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以上工业范文

2024-08-08

规模以上工业范文(精选10篇)

规模以上工业 第1篇

一、总量不断扩张, 引领支撑作用突出

1.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2010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90亿元, 同比增长10.5%, 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 (1112.1亿元) 净增977.9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4%, 比“十五”期间快1.9个百分点。

2.对经济发展贡献大。2010年, 大庆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2.1%, 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7%。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9.9万人, 比2005年末增加8万人, 资产总额达到3453.6亿元, 是2005年的2.1倍, 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有力的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占全省份额高。从企业数量来看, 2010年大庆市工业企业 (737户) 占全省 (4895户) 工业15.1%, 工业增加值总量 (2090亿元) 占全省52.2%, “十一五”期间占比最高的2010年占52.2%, 占比最低的2006年占50.3%, 五年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从实现利税来看, 2010年, 大庆市工业利税 (1375.1亿元) 占全省工业的66.6%, 对全省利税的贡献率达67.5%。

二、结构持续优化, 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大中型企业规模增大, 小型企业数量增长快。2010年, 我市工业企业中有大中型企业53户, 比2005年增加19户, 小型企业684户, 比2005年增加281户, 年均增加56户。户均增加值由2005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8亿元, 其中小型企业的户均增加值由1097万元增长到2317万元, 大中型企业的户均增加值由31.4亿元增长到36.4亿元。

2.非油工业比重提高。2010年非油工业实现增加值590亿元, 同比增长31.9%, 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净增440.5亿元, 五年翻了近二番, 非油工业比重达到28.3%, 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3.非公有制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 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572户, 实现增加值175亿元, 同比增长61.8%。比2005年企业户数净增282户, 增加值净增121亿元, 五年翻了1.7番。

4.地方规模工业拉动作用明显。2010年,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290亿元) 由“十五”期末6.4%上升到13.9%, 提高了7.5个百分点。对工业的拉动由2005年2.2%提高到2010年的5.4%, 提高了3.2个百分点。

三、规模速度双跨越, 地方工业发展喜人

1.总量翻番, 速度加快。2010年地方工业企业达到731家, 比2005年增加302家, 实现增加值290亿元, 同比增长55%,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4.8%, 比“十五”期间加快6.9个百分点, 增加值总量比2005年净增219.3亿元, 五年翻了近两番。

2.重点骨干企业作用明显。2010年, 地方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8.8亿元, 同比增长49.3%, 是2005年的3.5倍,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8.5%,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有134户, 比2005年 (49个) 增加85个, 超10亿元企业有16户, 而2005年仅有9户。

3.单体规模壮大。2010年, 工业户均增加值达到3967万元, 比2005年户均增加值 (1618万元) 增加2349万元。

4.地方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极大地带动了城乡就业。2010年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共吸纳的从业人员约8.2万人, 比2005年增加了近2万人, 对缓解就业压力, 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重点行业发展迅猛, 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1.原油稳产、石化工业稳步发展。2010年, 原油保持稳产, 生产原油4000万吨、天然气30亿立方米, “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天然气137.1亿立方米, 比“十五”期间增加29.7亿立方米, 规模以上石油行业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 同比增长1.8%,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2%。

石化行业在120万吨柴油加氢、5.2万吨聚丙烯酰胺等项目建成投产, 120万吨乙烯改扩建、30万吨聚丙烯二期等大项目加快推进的带动下, 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全年原油加工量1306.4万吨, 同比增长8.7%, “十一五”累计原油加工量6147.4万吨, 比“十五”期间增加290.2万吨。石化工业实现增加值360亿元, 同比增长27.8%, 是2005年 (77.9亿元) 的近4倍,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9.7%。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95个, 比2005年增加54个。

2.农产品加工业、建材行业、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数量超百, 发展速度迅猛。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行业、建材行业、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07个、187个、252个, 分别比2005年增加35个、93个、105个;分别实现增加值59.6亿元、40.5亿元、51.9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31.7%、45.3%、38%。各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如2010年水泥产量达328.3万吨, 是2005年末的4.1倍;乳制品产量26.9万吨, 是2005年末的2.2倍;机制纸及纸板24.8万吨, 是2005年末的3.6倍, 主导行业集群化已初见端倪。

3.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发展潜力业已显现。2010年, 全市工业企业中具有新兴产业活动的单位为125户, 完成工业总产值242.6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232.4亿元, 利税总额35亿元。据测算实现增加值75.9亿元, 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6%, 若扣除油的基数, 则占全市的12.9%。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9.8%, 比全省平均增速 (22.1%) 高7.7个百分点, 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19.3个百分点。

五、效益指数攀升, 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1.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 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03.2亿元, 同比增长28.9%,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3%。从全市33个行业大类看, 对全市工业拉动较大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5.5亿元、863.1亿元、180.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0.5%、19%、70%。

2.企业利税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75.1亿元, 同比增长42.9%,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6%。2010年, 从33个行业大类看, 对全市工业利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贡献率达97.3%。

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735, 比全省平均高389.64点, 同比上升137.74点。

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研报告 第2篇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本着工业强镇的思路,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努力克服土地、电力、人力等资源要素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工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体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乡镇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全镇共有乡镇企业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从业人员4500余人,初步形成了纺织、化工、皮革加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

二、经济运行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一)20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0440万元,同比增长15.7%;地方企业入库税金520万元;同比增长81.9%;工业固定资产规模投入7500万元,同比增长159%。以上综合经济指标反映了2005年我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是健康持续发展的。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近年来,我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05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家,全镇规模工业企业达5家,新增私营企业6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规模集聚效应得到进一步凸现。

3、规模企业发展态势仍坚挺。

2005年,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26500万元,占年任务的107%;同比增长15.7%;销售收入完成25970万元,占年任务的109%,同比增长15.1%;完成入库税金500万元,占年任务的111.1%,同比增长24.6%。纺织、皮革、化工、机械等优势产业唱了重头戏。 (二)工业预期发展目标

完成限上企业工业总产值36500万元,增长26.7%;完成销售收入35000万元,增长25.4%;产销率达到98%;入库税金530万元,增长17.8%;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

三、我镇主要企业情况及今后发展方向

1、荣昌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现有企业职工680余人,主要产品有普梳、半精、精梳棉纱,年产棉纱5000吨,生产的“济水”牌棉纱,经省纺厅测试后,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公司的名牌产品。年用电量2200万千瓦。公司拥有国内外先进设备200余台,环纺纱锭4万枚。2005年实现产值7000余万元,销售收入达6500万元,实现利税330万元。20预计产值可达9000万元,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利税350万元。主要产品价格:普梳32S19800-0元/吨/,半精30 S21000元/吨,精32 S23500元/吨/,年根据目前出口形势及国内需求,棉纱销售整体水平有增长态势。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

到底,企业生产规模达到10万锭,完成产值2.8万元,实现利税2800万元,力争把荣昌建成一个以纺纱为主的大型纺织龙头企业,并规划设计兴建综合纺织工业园区。

2、兴达纺织有限公司:现有企业职工350余人,主要产品为纯棉纱,年产量1200吨,产品价格在20000元/吨左右,主要生产设备为1万7千锭纺纱设备,年用电量450万千瓦。2005年实现产值2300万元,销售收入2100万元,利税120万元。2006年棉纱预计销量持续有升,价格平稳变化不大。

3、源诚皮业有限公司:现有职工350人,拥有四条皮革加工生产线,设备技术先进,年皮革加工能力达30万张(主要是猪、牛、羊皮加工),2005年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销售收入3800余万元,利税50万元。

四、规模以上企业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型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企业管理理念。

我镇大部分企业产品多为粗加工、浅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竞争力弱。在企业管理上多半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二)生产能力不能正常发挥。

受各种因素影响,使一些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镇规模工业的快速增长。

(三)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纺织企业处境艰难。

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纺织企业在融资、能源供应等方面出现一定困难,进而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据最新调查显示,纺织企业由于宏观调控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其总营业收入的比率达到了20%左右。

(四)部分原材料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工业生产和效益。

由于目前煤、电、油、运及大部分原材料供应相对紧张,价格上扬, 另外物价上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集中于产业链中游的企业不能将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完全转移到下游产品或消费者,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只能通过内部挖潜来消化。

(五)流动资金供应紧张。

当前由于各金融机构“慎贷、惜贷”依然存在,中小企业因达不到贷款要求不能贷款等多方原因,商业银行的大量资金闲置与工业企业流动资金供应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

五、今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力度。

大力扶持纺织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实力,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品牌含金量,着重引导企业提高管理层次,降低生产本成,争创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鼓励扶持企业积极参加各项经济交流、展览(如广交会等)。

2、破解资源要素制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面对全球性的原材料居高运行,加上我镇土地、电力、人才等资源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走高效益、低耗能、高附加值的工业化道路。

3、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优势行业发展的智力支持。

积极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转变家庭式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尽快形成优势行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对企业职工培训,提高其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促进其更好发展。

4、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企业资本经营

拓展资本经营,推进资产重组。切实加强对企业资本运作的指导和服务。加强银企合作,支持企业进行多渠道融资,

5、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营造工业发展氛围

规模以上工业 第3篇

今年上半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248.2亿元,同比增长22.0%;完成工业总产值4188.4亿元,增长36.6%,实现产销率96.4%,提高了1.2个百分点;预计实现利润220亿元以上,增长50%。

上半年增加值增速最高的是辽源,增长31.3%;效益最好的是长春和松原,分别实现利润97.3亿元和85亿元。县级工业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磐石全年产值有望达到200亿元,德惠、延吉、梅河口、前郭有望超过百亿元。产值超百亿元大企业继续拉动全省工业快速增长,上半年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2%,拉动工业增长11.8个百分点。

长春市上半年GDP增速17%

增幅列副省级城市之首

今年上半年长春市实现GDP1042.8亿元,同比增长17.2%,增幅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也是唯一超过17%的城市。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3亿元,增长10.8%;第二产业完成551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完成448.8亿元,增长13.4%。

长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姜治莹表示,今年上半年长春市多项经济指标和重要工作成果均好于预期,突出了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三大主题,农林牧渔业开局良好,工业产值和效益取得突破,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市建设与管理工程有序进行。

吉林省重点项目金士百

80万吨啤酒扩建工程竣工

7月24日上午,吉林省又一重点项目——四平金士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80万吨啤酒扩建工程竣工庆典,在公司仙马泉厂区举行,标志着企业发展迈上了大发展、快发展的新台阶。

据介绍,四平金士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装备能够生产各种规格瓶装、听装、桶装等包装形式的啤酒,市场以吉林省为中心,并辐射到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目前,公司生产的纯生啤酒产销量占全国纯生啤酒的第2位。金士百80万吨啤酒扩建工程总投资2.9亿元,引进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控制精准,自动化程度极高。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将由现在的40万吨提高到80万吨,单厂生产规模东北最大、全国第3,不仅实现了企业生产规模的跨越,也实现了企业自动化酿酒的历史性跨越,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模以上工业 第4篇

图片分享:

分经济类型看, 6月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集体企业增长1.7%, 股份制企业增长10.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8%。

分三大门类看, 6月份, 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 制造业增长9.6%, 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6%。

分行业看, 6月份, 41个大类行业中有4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 纺织业增长8.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7%, 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9%, 汽车制造业增长10.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2%,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0.8%。

分地区看, 6月份, 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1%, 中部地区增长9.4%, 西部地区增长11.2%。

分产品看, 6月份, 464种产品中有310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 发电量4253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6.0%;钢材9084万吨, 增长7.2%;水泥22754万吨, 增长8.8%;原油加工量3960万吨, 增长10.8%;十种有色金属343万吨, 增长6.7%;乙烯132万吨, 增长11.1%;汽车185.2万辆, 增长13.5%;轿车103.7万辆, 增长13.1%。

规模以上工业 第5篇

2011年,栖霞区工业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以光电显示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全区“十二五”期间能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运行中,仍然存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订单不足、生产资金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2012年,继续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969.36亿元,同比增长26.0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产销率为97.45%,生产和销售基本保持同步。1-12月,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7.1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98.6亿元,同比增长20.61%;实现利润总额65.37亿元,同比增长17.2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18.35%,基本与上年持平。

随着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我区工业经济总体呈现“高新企业不断壮大,传统企业发展良好,高耗企业逐步淘汰”的产业格局。光电显示产业增势强劲,支撑工业经济总量

2011年,全区49家规模以上光电显示及电子信息等相关产品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产值933.4亿元,占全区产值比重为47.4%。其中,乐金显示、夏普电子、LG新港、乐金化学四家企业共实现产值789.1亿元,占全区产值比重为40.07%,支撑作用显著。其中,夏普电子顺应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产品结构,产品由中小尺寸显示模组向大尺寸LED产品升级,产品单位利润大幅增加,虽然年产量同比减少55.3万台,但产销衔接良好,效益明显提升。2011年,产销率维持在97%,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加29.1亿元,同比增长18.4%。乐金化学新增的3条生产线目前已全部量产,产能大幅提高。2011年,电池产量为44352万片,同比增加16165万片,增长57.3%;实现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82.4%。化学及新材料制造业发展良好,提升工业经济效益 今年以来,由于化学基础原料、水泥等物料市场价格持续处于高位,化学原料及非金属材料制造业生产效益良好。这两个行业作为我区的传统产业,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在向具有高新技术的新材料制造业方向转型升级。2011年,全区71家化学原料及非金属材料制造业企业共实现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73%,对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贡献率达到78.6%。其中,有21家属于新材料制造业的企业,共实现利润12.03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作为新材料制造的重点企业,金桐石化与江苏金桐化学两家企业在国内烷基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利条件下,及时扩大产量,各项指标表现出色,其产品的平均单价同比增加1579元,增长15.4%,产量同比增加3792吨,增长20.4%,共实现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52.5%,共实现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3 家电制造业稳步扩展,推高工业指标增长幅度

2011年,全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共完成产值99.73亿元,同比增长25.94%。其中,两大家电制造业企业——博西华和艾欧史密斯合计完成产值63.8亿元,同比增长27%,产值占行业总量的64%。今年以来,博西华年产洗衣机75.9万台,同比增加10.3万台,增长15.7%,2012年,该企业还将完成厨具工厂、马达工厂的扩建项目,进一步丰富产品线。轻纺制造业发展较快,增添工业经济特色

2011年,全区纺织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各项指标均表现良好,共实现产值23.07亿元,同比增长61.39%,产销率96%;实现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132%,对工业利润的贡献率为14.25%。其中,可隆特种纺织的高模低缩聚酯纺织品项目竣工投产,产量大幅提升,实现产值9.6亿元,同比增长57.6%,其安全气囊项目预计在2012年投产,将继续提升企业产品产量和市场竞争力。汉佰纺织全线投产,虽然产量随欧美各节日有所波动,但总体产量上升,实现产值11.3亿元,同比增长101%。高能耗企业逐步淘汰,工业转型升级稳步前行

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49.6%,比上年同期提高2.56个百分点。年底前,使用落后的炼焦工艺生产石墨及碳素制品的企业,全部退出了栖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四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东光光电(南京)有限公司、南京西奥仪表测控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南京栖霞山轧钢厂作为一家生产粗钢的老厂,于年末停业,进行转型改造。凡此种种表明,我区工业经济升级转型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二、工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产品产值比重偏低,产品出口增速放缓

2011年,全区完成新产品产值117.21亿元,同比增长12.18%,低于全区总产值增幅水平13.88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6%。其中,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同比下降较多,分别下降2.82和17.8个百分点。目前,仅夏普电子、艾欧史密斯在本地建立了研发中心,有一定的新产品比重。一些处在产业链低端,为大企业做配套的加工企业,根本不会考虑增加成本去进行新产品研发。

2011年,全区工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95.67亿元,同比增长14.7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16个百分点。2011年,欧美市场不景气,外销压力较大,夏普电子、新港LG 等原先以外销为导向的企业开始扩充国内市场。目前,夏普电子产品内外销比例基本持平,LG也基本接近持平。

2部分企业资金趋紧,财务成本骤增

今年以来,企业的财务成本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14.62亿元,同比增长47.38%。一些重点企业资金紧张。根据问卷调查,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南京电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钟山化工有限公司、南京武家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的资金缺口均在10%以上。其中,南京电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金缺口在20%以上,已经对生产环节中的物流、采购产生较大影响。

3部分企业订单不足,拖累产销利润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 第6篇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数据是衡量国家、行业和地区工业经济规模水平的主要指标, 按照国家统计制度, 对规模以上工业采取超级汇总方式全数统计, 而对规模以下工业采取抽样调查方式统计。从1998年开始实施规模以上工业统计以来, 500万元的标准已经延用了13年。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500万元的规模标准已经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就轻工业而言, 2005年全国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8.1万家, 到2010年底, 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已超过13万家, 五年之间, 企业数增长了63%。

数量庞大的统计对象给国家统计体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对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这样的背景, 国家对规模以上工业的标准进行了调整, 标准调整的背后, 政府将把有限的统计资源和精力倾注在对经济影响力大、有代表性的大企业上, 有重点地跟踪、调控行业龙头企业, 这一调整有利于夯实工业统计基础, 提高统计效率和数据质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09年工业经济和投资数据的测算, 按照新标准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投资项目数量分别减少约40%和23%, 但工业增加值总规模、投资项目完成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8%左右。

就轻工业统计数据来看, 实施新的统计标准, 对于轻工业总体的影响相对有限。我们对2011年上半年数据与2010年同期数据进行不同口径的对比测算: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标准提高后, 参统企业数量由12.7万家变为8.8万家, 企业数减少了30%, 但轻工业总产值由61969亿元变为57070亿元, 仅减少了7.9%。同时, 根据2011年1~5月份轻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与2010年同期数据对比测算:统计标准提高后, 影响整个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减少了8.5%, 利税总额减少了约6%, 其中利润总额减少了5.2%, 从业人数减少了11.88%。由此可见, 统计标准的调整不会影响统计数据对整体轻工业经济的涵盖性和代表性。

同时应注意到, 我国轻工业是由几十个不同的工业行业组成, 中小企业众多。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 企业规模和生产集中度各有不同。新的统计标准实施后, 对轻工各个行业的影响差异性很大:

一方面, 一些产业集中度较高, 企业生产规模较大的轻工行业 (比如饮料制造业) , 统计标准提高后, 参统企业数虽然减少了近26%, 而工业总产值仅减少了不到5%;同时, 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仅减少了4.37%和2.26%。因此, 统计标准的提高对这些行业的影响是有限的、局部的, 规模以上统计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行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 具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

另一方面, 一些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的轻工行业 (如钟表、眼镜制造行业) , 统计标准提高后, 参统的规模企业数量削减过半, 产值削减近30%, 同时, 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减少了30.23%和22.67%, 从业人员减少了26.17%, 新标准数据占行业比重过轻, 难以全面、整体反映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因此, 规模工业标准的提高导致参统企业过少, 严重影响了行业数据的行业代表性, 为相关部门跟踪行业生产发展、说清行业运行情况造成了一定困难。

针对国家统计制度变化给轻工统计工作带来的影响, 轻工各统计管理部门应着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要相应调整轻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相关目标数据。由于统计标准的变化, 参统的企业数明显减少, 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和增长速度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 各行业管理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 要及时调整各主要经济指标的“十一五”测算基数和“十二五”发展目标, 并相应调整今年行业发展的预测数据。

2、继续加大对轻工行业规模以下企业的统计力度。特别是规模在500~2000万元的企业统计, 各行业协会要大力开展对会员企业中规模以下企业的统计工作, 发挥行业协会在联系中小企业、反映企业发展问题和诉求的渠道作用, 做到抓大不放小, 鼓励企业上台阶。

规模以上工业 第7篇

累计总量已超去年全年。1-10月,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增加值比2009年全年多568.1亿元, 同比增长16.2%, 分别高出上年同期 (13.4%) 、全国 (16.1%) 2.8个和0.1个百分点。

轻重工业增幅同步小幅回调。1-10月, 全省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8%和16.8%, 均比1-9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分别高出上年同期2.7个和2.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 第8篇

一是从主要行业看, 纺织业增长8.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7%, 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2.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1.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3%。

二是从主要产品看, 原煤2.5亿t, 同比增长9.6%, 原油1 603.2万t, 下降1.1%;发电量2 838.9亿kW·h, 同比下降2.7%;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4 542.6万t、4 646万t和5 729.1万t, 分别增长6.0%、0.6%和7.4%;水泥1.5亿t, 增长13.5%;汽车114.8万辆, 增长29.0%, 其中轿车60.8万辆, 增长35.0%。

规模以上工业 第9篇

进入“十一五”以来, 陕西省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全省工业经济总量2006年突破2000亿元, 2008年突破3000亿元, 到今年年底有望突破4000亿元。2006年以后,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年均增长近160亿元, 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进入历史最好时期。2009年, 陕西省工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60万个, 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的38%, 人均GDP跃上了3000美元新台阶, 其中近一半来自工业。工业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工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部署, 以及省上各相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特别是“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促成了陕西工业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全面激活了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成为推动陕西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底, 陕西省基本完成国企改革攻坚任务, 而且完成了由滞后向走在全国前列的转变。陕西省的国有资产增值指标、国有企业发展速度及盈利水平在全国都排在前列。2009年陕西省国有资产达到5000亿元, 国有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陕西省积极实施“两大两化”战略, 造就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全面激发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 成为引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通过整合优势资源, 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领域, 形成了延长、煤业、陕汽、电子信息集团、省医药控股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2009年, 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13户, 延长石油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等正向年销售收入过千亿的大集团迈进。13户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68.67亿元, 实现利润462.27亿元, 上缴税金400.4亿元, 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6.1%、57.6%、58.5%。大企业大集团成为推动陕西省工业发展最活跃的市场主体。

规模以上工业 第10篇

一、工业企业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情况

(一)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认真贯彻落实能源降耗有关部署, 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推广节能技术, 推进节能技改, 强化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 加强执法监察, 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等多项措施, 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2011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582万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12.91%,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当量值, 下同) 同比下降4.55%。

(二) 高耗能行业依然是能源消费主体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32个行业看, 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这六个行业合计消费2440万吨标准煤,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消费总量的94.5%。

占比较大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降耗明显, 现价产值能耗分别下降23.3%、22.6%、12.9%。这些行业生产规模大, 降耗力度大, 对全市节能降耗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 主要能源品种消费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

2011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7.3亿元, 同比增长18.3%, 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 能源消耗也明显扩大。原煤用于工业生产消费3424.1万吨, 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3.6%, 同比增长10.1%;电力消费365.6亿千瓦时,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4%, 同比增长12.8%;成品油消费14.9万吨,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8%, 同比增长49.4%。

(四)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平稳运行

我市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67.8%, 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火力发电加工转换效率38.6%, 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洗煤转换效率87.0%, 较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供热加工转换效率79.7%, 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炼焦加工转换效率91.8%, 较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五) 部分二次能源产出量有所增长

我市规模以上二次能源生产企业有34户, 主要集中在发电、供热、洗煤、炼焦等行业。2011年火力发电量336.6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9%;热力产出4405.2万百万千焦, 同比增长4.4%;焦炭产量577.8万吨, 同比下降3.9%;洗煤675.9万吨, 同比下降1.5%。

(六) 主要单位产品能耗同比有升有降

2011年, 我市吨钢综合能耗606.4千克标准煤/吨, 同比下降7.3%;吨钢耗新水4.4吨/吨, 同比下降3.2%;吨钢耗电514.0千瓦时/吨, 同比增长6.2%;火力发电标准煤耗313.3克标准煤/千瓦时, 同比下降1.4%;火力供电标准煤耗337.0克标准煤/千瓦时, 同比下降1.8%;吨水泥综合能耗7.4千克标准煤/吨, 同比增长6.1%;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综合能耗19.2千克标准煤/重量箱, 同比下降1.6%;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1746.2千克标准煤/吨, 同比增长1.2%;单位铝锭综合交流电耗13937.4千瓦时/吨, 同比增长0.8%。

二、能源消费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一) 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空间缩小

节能降耗工作自“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来, 经过几年实施, 很多企业在节能方面已经做出了突出成绩。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洗煤、小炼焦、小水泥、小炼钢、小火电等工作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进步、产业装备升级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 淘汰落后产能的项目 (或设备) 减少, 未来继续降低能源消耗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二) 重化工业结构为节能降耗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我市在工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较为典型的重化工业结构, 增加了节能降耗工作的难度和压力。2011年全市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1:12。据统计, 全市重工业累计消耗能源2561万吨标准煤, 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耗量的比重达到99.2%, 重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轻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的6.5倍。在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中, 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而繁重的结构性节能任务。

(三) 新增高耗能企业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影响不容忽视

2011年, 神华煤化工综合能源消费量265.6万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138.2%, 仅次于包钢和东方稀铝成为全市能源消费第三大户, 此企业产值贡献低、能耗高, 对全市节能降耗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今后节能降耗工作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我市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形势严峻,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 针对降耗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如下:

(一) 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是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当务之急, 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紧迫任务。要从增量上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 严格限制审批高耗能项目。

(二) 建立有序运行、保障稳定的电力调控机制

完善全市有序用电应急预案, 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 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企业用电, 科学调度, 及时启动有序用电应急预案, 做到“有保有压”, 确保供用电的正常秩序和节能降耗目标的完成, 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要进一步加强有序用电管理, 严控高能耗单位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

(三)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 切实降低能源消耗水平。要切实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行业技术进步, 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 从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

(四)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关注节能降耗

上一篇:风险博弈下一篇: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