.

[7]黄日强.韩国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26-27.

[8]吴小娴.青年志愿者活动与高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之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2(5):136-137.

上一篇:休闲产业下一篇:中学运动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